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6249/SE.201812...

8
第69卷 第4期

Transcript of DOI:10.6249/SE.201812...

  • 實務分享

    146 中等教育 第69卷 第4期

    DOI:10.6249/SE.201812_69(4).0048 收稿日期:2018/3/13 修訂日期:2018/4/25 接受日期:2018/9/14

    融合式體育教學設計

    ─ 一位體育教育者的經驗談

    曾明生* 講師

    魏豐閔 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壹、看見需求.迎向挑戰

    提筆撰寫這篇專文導因於一個契機:一位視力全失的學生進入筆者土風舞課堂,表

    示希望能選修這門課程。當下,筆者回應「當然可以」,因為從體育教育者的立場出發,

    這位學生自主選修普通體育課程的這個舉動,象徵一種勇氣、需求和真正的信任,而在

    專業上,身為教師所能回應的莫過於創造出一個接納、包容且均等的學習空間,使其能

    在參與過程體驗到體育活動所帶來的自我成長與正向感受。對筆者而言,這個機會同時

    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即便已有數十年的體育教學年資,且亦累積了十多年指導身心障礙

    者進行身體活動的經驗,不過倒還是頭一次有視力全失的學生主動修習大班式土風舞課

    程,在不改變課程目標的情況下,教學過程所需考量的各項元素勢必得針對特殊需求進

    行適切微調或重新設想,確實考驗著指導者的觀察能力與專業水準。

    實際上,我國學校適應體育自1993年推動至今已有相當不錯的進展,尤其是在各個

    推動階段皆持續關注的師資專業培訓和各類教學指引專書出版,投入了大量的資源與心

    力(教育部體育司,2010),只是近期的調查數據顯示,基層學校仍普遍認為進行適應

    體育教學首要的困難點在於「師資或人力不足」,而且認定自身在教導特殊學生時仍具

    有「教學專業知能的提升」上之需求(教育部體育署,2017),突顯出如要充實適應體

    育師資人力、有效提昇相關教學效能,亟待思考其它可行且足以擴大介入效益之策略或

    *

    本篇通訊作者:曾明生,通訊方式:[email protected]

  • 公民教學評量與非選擇題之運用 融合式體育教學設計─ 一位體育教育者的經驗談

    December, 2018 Secondary Education 147

    方案(闕月清,2010),方能逐漸落實適應體育教學並確保其品質。另外,依據教育部

    體育署(2017)最新公布之調查結果,就讀普通班的身心障礙類學生基本上會與普通班

    學生一同上體育課(國小 80.60%,國中 86.24%,高中職 92.04%),即便是那些就讀特

    殊教育班的學生,也有相當比例會與普通班學生一起上體育課(不管有無教師助理員或

    志工的協助),意味著中小學體育教師很容易會在其體育課堂中教到身心障礙學生,因

    而如何認識不同障礙類別並能設計適合全班的學習活動,便成為每位體育教師必須具備

    的基本專業素養。

    在經過幾個學期的持續思索、教導、反思及調整的反覆歷程後,逐步掌握一些成功

    教學的要素,深刻地意識到這些經驗對於自我專業加成的作用,而且衷心地希望自身的

    嘗試與經驗也能影響其他體育教育者或找到可以共同努力與對話的夥伴,因而引發為文

    記錄下那些由於這位特殊學生的參與而得以發展出來的教學實務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 Elbaz, 1981)的動機,期待這些有待檢驗的初步想法與做法,能實際地化做

    激勵自我、鼓勵他人的有力文字。事實上,在這一連串與特殊學生互動的教學探索過程

    中,筆者逐步堅信的一個觀點,或許透過記錄並彙整那些實踐場域中實際可操作的實務

    知識,形成一個可供參考與取用的實踐智慧(wisdom of practice; Shulman, 1987)資料

    庫,對於那些面對類似教學處境的現場教師而言,可能會更加貼近其需求,並幫助他們

    即刻地處理教學上的難題,而且,當這些教學上的實務知識逐漸被塑造成一種教學專業

    發展的重要工具和關鍵途徑時,此一知識隨手可得之性質將更能造就其擴散至每個有需

    要的課室空間、影響每位體育教師的教學實踐之機會。

    貳、筆者的實踐─教學設計上的小撇步

    這篇專文的主軸在於記錄下那些筆者所使用的教學小撇步,不過為使讀者更能理解

    這些實踐知識的設計緣由與目的,有必要先行描述筆者的土風舞課程之目標與實施方

    式。筆者的普通體育土風舞課程的目標設定為教導學生運用和發展自身的身體動作能

    力,且能隨著音樂節奏表現出各國土風舞的動作序列與身體協調,從而可以親身感受舞

    蹈時的愉悅並培養舞蹈欣賞之素養。教學過程採取練習和展演兩種方式進行交叉鋪排,

    有時安排全體學生排列整齊操作特定動作,有時則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演練或個別揣摩

    動作細節,而且在一首土風舞動作教得差不多之後,常會提供機會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

    位或全體繞圈,跟著音樂反覆熟練某幾首土風舞且觀摩同儕的肢體展現方式。在評量實

    施方面,能否完整跳出教過的土風舞占了約有一半的學期成績,另外一半則包括出缺席

    情況、心得報告和期末成果展的綜合表現。

  • 實務分享

    148 中等教育 第69卷 第4期

    回到本段主題,筆者從幾個學期的實踐經驗歸納出八項要點,藉以表徵在大班式土

    風舞課程中教導一位視力全失學生時經常採用的實務知識。陳述上的先後順序並不代表

    操作時得依序選用,而且並非每節課都必須使用全部要點;一位專業的體育教育者將可

    以依據教學情境的需求和條件,審慎地評估並選擇可供使用的實務知識。以下將逐一說

    明各要點之內涵與具體用意:

    一、善用口訣,創造學習者與動作之連結

    由於缺乏了視覺刺激,所以一般學生進行動作學習時通常採用的觀察與模仿的途徑

    即不適用於這類特殊學生,因此,為使學生確實表現出某些舞蹈動作和舞句,即必須借

    助口訣的功能,幫助學生對動作的型態、結構和次序等屬性產生概念並將之記憶起來,

    建立起教材端舞蹈動作和學習者端動作認知間之連結,才能確保學生真正了解動作內容

    並透過身體試著表現出來。值得注意的是,口訣中所使用的任何概念,必須是學生能理

    解且具有先備知識,否則即便教師用心地設計了口訣,仍無法幫助學生學習特定動作。

    舉例而言,假設學生對於「跳」這個詞沒有概念,不曉得它代表了腳離開地表的動作表

    現,那麼也就不可能使用這個詞作為口訣,教導學生學會「蝴蝶舞」中頻繁出現的原地

    「踏跳步」這個動作。

    二、放大聽覺回饋,幫助學習者掌握動作要領

    雖然視覺功能喪失,不過在其它感官刺激仍十分敏銳的狀況下,教師可以選擇在教

    學中予以加強,用以彌補特定感官功能所造成的動作學習上的掌握不足或較緩慢情形。

    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放大給予視覺全失學生的聽覺刺激,例如加大音量或增加頻率,使

    學生能藉由反覆的聽覺回饋,來調整或修正有待改進的動作表現,像是土風舞動作中十

    分重要的面向、角度或定位,從而逐漸掌握某一動作或舞句的關鍵要領。就如同在教導

    「快樂水手」和「塔塔魯其卡」這兩首土風舞時,由於舞句內包含了反覆出現的「移位

    轉圈再回到定向」之動作,特殊學生必須在向右或向左橫移的情況下,或者是在四次踏

    跳步的動作時間內,同時完成 360度的轉圈動作,所以實際進行操作時,教師或同儕常

    需要提供適時的聲源回饋,協助特殊學生辨別哪一方向是正面和舞伴的實際位置在哪

    邊,藉以幫助特殊學生調整自己的動作操作細節與表現品質。

    三、開發觸覺管道,為學習者提供多重的動作訊息

    除了聽覺刺激外,針對視力全失學生的動作指導,開發他們的觸覺訊息接收管道也

    是極好的教學方式。透過實際身體上的觸碰、比擬、帶領和牽引,像是邀請特殊學生觸

    碰教師或同儕的身體去想像動作的結構和肢段間的對應關係、以雙手代替腳進行舞步的

  • 公民教學評量與非選擇題之運用 融合式體育教學設計─ 一位體育教育者的經驗談

    December, 2018 Secondary Education 149

    模擬和動作記憶、以手牽手方式引導移動的方向或靠著他人的適當牽引感受動作在空間

    中起伏流動的韻味,幫助特殊學生獲取多重的動作訊息,藉以展現出較精準、到位的身

    體動作。舉例來說,在教導華爾滋基本的移動步伐時,由於動作本身會有輕重和空間中

    的高低起伏,指導時即很適合藉由搭肩的方式,來使學生感受整個舞步的抑揚頓挫與輕

    重緩急。

    四、培養動覺覺察能力,增進學習者對身體的理解與控制

    如果將觸覺刺激視為外在表徵,那麼在接收者一方,關鍵的指導原則即在於發展特

    殊學生的動覺覺察(kinesthetic awareness)能力。如同運用教學光譜的自測式進行教學

    所欲達成的目標(Mosston & Ashworth, 1994),促進特殊學生的動覺覺察能力雖非易事,

    但對其往後的動作學習與發展卻有莫大的助益,因為特殊學生將能更為認識自己的身

    體、更能意識到身體的姿勢變化與動作操作過程,而且指導者也能藉此逐漸鬆綁對課堂

    中學習者的控制、將較多時間花在給予個別回饋與進行學習評量,對於較長期的動作學

    習與發展或許是較有助益的作法。實際操作上,教師可能會透過「雕塑」的方式讓特殊

    學生了解不同的身體型態,也可能借助「口訣」的節奏變化增進特殊學生對動作速度的

    把握,又或者在牽引的狀態下以個體的韻律去「感染」特殊學生的動作表現,皆是能夠

    刺激特殊學生培養動覺覺察之方法。

    五、安排合適的空間位置,建立動作學習的安全感與舒適性

    動作學習由於涉及了身體的展演和空間中的位移,其性質基本上非常不同於一般課

    室內的學習,對於視障學生這類特殊族群想必更是如此,因為他們無法隨意地在運動空

    間中活動,空間中潛藏的危險將使他們對未知的環境存在著不確定感和恐懼。為此,教

    師必須留意的是營造出安全、友善的學習環境,降低特殊學生對環境的警戒與不確定

    感,方能進一步使之關注於動作的學習並享受身體活動的樂趣。具體的操作方式包括了

    將特殊學生安排在移動動線的最前方避免發生碰撞的情況、在有限的空間中為特殊學生

    安排獨特且安全的移動路徑(例如安排一般學生面朝方向線繞園,且另指定視力全失學

    生和其舞伴在內圈較小的同心圓上做動作),或者教師本身必須有意識地進行課堂中的

    站位與移動,使特殊學生不致於離開視線範圍太久且能夠給予其即時的協助與回饋。

    六、創造同儕互動機會,擴展體育教學中的人際支持與社會性學習

    依前述內容,學生同儕在土風舞教學過程中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他們作為廣義

    學習環境的一環,持續地與特殊學生交流、互動,一方面可以發揮支持性的功能,協助

    特殊學生順利參與課堂活動和學習各國土風舞,另一方面則增加特殊學生和不同生活背

  • 實務分享

    150 中等教育 第69卷 第4期

    景個體的連結,擴充了既有的經驗範疇與社會生活空間,幫助特殊學生學習融入社會並

    發展出未來群體生活所必備的社交技能,而且其他學生也可藉由與具特殊需求者的互動

    經驗,對於身體上的不便產生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從而能學習社會中不可或缺的相互

    尊重、接納和關懷。舉例來說,「農民舞」就是一首有助於發展社會關係與行為的土風

    舞,它需要由八位學生一同操作,其間有全體共同操作的舞句,也有分不同組成成員穿

    插表現的舞句,所以在時間上有了變化,且在空間上也有一定的隊型和走位,使得每位

    學生都必須學會自己被分配到的舞句內容,同時更應該清楚全首土風舞的結構和自己在

    群體中所扮演的角色。

    七、設想替代學習方案,包容學習者的特殊性與個別差異

    由於認識到特殊學生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她與其他學生間之差異性,為使特殊學生也

    能跟著課程進度與內容一起學習,有時教學上有必要選擇替代性的活動設計,特別是在

    特殊學生尚未發展出相當的動作水準或指導者還沒設想出有效的融合式教學活動時,盡

    可能讓特殊學生可以跟著參與到所有課程中,即使某些舞步或隊形無法順利完成,而需

    採取其它學習方案加以替換。換言之,當意識到個體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時,指導者應能

    保持教學上相對的彈性和創造力,提供適合特殊學生的學習任務,避免一體適用的教學

    方式和極易引發挫敗感的教學內容。像是土風舞中常出現的換舞伴過程,即可以改讓特

    殊學生「被邀請」一起跳舞的方式來調整,或者像是教導「小馬群」這首土風舞時,在

    尚不熟悉的初學階段,基於不影響全班舞蹈結構之考量下,仍維持原本的課堂動態,亦

    即不去變更三人一組鄰手相牽、在旁兩人為小馬和居中一人為雪橇夫之組成與運動方

    式,但卻可以暫且避免讓特殊學生被安排在必須「主動」找馬兒的雪橇夫角色,反而建

    議先鼓勵她擔任位置相對固定的「被動」小馬角色,如此一來不僅顧慮到特殊學生在動

    作學習上的「個別」節奏和因空間快速的轉換時可能產生的緊張感,亦能讓全班性的舞

    句練習和成果演示等活動流暢地進行,可謂是一舉多得。

    八、嘗試發展專業策略與技巧,提供特殊學生最完整的參與機會

    在筆者的課程中,安排了一堂世界民俗舞蹈欣賞的內容,對於一般學生來說,透過

    影片的觀賞,相對容易能掌握到不同歷史文化孕育出了不同的民俗舞蹈的風格與特色,

    但對於視力全失學生而言,他們則由於少了將視覺上可掌握的舞蹈動作與其它影片資訊

    相連結的有用訊息和統整機制,相同的教材或許就顯得較難感同身受,為此,筆者所採

    取的彌補策略是在一旁適時地提供補充說明,使得因為缺少視覺訊息來源而可能產生的

    學習經驗上之斷裂或不完整,能獲得填補和有意義的銜接。換言之,配合著影片原有的

    旁白與聲響,試著用「說」動作和「做」動作的方式(特殊學生則透過觸碰身體姿勢或

  • 公民教學評量與非選擇題之運用 融合式體育教學設計─ 一位體育教育者的經驗談

    December, 2018 Secondary Education 151

    動作),幫助特殊學生想像影片所欲傳達的律動方式、文化風格、社會氛圍等內容,藉

    以解析可被接收的語言和聲音所蘊含的豐富訊息,並且確保特殊學生針對同一教材的學

    習權益不致於被剝奪或抹滅掉。不過,其實尚有其它專業策略與技巧可以使用和發展,

    像是準備有幫助的輔助教材、提供補教教學機會,或結合科技開發即時回饋系統,應該

    都值得進一步嘗試並檢驗其效益,除了能協助教師將教學視野放大到全班學生身上,亦

    能提供特殊學生較完整的學習經驗。

    參、筆者的信念─從教育的角度出發

    前述實務知識得以發展完成,基本上必須奠基於筆者自身過往的教學經驗與專業知

    能,相信後續如有更多教學境況的刺激與考驗,將會有其它有效的實務知識被開發出

    來,或者在其他教學實踐者接續努力和共同協力的情況下,許多有待探索的可能性亦能

    應運而生。此處仍值得一提的重點在於確認,筆者之所以能發展出這些實務知識究竟抱

    持著何種教學想像或信念,或許能藉之引導和幫助有志投入融合式體育教學的實踐者,

    成功獲取屬於自身且能處理教學難題的實務知識。

    首先,雖然從我國久遠的歷史進程來看,「體育」的概念始終十分模糊且所指不明

    (許義雄,2017),但是作為體育教育者,我們必須能清楚區分出體育與運動的不同,

    同時明白教學並非訓練。體育教學的目的在於透過身體活動的設計與安排,達到發展身

    體動作潛能、增進思考與判斷能力、與人合作與相互學習、體驗與欣賞身體活動經驗或

    培養終身運動習慣等預期的教育成果,所以指導的過程不在於要求絕對的動作標準、強

    調持續演練後的精熟以及否定學生的個別差異,反而應該讓每位學生藉著各自擁有的先

    備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持續探索並發展自我潛能,獲得有助於自身成長和適應未來社會

    之學習經驗,引領他們進一步將身體活動視為終身學習的一項重要條件或管道,如此即

    已發揮體育存在於學校課程中的關鍵價值。

    教材的性質與選擇作為體育教學中一項重要環節,它與其它教學要素的配搭與連結

    始終未能成為學術研究的焦點,不過有經驗的教學者大多能領略到,某些教材對於特定

    學生確實具有吸引力,而且能憑藉其原有特性來達成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以土風舞教

    材而言,是否我所教的學生特別喜愛舞蹈類課程或有其它額外的考量,可能需透過實際

    的調查或訪談才能得知,不過這項教材相對於其它競賽類教材的「可親近性」卻是顯而

    易見的,學生僅需憑藉著基本的動作能力和持續發展的動覺覺察,即能隨著音樂節奏表

    現出大部分的舞蹈動作,而不需要具備過人的運動天分或反覆地刻苦練習,如此不僅能

    大大減低學習時的困難與抗拒,更可適當地提高參與其中之動機與意願。特別是針對特

  • 實務分享

    152 中等教育 第69卷 第4期

    殊學生族群,在回歸主流的教育趨勢下,期待能打破族群間的邊界與隔閡,使彼此間有

    更多的交流互動與深刻了解之機會,那麼教學時選擇一種難易度適中、能持續參與且能

    增加互動的教材項目即至關重要,關係著教學能否「有效」且尊重「差異」,其中土風

    舞教材似乎已具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其它教材仍有待接續開發與檢驗。

    在教法的使用上,雖說特殊學生尤其需要額外的關注與指導,但是針對大班式的體

    育教學,仍需考量的是其他學生的感受和需求,因而建議應盡可能地將教學時間與精神

    平均分配在所有學生身上,重視每位學生的學習權上的平等,或者應策略性地給予特殊

    學生所需的指導或回饋,如採「全班」性回饋的方式提供「特殊學生」當下所需的動作

    修正建議,避免過度突顯特殊學生的存在與特殊性,一方面是關懷其自尊和身為團體中

    一份子不應被標籤化之基本尊嚴,另一方面則在於為其融入班級(社會)和與他人發展

    良善關係建立基礎,使特殊學生能在正向積極且充滿支持的環境中學習、成長。

    肆、化關懷為教學實踐

    回頭檢視那些實務知識之所以被發展出來,係起源於對學習者的關懷,由此體育教

    育者得以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學試驗中,尋覓最為符應學習需求且能達成教學目標之實踐

    方式,而且能藉著長期的經驗堆疊與濃縮,匯集為具有個人特質且充滿實踐性質的教學

    實務知識,化潛藏心中的關懷為具體的教學行動,這或許即是一位堪稱專業的體育教育

    者無從迴避的生涯寫照。本文以記述自身指導一位視力全失學生的經驗作為起點,歸納

    出幾項可供參考的實務知識,並試著揭露個人所抱持的教學信念,希冀成文後能起到拋

    磚引玉之效,吸引更多專家與教學實踐者願意分享他們的實務知識,不但能成為現場教

    師充實教學專業知能的重要來源之一,更影響著特殊學生能否擁有平等的學習機會並順

    利開發其身體素養。

  • 公民教學評量與非選擇題之運用 融合式體育教學設計─ 一位體育教育者的經驗談

    December, 2018 Secondary Education 153

    參考文獻

    教育部體育司(2010)。學校適應體育的推動理念與作法。學校體育,120,2-4。

    教育部體育署(2017)。104 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作者。引自 https://www.

    sa.gov.tw:4343/Ebook/Files/UnZips/636321080633194844/files/assets/common/downlo

    ads/publication.pdf。

    許義雄(2017)。現代體育學原理(上冊):基本概念。新北市:揚智文化。

    闕月清(2010)。學校適應體育的推動計畫與成果。學校體育,120,15-18。

    Elbaz, F. (1981). The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Report of a case study. Curriculum

    Inquiry, 11(1), 43-71. doi:10.1080/03626784.1981.11075237

    Mosston, M., & Ashworth, S. (1994).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4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3. doi:10.17763/haer.57.1.j463w79r5645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