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故事類型的新開發...

26
153 《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四期 二○一五年五月 153-178 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舊故事類型的新開發 以「三隻小豬」繪本為例的探討 王櫻芬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中心 臺灣 摘要 三隻小豬故事的系列發展,從原本簡單的兒童讀物,經不同作者 的進行改寫,顛覆對角色傳統的既定形象,或增添情節置換出新的討 論議題,或採不同敘述手法的重構佈局,或拆解整個結構培蘊出新故 事體,這些故事群逐漸匯構成龐大的故事主題庫,提供對原本的故事 注入新思索、新機制、與新解決,並共同集結反映出後現代思潮的特 點,結構可被拆解、邏輯可被跳脫、中心可被瓦解,主體敘事可以被 解構,使原有故事源源不斷的增生繁衍。本文以「吃」(「吞噬」)討論的核心,就誰可以吃了誰,探討吞噬的各種形式及其中的寓意, 就所選三本書的討論:就《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由「吃 / 被吃」 間的吞蝕原則,從自然叢林的強吃弱,到體制化社會結構,個人力量 的爭勝,其實背後攸關的是集體勢力較勁。《三隻小狼和大壞豬》以毁 滅屋宇形式來發揮「吞噬」隱喻,「蓋屋 / 拆屋」的反覆進行,探討 對立中所謂「平衡」型態。《豬頭三兄弟》進行整個書的解構,並在拆 解後又能回到舊故事軸重新建構,這些拆解法若不只是技術上的創意 發揮,而可以探尋所蘊涵的寓意。當「三隻小豬」已成為當代的新符 碼,探討新故事運用這樣的符碼進行加工或重塑,在「舊」載體中如 投稿日期:2014.10.30;修改日期:2015.02.10;刊登日期:2015.03.23

Transcript of 舊故事類型的新開發...

  • 153

    《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四期

    二○一五年五月 頁 153-178

    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舊故事類型的新開發

    —以「三隻小豬」繪本為例的探討 ∗

    王櫻芬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中心

    臺灣

    摘要

    三隻小豬故事的系列發展,從原本簡單的兒童讀物,經不同作者

    的進行改寫,顛覆對角色傳統的既定形象,或增添情節置換出新的討

    論議題,或採不同敘述手法的重構佈局,或拆解整個結構培蘊出新故

    事體,這些故事群逐漸匯構成龐大的故事主題庫,提供對原本的故事

    注入新思索、新機制、與新解決,並共同集結反映出後現代思潮的特

    點,結構可被拆解、邏輯可被跳脫、中心可被瓦解,主體敘事可以被

    解構,使原有故事源源不斷的增生繁衍。本文以「吃」(「吞噬」)為

    討論的核心,就誰可以吃了誰,探討吞噬的各種形式及其中的寓意,

    就所選三本書的討論:就《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由「吃 / 被吃」

    間的吞蝕原則,從自然叢林的強吃弱,到體制化社會結構,個人力量

    的爭勝,其實背後攸關的是集體勢力較勁。《三隻小狼和大壞豬》以毁

    滅屋宇形式來發揮「吞噬」隱喻,「蓋屋 / 拆屋」的反覆進行,探討

    對立中所謂「平衡」型態。《豬頭三兄弟》進行整個書的解構,並在拆

    解後又能回到舊故事軸重新建構,這些拆解法若不只是技術上的創意

    發揮,而可以探尋所蘊涵的寓意。當「三隻小豬」已成為當代的新符

    碼,探討新故事運用這樣的符碼進行加工或重塑,在「舊」載體中如

    ∗投稿日期:2014.10.30;修改日期:2015.02.10;刊登日期:2015.03.23

  • 154

    何轉呈出「新」體式。

    關鍵詞:三隻小豬、吃(吞噬)、犯罪現場、解構、後現代。

  • 155

    A New Development of Old Story Types:

    Using the Picture Book of the Three Little

    Pigs as an Example Wang , Ying-Fen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Three Little Pigs has been modified by various authors to create a

    series of new versions based on the original simple children’s book. These

    authors reconstructed the traditional images of the characters, added new

    content to the original storyline, created new discussion topics, and

    restructured the story using various narrative methods. The distinct versions

    were gradually accumulated into a large story-theme database that was

    created to add new thinking, mechanisms, and solutions to the original story.

    Moreover, this collection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 thoughts of

    postmodernism. The structures can be disassembled, the logic can be

    broken, the central theme can be removed, and the topic-centered narrative

    style can be deconstructed to constantly create new versions of the original

    story.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central idea of eating (devourment) and

    investigated the various forms of devourment and their respective

    implications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heme of the story. Because the Three

    Little Pigs has become a new contemporary symbol, we investigated the

    use of old imagery to represent new forms by recreating or reshaping new

    stories using these symbols.

    KEY WORDS:three little pigs, eat (devourment), the scene of the crime,

    deconstruct, postmodernism

  • 156《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四期

    壹、前言:「三隻小豬」已成為當代的新符碼

    三隻小豬故事的運用,在原本舊故事的基礎上,就故事主題、情

    節架構、角色形象、敘述方式、討論議題…等,進行添寫、改造、置

    換、或顛覆,推出新面貌的出現,這些增添的新元素反映著當代性,

    並藉著舊有故事的聲譽而便於推展。1 就這個主題故事來說,從原本的

    簡單情節,經不同作者的投入改作,能擴展變更到如何的程度呢?循

    此一軌跡可看到,對故事的重製,使這個「故事」形成「類型主題」,

    成為吸納群聚的開放性中心。「三隻小豬」2不只是舊故事的兒童讀物,

    而已轉變為活躍於當代的新符碼,可推置於新領地向著新客群而開發

    出新議題。3 不同作者加入改寫的過程,那些作者也曾經是讀者,而曾

    經為讀者的作者重新改寫故事,使故事生生不息的替換新裝,交織匯

    集成龐大類型故事結構群,此由「作者---讀者」偱環關係4所繁衍的增

    1 賴玉釵將此類型繪本歸為「顛覆式繪本」,對於這類型繪本的討論,賴玉釵提供的觀察要點:「顛覆式繪本除以連戲形式建構圖式化層次外,亦需融入『互文性』之『外

    延文本』,供閱聽人聯想相仿情節(或原作作品」體認顛覆旨趣。…顛覆式繪本之所以具翻轉等特質,其圖像、文字召喚式結構是否異於其他類型?敘事者如何安排場

    景,召喚閱聽人融入既定想像及原初敘事期待?故就圖像敘事之藝術創作端言之,

    敘事者鋪陳/整合圖文之策略、如何展現顛覆之意圖等,或為顛覆式繪本之召喚式結構探究核心。」賴玉釵提出所謂「顛覆式」繪本,對本文提供的思考要點:探討這

    類作品時,新作必須融入舊作,其二者互文參考的必要性,才能以此掌握新作如何

    顛覆舊作,從相互間的比對找到敘事者創作的新意圖。有關賴玉釵之說,可見賴玉

    釵,《圖像敘事與美感傳播—從虛構繪本到紀實照片》,(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頁 101。

    2 《三隻小豬》 (The Three Little Pigs)為英國童話搜集者詹姆斯‧奧查德‧哈利書爾(J ames Or chard Halliwell)於 1853 年收集的一則民間故事,這則故事在約瑟夫‧雅各布斯(Joseph Jacobs)的《英國童話集》(1890 )上發表。此參考蔣風編,《世界兒童文學事典》,(太原:希望出版社,1992),頁 448。

    3 錢淑英提到「從三隻小豬故事中,可以看到文本自身不是被動靜止的封閉存在物,而突顯的是不斷膨脹、位移、編織的動態過程。」這樣的形式正是後現代所具備的

    特點,史菊鴻指出「後現代文學理論所關注的核心話題,比如文學對傳統價值觀的

    顛覆性、文本的表演性、互文性等,是可以在兒童文學創作和研究中得到了很具體

    的反應。」史菊鴻指出這類型的文本須仰賴傳統故事,然而也在另一方面顛覆傳統

    的權威性,後現代特點可以在兒童文學上展現。歸結上述二位學者之說,對於三隻

    小豬故事的再創作,就舊作與其後的衍生關係,可看到所反應的後現性特色:從單

    一走向多元,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定止走向流動。關於錢淑英之說,可見錢淑英,〈互

    文性透視下的兒童文學後現代景觀—以改編自《三隻小豬》的圖畫書為考察對象〉,《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 4 期第 31 卷,總第 145 期,頁 54。關於史菊鴻之說,可見史菊鴻,〈從喬恩.錢斯卡的兩本圖畫書看美國兒童文學的後

    現代性〉,《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 31 卷第 1 期,2009.1,頁 103-107。 4 伍安祖說:「閱讀與理解的無盡旅程是永無止境的『詮釋之環』(hermeneutic circle),那就是在回歸文本的工作中創意新意義。」伍安祖,〈序:《易經》文本的經典性和宗教的終極性〉,《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台北:臺大出版中心),頁 XIII。

  • 舊故事類型的新開發—以「三隻小豬」繪本為例的探討 157

    生。

    對此主題的相關創作及研究,就歷來成果的展現,可分成以下類

    項:1、故事的新創作5; 2、改編故事特色的探討6;3、在教學實作的

    應用7;4、故事與兒童心理8;5、故事與文化9。其中以第 3 項在教學

    實作的應用論述占最多,尤其是針對幼兒課程的設計,例如透過這個

    故事,指導兒童從閱讀到編故事、或者戲劇教學的實作、或引入故事

    內容議題的討論等。而就上述的整理分類,其實也可看到也不止針對

    兒童了,對於故事的新改編開發,已超脫於這個層次,而賦予更能反

    映時代新變局及新思潮的創意故事改作。在分類項的第 2 項研究成果,

    可看到相關的討論,把改編的故事於不同專題上進行闡發。本文是歸

    屬於第 2 項的論述進路,而特別選從繪本這個類型,探討此一主題在

    繪本的圖文敘述,就新故事類型有如何創意的技巧與寓意。

    繪本故事的敘事特色:以文字為輔,圖像為主。繪本的圖像不應

    視作文字的陪襯,或是文字的背景插畫,而是擔任敘述意義的主要載

    5 可參見:格雷斯.馬卡羅內、瑪裏琳.伯恩斯〈三隻小豬找幸福〉,《數學大王》,

    2013 年 19 期,頁 2-15。羅傑.迪恩.基澤著,翟振祥譯,〈三隻小豬新傳〉,《文苑》2012 年 14 期,2012.07,頁 29。

    6 可參見:王瀲昕,〈圖畫書對民間故事的再創作--以《三隻小豬》為例〉,北京師範大學 2009 年碩士論文,2009.09。 許雅惠,〈顛覆性圖畫書的新寓意-以《三隻小豬》改寫故事爲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 7 卷 1 期 ,2011.6,頁 41-48。 史菊鴻,〈從喬恩.錢斯卡的兩本圖畫書看美國兒童文學的後現代性〉,《寧夏大學學

    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 年 01 期,2009.07,頁 103-108。 7 可參見:[論文類]:高瑀羚,《繪本在創意教學上的應用-以「三隻小豬」相關繪本為例》,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兒文所,碩士班論文,2008。宋姿儀,《師生互動式朗讀中幼童對變化版童話的反應歷程─以四本「三隻小豬」圖畫書為例》,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李尉慈,〈行動兒童博物館學習系統設計與實施-以「行動戲箱」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碩士論

    文,2012。[期刊類]:勞錫梨,〈如此『戰勝』大灰狼〉,《幼稚教育》2011 年第1 期,2011.7,頁 68-69。鄭荔、鄭慧俐 〈幼兒為什麼要讓大灰狼"可怕地死去"——如何看待幼兒創編"暴力故事"及如何指導幼兒進行故事創編〉,《幼稚教育.教育教學》2011 年 01 期,2011.07, 頁 70-71。郭玲玲,〈激發興趣主動參與深刻體驗——《三隻小豬》教學片段與賞析〉,《新課程研究》,2013 年 12 期,2013.3,頁 66-67。鄒維、伍娜,〈《三隻小豬》教學實錄及評析〉,《中國音樂教育》,2013 年 08 期 頁34-37。趙娟〈自閉症兒童圖畫書閱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以《三隻小豬》閱讀教學為例〉,《現代特殊教育》,2014 年 09 期,頁 33-34。

    8 可參見:劉百佳,《幼兒對非傳統版本童話圖畫書的回應》,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0。林瑞敏,《幼兒對大野狼為主角的圖畫故事書之故事回應》,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3。

    9 可參見:谷双、于珊珊,〈中西方文化差異在童話《三隻小豬》中的體現〉,《飛天》,2011 年 20 期,2011.07,頁 65-66。劉用德,〈臺北縣立海山高中《三隻小豬》的跨文化改編〉,《臺藝戲劇學刊》,第 5 期,2010.3,頁 63-79。

    javascript:blockUICustomSetting(function()%7bKeyWordSearch(null,null,'格雷斯·马卡罗内',null,false,false,false,false);%7d);javascript:blockUICustomSetting(function()%7bKeyWordSearch(null,null,'玛里琳·伯恩斯',null,false,false,false,false);%7d);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Index/sxdw201319001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sxdw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sxdw?IssueID=sxdw201319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Index/dzzwy201214021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dzzwy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dzzwy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dzzwy?IssueID=dzzwy201214javascript:blockUICustomSetting(function()%7bKeyWordSearch(null,null,'王潋昕',null,false,false,false,false);%7d);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Index/W2044484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DCT0000090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DCT0000090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DCT0000090?IssueID=I2009DCT0000090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Index/18166571-201106-201107080005-201107080005-41-48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Index/18166571-201106-201107080005-201107080005-41-48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18166571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18166571?IssueID=201107080005javascript:blockUICustomSetting(function()%7bKeyWordSearch(null,null,'史菊鸿',null,false,false,false,false);%7d);javascript:blockUICustomSetting(function()%7bKeyWordSearch(null,null,'史菊鸿',null,false,false,false,false);%7d);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Index/nxdxxb-rwshkxb200901023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nxdxxb-rwshkxb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nxdxxb-rwshkxb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nxdxxb-rwshkxb?IssueID=nxdxxb-rwshkxb200901javascript:blockUICustomSetting(function()%7bKeyWordSearch(null,null,'高瑀羚',null,false,false,false,false);%7d);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Index/U0045-2903201313494811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Index/U0045-2903201313494811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D0045004006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vfeDYW/record?r1=1&h1=0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vfeDYW/record?r1=1&h1=0javascript:blockUICustomSetting(function()%7bKeyWordSearch(null,null,'李尉慈',null,false,false,false,false);%7d);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Index/U0055-1208201223191700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Index/U0055-1208201223191700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D0055003011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D0055003011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Index/yejy201101029http://mall.cnki.net/magazine/magadetail/YEJY201025.htmhttp://mall.cnki.net/magazine/magadetail/YEJY201025.htmjavascript:blockUICustomSetting(function()%7bKeyWordSearch(null,null,'郑荔',null,false,false,false,false);%7d);javascript:blockUICustomSetting(function()%7bKeyWordSearch(null,null,'郑慧俐',null,false,false,false,false);%7d);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Index/yejy201101030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Index/yejy201101030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yejy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yejy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yejy?IssueID=yejy201101javascript:blockUICustomSetting(function()%7bKeyWordSearch(null,null,'郭玲玲',null,false,false,false,false);%7d);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Index/xkcyj-ls201312037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Index/xkcyj-ls201312037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xkcyj-ls?IssueID=xkcyj-ls201312javascript:blockUICustomSetting(function()%7bKeyWordSearch(null,null,'邹维',null,false,false,false,false);%7d);javascript:blockUICustomSetting(function()%7bKeyWordSearch(null,null,'伍娜',null,false,false,false,false);%7d);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Index/zgyyjy201308012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zgyyjy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zgyyjy?IssueID=zgyyjy201308javascript:blockUICustomSetting(function()%7bKeyWordSearch(null,null,'赵娟',null,false,false,false,false);%7d);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Index/xdtsjy-ycjyb201409020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Index/xdtsjy-ycjyb201409020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xdtsjy-ycjyb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xdtsjy-ycjyb?IssueID=xdtsjy-ycjyb201409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vfeDYW/record?r1=1&h1=2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vfeDYW/record?r1=1&h1=3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vfeDYW/record?r1=1&h1=3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Index/ft201120028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ft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ft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ft?IssueID=ft201120http://readopac3.ncl.edu.tw/nclJournal/search/guide/search_result.jsp?dtdId=000075&search_index=JT&search_mode=&search_value=%E8%87%BA%E8%97%9D%E6%88%B2%E5%8A%87%E5%AD%B8%E5%88%8A$&la=ch&requery=true

  • 158《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四期

    體,這些「圖像」本身含蘊著「故事」,由圖像發展出解釋學,它建構

    自身獨立體系的豐富意象要則。10 對於繪本的掌握,除文字敘述外,

    解析圖像為開發此故事詮釋的把握關鍵,對圖像的解讀,能探析到什

    麼線索,關切可把故事帶至什麼層面、什麼焦點、什麼議題的發揮。

    本文選以下三本改編自「三隻小豬」主題的繪本進行探討,提析出書

    裡的共同焦點:由「吃」意象發揮「吞噬」隱喻。就「狼」與「豬」

    間的對立二方,把故事情境對應到現實處境,以開發詮釋進路的新向

    度。就所選這三本書的討論,分點說明如下:

    1、《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11:就 「吃/被吃」,探討自然叢林法

    則的「強吃弱」,到社會化體制從「個人勢力」到「集體勢力」的較勁。

    2、《三隻小狼和大壞豬》12:就「拆屋/蓋屋」,探討「拆和蓋」

    間的平衡之道,就強化力量形成的對立競爭,到和諧共處的平衡模式。

    3、《豬頭三兄弟》13:就「解構/建構」,探討「拆解」與「重構」,

    對應於現實人生的拆解局限與解決困境。

    以下就這三本故事書分述進行討論。

    貳、《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吃 / 被吃」

    10 著名的國內繪本作家幾米說:「我會仔細研究繪者如何經營龐大繁複的構圖,看他如何利用線條疏密的接合,明暗變化,空間留白,鋪陳出清晰的視覺焦點;如何以

    寥寥幾筆,乾淨俐落地帶出緊湊的張力;以及如何利用色彩醞釀出不同的氣氛,並

    形成動線的流轉和變幻。同時我還可以藉由圖畫中的場景小道具,感受到繪者的個

    性氣質與生活的痕跡。」這段話指出繪本中的構圖、線條、明暗、留白、焦點、色

    彩、物件…等,都是作者經營故事特點所運用的要素,也從這些要素形成個人作品

    風格的特色。幾米以讀者身份躍身為作者時,他從別人作品的研析解讀,也漸漸摸

    索建構自己繪本的風格特色。Perry Nodelman 也提出圖畫書如何提供關於故事的訊息:「圖畫當中的每樣東西,其重要性是故事訊息的來源,而非美學樂趣的來源。

    圖畫的形狀、風格、佈局等,都是為了傳達使我們回應故事的訊息。」上述所引的

    論見,說明圖像有其自身的敘述形式,以繪本為例可以看到這樣的運用,繪本以圖

    像為主的敘述,文字只是輔助,如何解析圖像是掌握故事很重要的憑藉。所引 Perry Nodelman 之說,可見 Perry Nodelman 著,劉鳳芯譯,《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2000),頁 251。所引幾米的話,可見幾米,〈評桑貝《清晨》、《藍伯特先生》〉,幾米網站 http://is.gd/aSl6NW

    11 文:雍.薛斯卡、圖:藍.史密斯,方素珍譯,《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台北:三之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12 文:尤金.崔維查、圖:海倫.奧森貝里,曾陽晴譯,《三隻小狼和大壞豬》,(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

    13 文.圖:大衛威斯納,黃筱茵譯,《豬頭三兄弟》,(台北:格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 舊故事類型的新開發—以「三隻小豬」繪本為例的探討 159

    對於這本書,本文的討論,擬以「吃 / 被吃」為貫穿整個情節的

    要軸。就此要軸的相關情節:首先,可看到故事在一開始,先建立「吃 」

    的正當性,顛覆傳統野狼是大壞蛋角色,14 重新塑造野狼的形象,15 並

    以生存本能的強吃弱,還原野狼吃食權的正當性16。故事開始特別推出

    吃食的正當性,然而在故事結局卻演述出因著如此吃所遭致被關進大

    牢的下場,使「吃 」問題,「可以吃,卻不能吃,也不該吃」。而於「吃 」

    的情節脈絡,挖揭其深蘊於背後的是「勢」情境。順此的推擬,以「勢」

    為視點觀察,從故事中看到單項的二方,其實背後關涉的是二方勢力:

    從「狼」與「豬」,到「狼的狼群」與「豬的豬群」。「狼的狼群」-- 有

    存在卻缺席。(可從狼群勢力辦的報紙「大野狼日報」,知道有狼群的存

    在,然這只在書的封面才出現,卻沒有進入到內頁的故事內容,像是

    被排擠出主要敘述之外,隱射狼群無法伏出而受到壓制。但整個故事

    卻設定主角從一隻狼開始。這樣的設計:台面上:主角一隻狼;台面

    下:狼群報紙下隱藏的狼勢力群體。「豬的豬群」--三隻小豬、無數個

    豬記者、與關押罪犯的豬獄吏。豬群握有集體優勢—主導傳媒的新聞

    報導,及豬獄吏守衛的監獄系統。

    14 野狼在古典童話故事的多部作品,都是以貪婪的吃食者形象出現,例如《三隻小豬》、《大野狼與七隻小羊》、《放羊的孩子》、《小紅帽》等,在傳統故事角色的定位

    上,野狼被標定為「凶狠」、「殘暴」、「貪食」的惡者形象代稱。 15 在《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故事,把主角換置成大野狼,敘述立場以此為中心的鋪陳,野狼有自己的名字、個性、及行事風格,整體情節描述出野狼的需求、情感、

    動機、遭遇,使得對角色形象的認定,與傳統既有的形象上有很大的不同。大野狼

    形象,從舊作故事烕脅三隻小豬的恐佈暴力,被定型為邪惡的壞蛋角色,林虹汶引

    述作品圖像的多數細節,說明這部作品刻意塑造野狼具有孝順及有禮貌的「好人」

    形象。可見於林虹汶,〈古典童話的重生—以英國民間故事《三隻小豬》的改寫本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 11 期,2006.12,頁 14。

    16 關於生存本能的吃食正當性,故事中提出的反省,從廚房的漢堡說起,漢堡是大眾化的現代性美食代稱,當我們正大口享受漢堡的美味,所吃下的雞肉堡、豬肉堡、

    牛肉堡,若我們是如此吃著這樣的美食,又如何能批評斥責野狼吃食弱小動物的不

    當性。故事特別把野狼吃食的方式,置換成把小動物製成漢堡形式,反襯在吃食者

    與被食者的食物鏈上,對吃食的批判性,更應客觀化來看待。

  • 160《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四期

    大野狼日報 小豬日報 大批豬群記者在第一時

    間就能趕到事發現場

    守衛監獄的豬獄吏

    當吃食(吞噬)問題,進入到體制化的社會運作。「媒體」(報紙) 及

    「監獄」(獄吏)代表社會公共體制的建置。「媒體—報紙」--公眾資訊及

    評論機制管道的建立 17;「監獄--獄吏」--法之執行的體系建立18。於是

    「吃」的規則,從自然叢林的「強吃弱」律則,進入到社會化結構時,

    體制會顛覆叢林規則。從「個別之力」的強及弱,在社會化的體制,

    個體力量不再那麼重要,而是以誰能有更多集體優勢來決定一切。當

    強者成了少數,弱者集結成多數,並發展成優勢,以能集成出的優勢

    吃(吞蝕)強者。於是「吃」律則起了變化:叢林規則--個體與個體間是

    力量的競爭;進入社會體制--集體勢力間的競爭;且由集體優勢的勝出

    者,決定體制的運作方式。在這個故事中揭示出「吃」(吞噬)的脈絡:

    「可以吃 -- 卻不能吃 --也不該吃」。吃的問題,在這樣的面向,其背

    後的決定者,個體力量的競爭是受到集體勢力的宰制。主角亞力山大

    17 報紙媒體又稱為「第四權」,「報紙挾帶龐大的力量和影響進入眾人的生活,報紙或許不總是決定讀者應該如何思考某些議題,但至少決定了讀者應該思考哪些

    (which)議題。總而言之,媒體設定了內容,因此媒體也被稱作第四階級,亦稱『第四權』」。報紙發揮的影響力,決定什麼事件會是新聞,決定什麼角度來呈現,決定

    可以報導多久,決定或許可以操作到什麼程度,現代傳媒建構出其龐大體系,越強

    大的媒體,越可以形成主導大眾的影響力。上述的說明,可見博.柏格森(Bo Bergstrom)著,陳芳誼譯,《視覺溝通的文法》,(台北,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頁 54。

    18 監獄具有司法所賦予合法性的權力,通過懲罰來消抵犯案者的罰行。傅柯提到監獄的功能,監獄首要形式是剝奪自由,在罪行與時間之間定出量化等式的刑罰,它

    被設想為或被要求成為一種改造的機構,監獄對犯人施展一種幾乎絕對的權力,它

    具有壓迫和懲罰的內在機制,從十九世紀初起,就包括剝奪自由和依法改造的機

    構。傅柯從監獄的規訓與懲罰來談監獄的誕生,此可見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頁 231-255。

  • 舊故事類型的新開發—以「三隻小豬」繪本為例的探討 161

    的狼吃了豬,即使他有冤曲仍然要受到處罰而被抓到監牢關起來。19

    再者,這本故事特別把「真實」提了出來,甚至放進書名為標題。

    而「真實」要如何還原?在什麼地方還原?書中把「真實」放在二條

    線軸的處理:1、透過「媒體」報導真實性;2、透過「司法」仲裁來

    審判真實性。然而當「真實」還原在「媒體報導」與「司法仲裁」系

    統,這其實很難避免背後是集體之勢的角力。

    首先,就「媒體報導」與「真實性」關係來看。在故事中可看到,

    媒體報導時,是不同勢力群各有自己立場的觀點陳述。就同個事件,

    在大野狼日報上,新聞採取口述者是一隻狼,並放大的那張照片,是

    野狼神勇的英姿模樣;另外,在小豬日報上,放大的照片,是野狼兇

    惡叫囂的殘暴模樣,並且用「壞蛋大野狼」如此聳動的標題,把是非

    對錯已先進行標定。除了新聞事件外也附上新聞評論,用來強化事件

    後續的波盪效應。20 且所謂「犯罪現場」,由媒體標定,營造出所謂「犯

    罪現場」的新聞性。書中鮮明繪述出現代傳媒炒作新聞的常用手法:1、

    聳動的標題;2、頭條新聞的方式;3、占據版面的位置及篇幅;4、新

    聞事件及新聞評論的運用。透過這些手法可以把新聞更加有賣點的誇

    大化操作。

    再者,就事件的「真實性」,除了媒體報導各有自己立場的陳述外,

    書中也點出現代傳媒走入的死胡同,那是為了營造「新聞性」,而忽略

    了「真實性」。「新聞性」能製造出更多的關注,而「真實性」有時會

    抵觸報社立場並且耗費更多成本去追查。就「狼吃了豬」的事件,在

    故事背後的事實是,狼吃了豬之前,豬已經先死了,豬是被自己所蓋

    建材不牢固而壓垮死掉的。即使不是由狼的感冒打噴嚏所吹垮房子,

    19 故事主角名叫亞力山大的狼,因為要幫親愛的奶奶慶生,即使他那時嚴重感冒,也要親自動手來做蛋糕。因家裡的糖沒有了,在走去跟鄰居的豬家借糖時,因感冒

    打的好大噴嚏,把豬的家給吹倒了,而豬就死在垮下的房子裡,亞力山大只是吃了

    已死掉的豬。而又去第二隻豬的家借糖時,又發生同樣的情況,他又再度吃了已死

    掉的豬。當他來到第三隻豬的家借糖時,小豬在門內卻駡起狼的奶奶,亞力山大才

    抓狂起來要打破小豬家的大門,他因為感冒而不時張大嘴巴並連打著噴嚏,這樣張

    大嘴要打破門的模樣,被拍照登在小豬日報的頭版新聞畫面上。後來亞力山大被抓

    到監牢關起來了,由豬的獄吏看守著他。 20 熊展指出新聞評論的特點:「新聞評論,作為新聞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如今,在各類新聞媒體都起著旗幟的作用,它引領媒介的主流輿論,分析複雜的社會新聞

    事件,影響和設置著大眾的議論話題。」這段引述說明,新聞評論可被視作所運用

    的手段,透過強化出的效果,引領報導的新聞事件的大眾輿論走向。熊展,〈淺談

    新聞評論語言的貼近性〉,《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6,頁 71。

  • 162《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四期

    也恐因其他方式房子垮掉而壓死裡面的居住者。對於豬真正的死因,

    在雙方各有立場的媒體版面上,卻看不到實情的呈現。在報導的版面:

    一方突顯野狼的厲害神勇;一方突顯野狼的兇惡殘暴。針對同樣的事

    實,兩邊呈現完全相反的側重。林宜芳指出「傳媒除了播報和散播新

    聞外,更『製造』新聞。…所謂的『真相』乃是由媒體對已發生的事

    件編輯剪接之後,『再現』於大眾之前,呈現的乃是一種『擬象』的資

    訊。而這樣的資訊,經由不斷的傳播,便相當程度地影響視聽者的判

    斷。」21 「新聞」透過各自立場編輯出的「擬象」資訊,「新聞性」也

    許不會是「真實性」,現代傳媒著眼的變成是能否有賣點的「新聞性」,

    至於「真實性」,誰會願意投入成本再去追究呢!過了熱潮後有誰會在

    乎!

    大野狼日報 小豬日報

    ● 版面篇幅很大的頭條

    新聞

    ● 不同切入觀點的照片

    ● 不同立場的各自新聞

    標題

    另外,就「司法」仲裁與「真實」關係來看。司法背後藏著是看

    不見的角力運作,使司法成為各憑勢力較勁的戰場。故事內容敘述狼

    與豬的單方,背後其實是狼與豬的勢力群,當狼群被壓抑而無法浮出

    台面,豬群取得群體的優勢,能在最快時間就能發動趕到第一事故現

    場,拿著警棍和麥克風的全都是豬的勢力群,能主導整個故事發展後

    續的發話主控權,且執行法的監獄系統也由豬吏守衛。這反映在社會

    體制化的運作裡,對立勢力間的相抗衡,所謂「正義公理」,在司法的

    審判時,可能是為了維護集體優勢這一方的裁定。所謂「真實」,對於

    21 林宜芳,〈由媒體再現看圖畫書創作的顛覆與再造〉,《南亞學報》,第 28 期,

    2008.12,頁 345。

  • 舊故事類型的新開發—以「三隻小豬」繪本為例的探討 163

    實情及冤曲,常在勢力運作間被犧牲了。(亞力山大被關好久了,他的

    鬍子長了且都斑白,眉毛也都斑白。) 事件的真實不被重視,即使還原

    實情仍會受到處罰。故事用最後一張畫面及整個書名的題目,醒目的

    把「真實」鄭重的提出來,像是要提點莫要去忽視了。對於無法得到

    重視的實情,隱伏在這樣的結構,總急切要一再表明。 最後的畫面可

    以看到,狼攀住監獄的窂柱,把頭整個探出來,只要有「透光」機會,

    他仍不放棄要一再說明原委。) 這似乎也告示著,真正「實情」的釋出,

    須有所等待,那最終沒有放棄者的不斷告白。如果真實的揭發,背後

    繫於「勢」,而「勢」是會輪轉的,集體勢力會興替消長。社會化的過

    程,所造成真理的滑移,只能等待不同時勢的消長,等待來日不斷申

    辨的澄明。

    開始時的照片 最後時的照片

    就此書的小結說明,《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運用舊有故事基礎,

    就狼與豬間「吃 / 被吃」的緊張關係,把「狼吃了豬」情節,設入有

    個還原的現場,於新聞媒體及監獄體制上作陳述,使「吃 」問題,從

    「力量」拓至到「勢力」層面,由單邊的雙方演述成二方勢力的角勁。

    順此可看到自然叢林裡,單方力量間強吃弱的律則,演述為社會體制

    化運作--集體勢力間角競。在這個新故事的情節,「吃 / 被吃」間,吃

    食者吞蝕被吃者,被吃者群集成更強大優勢再反撲「吞噬」吃食者,「吞

    噬」在體制化的社會,所衍生出「吃 」的形式,以傳媒報導的譴責方

    式在「吞噬」,以司法監獄的處罰方式在「吞噬」。「吞噬」力道的強弱,

    背後是集體之勢角勁。而「勢」的吞噬,就「狼吃了豬」的情節,在

  • 164《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四期

    表象事實與背後冤曲的拉距間,「真實」有可能在雙方勢力的對衝下被

    犠牲而漠視了。當另有隱情的「真實」,只能於新聞媒體及監獄體制反

    映,「真實」是會失真與被掩蓋,這本書特別用書名標點出,就「吃 / 被

    吃」間的實情原委,真實性是要被瞭解而關切的。

    參、《三隻小狼和大壞豬》--「重建/破壞」

    《三隻小狼和大壞豬》與原有故事相較,其中最大的改變,是把

    設定的角色形象做雙方的換位,原強健的狼變成弱勢的小狼,原要被

    吃掉的小豬變成專找人麻煩的體格壯碩的大壞豬。22並把舊有故事「蓋

    屋」情節,演述成新故事的重點主軸發展:「蓋屋 / 拆屋」的循環結構。23

    並承襲舊有故事的雙方緊張關係,就吃與被吃的「吞噬」意象,改成

    毁滅屋宇的破壞形式,用「拆屋」代替「吞噬」。

    故事的主線:「蓋屋 / 拆屋」的反覆進行,揭顯出二邊的對立性,

    不斷的蓋屋,是因不斷被拆屋。在「蓋」與「拆」之間,是雙方攻防

    的角力。如何蓋出更堅固的屋,另一對立方是,如何更能破壞屋。在

    故事中可看到,二邊不斷精進自己實力的提升過程:建屋者--從「磚塊

    屋」「水泥屋」「鋼鐵屋」;毁屋者--從大鐵鍾的重力敲擊 到電

    鑽加速的馬達動力 到炸藥的全面式摧毁。當防衛的建材越來越窂

    固,攻擊毁滅的力量也越來越勁暴,這是故事提出的一種平衡之法。

    精進研發是因遭受破壞,透過雙方不斷競技而取得抗衡。把故事「蓋

    屋」主題,回應到原初故事的情節,從長大可自立門戶的「成長」意

    涵,在這個脈絡探討「蓋屋 / 拆屋」的意義,此可視為通過成長儀式

    的試鍊關卡。「拆屋」意謂面對外來的挑戰,破壞者總在身旁等待下手

    22 錢淑英說:「作品將童話角色特性進行互換,就是打破了傳統童話慣常運用的類型化角色定位,構成了遠比簡單善惡判定要豐富多元的價值體系。」錢淑英,〈互文

    性透視下的兒童文學後現代景觀—以改編自《三隻小豬》的圖畫書為考察對象〉,《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 4 期第 31 卷,總第 145 期,頁 55。

    23 對於原作「三隻小豬」故事的內容,反覆進行的情節元素。而此方式造成的效果,林虹汶提到「《三隻小豬》有傳統的『三段式反覆』情節,三隻小豬同樣向人借建

    材而蓋成自己的房子,三隻小豬也同樣受大野狼侵襲,有些對話也重覆出現三次,

    『三段式反覆』造成故事的韻律感,讓情節就像波浪一樣,高潮迭起,反覆的情節

    把故事的緊張氣氛愈推愈高,將讀者的心吊在半空中,讓緊張的情節搖晃不定,一

    次又一次重覆的情節與對話加深讀者的記憶。」林虹汶指出故事中特意運用反覆的

    情節,使「吃/被吃」的緊張性,營造出一波波衝擊的閱讀效果。林虹汶,〈古典童話的重生—以英國民間故事《三隻小豬》的改寫本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 11 期,2006.12,頁 7。

  • 舊故事類型的新開發—以「三隻小豬」繪本為例的探討 165

    機會,勢必會被打倒、勢必會被摧毁,而是否能重新站立,能精進自

    身找到居家安立的方式。而終其這樣的故事軸發展,結局只能陷於對

    立的不斷競技嗎?只能一直被拆毁再重新建立嗎?當困境形成結構化

    的一再循環,如何能跳脫這樣的循環而真正化解危機?故事最後的安

    排,可看到書中提出的另一種平衡之道。

    「蓋屋 / 拆屋」結構

    磚塊屋 水泥屋 鋼鐵屋

    「蓋屋 / 拆屋」的反覆情節,只是不斷競技,而如何能跳脫這樣

    的困結,找到化解的方式。那很特別的是,書中以「花房」作為蓋屋

    的終境。「花」象徵柔軟的力量,對照前面的蓋屋軌跡,那是越來越堅

    固,越來越剛強,以強力對抗強力,須不斷提升自己的競技強勁,防

    備更暴烈的被擊毁危險,然這終究困陷在始終對立的攻防局勢。「花」

    之房,不可思議的終結這樣的困境。當大壞豬正要吹垮房子而大口吸

    氣時,深深吸入的花香使他的心溫暖起來,轉瞬間意識到自己行徑有

    多麼的可怕。就此情節的翻轉,所形成前後的參照,過去蓋屋所使用

    越是剛硬的建材,越能發揮更強固的「防禦」、「戒備」、「阻絕」效果;

    但花的香氣特質,以柔軟力量卻可直接滲入內心而啟動感化的力道。

    花屋本身做為屋的建材形成的隱喻:1、使界邊不再形成攻防的分界;

    2、柔軟的特質,柔軟卻是強效。故事最後所寓意的生存哲學,不以剛

  • 166《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四期

    強對應剛強,而是如同老子哲學所講「以柔克剛」。24 柔軟力量做為建

    材,不是圍堵守備,而是化解對立的親近潤澤,在找到共同的利基點,

    「美」可以創造出共同和諧的契機,花之色與花之香,如此之「美」,

    可以化解危機,美形成改善困局的活化劑。

    花之屋

    故事裡暗喻的思考,當危險不能消除時,最佳狀態是與之平衡,

    書的前後封面可連成巧妙的寓意設計,把前後封面攤平時,可以發現

    狼與豬處在平衡狀態。其用整個故事提出的平衡之道,一則是承繼傳

    統舊故事的緊張對立局勢;另一則展現出的創意發揮,以柔軟力量化

    解,柔軟力量可從美的形式找到安家立身的方式。

    24 老子哲學講的「以柔克剛」,例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第四十三章)、

    「守柔曰強」(第五十二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第七十三章)、「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強梁者不得其死」(第四十二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第七十八章)。呂錫琛提到「道家的持守柔弱,又包含以柔克剛的處世原則。柔弱的一類事物往往更有生命力,而堅硬剛強的一類

    事物往往容易被毁壞,柔弱的反而能勝過剛強的。從心理調節的角度來看,守柔

    更優於執剛,唯其「柔」才能保持恬靜安適、心平氣和;而執剛則往往使人逞強

    好鬥,激化矛盾,增添很多無謂煩惱,造成種種惡性事故。因此,老子所說的柔

    弱,不是衰弱,不是懦弱,而是一種獨特的取勝之道和生存之道。」所引老子文

    獻,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臺灣商務,2006)。所引呂錫琛之說,可見呂錫琛,〈道家的文化治療學智慧管窺〉,《鵝湖》,第二八卷第三期總

    號第三二七,頁 14。

  • 舊故事類型的新開發—以「三隻小豬」繪本為例的探討 167

    書封面前頁 書封面後頁 將書封面前後頁攤平

    肆、《豬頭三兄弟》---解構 / 建構

    《豬頭三兄弟》繪本,可說是三隻小豬故事系列中最具創意發揮

    的範例,其順承原本故事的情節發展,再加以拆解故事的整體結構,

    使故事在解體後能轉出更大的創意發揮,當解構了故事,看似脫離原

    來的故事,最後卻可巧妙接回舊故事主軸。本論文對此書的討論,以

    「解構 / 建構」為思考點,把故事情節於這樣的視角來闡述其中的寓

    意。

    關於書中運用「解構」手法,能解構什麼?能拆解到什麼程度?

    所要進行的拆解,不僅就故事內容,更是從繪本的圖書形式。以下提

    出三要項的說明:1、文與圖的分歧;2、整本書一頁頁被拆解;3、角

    色從故事中出走。就這些拆解的手法,繪本的文與圖敘述,此原本應

    密切配合卻讓之分殊,甚至整個書頁一一被撕掉,並讓角色出走到不

    同故事。若這些不只是技巧性的賣弄戲耍,而同時作為故事的隱喻,25

    且對應於現實人生,這該如何來理解呢?

    1、文與圖的不同敘事線:繪本圖書的敘述特點,以圖像為主,文

    字為輔,圖像與文字的密切配合。然而在某個情節點,卻讓這二條線

    25 這些看似賣弄技巧的手法,以具有象徵特點來看待時,在討論上可用來探發其中蘊涵的意義。所謂「象徵」,陳懷恩舉謝林《藝術哲學》所說:「象徵是圖式與比喻

    的結合或統一,在象徵中,代表意義的物象與被代表的觀念完全融合為一。」用所

    掌握的象徵來探討繪本圖像,研析畫面中什麼要素可以提取視為象徵,並將之參照

    舊故事的互文比對,探析能顛覆翻轉出什麼,而於連環畫面的情節因果線,解析能

    有如何的圖構特色與故事寓意。關於陳懷恩的說明,可見陳懷恩,《圖像學—視學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頁 131。

  • 168《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四期

    有了分歧,形成相互對照的差異,且隨後仍又重新接應。舉出故事的

    二例說明:(1)、文字敘述:「…然後把小豬吃了。」對照的圖像對話框:

    「(小豬)哇!他把我吹到故事外頭去!」(2)、文字敘述:「王子騎馬上

    山,拔出寶劍,把巨龍殺了。」對照的圖像畫面:巨龍沒有被殺死,

    而是從圖畫框裡逃到故事外面出來了。

    (1)、文字敘述:「把小豬吃了。」

    圖像畫面:小豬被吹到故事外頭去了。

    (2) 文字敘述:「把巨龍殺了。」

    圖像畫面:巨龍逃到故事外面了。

    2、整本書一頁頁的拆掉:當大野狼來到小豬家敲門,叫著要把小

    豬吃掉時,小豬逃出而躲進第三隻小豬的家,在最後的豬小弟家,野

    狼又再度來敲門,當無處可閃躲時,小豬們竟然將整本書一頁頁撕掉

    了。這彷彿說危險若是在故事裡,把故事書撕掉,拆解故事就能拆解

    其中的危險。然而把故事書拆解,又如何能繼續說這個故事呢?且如

    何理解若對應於真實人生,什麼是拆解人生而跑到故事外頭呢?

    整本書一頁頁的拆掉

  • 舊故事類型的新開發—以「三隻小豬」繪本為例的探討 169

    3、不同故事角色的互相穿插:每本故事都有專屬的角色與發展的

    情節。角色是專屬在各自的故事裡,怎麼可以走出故事外呢?且還進

    入到不同的故事,讓故事角色互相交流,讓不同的故事情節互相進入

    彼此。26這看似構成混亂的交雜,與其他故事編織成一體,而神奇的是

    竟還能接續到原本故事。

    進到農莊故事 進到金玫瑰國境故事 進到海洋故事(不同故事群)

    對於這樣的解構手法,若這些解構手法不純粹只是拆解故事的技

    術性創意,而是可以依序的接縫起來並形成解釋故事的關連,朝這樣

    的方向對故事進行闡述。當文字與圖像無法配合的分歧,這裡可以觀

    察到文字敘述,是循著舊故事內容的發展;而圖像的描繪,則是突破

    傳統的既定框限而賦予新意的發揮。如此文字的敘述,便具有「命運」

    的意喻,承襲舊故事的既定安排,註定會發生,註定會遭逢。而圖像

    敘述與文字的歧異,像是喻意著能跳脫原故事束縛,從已註定的安排,

    轉出新的開拓可能,角色能出走到故事之外,走出命運的框限,走出

    命限的註定。再者,把整本書一頁頁撕下,拆解整本書,像是拆解整

    個故事既定的命定發展,拆解整個鎖死在命定框限的制約。最後,不

    同故事角色的互相穿插,像是喻指能跳脫故事域的封限,才有能力進

    到不同故事域(有農莊生活、海洋世界、童話王國…等等),經歷更多不

    26 故事角色進入到其他的故事,在這部作品中,讓三隻小豬進入到《鵝媽媽童謠》及《喬治和龍》故事,藉由角色的互相交流,把不同的故事情節接綘拼合。且在構

    圖的設計上,配合原故事題材也精心做考量。黃郁婷指出「三隻小豬闖入『鵝媽媽

    童謠』世界時,景物色調則為柔和淡色;躍入『英雄屠龍』」漫畫情境時,色調幾

    乎僅存黑白,呼應閱聽人對漫畫類型之既定期待。」錢淑英,〈互文性透視下的兒

    童文學後現代景觀—以改編自《三隻小豬》的圖畫書為考察對象〉,《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 4 期第 31 卷,總第 145 期,頁 113。

  • 170《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四期

    同的體驗,也有能力幫助其他故事角色突破命定的限制。

    有個很特別的畫面,小豬把撕掉的頁面摺成紙飛機,乘坐在上面飛

    翔起來了。且摺成紙機的那一頁,用的正是野狼來敲門的那張圖案。

    這個畫面的寓意,小豬怎麼會飛呢?「飛」意象如何來闡述?

    撕下頁面摺成紙飛機 坐在紙飛機上飛起來

    連續的這幾頁幾乎沒有任何的文字,在不能憑藉文字的敘述來理解

    時,只能僅憑圖像,則圖像裡有何蘊意呢?三隻小豬坐在紙飛機上遨

    翔,小豬當然不會飛,「飛」的隱喻,可從畫面中找到闡述的線索,在

    飛起的時刻,做成紙飛機的那個頁面,正是野狼正在敲門的時刻,像

    是喻意危險已近逼到眼前了,吃掉或不被吃,生死就在瞬間,所面臨

    的危機可以是另一種轉機嗎?而如何的因應呢?這張用大特寫的手

    法,描繪小豬坐在紙飛機,乘著風的神情。就能否飛起來的最大關鍵,

    可從小豬的眼神找到解釋的線索。在圖像裡對三隻小豬眼神的描繪:

    仰視、平視,與俯視,這些不同的視角,卻同是望向「遠」,仰視看到

    「高遠」,平視看到「平遠」,與俯視看到「深遠」。27在危險的瞬間,

    若不只看到眼前,不只看到被困限,不只看到被束縛;而是能望向

    「遠」,遠方裡像是會產生動力似的,把自己拉脫出去,把自己從命定

    27 「三遠法」,是中國古典山水畫論提出的特點。(宋)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

    謂之平遠。」徐復觀說:「遠是山水形質的延伸,此一延伸,是順著一個人的視覺,

    不期然而然的轉移到想像上面。由這一轉移,而使山水的形質,直接通向虛無,由

    有限直接通向無限;人在視覺與想像的統一中,可以明確把握到從現實中超越上去

    的意境。」郭熙,《林泉高致》,《山水畫論》,頁 63。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頁 345-346。

  • 舊故事類型的新開發—以「三隻小豬」繪本為例的探討 171

    框限中拔脫出來。

    在紙飛機上小豬的神情

    「遠」在畫面中的安排,是由小豬眼神的引介。「遠」,推促紙飛機

    越飛越高,三隻小豬在紙飛機上越來越小,飛起來的畫面空白也越來

    越多。全景以留有大量空白的處理,像是意喻寬廣無邊,無有邊界框

    限,無所羈絆的飛翔。圖像突顯出「空白」。「空白」意義,像是中國

    古典山水畫裡的空白意蘊,「空白」並不是一無所有,空白正是以「空」

    蘊涵無限萬有。28 故事接續的幾頁,都是飛翔在空白情境的處理,在

    畫面中小豬神情愉快享受飛翔,像是意喻拆解了故事設定的危機後而

    得到輕鬆自在。而提析這幾頁中故事畫面三個概念的關連,「空白」—

    「拆解書」—「飛」意象:就這之間關連的闡述:「拆解」-是拆解命運

    框限;「飛」-是解脫後能得到自由自在;「空白」不是什麼都沒有,而

    是解脫後的無所牽綁。當不受命限的困住才能跳脫出,進到不同故事

    經歷更多的探險旅程。

    28 關於中國古典山水畫中刻意保留的「空白」,王建元提到「中國古典山水畫,戒忌塗抹滿幅而填塞人目的一個特徵,如此的『空白』意象,『有處恰是無,無處恰是

    有』,『大抵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他以郭熙「早春圖」為例的說明,「『早春』

    中的空白,它表徵著自身那包容萬物的『鴻蒙』特徵,而最重要的,就是萬象化機

    與任何『存有的整體』(What-is-in-totality)都得憑藉這鴻蒙才能呈露、湧現。」王建元,《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頁 57-74。

  • 172《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四期

    由「飛」引出「空白」,「空白」占版面越來越多

    故事圖像裡把整本書的拆解,然而當拆解整個故事時,則離原有

    故事域不就越來越遠了。但很特別的是,書裡又用「家」意象把一切

    召回,使拆解後又重新拼貼回去。「家」的召喚,使他們在經歷不同故

    事後,重新回到原有的故事軸,重新回到原本的家。整個故事蘊涵的

    二股方向動力:「飛」意象,向外拓展;「家」意象,向內返回。連結

    從「飛」到「家」意象:向外推拓的鬆開束縛,到向內的重新返回。

    整個故事隱含的情節動力線:向外拓出後的向內歸返。而若如此,故

    事內容將會面臨的困境是,一旦回到原本的故事情境,把舊故事頁面

    重新黏回去時,黏貼回去的重返,也就會回到原本故事預設的命運框

    限,他們會回到野狼在門口叫囂要吃掉他們的危機時刻。然而這該如

    何因應呢?當返回到原本的家時,門打開的刹那,故事情節的安排是,

    一隻巨龍探出門來,把大野狼嚇退倒在地。故事的最後一張圖,是小

    豬們與其他夥伴在家享用溫暖的佳餚。這樣的畫面似乎喻意小豬在外

    的歷練行程,其引進外援的支持力量,可以一起協助化解原有故事的

    難關。

    對話框-

    「這張是什麼呀?」

    對話框-「那是我家。」

    「我們回家好不好?」

    把紙黏回去後,故事會回到

    原來的情境中。

  • 舊故事類型的新開發—以「三隻小豬」繪本為例的探討 173

    原有的故事內容連結起不同的故事,使角色間可以互相交流,把

    不同故事匯集編入,創造出的連合的故事情境,在這其中可以發現,

    受難者本身也同時可以是解救者。大龍在它自己的故事,是要被屠龍

    的對象,是困境的受難者,但進入到不同故事時,卻可以成為化解別

    人危機的解救者,化解三隻小豬故事情境的危機。29此就像三隻小豬在

    原本自己的故事,無法單憑自己來解決困境,卻可以在大龍故事,成

    為解救大龍困境的協助者。所以,受困者並不是只能是受困者,只要

    進入不同的事件情境,就能展現出新的發揮功效,受困者會翻轉成為

    解救別人命運的英雄。這本書展現出的創意,把書都拆解了還可以回

    到舊有的故事域。用「飛」力量拆解,用「家」力量召回。而很特別

    的是,故事的最終境,是讓主要的角色全上場了,這樣的做法裡,主

    要角色間仍然是維持原初的對立,仍保留著原初困境裡,這裡有著生

    存意義的最深沉思考:吃 / 被吃、殺 / 被殺,吃食的爭奪、吞噬的危

    機,仍是生存的最大考驗。在故事的最終境,占滿整個版面的温馨情

    境,在畫面的角落,透過窗戶望出,可看到野狼守在外面等待出手的

    機會。30這似乎預示危機並沒有消除,危機始終是存在,且臨到週邊是

    如此的靠近。

    29 《豬頭三兄弟》納入《喬治和龍》的主要角色和部分情節,對於原本故事裡暗藏善惡對錯的價值認定,書中予以另一種鬆解的可能。大龍在原故事裡代表「惡」的

    意象,在《豬頭三兄弟》裡卻轉化成「善」意象,成為化解別人危難的解救者。許

    雅惠說:「(《喬治和龍》)喬治必須要打敗外形兇猛的巨龍,才能完成任務娶回公主。但若仔細審思其中意涵:巨龍身負重任,因此遭到喬治的攻擊,其與喬治的對

    立,正如多數傳統童話故事,毫無理由地分立善惡兩端,而結局必定是邪不勝正,

    意即巨龍必須為喬治所敗—這樣的情節安排對巨龍而言,是否也是困擾?…光憑外表的兇猛即可推論內在的殘暴?而善惡之間的分際又是如何?巨龍究竟是善是

    惡,無法就外表定奪,因此,他的下場也不應只有一個選擇。進而言之,在善惡、

    黑白與是非之間,該思索的是有無灰色地帶可以容許更多的審思空間?」許雅惠,

    〈顛覆性圖畫書的新寓意—以《三隻小豬》改寫故事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七卷第一期,2001,頁 47。

    30 在《豬頭三兄弟》繪本,野狼並沒有被惡懲,這本故事書對最終結局的安排,其雖仍保有煮了沸騰騰冒著煙的大鍋湯,但野狼並沒有掉在其中被燙死,而是退到窗

    戶外等著再次出擊的機會。若把故事中的野狼,象徵「危險」意象,在故事最終境

    仍保留在圖像裡,這意謂危險不會永遠消除,危機始終一直存在著。野狼等待下手

    而引發生命的遭遇危機,這始終是存在,且如此的緊鄰相伴。

  • 174《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四期

    巨龍探出門來,把野狼嚇退倒在地。 主要温馨情境的邊角,野狼在窗外守著。

    這本書透過「拆解—飛—家—拼貼」手法,解構又重構回到原本

    的故事主線。其間運作的張力之大,甚至把整個書體都解體了。而即

    便是拆解書體,故事仍在進行,故事內容不是唯一書體所承載,敘述

    的「說」優先於載體,也從敘述的「說」建構出新載體的家。由敘述

    之說獨立建構起展述的能力,使雖仍籠罩在書體舊故事的框限,也從

    拆解圖與文分殊形式,使同時進行新與舊的各自陳述。並於整體拆解

    的黏貼間製造出縫隙,縫隙可以開放不同來源的匯入,使從原本故事

    域裡跳脫,也使不同故事域可以相互交流。故事的敘述之說,從解域

    與創域中發展新的佈局。

    伍、總結

    對改作版的「三隻小豬」故事討論,所採行的角度,選取的核心

    隱喻,參照舊故事探析的翻轉,於不同層面的闡述,這些依著不同論

    述者切入點的不同,開發著各種詮釋的可能,及共同建構這個主題類

    群的豐富性。本文也參與於其中佈構著論述的進行,就所選的三本圖

    書,提出整合性的論述策略,從研析故事元素間的共同意象,就「狼」

    與「豬」始終存在「吃」的緊張對立,關於誰可以吃了誰,誰會被打

    跨而可以吞併誰,本文把「吃」視為核心,探索相關於此的故事寓意。

    而與舊故事的互文比對,以收擬歸結本論文的重點:傳統的《三

    隻小豬》故事,大野狼扮演惡者形象,最後下場惡者終於死去,小豬

    從此過著快樂的日子。就原有的故事敘述,很容易建構出的解釋模式,

  • 舊故事類型的新開發—以「三隻小豬」繪本為例的探討 175

    從判分角色形象,由吞併到反吞併,壞人會被懲制,導出「邪不勝正」

    教化,及「幸福快樂」的故事終境。31 而就改編版的三隻小豬故事,

    試圖加入更多元的角度,以對應社會寫實的各種複雜層面。就所選的

    三本圖書書,本文以「吃」(吞併)為核心,加強聚焦在雙方間的如何因

    應。《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把「吃」引入媒體及司法的社會化體制,

    提出應關注「真實」問題,取代傳統「正/邪」的判分。《三隻小狼和大

    壞豬》以「拆屋/蓋屋」反覆進行,衍述發揮「吃/被吃」隱喻,提出

    二種的平衡之道:「不斷爭強自己」的雙方競技平衡,及「以柔克剛」

    化險為夷的平衡方式。《豬頭三兄弟》以「解構」危機,及「建構」重

    回危機現場的因應。就這三本書可以看到,其特意拆解「善 / 惡」(「邪

    / 正」)。對大野狼的形象,舉其說是傳統的「惡」者形象,倒不如說

    是象徵「危險」的隱喻式表達。把故事的討論對應於現實人生,「野狼」

    的象徵,喻意生活中遭遇的危難,成長過程會遭遇一關又一關的危險,

    危險總在近身周圍,解決一次危機又有下一關的考驗。那不是如舊故

    事類型的結局:「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對應於真實人生,這些

    書所要展現「面對-處理-因應」的整個過程。「吞食/被吞食」的戰爭,

    以各種不同形式上演,這些故事試圖做著不同的演繹。

    本文以「吃」(「吞噬」)為核心,就「三隻小豬」主題系列,討論

    吞噬的各種形式及其中寓意。當「三隻小豬」已成為當代的新符碼,32

    31 在傳統的《三隻小豬》故事,林虹汶說:「(舊故事)作者賦予大野狼吞食小豬的行為,並且想吞食的慾望永無止息,以說服讀者大野狼最後一定非死不可。大野狼被

    第三隻小豬煮成一鍋肉湯,然後吃掉,故事明確交代大野狼的下場及死法,讓大野

    狼再也無法侵害小豬。…第三隻小豬終於打敗大野狼,傳達出『邪不勝正』。」林

    虹汶這段說明,特別指出在傳統三隻小豬故事,角色形象間明顯的「邪/正」的對立,故事最後壞蛋必須被懲制,結局是幸福快樂的結局。引林虹汶之說,可見林虹

    汶,〈古典童話的重生—以英國民間故事《三隻小豬》的改寫本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 11 期,2006.12,頁 9-11。

    32 「三隻小豬」除了作為童話故事書外,此故事本身的後勁發酵,已轉成符號標記的更多元運用,就不同表現媒材上加以開發,例如英國衛報推出的「三隻小豬」廣

    告,其中運用原故事「狼」、「三隻小豬」、「把屋吹垮了」元素,把故事變為新聞事

    件,就廣告主也是廣告標的--衛報,就「三隻小豬」事件以「新聞」方式來呈現,就報導媒體對新聞的處理,是否能持續追踪,發掘事件背後的真相,並隨著媒體產

    業的拓展,建置出公共平台,讓更多人參與關注,就不同立場不同觀點在共通平台

    上相互激盪,並且當新聞事件轉成法律案件時,逼顯出犯案的緣由,也是大家共同

    面對的問題時,促發更多公憤而形成社會運動,最後逼使政府做出相當的改革,整

    個廣告藉「三隻小豬」的故事元素,講述當代媒體(以衛報為例)對新聞的處理來訴諸其特點。另外,就孫品青〈「三隻小豬」的新型房屋〉,在這篇文章中,它其實講

    的是建築的形式,展示英國政府運用現代科技,推出用稻草蓋的社會住屋,用稻草

    蓋的草磚房,也能風吹不倒,火燒不掉,用上 10 年而不崩塌。居住者幫自己取的

  • 176《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四期

    探討新故事運用這樣的符碼進行加工或重塑,在「舊」載體上轉呈出

    「新」體式。這些新舊故事的匯集,視域從不斷解域中又設法回應於

    原故事域,注入著新動力與新意圖,到底誰可以吃了誰,在這裡展現

    的深沉思索,關於生死間的嚴酷生存競爭,這裡有著可遊戲化的鑰匙,

    對於老少咸宜都發佈出最適合的邀約,能親身置入於其中,觀看戲劇

    化自然叢林的生死相鬥。

    三隻小豬故事的系列發展,從原本簡單的兒童讀物,經不同作者

    的進行改寫,顛覆對角色傳統的既定形象,或增添情節的置換出新的

    討論議題,或採不同敘述手法的重構佈局,或拆解整個結構培蘊出新

    故事體,這些故事群逐漸匯構成龐大的故事主題庫,提供對原本的故

    事注入了新思索、新機制、與新解決,並共同集結反映出後現代思潮

    的特點33,結構可被拆解、邏輯可被跳脫、中心可被瓦解,唯一主體的

    敘事可以被拆解,從原有的故事可源源的不斷增生繁衍。

    陸、參考書目

    文:雍.薛斯卡、圖:藍.史密斯 (2002)。方素珍譯。《三隻小豬的真

    實故事》。台北:三之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文:尤金.崔維查、圖:海倫.奧森貝里 (2002)。曾陽晴譯。《三隻小

    狼和大壞豬》。台北:遠流出版社。

    文.圖:大衛威斯納 (2002)。黃筱茵譯。《豬頭三兄弟》。台北:格林

    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瑀羚 (2008)。《繪本在創意教學上的應用—以「三隻小豬」相關繪

    本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惠 (2001)。〈顛覆性圖畫書的新寓意—以《三隻小豬》改寫故事為

    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七卷第一期。

    綽號,就叫做「三隻小豬」。此篇文章標題,以「三隻小豬」和「建築形式」混合

    的取名。就上述這些舉例,說明「三隻小豬」在當代的使用,已不只留在兒童話故

    事,而已變成符號標記,且這個符號是跨世界性的,能得到大眾普遍認同,廣於運

    用在不同的形式。 33 後現代思潮的解構與建構性,「後現代主義既是一種解構主義,同時也是一種建構主義。這種建構主義不同於現代建構主義的是,其注重的創新、發明形式是不確定、

    無定型的。它維持了一種從唯一的真理和確定的世界,向著互相衝突的形式或不斷

    創造中的世界的多樣性的過渡。」鄭祥福著,《後現代主義》,(台北:掦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頁 43。

  • 舊故事類型的新開發—以「三隻小豬」繪本為例的探討 177

    林虹汶 (2006)。〈古典童話的重生—以英國民間故事《三隻小豬》的改

    寫本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 11 期。

    錢淑英 (2006)。〈互文性透視下的兒童文學後現代景觀—以改編自《三

    隻小豬》的圖畫書為考察對象〉。《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 4 期第 31 卷,總第 145 期。

    宋姿儀 (2011)。《師生互動式朗讀中幼童對變化版童話的反應歷程─以

    四本「三隻小豬」圖畫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李尉慈 (2012)。〈行動兒童博物館學習系統設計與實施-以「行動戲箱」

    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蔣風編 (1992)。《世界兒童文學事典》。太原:希望出版社。

    孫品青 (2011)。〈「三隻小豬」的新型房屋〉。《世界博覽》,第 16 期。

    鄭祥福著 (1999)。《後現代主義》。台北:掦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徐復觀 (1992)。《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伍安祖 (2012)。〈序:《易經》文本的經典性和宗教的終極性〉。《易詮釋

    中的儒道互動》,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陳鼓應註譯 (2006)。《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臺灣商務。

    呂錫琛 (2002)。〈道家的文化治療學智慧管窺〉。《鵝湖》,第二八卷第

    三期總號第三二七。

    賴玉釵 (2013)。《圖像敘事與美感傳播—從虛構繪本到紀實照片》。台

    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懷恩 (2008)。《圖像學—視學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出版

    社。

    史菊鴻 (2009)。〈從喬恩.錢斯卡的兩本圖畫書看美國兒童文學的後現

    代性〉。《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 31 卷第 1 期。

    熊展 (2006)。〈淺談新聞評論語言的貼近性〉。《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第 2 期。

    林宜芳 (2008)。〈由媒體再現看圖畫書創作的顛覆與再造〉。《南亞學

    報》,第 28 期。

    李夢潔 (2013)。〈試論新媒體條件下輿論呈現的新特徵——以《國歌》、

    《三隻小豬煮殺大灰狼》為例〉。《東南傳播》,第 5 期(總第 105 期)。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vfeDYW/record?r1=1&h1=0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vfeDYW/record?r1=1&h1=0javascript:blockUICustomSetting(function()%7bKeyWordSearch(null,null,'李尉慈',null,false,false,false,false);%7d);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Index/U0055-1208201223191700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Index/U0055-1208201223191700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ccu.edu.tw/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D0055003011

  • 178《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四期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 (2007)。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

    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博.柏格森(Bo Bergstrom)著 (2012)。陳芳誼譯。《視覺溝通的文法》。

    台北: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erry Nodelman 著 (2000)。劉鳳芯譯。《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台北:

    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