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古诗中的春光流转 -...

1
“爸爸,陪我一起读书吧。” 女儿从小书包里拿出一册绘本。 只要我不出门,这是每天晚饭后 的必修课。 这次递给我的是宫西达也 的绘本《你真好》。故事讲的是: 很久以前,有一只粗暴、霸道、狡 猾、任性的霸王龙,整天破坏森 林、欺负小动物。直到有一天它 把一群小戟龙逼到悬崖边准备 吃它们的时候,笨重的霸王龙掉 下了悬崖,沉入了大海里。本以 为会死的霸王龙被海里的薄片 龙救起。 “是……是你救了我吗? 为 ……为什么救我?” “因为你刚才在喊‘谁来救 救我’呀。”薄片龙微笑着说。 霸王龙看着他,觉得很不可 思议。“谢……谢谢你……”霸王 龙从来没有对别人说过“谢谢”。 当它说的时候心里忽然觉得暖 暖的…… 和薄片龙说了“再见”以后, 回家的路上,霸王龙的心里一阵 阵地疼。 当读到这里,我发现女儿在 悄悄地抹眼睛,我知道她流泪 了。读到故事的结尾,在沙滩上, 抱着被海里的坏家伙伤害的薄 片龙,霸王龙悲伤长嚎。 这时,女儿似乎快要哭出 声了。 后来我问女儿,以前读的绘 本里最喜欢哪种?“是《你真好》。 因为看了想流泪”。说完,她转身 乱涂乱画去了。我却陷入沉思。 其实孩子对于美、善、温 暖等的感知往往是很敏锐的, 但是我们当父母的常常忽略。 父母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 不知美丑善恶,不辨好人坏 人,所以大人常常居高临下真 理在握地指挥,你不能这样, 你应该如何,如此等等。生活 中,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 了:遇到熟人,几乎每个家长 自己满脸堆笑,并且强行教孩 子喊叔叔好、阿姨好。但是一 转过头家长又会一脸漠然地对 着陌生人。无意之间,父母给 孩子展示的不过是一个“明乎礼 义而陋于知人心”的模板。父母 这个做法还源于一个误解,把礼 貌教育当成了情感教育。 孩子并不是真的不懂美好、 温暖。恰恰相反,孩子对美丑、冷 暖有更为敏锐的感受力。只不 过,他们不会把这些美丑、好坏 的感觉概念化。与成人不同,孩 子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验先 于概念,就如同那只霸王龙,与 薄片龙成为好朋友之后,一贯粗 暴、霸道、任性的它竟然内心感 到了“暖暖的”,与薄片龙道别 后,独自回家,它的心里会“一阵 阵地疼”。我们看到,一贯冷血的 霸王龙,有了对温暖、疼痛的直 觉。而成人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 式,常常是概念先于体验,甚至 概念蒙蔽了体验,生活在概念世 界的成人反而更容易忽略美好 与温暖。 其实,爱、美、善本来就不在 概念中,而是在现象里,在于内 心的感知。感受到了,人心才会 由晦而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每 个成人内心隐秘处本来都有孩 子气,孩子气就暗含着对爱、美 的敏感。只不过冷冰冰的现实世 界和循循善诱的成功学教导,如 乌云一般,遮住了内心的太阳, 久而久之,乌云越来越重,甚至 茧化,人对爱、美的敏锐感知力 就会逐渐丧失。 真正的成长是什么?真正的 成长,是让内心对爱、美、善的自 发(不自觉)的敏感,不仅不要钝 化,而要转变为自觉!每个人都 是霸王龙和薄片龙的合体,成长 就是让霸王龙内心不自觉的温 暖感知,变成自觉。 女儿在我读绘本时落泪了, 她是在为美好落泪,其实这也是 她对美好的自发的感知。女儿很 快就要过六岁生日了,看着她一 天天长大,我的心里并不全是欢 喜。我在想,以后,很久以后,她 还会为霸王龙、薄片龙而感动, 而落泪吗…… 夜深了,女儿安静地睡着 了。比起孩子,或许我更需要那 份久违的感动,更需要对美好的 触觉的恢复。于是我又翻到了宫 西达也的绘本《你真好》的结尾: 紧紧抱着薄片龙,霸王龙仰天长 啸。大海归于平静,星星在里面 灿着。 我又想,不管大海风平浪 静,还是波涛汹涌,星星其实永 远在里面灿着…… 为美好而落泪 赵普光 ·08· 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编辑 任然 组版 陆德强 周 刊·文学 ·无 锡 商 报· · 门前风景 · · 思想起 · 李昊天 摄 · 万象 · · 生活秀 ·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匆匆》开头 写道: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 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是什么让杨柳再 青、桃花再开?是春风的吹拂。中国 东部是典型的季风气候,春天风从 东方吹来。春风“吹面不寒”,人们的 四肢百骸渐渐舒展。春风让冰河解 冻、土壤松软、植物复苏, “春风桃李 花开日”,纷红骇绿、美不胜收。“春 风花草香” “春风日日吹香草”,沉醉 春风里,让人忍不住深嗅植物的气 息。 “春风啼鸟更绵蛮”,鸟儿在春天 动听、欢快地啼鸣。春天带来了全新 的体感以及视觉、嗅觉、听觉感受, 人的心情也因之愉悦。中国古典诗 歌中,描写春风、东风的诗句不胜枚 举,春风也具有丰富、生动的象征意 蕴。这里选取了四首唐宋诗歌,让我 们体味诗歌中的春光流转。 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随春 归,发我枝上花。”李白是写春、咏春 的高手,他以“春”为题的诗歌有《春 思》《春日行》《阳春歌》《江南春怀》 等。这两句呈现了随着春天的到来, 在春风吹拂下,百花渐渐开放的情 景。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字的 运用。山中的花树自开自落,本来并 没有主人;李白在这里用了一个“我” 字,就以主人自居。这一句主观色彩 强烈,流露出欣然自得的情绪,体现 了物我关系的融洽,用王国维《人间 词话》里的话来说,就是“有我之境”。 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 “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 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共十二 首,这里选取的是关于三月的开头 两句。这两句节奏明快,风格明媚。 “东方风来”是“因”,东风是缥缈的; “满眼春”是“果”,春天是可视的。正 是因为东风的吹拂,才带来明媚的 春色。“花城柳暗”是春的具象,花、 柳是最具代表性的春天景物,整个 城市遍布鲜花,柳树叶茂荫浓。“愁 杀人”是人的感受,即“愁煞人”,是 形容那种为春、为花迷醉、癫狂的心 理。许多诗人描写过这种心理,如杜 甫“不是爱花即欲死”、陆游“为爱名 花抵死狂”, “狂”和“死”比“愁”还要 更进一步。“东方风来满眼春”洋溢 着勃勃生机。 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 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 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首《春日》 语言秀正,风格俊朗。表面上是写游 春观感,其实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 “泗水”是指孔门,因为孔子曾在洙、 泗之间讲学,教授弟子;洙水、泗水都 在今天的山东境内。 “寻芳”是指求圣 人之道。 “无边光景一时新”是形容儒 家经典的别开生面、美不胜收。“等 闲”是不经意之间, “春风面”是形容 儒家思想的真谛。 “万紫千红”比喻孔 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 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朱熹认 为,儒家要义的领会要通过阅读儒 家的经典。“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 千红总是春”两句优美而富哲理,成 为经典名句。人类文明虽然有不同 的形态,但是各有其美、殊途同归, 用朱熹的话来说就是“理一分殊”。 谈到春风,又怎能忽略王安石 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属于我们江 苏的名篇。“京口”是镇江的古称, “瓜洲”在扬州南面,“钟山”在南京 城东。 “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 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的情思。 “绿”这里用作动词,这是王安石有 名的“炼字”的例子。唐代丘为《题农 父庐舍》有“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 山”的诗句,王安石是“青出于蓝而 胜于蓝”。 “绿”字从春风吹过以后产 生的奇妙效果着想,把看不见的春 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宋代洪 迈《容斋续笔》卷八记载,苏州有个 读书人藏有王安石这首诗的原稿, 初写时是“又到江南岸”,自己圈去 “到”字,注释道“不好”;继而改为 “过”,又圈去;再改为“入” “满”…… 这样一共改了十几个字,最后才定 为“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 “又”字写出了季节轮回、岁月流逝 的淡淡惆怅。唐代唐彦谦有一首《春 草》, “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 一年”中的“又”字用法类似;“萋 萋”,形容春草碧绿、茂盛的样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还是 到大自然中,亲炙春风。 体味古诗中的春光流转 俞香顺 黄昏时分,我和家人一起到鼋头 渚赏樱花。在樱花谷,淡粉色的樱花扑 面而来,仿佛是天上的白云落入人间, 一团团,一片片,让人目不暇接。夕阳 下,那些樱花透着柔和的光,又仿佛初 春的白雪,还向空气里散发着淡淡的 清香。一阵风吹过,樱花飘落下来,就 像下了一场花瓣雨,真是美极了! 可是当看到樱花掉落到地上时, 我却有点儿伤心,因为樱花为了让我 们看到这美丽的樱花雨,结束了它短 暂的生命。可后来我又一想:它们只是 回到了大地,给樱花树带去了营养,或 许来年就能开出更多、更美的花了吧! 高洁、无私,绚烂地绽放,默默地离去, 没有一丝一毫是为了自己,这样的品 质令人感佩。 我们走出了樱花谷,继续往里,穿 过郭沫若先生题词的“太湖佳绝处”, 来到了长春桥。弯弯的长春桥拱得高 高的,桥两边的樱花树上开满了樱花, 和樱花一样多的是数不清的人,大家 都在不停地拍照,想把转瞬即逝的美 景留下来。我猜,长春桥名字的由来应 该就是站在这座桥上,无论什么季节, 都能看到像春天一样的美景吧。 夜幕慢慢垂下来,我们被人群推 着站上了长春桥。往下看去,水里有许 多樱花的花瓣,它们随着水中的波浪, 变成不同的图案:一会变成一条银河, 一会变成大灯笼……我再往河岸上 看,樱花在灯光的照射下,不停地变着 颜色,让人觉得它们充满了神秘。 虽然疫情还没有结束,但人们已 经迫不及待地出来拥抱春天了。鼋头 渚的樱花在不同的时间会给人们不一 样的感受。这春之花,让我流连忘返! 拥抱春天 丁政钦 蔬菜,前面带了“时令”二字, 一股时光倏而远逝、时不我尝的 紧迫感便油然而生。就说草头,学 名南苜蓿、金花菜,是春天江浙一 带的餐桌常客。 母亲以前很少炒草头,嫌费 油。当年的油定量供应,炒菜只能 亮亮锅底,哪里有那么多的油去 “喂”草头。那时炒出来的草头,像 是丝线筋筋,吃在嘴里有些干瘪, 一大半还会卡在牙缝里,仿佛在 嚼草根。如今,油量充足,母亲放 开了手脚,一家人能经常吃到炒 草头。 草头有南北之分,北草头又 叫紫苜蓿,南草头又叫南苜蓿,品 种有了改良,本质没变。通常取其 嫩梢做成酒香草头、上汤草头、草 头圆子、草头饼等,菜式千姿百 态,鲜嫩可口。但一个不小心炒 老,口感粗粝,还会加重消化系统 的负担。于是,网络视频中有各种 招数,其中“加酒炒嫩”这一必杀 技,点击率最高。全家最爱吃母亲 炒的草头,鲜嫩自不必说,油、盐、 水、火等,最为关键。油锅烧热,倒 入草头,伴随着“嘶嘶”声响,母亲 手中的锅铲上下翻飞,每片茎叶 和热油尽情拥抱、翻滚、缠绵、吸 附。片刻,草头叶片颜色变深了, 身体收缩了,声音低了。她随即 倒入开水,盖上锅盖,大火煮。煮 的时间长短,是决定草头嫩或老 的核心要素。母亲常自夸拿捏有 方,掌握时机揭开锅盖,穿过蒸 腾的热气,淋下适量食盐,翻搅、 出锅、装盆。盐,在起锅前才放,除 了调味吊鲜头,还保证草头的爽 脆感。锅碗瓢盆碟勺铲,煎炸炒蒸 煨炖熬,咸甜酸辣鲜香苦,母亲摸 透了厨房伙伴们的秉性脾气,活 色鲜香。 母亲炒草头,整个过程如吟 诗作画,一气呵成。转眼,一盆清 炒草头上了桌。碧绿的叶片,水绿 的茎脉,带着光泽,盛在水晶瓷盆 中,更是绿得晶莹,白得剔透。夹 上一筷,轻轻一咬,茎断叶碎,肥 嫩盈口,汁液留唇。顷刻间,箸如 雨下,风卷残云,盆子见底。不解 馋的,还要将汤汁拌饭吃。 母亲这套炒草头经,我奉为 圭臬。过几日,味蕾得了相思病, 又馋了。母亲如法炮制。一尝,大 家相视,笑而不语。母亲见状,尝 一口,咦,今天怎么炒老了?仿佛 “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 目可憎”一般。才两日,母亲厨艺 就衰退迅速,有点不合情理。她努 力复盘每个细节,想不出原委。 大家群策群力,最终找到答 案,是时间之手在作怪。上次买 的,叶片顶着鸦黄绿光,袅袅婷 婷,豆蔻当龄。这次买的,叶脉深 绿,叶片墨绿,如人壮岁。仅两三 天的工夫,草头又吸收不少阳光 雨露,筋脉长足,自然要加大火 候。草头生长,生命易老,母亲按 照习惯模式操作,口感自然差了 些许鲜嫩清香。 看样子,要吃上一顿嫩嫩的 炒草头,还真 是 天 时、地 利、人 和的最佳结合。同一件事,即使 同 一 个 人 做 过 无 数 次,也得瞅 准时机,头脑清醒,精力集中,专 心用心。 清炒草头 蔡亚春 如果不是“满 30 减 5”的广 告牌在眼前闪过,我差点遗忘 了曾痴迷的这款名曰“闲趣”的 饼干。 慢慢地抿,唾液的分泌让小 麦的原香在舌尖蔓延。小孩子的 嘴巴像漏勺,饼干的碎渣往下掉, 记忆中一只大手在下巴斜前方托 着。等小嘴巴含化一块饼干,大手 掌心的饼干屑被大嘴迅速吃掉, 样子很像动画片中的骆驼在舔被 人遗忘在沙漠中的食品碎末。第 二块饼干的咀嚼开始。“爷爷,你 吃。”小手从饼干包装袋里小心地 抽出一整块,高高托起。爷爷笑着 摇头:“天天,你留着慢慢吃。”童 年的记忆大多模糊,闲趣饼干却 是最深刻的符号。那个叫天天的 小孩子,在小学门口、自行车上、 晚饭桌前、公园长椅、游乐场里拆 开一包包饼干,从最初心安理得 地细嚼慢咽,到“耍点小心机”,像 小松鼠似的,用门牙迅速切割,好 让饼干屑更多地坠入大手掌心。 上初中后,我的学校离爷爷 家较远,校门口很少出现那辆老 式自行车,以及高大身影里藏着 的饼干了。我适应着一个人上学、 放学,在校门口的五毛零食店流 连。和爷爷的见面次数从一周一 次,一月一次,再到半年一次。见 面时,比爷爷先进入视野的总是 成箱的闲趣饼干,成了一种雷打 不动的默契。没错,我依旧喜欢饼 干,还有芝士威化、巧克力果酱、 牛奶曲奇、泡菜脆片,乱花渐欲迷 人眼。人工香精的混合发酵物为 我打开了饼干的花花世界。我一 路向前冲,摩拳擦掌探索着新天 地。而爷爷的身躯日渐佝偻,仿佛 一把弯弓,而我早已是离弦之箭。 对于我的成长和他的老去, 他知道,他又不知道;我想说,我 又不愿说。没有人能阻挡时光流 逝,抗拒老去。当爷爷意识到身体 机能的病变和头脑记忆的混沌, 他开始喜欢回忆我们之间的事 儿。哪怕后来在他的脑海里,我的 脸都模糊了,饼干和童年时的天 天都是清晰、有情感浓度的部分。 断断续续的碎片,重新在阳光下 摊开、翻转、拼接。有时,他提到我 的一些糗事,说我暑假午休起来, 眼睛还没完全睁开,就爬到他的 床底下摸饼干盒子。我假装赖账。 有时,我会笑他缺乏锻炼,步履蹒 跚。遥想当年,他灵巧的一记后摆 腿“活上车”,自行车的轱辘立马 稳稳当当地旋转向前。我们需要 彼此,才能拼凑起完整的曾经,那 些不重要、不曲折、不戏剧化,但 想留住的有趣记忆。 不可抗力让全家人陷入悲 伤。我们相信生老病死无法 改变,也反复做“如果…… 那么……”的逻辑假设。如果我们 平时轮流多去关心他的身体,阻 止他明明得了糖尿病还不知忌 口,多陪他出门散散步,那么爷爷 的身体不会衰老得那么快…… 爷爷无法自理的最后时光, 是在护理院度过的。一位老护工 总结出一个无法考证的说法:每 逢春节、清明、中元节(俗称鬼 节),是院里老人们结伴离开的时 间点。年轻人哪会相信这些。爷爷 同房另外两张床上老人的面孔半 月一换,爷爷这只“铁兔子”一直 憋着一股气。就算常年躺在床上, 就算皮肤一天天皱起,变成黑紫 色,就算医生嘴里的“生命力”逐 渐转变成“生命体征”,我们也希 望他活着,活着就好。我买了饼干 送到他的嘴边,他混沌眼球里有 了点神采,可牙关紧锁,连饼干碎 末都喂不进了。 爷爷最后还是松口了,就在 某个假期吐出维系生命的最后一 口气。或许因为他知道孩子们工 作忙、学业忙,想一家人整整齐齐 地送他,又担心耽误孩子们正事。 他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啊,彻头 彻尾的善良。 疫情暴发之初,如何劝说家 里老人做好防护措施,成为备受 关注的舆论议题之一。刷着网络 段子,我内心竟生发出细微的羡 慕。我在想,如果爷爷在世,他 是个固执的老头子,那么在这段 从天而降的加长版相聚时光,我 会怎么说服他、照顾他,陪他陷入 回忆,创造回忆。我在想,如果他 也去超市里囤货,会不会又成箱 地买回闲趣饼干呢?想要他知道, 今年是我不碰这饼干的第六个年 头了。 童年的饼干 周天竞 · 思绪 ·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Transcript of 体味古诗中的春光流转 -...

Page 1: 体味古诗中的春光流转 - szb.wxrb.comszb.wxrb.com/pc/attachment/202004/17/27754450-bd08...后来我问女儿,以前读的绘 本里最喜欢哪种?“是《你真好》。

“爸爸,陪我一起读书吧。”女儿从小书包里拿出一册绘本。只要我不出门,这是每天晚饭后的必修课。

这次递给我的是宫西达也的绘本《你真好》。故事讲的是:很久以前,有一只粗暴、霸道、狡猾、任性的霸王龙,整天破坏森林、欺负小动物。直到有一天它把一群小戟龙逼到悬崖边准备吃它们的时候,笨重的霸王龙掉下了悬崖,沉入了大海里。本以为会死的霸王龙被海里的薄片龙救起。

“是……是你救了我吗?为……为什么救我?”

“因为你刚才在喊‘谁来救救我’呀。”薄片龙微笑着说。

霸王龙看着他,觉得很不可思议。“谢……谢谢你……”霸王龙从来没有对别人说过“谢谢”。当它说的时候心里忽然觉得暖暖的……

和薄片龙说了“再见”以后,回家的路上,霸王龙的心里一阵阵地疼。

当读到这里,我发现女儿在悄悄地抹眼睛,我知道她流泪了。读到故事的结尾,在沙滩上,抱着被海里的坏家伙伤害的薄片龙,霸王龙悲伤长嚎。

这时,女儿似乎快要哭出声了。

后来我问女儿,以前读的绘本里最喜欢哪种?“是《你真好》。因为看了想流泪”。说完,她转身乱涂乱画去了。我却陷入沉思。

其实孩子对于美、善、温暖等的感知往往是很敏锐的,但是我们当父母的常常忽略。父母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美丑善恶,不辨好人坏人,所以大人常常居高临下真理在握地指挥,你不能这样,你应该如何,如此等等。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了:遇到熟人,几乎每个家长自己满脸堆笑,并且强行教孩子喊叔叔好、阿姨好。但是一转过头家长又会一脸漠然地对着陌生人。无意之间,父母给孩子展示的不过是一个“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的模板。父母这个做法还源于一个误解,把礼貌教育当成了情感教育。

孩子并不是真的不懂美好、温暖。恰恰相反,孩子对美丑、冷暖有更为敏锐的感受力。只不过,他们不会把这些美丑、好坏的感觉概念化。与成人不同,孩子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验先于概念,就如同那只霸王龙,与薄片龙成为好朋友之后,一贯粗暴、霸道、任性的它竟然内心感到了“暖暖的”,与薄片龙道别后,独自回家,它的心里会“一阵阵地疼”。我们看到,一贯冷血的霸王龙,有了对温暖、疼痛的直觉。而成人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常常是概念先于体验,甚至概念蒙蔽了体验,生活在概念世界的成人反而更容易忽略美好与温暖。

其实,爱、美、善本来就不在

概念中,而是在现象里,在于内心的感知。感受到了,人心才会由晦而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成人内心隐秘处本来都有孩子气,孩子气就暗含着对爱、美的敏感。只不过冷冰冰的现实世界和循循善诱的成功学教导,如乌云一般,遮住了内心的太阳,久而久之,乌云越来越重,甚至茧化,人对爱、美的敏锐感知力就会逐渐丧失。

真正的成长是什么?真正的成长,是让内心对爱、美、善的自发(不自觉)的敏感,不仅不要钝化,而要转变为自觉!每个人都是霸王龙和薄片龙的合体,成长就是让霸王龙内心不自觉的温暖感知,变成自觉。

女儿在我读绘本时落泪了,她是在为美好落泪,其实这也是她对美好的自发的感知。女儿很快就要过六岁生日了,看着她一天天长大,我的心里并不全是欢喜。我在想,以后,很久以后,她还会为霸王龙、薄片龙而感动,而落泪吗……

夜深了,女儿安静地睡着了。比起孩子,或许我更需要那份久违的感动,更需要对美好的触觉的恢复。于是我又翻到了宫西达也的绘本《你真好》的结尾:紧紧抱着薄片龙,霸王龙仰天长啸。大海归于平静,星星在里面灿着。

我又想,不管大海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星星其实永远在里面灿着……

为美好而落泪□赵普光

·08· 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编辑 任然 组版 陆德强

周刊·文 学·无锡商报·

·门前风景· ·思想起·

萌 李昊天 摄

·万象· ·生活秀·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匆匆》开头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是什么让杨柳再青、桃花再开?是春风的吹拂。中国东部是典型的季风气候,春天风从东方吹来。春风“吹面不寒”,人们的四肢百骸渐渐舒展。春风让冰河解冻、土壤松软、植物复苏,“春风桃李花开日”,纷红骇绿、美不胜收。“春风花草香”“春风日日吹香草”,沉醉春风里,让人忍不住深嗅植物的气息。“春风啼鸟更绵蛮”,鸟儿在春天动听、欢快地啼鸣。春天带来了全新的体感以及视觉、嗅觉、听觉感受,人的心情也因之愉悦。中国古典诗歌中,描写春风、东风的诗句不胜枚举,春风也具有丰富、生动的象征意蕴。这里选取了四首唐宋诗歌,让我们体味诗歌中的春光流转。

李白《落日忆山中》:“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李白是写春、咏春的高手,他以“春”为题的诗歌有《春思》《春日行》《阳春歌》《江南春怀》等。这两句呈现了随着春天的到来,

在春风吹拂下,百花渐渐开放的情景。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字的运用。山中的花树自开自落,本来并没有主人;李白在这里用了一个“我”字,就以主人自居。这一句主观色彩强烈,流露出欣然自得的情绪,体现了物我关系的融洽,用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话来说,就是“有我之境”。

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共十二首,这里选取的是关于三月的开头两句。这两句节奏明快,风格明媚。

“东方风来”是“因”,东风是缥缈的;“满眼春”是“果”,春天是可视的。正是因为东风的吹拂,才带来明媚的春色。“花城柳暗”是春的具象,花、柳是最具代表性的春天景物,整个城市遍布鲜花,柳树叶茂荫浓。“愁杀人”是人的感受,即“愁煞人”,是形容那种为春、为花迷醉、癫狂的心理。许多诗人描写过这种心理,如杜甫“不是爱花即欲死”、陆游“为爱名花抵死狂”,“狂”和“死”比“愁”还要更进一步。“东方风来满眼春”洋溢

着勃勃生机。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

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首《春日》语言秀正,风格俊朗。表面上是写游春观感,其实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

“泗水”是指孔门,因为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讲学,教授弟子;洙水、泗水都在今天的山东境内。“寻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一时新”是形容儒家经典的别开生面、美不胜收。“等闲”是不经意之间,“春风面”是形容儒家思想的真谛。“万紫千红”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朱熹认为,儒家要义的领会要通过阅读儒家的经典。“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两句优美而富哲理,成为经典名句。人类文明虽然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各有其美、殊途同归,用朱熹的话来说就是“理一分殊”。

谈到春风,又怎能忽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属于我们江

苏的名篇。“京口”是镇江的古称,“瓜洲”在扬州南面,“钟山”在南京城东。“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的情思。

“绿”这里用作动词,这是王安石有名的“炼字”的例子。唐代丘为《题农父庐舍》有“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的诗句,王安石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绿”字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效果着想,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宋代洪迈《容斋续笔》卷八记载,苏州有个读书人藏有王安石这首诗的原稿,初写时是“又到江南岸”,自己圈去

“到”字,注释道“不好”;继而改为“过”,又圈去;再改为“入”“满”……这样一共改了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

“又”字写出了季节轮回、岁月流逝的淡淡惆怅。唐代唐彦谦有一首《春草》,“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中的“又”字用法类似;“萋萋”,形容春草碧绿、茂盛的样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还是到大自然中,亲炙春风。

体味古诗中的春光流转□俞香顺

黄昏时分,我和家人一起到鼋头渚赏樱花。在樱花谷,淡粉色的樱花扑面而来,仿佛是天上的白云落入人间,一团团,一片片,让人目不暇接。夕阳下,那些樱花透着柔和的光,又仿佛初春的白雪,还向空气里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一阵风吹过,樱花飘落下来,就像下了一场花瓣雨,真是美极了!

可是当看到樱花掉落到地上时,我却有点儿伤心,因为樱花为了让我们看到这美丽的樱花雨,结束了它短暂的生命。可后来我又一想:它们只是回到了大地,给樱花树带去了营养,或许来年就能开出更多、更美的花了吧!高洁、无私,绚烂地绽放,默默地离去,没有一丝一毫是为了自己,这样的品质令人感佩。

我们走出了樱花谷,继续往里,穿过郭沫若先生题词的“太湖佳绝处”,来到了长春桥。弯弯的长春桥拱得高高的,桥两边的樱花树上开满了樱花,和樱花一样多的是数不清的人,大家都在不停地拍照,想把转瞬即逝的美景留下来。我猜,长春桥名字的由来应该就是站在这座桥上,无论什么季节,都能看到像春天一样的美景吧。

夜幕慢慢垂下来,我们被人群推着站上了长春桥。往下看去,水里有许多樱花的花瓣,它们随着水中的波浪,变成不同的图案:一会变成一条银河,一会变成大灯笼……我再往河岸上看,樱花在灯光的照射下,不停地变着颜色,让人觉得它们充满了神秘。

虽然疫情还没有结束,但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出来拥抱春天了。鼋头渚的樱花在不同的时间会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这春之花,让我流连忘返!

拥抱春天□丁政钦

蔬菜,前面带了“时令”二字,一股时光倏而远逝、时不我尝的紧迫感便油然而生。就说草头,学名南苜蓿、金花菜,是春天江浙一带的餐桌常客。

母亲以前很少炒草头,嫌费油。当年的油定量供应,炒菜只能亮亮锅底,哪里有那么多的油去

“喂”草头。那时炒出来的草头,像是丝线筋筋,吃在嘴里有些干瘪,一大半还会卡在牙缝里,仿佛在嚼草根。如今,油量充足,母亲放开了手脚,一家人能经常吃到炒草头。

草头有南北之分,北草头又叫紫苜蓿,南草头又叫南苜蓿,品种有了改良,本质没变。通常取其嫩梢做成酒香草头、上汤草头、草头圆子、草头饼等,菜式千姿百态,鲜嫩可口。但一个不小心炒老,口感粗粝,还会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于是,网络视频中有各种招数,其中“加酒炒嫩”这一必杀技,点击率最高。全家最爱吃母亲炒的草头,鲜嫩自不必说,油、盐、水、火等,最为关键。油锅烧热,倒入草头,伴随着“嘶嘶”声响,母亲手中的锅铲上下翻飞,每片茎叶和热油尽情拥抱、翻滚、缠绵、吸附。片刻,草头叶片颜色变深了,身体收缩了,声音低了。她随即倒入开水,盖上锅盖,大火煮。煮的时间长短,是决定草头嫩或老的核心要素。母亲常自夸拿捏有方,掌握时机揭开锅盖,穿过蒸腾的热气,淋下适量食盐,翻搅、出锅、装盆。盐,在起锅前才放,除了调味吊鲜头,还保证草头的爽

脆感。锅碗瓢盆碟勺铲,煎炸炒蒸煨炖熬,咸甜酸辣鲜香苦,母亲摸透了厨房伙伴们的秉性脾气,活色鲜香。

母亲炒草头,整个过程如吟诗作画,一气呵成。转眼,一盆清炒草头上了桌。碧绿的叶片,水绿的茎脉,带着光泽,盛在水晶瓷盆中,更是绿得晶莹,白得剔透。夹上一筷,轻轻一咬,茎断叶碎,肥嫩盈口,汁液留唇。顷刻间,箸如雨下,风卷残云,盆子见底。不解馋的,还要将汤汁拌饭吃。

母亲这套炒草头经,我奉为圭臬。过几日,味蕾得了相思病,又馋了。母亲如法炮制。一尝,大家相视,笑而不语。母亲见状,尝一口,咦,今天怎么炒老了?仿佛

“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一般。才两日,母亲厨艺就衰退迅速,有点不合情理。她努力复盘每个细节,想不出原委。

大家群策群力,最终找到答案,是时间之手在作怪。上次买的,叶片顶着鸦黄绿光,袅袅婷婷,豆蔻当龄。这次买的,叶脉深绿,叶片墨绿,如人壮岁。仅两三天的工夫,草头又吸收不少阳光雨露,筋脉长足,自然要加大火候。草头生长,生命易老,母亲按照习惯模式操作,口感自然差了些许鲜嫩清香。

看样子,要吃上一顿嫩嫩的炒草头,还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结合。同一件事,即使同一个人做过无数次,也得瞅准时机,头脑清醒,精力集中,专心用心。

清炒草头□蔡亚春

如果不是“满30减 5”的广告牌在眼前闪过,我差点遗忘了曾痴迷的这款名曰“闲趣”的饼干。

慢慢地抿,唾液的分泌让小麦的原香在舌尖蔓延。小孩子的嘴巴像漏勺,饼干的碎渣往下掉,记忆中一只大手在下巴斜前方托着。等小嘴巴含化一块饼干,大手掌心的饼干屑被大嘴迅速吃掉,样子很像动画片中的骆驼在舔被人遗忘在沙漠中的食品碎末。第二块饼干的咀嚼开始。“爷爷,你吃。”小手从饼干包装袋里小心地抽出一整块,高高托起。爷爷笑着摇头:“天天,你留着慢慢吃。”童年的记忆大多模糊,闲趣饼干却是最深刻的符号。那个叫天天的小孩子,在小学门口、自行车上、晚饭桌前、公园长椅、游乐场里拆开一包包饼干,从最初心安理得地细嚼慢咽,到“耍点小心机”,像小松鼠似的,用门牙迅速切割,好让饼干屑更多地坠入大手掌心。

上初中后,我的学校离爷爷家较远,校门口很少出现那辆老式自行车,以及高大身影里藏着的饼干了。我适应着一个人上学、放学,在校门口的五毛零食店流连。和爷爷的见面次数从一周一次,一月一次,再到半年一次。见面时,比爷爷先进入视野的总是成箱的闲趣饼干,成了一种雷打不动的默契。没错,我依旧喜欢饼干,还有芝士威化、巧克力果酱、牛奶曲奇、泡菜脆片,乱花渐欲迷人眼。人工香精的混合发酵物为我打开了饼干的花花世界。我一路向前冲,摩拳擦掌探索着新天地。而爷爷的身躯日渐佝偻,仿佛一把弯弓,而我早已是离弦之箭。

对于我的成长和他的老去,他知道,他又不知道;我想说,我又不愿说。没有人能阻挡时光流逝,抗拒老去。当爷爷意识到身体机能的病变和头脑记忆的混沌,他开始喜欢回忆我们之间的事儿。哪怕后来在他的脑海里,我的脸都模糊了,饼干和童年时的天天都是清晰、有情感浓度的部分。断断续续的碎片,重新在阳光下摊开、翻转、拼接。有时,他提到我的一些糗事,说我暑假午休起来,

眼睛还没完全睁开,就爬到他的床底下摸饼干盒子。我假装赖账。有时,我会笑他缺乏锻炼,步履蹒跚。遥想当年,他灵巧的一记后摆腿“活上车”,自行车的轱辘立马稳稳当当地旋转向前。我们需要彼此,才能拼凑起完整的曾经,那些不重要、不曲折、不戏剧化,但想留住的有趣记忆。

不可抗力让全家人陷入悲伤。我们相信生老病死无法改变,也反复做“如果……那么……”的逻辑假设。如果我们平时轮流多去关心他的身体,阻止他明明得了糖尿病还不知忌口,多陪他出门散散步,那么爷爷的身体不会衰老得那么快……

爷爷无法自理的最后时光,是在护理院度过的。一位老护工总结出一个无法考证的说法:每逢春节、清明、中元节(俗称鬼节),是院里老人们结伴离开的时间点。年轻人哪会相信这些。爷爷同房另外两张床上老人的面孔半月一换,爷爷这只“铁兔子”一直憋着一股气。就算常年躺在床上,就算皮肤一天天皱起,变成黑紫色,就算医生嘴里的“生命力”逐渐转变成“生命体征”,我们也希望他活着,活着就好。我买了饼干送到他的嘴边,他混沌眼球里有了点神采,可牙关紧锁,连饼干碎末都喂不进了。

爷爷最后还是松口了,就在某个假期吐出维系生命的最后一口气。或许因为他知道孩子们工作忙、学业忙,想一家人整整齐齐地送他,又担心耽误孩子们正事。他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啊,彻头彻尾的善良。

疫情暴发之初,如何劝说家里老人做好防护措施,成为备受关注的舆论议题之一。刷着网络段子,我内心竟生发出细微的羡慕。我在想,如果爷爷在世,他是个固执的老头子,那么在这段从天而降的加长版相聚时光,我会怎么说服他、照顾他,陪他陷入回忆,创造回忆。我在想,如果他也去超市里囤货,会不会又成箱地买回闲趣饼干呢?想要他知道,今年是我不碰这饼干的第六个年头了。

童年的饼干□周天竞

·思绪·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