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文化 周刊epaper.file.routeryun.com/jrnh/other/56f815e45f5fd.pdf责任编辑:王方...

1
第 148 期 2016年3月28日 星期责任编辑:王方 电话:65577915 校对:玄子 版式:张奕 文化 周刊 Culture Weekly 5 话说宁海古桥 话说宁海古桥 /胡琦 /李江林 中国的拱桥在 2000 年前的汉代已有应用,宁海古桥中以拱桥居多。利用拱原理建造的拱桥,大都是半圆高拱和弓形坦 拱,拱越高,桥面越高,行走越吃力,但桥身相对牢固,桥下又可通大船。 拱桥为适应自然环境和不同用途,选择不同的拱形,其中也有特异的拱形,如八字拱。我县山区多突发性的山洪,乱石拱 桥就很多。乱石拱桥就地取材,多用溪滩石垒叠起拱,上铺泥木,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承重就会成型。其他再如我县岔路白溪大 水路村的迎春桥,是斜撑石柱直拱,即用直条石柱构成三折边的八字形撑架。或如岔路镇隔潭村日升桥,为三折边石板直拱, 其用 6 块并列的长石板构成八字形撑架,拱体更为稳固。还有肋拱,这种拱桥用块状或板状的条石构成,就像人体肋骨一样。 这种拱桥在现代钢材和混凝土用材中已较为常见,但在古代仅仅靠石料构筑的较为少见。我县前童妙山村宏济桥就是代表,桥 梁承重依靠拱圈和两头刻有龙首的长系梁,在桥下才能发现桥腹和拱基都不承重。 随着时代发展,这些古桥有的消失,有的仍在使用,而有的虽未倒塌,却已成为山间田野中的冷寂风景。但不论岁月变 迁,古桥上的风景依然独好。 五洞桥位于宁海深甽镇,建于 清光绪丙戌年 ( 1889 ),横跨在马 岙望海岗的溪水出口处。自宋至明 清,在圳水之口曾多次建竹木便 桥,但都被洪水冲毁。清代光绪年 间,由当地善士发起集资建桥,耗 6 年建成。 在当时宁海再也没有比它更高 大坚固的桥了,所以知县为大桥题 写了“缑北第一桥”,勒石嵌在两 侧的桥沿上,并在每孔桥沿刻上 “磐石奠安”“中流砥柱”八个大 字。据清光绪《宁海县志》记载: “缑北第一桥,在县北五十里深甽 村,计五洞,长二十丈,桥势隆起 屈曲如虹,两旁有石栏护之。”五 洞桥桥身长 80 米,宽 5.5 米,五个 孔以中孔最为高大,达 8.5 米,跨 径达 13 米,4 个边孔为 11-12 米。 由于桥面高出溪床 10 余米,桥南桥 北的引桥各达 35 米,故桥总长达 150 米。整座桥梁全部用青石砌 成,块块青石都经精细加工,最重 的有 2000 来斤,轻的也有 1000 斤。每孔桥脚砌成船型分水尖,如 遇山洪暴发,可以把水劈向两边, 保护桥墩。桥身左右两侧原有 76 石雕栏柱,柱上雕刻着狮子、白 象、猴子之类的动物,石狮口含圆 球,猴子手捧仙桃,形象逼真,姿 态各异。 1960 年代因为通行汽车,桥 上的石柱换成了钢筋水泥桥栏,桥 面也铺上了厚厚的沙石,那些匠心 独具、工艺精巧的石雕像,雅致的 古代镶嵌艺术珍品,全被埋入沙石 下面。“缑北第一桥”这五个大字 1990 年代桥重修后,也被刻在石 碑上,立在桥的北侧。 如今桥的旁边修建了一座钢筋 水泥结构的新大桥,老石拱桥结束 了它长达半个世纪的通车使命。老 桥面经过返修,重新焕发雄伟壮 观、古朴沧桑的风采。 多孔石拱—五洞桥 “夜静冰轮漾碧波,石梁坐钓 兴如何,纶竿临水凉生乎,风露漫 天冷逼蓑,界破蟾光余老树,惊回 鸥梦是清歌,夜深重到须携酒,对 此分明李白多。”这是古时描写西 岙八景之一“石桥钓月”的诗句。 这西岙古桥如今有三座,分别是惠 德桥、祠堂桥、寺前桥。源于白岩 山的西岙溪,流经村中,从三座桥 下流向车岙港。西岙三桥在形制和 装饰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其中又以 惠德桥为代表。 惠德桥俗称四狮桥,为一座单 孔石拱桥,位于长街镇西岙村口的 山脚边。桥为石砌缓拱单跨,跨溪 6.5 米,桥面长 11 米,宽 4.5 米。桥 下由大块的拱形块石起拱,桥墙四 方各伸出一只具有宋代式样的石刻 狮子头,不规则的块石砌桥墙和桥 台,而桥面铺上纵横相间的大块石 板,缓缓拱起不设步阶,古时可通 行车轿。桥面东西各有 3 块拱形的 桥栏石, 8 根宋代式样的覆莲栏 柱,4 块抱鼓石,花纹已模糊。南 面桥额已剥蚀得一字不剩,在桥 堍、桥墙一角,刻有简洁的宋式如 意牙卷。 古桥源自古村,西岙村古称 西洲,村后隔山就属象山了。长 街在宋代称长亭,因建有 7 间留 云亭,故名“长亭”。当时设有 长亭盐场。明代初年又设长亭巡 检司,后来形成市集商街,即现 在的长街镇。《西州陈氏宗谱》 记载,北宋宋真宗时( 998- 1022 ), 陈 氏 由 福 建 迁 此 , 郑、 陈、王、周“四姓合祠”,共居 西洲。在南宋晚期( 1226- 1229 ),郑霖与郑发弟兄双登进 士。1223 年,幼居西洲的叶梦鼎 入太学,1262 年升兵部尚书,后 又升右丞相。据《宗谱》记载, 祠堂是南宋度宗皇帝为褒奖西岙 村四位“生同乎里,仕同乎朝” 的大臣叶梦鼎、郑霖、周成童、 王良宠而特别下令建造的,时值南 宋咸淳年间也是西岙村最辉煌的年 代。后来,西洲郑氏、王氏和周 氏,自宋代亡国后陆续迁往他乡。 至今留在西岙的村民九成姓陈。郑 霖与陈氏之祖墓都在西岙白岩山 下,村内今存墓前宋式牌坊柱和石 象生。 宁波市现存最早且未做整体大 修的宋代古桥有四座,除惠德桥外 还有鄞州的史弥远墓前桥、慈溪的 后溪桥和鄞州的东吴府前桥。 年代最久—惠德桥 现存于世的中国古代石拱桥数 以万计,其中最令人称绝的是采用 山溪的天然卵石堆叠的乱石拱桥, 位于黄坛镇榧坑村的万年桥就是如 此。它不用任何牵拉粘结材料,而 能横跨于山乡水村,如今是浙东地 区跨径最大的单孔石拱桥。 榧坑村坐落在较平坦的山岙 里,西通天台,北近新昌。从海拔 近千米的望海岗、蟹背尖流来的山 溪在榧坑村汇成大松溪,山高水 急、溪流充沛。千年之前这处高山 腹地先后有程姓、章姓、夏姓、胡 姓等迁入。山上有 2000 余株榧树, 有的树龄已经有千年,故村名榧 坑。又因村北有鸡冠峰,东南有野 猪峰,两峰对峙,故先人起名为双 峰。 万年桥建于山溪的转角处,此 处有天然岩基为依。有一块较为平 坦的溪滩,水流比较平缓。于是民 间桥匠选择在此以岩基山体为桥 基,乱石起拱,沟通了宁海、天 台、新昌的交通。建桥时在清乾隆 二十五年 ( 1760 ),为祈愿石桥永 久牢固不圮,名“万年桥”。桥单 跨达 18 米,桥拱离水面的高度 10 米,桥面中心净宽 4.8 米,而桥基宽达 7.4 米,整桥的 长度达 34 米。仅仅用溪滩的卵 石和山中的黄土,万年桥如今 依然稳固。 据村民介绍,建造这类 “岙桥”,先要木工制成巨大的 木拱,然后在木拱上堆砌卵 石,再用黄泥沙石填充孔隙, 经数月乃至年余,靠雨淋日晒 自然承重粘合。待拱圈逐渐成 型后,再拆去木拱,“飞虹”就 建成了。由于山区建桥的自然 制约明显,而建造大型石拱, 特别是乱石拱,每一块天然卵 石的互相组合、叠砌都需要多 年积累的经验,一有闪失就会 前功尽弃。 万年桥海拔 400 米,在地理高 度上宁海甚至浙东的其他古桥无出 其右;桥跨度达到 18 米,在全省古 拱桥中,仅次于泰顺彭溪桥、新昌 吉安桥,天台永福桥,名列第四, 在宁波乃至浙东位居第一。在中国 的古拱桥中,常见的建桥材料为规 则的条石或者乱石,而万年桥则选 用当地的卵石,无疑是古拱桥建筑 中的突破。 跨径最大—万年桥 宏济桥位于前童镇妙山村南宫 庙前,建于清嘉庆十七年。据《竹 林王氏宗谱》载,五代后晋天福年 间( 936—944 ),新昌剡溪王缙迁 居前童塔山之南,宋嘉祐年间后裔 迁往竹林。为念祖基,将白溪流经 竹林的一段改称剡溪,并在溪边建 南宫庙。南宋晚期,张姓、郑姓分 别迁入妙山,三姓将庙扩建,称 “五保南宫庙”。庙门前有一支流即 剡溪,上原有一座简易小桥,清嘉 庆十七年拆除重建,即为宏济桥。 宏济桥长仅 9.6 米,拱跨仅 4.8 米,从桥的这头跨到另一头,仅一 步之遥。高仅 2.2 米,宽仅 2.25 米,两人同时过桥便显逼仄。宏济 桥的拱券构造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 的木构架榫卯法,为助拱系梁孔拱 桥。南北肋拱分五节,每节呈一个 弧面,两头各出一榫,各与四根有 卯孔的横梁相衔接,连成一个半圆 形拱券。这种结构的妙处在于桥面 上的荷载力可分段承受和传递,减 轻了桥面的压力,并互相牵制,它 犹如现代建筑中的框架结构,删去 所有的繁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宏济桥造型在宁波市属首次发 现,该桥为研究我县古桥梁史提供 了唯一的特殊实例。 宏济桥造型也十分精美,共有 四根横梁,均出头,中间两根左右 出头处各雕龙头 4 只,桥南两只为 闭口龙,桥北两只为开口龙,意在 抗旱治水,泽被百姓。四只龙头雕 刻精致细腻,龙鳞斑斑,须发毕 现。桥顶券面上刻有扇面桥铭一 方,额题“宏济桥”,落款为“嘉 庆拾七年”等字样。 精巧玲珑—宏济桥

Transcript of Culture 文化 周刊epaper.file.routeryun.com/jrnh/other/56f815e45f5fd.pdf责任编辑:王方...

Page 1: Culture 文化 周刊epaper.file.routeryun.com/jrnh/other/56f815e45f5fd.pdf责任编辑:王方 电话:65577915 校对:玄子 版式:张奕 第148期 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第148期 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责任编辑:王方 电话:65577915 校对:玄子 版式:张奕

文化 周刊Culture Weekly 5

话说宁海古桥话说宁海古桥((下下))

文/胡琦 图/李江林

中国的拱桥在2000年前的汉代已有应用,宁海古桥中以拱桥居多。利用拱原理建造的拱桥,大都是半圆高拱和弓形坦拱,拱越高,桥面越高,行走越吃力,但桥身相对牢固,桥下又可通大船。

拱桥为适应自然环境和不同用途,选择不同的拱形,其中也有特异的拱形,如八字拱。我县山区多突发性的山洪,乱石拱桥就很多。乱石拱桥就地取材,多用溪滩石垒叠起拱,上铺泥木,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承重就会成型。其他再如我县岔路白溪大水路村的迎春桥,是斜撑石柱直拱,即用直条石柱构成三折边的八字形撑架。或如岔路镇隔潭村日升桥,为三折边石板直拱,其用6块并列的长石板构成八字形撑架,拱体更为稳固。还有肋拱,这种拱桥用块状或板状的条石构成,就像人体肋骨一样。这种拱桥在现代钢材和混凝土用材中已较为常见,但在古代仅仅靠石料构筑的较为少见。我县前童妙山村宏济桥就是代表,桥梁承重依靠拱圈和两头刻有龙首的长系梁,在桥下才能发现桥腹和拱基都不承重。

随着时代发展,这些古桥有的消失,有的仍在使用,而有的虽未倒塌,却已成为山间田野中的冷寂风景。但不论岁月变迁,古桥上的风景依然独好。

五洞桥位于宁海深甽镇,建于清光绪丙戌年 (1889),横跨在马岙望海岗的溪水出口处。自宋至明清,在圳水之口曾多次建竹木便桥,但都被洪水冲毁。清代光绪年间,由当地善士发起集资建桥,耗时6年建成。

在当时宁海再也没有比它更高大坚固的桥了,所以知县为大桥题写了“缑北第一桥”,勒石嵌在两侧的桥沿上,并在每孔桥沿刻上

“磐石奠安”“中流砥柱”八个大字。据清光绪《宁海县志》记载:

“缑北第一桥,在县北五十里深甽村,计五洞,长二十丈,桥势隆起

屈曲如虹,两旁有石栏护之。”五洞桥桥身长 80米,宽 5.5米,五个孔以中孔最为高大,达 8.5米,跨径达 13米,4个边孔为 11-12米。由于桥面高出溪床10余米,桥南桥北的引桥各达 35米,故桥总长达150 米。整座桥梁全部用青石砌成,块块青石都经精细加工,最重的有 2000来斤,轻的也有 1000余斤。每孔桥脚砌成船型分水尖,如遇山洪暴发,可以把水劈向两边,保护桥墩。桥身左右两侧原有76个石雕栏柱,柱上雕刻着狮子、白象、猴子之类的动物,石狮口含圆球,猴子手捧仙桃,形象逼真,姿

态各异。到1960年代因为通行汽车,桥

上的石柱换成了钢筋水泥桥栏,桥面也铺上了厚厚的沙石,那些匠心独具、工艺精巧的石雕像,雅致的古代镶嵌艺术珍品,全被埋入沙石下面。“缑北第一桥”这五个大字在1990年代桥重修后,也被刻在石碑上,立在桥的北侧。

如今桥的旁边修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新大桥,老石拱桥结束了它长达半个世纪的通车使命。老桥面经过返修,重新焕发雄伟壮观、古朴沧桑的风采。

多孔石拱——五洞桥

“夜静冰轮漾碧波,石梁坐钓兴如何,纶竿临水凉生乎,风露漫天冷逼蓑,界破蟾光余老树,惊回鸥梦是清歌,夜深重到须携酒,对此分明李白多。”这是古时描写西岙八景之一“石桥钓月”的诗句。这西岙古桥如今有三座,分别是惠德桥、祠堂桥、寺前桥。源于白岩山的西岙溪,流经村中,从三座桥下流向车岙港。西岙三桥在形制和装饰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其中又以惠德桥为代表。

惠德桥俗称四狮桥,为一座单

孔石拱桥,位于长街镇西岙村口的山脚边。桥为石砌缓拱单跨,跨溪6.5米,桥面长 11米,宽 4.5米。桥下由大块的拱形块石起拱,桥墙四方各伸出一只具有宋代式样的石刻狮子头,不规则的块石砌桥墙和桥台,而桥面铺上纵横相间的大块石板,缓缓拱起不设步阶,古时可通行车轿。桥面东西各有 3块拱形的桥栏石,8 根宋代式样的覆莲栏柱,4块抱鼓石,花纹已模糊。南面桥额已剥蚀得一字不剩,在桥堍、桥墙一角,刻有简洁的宋式如

意牙卷。古桥源自古村,西岙村古称

西洲,村后隔山就属象山了。长街在宋代称长亭,因建有 7间留云亭,故名“长亭”。当时设有长亭盐场。明代初年又设长亭巡检司,后来形成市集商街,即现在的长街镇。《西州陈氏宗谱》记载,北宋宋真宗时 (998-1022),陈氏由福建迁此,郑、陈、王、周“四姓合祠”,共居西 洲 。 在 南 宋 晚 期 (1226-1229),郑霖与郑发弟兄双登进士。1223年,幼居西洲的叶梦鼎入太学,1262年升兵部尚书,后又升右丞相。据《宗谱》记载,祠堂是南宋度宗皇帝为褒奖西岙村四位“生同乎里,仕同乎朝”的大臣叶梦鼎、郑霖、周成童、

王良宠而特别下令建造的,时值南宋咸淳年间也是西岙村最辉煌的年代。后来,西洲郑氏、王氏和周氏,自宋代亡国后陆续迁往他乡。至今留在西岙的村民九成姓陈。郑霖与陈氏之祖墓都在西岙白岩山下,村内今存墓前宋式牌坊柱和石象生。

宁波市现存最早且未做整体大修的宋代古桥有四座,除惠德桥外还有鄞州的史弥远墓前桥、慈溪的后溪桥和鄞州的东吴府前桥。

年代最久——惠德桥

现存于世的中国古代石拱桥数以万计,其中最令人称绝的是采用山溪的天然卵石堆叠的乱石拱桥,位于黄坛镇榧坑村的万年桥就是如此。它不用任何牵拉粘结材料,而能横跨于山乡水村,如今是浙东地区跨径最大的单孔石拱桥。

榧坑村坐落在较平坦的山岙里,西通天台,北近新昌。从海拔近千米的望海岗、蟹背尖流来的山溪在榧坑村汇成大松溪,山高水急、溪流充沛。千年之前这处高山腹地先后有程姓、章姓、夏姓、胡

姓等迁入。山上有 2000余株榧树,有的树龄已经有千年,故村名榧坑。又因村北有鸡冠峰,东南有野猪峰,两峰对峙,故先人起名为双峰。

万年桥建于山溪的转角处,此处有天然岩基为依。有一块较为平坦的溪滩,水流比较平缓。于是民间桥匠选择在此以岩基山体为桥基,乱石起拱,沟通了宁海、天台、新昌的交通。建桥时在清乾隆二十五年 (1760),为祈愿石桥永久牢固不圮,名“万年桥”。桥单

跨达 18米,桥拱离水面的高度为 10 米,桥面中心净宽 4.8米,而桥基宽达7.4米,整桥的长度达 34米。仅仅用溪滩的卵石和山中的黄土,万年桥如今依然稳固。

据村民介绍,建造这类“岙桥”,先要木工制成巨大的木拱,然后在木拱上堆砌卵石,再用黄泥沙石填充孔隙,经数月乃至年余,靠雨淋日晒自然承重粘合。待拱圈逐渐成型后,再拆去木拱,“飞虹”就建成了。由于山区建桥的自然制约明显,而建造大型石拱,特别是乱石拱,每一块天然卵石的互相组合、叠砌都需要多年积累的经验,一有闪失就会

前功尽弃。万年桥海拔 400米,在地理高

度上宁海甚至浙东的其他古桥无出其右;桥跨度达到18米,在全省古拱桥中,仅次于泰顺彭溪桥、新昌吉安桥,天台永福桥,名列第四,在宁波乃至浙东位居第一。在中国的古拱桥中,常见的建桥材料为规则的条石或者乱石,而万年桥则选用当地的卵石,无疑是古拱桥建筑中的突破。

跨径最大——万年桥

宏济桥位于前童镇妙山村南宫庙前,建于清嘉庆十七年。据《竹林王氏宗谱》载,五代后晋天福年间 (936—944),新昌剡溪王缙迁居前童塔山之南,宋嘉祐年间后裔迁往竹林。为念祖基,将白溪流经

竹林的一段改称剡溪,并在溪边建南宫庙。南宋晚期,张姓、郑姓分别迁入妙山,三姓将庙扩建,称

“五保南宫庙”。庙门前有一支流即剡溪,上原有一座简易小桥,清嘉庆十七年拆除重建,即为宏济桥。

宏济桥长仅 9.6米,拱跨仅 4.8米,从桥的这头跨到另一头,仅一步之遥。高仅 2.2 米,宽仅 2.25米,两人同时过桥便显逼仄。宏济桥的拱券构造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木构架榫卯法,为助拱系梁孔拱桥。南北肋拱分五节,每节呈一个弧面,两头各出一榫,各与四根有卯孔的横梁相衔接,连成一个半圆形拱券。这种结构的妙处在于桥面上的荷载力可分段承受和传递,减轻了桥面的压力,并互相牵制,它犹如现代建筑中的框架结构,删去所有的繁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宏济桥造型在宁波市属首次发现,该桥为研究我县古桥梁史提供了唯一的特殊实例。

宏济桥造型也十分精美,共有四根横梁,均出头,中间两根左右出头处各雕龙头 4只,桥南两只为闭口龙,桥北两只为开口龙,意在抗旱治水,泽被百姓。四只龙头雕刻精致细腻,龙鳞斑斑,须发毕现。桥顶券面上刻有扇面桥铭一方,额题“宏济桥”,落款为“嘉庆拾七年”等字样。

精巧玲珑——宏济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