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陈玉清 美编/传明 那些年背过的课文 如今你是...

2
即时互动:@厦门晚报@我要说 厦门网:www.xmnn.cn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特别关注 B2 责编/陈玉清 美编/传明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那些年背过的课文 如今你是否还记得 不同年代的市民讲述他们儿时背诵过的 课文、诗词,不少经典“历久弥新” 1956年出生的市民孙航进,至今背起《沁园春 · 沙》仍是一气呵成。 他说,1972年几个儿时伙伴一起合影,大家齐声朗诵的 就是《沁园春 · 长沙》。这首词抒发了年轻人奋发向上的豪迈 情感,当时的他16岁,恰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伙伴们都 在部队大院一起成长,一起玩耍。 “我们当时可淘气了,上树 掏鸟窝,摘龙眼,玩弹弓,捉知了,滚铁环,还‘拾’过别人田里 的地瓜。”孙航进说,后来,伙伴们当兵的当兵,读大学的读大 学,大家各奔东西…… 40多年后,当年的伙伴们再次相聚,又齐声诵读这 首词,大家激动的心情更是难以言表!“这就是我最难以 忘怀的故事。”他说。 同样对毛泽东诗词印象深刻的,还有80后市民李凤 英。她第一时间想起来的是《沁园春 · 雪》。她说,这首词易 诵易记,每读一遍,都觉得有一股浩然之气。 1965年出生的范先生,小时候喜欢写文章,想当作 家,却不喜欢背诵。他对中学时代的课文印象不深刻,反 倒是上大学后,因为读的是师范院校,背诵是家常便饭。 范先生说,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要求背诵《离骚》全文。 “不是某个片段,是整篇!”范先生说,背了一天只剩下最后 一段实在背不下来,想着考试应该不会考最后一段吧,于是 抱着侥幸心理,放弃了。 不幸的是,考试刚好考了最后一段,要求默写出来, 一题 20 分。范先生慌了。那时,课本刚好放在桌子旁边,两 名监考老师一前一后走来走去。 “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 点异样,一名监考老师在我旁边站了很久,一直看着我。” 范先生说,等后来老师离开,他迅速抄了课本。他说,至今 想起这一幕仍觉得羞愧。 再后来,他在中学里当了语文老师,常常把这段故 事讲给同学们听,并告诉他们:背课文,不要抱侥幸心 理,要踏踏实实地背! 1973 年 出 生 的 杨 女 士 , 是当年村里唯一的大学生,高 中时读文科,记忆力相当出 色。“《出师表》我现在还可以 通篇背诵,我还记得在课文的 第几页,总共有几行,哪几个 字在哪一段的哪一行,就像深 入到血液里了。”杨女士说。 前不久,她和读高中的女 儿一起出去旅游,武侯祠的墙 上有苏轼抄写的《出师表》,她 和女儿比赛背诵,结果女儿还 输了。 杨女士说,背诵没啥捷径, 就是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大 声读书,每周一小复习,每月一 大复习,每学期再整体复习,自 然印象就深刻了。 80后厦门女警章启明印象 最深刻的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她说,以前偏爱文科,喜欢诵读 古典诗词。这篇课文文采华丽, 朗朗上口。“如今学生时代过去 这么久了,我还是被它的文采所 吸引。”她说,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经典名句也 常被后人引用。 80 后 市 民 朱 女 士 则 对《春 江花月夜》印象深刻。朱女士 说,读书时课后经常陪同学长 跑,一边跑一边背《春江花月 夜》,“这种长诗词,刚好适合长 跑”。 1988年出生的市民王明 瀚,最先想起的是苏轼的《水调 歌头》。王明瀚出生在中秋时 节,对月亮情有独钟,他热爱创 作,圆月寓意团圆美满,给了他 不尽的灵感和动力。不管是“年 轻人写给厦门的情书” —歌 曲《砖心》,还是集美大学百年 华诞之际在朋友圈广传的歌曲 《勿忘》,都是由他作词的。王明 瀚说,儿时,外公就教他诵读唐 诗宋词;到了听流行乐的年纪, 他又开始模仿写诗歌;大学期 间,他开始尝试写歌词,目前已 创作20余首。 儿时伙伴 40多年后聚首 齐声诵读《沁园春 · 长沙》 《离骚》全文仅最后一段背不下来 不料考试的时候恰恰就考这一段 现在仍能背诵《出师表》 并记得在课文的第几页 一边陪同学长跑一边背诵《春江花月夜》 1969年出生的刘先生,在偏僻的农村度过了学生时代。 作为家里的老大,除了读书,课余时间就是帮家里干农活。 刘先生对有关英雄的课文印象较为深刻,比如《狼 牙山五壮士》《董存瑞炸碉堡》等。怎么背的?刘先生说, 当时都是死记硬背的。那会儿还是点煤油灯的时代,大 伙儿有时约着一起读书,在白萝卜里挖个洞,倒入灯油、 放个灯芯,就能当灯使。“风一吹就灭了。”刘先生笑着 说,读书时代很艰苦,再难啃的书,也要啃下去。 煤油灯下苦读死记硬背 犹记那些写英雄的课文 同是70后的张先生,印象 最深刻的是《周总理,你在哪 里》这篇课文。“当时我们的语 文老师让我们全班一起朗读、 背诵,大家一起拖长音调,声情 并茂地呼喊‘周总理,你在哪 里?在哪里……’” 对此,市民周女士十分有 同感:我们老师干脆把全班同 学都带到山上去,对着山谷喊: “周总理,你在哪里……”有的 同学读得热泪盈眶。 张先生说,当时他是学习 委员兼语文科代表,经常是他 背好了之后,其他同学挨个找 他背,背好了就回家吃饭,背不 出来的就留下来继续背。他说, 当时有个女同学背《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背得太快了,变 成“明月几时有把”,惹得他大 笑起来。“后来,她就成了我的 女朋友。”张先生笑着说。 前段时间,70后市民陈先 生开车听电台节目时,听到朱 自清的《背影》,无限感慨。“读 书时背这篇课文,其实不懂含 义,人到中年才真正读懂。”陈 先生说,父亲最近住院,母亲也 已去世多年。有年清明节他回 家祭祖,在老家的庭院里看到 母亲多年前种下的龙眼树,已 有两层楼高,想起归有光写的 “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 盖矣”,不禁湿了眼眶。 背诵过朱自清的《背影》 人到中年才真正读懂含义 80后市民刘瑜至今记忆犹 新的是高尔基的《海燕》。她说, 前几天吃午饭时,母亲让新买 的智能音箱朗诵《海燕》,还顺 带考起了自己。“初中时,母亲 就是我的语文老师,哪敢不会 背!” 刘瑜说,母亲对《海燕》情 有独钟。自己从小到大也深深 感受到母亲身上百折不挠、勇 敢无私、逆境奋起的“海燕精 神”。上世纪 70 年代,刘瑜的母 亲作为第一批优秀的工农兵学 员被选送上大学,读的是东北 师大中文系,是当时有名的才 女。随后执教 30 年,桃李满天 下,许多家境困难的学生因刘 瑜母亲的帮助而改变了一生。 “母亲的人生就跟海燕一 般,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从不 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刘瑜说,自 己小时候身体很差,母亲求医问 药十几年,从不放弃。母亲总说: “你虽然没有健康的体魄,但是 有聪明的头脑,这是上天为你开 的一扇窗。”逆境面前,刘瑜母亲 还总是教导她们要看到他人的 善良,温暖和帮助,用感恩的心 去回报曾经施以援手的人,当有 能力的时候也去帮助他人。 高尔基的《海燕》记忆犹新最爱“海燕”百折不挠 70后 80后 60后 50后 那些年背过的课文,你还记得吗? 学生时代背诵课文,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尽管当时为了背课文,可能费了不 少工夫,甚至“为伊消得人憔悴”。不过,时过境迁,再忆起当年诵读过的文章,往往又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人在过往熟记于心的课文中,找到了学生时代快乐、难忘的 记忆;也有人经历世事沧桑,再读旧文心生无限感慨。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些不同年代的市民,看看哪些经典课文留存在他们心中。 文/记者 郭文娟 陈琼 李小庆 漫画/小牛

Transcript of 责编/陈玉清 美编/传明 那些年背过的课文 如今你是...

即时互动:@厦门晚报 @我要说 厦门网:www.xmnn.cn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特别关注B2 责编/陈玉清 美编/传明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那些年背过的课文如今你是否还记得不同年代的市民讲述他们儿时背诵过的课文、诗词,不少经典“历久弥新”

1956年出生的市民孙航进,至今背起《沁园春·长沙》仍是一气呵成。

他说,1972年几个儿时伙伴一起合影,大家齐声朗诵的就是《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抒发了年轻人奋发向上的豪迈情感,当时的他16岁,恰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伙伴们都在部队大院一起成长,一起玩耍。“我们当时可淘气了,上树掏鸟窝,摘龙眼,玩弹弓,捉知了,滚铁环,还‘拾’过别人田里的地瓜。”孙航进说,后来,伙伴们当兵的当兵,读大学的读大学,大家各奔东西……

40多年后,当年的伙伴们再次相聚,又齐声诵读这首词,大家激动的心情更是难以言表!“这就是我最难以忘怀的故事。”他说。

同样对毛泽东诗词印象深刻的,还有80后市民李凤英。她第一时间想起来的是《沁园春·雪》。她说,这首词易诵易记,每读一遍,都觉得有一股浩然之气。

1965年出生的范先生,小时候喜欢写文章,想当作家,却不喜欢背诵。他对中学时代的课文印象不深刻,反倒是上大学后,因为读的是师范院校,背诵是家常便饭。

范先生说,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要求背诵《离骚》全文。“不是某个片段,是整篇!”范先生说,背了一天只剩下最后一段实在背不下来,想着考试应该不会考最后一段吧,于是抱着侥幸心理,放弃了。

不幸的是,考试刚好考了最后一段,要求默写出来,一题20分。范先生慌了。那时,课本刚好放在桌子旁边,两名监考老师一前一后走来走去。“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点异样,一名监考老师在我旁边站了很久,一直看着我。”范先生说,等后来老师离开,他迅速抄了课本。他说,至今想起这一幕仍觉得羞愧。

再后来,他在中学里当了语文老师,常常把这段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并告诉他们:背课文,不要抱侥幸心理,要踏踏实实地背!

1973 年出生的杨女士,是当年村里唯一的大学生,高中时读文科,记忆力相当出色。“《出师表》我现在还可以通篇背诵,我还记得在课文的第几页,总共有几行,哪几个

字在哪一段的哪一行,就像深入到血液里了。”杨女士说。

前不久,她和读高中的女儿一起出去旅游,武侯祠的墙上有苏轼抄写的《出师表》,她和女儿比赛背诵,结果女儿还

输了。杨女士说,背诵没啥捷径,

就是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大声读书,每周一小复习,每月一大复习,每学期再整体复习,自然印象就深刻了。

80后厦门女警章启明印象最深刻的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她说,以前偏爱文科,喜欢诵读古典诗词。这篇课文文采华丽,朗朗上口。“如今学生时代过去这么久了,我还是被它的文采所吸引。”她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经典名句也常被后人引用。

80后市民朱女士则对《春

江花月夜》印象深刻。朱女士说,读书时课后经常陪同学长跑,一边跑一边背《春江花月夜》,“这种长诗词,刚好适合长跑”。

1988 年出生的市民王明瀚,最先想起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王明瀚出生在中秋时节,对月亮情有独钟,他热爱创作,圆月寓意团圆美满,给了他

不尽的灵感和动力。不管是“年轻人写给厦门的情书”——歌曲《砖心》,还是集美大学百年华诞之际在朋友圈广传的歌曲《勿忘》,都是由他作词的。王明瀚说,儿时,外公就教他诵读唐诗宋词;到了听流行乐的年纪,他又开始模仿写诗歌;大学期间,他开始尝试写歌词,目前已创作20余首。

儿时伙伴40多年后聚首齐声诵读《沁园春·长沙》

《离骚》全文仅最后一段背不下来不料考试的时候恰恰就考这一段

现在仍能背诵《出师表》并记得在课文的第几页

一边陪同学长跑 一边背诵《春江花月夜》

1969年出生的刘先生,在偏僻的农村度过了学生时代。作为家里的老大,除了读书,课余时间就是帮家里干农活。

刘先生对有关英雄的课文印象较为深刻,比如《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炸碉堡》等。怎么背的?刘先生说,当时都是死记硬背的。那会儿还是点煤油灯的时代,大伙儿有时约着一起读书,在白萝卜里挖个洞,倒入灯油、放个灯芯,就能当灯使。“风一吹就灭了。”刘先生笑着说,读书时代很艰苦,再难啃的书,也要啃下去。

煤油灯下苦读死记硬背犹记那些写英雄的课文

同是70后的张先生,印象最深刻的是《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当时我们的语文老师让我们全班一起朗读、背诵,大家一起拖长音调,声情并茂地呼喊‘周总理,你在哪里?在哪里……’”

对此,市民周女士十分有同感:我们老师干脆把全班同学都带到山上去,对着山谷喊:

“周总理,你在哪里……”有的同学读得热泪盈眶。

张先生说,当时他是学习委员兼语文科代表,经常是他背好了之后,其他同学挨个找他背,背好了就回家吃饭,背不出来的就留下来继续背。他说,当时有个女同学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背得太快了,变成“明月几时有把”,惹得他大笑起来。“后来,她就成了我的女朋友。”张先生笑着说。

前段时间,70后市民陈先生开车听电台节目时,听到朱

自清的《背影》,无限感慨。“读书时背这篇课文,其实不懂含义,人到中年才真正读懂。”陈先生说,父亲最近住院,母亲也已去世多年。有年清明节他回家祭祖,在老家的庭院里看到母亲多年前种下的龙眼树,已有两层楼高,想起归有光写的

“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不禁湿了眼眶。

背诵过朱自清的《背影》人到中年才真正读懂含义

80后市民刘瑜至今记忆犹新的是高尔基的《海燕》。她说,前几天吃午饭时,母亲让新买的智能音箱朗诵《海燕》,还顺带考起了自己。“初中时,母亲就是我的语文老师,哪敢不会背!”

刘瑜说,母亲对《海燕》情有独钟。自己从小到大也深深感受到母亲身上百折不挠、勇

敢无私、逆境奋起的“海燕精神”。上世纪70年代,刘瑜的母亲作为第一批优秀的工农兵学员被选送上大学,读的是东北师大中文系,是当时有名的才女。随后执教 30年,桃李满天下,许多家境困难的学生因刘瑜母亲的帮助而改变了一生。

“母亲的人生就跟海燕一般,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从不

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刘瑜说,自己小时候身体很差,母亲求医问药十几年,从不放弃。母亲总说:

“你虽然没有健康的体魄,但是有聪明的头脑,这是上天为你开的一扇窗。”逆境面前,刘瑜母亲还总是教导她们要看到他人的善良,温暖和帮助,用感恩的心去回报曾经施以援手的人,当有能力的时候也去帮助他人。

高尔基的《海燕》记忆犹新 最爱“海燕”百折不挠

70后

80后

60后

50后

那些年背过的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时代背诵课文,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尽管当时为了背课文,可能费了不

少工夫,甚至“为伊消得人憔悴”。不过,时过境迁,再忆起当年诵读过的文章,往往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人在过往熟记于心的课文中,找到了学生时代快乐、难忘的记忆;也有人经历世事沧桑,再读旧文心生无限感慨。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些不同年代的市民,看看哪些经典课文留存在他们心中。文/记者郭文娟陈琼李小庆漫画/小牛

B3责编/陈玉清 美编/传明

进入新千年的同学们,背课文不再是“单打独斗”了。许多时候,有爸爸妈妈的参与,有电子手段的参与。比如,大同小学六年级学生黄盈楠,背起课文来就得心应手。有一次,她跟妈妈打赌:在晚上11点前能把《长恨歌》背完。结果,她在晚上 10点 56分完成任务,《长恨歌》背得很顺溜。

有一次,她跟舅舅打赌,在回老家的路上能把《琵琶行》背下来,于是她又用一个小时背了下来。

黄盈楠喜欢挑战长篇古诗词,一段一段地分解,一段一段地背诵,背完一段,前面的再复习几遍,基本就扎实了。她说,自己现在能背诵三四百首古诗词。在学校和同学们玩“飞

花令”游戏,别人还得带小抄,她都脱口而出。黄盈楠说,能背这么快,是因为自己感兴趣,两年前看了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后,“深陷其中,一发不可收拾”。

“古典诗词润养人心!”90后的李文静对古诗词兴趣浓厚,尤为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她说,这首词以月起兴,情韵兼胜,境界壮美。还有歌手将其改编为脍炙人口的歌曲,唱着唱着就背下了,而且记得牢。李文静最喜欢的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和“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自小习舞的她,在思绪浓时也会忍不住翩翩起舞。“但是没有

‘起舞弄清影’那么浪漫。”她打趣道。

90后齐锋是集美大学一名大四学生,从小就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齐锋的爷爷曾是语文老师,家风熏陶之下他自小就诵读“三百千”。齐锋印象最深的是骈文名篇《滕王阁序》,尤其是广为传诵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他说,自己至今记得小学三年级曾参加一次语文知识竞赛,当时备考内容里就有这句名句。而他总是把“鹜”字写错,为此,指导老师还让他抄写了100遍,没想到

后来比赛真的出现了这道题。参加完竞赛,齐锋就把《滕王阁序》背了下来,算是他人生中背诵的第一篇长文。

上周,一位朋友从南昌回来后告诉他,当地有一个活动,只要会背《滕王阁序》就可免票参观滕王阁。因此,近日齐锋又重新“捡”起了《滕王阁序》。他说,小时候背诵这篇长文时还懵懵懂懂的,如今已经越发能理解其含义。

校园简讯

瑞景小学演绎《苔》而走红的梁俊进校教孩子们弹唱诗词

本报讯(记者 郭文娟 通讯员 谢凌鹏)日前,因演绎小诗《苔》而走红的梁俊受邀走进瑞景小学,教孩子们感受音乐与古诗结合的魅力。

梁俊曾带领贵州乌蒙山区的孩子们,用天籁般的声音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动情演绎了《苔》。近日,他背着一把吉他走进了瑞景小学的电教室,和学生们分享了他与乌蒙山孩子们的故事,并现场弹起吉他,教孩子们唱《苔》《小池》等古诗。

据了解,梁俊还将和瑞景社区大学共同创办一个诗性教育基地,组建苔花唱诗合唱团。目前,教育基地和合唱团正在前期筹备阶段。

厦门外国语学校购200多双爱心手套赠送给新疆当地老师

本报讯(通讯员 许鑫德 记者 郭文娟)近日,新疆吉木萨尔县一中的200多名教职工领到了厦门外国语学校赠给他们的爱心手套。从这学期开始,包括厦外教师林德胜在内的15名厦门优秀老师,在吉木萨尔县一中支教,在当地开展传帮带,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最近,天气越来越寒冷,林德胜每天上下班看到值班、护校的老师握着棍棒的手冻得通红,深受触动。“我们到新疆不仅有责任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应该尽自己一份责任,给当地师生带去温暖,于是我就想到给他们送一些质量好的手套。”他把这个想法汇报给了厦外领导,得到了积极的肯定。校方拨出一万多元购买了200多双手套,分发到吉木萨尔县一中老师们和15名厦门援疆老师的手中。

厦门信息学校全国健身操舞赛捧回两个特等奖

本报讯(文/图 通讯员 上官云 记者郭文娟)2018年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总决赛日前结束,厦门信息学校捧回两个特等奖。

大赛由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健美操协会主办,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 6200多名选手

在有氧健身操舞、广场健身操舞、街舞等项目中展开角逐。

这也是厦门信息学校继去年获得双特等奖后,又获得高中 组 2018年全国规定套 路 校 园踏 板 操 及有 氧 舞 蹈五级规定套路两个特等

奖。同时,该校教师胡燕燕、刘

成获得了优秀教练员称号。

00后能背诵三四百首诗词 最喜欢挑战长篇古诗词

苏浩轩出生于2009年,背起课文来也是“班上前两名”。苏浩轩说,对古诗词的喜爱,也是因为“中国诗词大会”。妈妈告诉他,早上的时间记忆力特别好,所以他每天早上早起背古诗词,一天一首,时间多一点的时候一天能背两首。

对于背诵这件事,他的老师常出“奇招”,比如给他们出有挑战性的任务:谁能在两分钟内默写《秋天的雨》,而且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会错,就可以出去玩。苏浩轩说,他尝试了,结果错了一个标点符号。

在家里,爸爸妈妈也很配合。散

步时,一家人就开始玩“飞花令”,先说出一个字,然后马上背出一首带这个字的古诗词,比如“花”,联想到《春晓》。苏浩轩的积累就是这么来的。他说,希望将来有机会参加金鹰卡通举办的《龙的传人》节目。

两分钟内默写《秋天的雨》结果只写错一个标点

同样出生于书香门第,陶醉于古典诗词魅力的还有集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姚璐雅。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时常出现在她的脑海之中。回想起自己高考失利,姚璐雅说,正是东坡居士“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旷达超尘带给她力量,帮助她走过那段人生低谷。

姚璐雅说,自己深爱古典诗词,现已被保送华中科技大学古代文学词学研究生。

自初中起她就保持着“兴起时写写诗作作词”的习惯,目前已发表古典诗词作品20余首。在一次参观陈嘉庚纪念馆,观看集美学校抗战内迁历史展后,她写下《江城子·许国心丹》。

内容为:昔时烽燧映穹苍。国难亟,日倭

猖。弦歌未辍,炳耀诚毅光。冽冽西风凌傲骨,砥砺往,书音

琅。而今海晏锐威彰。嘉庚魂,永流

芳。勤恳笃忠,惟愿力兴邦。誓尽绵薄行跬步,迎盛世,耀炎黄。

苏轼诗词助她走出人生低谷 已发表20余首古典诗词

三年级就会背《滕王阁序》是人生中背诵的第一篇长文

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