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 吴险峰 唯恐忘却的纪念2018/12/21  ·...

1
8 2018 12 21 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 吴险峰 古华风 本报地址:奉贤区南桥镇环城东路383 号丽洲大厦26 电话: 67110518 (办公室) 67110519 (传真) 发行67110518 邮编: 201499 奉贤报印务照排 电话: 67110518 上海浦东彩虹印刷厂承印 1983 年 9 月,我入新 寺中学读高中。第二学年 起,我们这一级学生按文 理分成两个班,由杨淼先 生教语文直至毕业。我因 为是语文课代表,亲炙先 生的教诲比其他同学自然 多一些。 其时,先生四十开外, 身材英挺,气度儒雅。因 其诗文书画早已名动乡 野,我们在受教之前即“心 向往之”。先生日常的语 文课极平朴,内容思想、段 落结构、语法修辞……他 开门见山,清清楚楚地讲, 我们如沐春风,安安静静地听。有时也让 我们自修,自己坐在讲台边,或批阅作文, 或手持一本线装书静穆地看。觉察分神发 呆的学生多了,便说一句:“锄头柄又撑起 来了。”(意指人民公社时集体劳动,每有路 人走过,农民便撑起锄头看,出工不出力。) 同学们知道这是先生温婉的批评,就摄住 心神,回到课业上。 进入高二以后,写议论文多起来,先生 出题有时极活泼。一次他提早五分钟进课 堂,拿起一支白粉笔在黑板上画,寥寥几笔 勾勒,一幅漫画告成:两个人并坐一凳吹笛 子,一个人按眼儿,一个人吹,神态俨然发 噱。先生要求同学们根据画意,做一篇议 论文。那篇作文论了什么、怎么论的我早 已忘记,但牢牢地记住了那幅画。后来我 在学校图书室翻到一本漫画集,看到华君 武的《科学分工?》时,马上想到先生在黑板 上摹画之酷似,隐去漫画标题而使学生思 维自由之用心,我如醍醐灌顶。 我们这一级中写作较好的十几位学 生,被先生选入学校《浅草》文学社,指导我 们读些课外书,有时外出采风。当时刻印 全靠铁笔、钢板、蜡纸,极为不便,先生就教 我们做手写报。我们从学校文印室领几张 8 开大小的纸,用铅笔浅浅划线排版,空开 报头,把先生选定的同学习作誊写好,然后 由我拿到办公室交先生看。不管我们做得 如何粗头乱服,先生总是莞尔一笑,通览一 遍后,旋开一支普通的钢笔,在报头处,沿 着“浅草”二字笔画的外沿以细线钩出空心 字,或魏碑、或隶书、或楷书,墨线如铁,一 气呵成。有些同学看到了羡慕得紧,也自 做手写报,取名“晨钟” “春霞”之类,其实单 为了哄得先生的空心字,一旦得逞,就欢欢 喜喜地剪下报头珍藏,其余部分如何灭失 了,他们是不关心的。 我大学毕业以后,也做了语文教师,在 几个乡镇中学辗转。其时先生已调入奉贤 中学任教,偶见他的杂文刊载于《解放日 报》《文汇报》等,就细细读过,其余没有联 系。1997年,我也调入奉贤中学,与先生 成了同事,但我依旧只认自己是他的学生, 早晚请益。先生依然静气儒雅,一有闲暇 就看线装书,我猜这些书应该是他后来《红 楼撷趣》《历史七读》等几部著述的养料。 但先生又是出古如今的,当时同办公室的 青年教师中有一件赏心乐事,就是谁最先 读到杨先生发表的杂文,如《奴才式破坏》 《毋须自卑》《“娜拉走后怎样”》……刻画世 相、针砭时弊,或峻切、或幽默,常常一语道 破人们心中的迷雾。 2000年前后,上海并行两套语文教 材,我们用的是“S 版”。其中编录的《林教 头风雪山神庙》带有金圣叹评点,因为备课 时深感棘手,教研组便请杨先生上一堂公 开课。尽管临近退休,但先生欣然领命。 他从“哭庙案”引出,让听课的师生了解金 圣叹其人;再讲金圣叹为什么腰斩《水浒》, 认为其对《水浒》不同版本整理润色,思想 内涵和艺术成就的探索上做出了很大的贡 献;然后以课文为例,让学生找出眉批、夹 注、尾批各自侧重的评点内容,从草灰蛇线 中体会“风雪”的环境渲染,林冲被“逼”的 跌宕起伏,领悟金圣叹评点《水浒》对后代 文人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深刻启示。 这是我听的杨淼先生的最后一课,至 今回想,依旧如沐春风。 (作者为杨淼先生学生,现任致远中学 党支部书记) 汤朔梅 每年冬至前一天,是杨淼先 生的忌日。而今年 12 月 21 日正 值他去世五周年。入冬,曾在报 社提及此事,朋友说,那就搞一 个纪念专版,杨先生是我们敬重 的学人。于是搜辑他生前的照 片、墨宝、出版的著作、文章,这 在我则是当仁不让。 五年后的今天,再来纪念 他,我以为有以下的意义。首 先,国人在兜了一个圈子后,重 拾传统文化。而杨先生则是一 个一贯重视传统文化的人,无须 赘述,他深厚的传统学养及他的 著述很能证明这一点。其次,他 是一个读书人。终其一生,他以 读书、教书为安身立命之本。而 读书成了他一生的嗜好。“古之 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 者,是充实提升自己;为人者,只 是标榜给他人看。杨淼先生显 然前者。相比于以读书为敲门 砖,以读书为博取功名的阶梯 者,境界判然。 12 月 21 日是一个日期,更 是个数字。杨先生去世后,我忽 然感觉他一生与此有渊源。他 在市区的家门牌号是21弄12 号,他去世前的病床是 21 床,他 安厝的墓穴也是 21 号。我猜度 他一生中肯定还有不少与这数 字有关的几率,只是他自己也没 参悟。 我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缅 怀他,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作者为杨淼学生,现任奉 贤区作家协会主席) 前些日子,广东增城的一则 关于荔枝的新闻着实在社会上 轰动了一阵。一颗叫做什么“挂 绿”的荔枝,居然在拍卖会上拍 出了 5 万多元的天价。这本来 就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想 当年杨贵妃也是一位荔枝的爱 好者,“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 是荔枝来”,千百年来受尽了人 们的唾骂。可是用驿马传送到 华清宫的岭南荔枝,大概还不值 这个价吧?贵妃挨骂,其实都是 诗人杜牧闯的祸。吃几颗新鲜 荔枝,动用几匹驿马,想来也不 至于对国计民生产生多大影 响。这也可以算古代的一种炒 作。现在的大款,不要说南方的 荔枝,便是澳洲的龙虾、美洲的 鲍鱼,也照样可以须臾之间有空 运得来。无论是一掷千金的买 家,还是吃遍了天下珍味的大 款,都证明了今人远胜古人的道 理。 不仅如此,令古人望尘莫及 的还有一件事。譬如孝道,这本 来是古人的强项。“二十四孝”上 有“卧冰求鲤”“黄香扇枕”,也有 “陆绩怀桔”“老莱娱亲”,都是很 不容易做到的佳话。但所有这 些个古之孝子有个共同点,便是 行孝不怎么花钱。你看,一条鲤 鱼、几颗橘子,能值几何?至于 黄香、老莱子他们,简直一文不 花,照样博得“孝子”的美名。这 回用几万元拍得一颗荔枝的买 主,据说也是一位孝子。他把这 颗身价不菲的荔枝奉献给了自 己的母亲。老太太吞下这颗荔 枝时,高兴的表示,她是“赶上了 好世道”,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情景倒是有味的,但是这种孝 道,价格未免过于昂贵了些,非 常人能够问津的。从这个意义 上来看,似乎当一个古代的孝 子,要比今天容易的多。所以我 以为相当孝子的今之众人,还是 厚古薄今一点为好。尽管今之 孝子在排场方面,胜过古人已经 不可以道里计。 我记得过去与一句谚语: “孝则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 孝子;淫则论迹不论心,论心天 下无完人”。这话虽然俚俗,却 包含一定的哲理。当然孝顺归 根结底还是要用“迹”即是行动 表现出来,不能永远藏在心里。 但衡量孝道的深浅,却显然不能 以花钱多少为准绳。汉高祖刘 邦,本算不上一个懂得孝道的 人。楚汉相争的时候西楚霸王 项羽抓住他的老子当人质,挟迫 他做出让步。但刘邦根本不把 这当成一回事,反倒对项羽说, 当初你我曾结为兄弟,我爸就是 你爸。如果你一定要杀了“你 爸”,那就请分我一杯羹。可谓 无赖之极。后来他当上了皇帝, 突然又起了孝心。因为太公思 乡心切,他竟然在首都长安附 近,“克隆”了一座老家一模一样 的“家乡”,并将老家的村民鸡犬 也统统迁来此地,以表孝心。这 难道真的是孝心吗?明眼人都 看得出来:摆阔而已。 “孝”这个东西,我们自然还 是要批判地继承的。像买来高 价荔枝敬奉母亲的那样事,社会 效果不见得好,恐怕只能适可而 止,下不为例的为好。最让人看 不懂的是,有些人常常要把一些 本来平常的事做得变了形。要 么是将年迈的父母赶出家门,任 其流落街头,或是为少许几个赡 养费而举家闹上法庭;要么却在 父母死后不吝花费,办丧事、购 坟地、修造豪华“阴宅”,甚至连 阴间的“三陪女”都考虑周到,一 并烧化。什么事情到了这些人 手里,总是要走上邪门,令人百 思不得其解。古人的孝道或许 也有其虚伪的一面,但那些在平 平常常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之 中,负一袋米、递一把扇、留一颗 柑橘……不事铺张,持之以恒。 更没有炫耀和炒作。也许这些 才是我们应该真正继承下来的 东西。 (本文发表于 2001 年 8 月 21 日《解放日报·朝花》) 荔枝与孝道 杨淼 (著名画家季仁葵为好友杨淼先生生前所作个人画像) 唯恐忘却的纪念 下图为杨淼先生生前创作 出版书籍、文学笔记、手抄本和 杂志、书刊 杨淼先生生前所在学校留影 杨淼,字江号(1940.10.2—2013.12.21)祖籍安庆,生于上海。1960年秋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 系,旋来柘林中学。后于陆家小学、道院中学、新寺中学、奉贤中学任教职。是奉贤第一批高级教师。其 学养深厚,文史哲、古今中外兼通。上海市作协会员,创作面宽泛,尤以杂文名世。 人物小记〉〉〉 (本版策划:潘玉明)

Transcript of 责任编辑 吴险峰 唯恐忘却的纪念2018/12/21  ·...

Page 1: 责任编辑 吴险峰 唯恐忘却的纪念2018/12/21  · 勾勒,一幅漫画告成:两个人并坐一凳吹笛 子,一个人按眼儿,一个人吹,神态俨然发 噱。先生要求同学们根据画意,做一篇议

8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 吴险峰 古华风

本报地址:奉贤区南桥镇环城东路383号丽洲大厦26楼 电话:67110518(办公室) 67110519(传真) 发行67110518 邮编:201499 奉贤报印务照排 电话:67110518 上海浦东彩虹印刷厂承印

1983 年 9 月,我入新寺中学读高中。第二学年起,我们这一级学生按文理分成两个班,由杨淼先生教语文直至毕业。我因为是语文课代表,亲炙先生的教诲比其他同学自然多一些。

其时,先生四十开外,身材英挺,气度儒雅。因其诗文书画早已名动乡野,我们在受教之前即“心向往之”。先生日常的语文课极平朴,内容思想、段落结构、语法修辞……他开门见山,清清楚楚地讲,我们如沐春风,安安静静地听。有时也让我们自修,自己坐在讲台边,或批阅作文,或手持一本线装书静穆地看。觉察分神发呆的学生多了,便说一句:“锄头柄又撑起来了。”(意指人民公社时集体劳动,每有路人走过,农民便撑起锄头看,出工不出力。)同学们知道这是先生温婉的批评,就摄住心神,回到课业上。

进入高二以后,写议论文多起来,先生出题有时极活泼。一次他提早五分钟进课堂,拿起一支白粉笔在黑板上画,寥寥几笔勾勒,一幅漫画告成:两个人并坐一凳吹笛子,一个人按眼儿,一个人吹,神态俨然发噱。先生要求同学们根据画意,做一篇议论文。那篇作文论了什么、怎么论的我早已忘记,但牢牢地记住了那幅画。后来我在学校图书室翻到一本漫画集,看到华君武的《科学分工?》时,马上想到先生在黑板上摹画之酷似,隐去漫画标题而使学生思维自由之用心,我如醍醐灌顶。

我们这一级中写作较好的十几位学生,被先生选入学校《浅草》文学社,指导我们读些课外书,有时外出采风。当时刻印全靠铁笔、钢板、蜡纸,极为不便,先生就教我们做手写报。我们从学校文印室领几张8开大小的纸,用铅笔浅浅划线排版,空开报头,把先生选定的同学习作誊写好,然后由我拿到办公室交先生看。不管我们做得如何粗头乱服,先生总是莞尔一笑,通览一遍后,旋开一支普通的钢笔,在报头处,沿着“浅草”二字笔画的外沿以细线钩出空心字,或魏碑、或隶书、或楷书,墨线如铁,一气呵成。有些同学看到了羡慕得紧,也自做手写报,取名“晨钟”“春霞”之类,其实单为了哄得先生的空心字,一旦得逞,就欢欢喜喜地剪下报头珍藏,其余部分如何灭失了,他们是不关心的。

我大学毕业以后,也做了语文教师,在几个乡镇中学辗转。其时先生已调入奉贤中学任教,偶见他的杂文刊载于《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就细细读过,其余没有联系。1997年,我也调入奉贤中学,与先生成了同事,但我依旧只认自己是他的学生,早晚请益。先生依然静气儒雅,一有闲暇就看线装书,我猜这些书应该是他后来《红楼撷趣》《历史七读》等几部著述的养料。但先生又是出古如今的,当时同办公室的青年教师中有一件赏心乐事,就是谁最先读到杨先生发表的杂文,如《奴才式破坏》《毋须自卑》《“娜拉走后怎样”》……刻画世相、针砭时弊,或峻切、或幽默,常常一语道破人们心中的迷雾。

2000 年前后,上海并行两套语文教材,我们用的是“S版”。其中编录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带有金圣叹评点,因为备课时深感棘手,教研组便请杨先生上一堂公开课。尽管临近退休,但先生欣然领命。他从“哭庙案”引出,让听课的师生了解金圣叹其人;再讲金圣叹为什么腰斩《水浒》,认为其对《水浒》不同版本整理润色,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的探索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后以课文为例,让学生找出眉批、夹注、尾批各自侧重的评点内容,从草灰蛇线中体会“风雪”的环境渲染,林冲被“逼”的跌宕起伏,领悟金圣叹评点《水浒》对后代文人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深刻启示。

这是我听的杨淼先生的最后一课,至今回想,依旧如沐春风。

(作者为杨淼先生学生,现任致远中学党支部书记)

□ 汤朔梅

每年冬至前一天,是杨淼先生的忌日。而今年12月21日正值他去世五周年。入冬,曾在报社提及此事,朋友说,那就搞一个纪念专版,杨先生是我们敬重的学人。于是搜辑他生前的照片、墨宝、出版的著作、文章,这在我则是当仁不让。

五年后的今天,再来纪念他,我以为有以下的意义。首先,国人在兜了一个圈子后,重拾传统文化。而杨先生则是一个一贯重视传统文化的人,无须赘述,他深厚的传统学养及他的著述很能证明这一点。其次,他是一个读书人。终其一生,他以读书、教书为安身立命之本。而读书成了他一生的嗜好。“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者,是充实提升自己;为人者,只是标榜给他人看。杨淼先生显然前者。相比于以读书为敲门砖,以读书为博取功名的阶梯者,境界判然。

12月 21日是一个日期,更是个数字。杨先生去世后,我忽然感觉他一生与此有渊源。他在市区的家门牌号是 21 弄 12号,他去世前的病床是21床,他安厝的墓穴也是21号。我猜度他一生中肯定还有不少与这数字有关的几率,只是他自己也没参悟。

我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缅怀他,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作者为杨淼学生,现任奉贤区作家协会主席)

前些日子,广东增城的一则关于荔枝的新闻着实在社会上轰动了一阵。一颗叫做什么“挂绿”的荔枝,居然在拍卖会上拍出了 5 万多元的天价。这本来就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想当年杨贵妃也是一位荔枝的爱好者,“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百年来受尽了人们的唾骂。可是用驿马传送到华清宫的岭南荔枝,大概还不值这个价吧?贵妃挨骂,其实都是诗人杜牧闯的祸。吃几颗新鲜荔枝,动用几匹驿马,想来也不至于对国计民生产生多大影响。这也可以算古代的一种炒作。现在的大款,不要说南方的荔枝,便是澳洲的龙虾、美洲的鲍鱼,也照样可以须臾之间有空运得来。无论是一掷千金的买家,还是吃遍了天下珍味的大款,都证明了今人远胜古人的道理。

不仅如此,令古人望尘莫及的还有一件事。譬如孝道,这本来是古人的强项。“二十四孝”上有“卧冰求鲤”“黄香扇枕”,也有

“陆绩怀桔”“老莱娱亲”,都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佳话。但所有这些个古之孝子有个共同点,便是行孝不怎么花钱。你看,一条鲤鱼、几颗橘子,能值几何?至于黄香、老莱子他们,简直一文不花,照样博得“孝子”的美名。这回用几万元拍得一颗荔枝的买主,据说也是一位孝子。他把这颗身价不菲的荔枝奉献给了自己的母亲。老太太吞下这颗荔枝时,高兴的表示,她是“赶上了

好世道”,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情景倒是有味的,但是这种孝道,价格未免过于昂贵了些,非常人能够问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似乎当一个古代的孝子,要比今天容易的多。所以我以为相当孝子的今之众人,还是厚古薄今一点为好。尽管今之孝子在排场方面,胜过古人已经不可以道里计。

我记得过去与一句谚语:“孝则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淫则论迹不论心,论心天下无完人”。这话虽然俚俗,却包含一定的哲理。当然孝顺归根结底还是要用“迹”即是行动表现出来,不能永远藏在心里。但衡量孝道的深浅,却显然不能以花钱多少为准绳。汉高祖刘邦,本算不上一个懂得孝道的人。楚汉相争的时候西楚霸王

项羽抓住他的老子当人质,挟迫他做出让步。但刘邦根本不把这当成一回事,反倒对项羽说,当初你我曾结为兄弟,我爸就是你爸。如果你一定要杀了“你爸”,那就请分我一杯羹。可谓无赖之极。后来他当上了皇帝,突然又起了孝心。因为太公思乡心切,他竟然在首都长安附近,“克隆”了一座老家一模一样的“家乡”,并将老家的村民鸡犬也统统迁来此地,以表孝心。这难道真的是孝心吗?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摆阔而已。

“孝”这个东西,我们自然还是要批判地继承的。像买来高价荔枝敬奉母亲的那样事,社会效果不见得好,恐怕只能适可而止,下不为例的为好。最让人看不懂的是,有些人常常要把一些本来平常的事做得变了形。要么是将年迈的父母赶出家门,任其流落街头,或是为少许几个赡养费而举家闹上法庭;要么却在父母死后不吝花费,办丧事、购坟地、修造豪华“阴宅”,甚至连阴间的“三陪女”都考虑周到,一并烧化。什么事情到了这些人手里,总是要走上邪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古人的孝道或许也有其虚伪的一面,但那些在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之中,负一袋米、递一把扇、留一颗柑橘……不事铺张,持之以恒。更没有炫耀和炒作。也许这些才是我们应该真正继承下来的东西。

(本文发表于2001年8月21日《解放日报·朝花》)

荔枝与孝道□ 杨 淼

(著名画家季仁葵为好友杨淼先生生前所作个人画像)

如沐春风

□何建祖唯恐忘却的纪念

下图为杨淼先生生前创作出版书籍、文学笔记、手抄本和杂志、书刊

杨淼先生生前所在学校留影

杨淼,字江号(1940.10.2—2013.12.21)祖籍安庆,生于上海。1960年秋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旋来柘林中学。后于陆家小学、道院中学、新寺中学、奉贤中学任教职。是奉贤第一批高级教师。其学养深厚,文史哲、古今中外兼通。上海市作协会员,创作面宽泛,尤以杂文名世。

人物小记〉〉〉

(本版策划:潘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