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量與平面幾何的證明 -...

23
林信安老師編寫 向量與平面幾何的證明 前言 我們利用向量來處裡幾何問題,其主要的思考方式,可以用下表來顯示: 已知的幾何關係 向量的關係 證明某種幾何關係 求出某種向量關係 幾何關係用向量來表示 將向量表成幾何關係 根據上表對於向量在平面幾何證明的應用,我們分成幾個部份來說明,第一部份向量的基礎 知識,包含向量的基本運算與性質;第二部份是用向量來表示分點、共線、距離夾角、共點 線與共線點、共圓等幾何關係;第三部份就會根據不同的情形來討論如何用向量去處理平面 幾何的證明。 壹、幾何向量的基礎知識 我們都知道向量是具有大小與方向的量,這裡所要介紹的向量,主要是在平面上或空間 中用有向線段或直角坐標表示的向量,而主要的應用會強調在幾何方面,當然在物理上向量 也是很重要的基本工具,此處我們所討論的基礎知識,都可以使用在物理上。 ()向量的加法、減法與係數積: (1)向量的加法:給定二個向量 a , b 如何定義 a + b 呢? (a)三角形法:設 a = AB b = BC ,則定義 a + b = AC (可以用位移為例) (b)平行四邊形法: 由三角形法,如果 a = AB b = AC ,則 a + b = AD C B A C A B A C B A C A C 1

Transcript of 向量與平面幾何的證明 -...

  • 林信安老師編寫

    向量與平面幾何的證明 前言

    我們利用向量來處裡幾何問題,其主要的思考方式,可以用下表來顯示:

    已知的幾何關係 向量的關係

    證明某種幾何關係 求出某種向量關係

    幾何關係用向量來表示

    將向量表成幾何關係

    根據上表對於向量在平面幾何證明的應用,我們分成幾個部份來說明,第一部份向量的基礎

    知識,包含向量的基本運算與性質;第二部份是用向量來表示分點、共線、距離夾角、共點

    線與共線點、共圓等幾何關係;第三部份就會根據不同的情形來討論如何用向量去處理平面

    幾何的證明。 壹、幾何向量的基礎知識

    我們都知道向量是具有大小與方向的量,這裡所要介紹的向量,主要是在平面上或空間中用有向線段或直角坐標表示的向量,而主要的應用會強調在幾何方面,當然在物理上向量

    也是很重要的基本工具,此處我們所討論的基礎知識,都可以使用在物理上。 (甲)向量的加法、減法與係數積:

    (1)向量的加法:給定二個向量→■a ,→■b 如何定義→■a +→■b 呢?

    (a)三角形法:設→■a =AB,→■b =BC,則定義→■a +→■b =AC (可以用位移為例)

    (b)平行四邊形法:

    由三角形法,如果→■a =AB,→■b =AC,則→■a +→■b =AD,

    C

    B

    A

    CA B A C B

    A C A C

    1

  • 林信安老師編寫

    ABDC為平行四邊形。(可以用合力為例)

    (2)向量的減法:給定兩個向量→■a ,→■b ,如何定義→■a −→■b 呢?

    [說明]:設→■a = AB ,→■b = AC ,我們定義→■a −→■b =→■a +(−→■b )

    A B

    C D

    根據右圖可知AD =−→■b ,ADEB為平行四邊形,

    →■a −→■b =→■a +(−→■b )=AB+AD=AE=CB

    即AB−AC=CB。 結論: (a)任何一個向量BC,我們都可以把它拆解為BA+AC兩向量的和,其中 A為任一點。即BC=BA+AC。(可以以位移為例) (b)任何一個向量BC,我們都可以把它拆解為AC–AB兩向量的差,其中A點為 任一點。即BC=AC−AB。(可以相對運動為例) (3)向量的係數積:

    設→■a 是一個向量,r是一個實數,則r→■a 仍是一個向量,定義如下:

    長度:| r→■a |=|r||→■a |

    方向:若r>0,則r→■a 與→■a 同向;

    若r

  • 林信安老師編寫

    (5)線性組合:

    若→■u 和→■v 不平行,則在→■u 及→■v 所決定的平面上的每一個

    向量→■w 都可以唯一寫成r→■u +s→■v 之形式。

    (乙)向量的內積: (1)內積的定義:

    設 a 與 b 為兩向量,θ為其夾角,定義 a 與 b 的內積為| a || b |cosθ

    ,符號記為: a . b =| a || b |cosθ,"."念成dot。

    請注意: a . b 是一個實數而非向量,就好像功是一個純量,而沒有方向。 (2)內積與投影量:

    令 a =AB, b =AC,θ 為 a 與 b 的夾角

    C

    θ

    C

    A θ A(D) B

    C

    B D A BD

    (a)當 0

  • 林信安老師編寫

    當 a 與 b 之夾角為直角時,我們稱 a 與 b 垂直,記為 a ⊥ b 。 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將任何向量與零向量都視為垂直。

    所以規定: a ⊥ b ⇔ a . b =0。 (4)向量的性質:

    設 a , b , c 為任意三向量,r為任意實數,則

    (a) a . b = b . a (交換性)

    (b) a .( b + c )= a . b + a . c (分配性)

    (c)r( a . b )=(r a ). b = a .(r b )

    (d) 0 . a =0 (注意: 0 . a =0 而非零向量)

    (e)| a |2= a . a ≥0,| a |2=0 ⇔ a = 0

    注意:| a |2= a . a 這個性質可以讓我們在內積與長度之間轉換,是一個簡單但重要的性質。

    (f)| a ± b |2=( a ± b )⋅( a ± b )=| a |2±2 a . b +| b |2 (丙)向量的坐標化: (1)平面向量的坐標化:

    設 u = OP ,而P點的坐標為(a,b),則我們就用P的坐標(a,b)來表示向量 u ,

    記為 u =(a,b),其中a和b分別稱為向量 u 的x−分量與y−分量。

    (a)長度: u =(a,b),則| u |= a2+b2。

    (b)向量相等:若 u =(a,b), v =(c,d),則 u = v ⇔ a=c且b=d (c)兩點決定一向量:設A(x1,y1),B(x2,y2)為坐標平面上的兩點,則AB=(x2−x1 , y2−y1) (2)空間向量的坐標化: 空間中兩點A(a1,a2,a3)、B(b1,b2,b3), 將向量AB的起點A移至原點O,B點移至P點, 此時P點的坐標為(b1-a1,b2−a2,b3−a3), 我們以(b1-a1,b2−a2,b3−a3)表示AB, 即AB=(b1-a1,b2−a2,b3−a3)。

    xO

    y

    P(a,b)

    (a)長度: u =(a,b,c) ⇒| u |= a2+b2+c2。

    (b)向量相等: u =(a,b,c), v =(α,β,γ) 若 u = v ,則 。 ⎪⎩

    ⎪⎨

    ===

    γβα

    cba

    O

    P

    A(a1,a2,a3)

    B(b1,b2,b3)

    x

    y

    z

    4

  • 林信安老師編寫

    (3)向量坐標化與向量的運算:

    (a)平面上:設 a =(a1,a2), b =(b1,b2),則

    a + b =(a1+b1,a2+b2) a − b =(a1−b1,a2−b2)

    r a =(ra1,ra2),r∈R a // b ⇔ a 與 b 的分量成比例。

    a ⋅ b =a1b1+a2b2

    (b)空間中:設 a =(a1,a2,a3), b =(b1,b2,b3),則

    a + b =(a1+b1,a2+b2,a3+ b3) a − b =(a1−b1,a2−b2,a3−b3)

    r⋅ a =(ra1,ra2,ra3),r∈R a // b ⇔ a 與 b 的分量成比例。

    a ⋅ b =a1b1+a2b2+a3b3 (丁)空間向量的外積:

    在物理學中,設力 F 作用在位移 r 的終點上,它的力矩定義為一個向量 M ,

    其大小為| F || r |sinθ ,方向垂直 F 與 r ,且 M 與 r 、 F 構成右手系,

    符號寫成: M = r × F 這樣的慨念抽象化之後,形成「外積」的定義。 (1)外積的定義:

    設空間中兩向量 a 與 b 的外積為一個向量,符號記為 a × b ,

    而| a × b |=| a || b |sinθ ,其中θ 為 a 與 b 的夾角;

    a × b 的方向與 a 、 b 都垂直,且當 a 做 180°內的旋轉

    並與 b 的方向一致時,右螺旋前進的方向。

    換句話說: a × b ⊥ a , a × b ⊥ b 且 a 、 b 、 a × b 成右手則的關係。

    (2)外積的性質:設 a 、 b 、 c 為空間中的三個向量,

    (a) a × b = − b × a 。

    (b)(r a )× b =r( a × b ),r為任意實數。

    (c)( a + b )× c =( a × c )+( b × c )

    (d)若 a 與 b 是非零且不共線的向量,則| a × b |=由 a 與 b 所展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e)若 a // b ,則 a × b = 0 。 [討論]:如何證明性質(c) (3)外積的坐標表示:

    設在空間坐標上取 i =(1,0,0)、 j =(0,1,0)、 k =(0,0,1),

    空間中的向量→■v =(a,b,c)=a i +b j +c k

    r

    F

    θ

    θ

    a × b

    b

    a

    5

  • 林信安老師編寫

    且根據外積的定義,可得 i × j = k 、 j × k = i 、 k × j = i

    設 a =(x1,x2,x3), b =(y1,y2,y3),那麼根據外積的運算性質與上式的結果,可以計算出

    a × b =(x2y3−x3y2, x3y1−x1y3 , x1y2−x2y1)=(32

    32

    yyxx

    , 13

    13

    yyxx

    ,21

    21

    yyxx

    )

    [討論]:如何證明上述的結果? (戊)向量內積與外積: (1)Lagrange恆等式:

    ( a1 × a2 ).( a3 × a4 )=( a1 . a3 )( a2 . a4 )−( a1 . a4 )( a2 . a3 )。 [證明]:可以利用坐標法來證明上式。 [討論]:請用Lagrange恆等式證明

    ( a1 × a2 ).( a3 × a4 )=( a1 × a3 ).( a2 × a4 )−( a1 × a4 ).( a2 × a3 )。 (2)混合積與平行六面體體積:

    由 a =(a1,a2,a3), b =(b1,b2,b3), c =(c1,c2,c3)三向量

    所展成的平行六面體的體積=

    321

    321

    321

    cccbbbaaa

    的絕對值。

    →■a

    →■b

    →■c→■a ×→■b

    α

    β

    [證明]: 平行六面體的體積

    =(由→■a 、→■b 所展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高

    由→■a 、→■b 所展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a ||→■b |sinα=|→■a ×→■b |

    高=→■c 在(→■a ×→■b )方向上的投影長度=|→■c |cosβ的絕對值。

    平行六面體的體積

    =||→■a ×→■b |⋅|→■c |cosβ|=|(→■a ×→■b )⋅→■c |,β為→■a ×→■b 與→■c 的夾角

    =| (21

    21

    13

    13

    32

    32 ,,bbaa

    bbaa

    bbaa

    )⋅(c1,c2,c3) |=| 21

    213

    13

    132

    32

    321 bb

    aac

    bbaa

    cbbaa

    c ++ |

    =| 21

    213

    31

    312

    32

    321 bb

    aac

    bbaa

    cbbaa

    c +− |=|

    321

    321

    321

    cccbbbaaa

    |

    根據以上的證明,可得之( a × b ). c =

    321

    321

    321

    cccbbbaaa

    ,我們稱這個為 a 、 b 、 c 的混合積。

    6

  • 林信安老師編寫

    O

    A

    B C

    G

    H

    D

    M

    [例題1] 設∆ABC之外心為O,垂心為H,重心為G, (1)試證:OA+OB+OC=OH。 (2)若AG=x⋅AO+y⋅AH,試求實數x,y之值。 (3)證明:G、H、O三點共線,且OG:GH=1:2。

    [例題2] 試求以C為圓心,r為半徑的圓及過圓上一點A的切線的向量方程式。 Ans:| OP−OC|2=r2, CP .CA=r2

    練習題 1. 設直線AT是∆ABC的內角平分線,B、C關於原點A的位置向量為AB、AC試求

    (1)直線BC與AT的向量方程式。 (2)直線BC與AT的交點T的位置向量。 Ans:(1)直線BC: AP =(1−t)AB+tAC,直線AT: AP =k(|AC|AB+|AB|AC)

    (2) AT =|AC|

    |AC|+|AB|AB+

    |AB||AC|+|AB|

    AC

    2. 設A、B是以O為圓心,r為半徑的圓上兩點,它們關於O的位置向量是OA、OB,試求過A、B兩點的切線交點P的位置向量。

    Ans: OP =2r2

    |OA+OB|2(OA+OB)

    3. 設A、B、C、D是空間四點,且AB⊥CD,AC⊥DB,求證AD⊥BC。

    4. 設O、I分別是∆ABC的外心和內心,A1、B1、C1是各內角平分線與外接圓的交點, 求證: OI =OA1+OB1+OC1。

    5. 設Q、H為∆ABC的外心、垂心,R為外接圓半徑,

    求證:⎯QH2=R2[3+2(cos2A+cos2B+cos2C)]。

    7

  • 林信安老師編寫

    6. 求證:在∆ABC中,

    (1)AB ×BC=BC×CA=CA×AB。(2)ABsinC =

    BCsinA =

    CAsinB。

    7. 對於空間中任意四點A、B、C、D,恆有

    AB.CD=12(|AD|

    2+|BC |2−|AC|2−|BD|2)。

    8. 設 a × b = c × d , a × c = b × d ,求證: a − d 與 b − c 平行。

    9. 已知空間四邊形 ABCD 中,⎯AB=

    ⎯CD,

    ⎯AD=

    ⎯BC,試證明

    ⎯AC、

    ⎯BD中點的連線 MN 為直線

    AC 和 BD 的公垂線。

    10. 設 a 、 b 、 c 為非零向量,且 a × b = c , b × c = a , c × a = b ,

    試證明: a 、 b 、 c 為兩兩互相垂直的單位向量。

    8

  • 林信安老師編寫

    貳、用向量表示幾何關係 幾何學是通過點、線、面之間的各種位置關係和數量關係來研究空間圖形的性質,而幾何中最原始與基本的概念是位置。點是空間位置的一種抽象形式,但點所表示的具體位置只

    有在它與另一點加以對照之後才能顯示出來。所以位置本身不可能構成什麼量,但是空間中

    兩個點之間位置的「差」看成是一種量,它不僅具有大小,而且帶有方向,這就是「幾何向

    量」。因此向量不僅可以看成「位置差」這一基本幾何量的抽象表示,而且還是研究和描述

    空間圖形性質和各種幾何關係的強有力的工具。 前面我們已經介紹了幾何向量的相關知識和運算性質,並且給出了直線、圓等幾何圖形

    的向量形式,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給出平面幾何中各種幾何關係的向量表示,以便往後應用

    它們來研究和證明平面幾何的問題。 (甲)定比分點與面積坐標 (1)線段的定比分點:

    若設P為線段⎯AB上的一點,且

    ⎯AP:

    ⎯PB =λ:1,則 AP =λ PB , OP =

    11+λOA+

    λ1+λOB。

    (2)推廣線段的定比分點: 若在∆ABC中,設點C1、B1分別是直線AB與AC上的分點, 且AC1=mC1B,AB1=nB1C,設P點是直線CC1與BB1的交點,

    則 PA +m PB +n PC = 0 , OP =1

    1+m+nOA+m

    1+m+nOB+n

    1+m+nOC。

    [證明]:

    根據題意可知AC1=mC1B⇒AC1=m

    1+mAB

    而直線CC1的向量方程式為AX=(1−t)AC+ mt

    1+mAB

    同理可得直線BB1的向量方程式為AX=(1−k)AB + nk

    1+nAC

    P點是直線CC1與BB1的交點,故 AP =(1−t)AC+ mt

    1+mAB=(1−k)AB +nk

    1+nAC

    因為AB與AC不平行,所以 1−t=nk

    1+n且mt

    1+m=1−k,解得t=1+m

    1+m+n,1−t=n

    1+m+n

    故 AP =m

    1+m+nAB+n

    1+m+nAC

    ⇔ PA +m PB +n PC = 0 , OP =1

    1+m+nOA+m

    1+m+nOB+n

    1+m+nOC。

    [討論]: (a)請問上面的結果,可以用來得出線段定比分點的結果嗎?

    (b)若m=αβ,n=

    γβ,則前面的結果可以得到什麼式子?

    P

    A

    B C

    B1C1

    9

  • 林信安老師編寫

    (3)面積坐標: 設P為∆A1A2A3所在平面上一點,∆ABC表示三角形ABC的有向面積(規定頂點逆時針方向排列為正,否則為負或 0),

    則 OP =∆PA2A3

    ∆A1A2A3 OA1+

    ∆PA3A1 ∆A1A2A3

    OA2+∆PA1A2

    ∆A1A2A3 OA3。

    [證明]:如右圖,設直線A1P與A2A3交於A/1,直線A2P與A1A3交於A/2

    因為A3A/1A/1A2=

    三角形PA3A/1面積三角形PA/1A2面積 =

    三角形PA3A1面積三角形PA1A2面積

    所以A3A/1=∆PA3A1∆PA1A2

    A/1A2

    同理A3A/2A/2A1=

    三角形PA3A/2面積三角形PA/2A1面積 =

    三角形PA3A2面積三角形PA1A2面積

    所以A3A/2=∆PA3A2∆PA1A2

    A/2A1

    根據(2)推廣線段的定比分點的結果

    ⇒OP =∆PA2A3

    ∆A1A2A3 OA1+

    ∆PA3A1 ∆A1A2A3

    OA2+∆PA1A2

    ∆A1A2A3 OA3。

    A1

    A2 A3

    P

    A/1

    A/2

    在上述的結果中,∆A1A2A3稱為坐標三角形,對此三角形所在平面上的點P, 若∆PA2A3:∆PA3A1:∆PA1A2=a1:a2:a3,則稱(a1,a2,a3)為P點的面積坐標或重心坐標。 設P點的重心坐標為(a1,a2,a3),根據前面的結果,

    可知 OP =a1

    a1+a2+a3OA+a2

    a1+a2+a3OB+a3

    a1+a2+a3OC,此時令xi=ai

    a1+a2+a3,i=1,2,3

    故 OP =x1OA+x2OB+x3OC,且x1+x2+x3=1, 此時我們稱(x1,x2,x3)為P點(關於∆A1A2A3)的重心規範坐標。 [例題3] 設G、H、Q、I、IC分別代表∆ABC的重心、垂心、外心、內心和對著頂點C的傍心,

    請求出它們關於∆ABC的面積坐標。 Ans:G(1,1,1)、H(tanA,tanB,tanC)、Q(sin2A,sin2B,sin2C)、I(sinA,sinB,sinC) IC(sinA,sinB,−sinC)

    10

  • 林信安老師編寫

    (乙)距離與夾角: (1)兩點距離: d(A,B)=|AB|2 (2)點到直線的距離: 平面上點P到直線L的距離d(P,L)

    當A∈L,→■n ⊥L,則d(P,L)=| AP .→■n |

    |→■n |。

    當A∈L,→■v //L,則d(P,L)=| AP×→■v |

    |→■v |。

    當A,B∈L,則d(P,L)=| PA × PB |

    |AB|。

    L A

    P →■v

    L A

    P

    L

    B A

    →■n

    P (3)夾角:

    設 a 、 b 的夾角為θ

    sinθ=| a × b |

    | a || b |,cosθ=

    a . b

    | a || b |,tanθ=

    | a × b |

    a . b。

    (丙) 面積: (1)在直角坐標系中,設Ak(xk,yk),k=1,2,3,

    則三角形A1A2A3的有向面積∆A1A2A3=12

    111

    33

    22

    11

    yxyxyx

    (2)三角形A1A2A3的面積=12|A1A2×A1A3|

    11

  • 林信安老師編寫

    [例題4] 設平面上三點P1、P2、P3關於∆A1A2A3的重心規範坐標為Pk(ak1,ak2,ak3),k=1,2,3

    則三角形P1P2P3與坐標三角形的有向面積之比為∆P1P2P3∆A1A2A3

    =

    333231

    232221

    131211

    aaaaaaaaa

    (丁)共線點與共點線: (1)三點共線: A、B、C三點共線的充要條件是 |AB.AC|=|AB||AC|

    ⇔AB×AC= 0 ⇔AB=tAC

    ⇔αOA+βOB+γOC= 0 (α,β,AB.AC不全為 0,且α+β+γ=0) (2)設平面上三點P1、P2、P3關於∆A1A2A3的重心坐標為Pk(ak1,ak2,ak3),k=1,2,3

    則此三點共線的充要條件是

    333231

    232221

    131211

    aaaaaaaaa

    =0。

    (3)三線共點: (a)重心的直線方程式: 設L為坐標三角形A1A2A3所在平面上的一條直線,過三頂點引平行線A1B1、A2B2、A3B3分別交L於B1、B2、B3,若有向線段比 11BA : 22 BA : 33BA =a1:a2:a3,

    則L的方程式可表為a1x1+a2x2+a3x3=0,其中(x1,x2,x3)為動點P的重心坐標。 [證明]: 設L與直線A1A3、A1A2交於C2、C3,因為有向線段比 11BA : 22 BA : 33BA =a1:a2:a3

    所以A1C2=(−a1a3)C2A3,A1C3=(−

    a1a2)C3A2,於是根據分點公式得

    12

  • 林信安老師編寫

    OC2=a3

    a3−a1OA1+

    −a1a3−a1

    OA3,OC3=a2

    a2−a1OA1+

    −a1a2−a1

    OA2

    在根據P、C2、C3三點共線可得

    00

    12

    13

    321

    aaaa

    xxx

    −− =0,化簡可得a1x1+a2x2+a3x3=0。

    (b)在重心坐標平面上,設互不平行的三直線L1、L2、L3的方程式為ak1x1+ak2x2+ak3x3=0

    k=1,2,3,則三直線L1、L2、L3交於一點的充要條件是

    333231

    232221

    131211

    aaaaaaaaa

    A1

    A2 A3

    B1 B2 B3C2

    C3

    L

    (戊)共圓點: 設P點關於坐標∆A1A2A3的重心坐標為(µ1, µ2, µ3),重心規範坐標為(λ1, λ2, λ3) 則P在∆A1A2A3的外接圓上的充要條件是 µ1⋅µ2|OA1−OA2|2+µ2⋅µ3|OA2−OA3|2+µ3⋅µ1|OA3−OA1|2=0 或| OP |2=λ1|OA1|2+λ2|OA2|2+ λ3|OA3|2 (其中O為∆A1A2A3的外心) [證明]: 如圖,O為∆A1A2A3的外心,R為外接圓半徑 因為 OP =λ1OA1+λ2OA2+ λ3OA3 所以 | OP |2 =R2[λ12+λ22+λ32+2(λ1λ2cos∠A1OA2+λ2λ3cos∠A2OA3+λ3λ1cos∠A3OA1)] =R2[1−2(λ1λ2+λ2λ3+λ3λ1)+2(λ1λ2cos2A3+λ2λ3cos2A1+λ3λ1cos2A2)] =R2[1−4(λ1λ2sin2A3+λ2λ3sin2A1+λ3λ1sin2A2)] P在P在∆A1A2A3的外接圓上 ⇔| OP |2=R2 ⇔(λ1λ2sin2A3+λ2λ3sin2A1+λ3λ1sin2A2)=0 ⇔ λ1λ2|A1A2|2+λ2λ3|A2A3|2+λ3λ1|A3A1|2=0 ⇔ µ1⋅µ2|OA1−OA2|2+µ2⋅µ3|OA2−OA3|2+µ3⋅µ1|OA3−OA1|2=0 ⇔| OP |2=λ1|OA1|2+λ2|OA2|2+ λ3|OA3|2

    O

    P

    A1

    A3

    A2

    13

  • 林信安老師編寫

    練習題

    1. 設O、A、B三點不共線,三角形P1P2P3各頂點關於O的位置向量為

    OPk=akOA+bkOB(k=1,2,3),則∆P1P2P3=111

    33

    22

    11

    bababa

    ∆OAB。

    2. n邊形P1P2…..Pn(凸的或凹的)的面積S=12|∑

    =

    1

    2

    n

    kP1Pk×P1Pk+1|=

    12|∑

    =

    n

    k 1OPk×OPk+1|

    (其中Pn+1=P1) (可用數學歸納法去證明)

    3. 設O、A、B三點不共線,平面上三點P1P2P3關於O的位置向量為

    OPk=akOA+bkOB(k=1,2,3),則三點P1P2P3共線的出要條件是111

    33

    22

    11

    bababa

    =0。

    4. 若n個點P1、P2、…、Pn共線,

    則OP1×OP2+OP2×OP3+…+OPn−1×OPn+OPn×OP1= 0 (可用數學歸納法去證明)

    5. 已知直線AB、A/B/交於O,直線AB/、A/B交於N,OA=x1 e1 ,OB=x2 e2 ,

    OA/=y1 e2 ,OB/=y2 e1 ,求證:ON=1

    x1y1−x2y2[x1x2(y1−y2) e1 +y1y2(x1−x2) e2 ]。

    6. 設AB、CD的夾角為θ,證明:cosθ=|AD|2+|BC |2−|AC|2−|BD|2

    2|AB||CD|。

    7. 設A/、B/、C/各在共點三直線OA、OB、OC上,並且OA=αOA/,OB=βOB/,OC=γOC1, 求證:A/、B/、C/三點共線的充要條件是α⋅∆OBC+β⋅∆OCA+γ⋅∆OAB=0。 特別的是,當A、B、C三點共線時,

    則A/、B/、C/三點共線的充要條件是αBC+βCA+γAB= 0 。

    8. 在重心坐標平面上,設兩相交直線L1、L2的方程式為ak1x1+ak2x2+ak3x3=0 (k=1,2)

    求證:L1、L2的交點的重心坐標為(2322

    1312

    aaaa

    ,2123

    1113

    aaaa

    ,2221

    1211

    aaaa

    )。

    14

  • 林信安老師編寫

    叁、用向量證明幾何問題 前面介紹了幾何向量的基本知識與性質,並且可以用向量來對幾何關係做轉換,接下來就幾種幾何問題,我們利用向量方法來證明一些幾何命題。 在證明幾何問題時,首先要學好幾何向量的基礎知識,熟悉並掌握各種運算規則;其次要掌握好各種幾何關係的向量表示,以便順利轉換幾何命題與向量關係,最後還要熟悉各類

    幾何問題的一般證明方法,才能靈活的加以應用。 (甲)線段的相等、不等與比例關係: [例題5] 對於四邊形ABCD的對角線的交點O引一截線交直線AB、CD於P、P/,交直線BC、

    AD於Q、Q/,求證:若⎯OP=

    ⎯OP/,則

    ⎯OQ=

    ⎯OQ/。

    [分析]:建立基底,引入參數,再利用這些參數證明結果。 以O為原點,OA、OB為基底,再令OC=λOA、OD=µOB OP =αOA+βOB(α+β=1),再利用 OP =−OP/,將OP/用OA、OB來表示, 令OQ=x OP ,OQ/=x/OP/,將x、x/用這些參數來表示,再證明x=x/。

    O

    A

    B C

    D

    PP/

    Q

    Q/

    15

  • 林信安老師編寫

    [例題6] 在四邊形ABCD中,∆ABD、∆BCD、∆ABC的面積比是 3:4:1,點M、N分別在⎯AC;

    ⎯CD上,滿足AM:AC=CN:CD,並且B、M、N三點共線,求證:M與N分別是

    ⎯AC

    與⎯CD的中點。

    [分析]:

    解法一:取B點為原點O,可令AMAC=

    CNCD=λ

    OM=(1−λ)OA+λOC,ON=(1−λ)OC+λOD

    又由B(O)、M、N三點共線得 0 =OM×ON 再配合∆ABD、∆BCD、∆ABC的面積比是 3:4:1

    求λ=12。

    解法二:以∆ACD為坐標三角形,設AMAC=

    CNCD=λ>0

    ⇒OM=(1−λ)OA+λOC,ON=(1−λ)OC+λOD 故可得M、N的重心坐標為M(1−λ,λ,0)、N(0, 1−λ,λ) ∆ABD、∆BCD、∆ABC的面積比是 3:4:1⇒B(4,3,−1)

    再利用B、M、N三點共線,所以可得λ=12。

    N

    MA

    B

    C

    D

    [例題7] 從圓外一點P引兩條切線PT1、PT2,又引割線交圓於X1、X2,交⎯T1T2於T點,求證

    PX1、PT、PX2成調和數列,即1

    PX1+1

    PX2=2

    PT。

    [分析]:

    取 1PX 的單位向量 e ,射線 1PX 上的任一點X

    ,令|PX|=x,則 PX =x e ,故可令PXi=xi e ,i=1,2

    再證明1x1 +

    1x2 =

    2PT。

    16

  • 林信安老師編寫

    T

    OP

    T1

    T2

    X2

    X1

    [例題8] ∆ABC中AD、BE、CF是三條中線,R為外接圓半徑。求證:

    (1)AB2+BC2+CA2≤9R2 (2)AD+BE+CF≤92R。

    [證明]:

    [例題9] 設Q、R為∆ABC的外接圓圓心和半徑,I、r為∆ABC的內切圓圓心和半徑, 求證:(1)a⋅IA2+b⋅IB2+c⋅IC2=abc。(2)IQ2=R2−2Rr。 [分析]:

    (1)取I為原點,再利用a I A +b I B +c I C = 0 ,證明a| I A |2+b| I B |2+c| I C |2=abc。 (2)證明a|QA|2+b2|QB|2+c2|QC|2 = a| I A |2+b| I B |2+c| I C |2+(a+b+c)| IQ |2−2 IQ .(a I A +b I B +c I C )

    17

  • 林信安老師編寫

    IQ

    A

    B

    C

    (乙)面積關係:

    [例題10] 在∆ABC的三邊BC、CA、AB上各取一點A1、B1、C1,使得BA1A1C=

    CB1B1A=

    AC1C1B=λ。設

    直線AA1、BB1、CC1交成∆A2B2C2,求證:ABC

    CBA

    SS

    ∆ 222 =(λ−1)2

    λ2+λ+1。

    [分析]:考慮使用關於∆ABC的重心坐標,去求A2、B2、C2、的坐標再求ABC

    CBA

    SS

    ∆ 222 。

    A

    B CA1

    B1

    C1

    B2

    A2C2

    18

  • 林信安老師編寫

    [例題11] 銳角∆ABC頂點A的內角分角線交⎯BC於L,交三角形外接圓於N,過L分別做AB和

    AC邊的垂線LK和LM,垂足是K和M,求證:四邊形AKNM和∆ABC的面積相等。 [分析]:設A為原點(O)

    令 e1 =OK、 e2 =OM為基底,依題設可知| e1 |=| e2 |

    再令OB=b e1 、OC=c e2 ,ON=n( e1 + e2 ) 計算四邊形AKNM的面積與∆ABC的面積 再根據LK⊥AB與NB=NC, 證明四邊形AKNM和∆ABC的面積相等。

    K

    M

    L

    N

    A

    B C

    (丙)點共線、線共點與點共圓: [例題12] 證明Menelaus定理:設點A1、B1、C1分別在∆ABC的三邊BC、CA、AB或其延

    長線上,且BC

    AC

    1

    1 =λ1,CA

    BA

    1

    1 =λ2,AB

    CB

    1

    1 =λ3,則A1、B1、C1三點共線的充要條件是

    λ1λ2λ3=−1。

    19

  • 林信安老師編寫

    B

    A

    C A1

    C1

    B1

    [例題13] 證明:牛頓線定理:圓外切四邊形ABCD兩對角線AC、BD的中點M、N與內切圓圓心O共線(此線稱為牛頓線)。 [分析]: 取O為原點,利用AB+CD=BC+DA 可得S∆OAB+S∆OCD=S∆OBC+S∆ODA 再利用|OA×OB|+|OC×OD|=|OB×OC|+|OD×OA| ⇒OA×OB+OC×OD=OB×OC+OD×OA

    最後證明:OM×ON= 0

    N

    M

    B

    D

    O

    A

    C

    20

  • 林信安老師編寫

    [例題14] 證明Ceva定理:設點A1、B1、C1分別在∆ABC的三邊BC、CA、AB或其延

    長線上,且BC

    AC

    1

    1 =λ1,CA

    BA

    1

    1 =λ2,AB

    CB

    1

    1 =λ3,則互不平行的三直線AA1、BB1、CC1共

    點的充要條件是λ1λ2λ3=1。

    B

    A

    C

    C1

    A1

    B1

    [例題15] 在∆ABC中,AB≠AC,L與L/分別是∠A的內外角平分線,B/、C/為B、C在L上的投影點,求證:L/、BC/、CB/三線共點。 [分析]:取∆ABC作為重心坐標的三角形,求出L/、BC/、CB/的方程式。

    L

    L/

    P

    A

    B C

    C/

    B/

    21

  • 林信安老師編寫

    [例題16] 已知四邊形A1A2A3A4內接於圓O,三角形A2A3A4、A3A4A1、A4A1A2、A1A2A3的重心分別是G1、G2、G3、G4,求證:G1、G2、G3、G4四點共圓。 [分析]: 利用重心的向量表示,再配合 四點共圓的條件。

    G3

    G2

    G1 G4

    O

    A1

    A2

    A3

    A4

    22

  • 林信安老師編寫

    練習題 1. 設 E 是∠AOB 的平分線上一點,C、D 分別在邊 OA、OB 上,且 AD//EB,BC//EA,

    求證:⎯AC=

    ⎯BD。

    2. 證明:Steiner−Lehmus 定理:在∆ABC 中,∠B 與∠C 的平分線 BD 與 CE 相等,則⎯AB=

    ⎯AC。

    3. 求證:在四邊形ABCD中,有 (1)(AB+CD)2+(AD+BC)2≥2(AC2+BD2) (2)AB2+BC2+CD2+DA2≥AC2+BD2。

    4. 過∆ABC 的內心 I 做一截線分別交⎯AB、

    ⎯AC於 E、F 兩點,

    求證:c

    a+b≤EIIF≤

    a+cb 。

    5. 在∆ABC 中,E、F 是⎯AB的三等分點,中線

    ⎯AD與

    ⎯CE、

    ⎯CF 分別交於 M、N,

    求證:AM:MN:ND=5:3:2。

    6. 過平行四邊形的頂點 A 做一圓交⎯AB、

    ⎯AC、

    ⎯AD於 E、G、F,

    求證:AC⋅AG=AB⋅AE+AD⋅AF。

    7. 設P點為∆ABC內切圓上任一點,求證:a⋅PA2+b⋅PB2+c⋅PC2為定值。

    8. 設O、H、IC各為∆ABC的外心、垂心、傍心,R、rC是外接圓和傍切圓的半徑,求證: (1)OH2=9R2−(AB2+BC2+CA2) (2)OIC2=R2+2RrC。

    9. 已知六邊形ABCDEF的三雙對邊互相平行,求證:S∆BDF=S∆ACE。

    10. 已知 D、E 各在∆ABC 的⎯AC、

    ⎯BC邊上,且 DE//AB,

    求證:1

    S∆AED=

    1S∆AEC

    +1

    S∆ABE。

    11. 求證:梯形兩腰延長線的交點 O,兩底的中點 M、N,兩對角線的交點 P,在一條直線上。

    12. 設G、I是∆ABC的重心與內心,I/是以∆ABC各邊中點為頂點的∆A/B/C/的內心, 求證G、I、I/三點共線。

    13. 設∆ABC 的內切圓 I 與⎯BC切於 D,

    ⎯AD、

    ⎯BC的中點是 E、F,求證:E、F、I 三點共線。

    14. 圓I內切於∆ABC,並切BC、CA、AB於A1、B1、C1,又M為⎯BC的中點,

    求證:AM、B1C1、A1I三線共點。

    15. 兩直線相交於 O,在其中一條上取 A、B、C 三點,使得 OA=AB=BC,在另一條直線上取 L、M、N 三點,使得 LO=OM=M,求證:AL、BN、CM 三線共點。

    16. 已知四邊形P1P2P3P4內切於圓O,三角形P2P3P4、P3P4P1、P4P1P2、P1P2P3的垂心分別是H1、H2、H3、H4,求證:H1、H2、H3、H4四點共圓。

    23

    設O、A、B三點不共線,三角形P1P2P3各頂點關於O的位置向量為�=ak+�n邊形P1P2…..Pn\(凸的或凹的\)的面積S=|\(|=|\(|��設O、A、B三點不共線,平面上三點P1P2P3關於O的位置向量為�=ak+bk(k=1,2,3),則三點P1P2P3共線若n個點P1、P2、…、Pn共線,�則\(+\(+…+\(+\(=�\�已知直線AB、A/B/交於O,直線AB/、A/B交於N,=x1,=x2,�=�設、的夾角為\(,證明:cos\(=。設A/、B/、C/各在共點三直線OA、OB、OC上,並且=\(,=\(,=在重心坐標平面上,設兩相交直線L1、L2的方程式為ak1x1+ak2x2+ak3x3=0 (k=1,2)�求證:L1、L設E是\(AOB的平分線上一點,C、D分別在邊OA、OB上,且AD//EB,B證明:Steiner\(Lehmus定理:在\(ABC中,\(B與\(求證:在四邊形ABCD中,有�\(1\)\(AB+CD\)2+\(AD過\(ABC的內心I做一截線分別交、於E、F兩點,�求證:\(\(。在\(ABC中,E、F是的三等分點,中線與、分別交於M、N,�求證:AM:MN過平行四邊形的頂點A做一圓交、、於E、G、F,�求證:AC\(AG=AB\(設P點為\(ABC內切圓上任一點,求證:a\(PA2+b\(PB2+c\設O、H、IC各為\(ABC的外心、垂心、傍心,R、rC是外接圓和傍切圓的半徑,求已知六邊形ABCDEF的三雙對邊互相平行,求證:S\(BDF=S\(ACE。已知D、E各在\(ABC的、邊上,且DE//AB,�求證:= +。求證:梯形兩腰延長線的交點O,兩底的中點M、N,兩對角線的交點P,在一條直線上。設G、I是\(ABC的重心與內心,I/是以\(ABC各邊中點為頂點的\(設\(ABC的內切圓I與切於D,、的中點是E、F,求證:E、F、I三點共線。圓I內切於\(ABC,並切BC、CA、AB於A1、B1、C1,又M為的中點,��兩直線相交於O,在其中一條上取A、B、C三點,使得OA=AB=BC,在另一條直線上取L、M、N三點,使得LO=OM=M,已知四邊形P1P2P3P4內切於圓O,三角形P2P3P4、P3P4P1、P4P1P2、P1P2P3的垂心分別是H1、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