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坡地災害管理策略之演進與發展conf.cwb.gov.tw/media/.../108/A2/A2_8_L_尹孝元_臺灣坡地災.pdf ·...

6
1 臺灣坡地災害管理策略之演進與發展 尹孝元 1 王晉倫 1 簡以達 1 詹錢登 2 王志賢 3 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1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2 成功大學水土保持生態工程研究中心 3 臺 灣 由 於 特 殊 的 氣 候 條 件 與 脆 弱 的 地 質 特 性,每 年 均 會 發 生 多 起 豪 雨 及 颱 風 事件,加上地震發生頻繁,致使山區經常發生土砂災害,依災害防救法規定,行 政院農業委員會為土石流災害業務中央主管機關,自民國 85 年賀伯颱風後,便著 手投入研擬坡地災害管理策略,並進行土石流潛勢溪流的調查與劃設,但近年來 隨著氣候劇烈變遷,暴雨事件之頻率、範圍及強度等大幅增加,如莫拉克颱風便 是極端水文事件之代表性案例之一,在高強度、長延時與大範圍的降雨作用下, 土砂災害的形成將不在局限於單一地區或單一個案,廣域性及複合型土砂災害將 使得坡地災害管理面臨更嚴峻的挑戰,為了減少土砂災害帶來的衝擊,政府機關 應持續精進坡地管理策略。 而坡地災害管理策略最重要的課題,便是以警戒發布、地方政府配合進行疏 散避難為基礎的軟體防災手段,本文將以 3 大面向對災害管理策略的發展進行探 討;首先為多元防災預警機制的發展,莫拉克颱風前主要防災預警對象,仍著重 在土石流潛勢溪流,但隨著複合型土砂災害威脅日益增加,災害預警對象已逐步 朝大規模崩塌與淺層的岩屑崩滑可能的發生機制進行研究;而預警的發布需仰賴 可靠的降雨及預報資訊,預報精度及早期預警能力的提升為另一項發展重點,現 階段雨量除參考地面雨量站量測結果,並納入氣象局雷達估計降雨與定量降水預 報作為輔助,除可讓預警發布範圍更細緻化,並因預報雨量的納入而達到了提前 示警之目的,如入夜前紅色警戒發布提醒;再者,為因應氣候變遷引發之劇烈降 雨情勢,針對短時間發生之強降雨特性,依據不同的降雨型態,提出土石流警戒 基準值動態調整機制與間歇性短延時降雨土石流警戒發布機制,以完善坡地災害 應變管理。 關鍵字:災害管理策略、土石流警戒、坡地災害 一、前言 臺灣山坡地約佔全部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三,再加 上因先天上地理環境特殊,不僅地勢陡峻、地質脆弱、 河短流急,加上颱風、豪雨以及地震頻繁,依據世界 銀行 2005 年出版的「天然災害熱點:全球風險分析」 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 A Global Risk Analysis)報 告指出,臺灣有超過 90%的面積及 95%以上的人口, 可能遭受到三種以上的土砂災害威脅,為世界上最易 受到天然災害衝擊國家之一。此外,在過去數十年間, 全球暖化所形成氣候變化異常,以使得降雨型態發生 很大的改變,依據氣象局雨量統計資料顯示,雖然近 數十年間,年雨量變化不大,但平均降雨日數卻有顯 著的減少,這意味著,每場降雨發生時,其總降雨量 與強度將會相對的增加。 雖然自民國 79 年歐菲莉颱風造成花蓮縣秀林鄉 銅門村嚴重土砂災害之後,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便開始 進行土石流災害防治,除辦理土石流潛勢溪流的調 查、劃設及特定水土保持區的管理工作外,並從 92 開始投入土石流災害預警研究,2 年後公開全臺土石 流警戒基準值以及運行土石流災害預警;但 98 年莫 拉克風災帶來的高強度、長延時與大範圍的降 雨,引發複合型的大規模土砂災害,對於農委 會水土保持局單一防災預警系統的坡地災害 管理策略已不足以負荷多型態的災害應變需 求,為加強「災害管理」技術及機制,提升大眾對坡

Transcript of 臺灣坡地災害管理策略之演進與發展conf.cwb.gov.tw/media/.../108/A2/A2_8_L_尹孝元_臺灣坡地災.pdf ·...

  • 1

    臺灣坡地災害管理策略之演進與發展

    尹孝元 1 王晉倫 1 簡以達 1 詹錢登 2 王志賢 3

    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1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2 成功大學水土保持生態工程研究中心 3

    摘 要 臺 灣 由 於 特 殊 的 氣 候 條 件 與 脆 弱 的 地 質 特 性,每 年 均 會 發 生 多 起 豪 雨 及 颱 風

    事 件,加 上 地 震 發 生 頻 繁,致 使 山 區 經 常 發 生 土 砂 災 害,依 災 害 防 救 法 規 定,行

    政 院 農 業 委 員 會 為 土 石 流 災 害 業 務 中 央 主 管 機 關,自 民 國 85年 賀 伯 颱 風 後,便 著手 投 入 研 擬 坡 地 災 害 管 理 策 略,並 進 行 土 石 流 潛 勢 溪 流 的 調 查 與 劃 設,但 近 年 來

    隨 著 氣 候 劇 烈 變 遷,暴 雨 事 件 之 頻 率、範 圍 及 強 度 等 大 幅 增 加,如 莫 拉 克 颱 風 便

    是 極 端 水 文 事 件 之 代 表 性 案 例 之 一 , 在 高 強 度 、 長 延 時 與 大 範 圍 的 降 雨 作 用 下 ,

    土 砂 災 害 的 形 成 將 不 在 局 限 於 單 一 地 區 或 單 一 個 案,廣 域 性 及 複 合 型 土 砂 災 害 將

    使 得 坡 地 災 害 管 理 面 臨 更 嚴 峻 的 挑 戰,為 了 減 少 土 砂 災 害 帶 來 的 衝 擊,政 府 機 關

    應 持 續 精 進 坡 地 管 理 策 略 。

    而 坡 地 災 害 管 理 策 略 最 重 要 的 課 題,便 是 以 警 戒 發 布、地 方 政 府 配 合 進 行 疏

    散 避 難 為 基 礎 的 軟 體 防 災 手 段 , 本 文 將 以 3大 面 向 對 災 害 管 理 策 略 的 發 展 進 行 探討;首 先 為 多 元 防 災 預 警 機 制 的 發 展,莫 拉 克 颱 風 前 主 要 防 災 預 警 對 象,仍 著 重

    在 土 石 流 潛 勢 溪 流,但 隨 著 複 合 型 土 砂 災 害 威 脅 日 益 增 加,災 害 預 警 對 象 已 逐 步

    朝 大 規 模 崩 塌 與 淺 層 的 岩 屑 崩 滑 可 能 的 發 生 機 制 進 行 研 究;而 預 警 的 發 布 需 仰 賴

    可 靠 的 降 雨 及 預 報 資 訊,預 報 精 度 及 早 期 預 警 能 力 的 提 升 為 另 一 項 發 展 重 點,現

    階 段 雨 量 除 參 考 地 面 雨 量 站 量 測 結 果,並 納 入 氣 象 局 雷 達 估 計 降 雨 與 定 量 降 水 預

    報 作 為 輔 助,除 可 讓 預 警 發 布 範 圍 更 細 緻 化,並 因 預 報 雨 量 的 納 入 而 達 到 了 提 前

    示 警 之 目 的,如 入 夜 前 紅 色 警 戒 發 布 提 醒;再 者,為 因 應 氣 候 變 遷 引 發 之 劇 烈 降

    雨 情 勢,針 對 短 時 間 發 生 之 強 降 雨 特 性,依 據 不 同 的 降 雨 型 態,提 出 土 石 流 警 戒

    基 準 值 動 態 調 整 機 制 與 間 歇 性 短 延 時 降 雨 土 石 流 警 戒 發 布 機 制,以 完 善 坡 地 災 害

    應 變 管 理 。

    關鍵字:災害管理策略、土石流警戒、坡地災害

    一、前言

    臺灣山坡地約佔全部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三,再加

    上因先天上地理環境特殊,不僅地勢陡峻、地質脆弱、

    河短流急,加上颱風、豪雨以及地震頻繁,依據世界

    銀行 2005 年出版的「天然災害熱點:全球風險分析」(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 A Global Risk Analysis)報告指出,臺灣有超過 90%的面積及 95%以上的人口,可能遭受到三種以上的土砂災害威脅,為世界上最易

    受到天然災害衝擊國家之一。此外,在過去數十年間,

    全球暖化所形成氣候變化異常,以使得降雨型態發生

    很大的改變,依據氣象局雨量統計資料顯示,雖然近

    數十年間,年雨量變化不大,但平均降雨日數卻有顯

    著的減少,這意味著,每場降雨發生時,其總降雨量

    與強度將會相對的增加。 雖然自民國 79 年歐菲莉颱風造成花蓮縣秀林鄉

    銅門村嚴重土砂災害之後,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便開始

    進行土石流災害防治,除辦理土石流潛勢溪流的調

    查、劃設及特定水土保持區的管理工作外,並從 92 年開始投入土石流災害預警研究,2 年後公開全臺土石流警戒基準值以及運行土石流災害預警;但 98 年莫拉克風災帶來的高 強 度 、 長 延 時 與 大 範 圍 的 降

    雨,引 發 複 合 型 的 大 規 模 土 砂 災 害,對 於 農 委

    會 水 土 保 持 局 單 一 防 災 預 警 系 統 的 坡 地 災 害

    管 理 策 略 已 不 足 以 負 荷 多 型 態 的 災 害 應 變 需

    求,為 加強「災害管理」技術及機制,提升大眾對坡

  • 2

    地災害之應變能力之目標,本文將從多元防災預警機

    制的發展、預報精度及早期預警能力的提升與因應氣

    候變遷引發之強降雨現象等 3 大方向來進行探討。

    二、發展多元防災預警機制

    由於全球暖化導致氣候變異,全球及臺灣地區劇烈降雨

    有增加趨勢,特別是莫拉克颱風後,暴雨事件之發生頻率、

    影響範圍及強度等皆大幅增加,坡地土砂災害已由過去單一

    類型土砂災害,逐漸轉變為複合型土砂災害,單一災害型態

    (土石流)之的預警系統已不足以應付;因此98 年莫拉克風災後除持續檢討與更新現有的土石流預警機制外,並著手研究

    與開發淺層崩塌及大規模崩塌的預警機制,期待能整合土砂

    災害聯合預警機制,而目前各類土砂災害預警機制發展概略

    說明如下:

    圖1 多元土砂災害預警發展歷程

    1.土石流防災預警機制

    為了減少土石流災害衝擊,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自

    81 年開始投入進行土石流潛勢溪流的調查與劃設,並將部分土石流災害發生敏感區域,劃設為「特定水土

    保持區」,對坡地開發、使用行為進行管理或管制,

    初步發揮防制水土災害發生或降低災害影響程度,但

    在經歷 85 年賀伯颱風及 90 年桃芝與納莉颱風後,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意識到坡地防災不僅僅在於坡面使

    用的管理或工程方法上的抑制或抑止,適當的災害預

    機制,更能有效的發揮避災與減災的功能,遂於 92 年積極進行土石流災害預警機制的研發,並提出以降雨

    強度與有效累積雨量作為評估指標,透過機率式概念

    訂定全臺土石流發生警戒基準,以協助地方政府疏散

    撤離運用,且為完善土石流警戒作業機制與提升發布

    成效,每年均會針對警戒基準值與參考雨量站進行檢

    討及調整。

    而在警戒預警上則以土石流發生降雨驅動指標

    (Rainfall Triggering Index, RTI)來評估土石流災害發生之可能性,其定義為降雨事件某時刻的小時降雨強度 I 和該時刻之前的總有效累積雨量 Rt 的乘積,即

    tRTI I R

    基於警戒預警工作應朝向「簡單明暸、易於操作」的目

    標、農委會水土保持局94 年為落實土石流警戒政策,設定在降雨強度10 mm/hr 的條件下,將原本的降雨驅動指標值簡化為僅採有效累積雨量之警戒基準值,並以50mm 為1 個級距進行劃分,訂定各鄉鎮區之土石流警戒基準值,但98 年莫拉克颱風後,臺灣中南部山區受極端降雨事件影響,產生嚴重

    之土砂災害,考量坡地受創嚴重短期內難以復原,因此針對

    莫拉克颱風受災區,除進行土石流警戒基準值重新檢討,調

    降部分地區警戒值外,並將級距下限調整至200mm,如圖2所示;此外,為完善土石流應變機制,除進行警戒值調整外,

    也同步檢討新增潛勢溪流及強化土石流防災教育宣導,其中

    土石流潛勢溪流數量由 98 年災前的 1,420 條,至 99 年增為1,552 條,而本年度(108 年)則因應颱風豪雨事件影響增為1,725 條(詳圖3 所示);且為將防災策略落實於管理層面並制度化,遂逐步擬定相關作業要點,如:土石流潛勢溪流劃設

    作業要點、土石流災害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作業要點及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固定式土石流觀測站建置作業要點

    等,以 完 善 坡 地 災 害 應 變 管 理 機 制 。

    圖2 土石流警戒值因應莫拉克風災調整情形

    圖3 土石流潛勢溪流歷年數量變化統計

  • 3

    2.淺層崩塌預警研究

    考量淺層崩塌對坡地聚落之威脅,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自

    103 年起開始進行淺層崩塌預警模式研究,提出以降雨強度-有效累積雨量建構淺層崩塌降雨驅動指標(Landslide Rainfall Triggering Index, LRTI),用以評估降雨觸發淺層崩塌的可能性,指標採用 3 小時平均降雨強度與有效累積雨量 (包含當場累積雨量與前期7 天降雨)等2 項降雨參數,以乘積方式進行模式建構,即

    3LRTI I Rt

    但由於山區淺層崩塌可能發生之地域廣大,需加

    以界定其可能發生之潛在區位,現階段採用地質調查

    所「岩屑崩滑潛勢圖」作為劃定基礎,套疊「山崩與

    地滑地質敏感區圖」、歷史災害點位、縣市門牌系統

    資訊、數值高程圖及坡向分析圖等資訊,界定出可能

    影響聚落安全之淺層崩塌坡面(詳圖 4);而在淺層崩塌預警值訂定方面,為考量未來聯合預警整合問題,將

    現行採用 3 小時平均降雨強度及有效累積雨量乘積之方式,轉換為採用 3 小時累積雨量與有效累積雨量雙參數進行設定,並逐步建構預警發布機制,淺層崩塌

    預警機制發展流程如圖 5 所示。

    圖 4 影響聚落安全之淺層崩塌坡面單元劃定示意

    圖 5 淺層崩塌研究發展流程

    3.大規模崩塌研究

    因莫拉克颱風於臺灣中南部山區引發大範圍、高強度、

    長延時的降雨,強大雨勢使得同一區域同時誘發深層與淺層

    等不同規模的嚴重崩塌事件,突顯出大規模崩塌所造成之災

    害,未來恐對臺灣坡地聚落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大規模

    崩塌減災策略的發展已刻不容緩,近年來已透過研究的投入,

    針對大規模崩塌發生的風險進行鑑別,透過遙測影像、高精

    度數值地形及現地調查等方式,掌握潛在大規模崩塌區位;

    並以發生度、保全度及活動度等3 項指標,以及大規模崩塌潛勢區劃設結果(圖6),評估發生及致災的風險程度;最終在風險處理方面,除嘗試建立大規模崩塌降雨基準值外,並藉

    由衛星影像及地面觀測系統的建置,持續掌握大規模崩塌潛

    勢區的活動情形(圖7),整體防減災執行策略如圖8 所示。

    圖 6 大規模崩塌潛勢區影響範圍劃設示意

  • 4

    a.衛星雷達持續掌握活動變形區塊 

    b.地表位移觀測系統 

    圖 7 大規模崩塌潛勢區活動監測

    圖 8 大規模崩塌防減災執行策略

    三、提升預報精度及早期預警能力

    臺灣現行的土砂災害預警作業,均非常仰賴雨量

    站所觀測之降雨數值,唯其部分區域或山區地形較為

    複雜,且分布密度仍有不及之處,將對警戒發布作業

    的成效有一定的影響性。而近年來由於雷達估計降水

    (QPE)技術已見趨成熟,透過雷達回波強度所推估之降雨估計量,再經地面雨量站進行校驗後,可提供大

    範圍且高空間解析度(1.3km x 1.3km)的即時降雨資

    訊,其估算結果若可運用至土石流防災預警作業,對

    目前雨量站涵蓋度不足之地區,將可有效提昇警戒發

    布成效。但雷達估計降水產品為網格式資料 (面形式) 與現行土石流警戒發布作業採用代表雨量站之單點

    觀測結果 (點形式) 有所不同;因此,在導入雷達估計降水產品,供土石流警戒發布之作業時需採第三四

    分位法進行區域代表雨量的計算,即將土石流警戒區

    內所涵蓋的雷達估計降水格網,透過統計方法,轉換

    為一虛擬雨量站(如圖 9),經由雷達估計降水資料的輔助除可提升警戒發布成效外(如圖 10 所示),更可作為協助判斷雨量站異常狀態之用。

    而近年度在土石流警戒預報雨量方面,納入中央氣象局

    定量降水預報,由於定量降水預報相較於過去採用之風雨預

    報單,可提供更細緻的降雨空間分布預估值,有助於提升土

    石流黃色警戒發布的準確度;且預報雨量額外提供之未來24小時雨量外延預報,更可強化土石流警戒的早期預警能力,

    在當日下午至入夜前發布的報次中,便可針對目前發布黃色

    警戒地區,於晚上可能達到紅色警戒的地點進行評估(如圖11所示),並發布入夜性提醒,以增加防救災單位疏散之應變時間及避免夜間疏散所面臨之問題。

    圖9 雷達估計降水區域代表雨量估算示意

    圖10 雷達估計降水輔助土石流預警發布案例

  • 5

    圖11 運用定量降水預報強化早期預警能力

    四、因應氣候變遷引發之強降雨現象

    莫拉克風災後,因氣候變遷所引發之強降雨現象

    已成常態,由於現行土石流應變機制主要依據有效累

    積雨量作為警戒發布之依據,當降雨過程中短時間內

    發生劇烈雨勢或劇烈雨勢連續數日間歇性發生,將可

    能產生警戒應變不及、災害發生時有效累積雨量尚未

    達警戒值或衍生警戒發布困擾等問題。目前針對短時

    間發生之強降雨情況,依據不同的降雨型態,有 2 種

    不同的處理方式;第一類為:土石流警戒基準值動態調

    整機制,主要適用於較長延時之連續向降雨(如圖 12),

    該機制架構在原公告之土石流警戒基準值基礎上,當

    降雨條件符合三級情勢之一時(詳圖 13 所示),便進行

    土石流警戒基準值的動態性調降(暫時性),並以調降後

    之值作為土石流警戒發布之依據,當土石流警戒基準

    值一旦經動態調整後,在該雨場結束之前,皆以調整後

    的警戒基準值作為土石流警戒狀態研判依據,雨場結

    束後則恢復原值。此機制的應用可有效解決颱風豪雨

    期間發生之瞬時劇烈降雨,所造成警戒應變不及的情

    形,並可有效提高警戒發布成效。

    而第二類則適用於間歇性短延時降雨型態(如圖

    14),由於臺灣地勢、地形複雜且起伏甚大,在夏季期

    間因氣流與地形等交互作用下,易產生熱對流或降雨

    熱區,使得局部區域短時間發生強降雨情況,如 104 年

    6 月 14 日臺北地區午後熱對流旺盛,而發生時雨量達

    131.5 毫米之瞬時雨勢,但降雨延時均僅持續 2~5 小時

    隨即停止,為避免無效的警戒發布,遂針對此類降雨的

    有效累積雨量計算方式進行調整,而降雨是否符合間

    歇性短延時之型態判定標準有 2 項指標;(1)降雨開始

    發生當下前 12 小時內,並無有效降雨發生(時雨量大於

    4mm),且前 4 日所發生之任一歷史雨場事件,其降雨

    延時均未超過 6 小時(含);(2).本次雨場開始後(時雨量

    大於 4mm)至降雨結束前,時雨量大於 4mm 的總時數

    不超過 6 小時。當降雨型態皆符合前述 2 項指標,則

    判定屬於間歇性短延時降雨型態,在有效累積雨量的

    計算上,採用 12 小時衰減進行計算,即降雨計算開始

    時間往前 12 小時內雨量不衰減,13 小時~24 小時間之

    累積雨量乘上 0.7 ,25 小時至 36 小時乘 0.72;以此類

    推,有效累積雨量計算總天數為 4 天。透過此方式可

    加速前期降雨衰減量,圖 15 中黃色線段為間歇性短延

    時降雨有效累積雨量計算結果,紫色則為現行計算方

    式,由圖瞭解該機制的採用可避免無謂的警戒發布。

    圖12 土石流警戒基準值動態調整機制適用降雨型態

    圖13 土石流警戒基準值動態調機制調降標準

  • 6

    圖14 間歇性短延時降雨警戒發布機制適用降雨型態

    圖15 間歇性短延時降雨有效累積雨量計算結果比較

    五、結論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降雨型態越趨極端之影響,坡

    地災害的發生頻率與規模逐漸增加,嚴重威脅山區聚

    落的居住安全,完善的坡地災害應變管理策略,為現階

    段需優先進行之工作,莫拉克風災後農委局水土保持

    局除每年進行土石流警戒值檢討、土石流潛勢溪流調

    查與新增及調整警戒發布作業程序外,對於預報精度

    及早期預警能力的提升,也與中央氣象局合作,納入雷

    達估計降雨及定量降水預報等多元降雨資訊進行應

    用,在實際操作上,可增加對現地降雨情勢的掌握、輔

    助警戒發布、雨量站異常狀態檢核及提供入夜性警戒

    發布示警;而為因應氣候變遷引發之劇烈降雨造成之

    警戒發布問題,另擬定土石流警戒基準值動態調整與

    間歇性短延時降雨土石流警戒發布等 2 項機制,並持續進行大規模崩塌與淺層的岩屑崩滑研究,期未來能

    整合土石流、淺層崩塌及大規模崩塌建構土砂災害聯合

    預警機制。

    參考文獻

    [1] The World Bank. (2005), “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 A Global Risk Analysis”.

    [2] Y.C. Zeng, J.S. Wang, C.D. Jan, H.Y. Yin, and

    W.C. Lo (2016), “A rainfall-based warning

    model for shallow landslides”, EGU General

    Assembly 2016, Vol. 18, EGU2016-18332-2.

    [3] 尹孝元、簡以達、詹錢登、曾奕超、王志賢(2016),

    「應用雷達估計降水於土石流警戒發布之研

    究」,海峽兩岸水土保持學術研討會。

    [4] 詹錢登、李明熹(2004),「土石流發生降雨警

    戒模式」,中華水土保持學報。

    [5] 詹錢登(2016),「土石流防災降雨警戒」,財

    團法人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出版。

    [6] 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7),「106 年大規

    模崩塌潛勢區地表位移觀測系統建置與分析」,

    成果報告。

    [7] 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8),「土砂災害降

    雨警戒機制檢討與更新」,成果報告。

    /ColorImageDict > /JPEG2000ColorACSImageDict > /JPEG2000ColorImageDict > /AntiAliasGrayImages false /Crop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MinResolution 300 /GrayImageMinResolutionPolicy /OK /Downsample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DownsampleType /Bicubic /GrayImageResolution 300 /GrayImageDepth -1 /GrayImageMinDownsampleDepth 2 /GrayImageDownsampleThreshold 1.50000 /Encode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Filter /DCTEncode /AutoFilter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AutoFilterStrategy /JPEG /GrayACSImageDict > /GrayImageDict > /JPEG2000GrayACSImageDict > /JPEG2000GrayImageDict > /AntiAliasMonoImages false /CropMonoImages true /MonoImageMinResolution 1200 /MonoImageMinResolutionPolicy /OK /DownsampleMonoImages true /MonoImageDownsampleType /Bicubic /MonoImageResolution 1200 /MonoImageDepth -1 /MonoImageDownsampleThreshold 1.50000 /EncodeMonoImages true /MonoImageFilter /CCITTFaxEncode /MonoImageDict > /AllowPSXObjects false /CheckCompliance [ /None ] /PDFX1aCheck false /PDFX3Check false /PDFXCompliantPDFOnly false /PDFXNoTrimBoxError true /PDFXTrimBoxToMediaBoxOffset [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 /PDFXSetBleedBoxToMediaBox true /PDFXBleedBoxToTrimBoxOffset [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 /PDFXOutputIntentProfile () /PDFXOutputConditionIdentifier () /PDFXOutputCondition () /PDFXRegistryName () /PDFXTrapped /False

    /CreateJDFFile false /Description > /Namespace [ (Adobe) (Common) (1.0) ] /OtherNamespaces [ > /FormElements false /GenerateStructure false /IncludeBookmarks false /IncludeHyperlinks false /IncludeInteractive false /IncludeLayers false /IncludeProfiles false /MultimediaHandling /UseObjectSettings /Namespace [ (Adobe) (CreativeSuite) (2.0) ] /PDFXOutputIntentProfileSelector /DocumentCMYK /PreserveEditing true /UntaggedCMYKHandling /LeaveUntagged /UntaggedRGBHandling /UseDocumentProfile /UseDocumentBleed false >> ]>> setdistillerparams> setpage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