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講義 筆記 - edb.gov.hk · HKBU-SCE/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13
HKBU-SCE/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Guide to the Pre-primary Curriculum (2006)/2015-16/Session 1 1 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 教育局委託舉辦 課程發展與學前教育課程指引(2006)的施行 課堂講義 / 筆記 學年 二零一五/一六 課節 工作坊(一) 課題 運用綜合性的課程模式,設計及推行適切幼兒發展的學與教活動 課時 3小時 講者 講師陳岳青女士(電話:3411 4332;電郵:[email protected]講師李仙仙女士(電話:3411 5402;電郵:[email protected]課堂大綱: 一、《學前教育課程指引 (2006)》:基本原則及課程架構 二、綜合性的課程模式 三、跨學科課程統整的實踐 四、超學科課程統整的實踐 一、《學前教育課程指引 (2006)》:基本原則及課程架構 1. 教育總目標 「讓每個人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個性的發展,能夠一生不 斷自學、思考、探索、創新和應變」。 2. 學前教育課程宗旨 幼兒教育應: 「培育幼兒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的全面發展和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為生活 作好準備;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和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為未來學習奠定基礎。」 3. 學前教育的核心價值 兒童本位:幼兒是天生的學習者,其成長發展亦有一定規律和特質。 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學校培育幼兒的重要夥伴。 學校教育: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是幼兒由家庭過渡到社會的橋樑。 社會環境:社會需求會影響到學前教育政策的制定,社會文化也會影響家長 對學前教育的要求。

Transcript of 課堂講義 筆記 - edb.gov.hk · HKBU-SCE/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 HKBU-SCE/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Guide to the Pre-primary Curriculum (2006)”/2015-16/Session 1 1

    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

    教育局委託舉辦

    課程發展與《學前教育課程指引(2006)》的施行

    課堂講義 / 筆記

    學年 : 二零一五/一六

    課節 : 工作坊(一)

    課題 : 運用綜合性的課程模式,設計及推行適切幼兒發展的學與教活動

    課時 : 3小時

    講者 : 講師陳岳青女士(電話:3411 4332;電郵:[email protected]

    講師李仙仙女士(電話:3411 5402;電郵:[email protected]

    課堂大綱:

    一、《學前教育課程指引 (2006)》:基本原則及課程架構

    二、綜合性的課程模式

    三、跨學科課程統整的實踐

    四、超學科課程統整的實踐

    一、 《學前教育課程指引 (2006)》:基本原則及課程架構

    1. 教育總目標

    「讓每個人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個性的發展,能夠一生不

    斷自學、思考、探索、創新和應變」。

    2. 學前教育課程宗旨

    幼兒教育應:

    「培育幼兒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的全面發展和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為生活

    作好準備;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和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為未來學習奠定基礎。」

    3. 學前教育的核心價值

    兒童本位:幼兒是天生的學習者,其成長發展亦有一定規律和特質。

    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學校培育幼兒的重要夥伴。

    學校教育: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是幼兒由家庭過渡到社會的橋樑。

    社會環境:社會需求會影響到學前教育政策的制定,社會文化也會影響家長

    對學前教育的要求。

  • 2 HKBU-SCE/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Guide to the Pre-primary Curriculum (2006)”/2015-16/Session 1

    4. 幼兒發展目標及學習範疇

    四大發展目標:(1) 身體;(2) 認知和語言;(3) 情意和群性;(4) 美感。

    六個學習範疇分別為:(1) 體能與健康;(2) 語文;(3) 早期數學;(4) 科學與

    科技;(5) 個人與群體 和 (6) 藝術。

    所有的學習都包涵「知識」、「技能」和「態度」三個重要元素。

    學習範疇的劃分並非鼓勵分科教學,亦不是為小學分科教學作準備,而是讓教

    師在規劃和檢視課程內容時方便參照,確保全面而均衡地施行。

    以學前教育課程的規劃來說,綜合性的課程模式可以涵蓋多個不同範疇的內容,

    並能融合「教育」和「照顧」,透過靈活處理學與教策略,幼兒的學習會變得

    全面、具彈性和更多元化。

    5. 課程規劃的原則

    學前教育課程按「兒童發展」和「兒童學習」的基本原則來訂定。

    設計課程時應以兒童為本、全面均衡、遊戲為策略。

    教師需對「兒童發展」和「兒童學習」有所認識,並應善用這些知識,作為教

    育幼兒的依據。

    a. 兒童發展

    (1) 幼兒發展主要受到遺傳、環境及教育三大因素所影響。透過家庭、學校,以

    至整個社會的互相配合,使兒童得以健康成長。

    (2) 幼兒的成長發展有一定的規則,學前教育工作者必須認識幼兒成長過程和

    不同年齡的發展特徵。

    (3) 兒童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給予幼兒適當和足夠的發展空間。

    (4) 在社會要求、家長期望和兒童身心發展這三方面會存有差距,教師除了要

    掌握學前教育的專業知識外,更要熟悉各學習範疇的基本知識,因應幼兒

    的學習需要,發展他們的多元智能。

    b. 兒童學習

    「做中學」,「遊戲中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遊戲是愉快的學習經驗,

    感知活動是學習的媒介。觀察、探究、思考、想像是學習的方法,成就感是學

    習的強化劑。

    (1) 幼兒天生對周圍的環境充滿好奇,喜愛探索,是個主動的學習者。在適當

    的環境資源和成人的協助下自能建構知識。

    (2) 幼兒的學習會受到成長因素影響,不能學習超越能力範圍的東西。幼兒的

    發展快慢不同,學習一定要配合成長發展。

  • HKBU-SCE/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Guide to the Pre-primary Curriculum (2006)”/2015-16/Session 1 3

    (3) 幼兒需要從直接的生活經驗、感官的接觸、富趣味的活動來學習 —— 透

    過遊戲能自動自發、主動投入、輕鬆愉快和有效地學習。

    (課程發展議會,2006)

    二、 綜合性的課程模式

    綜合性的課程模式 (Integrated approach) 又稱課程統整 (curriculum integration)。《學前

    教育課程指引》(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06,頁12) 強調學前機構應以「綜合、開放、富

    彈性的非正規學習模式,配合幼兒的發展需要和興趣,透過富啟發性和有趣的遊戲活動,

    提升幼兒學習能力,發揮個人潛質。」

    1. 課程統整的產生

    傳統教育只注重知識的直接灌輸、陳舊僵化的教學內容、機械刻板的教學方法

    的不足,大大減少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成效。

    統整性的課程設計能符合人腦運作規律的學習方式,透過整合的課程,讓幼兒

    進行有意義的學習。知識的統整可促進學習的轉移,加強學習範疇的相關性、

    連貫性。

    學習是建基於已有的經驗與意義,以及真實生活的關聯。

    2. 課程統整的理論基礎

    吳樎椒、張宇樑 (2009) 把課程統整大概分為以下三個統整的方向:

    (1) 以生活經驗為中心之「意義化」的課程編排

    (2) 以「全人教育」與「多元智能」為方向的課程編排

    (3) 以「主動探索」、「概念化學習」等能力指標為統整方向的課程編排

    Beane (1997b,轉引自鄭博真,2012) 提出課程統整包括四個主要面向:

    (1) 經驗的統整

    (2) 社會的統整

    (3) 知識的統整

    (4) 課程設計的統整

    3. 課程統整的模式

    Drake (1998,轉引自鄭博真,2012) 提出以下多種的課程統整的模式:

    (1) 傳統 (traditional)

    以單一學科領域進行教學,按學科內容的深淺程度或時間先後次序編排,如語

    文、數學、音樂等。

  • 4 HKBU-SCE/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Guide to the Pre-primary Curriculum (2006)”/2015-16/Session 1

    (2) 融合 (fusion)

    把關心的課題,如「尊重」等融入不同範疇的教學中。

    (3) 科目內統整 (within one subject)

    單獨一個學習範疇以綜合形式推行的情況,就如皮亞傑的認知建構論所說,幼

    兒需要透過與事物的互動,透過同化及調適,從而產生新的基模。以語文這一

    學習範疇為例,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2006) 指出老師應以自然及生活化的形式,

    透過真實的情境,把聽、說、讀、寫融入學習活動中。例如透過訪問及滙報等

    綜合活動,幼兒能提高聽及說方面的能力;透過與友伴或教師通信的活動,幼

    兒學懂文字的運用。另外,也可將相關的知識串連起來,例如以生物為題涵蓋

    動物和植物方面的知識。

    (4) 多學科統整 (multidisciplinary)

    由兩個或三個等學科透過一個議題加以連結。例如,幼兒可在老師的協助下,

    運用數學及科學範疇的知識,認識火箭運行的原理。

    (5) 跨學科統整 (interdisciplinary)

    教師也可以主題串連不同學習範疇的活動。以跨學科模式統整學習活動,達致

    全人教育的理念,讓幼兒全面發展。活動可包含多個學習範疇的活動並結合知

    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每個主題應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評量。

    活動以生活為中心,使生活和教育能互相結合。教師可按照兒童的實際需要調

    動學習活動次序和調整學習進度,靈活而具彈性地編排教學。

    (6) 超學科統整 (transdisciplinary)

    超學科課程統整與跨學科課程統整不同之處在於學習活動的整合性。在學習過

    程中,超學科課程統整的學習活動涵蓋不同學習範疇。教學過程中更著重幼兒

    的主導性。以下借用方案教學說明推行超學科統整 (transdisciplinary) 的推行

    方法。

    根據 Chard (1997,p. 5),「方案教學是一個或一群兒童對某一主題或論題作深

    入的探討」。

    《學前教育課程指引》(課程發展議會,1996,頁 116) 也指出「設計活動教學

    法 (亦即方案教學) 與主題教學是一脈相承的,分別在於前者更著重兒童在學

    習過程中的自主性、探索和發現,而學前教育工作者也脫離以往較主導的地位,

    變成激發兒童學習的伙伴。」

    課程統整的模式多種多樣,各學者之間也沒有一致的說法。以上所列舉的統整方法,

    也是由單一範疇以至整合所有範疇等不同的程度。綜合性的課程有不同的可行方案,

    作為幼教老師,應靈活地運用不同的統整方法,按校況和條件,規劃適切的課程,以

    促進學與教的成效。以下將選取一些跨學科課程統整及超學科課程統整施行方法的

    例子,以供參考。

  • HKBU-SCE/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Guide to the Pre-primary Curriculum (2006)”/2015-16/Session 1 5

    三、 跨學科課程統整 (interdisciplinary) 的實踐

    1. 跨學科課程統整的設計及推行策略

    (1) 教師可根據班裏大多數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興趣選擇主題、決定主題名稱,選題

    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符合幼兒的興趣,教師亦可與幼兒一起商議學習的主題;

    圍繞幼兒的生活經驗,配合文化背景,由幼兒本身伸延至家庭、學校、社

    會、國家,例如:我長大了、我的家、快樂上學去、慶祝節日、不同季節

    進行的活動、香港回歸等;

    能刺激幼兒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力。

    (2) 教師以概念網形式探究與主題有關的教學內容 (見圖一及圖三)

    (3) 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能力撰寫主題學習目標

    Drake, S. M. & Burns, R.C. (2007) 提出以「知、行、為」作框架去建立課程的

    目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知識、技能及態度」。我們必須回答以下三個問

    題:

    i. 幼兒最想「知」的是哪些知識?

    ii. 幼兒最想「行」的是哪些事情?

    iii. 我們想幼兒成「為」哪類型的人?

    「知」方面可分為較為低層次的一般性事實,例如:能列舉海、陸、空等三

    種交通工具;跨學科概念,例如:能指出交通設施與日常生活的關係;以及

    經得考驗的個人觀點,例如:能了解個人權利及社會責任。

    「行」也可分為低層次技能,例如:「識別」和「描述」等知識消費者技能;

    以及較高層次技能,例如:「研究」、「調查」、「解難」等跨學科技能。

    「為」是我們期望學生最終養成的品格,包括態度及習慣。

    課程的建構要達致跨學科統整,關鍵在於目標的訂定,是否涉及跨學科概念

    或經得起考驗的個人觀點,以及有否提供學生機會實踐跨學科技能和態度。

    (4) 根據主題單元目標撰寫主題教學網 (見圖二),篩選各個範疇的教學內容及

    活動

    (5) 撰寫各個活動的具體行為目標

    (6) 準備教學資源

    (7) 設計活動流程

    (8) 實施教學

    (9) 評量及檢討

  • 6 HKBU-SCE/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Guide to the Pre-primary Curriculum (2006)”/2015-16/Session 1

    2. 教學的進程

    (1) 引起動機的活動

    從舊經驗中選取與該單元有關聯的知識與能力,引發兒童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2) 展開活動

    讓幼兒有充分的操作活動;包括團體、小組、角落活動。

    (3) 總結活動

    單元活動的最高潮,總結性的;

    創作、成果發表;

    彼此分享;

    學習總結。

    3. 活動類型

    主題教學的內容可以不同形式的活動來進行,以達致預期的教學目標。由介紹主

    題開始,到主題內容的延展,以及鞏固幼兒有關概念、技能的學習,教師可選擇

    下列活動模式:

    (1) 自由活動

    (2) 個別活動

    (3) 團體活動

    (4) 角落活動

    (5) 小組活動

    4. 學習活動的形式

    (1) 閱讀

    (2) 討論

    (3) 說故事

    (4) 表演

    (5) 製作

    (6) 實驗

    (7) 觀察記錄

    (8) 唱歌

    (9) 舞蹈

    (10) 律動

    (11) 繪畫

    (12) 展覽

    (13) 戲劇

    (14) 遊戲

    (15) 經驗分享

    (16) 欣賞發表

  • HKBU-SCE/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Guide to the Pre-primary Curriculum (2006)”/2015-16/Session 1 7

    5. 跨學科統整課程教學活動舉例

    主題:中國文化

    對象:適合高班幼兒

    目標:

    幼兒能對中國文化有初步了解

    幼兒能思考中國文化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幼兒能對中國文化感興趣

    活動名稱 活動類型/方法 主要學習範疇 次要學習範疇 簡介/材料

    引起動機

    1. 民間故事:曹

    沖稱象

    團體 / 討論 早期數學 語文 故事書 / PPT

    2. 算盤 個別 / 實驗 早期數學 科學與科技 算盤

    古時的童玩

    3. 麵粉公仔 小組 / 製作

    自由 / 遊戲

    藝術 體能與健康 麵粉、鹽、糖、糯

    米粉、廣告彩

    4. 試玩傳統體能

    活動:抓米

    袋、毽子

    小組 / 製作

    自由 / 遊戲

    體能與健康 個人與群體 布袋、米、硬卡紙

    古時的發明

    5. 再造紙 小組 / 製作 科學與科技 個人與群體 紙碎、水、水盤、隔

    網、木板、白膠漿

    6. 自製紙扇 小組 / 製作 藝術 語文 白紙/手工紙、各色

    水筆、毛筆

    7. 剪紙 小組 / 製作 藝術 體能與健康 色紙

    8. 印刷 小組 / 製作 科學與科技 美藝 白紙、大片樹葉

    白膠漿

    古時的娛樂

    9. 光影真好玩 自由 探索 科學與科技 個人與群體 自製光影箱、沙

    10. 欣賞皮影戲 團體 / 欣賞及討論 藝術 語文 影片

    11. 認識傳統樂器 團體 / 演出 藝術 語文 鼓、銅鑼等

    12. 自製皮影戲偶

    及劇本創作

    團體 / 製作 / 繪畫 語文 藝術 牛油紙、白紙、竹

    筷子

    總結活動

    13. 皮影戲演出 團體 / 演出 個人與群體 藝術 自製布幕

    活動:

    試逐一為上述活動定出活動目標 (包括知識、技能、態度) 及教學流程,並分析

    有可能防礙活動統整的因素。

  • 8 HKBU-SCE/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Guide to the Pre-primary Curriculum (2006)”/2015-16/Session 1

    圖一:主題概念網

    小巴

  • HKBU-SCE/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Guide to the Pre-primary Curriculum (2006)”/2015-16/Session 1 9

    圖二:主題教學網

    圖三:主題概念網

    工藝

    字畫

    年畫

    剪紙

    扇畫

    傳統玩意 搖鼓

    毽子

    陀螺

    麵粉公仔

    表演

    皮影戲

    牛皮

    驢皮 手影戲

    提線偶戲

    指南針

    四大發明

    火藥

    造紙 印刷術

    中國文化

    傳統文化與我們

    娛樂

    改善生活 節慶

    統計全班最多人乘坐的交通工具

    透過模擬乘坐交通工具,認識乘車規

  • 10 HKBU-SCE/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Guide to the Pre-primary Curriculum (2006)”/2015-16/Session 1

    四、 超學科課程統整 (transdisciplinary)的實踐

    1. 教學的進程

    (1) 開始

    教師與幼兒討論主題,協助他們發表自己的經驗和提出意見。

    幼兒透過不同的形式 (畫畫、寫作、角色扮演、作品展示等),分享他們對

    主題的體驗及了解。

    教師找出幼兒過往的經驗以及了解的程度,協助幼兒有系統地陳述與主題

    相關的問題,並共同策劃探究的方向。

    (2) 深入探究

    尋求問題的答案,並提出新的問題。

    教師提供機會讓幼兒獲得新的直接經驗。

    教師安排實地參觀、探訪、提供書籍、研究材料或其他資源供幼兒調查 /

    探究之用。

    (3) 總結

    教師安排高潮活動,讓幼兒把所學到的知識或完成的作品與人分享。

    幼兒討論、回顧及評估整個方案進行的工作。

    提供機會讓幼兒將新知識個人化及內化。

    2. 課程設計及推行的策略

    (1) 初步計劃

    選擇主題,教師要估計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最感興趣的事,在小組活動中多

    留意幼兒感興趣的人和事,從而選取題材,考慮兒童的經驗、能力、老師

    的能力,以及課程編排的彈性等;

    探究範圍的決定 — 以腦力激盪的方式製作概念網;

    考慮課程的要求;

    調查可進行的戶外教學活動;

    蒐集主要的資源。

    (2) 教學活動的形式

    探究性活動 (investigations)

    如:問問題、預測、實驗、探索、觀察、閱讀、蒐集資料、整理、討論等。

  • HKBU-SCE/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Guide to the Pre-primary Curriculum (2006)”/2015-16/Session 1 11

    建構性活動 (constructions)

    如:繪畫、木工、剪貼、美勞、積木、模型製作等。

    戲劇性遊戲 (dramatic play)

    如:假裝性的娃娃角遊戲、個人想像性遊戲。

    (3) 五個結構性要點

    方案具備以下五個結構性要點,在不同的階段,發揮不同的功能。

    團體討論

    實地參觀

    發表

    調查

    展示

    討論問題

    試以「中國文化」為題,運用超學科課程統整的模式,推行一次專題研習,

    並分享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連串活動。

    案例研習 (一)

    李老師任職的機構最近由主題教學轉為方案教學,她習慣了幼兒靜靜地聽

    她說故事,並聽她的指令進行不同活動。現在進行方案教學,強調幼兒主動

    探究和發問,她遇到以下疑問,請嘗試為她解答:

    透過超學科課程統整,怎樣才能知道幼兒學了甚麼呢?

    幼兒在課堂上七嘴八舌地提問,怎樣才能處理好課室的秩序呢?

    在方案的總結活動中,李老師打算安排幼兒展出作品,並邀請校長、家

    長及其他幼兒來參觀。不過,她認為幼兒的作品不大理想,如果她為他

    們的作品加以修飾,這樣做有沒有問題呢?

    分享

    提問

    建議

    商討

    實地

    圖書

    網上

    訪問

    素描

    寫作

    建構

    戲劇

    報告

    筆記

    用數字符號

    記錄

    圖表製作

    概念網

    記錄

    用文字或繪圖

    展示對知識的

    理解

    作品

    團體討論

    展示 發表

    實地參觀 調查 可誘發興趣的場地

    可搜集資料的場地

    可進行訪問的場地

    可展示成果的場地

  • 12 HKBU-SCE/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Guide to the Pre-primary Curriculum (2006)”/2015-16/Session 1

    案例研習 (二)

    試比較下列兩個方案教學的情境,並說明有利課程統整的策略。

    情境甲

    老師:小朋友,你們覺得開什麼店好

    呢?

    S1 :麥當勞

    S2 :時裝店

    S3 :玩具反斗城

    S4 :…… (沉默 10 秒)

    老師:明明 (S4) 你覺得呢?

    S4 :……

    S5 :老師,他不懂呀!

    老師:好,我們讓他想想,等一下再

    請他回答……小文請你坐好,

    後退一些,坐在地墊上。小朋

    友要安靜,專心聆聽別人說

    話。好,雯雯 (S6) 到你說。

    S6 :我覺得可以開玩具店,因為我

    們有去參觀玩具反斗城。

    老師:子浩 (S7) 你想開什麼店?

    S7 :我不要 ……

    情境乙

    老師:小朋友,你們覺得開什麼店

    好呢?

    S1 :麥當勞

    S2 :時裝店

    S3 :玩具反斗城

    老師:彤彤提議開麥當勞;小思提

    議開時裝店;志偉提議開玩

    具反斗城 (邊說邊在白板

    記錄)。小朋友的意見很好

    呢,老師很欣賞,因為都是

    我們社區有的商店哦!其

    他同學贊成嗎?

    S4 :老師!我覺得可以開玩具

    店,因為我們有去參觀玩

    具反斗城。

    老師:明明說得相當好!他提出

    了支持開玩具店的原因。

    小朋友,還記得上星期參

    觀玩具店嗎?玩具店內有

    什麼呢 ……

    小組分享:

    試在小組內分享一個課程統整的優秀例子以供參考,以及一個常犯的錯誤

    以供借鏡。

  • HKBU-SCE/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Guide to the Pre-primary Curriculum (2006)”/2015-16/Session 1 13

    參考書目:

    吳樎椒、張宇樑 (2009)。幼稚園教師對主題統整課程的知覺研究。《教育研究學報》,第四十三卷二

    期。取自 http://140.133.6.3/handle/987654321/7471?null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1996)。《學前教育課程指引》。香港: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

    課程發展議會編 (2006)。《學前教育課程指引》。香港:作者。

    鄭博真 (2012)。《幼兒園統整課程與教學:理念與實務》。台北:華騰。

    Chard, S. C. (1997)。《進入方案教學的世界》(1 冊、2 冊) (蔡慶賢譯》。台北:光佑。(原文於 1992 年

    出版)

    Drake, S. M. & Burns, R.C. (2007). 《綜合課程的開發》,廖珊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原文出

    版於 200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