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春堂 著 -...

鍾春堂

Transcript of 鍾春堂 著 -...

鍾春堂 著

集黑貓

9

貓有佛性

風大,雨斜如注,打得停在窗外巷弄裡的一排車子噹噹的響,好像預告著颱風要來了,九月

的台灣今年還是相當炎熱,來個輕度颱風降一降氣溫,來點雨水濕潤一下乾旱已久的土地,只要

風力雨勢不超過釀成災害的程度,應該也稱得上是風調雨順吧!住家巷弄兩旁一向停滿了車子,

難得有空位,住在附近的車主,大家為圖方便,盡可能把車停在這裡,有的一停,就是一、兩個

星期。經

過這裡,常常看見幾隻黑貓和白貓,牠們以車為家,晴天牠們追逐嬉鬧,跳上車,再躍上

車旁矮牆,甚至爬到樹上,曾經有隻黑貓在樹邊車廂上,蹲坐著,仰著頭朝樹上望,一、兩個小

時一動也不動,不明究竟的人以為是貓顯了佛性,呈現老僧入定狀態,打聽之下,才知道原來幾

天前,牠剛從樹上獵吃了隻小鳥,野味令牠回味無窮的關係。話說回來,碰到下大雨,貓兒們一

溜煙跑到車底下,玩起躲躲貓遊戲,鄰居們體貼牠們愛翹家的天性,用紙盒裝些貓食擺在車底下,

讓貓兒玩累了,肚子餓了,還有現成的食物享用。就這樣,這群不分黑貓、白貓,也不分家貓、

野貓,悠哉的過著以車為家的生活,不過為了驅趕過路貓的侵入或應對小狗的挑釁,牠們也有張

牙舞爪的時候,就像是在維護這裡的主權一般。

10

貓給你我的一般印象,應該是愛翹家,不看門,也不會護主。前幾天看到一則不幸的新聞,

報導一位愛貓的妙齡少女,家裡養著兩隻貓,但貓咪常貪玩不回家,最近兩隻貓又在外遊蕩四天,

少女擔心貓咪安全,下班後常四處找貓,爬上屋頂找貓時不慎摔死,唉!真是人比貓癡情,可憐!

比起貓來,狗似乎更重情意,愛跟主人一道外出,會看守家門也護主,主人若發生不幸,愛犬幾

天幾夜不吃不喝守在旁邊,也是常有的事。貓知一切人事物終究要離散,與其到時心痛如刀割,

不如保持一點距離,這樣說來,貓還確實有些佛性。不過當你看過一隻貓英勇護主,兇猛的趕走

咬小主人的無賴狗的影片後,多多少少會改變一些你對貓的看法。該網站網址如下:http://w

ww

.

ntdtv.com/xtr/b5/2014/05/16/a1109914.htm

l

至於貓有沒有佛性?站在中國佛教主流的立場和想法來說,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魏晉南北朝

時代,對於一闡提︵斷滅善根,窮凶極惡的人︶是否具有佛性,佛教界經過一番激烈的論戰,最

終還是承認闡提具有佛性,主張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皆能成佛。如果壞事做盡,禽獸不如的人都

具有佛性,我們怎能否認貓有佛性呢!

魏以後,佛教裡一個派別天台宗更提出十界互具的理論,十界︵又名十法界︶,佛教術語,

將眾生分為十種界,分別是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和地獄。

前四者稱為四聖,後六者稱為六凡,合稱為四聖六凡或六凡四聖。

﹁十界互具﹂認為佛界至地獄界等十界﹁互相具備其他境界﹂,任何一界都各自包含著十界

的存在,也就是說十界裡的眾生都是處在染淨互具,善惡相融的境界裡,如﹁畜生﹂內具﹁佛界﹂

等九界。基於這個理論,上述影片中的黑貓,生活中英勇救贖主的忠狗,那些導盲犬和嗅覺靈敏

貓有佛性

集黑貓

11

救災犬往生後,就可以經過輪迴,往上流轉到更好的境界,反之,那條經常咬小孩的惡犬就有可

能流墜落到惡鬼道裡。在佛教眾多別派的理論中,十界互具的論述最能夠貫穿時空,直透釋迦牟

尼平等心的思想。

12

劣幣驅逐良幣

早期印度北方遊牧民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逐漸掌控印度大陸,於西元前六百年左右,為

了確保本身亞利安人的執政權,方便於統治和管理,實施政教合一治國,祭出種姓制度,一種用

婆羅門宗教包裝的奴隸社會制度,將全國人民分成四個尊卑高下不等的階級。

一、婆羅門―

祭司、負責主持宗教祭祀之人神學掌控者︵雅利安人︶。

二、剎帝利―

武士、王室貴族︵雅利安人︶。

三、吠舍―

一般平民、農民、商人、手工業者︵中下階雅利安人︶。

四、首陀羅――

奴隸︵主要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民族―

達羅毗荼人︶。

四種姓中婆羅門最高貴,他們不單是宗教的指導者,也是當時的知識階層。他們享受種種特

權:接受布施、豁免賦稅、犯重大罪行時可以免死,本人連同妻子甚至所有的牛都要受到公眾的

敬禮。居

上的三大階層,被編入純潔階層,死後可一再輪迴;再生為原來的種姓,稱為﹁再生族﹂。

而低的首陀羅不准讀或聽吠陀經,亦不能參加宗教儀式,除非能遵照婆羅門經典中解釋行事,循

規蹈矩,安分守己做人,逆來順受,放棄鬥爭,遵守奴隸主階層制定的法律,來世才能輪迴再生

劣幣驅逐良幣

集黑貓

13

升為較高種姓,使得廣大達羅毗荼人甘心一輩子受人奴役。總之,印度當時的種姓制度是世襲的,

絕對不可逾越,界限十分嚴格。這些規定不僅列在法律裡面,而且還寫在神聖不可侵犯的宗教教

條中。此

外,統治者為永遠分化人民,加大社會差異性,讓民間力量互相制衡,阻撓社會力量的團

結,以期能夠保持長久的統治,還嚴厲規定四個種姓彼此不得通婚,對違背者處以嚴重的懲罰,

將他們所生的子女歸類到比首陀羅還要低賤的旃陀羅︵賤民︶。他們被稱為﹁掃除汙物的人﹂,

只能從事清潔穢物的工作,譬如洗衣、清掃街道與廁所、搬運垃圾、火化屍體、清理動物的死屍、

在婚喪中敲鼓等。據說印度有二億五千萬賤民。雖然統治者精心設計,從制度和思想的兩個層面

嚴密控制著人民,但是,社會上不是沒有出現抗爭情形。西元前六世紀至西元四世紀是婆羅門教

的鼎盛時期,西元四世紀以後印度思想界的鬥爭十分激烈,出現了與婆羅門思潮相對立的沙門思

潮,這是當時的自由思想家一致的起來否定吠陀的權威和婆羅門的思想統治。此外,在低下層人

民中,亦掀起了一個抵制婆羅門教的新宗教運動。佛教就是在這個時間點發展起來的,也是針對

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革新。

佛陀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是未來的佛,佛和眾生平等無二,反對種姓制度。著名

的十大弟子之中的優婆離出身於低賤首陀羅種姓,僧團內的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出身的僧眾,

都要向他頂禮問訊。

此外佛陀十分同情旃陀羅︵賤民︶們的不幸,經常和弟子們接觸這部分人,到他們那裡應供

和說法,對他們予以支持和安慰。

14

尤其難得的是,在古代印度社會裡,婦女的地位很低,婆羅門教社會也是父權占統治地位,

婦女是沒有出家的權利的,佛陀尊重婦女,准許婦女為出家弟子,建立女性僧團,開啟比丘尼的

先河。在當時來說,出家,即意味著擺脫家庭的桎梏。而參訪名師,尋求真理,又被社會上認為

是一種高尚的行為,出家人被稱作為人師表。

佛陀反對婆羅門教帶有階級意識的封閉性輪迴,主張平等開放性的輪迴觀,在無限時空輪迴

圈中的三世因果裡,建立﹁自業自得﹂的業報思想。

然而,一種宗教思想體系,是否能夠幸運的在某個時間、地點異軍突起,廣泛的流傳,得要

看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種族間的、社會的、經濟的和政治的力量互相角力的結果。

西元前四世紀開始,婆羅門教因佛教與耆那等新宗教的興起逐漸衰弱,到了孔雀王朝時期

︵西元前三二二

前一八五年︶,開國君主月護王信耆那教,據說他的姓﹁孔雀﹂,來自一個飼

養孔雀的家族,但是也有傳說稱他是難陀王朝王子的後代和一個女僕的私生子,總之,他出生

於較低下的種姓。第二個國王信仰新興的正信教派,第三代君王阿育王︵約西元前二六八年

二三二年︶,篤信佛教,廣建佛塔,有佛教護法之稱,給佛教帶來空前的繁榮。

但是好景不常,統治只有一百多年的孔雀王朝不幸於西元前一八○

年滅亡,佛教失去強有力

政治勢力的扶持,開始走向衰弱,勢力雄厚的雅利安人乘機反撲,加上種姓制度長久深植民間,

短期間內不容易消失,婆羅門教很快就奪回主流的神位,一直到公元七世紀回教開始入侵之前的

一千多年裡,印度各個朝代君王不是信奉婆羅門教,就是奉之為國教。

這段期間內婆羅門教吸收了大量的民間信仰,融合了佛教、耆那教的思想內容,改頭換面成

劣幣驅逐良幣

集黑貓

15

為印度教,也稱為﹁新婆羅門教﹂。

可以說印度在回教入侵之前,佛教就已經處於非常弱勢的地位。在西元七百年至一千五百年

間,從回教入侵到統治的長達八百年之久的時間,回教用武力毀壞佛像、掠奪佛教徒財物、殺死

無數出家和尚及佛教徒,又無情的把所有寺院夷為平地,不留一點痕跡,就連石塊也拋入河流之

中。如今我們看到的佛教那爛陀寺︵大學︶,已全部化為廢墟、遍地荒草,所見到的佛像,全部

都是斷頭、斷手、斷腳的。

這段時間印度教的遭遇就幸運多了,回教勢力統治下,印度教也曾一度受挫,大量寺院被毀,

教徒被迫改信伊斯蘭教,也有大批賤民為掙脫印度教種姓制度的桎梏,主動歸附伊斯蘭教。但是,

伊斯蘭教諸王中有的對印度教採取比較寬容的態度,甚至允許二教融合思想的發展,促成了後代

的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融合宗教錫克教的發展。

種姓制度可以分化民間團結力量,方便專制統治著的操控,外來的伊斯蘭教征服者統治印度

期間,為了政權需要,將種姓制度做些調整後保留下來,之後,在英屬印度時期,為符合殖民者

需要,種姓制度反而被固定、僵化,成為階級森嚴的階序體系,這些措施都不利主張平等的佛教

發展。就這樣,這種婆羅門教的不平等落後制度被保護留下來,成為妨礙現代印度社會進步的毒

瘤。

另外,印度教的梵我同一的神人合一理論,並沒有嚴重觸犯其他一神教的極度超越性的核心

思想,而佛教主要哲學思想是反對恆常獨存的宇宙本體,從而間接否定有什麼永恆不變的造物主

或創世主﹁阿拉﹂、﹁帝﹂和﹁梵﹂,認為和合與相續是一切事物的實相,還把上帝等神排在六

16

凡的天界中等待輪迴,譬如將婆羅門教的創世主梵天吸收為護法神,位階色界初禪天之王,為釋

迦牟尼的右脅侍,後來在東南亞頗為流行,華人世界稱之為四面佛。所以當歷史因緣來臨,讓三

個宗教不幸碰在一起時,佛教就落入以一敵二的困境,加上沒有政治勢力的加持,自然要被打壓

而無法生存下去。

佛教經過此一連串慘痛遭遇,就註定無緣留在原鄉繼續發展,只能帶著平等心遠渡重洋到他

鄉異域大放光彩。

相對於平等心遍布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的佛教,其他宗教體系裡,家族祭拜對應的是家族,宗

族祭祀對應的是宗族,國教對應的是國家民族,世界宗教對應的是該教教徒,各自的教義、福音

只恩賜自己的信徒,都有一定範圍。印度宗教的發展落到驅良幣徒留劣幣的結果,身處涅槃的佛

陀也只能嘆說:﹁一切隨緣吧!﹂

所幸佛教出國前播下一些良善而清淨的種子,今天印度的佛教徒雖然只有五百多萬,僅占總

人口的0.7%

,但是,佛教思想和文化對印度社會的影響卻是不可低估的。平等觀念促使大量的

低級種姓者,紛紛脫離婆羅門教,衝擊之下,婆羅門教內部的種姓制度也有很大的鬆動。

祭祀萬能的綱領,讓印度教︵婆羅門教︶過去認為殺羊宰馬,甚至殺人作為祭神供養的犧牲

品,自己便可以獲得幸福,後來由於佛教業力思想的主張,反對用大量動物作為祭祀的犧牲,宗

教儀式簡化了,祭牲現象基本上消失了,節欲和素食的習俗逐步流行開來,非暴力的觀念越來越

被人們重視,失去祭典職業的婆羅門看齊比丘轉向清修,這些都是正面的改變。反觀經佛教洗禮

過的中國、台灣,在族靈祭拜,還有一些宗教祭典中,使用祭牲的現象還是很普遍,像我們客家

劣幣驅逐良幣

集黑貓

17

人早期的義民祭、中元節也是有殺千斤大豬的陋習,實在令人不敢領教,不過最近這幾年,受到

環保意識抬頭的影響,已經順應潮流改善不少。

一九四七年印度脫離殖民體系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各種種姓分類與歧

視被視為非法,然而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尤其是農村地方,仍扮演相當重要的影響力,阻

礙著現代化的進展。相對於中國從一九七八年才掙脫西方共產烏托邦思想牢籠,邁向改革開放的

起步比較晚,印度種姓制度之前如果能夠被佛教澈底消解掉的話,相信它的現代化發展應該會超

越中國。我看印度有十億人口,九億搞進步,只要一億在搞破壞,印度現代化的步伐就會相當沉

重。

18

一神教和多神教的較量

佛教的宗教思想,是針對婆羅門教的思想和社會現象的一種反思,和婆羅門教融合了佛教、

耆那教的思想內容轉化成印度教,一樣都是經非暴力的方式完成,只能說是宗教革新,談不上是

宗教革命,這或許是受到佛教的非暴力思想影響也說不定。後來的異族侵略,伊斯蘭教強勢介入,

所引起的宗教破壞、滅亡等也不是宗教革命,應該算是宗教衝突。婆羅門教的宗教活動和社會生

活是密不可分的,一切社會意識形態―

哲學、政治、法律等無不包括在婆羅門教的神學體系之

內,可以說是一種入世很深的宗教。相對的,佛教偏向出世哲理,不易突出成為社會主流思想,

事實上伊斯蘭教入侵時,佛教也不是主流思想,所以在這場衝突中,佛教只能算是鬥爭的配角。

既然是衝突,就得在人力和神力上較量一番。人力方面,異族採取的是也是政教合一的體制,

政治的勢力到哪裡,伊斯蘭教的勢力就緊跟著到哪裡,永遠保持著強勢,相對的,失去政治力量

的本土宗教,只能淪落到弱勢的局面,苟延殘喘。

多神教的︽天啟吠陀︾被婆羅門教、印度教奉為最古經典,早期雅利安人崇拜的大都是自然

神,舉凡天、地、太陽、雷、風、雨、水、火、酒、牛、馬等千萬事物都可入神。到了後期,在

思想方面一個形而上學的實體﹁梵﹂的觀念逐漸形成,並將其作為世界的最高存在,一切事物的

一神教和多神教的較量

集黑貓

19

主宰,既不具有任何屬性也不表現任何形式;既超越於人類感覺經驗,又不能用邏輯概念或語言

來表達。梵和作為人的主體︵靈魂,我︶結合並相等同,建立了﹁梵我如一﹂的原理,至此,神

學思想借著這些哲學理論充實下,建構成一個堅固的體系。

在神明崇拜方面,可能是神太多,差異性太大,阻礙了人類社會的統一發展,而逐漸出現統

一的、抽象的神,並朝向主神的發展,更從眾神中選出地上的祭壇之神的祈禱主,將他提升到最

高的主神位,作為梵的人格化神﹁梵天﹂,也是婆羅門教的創世主,世界萬物、人,乃至神都是

由他創造出來的,依梵天而存在,毀滅時又歸於梵天。

但是多神本性難除,梵天這個創世主之後並沒有被賦予太多的神職和神力,主神超越性不

強,逐漸退居幕後,處於下風,也沒有什麼信徒要祭拜他,或許是回歸梵這個形而上本體上退休

去了。反而,作為他的化身的毗濕努︵護持神︶和濕婆︵破壞神︶,跟他們的妻子們成為大家崇

拜的對象,再加上梵天所創的諸神,印度教可以說是個主弱將強的多神教。

伊斯蘭教的教主穆罕默德生長的背景是古代阿拉伯的多神宗教,崇拜月、星、男神、女神和

眾神靈。隨著年齡增長,他逐漸對阿拉伯宗教中的爭吵、拜偶像、不道德和放蕩等惡性產生懷疑,

對聖經一神論的主張情有獨鍾。同時,他也是卓越的軍事天才,從公元六二二年回教元年起,短

短幾年之間成為阿拉伯統治者的地位,他接著把阿拉伯各部落聯合成一支龐大的軍隊,以征服全

世界。他將感化、規勸與武力征服相結合,在政治與宗教上占優勢,縱橫阿拉伯,所到之處多神

教盡數滅亡。後來回教完全用武力推行,遠達印度。在穆罕默德死後不到一百年,全部北非及西

班牙之一部分已變為伊斯蘭教的國度。伊斯蘭教是個徹頭徹尾,完完全全的一神教,作為專制帝

20

國的國教,對帝國的擴張可以達到如虎添翼的效果。

聖穆的成功典範留給阿拉伯世界一個榜樣,後世統治者大都沿襲這種政教合一的方式治理國

家。

在這場一神教和多神教較量中,人力方面,多神教是處於劣勢,因為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一個

致命的弱點,參戰的人僅限於﹁剎帝利﹂的武士階層,其他人對作戰沒有經驗也毫無興趣,而階

級分化,使得被壓迫者採取不關心的態度,或是歡迎侵略者,信奉他們的宗教。

但神力方面卻是如銅牆鐵壁一般,難以突破,所以要不是有大批賤民為掙脫印度教種姓制度

的桎梏,主動歸附伊斯蘭教突厥人的話,說不定,後來的印度就不會有巴基斯坦分裂的事情。不

管如何,伊斯蘭教統治勢力退出後,印度並沒有像其他回教占領地一樣大部分改信回教,而是印

度教很快的回到主流的神位,到今天印度仍然有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二印度教教徒,這要歸功

於印度教哲學思想的深厚。

一神教和多神教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