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 · 另一方面,隨著現今青...

96

Transcript of 電話: · 另一方面,隨著現今青...

  • 首席顧問 王䓪鳴博士

    顧問 馮丹媚女士

    研究員 魏美梅女士

    陳瑞貞女士

    袁小敏女士 張靜雲女士

    出版 香港青年協會

    青年研究中心

    香港北角百福道 21 號

    香港青年協會大廈 4 樓

    電話:(852) 3755 7022

    傳真:(852) 3755 7200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網址:hkfyg.org.hk

    m21.hk yrc.hkfyg.org.hk

    出版日期:二零一五年八月

    版權所有 2015 香港青年協會

    Chief Adviser Dr. Rosanna Wong, DBE, JP

    Adviser Ms. Amy Fung

    Researchers Ms. Angela Ngai

    Ms. Chan Shui-ching

    Ms. Amy Yuen

    Ms. Sharon Cheung

    Published By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Youth Research Centre

    4/F.,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Building

    21 Pak Fuk Road

    North Point, Hong Kong

    Tel: (852) 3755 7022

    Fax: (852) 3755 7200

    E-mail: [email protected]

    Web: hkfyg.org.hk m21.hk yrc.hkfyg.org.hk

    Publishing Date: Augus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2015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本報告內容不一定代表香港青年協會之立場。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of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mailto:[email protected]

  • 青年創研庫

    「社會與民生」組別

    顧問導師: 葉兆輝教授 葉志衡博士

    召集人: 李國義

    副召集人: 陳翠珊 譚沛楹

    成員: 石燿彰 陳浩民

    江韻琪 黃明俊

    吳美鈴 黃藻鈴

    吳梓謙 廖朗燊

    李晧南 甄國暉

    李琬微 劉沛暟

    周珞 鄧家怡

    林偉豪 鄭正禧

    徐廣祥 鍾卓澄

    張駿霖 鍾曉烽

    梁嘉豪 羅蘊聰

    郭恆志 曾維謙

    陳昌堅

    研究員: 陳瑞貞

  • 鳴謝

    是項研究得以順利完成,實有賴下列人士的協助,並給予寶貴意

    見,使我們的資料和分析得以更為充實,謹此向他們致以衷心的感謝。

    被訪人士(排名以姓名筆劃序)

    周基利教授 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系主任及教授

    張國柱議員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主席

    陳文宜女士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總主任(長者服務)

    陳章明教授, SBS, JP 安老事務委員會委員主席

    黃友嘉博士, BBS, JP 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主席

    黃嘉菲女士 資深社工

    劉鳴煒先生, BBS, JP 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

    各位曾接受電話訪問的青年朋友,以及曾參與聚焦小組訪談的青年及長

    者。

    特此鳴謝中村裕一先生提供封面上之照片

  • i

    研究摘要

    人口高齡化是全球趨勢。根據特區政府統計處最新的人口推算1,香

    港 65 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將由 2011 年的 13%顯著上升至 2041 年的

    30%;即由現時約每 7 人中有 1 名長者,演變至差不多每 3 人便有 1 名

    長者。

    此外,年齡中位數的上升也可反映人口老化的趨勢,預計本港年齡

    中位數將會由 2011 年的 41.7 歲上升至 2041 年的 49.9 歲。上述推算結

    果,顯示香港人口高齡化的現象,未來仍會持續。

    事實上,至 2014 年年底,香港 65 歲或以上人口約有 109 萬,佔總

    人口的 15%。根據學者 Florian Coulmas 的定義:以 65 歲或以上高齡人

    口超過 14%,便屬「高齡社會」計,香港已可列入高齡社會。

    另一方面,香港人口的預期壽命持續延長。按以上人口推算結果,

    2041 年男性與女性的平均壽命分別高達 84.4 歲和 90.8 歲。而香港家庭

    結構亦持續縮小,預計 2041 年平均住戶人數下跌至 2.7,家庭對長者的

    護理與照顧功能,也勢將面對挑戰。

    人口高齡化不獨是長者的事,對個人、家庭及社會將帶來深遠影響;

    尤其是年輕一代,他們在社會和經濟上的負擔也將愈來愈重。他們如何

    面對高齡化社會帶來的挑戰和考驗?如何承擔照顧長者的責任?而從青

    年角度,他們逐步邁向年老的人生階段,自身怎樣作好準備?

    是項研究透過全港青年電話調查,以及青年和長者聚焦小組訪談,

    深入了解上述問題,藉此期望就促進長者人口照顧,以至年輕一代的回

    應方面作出建議。此外,研究亦訪問了相關專家及學者,分析高齡社會

    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本報告綜合分析上述研究結果,歸納值得討論的要點,並循加強經

    濟誘因,以紓緩養老壓力;改善服務措施,以落實居家安老;以及推廣

    長幼共融,以加強教育及鞏固敬老觀念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1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 2012-2041》。

  • ii

    調查主要數據

    1. 受訪青年自評相當尊敬長者。

    本研究的全港青年電話調查結果顯示,在 529名 15-29 歲的青年受訪

    者中,他們自評相當尊敬老人,以 10分為最高分計,認為自己尊敬長

    者的平均分達 7.57。至於就香港人重視「敬老」觀念的評分,平均分

    則呈下降(6.06)。

    2. 受訪青年願意承擔照顧自己父母的責任,但對於下一代能供養自己

    的信心不大。

    受訪青年很大程度願意照顧自己父母,平均分達 8.31;亦有一定程

    度信心將來自己有能力供養父母,平均分為 7.14,評分水平稍微低

    於照顧父母的意願。不過,對於下一代能供養自己的信心則不大,

    平均分為 5.26,僅及過半。另外,近七成(68.4%)受訪青年表示

    將來會選擇「家居照顧」模式照顧父母。結果反映受訪青年樂意承

    擔照顧父母的責任,且傾向讓父母留在家中受照料。

    3. 受訪青年認為高齡社會與個人關係頗密切,並不認為長者是社會的

    負累。

    受訪青年認為「高齡社會」與個人關係頗為密切,平均分為 6.81。

    雖然受訪青年頗同意青年撫養長者壓力增加,平均分為 6.66,但仍

    相當同意社會應投放更多資源予長者(平均分為 7.24),且不太同

    意長者是社會負擔,平均分為 4.51。結果反映香港年輕一代雖然感

    到養老壓力,但並不認為長者是社會的負累。

    4. 受訪青年對自己將來老年生活擔心,主要在財政、健康及照顧三方

    面。

    三成(30.6%)受訪青年表示擔心自己將來老年生活,比例稍高於

    表示不擔心的兩成七(27.3%%)。在表示擔心的受訪青年中,他們

    主要的擔心分別為「財政困難」(66.9%)、「體弱多病」(54.1%)

    及「乏人照顧」(38.2%)。若要為自己將來老年生活作好準備,

    受訪青年認為最重要是儲蓄(56.1%)、投資理財(48.5%)及保持

    身體健康(40.7%)。

  • iii

    5. 受訪青年認為家庭應肩負照顧老人的主要責任。如果政府推行全民

    退休保障計劃,較多表示願意供款。

    逾半(52.2%)受訪青年認為,最應該由「家庭」肩負照顧老人的

    責任;至於認為應由「老人自己」和「政府」承擔責任的,分別佔

    19.0%和 20.5%。在被問及政府推行全民退休計劃的假設性問題時,

    近六成(58.3%)受訪青年表示願意供款,其中願意於每月入息承

    擔的百分比由 1%至 15%不等;表示願意承擔 5%的,佔 23.5%,而

    表示願意承擔 10%的,則佔 21.1%;但亦有 18%的受訪青年表示不

    願供款。

    主要分析及建議

    研究經綜合電話訪問、青年及長者聚焦小組訪談,以及相關專家及

    學者的訪問結果,可歸納出以下五項主要觀察及分析。

    1. 香港已進入「高齡社會」。根據學者 Florian Coulmas 的定義,

    當 65 歲或以上老年人口超過 14%時,即被稱為「高齡社會」

    (Aged Society)2。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數字3,2014 年年底,

    香港 65 歲或以上人口約有 109 萬,佔總人口 15%。按以上定義,

    香港已正式進入「高齡社會」。

    是項研究結果顯示,香港青年其實已意識到高齡社會的出現,亦

    感受到高齡社會與個人的關係頗為密切,以及在社會不同層面與

    長者增加接觸機會。而面對高齡社會衍生的各種問題和現象,年

    輕一代能否將被動變為主動,將挑戰視為機遇,端視乎年輕一代

    在心態上、知識上,以及行為上能否作出轉變。

    2. 年輕一代處於代際夾縫中。研究顯示,香港青年願意承擔照顧自

    己父母的責任,亦有相當信心將來能供養自己父母。不過,對於

    下一代能供養自己的信心則不大。這反映現今年輕一代正處於夾

    縫狀態,一方面需為供養上一代周章,另方面卻為自己日後的養

    老感擔憂。

    2 According to Coulmas,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society based on the proportion of elderly as follows: (1) Ageing society: 7-14% of the population are 65 years or older; (2) Aged society: 14-21% of the population are 65 years or older; and (3) Hyper-aged society: 21% or more of the population are 65 years or older.

    3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 2012-2041》。

  • iv

    儘管香港青年願意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亦認同子女供養父母有

    責;不過,青年人對於個人就業前景不感樂觀,並預期工資不高,

    恐財政上難以供養父母,以致有心無力。另一方面,隨著現今青

    年人對婚姻和生兒育女的觀念改變,傳統上,個人晚年生活透過

    上一代養育下一代,下一代回饋上一代的觀念,已漸不為現代青

    年所認同。社會若能提供更大經濟誘因,相信有助鞏固青年供養

    父母的責任感,以及紓緩年輕一代的供養壓力。

    3. 需為自己晚年生活做好準備。研究顯示,無錢、無健康、無人照

    顧是現今青年對自己將來老年生活的主要擔心。青年人一方面要

    正視自己的擔憂,並及早作好準備,如建立穩健的理財計劃、培

    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擴闊自己社交網絡等。此外亦需不斷裝備自

    己,提升個人競爭力,為自己的年老生活作更佳準備。

    另一方面,年輕人在自己養老問題上,既然不能寄望「養兒防

    老」,惟有「積穀防饑」。但問題是若青年面對工資不高,又要

    供養父母,那有多餘積蓄?晚年退休保障因此就顯得相當重要。

    是項研究顯示,如果政府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較多受訪青年

    表示願意供款。不過,在小組訪談中,不少在職青年對推行全民

    退休保障計劃意見紛紜,反映社會對推行有關計劃的取態不一。

    如何作出改善,仍有待社會尋求共識。

    4. 願意對高齡社會有所承擔之餘,亦感到憂慮。研究結果顯示,香

    港青年同意人口老化趨勢下,他們的撫養老年壓力增加;但他們

    並不同意長者是社會負擔。相反,他們仍相當同意社會應投放更

    多資源予長者;這顯示香港青年願意對高齡社會有所承擔。

    不過,他們同時亦感到憂慮。其中最大憂慮是代際間資源調配的

    不平均,社會資源向長者傾斜,倒頭來會忽略對青年的投資。而

    在此消彼長情況下,這亦會影響青年人對長者的態度,認為長者

    在爭奪資源。如果不正視有關問題,可能激化代際之間的矛盾,

    長遠影響社會和諧。

    5. 政府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研究顯示,不少受訪青年認同最應

    該由「家庭」肩負照顧長者的責任;但亦認為「老人自己」和「政

    府」同樣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一些表示支持「家居照顧」概

    念的受訪青年認為,若能為家庭提供額外支援服務,將有助實踐

  • v

    家居照顧的理想。而當父母身體出現弱化,家居照顧未必能應付

    特別護理所需,則要安排入住院舍。

    就安老院舍方面,有關僧多粥少的情況,以及監管問題等,政府

    必須正視。而現時有關當局提供範圍廣泛的資助社區照顧服務,

    不論在服務名額或在輪候時間上,仍有很大改善空間。政府在這

    方面亦責無旁貸。

    建 議

    基於上述結果及分析,本研究循以下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包括(1)

    加強經濟誘因,以紓緩養老壓力;(2)改善服務措施,以落實居家安

    老;以及(3)推廣長幼共融,以加強教育並鞏固敬老觀念。

    1. 加強經濟誘因

    (a) 提高供養父母、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

    現時政府已為供養父母、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提供免稅額

    額。為進一步鼓勵子女供養父母或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建議政

    府提高有關免稅款額。

    (b) 持續投放資源,改善青年教育及培訓機會,提升青年競爭力。

    政府應為青年人提供多元機會和選擇,提升他們的競爭力;並

    持續投放資源,改善青年的教育及培訓機會,並創造更多元化

    和具前景的就業條件,例如增加醫療及護理行業的推廣與培訓。

    2. 改善服務措施

    (a) 不同政策局將長者人口因素納入政策考慮。

    長者議題涉及不同政策範疇,如福利、醫療、房屋、教育等,

    各政策局在策劃和釐訂政策上,應將高齡化列入考慮因素;並

    做好長者需要評估及調查,為長者提供適切服務。

  • vi

    (b) 增建便利長者的社區設施如長者社區飯堂,以及有助長幼共融

    之空間,如綠蔭休息區、長椅等。

    建議增設長者社區飯堂,讓行動方便的長者可以到飯堂用膳。

    另外,在社區設計上配合長幼共融,如興建足夠的綠蔭休息區、

    長椅等,有助促進長幼互動。

    (c) 增加社區照顧服務名額,縮短輪候時間。

    當局應考慮逐步增加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

    等服務名額,以縮短輪候時間。

    (d) 增加安老院舍的供應,並加強監管。

    津助安老宿位嚴重短缺,服務供不應求。部份私營院舍亦出現

    服務質素參差。政府應繼續物色合適選址增建院舍,並考慮統

    一院舍發牌制度,加強監管。

    (e) 提供優惠措施,鼓勵及支持有助解決長者日常生活需要的社會

    創新或社會企業。

    政府可考慮提供優惠措施,鼓勵及支持一些專門照顧長者生活

    需要的社會創新或社會企業,減輕老齡化所帶來的影響。

    3. 推廣長幼共融

    (a) 設立「祖父母節」(Grandparents’ Day),以肯定高齡人

    士對社會付出的貢獻,同時也推廣敬老觀念。

    (b) 推廣「青年愛回家」,鼓勵青年人關心老年人,並先從關心家

    中長者開始。

    (c) 推動青年人定期探訪獨老/二老,增加跨代間的溝通和接觸,

    建立融和關係。

    (d) 鼓勵青年人成為長者的「老幼記」,幫助長者了解社會新興事

    物或新趨勢。

  • 目錄

    第一章 引言 1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

    第三章 參考資料及文獻 8

    第四章 香港青年對高齡社會的承擔及回應 26

    第五章 高齡社會對青年的挑戰 45

    第六章 討論及建議 58

    參考資料 67

    附錄一 青年電話調查問卷 68

    附錄二 青年電話調查結果列表 72

  • 1

    第一章 引言

    人口高齡化是全球趨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字,預期至

    2050 年 60 歲或以上人口達 20 億,約佔全球人口的四分一1。高齡人口

    的護老和照顧問題,成為全球各地的關注焦點。

    全球人口老化,香港亦難獨善其身。根據特區政府統計處最新的人

    口推算2,65 歲或以上人口將由 2011 年的 94 萬大幅增至 2041 年的 256

    萬;另外,老年撫養率亦將大幅上升,由 2011 年的 177 上升至 2041 年

    的 497。換言之,到了 2041 年,大約每 3 人之中便有 1 人是長者;每

    兩人便要供養 1 名長者3。人口高齡化的現象,未來仍會持續。

    隨著醫療科技、生活水平及環境衛生的改善,香港人口的預期壽命

    將繼續延長。按人口推算結果顯示,26 年後,男性與女性的平均壽命分

    別高達至 84.4 歲和 90.8 歲,而年齡中位數亦上升至 49.9 歲。另一方面,

    香港家庭結構持續縮小,預計 2041 年平均住戶人數下跌至 2.7,家庭對

    長者的護理功能亦難免受到影響。

    人口高齡化不獨是長者的事,對個人、家庭及社會將帶來深遠影響,

    尤其是年輕一代,他們將在社會和經濟上的負擔也愈來愈重,他們如何

    面對高齡化社會帶來的挑戰和考驗,他們如何承擔照顧長者的責任,有

    關情況均值得關注。此外,從青年角度,逐步邁向年老的人生階段,他

    們也需為此作好準備。

    是項研究透過全港青年電話調查、青年及長者聚焦小組訪談,以及

    相關專家及學者訪問,了解年輕一代如何看高齡社會,如何回應高齡社

    會的挑戰,如何為自己將來老年生活做好規劃和準備,以及對促進老年

    人口照顧的建議。

    1 世界衛生組織簡報。〈聯繫與關懷:為健康老齡化而創新〉。

    2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 2012-2041》。

    3 是指每兩名 15至 64歲的適齡人口

  • 2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香港已成為高齡社會。人口高齡化的趨勢亦將持續。面對高齡人口

    不斷增多,不論從社會層面或個人家庭層面,年輕一代均需承擔照顧長

    者的重任。是項研究期望探討香港青年對高齡社會的認識,如何回應高

    齡社會的挑戰,如何為自己老年生活做好規劃,並對促進高齡人口的照

    顧提出建議。

    2.2 概念定義

    「老人」或「長者」一詞在國際間並無劃一定義。根據聯合國世界

    衛生組織資料顯示,現時大部分已發展地區以 65 歲為長者和非長者的界

    線1。在香港,策劃長者服務時,一般亦以 65 歲或以上的人士作為目標

    人口2。是項研究也以 65 歲或以上人士定義為「老人」或「長者」3;兩

    用詞在本研究中交替使用,意義相同。

    根據學者 Florian Coulmas 的定義,當 65 歲或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

    超過 7%時,即進入所謂「高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當 65 歲

    或以上老年人口超過 14%時,即被稱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4。

    據特區政府統計處數字,2014 年年底,香港 65 歲或以上人口約有 109

    萬,佔總人口 15%。按上述定義,香港已進入了「高齡社會」。

    2.3 研究問題

    (1) 如何看高齡社會

    (2) 對自己將來老年生活的規劃和準備

    (3) 對照顧長者的意願

    (4) 如何回應高齡社會的挑戰

    (5) 如何加強對長者的照顧

    1 World Population Ageing, 1950-2050. 2002.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2 部分長者服務亦提供予 60歲或以上的人士,如可申請長者公屋;或 70歲或以上的人士,如

    可享用醫療服務券等。 3 參考政府統計處:〈2011人口普查主題性報告:長者〉。該報告書將 65歲或以上定義為長者。

    4 Florian Coulmas (2007). Population Decline and Ageing in Japan: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Routledge.

  • 3

    2.4 研究方法

    是項研究蒐集資料主要透過四方面:文獻參考、全港青年電話調查、

    青年及長者聚焦小組訪談、專家及學者訪問。文獻參考是搜集現存相關

    資料及數據,了解香港的人口推算及高齡人口特徵,以及檢視現時本港

    有關長者護理的措施。全港青年電話調查的目的,是了解香港青年對高

    齡社會的觀感、對自己將來老年生活的規劃及對加強長者照顧的建議。

    聚焦小組訪談的目的,是深入探討香港青年對高齡社會的看法及挑戰,

    以及對長者照顧的意見。研究亦從長者角度,了解他們的照顧需要。而

    專家及學者訪問的目的,是了解高齡社會對青年的影響,以及對促進長

    者照顧的建議。

    1. 文獻參考

    透過互聯網及搜集各類研究、統計報告、官方文獻等相關資料及數

    據,了解香港的人口推算及高齡化人口特徵;同時檢視本港有關長者護

    理的措施,作為研究參考。

    2. 全港青年電話調查

    全港青年電話調查於 2015 年 7 月 2 日至 20 日期間委託香港政策

    21 協助進行。調查以隨機方法,自住戶電話登記紀錄中抽取種籽號碼,

    再以加一減一、加二減二的方法產生另一組號碼,在混合後過濾重覆號

    碼,再以隨機排列方式排次成為最後樣本。訪問員於成功接通住宅電話

    後,會詢問住戶中年齡介乎 15 至 29 歲,能操粵語者的人數,若適合的

    人士超過一名,訪問員會挑選即將生日的一位作為訪問對象。調查成功

    訪問了 529 名符合條件的受訪者,回應率為 51.1%,樣本的標準誤低於

    2.2%。由於數據經加權統計,部份圖表不一定得出相同的總數。有關

    問卷調查的受訪者基本資料,請參看表 2.1 及表 2.2。

    問卷(詳見附錄一)內容共 40 題,主要分為五個範疇:(1)對照

    顧長者的意願;(2)對高齡社會的看法;(3)對自己將來老年生活的

    規劃;(4)對加強長者照顧的建議;及(5)個人資料。

  • 4

    表 2.1:樣本按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職業分布

    實際樣本 加權樣本* 2014年年底「居住人口」

    統計數據5

    人數 百分比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性別

    男 243 45.9% 47.0% -- --

    女 286 54.1% 53.0% -- --

    合計 529 100.0% 100.0% -- --

    年齡(歲)

    15-19 242 45.7% 28.1% 371600 28.1% 20-24 157 29.7% 33.3% 441100 33.3% 25-29 130 24.6% 38.6% 512200 38.6% 合計 529 100.0% 100.0% 1324900 100.0%

    平均(歲) 20.8

    標準差(S.D.) 4.13

    教育程度

    小學或以下 -- -- -- -- --

    初中(中一至中三) 30 5.7% 4.0% -- --

    高中(中四至中七,

    包括毅進)

    254 48.7% 40.0% -- --

    專上非學位 79 15.1% 18.5% -- --

    大學學位或以上 159 30.5% 37.5% -- --

    合計 522 100.0% 100.0% -- --

    職業

    經理及行政級人員 6 1.2% 1.9% -- --

    專業人員 20 3.9% 5.8% -- --

    輔助專業人員 21 4.1% 6.3% -- --

    文書支援人員 49 9.6% 13.2% -- --

    服務工作及銷售人員 51 10.0% 12.5% -- --

    工藝及有關人員 3 0.6% 0.8% -- --

    機台及機器操作員及

    裝配員

    5 1.0% 1.5% -- --

    非技術工人 2 0.4% 0.6% -- --

    學生 330 64.5% 52.1% -- --

    料理家務者 2 0.4% 0.6% -- --

    待業、失業,及其他

    非在職者

    23 4.5% 4.8% -- --

    其他 -- -- -- -- --

    合計 512 100.0% 100.0% -- --

    * 以加權統計法調整至符合本港 15至 29歲青少年人口的年齡分布

    5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

  • 5

    表 2.2:你現時同邊啲人一起住?

    人數 百分比

    與祖父∕母/外祖父∕母 及 父∕母親同住 35 6.6%

    與祖父∕母/外祖父∕母同住,而沒有與父∕母親同住 2 0.4%

    與父∕母親同住,而沒有與祖父∕母 或 外祖父∕母同住 450 85.1%

    沒有與祖父∕母/外祖父∕母 及 父∕母親同住 41 7.8%

    合計 529 100.0%

    * 此表數據經加權統計

    3. 青年及長者聚焦小組訪談

    青年聚焦小組訪談於 2015 年 7 月 2 日至 7 月 18 日期間進行,透過

    香港青年協會服務單位的協助,共安排了 29 名 16-28 歲青年進行五次聚

    焦小組訪談,地點在香港青年協會服務單位內。參與者當中,男佔 15 名、

    女佔 14 名。教育程度由高中至學士學位畢業不等;在學者 20 人、在職

    者 9 人。其中只有一名表示與長者同住。就照顧長者的責任,受訪者認

    為最應該由長者自己負責的佔 8 名、認為應由家庭負責的佔 15 名,而認

    為由政府負責的佔 6 名。有關聚焦小組訪談參與者的背景資料,請參看

    表 2.3。

    青年聚焦小組訪談內容主要分為六個範疇:(1)對長者的印象及接

    觸經驗;(2)對照顧年老父母的意願及選擇;(3)對高齡社會的想像;

    (4)高齡社會對青年的影響;(5)將來個人老年生活的規劃;及(6)

    對加強長者照顧的建議。

  • 6

    表 2.3:青年受訪者的背景資料

    編號 性別 年齡

    (歲)

    最高教育

    程度

    在學/

    在職

    是否與長

    者同住

    認為應由誰負

    起照顧老人的

    責任

    1 女 17 中五 在學 否 家庭

    2 女 16 中五 在學 否 老人自己

    3 女 17 中六 在學 否 家庭

    4 男 17 中六 在學 否 家庭

    5 女 18 中六 在學 否 家庭

    6 男 19 中五 在學 否 家庭

    7 男 17 中五 在學 否 家庭

    8 男 18 中五 在學 否 家庭

    9 男 18 中五 在學 否 家庭

    10 男 19 中五 在學 否 家庭

    11 女 20 中五 在學 否 政府

    12 女 17 中五 在學 否 家庭

    13 男 18 中五 在學 否 政府

    14 男 20 大學二年級 在學 否 家庭

    15 男 18 大學一年級 在學 否 政府

    16 女 20 大學二年級 在學 否 老人自己

    17 女 20 大學二年級 在學 否 老人自己

    18 男 20 大學三年級 在學 否 老人自己

    19 男 21 大學二年級 在學 否 老人自己

    20 女 19 大學一年級 在學 是 政府

    21 男 22 學士畢業 在職 否 家庭

    22 男 25 學士學位畢業 在職 否 政府

    23 男 26 學士學位畢業 在職 否 老人自己

    24 女 26 學士學位畢業 在職 否 政府

    25 女 27 學士學位畢業 在職 否 家庭

    26 女 24 學士學位畢業 在職 否 老人自己

    27 女 27 中五畢業 在職 否 家庭

    28 女 26 中七畢業 在職 否 家庭

    29 男 28 學士畢業 在職 否 老人自己

    另外,為增加對長者需要的了解,研究亦邀請 7 名年齡介乎 66 至

    90 歲人士,進行三次聚焦小組訪談。受訪者中,除了一名男性外,其餘

  • 7

    都是女性。受訪者的教育程度由沒有接受教育至學士學位畢業不等。當

    中只有一名受訪者仍有兼職工作,其餘都沒有工作。另外,四名受訪者

    表示只與伴侶同住,一名表示只與子女同住,其餘兩名都是單獨居住。

    就照顧長者的責任,受訪者認為最應該由家庭負責的佔 5 名,而認為由

    政府負責的佔 2 名。有關受訪長者的背景資料,請參看表 2.4。訪談的內

    容環繞社會對長者的觀感、長者的照顧需要、長者與年輕人的互動,以

    及對加強長者照顧的意見。

    表 2.4:受訪長者的背景資料

    編號 性別 年齡

    (歲)

    最高教育

    程度

    工作情況 居住情況 認為應由誰負

    起照顧老人的

    責任

    A 男 90 學士學位畢業 退休,沒

    有工作

    只與太太

    同住

    家庭

    B 女 88 學士學位畢業 沒有工作 只與先生

    同住

    家庭

    C 女 67 大專畢業 退休,兼

    職工作

    只與先生

    同住

    政府

    D 女 81 小學 退休,沒

    有工作

    自己一人

    家庭

    E 女 79 沒有受過教育 退休,沒

    有工作

    自己一人

    政府

    F 女 66 小學 退休,沒

    有工作

    只與先生

    同住

    家庭

    G 女 73 小學 退休,沒

    有工作

    只與子女

    同住

    家庭

    4. 專家及學者訪問

    2015 年 7 月 13 日至 7 月 27 日期間,是項研究透過邀請,共成功

    訪問了 7 名熟悉相關課題的專家、學者及機構代表。該 7 名受訪人士分

    別為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系主任周基利教授、立法會福利

    事務委員會主席張國柱議員、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總主任(長者服務)陳

    文宜女士、安老事務委員會委員主席陳章明教授、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

    理局主席黃友嘉博士、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鳴煒先生,以及資深社工

    黃嘉菲女士。訪問內容環繞高齡社會對青年的影響、安老服務的發展、

    長者的照顧問題,以及青年如何回應高齡社會。

  • 8

    第三章 參考資料及文獻

    本章將檢視人口高齡化的相關數據,以及本港的相關安老服務措

    施,以助對現況的了解和分析。

    3.1 人口高齡化

    3.1.1 全球老年人口趨勢

    根據學者 Florian Coulmas 的定義,當 65 歲或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

    超過 7%時,即進入所謂「高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當 65 歲

    或以上老年人口超過 14%時,即被稱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就曾以 65 歲或以上老年人口所佔

    的比率,作為衡量社會進步與否的標準。當老年人口超過 14%時,往往

    被稱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而高齡社會可說一種成就的顯

    現,顯示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水平的提高、公共衛生的改善、教育水

    平的提高及個人對身心保健的重視等。所以,「老化」並不單純是一種

    生理過程,也是一種社會過程或文化過程2。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字,預期至 2050 年 60 歲或以上人口達

    20 億,約佔四分一全球人口。資料顯示,現時大部分發達國家以 65 歲

    為長者和非長者的界線;在人口統計中,老年撫養比率亦定義為年滿 65

    歲人口數目相對每千名 15 至 64 歲人口的比率。聯合國則考慮到發展中

    國家人均壽命一般較短,認為年滿 60 歲人士大致可歸類為年長人口3。

    據數字顯示,不同地區的人口年齡結構有顯著差距。2013 年,全球

    已發展地區的 60 歲或以上、65 歲或以上,以及 80 歲或以上的人口比例,

    分別佔 22.9%、16.8%及 4.5%4;同年,全球有 8%的人口比例在 65 歲

    或以上,其中已發展地區有 16.8%的人口比例在 65 歲或以上,是未發展

    地區的 3.5%的五倍5。

    1 Florian Coulmas (2007). Population Decline and Ageing in Japan: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Routledge.

    2 資料來源:〈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編印。2006年 11月。

    3 新聞公報。2011年 3月 2日。〈立法會十二題:長者年齡的定義〉。

    4 世界衛生組織簡報。〈聯繫與關懷:為健康老齡化而創新〉。

    5 資料來源: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Ageing 2013.

  • 9

    香港屬已發展的經濟體系,按 2013 年數字,本港的 60 歲或以上、

    65 歲或以上,以及 80 歲或以上的人口比例,分別佔 20.8%、14.5%及

    4.4%6;跟全球已發展地區的趨勢相若(表 3.1)。

    表 3.1:按全球及不同階段發展地區的 60 歲或以上、65 歲或以

    上,及 80 歲或以上的人口比例(2013 年)

    60 歲或以上 65 歲或以上 80 歲或以上

    全球 11.7% 8.0% 1.7%

    已發展地區 22.9% 16.8% 4.5%

    香港 20.8% 14.5% 4.4%

    發展中地區 9.4% 6.1% 1.1%

    未發展地區 5.4% 3.5% 0.5%

    資料來源: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Ageing 2013及香港政府統計處 2013年人

    口數字。

    另外,從年齡中位數的增長速度,可預期全球人口老化的趨勢。下

    圖可見(圖 3.1),2010 年,全球的年齡中位數為 29 歲,預期至 2050,

    全球的年齡中位數將會增多 7 歲,達 36 歲。另外,發展中地區的人口老

    年化速度比已發展地區的快得多。

    圖 3.1:全球及不同階段發展地區的人口中位數(1950,2010,2025,

    2050)

    24

    2932

    36

    28

    4043 44

    21

    26

    30

    35

    19 1922

    26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1950 2010 2025 2050

    全球 已發展地區 發展中地區 未發展地區

    資料來源: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Ageing 2013.

    6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

  • 10

    老年人口增加,其中主要原因是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這對社會和

    經濟方面都會有直接影響。在經濟層面,人口老化將對經濟增長、儲蓄、

    投資與消費、勞動力、養老金、稅收等帶來衝擊;至於在社會層面,人

    口老化將影響保健和醫療照顧、家庭組成、生活安排、住房等問題。

    不過,另一方面,人口老化也為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機遇。老年人

    口潛在龐大的銀髮市場,如護理行業便是重要一環;老年人本身需要之

    餘,也可助年輕人開拓就業機會。所以,老年人口既為社會帶來挑戰,

    亦為社會帶來機遇。隨著社會上長者比例繼續增長,預期這個現象將持

    續7。

    3.1.2 香港老年人口趨勢

    按特區政府統計處數字,2014 年年底,香港 65 歲或以上人口約有

    109 萬,佔總人口 15%。根據學者 Florian Coulmas 的定義8,香港已進

    入了「高齡社會」。

    1. 高齡化趨勢:預期壽命長、年齡中位數升、長者人口比例升、

    青少年人口比例降、老年撫養比率升。

    政府統計處發表最新的人口推算數字9,香港的總人口由 2011 年的

    707 萬人,推算 2041 年香港人口達到 847 萬,增幅約 20%。近年的數

    字反映本港人口老化的速度比以往的預期更快,男性與女性的出生時預

    期壽命,由 2011年分別的 80.5歲和 86.7歲,推算至 2041年分別的 84.4

    歲和 90.8 歲;而年齡中位數的上升也可反映人口高齡化的趨勢。數字顯

    示,年齡中位數由 2011 年的 41.7 歲升至 2041 年的 49.9 歲,增多 8 歲。

    以上數據反映本港與世界上許多其他發達經濟體系一樣,人口正不斷老

    化。

    人口高齡化加速,至 2041 年時,香港人口中有接近三分之一年屆

    65 歲或以上。據政府最新推算數字,65 歲或以上的人口預計由 2011 年

    的 94 萬增至 2041 年的 256 萬,增加逾 170%。在這個年齡組別中,80

    歲或以上的人口則預計由 27 萬增至 96 萬,增加達 255%。

    7 資料來源: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Ageing 2013.

    8 Florian Coulmas (2007). Population Decline and Ageing in Japan: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Routledge.

    9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 2012-2041》,2012年 7月版。

  • 11

    相反,0 至 14 歲的人口由 2011 年的 82 萬減至 2041 年的 76 萬,

    減少了 7.0%;而 15 至 64 歲的人口則預計由 530 萬減至 2041 年的 515

    萬,減少約 3.0%。至於老年撫養比率(65 歲或以上人口與 15 至 64 歲

    人口的比率)會由 2011 年的 177 增加至 2041 年的 497。人口急速老化,

    香港未來將出現倒形人口金字塔。(圖 3.2 至圖 3.6)

    圖 3.2:香港的年中人口數字(2011-2041)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2011年 2016年 2021年 2026年 2031年 2036年 2041年

    7,071.6 7,370.5 7,662.0 7,937.1

    8,160.9 8,337.2 8,469.0

    人口(千人)

    資料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 2012-2041》。2012 年 7 月版。

    圖 3.3:按年齡組別劃分的人口變化情況(2011-2041)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2011年 2021年 2031年 2041年

    人口(千人)

    0-14歲 15-64歲 65歲或以上 80歲或以上

    -3%

    +170%

    +255%

    -7%

    資料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 2012-2041》。2012 年 7 月版。

  • 12

    圖 3.4:本港人口的年齡中位數(2011-2041)

    36

    38

    40

    42

    44

    46

    48

    50

    2011年 2016年 2021年 2026年 2031年 2036年 2041年

    41.7

    43.4

    45.146.3

    47.748.9

    49.9年齡

    年齡中位數

    資料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 2012-2041》。2012 年 7 月版。

    圖 3.5:本港人口出生時的預期壽命( 2011-2041)

    80.581.4

    82.2 82.983.5 84

    84.4

    86.787.6

    88.589.2

    89.8 90.390.8

    74

    76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2011 2016 2021 2026 2031 2036 2041

    預期壽命 男性 女性

    資料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 2012-2041》。2012 年 7 月版。

    圖 3.6:2011 年及 2041 年的人口金字塔

  • 13

    2. 長者人口未來特徵:壽命更長、工作年齡更長、教育程度更高、

    消費力更高。

    醫學科技進步,加上現代人注重健康飲食和運動,整體平均壽命比

    以前更長,預計至 2041 年,80 歲或以上的人口增至 96 萬。另外,隨著

    身體健康狀況改善、壽命延長,長者的工作年齡將延長,可賺取收入維

    持生活,有助紓緩本港勞動力不足情況。

    此外,香港整體教育水平提高,長者中未受教育或只有學前教育程

    度所佔比例,由 2001 年的 42.4%下降至 2011 年的 31.7%;而有中學或

    以上教育程度的比例,由 2001 年的 18.4%上升至 31.0%10;相信未來長

    者的教育程度會逐漸提高。

    今天的長者是戰後一代,相對昔日擁有較高教育水平和經濟條件,

    他們的消費力相對較高。除了生活所需和百貨日用品外,不少服務或工

    商業亦針對配合長者興趣的項目和旅遊路線,開拓長者消費市場。有顧

    問公司曾發表報告,指出 2017 年亞太區的銀髮經濟將達 3 兆美元。在

    15 個亞太地區中,根據 60 歲以上長者之人均存款、老年人口、壽命等

    計算的銀髮商機指數,香港更壓倒日本及新加坡,排行第一11。人口老

    化下,社會的養老負擔固然愈來愈重,但也並非不可轉危為機。隨著長

    者的消費力提高,可加大力度開拓本地的銀髮市場。

    3. 老年人口的挑戰:獨老或二老增,老人健康、自殺、受虐問題

    浮現,老人貧窮持續,以及舊區老人比例多。

    政府統計數字顯示,2011 年香港有 119,376 名 65 歲或以上的獨居

    老人(簡稱獨老),較 2001 年的 84,767,上升了四成(40.8%)。另

    外,數據顯示,2011 年,有 152,316 名屬與配偶同住的二人長者家庭住

    戶(簡稱二老)12。按《2012 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本港約有 39.0%

    老人居於獨老或二老家庭,他們日常的生活照顧或護理問題不容忽視。

    10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2011人口普查主題性報告:長者》。2013年 2月版。 11

    經濟日報:〈長者留港退休不是負擔銀髮亦可有商機〉,2013年 6月 11日。 12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2011人口普查主題性報告:長者》。2013年 2月版。

  • 14

    高齡社會中不少長者均患有一種或以上的長期病患。據政府統計數

    字顯示,65 歲或以上居於家庭的長者中,約六成患有慢性疾病,其中最

    普遍的是高血壓、糖尿病及膽固醇13。另外,隨著人口老化,認知障礙

    症患者數目亦有上升趨勢。據統計,2009 年香港共有近 10 萬名認知障

    礙症患者,估計到 2039 年將激增至約 33 萬人。現時本港每 10 名 60 歲

    以上長者便有 1 人患此症,85 歲以上長者更每 3 人便有 1 名患者14。認

    知障礙症長者數目不斷上升,無可避免會導致個別長者及其照顧者對服

    務的需求日增。

    根據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數字,本港 65 歲或以上

    長者的自殺率,高於其他年齡層,在 2013 年,每十萬人有 23.5 人自殺15。

    有研究指出,長者自殺與其精神健康、身體健康、財務問題及社會支援

    不足有關16。另外,根據社會福行署的虐待長者案中央資料系統所蒐集

    的資料,2014 年接獲受虐長者求助個案數目為 569 宗,較 2011 年的 368

    宗,多出 201 宗17。隨著老年人口增多,有關醫療及福利系統亦預期面

    對重大挑戰。

    關於長者貧窮情況,按《2013 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65 歲或以

    上貧窮人士有 285,500 人。可見這個年齡組別在政府政策介入前,貧窮

    率是高達 44.9%,即差不多每兩個長者便有一位是處於貧窮狀態。雖然

    在政府政策介入(恆常現金)後,長者貧窮率下降至 30.5%18,即每三

    位長者有一位屬貧窮,有關問題仍然值得關注。

    此外,黃大仙、東區及觀塘為長者人口比例佔較多的地區。按 2014

    按區議會分區人口數目中,黃大仙的長者佔該區人口的比例排列首位

    (17.7%),其次是東區(17.3%)及觀塘(16.7%)(圖 3.7);反映

    舊區長者比例相對較高,有關長者的服務措施,可就老年人口比例較高

    的地區作針對措施。

    13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五十號報告書》。2013年 2月版。 14

    東方日報:〈早確診鍛煉 延緩腦退化〉,2014年 10月 18日。 15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網站,網址:

    http://csrp.hku.hk/WEB/big5/statistics.asp。下載日期:2015年 8月 19日。 16

    安老事務委員會:《香港長者自殺成因的跨專業研究》。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01年。 17

    資料來源: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核 2015/16年度開支預算,答覆編號:LWB(WW)0985。 18

    扶貧委員會:《2013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14年。

  • 15

    圖 3.7: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 65 歲或以上人口的百分比

    15.1%16.2%

    17.3%

    15.2%14.4%

    15.9% 15.4%

    17.7%16.7% 16.0%

    13.4%

    11.5%10.1%

    10.8%11.7%

    13.0%

    10.1%10.2%

    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百分比

    區議會分區

    資料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2014 年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人口及住戶統計

    資料》。

    高齡社會對年輕一代帶來的影響日漸明顯。老年人口不斷增多,年

    輕人在社會和經濟上的負擔也愈來愈重。另一方面,社會資源也因應長

    者人口的擴大而採取偏重的調整,或會影響世代之間的福利與資源的平

    衡分配。隨著高齡化的趨勢,社會的期許和重擔落在年輕人身上,香港

    青年應如何作好準備,以面對人口高齡化帶來的挑戰?

    再者,香港人口老化加速,對已投入或即將投入經濟活動的青年來

    說,他們所承擔的養老壓力愈來愈重。雖然本港差不多已達全民就業,

    但年輕人的失業率仍然高企;即使覓得工作,部份青年的薪金亦長期維

    持在低水平,對就業前景不感樂觀。在自顧不暇的情況下,青年人對於

    要承擔養老責任,可能顯得有心無力。因此,如何令老年人安心養老,

    如何紓緩青年人的養老壓力,值得進一步探討。

    3.2 為長者提供服務

    面對人口老化,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其 1997 年施政報

    告中,提出「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的綱領,同年成立安老

    事務委員會,為政府提供建議,制訂全面的安老策略,推動「照顧長者」

    的策略性政策目標19。

    19

    1997施政報告:〈共創香港新紀元〉,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16

    前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在 2009/10 年度的施政報告中,亦提出「居家

    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的政策,研究為長者提供切合所需的家居

    照顧服務,並藉以鼓勵社會企業和私營市場發展有關服務,以加強支援

    在家安老的長者20。

    現屆特區政府貫徹「居家安老為本」的政策21,並推廣個人、家庭和

    社會共同承擔責任,為長者提供更多選擇。以嶄新「錢跟人走」和「能者

    多付」模式推出的「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以及推出為期兩年的

    先導計劃,向照顧家中體弱長者的低收入家庭護老者提供生活津貼等。

    事實上,多數長者都希望在自己熟悉的家居環境中養老;除非身體

    健康不容許,不然的話,安老院舍都是最後選擇。「居家安老」的原則

    得到普遍支持。不過,要實踐「居家安老」概念,需要具備充分條件,

    讓長者安心在家養老,延遲入住院舍。如何提供支援,如何制訂服務框

    架,以便社會共同達至這上述目標,顯得尤其重要。

    3.2.1 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

    「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為特區政府安老政策的基本原

    則。透過提供一系列社區照顧服務,包括以中心為本和以家居為本的照

    顧服務,以及護老者支援服務,從而協助長者留在熟悉的社區環境生活,

    以及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院舍照顧服務,以期實踐「老有所屬、老有所

    養、老有所為」的理想22。

    「居家安老」為當局安老政策的基本原則,也是大部份長者的心願。

    不過,要落實「居家安老」概念,必須要有充足資源,以協助長者盡可

    能在家安老,同時,亦要為照顧者提供充分支援。

    由於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23主要協助長者盡量留在社區中安享晚

    年,以及為護老者提供支援,服務形式以綜合模式為主。以下概括簡介

    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的主要計劃,包括長者中心服務、社區照顧服務及

    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以便讀者了解有關服務。

    20

    2009/10年施政報告:〈群策創新天〉,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21

    2015施政報告:〈重法治 掌機遇 作抉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22

    有關詳情可參閱社會福利署安老服務,網址:http://www.swd.gov.hk 23

    資料來源:本節有關長者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可參閱: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2014年。〈為

    長者及殘疾人士提供的家居照顧及社區支援服務〉,立法會 CB(2)2077/13-14(05)號文件。

  • 17

    1. 長者中心服務

    長者地區中心(附設長者支援服務隊)、長者鄰舍中心及長者活動

    中心為長者及其護老者提供地區和鄰舍層面的社區支援服務。以便長者

    及其護老者可在鄰近其住所的中心接受多元化的服務。例如個案管理、

    社區及健康教育、護老者支援服務、社交及康樂活動、義工發展及外展

    服務。現時全港長者地區中心(41 間)、長者鄰舍中心(168 間)及長

    者活動中心(40 間),合共 249 間,服務對象為 60 歲或以上長者。

    2. 社區照顧服務

    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單位、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隊、綜合家居

    照顧服務隊及家務助理服務隊在體弱及/或有服務需要的長者所熟悉的

    家居及社區環境內,為他們提供服務。例如個人照顧、護理、復康訓練、

    社交活動、日間暫託和護老者支援服務。一般服務對象為 65 歲或以上的

    體弱長者。

    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單位

    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單位的服務對象,是經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24

    評定為身體機能達中度或嚴重程度缺損,並適合接受日間護理服務的長

    者。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單位為這些體弱長者提供個人照顧、護理服務、

    復康運動和社交活動,以及為其照顧者提供護老者支援服務。現時全港

    68 間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單位共提供 2,981 個日間護理服務名額。

    2014/15 年度,輪候資助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單位的申請人數為

    2,32425,平均輪候時間約為 7 個月。

    綜合家居照顧服務

    現時,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分別由全港 60 支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隊和

    24 支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隊提供。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普通個案)

    的長者,毋須經過社會福利署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統一評估機制)

    的評核。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普通個案)涵蓋送飯服務、護送服務、個

    人照顧、簡單護理和家居清潔。營辦有關服務的非政府機構會自行備存

    24

    社會福利署自 2000年 11月起推行「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由認可評估員採用一套國際

    間認可的評估工具,評估長者在長期護理方面的需要,以便編配合適的長期護理服務予有需

    要的長者。長者經評估後,認可評估員會確定該名長者身體機能屬沒有缺損、輕度缺損、中

    度缺損、或嚴重缺損。 25

    有關數字並不包括 295名因參與長者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而被列為非活躍個案長者。

  • 18

    輪候名單。根據這些機構提供的統計數字,截至 2014年 12月,約有 4,678

    名長者正輪候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普通個案)。

    至於經統一評估機制評定為身體機能達中度或嚴重程度缺損的長

    者,可申請使用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體弱個案)或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

    服務。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體弱個案)及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均提

    供一套全面的服務,包括照顧管理、基本及特別護理、個人照顧、復康

    運動、輔導服務、24 小時緊急支援服務、家居環境安全評估及改善建議、

    家務料理和送飯服務、護送服務和護老者支援服務等。現時為體弱長者

    提供的家居為本社區照顧服務名額總數為 6,699 個,包括綜合家居照顧

    服務(體弱個案)共 1,120 個名額及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共 5,579

    個名額。

    2014/15 年度,被評定為身體機能中度缺損的長者人數有 17,013

    人,而評定為嚴重缺損的長者則有 4,235 人。截至 2015 年 1 月,有關

    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體弱個案)或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的平均輪候

    時間為 9 個月,輪候人數為 3,213 人。

    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

    政府當局接納安老事務委員會的建議,引入一個為期 4 年的社區照

    顧服務券試驗計劃,以服務券形式為有長期護理服務需要的長者提供直

    接資助,以便他們居家安老。試驗計劃採用「錢跟人走」的新資助模式,

    透過服務券向合資格的長者提供資助,讓長者自由及靈活地選擇所需的

    社區照顧服務。計劃分兩個階段推行。政府當局獲得獎券基金撥款 3.8

    億元,用以在開展第一階段試驗計劃,為期兩年。

    第一階段已於 2013 年 9 月開展。截至 2015 年 4 月底,累積參加試

    驗計劃的長者有 2,185 人,當中 1,233 名為現有的服務券持有人,已退

    出參加計劃有 952 人。

    有關計劃採共同付款層遞式制度(即 500 元、750 元、1,000 元、

    1,500 元及 2,500 元等 5 個級別),按經濟狀況審查機制釐定比率,對

    於來自低收入家庭的長者,未必有能力分擔共同付款。但資助社區照顧

    服務或住宿照顧服務的輪候時間漫長,部分貧窮長者可能別無其他選擇。

  • 19

    下表(3.2)綜合長者社區照顧服務的平均輪候時間及人數,顯示為

    長者提供的社區照顧服務,遠遠不足以應付人口老化而不斷上升的服務

    需求。如何紓緩有關服務之輪候情況?如何讓長者可以安心居家安老?

    相信只有發展更完善的社區照顧服務,有助鼓勵長者居家安老。

    表 3.2:截至 2015 年 1 月,長者社區照顧服務的平均輪候時間及人數

    服務類別 平均輪候時間(按月)

    (過去 3個月的平均輪

    候時間)

    長者輪候人數

    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單位 7 2,324*

    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普通個案) -- 4,678@

    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體弱個案)

    /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

    9 3,213@

    ^ 服務提供機構未有提供相關數字。

    * 有關數字並不包括 295 名因參與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而被列為非活躍個案的

    長者。

    @ 有關數字並不包括 98 名因參與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而被列為非活躍個案的

    長者。

    資料來源: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核 2015/16年度開支預算。答覆編號:LWB(WW)0101。

    3.2.2 院舍照顧服務

    院舍照顧服務為一些年齡達 65 歲或以上,因個人、社會、健康及/

    或其他原因而未能在家中居住的長者,提供住宿照顧服務及設施。年齡

    介乎 60 至 64 歲的人士亦可提出申請,但須證實確有需要接受住宿照

    顧。概括而言,院舍照顧服務主要有護理安老院及護養院。

    截至 2015 年 1 月,本港資助和非資助的安老院舍宿位共有 73,347

    個26,其中資助宿位佔 36%(26,319),而非資助宿位則佔 64%(47,028)。

    資助宿位由津助/合約安老院舍及參加政府兩項買位計劃的私營/自負

    盈虧安老院舍提供,而非資助宿位則由私營及自負盈虧安老院舍提供。

    資助安老宿位每月收費為 2,000 元27,而非資助安老宿位只需達成法定

    最低標準,其他有關人手與收費則由院舍自行釐定。所以,有關私營院

    舍的收費可以十分參差。

    26

    資料來源: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核 2015/16 年度開支預算。答覆編號:LWB(WW)0918。 27

    有關服務收費可參閱社會福利署網址:

    http://www.swd.gov.hk/tc/index/site_pubsvc/page_elderly/sub_residentia/id_careandatt/

  • 20

    在本港經營安老院,須依照和遵守《安老院條例》及《安老院規例》

    和《安老院實務守則》28訂定有關人手、空間、地點、設計、結構、安

    全措施及護理質素的標準,並須接受社署的監管。由於資助安老院資源

    較充足,一般都能依照條例營運,所以規模相對私營安老院舍較完善,

    護理人員相對長者的比例亦較充裕。

    現時資助的安老宿位主要有護理安老院和護養院,以下概括簡述有

    關服務提供情況29。

    1. 護理安老院

    護理安老院為健康欠佳、身體殘疾、認知能力稍為欠佳,但在精神

    上適合群體生活的長者,提供住宿照顧、膳食、起居照顧及有限度的護

    理服務。部分護理安老院宿位由合約院舍或參與「改善買位計劃」的私

    營安老院提供。

    2. 護養院

    護養院為健康欠佳、身體殘疾、認知能力欠佳,但在精神上適合群

    體生活的長者,提供住宿照顧、膳食、起居照顧、定時的基本醫療和護

    理服務及社會支援服務。部分護養院宿位由合約院舍提供。

    根據數字顯示,截至 2015 年 1 月,各類資助安老院舍服務宿位的

    名額共有 26,319 個30,但長者輪候護理安老院共有 25,269 人,當中輪

    候津助/合約安老院舍的平均輪候時間為 35 個月,而輪候改善買位計劃

    下院舍的平均輪候時間為 7 個月。至於輪候護養院有 6,384 人,平均輪

    候時間為 32 個月31。上述數據反映各類資助安老院舍服務宿位,遠遠追

    不上服務需求。

    28

    有關條例和守則可參閱社會福利署網址:

    http://www.swd.gov.hk/tc/index/site_pubsvc/page_elderly/sub_2552/ 29

    有關詳情可參閱社會福利署安老服務,網址:http://www.swd.gov.hk 30

    資料來源: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核 2015/16 年度開支預算。答覆編號:LWB(WW)0697。 31

    資料來源: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核 2015/16 年度開支預算。答覆編號:LWB(WW)0101。

  • 21

    根據〈審計署署長第六十三號報告書〉,資助住宿照顧服務宿位數

    目,由 2000 年 3 月的 21,600 個增至 2014 年 3 月的 26,000 個,在 14

    年間只增加了兩成(20%),導致住宿照顧服務的平均輪候時間長32。資

    料亦顯示,2014 年有 5,568 名33長者在輪候資助護理安老宿位期間離

    世,反映服務嚴重短缺。

    綜合而言,下表(表 3.3 及表 3.4)顯示資助護理安院及護養院的輪

    候宿位時間,平均分別為 35 及 32 個月,加上過去連續三個年度,安老

    院舍宿位入住率差不多百分之一百。顯示有關資助宿位數目嚴重供不應

    求。

    表 3.3:截至 2015 年 1 月,資助安老宿位的平均輪候時間及人數

    資助安老宿位類別 平均輪候時間(按月)

    (過去 3個月的平均輪候時間)

    長者輪候人數

    護理安老院 25,269 ^

    津助/合約安老院舍 35

    改善買位計劃下院舍 7

    整體 20

    護養院 32 6,384 #

    ^ 有關數字包括約 2,600 名在輪候資助護理安老宿位期間使用資助社區照顧服務的長

    者,但未包括 6,553 名在中央輪候冊上被列為非活躍個案的長者。

    # 有關數字包括約 650 名在輪候資助護養院宿位期間使用資助社區照顧服務的長者,

    但未包括 617 名在中央輪候冊上被列為非活躍個案的長者。

    註:資助安老宿位的輪候時間受多項因素影響,例如申請人是否指定入住某院舍、申

    請人對安宅院舍的地點、膳食及宗教背景的特別偏好、申請人是否接受改善買位

    計劃/護養院宿位買位計劃下提供的資助宿位、申請人是否要求與家庭成員及/

    或親屬一同入住某院舍、個別院舍的服務名額流動率等,因此難以預計增加宿位

    後,各類型安老院舍的平均輪候時間將縮短多少。社署會繼續監察服務提供的情

    況,以應付服務需求。

    資料來源: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核 2015/16年度開支預算。答覆編號:LWB(WW)0101。

    表 3.4:提供持續照顧的護理安老宿位數目、入住率及每個宿位的成本

    2013/14 年度

    (實際)

    2014/15 年度

    (修訂預算)

    2015/16 年度

    (預算)

    宿位數目 14,437 15,188 15,279

    入住率 97% 95% 95%

    單位成本 12,747 元 14,288 元 14,374 元

    資料來源: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核 2015/16年度開支預算。答覆編號:LWB(WW)0521。

    32

    資料來源:審計署。2014年。〈審計署署長第六十三號報告書〉,2014年 10月。 33

    資料來源: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核 2015/16 年度開支預算。答覆編號:LWB(WW)0918。

  • 22

    雖然大多數長者都希望在社區安老,但仍有部分體弱長者需要接受

    院舍照顧;有關服務不可或缺。

    資料顯示,為增加資助社區照顧服務及資助安老宿位的供應,短期

    而言,政府會透過護養院宿位買位計劃向自負盈虧的安老院舍購買宿

    位,以及善用津助和合約院舍的空間以提供更多安老宿位。中期而言,

    政府會興建新的合約安老院舍以增加資助宿位,特別是護養程度較高的

    宿位。長遠來說,政府會繼續物色新院舍的合適選址,亦會探討在重建

    項目內加入安老院舍設施,以及將空置的建築物,包括空置的學校,改

    建為安老院舍34。政府當局為長者提供有關服務方面,正面對種種挑戰,

    需要適時有效地推行各項措施,以應付日益增長的需求。

    3.3 照顧老年人口的承擔

    人口高齡化加速,預計 2041 年將有 256 萬名 65 歲或以上長者,即

    屆時每 3 人就有 1 名屬 65 歲或以上。可以預見,照顧長者的責任將成

    為社會一大挑戰。

    3.3.1 個人退休保障

    養兒能否防老?積穀能否防饑?隨着社會發展、家庭結構變少,很

    多人認為「養兒防老」早已不合時宜。另一方面,隨著平均壽命愈來愈

    長,長命百歲不是夢想,不知要積穀多少才能支撐晚年生活。

    根據政府統計資料,在統計時仍從事經濟活動的長者中,最普遍提

    及在退休後預計維持其日常生活的經濟來源為「儲蓄及利息」(70.1%)。

    其次為「子女供養」(33.7%)及「退休金/公積金」(22.4%)。相對

    地較少比例(15.2%)的長者表示會依靠「政府福利金」35。

    對不少長者來說,退休金金額有限,需依靠個人積蓄,再加上子女

    補貼,才能應付退休後的生活。然而,對於那些積蓄不多、又沒有足夠

    退休金過活的基層長者來說,他們退休後生活拮据,最終可能要依賴政

    府的福利支援。

    34

    立法會十九題:安老院舍照顧服務。勞工及福利局。網址:

    http://www.lwb.gov.hk/chi/legco/17062015.htm 35

    政府統計處:《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四十號報告書》,2009年 8月。

  • 23

    現時本港有關保障個人生活方面的對策,主要有兩類:一是為保障

    長者基本生活所採取的措施,二是為工作僱員而設立的退休保障計劃。

    在保障長者基本生活方面,政府主要透過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綜

    援),為收入不足維持基本生活的市民提供保障,確保他們有合理的生

    活水平。至於為保障僱員而設立的措施,主要是強制性公積金計劃(強

    積金)。強積金屬強制性儲蓄,只涵蓋僱員及自僱人士36。

    香港的強積金並供款設有入息上下限,僱主和僱員各供薪酬的 5%,

    並以最高入息水平每月$30,000 為上限。至於月入低於最低入息水平

    $7,100 的僱員則毋須供款,但其僱主仍須為該名僱員作出僱主部分的供

    款。這安排無疑可減輕低收入人士即時的供款負擔,但長遠計,也直接

    影響他們日後可累積的款項,以致將來退休金金額有限。

    由特區政府委託周永新教授團隊提交的《香港退休保障的未來發展

    研究報告》於 2014 年 8 月公布後,社會對「免審查、全民劃一金額」

    的意見分歧,也對財政的可持續性存疑。退休保障是非常重要的社會議

    題,對長者退休後的生活影響深遠,無論社會最終決定退休保障應走的

    路向為何,尋求改善有需要長者的退休保障,相信也是社會的共同願望。

    3.3.2 家人的照顧責任

    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在表示日常生活需要別人協助的受訪長

    者中,47.6%有照顧者提供協助。在該群有照顧者照顧的長者中,37.3%

    以子女為主要照顧者,26.3%則以配偶為主要照顧者,另 25.6%則以家

    庭傭工/護士為主要照顧者。另外,在統計時沒有打算入住安老院的長

    者中,大部份(81.4%)表示假若日後身體健康狀況轉差時,仍然希望

    可以留在自己家中生活而毋需入住安老院37。這反映家人仍是長者的主

    要照顧者,而居家安老亦是大部份長者的心願。

    另外,根據香港青年協會一項國際青年價值觀的比較調查38顯示,

    香港青年與父母同住的比率甚高,達 74.9%至 83.2%,情況與同屬亞洲

    區的日本、韓國相似。對於「當父母年紀大時,你照顧他們的機會有多

    36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香港退休保障的未來發展—–技術報告(一)長者的貧

    窮狀況》,2014年 8月 20日。 37

    政府統計處:《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四十號報告書》,2009年 8月。 38

    香港青年協會:《香港青年趨勢分析 2015》,香港。2015年。有關該調查主要就香港青年的

    價值觀進行探討,包括青年人對教育、工作、家庭、社區及義務參與、公民及社會,以及人

    生觀等各項社會生活範疇的看法。調查結果同時與日本、韓國、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

    瑞典的 13-29歲青年作出比較。

  • 24

    大?」的命題考慮方面,最多受訪香港青年同意「無論如何我都會照顧

    他們」(75.0%),比率是 8 個地區之中最高。此反映香港青年多認同

    照顧父母責任,及對傳統養老觀念的重視。

    然而,現今很多年輕人的賺錢能力不及上一代,當中不少更是獨生

    子女,要肩負整個家庭的開支並不容易。隨著老年人口增加,香港青年

    承擔的養老壓力將更沉重。雖然香港也有一些鼓勵子女孝行的措施,例

    如設有供養父母及祖父母免稅額,與長者同住可優先獲配公屋單位等。

    站在青年的角度,若能提供更大經濟誘因,相信有助紓緩年輕一代的養

    老壓力。

    3.3.3 社會的照顧責任

    人口老化,勞動人口料將下降,削弱經濟動力,對政府收入造成壓

    力。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增長帶動醫療和安老服務需求上升,增加政府

    公共開支。純粹按人口變化計算,假設到 2041 年期間沒有通脹,也沒

    有提升服務水平,政府在某些受年齡因素影響項目的開支將會倍增(表

    3.5);顯示政府承擔安老服務所面對的壓力和挑戰。

    下表(表 3.5)顯示,2014/15 年度,安老服務預計開支為 62億,至

    2041/42 年度有關開支為 163 億,升幅約 2 倍半。而長者生活津貼/高齡

    津貼同期間也是由 146億上升至 364億,升幅同時約 2倍半。隨著老年人

    口增加,預期政府對安老服務的承擔愈來愈重。

    表 3.5:按 2013 年固定價格計算,推算相關老人服務的預算開支

    (按2013年固定價格計算) 2014/15年度

    (億元)

    2041/42年度

    (億元)

    醫院管理局的經常資助金需求 472 856

    長者生活津貼/高齡津貼 146 364

    安老服務 62 163

    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 6 18

    長者醫療券計劃 8 25

    資料來源:立法會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報告摘要,文件編號 FC47/13-14,2014 年 3月

    3日。

  • 25

    另外,根據勞工及福利局39的資料,護理行業是其中需要增聘大量

    人手以應付未來發展需求的一個行業。不過,根據一項調查顯示40,基

    層安老院護理人員的流失率高達兩成,估計行內空缺達到 1,000 人。調

    查更加指出,接近半數的護理員已經超過 50 歲,即在未來 10 年便會踏

    入退休潮,預期護理行業人力不足情況持續。

    人手短缺,直接影響服務提供。為推動年輕一代加入安老長期護理

    行業,政府在 2013 年透過獎券基金撥款展開一項「先聘用後培訓」先

    導計劃(先導計劃),招募青年人在安老院舍擔任護理工作。先導計劃

    分兩期進行,共提供約 200 個名額。另外,政府亦將推行「青年護理服

    務啟航計劃」(啟航計劃),在未來數年共提供 1,000 個培訓名額41。

    如何增加年輕人加入護理行業誘因,除提升行業本身的形象,改變傳統

    就業觀念,為青年提供事業接駁及發展階梯都是重要。

    39

    新聞公報。2013年 6月 10日。〈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出席「Say YES to Work」青年就業暨

    暑期工招聘博覽 2013致辭〉。 40

    NGOs Salary Survey Report 2012. HKCSS. January 2013. http://www.hkcss.org.hk/c/cont_detail.asp?type_id=13&content_id=477

    41 立法會十九題:安老院舍照顧服務。勞工及福利局。網址:

    http://www.lwb.gov.hk/chi/legco/17062015.htm

  • 26

    第四章 香港青年對高齡社會的承擔及回應

    本章綜合是項研究進行的全港青年電話意見調查及青年聚焦小組訪

    談結果,並輔以長者聚焦小組訪談結果,分析香港青年對高齡社會的看

    法、對承擔照顧長者的責任,以及對高齡社會的回應及行動。

    4.1 受訪小組青年對長者存有兩類主觀感覺,一方面認為長者是閱歷

    豐富、開通、親切;另一方面認為長者是固執、不接受批評,恃

    老賣老。另認為媒體有關長者的報導多傾向負面,如偏激、貧窮、

    孤獨等,容易令社會人士對長者產生既定觀感。

    在全港青年電話調查結果顯示,受訪青年對長者的主要感覺,傾向

    正面的包括:人生閱歷豐富(37.5%)、受尊重(29.8%)及樂天(15.7%);

    至於傾向負面的包括:體弱多病(33.8%)、固執(33.1%)、孤獨(28.3%)

    及跟社會脫節(19.8%)(表 4.1)。

    表 4.1:你對老年人嘅主要感覺係?(讀選項 1-11,最多選三項) N=529

    人次 百分比

    人生閱歷豐富 198 37.5%

    體弱多病 179 33.8%

    固執 175 33.1%

    受尊重 157 29.8%

    孤獨 149 28.3%

    同社會脫節 105 19.8%

    樂天 83 15.7%

    開通 45 8.5%

    被歧視 32 6.1%

    積極參與社會事務 27 5.0%

    其他 -- --

    唔知/難講 10 1.8%

    * 此表數據經加權統計

    此題為「可選多項」題目,所列數據為選擇該項答案的人次佔總答題人數之百分比

    在青年聚焦小組訪談中,受訪青年對長者存有兩類主觀印象:一方

    面認為長者是閱歷豐富、開通、親切;另一方面則認為長者是固執、不

    接受批評、恃老賣老;這些印象主要來自個人親身接觸經驗或從媒體報

    導獲得。有受訪青年更表示,媒體報導長者傾向負面,如偏激、貧窮、

    孤獨等,容易令社會人士對長者產生既定觀感。

  • 27

    「老人都有不同類型的,有些長者較為偏激、不接受批評,責罵

    年輕人不讓座,恃老賣老;有些則較為開通,接受年輕人的想法,

    容易溝通。」

    (02/女/中學生)1

    「我是小時候跟爺爺相處得出的感覺,以及曾經做過一些義工、

    探訪長者等活動,我覺得有些老人家較為親切、開通;但有一些

    就比較麻煩,例如固執、不接受他人意見等。」

    (06/男/中學生)

    「社會上對長者的觀感普遍是負面,如體弱、貧窮、孤獨、固執,

    這與大眾媒體對老人的負面報導有關。」

    (18/男/大學生)

    「我覺得媒體對老人的報導較負面,「老人是弱小」的印象深深

    烙印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可能要透過做義工或其他層面去接觸

    老人,才會改變已有印象。」

    (25/女/在職)

    另外,亦有聚焦小組受訪青年表示,對長者會有兩類界分,一是較

    年輕的長者(Young Old),另一是較年老的長者(Old Old)。認為前

    者身體尚健康,仍有能力可以繼續工作、回饋社會;至於後者則開始體

    弱多病,更需要護理服務。

    「我會這樣界定長者。一批是相對較年輕的,行得、走得、有魄

    力、可以周圍去,他們還可以繼續服務社會,參與不同的義務工

    作,亦可以延遲退休,繼續工作。另一批是體弱多病、行動不便,

    需要別人照顧的,這批長者可能對院舍照顧服務有更大需求。」

    (21/男/在職)

    「有 young old 和 old old 之分。young old 的能力較強、學歷較

    高、有活力;old old 則較為體弱、記憶衰退、行動不便。」

    (25/女/在職)

    1 括號內載該引述談話的受訪者資料,依次為受訪者編號/性別/年齡。

  • 28

    4.2 香港青年自評相當尊敬老人。不過,有受訪長者卻認為青年對敬

    老觀念一般。兩代對「敬老」觀念的期望,可能出現落差。

    電話調查結果顯示,受訪青年自評相當尊敬老人,以 10 分為非常尊

    敬,平均分達 7.57;至於對香港人重視「敬老」觀念的評分,平均分稍為

    下降(6.06)(表 4.2)。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較多受訪青年表示有經常(42.8%)或間中

    (46.7%)讓座予老人。不過,受訪青年則表示甚少(44.0%)主動參與

    老人義工服務,而表示從不的也佔 37.2%(表 4.3)。數據亦顯示,在

    職青年組別較多經常讓座予老人,但較少主動參與義工服務。

    表 4.2:受訪青年對以下的評分

    平均分 標準差

    (S.D.)

    N

    你覺得自己有幾尊敬老年人?# 7.57 1.560 517

    香港人重視「敬老」觀念^ 6.06 2.134 522

    * 此表數據經加權統計

    # 以 0-10分表示:0分=完全唔尊敬,5分=一半半,10分=非常尊敬。 ^ 以 0-10分表示:0分=完全冇信心,5分=一半半,10分=非常有信心。

    表 4.3:喺日常生活中,你有幾經常做以下嘅行為?

    經常 間中 甚少 從不 唔知/

    難講

    合計

    讓座俾老人 226 42.8%

    247 46.7%

    43 8.2%

    11 2.1%

    2 0.3%

    529

    100.0%

    到老人中心/

    院舍做義工

    12

    2.2%

    85

    16.0%

    233

    44.0%

    197

    37.2%

    3

    0.5%

    529

    100.0%

    * 此表數據經加權統計

    不過,在長者聚焦小組訪談中,有受訪長者表示青年人的敬老觀念

    一般,有待改善。

    有受訪長者認為社會「敬老」觀念薄弱,有需要加強,並建議由教

    育入手,從小做起;另外亦應鼓勵青年人參與社會服務,透過親身接觸,

    增加對長者的了解。另外,有受訪長者認為家長應要做好榜樣,尊重長

    者。此外,有受訪長者認為企業也可起示範作用,宣揚敬老觀念。

  • 29

    「青年人的敬老觀念一般。有的會主動敬老,如讓座予長者;有

    的卻只埋首按手機,不會理會其他人。我認為有需要加強社會『敬

    老』觀念,且愈早做愈好。」

    (G/女/沒有工作)

    「『敬老』觀念薄弱,我認為要從教育入手,將傳統文化教化,

    由小培育至大,長大後會潛移默化。另外,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

    青年人自少從家長身上學習,所以,家長要做好榜樣,尊重長者。

    另可鼓勵年青人參與社會服務,透過親身接觸長者,會增加對長

    者的了解。」

    (C/女/兼職工作)

    「我覺得香港商人都要有企業良心,要回饋社會,為長者提供服

    務。我見有些商人會提供免費飯盒,那可以鼓勵其他商人參與,

    例如派物資,以示對長者的尊敬。」

    (D/女/沒有工作)

    4.3 受訪青年願意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亦有相當信心將來能供養自

    己父母。不過,對於下一代能供養自己的信心稍遜。反映「養兒

    防老」觀念已不適用於現代青年。

    調查顯示,香港青年有很大程度願意照顧父母,平均分達 8.31;亦

    有相當信心將來有能力供養父母,平均分為 7.14,稍微低於照顧父母的

    意願;結果顯示意願與能力有輕微落差。

    不過,受訪青年對於下一代能供養自己的信心則不大,平均分為

    5.26,僅及過半(表 4.4)。反映受訪青年一方面仍持守供養上一代父母

    的觀念,且認同屬子女應有責任;但另一方面,卻不會寄望下一代能供

    養自己,換句話說,「養兒防老」觀念已不適用於現代青年。

    傳統上,個人退休後的生活,很大程度依靠個人儲蓄、投資和子女

    照顧,家庭制度發揮了兩代之間跨資源配置的功能;透過上一代養育下

    一代,下一代回饋上一代的照顧。但是,隨著現今青年人對婚姻和生兒

    育女觀念的改變,不少青年人選擇遲婚、不婚、少子(生育少量孩子)

    或無子(不生育下一代),直接影響家庭跨資源配置的功能,使年輕大

    代對個人日後晚年生活缺乏保障。

  • 30

    表 4.4 對以下說法的意見

    平均分 標準差

    (S.D.)

    N

    你有幾大程度願意照顧你年老嘅父母?# 8.31 1.681 522

    你有幾大信心將來有能力供養你年老嘅父母?^ 7.14 1.931 521

    你有幾大信心下一代能夠供養你?^ 5.26 2.317 476

    * 此表數據經加權統計

    # 以 0-10分表示:0分=完全唔願意,5分=一半半,10分=非常願意。

    ^ 以 0-10分表示:0分=完全冇信心,5分=一半半,10分=非常有信心。

    另外,近七成(68.4%)受訪青年表示將來會選擇「家居照顧」模

    式照顧父母,其次依序為「社區日間照顧」(10.3%)、「院舍照顧」

    (8.8%)及「內地安老」(2.0%)(表 4.5)。

    調查結果指出,近半數(49.1%)受訪青年表示日後會考慮與父母同

    住。而逾三成(33.2%)受訪青年表示不會考慮,其中原因較多表示想有

    自己生活空間(53.2%)、不夠地方一起住(19.8%)(表 4.6及表 4.7)。

    表 4.5:可以嘅話,你將來會選擇將父母留喺「家居照顧」、安排到「社區日間照

    顧」、送去「院舍照顧」,抑或是返「內地安老」?

    人數 百分比

    家居照顧 358 68.4%

    社區日間照顧 54 10.3%

    院舍照顧 46 8.8%

    內地安老 10 2.0%

    其他 5 0.9%

    唔知/難講 50 9.6%

    合計 523 100.0% * 此表數據經加權統計

    表 4.6:如果你第日結婚或有自己嘅家庭,你會唔會考慮同你嘅父母一起居住?

    人數 百分比

    一定會 78 14.8%

    多數會 181 34.3%

    多數唔會 145 27.4%

    一定唔會 31 5.8%

    唔知/難講 94 17.8%

    合計 528 100.0% * 此表數據經加權統計

    259

    176

    49.1%

    33.2%

  • 31

    表 4.7:(多數唔會/一定唔會)點解唔會?

    人數 百分比

    想有自己生活/空間 89 53.2%

    唔夠地方一起住 33 19.8%

    父母有自己生活 19 11.1%

    同父母相處唔到 12 7.0%

    無樓 5 2.9%

    經濟負擔唔起 5 2.7%

    父母已不在 1 0.4%

    其他 2 1.0%

    唔知/難講 3 2.0%

    合計 168 100.0% * 此表數據經加權統計

    至於受訪聚焦小組青年亦表示,願意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並支持

    「家居照顧」概念,認為這樣安排既可方便照顧父母,又可讓父母照顧

    家中小孩,達到跨代共融、互相照顧的果效。另亦有受訪青年支持「家

    居照顧」是因為對安老院舍服務的不信任,擔心院舍服務質素。

    不過,有受訪青年表示,若父母身體狀況持續弱化,則會考慮安排

    父母入住院舍,因屆時家居照顧未必能應付所需,認為安老院舍是合適

    的選擇。反映受訪青年多認同「家居照顧」概念,但同時亦認為院舍服

    務不可或缺。

    「如果可以,我會盡一切照顧父母,與他們一起生活、照顧他們。

    我想父母也喜歡留在自己熟悉的家居生活,安享晚年。對於院舍

    服務沒有信心,服務質素參差,感覺冰冷,加上最近發生的院舍

    虐待長者事件,令我不會考慮院舍服務。」

    (16/女/大學生)

    「我會選擇先由自己照顧他們,跟他們同住可以互相提供情感及

    生活上的支持,我照顧他們,他們倒頭來又可照顧我的子女,互

    相照顧。當他們身體轉弱時,才考慮是否送他們到安老院,因為

    安老院質素令人存疑。他們畢竟是自己父母,應該由自己負上照

    顧他們的責任。」

    (04/男/中學生)

  • 32

    「要視乎情況,如果父母身體健康,當然留在屋企生活,他們會

    容易適應;但如果父母身體虛弱,需要特別護理服務,我會安排

    他們入住安老院,以便有專人照顧。因自己要工作,不可能留在

    屋企照顧他們,所以,安排入住安老院是合適選擇。」

    (15/男/大學生)

    「如果有需要,會安排父母入住安老院,並要是政府或資助機構

    營辦的。對於私人安老院沒有信心,亦擔心長遠未能支付高昂的

    住院費。」

    (21/男/在職)

    不過,亦有受訪青年表示會安排年老父母回鄉安老,這因為家鄉有

    親戚,可以照顧其父母;而這也是受訪者父母的選擇,回鄉安享晚年生

    活,不想其子女為自己養老之事操心。

    「我父母曾經跟我說,如果他們老了,會返鄉下安享晚年。一來

    由於鄉下有親戚,既可互相照顧,會感生活開心一點;二來是他

    們不想讓我們操心,一早計劃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20/女/大學生)

    4.4 受訪青年認為高齡社會與個人關係頗密切。對於「高齡社會」,

    即時會聯想到愈來愈多長者在身邊、個人要承擔照顧長者的責

    任、醫療系統將承受沉重考驗,以及認為長者具學歷與閱歷,是

    社會重要人力資本。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青年認為「高齡社會」與個人關係頗密切,平

    均分為 6.81(表 4.8)。

    表 4.8:香港正步入「高齡社會」,你認為呢個議題同你嘅關係有幾密切?

    (請以 0-10分表示:0分=完全唔密切,5分=一半半,10分=非常密切。)

    平均分 標準差

    (S.D.)

    N

    香港正步入「高齡社會」,你認為呢個

    議題同你嘅關係有幾密切?

    6.81 2.510 506

    * 此表數據經加權統計

  • 33

    小組受訪青年表示,隨著老年人口愈來愈多,與長者接觸和溝通的

    機會增加。在家庭上會有年老的父母或祖父母、在職場上會跟不同年代

    的工作伙伴共事、在社區上會看到很多長者閒聚閒聊,會有被長者包圍

    的感覺;意味有需要及早加強對長者及老化的認識。

    「老人多了,不論上一代或自己一代,25 年後自己約 50 多歲,

    父母或者祖父母相信屆時仍健在,意味需要照顧的長者多了,要

    承擔照顧責任。另外,可以想像,工作場上多了延遲退休的長者,

    自己與他們共事,情況可能好特別。社區老化,多了很多長者在

    社區走動,可能會在下棋、呆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