文脉悠远 《厂魂》:信念在利益博弈中屹立...

1
3 8 创作谈 半年之前,我与广州的青年诗人林凯旋相识,那时她 披着南海灿烂的阳光、带着南国花木的芳香来到北京,举 办她的诗歌研讨会。她的两部诗集《飘零》和《前世的约 定》也许未臻完美,然而却视角新颖、情感诚笃、色彩明 丽、意象鲜活,表现出她的诗人秉赋和诗艺才华,像初绽 的花朵那样清新。不久,我们邀她作为中国诗歌学会代 表团成员,一道赴韩国访问和会谈,因为有她的参与,为 这次出访增添了青春气息和欢声笑语。她热情坦荡、直 人快语、落落大方,同我们一起畅叙诗的真谛和人间百 态。令我感佩的是她如此年轻竟能商海泛舟经风历雨, 且又开创了一番宏阔事业,并能在日月倥傯中以娴雅的 心态写诗。 别后我们常在电话中相叙,她对我以师相奉而并非 是一种符号或泛称,我对她则关切其成长。近日她寄来 一沓厚厚的书稿“林凯旋茶诗百首”,让我乱花迷眼惊叹 不已:在中国十大名茶铁观音、大红袍、碧螺春、西湖龙 井、黄山毛峰、六安爪片、庐山云雾、蒙顶甘露、信阳毛尖 和南京雨花茶之外,祖国各地竟然有那么多绿茶、红茶、 白茶、黄茶、黑茶、紫茶、青茶,而包蕴其中的茶文化又是 那么博大精深、妙蕴丰盈。我曾偶见梅花岭清风亭的一 副楹联: “世间重任实难挑,菱角凹中也好息肩聊坐凳;天 下长途不易走,梅花岭上何妨歇脚慢斟茶。”这绝非是避 时遁世的消沉,而是对红尘喧嚣的解构。品茶悟道,禅意 萦怀,进入静谧安恬之境,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庸、仁 爱、平和、圆融的精髓。在林凯旋的诗中,有那么多的雪 椀怀霜、雨丝飘殚、梅花三弄、陌上幽寒、秦时风景、唐宋 诗韵、琉璃天阙、紫气萦回、轻烟渺渺、珠雨潇潇、红尘清 梦、落英缤纷、水佩云裳、仙风韶乐、神树苍郁、溪水潺潺、 佛祖灵光、转轮涅槃、浮生一世、日品清闲,满山菁菁入 盏,飞乐淙淙和弦,丛丛如兰雅香,簇簇莹翠生烟,烟雨巷、油纸伞、月光杯、 三弦音、古刹钏磬、禅心云水、花茶绣万壑层林、绿玉缀碧水微澜……她营造 出一种虚静安恬的境界,可静心,可安神,可有隔世相思,可泯世代恩仇,可 听千古慈音。如逢茶缘进入茶境,我们自会回溯一个世纪百年沧桑,烽火连 天、刀光剑影,颠覆常纲、泯灭人伦、物欲横流、礼仪沦丧,中国传统文化在世 事诡谲中出现断裂,倘若一代人甚或几代人不知情之所归魂之所系,岂能彰 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祥和之美、安恬之美?林凯旋的《茶韵心语》便是一 部诗化茶经,以春风化雨般的轻柔静婉,让我们感知民族精神的命脉、中国 文化的渊源。 林凯旋有较深的文化积淀,又有诗的灵感,当她进入创作状态时,便与 诗融为一体,在超越尘俗的快感中让灵感的光芒照彻心灵的旷野,便有意象 迭至幻象纷呈,像穿越了岁月的铅幕,跨越了时空的界限、群芳竟放。是实 境又是梦境,是人境又是仙境,感性和理性相交错又相交融,如一股清纯之 水从自己的心中喷涌而来,从中国文化的源头奔涌而来,从哲学和美学的峰 峦倾泄而来。你看她眼中的《祁门红茶》是“秋波流转梦想/向世界展现/东 方女子的含蓄内敛” ;《滇红》能“触拨淳朴的心弦/来一曲‘梅花三弄’ /金叶 踏曲翩仙/天与地共舞/情与思同翔” ;《金骏眉》则如大家名媛,“娉婷出阁寒 ”, “星光兀自明暗/轻轻驻足心港” ;《广西六堡茶》是 “翩翩佳茗比佳人/莲 步摇曳槟榔香” ;《湖南黑茶》也称“祖宗薄片”, “香蕴奥妙万千/氤氲五彩山 川” ,用洞庭湖水沏一道, “月华如水/水如天” ;她说《普洱春尖》是爱情的精 灵, “蕊蕊情禅翻流在壶间/不变的思念化作缕缕温香” ;她说《永春佛手》是 “陆羽许下宏愿/佛手开放尘间”,“云叠雾嶂/千浔飞瀑落险滩/椭圆玉叶修 成乌髻娘娘/这世上/多了一丝甘甜/添了一缕芳芬” ;她说《奇兰花》是 “幽幽 兰仙藏在禅林圣地/善良因子陷于婆娑丛黎/一叶五花度化尘凡/静观世相 闻经修炼” ,如是描绘不胜枚举。林凯旋的诗富有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 象:她说《铁观音》 “喝到最后/无味胜有味/如天生丽质的女子/不搽红粉也 风流/如红霞淡了/天空更加明丽/如月光淡了/夜色愈发幻美”; 她说《大红 袍》 “在九曲溪上/撑一叶竹筏到浴香潭/纵使风雨飘摇/你全程心花开绽” 因为这是 “玉女曾经沐浴的地方” ;她说《西湖龙井》是 “清甜的龙跑泉/泡湿 了你的秀发/你渐渐想起/西湖边上那一场邂逅”,“你的眼睛湿了/到现在还 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这是今生的情缘/还是前世的约定/岸边柳树为 媒/龙井两杯/成为凝世绝配” 。她引导我们进入茶的王国,如沐春风,如饮 甘霖、如入圣境,如闻仙乐。 在《茶韵心语》中,含容着许多先贤足迹、名哲轶事和神话传说,干将莫 邪、竹林七贤、周人礼乐、茶马古道、七雄争霸、女娲补天、以及玄奘、朱熹、孙 权、王羲之、欧阳修、宋徽宗、蔡文姬、司马相如、卓文君等等,因而显现出茶 的历史具有悠远的文脉。林凯旋让我们知道《藏茶》的 “一粒种子/和美丽的 文成公主一样/在雪域高原发芽成长/同样拥有熠熠华光/而不失谦和内敛/ 无欲、无争、无怨/睿哲的智慧漫过喜马拉雅山/在世界的屋脊上沉淀” 。饮 一杯《文君嫩绿》就会感到 “今夜花好月圆/万束光华入毫盏/掠过西汉风月/ 文君的炽情/渗入澄澄甘霖/奉献司马郎君/茶礼如斯/至性不够” 。《金华举 岩》则是 “一夕红尘清梦/几许清雾淡烟/月上古婺千重山/金华举岩比中 天” ,这是何等古风雅韵,而 “卷起玉珠雨帘/一声邂逅定格桥上/金风巧逢玉 露/对饮举岩/执子经年/不枉度锦绣韶光” 。她妙用双典,前世今生筝音续 断余韵绵绵。在她的诗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意味,旨在表现 “朔风闭 关修行/生灵六根清静”,“妙悟天之神契/善从根起/德荫枝碧/涌出佛音人 心静” (《雪峰禅茶》); “梵音泠泠/穿透南禅祖庭”,“一瓮茗艼见性/一瓮照鉴 古今/禅意直指人心/天涯彼岸尽在茶里” (《奇兰茶》)。语言精致熨帖,意象 五彩缤纷,她不断使用对偶句式和排比句式,富有深邃的哲理意蕴,渲染了 古典情韵,她把茶的文化品质提升到圣境,这是她对以前诗歌创作的提升, 只有深谙诗之妙谛,把握诗之精髓,倘不究其瑕疵,可称美轮美奂! 责任编辑:任晶晶 电话:(010)65866733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书香中国 《厂魂》:信念在利益博弈中屹立 牛玉秋 2007年,复旦大学出版社贺圣遂社长策 划了一套“ 三十年集 ”系列,邀我参与 。“ 三十 年”,是指 1977 年恢复高考与 1978 年恢复招 收研究生至此已30年,因此他想在这两年或 稍后考上大学或研究生的人中物色一些人各 编一本集子。集子的体例是每年选一两篇文 章,学术论文与其他文章均可,再写一段简要 的纪事,逐年编排成书。我按体例编成一书, 取名《后而立集》。“三十而立”,可惜我到 33 岁 刚考取研究生,学术生涯开始得更晚,能够编 入此书的任何文字都产生在“而立”之后。 到了今年,梁由之兄得知12月将是我七 十初度,极力怂恿我续编至今年,重新出版。他 又主动接洽,获贺圣遂先生慨允使用《后而立 集》的内容。于是我仍按原体例,续编了 2008 年至2014年部分,同样每年选了两篇文章,写 了一段纪事。新出版的书自然不宜沿用旧名, 由之兄建议以其中一篇《我们应有的反思》的 篇名作为书名。开始我觉得题目稍长,在重读 旧作后就深佩由之兄的法眼,欣然同意。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每到逢 十生日,总免不了用孔子的话对照。但圣人的 标准如此之高,每次对照徒增汗颜,因为自知 差距越来越大。年近七十,不仅做不到不逾 矩,而且离随心而欲的境界远甚。这些旧作基 本都是我40岁后写的,却还谈不上不惑,相反 惑还很多。但毕竟有幸躬逢改革开放,特别是 当初倡导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否则我不可能 在 1988 年写出《统一分裂和中国历史》这样的 论文,并且能入选“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周年理论讨论会”并获奖。这些文章在学术 上未必有多少贡献,差堪自慰的是我始终在反 思,所以尽管时过境迁,对今天及以后的读者 还有些意义。 就以《我们应有的反思》为例,那是为纪念 抗日战争胜利 50 周年在 1995 年写成的。由于 此文的重点是反思,有些观点和说法与主流有 差异,发表过程还颇有周折。有幸发表后引发 了不小的反响,包括日本的舆论在内,后来一 位日本学者还专门到复旦大学找我讨论,一位 旅日学者发表赞同我观点的文章后还引发激 烈争论。19年后,面对中日关系的复杂形势, 我认为我的反思不是过头了,而是还不够,但 基本是正确的。去年和今年我两次向政府建 议应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是当年 反思的继续。但当年的反思也有两点失误:一 是没有料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会如此迅速,以至 不到20年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而我对中国 的评价与预测都偏低;一是当时尚未了解历史 真相,还沿用了蒋介石、国民党不抗日的陈说, 涉及历史的一些说法在今天看来多有不妥。 还有一点,当时不知道中日建交后日本究竟给 了中国多少援助,政府赠款有多少,日元贷款 有多少,直到2000年中日建交30周年时政府 才公布总数达1900多亿人民币,并向日本政 府表示感谢。我支持我国政府的立场,这笔援 助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确起了 很大作用,该感谢的还是应该感谢,不能与战 争赔偿混为一谈。 在其他方面,在学术上也是如此。我在研 究生期间开始研究历史人口地理、人口史,以 后发表了《中国人口发展史》,合著了《中国移 民史》《中国人口史》《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 (1850 年以来)》,也发表了相关的论文,参加 过多次专题讨论会。由于这也是一个反思的 过程,所以在1995年我提出,国家计划生育政 策应及时作出调整,从独生子女改为“鼓励一 胎,允许二胎,杜绝三胎”。但今天看来还不 够,从中国人口的发展趋势,从上海等大城市 已经出现的变化看,还应进一步调整到“确保 一胎,鼓励二胎,允许三胎”。除了政策调整 外,还应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那就赋予孝 道新的内容,教育青年将生儿育女当作自己对 家庭、对社会和国家的应尽的责任,当作真正 的孝道。 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一直鼓励我们要 超越前人,包括要超越他。他自己也一直在反 思自己以往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他留下的最后一篇未完成的论文中,他还极 其坦率地承认他的成名作《永嘉丧乱后之民族 迁徙》一文中对移民数量估计的失误。在他的 鼓励下,我也质疑他的某些观点。例如,在编 绘《中国历史地图集》过程中,他形成的观点是 “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 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这 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至于现在的中国疆 域,已经不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那个范围了, 而是这100多年来资本主义列强、帝国主义侵 略宰割了我们的部分领土的结果,所以不能代 表我们历史上的中国的疆域”。而我近年来的 看法是,如果说1840年前的中国疆域是“自然 形成”的话,那么此后到今天的中国疆域也是 “自然形成”的。(详见本书《地图上的中国和历 史上的中国》。) 我当然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达到“从心所 欲”的境界,但只有不断反思方有可能。只要 不断反思,即使永远达不到这一境界,也能逐 渐接近,所以在年近七十时,我想到的是“七十 而思”。这并不是说以前没有思过,而是思得 不够,要永远思下去。 七十而思 葛剑雄 第一阅读 王延才把他的新作长篇小说命名为 《厂魂》,明确 地表示了他是要为中国工人阶级树碑立传。这种艺术 勇气值得称道。王延才曾经是一线生产工人,亲身经 历了国企改革的苦辣酸辛,在夫妻双双下岗、生活无 着的窘境中还收了几年的破烂。也许只有这样的人生 经历才能成就这样的艺术勇气。 写国企改革需要勇气,首先是因为必须面对一场 空前残酷的利益博弈。经济改革说到底是要通过利益 的重新分配,调动生产积极性,继而实现经济发展的 目的。在现实生活中,利益就是潘多拉的盒子。它既 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 发掘人的潜力;又可以唤醒人对物质的各种欲望,并使 其迅速生长,成为培育人性恶的温床,诱发贪婪、凶残、 邪恶等等人类劣根。小说真实地展现了这场利益博弈中 的残酷、丑陋和肮脏。小说中王毅光和徐斌构成矛盾双 方,徐斌作为反方,以利益为纽带,从上到下结成了广泛 的联盟。利益的驱动使得他们彼此勾结关系紧密,招招 占尽先机。从厂长负责制,到承包责任制,再到职工代表 大会民主选举,直到股份制,改革的每一步他们都能钻 空子利用政策、歪曲政策,甚至不惜违法犯罪,贪污贿 赂,化公为私,直至暴力伤人,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而 像朱龙这样的落后工人,虽然没有进入徐斌一伙的利益 同盟,却也在客观上成了他们的社会基础。“当官的 搂,工人偷”,这句话直白而形象地勾画出了国企改革 中的负面力量。 王延才的艺术勇气更表现在他始终让信念在利益 博弈中屹立。在改革中获得利益是普遍的社会期望, 但并不是全部的社会期望。小说中以王毅光为代表的 正方就表明了信念的力量。无论是当印染车间的主 任,还是当副厂长、厂长,建功立业、报效祖国都是 他的最终目标。而这种信念的力量也十分明显,在可 以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他都能做到成绩卓著。他不仅 在生产上做到了扭亏为盈,还在精神上把一个一盘散 沙般的车间团结在一起,唤醒了工人们国家主人翁的 自觉,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小说中不仅有老厂长李智 儒与他并肩作战,还有老报告、张晓华这样的先进工 人作为他的坚强后盾。正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 同的信念集合起了共同的行动。不过信念所面对的最 大敌人是私利。在信念与私欲的对垒中,他虽屡败屡 战,却总是感到“蹲着难受,直起腰来碰头”,就是因 为他的作为影响了徐斌一伙的私利,遭到对方步步设 防,处处掣肘。王毅光的光明磊落与徐斌的阴暗龌龊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说对国企改革中理想信念的张扬无疑是积极 的。为了使两种信念在利益博弈中的对峙更具深度, 小说设计了王毅光和徐斌之间恩怨的历史渊源。应该 说这种设计是有必要的,不过也有点儿冒险。因为国 企改革已经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再涉及到历史恩怨 就更难处理周全。从目前小说的效果来看,确实有点 儿力不从心。把王毅光、徐斌、肖丽之间的三角关系 作为矛盾的起点而且贯穿始终,显得有些牵强了。恩 格斯早就说过:“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 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徐斌对 王毅光的嫉恨可以始于情敌,但在几十年的历史变迁 中,这种情感一定会有极其复杂的演变。如果要让它 执著到底,就必须给出充分的理由。在经历了多次命 运跌宕起伏的磨练后,就是徐斌也不会把一个女人的 爱情当做成功与否的标志了。现在这种处理就有点儿 化繁为简、避重就轻了。 人有灵魂,厂有厂魂,国有国魂。在当下,表现信念 屹立不倒的《厂魂》无疑值得重视。 (《厂魂》,王延才著,作家出版社 2015 年 2 月出版) 看到《待旦集》这个书名,我首先想 到的是“枕戈待旦”的战士形象。随即脑 海中又浮现出另一幅画面:夜深人静之 时,报馆编辑部里却灯火通明,一派繁忙 景象。老总、编辑、记者,以及校对、排版、 印刷人员,各司其职,紧张有序地忙碌 着。在一片繁忙中,身为老总的作者,一 边审阅、签发稿件和大样,一边奋笔疾 书,为明天出版的报纸撰写社论或专栏 文章。当黎明到来,他的文章将随着带有 墨香的报纸送到千千万万读者手中。 书中没有说明,我无从了解作者以 “待旦”作书名的确切缘由,但我相信我 的想象不会过分离谱。因为本书作者李 成俊年轻时曾经参加过抗日游击队,确 曾有过“枕戈待旦”的岁月;后来又与友 人一起创办报纸,在半个多世纪的新闻 生涯中,他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夜班 岗位上度过,可以说是另一种“枕戈待 旦”。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歌颂美好, 针砭时弊。他的文章,既有战士的战斗精 神,又有记者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以及异 于常人的敏锐的洞察力。应该说,这两个 特点在本书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艺海 钩沉”,主要谈论的是文坛掌故、文人轶 事;第二部分“历史风云”,回忆了一些重 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特别是在迎 接澳门回归的日子里作者亲历的事件, 颇具史料价值;第三部分“书画天地”,介 绍了澳门文艺界一些名家的作品及其特 点,让我们对澳门文艺界的状况有了大 概的了解;第四部分“萍踪掠影”,是作者 在国内外采访的部分通讯报道。 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分“艺海钩 沉”。这一部分凡 59 篇,篇幅占全书一半 还强,显然是本书的重点所在。 文坛掌故、文人轶事,向来为读者所 喜欢。当年郑逸梅以写文坛掌故而成 “家”,被称为“掌故家”、“报刊补白大 王”。他的著述多以清末民初文苑轶闻为 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成为了解近 现代文艺界情形的宝贵资料。有意思的 是,郑逸梅也曾经当过报纸编辑。文坛掌 故属旧闻,显然不是以采写新闻为己任 的记者的主业。但旧闻虽旧,却可以常写 常新、常读常新,在某种程度上它的价值 并不亚于新闻。 李成俊写作文坛掌故,是否受郑逸 梅影响不得而知,但字里行间颇有郑氏 风范。他忆人记事,下笔有情。以鲁迅为 例。鲁迅先生显然是作者最尊重、最景仰 的对象。书中光是标题中出现“鲁迅”名 字的文章,就有 7 篇之多。展读文章,能 够感受到作者对鲁迅先生浓浓的崇敬之 情。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鲁迅先生的葬 礼,热情歌颂鲁迅不断革命的精神,期待 鲁迅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他忆念师友, 也总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有时至于涕下。 旧闻的价值在于史料的独特性。或 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记录下来,以 免湮没无闻;或者博览群书,从浩如烟海 的典籍中披沙拣金,撷取那些不为人注 意的珍闻趣事,串缀成文,便于后人稽索 和参考。“艺海钩沉”记载了大量近现代 文坛的掌故,有的是作者亲历,有的是作 者亲闻,有的则是作者读书所得。也许是 我孤陋寡闻,这些掌故、轶事于我颇觉新 鲜。作者写民国“七君子”中的李公朴与 闻一多,彼此友谊深厚,但有时也为工作 发生争吵。有一次,闻一多为一件事误会 李公朴,当众指责他,两人发生争吵。不 久,真相大白,闻一多即赴李府负荆请 罪,而李公朴也不计前嫌,握手言和。当 李公朴遇害后,闻一多挺身而出,主持李 的追悼会,并发誓要为李报仇,终于也被 敌人暗杀。文章写的是两个人的争吵,反 而更加衬托出他们建立在爱国民主事业 基础上的友谊的伟大。 写文史小品,实际上是一个炒冷饭 的活儿。怎样把冷饭炒得有味,炒出新 意,让人爱吃,这是一门功夫。李成俊的 小品,大多写得别出心裁,摇曳生姿,不 落窠臼,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有较 强的可读性。每则小品虽短,可大多埋有 “包袱”,让读者忍俊不禁。比如作者写茅 盾与澳门,中间就插了这样一则趣事:茅 盾自小说《子夜》问世后,声名甚隆。在他 居留澳门期间,正好有一间教会学校来 了一位国文教师,第一堂课就神气十足 地问同学说:“你们看过茅盾的《子夜》 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又问:“那你们 见过茅盾没有?”回答自然是没有。教师 乃大笑着说:“你们有福了,我就是《子 夜》的作者茅盾!”底下一片惊叹之声。当 然事情终归被拆穿。看到此处,不禁哑然 失笑。书中这样的笑料很多,让人读起来 轻松愉快。 本书也有一些小小的遗憾,我觉得 主要有两点:一是所有文章皆不注明写 作或发表的时间,文中也没有说明或提 示,使读者对文中所述事情发生的时间 没有确切的了解,影响了对文章背景的 进一步了解。二是某些文章的观点略显 陈旧。如《鲁迅的著作和鲁迅的家》中写 道:“后来周作人思想腐化堕落,常常依 仗着自己的妻子是日本人,动辄在家门 口悬挂日本旗,以此威胁鲁迅的爱国活 动。鲁迅对他进行过耐心的帮助和教育, 都没有效果,终于同他决裂。”周氏二兄 弟反目的真正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是 肯定不是作者所说的这样。这样的论述 和结论,很难让人信服。 掌故的价值与味道

Transcript of 文脉悠远 《厂魂》:信念在利益博弈中屹立...

Page 1: 文脉悠远 《厂魂》:信念在利益博弈中屹立 圣境天香image.chinawriter.com.cn/61/2015/0831/U3875P843T61D1475F790… · 和南京雨花茶之外,祖国各地竟然有那么多绿茶、红茶、

38

■创作谈

半年之前,我与广州的青年诗人林凯旋相识,那时她

披着南海灿烂的阳光、带着南国花木的芳香来到北京,举

办她的诗歌研讨会。她的两部诗集《飘零》和《前世的约

定》也许未臻完美,然而却视角新颖、情感诚笃、色彩明

丽、意象鲜活,表现出她的诗人秉赋和诗艺才华,像初绽

的花朵那样清新。不久,我们邀她作为中国诗歌学会代

表团成员,一道赴韩国访问和会谈,因为有她的参与,为

这次出访增添了青春气息和欢声笑语。她热情坦荡、直

人快语、落落大方,同我们一起畅叙诗的真谛和人间百

态。令我感佩的是她如此年轻竟能商海泛舟经风历雨,

且又开创了一番宏阔事业,并能在日月倥傯中以娴雅的

心态写诗。

别后我们常在电话中相叙,她对我以师相奉而并非

是一种符号或泛称,我对她则关切其成长。近日她寄来

一沓厚厚的书稿“林凯旋茶诗百首”,让我乱花迷眼惊叹

不已:在中国十大名茶铁观音、大红袍、碧螺春、西湖龙

井、黄山毛峰、六安爪片、庐山云雾、蒙顶甘露、信阳毛尖

和南京雨花茶之外,祖国各地竟然有那么多绿茶、红茶、

白茶、黄茶、黑茶、紫茶、青茶,而包蕴其中的茶文化又是

那么博大精深、妙蕴丰盈。我曾偶见梅花岭清风亭的一

副楹联:“世间重任实难挑,菱角凹中也好息肩聊坐凳;天

下长途不易走,梅花岭上何妨歇脚慢斟茶。”这绝非是避

时遁世的消沉,而是对红尘喧嚣的解构。品茶悟道,禅意

萦怀,进入静谧安恬之境,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庸、仁

爱、平和、圆融的精髓。在林凯旋的诗中,有那么多的雪

椀怀霜、雨丝飘殚、梅花三弄、陌上幽寒、秦时风景、唐宋

诗韵、琉璃天阙、紫气萦回、轻烟渺渺、珠雨潇潇、红尘清

梦、落英缤纷、水佩云裳、仙风韶乐、神树苍郁、溪水潺潺、

佛祖灵光、转轮涅槃、浮生一世、日品清闲,满山菁菁入

盏,飞乐淙淙和弦,丛丛如兰雅香,簇簇莹翠生烟,烟雨巷、油纸伞、月光杯、

三弦音、古刹钏磬、禅心云水、花茶绣万壑层林、绿玉缀碧水微澜……她营造

出一种虚静安恬的境界,可静心,可安神,可有隔世相思,可泯世代恩仇,可

听千古慈音。如逢茶缘进入茶境,我们自会回溯一个世纪百年沧桑,烽火连

天、刀光剑影,颠覆常纲、泯灭人伦、物欲横流、礼仪沦丧,中国传统文化在世

事诡谲中出现断裂,倘若一代人甚或几代人不知情之所归魂之所系,岂能彰

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祥和之美、安恬之美?林凯旋的《茶韵心语》便是一

部诗化茶经,以春风化雨般的轻柔静婉,让我们感知民族精神的命脉、中国

文化的渊源。

林凯旋有较深的文化积淀,又有诗的灵感,当她进入创作状态时,便与

诗融为一体,在超越尘俗的快感中让灵感的光芒照彻心灵的旷野,便有意象

迭至幻象纷呈,像穿越了岁月的铅幕,跨越了时空的界限、群芳竟放。是实

境又是梦境,是人境又是仙境,感性和理性相交错又相交融,如一股清纯之

水从自己的心中喷涌而来,从中国文化的源头奔涌而来,从哲学和美学的峰

峦倾泄而来。你看她眼中的《祁门红茶》是“秋波流转梦想/向世界展现/东

方女子的含蓄内敛”;《滇红》能“触拨淳朴的心弦/来一曲‘梅花三弄’/金叶

踏曲翩仙/天与地共舞/情与思同翔”;《金骏眉》则如大家名媛,“娉婷出阁寒

春”,“星光兀自明暗/轻轻驻足心港”;《广西六堡茶》是“翩翩佳茗比佳人/莲

步摇曳槟榔香”;《湖南黑茶》也称“祖宗薄片”,“香蕴奥妙万千/氤氲五彩山

川”,用洞庭湖水沏一道,“月华如水/水如天”;她说《普洱春尖》是爱情的精

灵,“蕊蕊情禅翻流在壶间/不变的思念化作缕缕温香”;她说《永春佛手》是

“陆羽许下宏愿/佛手开放尘间”,“云叠雾嶂/千浔飞瀑落险滩/椭圆玉叶修

成乌髻娘娘/这世上/多了一丝甘甜/添了一缕芳芬”;她说《奇兰花》是“幽幽

兰仙藏在禅林圣地/善良因子陷于婆娑丛黎/一叶五花度化尘凡/静观世相

闻经修炼”,如是描绘不胜枚举。林凯旋的诗富有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

象:她说《铁观音》“喝到最后/无味胜有味/如天生丽质的女子/不搽红粉也

风流/如红霞淡了/天空更加明丽/如月光淡了/夜色愈发幻美”;她说《大红

袍》“在九曲溪上/撑一叶竹筏到浴香潭/纵使风雨飘摇/你全程心花开绽”,

因为这是“玉女曾经沐浴的地方”;她说《西湖龙井》是“清甜的龙跑泉/泡湿

了你的秀发/你渐渐想起/西湖边上那一场邂逅”,“你的眼睛湿了/到现在还

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这是今生的情缘/还是前世的约定/岸边柳树为

媒/龙井两杯/成为凝世绝配”。她引导我们进入茶的王国,如沐春风,如饮

甘霖、如入圣境,如闻仙乐。

在《茶韵心语》中,含容着许多先贤足迹、名哲轶事和神话传说,干将莫

邪、竹林七贤、周人礼乐、茶马古道、七雄争霸、女娲补天、以及玄奘、朱熹、孙

权、王羲之、欧阳修、宋徽宗、蔡文姬、司马相如、卓文君等等,因而显现出茶

的历史具有悠远的文脉。林凯旋让我们知道《藏茶》的“一粒种子/和美丽的

文成公主一样/在雪域高原发芽成长/同样拥有熠熠华光/而不失谦和内敛/

无欲、无争、无怨/睿哲的智慧漫过喜马拉雅山/在世界的屋脊上沉淀”。饮

一杯《文君嫩绿》就会感到“今夜花好月圆/万束光华入毫盏/掠过西汉风月/

文君的炽情/渗入澄澄甘霖/奉献司马郎君/茶礼如斯/至性不够”。《金华举

岩》则是“一夕红尘清梦/几许清雾淡烟/月上古婺千重山/金华举岩比中

天”,这是何等古风雅韵,而“卷起玉珠雨帘/一声邂逅定格桥上/金风巧逢玉

露/对饮举岩/执子经年/不枉度锦绣韶光”。她妙用双典,前世今生筝音续

断余韵绵绵。在她的诗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意味,旨在表现“朔风闭

关修行/生灵六根清静”,“妙悟天之神契/善从根起/德荫枝碧/涌出佛音人

心静”(《雪峰禅茶》);“梵音泠泠/穿透南禅祖庭”,“一瓮茗艼见性/一瓮照鉴

古今/禅意直指人心/天涯彼岸尽在茶里”(《奇兰茶》)。语言精致熨帖,意象

五彩缤纷,她不断使用对偶句式和排比句式,富有深邃的哲理意蕴,渲染了

古典情韵,她把茶的文化品质提升到圣境,这是她对以前诗歌创作的提升,

只有深谙诗之妙谛,把握诗之精髓,倘不究其瑕疵,可称美轮美奂!

文脉悠远

圣境天香

张同吾

责任编辑:任晶晶 电话:(010)65866733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书香中国

《厂魂》:信念在利益博弈中屹立□牛玉秋

2007年,复旦大学出版社贺圣遂社长策

划了一套“三十年集”系列,邀我参与。“三十

年”,是指1977年恢复高考与1978年恢复招

收研究生至此已30年,因此他想在这两年或

稍后考上大学或研究生的人中物色一些人各

编一本集子。集子的体例是每年选一两篇文

章,学术论文与其他文章均可,再写一段简要

的纪事,逐年编排成书。我按体例编成一书,

取名《后而立集》。“三十而立”,可惜我到33岁

刚考取研究生,学术生涯开始得更晚,能够编

入此书的任何文字都产生在“而立”之后。

到了今年,梁由之兄得知12月将是我七

十初度,极力怂恿我续编至今年,重新出版。他

又主动接洽,获贺圣遂先生慨允使用《后而立

集》的内容。于是我仍按原体例,续编了2008

年至2014年部分,同样每年选了两篇文章,写

了一段纪事。新出版的书自然不宜沿用旧名,

由之兄建议以其中一篇《我们应有的反思》的

篇名作为书名。开始我觉得题目稍长,在重读

旧作后就深佩由之兄的法眼,欣然同意。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每到逢

十生日,总免不了用孔子的话对照。但圣人的

标准如此之高,每次对照徒增汗颜,因为自知

差距越来越大。年近七十,不仅做不到不逾

矩,而且离随心而欲的境界远甚。这些旧作基

本都是我40岁后写的,却还谈不上不惑,相反

惑还很多。但毕竟有幸躬逢改革开放,特别是

当初倡导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否则我不可能

在1988年写出《统一分裂和中国历史》这样的

论文,并且能入选“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周年理论讨论会”并获奖。这些文章在学术

上未必有多少贡献,差堪自慰的是我始终在反

思,所以尽管时过境迁,对今天及以后的读者

还有些意义。

就以《我们应有的反思》为例,那是为纪念

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在1995年写成的。由于

此文的重点是反思,有些观点和说法与主流有

差异,发表过程还颇有周折。有幸发表后引发

了不小的反响,包括日本的舆论在内,后来一

位日本学者还专门到复旦大学找我讨论,一位

旅日学者发表赞同我观点的文章后还引发激

烈争论。19年后,面对中日关系的复杂形势,

我认为我的反思不是过头了,而是还不够,但

基本是正确的。去年和今年我两次向政府建

议应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是当年

反思的继续。但当年的反思也有两点失误:一

是没有料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会如此迅速,以至

不到20年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而我对中国

的评价与预测都偏低;一是当时尚未了解历史

真相,还沿用了蒋介石、国民党不抗日的陈说,

涉及历史的一些说法在今天看来多有不妥。

还有一点,当时不知道中日建交后日本究竟给

了中国多少援助,政府赠款有多少,日元贷款

有多少,直到2000年中日建交30周年时政府

才公布总数达1900多亿人民币,并向日本政

府表示感谢。我支持我国政府的立场,这笔援

助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确起了

很大作用,该感谢的还是应该感谢,不能与战

争赔偿混为一谈。

在其他方面,在学术上也是如此。我在研

究生期间开始研究历史人口地理、人口史,以

后发表了《中国人口发展史》,合著了《中国移

民史》《中国人口史》《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

(1850年以来)》,也发表了相关的论文,参加

过多次专题讨论会。由于这也是一个反思的

过程,所以在1995年我提出,国家计划生育政

策应及时作出调整,从独生子女改为“鼓励一

胎,允许二胎,杜绝三胎”。但今天看来还不

够,从中国人口的发展趋势,从上海等大城市

已经出现的变化看,还应进一步调整到“确保

一胎,鼓励二胎,允许三胎”。除了政策调整

外,还应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那就赋予孝

道新的内容,教育青年将生儿育女当作自己对

家庭、对社会和国家的应尽的责任,当作真正

的孝道。

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一直鼓励我们要

超越前人,包括要超越他。他自己也一直在反

思自己以往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他留下的最后一篇未完成的论文中,他还极

其坦率地承认他的成名作《永嘉丧乱后之民族

迁徙》一文中对移民数量估计的失误。在他的

鼓励下,我也质疑他的某些观点。例如,在编

绘《中国历史地图集》过程中,他形成的观点是

“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

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这

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至于现在的中国疆

域,已经不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那个范围了,

而是这100多年来资本主义列强、帝国主义侵

略宰割了我们的部分领土的结果,所以不能代

表我们历史上的中国的疆域”。而我近年来的

看法是,如果说1840年前的中国疆域是“自然

形成”的话,那么此后到今天的中国疆域也是

“自然形成”的。(详见本书《地图上的中国和历

史上的中国》。)

我当然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达到“从心所

欲”的境界,但只有不断反思方有可能。只要

不断反思,即使永远达不到这一境界,也能逐

渐接近,所以在年近七十时,我想到的是“七十

而思”。这并不是说以前没有思过,而是思得

不够,要永远思下去。

七十而思□葛剑雄

■品 鉴

■第一阅读

王延才把他的新作长篇小说命名为《厂魂》,明确

地表示了他是要为中国工人阶级树碑立传。这种艺术

勇气值得称道。王延才曾经是一线生产工人,亲身经

历了国企改革的苦辣酸辛,在夫妻双双下岗、生活无

着的窘境中还收了几年的破烂。也许只有这样的人生

经历才能成就这样的艺术勇气。

写国企改革需要勇气,首先是因为必须面对一场

空前残酷的利益博弈。经济改革说到底是要通过利益

的重新分配,调动生产积极性,继而实现经济发展的

目的。在现实生活中,利益就是潘多拉的盒子。它既

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

发掘人的潜力;又可以唤醒人对物质的各种欲望,并使

其迅速生长,成为培育人性恶的温床,诱发贪婪、凶残、

邪恶等等人类劣根。小说真实地展现了这场利益博弈中

的残酷、丑陋和肮脏。小说中王毅光和徐斌构成矛盾双

方,徐斌作为反方,以利益为纽带,从上到下结成了广泛

的联盟。利益的驱动使得他们彼此勾结关系紧密,招招

占尽先机。从厂长负责制,到承包责任制,再到职工代表

大会民主选举,直到股份制,改革的每一步他们都能钻

空子利用政策、歪曲政策,甚至不惜违法犯罪,贪污贿

赂,化公为私,直至暴力伤人,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而

像朱龙这样的落后工人,虽然没有进入徐斌一伙的利益

同盟,却也在客观上成了他们的社会基础。“当官的

搂,工人偷”,这句话直白而形象地勾画出了国企改革

中的负面力量。

王延才的艺术勇气更表现在他始终让信念在利益

博弈中屹立。在改革中获得利益是普遍的社会期望,

但并不是全部的社会期望。小说中以王毅光为代表的

正方就表明了信念的力量。无论是当印染车间的主

任,还是当副厂长、厂长,建功立业、报效祖国都是

他的最终目标。而这种信念的力量也十分明显,在可

以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他都能做到成绩卓著。他不仅

在生产上做到了扭亏为盈,还在精神上把一个一盘散

沙般的车间团结在一起,唤醒了工人们国家主人翁的

自觉,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小说中不仅有老厂长李智

儒与他并肩作战,还有老报告、张晓华这样的先进工

人作为他的坚强后盾。正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

同的信念集合起了共同的行动。不过信念所面对的最

大敌人是私利。在信念与私欲的对垒中,他虽屡败屡

战,却总是感到“蹲着难受,直起腰来碰头”,就是因

为他的作为影响了徐斌一伙的私利,遭到对方步步设

防,处处掣肘。王毅光的光明磊落与徐斌的阴暗龌龊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说对国企改革中理想信念的张扬无疑是积极

的。为了使两种信念在利益博弈中的对峙更具深度,

小说设计了王毅光和徐斌之间恩怨的历史渊源。应该

说这种设计是有必要的,不过也有点儿冒险。因为国

企改革已经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再涉及到历史恩怨

就更难处理周全。从目前小说的效果来看,确实有点

儿力不从心。把王毅光、徐斌、肖丽之间的三角关系

作为矛盾的起点而且贯穿始终,显得有些牵强了。恩

格斯早就说过:“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

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徐斌对

王毅光的嫉恨可以始于情敌,但在几十年的历史变迁

中,这种情感一定会有极其复杂的演变。如果要让它

执著到底,就必须给出充分的理由。在经历了多次命

运跌宕起伏的磨练后,就是徐斌也不会把一个女人的

爱情当做成功与否的标志了。现在这种处理就有点儿

化繁为简、避重就轻了。

人有灵魂,厂有厂魂,国有国魂。在当下,表现信念

屹立不倒的《厂魂》无疑值得重视。

(《厂魂》,王延才著,作家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

看到《待旦集》这个书名,我首先想

到的是“枕戈待旦”的战士形象。随即脑

海中又浮现出另一幅画面:夜深人静之

时,报馆编辑部里却灯火通明,一派繁忙

景象。老总、编辑、记者,以及校对、排版、

印刷人员,各司其职,紧张有序地忙碌

着。在一片繁忙中,身为老总的作者,一

边审阅、签发稿件和大样,一边奋笔疾

书,为明天出版的报纸撰写社论或专栏

文章。当黎明到来,他的文章将随着带有

墨香的报纸送到千千万万读者手中。

书中没有说明,我无从了解作者以

“待旦”作书名的确切缘由,但我相信我

的想象不会过分离谱。因为本书作者李

成俊年轻时曾经参加过抗日游击队,确

曾有过“枕戈待旦”的岁月;后来又与友

人一起创办报纸,在半个多世纪的新闻

生涯中,他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夜班

岗位上度过,可以说是另一种“枕戈待

旦”。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歌颂美好,

针砭时弊。他的文章,既有战士的战斗精

神,又有记者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以及异

于常人的敏锐的洞察力。应该说,这两个

特点在本书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艺海

钩沉”,主要谈论的是文坛掌故、文人轶

事;第二部分“历史风云”,回忆了一些重

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特别是在迎

接澳门回归的日子里作者亲历的事件,

颇具史料价值;第三部分“书画天地”,介

绍了澳门文艺界一些名家的作品及其特

点,让我们对澳门文艺界的状况有了大

概的了解;第四部分“萍踪掠影”,是作者

在国内外采访的部分通讯报道。

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分“艺海钩

沉”。这一部分凡59篇,篇幅占全书一半

还强,显然是本书的重点所在。

文坛掌故、文人轶事,向来为读者所

喜欢。当年郑逸梅以写文坛掌故而成

“家”,被称为“掌故家”、“报刊补白大

王”。他的著述多以清末民初文苑轶闻为

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成为了解近

现代文艺界情形的宝贵资料。有意思的

是,郑逸梅也曾经当过报纸编辑。文坛掌

故属旧闻,显然不是以采写新闻为己任

的记者的主业。但旧闻虽旧,却可以常写

常新、常读常新,在某种程度上它的价值

并不亚于新闻。

李成俊写作文坛掌故,是否受郑逸

梅影响不得而知,但字里行间颇有郑氏

风范。他忆人记事,下笔有情。以鲁迅为

例。鲁迅先生显然是作者最尊重、最景仰

的对象。书中光是标题中出现“鲁迅”名

字的文章,就有7篇之多。展读文章,能

够感受到作者对鲁迅先生浓浓的崇敬之

情。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鲁迅先生的葬

礼,热情歌颂鲁迅不断革命的精神,期待

鲁迅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他忆念师友,

也总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有时至于涕下。

旧闻的价值在于史料的独特性。或

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记录下来,以

免湮没无闻;或者博览群书,从浩如烟海

的典籍中披沙拣金,撷取那些不为人注

意的珍闻趣事,串缀成文,便于后人稽索

和参考。“艺海钩沉”记载了大量近现代

文坛的掌故,有的是作者亲历,有的是作

者亲闻,有的则是作者读书所得。也许是

我孤陋寡闻,这些掌故、轶事于我颇觉新

鲜。作者写民国“七君子”中的李公朴与

闻一多,彼此友谊深厚,但有时也为工作

发生争吵。有一次,闻一多为一件事误会

李公朴,当众指责他,两人发生争吵。不

久,真相大白,闻一多即赴李府负荆请

罪,而李公朴也不计前嫌,握手言和。当

李公朴遇害后,闻一多挺身而出,主持李

的追悼会,并发誓要为李报仇,终于也被

敌人暗杀。文章写的是两个人的争吵,反

而更加衬托出他们建立在爱国民主事业

基础上的友谊的伟大。

写文史小品,实际上是一个炒冷饭

的活儿。怎样把冷饭炒得有味,炒出新

意,让人爱吃,这是一门功夫。李成俊的

小品,大多写得别出心裁,摇曳生姿,不

落窠臼,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有较

强的可读性。每则小品虽短,可大多埋有

“包袱”,让读者忍俊不禁。比如作者写茅

盾与澳门,中间就插了这样一则趣事:茅

盾自小说《子夜》问世后,声名甚隆。在他

居留澳门期间,正好有一间教会学校来

了一位国文教师,第一堂课就神气十足

地问同学说:“你们看过茅盾的《子夜》

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又问:“那你们

见过茅盾没有?”回答自然是没有。教师

乃大笑着说:“你们有福了,我就是《子

夜》的作者茅盾!”底下一片惊叹之声。当

然事情终归被拆穿。看到此处,不禁哑然

失笑。书中这样的笑料很多,让人读起来

轻松愉快。

本书也有一些小小的遗憾,我觉得

主要有两点:一是所有文章皆不注明写

作或发表的时间,文中也没有说明或提

示,使读者对文中所述事情发生的时间

没有确切的了解,影响了对文章背景的

进一步了解。二是某些文章的观点略显

陈旧。如《鲁迅的著作和鲁迅的家》中写

道:“后来周作人思想腐化堕落,常常依

仗着自己的妻子是日本人,动辄在家门

口悬挂日本旗,以此威胁鲁迅的爱国活

动。鲁迅对他进行过耐心的帮助和教育,

都没有效果,终于同他决裂。”周氏二兄

弟反目的真正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是

肯定不是作者所说的这样。这样的论述

和结论,很难让人信服。

掌故的价值与味道□一 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