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指导 - xzshuren.com¸考记叙文阅读指导.pdf ·...

15
1 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 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串、景、物的 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 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在本章指导大家阅读分析的是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广义的记叙文阅 读一般记叙文,能把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理清记叙的顺序及倒叙、插叙的表达作用,弄清记叙的人称 及表达作用,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了解详略安排的作用,能辨析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 式,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 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考点剖析】 一、记叙的六要素及顺序、人称 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 们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为记叙的六要素。掌握记叙的六 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全文把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都交代清楚了。 有些记叙文,所写的事情较复杂,时间、地点都有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内容不断 深化,中心不断显现。如果不考虑时间、地点的变化和有关的人物,就很难弄清文章的脉络。 对于记叙要素的交代,作者往往采用多种灵活的方法,既巧妙又明确,有时在不影响表达效果的情 况下,其中的某个要素也可以省略弄清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 是相反的。这种方式就叫倒叙。阅读时要注意倒叙和顺叙交换处的句、段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应当强调 的是,倒叙决不是整篇的由尾到头的逆向叙述。提到开头先叙述的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段,在全文中只是 一个局部,其下面的部分才是文章的主体。而这主体部分采用的仍是顺叙的方法。总之,倒叙只是顺叙 方法的一种局部变通方式。其次,顺叙部分的结尾与开头先写的那个结尾遥相呼应,结构才算完整。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 原来的叙述。 顺叙、倒叙、插叙三者之间,无高下之分,阅读文章要注意分析作者安排顺序的意图。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 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 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 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 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用“他”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用第一人 称会受到拘束,用第三人称就放手多了。也有的文章用第二人称代词“你”或“你们”直接与读者交流, 一般多是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二、记叙的线索和结构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 心大有作用。 阅读一篇文章,怎样迅速地找出其线索呢?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表现手法,再认真阅读全 文;其次注意文章标题,不少文章标题就是线索。 记叙文的结构指什么呢? 是指记叙文的具体内容的构成,即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排列组合。它包括开头 和结尾、过渡连贯和照应、段落与层次这些“零部件”,其中段落层次最重要。 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其方法如下: 按时间、空间的变化划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文中的时间、地点的语言标志,就 可以作为划分文章结构的主要依据。 按人物、场景的变化划。

Transcript of 记叙文阅读指导 - xzshuren.com¸考记叙文阅读指导.pdf ·...

1

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

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串、景、物的

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

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在本章指导大家阅读分析的是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广义的记叙文阅

读一般记叙文,能把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理清记叙的顺序及倒叙、插叙的表达作用,弄清记叙的人称

及表达作用,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了解详略安排的作用,能辨析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

式,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

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点剖析】

一、记叙的六要素及顺序、人称

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

们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为记叙的六要素。掌握记叙的六

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全文把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都交代清楚了。

有些记叙文,所写的事情较复杂,时间、地点都有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内容不断

深化,中心不断显现。如果不考虑时间、地点的变化和有关的人物,就很难弄清文章的脉络。

对于记叙要素的交代,作者往往采用多种灵活的方法,既巧妙又明确,有时在不影响表达效果的情

况下,其中的某个要素也可以省略。

弄清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

1. 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2.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

是相反的。这种方式就叫倒叙。阅读时要注意倒叙和顺叙交换处的句、段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应当强调

的是,倒叙决不是整篇的由尾到头的逆向叙述。提到开头先叙述的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段,在全文中只是

一个局部,其下面的部分才是文章的主体。而这主体部分采用的仍是顺叙的方法。总之,倒叙只是顺叙

方法的一种局部变通方式。其次,顺叙部分的结尾与开头先写的那个结尾遥相呼应,结构才算完整。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

原来的叙述。

顺叙、倒叙、插叙三者之间,无高下之分,阅读文章要注意分析作者安排顺序的意图。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

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

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

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

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用“他”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用第一人

称会受到拘束,用第三人称就放手多了。也有的文章用第二人称代词“你”或“你们”直接与读者交流,

一般多是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二、记叙的线索和结构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

心大有作用。

阅读一篇文章,怎样迅速地找出其线索呢?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表现手法,再认真阅读全

文;其次注意文章标题,不少文章标题就是线索。

记叙文的结构指什么呢?是指记叙文的具体内容的构成,即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排列组合。它包括开头

和结尾、过渡连贯和照应、段落与层次这些“零部件”,其中段落层次最重要。

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其方法如下:

① 按时间、空间的变化划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文中的时间、地点的语言标志,就

可以作为划分文章结构的主要依据。

② 按人物、场景的变化划。

2

③ 按选材角度的变化来划分。

④ 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来划分。当然划分记叙文的结构依据还有很多,但主要是以上四种。

在划分时要综合考虑,把握文章的特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⑤ 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对语气的连贯、布局的缜密、转承的自然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分析文章的过渡呢?首先要分析过渡的方法,了解过渡的规律。一般来说,过渡可以用词语、用句

子、用段过渡。在记叙文中,过渡的主要作用是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

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说明有关的记叙要素时,也需过渡。

至于“连贯”是指一段文字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必须有紧密的联系,前后呼应,上下衔接,使语

意贯通,形成有机整体。

另外要注意文中的交代照应。一种是文题照应,文章前有交代,后有照应,可使文章显得严密。

三、记叙的中心、材料及详略

作者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人和事,有了体验,逐渐形成对生活一定的看法。这种看法通过记叙人和

事体现出来,这就是记叙文章的中心意思。怎样提炼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呢?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涵在

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具体的方法有以

下几种:

① 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② 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③ 还可以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

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④ 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

含的深刻含义。

多数记叙文不直接给出中心意思,需要读者自己分析概括。归纳中心意思时常常用“通过……表

达……”的句式来表述。“通过……”就是要概括出文章所写的内容,语言要简明;“表达……”就是要

总结出作者的立场、观点、感情等。当然,归纳中心意思不一定非用这种句式,但这种句式给我们提供

了归纳中心意思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阅读记叙文,要注意区分文章材料的详略,要注意把这些详写的或略写的材料同文章的中心意思

联系起来进行阅读,这样才能对文章做到全面充分的理解。应该注意的是,略写的材料并非不重要,更

不能缺少。如上面所引略写材料,没有它们,就破坏了叙事的完整性,当然要影响中心的表达。同时,

这些略写的材料还具有突出详写的重点材料,使其能充分发挥表达中心的作用。

四、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人物形象

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主要方式是叙述,还要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

情。

叙述是通过一般记叙和述说的交代,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段

贯穿起来,使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描写是在需要具体刻画的地方,

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刻画,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获得具体深刻的印象。

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能充分注意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会起

很大作用。

记叙文中的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中的说明,

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人物(事情)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有

的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将要叙述的人物(事情)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有些记叙文中,

作者不直接对所叙人物(事情)发表议论,而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不论哪种情况,

记叙文中的议论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内容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因

此,阅读记叙文时,对文中的议论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及在文中的作用,能较快较准

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还有一

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记叙文,抓住这

3

些直接或间接的句子,才是把握住了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依据,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

接受美的熏陶。

以上表达方式各有特点,但并非截然分开,互不相干,而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当然主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

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得把握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由此才能准确理解人物思想行动的

客观基础,从而体会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

题思想服务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

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常用的肖像描写,它不只在于勾画出人物的外部面貌,而是为了以“形”

来传“神”,揭示人物的性格特性。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

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

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

微末节所作的描写。

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也缺不了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描写。所谓自然环境

描写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的品质,

推动情节的发展,起衬托中心意思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综合考虑。

五、记叙文的词、句辨析

大纲指出:“初中阶段,能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正确领会词句的含义……”记叙

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要会

辨析;同样,文中的那些肯定句或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长句与短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

感叹句等,也要会辨析,特别是应研究一下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关于关键性词语的分析可以从下列

几个方面着手:

1、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把握指代词的含义。这些也要会加以辨析。

4、语句中的言外之意。

我们说,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

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小说阅读方法

小说的阅读技巧与实例解析

小说的阅读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小

说按照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及小小说。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

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

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人物的性格通常是在情节发展中展现出来的,小说的情节一般

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一部分,也可以颠倒或交错。社会环境和

自然环境的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也有一定的作用。描写社会环境,是为了交代时代背景;描写自然环

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

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在小说的阅读中,一定要把握住这些重点。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

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4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为什么呀?”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1. 文段中最能反映老头子心理感受的短语是:__________。

2. 老头子此时此刻是何种心情?

3. 找出选文中的一处环境描写,并说说它所起的作用。

(二)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

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

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

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

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

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

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 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

2. 找出最令你激动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3. 结合全文,归纳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4. 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三)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

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

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

话里

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便都看着他笑,有的道,“孔乙己,

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苗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

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

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

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

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对文中有关孔乙己的肖像描写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身材很高大”,表明他原本具有谋生的条件。

b. “青白脸色”,表明他过的是半饥半饱的生活。

c.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表明他性格倔强,经常与人打架。

d.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年岁已老,已是风烛残年。

(2)对作者写孔乙己长期穿长衫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明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很有学问。

b. 表明孔乙己偏爱长衫,有穿长衫的习惯。

c. 表明了孔乙己虽然穷困潦倒,仍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

5

d. 表明孔乙己的家庭原先也有地位,比较富有。

(3)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心理特征?对此概括最恰当的词语是( )

a. 自高自大 b. 自鸣得意 c. 自欺欺人 d. 自我标榜

(4) . 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表现了孔乙己的书呆子气。

b. “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表现了孔乙己办事一贯认真的态度。

c. 文中两次写“笑”,说明号乙乙己只不过是被人取笑的对象,揭示了他低下的社会地位。

d. 上面文字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散文阅读方法

初中散文阅读技巧和实例解析

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

的结果。

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

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

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

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

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

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

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

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

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予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

了。

(1)、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 )

a. 肖像描写 b. 动作描写 c. 心理描写

(2)选文中先后两次写到“我”的流泪,这泪水是( )

a. 伤感愧疚的泪 b. 伤心悲痛的泪 c. 离别忧伤的泪 d. 感激动情的泪

(3)选文中写“父亲”外貌时,先后写了“戴黑布小帽”“穿黑布大马褂”,对其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 因为才替祖母办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 家景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反映了家境困顿。

c. 着力刻画父亲生活方式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 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4)选文着重写了父亲买橘子和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 两处“背影”,对这样写的主要原因,理解

最确切的一项是 ( )

a. 因“我”的观察角度无法从正面看到父亲。

b. 因“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都可通过“背

影”真切地表现出来。

c. 因“我”与父亲告别,感情悲伤,使我只能从“背影”中默默地向父亲表达怀念、祝福之情。

d. 因“背影”给人的感觉是模糊的,与全文感情基调形成明显的对照。

解题参考 第(l)题,选文是从“我”的视角来写的,当然不可能有对父亲的心理描写, c

项应该排除。文中虽然有对父亲的肖像描写,但相当简略,所以 a 项也应排除。文中大量的是对父亲

6

的动作描写,如爬月台过铁道等等。所以答案应该选 b

第(2)题,“我”两次流泪都出于对父亲送行时所作所为的感激,不是一般的伤心悲痛,也不是出于离

别或愧疚之情,所以这泪应该是感激动情之泪。答案应该选 d

第(3)题的四个选项中, a 、 b 、 d 三项都有道理,只有 c 项认为写“父亲”戴黑布小帽,穿黑

布大马褂是着力刻画他的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显然是错误的。答案应该选 c

第(4)题的四个选项分析文中着重写“背影”的原因, a 项当然是错误的,“我”与“父亲”告别,

不可能看不到父亲的正面。 d 项也很牵强,文章没有必要表现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 b 、 c 两项相

比, b 项对作者着意写父亲“背影”的原因分析更为透彻,所以答案应该选 b 。

2、阅读下边几段文字,按文后要求答题。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抗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

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

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

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

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

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 ;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 …”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去。

(1)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 ____ 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

______ 和 ________

(2)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 ( )

a. 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b. 他有一条戒尺,可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c.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d. 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为何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而先生读的有标点?下面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学生读的文字是间接引用,而先生读的文字是直接引用。b. 学生读得快,先生读得慢。

c. 学生是放开喉咙读,先生是大声朗读。 d. 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

(4)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

b. 文中的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

d. 段末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先生读书时无限陶醉的神态。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人生考题

清晨,小保姆起床做饭,在房门口拾到 1 元钱。她想准是女主人掉下来的,就随手把它放在厅中茶

几上。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当中的特殊意味:这钱藏着一个_____(设想 念头 心计 心思)。

第二天早晨,小保姆又在房门口见到一张钞票,是 5 元钱。她好生奇怪,女主人为何连续两天丢钱?

她是个精细的主妇,怎么会丢三落四?咦,会不会是在试探,在怀疑我的诚实?小保姆想到这儿,翘起

了嘴巴,很生气:“怎么能这样小看人?怎么能这样侮辱人?”她越想越气,准备找女主人理论。然而,

她仔细一想,又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于是她眉头微微地蹙起,旋即用脚把钱______(放 扔 挪 抛)

进茶几下……

晚上,小保姆趴在卧室前窥看厅中动静,她想看看女主人是否来取钱。不出所料,女主人果然悄悄

来到厅中,在茶几前趴下,把手伸到茶几下……这一镜头,小保姆看呆了,女主人在小保姆心目中被敬

7

重的位置坍塌了。她狠狠地咬了一下嘴唇,似乎在暗暗下定一个什么决心,便安然上床睡觉去了。

第二天清晨,小保姆又在房门口见到一张钞票,是 10 元钱,。她的嘴角_____(显示 出现 泛起 作

出)了一丝冷笑。她把钱捡了起来,装进自己的口袋里。

当然,刚刚从科长位上退下来的女主人要找小保姆谈话,像当年找科员个别谈话一样,严肃、婉转:

你在试用期的工作表现是不错的,这应该充分肯定。可是……唉!做人刚起头,路正长着呢,诚实是顶

要紧的!你如果能够记住这一点,痛改前非,我还是想留下你的!

“你是不是说我捡了 10 元钱?”

“是呀!难道你还不觉得自己有错吗?”

“不,我已经将 10 元钱还给你了!”

“咦,你啥时啥地方还我的?”

“早 7 点,公共楼梯!”

女主人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还想开口反应,但“楼梯”两个字,却让她像触电一样,浑身一颤。她

一时脸红语塞,十分狼狈,心中暗暗叫苦:怎么让她看到了?

原来女主人每天早上 7 点钟都要下楼去做香功,小保姆把捡到的 10 元钱放在楼梯上。女主人下楼时,

看见了 10 元钱,眼睛一亮,看没人在场,便赶忙捡起钞票,匆匆揣进了怀中,根本没有谁,也在悄悄

地测试她……

1.结合上下文,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从括号内选择)

2.给下面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茶几.( ) 丢三落.( )四 翘.( )起了嘴巴 她一时脸红语塞.( )

3.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痛.改前非.:

十分狼狈:...

4.下面两句都运用了“像……一样”,从修辞的角度看,A 句中的作用是表示______,B句中的作用

是表示_______。

A.当晚,刚刚从科长位上退下来的女主人找小保姆谈话,像当年找科员个别谈话一样,严肃、婉转。

B.但“楼梯”两个字,却让她像触电一样,浑身一颤。

5.本文题为《人生考题》,从文中看来,这个“考题”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在这次测试中,取得

优秀成绩的是_______,因为她不仅________,而且_________。

6.通过阅读本文,你受到了什么教育、启发?联想到了哪些社会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裂土

金黄,到处是一片眩目的金黄,这里是沙漠,美丽而壮观的沙漠。但在我们看来,它却是沼泽,一

点点吞噬着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生命……

“报告,长官。我的人已经集合完毕了。”作为这场战争的一部分,我既不是元帅,也不是将军,

甚至连一个营长也不是,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坦克连连长,不在乎谁输谁赢,不在乎历史对这场战争的评

定。我觉得更适合回到覆盖满松林的故乡作一名普普通通的伐木工,而不是战士。可这不是我能决定的。

“很好,加诺。咱们营你是集合最快的一个”营长从军用吉普上跳了下来,把手里的铁罐子抛给我,

说:“拿着!”营长得意地说,“今早刚到的,本来是营级以上一人一罐,看你这几天这么辛苦就奖给你

了。”

“那可不行,我这个人向来是不讲私情的,你安着什么心,不是对安娜有非分之想了吧?”

“也是也不是。我更看上的是尊夫人的厨艺。等战争结束了,不反对我成天泡在你们家吧。”营长

从夹克衫里掏出一支雪茄在吉普上捣了捣。

我得意的一笑,从腰间拿过军用水壶,不客气地把炼乳倒进去。“那要看你有没有本事吃到了!”

营长也笑了。

突然间,隆隆如雷鸣般的响声从远方传来,这是沙漠,不可能是雨。我和营长面面相觑:对,不是

雨,那是人类发明的最危险的玩具。我们各自跳上了自己的伐步器。

坦克里炎炎地狱,坦克外是滚滚浓烟。

8

“他们提前了,我们被包围了。”对讲机里传来熟悉的声音由于惊恐而变得让人难以明了。

“谁?什么提前了?”

“他们在我们之前发起了攻势。他们都死了。我们也要完蛋了,全完了,完……

他的话没有讲完,也不需要了。我发现在我面前一望无垠的金色的地平线处,敌人的装甲队正等着

我们。

“冲过去,全营冲锋。”营长一声令下。坦克群像绝望的野兽冲向敌阵,炮火掀起的烟尘让人睁不

开眼,对,冲过去,沙漠的尽头是海,海的那边就是家乡。炮弹扔在四周爆炸,有增无减,我们冲过去

的心似磐石,坚不可摧。

透过了望口,我看到了一辆熟悉的吉普。是他,没错。营长,我会一直在你身边的。通过对讲机,

我向他喊道,他举手向我致意。

突然坦克发生了震动,我闻到了一股焦糊的味道。

“炸了,要炸了。”驾驶员大喊。大家争先恐后地爬出这口活棺材,有的人一出来就挨了枪子儿—

—这只能怪他的运气不好。

“上来。”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候,一只手向我伸了过来。我上了营长的吉普。有些可怜虫扒住吉普

都被营长打死了。

“我要去你家做客,主人死了怎么行?”他说着又打死了两名士兵,我看着从手枪口喷出的火舌,

忽然觉得恶心,很想呕吐。

我不顾营长,毅然跳下了车。他停下了车,惊异地看着我,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双眼睛,就在那一刻,

一颗流弹击中了吉普,把连长无情地掀倒在沙漠的尘埃中,扬起血红的尘砂。营长!我冲过去,抱住了

他。“看样子我真的没本事吃到尊……尊夫人的美食了。”他抬起他满是鲜血的右手用食指指着远方,这

时我才注意到地平线不在是一片金黄,那是一片蔚蓝——那是海的颜色。

我朝那个方向奔跑,不停地奔跑。营长笑着,在等我,海水浸着他的双腿,海风打在他的脸上。我

也笑着,不在烦恼。终于可以回家了……(选自《中学生阅读》)

1、 开头一段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3、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连长的性格特点。

4、 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第十一位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

师。

③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能留

下来。

④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

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了。

⑤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孩子去送这们代课教

师。

⑥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

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

9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⑦那背育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没有

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A 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了:那是孩子对知识

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⑧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

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⑨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

种原因没有成行。

⑩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经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

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

木匣里,上面没有照片。

⑾临行时,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B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是第

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C 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

什么,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地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⑿第二天,早早从距小学几里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地听到白居

易那首熟悉的诗句: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⒀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1.给加点字注音。

融洽.( ) 顷.刻( ) 成行.( ) 木匣.( )

2 为什么有人心寒地得出“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能留下来”的断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代课的女大学生成了“第十一位”,是什么原因促使她留下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中画线 A 句中“情感”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⑾段中画线 B句说“永远都是第十一位”,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⑾中画线 C句“说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结尾再一次出现白居易的诗,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以“第十一位”为题,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 灯

一只捕蟹船上住着老艄公和他的儿子。常常,他们爷俩高挂桅灯,摇着一叶扁舟到捕蟹,那满舱

的星光,满怀的明月,是老艄公岁月里恒开不败的花朵。

一夜,艄公父子正在捕蟹,突然阴云乱滚,恶注汹涌,狂烈的风哗啦一起声就拍碎了桅灯,顿时他

们被卷入了黑色的漩涡,覆舟在即。“爸爸,我辨不出方向啦。”儿子绝望地喊。老艄公踉踉跄跄从船舱

里摸出来,推开儿子,自己操起舵。

终于,蟹船劈开风浪,靠向灯光闪烁的码头。

10

“您视力不好,怎么还能辨出方向?”儿子不解地问。

“我的心里装盏灯呢”。老艄公悠悠地答。

人可能平淡,可能暗淡,甚至可能遁入黑夜,但是惟独不能心中不能缺少一盏灯。只要心中装盏灯,

踩到哪里不是光明?

1.给加点字注音。

桅.灯( ) 扁.舟( )

漩.涡( ) 踉.踉跄.跄( )

2.给文章划分段落结构,并归纳段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老艄公是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人可能平淡,可能暗淡,甚至可能遁入黑夜,但是惟独不能心中缺少一盏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满舱的星光,满怀的明月,是老艄公岁月里恒开不败的花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溪 流

贾平凹

①我愈来愈爱着生我养我的山地了。

②就像山地里有着纵纵横横的沟岔一样,就像山地里有着形形色色的花木一样,我一写山,似乎思

路就开了,文笔也活了。

③我甚至觉得,我的生命,我的笔命,就是那山溪哩。虽然在茫茫苍苍的山的世界里,它只是柔得

那么可怜,细得伤感的一股儿水流。

④我常常这么想:天上的雨落在地上,或许会成为洪波,但它来自云里;溪却是有根的,它深深地

扎在山峰之下。人都说山是庄严的,几乎是死寂,其实这.是错了。它最有着内涵,最有着活力;那山下

一定是有着很大很大的海的,永远在蓄积着感情,永远是不安宁的,表现着的,恐怕便是这小溪了。

⑤或许,它是从石逢里一滴儿一滴儿渗出来的;或许,是从小草的根下一个泡儿一个泡儿冒出来的。

但是,太阳晒不干、黄风刮不跑的,天性是那么晶莹,气息是那么清晰;它一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

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

⑥正因为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的铜的韵味的

声音;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叵不可测的深沉。

⑦它终于慢慢地大起来了,要走更远的道儿;它流过石川,流过了草地,流过竹林;它要拜访所有

的山岭,叩问每一块石头,有时会突然潜入河床的沙石下去了呢。于是,轻风给了它的柔情,鲜花给了

它的芳香,竹林给了它的深绿,那多情的游鱼,那斑斓的卵石,也给它增添了美的色彩。

⑧它在流着,流着。它要流到哪儿去呢?我想,山既然给了它的生命,它该是充实的,富有的;或

许,它是做一颗露珠儿去滋润花瓣,深入到枝叶里了,使草木的绿素传送;或许,它竟能掀翻了一团污

泥,拔脱了一丛腐根呢。那么,让它流去吧,山地这么大,这么复杂,只要它流,它探索,它就有自己

的路子。

⑨我是这么思想的,我提醒着我,我鼓励着我,我便将它写成这淡淡的文字,聊作这本小书的小序

了。

1.第②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它的本体是_______。

2.第③段文字中,作者写“山溪”,实则是写自己的_______道路和______生涯。

3.第④段文字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文字中画线部分着重写了“山溪”生命力的_______,品质的_______以及_____的精神。

5.第⑤段文字中画线部分主要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⑦段文字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要像“山溪”一样长途跋涉,_______

11

吸取,不断地_______自己,_______自己。

7.第⑧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旨在______。

小 溪

杨沫

我是一条流淌在崎岖间的小溪。我满身洒着细碎的光亮,怀着对大自然奇妙的幻想,流呀,顺着山

绕过石,不停地流。我有时被乱石阻塞,有时被泥沙搅浑,但我浑浑噩噩,不知宇宙的真谛为何,不知

生命的价值何在。我绕过碎石,又淙淙地向着流去。还不时仰望夜空,欢乐地听起夜莺的歌唱。

多么美丽的春天呵,我流淌在山间小路上,路边盛开着艳丽的鲜花,石上嫣红的桃花,轻盈的绿柳

笑靥迎人。我挨着她们的轻轻流过。她们对我说:“小溪,你就这样快活轻松地流下去吧,这就是你的

幸福,你的归宿。”我点点头,得意地顺流而下。

一天,突然天昏地冥,山崩地裂般一声巨响,我猛地不能动了。我看不见天,看不见地,看不见桃

红柳绿。我虚飘飘不知否还存在。我死了,却又渐渐苏醒。我缩在一个硬壳里动弹不得,溪水被阻隔,

我渐渐枯竭、干涸……能等待死亡么?我虚弱地问自己。突然石缝间闪烁着几束阳光。“呵,太阳!”我

大喊着:“我真喜欢你,你是万物这母,你是光明的源泉。”如今你又出现了,我听见发自宇宙,也好像

发自我自身深处的声音:“挣扎、奋斗、拼搏、超越,你才能找回自我!”我沉默了,我想着寻欢乐的玫

瑰的日子,但那只是短暂的昙花一现。永恒的、永恒的真理是什么?我叹息、我思索、我寻觅……

阳光又出现了,而且愈来愈灿烂。我似乎有所领悟,于是我开始挣扎,开始奋斗。几经拼搏,几经

寻觅,我的溪水渐渐多了,渐渐活而有力了。猛一挣扎,我竟从埋藏我的地下跳了出来。经此挫折,我

反而比过去粗犷了,宽阔了。我跳跃在岩石、树隙间,有时间意地寻觅起同伴——原来道道山梁间都有

那么多或比我大,或比我小的溪流,它们都和我一样向前不停地奔泻。大自然使我们越靠越近,越聚越

宽。终于我们汇聚成河、汇聚成大江,最后我和我的同伴们一齐涌向无边的大海。

在大海里我才发现我是一条美丽的小溪,因为我已把我的涓涓细流,无条件地奉献给了大海。

1.选出下面注音有误的一项( )

A.淙淙 zō ng 涓涓 juān B.一畦 qí 几缕 lǚ

B.粗犷 guǚ ng 昙 tán 花 D. 寻觅 mì 笑靥 yè

2.根据具体的语境推断词义。

浑浑噩噩:

真谛:

昙花一现:

笑靥:

3.选出不是近义词的一项( )

A.美丽 艳丽 B.轻松 轻盈

C.真理 真谛 D.细碎 击碎

4.选出主意含贬意的一项( )

A.浑浑噩噩 B.天昏地暗 C.山崩地裂 D.桃红柳绿

5.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 )

A.石岩上嫣红的桃花,轻盈的绿柳笑靥迎人。

B.一天,突然天昏地冥,山崩地裂般一声巨响……

C.我已把我的涓涓细流,无条件地奉献给了大海。

D.还不时仰望夜空,欢乐地听起夜莺的歌唱。

6.选出修辞方法不同类的一项( )

A.开始挣扎,开始奋斗。

B.几经拼搏,几经寻觅。

C.有时被乱石阻塞,有时被泥沙搅浑。

D.我叹息、我思索、我寻觅。

7.试说说文中的“太阳”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8.试说说这篇文章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双拐支撑飞翔

他们是舞者。

他们 5 个人穿着银色的紧身服,一样的颜色,一样的没有右腿。在应该是右腿的那个地方被截去了,

都是因为生命中的意外。

他们要带给美国的是《生命之翼》,他们希望能用双拐支撑着飞翔,或者做出飞翔的样子。

他们互相支撑着,用自己身体的一侧支撑着另一个人的一侧,还用他们的双拐。他们就是用这样的

姿势飞翔。他们让下面的观众看得喘不过气来,因为他们的残疾是毫无掩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在没有双拐的时候,他们匍匐着,奋力地向前爬行,像断了翅膀一样,背景音乐又是如此悲怆和激

昂,是《胡桃夹子》的华彩。生命以这样的坚韧和决绝挣扎着前行:震撼了全场的人们。他们谢幕的时

候,全场爆响着震耳欲聋子掌握,人们把最炽热的鼓励和喝彩给了他们。

《我的梦》撰稿人和艺术指导张继刚说:“我想把蒙在金子身上的尘土拂去。”为了拂去身上的尘土,

5 个小伙子吃不少苦头。演员姜福高说,为了把这个只有 5 分 20 秒的舞蹈演好,他们每天从早晨 7 点

半到晚上 10 时不知要练多少遍,尤其是当舞跑腿进入高潮时,四位演员将一个演员托到空中,做出飞

翔的动作,底下四人左臀全被磨青了,但没人叫苦。

邓朴方在看到这个舞蹈时掉下了眼泪,他对周围的人说:“任何生命都是平行和伟大的。”

1.“他们是舞者”。作者用这 5 个字组成的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谈谈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我想把蒙在金子身上的尘土拂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何生命都是平行和伟大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渡工与老师

老师说自己像渡工,渡工说我也像老师但比不上老师。

老师出了道作文题目,叫《渡工》,有一名学生写道:不管暴雨、烈日、严寒、酷暑,您总是撑着篙、

打着浆,把一批又一批的旅客,忙地送往彼岸。年深日久,白雪压住了您的双鬓,银霜爬满了您的须眉,

寒风吹皱了您的额头,浪花打弯了您的腰背,可您还是那样,渡来渡去,没有片刻停留。远行的人通过

您的渡船,早已去万里之遥,而您还在原地周旋。

有人问您,想不想弃舟登岸,远行千里?

您说,想。但渡口需要我,我就不能擅离职守。为了让更多的人远行,我也乐于在此献身。

啊,透过您那厚实的胸,我看到了一颗赤诚的心。

老师改这篇作文的时候,只批了一个朱红的“阅”字。第二天,他又出道作文题,名字叫《你眼中

的老师》。

还是那位同学,最先交了作业,老师接过一看,题目不错。——《你眼中的老师》,可是内容却远没

有上篇丰富,通篇只有一句话:“这篇作文昨天已经做过。”

老师这回连“阅”字也没签,只是到附近的供销站去买回了一箱蜡烛。那时,这地方还没通电。

十年过去了,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到这地方勘察,这河上要架一座六车道的大桥,上下几层都能通车

的那种桥,城里人管那叫立体叉桥。

工程去请老师参加奠基典礼,老师一看工程师就是当年写一句话作文的学生,就对他说你还应该请

老师的老师。工程师点点头,就去了。于是,奠基仪式上,就有两位白发老人参加了剪彩,一位手指细

点,中指第一关节处有块厚厚的老茧,那是笔杆磨下的痕迹。还有一位手指极粗,状如老树根,老茧很

13

多,但大都集中在掌心,都是竹篙刻下的印记。

当晚有酒会,灯光耀眼,但工程师执意拉了电闸,点起了蜡烛,说今天举行烛光晚会。

1.那位同学为什么说“这篇作文昨天已经做过”?渡工与老师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渡工说,我也像老师但比不上老师。你同意渡工的说法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说的“老师的老师”指谁?老师为什么要求学生“还应该请老师的老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工程师为什么要拉了电闸,点起蜡烛,举行烛光晚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标题是“渡工与老师”意在通过老师与渡工的对比,说明渡工比不上老师,渡工可以替代而

老师不可以替代。

B.本文的主人公是工程师;记叙方法是顺叙。

C.本文采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

式表现了老师的形象。

D.本文对两位白发老人的手的描写是典型的细节描写。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渡工和老师的辛

劳和奉献的精神。

湖 心 亭

管用和

江南多湖,湖心常小亭。烟中,雨中,晨霭中,斜阳中,弄一番景致。

只是,湖水有声,舟辑有声,绿荫有声,钓钩有声,然亭子无声,月月年年。

但,亭子无门,亭亦无窗。永远不会关闭,永远不会开启;从来不新加坡有过拒绝,自然从来也不

曾有过勉强的挽留。

坦坦荡荡,不掩半点表现;磊磊落落,不藏一隅阴恐。四方水色,八面天光,东四南北的风,春夏

秋冬的气,晴霞明荷,阴霾暗柳,渔唱三更,落梅笛怨,一概收容,一概接纳。

让欢娱到达,让甜蜜到达,让欣慰到达。也让失意进来,让惆怅进来,让离愁别绪进来。随来随往。

一切都予以包涵,一切都不必留下。

不!会留下的。那揽月的翘檐,那簪霞的尖顶,那笼烟的扶栏,那枕云的倒影——会留在人们人生

辛劳中一个或温馨或失意的小憩里。日复一日,湖水会积演多少丰富的语言啊!然亭子始终沉默。

是的,我爱湖心亭的沉默,我敬湖心亭的沉默,沉默是由于丰满,沉默是由于含蓄,沉默是由于深

广,沉默是由于阔大。

江南有许多的湖,湖中有平凡的亭——湖心亭,透明的心!

愿人们的心湖也有这样透明的亭!

1.文章表面是写湖心亭,实际用意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先写“湖水有声,舟楫有声……”,后又写“亭子无声”?此处的“无声”与后文何处照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亭“无门无窗”让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前面说:“一切都不必留下”,接着又说“不!会留下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细品文章的语言,列举几种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参考答案

人生考题

1.心计 挪 泛起

2.jī là qiào sè

3.痛:彻底 非:错误 狼狈:形容处境窘迫的样子

4.A.同类比较 B.比喻

5.用金钱来测试谁是诚实的 小保姆 拾金不昧 巧妙地测试了女主人,使她暴露了不健全的人

格。

6.略

裂土

1、 景物描写,反衬了战争的残酷

2、 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希望能过上安定的生活。

3、 正直、义气

4、 语言朴实、幽默

第十一位

1.qià qǐ ng xíng xiá

2.因为这里各方面条件极差,已经走了很多老师

3.那是这位老师对孩子们和她的教育事业有极大的热情

4.指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5.人们为纪念这位代课教师的功绩

6.每有新生开学的那一天第一课必背白居易的诗

7.与前文照应,使人再一次想起女教师和她的贡献,读来亲切又感人

8.高度赞扬和概括了扎根山村教学的女教师的崇高精神,含义深远,设下悬念,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心灯

1.(1)wéi (2)piā n (3)xuán (4)liàng qiàng

2.第一部分(第 1 段):介绍以捕蟹为业的才艄公和他的儿子;第二部分(第 2 到 5 段):写老艄公在

风暴到来时的举动;第三部分(第 6 段):作者由此引发的感想

3.文中的老艄公是一个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的顽强的人

4.(1)这个句子说明人的命运经常会发生变化,惟独不能缺少的是信心

(2)这个句子说明老艄公一生勤劳,以及老艄公乐观的思想性格

溪流

1.思路、文笔

2.人生 创作

3.人都说山是庄严的,几乎是死寂

4.顽强 纯洁 勇于探索

5.“山溪”鲜明、独特个性的形成来自对前进道路的艰辛探索。

6.广泛 丰富多彩 完善(充实)

7.不必去追究“山溪”的流向,重要是前进,探索,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15

小溪

1.A(B、C、D 项均正确,A 项演示读音应为“cóng”。)

2.(1)浑浑噩噩:形容没有知识,糊里糊涂。

(2)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3)昙花一现:事物一出现又很快消失

(4)笑靥:笑脸。

3.D 4.A 5.C 6.D

7.生活的真理

8.人生定要努力奋斗

用双拐支撑飞翔

1.突出“舞者”的形象,为下文描述他们是一群特殊的舞者作铺垫,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作用

2.(1)此句用比喻手法告诉人们:尊重残疾人的潜力,残疾人的生命一样会像金子那样闪光。

(2)任何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应受到尊重和赞美

渡工与老师

1.那位同学把老师比作了渡工。渡工与老师都不怕辛劳,一批批地把人渡到彼岸去,而失去了自己的

青春年华

2.同意。渡工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只是把客人送到对岸。而老师是在从事塑造人类灵魂的事业,他

是把人送到理想的彼岸,他要付出更大的艰辛与心血

3.渡工。因为老师也从渡工身上吸取了不畏艰辛、勇于奉献的精神力量

4.烛光象征着一种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工程蚰想起老师当年买了蜡烛,想起老师奉献的一生,要举

行烛光晚会赞颂老师的奉献精神

5.D(本文细致地描写了两位老者的手,反应了老师和渡工者的辛勤劳动和奉献的精神。)

6.略

湖心亭

1.以亭喻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勾勒出一种美好的人格——沉默的精神,坦荡、磊落品质

2.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无声”的难能可贵,此处的“无声”与后文的“沉默”相照应

3.联想到人的“坦坦荡荡”、“磊磊落落”的“透明”品质

4.“不必留下”是亭的豁达,“会留下的”是自然的积淀,对此说明了不计较得失的人反而能够有所得

5.排比、反复、对偶、拟人

效果:使语言委婉含蓄,富有韵味,有一种音乐美

举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