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ejournal.nricm.edu.tw/jcm/31-1/31-1-9.pdfJ Chin Med 31(1): 110-123, 2020...

14
J Chin Med 31(1): 110-123, 2020 DOI: 10.6940/JCM.202006_31(1).09 簡要論文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 黃耀明 1, * 1 香港傷健協會健康科學部,香港 在臺灣歷史上的清領時代(公元 1684-1895 年) ,漢方醫術隨移民由中國帶 至臺灣,唯清朝太醫院在 1822 年棄用鍼灸,影響及至民間漢醫重用藥而輕鍼灸, 故當時在臺灣的文獻上鮮有鍼灸之記載。直到臺灣在日治時代(公元 1895-1945 年),民間人士及當政者由日本引入並推廣日式鍼灸,且在臺灣留下足跡,二次 大戰後日式鍼灸漸淡出臺灣,本篇文章正是探討這段較少人涉獵的日治臺灣鍼灸 史。 關鍵字:鍼、灸、臺灣、漢醫 * 通訊作者:黃耀明,香港傷健協會健康科學部,地址:九龍深水埗麗閣邨麗蘿樓地下 S102 室,香港,電話: +852- 2351-7762,傳真:+852-2958-1280E-mail: [email protected] 109 年 2 月 6 日受理,109 年 4 月 17 日接受刊載

Transcript of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ejournal.nricm.edu.tw/jcm/31-1/31-1-9.pdfJ Chin Med 31(1): 110-123, 2020...

Page 1: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ejournal.nricm.edu.tw/jcm/31-1/31-1-9.pdfJ Chin Med 31(1): 110-123, 2020 DOI: 10.6940/JCM.202006_31(1).09 簡要論文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 黃耀明1,

J Chin Med 31(1): 110-123, 2020DOI: 10.6940/JCM.202006_31(1).09

簡要論文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

黃耀明 1, *

1香港傷健協會健康科學部,香港

在臺灣歷史上的清領時代(公元 1684-1895 年) ,漢方醫術隨移民由中國帶

至臺灣,唯清朝太醫院在 1822 年棄用鍼灸,影響及至民間漢醫重用藥而輕鍼灸,

故當時在臺灣的文獻上鮮有鍼灸之記載。直到臺灣在日治時代(公元 1895-1945年),民間人士及當政者由日本引入並推廣日式鍼灸,且在臺灣留下足跡,二次

大戰後日式鍼灸漸淡出臺灣,本篇文章正是探討這段較少人涉獵的日治臺灣鍼灸

史。

關鍵字:鍼、灸、臺灣、漢醫

*通訊作者:黃耀明,香港傷健協會健康科學部,地址:九龍深水埗麗閣邨麗蘿樓地下 S102 室,香港,電話: +852- 2351-7762,傳真:+852-2958-1280,E-mail: [email protected] 109 年 2 月 6日受理,109 年 4月 17 日接受刊載

Page 2: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ejournal.nricm.edu.tw/jcm/31-1/31-1-9.pdfJ Chin Med 31(1): 110-123, 2020 DOI: 10.6940/JCM.202006_31(1).09 簡要論文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 黃耀明1,

111黃耀明

前言

自古以來,臺灣(福爾摩沙)不被列入

中國領土之內,直至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公

元 1684年)始列入其版圖 [1,2],並展開在臺

灣歷史上的清領時代(公元 1684-1895年),

在此以前的原先居民醫療狀況,頗缺乏文字

記載。1684年後續有漢人移墾臺灣,同時亦

正式引入中國清朝的醫療文化 [3]。由於清朝

在道光二年(公元 1822 年),道光皇帝下

詔太醫院終止鍼灸科,致醫家只重視處方用

藥而忽略鍼刺火灸,官方的鍼灸人材及承傳

逐漸凋零 [4]。及後鍼灸仍在民間流傳應用,

但臺灣在清領時代並無留下提及鍼灸的文獻

[5]。清朝在光緒二十一年(公元 1895年)

因《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予大日本帝國,臺

灣因而離開中國版圖,並展開臺灣之日治時

代(公元 1895-1945年),此一變化,卻令

日式鍼灸在臺灣首次有序地植根,本篇文章

的原意,就是以發掘史料為主軸,或令讀者

對於較少人涉獵的日治臺灣鍼灸史,有進一

步的興趣和探討。

背景:日式鍼灸的起源

鍼灸療法發明於古中國,在隋唐朝代(公

元 581到 907年)流傳到至日本,然後在日

本本土持續發展,致後來中日漢醫在臨床診

症、經穴定位和鍼刺方法並不完全相同。明

治一年(公元 1868 年)後,日本天皇睦仁實

行明治維新,在醫藥衛生上傾向西化並壓抑

漢方醫術,亦開始將鍼、灸、按摩與漢藥四

者分離。漢藥由醫師(西醫師)處方,鍼師、

灸師和按摩師各施其職 [6],亦偶有施術者同

具鍼、灸和按摩兩或三者資格。此外,日本

在十七世紀開始設置學校作系統性培訓明眼

及視障鍼灸師,現代廣為使用的進鍼管亦為

視障鍼灸師杉山和一(生卒年:1610-1694)

發明 [7]。當時的視障鍼灸師不一定是全盲,

也可以是深近視或弱視。出生時或自幼已視

障的人,因在生活上長時間使用手指感受周

圍環境,令腦部發展出優於常人的敏銳觸覺

[8],如視障人士經挑選及嚴格訓練後,實有

利從觸診中找出軟組織病杜並施鍼治療。在

今天的日本,仍有數千位的視障鍼灸師在業。

而視障鍼灸師導致的鍼刺醫療意外,如治療

後遺鍼事故,其發生率與明眼鍼灸師所引起

的並無差異 [9],從此可見在日本鍼灸範疇

內,明眼和視障鍼灸師是共融對等的。

在鍼灸器材上,日本鍼灸師使用較細的

鍼具,大都需進鍼管的輔助,否則有彎鍼之

虞,而優點是進鍼時痛感比較少,在 1930年

代,日本鍼灸師常用鍼直徑為 0.2-0.26毫米

(鍼號 36-33),在同一時間中華民國醫師

常用鍼相對較粗,約 0.32-0.45毫米(鍼號

30-26)[10],現代兩國常用的鍼灸鍼變得更

細,日本常用的是直徑 0.14-0.18毫米,中華

民國常用的則是 0.25-0.3毫米。而在經絡穴

位方面,20世紀初的日本鍼灸教科及參考書

[11,12],大都以東京博物館所藏的銅人為參

考,該銅人的經穴分佈與清代明堂經穴圖及

現代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化穴位圖,有所分

別,詳見圖 1。

日本漢方醫平賀源內(生卒年:1728-

1780)曾將人造靜電連接到鍼灸鍼上作治療

用途,但其發明流傳不廣 [13,14]。在1825年,

法國生理學家 Sarlandière (生卒年:1787-

1838)在其著作詳述日式鍼灸及直流電鍼療

法 [15,16] 。料受前人的啟發,日本在 1920

年代開始鍼灸電氣化,有學校教授使用表面

Page 3: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ejournal.nricm.edu.tw/jcm/31-1/31-1-9.pdfJ Chin Med 31(1): 110-123, 2020 DOI: 10.6940/JCM.202006_31(1).09 簡要論文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 黃耀明1,

112 日治臺灣鍼灸史

電極予直流或交流電刺激經絡穴位 [17,18]。

亦有鍼灸學校同設鍼灸及電療科(圖 2),電

療科教授使用非入侵性的表面電極電療及紫

外光療法,畢業生稱為電療士,亦有施術者

同具備鍼灸師及電療士兩者資格,並開始使

用鍼灸鍼作電極的電氣鍼療法 [19]。

日治臺灣鍼灸史

一、�種子期�(公元1895�-�1910年):

日式鍼灸到臺灣

明治三十年(公元 1897年),當時臺灣

本地人口約 260萬,以不計算由日本來臺的

醫事人員(如隨軍的醫師),根據臺灣總督

府的調查,臺灣民間有西醫師 24人,漢方

圖 1 �國立東京博物館所藏的經穴銅人,銅人的

出產地及製作年份仍有爭議,但與清代明

堂圖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化穴位圖有所

不同,例如胃經是穿過膝蓋骨中間,肺經

及心包經偏向前臂內側�[11,12]。

圖 2 �1920 年代,一所在東京的學校同設鍼灸及

電療科的招學書封面,其畢業生稱為鍼灸

師及電療士,當年鍼灸師是需證照的醫事

人員,但電療士仍是發展中的行業,其在

二戰後逐漸發展成理學療法士 ( 物理治療

師 )。

Page 4: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ejournal.nricm.edu.tw/jcm/31-1/31-1-9.pdfJ Chin Med 31(1): 110-123, 2020 DOI: 10.6940/JCM.202006_31(1).09 簡要論文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 黃耀明1,

113黃耀明

醫(即中醫師)1046人,其中並沒有擅長鍼

灸術之記載 [5,20]。日治後遂漸有日籍鍼灸

師來臺工作,因臺灣人少有接受鍼灸治療的

風俗,初期以服務在臺日人為主 [21]。亦有

臺灣人赴日學習鍼灸後回臺執業及傳授,例

如廖旺先生(生卒年:1890- 1971),曾於

1909年起在日本東京高等盲啞學校(今國立

筑波大學)留學四年 [22],其使用過的鍼灸

器材仍存於臺南永福教會廖旺紀念館供人參

觀(圖 3)。

圖 3 �臺南永福教會內展示的日本製鍼灸鍼及進鍼管,當年需在消毒後重覆使用,其中一特點是鍼柄為

一體成形,鍼柄比同類中華民國製造的較細,所以進鍼管只容日製鍼具一併使用。

二、�成長期(約 1910�-�1925 年):鍼

術學校的設置及鍼灸療法的推廣

大正六年(公元 1917年) ,木村謹吾

醫師在臺北開設私立的木村盲啞教育所,並

聘用日籍老師,設四年制的鍼按科,教授視

障生鍼術和按摩。由於臺灣人尚未習慣接受

鍼按療法,為了推廣鍼按及增加學生實習的

機會,該校曾為民眾提供每日定額的免費鍼

術和按摩治療 [23] 。木村醫師的學校在 1928

年改制為公立學校,稱為州立臺北盲啞學校,

同期在臺灣南部亦有另一所公校教授鍼術和

按摩的州立臺南盲啞學校 [21]。現位於臺北

Page 5: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ejournal.nricm.edu.tw/jcm/31-1/31-1-9.pdfJ Chin Med 31(1): 110-123, 2020 DOI: 10.6940/JCM.202006_31(1).09 簡要論文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 黃耀明1,

114 日治臺灣鍼灸史

市的國家圖書館亦保存一張有關該校鍼按科

的明信片(圖 4 ) 。必須一提,在日治時代

的整整五十一年,臺灣並沒有成立一間供明

眼人學習鍼灸的教育機構,形成在臺執業的

明眼鍼灸灸師,不是由日本移居過來,就是

臺灣人赴日本(當時稱內地)學技後回臺開

業,這情況與牙醫師和藥師一樣。估計當年

政策首要以培育醫師、看護婦(護理師)和

產婆(助產士) 為主,或為保障視障鍼灸師

的就業穩定有關。圖 5展示一間位於東京的

圖 4 �1920 年代的明信片,顯示州立臺南盲啞學校鍼按科學生上課程況。站立者應為明眼指導老師;日

本文化中並不輕視女性受教育機會,相片中右角為女生。

圖 5 位於東京澀谷的日本鍼灸專門學院,在臺南新報的招生廣告�(1930 年 )。

Page 6: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ejournal.nricm.edu.tw/jcm/31-1/31-1-9.pdfJ Chin Med 31(1): 110-123, 2020 DOI: 10.6940/JCM.202006_31(1).09 簡要論文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 黃耀明1,

115黃耀明

鍼灸學校在臺南新報刊登的招收學生廣告,

對象為有意成為鍼灸師的明眼臺灣人(本島

人)。

在灸術方面,因沒有鍼術可能引起刺痛

或出血的疑慮,對民眾特別是兒童推廣相對

較易,如一則在 1919年,石川灸治院於臺灣

日日新報刊登的宣傳廣告(圖 6 )。而學術

期刊「臺灣公眾醫事雜誌」亦曾刊登由京都

府立醫科大學的投稿,論述近代醫學對灸法

改善體質成效的文章(圖 7 ),可見當時日

本醫師雖然以西洋醫學為皇道,但對傳統療

法仍有正面的看法。

大日本帝國對臺灣來說是外來的統冶

者,改善臺灣的醫療及衛生水平,一來保障

在臺日本移民和官吏,二來臣服臺灣人心及

促進工農生產力。為了灌輸民眾正確的防疫

和衛生觀念,臺灣總督府在各地舉辦了多場

衛生展覽會。大正六年(公元 1917年)11

月 18至 30日舉辦的「臺中廳教育衛生展覽

會」,總結有 19萬參觀人次,展覽會是透過

知識視象化的方式,以掛圖、實物、標木、

立體模型等展品和現場講解促進醫學知識的

流傳 [24] 。現今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的兩幅「經穴大圖」(圖 8),由臺中傍士

商店印製,就是該衛生展覽會展品之一 [25]。

兩幅大圖既標示鍼灸穴道名稱及位置,又清

楚構繪出人體內臟、血管及神經線,可見當

年鍼灸師對人體解剖學和安全用鍼有相當的

重視。當年臺灣頭號的致命病源多為細菌性

傳染病,鍼灸術雖不能直接幫助抗菌,但對

舒緩病情亦有裨益。而從事工農生產等體力

勞動者,如因工受傷後需要復健,或年長者

的退化痛症,鍼灸術自是適切的治療方法。

而在大正十四年(公元 1925年)11月 21日

圖 6 1919 年,石川灸治院在臺灣日日新報刊登的廣告,日日新報是當年銷量第一的報業。

Page 7: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ejournal.nricm.edu.tw/jcm/31-1/31-1-9.pdfJ Chin Med 31(1): 110-123, 2020 DOI: 10.6940/JCM.202006_31(1).09 簡要論文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 黃耀明1,

116 日治臺灣鍼灸史

圖 7 一篇討論灸法成效的文章,發表於 1930 年的臺灣公眾醫事雜誌第3卷7號。

Page 8: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ejournal.nricm.edu.tw/jcm/31-1/31-1-9.pdfJ Chin Med 31(1): 110-123, 2020 DOI: 10.6940/JCM.202006_31(1).09 簡要論文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 黃耀明1,

117黃耀明

圖 8 �1917 年由臺中傍士商店印製的經穴大圖正面圖,算是很早期東西醫學合璧的例子,一圖標示經穴

和人體解剖對應位置,是學習安全鍼術的重要工具。

Page 9: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ejournal.nricm.edu.tw/jcm/31-1/31-1-9.pdfJ Chin Med 31(1): 110-123, 2020 DOI: 10.6940/JCM.202006_31(1).09 簡要論文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 黃耀明1,

118 日治臺灣鍼灸史

圖 9 �繪劃出鍼灸術及鍼術的海報,曾在1925年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中使用。視障者多只從事鍼術,

較少學習灸術,因不能清楚觀察皮膚對灸治的反應可能構成風險,當年臺灣的盲校鍼按科亦不教

授灸術。

舉辦為期 5天的「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

就展示多種疾病防治、育兒、營養、急救和

獸畜衛生的知識,其中教導市民保健的展品,

就包括繪劃出鍼術及鍼灸術的海報(圖 9)

[26] 。

三、�成熟期(約公元1924-1940年):

鍼灸師證照的要求和管理

清領時代的臺灣(公元 1684-1895年)

並沒有明確規範醫事人員的制度,開業醫師

並不需要考照,律法上也欠缺懲戒醫療過失

的機制 [3]。而日本在明治時代 ( 公元 1868

年 –1912年)學習了西方的醫療政策及管理

方法,並在日冶時期移植到臺灣,其中包抬

括規範醫事人員的基礎法律,大正十三年(公

元 1924年)臺灣總督府發布的鍼術及灸術管

理規刖 [27] ,規定鍼灸師必須由認定的學校

Page 10: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ejournal.nricm.edu.tw/jcm/31-1/31-1-9.pdfJ Chin Med 31(1): 110-123, 2020 DOI: 10.6940/JCM.202006_31(1).09 簡要論文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 黃耀明1,

119黃耀明

畢業(如上述的州立臺南盲啞學校)始可登

記執業。如果鍼灸師有導致醫療事故或過失

的行為,業者可以受到罰款、停止營業和資

格取消的處分,圖 10顯示臺北法院於昭和三

年(公元 1928年)就一位在基隆開業的日

籍鍼灸師,所引起的醫療致死事故及其判決

[28] 。

在昭和十五年(公元 1940年),當時

臺灣人口已超過 600萬,其中有醫師 2,442

人,漢方醫 98人,另有鍼師 325人、灸師

308人(唯無數字關於業者是明眼抑或視障,

及同具鍼和灸兩者資格的人數),鍼灸師中

約四成為內地人(當時稱日本本島為內地)

[20,21,29]。

四、�淡出期�(約公元1941-1970年):

日式鍼灸在臺灣逐漸的式微

1941年,大日本帝國發動太平洋戰爭,

臺灣因有駐兵營、空軍機場(包括神風特攻

隊)、軍需品工廠,及提供醫護人員前往戰

區的關係,在 1943至 45年間備受以美國為

主的盟軍轟炸機多次空襲,共造成六千人喪

生、近萬人受傷及大量建築物被破壞 [30],

而盲校包括鍼按科亦因此停止招收新生。

1945年,大日本帝國在太平洋戰爭中敗

陣並且接受無條件投降,日本本島隨即被美

國麥克阿瑟將軍為首的駐日盟軍最高司令部

接管,其後更改國名為日本,直到 1952年主

權才正式回歸給日本政府 [31]。而本來割讓

給大日本帝國的臺灣,則由中華民國接收,

絕大部份居臺的日本人,包括在臺灣出生的

日本人(灣生),被中華民國遣送返日本,

此一歷史上的轉接,令在臺的鍼灸師人數大

減,加上戰後大量遷臺移民,特別是 1949年

民國政府遷臺帶來的中醫人材,多少與臺籍

的鍼灸師形成競爭,而中醫師比鍼灸師還有

一優勢,就是可以鍼藥並用。在禁止說日語

的政策下,大多數臺籍鍼灸師的中文書寫與

言語表達能力又無法與新來者競爭,而部份

新移民對視障鍼師也取不信任的態度 [29]。

臺灣在 1958年成立中國醫藥學院 (今中

國醫藥大學), 開始有系統的學院式中醫師

教育。而 1967年訂立的醫師法規定視障者不

能繼續從事鍼灸等醫療行為,因此臺灣盲校

的鍼按科課程亦告取消 [32],而曾經在日治

時代赴日學技後回臺開業的明眼鍼灸師,其

資格也不再受到認可。後來偶有臺灣人在日

本學習鍼灸,再回臺學習中醫全科,經中醫

師檢定考試及特考取得證照在臺執業,但中

醫檢定考試及特考亦已分別於 2005年及 2011

年停辦。現今臺灣已沒有法定的鍼灸師職稱,

鍼灸治療只可以由中醫師,或完成鍼灸培訓

的醫師和牙醫師來執行。

順道一提,現今在臺灣常見的日式鍼灸,

是 1960年代傳入的「良導絡」診斷術及電

鍼療法,該療法由中谷義雄醫師(生卒年:

1923-1978)於 1950年間發明,唯現在臺灣

醫者多用良導絡儀器於量度皮膚電阻作診斷

之用,比較少使用良導絡直流電鍼療法。

結語

從鍼灸技術和流派來說,由 1895到 1945

年,日本鍼灸已移植到臺灣近五十一年,在

臺日文化混血的過程中,及日後國民政府來

臺帶來的漢方傳統鍼灸,對臺灣本土的鍼灸

發展歷程可能有一定的交互影響,現今臺灣

的鍼灸與中國的鍼灸,已隨不同歷史的背景,

不同的鍼灸人材傳承,發展出不同的特點和

規範 [33,34],以穴位電療為例,在 1930年

代的臺灣已有使用 [29],但在中國大陸直到

Page 11: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ejournal.nricm.edu.tw/jcm/31-1/31-1-9.pdfJ Chin Med 31(1): 110-123, 2020 DOI: 10.6940/JCM.202006_31(1).09 簡要論文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 黃耀明1,

120 日治臺灣鍼灸史

圖 10 �臺北地方法院,於 1928 年就鍼灸致死案的判決紀錄,因文件殘缺,只看到案中被告人杉尾岩市

的罪名為業務上過失致死,違反鍼術灸術營業取締規則,被判繳付罰金。

Page 12: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ejournal.nricm.edu.tw/jcm/31-1/31-1-9.pdfJ Chin Med 31(1): 110-123, 2020 DOI: 10.6940/JCM.202006_31(1).09 簡要論文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 黃耀明1,

121黃耀明

1957年才出現 [35]。而在醫事人員規範來說,

現今臺灣已沒有了法定鍼灸師的職稱,料大

多數民眾不知道臺灣曾出現過本地培訓的視

障鍼師及留學日本歸來的明眼鍼灸師,可見

臺灣在不同的統冶者的政策下,本土醫療規

劃有了明顯不同的發展。

謝詞

本文作者特別感謝邱大昕教授及若山育

郎醫師在本文資料搜集上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Teng EJ.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 1683–1895.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Cambridge, pp.

34-59, 2006.

2.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三版),聯經出版公

司,臺北,pp. 111-124,2016。

3. 張加昇、蘇奕彰,日治時期前臺灣醫療發展之

探討。中醫藥雜誌。2014;S(2):309-320。

4. Hanjo L, Acupuncture in ancient China: How

important was it really?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13; 11(1):45-53.

5. 杜聰明,中西醫學史略,高雄醫學院,高雄,

pp. 491,1959。

6. 坂部昌明,鍼灸師とはり灸に係る法制度の変

遷 - 医制成立から現在にいたるまで。社会鍼

灸学研究。2013;8:8-18。

7. 松井繁,鍼灸医学史における視力障害者の功

績。全日本鍼灸学会雑誌 。2006;56(4):

596-604。

8. Wong M, Gnanakumaran V, Goldreich D, Tactile

spatial acuity enhancement in blindness: evidence

for experience-dependent mechanism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1; 31(19):7028-7037.

9. 山下仁,津嘉山洋,丹野恭夫 , 形井秀一,西

條一止。視覚障害をもつ鍼灸師が特に注意す

べき医療過誤-附属診療所における 6年間の

記録。筑波技術短期大学テクノレポート。

1999;6:207-209.

10. 承淡安,承淡安針灸選集,大行出版社,臺南,

pp. 17-18,1995。 

11. 山口延次郎,支那傳來鍼灸腧穴銅人像圖解

篇。半島屋出版部,東京,pp. 5-9,1936 (昭

和 11年)。

12. 吉田弘道,孔穴適用鍼灸萃要續篇。盲人技術

學校,東京, pp. 5-6,1922 (大正 11年)。

13. Oliveira A. Electroacupuncture according to Voll: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Oriental Medicine,

2016; 3(1): 5-10.

14. Ulett GA. Acupuncture. In: Tollison CD, Kriegel

ML. Interdisciplinary Rehabilitation of Low Back

Pain. New York: Williams & Wilkins. pp. 85, 1989.

15. Sarlandière JB. Mémoires sur l'Électropuncture

Considérée comme Moyen Nouveau de Traiter

Efficacement la Goutte, les Rhumatismes et les

Affections Nerveuses. Delaunay, Paris, pp. 17-56,

1825.

16. 林昭庚,新編彩圖針灸學。知音出版社,臺北,

pp. 525-526,2009。 

17. 竹生太一,電氣治療實地講習口述錄。東京電

氣療法研究所,東京,pp. 8-9,1924(大正 13

年)。

18. 宇和川義諯,近世鍼灸学教科書第 3卷。九州

鍼灸學校,長崎,pp. 39-47,1936(昭和11年)。

19. 中谷義雄,電気針療法の電流断続について。

日本良導絡自律神經雜誌。1976;21(2):

Page 13: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ejournal.nricm.edu.tw/jcm/31-1/31-1-9.pdfJ Chin Med 31(1): 110-123, 2020 DOI: 10.6940/JCM.202006_31(1).09 簡要論文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 黃耀明1,

122 日治臺灣鍼灸史

12-30。

20. 葛謹,臺灣醫師制度之沿革。臺灣醫界。

2010;53(7):51-55。

21. 邱大昕,盲流非盲流:日治時期臺灣盲人的流

動與遷移。臺灣史研究。2015; 22(1):1-24。

22. 潘稀祺,臺灣盲人教育之父甘為霖博士傳著,

人光出版社,臺南,pp. 121-124,2004。

23. 臺北盲啞學校無料按摩。臺灣日日新報,版 7,

1923年(大正 12年)1月 25日。

24. 范燕秋,「衛生」看得見:1910年代臺灣的衛

生展覽會。科技、醫療與社會。2004;7:65-

128。

25. 臺中展覽會彙報衛生事務分掌。臺灣日日新

報,版 5,1917年(大正 6年)9月 17日。

26. 臺北州警務部,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寫真

帖。臺北州警務部,臺北,1926年。

27. 張秀蓉,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修訂版)。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臺北,pp. 73,2015。

28. 日治法院檔案資料庫,業務上過失致死,鍼術

灸術營業取締規則違反,刑事判決原本。1928

年(昭和 3年)10月 4日。取自:http://tccra.

lib.ntu.edu.tw/tccra_develop/, 引用 2019/6/15。

29. 邱大昕,為什麼馬殺雞?視障按摩歷史的行動

網絡分折。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11;83:5-36。

30. 杜正宇,論二戰時期的臺灣大空襲(1938-

1945) 。國史館館刊。2017;51:59-95。

31. Takemae E. Allied Occupation of Japan. A & C

Black Co., London, pp. 104-192, 2003.

32. 邱大昕,被忽略的歷史事實:從視障工作演變

看大法官釋字第六四九號解釋。社會政策與社

會工作學刊。2009;13(2):55-86。

33. Schmied P, Su YC. Innovation and adaptat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cupuncture: changes in

needling insertion technique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8; 29(2):113-127.

34. 林昭庚,新編彩圖針灸學。知音出版社,臺北,

pp. 537,2009。 

35. Rogaski R. Ryodoraku in new China: The 1957

Sino-Japanese medical exchange and the role of

machines in East Asian medical modernit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4 June 2015.

Page 14: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ejournal.nricm.edu.tw/jcm/31-1/31-1-9.pdfJ Chin Med 31(1): 110-123, 2020 DOI: 10.6940/JCM.202006_31(1).09 簡要論文 日治臺灣鍼灸史初探 黃耀明1,

J Chin Med 31(1): 110-123, 2020DOI: 10.6940/JCM.202006_31(1).09

Note

Historical Note Regarding Acupuncture in Taiwan of Japan’s Era

Yiu Ming Wong 1, *

1 Health Science Unit (PEC) , Hong Kong Physically Handicapped and Able-Bodied Association, Hong Kong

Oriental medicine had been formally imported from China to Taiwan during the Taiwan of Qing dynasty’s era (1684-1895 A.D.). In 1822, the Imperial Medical Academy of Qing dynasty abolishe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resulting in a decline of the ar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s era. Until the Japanese governance of Taiwan (1895-1945 A.D.), the Japa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ere introduced to Taiwan and subsequently gained its popularity. The present historical note describes this not well-known portion in Taiwanese history of medicine.

Key words: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Taiwan; Oriental medicine

*�Correspondence author: Yiu Ming Wong, Health Science Unit (PEC) , Hong Kong Physically Handicapped and AbleBodied Association, S102, G/F, Lai Lo House, Lai Kok Estate Shamshuipo, Kowloon, Hong Kong. Tel: +852-2351-7762, Fax: +852-2958-1280, E-mail: [email protected]

Received 6th February 2020, accepted 17th April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