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ccwbfk@163.com 主编 郑福荣 宋蕾 责编 利少峰 美编 石洋...

1
沉潜在《文人谈》一书里,那些远去的 文人背影日渐清晰起来。虽然他们早已 走进了历史深处,但通过作者薛原的叙 述,这些可亲可敬可爱的文化人又“活”了 过来,而且个性鲜明。 二十世纪,是一个新旧交替、充满变 革的时期。在这个时代里,一大批有学 识、有才情、有个性的作家、画家、教授、学 者登上历史舞台,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华美 彩章。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人, 他们学识渊博、学有专长,在某些领域具 备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质;他们独立特行、 个性分明。因此,他们也最先感受到了时 代的风云变幻,体验到人生百态。 本书以平实的笔调,从容冷静地记 叙了施蛰存、林风眠、曹靖华、陈独秀、胡 适、巴金、钱钟书等 36 位现代作家、画 家、文人“被遮蔽”的人生图景。在纷繁 复杂的传记、日记、书信等文史资料里, 薛原发现着那些“被遮蔽”的地方,体验 着发现的“愉悦”。这些文章,既不关这 些文人作品的品评,也不关他们人生价 值的定位,而是在琐细小事中见证着人 性的复杂、世态人情的冷暖炎凉,让人体 味到了人生的况味。 在书中,薛原所做的不是“解释”,也 不是“辩护”,而是一个夜读者在阅读过程 中的一点发现、一点联想,一点阅读的“愉 悦”。在本书《后记》中,作者坦言:“这种 阅读的发现往往是因为一点相关的文字 而引起对另外相关的书和文字记录的记 忆,将这些相关的文字相互比较也是夜读 快乐的一个缘由。”而这样的夜读,弃绝了 功名,不关学术。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 的阅读“趣味”和“意义”所在。 这些“昨天的风景”,虽只言片语,或 者仅为片段,但却成了我们阅读的故事, 吸引着我们的目光,这也是闲读的乐趣所 在。尽管是“无功利的阅读”,看似信笔、 闲笔,但每一篇文字都给人深刻的回味。 在《永远的孙犁》一文里,作者表达了对孙 犁先生的致敬。孙犁的诗意小说,“往往 不是通过曲折的情节来推动故事,而是独 辟蹊径,以散文的手法来描写小说故事, 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构筑纯净诗意的画 面,即使是反映像抗日战争这样宏大悲壮 的主题,他也收敛着自己的情感,让愤怒 在平淡的文字中爆发,让炽烈在朴实的叙 述中隐藏。”这段评说,无疑是很有见地 的,没有对作家的喜爱,没有对作家作品 的深研细读,显然是无法写出来的。 像这样打捞“记忆的碎片”,却给人丰 富启示的篇什还很多。而有的文章,仅仅 是标题,就很吸引人,就能看出作者的“阅 读趣味”,像“钱钟书的两面及其他”“张爱 玲:那袭华美袍下的虱子”“玩物成家王世 襄”……作者借助那些史料,“还原”着文 人的人生,也让我们看到了“冰山”下的世 界:丰富而多彩,真实而可爱—这就是 文人薛原笔下的“文人”世界。 胡忠伟 书话 文人风景,虽远犹美 江初昕 美食 卤锅毛豆休闲吃 徐鸿昌 万物 淡淡的泡桐花 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主编 郑福荣 宋蕾 责编 利少峰 美编 石洋 校对 张丽萍 副刊 A15 E-mail:ccwbfk@163.com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 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写道:“乃 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 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 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 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 饯行。”曹雪芹在这里写到的是芒种习 俗:送花神。 芒种是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令, 农谚说“芒种忙,麦上场” ,芒种即到了“三 夏”大忙季节。由于人们忙得不可开交, 送花神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习俗渐被忽 略了。 送花神与迎花神相对应。农历二月 十二为民间花朝节,又称“花神节”。农 历二月,正值仲春,万物萌发,满园芳菲, 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大家要举行迎接 花神的仪式。清朝文人顾禄的《清嘉录》 记载:“( 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 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 人们还要到花神庙去烧香,迎接花神到 来,祈求花神降福。清代蔡云有诗句: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 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描写 的就是百花盛开为花神祝寿的情景。芒 种到来,已接近农历五月,群芳飘零,百 花凋谢,即将迎来烈日炎炎的盛夏。为 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民间多在芒种 之日举行隆重的祭祀花神仪式,为花神 归位饯行,以期来年再会。南朝梁代崔 灵思《三礼义宗》云:“五月芒种为节者, 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 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 这些美好的传说,为才子佳人们提 供了想象的空间,他们围绕迎送花神,演 绎了富有诗意的节日雅俗。明代唐寅在 《江南送春》中说:“夜与琴心争蜜烛,酒 和香篆送花神。东君类我皆行客,萍水 相逢又一巡。” 《红楼梦》详细描写了饯祭花神的热 闹场面,居住在大观园里的姑娘们,一大 早就起来了,个个梳洗打扮得漂漂亮 亮。“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 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旄尾执事的, 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 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 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 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花神真是有 福气,乘坐用花扎成的轿子、马车,在五 颜六色而又庄严的仪仗簇拥下,浩浩荡 荡而去。大观园里的少女少男们对花是 非常珍惜的,当贾宝玉“低头看见许多凤 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 时,唯恐被人践踏,“便把那花兜了起来, 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 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 古人举行祭祀仪式,无论是迎花,还 是送花,表达的是惜春之情,是对万紫千 红、春光满园的留恋,更是对大自然的敬 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追 求。饯花惜春,也表现了人们对易逝芳 华的珍惜,对分别离愁的感叹。正像《葬 花词》所云:“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 知有谁?”晚清词人王鹏运在《点绛唇·饯 春》一词中感慨道:“依春无语,肠断春归 路。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 暑夏,青色而饱涨的毛豆隐藏于浓密 的叶腋下,显得累累重负。这时的大豆刚 刚饱满鲜嫩,豆荚翠绿,适合于做卤毛豆 吃。清晨,提个竹篮来到田埂上,晨曦中 的小草挺拔精神,草丛上的露珠晶晶闪 亮。翠绿的豆禾也沐浴在晨光中,摇曳着 身姿。伸手从豆禾中摘下饱满青绿的豆 荚,毛茸茸的豆荚上沾满了露珠,晶莹透 亮。趁新鲜拿回家里来,用剪刀剪去豆荚 的两头,这样,在糟卤时,就能达到入味的 效果。豆荚剪好后,用水清洗干净,入开 水中焯一下,目的就是去掉豆荚上的绒 毛。捞出后,用清水冲凉。 之后,在锅里放入清水,投了毛豆, 放上精盐、葱段、味精、冰糖、干辣椒、花 椒、红曲米,盖上锅盖,小火焖煮二十分 钟。煮熟后捞出锅,凉透后,放进卤汤 中。卤毛豆的味道优劣,取决于卤汁,因 此,卤料尤为重要。制作卤汁的过程是 这样的,先将锅置火上,放入花生油烧 热,投入卤料包。卤料包里有八角、三 柰、桂皮、小茴、陈皮、砂仁、豆蔻、荜菝、 白芷、香叶、甘草等。另放入香料包和红 曲米包,用大火烧开后 15 分钟,此为制 作卤水,也叫老汤,做完毛豆后可保存, 还可卤制其他食品。 将煮好的毛豆倒进卤汤中,放置于 冰箱内,卤制12个小时就可以了。第二 天,就可以拿出食用了。青翠的豆荚搭 配上鲜红的辣椒,加上浓稠的汤汁,叫人 不由食欲大增。傍晚的屋檐下,纳凉休 闲之际,人们搬出桌椅,唤来二三知己, 围坐于小桌边。吃卤毛豆因为要去外面 的壳,所以必须用双手剥开,这样更加别 具一格。当双手剥开外壳,豆粒顺势就 挤出来,露出油亮光滑的豆子来,豆荚里 满是汤汁卤料,依势送入口中,轻轻一 吸,鲜嫩的豆子就到了嘴里,细细咀嚼, 因为豆子是连着豆荚一块下锅煮了,豆 子的清香味被包裹保存了下来,里头的 豆衣依然保存完好。而且,久煮不烂,豆 荚里面的豆子依然保持原状。在卤制的 过程中,低温下,卤味慢慢渗透到豆荚 里,使之锁住了味道,豆子的美味集聚一 身。食之,豆子的清香逐渐在舌尖蔓延 开来。加之浓稠的卤料味,品咂间,五味 释放,在味蕾间盘旋。食用卤毛豆,最好 的搭配就是啤酒了。随着推杯换盏,觥 筹交错间,桌面上的豆壳也渐渐堆积了 起来,满手也都是油渍,全无了斯文之 象,倒也像乡村农夫,洒脱而漫不经心 了。也许只有这样,才显示出美味的无 比,以及享受之畅快。 清代张潮对休闲的解释很智慧:“人 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 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 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在于 是!”得闲这也是休闲之乐,一是有闲工 夫,二是有闲心情。有闲工夫则时间上可 以放慢;有闲心情则心理上才能追求慢生 活,因此张潮所说的闲,绝不是消极的,而 是积极的、进取的,有了闲情,有了逸致, 人们才能从容地、舒心,享受一下慢生 活。夏夜临下,红霞满天,晚风习习,醺然 之际,满桌狼藉的青色豆荚,空空的酒瓶, 平添了夏夜的温馨和生活的情趣。 我以为一个城市的春天是有性格的。 它可能来自某种植物,或许是花,或许是树; 也可能来自特定的气候,但在我们的城市不 显著。比如现在住的这个城市,街道绿化树 多是些小叶香樟、桂花之类,一年常青,不分 四季, “城里人不知季节已变换”似乎很确凿 了。再比如这个城市的三十年以前,像一个 情商十分高的年轻人,喜怒哀乐分明。就说 说其春天吧,记忆里最深是春分一过,便有 淡紫、淡粉色的泡桐花,一团团一簇簇缀满 了高大树干上旁逸斜出的枝丫,一棵棵盛花 的泡桐树高高地矗立在街边道两旁。 泡桐似乎开满了半个城。开得最好的 要数一个叫前北山的地方,长长的街道堆 满泡桐花,浓浓香气直沁心脾,整个街路犹 如一条香河。周末黄昏,从我们的学校到 影剧院,必然经过这条街北口,定会瞥见三 两对恋人,或牵手,或依偎,渐渐消隐在泡 桐花长街深处。这样的黄昏总是醉醺醺 的。此情此景,极具意境,我一直认为最适 合美术家来写意,淡墨飞白、晕染水彩、色 堆板刻,无不气韵生动。 小城性格自哪里来?我想当初的规划 和建设者必定有颗年轻的心,定然也充满 了对春天的期待。街道的绿化树栽种法国 梧桐,是不是因了一种巴黎式浪漫的向往, 因了远方的红磨坊、波尔多冰葡萄;把泡桐 树栽下,是不是也有一颗热恋的心,等待一 场与春天不见不散的约会。 种树人总是有期待的。 其实,在这个滇东高地,泡桐花不仅仅 是开在城里。在贫瘠的山区我也曾邂逅。 几年前的春天,我到过宣威普立,这个上世 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的典型,新农村 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面对硬化好的村 间道路我没有惊异,而让人真正惊讶的,是 顺山坡上那一层一层早已建好的梯田埂 边,无数棵泡桐树花热闹怒放,村里村外飘 荡着淡淡的清香。敢于战天斗地而又吃苦 耐劳的普立人,在用一块块石头垒筑梯田 埂时,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把泡桐种下? 也是对醺醺春天的渴望么?泡桐兀自让这 个山村有了一种性格。 看来,一地或一城,迷人的性格气质只 有极富创造性的人才能赋予。 无独有偶,偶然经过麒麟城南一个叫 房子冲的地方,村边池塘畔,一树又一树成 片的泡桐花又出现在眼前,好繁盛的花 啊!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又让我回到了 三十年前那个叫前北山的地方。 三十年如白驹过隙。三十年前的小城 好有个性,一如春天的泡桐花,繁盛、恣肆、 温馨、沉醉。小城长大了,变成了敦厚无奇 的中年。还好,在这个城市的某一角落,偶 尔还有一枝、两枝,一树、两树泡桐花,让你 我忆起那一街半城渐渐远去的淡淡花香! 郑学富 学而 芒种送花神

Transcript of E-mail:ccwbfk@163.com 主编 郑福荣 宋蕾 责编 利少峰 美编 石洋...

Page 1: E-mail:ccwbfk@163.com 主编 郑福荣 宋蕾 责编 利少峰 美编 石洋 …ccwb.yunnan.cn/images/2019-05/31/A15/20190531A15_pdf.pdf · 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民间多在芒种

沉潜在《文人谈》一书里,那些远去的文人背影日渐清晰起来。虽然他们早已走进了历史深处,但通过作者薛原的叙述,这些可亲可敬可爱的文化人又“活”了过来,而且个性鲜明。

二十世纪,是一个新旧交替、充满变革的时期。在这个时代里,一大批有学识、有才情、有个性的作家、画家、教授、学者登上历史舞台,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华美彩章。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人,他们学识渊博、学有专长,在某些领域具备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质;他们独立特行、个性分明。因此,他们也最先感受到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体验到人生百态。

本书以平实的笔调,从容冷静地记叙了施蛰存、林风眠、曹靖华、陈独秀、胡适、巴金、钱钟书等 36 位现代作家、画家、文人“被遮蔽”的人生图景。在纷繁复杂的传记、日记、书信等文史资料里,薛原发现着那些“被遮蔽”的地方,体验

着发现的“愉悦”。这些文章,既不关这些文人作品的品评,也不关他们人生价值的定位,而是在琐细小事中见证着人性的复杂、世态人情的冷暖炎凉,让人体味到了人生的况味。

在书中,薛原所做的不是“解释”,也不是“辩护”,而是一个夜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点发现、一点联想,一点阅读的“愉悦”。在本书《后记》中,作者坦言:“这种阅读的发现往往是因为一点相关的文字而引起对另外相关的书和文字记录的记忆,将这些相关的文字相互比较也是夜读快乐的一个缘由。”而这样的夜读,弃绝了功名,不关学术。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阅读“趣味”和“意义”所在。

这些“昨天的风景”,虽只言片语,或者仅为片段,但却成了我们阅读的故事,吸引着我们的目光,这也是闲读的乐趣所在。尽管是“无功利的阅读”,看似信笔、闲笔,但每一篇文字都给人深刻的回味。

在《永远的孙犁》一文里,作者表达了对孙犁先生的致敬。孙犁的诗意小说,“往往不是通过曲折的情节来推动故事,而是独辟蹊径,以散文的手法来描写小说故事,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构筑纯净诗意的画面,即使是反映像抗日战争这样宏大悲壮的主题,他也收敛着自己的情感,让愤怒在平淡的文字中爆发,让炽烈在朴实的叙述中隐藏。”这段评说,无疑是很有见地的,没有对作家的喜爱,没有对作家作品的深研细读,显然是无法写出来的。

像这样打捞“记忆的碎片”,却给人丰富启示的篇什还很多。而有的文章,仅仅是标题,就很吸引人,就能看出作者的“阅读趣味”,像“钱钟书的两面及其他”“张爱玲:那袭华美袍下的虱子”“玩物成家王世襄”……作者借助那些史料,“还原”着文人的人生,也让我们看到了“冰山”下的世界:丰富而多彩,真实而可爱——这就是文人薛原笔下的“文人”世界。

□ 胡忠伟

书话 文人风景,虽远犹美

□ 江初昕

美食 卤锅毛豆休闲吃

□ 徐鸿昌

万物 淡淡的泡桐花

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主编郑福荣 宋蕾 责编利少峰 美编石洋 校对张丽萍 副刊A15E-mail:ccwbfk@163.com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写道:“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曹雪芹在这里写到的是芒种习俗:送花神。

芒种是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令,农谚说“芒种忙,麦上场”,芒种即到了“三夏”大忙季节。由于人们忙得不可开交,送花神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习俗渐被忽略了。

送花神与迎花神相对应。农历二月十二为民间花朝节,又称“花神节”。农历二月,正值仲春,万物萌发,满园芳菲,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大家要举行迎接花神的仪式。清朝文人顾禄的《清嘉录》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人们还要到花神庙去烧香,迎接花神到来,祈求花神降福。清代蔡云有诗句: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描写的就是百花盛开为花神祝寿的情景。芒种到来,已接近农历五月,群芳飘零,百花凋谢,即将迎来烈日炎炎的盛夏。为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民间多在芒种之日举行隆重的祭祀花神仪式,为花神归位饯行,以期来年再会。南朝梁代崔灵思《三礼义宗》云:“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

这些美好的传说,为才子佳人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他们围绕迎送花神,演绎了富有诗意的节日雅俗。明代唐寅在

《江南送春》中说:“夜与琴心争蜜烛,酒和香篆送花神。东君类我皆行客,萍水相逢又一巡。”

《红楼梦》详细描写了饯祭花神的热闹场面,居住在大观园里的姑娘们,一大早就起来了,个个梳洗打扮得漂漂亮亮。“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旄尾执事的,

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花神真是有福气,乘坐用花扎成的轿子、马车,在五颜六色而又庄严的仪仗簇拥下,浩浩荡荡而去。大观园里的少女少男们对花是非常珍惜的,当贾宝玉“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时,唯恐被人践踏,“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

古人举行祭祀仪式,无论是迎花,还是送花,表达的是惜春之情,是对万紫千红、春光满园的留恋,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追求。饯花惜春,也表现了人们对易逝芳华的珍惜,对分别离愁的感叹。正像《葬花词》所云:“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晚清词人王鹏运在《点绛唇·饯春》一词中感慨道:“依春无语,肠断春归路。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

暑夏,青色而饱涨的毛豆隐藏于浓密的叶腋下,显得累累重负。这时的大豆刚刚饱满鲜嫩,豆荚翠绿,适合于做卤毛豆吃。清晨,提个竹篮来到田埂上,晨曦中的小草挺拔精神,草丛上的露珠晶晶闪亮。翠绿的豆禾也沐浴在晨光中,摇曳着身姿。伸手从豆禾中摘下饱满青绿的豆荚,毛茸茸的豆荚上沾满了露珠,晶莹透亮。趁新鲜拿回家里来,用剪刀剪去豆荚的两头,这样,在糟卤时,就能达到入味的效果。豆荚剪好后,用水清洗干净,入开水中焯一下,目的就是去掉豆荚上的绒毛。捞出后,用清水冲凉。

之后,在锅里放入清水,投了毛豆,放上精盐、葱段、味精、冰糖、干辣椒、花椒、红曲米,盖上锅盖,小火焖煮二十分钟。煮熟后捞出锅,凉透后,放进卤汤中。卤毛豆的味道优劣,取决于卤汁,因此,卤料尤为重要。制作卤汁的过程是这样的,先将锅置火上,放入花生油烧热,投入卤料包。卤料包里有八角、三柰、桂皮、小茴、陈皮、砂仁、豆蔻、荜菝、

白芷、香叶、甘草等。另放入香料包和红曲米包,用大火烧开后 15 分钟,此为制作卤水,也叫老汤,做完毛豆后可保存,还可卤制其他食品。

将煮好的毛豆倒进卤汤中,放置于冰箱内,卤制 12 个小时就可以了。第二天,就可以拿出食用了。青翠的豆荚搭配上鲜红的辣椒,加上浓稠的汤汁,叫人不由食欲大增。傍晚的屋檐下,纳凉休闲之际,人们搬出桌椅,唤来二三知己,围坐于小桌边。吃卤毛豆因为要去外面的壳,所以必须用双手剥开,这样更加别具一格。当双手剥开外壳,豆粒顺势就挤出来,露出油亮光滑的豆子来,豆荚里满是汤汁卤料,依势送入口中,轻轻一吸,鲜嫩的豆子就到了嘴里,细细咀嚼,因为豆子是连着豆荚一块下锅煮了,豆子的清香味被包裹保存了下来,里头的豆衣依然保存完好。而且,久煮不烂,豆荚里面的豆子依然保持原状。在卤制的过程中,低温下,卤味慢慢渗透到豆荚里,使之锁住了味道,豆子的美味集聚一

身。食之,豆子的清香逐渐在舌尖蔓延开来。加之浓稠的卤料味,品咂间,五味释放,在味蕾间盘旋。食用卤毛豆,最好的搭配就是啤酒了。随着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间,桌面上的豆壳也渐渐堆积了起来,满手也都是油渍,全无了斯文之象,倒也像乡村农夫,洒脱而漫不经心了。也许只有这样,才显示出美味的无比,以及享受之畅快。

清代张潮对休闲的解释很智慧:“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在于是!”得闲这也是休闲之乐,一是有闲工夫,二是有闲心情。有闲工夫则时间上可以放慢;有闲心情则心理上才能追求慢生活,因此张潮所说的闲,绝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进取的,有了闲情,有了逸致,人们才能从容地、舒心,享受一下慢生活。夏夜临下,红霞满天,晚风习习,醺然之际,满桌狼藉的青色豆荚,空空的酒瓶,平添了夏夜的温馨和生活的情趣。

我以为一个城市的春天是有性格的。它可能来自某种植物,或许是花,或许是树;也可能来自特定的气候,但在我们的城市不显著。比如现在住的这个城市,街道绿化树多是些小叶香樟、桂花之类,一年常青,不分四季,“城里人不知季节已变换”似乎很确凿了。再比如这个城市的三十年以前,像一个情商十分高的年轻人,喜怒哀乐分明。就说说其春天吧,记忆里最深是春分一过,便有淡紫、淡粉色的泡桐花,一团团一簇簇缀满了高大树干上旁逸斜出的枝丫,一棵棵盛花的泡桐树高高地矗立在街边道两旁。

泡桐似乎开满了半个城。开得最好的要数一个叫前北山的地方,长长的街道堆满泡桐花,浓浓香气直沁心脾,整个街路犹如一条香河。周末黄昏,从我们的学校到影剧院,必然经过这条街北口,定会瞥见三两对恋人,或牵手,或依偎,渐渐消隐在泡桐花长街深处。这样的黄昏总是醉醺醺的。此情此景,极具意境,我一直认为最适合美术家来写意,淡墨飞白、晕染水彩、色堆板刻,无不气韵生动。

小城性格自哪里来?我想当初的规划和建设者必定有颗年轻的心,定然也充满了对春天的期待。街道的绿化树栽种法国梧桐,是不是因了一种巴黎式浪漫的向往,因了远方的红磨坊、波尔多冰葡萄;把泡桐树栽下,是不是也有一颗热恋的心,等待一场与春天不见不散的约会。

种树人总是有期待的。其实,在这个滇东高地,泡桐花不仅仅

是开在城里。在贫瘠的山区我也曾邂逅。几年前的春天,我到过宣威普立,这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的典型,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面对硬化好的村间道路我没有惊异,而让人真正惊讶的,是顺山坡上那一层一层早已建好的梯田埂边,无数棵泡桐树花热闹怒放,村里村外飘荡着淡淡的清香。敢于战天斗地而又吃苦耐劳的普立人,在用一块块石头垒筑梯田埂时,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把泡桐种下?也是对醺醺春天的渴望么?泡桐兀自让这个山村有了一种性格。

看来,一地或一城,迷人的性格气质只有极富创造性的人才能赋予。

无独有偶,偶然经过麒麟城南一个叫房子冲的地方,村边池塘畔,一树又一树成片的泡桐花又出现在眼前,好繁盛的花啊!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又让我回到了三十年前那个叫前北山的地方。

三十年如白驹过隙。三十年前的小城好有个性,一如春天的泡桐花,繁盛、恣肆、温馨、沉醉。小城长大了,变成了敦厚无奇的中年。还好,在这个城市的某一角落,偶尔还有一枝、两枝,一树、两树泡桐花,让你我忆起那一街半城渐渐远去的淡淡花香!

□ 郑学富

学而 芒种送花神

泥蝉蜕变

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