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24
D.D.M.B.A. 第三十七期 2012/12/20出刊 1 在家與出家 佛陀化世的本懷,是希望所有 的人都能勤修戒、定、慧,息滅貪、 瞋、癡。但一切法本身並無貪、瞋、 癡及種種罪過,而是加上了人內心的 貪、瞋、癡之後,才有罪惡產生。 因此,佛法的根本目的,並非從諸法 中辨別清淨與不清淨,而是由淨化內 心來徹底改變我們對世界的錯覺。 願消三障諸煩惱 可是修持戒、定、慧並不簡單。在家人、出家人各有各的修法, 而且又分初學與老修行,以及各人根器與心向的差別,於是修行的過 程與層次,就不盡相同了。比較起來,出家修行的障礙比在家少,而 出家修行者出現的障礙當中,心障又比業障多。 <收件人及通信地址黏貼處> 發 行 人:張 昌 邦 編:鄭功賢、劉忠全 編輯委員:陳月卿 劉麗飛 樂秀成 何明橋 張祐康 莊明巧 許書訓 李崑明 張寶方 鄭光哲 美術設計:蔡明潔 發行窗口:會務組 周傳馨 話:(02)2381-2345 5011 真:(02)2311-6350 址:台北市延平南路 77號五樓 E-mail: [email protected] 季刊 01 02 04 09 12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24 ◎師父開示─在家與出家 ◎法鼓焦點─「水中月,空中花」─農禪寺「水月道場」正式啟用 ◎例會紀要—「隨處做主,立處皆真」─常隨法師導讀《聖嚴說禪》 —心領而神會─惠敏法師對「法鼓全集《拈花微笑》之禪意」 的詮釋和開示 ◎法行花絮—聆賞台東山川之美 體驗生活一日禪 ◎學佛心得—參加菩薩戒的心得分享 ◎讀書會分享—看電影學佛法─《轉世小活佛》 ◎健康養生—用精力湯打造不疲勞的生活 ◎應用佛教心理學—「寬恕」是唯一的「解藥」 ◎會員投稿—用心學習「生」與「死」 ◎新會員介紹 ◎人物專訪—學佛之後心胸變得更寬廣! ─吳聿琪師姐談學佛及和法鼓山結緣的因緣 ◎資訊通報─法鼓山第十八屆 在家菩薩戒 ─大事關懷服務

Transcript of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Page 1: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D.D.M.B.A.

第三十七期2012/12/20出刊

1

在家與出家

佛陀化世的本懷,是希望所有

的人都能勤修戒、定、慧,息滅貪、

瞋、癡。但一切法本身並無貪、瞋、

癡及種種罪過,而是加上了人內心的

貪、瞋、癡之後,才有罪惡產生。

因此,佛法的根本目的,並非從諸法

中辨別清淨與不清淨,而是由淨化內

心來徹底改變我們對世界的錯覺。

願消三障諸煩惱

可是修持戒、定、慧並不簡單。在家人、出家人各有各的修法,

而且又分初學與老修行,以及各人根器與心向的差別,於是修行的過

程與層次,就不盡相同了。比較起來,出家修行的障礙比在家少,而

出家修行者出現的障礙當中,心障又比業障多。

<收件人及通信地址黏貼處>

發 行 人:張昌邦

主 編:鄭功賢、劉忠全

編輯委員:陳月卿 劉麗飛

樂秀成 何明橋 

張祐康 莊明巧 

許書訓 李崑明

張寶方 鄭光哲

美術設計:蔡明潔

發行窗口:會務組 周傳馨

電 話:( 0 2 ) 2 3 8 1 - 2 3 4 5

轉 5 0 11

傳 真:( 0 2 ) 2 3 11 - 6 3 5 0 地 址:台北市延平南路

77號五樓

E-m a i l:

f a h s i n . d d m @ g m a i l . c o m

季刊

師 父 開 示

0 1

0 2

0 4

0 9

1 2

1 5

1 6

1 7

1 8

2 0

2 1

2 2

2 3

2 4

◎師父開示─在家與出家

◎法鼓焦點─「水中月,空中花」─農禪寺「水月道場」正式啟用

◎例會紀要—「隨處做主,立處皆真」─常隨法師導讀《聖嚴說禪》

—心領而神會─惠敏法師對「法鼓全集《拈花微笑》之禪意」

的詮釋和開示

◎法行花絮—聆賞台東山川之美 體驗生活一日禪

◎學佛心得—參加菩薩戒的心得分享

◎讀書會分享—看電影學佛法─《轉世小活佛》

◎健康養生—用精力湯打造不疲勞的生活

◎應用佛教心理學—「寬恕」是唯一的「解藥」

◎會員投稿—用心學習「生」與「死」

◎新會員介紹

◎人物專訪—學佛之後心胸變得更寬廣!

─吳聿琪師姐談學佛及和法鼓山結緣的因緣

◎資訊通報─法鼓山第十八屆 在家菩薩戒

─大事關懷服務

目 錄

Page 2: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2

障礙可分三類:

一、報障:因生存的環境及出生的類別,使得你

無法學佛修行。

二、業障:雖然具備學佛的條件,卻又因工作職

業的關係,而不允許你學佛修行。

三、煩惱障:因心理困擾而難以學佛修行。

如果已經信佛學佛,即無報障,不過,不

論在家與出家,均有業障及煩惱障。由於惡報

生於三塗,福報生於欲天,或雖生而為人,卻

因耳聾眼瞎,或生於邊地,均不能學佛,不知

學佛,故稱報障;雖能學佛,但在家人的生活

形態令業障較為顯著,出家人則於煩惱心障的

感受較為強烈。

在家修行,易於修福業,不利於修慧業;若

在家人本身具足福德,則修福業更是方便了。俗語

說:「人在公門好行善。」如果是有地位的在家

人,只要一句話,便能拯救無數人;他的權職與智

能愈高,則造福人群的機會也愈多,因此,修布施

行易於成功。修福業能感得欲界天的人天福報,六

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都是修福德行。

願得智慧真明了

持戒中含有布施行。消極的持戒是不做壞

事,積極的持戒必須廣行善事,不但不得作惡

法,也不得不修善法。凡是用財力、勢力、智

力、體力、心力等種種方便,使人得益,都是布

施行。

持戒也是忍辱行。忍辱者,不僅忍艱苦,也

要忍誘惑。貧賤者忍苦,富貴者忍樂;忍苦難,

忍不受樂更難,難忍能忍,始能持戒清淨。忍苦

是無條件地接受折磨,忍不受樂是高意志的自我

約束,所以能夠忍的人,一定能成大事。這也是

在家人可以修的。

持戒更包含精進。菩薩的三聚淨戒,便是:

持一切淨戒,修一切善法,度一切眾生;若不精進

以赴,即算犯戒。在家菩薩雖然不能於一時之間做

到,卻可以隨分隨力地持戒、修善、度生;但六度

中的禪定和智慧,在家人就比較不容易修了。

得禪定的人未必有大智慧,無漏的淨慧卻

必定與禪定相應,否則縱然有智慧,也不是無漏

慧,而是有所為的,是與貪瞋癡等我執相應的世

間慧。無漏慧即是解脫慧,雖不一定要從修習四

禪八定獲得,但是在得到解脫的一剎那間,自然

跟定相應,這便是慧解脫的阿羅漢。不過,一般

學佛的通途是:首先以正見為指導,其次以持戒

為基礎,以禪定為歷程,以智慧為目標。然後復

以智慧為舟航,行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在家人易修福業的布施行,但是對於六度

中的持戒、忍辱、精進,卻不容易如法修持,

更何況是禪定與智慧!由於福報而擁有家室眷屬

及財物,豈能與持戒的梵行相應?由於業障的關

係,身分上又豈能與忍辱、精進相應?修習禪定

者,必須擺脫萬緣,專精攝心,若以在家人的生

活方式,雖然能夠學習靜坐,而獲得身心舒暢的

效果,但是要想進入四禪八定的境界,則相當

困難,所以在家的修行者,一坐數小時不起是有

的,一定數天如剎那,卻是極不容易的。在家人

也可以修得與解脫慧相應的正智,卻無法即生解

脫,最多位登三果而不入四果;大乘菩薩不至七

地以上,不得無生法忍的無我解脫的大自在慧。

一般附佛法外道,以在家身分而妄稱位登無生,

那是魔慢,是地獄因,不足為訓。(本文摘自聖嚴

師父《法鼓山僧伽大學僧林悟語3「出家的意義」》一書)

歷經三年時間改建的農禪寺「水月道場」,

終於在2012年12月29日正式啟用。農禪寺,曾經

接引無數迷茫的心靈,找到生命的答案和依歸,

是許多人學佛的啟蒙之地,也是許多人改變生命

的禪門淨土,寺裡的一景一物彷彿在訴說著一串

串的故事,故事裡或許有你,或許有我。

東初老人啟建 聖嚴師父發揚光大

農禪寺是法鼓山的開山宗師東初老人,根據百

丈禪師創立的叢林制度,以務農維生、禪修生活

為主的原則而取的。農禪寺最初只有一棟二層樓

農舍,這棟農舍是由東初老人率領弟子於1971年

建造,並於1975年落成啟用,當時一樓是作為客

堂,二樓供奉文殊師利菩薩,稱為文殊殿。

早期農禪寺周圍遍佈菜園、竹林,常住眾親

法 鼓 焦 點

「水中月,空中花」 ─農禪寺「水月道場」正式啟用

Page 3: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3

手種植蔬菜、採收竹筍,除供寺內日常食用,

也分送給鄰近居民。1977年,農禪寺才啟用一

年多,東初老人即捨報往生,沒有太多時間在

寺中弘法,不過,他以文化教育發揚佛教的理

念,以及自力更生的農禪家風,都被接任的聖

嚴師父繼承下來,並一一加以落實。

之後,隨著聖嚴師父在寺內弘法時間增

加,參加共修的人也愈來愈多,原有空間逐漸

不敷使用,198 3年,決定在農舍後方加建大

殿,於是農舍後院成了大殿前院,而聖嚴師父

接任住持後興建的「入慈悲門」,則成為信眾

前往大殿的入口。後來因為空間的需求愈來愈

大,又逐步以鐵皮搭蓋了禪堂、齋堂、僧眾寮

房、辦公室…等等。

由於聖嚴師父主持禪七、佛七、講座,帶

動年輕人學佛修行的風氣,到農禪寺出家的年

輕人於1989年已將近30位,農禪寺儼然成了培

養青年弘法人才的搖籃。然而,1989年「關渡

平原保護區」公布,讓農禪寺面臨拆遷問題,

為了祈求拆遷問題可以順利解決,當年3月,

聖嚴師父在寺內的念佛共修會上,帶領近一千

名信眾虔誠持誦〈大悲咒〉二十一遍,不久之

後,即在台北縣金山鄉(改制後為新北市金山

區)找到了法鼓山這塊土地,農禪寺的問題也

因此獲得解決。

1 9 9 0年 8月,聖嚴師父在農禪寺內宣講

「四眾佛子共勉語」,以「提昇人的品質,建

設人間淨土」為法鼓山的方向和目標。隨後,

法鼓山各事業體陸續成立,辦公室皆設在農禪

寺內;法鼓山舉辦的法會、成長營、讀書會等

活動,也都在寺內進行。在法鼓山的成長過程

中,農禪寺肩負起經營、推動法鼓山各項建設的重

責大任。因緣不可思議,原本隨時可能面臨拆遷的

農禪寺,後來因被台北市政府列入歷史建築,使得

拆遷問題隨之化為無形。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隨著法鼓山佛教園區逐一完成啟用,曾經扮

演漢傳佛教在台灣的弘法重鎮,以及法鼓山發展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未來改建之農禪寺為景觀寺院,長在水裡、

浮在水面的『水月道場』;從遠處或空中看,是

浮在水面上的『空中樓閣』。希望這個寺院不是豔

麗、不是華麗,也沒有譁眾取寵,希望成為台北市

市區內唯一的景觀道場,它是清雅、樸實、幽靜、

明朗的,沒有太多的色彩,也沒有太多的裝飾,讓

這道場成為台北市的一個地標式的寺廟,讓外國人

到了台灣會想到農禪寺看一下。」

聖嚴師父圓寂之後,現任方丈和尚果東法師依

照師父生前的指示,帶領僧團和護法體系,以及知名

建築師姚仁喜和大元建設工程團隊,歷經三年時間辛

勤打造,終於將農禪寺「水月道場」的改建任務順利

完成。這座具有時代意義的道場,沒有金碧輝煌的建

築,更沒有雕樑畫棟的裝飾,是聖嚴師父生前的悲

願,願在這塵囂的都會中,建造一座21世紀漢傳禪佛

教的景觀道場,讓人人都能入慈悲門,看見自心的本

地風光,帶著禪心建設一方淨土在人間。

新建的農禪寺「水月道場」,是由台北市大度

路出入,入口處以多層的樹木,將前方高架橋的喧

囂吵雜阻隔開來,進入寺院後映入眼廉的即是「空

中樓閣,水月道場」的視覺感受,大殿前方有一長

Page 4: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4

方型水池,透過光和影的映照,呈現水月道場的

意象。再依著水池邊的長廊,或另一邊開闊的石

板廣場前往大殿。

大殿的建築有22根巨大的柱廊環繞,外牆則

以柚木由上而下垂吊;大殿內部採用木地板和木

質牆面構築而成,呈現出一個安靜、單純、簡約

的空間,希望人們進入這個空間可以感受到聖嚴

師父「經由對空間的經驗、對環境氛圍,讓我們

憶起佛法僧、憶起佛陀給我們的教導,利用這樣

來轉化人心」的期許。 

位於台北市關渡平原一隅,簡樸、自然、

幽靜的農禪寺,曾經聚集成千上萬自全球各地、

背景互異、年齡不分的人,共同聆聽聖嚴法師講

述佛教經典、修學佛法和禪法。歷經數十年蛻變

的農禪寺,未來將展現新時代風貌,本著農禪精

神,從農禪生活進入社會、服務更廣大的信眾,

並透過各項活動持續推動心靈環保,以期成為都

會人心靈休憩的一方淨土。 (鄭功賢綜合整理)

前 言 : 繼 去 年 5 月 5 日 法 行 會 例 會 導 讀

《牛的印跡─禪修與開悟見性的道路》一書之

後,今年7月5日法行會再次邀請僧伽大學學務

長常隨法師蒞會,為法行會的師兄、師姐們導讀

聖嚴師父的著作《聖嚴說禪》。常隨法師開示之

前講了一個電冰箱和山水畫刺青的小故事,令大

家覺得新鮮有趣;還安排了一個「幸福人生大拍

賣」的遊戲,讓師兄師姐喊標互動,很有創意也

受大家好評,更留給大家一些省思。

喊水會結凍

常隨法師一開頭先講一個小故事,他說:

「僧伽大學設有佛學系和禪學系,佛學系要念四

年,禪學系要念六年。僧伽大學會邀請一些具特

殊能力的人士來講課,比如在禪學系的課程中曾

經聘請到一位石教授,他能從水晶球中看人的過

去、可以透視物品、預測未來…等等,也因為具

有這類特殊能力,他經常協助警方偵辦刑事案

件。石教授曾經在警察局裡看過一位貌似黑道大

哥模樣的受刑人雙臂上的刺青是電冰箱,而在他

背部的刺青則是一幅山水畫。教授覺得很好奇!

一般的情況,我們比較常看到的都是一些龍、

鷹、虎、豹及蛇之類威猛圖象的刺青,這位菩薩

為什麼會是以電冰箱、山水畫為刺青圖案呢?因

此當場很友善地寒喧之後,馬上請教這位受刑人

這兩個刺青的特殊意涵。」

常隨法師分享此故事的同時,停下來與會

場中的菩薩們進行腦力激盪,要大家想一想、

猜一猜、討論一下。最後法師揭開謎底,說

道:「受刑人雙臂上的電冰箱,代表『喊水會

結凍』(在台語裡,表示自己很有能耐);背部

的山水畫,則代表『有背景』(在台語裡,表示

自己有著強大的後援可以撐腰)。」與會大眾聽

了之後不禁莞爾一笑,都覺得非常有意思!從

這個故事的主人翁所表現出來的觀念與做法,

法師跟大眾說明:「沒有學佛的人會講求『有

背景』或『喊水會結凍』等等,那學佛與修禪

的人,是不是也容易掉入這種『自以為是』的

情況呢?在修行生活中,會不會也執著於追求

『擁有改變一切的能力』呢?」這正是禪宗公

案中到處可以見到的故事。

依此常隨法師提到本次導讀分四個面向來

進行:

一、從「纏」到「禪」-

法師以「幸福人生大拍賣」的互動式遊戲來

進行,讓大家先從回顧自己的生命開始來了

解一般人容易被束縛住的癥結點。

二、「公案集」的因緣-

由師父的開示來理解公案的成立及其修行方

式,並說明成書的因緣及師父說明禪宗公案

的目的。

例 會 紀 要

「隨處做主,立處皆真」

─常隨法師導讀《聖嚴說禪》

Page 5: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5

三、經典中的「正見」-

由《阿含經》為起點,說明《般若經》

所說的「空性」是什麼?逐漸論述《涅槃

經》的「佛性」、《法華經》的「佛的知

見」、《華嚴經》的「法性」…等,經典

中所明示的修行地圖及方向。

四、本書所述「軌則」-

由公案中禪師與弟子的互動,說明破除執

著的方式為何?並論述臨濟宗及曹洞宗鍊

眾的異同?

幸福人生大拍賣

  首先,常隨法師讓大家進行一場「幸福人

生大拍賣」的互動式遊戲。此活動的進行方式

如下:

一、每個人都可以領取玩具鈔票當做競標的資

金,而且依照不同年齡可拿到不同的金

額,資金計算方式~

1.自己從現在開始到一百歲還有幾年?例

如:今年60歲,則還剩100-60=40年。

2 .算出來的數字乘以1 0 0,即是自己可

以 使 用 的 競 標 資 金 。 例 如 : 4 0 年 x

100=4000萬元。

3.每個人從桌上的玩具鈔票中拿取依前述

計算出的鈔票數目拿在手上,玩具鈔票

的單位為萬元。例如:4000萬元=4張千

元玩具鈔票。

4 .大家都領完玩具鈔票後,依各桌「桌

主」所示的拍賣品,進行「幸福人生大

拍賣」的互動式遊戲。

二、每件「拍賣品」都訂有底價,且「競標」最低

增價為100萬元。每個人依照自己對拍賣標的

物的學習體驗時間長短來出價(每一年換算為

100萬元),例如:

1.「不痛恨別人」底價500萬元,假如「競標

者」花了七年才學會「不痛恨別人」則可

喊價700萬元。

2.五年習慣擔心而悶悶不樂,則喊標50 0萬

元。

3.花十年才相信因果,則出價1000萬元。

三、以「桌」為單位,在同一桌的師兄、師姐彼此

喊價,競標十種拍賣品,各桌中出價最高為

「得標者」。

四、每次結標後,由「桌主」邀請「得標者」

(出價最高的買方)簡短說明出價的理由,同

桌的其他人則傾聽。

五、本次拍賣物件共有十件:

1.「不痛恨別人」──────────

個人估價期間~過去;

起標價~500萬元(五年)。

2.「經常讚美所有人」────────

個人估價期間~過去+現在;

起標價~1200萬元(十二年)。

3.「悶悶不樂」───────────

個人估價期間~過去;

起標價~300萬元(三年)。

4.「相信因果」───────────

個人估價期間~過去+現在+未來;

起標價~1500萬元(十五年)。

5.「個人持股有十倍收入」──────

個人估價期間~現在+未來;

起標價~3000萬元(三十年)。

6.「時時能夠回到禪修的方法」────

個人估價期間~過去+現在+未來;

起標價~1800萬元(十八年)。

7.「公司業績三倍成長」───────

Page 6: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6

個人估價期間~現在+未來;

起標價~3500萬元(三十五年)。

8.「離苦得樂」───────────

個人估價期間~過去+現在+未來;

起標價~4000萬元(四十年)。

9.「闔家平安」───────────

個人估價期間~現在+未來;

起標價~3000萬元(三十年)。

10.「明心見性」───────────

個人估價期間~現在+未來;

起標價~5500萬元(五十五年)。

在整個遊戲開始喊標過程中,每個人依自

己的需求和實際的狀況來競標,二十分鐘內各

桌熱烈地喊價後,也有聽到一些感人的分享,

當然也有一些拍賣物未賣出而流標。「相信

因果」、「時時回到禪修的方法」、「離苦得

樂」、「明心見性」是大家普遍重視和積極競

標的項目。當遊戲時間結束時,許多師兄師姐

都覺得意猶未盡,欲罷不能。接下來常隨法師

徵求幾位志願上台分享的師兄、師姐。分享內

容為:從這些拍賣中最吸引您的是什麼?什麼

地方令您印象深刻?

活動心得分享

第一位是游政雄師兄的同修,林慧碧師

姐,她上台分享:「今天和小菩薩一起把所有的

錢拿出來,標到『相信因果』、『離苦得樂』和

『闔家平安』三樣標的,覺得很值得。」因為三

個禮拜前,她的一個兒子意外過世,讓她深刻體

會到人生的無常,因此,她標了「相信因(緣)

果」。另外,林師姐強調:「要為兒子而活得更

快樂、更有意義。現在她全家還有五個人,包括

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也希望家人都平安,所以

標了『闔家平安』。」大眾聽了分享之後十分感

動,紛紛鼓掌並為她加油,讚歎她是一位賢妻良

母,也是一位勇者。

第二位分享者是許書訓師兄,他說:「自己

花了20年的時間去了解一件事,就是每當有壞

事情發生的時候,就會把自己想成『受害人』,

慢慢地,逐漸就會痛恨別人。後來發現,原來整

個壞事情的發生,在自己內心裡面往往有暗中參

與的傾向,在心理學上稱作『結果就是意圖』。

」另外,許師兄也強調:「從這20年經驗中的反

省了解到,當壞事發生時,往往在自己的心中潛

藏著讓它發生的意圖,其實我們根本就沒有資格

痛恨別人了,也就不會把所有問題歸咎於外在的

人事物。」從這個分享可以看出佛法之中所講的

「律己」,已經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第三位上台的是張祐康師兄,說道:「我是

代表第5組(桌),我們這一桌是『集體創作』,

大家集資共同標下最後一件標的─『明心見性』

。而此標的底價是5千5百萬元,從順序上、數字

上、意義上,它都代表最重要的拍賣品。所以我

們這桌的師兄、師姐們有絕對的共識,覺得它超

越前面九項任何一件拍賣品,因此大家把手頭上

剩下的籌碼,一共2億5千萬全部集中來『團購』

。」這一桌的菩薩們表現出大乘佛法中要與眾生

共乘佛道,共證無上菩提的精神。

另外,陳媛秀師姐分享:「自己今天標到

的是『個人持股有十倍收入』和『公司業績三倍

成長』。因為過去自己的公司小得很,這幾年下

來才真正接觸到法鼓山並投入當義工,不但學到

佛法也實現了自己的理想。現在已經可以對別人

說,公司有多大,股東有多少了!」從這個分享

當中,可以體會到陳師姐所獲得的喜悅和法財的

增長,透過接引更多人接近法鼓山、投入義工工

作,讓自己感動有這樣殊勝的因緣親近法鼓山,

所以師姐認為現在她的公司是最大的!

最後,常隨法師以法鼓文化所發行的佛號

CD,回饋所有菩薩們上台分享生命的經驗。並

藉由此活動說明所有的人一生在追求的內容,

然而佛法也提到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我們要弄清

楚,就是「我」!哪個「我」呢?當我們可以

認清楚「我」在悶悶不樂,「我」會去排斥悶悶

不樂;或者,「我」在追求一個成長,或追求一

個完美,然後產生一種貪著的時候,佛法告訴我

們:要小心!所以禪不離生活,禪法就是佛法,

禪法就是心法。師父為什麼要說禪呢?其實禪不

用說,到處都是。

公案的由來

Page 7: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7

常隨法師播放一段錄影,是2005年師父在紐

約象岡道場的禪堂開示,師父說:「公案是禪師

與禪師之間或弟子與老師之間發生的一些故事,

讓弟子如何見性開悟的一些例子。禪門把這些故

事節錄下來,就成為公案。中國有一部非常豐富

的語錄,叫做《傳燈錄》。《傳燈錄》有很多

種,比較完整的是記錄到宋朝為止,叫做《景德

傳燈錄》,裡面收錄1700個公案。後來無門禪師

從中選了一百則公案,此公案集叫《無門關》,

這本《無門關》在日本臨濟宗的參禪修行中廣為

流傳至今,並視為勘驗弟子禪修體驗的依準,參

破了一則公案即可參另外一則,等到公案都參破

了即是開悟。」

師父接著說:「然而,這些公案用的語言、

表現的動作或出現的狀況都跟邏輯理論不相關。

其實,禪宗的公案都有它一定的軌則,和邏輯不

一樣,你把軌則弄清楚,不需要開悟就可以看懂

公案的意思。公案的軌則就是『天下一切的事本

來就是現成的,不必執著它』。比如說狗子有沒

有佛性,不必執著它有,還是沒有。軌則有幾個

公式可以套用,套用之後,全部的公案就可以通

了。很簡單!」不過師父提醒大家,看懂了他解

釋的公案,認為自己開悟了,那就上當了!大家

聽了之後都會意地笑了。

隨處做主

師父為什麼要寫《聖嚴說禪》這本書呢?師

父在書中提到,為的是讓讀者遇到困頓逆境時,

可以當作精神食糧;遇到煩惱痛苦時,可以當作

清涼散;遇到無奈無聊時,可以當作避風港;遇

到消沈落魄時,可以當作良師益友的鼓勵;遇到

得意忘形時,可以當作緩和衝撞的手剎車。禪宗

祖師們的一言一行,都充滿著智慧,不論正反,

都能使你感受到寧靜、和諧、安慰、踏實、積

極、安定。處身於現代世界的現代人,就是缺少

這種豁達、開朗、自在的禪者心境。

試著問問自己:我們可以隨處作主嗎?能

嗎?當置身於花天酒地的場合,種種的誘惑,

能否作主?當置身於經濟危機,你是公司的負責

人,你要衝鋒陷陣,能否作主?當義工掃廁所、

景觀維護除草拔草,處在這樣的境地,能否做

主?其實,大部分的人很難作主,所以臨濟禪師

跟我們講「隨處做主,立處皆真」,也就是說,

如果我們的身心一旦作不了主,受環境影響,反

應出來的都是環境,那我們就會被環境帶著走。

其實環境只是一個幻影,像剛剛拍賣的過程,只

是一場夢,大家了解吧?在真實環境中,如果我

們作不了主,我們就失去自己,失去了自己的本

來面目。

什麼是「空性」

在很多經典中對「空性」給予不同的名稱,

法師以大乘佛法中四部重要經典,為大眾說明如

下~

一、《般若經》的「空性」是說每一種法有它自

己的現象,現象不能夠說是它的本性,只

是暫時性的現象。它的本性─永久不變的

本性─以「空」為性,所以稱為空性,五

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等身心現

象皆是(源自於《阿含經》)。

二、《涅盤經》的「佛性」是說一切眾生悉有佛

性,這在《般若經》雖沒有明講,但一切法

全部都是空,以空為性,眾生亦屬於一切

法,故一切眾生以空為性。所以《涅盤經》

進一步點出來,這個「性」實際上就是「佛

性」;這是因為佛開悟時所見到一切法的本

性都是無常、都是空,所以稱之「佛性」,

眾生皆有,這對修行人是一大鼓勵。

三、《法華經》所講的是「佛的知見」,是從佛

證悟的經驗來看─空、無常、無我。但眾生

不知道,由於愚痴,明明是,但不承認,也

沒辦法體會,故佛要開示眾生悟入佛的知

見,而此佛的知見就是「明心見性」;眾生

獲得跟佛一樣的知見,即可成佛。

四、《華嚴經》所講的「性」叫做「法界性」,又

叫做「法性」,不講「佛性」、「空性」。

「法界性」是說佛的身體以法界為身,「十法

界」是眾生分成十個等級故名知,「一法界」

就是一切眾生的本性,也就是佛的性,法界性

=法性,只要成佛就會發現十法界到處都是您

的身體,身體是永恆的,佛跟眾生是分不開

的,眾生皆從佛的自性顯現。

修行到底是為了什麼?為的就是明心見性,

「性」是本質;「心」是它的功能,功能是有作

用的。僅僅講「性」、本質,可能就變成泛神論

Page 8: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8

─神存在於一切時空─不起作用;講「心」,

是實證空性後,「空性」遍於一切處,而此「空

性」在眾生需要時產生功能與作用,就變成智

慧心、慈悲心來廣度眾生。《般若經》講空性

(智慧心、慈悲心),《涅槃經》講佛性,《法華

經》講佛的知見,《華嚴經》講法(界)性,其實

都是講同樣的東西。

公案與軌則

常隨法師再次提到公案的軌則就是「天下

的事(一切法)本來就是這樣現成的!本來就沒

有事!不要去執著它!」所以,當學人把境界當

虛幻,看成空時,禪師則告訴學人:「胡說,是

有的!」而當學人把境界視為有、視為存在時,

禪師則告訴學人:「胡說,哪有這樣的事!」也

就是說學人怎麼講都不對,這樣似乎沒道理,事

實上禪師的作用就是要「破執」。因為時間的關

係,接下來常隨法師介紹三則公案:

公案一、〈紅爐一點雪〉(《聖嚴說禪》p.32)

師父:紅爐中有一點雪,是根本不可能的

事!

軌則:不論是世間任何事物,或是成佛之後

所見到的佛、道、淨土、聖人、菩

薩,在開悟者眼中都是紅爐一點雪,

沒這些東西。…有慧根的人聽了這句

話之後卻會馬上開悟,發現往日為自

己所貪戀、厭倦、愛憎的對象,都如

紅爐一點雪,不是事實,何必執著?

公案二、〈乾屎橛〉(《聖嚴說禪》p.37)

有 位 和 尚 問 雲 門 文 偃 禪 師 說 : 「 佛 是 什

麼?」雲門回答:「乾屎橛。」也就是清

除糞便的木片。

軌則:禪師們就是要破除人的差別觀念…一

般人可能無法接受這種指示或觀念,

但禪修者心中有很多疑問想立刻得到

答案,如果禪師當下答非所問,並且

給予非常強烈的印象,發問者會非常

震撼,從驚訝中產生智慧的火花,或

可因此而開悟。

公案三、〈啐啄同時〉(《聖嚴說禪》p.68)

問 : … 小 雞 從 蛋 殼 內 開 始 破 殼 , 叫 作

「啐」,母雞發現這個情況而由外

破殼,叫作「啄」…「啐啄同時」

這句話是如何用在修行上的呢?

軌則:啐啄同時是有條件的,要拿捏得「恰

到好處」,也就是契和機相同,感

和應相交,老師必須有這個能力和

工夫,其次弟子要真有出息,也非

常努力,才能紅花與綠葉相配,名

師與高徒相映,的確是千載難遇的

殊勝因緣。

因為是導讀的關係,所以書中的其他公案

就留待大家回去看《聖嚴說禪》這本書,相信從

精采的內容中,我們每次看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結語

人生在成長的歲月及歷練的過程中,所有

人都會需要做一些決策,有一些當下看起來是

「對的決策」,也往往可能是「錯的決策」,

而長期來看,「錯的決策」所造成的損失會比

較大;還好,我們耐得住性子,我們有禪法的

修持及佛法的正見,還有法師的鼓勵及訓勉。

其實當我們每一個人「明心見性」以後,生活

中所有的安樂也好,富足也好,有形的、無形

的價值早就全部包含在裡面了。

張會長在結語時表示:「大家學佛都想要

達到『明心見性』,但是我們不能寄望手臂上有

『電冰箱』的刺青,可以『喊水會結凍』,也就

表示學佛要有成就不可能一蹴可及,而修行時馬

上就要『明心見性』,這也是不可能的!而且我

們學佛也不可能依靠『背景』,縱使有家世、家

產…等等助緣,但學佛不能靠這些背景,而是

要自己腳踏實地去實踐。」常隨法師所說的小故

事,讓他感受很深,也值得大家參考。

另外,張會長談到他和同桌師姐競標,標到

「時時能夠回到禪修的方法」,花了2500萬元。

他提醒大家碰到問題或需要我們面對及處理的事

情時,要回到禪修的方法。會長以他自己為例,

每天睡覺時,就想到數息,體驗呼吸的進出,很

快就會睡著,不用吃安眠藥。

最後會長提到,對學佛的人來說,苦日子

會變短,所以呼籲大家要及早學佛,而且要認

Page 9: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9

真學佛,並且勸子女親友都來學佛,大家一起從

佛法中獲得生命的喜悅。法行會是一個非常優質

的團體,修行固然在個人,但是個人脫離不了團

體,有一個好的團體帶領大家一齊向前走,修行

的效果會事半而功倍。 (劉忠全整理/常隨法師修訂)

法鼓山法行會9月份例會,特別邀請法鼓佛

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蒞會,針對聖嚴師父「法

鼓全集拈花微笑之禪意」做深入的詮釋及開示,

因緣非常殊勝。惠敏法師畢業於台北醫學院藥學

系,早年皈依三峽「西蓮淨苑」智諭長老座下,

目前擔任法鼓佛教學院校長、西蓮淨苑住持、國

立台北藝術大學共同學科教授及中華電子佛典協

會主任委員等職。以下是開示演講的主要內容:

修行著重在人心的調整

9月份例會播放「大法鼓」談的是「提升

EQ,人生不變調」,聖嚴師父一開始就對EQ有

比較深刻的詮釋,師父認為,「EQ」談的不只是

關於情感的品質,而是「EI」情感的智商,這和

我們修行有密切關係。在修行的觀點、方式、論

述上,著重的是對於人心的調整,聖嚴師父指出

應從「調身、調心、調呼吸、調飲食、調睡眠」

等五個方面著手,也就是《大學》所說的「定、

靜、安、慮、得」,達到身體輕鬆、心情愉快,

這樣做也才能保持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心情的愉

快和樂觀的人生態度。至於在身體健康部分,聖

嚴師父特別強調兩點:一、運動(如打拳、練瑜

珈);二、調呼吸(打坐)多練習打坐的方法,

如此自然能提升我們每一個人的EQ。

重視修行過程比開悟更好

接 著 由 惠 敏 法 師 對 「 法 鼓 全 集 《 拈 花 微

笑》之禪意」進行詮釋和開示,一開始惠敏法

師提到聖嚴師父於1984年9月14日在農禪寺禪坐

會以「拈花微笑」為題進行開示,並於1986年

將相關文章結集,以《拈花微笑》為名出版成

書。惠敏法師特別就聖嚴師父《拈花微笑》書

中序文的描述做了幾段分享。

專精於禪修生活的人,不宜多涉人事及文

字;古代的偉大禪師們,多有道場以接眾安眾,

並且通達經教以方便化眾,而像聖嚴師父以推動

佛教教育文化與禪修方法並重的人,實為少見。

像日本禪宗的偉人道元及白隱,是兩位以多病知

名的禪師,絕大多數的禪者,確能予人以銅筋鐵

骨、體魄健壯、山亭嶽峙的印象。

談到修持佛法的受用,師父寫道:「我個

人,只因得到一些修持佛法的受用,往往能夠處

於身心勞累而不厭煩,事雖多而心自寧,氣雖虛

而不浮躁,體雖弱而不苦惱的狀態;常懷淨願而

少惹私欲,成事不為己,失敗無所損。偶爾仍有

煩惱習性在心中現起,幸而我時以慚愧心自勵,

故能瞬息消逝。每以聖賢的心行自期,恆以悠悠

的凡夫自居。」

禪宗頓悟法門講求層次分明,用以自警,勿

以凡濫聖,勿以染亂淨,不得倒因為果而稱無上

究竟。這是聖嚴師父繼續出書的原因。認為修行

本身就是開悟(即重視修行的過程,要比重視開

悟的目的更好),講求安全踏實的觀念。但現在

修行之人一心只追求開悟或強調開悟卻不修行,

希望得果卻不種因。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聖嚴師父於1984年9月14日在農禪寺禪坐會

中談到「拈花微笑」的由來,依據禪宗歷史資

料,宋以前未見「拈花微笑」的記載,宋代智

昭的《人天眼目》第五〈宗門雜錄〉中,記述

王荊公(即王安石)在翰苑,讀到此項記載是

出於《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二卷本】。

「爾時,世尊四視而言:我今日涅槃時到,

汝等有所疑者,一一可問,勿遲滯。爾時,大

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屬來,奉獻世尊於金婆羅

心領而神會─惠敏法師對「法鼓全集

《拈花微笑》之禪意」的詮釋和開示

Page 10: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10

華,各各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即拈

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是時,

大眾,默然毋措。惟獨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

尊言: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于汝,

汝能護持,相續不斷。時,迦葉奉佛敕,頂禮佛

足退。」

白話簡要大意:佛陀涅槃前,向人天及諸比

丘說道:「我不久就要入涅槃了,諸位若有疑問

的,快點問吧!不要遲疑。」此時,娑婆世界教

主大梵天王帶領大眾,向佛陀供奉金色婆羅花,

一一頂禮向佛陀請法後,退坐一方。就在此刻,

佛陀拈起大眾所供的金色婆羅花,在舉眉轉眼間

向大眾展示。此時,眾人天及比丘,頓時啞然無

語,不知所措。只有大迦葉尊者,已明瞭佛陀所

示,即無上法門,所以破顏微笑,從座而起,合

掌正立,默然無語。世尊便向大眾宣示:「我有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

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

義諦,今方付囑大迦葉尊者。」又說:「如今,

我即將往生,諸比丘們,都可跟著大迦葉尊者,

入大乘法門,修行佛道。」此刻大迦葉尊者遵奉

佛陀教誨,向佛陀頂禮後退下。

這正說明了佛教普遍的價值是藉語言溝通傳

遞,但重要在心領神會(禪宗心法)。佛陀涅槃

(究竟留下甚麼東西傳下來呢?)其實就是「正

法眼藏,涅槃妙心」。被貶衡陽的大慧禪師曾對

「正法眼藏」解釋為徹證本心,去除人的解黏去

縛,具正眼而已。

梵天請法,蓮花譬喻

接著惠敏法師從歷史事蹟、文學表徵、哲學

思想三方面來闡述「拈花微笑」。首先從「梵天請

法,蓮花譬喻」談起,根據佛傳文獻之源頭「律」

部,佛陀放棄無益苦行而受用飲食,修行四禪(三

昧)而覺悟。之後,觀察到貪愛執著於我的眾生,

難以接受「緣起(生滅)無常、無我、涅槃(不生

不滅)寂靜」(生滅與不生不滅僅一念之差)的妙

法而七日(或說是二七、三七、五七)躊躇默然。

如《五分律》卷15所說:…眾生樂著三界窟宅,

集此諸業。何緣能悟十二因緣、甚深微妙難見

之法?又復息一切行截斷諸流、盡恩愛源、無餘

泥洹,益復甚難?若我說者,徒自疲勞,唐自

枯苦。又如《增壹阿含經》卷10〈19勸請品〉

(一)聞如是:一時,佛在摩竭國道場樹下。爾

時,世尊得道未久,便生是念:「…設吾與人說

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者,唐有其勞,則

有所損。我今宜可默然,何須說法!」因而不想

為眾生說法。當時,梵天(印度人所信仰最高的

神)恐怕眾生因此迷惑、造業而世間長衰,永處

盲冥,於是請求佛陀慈悲說法。故說偈︰「先恐

徒疲勞,不說甚深義,甘露今當開,一切皆應

聞。」由此確立為眾生說佛法的決心。再如《五

分律》卷15:爾時世尊以此默然而不說法,時

梵天王於梵天上。遙知佛意作是念:今佛正覺興

出于世,不為眾生說所悟法,世間長衰,永處盲

冥;死即當復墮三惡道…。…爾時,世尊默然受

之。即以佛眼普觀世間,見諸眾生根有利鈍,

有畏後世三惡道者,有能受法如大海者,有若蓮

華萌芽在泥出水未出水不污染者。續如《增壹阿

含經》卷10〈19 勸請品〉:爾時,梵天白世尊

曰:「此閻浮提必當壞敗,三界喪目。如來.至

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應演法寶,然今復不暢演

法味,唯願如來普為眾生廣說深法!」而梵天將

世間各類眾生譬喻各種蓮花,…梵天今來勸,如

來開法門;聞者得篤信,分別深法要。猶在高山

頂,普觀眾生類;我今有此法,昇堂現法眼。

菩提樹下成道的法樂:涅槃寂靜

印度大乘佛教對於佛陀那一段躊躇於說法的

時期(七日、二七、三七…)覺得:佛陀的「自

受」法樂─獨自領受開悟的廣大境地之法樂,也

應該不會「寂寞」,應有無量無邊菩薩雲集,讚

佛請法,同入禪定光明法會,因而同享法樂,所

謂「他受用」法樂。例如:與《華嚴經》〈十地

品〉「一時,薄伽梵成道未久,第二七日,住

於他化自在天中,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與

大菩薩無量眾俱。其諸菩薩悉從異佛剎來集,

皆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一生所繫,當

證正覺。…」「時薄伽梵成道未久第二七日,

於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隨喜金剛藏菩

薩所說。」

接著惠敏法師再從《華嚴經》蓮華藏莊嚴

世界海來說明,《華嚴》80卷有所謂「七處九

會」,《華嚴經》似乎是從不同集會地點的描

述,但都不離佛陀成道的菩提樹下的意涵。例

Page 11: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11

如:初會是「摩竭提國寂滅道場始成正覺」、二

會是「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三

~五會都是不離菩提樹下,…宣說理想的佛陀觀

「毘盧遮那佛」與重重無盡的佛土「華藏莊嚴世

界海」,並且從劫(時間)、剎(空間)、法、

眾生、佛德等一與多的相即相入的觀點,表達

萬法平等不二的境界,引發學佛者發菩提心,修

廣大的菩薩行。成佛的希望︰妙法蓮華,《妙法

蓮華經》運用此傳說,作「開權顯實」(聲聞

與獨覺之二乘的果證,都是方便「權」說,二乘

其「實」都是可成佛道)的新解說:「我所得智

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

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爾時諸梵王,…請我

轉法輪。」特別引述《妙法蓮華經》卷1〈2方

便品〉:「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

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

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

可度?爾時諸梵王,…請我轉法輪。如此「菩提

樹下成道的法樂」成為《華嚴經》、《法華經》

所出現場景的核心意義。而佛陀對「難以言說而

默然」的「菩提樹下成道的法樂-涅槃寂靜」,

以及「梵天」請法以及「蓮花」的譬喻的發展情

節,有可能成為禪宗「拈花微笑」公案的素材,

或者發展成類似《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之「拈

花微笑」內容。

同體大悲,心領神會

最後惠敏法師談到是聖嚴師父對「拈花微

笑」的開示:「同體大悲,心領神會」。聖嚴

師父首先以朋友知己之「心領而神會」,來說明

父母、聖賢之「親親而仁民」無私奉獻的胸懷:

「對於自己的骨肉、自己的族類,如手足同體,

如唇齒相依,如枝葉同根,共榮辱,同命運,是

如此的相互信賴,血淚交織,刻骨銘心。這都是

由於高瞻遠矚,體驗深切,方能有牽一髮而動全

身的整體感。」。如此的心胸雖然莫測高深,

「其實他們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後天下人之樂而

樂,既與天下人同憂戚、共喜樂,怎麼會寂寞!」

如同父母親容易知道孩子的需要,孩子卻無法理

解父母的苦心;聖賢能體察凡夫的甘苦,凡夫卻

不知聖賢的胸襟。

之 後 , 惠 敏 法 師 詮 釋 「 拈 花 微 笑 」 的 意

義,特別引《中阿含經》卷17〈2長壽王品〉:

「彼尊者等五日一集,或共說法,或聖默然。」

來詮釋佛陀開悟後瞬目揚眉為眾生默然說法,

同時也引楚圓禪師開堂說法「法筵龍象眾,當

觀第一義」針對有疑請問,問答間終能自問自

答,恰到好處,不多不少,答到默然,生死問

答。「問:郡侯勤重請,法駕渡湘江,擲缽峰

前事,請師為舉揚。師云:風不來,樹不動。

」最終湘水還是向東流。此時,惠敏法師提醒

師兄姐們,順逆境的思考模式,心思語言表

達,應問話且止,畢竟問也無窮,答也無窮,

即禪宗問答產生的效果,如何理解人生價值的

疑團?如何幫忙解決問題?重點在了解心中問

題的價值,即面對人的生死苦惱,一舉一動,

一言一行要有層次感,得失成敗,生死隨緣,

執著是多餘的。更進一步應該每天利用3 0分

鐘,以3、4個字,練習找出對人對己的意義,

就能找到每天的意義(專業),除了生活,還

有生死無常,擁有會有變化,身心準備好,像

佛教中修意義的原點:在佛陀於菩提樹下征

服了魔王、魔軍。當然,這個「魔軍」是指自

己,因此所謂「降魔」就是打敗自己。以此面

對生死的「降魔」態度,將功夫「打成一片」

(禪宗用語),以這種心態來體驗每一分、每

一口氣,都感覺到:我是否情欲減少了?我執

減少了?有沒有做到這些?這些有沒有進步?

這是我們修行人生命的核心價值,讓它可以保

持日新月異的進步,乃至盡形壽!

我們可以先從日常生活中每3 0分鐘作為

一個時段來檢驗,同時調和身心(調身、調

心、調呼吸、調飲食、調睡眠),若有少許自

利利他的進展,趕快記下來,用各種形式表達

(惠敏法師自身用於教學、研究、服務),這

就是心靈上的珠玉珠寶,人類能延續也在這價

值上,如何互助合作,才能共榮共存。環境問

題與環保議題正是法眼,讓事情往正確的方向

走,而生死的關鍵就在於價值觀。

正如同人生在世,結交朋友能得知己,任

用屬下終成心腹,彼此共事而有默契,如此,

凡事皆能心領而神會的話,一定可以得心應

手,無往不利。生死不渝地互相信賴,非語言

文字所能溝通;血淚交融的體驗,刻骨銘心的

感受,亦非語文所能形容。所謂「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唯有過來人,才能夠體會這些無

Page 12: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12

時,差別真的很大。當我們一行人到了台東的信

行寺,就先拍了一張團體合照,展現法行會師

兄、師姐們的熱情。

台東的天氣艷陽高照,正因如此,自然景

物的顏色都特別鮮艷,不管是天空的藍,樹木的

綠,白雲的白,每一種顏色都在豔陽的烘托下,

顯得特別突出;有時候純粹的感覺,更能呈現出

事物之美。

在信行寺的大殿裡,每個人都虔誠的向佛菩

薩祈願,不管是發何種願,都是希望這個世間更

加美好,遠離戰亂、災難、人禍,每個人都能安

居樂業,為社會貢獻自己。

法透過語文來表達的心境和感受。

衷心感謝惠敏法師的開示,讓與會的師兄姐

們,能深刻體會佛陀拈花微笑的禪意,同時也對

修習戒定慧及明心見性的佛法及禪法,有了更深

一層的認識。 (張致文整理)

文/鄭雅文

編者按:本文係鄭師姐參加法行會悅眾11月3日

至11月4日台東行之活動花絮,台東行行程第一

天參訪信行寺、原生植物園、鹿野高台,及前往

伯朗大道觀賞池上鄉稻米節的表演活動;第二天

到森林公園、聖母健康農莊、富源觀景平台及到

加路蘭體驗戶外禪等。

對長年居住台北的我來說,台東是一個遙

遠的世外桃源,印象中這個地方充滿著鳥語花

香,還有樸實的人們。旅程中,我站在鹿野高台

上面,迎面吹來的微風,讓人心曠神怡;遠眺山

邊,我彷彿可以聽見隨風起舞的原住民之歌。

這次又托樂師兄之福,能夠遠離都市的塵

囂來到台東,不僅品嚐到野菜的甜美滋味,也聆

賞了優人神鼓的表演,更藉著單車享受充分的運

動,徜徉在大自然裡。台東的湖光山色令人流連

忘返,法行會的夥伴熱情和善又可愛,謝謝大家

讓我有個充實的週末和台東之旅。

飛機是一種很奇妙的交通工具,大大縮短

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過去從台北搭火車到台東

可能要耗掉六、七個小時,現在只花不到一個小

法 行 花 絮

聆賞台東山川之美 體驗生活一日禪

Page 13: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13

有人說成熟的男人最有魅力,看我們這三位

師兄多麼帥氣啊!非常感謝張昌邦會長與吳紹麟

副會長,以及樂執行長帶領大家進行這趟台東之

旅,讓每一位法行會的師兄師姊們受益良多。

台東以釋迦聞名,幾乎是當地最重要的經

濟作物。釋迦別名佛頭果,根據《台灣府誌》記

載,是在400年前由荷蘭人引進台灣來栽種,因

而又被稱作番荔枝。我們一行人到了台東的一處

果園,大夥兒一起當起農夫摘釋迦,享受了難得

的田園樂趣。

隧道是溝通兩地重要的交通要道,一般隧道

給人的感覺總是陰暗昏沉,台東這條綠色隧道讓

我們擺脫這種感覺。陽光透過綠葉灑進縫隙,空

氣中充滿新鮮,緩緩的徐風拂過身,有種舒服的

感覺蘊藏在其中。

到了原生植物園,大夥兒好像小學生來上自

然課一般,園中專業的導覽人員為大夥兒介紹每

一種植物的特性,讓我們這些都市人收穫滿滿。

中午用餐也十分新奇,在植物園員工的

巧思安排下,每一樣剛剛在導覽老師口中的植

物,現在都成了我們鍋中的美味。十分養生的

午餐,讓每位飲食經常不均衡的都市人,有了

均衡一下的機會。

優人神鼓的鼓聲在我耳裡繚繞,舞蹈在我

心裡佇足,這是一場最震撼的表演;除了精彩

的內容之外,印象深刻的是我們可以在最接近

自然的田地中央,享受這場視覺和味覺兼具的

演出。為何說是味覺?因為空氣中飄著淡淡的

稻香,讓我們感受到天地的恩賜,以及天地之

間最真誠純粹的藝術悸動。

Page 14: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14

晚上大夥兒為當天生日的知美師姊慶生,

十一月的壽星也一同歡慶生日,現場特別準備

了美味可口的蛋糕,還唱了三種不同語言版本

的生日快樂歌,讓壽星們有個難忘的回憶。

透過每個人的幫忙將天燈展開,然後將寫

好祝福話語的天燈點了起來,讓大夥兒的願望

緩緩上升,直達天聽。

第二天早上我們準備離開溫暖的被窩,準

備進行下一階段的行程,沒想到偏遠的台東,

也有如此舒適的住宿環境。

第二天的行程重點在森林公園的單車之

旅,我們沿著琵琶湖前進,一路享受美麗自然

的山水景色,每一個畫面都是上乘之選。

樂執行長總是如此熱心為大家安排行程,讓

每一次的旅程充滿驚奇;也要特別感謝邱再興師

兄的幫忙,因為我的相機到了琵琶湖畔就失去動

力,無法再為大家的倩影留下紀錄,所以邱師兄

力挺,當然我要把師兄們拍的帥氣一點!

這裡是富源觀景平台,大家都精神奕奕地期

待下一個行程:戶外禪的活動,因為等一會兒我

們將會沿著海岸線一路排過去,在打禪中體驗調

息、靜心,讓我們暫時放下凡塵俗事。

古人說: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雖然我們

過程中沒有餓其體膚,卻有很多機會能夠勞其筋

骨,對於平時疏於運動的人,這正是鍛鍊體能及

修行的好機會,也期待更多的師兄、師姊也能和

我們一樣,參與法行會的活動,一起來體驗禪修

生活。

Page 15: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15

三、幽冥戒:受菩薩戒的前一晚有幽冥戒。法師

告訴受菩薩戒的師兄師姐們,屆時可邀請往

生的親友祖先們念佛發心上山求戒,於是在

受幽冥戒之前的休息時間,有不少人在大殿

外合十默禱,誠懇邀請冤親債主前來受戒。

四、說戒演禮和受戒:傳戒期間所安排的課程很

有次序與銜接性,除播放多捲師父以淺顯易

懂語言和信眾互動應答的方式說戒開示,每

看完影帶心中都覺得非常感動,小小體悟

而收穫滿滿,也為了讓大家瞭解菩薩戒的儀

規和端正大家的言行舉止,果航法師和多位

輔導法師及已受戒的師兄師姐們在影帶示範

詳細說明後,更在多次演禮過程中,不斷提

示和修正受戒者的動作和姿態。努力終有成

果,3月11日上午受菩薩戒時,在莊嚴的唱

頌中,領受菩薩戒衣,內心的喜悅帶著自律

發願的承諾,使原本擔心腰不好,承受不了

挺直身體跪拜的擔憂都變成多慮了。

五、人人心中的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在開

示時表示,3月11日受菩薩戒剛好是觀世音

菩薩的聖誕日。而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

大地震引起大海嘯,並且爆發福島核災事

件,由於法鼓山位在金山核能廠區,故有信

眾建議,要未雨綢繆,在中南部蓋另一座

法鼓山,方丈和尚為此引用聖嚴師父所說:

「我的法鼓山已經蓋好了,接下來每個人都要

以心靈環保做核心理念蓋自己的法鼓山。」

六、心淨國土淨:此次參加菩薩戒,從台北車站

候車,到抵達法鼓山報到、行李放置、齋房

用餐行徑路線、膳食可口菜色等各項活動細

節,且殿堂臨時隔間住宿區域,能在短時間

恢復原狀且打掃乾淨等等,皆讓我感受到義

工師兄師姐們的用心奉獻和親切的態度,以

及臉上所洋溢的祥和笑容和散發出來的自在

快樂,這就是我在安和分院上福田班時,法

師分享一位師兄心得報告時所說的,法鼓山

萬行菩薩義工發自內心的真誠服務,讓人感

受到這就是淨土。

七、歸途:在大殿中,法師們叮嚀受菩薩戒後,

有時間要常回來法鼓山或到各分院道場參加

共修,隨即按回程地點有次序的引導大家排

隊坐車,而參加第17屆菩薩戒的每位師兄

師姐們皆面露喜悅,在多位法師和志工們揮

手祝福中滿載而歸,坐車回到溫暖的家中。

文/薛誠宗

一、緣起:

1.2011年暑假期間,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在法行

會例會開示時,當場請在座有參加菩薩戒的

會員舉手,環視四周,有不少師兄師姐們表

達已受菩薩戒。

2.2011年下半年在農禪寺上聖嚴書院佛學初階

班課程,果悅法師在上《戒律學綱要》時曾

講到,要行菩薩道,須受菩薩戒,所以菩薩

戒是一切諸佛之能成佛的根本原因,也是菩

薩之所以成為菩薩的根本所在。

3.今年初的法行會例會,張昌邦會長在結語時表

示,他今年要參加菩薩戒,且第一梯次日期

與例會時間撞期,鼓勵大家報名第二梯次,

因此,我報名參加了3月8日至11日的法鼓山

第17屆菩薩戒。

二、釋疑:在決定報名菩薩戒前,心中有下列兩個

疑惑:

1.需要遵守全部戒條才能受戒嗎?因目前在職

場,偶而會有應酬,淺酌難免,但戒條中有

一條不得故飲酒,若飲酒是否即不得受戒,

法師解釋,仍可受戒,但唸此戒條時,不

得應答「能持」。而受戒之後,儘可能不飲

酒,即終至戒之。

2.若不經意違反了戒條該如何?聖嚴師父曾經開

示:「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

,當不經意犯戒時,要生起慚愧心,誠心懺

悔,日後改過不再犯。這句話也解開了我心

中害怕違反戒律的疑惑。

學 佛 心 得

參加菩薩戒的心得分享

(許朝益拍攝)

Page 16: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16

3.死亡真的存在嗎? 如何放下生死?生死學要如

何修?

4.如何藉由佛法的觀念和方法來對治並超越人生

各種逆境/考驗?

心得分享:

這 次 讀 書 會 仍 然 採 用 『 世 界 咖 啡 館 』

(Wo r l d C a f é)的分組討論模式進行。在分

組討論中,我深深覺得法行讀書會,在經過師

父的啟蒙後,歷經十多年的學習和成長,許多

師兄師姐不僅在佛法上深深受益,更能將師父

的法教應用在自己的生命當中。人生無常,到

了我們這個年齡,許多人都面臨過自己或至親

的病痛、手術、死亡等人生大考試,生死學幾

乎天天都在上演。我一直相信,生命是一場淬

煉,淬極方能生變,極處方能見光,否則任何

法教和理論只是徒有花美,而無花香。唯有從

生命熱爐中親身淬煉出來的,才是真正的、能

轉化自己、啟發別人的生命智慧。

在分組討論中,我們探討了很多與這部電

影及佛法相關的主題,包括顯密教的異同、甚麼

是漢傳佛法的精要、閉關是利己還是利他、法行

會法師開課及精進禪七的規劃等。其中我覺得最

寶貴的心得分享是,第四個討論題目「面對人生

逆 境 / 考 驗 時 , 如 何 藉 由 佛 法 的 觀 念 和 方 法 來 對

治並超越?」好幾位師兄師姐開誠佈公地分享他

們個人貼近死亡的心路歷程,以及從中獲得的領

悟,非常感人。我將它們歸納為以下數點:

1.活在當下。事情發生了,逃避沒有用。暫時甚

麼都不去想,只是單純專一地面對、接受和處

理當下的狀況,雖不能完全放下,但在心中把

一道道防火牆築起來,不讓野火燎原,不自己

嚇自己、編導出各種連續劇的情節。

2.能做到身苦心不苦就是修行,暫時做不到也沒

關係。心可以苦、可以焦慮、可以害怕,但要

時間:101年10月20日下午2:00-9:00

地點: 游政雄、林慧碧夫婦內湖家中

電影簡介:

「轉世活佛」這個藏教神秘傳統已超過700

多年的歷史。電影《轉世小活佛》是世上第一部

全程拍攝其過程的紀實影片。以色列導演納迪‧

巴拉特斯(Nati Baratz)為了一探這個百年奧秘

之究竟,挑戰紀錄片的極限,不畏千辛萬苦、展

開期限未知、結果未卜的長期追蹤拍攝,團隊足

跡深入西藏、尼泊爾、印度各地雲霧飄渺的香格

里拉秘境,捕捉了喜馬拉雅山千變萬化的壯闊美

景,歷時四年多方拍攝完成。片子一推出便風靡

了多項國際重要影展,並獲得海法國際影展最佳

紀錄片、波示頓獨立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全景紀

錄片影展評審團等大獎。

在藏教被譽為當代「密勒日巴」的袞卻格

西於2001年圓寂,遺體火化時,燒出數量驚人

的舍利子,天空並出現彩虹瑞象,預告這位經

數十年的苦行隱修、即身成佛的大成就者要乘

願再來,並以燒出的舍利子排列指示其轉世方

向。達賴喇嘛任命袞卻的大弟子巔簪梭巴負責

尋找他的轉世,謙卑的巔簪梭巴將此視為他此

生的最大使命。

透過高人指點、占卜和夢的啟示等,巔簪梭

巴長途跋涉遍訪藏區各地,經過兩年多艱辛的尋

找,始終未有所獲……,一直到最後他回到尼泊

爾的樽區(袞卻格西當年閉關修行、也是兩人初

次相遇的地方),發現了一位一歲多的小男孩,

使得這個轉世活佛的尋訪過程開始出現契機。最

後在男童精確地選出袞卻生前使用的每一種法

器,並通過藏密嚴格的鑑定程序,於2005年12

月獲得達賴喇嘛的正式認證。跨世相繫的緣分串

聯著真誠堅定的信仰,電影《轉世小活佛》帶領

我們跋山涉水、跨國越界,在攝影師的真實鏡頭

下見證了一個古老又美麗的傳說。

討論題目:

1.這部電影中最觸動/啟發你的片段或觀點是什麼?

2.你個人對藏密修行/轉世活佛的了解和看法?

讀 書 會 分 享

看電影學佛法 ─《轉世小活佛》

Page 17: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17

的胃痛不見了,心情為之一鬆;慢慢的粗糙、

黯沉的皮膚也泛出光澤,這才發現原來吃錯食

物和吃對食物對身體的影響真有天壤之別。

生病之前老公無肉不歡,我也愛吃炸物。

吃得太油膩,尤其攝取太多不良脂肪,會使體

內免疫細胞變得慵懶而無法發揮作用。另外,

肉魚蛋奶等動物性蛋白質吃得過多,遠遠超過

身體所需,也大大增加肝腎的負擔。再加上蛋

糕、甜點、奶精和珍珠奶茶等高糖飲料不只含

有反式脂肪,會增加身體負擔,還會耗掉很多

維他命、礦物質,促使身體發炎。蔬菜、水果

和全穀類吃得少,膳食纖維不足,造成便秘,

毒素全累積在身體裏。尤其餐餐都是熟食,嚴

重缺乏酵素和一些維生素,影響身體的新陳代

謝。晚睡更使身體來不及修復,乳酸、廢物累

積在體內,身體怎能不疲勞。

我把蔬菜、水果、堅果或五穀、豆類、菇

蕈類,以適當的比例混合,加上好水,打成全

食物精力湯,等於每天用一杯混合著上千種植

物生化素、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

充足酵素、好的不飽和脂肪、蛋白質、複合式

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物質,為自己的身體進行雞

尾酒化療,果然使免疫大軍軍容壯盛。豐富的

膳食纖維更加速體內毒素、廢物的清除。

免疫力提升再加上無毒一身輕,不僅讓我

遠離感冒和腸胃炎,疲勞感和頭痛、腰酸背痛

這些惱人的小毛病也一掃而空,讓我隨時隨地

神采奕奕、精力充沛,簡直像換了一個人。

所以對忙碌、三餐老是在外的現代人,

全食物精力湯就是疲勞的最佳處方。「你累了

嗎」?快來一杯精力湯,迅速補充活力,促進

身體新陳代謝,感受一下身輕如燕的輕鬆感。

推薦兩道能幫助肝臟解毒、提升活力的精力湯。

把苦框在一個格子裡,其他格子仍然如常生活。

3.試著與苦共處,進入苦中。看著它,慢慢會感

受到在痛苦的後面似乎有一種寧靜、平和與一

種更廣大的存在,有如一個長大的我在看著那

個哭泣的小孩,心中很感恩有這個「我」來守

護著那個哭泣害怕的小孩。

4.人生可以不苦,因為心和境是可以脫鉤。一開

始很難做到,但不斷練習,熟練後會越來越容

易,因為你已看出自己內心運作的模式,其實

都是同一個模式,於是慢慢有辦法從河中跳到

岸上來,不跟著魔鬼起舞。

5.不要批判任何人和事。凡事沒有好與壞,一切

只有感恩和祝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和學

習,現在看他跌倒,焉知不是他另一個跳躍的

前奏?

6.親人是鏡子,映照出你今生的功課,幫助你看

到、讓你有機會去修改生命程式。

7.明天不會更好,因為現在就是最好。能這樣想

未來一定會好,因為未來是由無數個現在堆砌

出來的。

文/陳月卿

『你累了嗎?』

『快來一杯精力湯!』

疲勞是現代人最深刻的感受。擁擠的人群、

嘈雜的聲音、匆忙的腳步、家庭與工作的壓力、複

雜的人際關係…,無一不讓人深感疲憊。為了紓解

壓力、寵愛自己,很多人選擇大吃大喝或尋找五光

十色的刺激,結果是帶來更深層的疲憊,甚至讓自

己成為「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俘虜。

曾經,我也是俘虜之一。才30出頭,每天起

床不是頭痛就是腰痠背痛,不到中午就很累了,深

度的疲乏使得脾氣特別急躁,胃痛也因此常相左

右。這樣的深度疲勞和疼痛持續了10年,直到我

開始喝精力湯,並且學會靜坐、轉念和慢活,才出

現轉機。

起初是為了幫老公抗癌而開始喝精力湯,才

喝了一、兩個星期,就發現精神變好了,不再那麼

疲憊;過了幾個星期,又發現「便便」變順暢了,

多年的便秘苦惱一掃而空;接著發現每天定時發作

健 康 養 生

用精力湯打造不疲勞的生活

Page 18: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18

文/許書訓

法鼓山推動心靈環保已經二十年,為此,

中華佛學研究所與法鼓佛教學院在十月六日

共同舉辦了一系列的活動。之前為了製作心靈環

保的日文版,幾度和立正大學的三友教授書信往

來,教授理解了「心靈環保」的意義之後,他認

為翻成「心の和」最為貼切;意為「安詳和平,

與世無爭,與萬物合一」的心靈狀態。於是筆者

以「寬恕是唯一的解藥」為題,在當日作了專題

報告;畢竟「寬恕」是和平無諍的重要條件。本

文的主要內容是當日的口頭報告,另外,加了難

以用口語報告的文字,以期和法行會的師兄姐們

分享。

「寬恕」和「傷害」是相應而生

沒有「傷害」就沒有「寬恕」,所以「寬恕」

和「傷害」是相應而生;因此,我們必須對「傷

害」和「寬恕」作一番探討。通常我們對「寬恕」

的概念,大多止於「我不計較你對我的傷害」的

層次。「可不計較的傷害」通常屬於「可忍受的

範圍」,換句話講,唯有「傷害在安全許可範圍之

內」才有所謂的「寬恕」。這種情形會創造出沒有

「受害者」的假像。通常每當衝突發生時,雙方都

會認為自己是站在正義的一方,所以事情發展的結

果不如己意時,就覺得自己是「受害者」而要求公

道,希望有人主持正義。

如果這個期待落空了,就只好以「不計較你對

我的傷害」的方式收拾殘局;說來蠻阿Q的。其實

這種「寬恕」只能算是「忍受」而已,距離真正的

「寬恕」還有一段距離。另一層次的「寬恕」是從

「同理心」開展出來的,在「自他易位」之後,認

為「假如是我也會這樣做」。在「人同此心,心同

此理」的情形下,自然不會覺得自己受到傷害。

「傷害」是如何發生的呢?記得孟子在《離

婁章》裡說:「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

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心理

學家也認為:「假如你不先攻擊自己在先,就不

會感覺有人攻擊你」;同理「假如你不先傷害自

己在先,就不會感覺到別人對你的傷害」。

人生旅途上的任何困境,都是自我攻擊的變

形;「自侮」當然也是自我攻擊的一種。發動「攻

擊」的目的在掩護自己的「罪惡感(內咎)」,因為

攻擊是最好的防禦;攻擊當然會帶來傷害,也會招

致被傷害者的反擊。如果我們還沒學習好「寬恕」

,就難免落入「內咎/譴責」、「攻擊/防禦」的

惡性循環之中。

應 用 佛 教 心 理 學

「寬恕」是唯一的「解藥」

Page 19: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19

「寬恕自己」是開悟成道的必要條件

人類的「罪惡感」存在於潛意識的深處揮

之不去,我們不明白來源是什麼?「罪惡感」

使人們暗自認為:「世上一切不幸的發生,都

是自己不好!」這是難以承受的沉重,所以大

家都把「自己不好」投射出去,讓那些代罪羔

羊去承擔「都是你不好」。基督教文化利用亞

當和夏娃的故事,把「罪惡感」的來源歸咎於

「原罪」,這種說法確實可以省掉不少解釋的

麻煩。

佛教教理的十二因緣法,以「無明」為起

點,細訴「無明」緣「行」→「行」緣「識」→

「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

「愛」→「愛」緣「取」→「取」緣「有」→

「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的

程序。這個三世輪迴的發展程序,好比用十二珠

子串成的項鍊;起點即終點。我們的「識」裡頭

都是「無明」,大家都知道「無明」是煩惱的根

本,應該也是「罪惡感」的來源。

由此可知,我們不但活在累生累劫帶來的

罪惡感裡,今生今世也創造出許多罪惡感;修

行者如果執著於罪惡感,就不免落入「自我攻

擊」的陷阱裡頭,終不得明心見性。悉達多太

子為了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夜半出城到森林

修苦行;許多經典把這個故事美化甚至神化;

但是就世俗的觀點而言,他可是一個「拋妻棄

子、逆父悖國」的人。

苦行及勤修禪定的精進行,固然是開悟的

必要條件;但是如果無法把前世今生的「罪惡

感」處理好的話,很可能就是開悟的障礙。根

據經典,在菩提樹下靜坐的悉達多太子,降伏了

「軟硬二魔」之後,才開悟成佛。假設悉達多太

子沒有把「拋妻棄子、逆父悖國」的罪惡感淨化

的話,是否能明心見性呢?自古以來,為了出家

而背負著類似罪惡感的人應該不少。

所以筆者認為,「寬恕自己」、把自己從

罪惡感中解放出來,是開悟成道的必要條件。

「寬恕自己」也意味著「寬恕別人」,進而

「寬恕世界」;這是終極的「心靈環保」,亦

即「心の和」。

「寬恕」是「轉識成智」最有力的催化劑

有名的「苦行像」,描述悉達多太子日食

一麻一麥時的形骸。「苦行」可說是一種自我

攻擊,不是真正珍愛自己的行為;所以佛陀並

不贊同。

據說,佛陀之涅槃是履行與魔之間的約定,

涅槃前阿難問:「魔是什麼?」;佛陀回答說:

「魔是另一個自己」。心理學說明人類的潛意識

是「被自己否認掉的部分人格特質」、「企圖忘

掉的部分生命經驗」;換句話說,就是「隱藏的

自我」。如此說來,「隱藏的自我」就是「魔」

;心理學稱為「陰影」。它是緣於「無明」而來

的「識」,其中「罪惡感」佔了大部分;因此,

說它是「染污的阿賴耶識」也未嘗不可,難怪想

要明心見性必須「轉識成智」。

如何把「識」轉成「智」呢?筆者認為,

「寬恕」是最有力的催化劑,大乘佛教開展出

「懺悔滅罪」的思想,用「懺悔」帶入「寬恕」

。佛世時,僧眾的「發露懺悔」、大乘佛教的

各種懺儀,都是為了對治無明行為所引發出來的

罪惡感而設。通過懺悔而清淨,意味著「寬恕自

己」;所以為了活得自在,或者是排除修行的

障礙,「寬恕」是唯一的解藥。認定自己罪不可

赦,不肯寬恕自己的人應該多讀以下這段經文: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誦讀大乘經,故

十方諸佛說懺悔法。

菩薩所行,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心無

心,從顛倒想起,

如此想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

是法相,不生、不滅。

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無

主。一切法如是。無住無壞。

如是懺悔。觀心無心。法不住法中。諸法解

脫滅諦寂靜。

如是想者名大懺悔。名莊嚴懺悔。名無罪相

懺悔。名破壞心識。」───《佛說觀普賢菩薩

行法經》

經文中的「如此想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

無依止處」,告訴我們「罪惡感」是「妄想」

所創造出來的。依佛教唯識學,認為這個世間是

「心」「識」的顯現;心理學則認為,世界只是

一面鏡子,是人們內心的投射造成的。假如我們

服膺這些說法,就會理解為什麼譴責別人就是譴

責鏡中的自己了。世界如此「非相」,那麼我們

Page 20: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20

還要繼續自我攻擊嗎?還是要修正自己的行為,

「寬恕自己」、「寬恕別人」、「寬恕世界」,

然後讓世界的一切可愛起來呢?

文/鄭光哲

「我甘願了,要走了,再見!」像是一般聚會後

的歡散,我是多麼希望能夠這樣離開這世間,可

是目前還很難,肯定作不到。因為對於「死」知

道的少,誤解的卻很多,而且心裡一點都沒有準

備好。

論生死,不是叫你去探究生從何來、死往何

去、因何而生等生命問題,因為人在未往生前是

無法知道這個真相的,何況大家都沒有死過,活

人講死後的事情,本來就不對勁,講了還有人肯

聽又肯信,幾近不可能。

怎樣過好從生到死的這個段落才是真實。大

家對如何好好過活、養生,好像很有研究,現在

的醫療科技可以讓你活得長也活得健康,搞不好

不久的將來,甚至可以腦部移植、複製貼上自我

意識,不就等於可以永遠「生存」下去 ,沒有極

限。因此,好像就不需要多花功夫,去研究大家

都恐懼不安、避之唯恐不及的「死亡」問題了。

可是要注意,根據預測,到民國140年時,台

灣地區總人口將減至2,191萬人,65歲以上老年人

口比例則由目前的10.4%快速上升至29.8%,五十

年後的預期壽命,男性會延長6歲到79歲、女性則

是延長7歲到86歲,百歲人瑞也從2,000人增加到

超過2萬3千人。屆時男性10人中將有4人可活到85

歲,而女性10人中將有6人可活到85歲。

一個社會為了維持經濟成長,是需要新陳代

謝的,不可能容許到處都是健康長壽的老人。由

於治療與延命技術的不斷進步,屆時想要延長生

命,自然容易得多;可是要確保尊嚴死,平安、

寧靜、祥和、自在地離開人間,可能會變成相當

棘手且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如果希望自己生死皆

能歡喜自在,就要對它有著如實的認識。尤其對

於往生一事,除了要正確且清楚面對,更要用心

學習,有所準備,讓自己在死亡降臨時也能視死

如歸,含笑合十。

聖嚴師父曾開示:

「相信有永遠的過去、永遠的未來,就是對

「死」最好的準備。」

「如果我們能相信此生有過去,就能坦然接

受,並因應此生的因緣;若能相信有未來,就能

懷抱希望,邁步向前。反過來說,經常恐懼害怕

死亡,於事無補。」

「連結了此生之前的過去,也延伸到此生之

後的未來,人的生命因為有了連貫,也就有了更

開闊、更完整的格局,這就是佛教的生命觀。」

達賴喇嘛也說過:「如果你相信有過去,相

信有未來,你就會感到平安。想著永遠的過去,

想著永遠的未來,你的內心就會平衡、快樂。」

有了這樣的生命觀,就不會逗留在煩惱過去的

雜念,也不會迷失於未來的妄念中而漏失掉現在,

更會懂得應該把握住每一次因緣及當下的人生。

佛教說:「生命是由因緣而來。」,既然

人生正如自然界的一切現象,有起必有滅,有生

必有死,不妨將生死看作一場因緣聚散,緣聚時

大家相會在一起,緣盡時就要分開。既然同樣是

緣起緣滅,就可以藉由日常生活中的聚散,學習

「出生入死」,為將來不知何時降臨的死亡,作

更好的準備。

我們都聽過「一期一會」這一句話。強調

的是,要以懷著「一生一次,不再相逢」的態度

,認真對待一時一事。但我覺得還不足夠,怎可

忘記還有「一期一離」同樣重要,相輔相成,才

是完整體現佛教的「無常」觀。

這個「一期一離」。「一期」,可以說是人

的一生;「一離」,則意味僅有一次的緣盡相離。

既然是人生中僅有一次的別離,我們就必需付出同

樣的,全部的心力,來應對眼前當下這個離散。

因此,我認為「一期一會,一期一離」是能

夠忘卻恐懼與不安的最好方法,認真對待,以誠

相交,讓人可以來去自如且自在。

有 沒 有 一 個 練 習 方 法 , 可 以 讓 你 體 驗

「生」與「死」的感覺?

這樣一來,熟能生巧,就不容易執著於生

死,也就不再庸人自擾,畏懼生死,能夠體會廣

欽老和尚所示「嘸來,嘸去,嘸代誌」自在無礙

的安詳氛圍。

這個方法,其實就是「睡眠」,但是個正

確、用心、佛教徒的睡眠法。

學佛就是要學得「生死自在」,把「生」看

作「醒」,「死」看作是「睡」,就是「睡醒自

會 員 投 稿

用心學習「生」與「死」

Page 21: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21

在」。同樣是「來就來,去就去」,非常自然,

很多地方,感覺是一樣的,只是差在能夠體驗的

次數罷了。

睡眠,可以說是一次的「小死」,熟睡了,

睡得長一點,一口氣出去不再進來,所以說是

「長眠」。長眠應該是寧靜、安詳的,就好像人

白天做事做累了,晚上就好好的睡一覺,只不過

最後的這一覺,睡得長久一些罷了。佛教徒的睡

眠,就是將修行融入其中。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強調了三點,雖然

正確的睡眠時間、姿勢的掌控要注意,但為了學

習「睡醒自在」的境界,睡眠之前心念的調整才

是重點。

試問入睡時,如果還想著「生不帶來,死不帶

去」的名利感情,情緒激動,你會睡得好嗎?一覺

醒來,疲倦的感覺,不減反增,接下來的一天,昏

昏欲睡,平白浪費了美麗時光。

睡眠之前應當調整成怎樣的心念呢?《廣論》

和《瑜伽師地論》中有提起,睡眠之前我們可以藉

由「光明想、正念、正知和起想」來調整心念。

如果睡前強化某種心念,這種心念就會伴隨

著睡眠,一直存在。所以,如果睡前思想著「善

心正念」,它就會伴隨著入眠,相反地,如果想

著惡法,則惡心就會跟著,所以說,完全看是以

什麼心所伴隨。

同樣地,入睡時應當「觀想光明」,將自身

處在光明之中,漸漸就會達到心無黑暗的境界。

所謂「正知」就是以「善心正念」相伴著睡

眠,若有煩惱生起,即能及時察覺,並速放下,

停住妄想。

「起想」則是對自己所期望達到的狀態,用

觀想的方式來發願。所謂意念會造成事實,只要

調整好心念,在睡前發個好願,醒覺時可能就是

美夢成真,事情就是如此簡單。

不難明白,用心學習「睡醒自在」,熟練

了,「生死」就和睡眠醒覺一樣自然,「生時輕

安,死時自在」也就不難了。

另外,其實還有一個方法,聽起來可能有點

太超過,但應該還是可以來試試。

為人助念過的人,有機會親眼見識往生者因

為親友、大家的助念,遺容變得安詳,身體變得柔

軟,甚至變得紅潤如生。這是因為沉穩的佛號聲與

助念者的祝福,使得往生者與家屬們都能得到安定

的力量,從而顯現在往生者遺體的變化上。

當然不是全然一樣的佛號助念,可以稍加

修飾,多了些在世當下的祝福和起願。

在你同修即將入睡的前後,是否可以對他

(她)嘗試看看?當然需要善意的隱瞞,事前最

好不要說清楚,講明白,否則被誤解說在詛咒

害人,弄到最後大家都不愉快,得不償失…。

我想,最後這個方法,還是當做可能但不

可行就好了,你說呢?

新 會 員 介 紹

Page 22: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22

有美國耶魯大學財務碩士學位的女兒周伯珊則在

野村證券工作。

事業有成、孩子長大,家庭責任已經告一段

落,讓吳師姐開始思索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於是

她從加拿大回到台灣之後,開始積極布施國內各

個社福機構及宗教團體,後來因緣成熟,在劉芬

蘭師姐的引介下,吳師姐和法鼓山及聖嚴師父結

緣,她不但捐助100萬元出任榮譽董事,也參加

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修營、皈依三寶,而且參加了

法鼓山「500菩薩走江湖」巡禮團,隨聖嚴師父

一起到大陸走訪27座禪宗道場。

學佛之後,吳師姐的人生觀有了很大改變,

心胸變得更寬廣,遇到困難時,她會正面思考,

不再鑽牛角尖,凡事提得起,也放得下。吳師姐

覺得自己的人生一路走來都很平順,是很有福

報的一個人,但是為佛教、為眾生仍然做得不夠

多,未來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為了讓法行會的師兄、師姐對吳師姐的學佛

因緣進一步了解,《法行會訊》這期特別專訪吳

師姐,以下為訪談內容紀要:

由劉芬蘭師姐引介和法鼓山結緣

問:請吳師姐談一下學佛及和法鼓山結緣的因緣?

答:我早年為了孩子的教育,曾經陪兒子、女兒

在加拿大長住5、6年,1993年回台灣之後,我

的心裡覺得應該要多做一些善事,但找不到捐助

的門路,有一天我在一份月曆上看到一些社福機

構的名字,於是我就開始長期捐助包括聖安娜之

家、老人之家、兒童之家、視障中心…等社福機

構,之後包括佛光山、慈濟…等宗教團體,我也

都有捐助。

後來有一天,劉芬蘭師姐問我要不要捐助

法鼓山100萬元,擔任榮譽董事;劉師姐是我同

修念中原大學時房東太太的女兒,彼此相識數十

年,劉師姐本人也一直在護持慈濟、法鼓山…等

佛教團體,當時她告訴我,擔任榮董並不需要負

什麼重大責任,就是單純護持法鼓山,不會影響

到我的事業經營,於是我答應了她,就這樣和法

鼓山結緣,也開始接觸佛法,參加了第20屆的社

會菁英禪三(民國90年10月),之後也加入了法行

會。

問:和法鼓山結緣之後,有甚麼特別讓吳師姐感

動的經驗嗎?

答:2002年我參加了法鼓山「500菩薩走江湖」

前 言 : 在 法

鼓 山 法 行 會 的 會

員 當 中 , 有 不 少

經營事業有成的傑

出 企 業 家 , 其 中

第8組(經營組)的

會員吳聿琪(法名

「常度」)師姐,

和同修周錦添攜手

經營製造休閒服飾

的億紡實業迄今已

經30多年,是一位成功的女企業家。

成立於民國66年的億紡實業,早年在桃園

及新莊都有設廠,在紡織品是台灣出口大宗產品

的民國70年代,曾經被《天下雜誌》及《商業周

刊》列入10 0 0大企業行列。由於成衣業需要大

量勞工,在民國70年代末期,台灣的工資大幅上

揚,加上勞動力缺乏,億紡因而在1989年將生產

線移到大陸廣州佛山,台灣的廠房則出租給業務

正在快速興起的電子公司。

學佛之後人生觀有了很大改變

到大陸廣州設廠後,億紡除了台北總公司之

外,在香港及上海也都設立貿易公司,員工人數

最多曾達五千多人。後來因大陸的工資上升,加

上沿海地區勞工大量還鄉,工人嚴重短缺,億紡

於是將經營策略調整為部份訂單外包生產模式,

以減少勞工的需求,如今大陸廣州佛山廠的員工

人數已縮減至約1千人。

由於在海峽兩岸三地都有事業,吳師姐以

前經常在台北、香港、上海及廣州飛來飛去,之

後,因為兒子周伯勳學成後進入億紡,並且坐鎮

上海公司,負責大陸業務,已經大幅減輕吳師姐

的工作量。

非常重視小孩教育的吳師姐,為了讓孩子接

觸及學習西方國家的優點,早年曾經陪兒子及女

兒在加拿大長住一段時間,後來兒子及女兒到美

國念大學及碩士,吳師姐仍定期會赴美探視。如

今兒子周伯勳已取得美國卡內基大學MBA碩士學

位,在周家的事業體內已經可以獨當一面,而擁

人 物 專 訪

學佛之後心胸變得更寬廣!─吳聿琪師

姐談學佛及和法鼓山結緣的因緣

Page 23: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23

的巡禮團,跟隨聖嚴師父和海內外500位弟子一起

走訪大陸27座禪宗道場,在十多天行程當中,師

父一路上的身教和言教,都讓我覺得很受用。

其中有一天我們去參訪「古石霜寺」(位於

湖南省瀏陽市大瑤的金剛鎮,始建於唐僖宗年

代),該寺位在一個偏遠的鄉下,當地鄉民都非常

純樸,他們為了這次的參訪,不僅填平一大片田

地,作為我們車隊的臨時停車場,還將寺內打掃

得乾乾淨淨,並且為了準備我們的午齋,他們當

天凌晨兩、三點就起床打理;看到鄉民們這麼熱

情、這麼辛苦的付出,我感動得眼淚都流下來,

當下便決定要捐助500件衣服給這些純樸的鄉民。

後來徐偉初師兄知道了,就希望我在全團

聚會時,能夠上台分享心得,以前在公司對員工

講話,我覺得很簡單,但要面對這麼多師兄師姐

講話,我還是覺得很緊張,但偉初師兄勉勵我:

「有承擔才有成長。」這句話打動我的心,因

此,我接受了;但前一天晚上,我為了準備講

稿,寫到凌晨一點半,卻才寫兩行就寫不下去

了,內心感到非常懊惱,後來我決定放下去睡

覺。隔天在參訪一座佛寺時,我對著佛祖祈求,

請佛祖給我力量、給我智慧,結果當天的心得分

享真的進行很順利。

參訪結束回台灣之後,我把發願捐500件衣服

給「古石霜寺」附近鄉民的事情告訴我同修,沒

想到他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也因為這次隨團參訪

讓我很感動,後來我的同修、兒子及女兒都陸續

捐助法鼓山成為榮譽董事。

兒子及同修先後都參加禪三

問:吳師姐的原生家庭是信仰佛教嗎?

答:不是,基本上我的父母都算是民間信仰,他

們會到一般的廟宇去拜拜,祈求一家大小平安。不

過,我的父母做人很好、度量很大,例如我們家的

巷子本來很小,但在房子改建時,父親就將自己的

土地挪出一部份來修築一條馬路,造福鄰里。我的

父母向來很民主,不太管小孩,給小孩很大的發展

空間,全家人因而過得和樂融融,我們家五個小孩

無論是讀書、工作、婚姻都很順利。

問:吳師姐學佛之後,家人有跟著一起學佛嗎?

答:我的兒子在幾年前已經參加法鼓山社會菁英

禪修營,我的同修在法行會張昌邦會長及樂執行

長的推薦下,今(2012)年10月才剛參加完在天南

寺舉辦的「自我超越禪修營」,我也一直在鼓勵

我的女兒有機會也去參加一下禪修。

問:吳師姐學佛之後,人生觀有什麼改變嗎?

答:學佛及參加法行會之後,因為聆聽了聖嚴師

父及許多法師的開示,我的思想觀念改變了,心

胸變得更寬大。以前,我遇到一些事情,會有過

不去的情況,或者已經撞到牆壁了,還會想辦法

硬要鑽過去,但現在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會

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當念頭一轉時,就不會再

去鑽牛角尖;因此,現在我變得比較快樂。

問:吳師姐現在早晚會做定課或者參加甚麼樣的

修行活動嗎?

答:我沒有固定做早晚課,不過,我早上去運動

的時候,常會念佛號,走一步念一句,也會念

《心經》。另外,我也會去參加水陸法會等活

動,如果沒有出國,我都會參加法行會的例會。

我覺得參加法行會的例會很棒,師父及法師

們的開示,有時候吸收一、兩句話,就可以終身

受用,每次我聽師父及法師開示時,都會把打動

我的內心、讓我很有感觸的話語抄錄下來,現在

已經寫了厚厚一大本。我也很喜歡參加法行會的

旅遊活動,因為在和大家互動過程中,可以讓我

學習到別人的優點,而且佛教團體,大家都心存

善念,磁場跟其他的團體真的不一樣。

問:吳師姐對自己的未來有什麼樣的期許嗎?

答:我這一生一路走來,都很順利,很感恩佛

祖。學佛之後,我覺得自己的福報很大,但並

不是自己一個人好就好,應該要讓大家都過得

很平安、快樂,師父常說:「佛法這麼好,知道

的人那麼少,誤解的人那麼多。」因此,我覺得

自己做得還不夠多,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未來

希望能讓更多人來學佛,讓它產生蝴蝶效應。

(鄭功賢整理)

有 戒

可 犯

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

戒律是佛子生活中唯一的防腐劑

受菩薩戒,行菩薩道

發願斷惡、修善、度眾生

人成即佛成,離三界之苦,證無上菩提。

資 訊 通 報

法鼓山第十八屆 在家菩薩戒

Page 24: 改建景觀寺院 將成台北市地標式寺廟 · 之中心樞紐的農禪寺,也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 在2009年2月3日圓寂之前,聖嚴師父曾經對農禪 寺的改建轉型提出以下指示:

24

傳戒日期:

第一梯次:102年3月07日(四)~102年3月10日(日)

第二梯次:102年3月14日(四)~102年3月17日(日)

傳戒地點: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報名資格:法鼓山體系之會員、皈依弟子及佛教徒

報名日期:102年1月1日起~額滿為止

報名地點: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全省各分

院或辦事處

報名須知:

1.報名須繳交個人穿著海青照片二吋兩張(背景

白色,照片需沖洗非列印)

2.報名者請本人至各受理窗口報名

服務電話:(02) 2498-7171 分機1360、1501

大慧集提供漫畫-生死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