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新願-期待精彩的一年...楊柏林個人照 攝影/ 劉慶隆...

27

Transcript of 開年新願-期待精彩的一年...楊柏林個人照 攝影/ 劉慶隆...

館長的話

1 開年新願-期待精彩的一年 /游冉琪

公共藝術專題

2 用雕塑寫一首公共詩

4 乘著藝術的羽翼築夢-楊柏林的公共藝術美學 /杜綺文

藝人物

18 自在轉化、人文意象-蒲浩明的公共藝術 /蒲子超

24 「穿梭的印痕」-李政勳創作展 / 李宇桉

探展趣

26 「我是小小太空人」-不可思議的星球互動特展 /瘋設計

32 「砥礪六十」-臺藝大工藝、視傳創系

六十週年校友展 /呂豪文

34 江山如此多嬌,我的山水創作 /鄭福成

36 西班牙國寶級藝術大師-皇.雷普耶斯 (Juan Ripolles) /謝惠欣

39 棒球文物徵集十周年 人文遠雄博物館-「榮耀.棒球」主題特展 /陸銘澤

雄麻吉

40 走出美術館-塗鴉工作營以行動深

入校園 /李岱臻、楊子瑩

42 轉動教學-兩大基金會攜手培育小

小策展人 /人文遠雄博物館

44 貢獻一己-幸福學習的快樂志工

/人文遠雄博物館

46 擁有常玉經典 就在這時刻 /人文遠雄博物館

2018年到來,人文遠雄博物館也將邁入第四年,這三年來在社區、藝術家

和所有參與的朋友陪伴及支持下,我們不斷學習和成長,也慢慢走出自己的方

向和步伐,像是每年開年都會有的趣味主題展、四月的「汐止區各級公立學校

聯合美展」、年中至年後各類型的藝術展覽等;不同季節搭配不同主題的展覽,

就像是不同時節的「人文遠雄藝術季」一樣,希望帶給所有朋友們多樣的悸動

及精彩的生活。

新的一年到來,我們的開場展非常精彩且有趣,「我是小小太空人-不

可思議的星球互動特展」擺脫以往展覽型態,以沉浸式實虛行動體驗的展示手

法,一進場就會看到太空艙的場景,內容融入時下流行的貼圖角色,並藉由多

媒體互動讓來看展的朋友們都成為展覽的一部份。這項展覽適逢春節期間,是

適合闔家同來享受年節喜氣的展覽。

除了有趣的展覽外,今年我們也將在四月舉辦首次的館慶展,一同歡慶人

文遠雄博物館開館邁入第四年。另一個新里程碑是我們將前進臺北新藝術博覽

會,今年的主題是「藝術家本身就是藝術」,這是我們日顯成熟的表徵,也是

向全臺灣及全世界的朋友介紹傑出藝術家,為藝術界更盡一份心力的時刻。

邁向第四 年,我們仍然需要所有朋友們的支持及鼓勵,期待永遠精彩的每

一年,也讓我們永遠在您的砥礪中成長茁壯。

開年新願-期待精彩的一年

人文遠雄博物館 館長

issue 9

by Farglory Museum January - March 2018

楊柏林〈移動三式之一〉

楊柏林〈從土地出發〉2| Vision| 2018 issue 9

藝術是種抒發、是心情寫照、是情感傳達、是土地的映照,

也是種種的無限可能。雕塑家楊柏林說「我的雕塑其實都是詩的

語言,轉一個弧度、轉一個面向,就能看到不同景象。」

公共藝術幾乎是以雕塑的面貌現身,如同城市和建築的密切

關係;而城市透過公共藝術中的雕塑作品,有了亮點且不再灰暗;

而楊柏林在公共環境中融合自我的姿態,在不同的土地上共譜

詩集。

〈乘著藝術的羽翼築夢-楊柏林的公共藝術美學〉可以見

著楊柏林對原生土地的關懷,並試著藉由藝術來化解土地上的意

識紛爭;而他的公共藝術作品也因著環境運用不同媒材,以極簡

的線條來傳達他對所在土地的思維和情感。

〈 本期主題〉

用雕塑寫一首公共詩

楊柏林個人照 攝影 / 劉慶隆

1985 年在「春之藝廊」

舉辦首次個人雕塑展覽,

思緒國國王-孕系列作品集

〈挫折〉 1984 青銅 

40×58×124cm

Vision|公共藝術專題| 5

乘著藝術的羽翼築夢-

楊柏林的公共藝術美學  撰文∣杜綺文 圖片提供∣楊柏林

泥土地,宛如滿天的星。在那個時候,他沒有

一般小孩被父親嚴厲斥責後的恐懼,他的內心

只升起一個渴望:他想當藝術家,因為只有藝

術才能描寫如此璀璨動人的情境,可以帶他飛

離窮困的漁村,飛離孤獨的島嶼,飛到一個全

新的世界。那時,他國小四年級。

「我在小學四年級就下定決心-我要

當一個美術畫家。」兒時創作的一件「牛車

歸途」獲得雲林縣全鄉美術比賽第一名,為

創作的志向定下了錨。十三歲小學畢業,他

獨自北上來到臺北,自此開啟他的藝術創作

之路。十四歲的人生,成為他的彷徨年代,

每逢佳節倍思親,寂寞驅使他找到赫塞的《鄉

愁》,文學名著的陪伴也驅走了孤獨。1972

年,他十七歲,參加全省美展,獲得了第三

名。1985年在「春之藝廊」舉辦首次個人雕

塑展覽,1986年獲得雲林縣十大傑出青年,

1988年獲得北美館「新展望」競賽獎優選,

2002年作品〈從土地出發〉獲得高雄市內惟

埤文化園區美術公園「公共藝術徵選」雕塑

類第一名;2006年擔任亞細亞雕塑家協會理

事長,並主辦台日韓國際交流展。2009年參

加韓國光州雙年展聯展,2010年受邀參加於

義大利杜林所舉辦的國際雕塑聯展「Scultura

International a Racconigi」,一路堅持的創作之

路,他也著實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回憶起自己的第一件雕塑作品,「有一

次,國小一年級的時候,下學後的黃昏,我一

個人,趴在中堤左側一座泥塑的糧倉前,用

一支竹籤在黑色泥土上非常專注地刻一個字

關於楊柏林的故事,可以從雲林一座貧瘠

的小漁村開始說起。父親是漁夫,他從小生長

在一條佈滿沙石與漂流物的海岸線附近,生活

環境最鮮明的印象是海水與沙岸共同孕育的牡

蠣柱之間。兒時生性孤僻,他可以投身在鐵絲

三輪車,木板、線軸訂製各式車輛的製作中,

用一把大柴刀刻小陀螺,在黑泥中把玩生活器

皿,自成自己的創作世界。從小他就孤獨,只

有「創作」,是陪伴他成長的玩伴。

一頓童年的晚餐,媽媽煮了一鍋香噴噴的

白米飯,他見狀欣喜,趕緊裝了七碗,放在長

板凳上等著涼,歸來的父親見到鍋裡稀飯所剩

無幾,一氣之下打翻桌上的晚餐、還有七大碗

剛盛好的稀飯。被打翻的米飯,這白花花的

米,在他的眼中宛如慢動作般飄向中庭黑色的

4| Vision| 2018 issue 9

6| Vision| 2018 issue 9 Vision|公共藝術專題| 7

『象』,而且是用沒人教我的象形文字,畫成

一隻一隻大象,我感覺自己彷彿具有魔法般,

進入非洲的大草原。由此,我被吸入一個廣大

的想像世界裡。這是我生命中最迷人的誘惑,

第一個驚心動魄的開場記憶,第一件無師自通

的裝置藝術。」

雕塑風格-極簡的線條構成與流動

文字的線條,後來也成為楊柏林雕塑重要

的造型之一。文字,或許也可以被視為一種平

面的雕刻,在傳統青銅的鳥獸圖騰裡,文字線

條在空間呈現的幻化,超越意義承載的視覺

性,有其立體表現性的神采。楊柏林在 1989

年的創作〈甲骨文如是說〉, 以簡單精煉的

線條造形傳遞古文字的質樸與內斂,看似寥寥

數筆的刻畫,卻有著四平八穩的篤定厚實,象

徵一種堅實而不可撼動的精神性存在。

而在 2012年創作的〈天上來〉同樣以線

條作為造型刻畫的基礎,以「水」的意象為造

形母體做創作的開展。古老諺語曾說:「黃河

之水天上來」,「水」在東方傳統文化中象徵

財富的積累,也作為大自然孕育萬物的起源,

滋養富足的能量之源。〈天上來〉以簡約的線

條刻畫水自天上源源不絕而來的動勢,約八公

尺的高度象徵大山大海的澎湃氣勢,營造活水

湧現、壯麗恢宏的視覺觀感。

同年創作的〈銀河-星光燦爛〉同樣以

不鏽鋼的流線性刻畫藝術家自小懷抱的夢想。

楊柏林從小就愛做夢,總做著想飛的夢,張開

羽翼翱翔在天空的夢。「天空一定是我心靈自

左頁

上圖:〈奔向未來〉2007 不鏽鋼烤漆 

88×38×34cm 高 50cm 以下

下圖:〈美麗家園〉2007 不鏽鋼 

146×46×210cm 高 250cm 以下 

義大利拍攝

右頁

上左:〈從土地出發〉2002

上右:〈天食〉1988 鐵、繩索、香、布、塑膠、魚網 

400×400× 30 cm

下圖:〈移動三式〉1988 青銅 189×46× 460 cm

自從 1986年楊柏林為觀音山凌雲禪寺所

製作高達 42米的千手觀音青銅佛像,楊柏林

前後一共創作超過六十件的公共藝術作品,包

括車站、藝文中心或各大建案公共空間,各大

專院校包括:醒吾科技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和

東華大學校園內也有他的作品。楊柏林依著線

條發展出來的造形,從早期的張狂轉而到現在

的極簡且溫潤,蘊含著藝術家普世博愛的情

懷。2006年的作品〈空間的果實〉同樣為不

鏽鋼材質作品,矗立在政治大學羅馬廣場前往

綜合院館方向的草坪上。「果實」在美學國度

中,具視覺、感覺、觸覺與繁殖的本質效應,

作品不但表現自己與現代化建築空間的景觀互

由的家鄉,甚至整個宇宙都和我息息相關,雖

然我仍然是個沒有翼膀的人類。」〈銀河-

星光燦爛〉以簡單的點線結構形塑滿天星空的

燦爛風華,跟著想像力循著星球與星球之間的

連結,翱翔在宇宙無窮盡的開闊與想像之間。

而以大量不鏽鋼條排列成的〈宏觀條碼〉在夜

晚的漆黑背景裡閃爍著交錯璀璨的光芒,在光

亮與陰暗之處交織著層層的曲線,不斷地向上

的延伸再延伸,試圖遙觸那個未知的世界,在

幾千幾光年之外⋯⋯。

動,也象徵人和自然界生命交流培育而生成的結果。〈空間的果

實〉以簡約、不規則卻帶著圓潤的造形,適切的融入校園環境,

儘管近四公尺的高度,卻不顯唐突,反而為流於制式工整的廣場

空間注入鮮活流動的氛圍,宛若果實內所生長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上圖:〈銀河-星光燦爛〉

下左:〈天上來〉以水為意象,

象徵活水源源不絕的生機與活力

下中:〈宏觀條碼〉在夜晚的漆黑背景裡

閃爍著交錯璀璨的光芒

下右:〈銀河-星光燦爛〉以簡單的

點線結構形塑滿天星空的燦爛風華

10| Vision| 2018 issue 9

「我在這裡」-對於臺灣的原生情感

不是藝術專科畢業的藝術家,沒有師出名

門的華麗背景,也沒有學過深奧的藝術理論,

甚至唯一的一張小學文憑,也跟弟弟的舊課本

一起拿去換麥芽糖。自從立下當藝術家的這個

志向之後,楊柏林的藝術與創作都來自於他的

生活。生活,就是他所有創作靈感的來源,兒

時生長的海岸、牡蠣柱、落日與樹,關於生活

的生命經驗與記憶,對於土地與自然的感情,

都成為他創作裡的骨架與血肉,哪怕只是一株

飄落在大門的蒲公英,也可視為大自然恩典的

傑作,值得停留目光的駐足。面對土地上不合

理的開發或是規劃發展,他也毫不留情地為文

批評,例如花博會的場館設計,或是大佳河濱

除了不鏽鋼之外,青銅,也是楊柏林喜愛

的創作材質之一。他往往喜歡看到碩大的青銅

作品被吊車懸浮在空中,準備置放在預定地點

的那個瞬間,「那種感覺宛如乘著心靈的飛行

器,在天地間找尋一處生命安住的定點。」2004

年完成的〈火焰之舞〉即以簡單、流暢、柔順

的線條,在視覺上舉重若輕地消彌了青銅在本

質上的重量感,營造火焰高飛的輕盈姿態。作

品的放置地點為「北投垃圾焚化廠運動公園」。

垃圾原本乃是眾人廢棄之物,作為城市生產的

最末端,楊柏林卻試圖轉化垃圾為無用之物的

概念。「火」或以毀滅,也或以創造而重生,

萬物在與火的交融之下而得以鍛煉再造,「火

焰之舞」象徵著從廢棄而得以再生的歡騰之舞,

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的生活價值與理念。

左頁:〈空間的果實〉為流於制式的校園空間

添加更多想像的趣味

右頁

上圖:〈島嶼系列-福爾摩莎〉

以極簡的雕塑造形刻畫臺灣的地景意象,

也是楊柏林對於臺灣表達真摯情感的代表之作

下圖:〈火焰之舞〉是關於毀滅與再生的歡騰之舞

Vision|公共藝術專題| 11

12| Vision| 2018 issue 9

2010年在臺北當代藝術館(MOCA)舉辦個人

大型展覽「我在這裡」。

在「我在這裡」個展中,楊柏林所展出的

三件作品皆不同於過去以青銅及不鏽鋼為媒材

所發展的創作,而主以裝置形式來呈現。創作

媒材則以氣球布及現成物如:塑膠掃把、竹掃

把為主,意味他在媒材的使用上有著不同以往

的實驗與嘗試,力求展現個人更大的企圖與格

局。同時該展也是他以「身分認同」與「土地

思維」這兩大議題為出發點所開啟的思辨,及

對於「我是誰?」這個終極課題的自問自答。

展覽同名作品〈我在這裡〉 有兩個形式

相似,但是尺寸、材質皆截然不同的物件所構

成。楊柏林以臺灣地形作為造形主體,一個以

公園的河岸圍牆彩繪。對於在成長土地上的視

覺美感,他總是以藝術家的高美學標準來審

視,而不容許一點的含糊與妥協。

「我很愛臺灣,很愛這塊土地。因此我關

心這個國家的發展,關心生態,希望這塊土地

的美可以保留下來。」也或許是作為一位雕塑

家,本來就從泥塑創作起家,楊柏林對於泥土

有種特別的情感,尤其是關於環境保護等議

題,包括盜採森林、濫墾濫建、濫葬等過度開

發而破壞地貌,楊柏林都會投注心思加以關

心。「大自然是一件價值非凡的藝術品,沒有

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願意讓此種羞恥的事不斷

上演。」這種對於土地的情感,也催生他於

黑色的大型氣球布為媒材,另一個媒材則為不

鏽鋼,用以體現兩者不同的臺灣意象:一個巨

大卻烏黑暗沉,需要靠著不斷打氣才能站立起

來,藝術家以輕盈的材質、簡明的造型語彙傳

遞深厚的情愫,傾訴藝術家內心欲為臺灣加油

打氣的愛國情志。另一個厚重材質體現臺灣昂

然而立的氣勢,因為紮實的基礎而牢固、不可

撼動,也是藝術家期許臺灣在穩定基礎的奠定

之下,開拓璀璨奪目的發展未來與國際地位。

作品的表面凹凸造型像苦瓜,背面像地瓜,則

以苦瓜和地瓜的「合體」意象,來象徵臺灣人

交錯「甘苦」滋味的歷史命運與精神意志。

〈你是誰〉這件裝置作品以兩頭材質迥異

的掃把群所構成。楊柏林把 660支竹掃把和塑

左頁:〈 我在這裡〉表達楊柏林對於臺灣複雜的深切情

感,期許臺灣在艱困的處境中,仍有積極向上

的希望與力量

右頁:〈 你是誰〉

Vision|公共藝術專題| 13

14| Vision| 2018 issue 9 Vision|公共藝術專題| 15

膠掃把綑綁在一起,安裝於裡面的燈泡所綻放

的光如同燃燒的光芒。這件作品的一邊是塑料

材質,交錯著紅綠色,在光線的通透下,呈現

出俗豔的視覺效果。另一頭則是以細竹片所製

作的掃把,呈現出一種樸實的質感。兩者在之

間,在衝突中帶有和諧,兩者看似有著相同的

使命,卻有看似互不相容,一種同根又對立的

宿命。楊柏林借此作品來隱射臺灣的族群問

題,「這兩種掃把功能不同,一是打掃戶外,

另一是室內專用,雖然用途不同,卻都是掃

把。」「臺灣有紛紛擾擾的省籍爭議,其實我

們都生活在這塊島上,團結在一起才能產生新

的能量。」〈東經 121北緯 25國際能見度〉

則以臺灣的經緯座標作為發想,以黑色的氣球

布來呈現臺灣的立體地貌,並於旁邊撒上稻

草、龍眼乾、挫冰機等裝置物,以作為臺灣身

份認同的象徵物,展現臺灣欲被國際看到的企

圖,楊柏林藉此提出以「土地思維」出發點來

思考臺灣在國際局勢的地位與處境。在這次個

展中,藝術家試圖傳遞他個人對於臺灣土地的

情感,此乃交織於複雜的情緒之中,在強烈的

批評與悲觀的面向中,他也依舊希望為這塊島

嶼艱困的處境注入一股樂觀積極的希望與力

量,而指向更為光明的發展與未來。

「蕨知苑」-生活藝術美學的實踐

儘管在作品中總是流露出對於臺灣深刻

且強烈的情感與關懷,楊柏林絕大多數的時

候,都是一個人孤獨的隱居於山林之中。在

孤獨中,他才可以完全面對自我,完全沈浸

於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進而發展與開創他的

藝術生涯。他的自宅「蕨知苑」,原是一塊

原始的廢置荒地。1992年,楊柏林剛找到這

塊土地的時候,這裡只有一間崩塌得很厲害

的平房,雜草叢生,宛若一處被人遺忘的失

落文明。這個蠻荒之境滿佈了荒蕪,卻激發

了楊柏林內心勇於創造的精神,「我想讓新

的生命在廢墟成長,開出的花朵要有礦物質

和泥土的味道。」他以 25年的時間,以拓荒

者開創的精神,回復這塊土地原生的能量與

元氣,源於一種對於自然的敬意,讓一切還

原於自然的狀態中成長,重新打造一個適合

沈思、居住、藝術性的生活空間。

「蕨知苑」從入口開始就是一門藝術,他

以「太極」陰陽交融的形式,做了一個鏽鐵的

左頁:〈東經 121 北緯 25 國際能見度〉

右頁: 上圖:片片灑落在雕塑上的陽光,

讓生活空間更具詩意美感

下圖:蕨知苑,是楊柏林以藝術在蠻荒中重新注入生機

16| Vision| 2018 issue 9

山牆大門,以極富藝術表現的質感與質地為每

次參訪帶來大器的開場。順著通道走進去,每

個角落都會有一個新的發現與驚嘆,或許是大

落地窗背後有著樹影隨機起舞,或是檜木條狀

長椅,倚在窗邊曬太陽。陽光的隨機灑落,形

成一道道漂亮的線條,輕盈地妝點著空間。整

個居家設計也宛若一個裝置藝術,呼應大型雕

刻創作與天空、土地做連結。他一方面善用大

片的落地窗,讓住宅四周的綠蔭自然地融入居

家生活之中,整體生活宛若住在自然裡。而在

頂樓之處,他也特別開闢了一個無邊際水池,

並經營一個植栽花園,一望無景的全景視野,

倚遙映山下的故宮博物院,也映照了自然與歷

史美學的交織。

除了作為一位藝術家,楊柏林也是一位收

藏家,因為喜歡舊材料,過去也收藏不少骨董

與畫作。他成功將藏品融合在空間之中,如寢

室裡所擺放的四根收藏自廟宇拆卸下來的舊實

木柱,分別以馬、非洲錢幣、裁縫車等來裝飾。

老英國餐櫃裡擺放老臺灣民間碗盤,還有從各

處收集來的原住民雕刻、歷代的古董傢俱,都

成為「蕨知苑」不經意的處處驚喜,也建構出

極具古意質感的生活空間,也體現藝術家的生

活品味與態度。

絕大多數的時候,楊柏林都在「蕨知苑」

面對著春夏秋冬所經歷的腐朽與重生,浸淫於

與大自然同鳴共奏所激發的創意思惟與想像。

人隱於山林之內,他的思緒卻從不受限,儘管

已過知天命之年,他依然保有飛翔的夢想,依

舊嚮往的年少時期仰望的那片天空,那片天空

有著讓召喚他成為藝術家的滿天星斗,也得以

承載他自由翱翔、狂放不羈的瀟灑與恣意。創

作使他年輕,創作使他翱翔,一如他四年級立

志當藝術家時,欲乘著藝術之翼,離開故鄉的

漁村小鎮,所欲飛向一片全新的世界⋯⋯。

對楊柏林而言,只要還能創作,

這趟飛行的旅程也始終沒有終止的一天⋯⋯

Vision|公共藝術專題| 17

左頁:室內以楊柏林精心收藏的古董傢俱裝點

右頁:頂樓的大水池與藍天相輝映,

居住於此空間中,也有更寬闊的心境視野

蕨知苑的入口乃是以太極符號為造形的鏽鐵山牆大門

自在轉化、人文意象-

蒲浩明的公共藝術撰文∣蒲子超

序言

雕塑家蒲浩明 1944年出生於嘉義中央噴

水池附近的美街,老家當時是開裱畫店(文錦

表具店,現為文園裱畫店,至今由第三代弟子

傳承中)。蒲浩明在藝術家庭的薰陶之下,自

然地走上藝術家的道路。文化大學美術系第一

屆畢業後,於父親蒲添生雕塑工作室學習西洋

古典雕塑十三年,後赴比利時與法國深造,回

國後除了純藝術雕塑創作之外,更致力於臺灣

名人雕塑創作及公共藝術創作。

蒲浩明現任教於文化大學美術系,目前為

臺陽美術協會會員、臺灣藝術家法國沙龍學會

會員,並擔任各美術展覽的雕塑類召集人、評

審委員。2011年獲聘為北科大駐校藝術家,

2014年由於作品充分展現運動的力與美,因

而榮獲國際奧會「運動與藝術」獎座(IOC

Trophy - Sport and Art),是臺灣第一位有此殊榮

的藝術家。

作為一位承接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

的雕塑家,他在四年的留歐期間,吸收從古典

到現代的西洋雕塑系統整個脈絡,之後更經常

思考如何在承接古典雕塑的同時,作出忠於

自我的蛻變。因此不斷的探索以及進行多元

的發展,從不同的角度研究,至今一共累積多

達十二種風格的系列作品,每一個風格皆可以

看出藝術家在生命歷程中的不斷累積及轉化:

古典寫實系列、人物紀念像系列、寫意裸女系

列、小水滴系列、抽象造形系列、不鏽鋼系列、

透明空間系列、線雕系列、悸動肌理系列、浮

雕系列、馬賽克系列、水墨書法系列等等。

從蒲浩明的公共藝術,可以看出他人文的

意象、多元的風格,以及寫實與抽象之間轉圜

自如的功力、善於與環境融合的氣度,

以下就蒲浩明分布全臺著名的公

共藝術景點加以介紹:

作品

1、 棒球與藝術的淵源:嘉義市〈KANO

1931.一隻展開翅膀的老鷹〉(2014年)

嘉義市的中央噴水池,是噴水池和交通圓

環的結合,為嘉義市西區商業最繁華的地區,

與嘉義站前商圈連成一氣,是嘉義市的重要

地標之一。1933年嘉義畫家陳澄波(1895∼

1947)的畫作〈中央噴水池〉即描繪了當時中

央噴水池一帶的街景。如今噴水池的圓環的中

央豎立著棒球投手的雕像〈�NO 1931.一隻

展開翅膀的老鷹〉,正是陳澄波的外孫雕塑家

蒲浩明的作品。棒球投手的投球姿勢,取材自

1931年,當年嘉農棒球隊王牌投手吳明捷的

一張泛黃照片。它好像一隻展開翅膀的老鷹,

昂然地、雄偉地、自信地俯視大地。

上圖:�嘉義市中央噴水圓環〈KANO1931‧ 一隻展開翅膀的老鷹〉;下圖:�蒲浩明攝於人文遠雄博物館「靈魂拼圖-臺灣棒球暨名人堂特展」

2014 年榮獲國際奧會「運動與藝術」獎座 (IOC Trophy - Sport and Art)

18| Vision| 2018 issue 9 Vision|藝人物| 19

蒲浩明的雕塑家父親蒲添生(1912 ∼

1996),於嘉農獲頒準優勝盾的 1931年,從

家鄉嘉義下定決心搭乘輪船,遠渡重洋赴日本

習藝,後入日本雕塑大師朝倉文夫的門下學習

古典雕塑,前後共十年。恰巧的是,準優勝盾

浮雕正是朝倉文夫的作品,而當年這件準優勝

盾的領獎代表即是吳明捷投手(蒲浩明 KANO

投手雕像的取材),故事的脈絡就如電影情節

一般的因緣際會,帶著我們穿越時空隧道。

蒲浩明與棒球的淵源不只如此,2017年 1

月,由人文遠雄博物館與臺灣棒球名人堂協會

攜手合作推出的「靈魂拼圖-臺灣棒球暨名

人堂特展」於人文遠雄博物館展出,牆面展出

九件臺灣棒球名人堂第一屆到第三屆入選名人

的銅像浮雕即為蒲浩明的作品,浮雕周邊以棒

球縫線來呈現顯現作品的自明性,人物也完整

抓住了棒球名人的神韻與特色。

2、 東方與西方自在的轉化:嘉義縣故宮南院

公共藝術〈鳳點水〉(2015年)

蒲浩明藝術生命來自傳統與現代、東方與

西方之間自在的轉化,雕塑呈現多元與獨特風

格特質。戶外公共藝術並不限於單一種風格,

而是以最適切的方式,與環境作融合。故宮南

院的公共藝術〈鳳點水〉作品以輕巧靈動的東

方書法式線條構成,每一線條則以三角量塊,

呈現西方雕塑所強調的量感。鳳凰如彩帶舞

動,在空間漸漸的安定下來,其半圓拱門多層

次的抽象造形帶出來的效果是神鳥鳳凰如風吹

來的貴氣、喜氣、吉祥,幸福的靈氣。作品規

劃之初,即設置於垂柳林中,隨著一年一年垂

柳的更加茂盛,作品與景物更加合而為一。

3、 諸羅意象:嘉義市運動公園背牆巨幅馬賽

克〈逐鹿〉(1996年)

蒲浩明於嘉義市有十多件公共藝術作品,

例如,嘉義市垂楊國小裡象徵昇華的的雙人舞

銅雕〈和樂〉(2001年)、嘉義市運動公園〈生

命力〉(1996年)以一百個飛騰跨躍的舞者銅

雕,對稱分布於嘉義市立運動公園體育館前面

左右兩側牆上,而運動公園背牆的巨幅馬賽克

作品〈逐鹿〉(1996年),描繪的是諸羅先

民在嘉南平原上獵取鹿群的情形,作品亮麗搶

眼的鮮黃色天空,象徵嘉南平原的炫麗豐饒,

兩名射箭的鄒族壯漢,和五隻大梅花鹿追逐跳

躍於其間,構圖充滿律動的生命力。

4、 我是油彩的化身:嘉義市文化局前草坪的

〈陳澄波先生坐姿銅像〉(1995年)

嘉義市文化局前草坪的〈陳澄波先生坐姿

銅像〉是臺灣第一座藝術家的紀念銅像,於 1995

年陳澄波百年誕辰時設立,以外公陳澄波於杭

州寫生相片為藍本,以類似油畫筆法的抓痕而

創作的雕塑作品。陳澄波身穿一件沾滿油彩的

工作服,手持調色盤,圍著圍巾,坐在草地上,

姿態平易近人,流露出熱情、浪漫的個性。

5、 一代歌謠詞人:臺北市大稻埕公園〈李臨

秋先生紀念銅像〉(2009年)

蒲浩明的人物紀念像承接父親蒲添生的

志業,不論是藝術家、企業家、教育家、政

治家、運動員,都細膩的抓住對象的神韻。

例如臺北市大稻埕公園臺灣一代歌謠詞人〈李

臨秋先生紀念銅像〉,以李臨秋於大稻埕淡

水河畔凝神寫詞的照片為藍本,周圍花圃種

植李氏最喜愛的夜來香,鏤空屏風鑲嵌其生

平簡介及經典歌詞之窯燒陶板,搭配定時音

樂及影像播放,重現臺灣一代歌謠詞人李臨

秋文思泉湧的創作場景。

6、 迎向陽光:臺北科技大學〈林宏裕博士銅

像〉(2017年)

〈林宏裕博士銅像〉設置於北科大宏裕科

技大樓 1樓,銅像身著全套博士服,姿勢是右

手舉起,頭微揚,眼睛凝視指尖前方,意指未

來的希望。雙腳一前一後,左後跟微微離地,

意指不斷地前進。風動的博士袍、垂布和博士

帽流蘇,象徵那個時代經濟起飛前追求夢想的

翅膀。堅毅自信的眼神配合上升的手勢,牽動

著銅像的動態指引迎向陽光。林宏裕博士長年

堅持助學的善行善念事蹟是社會的正面能量,

也是社會的一股清流,銅像的豎立是一個人性

溫暖的啟示。左上:故宮南院〈鳳點水〉,葉茗和攝影;左下:嘉義市垂楊國小〈和樂〉;右圖:嘉義市運動公園〈逐鹿〉 上圖:嘉義市文化局前草坪〈陳澄波先生坐姿銅像〉

下圖:臺北市大稻埕公園〈臺灣一代歌謠詞人-李臨秋先生銅像〉

20| Vision| 2018 issue 9 Vision|藝人物| 21

⋯⋯等意象,點出麗山是科技高中的重點特色。

8、 空間中傳達情感的抽象語彙:〈擁抱〉、〈山

水〉及《小水滴系列》

竹北市中悅皇苑的人行道上設置有景觀雕

塑〈擁抱〉、〈山水〉 (2014年),〈擁抱〉

作品看似由一群無感情的幾何塊狀組合而成,

化身為兩個有情感緊緊擁抱在一起的雙人形

體,凝聚成一股龐大的能量。〈山水〉作品取

自「山」、「水」二字,左右二座石壁彷彿千

仞峭壁,與中間向上竄升的曲線融合成「山」

字與「水」字。山的造形堅硬是陽;水的造形

是陰。藉著陰陽虛實概念,孕育磅礡的氣勢和

生命力,產生生生不息和欣欣向榮的精神。

上左:臺北科技大學〈林宏裕博士銅像〉;上右:臺北市麗山高中〈麗山之星〉

下左:高雄市立明華國中〈春風〉;下右:竹北市中悅皇苑〈擁抱〉

臺北花博美術園區〈小水滴 ‧ 散步〉、〈小水滴 ‧ 親親〉

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位於美術園

區的臺灣園共榮獲三項大獎,臺灣園裡鏡面水

池雕塑作品〈小水滴‧散步〉、〈小水滴‧

親親〉(2010年)為蒲浩明 1991年即已開始

創作的《小水滴系列》中最為知名的作品,其

意涵是將森羅萬象的宇宙做最大的簡約,形成

小水滴雕塑的原型。蒲浩明將水滴擬人化,展

現藝術品可親的一面:一組五顆的小水滴,象

徵水滴媽媽帶著小朋友們一起在湖面上散步;

而池子的另外一邊的則擺放一對〈小水滴‧

親親〉,象徵情人嘟著嘴,甜甜蜜蜜的 KISS。

搭配鏡面水池的倒影,白色的雕塑讓人心靜,

觀眾可以坐下來靜靜聆聽風吹拂過竹林的窸窣

聲,這一刻,美,好像被停格了。

7、 春風化雨-藝術深入校園:學校內的公

共藝術

在校園裡也有蒲浩明的公共藝術,例如臺

北市麗山高中的校園中軸線上,設立了多件作

品(2005年),校門口牆面的不鏽鋼作品〈飛

鳥〉、行政大樓前的銅雕〈小水滴‧對談〉、

教室大樓旁廣場上的大理石作品〈誕蛋〉、以

及校內中軸線最高點的鐘樓前草坪的不鏽鋼作

品〈麗山之星〉。〈麗山之星〉的三角形造形

有如古代文字的「山」字形,希望它有置於山

峰之上的意義;也有配合麗「山」校名之義;

更有學問如高「山」包羅萬象、積沙成塔的意

涵。三角形造形也表示學問如金字塔,既高且

廣;刻劃的符號圖案包含古今中外之世界地圖、

北斗圖像、數理科學、生命基因、數位原理

蒲浩明傳承父親蒲添生的古典雕塑,家族

三代皆從事雕塑創作,女兒蒲宜君在家族藝術

薰陶下,也走上藝術的道路,並於 2017年九

月於人文遠雄博物館高雄分館舉行「旅人心

靈-蒲宜君創作個展」。家族三代雕塑家皆

創下多次入選法國沙龍的紀錄。

融合東西方、古典與現代的雕塑家蒲浩

明,無論是戶外景觀雕塑、人物紀念像皆多元

發展,不僅在藝術的造形變化上能自在轉化,

而名人紀念像與臺灣的歷史脈絡密不可分,多

件作品已經是當地的地標或是知名景點,這些

公共藝術品深入人們心靈,親切的人文意象已

經成為共同記憶的一部份,加上他的作品因古

典藝術的薰陶,而有內斂溫暖的特質,尤其更

能與環境融合,未來的發展無限寬廣。

22| Vision| 2018 issue 9 Vision|藝人物| 23

藝術家李政勳於 1985年出生於臺北,

2012年自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

研究所畢業,曾獲日本 GEISAI TAIWAN# 2大

賞,主要以「幾何符號」、「繪畫的時間性」、

「勞動」、「生命經驗」作為創作思考的脈絡,

並透過系列創作重新去反思抽象繪畫的形式,

在看似絕對理性的創作風格中,隱含著感性的

情緒,彷彿充滿矛盾,卻也蘊含大幅的張力。

在畫面的構成上,其近年來更進一步突破畫布

的平面限制,不僅試圖帶入空間的呈現,也將

物件放入畫面,讓畫面有著立體物件的構成。

對李政勳而言,創作的過程可以記錄下生

命中的一切,也讓自己能處在一個平和的狀

態,他曾提到:「即使生活裡的事件不是一件

能撼動世界的大事,但若我們能全心全意的去

觀察它、反覆思考它,從而感受、理解它,我

創作的過程記錄下生命中的一切

他在 2015年∼ 2017年的作品以幾何抽象

的繪畫形態為主,透過黏貼膠帶、平塗顏料、

撕除再重複黏貼膠帶的相同動作,讓自己於畫

布的四處來回移動;而每件作品,都是其生活

當中的某個經驗,如〈地圖系列〉中,李政勳

以自身外出行走的路線堆疊出記憶的痕跡。而

們必然能改變自己」。而對於觀者而言,在觀

看作品的同時,也許也會觸動某個記憶,而記

憶牽動情緒,作品成為一種交流的媒介。請暫

時拋開一切思維,用感官慢慢的感受作品,那

些時間的累積、記憶的切片。

穿梭的印痕-李政勳創作展撰文∣人文遠雄博物館 李宇桉

左圖:Our treasure No.3 2015 壓克力 70×70×5cm

右圖:We're all in love 2015 壓克力 100×100×5cm

24| Vision| 2018 issue 9 Vision|藝人物| 25

松尼 貓爪抓 ㄇㄚ ˊ 幾兔 寶寶不說 貓貓蟲咖波 懶散兔與啾先生

看展是時下新興的社交場合,展覽形式每

年在市場上更是推陳出新,從早期靜態的畫

展、雕塑展等,進化到目前主流的如以拍照互

動為主的圖像授權展,或是主打帶有趣味遊戲

體驗的科技互動展,隨著展覽型態不斷地創

可玩性與兼具設計或藝術成分的複合式展覽,

從會動的積木特展到 teamLab互動特展可略窺

一二。

我們希望透過主題的聚焦,結合貼圖角

色與群眾參與,讓人們進入展覽裡,除了看展

覽、玩展覽,甚至自己也能成為展覽的一部分。

挖掘更多的展覽樂趣,跟我們一起 Be a part of the

exhibition.。2018年,「我是小小太空人-不

可思議的星球互動特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主題

企劃而生,融合貼圖角色、科技、互動等各式

不同的展覽元素,在豐富多元的太空主題展區

裡,讓觀展民眾的思緒可以跟著創作者的想像

力毫無限制地在其中流動飄浮。

可愛力量大,貼圖文化的流行造就了插畫

新勢力的崛起。每天 LINE一下,相信是每個有

手機的臺灣人每天都會做的事情,特別是發送

那一張張主題各異但同樣有趣的小小貼圖,讓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在手機裡貼圖表情的交互新,揉合各式創作元素與技術,搭配自訂主題

進行策展,是目前展覽演進的方向,除了高端

的藝術品市場以外,普羅大眾對於展覽的接受

度與喜好逐漸改變,從過去幾年大型動漫角色

展,慢慢轉向具有強烈互動感,同時強調展覽

傳遞下,快速拉近彼此距離,貼圖角色也為現

代人的繁雜生活增添了不少趣味,不管你是大

朋友小朋友,都脫離不了貼圖角色的迷人魅力。

LINE原創市集擁有近八萬名臺灣創作者,

提供平臺讓 LINE用戶可自行創作貼圖並於

230個國家銷售,在 2016年前,五大創作者的

貼圖銷售額平均高達一億日幣,而 2014年原

創市集開放至今,臺灣創作者作品的銷售額累

計更超過 10億元,是臺灣創作人的國際舞臺,

也培養出許多知名的貼圖明星,特別是 LINE

原創市集於 2017年帶領臺灣創作者參加文博

會,吸引滿場粉絲到場支持喜愛的貼圖畫家。

不同於文博會的商展模式與畫家各自展示

的呈現方式,本次由 LINE原創市集策劃,邀

請六位超人氣貼圖畫家一起創作,與瘋設計

及人文遠雄博物館共同推出「我是小小太空

人-不可思議的星球互動特展」。超人氣貼

圖明星包含甫於 2017年進入貼圖名人堂的貓

有人說:「藝術是心靈的糧食。」

或許換句話說:「那展覽該是滿盛糧食的器皿吧!」

集結 LINE 原創市集人氣貼圖創作者們與其角色。圖片提供 /(由左至右)參展貼圖創作者:

松尼與奇尼(松尼)、園丁先生(貓爪抓)、YUKIJI (ㄇㄚ ˊ 幾兔)、談小姐(寶寶不說)、

亞拉(貓貓蟲咖波)及 Lobster(懶散兔與啾先生)。

撰文∣瘋設計 Fundesign

26| Vision| 2017 issue 8 Vision|探展趣| 27

爪抓、咖波,以及各具貼圖人氣王、銷售王與

新人王頭銜的ㄇㄚˊ幾兔、寶寶不說、松尼、

懶散兔與啾先生,陣容堅強皆是一時之選。

這次展覽特別導入沉浸式實虛行動體驗,

各展區利用 LINE NOW獨特的即時互動任務,

在觀展民眾走進特定的展區時,可以利用手機

輕鬆串起整個展覽內容,不管是接觸各貼圖角

色的太空場景或在其中闖關解謎,「我是小小

太空人」創造出一種讓觀展者不斷地穿梭在線

上線下的交互觀展體驗裡,不知不覺拉長人們

看展的時間,並與每位貼圖畫家筆下的眾多小

小太空人角色進行更多交流。為了創造出最可

愛有趣的插畫場景,每一位貼圖畫家無不卯足

全力,從前期的展區草稿便得能夠看出創作者

的用心,不斷地修改自己負責區域的小細節,

從大到拍團體照用的全景造型窗,小到可以讓

人舒壓的按鈕跟操縱桿,每一個環節都希望讓

遠道而來的觀展民眾,不僅看得滿足,還能夠

玩得盡興。

在開始進入充滿新奇互動科技的展區之

前,我們先聚焦在本次貼圖創作者精心設計的

靜態展區,這部分以跳脫傳統靜態插畫展總是

畫作排排站的窠臼思維,貼圖畫家們在半年前

便密集地開會討論,彼此腦力激盪針對太空主

題發揮創意,現在就來一探這些 LINE原創市集

人氣貼圖角色所呈現在太空艙內的各個場景吧。

民以食為天,首先第一個進入的展區就是

食物管理中心,負責張羅太空人們食物的是貪

吃又愛搞怪的咖波與松尼,超調皮的松尼搭上

超獵奇的咖波,聽說食物管理中心差點毀於一

旦,究竟食物管理中心將出現哪些令人好氣又

好笑的畫面呢?

穿過食物管理中心,來到的是睡眠實驗

室,睡覺是帶來活力的最好方法,擔任睡眠實

驗室的管理員是兩隻可愛的兔子跟一位啾先

生,一邊是有點小聰明外加天然萌的ㄇㄚˊ

幾兔,另一邊是神經超大條又愛大驚小怪的懶

散兔以及超級謹慎、小心翼翼的啾先生,他們

會把這個太空人的宿舍搞成什麼模樣呢?

最後進到以高科技打造而成的尖端駕駛

艙,這次太空任務是由正駕駛貓爪抓以及副駕

駛寶寶擔綱領航角色,總是喜歡喃喃自語的寶

寶及擁有超高自信的貓爪抓,兩人是否可以合

作無間呢?不知道還會有什麼狀況,真是令人

捏把冷汗!

主題式場景,插畫展區中的食物管理中心。圖片提供 / 松尼與奇尼、亞拉。 主題式場景,要讓你一秒到外太空。圖片提供 / 園丁先生。

主題式場景,展區中的睡眠實驗室。圖片提供 /Lobster。

觀眾來到「我是小小太空人」特展現場,

從進入太空船裡那被咖波與松尼大鬧搞破壞的

餐廳、經過超迷糊ㄇㄚˊ幾兔的紙箱睡眠艙、

一窺超認真的啾先生打掃之餘,還一直努力想

要叫醒貪睡的懶散兔、還可以來到由聰明自信

的貓爪抓跟健忘的寶寶不說,這一對絕佳拍檔

掌控的駕駛艙,貼圖畫家們利用手中的畫筆創

造出超豐富的主題式插畫場景,要讓每一位到

現場的民眾手機快門按到停不下來。此外,因

應本次展覽所創作的太空人造型角色,特別製

作限定版的大公仔在展場跟觀眾相見歡,機會

難得,絕對不能錯過。

像是展覽起始點的太空基地,近未來又不

失童趣的船艙設計,讓整體氛圍更貼近太空主

題,入口結合臉部辨識科技的小小太空人報到

處,替每個到訪的太空人套上專屬的太空頭盔

裝備。按下平板上的拍照鈕完成報到手續,還

可以把合成好的照片下載到自己的手機上,或

是第一時間發佈到 FB社群進行分享。

Vision|探展趣| 2928| Vision| 2017 issue 8

另外還有整合色彩辨識投影的太空人登機

室,只要把對應不同貼圖畫家角色的色塊積木

放到桌面上,就會跑出該角色的介紹,從靜態

貼圖到動態貼圖,這些角色們似乎也在某種程

度上,見證著人們使用手機習慣的歷史變革。

在展覽的中段會出現一整片「小花銀河系」,

巨大無縫融接的 10米拼貼互動投影,可以容

納超過 20人以上共同互動,只要踩到投影中

漂浮的星球,該星球便會爆炸化為一堆超可愛

的小花,貼圖創作者們的角色也飄浮其中,但

只要一被碰到便會慌張地逃跑,非常逗趣。

穿過「小花銀河系」後,便來到「水世界

星球」,眼前是一整面水世界主題的投影,民

眾可以利用場域中間的平板電腦,拍攝自己的

頭像後,進入繪製太空衣畫面,自己手動 DIY

彩繪塗鴉太空衣,完成後按下發送鍵,就會發

現自己已經進入「水世界星球」裡,跟著貼

圖畫家們的角色,悠游自在地徜徉在水底世

界,「水世界星球」同步也支援手機下載專屬

APP,免去排隊困擾,在自己手機上就能快速

完成塗鴉上傳。

最後進到展覽的尾聲,小小太空人們要準

備回家了,坐在太空船上的他們正準備要穿梭

「節奏流星群」,他們需要更多的節奏聲響來

為太空船加速,現場會看到許多投射在地面上

的光點,每個光點都代表一顆流星,當手通過

光點時便會發出對應的音階,歡迎召集三五好

友到展場共襄盛舉,一同演奏美妙的旋律。此

時,位於展區中央的太空船上方懸掛著不同顏

色的投射燈,在光點裝置發出聲音的同時,便

會投射燈光到太空船上方,越多人通過光點,

也帶來更多五顏六色的燈光投射,將太空船變

得繽紛無比。

「我是小小太空人特展」的沉浸式實虛行

動體驗,讓每位觀展民眾利用串連線上線下的

LINE NOW服務,參與展覽內的各項太空人任

務,如相片合成功能,只要上傳照片到 LINE

NOW官方帳號的對話裡,發送一開始在報到

處拍攝的太空人大頭照,系統便會回傳一張合

成好的雜誌封面照片,最後在離開展覽之前,

同樣藉由手機將雜誌封面照片上傳到大螢幕的

名人堂相片牆,一同加入「我是小小太空人」

的行列。順利完成所有活動環節之後,便可以

獲得展覽的最大亮點─免費下載本次參展的六

位貼圖畫家特別繪製的 LINE原創市集「我是

小小太空人」展場限定版貼圖,利用各種環環

相扣的橋段與極具吸引力的獎勵誘因,打造出

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實虛行動體驗,讓看展這個

新興的社交活動變得更加好玩又有趣。

「我是小小太空人-不可思議的星球互

動特展」,展期從 2018年 2月 2日到 4月 22

日,於人文遠雄博物館展覽 2館盛大展出,現

場不僅好拍又好玩,還可以參加展覽活動,免

費下載由貼圖畫家們精心繪製的超可愛「小小

太空人」展場限定版貼圖。你是否準備好跟著

他們,一起勇闖外太空,探索更多不可思議的

星球!

「我是小小太空人

-不可思議的星球互動特展」

票價資訊:免費入場

展覽時間:2018/ 02 / 02∼ 04/22

(週一及除夕當天休館)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 18:00

(17:30停止入場)

展覽地點:人文遠雄博物館 展覽 2館

30| Vision| 2018 issue 9

為慶祝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視傳設計

系創系屆滿六十周年,校友會特別於人文遠雄

博物館展覽 2館舉辦「砥礪六十」校友聯展,

以傳達畢業校友之創作能量,增進與社會各界

交流機會,藉以提升生活美學與創作風氣。

去蕪存菁 堅定而圓滿的美石

「砥礪六十」隱喻原本是一顆顆奇形怪狀

的頑石,經過學校與職場一磨再磨的無數挑

戰,終能去蕪存菁,磨出獨特、堅定而圓滿的

美石,顆顆不同,卻各自精彩!「砥礪六十」

為傑出校友樊哲賢老師之命名,樊老師也是此

次特展主視覺之設計師。

此次展覽總計 145位校友參展,共展出約

200多件作品,共計九大類別,包括:視覺設

計、陶藝、產品設計、複合媒材、攝影、插畫、

漆藝、金工、藝術創作等,平均每類別約有 15

位校友參展,舉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歷屆工藝

設計系、視覺傳達系及美工科之日夜間部、在

職班、研究所等畢業校友及專、兼任師長皆參

展,顯現臺藝設計人才創作能量之真實面。

展出的每一類別均為該領域之傑出校友擔

任策展人,負責邀約、徵件、佈展、撤展等之

事務,如樊哲賢老師為視覺設計類策展人、鞏

文宜老師為陶藝類策展人、張釋文為產品設計

類策展人、梁家豪及李英嘉老師為複合媒材類

策展人、張國治老師為攝影類策展人、林學榮

老師為插畫類策展人、陳永興老師為漆藝類策

展人、林國信老師為金工類策展人、陳星辰學

長為藝術創作類策展人等,「砥礪六十」特展

得以如期展開,各策展人確實發揮專業智慧,

盡心盡力。

除策展人外,展出之每一類別均有耳熟能

之知名創作校友及其作品參展,如蔡爾平老師的

陶藝作品〈知了情未了〉;林健成老師的蠟像作

品〈甘地〉;楊明迭老師的藝術作品〈草衣 No

28〉;李基宏老師的漆藝作品〈靜絲語〉;陳俊

良老師的海報設計作品〈世界設計之都〉等。

「砥礪六十」-

臺藝大工藝、視覺創系六十週年校友展撰文∣呂豪文

「臺灣藝設大匯」專輯

由於作品展出精彩多元,配合展覽,另印

製「臺灣藝設大匯」專輯,將 145位參展人共

計約 200多件作品編印其中,且邀約游冉琪館

長、陳志誠校長、王銘顯前校長、許耿修主

任、宋同正執行長,許杏蓉院長,林榮泰董事

長,于春明理事長、林磐聳理事長、施令紅理

事長、章琦玫理事長等專家學者代表寫序,見

證臺藝設計人歷經六十年老、中、青三代之創

作能量及特色。

在開放徵件而無審查評選均可展出的狀況

下,展出作品之品質相信已足以傳達或是代表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設計人之創作平均能量,對

於有些表現傑出之校友,因人在國外、或身體

不適、或涉及母公司智財權等問題而無法參

展,未能分享其優質作品是比較可惜的,而展

出作品之品質特色是否符合社會各界期待,就

交由賢達人士指正論斷,自有改進空間。

非常感謝為本專輯寫序之多位專家學者

代表,以及十位不同領域策展人的專業投入

與辛勞,也要感謝人文遠雄博物館提供最優

質的展覽場地及所有參與展場規劃指正及專

輯編製相關事務之諸多先進、學長、前會

長及校友們,尤其是 145位參展人的熱心

參與,無私的展出作品分享。

左頁:蔡爾平老師的陶藝作品〈知了情未了〉

上圖:陳俊良老師的海報設計作品〈世界設計之都〉

下左:林健成老師的蠟像作品〈甘地〉

下中:楊明迭老師的藝術作品〈草衣 No28〉

下右:李基宏老師的漆藝作品〈靜絲語〉

Vision|探展趣| 3332| Vision| 2017 issue 8

34| Vision| 2018 issue 9 Vision|探展趣| 35

江山如此多嬌,我的山水創作撰文∣鄭福成

我套用「江山如此多嬌」這個詞,作為此

次人文遠雄博物館展覽 1館的展覽主題,大部

畫作的內容多以自然山川為表現的依歸,而且

為配合場地畫作多屬中、小型,風格也多傾向

鮮麗、熱情、純真、強烈為基調,雖作品不是

很多,但橫跨近十多年,作品的變化蠻大。

這裡的「江山」特指我們生活所及的土

地,以及所有的人、事、物及我的創作,因此

翻成我的語彙就是「這個世界多麼美好豐富多

元啊!」或許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山水畫必

定是水墨淋漓、皴擦點染,或是雲霧繚繞、疊

山流瀑,一片黑鴉鴉,沒想到我的卻是色彩爭

奇鬥艷,如稚童塗鴉隨興!其實這是我由傳統

山水畫及寫生風景畫歷經漫漫長路,自然而然

互相交融而形成今天的風格,「寫景亦寫情,

終於找到自己的江山。」回望過來路難免有不

少感觸。

兩條軌跡的繪畫過程 山水與風景

大略說來,我的繪畫創作的過程是沿著兩

條路線同時在進行著,在師大美術系大三分組

時,我選擇了經濟負擔較少的國畫組,主攻山

水畫,但還是維持著對西畫的濃厚興趣,也因

此我一方面勤跑故宮博物院,對著李唐、范 、

馬遠、夏圭及至王蒙、黃公望等宋元巨擘的原

作總是十分崇拜;另一方面我也著迷印象派及

其後立體派表現主義之西方藝術。

一樣是面對自然景觀,一開始山水與風景

卻有差異極大的觀看方式及表現方式,這讓我

覺得很有意思,後來我個人覺得,到了立體派

表現主義之西方風景畫反而貌離神合了;我想

山水與風景畫已慢慢雜交混生為新的品類了 !

野放,創作如人生 踏出自已的路

95、96年是我的家庭、人生觀、創作相

互牽扯而同時發生強震、異化的階段,在創作

上我戲稱為「野放」,意思是放棄被眷養的舒

適圈,重歸山林,啟動本能,重拾合乎原來野

性的生活,放在繪畫創作,我也學習從零開始;

我不斷的學習遠離那些十分熟悉的技法、創作

方式及觀看方式,從零摸索找路,而路竟是荒

煙蔓草以雙腳逐漸踏出的路徑;而尋著這條路

徑,我看到我想看的景象,以拙笨的我,實在

花了不少青春年華 !

觀想,平凡之中蘊藏著不平凡

眼見為憑常常是一種執著或迷思,視覺也

許只是一個真實的入口而已,我常這樣想像 !

由於騎單車、慢跑是我的嗜好,我時常漫遊山

林之中,邊觀邊想,邊感受山林起伏、聲響、

氣息等等,同時對山水懷有無盡的想像;加上

現代人對山水生態的新認知,使我對大自然的

山水創作也慢慢跳脫可以觀、可以居、可以遊

的傳統山水形式需求,而朝向充滿想像和象徵

的表現主義山水邁進!

我放棄了原先十分熟悉的皴擦點染的水墨

技巧風格及眼見為憑的西方寫生方式,開始慢

慢摸索其他形式、畫法及媒材,因此有很長的

時間的畫作都彷彿置身於風雨飄搖的雜亂和不

確定及至現在,我的繪畫依然存在著一些不斷

的轉折、修正和整合,從來沒有一張作品是先

完成草圖再依據草圖步步完成的。如同我的生

活是我未曾想到的因緣轉折和不斷協調修正的

結果;因此畫作常是在完整和諧的表面帶著一

些粗糙和修正的痕跡,但是每張作品如同生命

般都是很多因緣聚會、天命及努力的結合,是

無法重複、不能替代的唯一。

繪畫創作只是生命的律動

在平淡生活中創造夢境

退休後,繪畫創作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角色,也是生命的律動,執筆塗色如吃飯睡

覺,無所為而為,卻是不可不為。由於塗鴉畫

畫是生活作息之一,也是一種既輕鬆自在又充

滿未知及挑戰的遊戲或冒險,慢慢地,我走向

了屬於自己喜歡的表現自然的方式及格調,既

不是理想主義山水,也非文人山水,更非寫實

或寫生風景,而是自足的生活光華及夢境。

目前我對於媒材並無挑剔,也無東西之

分,基底材有中國紙、油畫布,顏料更包括水

墨、水性顏料、壓克力、油畫顏料、油性粉彩

等等。我想這是因應當下生活環境的當下創

作,但從我的作品中其實也很容易透露出由東

方山水畫及西方風景畫加上自己隨意自在喜愛

挑戰的個性的綜合吧 !

繪畫創作既是心靈的修習,也是心靈的表

現,美醜、好壞、巧拙、直觀與客觀已非對立

二分,如語言般,真誠達意即可,不需要太多

的紋飾技巧,自在的表現自我,其中各有滋

味, 隨興塗鴉,先感性而後理性,先直觀而

後客觀,如同不斷地與創作媒材互動對話,層

層疊疊,自能喚起往日曾經的深層感受及想

像,反芻凡走過、看過、想過、碰過的某些情

感,我想這就是我的繪畫人生。

有幸能在這個意外的機緣在以往從未想

過、到過的展覽館和有緣者分享,希望能引起

大家共鳴和細細品味!

江山如此多嬌 1 2014 多媒材 137×137cm 江山如此多嬌 2 2014 多媒材 137×137cm

左圖:男人與魚 樹脂雕塑 69×44×12cm;中圖:大提琴家 浮雕版畫 77×55cm ;右圖:和平之鴿 水粉畫 146×114cm

西班牙國寶級藝術大師

皇.雷普耶斯撰文∣惟中有限公司 謝惠欣

36| Vision| 2018 issue 9 Vision|探展趣| 37

西班牙駐華大使

曾這麼形容這位國際

性知名的西班牙國寶

級藝術大師:『皇.

雷 普 耶 斯 ( J u a n

Ripolles)是西班牙神

奇藝術星空中一顆瑰

麗的星宿』。

被大家譽稱為藝術大師畢卡索和米羅繼承

者的皇.雷普耶斯大師,每回現身,頭上都戴

著小小天線帽,口中總愛咬著迷迭香,穿著一

身白色棉麻衣物,有著熱情笑容,很難想像這

樣一位國際性的大師卻沒有一丁點架子,反而

十分平易近人。皇.雷普耶斯大師生活在藝術

氛圍濃厚的西班牙,藝術品存在於生活周遭的

環境,彷彿如空氣般自然,而他創作的作品充

滿童趣、純真、自我風格相當鮮明,作品色彩

多變斑斕,是位能深入人心的療癒系大師。

從油漆工化身為藝術家

皇.雷普耶斯大師1932年出生於西班牙

瓦倫西亞(Va l e n c i a)東部沿岸的阿爾希拉

(A l c i r a)。由於他的母親當年因難產而辭

世,父親無力同時扶養雙胞胎兄弟,因此大

師出生不久後便被送給卡斯特利翁(Castelló)

的一對年輕夫婦領養。被領養後的大師自幼

就得分攤家務並需外出工作以貼補家用,

而當時西班牙內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災難

透 、色彩從黑暗到繽紛,這也象徵大師自己

從悲觀到樂觀的心靈發展,且創作題材皆為

喜愛的大自然為主。

皇.雷普耶斯大師的創作除了來自剎那的

靈感外,更有著一份感同身受的力量驅使著他

尋找周邊人事景物,天馬行空、獨樹一格、自

然無拘束的藝術創作風格,恣意揮灑活潑的色

彩,在水粉畫、浮雕版畫、銅雕雕塑、樹脂雕

塑、水晶玻璃雕塑、玻璃纖維雕塑等諸多領域

皆顯得卓越不凡,有著不同常規的創作方式。

對於戶外裝置藝術大師也是相當拿手,在世界

各大城市如:義大利-威尼斯(Venice)、

西班牙-瓦倫西亞(Va l e n c i a)、馬德里

(Madrid)、卡斯特利翁(Castellon)等城市皆

可以看到皇.雷普耶斯大師的大型雕塑,更於

2017年1月於荷蘭-林堡省(Limburg)有著一個

最新創作的11米高雕塑裝置藝術落成。

關懷土地關懷人 關懷最純真的美好

而皇.雷普耶斯大師也曾於2016年時至臺

東池上Long Stay一個多月,期間創作出多幅富

有臺灣風情的畫作,其代表作之一的〈畫中

臺灣 (PINTANDO EN TAIWAN)〉,呈現大師

初來乍到時雀躍的心境,作品中也運用當地

素材,挑選200多片顏色深淺大小差不多的葉

子,清洗乾淨後將適合的葉子一片片貼在作品

裡。作品的用色也不同於以往在歐洲時的創

作,作品中的池上寧靜又綠意盎然,森林中蝴

蝶紛飛,使得臺灣在大師筆下的色彩變得更加

繽紛熱鬧。對皇.雷普耶斯大師來說,每一個

顏色代表一個時代,每一個時代都有著不一樣

的巨大變化;創作素材可以是親情、友情、愛

情,或是世界所發生的事;不過,他最喜歡莫

過於還是小時候那份純真的美好。

皇.雷普耶斯大師在因緣際會下透過雷科

董事長鄭再興的引薦,已在臺灣陸續舉辦過兩

場藝術個展,並與鄭董個人投資專業葡萄酒的

【惟中有限公司】合作,推出印有大師作品的

獨家限量聯名酒款,此酒款一推出後備受臺

灣、西班牙各家媒體的關注。2017年末特別於

人文遠雄博物館高雄分館THE ONE GALLERY舉

辦展覽,呈現他多樣的藝術風采。

更是讓情況雪上加霜,殘酷的現實讓他過早

的嚐盡了伶仃之苦。儘管受盡磨難,但皇‧

雷普耶斯大師心中仍舊充滿對大自然、小動

物、多彩色調的熱愛。

皇.雷普耶斯大師在12歲時於油漆坊工

作,很快地變成了油漆坊兒子的得力助手,在

這裡他開始了對靜物與景物的色彩寫真,且透

過油漆坊主人結識了一些喜愛藝術的朋友,進

而學習到繪畫技巧。

在21歲時,已經成為一位擁有21名工人的

坊主,但勇於追求藝術創作的他,毅然決然地

賣掉工作坊,踏上通往世界文化名城─巴黎

的藝術之旅,一待就是待了十年(1954.11.1∼

1964)的時間,而這段時間正是他的藝術個性

成長和成就的歷程。

影響一生的藝術遊歷

皇.雷普耶斯大師於1951年參加藝術聯展

時獲得讚譽,並在1953年起,藉由舉辦個人畫

展的機會遊遍了瓦倫西亞、馬德里、巴塞隆

納等地,參觀了各處的藝術博物館。這次遊

歷是皇.雷普耶斯大師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

一段歷程,結識了採用古典和近代流派風格

創作的藝術家,進而領略到當代藝術廣泛的

多樣風貌,不僅開闊了視野,也堅定了從事

藝術之路的信念和決心。在遊歷巴黎時期,

精神心靈層面都享受著無盡的樂趣和滋養,

創作風格也有了新的演變,畫風從凝重到剔

棒球文物徵集十周年人文遠雄博物館-「榮耀.棒球」主題特展

撰文∣人文遠雄博物館 陸銘澤

財團法人遠雄文教公益基金會於 2007年

開始進行棒球博物館規劃至今已滿十年,期間

已徵集了 4000多件的珍貴棒球文物;2015年

人文遠雄博物館成立後便赴各校園進行「拼

圖-走進臺灣棒球特展」,2017年特別回到

遠雄企業總部大樓的大廳進行「榮耀。棒球 主

題特展」,以「臺灣棒球的榮耀」、「榮耀的

一刻」及「登上歷史舞台」三大主題來策展,

透過各式獎盃、獎牌和旗幟並結合榮耀情境展

示,讓觀眾充分感受來自棒球的尊榮並體驗登

上榮耀舞台的那一刻。

展覽中包括「能高團技壓日本」、「天

下嘉農」 、「世界三冠王」、「成棒光輝世

界四強」、「職棒聖殿」及「登上大聯盟舞台」

六個子題,介紹臺灣棒球為我們帶來的榮耀,

例如在 2017年臺灣首次有五位球員同時登上

美國大聯盟,在「登上大聯盟舞台」展區中

可以看到帶頭衝向大聯盟的陳金鋒、王建民

及郭泓志等球員的相關文物,其中包括郭泓

志當年征戰小聯盟時期所用的球具背包,呈

現為理想永不放棄的臺灣精神。另外 2013年

在世界經典棒球賽中陽耀勳血濺球場的畫面

感動所有臺灣人,激起全臺灣人的熱血,此

件血褲也在此次展覽中呈現。展場特別規劃

已拆除的臺北市立棒球場的情境區,邀大家

一起走進這歷史的舞台。

人文遠雄博物館於遠雄企業總部一樓大廳進行榮耀棒球展 榮耀棒球展重現當年臺北市立棒球場供民眾體驗拍照

Vision|探展趣| 39

左、中圖:塗鴉藝術家 Candy Bird(糖果鳥)指導同學們調色,以及一起展開創作;右圖:參與塗鴉工作營的東山國小小朋友於牆面彩繪

塗鴉工作營作品快大功告成了 塗鴉藝術家 Candy Bird(糖果鳥)(右)和黑雞先生((Mr. OGAY)(左)與塗鴉成果合影

40| Vision| 2018 issue 9

走出美術館-塗鴉工作營以行動深入校園撰文∣人文遠雄博物館 李岱臻、楊子瑩

隨著時代發展,現代博物館/美術館不

再只是收藏展示物件的場域,其身分更為多

元,與大眾關係更為親近,而藝術走出美術

館、走向人群,毫無疑問的已是現正發展且行

之有年的趨勢;人文遠雄博物館座落於汐止,

除了定期舉辦藝文展覽,將藝術推向群眾,

期待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美感為生活帶來的美

好之外,更積極與在地做鄰居。今年 10月,

透過展覽 2館《前行意志-當代藝術展》

的高度行動力,邀請到兩位活躍於國際的塗

鴨藝術家糖果鳥 (Candy Bird)和黑雞先生 (Mr.

OGAY),他們有著不同的創作風格,卻都帶著

叛逆的性格、關壞社會的意志,走遍世界的

角落,用塗鴉訴說理念;這次,兩位藝術家

為大家示範了油漆彩繪方式,從用筆的技巧到

水份調節的控制,一筆一畫帶著小朋友進入塗

鴉創作世界!

「黑雞老師!你看我畫的!」、「阿鳥老

師!我可以把這個字留下來嗎?」被此起彼落

的問題和笑語盈滿的下午,孩子們用畫筆和顏

料,將對校園天馬行空的想像,不受拘束的運

用飽滿的創作熱情印記在斑駁的牆壁上,為成

長的青春留下繽紛色彩。秉持「讓藝術成為學

生們成長與認識世界的重要指引」願景,位於

汐止山區的東山國小在小小的校地裡,運用多

元的特色課程,深耕孩子的藝術涵養,校園中

掛著「愛藝術的孩子是美化生活的設計家」標

語,實際走訪近乎沒有圍籬的校園,插畫滿佈

的樓梯轉角、別緻美化的有機菜圃,搭配著低

聯手出擊,帶著一枝枝畫筆、一桶桶顏料,走

進面山臨水的小學校-汐止區東山國小,帶

孩子進行一場歡笑滿溢與色彩繽紛的塗鴉藝術

工作營!

「噹!噹!噹!」熟悉的上課鐘聲響起,

在校園的司令台上,藝術家正用油漆罐擦刮斑

駁的牆壁,為接下來的塗鴉創作準備,而不同

以往總是坐在教室上課的孩子,正圍在司令台

旁,用好奇的目光盯著、學習嘗試用硬幣撬開

油漆罐,甚至爭先恐後擔任小助手,而兩位藝

術家就像鄰家大哥哥般,沒有距離的帶著孩子

認識塗鴉藝術;「把你對學校的希望、或自己

的夢想畫下來吧!」黑雞先生一面說著創作主

題,一面帶著孩子進行調色練習,而糖果鳥則

Vision|雄麻吉| 41

年級小朋友琅琅的閱讀聲,而高年級的孩子們

正恣意在司令台牆面上畫出對東山國小的想

像,這每一筆每一劃不正是對標語的實踐?

體現展覽的場域空間有限,但藝術的影響

力沒有界限,塗鴉藝術工作營讓藝術家帶著小

朋友一同創作,將大部分的創作舞台留給孩

子,藝術家則是扮演輔助的角色,從略顯生疏

到徒手沾取顏料奔放又直接的印記於牆壁上,

塗鴉創作不僅打破藝術的距離,且更重視孩子

在過程中的團體合作、創作體驗與想像力的發

揮;看著放學後的小朋友們逗留圍繞在塗鴉牆

前,指著自己的繪畫與他人分享,那滿足與驕

傲的神情,正是工作營最大的收穫!藝術落實

於生活有千萬種方式,只要保有童心與熱情,

創作沒有期間限定。

參觀展覽就彷彿像是聆聽一場故事,而

這個故事該怎麼說才能引人入勝?人文遠雄

博物館與廣達文教公益基金會攜手合作,藉

由《廣達設計學習計畫-學生體驗學習參

訪活動》,透過引導和互動討論,以實際參

觀博物館搭配工作坊課程,帶領學生們體驗

及思考策展的內涵,並親自策劃展覽成為小

小策展人。

人文遠雄博物館有幸成為這項計畫的實

踐地,由廣達基金會帶領來自不同學校、每

梯次共 50多位的學生至館內參觀,期望「透

過策劃一個展覽的歷程」讓學生們能以「策

展人的眼睛」觀察展覽,培養學生提出觀點、

邏輯建構、創意展現的能力;課程活動中更

邀請臺北市立美術館教育推廣組熊思婷組長,

以繪本搭配說故事的方式引發孩子的興趣,

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了解博物館的典

致力推廣「設計學習」計畫的廣達文教

基金會,透過「設計策展的歷程改變教與

學」,邀請學生們參觀及體驗博物館,藉由

藝術啟發學生創意。所有參與這項活動的小

尖兵需進行五個任務,分別是「參觀展覽」、

「分析展覽」、「展覽重現」、「策展人分享」

及「紙上博物館」等;藉由這五個任務讓所

有參與的小朋友們能對事物從不熟悉的狀態

到清楚故事脈絡並進行自我表達及說明。

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功能。

這項活動從 2017年 9月至 10月間共舉辦

了六個梯次,計有基隆市碇內國中、新北市

泰山國小、新北市大同國小、新北市大觀國

小、桃園市建國國小、桃園市光明國小、新

竹市頂埔國小、新竹縣興隆國小及苗栗縣通

霄國中等校前來;希望強化學生從觀展的實

際體驗,進而對博物館的使命、目標與成立

宗旨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認同。

策展小尖兵分組合作,

於海報上重現人文遠雄博物館的展覽內容

轉動教學-兩大基金會攜手培育小小策展人撰文∣人文遠雄博物館 

42| Vision| 2018 issue 9 Vision|雄麻吉| 43

在紙上策劃展覽的成果發表會

上左:小小策展人來報到;上右:活動前的說明;下左:小小策展人們接受人文遠雄博物館詳細的導覽介紹

下中:小小策展人針對每項設施都需進行展覽分析;下右:動手體驗時間

人文遠雄博物館有一群熱心的志工群,每

天默默地為入館的觀眾服務著,她(他)們都

是館內的幕後大英雄;而在志工群中有位服務

三十一年的敏如姐,她服務的態度及毅力令人

感動,實在難以想像是要有何等的情操與高境

界,才能有此恆心與毅力堅持繼續走在志工的

路上,而能有緣和敏如姐共事,是人文遠雄博

物館的好緣份。

三十一年的志工奉獻

敏如姐於護理專科學校畢業,在一次偶然

的機會下到學校幫助幼年級的小朋友檢查口腔

健康,同時指導小學生如何做牙齒保健。在

三十幾年前的臺灣,國人衛生保健觀念較貧

乏;燃起了她要當義工(當時不叫志工)的信

念。至今,大姐服務過的單位有光復國小健康

中心、臺北市學習障礙者家長協會、南港高中

家長會、國父紀念館、海基會、臺灣設計館以

及現在的人文遠雄博物館。她說:「數十年的

志工路上,是快樂的時光,當然也曾經遇到難

搞的民眾而感到心灰意冷。也因為要扶養及照

顧自己的三位兒女,會有一些在志工及家庭中

兩難抉擇的情況,也多虧老公的體諒與孩子的

乖巧,我沒有放棄繼續為人服務的機緣。」

其實讓敏如姐持續有著當志工的動力,有

著一段小故事,她說:「那是在一個初秋的清

晨,我在臺北車站附近的十字路口看見一位年

輕的小姐,在離我不到十公尺的範圍內來回踱

步,臉上的表情是憂鬱的,引起我的注意,我

走向前去想要關心她,她竟然疾行往路上行駛

中的車子衝過去,說時遲、那時快、我一個箭

步往前衝,將那位小姐拽了回來。當天,我向

公司單位請假,一直陪伴著這位陌生的小姐與

她聊天、傾聽她說話,直至太陽西下送她回

家。經過這次的事件後,我對投入志工工作的

堅持,絕無二心。」

當省不用、當用不省

敏如姐在志工服務的路上最常被問到的

是:「志工是無酬勞的工作,家庭生活經濟來

源怎麼辦?」深思後她總是回答:「家人的支

持,可以使自己義無反顧的往前走。」還有更

多被問到的是:「你們家很有錢喔!不然怎麼

可以一直當志工?」她說著:「我們當省不

用、當用不省,生活簡約不奢靡。」她娛樂方

面多採靜態節約為本,像是公園運動散步、圖

書館看書、參加展覽活動等等,都不會讓造成

生活有太多的開銷。

如果說當志工的收穫是甚麼?敏如姐不諱

言地說:「在每個地方都有不一樣的學習,在

貢獻一己-幸福學習的快樂志工撰文∣人文遠雄博物館

光復國小健康中心學到的是:身體健康的交

流;在臺北市學習障礙者家長協會學到的是:

知識的成長與陪伴的技巧;南港高中家長會中

獲得的是:了解青少年的心路歷程,並給予傾

聽及輔助;在國父紀念館學到的是:人生的歷

練及淡定;在海基會學到的是:服務大眾的巧

妙應對;在臺灣設計館學得的是:生活哲學的

知識增長;而在人文遠雄博物館學到的是:

『快樂學習、快樂貢獻及快樂分享。』」敏如

姐投入人文遠雄博物館的志工行列是最近兩年

的事,對於志工的理念、應對進退等等服務技

巧已臻於高峰的她,一面貢獻所學服務人群、

一面在新的環境又是另一層次的學習。

人文遠雄博物館的幸福學

敏如姐認為人文遠雄博物館的服務目標宗

旨有別於其他單位,除了建築文化館的常態展

覽,在同一層樓中,還有兩座展覽館及一座藝

廊,都會有不定期的特展;展品包括藝術畫

作、陶瓷展、雕塑品、學生創作展等等,內容

豐富、每次的展覽檔期都不盡相同,志工們輪

流服務於展覽館,藉此學習經驗,讓她有了極

寬廣的視野以及長知識的空間。她知道當志工

是運用自己事務以外的閒餘時間來為某機構或

團體服務,除了維護好展覽館裡的展示品外,

並應遵守機構的守則辦事。個人除了積極、

主動外,在人文遠雄博物館當志工是「快樂學

習、快樂成長、快樂貢獻、快樂分享」。

「在人文遠雄博物館當志工,雖然學習

的地方甚多,但可貴的是,志工與志工之

間、志工與工讀生之間、志工與館員們之間

等,相處極其融洽,猶如大家庭般。無論在

平時或假日、還是有館方活動時,大家都

能群策群力相互幫忙,一起將工作圓滿達

成!」敏如姐說著。

在敏如姐三十餘年的志工軌道上,看見許

多志工們由於太過投入,導致忽略自己的家庭

與子女,甚至在金錢或餽贈的漩渦中浮沉,反

而造成社會對志工有不好的評價。有鑑於此,

來到人文遠雄博物館這大家庭的志工們常會接

收到館長及館員的關懷,當工作和家庭發生衝

突時,一切以家庭為重。

從敏如姐的例子讓我們看到擔任志工的辛

勞及責任,但也見著在人文遠雄博物館擔任志

工時於工作中學習的幸福,這個園地需要大家

共同的參與,也希望有更多的有緣人投入這個

大家庭;在此,與有心投入當志工行列的朋友

們共勉之。

歡迎有意擔任志工的朋友們來到人文遠雄博物館這個快樂的大家庭志工們在服務當中認識不少藝術家

44| Vision| 2018 issue 9 Vision|雄麻吉| 45

想擁有「常玉」大師經典紀念商品不用特地跑到國立歷史博物館,人文

遠雄博物館取得國立歷史博物館授權並同步販售極具收藏價值的「常

玉」作品紀念商品,數量有限歡迎前來選購。此次推出的商品包

括「悠然馬克杯」、「嫣然馬克杯」、「菊圍巾」、「花鳥名片

盒」、「繁華似錦隨行杯」及「常玉筆記本」等。

常玉(1901∼ 1966),出生中國四川順慶(1935年改名南充),

早年在故鄉跟隨老師趙熙學習書法及父親學習傳統中國山水;

1921年前往法國學畫,開啟他不一樣的藝術人生。他的作品

融合了中國與西洋藝術特色,人物、靜物及風景動物為

其三大創作元素,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常玉晚期

油畫作品 49件及素描作品 3件,是典藏常玉

晚期藝術作品的重要博物館代表。

每件經典商品都有「常玉」畫作,例

如「菊圍巾」就是以他〈菊〉這件作品

為圖案,此作構圖簡單,色彩對比強烈,

展現菊花象徵文人的氣節,將東方裝飾

性融入在現代創作中。「悠然馬克杯」

將墨藍蒼穹設計成點心盤,疊搭在大塊黃

土地杯子上,更加豐富了油彩本身的層次

感。同樣精彩的「嫣然馬克杯」,畫作勾

勒出誇飾輪廓,原就體態豐腴健美的女

子,顯得更加碩壯高大,充滿強

烈視覺效果的曲線,像蜿蜒的

河流、起伏的山脈,自然流

暢的線條律動,一如豐饒大

地,寬廣而溫暖。

擁有常玉經典 就在這時刻撰文∣人文遠雄博物館  圖片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左:悠然馬克杯

中:繁華似錦隨行杯

右:嫣然馬克杯

上:花鳥名片盒

下:菊圍巾

46| Vision| 2018 issue 9

基本資料

參觀資訊開放時間:週二∼週日10 : 00-18 : 00(每週一、除夕休館),免費參觀

導覽服務:團體導覽預約請洽服務台(02-26971111分機109)

交通資訊火  車:搭乘臺鐵至「汐科站」,往南出口,步行五分鐘

捷  運:1. 捷運板南線南港展覽館站6號出口,轉乘藍15公車於「東方科學園區站」下車

2. 捷運板南線南港展覽館站,轉乘計程車,約5分鐘抵達博物館

公  車:1. 大同路一段:605、629、668、711、919、1032、1191、2021、藍22,汐

科站北站、昊天嶺站下車步行三分鐘

2. 新台五路一段:605新台五線、675、678、823、907、951、1031、F901、

F912A、 F912B、F915、藍15,東方科學園區站下車步行三分鐘。

開  車:1. 國道一號前往,請在汐止系統轉國道三號南下方向前進,在12-新台五路出口

處下交流道往汐止方向前進,沿台5線往前行駛550公尺處迴轉,即可抵達博

物館。

2. 國道三號前往,在12-新台五路出口處下交流道往汐止方向前進,沿台5線往

前行駛550公尺處迴轉,即可抵達博物館。

停車場資訊:iFG遠雄廣場地下收費停車場

發 行 人

指 導 顧 問

總 編 輯

企 劃 編 輯

文 字 校 對

美 術 編 輯

美 術 設 計

發 行

地 址

電 話

傳 真

網 站

臉書粉絲專頁

:趙藤雄

: 趙文嘉、黃志鴻、陳美玲 許自強、莊政雄:游冉琪

:尤芷鏞、陸銘澤、楊舒婷

:李宇桉、李岱臻

:魏鈺芸

:大觀視覺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人文遠雄博物館

:221 新北市汐止區新台五路一段 97號 4樓:(02)2697-1111:(02)2697-2222:http://fgmuseum.org.tw:https://www.facebook.com/fgmuseu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