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斑斑 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贤内助的由来 ·...

1
2018年6月8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易舜 电话:(010)59598065 邮箱:jjblszk@163.com 6 6 史鉴 文化 周刊 史海逸趣 《宋史》中记载:“宣仁太后语帝曰:‘得 贤内助,非细事也。’”能够选得一位贤内 助,这不是一件小事。协助丈夫治家有方的妻 子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称赞与重视。贤内助 的出处,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晏子是齐国的宰相,他虽然其貌不扬,身 材甚矮,但凭着卓越见识与朴素作风在各国享 有极高的声誉。有一天,晏子坐着车出门,由 他的马夫驾车。那位马夫的妻子很贤淑聪慧, 当马夫经过自家门口时,她看到丈夫挥舞着马 鞭,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表情。 当天晚上,丈夫回家后,妻子便正色相 告,要离他而去。马夫感到莫名其妙,忙问缘 故。妻子说道:“晏子身高不满六尺,却为齐 国宰相,贤良的名声传遍千里。我今日见他外 出,志向显得多么深沉,而态度又那么平易近 人,而你呢,身高八尺,只是给人家终日驾 车,可看你外出的样子,趾高气扬、志得意 满,一点也不知上进,难道你以为别人尊敬的 是你吗?我为你感到羞耻,这就是我要离开你 的原因。”马夫听了,非常惭愧,决定洗心革 面,处处向晏子学习,果然从此变得恭让谦 虚。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称赞他能改过自 新,后来,还推荐他做了齐国的士大夫。 这个故事便是贤内助的由来。这位妻子善 于见微知著,对丈夫当头棒喝,使丈夫激发耻 感,进而奋发进取,在品格、事业诸多方面都 有了重大突破,不愧为历史上的贤内助典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贤内助也并非只指妻子,其 外延也包括了丈夫,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 都应致力于建设良好的家风,这不仅有益于 “小家”,也有益于“大家”。 贤内助的由来 ■蔡相龙 青史斑斑 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陈寿田 大豆是我国传统的五谷之一,被称为 “菽”。《诗经》 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 之”等句子。对于中国人而言,它不仅是一种 主要的食用油料作物,也是植物蛋白质的重要 来源。 中国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栽培大豆的起 源地。距今9000—7000年前后,分布在黄河 中游和淮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时代的先民已经 开始利用野生大豆属植物。到距今5000— 4000 年左右的龙山时代,大豆已出现较为明 显的驯化特征。在河南禹州瓦店、登封王城 岗、山西陶寺、陕西周原等地遗址,都出土了 尺寸介于野生和栽培之间的炭化大豆。 夏商以后,大豆种子的尺寸明显增加,这 一驯化过程一直延续到汉代。春秋战国时期, 大豆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和主粮,与小 米并称为“菽粟”。《管子》 中说“菽粟不足, 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说明大豆在当 时民生中的重要地位。 到了汉代,大豆的种植规模和产量有了大 幅 提 升 , 从 公 元 前 一 世 纪 成 书 的 《氾 胜 之 书》 来看,当时大豆已经在中国广有栽培。洛阳等 地汉墓出土的陶仓上还写有“大豆万石”的 字样。 豆制品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在大豆栽培和 利用方面的又一重要创造。汉代以后稻麦替代 了大豆的主粮地位,大豆向着应用更广泛的副 食和调料方向发展。在西汉时期,人们已开始 用大豆为原料作豆酱,并逐渐发展为制造酱 油;而相传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更 是成为经久不衰的食材。 大豆约于秦代自华北引入朝鲜,又传入日 本,18世纪后才逐渐传播到欧洲和美国,成 为世界上主要的油料和饲料作物之一。 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合办 开物东方 中国古代技术发明之二 大豆栽培 ■徐丁丁 《本 草 纲 目》 中 所 绘 大 豆 李 尚 卿(1833 年 —1905 年),原 名李清志,字子仁,山东乳山人。李 尚卿弱冠之年即有文名,可惜屡试 不第,直到45岁才考中进士,此后 在湖南做知县、做知府,以清廉为 官见载史册。 李尚卿从小生长在家风严谨的 家庭中,家族制定的家训为“人文 丕振,乃树家声,英华广萃,式建 国勋”,显示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家国情怀。后来,经李尚卿倡 议,这段家训作为范字,以辈分排 序的方式使李氏后人传承。 李尚卿天性善良,出仕后忠君爱 民、廉洁勤政。他到湖南上任时,母 亲语重心长地对李尚卿说,要当清 官,别当贪官,你的俸禄来自于老百 姓,大部分要用于给老百姓办实事。 母亲还给他立了个规矩,每年按时派 人回家取钱粮,弥补家务开销的不 足,以保清廉。李尚卿谨遵母亲教 诲,有一年,李尚卿忙于公务,没有 及时派人回家取钱粮,母亲生疑,派 人前去查问,当了解到实情之后,老 人家这才放了心。当地老百姓送给李 尚卿“自费县令”的雅号,可见对他 的爱戴。 城步县城南的官道旁有一处百 步岩,形似乌纱帽,名“吞官石”, 老百姓盛传贪赃枉法的官吏走到此 处,百步之后就会吐血而亡。李尚 卿到城步上任时,从容地从吞官石 下走过,百姓一片叫好声。他在知 县任上励精图治,用了不长时间, 即扭转了县城的治安状况,以前匪 盗横行,如今夜不闭户。 后来永定县治安状况告急,朝 廷急调李尚卿前去。他到任后,降 低老百姓打官司的成本,不准差役 吃拿卡要,有的差役因捞不到油水 而辞职。永定县出产木炭,历任知 县每年都要调运木炭数千篓,分送 州道上司衙门。李尚卿只给对永定 百姓有贡献的澧州道台送去四篓, 其余的一概不送。他下乡视察,只 吃家常饭,若以酒肉招待,必遭他 严厉申斥。当时县官上街,打着肃 静、回避两块禁牌,鸣锣开道,这 叫做“官仪”。李尚卿从不讲排场、 不摆官仪,与百姓亲如一家。从永 定县离任时,他只剩下薪俸310串 铜钱,除留50串作路费外,其余捐 给了育婴堂并接济生活困难的差 役。百姓赶来送别,带在身上的那 50串铜钱,路上也被他救济了穷 人,真真正正是两袖清风而去。 李尚卿在邵阳县任知县时,有 位差官前来办事,当时正值青黄不 接,百姓靠野菜度日。李尚卿也没 有什么好东西招待,差官见桌上只 有麦饭和葱汤,大为不悦,将碗筷 扫落在地。李尚卿俯身拾起打碎的 饭钵,恭请差官上楼看看。在县衙 楼上,李尚卿指着四周民舍,心情 沉重地请他看,在这生火做饭的时 候,有几家在冒炊烟?他即景赋诗 一首:“麦饭葱汤君莫嫌,瓦钵粗碗 亦堪怜。请君抬头四处望,多少人 家未生烟。”差官见状,汗颜不已, 马上道歉。李尚卿在邵阳县治绩显 著,士民在县衙前立德政碑,记述 他的六大功绩:一是巡察民隐,二 是操守廉洁,三是俭约奉公,四是 民无冤狱,五是事不扰民,六是不 徇私情。李尚卿离任时,百姓家家 门前摆一盆清水,悬一面明镜,称 赞他“清如水,明如镜”。后来士民 又立去思碑,濂溪书院山长邹先举 将颂其功绩的诗歌辑录成《资阳遗 爱集》,并刻印发行。“水打状元 洲,清官不久留,要得清官到,除 非李蛮牛”,这是湖南民间流传至今 的民谚,“李蛮牛”是百姓对李尚卿 的尊称,他为民做主,能顶住压 力并与恶势力斗争。 1905年在湘潭任官时,李尚卿 被擢升为衡州知府,由于长期辛劳 兼感时疫,一代著名清官不幸病逝 于上任途中。 廉官“李蛮牛” ■辛明路 陈永升 浙江省杭州市北郊余杭区境内 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是 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 类共同的财富。 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 以良渚遗址命名的良渚文化, 距 今 约 5300 年 —4300 年 , 是 中 国 新石器时代最为显赫发达的考古学 文化之一,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物 质文明。 良渚文化有着先进的稻作农业, 普遍采用犁耕的方式种植籼稻和粳 稻,在良渚古城池中寺遗址发现了近 20万斤炭化稻谷,是良渚文化劳动 生产率显著提高的有力证明。 良渚文化拥有门类完备、分工 精细、工艺精湛的手工业体系,尤 以玉器的生产制作最为突出,玉器 种类涵盖以琮、钺为代表的礼仪重 器以及一般装饰品。玉器上通常采 用浅浮雕、阴线刻和镂雕等工艺雕 刻出精美的纹饰,在反山遗址12号 墓出土的一件玉琮上,1毫米的宽度 内刻有 5条弦纹,充分反映了当时玉 器加工制作的高超水平。 1936年11月3日,施昕更先生 拉开了良渚遗址考古发掘的序幕。 八十多年来,考古学家们在良渚这 块神奇的土地上不断有惊人的发 现,考古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成 果。良渚遗址多次入选“中国十大 考古新发现”,良渚古城考古发现被 国际权威专家投票评选为“世界十大 考古新发现”之一,良渚遗址的价值 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认知与接受。 石破天惊的良渚古城 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遗存最密 集、最核心的地区,在 42平方公里范 围内,共有建于五千多年前良渚古国 的王城遗址、高等级墓地、祭坛、居 住地遗迹等重要遗址近300处。 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石破 天惊。这座由宫殿区、内城、外城 组成的三重结构的史前王城城址, 是目前已知五千年前世界最大的城 址之一。 良渚古城的内城由四面城墙围 合而成,城墙内的面积就达三平方 公里,其中莫角山宫殿区位于内城 的正中心,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 “紫禁城”。古城的四周城墙有完全 对称的八个水路城门和一个陆路城 门。同时,在古城内外还分布着多 处不同大小、不同等级、不同功能 的聚落,形象地标示了中国后世王 朝“国”“野”之分的政治格局。在 2013年首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来自 世界各国的考古学界权威针对全球 99个候选的考古发现进行投票,以 得票多少评选出了“2011—2012世 界十项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埃及金 字塔聚落得票第四,良渚古城紧跟 其后,名列第五。 经过考古学家长达九年的考古 调查,至2015年,在良渚古城北部 共发现了由11条大型堤坝组成的人 工水利工程,经过碳-14测年和一 系列多学科研究论证,这是建于 5100年—4700年前的伟大工程,它 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 程,也是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 最完备的防洪水坝系统。它的发现改 写了中国水利史,比传说中的大禹治 水也要早一千多年。它的发现,是继 良渚古城之后又一次石破天惊的重大 发现,也再次证明了良渚遗址是中国 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物证。因此,该 发现毫无悬念地被学术界评为 “ 2015 年 中 国 十 大 考 古 新 发 现 ”。 良渚文化已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经考古勘探和发掘证实,良渚 古城的台地、城墙以及水利系统均 由人工堆筑而成。据不完全统计, 整个宫殿区面积0.3平方公里、堆筑 高度10余米,土方量约为211万立 方米,接近埃及大金字塔的工程 量。良渚遗址中目前已确定的人工 建设的土石方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 米,假设参与建设的人数为1万人, 每3人1天完成1方,每年工作日算 足365天,则需要连续不断工作7年 多时间。如此浩大的工程量,不是 原始社会那种血缘组织能够完成 的,这反映出当时不仅有着丰富的 人力、物力资源,还有着强大的社 会动员能力,深刻揭示了强制性权 力的高度集中,标志着良渚文化已 经进入了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 墓葬的等级分化和严格的用玉 制度,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良渚文 化进入了国家阶段。在良渚古城系 统中,既有反山、瑶山、汇观山等 王陵级别的墓地,文家山、后杨 村、江家山等贵族墓地,也有卞家 山、庙前等遗址代表的平民墓地, 反映出当时已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 和高度分化的社会阶层。从王陵墓 地和贵族墓地中的随葬品来看,当 时已经有了以“神人兽面纹”为对 象的社会统一信仰,并围绕对神的 崇拜,设计了琮、钺等一整套玉礼 器系统,以玉事神、藏礼于器。其 中,最高统治者既掌握神权,又掌 握王权和军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 最早的国家 (政权) 形态。 2013年,享誉全球的考古学家 科林 · 伦福儒教授参观了良渚博物院 和良渚古城遗址后颇为震惊,激动 地表示要将良渚遗址作为中国最早 的国家文明的见证写入其第七版 《考 古 学》 一 书 。 科 林 · 伦福儒教授 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 估的时代。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 玉璧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表现出 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联合,是具有共 同观念的文化联合体形成的标志,很 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 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 准,这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 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 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 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 供了特殊见证,并真实地、完整地 保存至今。对于这样一笔珍贵的文 化遗产,我们该如何保护与传承呢? 由于其重要意义,良渚遗址的 保护工作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重 视,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国家文物局 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 单》。 2010 年 , 良 渚 国 家 考 古 遗 址 公园被列入我国首批12个国家考古 遗址公园。 在遗产保护过程中,按照积极 保护、科学保护的理念,建立了文 物保护特区、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 构、出台了专门的地方性保护法 规,为良渚遗址的有效保护提供了 强大的支撑。 与此同时,在保护良渚遗址的 过程中,当地政府十分注重尊重遗 址所在地民众的生存权、发展权, 开创性地建立了遗产保护补偿政 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对民众进 行经济补偿,支持遗产地进行生态 农业发展、美丽村庄建设,增强遗 产地民众的幸福感,调动他们自觉 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国家文物 局在全国总结推广良渚遗址保护的 这些经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 干事博科娃女士观看了良渚文化展 览后,赞叹良渚文明的伟大,对中 国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上做出的努 力表示赞赏。 此外,政府还特别重视对良渚 文化的宣传、教育与传承,尤其以 广大青少年为重点,希望增强青少 年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认知,为传承 良渚文化、支持良渚遗址的永续保 护打下了基础。而广大社会公众, 则可以通过良渚博物院举办的展览 和类型多样的科普活动,近距离认 识良渚文化。 今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 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一起感受祖 国文化遗产的魅力,为传承与弘扬 祖国文化遗产尽自己一份力。 从2017年开始,六月的第二个 星期六被定为我国的“文化和自然 遗产日”,它的前身是“文化遗产 日”。据报道,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 日前后,将有3700多项活动同步展 开,其中非遗板块主场活动将在天 津举行,文博板块主场活动将在广 州举行。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凡遗址、文 物、手稿等皆为物质文化遗产,而 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包括口头传说 与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 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随着 人们对文化遗产内涵认识的加 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截至2018 年5月,国家已经发布了五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 传承人名单。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组织 的遗产保护体系,是一个世界性的 遗产保护体系,中国是这一体系的 积极参与者。截至2017年7月,中 国有12项世界自然遗产、31项世界 文化遗产、5项世界文化景观遗 产、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列入相关名录,总数跃居世界第 一。此外,目前我国有 39个项目入 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11 个项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徐 悲 鸿 《双 牛 图》 上图:余杭反山M12出土的玉琮,被誉为“玉琮王”,良渚 文 化 的 代 表 性 器 物 , 国 家 首 批 禁 止 出 国 (境) 展 览 的 文 物 。 中图: “玉琮王”上琢刻的神人兽面纹,这是良渚文化具有 代表性的一种纹饰。 下图:余杭反山M12出土的玉钺,被誉为“玉钺王”。 (图片由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提供)

Transcript of 青史斑斑 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贤内助的由来 ·...

Page 1: 青史斑斑 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贤内助的由来 · 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 类共同的财富。

2018年6月8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易舜电话:(010)59598065邮箱:jjblszk@163.com

66 史鉴文化 周刊

史海逸趣

《宋史》中记载:“ 宣仁太后语帝曰:‘得

贤内助,非细事也。’”能够选得一位贤内

助,这不是一件小事。协助丈夫治家有方的妻

子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称赞与重视。贤内助

的出处,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晏子是齐国的宰相,他虽然其貌不扬,身

材甚矮,但凭着卓越见识与朴素作风在各国享

有极高的声誉。有一天,晏子坐着车出门,由

他的马夫驾车。那位马夫的妻子很贤淑聪慧,

当马夫经过自家门口时,她看到丈夫挥舞着马

鞭,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表情。

当天晚上,丈夫回家后,妻子便正色相

告,要离他而去。马夫感到莫名其妙,忙问缘

故。妻子说道:“晏子身高不满六尺,却为齐

国宰相,贤良的名声传遍千里。我今日见他外

出,志向显得多么深沉,而态度又那么平易近

人,而你呢,身高八尺,只是给人家终日驾

车,可看你外出的样子,趾高气扬、志得意

满,一点也不知上进,难道你以为别人尊敬的

是你吗?我为你感到羞耻,这就是我要离开你

的原因。”马夫听了,非常惭愧,决定洗心革

面,处处向晏子学习,果然从此变得恭让谦

虚。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称赞他能改过自

新,后来,还推荐他做了齐国的士大夫。

这个故事便是贤内助的由来。这位妻子善

于见微知著,对丈夫当头棒喝,使丈夫激发耻

感,进而奋发进取,在品格、事业诸多方面都

有了重大突破,不愧为历史上的贤内助典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贤内助也并非只指妻子,其

外延也包括了丈夫,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

都应致力于建设良好的家风,这不仅有益于

“小家”,也有益于“大家”。

贤内助的由来■蔡相龙

青史斑斑

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陈寿田

大豆是我国传统的五谷之一,被称为

“菽”。《诗经》 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

之”等句子。对于中国人而言,它不仅是一种

主要的食用油料作物,也是植物蛋白质的重要

来源。

中国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栽培大豆的起

源地。距今 9000—7000年前后,分布在黄河

中游和淮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时代的先民已经

开始利用野生大豆属植物。到距今 5000—

4000 年左右的龙山时代,大豆已出现较为明

显的驯化特征。在河南禹州瓦店、登封王城

岗、山西陶寺、陕西周原等地遗址,都出土了

尺寸介于野生和栽培之间的炭化大豆。

夏商以后,大豆种子的尺寸明显增加,这

一驯化过程一直延续到汉代。春秋战国时期,

大豆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和主粮,与小

米并称为“菽粟”。《管子》 中说“菽粟不足,

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说明大豆在当

时民生中的重要地位。

到了汉代,大豆的种植规模和产量有了大

幅提升,从公元前一世纪成书的 《氾胜之书》

来看,当时大豆已经在中国广有栽培。洛阳等

地汉墓出土的陶仓上还写有“大豆万石”的

字样。

豆制品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在大豆栽培和

利用方面的又一重要创造。汉代以后稻麦替代

了大豆的主粮地位,大豆向着应用更广泛的副

食和调料方向发展。在西汉时期,人们已开始

用大豆为原料作豆酱,并逐渐发展为制造酱

油;而相传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更

是成为经久不衰的食材。

大豆约于秦代自华北引入朝鲜,又传入日

本,18世纪后才逐渐传播到欧洲和美国,成

为世界上主要的油料和饲料作物之一。

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合办

开物东方

中国古代技术发明之二

大豆栽培■徐丁丁

《本草纲目》 中所绘大豆

李尚卿(1833 年—1905 年),原

名李清志,字子仁,山东乳山人。李

尚卿弱冠之年即有文名,可惜屡试

不第,直到 45岁才考中进士,此后

在湖南做知县、做知府,以清廉为

官见载史册。

李尚卿从小生长在家风严谨的

家庭中,家族制定的家训为“人文

丕振,乃树家声,英华广萃,式建

国勋”,显示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家国情怀。后来,经李尚卿倡

议,这段家训作为范字,以辈分排

序的方式使李氏后人传承。

李尚卿天性善良,出仕后忠君爱

民、廉洁勤政。他到湖南上任时,母

亲语重心长地对李尚卿说,要当清

官,别当贪官,你的俸禄来自于老百

姓,大部分要用于给老百姓办实事。

母亲还给他立了个规矩,每年按时派

人回家取钱粮,弥补家务开销的不

足,以保清廉。李尚卿谨遵母亲教

诲,有一年,李尚卿忙于公务,没有

及时派人回家取钱粮,母亲生疑,派

人前去查问,当了解到实情之后,老

人家这才放了心。当地老百姓送给李

尚卿“自费县令”的雅号,可见对他

的爱戴。

城步县城南的官道旁有一处百

步岩,形似乌纱帽,名“吞官石”,

老百姓盛传贪赃枉法的官吏走到此

处,百步之后就会吐血而亡。李尚

卿到城步上任时,从容地从吞官石

下走过,百姓一片叫好声。他在知

县任上励精图治,用了不长时间,

即扭转了县城的治安状况,以前匪

盗横行,如今夜不闭户。

后来永定县治安状况告急,朝

廷急调李尚卿前去。他到任后,降

低老百姓打官司的成本,不准差役

吃拿卡要,有的差役因捞不到油水

而辞职。永定县出产木炭,历任知

县每年都要调运木炭数千篓,分送

州道上司衙门。李尚卿只给对永定

百姓有贡献的澧州道台送去四篓,

其余的一概不送。他下乡视察,只

吃家常饭,若以酒肉招待,必遭他

严厉申斥。当时县官上街,打着肃

静、回避两块禁牌,鸣锣开道,这

叫做“官仪”。李尚卿从不讲排场、

不摆官仪,与百姓亲如一家。从永

定县离任时,他只剩下薪俸 310 串

铜钱,除留 50串作路费外,其余捐

给了育婴堂并接济生活困难的差

役。百姓赶来送别,带在身上的那

50 串铜钱,路上也被他救济了穷

人,真真正正是两袖清风而去。

李尚卿在邵阳县任知县时,有

位差官前来办事,当时正值青黄不

接,百姓靠野菜度日。李尚卿也没

有什么好东西招待,差官见桌上只

有麦饭和葱汤,大为不悦,将碗筷

扫落在地。李尚卿俯身拾起打碎的

饭钵,恭请差官上楼看看。在县衙

楼上,李尚卿指着四周民舍,心情

沉重地请他看,在这生火做饭的时

候,有几家在冒炊烟?他即景赋诗

一首:“麦饭葱汤君莫嫌,瓦钵粗碗

亦堪怜。请君抬头四处望,多少人

家未生烟。”差官见状,汗颜不已,

马上道歉。李尚卿在邵阳县治绩显

著,士民在县衙前立德政碑,记述

他的六大功绩:一是巡察民隐,二

是操守廉洁,三是俭约奉公,四是

民无冤狱,五是事不扰民,六是不

徇私情。李尚卿离任时,百姓家家

门前摆一盆清水,悬一面明镜,称

赞他“清如水,明如镜”。后来士民

又立去思碑,濂溪书院山长邹先举

将颂其功绩的诗歌辑录成 《资阳遗

爱集》,并刻印发行。“水打状元

洲,清官不久留,要得清官到,除

非李蛮牛”,这是湖南民间流传至今

的民谚,“李蛮牛”是百姓对李尚卿

的尊称,他为民做主,能顶住压

力并与恶势力斗争。

1905年在湘潭任官时,李尚卿

被擢升为衡州知府,由于长期辛劳

兼感时疫,一代著名清官不幸病逝

于上任途中。

廉 官“ 李 蛮 牛 ”■辛明路 陈永升

浙江省杭州市北郊余杭区境内

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是

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

类共同的财富。

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

以良渚遗址命名的良渚文化,

距今约 5300 年—4300 年,是中国

新石器时代最为显赫发达的考古学

文化之一,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物

质文明。

良渚文化有着先进的稻作农业,

普遍采用犁耕的方式种植籼稻和粳

稻,在良渚古城池中寺遗址发现了近

20万斤炭化稻谷,是良渚文化劳动

生产率显著提高的有力证明。

良渚文化拥有门类完备、分工

精细、工艺精湛的手工业体系,尤

以玉器的生产制作最为突出,玉器

种类涵盖以琮、钺为代表的礼仪重

器以及一般装饰品。玉器上通常采

用浅浮雕、阴线刻和镂雕等工艺雕

刻出精美的纹饰,在反山遗址 12号

墓出土的一件玉琮上,1毫米的宽度

内刻有5条弦纹,充分反映了当时玉

器加工制作的高超水平。

1936年 11月 3日,施昕更先生

拉开了良渚遗址考古发掘的序幕。

八十多年来,考古学家们在良渚这

块神奇的土地上不断有惊人的发

现,考古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成

果。良渚遗址多次入选“中国十大

考古新发现”,良渚古城考古发现被

国际权威专家投票评选为“世界十大

考古新发现”之一,良渚遗址的价值

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认知与接受。

石破天惊的良渚古城

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遗存最密

集、最核心的地区,在42平方公里范

围内,共有建于五千多年前良渚古国

的王城遗址、高等级墓地、祭坛、居

住地遗迹等重要遗址近300处。

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石破

天惊。这座由宫殿区、内城、外城

组成的三重结构的史前王城城址,

是目前已知五千年前世界最大的城

址之一。

良渚古城的内城由四面城墙围

合而成,城墙内的面积就达三平方

公里,其中莫角山宫殿区位于内城

的正中心,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

“紫禁城”。古城的四周城墙有完全

对称的八个水路城门和一个陆路城

门。同时,在古城内外还分布着多

处不同大小、不同等级、不同功能

的聚落,形象地标示了中国后世王

朝“国”“野”之分的政治格局。在

2013年首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来自

世界各国的考古学界权威针对全球

99个候选的考古发现进行投票,以

得票多少评选出了“2011—2012世

界十项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埃及金

字塔聚落得票第四,良渚古城紧跟

其后,名列第五。

经过考古学家长达九年的考古

调查,至 2015年,在良渚古城北部

共发现了由 11条大型堤坝组成的人

工水利工程,经过碳-14 测年和一

系列多学科研究论证,这是建于

5100年—4700年前的伟大工程,它

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

程,也是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

最完备的防洪水坝系统。它的发现改

写了中国水利史,比传说中的大禹治

水也要早一千多年。它的发现,是继

良渚古城之后又一次石破天惊的重大

发现,也再次证明了良渚遗址是中国

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物证。因此,该

发 现 毫 无 悬 念 地 被 学 术 界 评 为

“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良渚文化已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经考古勘探和发掘证实,良渚

古城的台地、城墙以及水利系统均

由人工堆筑而成。据不完全统计,

整个宫殿区面积0.3平方公里、堆筑

高度 10余米,土方量约为 211万立

方米,接近埃及大金字塔的工程

量。良渚遗址中目前已确定的人工

建设的土石方总量超过 1000万立方

米,假设参与建设的人数为 1万人,

每 3人 1天完成 1方,每年工作日算

足365天,则需要连续不断工作7年

多时间。如此浩大的工程量,不是

原始社会那种血缘组织能够完成

的,这反映出当时不仅有着丰富的

人力、物力资源,还有着强大的社

会动员能力,深刻揭示了强制性权

力的高度集中,标志着良渚文化已

经进入了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

墓葬的等级分化和严格的用玉

制度,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良渚文

化进入了国家阶段。在良渚古城系

统中,既有反山、瑶山、汇观山等

王陵级别的墓地,文家山、后杨

村、江家山等贵族墓地,也有卞家

山、庙前等遗址代表的平民墓地,

反映出当时已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

和高度分化的社会阶层。从王陵墓

地和贵族墓地中的随葬品来看,当

时已经有了以“神人兽面纹”为对

象的社会统一信仰,并围绕对神的

崇拜,设计了琮、钺等一整套玉礼

器系统,以玉事神、藏礼于器。其

中,最高统治者既掌握神权,又掌

握王权和军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

最早的国家 (政权) 形态。

2013年,享誉全球的考古学家

科林·伦福儒教授参观了良渚博物院

和良渚古城遗址后颇为震惊,激动

地表示要将良渚遗址作为中国最早

的国家文明的见证写入其第七版

《考古学》 一书。科林·伦福儒教授

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

估的时代。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

玉璧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表现出

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联合,是具有共

同观念的文化联合体形成的标志,很

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

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

准,这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

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

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

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

供了特殊见证,并真实地、完整地

保存至今。对于这样一笔珍贵的文

化遗产,我们该如何保护与传承呢?

由于其重要意义,良渚遗址的

保护工作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重

视,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国家文物局

重设的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

单》。2010 年,良渚国家考古遗址

公园被列入我国首批 12个国家考古

遗址公园。

在遗产保护过程中,按照积极

保护、科学保护的理念,建立了文

物保护特区、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

构、出台了专门的地方性保护法

规,为良渚遗址的有效保护提供了

强大的支撑。

与此同时,在保护良渚遗址的

过程中,当地政府十分注重尊重遗

址所在地民众的生存权、发展权,

开创性地建立了遗产保护补偿政

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对民众进

行经济补偿,支持遗产地进行生态

农业发展、美丽村庄建设,增强遗

产地民众的幸福感,调动他们自觉

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国家文物

局在全国总结推广良渚遗址保护的

这些经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

干事博科娃女士观看了良渚文化展

览后,赞叹良渚文明的伟大,对中

国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上做出的努

力表示赞赏。

此外,政府还特别重视对良渚

文化的宣传、教育与传承,尤其以

广大青少年为重点,希望增强青少

年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认知,为传承

良渚文化、支持良渚遗址的永续保

护打下了基础。而广大社会公众,

则可以通过良渚博物院举办的展览

和类型多样的科普活动,近距离认

识良渚文化。

今年6月 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

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一起感受祖

国文化遗产的魅力,为传承与弘扬

祖国文化遗产尽自己一份力。

文化和自然

遗产日

◎链接

从 2017 年开始,六月的第二个

星期六被定为我国的“文化和自然

遗产日”,它的前身是“文化遗产

日”。据报道,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

日前后,将有 3700 多项活动同步展

开,其中非遗板块主场活动将在天

津举行,文博板块主场活动将在广

州举行。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举 凡 遗 址 、 文

物、手稿等皆为物质文化遗产,而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则 包 括 口 头 传 说

与 表 述 、 表 演 艺 术 、 社 会 风 俗 、

有 关 自 然 界 和 宇 宙 的 知 识 和 实

践 、 传 统 的 手 工 艺 技 能 等 。 随 着

人 们 对 文 化 遗 产 内 涵 认 识 的 加

深 ,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保 护 工 作

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截至 2018

年 5 月,国家已经发布了五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

传承人名单。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组织

的遗产保护体系,是一个世界性的

遗产保护体系,中国是这一体系的

积极参与者。截至 2017 年 7 月,中

国有 12 项世界自然遗产、31 项世界

文 化 遗 产 、 5 项 世 界 文 化 景 观 遗

产、4 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列 入 相 关 名 录 , 总 数 跃 居 世 界 第

一。此外,目前我国有 39 个项目入

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11

个项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徐悲鸿 《双牛图》

上图:余杭反山 M12出土的玉琮,被誉为“玉琮王”,良渚

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国家首批禁止出国 (境) 展览的文物。

中图:“玉琮王”上琢刻的神人兽面纹,这是良渚文化具有

代表性的一种纹饰。

下图:余杭反山 M12出土的玉钺,被誉为“玉钺王”。

(图片由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