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七天 外语 - wb.sznews.comwb.sznews.com/page/1721/2016-06/28/A27/20160628A27_pdf.pdf ·...

1
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责编 刘莉 视觉 熊艳阳 责校 王丽君 27 领读七天 外语 希特勒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德国知 名传记学家福尔克尔·乌 尔 里 希(Volker Ullrich)颠 覆 性 写 作 ,以 令 人 印 象 深 刻 的 方 式在书中细细探究德国第三帝国领导人希 特勒。这位众所周知的独裁者在撇下“元 首”的头衔之后,作为一个“人”,会呈现出何 种样貌? 在以往艺术作品中,希特勒从来都是乱吼 乱叫的精神病患者,也是一个空洞的恐怖符 号。在《希特勒传:跃升年代》中,福尔克尔 · 尔里希另辟蹊径,他把希特勒作为一个人来刻 画,而且,这种尝试得到了认可。 之前关于希特勒的传记已经有了很多,但 被学术界承认的经典之作只有四部:第一部是 康拉德 · 海登(Konrad Heiden)上世纪 30 年 代中期撰写的世界上第一本希特勒传;第二部 是阿兰 · 布洛克(Alan Bullock)上世纪 50 年 代初期推出的《暴政的研究》;第三部是约阿希 · 费斯特(Joachim Fest)于上世纪 70 年代 出版的《希特勒传》;第四部是伊恩 · 克肖 (Ian Kershaw) 分别于 1998 年和 2000 年出版的上下 卷《希特勒传》。2013 年之后,《希特勒传:跃升 年代》出版后,该书作为第五部经典之作,已经 成为学术界共识。 福尔克尔 · 乌尔里希版本的《希特勒传》 代表目前希特勒研究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博 取前人之长,更有推陈出新的过人之处。作 者不仅参考了近十年来出版的关于希特勒和 第三帝国的新书,还在档案馆和图书馆中查 找出大量的从未被发现的历史文献,因此他 的书中既包含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又有翔 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为了保证传记的真实 性和客观性,他在书中大量引用与希特勒同 时代人的证词,其中既有希特勒的反对者们, 如作家托马斯 · 曼(ThomasMann)、哈利 · 斯 勒 伯 爵(Harry Graf Kessler)、塞 巴 斯 蒂 · 哈夫纳(SebastianHaffner)等人,也有希 特勒的同事和崇拜者们,尤其帝国宣传部长 约瑟夫 · 戈培尔(JosephGoebbels)的日记提 供了极其重要的佐证,书中披露的很多内容 都是全新的。 读完这本传记之后,读者会发现他们对这 位“带给世界前所未有的灾难”的人物有一个 全新的了解。诚如作者所言,希特勒是一个有 着强烈个性和多面性的人,他绝非以往人们所 说的“只会煽动民众的低层次情绪”的“眼界狭 隘、能力有限的庸才”,他不仅有宣传的口才, 更有针对不同对象扮演不同角色的表演才能, 希特勒是个有魅力的人,否则无法解释为何当 时他迷惑了那么多德国人,甚至连一些外国人 都被他迷住了。作者试图揭露出隐藏在希特 勒公众形象之后的真实形象—他的性格魅 力与性格中令人厌恶之处,他毋庸置疑的才华 和能力,内心深藏的纠结与冲动,他的破坏能 量和杀人驱动。总而言之,作者想破除长久以 来弥散于学术界和文艺界的“恶魔神话”,希特 勒在某种程度上被正常化和人性化了,然而, 正因为如此,他的形象更显得晦涩复杂,更能 引起人们沉重的反思。 对希特勒进行人性化的描写并不意味着 为纳粹脱罪,当一个有“魅力”的希特勒活生生 地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会忘记他犯下的滔 天罪行,相反,我们的心中生出无限警惕和恐 惧,因为恶魔并非天生的。 今年6月,黑龙江出版集团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联袂重磅推出的一套"俄罗斯文学巨匠的书信罗曼史" 系列书籍,为我们带来了众位性情诗人与他们的爱人 和情人之间的各种爱恨情仇。 “俄罗斯文学巨匠的书信罗曼史”系列一共四本, 用“春、夏、秋、冬”的四季主题,分别体现了马雅可夫 斯基与莉丽 · 布里克、屠格涅夫与维亚尔多、叶赛宁与 邓肯、普希金与娜塔莉亚四对爱侣的人生悲喜剧。 :她是屠格涅夫一生中的 最大幸福与伤痛 19 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 中,为何关于爱情的结局都是以悲剧收场?这些与他 的经历是否有着紧密联系?他一生追随的女歌唱家 维亚尔多给了他怎样的爱情?他们也像屠格涅夫作 品中那样以悲剧谢幕,还是幸福的在一起?他面对爱 情的时候,是勇敢还是懦弱?本书将他们之间的信件 直观呈现,在细腻与炽热的文字中,让我们领略这场 柏拉图式的爱情。屠格涅夫曾说过一句:“我这个人 不会改变,不管这对于我来讲幸与不幸。”也许,这样 的信条促使他决心冒险跟随自己的心灵。他的真诚 打动了维亚尔多与她的丈夫路易 · 维亚尔多,并且成 为了这家人忠实的朋友、亲人。维亚尔多是屠格涅夫 一生中最大的幸福与伤痛。 :马雅可夫斯基的“两地书” 俄罗斯伟大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两地书”,让我 们看到了一个性情中人。在这部书信集中,我们完全 看不到任何扭捏作态的诗人风格,完全就是日常生活 点滴。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爱人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 情仇。这部书信集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从 1917 年到 他自杀前的点滴记录。透露了他与莉丽 · 布里克以及 莉丽的丈夫奥西普之间的三角关系,这种变态荒诞的 关系也是书信集的点睛之笔。我们在这种爱情关系 的侧面,看到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学之路,他的创作过 程,他在俄罗斯社会政治转型期的那种艰难跋涉,被 国内“拉普”排斥,可以从纵深看到俄罗斯在 20 世纪初 国内社会演变的过程。本书囊括了马雅可夫斯基与 · 布里克之间几乎从认识到他自杀前所有的书信, 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书中也包括了很多马雅可夫斯 基的诗歌,具有文学研究价值。 :叶赛宁与邓肯激情的悲剧 《叶赛宁与邓肯:激情的悲剧》一书,集结了俄罗 斯诗人谢尔盖 · 叶赛宁与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 · 邓肯 的来往书信,记录了两人相识与相爱的整个过程。 书封面之所以选择“秋天”这个象征落寞与悲凉 的季节来代表他们的爱情,是因为那并不是一场美好 的罗曼史,而是一场悲剧,最终导致了两人的死亡。 叶赛宁与邓肯—再也找不到比他们两个更不 适合的一对了。年龄的差距,没有翻译就无法交流 —邓肯不会俄语,而叶赛宁不想学习其他任何语 言,以及不同的教育背景、交往圈子、社会经历……但 他们仍是彼此命中注定的一对。他们都是人类中的 天才和唯物主义世界的理性化诗人。他们用爱的语 言来交流。 当俄罗斯诗人叶赛宁遇上美国舞蹈家邓肯,他们 共同写下了一封封超凡脱俗、震惊世人的不二情书。 如今,《叶赛宁与邓肯:激情的悲剧》已经全面上 市,愿看过此书的你,今夜不关心人类,只给他/她写 一封情书…… :普希金对娜塔莉亚深深的爱 伊琳娜 · 奥博多夫斯卡娅和米哈伊尔 · 杰缅季耶 夫是莫斯科研究普希金作品的专家夫妇,也是诗人生 活与创作时期的苏联研究专家。他们首次深入地研 究了冈察洛夫一家详细的档案资料,发现了娜塔莉 · 尼古拉耶夫娜 · 冈察洛娃与她的两位姐姐—叶 卡捷琳娜和亚历山德拉许多未被发表的信件。这些 信件都是在普希金死后写的,因此也是诗人本身不为 人知的传记。1963年的这些发现促成了他们的第一 本书《普希金周围》,这本书在苏联时期是畅销书。 《普希金与娜塔莉亚:渴求平静的心》在普希金如 诗歌般的信件中,展示了他对妻子娜塔莉亚深深的 爱,从而更好地让读者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和情感世界,他对妻子复杂的感情,分分合合中彰显 着二人独立而又充满依赖的内心以及他们和孩子、和 当时社会之间的复杂联系。 “卓越”与“成就”可以计量 孙伟 《文明的解析》,美国著名政治学、社会史及科 技史学者查尔斯 · 默里(CharlesMurray)著,第 一部将计量法引入历史叙述的著作。近些年来, 以文明史观为核心的历史著作并不鲜见,如阿诺 ·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雅克 · 巴尔赞的《从黎明 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 年至今》、杰 · 本特利与赫伯特 · 齐格勒合著的《新全球史:文 明的传承与交流》等。不过,这些著作在引述不同 文明的杰出成就时,并未给出“何谓卓越与成就” 的一套标准。“卓越”与“成就”,两个看似不证自 明、也不值得探究的概念,在默里这里,大有文章。 在默里看来,“卓越”与“成就”都是历史性概 念,需要放置于一定的历史情境中加以理解,需要 通过区别于其他非“卓越”事物来进行阐释,而非 固执地先设置定义,然后代入评判。这一做法容 易陷入悖论:在区别“卓越”事物与非“卓越”事物 时,我们似乎已拥有标准。解决这一难题,不妨从 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出发。横向来看,不同文明 其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关于“卓越”和“成就” 的评价标准,不同文明间在全球化过程的推进中 展开沟通;纵向来看,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等 在历史演变中,共同体本身在制定一套评价体系, 体系本身也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卓越”和“成 就”并非固定不变,与其考察其具体定义,不如将 研究重点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一定文明中的一些 人对“卓越”和“成就”的理解上。 基于这一设想,默里将计量学中诸如钟状曲 线、洛特卡曲线、维恩图等引入探讨何谓卓越、何 谓成就、何谓重量级人物 (区别于一般人物) 、何谓 巨人、何谓重量级事件,以列表格的方式涵盖了天 文学、生物学、化学、地球科学、物理学、数学、医 学、中国文学、中国绘画、中国哲学、日本文学、日 本艺术等诸多领域,在颠覆我们通常认为的某些 观点和常识之外,给予读者以不少方法论启示。 他将计量学的相关理念引入历史研究与叙述之 中,显然是科学实证主义的一次有效尝试,毕竟, 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间虽有鸿沟,却并非完全不 可跨越。有时,太过强调二者的区别、差异和特 性,容易忽略融合和沟通的可能。 在解释人类何以产生出如此之多的“卓越”和 “成就” (即原因,因果论是史学阐释的重要手段之 一) 时,默里选择了区别于传统史学的路径。他并 不根据对翔实材料得出的感性认识来梳理历史线 索,比如某一事件导致了一系列连锁事件的发生 等。相反,在点明关键因素后,他用计量学的手 段,比如回归分析等来检测一事件与另一事件的 相关性,再根据分析的结果展开一种可能性叙 述。新历史主义视野下,我们所接触的一切,都只 是文本,而非真实历史。希冀竭力展现历史圆全 本质的论述,不说完全错漏,至少是可疑的;历史 充满了诸多不定点,其中的空白留待新史料、新史 观、新史学家的填补,因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 史”。但是,历史也并非“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适 度阐释仍然必要且重要。《文明的解析》通过跨学 科手段便展现了历史理解与历史阐释的又一途 径,原先强制接受的“成就”与“卓越”,至少是可以 争论、有待探讨的了。历史因而得以摆脱了单一 叙事线索,成为交响乐式的复数历史。 “四季”爱情如歌如诗 刘莉(媒体人) 希特勒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谭宇宏(媒体人) 《文明的解析: 人类的艺术与科学成就 ( 公 元 前 800-1950 年)》 (美)查尔斯 · 默里 著 胡利平 译 中信出版社 2016 年 6 月出版 《屠格涅夫与维亚尔 多:我依然爱你》 (俄)叶连娜 · 佩尔武申娜 《马雅可夫斯基与莉 · 布里克:伟大的书 信爱情史》 (俄)玛格丽特 · 阿纳托利耶夫娜 · 斯莫罗金斯卡娅 著 《叶赛宁与邓肯: 激情的悲剧》 (俄)尤利娅 · 安德烈耶夫娜 著 顾宏哲 译 《普希金与娜塔莉亚: 渴求平静的心》 (俄)伊琳娜 · 奥博多夫斯卡娅 米哈伊尔 · 杰缅季耶夫 著 刘妍 译 黑龙江出版集团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16 年 6 月出版 《希特勒传:跃升年代》 (德)沃克 · 乌尔里希 著 亦青 译 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2016 年 5 月出版

Transcript of 领读七天 外语 - wb.sznews.comwb.sznews.com/page/1721/2016-06/28/A27/20160628A27_pdf.pdf ·...

  • 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责编 刘莉 视觉 熊艳阳 责校 王丽君 27

    领读七天 外语

    希特勒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德国知名 传 记 学 家 福 尔 克 尔·乌 尔 里 希(VolkerUllrich)颠覆性写作,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在书中细细探究德国第三帝国领导人希特勒。这位众所周知的独裁者在撇下“元首”的头衔之后,作为一个“人”,会呈现出何种样貌?

    在以往艺术作品中,希特勒从来都是乱吼乱叫的精神病患者,也是一个空洞的恐怖符号。在《希特勒传:跃升年代》中,福尔克尔·乌尔里希另辟蹊径,他把希特勒作为一个人来刻画,而且,这种尝试得到了认可。

    之前关于希特勒的传记已经有了很多,但被学术界承认的经典之作只有四部:第一部是康拉德·海登(Konrad Heiden)上世纪30年代中期撰写的世界上第一本希特勒传;第二部是阿兰·布洛克(Alan Bullock)上世纪50年代初期推出的《暴政的研究》;第三部是约阿希姆·费斯特(Joachim Fest)于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希特勒传》;第四部是伊恩·克肖(IanKershaw)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出版的上下卷《希特勒传》。2013年之后,《希特勒传:跃升年代》出版后,该书作为第五部经典之作,已经成为学术界共识。

    福尔克尔·乌尔里希版本的《希特勒传》代表目前希特勒研究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博取前人之长,更有推陈出新的过人之处。作者不仅参考了近十年来出版的关于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新书,还在档案馆和图书馆中查找出大量的从未被发现的历史文献,因此他的书中既包含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又有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为了保证传记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他在书中大量引用与希特勒同时代人的证词,其中既有希特勒的反对者们,如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哈利·凯斯勒伯爵(Harry Graf Kessler)、塞巴斯蒂安·哈夫纳(Sebastian Haffner)等人,也有希特勒的同事和崇拜者们,尤其帝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的日记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佐证,书中披露的很多内容都是全新的。

    读完这本传记之后,读者会发现他们对这位“带给世界前所未有的灾难”的人物有一个全新的了解。诚如作者所言,希特勒是一个有着强烈个性和多面性的人,他绝非以往人们所说的“只会煽动民众的低层次情绪”的“眼界狭隘、能力有限的庸才”,他不仅有宣传的口才,更有针对不同对象扮演不同角色的表演才能,希特勒是个有魅力的人,否则无法解释为何当时他迷惑了那么多德国人,甚至连一些外国人都被他迷住了。作者试图揭露出隐藏在希特勒公众形象之后的真实形象——他的性格魅力与性格中令人厌恶之处,他毋庸置疑的才华和能力,内心深藏的纠结与冲动,他的破坏能量和杀人驱动。总而言之,作者想破除长久以来弥散于学术界和文艺界的“恶魔神话”,希特勒在某种程度上被正常化和人性化了,然而,正因为如此,他的形象更显得晦涩复杂,更能引起人们沉重的反思。

    对希特勒进行人性化的描写并不意味着为纳粹脱罪,当一个有“魅力”的希特勒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会忘记他犯下的滔天罪行,相反,我们的心中生出无限警惕和恐惧,因为恶魔并非天生的。

    今年6月,黑龙江出版集团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联袂重磅推出的一套"俄罗斯文学巨匠的书信罗曼史"系列书籍,为我们带来了众位性情诗人与他们的爱人和情人之间的各种爱恨情仇。

    “俄罗斯文学巨匠的书信罗曼史”系列一共四本,用“春、夏、秋、冬”的四季主题,分别体现了马雅可夫斯基与莉丽·布里克、屠格涅夫与维亚尔多、叶赛宁与邓肯、普希金与娜塔莉亚四对爱侣的人生悲喜剧。

    春:她是屠格涅夫一生中的最大幸福与伤痛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中,为何关于爱情的结局都是以悲剧收场?这些与他的经历是否有着紧密联系?他一生追随的女歌唱家维亚尔多给了他怎样的爱情?他们也像屠格涅夫作品中那样以悲剧谢幕,还是幸福的在一起?他面对爱情的时候,是勇敢还是懦弱?本书将他们之间的信件直观呈现,在细腻与炽热的文字中,让我们领略这场柏拉图式的爱情。屠格涅夫曾说过一句:“我这个人不会改变,不管这对于我来讲幸与不幸。”也许,这样的信条促使他决心冒险跟随自己的心灵。他的真诚打动了维亚尔多与她的丈夫路易·维亚尔多,并且成为了这家人忠实的朋友、亲人。维亚尔多是屠格涅夫一生中最大的幸福与伤痛。

    夏:马雅可夫斯基的“两地书”俄罗斯伟大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两地书”,让我

    们看到了一个性情中人。在这部书信集中,我们完全看不到任何扭捏作态的诗人风格,完全就是日常生活点滴。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爱人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仇。这部书信集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从1917年到他自杀前的点滴记录。透露了他与莉丽·布里克以及莉丽的丈夫奥西普之间的三角关系,这种变态荒诞的关系也是书信集的点睛之笔。我们在这种爱情关系的侧面,看到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学之路,他的创作过程,他在俄罗斯社会政治转型期的那种艰难跋涉,被国内“拉普”排斥,可以从纵深看到俄罗斯在20世纪初国内社会演变的过程。本书囊括了马雅可夫斯基与莉·布里克之间几乎从认识到他自杀前所有的书信,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书中也包括了很多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具有文学研究价值。

    秋:叶赛宁与邓肯激情的悲剧《叶赛宁与邓肯:激情的悲剧》一书,集结了俄罗

    斯诗人谢尔盖·叶赛宁与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的来往书信,记录了两人相识与相爱的整个过程。

    书封面之所以选择“秋天”这个象征落寞与悲凉的季节来代表他们的爱情,是因为那并不是一场美好的罗曼史,而是一场悲剧,最终导致了两人的死亡。

    叶赛宁与邓肯——再也找不到比他们两个更不适合的一对了。年龄的差距,没有翻译就无法交流——邓肯不会俄语,而叶赛宁不想学习其他任何语言,以及不同的教育背景、交往圈子、社会经历……但他们仍是彼此命中注定的一对。他们都是人类中的天才和唯物主义世界的理性化诗人。他们用爱的语言来交流。

    当俄罗斯诗人叶赛宁遇上美国舞蹈家邓肯,他们共同写下了一封封超凡脱俗、震惊世人的不二情书。

    如今,《叶赛宁与邓肯:激情的悲剧》已经全面上市,愿看过此书的你,今夜不关心人类,只给他/她写一封情书……

    冬:普希金对娜塔莉亚深深的爱伊琳娜·奥博多夫斯卡娅和米哈伊尔·杰缅季耶

    夫是莫斯科研究普希金作品的专家夫妇,也是诗人生活与创作时期的苏联研究专家。他们首次深入地研究了冈察洛夫一家详细的档案资料,发现了娜塔莉亚·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与她的两位姐姐——叶卡捷琳娜和亚历山德拉许多未被发表的信件。这些信件都是在普希金死后写的,因此也是诗人本身不为人知的传记。1963年的这些发现促成了他们的第一本书《普希金周围》,这本书在苏联时期是畅销书。

    《普希金与娜塔莉亚:渴求平静的心》在普希金如诗歌般的信件中,展示了他对妻子娜塔莉亚深深的爱,从而更好地让读者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他对妻子复杂的感情,分分合合中彰显着二人独立而又充满依赖的内心以及他们和孩子、和当时社会之间的复杂联系。

    “卓越”与“成就”可以计量孙伟

    《文明的解析》,美国著名政治学、社会史及科技史学者查尔斯·默里(Charles Murray)著,第一部将计量法引入历史叙述的著作。近些年来,以文明史观为核心的历史著作并不鲜见,如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雅克·巴尔赞的《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杰里·本特利与赫伯特·齐格勒合著的《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等。不过,这些著作在引述不同文明的杰出成就时,并未给出“何谓卓越与成就”的一套标准。“卓越”与“成就”,两个看似不证自明、也不值得探究的概念,在默里这里,大有文章。

    在默里看来,“卓越”与“成就”都是历史性概念,需要放置于一定的历史情境中加以理解,需要通过区别于其他非“卓越”事物来进行阐释,而非固执地先设置定义,然后代入评判。这一做法容易陷入悖论:在区别“卓越”事物与非“卓越”事物时,我们似乎已拥有标准。解决这一难题,不妨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出发。横向来看,不同文明其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关于“卓越”和“成就”的评价标准,不同文明间在全球化过程的推进中展开沟通;纵向来看,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等在历史演变中,共同体本身在制定一套评价体系,体系本身也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卓越”和“成就”并非固定不变,与其考察其具体定义,不如将研究重点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一定文明中的一些人对“卓越”和“成就”的理解上。

    基于这一设想,默里将计量学中诸如钟状曲线、洛特卡曲线、维恩图等引入探讨何谓卓越、何谓成就、何谓重量级人物(区别于一般人物)、何谓巨人、何谓重量级事件,以列表格的方式涵盖了天文学、生物学、化学、地球科学、物理学、数学、医学、中国文学、中国绘画、中国哲学、日本文学、日本艺术等诸多领域,在颠覆我们通常认为的某些观点和常识之外,给予读者以不少方法论启示。他将计量学的相关理念引入历史研究与叙述之中,显然是科学实证主义的一次有效尝试,毕竟,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间虽有鸿沟,却并非完全不可跨越。有时,太过强调二者的区别、差异和特性,容易忽略融合和沟通的可能。

    在解释人类何以产生出如此之多的“卓越”和“成就”(即原因,因果论是史学阐释的重要手段之一)时,默里选择了区别于传统史学的路径。他并不根据对翔实材料得出的感性认识来梳理历史线索,比如某一事件导致了一系列连锁事件的发生等。相反,在点明关键因素后,他用计量学的手段,比如回归分析等来检测一事件与另一事件的相关性,再根据分析的结果展开一种可能性叙述。新历史主义视野下,我们所接触的一切,都只是文本,而非真实历史。希冀竭力展现历史圆全本质的论述,不说完全错漏,至少是可疑的;历史充满了诸多不定点,其中的空白留待新史料、新史观、新史学家的填补,因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是,历史也并非“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适度阐释仍然必要且重要。《文明的解析》通过跨学科手段便展现了历史理解与历史阐释的又一途径,原先强制接受的“成就”与“卓越”,至少是可以争论、有待探讨的了。历史因而得以摆脱了单一叙事线索,成为交响乐式的复数历史。

    “四季”爱情如歌如诗刘莉(媒体人)

    希特勒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谭宇宏(媒体人)

    《文明的解析:人类的艺术与科学成就(公 元 前 800-1950年)》(美)查尔斯·默里 著胡利平 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

    《屠格涅夫与维亚尔多:我依然爱你》(俄)叶连娜·佩尔武申娜

    《马雅可夫斯基与莉丽·布里克:伟大的书信爱情史》(俄)玛格丽特·阿纳托利耶夫娜·斯莫罗金斯卡娅 著

    《叶赛宁与邓肯:激情的悲剧》(俄)尤利娅·安德烈耶夫娜 著顾宏哲 译

    《普希金与娜塔莉亚:渴求平静的心》(俄)伊琳娜·奥博多夫斯卡娅米哈伊尔·杰缅季耶夫 著刘妍 译

    黑龙江出版集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

    《希特勒传:跃升年代》(德)沃克·乌尔里希 著 亦青 译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2016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