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14 -...

1
14 本版编辑:渠竞帆 E-mail[email protected] 排版:艾林 2020 1 3 星期五 2589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渠竞帆 关键词 纸电融合 个性化教学 教材本土化 以个性化教学为核心开发教学平台 ○宗俊峰 (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 2. 为师生开发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时,要以 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开发加速从“教”到“学”的 转变,以及激励和驱动学习者自主学习为目 标,实现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质量的提升和能力 建设。这对出版商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要以提升学习者学 习和发展水平为目标,通过对学习者行为、认 知和情感数据的全面分析,精准把握适应于不 同学习者的个性化教学内容设计与学习形式 创新,建立个性化学习者学习模型,实现更有 针对性的学习质量提升。 二是坚持开放共享。要丰富教学内容的 供给主体和供给形式,通过开放共享的教学 资源平台建设和供应链机制建设,加速汇聚 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促进学习资源的快速流 通和时时共享,以学习者的多样化、个性化成 长为导向配置教学资源,实现有针对性的学 习效率提升。 三是坚持动态感知。要通过物联网、大数 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学习者学 习过程的动态测量、记录和评价,及时调整学 习者学习活动的内容形式,优化学习体验。要 建立驱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激励制度,引导学 习者适应自主学习模式,实现有针对性的学习 方式转变。 四是要坚持交互协同。要处理好个人学 习与集体化制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混合式学 习、项目式学习,加强对基于集成场景的学习 过程的协同,培养学习者适应未来经济社会 发展所需的沟通交流、协同合作、创新创造等 能力模块,实现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应用与能 力提升。 孙云鹏: 2020 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 年 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教育 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因此,这将是数字技术应用于 教育出版的大发展、大竞争的一年。各家出版社将陆续推 出主打的数字产品、数字资源,增强自身出版物竞争力,占 领市场。对数字产品的研发投入将加大,对数字产品的 质量要求也将提高。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教育出版 融合将备受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拉动巨大的 市场价值,而“人工智能+教育”也一定会产生不小的 市场效应。数字产品、数字资源国际化步伐将提速。 将有一批精心打造、适合当地学习者、满足本土需求的 数字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丁锐: 随着中国学习者的需求在全球越来越被重视, 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内容,是为特别契合中国学 习者需求,尤其是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习者需求而特别 开发的定制内容。可能是从前期开发阶段到在国内做调研,也 可能是在内容中加入富有中国特点的、容易引起中国学习者共鸣 的细节,或者是为中国学习者和教师特别开发的配套资源等等。相 信未来这样的定制内容会越来越多。 1. 纸质教材未来会退出市场吗?如果会,可能会在多少年之后? 2. 为师生开发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如何做到更有针对性? 3. 如何让AI、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教育实现有机融合,服务于教育出版? 4. 教学平台建设中要避免陷入哪些坑? 5. 自助式学习正成为全球学习者的发展趋势,为此出版社有哪些契机值得把握? (嘉宾分别就感兴趣的问题做了回答,以下为回复文字) Q A 2019年岁末,本报采访了国内外出版界的高层人士,以教 育、大众及学术3个出版领域为切口,邀请多位出版及相关领 域的资深高管就各领域的焦点问题分享独到见解与思考,并 对2020年的出版走向作出预判。从这些出版专家的洞察分析 中,既可见富有共性的发展脉络,又可见各自独特的发展路 径,凸显出版业富有生机活力的未来。 2020 年中国教育出版市场预测 按需开发区域性、本土化英语教材 ○丁 锐 (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1. 就目前来看,纸质教材不会退出市场。 就像阅读一样,纸本阅读和电子阅读各有优 劣,目前我们提倡的阅读方式还是纸本+电子 阅读。对于青少年和儿童来说,电子阅读中可 以设计生动、有趣、具有吸引力和互动性的部 分,帮助培养阅读并激发阅读兴趣。大量的阅 读还是更鼓励学生使用纸质书。我相信教材 也是如此。纸质书有电子书不可取代的优势, 目前来看还是纸质教材+电子配套相结合。当 然不管使用何种载体或者形式,内容才是本 质,优质内容是核心和关键。 2. 牛津大学出版社作为全球领先的内容 提供方,始终致力于将全球范围内的优质教育 资源引入中国。而在这个遴选的过程中,我们 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是否符合中国学习 者和教师的特点和需求。 牛津深耕中国教育市场多年,基于对中国 不同地区、不同特点学习者和教师需求的深入 理解,会引入不同类型的资源来契合他们的不 同需求。比如一二线城市英语教育起步早、水 平高,学习者和教师都更期望教材符合国际领 先教学理念,使用最新的教学法。而内地三四 线城市的学习者和教师更青睐传统经典教学 法以及教学配套丰富的教材。 其次,牛津近年来还首次尝试了专为中国 儿童推出一辑读物,以中国为故事背景、专为 中国儿童编写。在国内可谓家喻户晓的 Oxford Reading Tree (“牛津阅读树”)将于 2020 年春季推出18册全新中国故事,以英语分级读 物的形式,讲述备受小朋友们喜爱的Biff、Chip 和Kipper来到中国游学的经历。新故事延续 了“牛津阅读树”中幽默风趣和引人入胜的情 节,且全部以中国为故事背景,主创团队多次 到中国采风,以求达到真实还原。熟悉的人 物、场景和故事内容,使国内小读者更能在阅 读中产生共情,便于理解,激发对阅读的热 爱。语言上,以自然拼读为基础,注重词汇的 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多样化,并严格遵循“牛 津阅读树”的科学分级体系,帮助小朋友拾级 而上、循序渐进地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成为自信的独立阅读者。这套英语分 级读物不仅可以作为学校中英语阅读学习的 理想素材,也可以在家阅读,寓教于乐,助力中 国少儿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当代中国 全新风貌。 再次,我们还将根据中国大陆学习者特 点,对引进教材进行一定的改编,这样的定制 教材和读物更契合他们的学习需求。比如从 幼儿园到初三的一贯制美语教材 Oxford Ready,就是在原版教材基础上,根据国内学习 者特点进行了改编。 此外,牛津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读物在前 期出版阶段就将中国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考 虑其中,比如2019年秋天推出的以探险家朵拉 及其小伙伴为主角的幼儿园阶段分级读物“星 星阅读屋”。在出版计划阶段,出版团队就亲 赴中国调研,了解中国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需 求以及幼儿园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特点,同时还 参考了中国的《幼儿园指导纲要》。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牛津还与国 内最富激情和才能的科技企业、教育公司合 作,将牛津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这些平台,借 助他们对于其平台特定学习者的认知和理解, 将牛津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或结合 AI、 VR等形式,使牛津的内容更适合这些不同平 台的学习者。 3. 近年来,牛津与国内各大头部科技企 业、教育公司合作,通过他们的大数据分析, 了解对应学习者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从牛津 庞大资源库中挑选适合这群学习者的内容 放到这个平台上,或将牛津的优质教育资源 进行一定内容或形式的改编,使其更适合该 平台的学习者。 4. 在教学平台上,牛津选择与全球各大 领先的科技企业合作,而且中国现在科技发展 日新月异,尤其是国内的教育科技水平,可以说 已经处于全球的先进水平。在国内,牛津的合 作伙伴几乎囊括了所有头部科技企业和教育公 司,基于他们先进的平台和技术,牛津提供与其 平台特点及其学习者需求相匹配的优质教育内 容。不论何种先进的技术,教育的核心之一还 是内容,牛津是领先的教育内容提供者,我们这 些引以为傲的优质教育内容遵循全球领先的教 育理念,重视学习成效,充分尊重文化、地区和 个体差异,最大化适应不同教学环境以及学习 者和教师的需求。 5. 自助式学习,表达了学习者围绕自己的 学习诉求,更倾向于自己来掌控自己的教育,包 括学习内容、学习场景、可获得的学习资源等 等。牛津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学出版社,拥有丰 富的出版品种,数百年来,始终致力于提供全方 位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学术研究、教育和语言 学习。牛津相信,不论哪一种学习方式和趋势, 最重要的还是基于优质的教育内容。 开发个性化教学内容的四个“坚持” ○刘志敏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创新发展处处长) 1. 虽然当下电子书已成为不少出 版单位建设的重点,也有业内人士对纸 质教材的未来感到悲观,但纸质教材短 期内不会退出市场,未来更有可能出现 纸电教材共存、共同发展的局面。 在教育教学上,相对于电子书的 “浅阅读”,纸质教材更能提供纯粹的阅 读环境,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消化书中 内容,更符合学生学习习惯,也更适合 专业教学的场景。电子教材有易于检 索、互动的优势,在阅读方式上更为灵 活,可供阅读的平台相对多元,读者还 可根据需要定制电子书。 近年来在高校中,纸质、数字、多 媒体三大形式的立体化学习体系更为 多见,作为高校教学的服务者,出版社 也在进一步完善教材的多层次内容, 提升教学附加值。清华社已建成以纸 质教材为载体、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的 综合性教学资源整合平台,包含传统 课堂、翻转课堂、幕课视频、微课视频、 案例素材、实训模拟、备考练评等模 块,以最大限度满足教学的多种需 求。在整体建设过程中,纸质教材可 以说是基础,是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 一部分。 2. 开发个性化教学主要以多元、 特色、持续这三点为教学质量目标,即 教学体系不以一种教育目标的标准取 代其他教育标准,而是从多方面来衡 量教学质量;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为目标,学生的才能和特长 可以得到较好发展;这样来保证学生 的学习品质和能力在未来发展得更持 续更长久。要达到这三点目标,必须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 以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来满足学生个性 化学习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 动性。 首先,在课程类别上,开发个性化 教学内容,必须区分理论课程、实践课 程、研究课程等类别,按照学科的实际 教学需要安排不同的课时容量。 其次,在学习方式上,出版社的 在线教育平台可提供慕课、小规模限 制性在线课程(SPOC)、翻转课堂、微 课、案例教学等不同教学模式,按照 实际需要配套不同的课程模式,学生 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进行多样 化学习。 再次,在教学评价上,不同学生可 以选择不同层次或不同领域的知识, 评价以其选择的层次和领域为依据, 同时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 评价,从多方面衡量教学质量。 3. 在未来,多数出版工作可以直 接由人工智能完成,借助人工智能、大 数据,数字出版的时间也将大大压缩。 在出版流程中,人工智能可以在 写稿、校对、录入、互动等方面发挥重 要作用。在选题设计阶段,借助人工 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尽可更全面了解 实际教学需求,并根据师生持续关注 的话题进行深度挖掘,可对教学中有 价值的内容进行自主选题、材料收集, 甚至是完成写作,出版内容生产更为 高效。 此外,通过设置检查规则,人工智 能技术也能快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降低知识内容上的出错与谬误,减轻 校对的工作量。 在营销阶段,通过机器学习和大 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还能够预测销售 利润,输出市场效益较好的选题。借 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也可以预测用 户的学习方式、阅读偏好,重点推进教 育出版产品营销的定点开展,按人按 需定制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教育 出版社既能减轻发展负担,同时还能 考虑开发更多的教学服务解决方案。 4. 在教学平台的开发过程中,一 是要避免与学校实际的教学模式脱 离。二是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又 要关注学习环境的设计。大多在线教 学平台仅注重教学内容的简单传授, 提供诸如课程介绍、课程内容、课程大 纲、教学录像等功能,虽然教学内容和 演示比较到位,但基本都是书本、课堂 教学的简单搬运。如果教学一开始就 进入知识教学,没有为学习者设计情 境导入环节,则会将学习者置身于空 洞的学习环境中,容易与真实学习环 境脱节。 三是避免不必要的功能设计,降 低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四是避免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库建 设过于滞后。资源进行系统分类与整 合,同时没有引入知识体系的统领规 划与知识点的详细标引。 5. 学生自助式学习领域,出版社 可以把握的契机主要有: 一是高等远程学历教育。国家对 在线学历教育政策放开后,催生了相关 在线教育平台、课程开发、技术服务的 发展。有实力的教育出版社可以提供 平台和技术,为大学网院提供从课程制 作到平台运营全方位的服务,为学生自 主学习获得学历认证提供帮助。 二是考试培训。考试培训类在线 教育是国内在线教育发展的主流,尤其 是K12学习辅导、英语培训以及各种 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出版社可依 托高校教师和编者资源,开展此类在 线教育,可以快速获取较大的用户 量。在方式方法上,出版社既可以在 出版相应教材的基础上,提供学习账 号或增值服务,也可以独立面向C端 收费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此外,还 可以汇集题库资源,开发可以在线测 试的题库产品,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实 现智能组卷,一对一出题,学生也能 利用移动客户端随时随地做题,提高 学习效率。 三是通识课。出版社可以利用自 身的教师资源,开发名师讲授的通识 课,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内容。 四是教师自授课。近年来随着慕 课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教师的建课 热情相对较高,通过在网上传播课程, 既可推动配套教材的销售,还可单独 收费获得收益。出版社可以通过建设 在校教育平台,开发教师自授课功能, 邀请知名教师来开课授课。 研发新形态教材 打造以内容为核心的教与学平台 ○孙云鹏 (高等教育出版社海外合作部主任) 1. 纸质教材在现阶段乃至今后 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占据教材市场的主 导地位,但与在线课程、资源库等数字 化资源的融合发展已经在不断深化。 目前, 高教社新出版的纸质教材 绝大部分已经与数字化资源相关 联。我们还研发了一大批纸质教材 与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库等数字化资 源深度融合的新形态教材。新形态 教材在销售收入中占比已达到国际 先进教育出版机构的水平。未来在 某个区域,或某个学科,随着科学技 术的进步和知识学习方式的变革,纸 质教材可能会退出市场。 2. 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因材 施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此, 在开发教学内容时,需要加强对学 习者学习需求的调研,与一线教师 充分沟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 学习水平,结合区域差异,促进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发展,辅 助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同时, 要把握不同学科的异同和教学活动 的特点,立足课程,充分考虑学时、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如,化学 课需要更多的实验素材,英语课需 要配套大量音视频材料等。个性 化、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激发 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技术赋能是开发个性化教学 内容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随着慕课、 SPOC、微课等的兴起及翻转课堂、混 合式学习等新型网络教育方式的应 用,教育生态和学习环境都发生着深 刻变化,个性化教育成为教育界关注 的共性话题和研究热点。在数字时 代,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 和个性化教学,可以丰富课程教学内 容,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开拓学生学 习视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 生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一个例子是,高教社面向高等职 业教育推出的“一书一课一空间”产 品系统中,师生除了能得到一本纸质 教材外,还有一门数字课程和一个方 便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网络空间 及与之配套的服务,从而获得更好的 教学支持和学习体验。“一书一课一 空间”为作者团队和编辑提供了数字 课程更新、维护、监控的管理空间,为 教师提供了进行个性化、信息化备课 授课的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在教师 引导下基于个性化数字课程进行混 合式学习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调 用数字课程资源重组自己的个性化 课程,并借助平台配套的移动教学工 具,面向自己的教学班开展线上线下 混合式信息化教学。学生也会在网 络教学平台上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 在教师引导下加入到个性化课程学 习中。出版社和作者通过监测数字 课程在众多网络教学空间被应用的 情况,掌握对应新形态纸质教材的产 品流向和终端用户分布;通过采集网 络教学空间的大数据,可以分析师生 的行为特征、使用习惯和资源偏好, 结合课程内容自身更新的需求,及时 优化、更新、维护数字课程,弥补纸质 教材相对稳定、更新慢的弊端。 (下转第 16 版) 年度答问 2020 · · · ·

Transcript of cp14 -...

Page 1: cp14 - dzzy.cbbr.com.cndzzy.cbbr.com.cn/resfile/2020-01-03/14/14.pdf刘志敏(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创新发展处处长) 孙云鹏 高等教育出版社海外合作部主任

14本版编辑:渠竞帆E-mail:[email protected]

排版:艾林2020年 1月 3日 星期五 第 2589期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渠竞帆关 键 词 纸电融合 个性化教学 教材本土化

以个性化教学为核心开发教学平台○宗俊峰(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

2. 为师生开发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时,要以

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开发加速从“教”到“学”的

转变,以及激励和驱动学习者自主学习为目

标,实现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质量的提升和能力

建设。这对出版商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要以提升学习者学

习和发展水平为目标,通过对学习者行为、认

知和情感数据的全面分析,精准把握适应于不

同学习者的个性化教学内容设计与学习形式

创新,建立个性化学习者学习模型,实现更有

针对性的学习质量提升。

二是坚持开放共享。要丰富教学内容的

供给主体和供给形式,通过开放共享的教学

资源平台建设和供应链机制建设,加速汇聚

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促进学习资源的快速流

通和时时共享,以学习者的多样化、个性化成

长为导向配置教学资源,实现有针对性的学

习效率提升。

三是坚持动态感知。要通过物联网、大数

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学习者学

习过程的动态测量、记录和评价,及时调整学

习者学习活动的内容形式,优化学习体验。要

建立驱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激励制度,引导学

习者适应自主学习模式,实现有针对性的学习

方式转变。

四是要坚持交互协同。要处理好个人学

习与集体化制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混合式学

习、项目式学习,加强对基于集成场景的学习

过程的协同,培养学习者适应未来经济社会

发展所需的沟通交流、协同合作、创新创造等

能力模块,实现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应用与能

力提升。

孙云鹏: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

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教育

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因此,这将是数字技术应用于

教育出版的大发展、大竞争的一年。各家出版社将陆续推

出主打的数字产品、数字资源,增强自身出版物竞争力,占

领市场。对数字产品的研发投入将加大,对数字产品的

质量要求也将提高。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教育出版

融合将备受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拉动巨大的

市场价值,而“人工智能+教育”也一定会产生不小的

市场效应。数字产品、数字资源国际化步伐将提速。

将有一批精心打造、适合当地学习者、满足本土需求的

数字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丁锐:随着中国学习者的需求在全球越来越被重视,

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内容,是为特别契合中国学

习者需求,尤其是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习者需求而特别

开发的定制内容。可能是从前期开发阶段到在国内做调研,也

可能是在内容中加入富有中国特点的、容易引起中国学习者共鸣

的细节,或者是为中国学习者和教师特别开发的配套资源等等。相

信未来这样的定制内容会越来越多。

1. 纸质教材未来会退出市场吗?如果会,可能会在多少年之后?

2. 为师生开发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如何做到更有针对性?

3. 如何让AI、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教育实现有机融合,服务于教育出版?

4. 教学平台建设中要避免陷入哪些坑?

5. 自助式学习正成为全球学习者的发展趋势,为此出版社有哪些契机值得把握?

(嘉宾分别就感兴趣的问题做了回答,以下为回复文字)

Q A2019 年岁末,本报采访了国内外出版界的高层人士,以教

育、大众及学术 3 个出版领域为切口,邀请多位出版及相关领

域的资深高管就各领域的焦点问题分享独到见解与思考,并

对 2020 年的出版走向作出预判。从这些出版专家的洞察分析

中,既可见富有共性的发展脉络,又可见各自独特的发展路

径,凸显出版业富有生机活力的未来。

宗俊峰

清华大学出版社

社长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

董事及中国区总经理

刘志敏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

创新发展处处长

2020年中国教育出版市场预测

按需开发区域性、本土化英语教材○丁 锐(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1. 就目前来看,纸质教材不会退出市场。

就像阅读一样,纸本阅读和电子阅读各有优

劣,目前我们提倡的阅读方式还是纸本+电子

阅读。对于青少年和儿童来说,电子阅读中可

以设计生动、有趣、具有吸引力和互动性的部

分,帮助培养阅读并激发阅读兴趣。大量的阅

读还是更鼓励学生使用纸质书。我相信教材

也是如此。纸质书有电子书不可取代的优势,

目前来看还是纸质教材+电子配套相结合。当

然不管使用何种载体或者形式,内容才是本

质,优质内容是核心和关键。

2. 牛津大学出版社作为全球领先的内容

提供方,始终致力于将全球范围内的优质教育

资源引入中国。而在这个遴选的过程中,我们

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是否符合中国学习

者和教师的特点和需求。

牛津深耕中国教育市场多年,基于对中国

不同地区、不同特点学习者和教师需求的深入

理解,会引入不同类型的资源来契合他们的不

同需求。比如一二线城市英语教育起步早、水

平高,学习者和教师都更期望教材符合国际领

先教学理念,使用最新的教学法。而内地三四

线城市的学习者和教师更青睐传统经典教学

法以及教学配套丰富的教材。

其次,牛津近年来还首次尝试了专为中国

儿童推出一辑读物,以中国为故事背景、专为

中国儿童编写。在国内可谓家喻户晓的

Oxford Reading Tree(“牛津阅读树”)将于2020

年春季推出18册全新中国故事,以英语分级读

物的形式,讲述备受小朋友们喜爱的Biff、Chip

和Kipper来到中国游学的经历。新故事延续

了“牛津阅读树”中幽默风趣和引人入胜的情

节,且全部以中国为故事背景,主创团队多次

到中国采风,以求达到真实还原。熟悉的人

物、场景和故事内容,使国内小读者更能在阅

读中产生共情,便于理解,激发对阅读的热

爱。语言上,以自然拼读为基础,注重词汇的

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多样化,并严格遵循“牛

津阅读树”的科学分级体系,帮助小朋友拾级

而上、循序渐进地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成为自信的独立阅读者。这套英语分

级读物不仅可以作为学校中英语阅读学习的

理想素材,也可以在家阅读,寓教于乐,助力中

国少儿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当代中国

全新风貌。

再次,我们还将根据中国大陆学习者特

点,对引进教材进行一定的改编,这样的定制

教材和读物更契合他们的学习需求。比如从

幼 儿 园 到 初 三 的 一 贯 制 美 语 教 材 OxfordReady,就是在原版教材基础上,根据国内学习

者特点进行了改编。

此外,牛津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读物在前

期出版阶段就将中国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考

虑其中,比如2019年秋天推出的以探险家朵拉

及其小伙伴为主角的幼儿园阶段分级读物“星

星阅读屋”。在出版计划阶段,出版团队就亲

赴中国调研,了解中国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需

求以及幼儿园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特点,同时还

参考了中国的《幼儿园指导纲要》。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牛津还与国

内最富激情和才能的科技企业、教育公司合

作,将牛津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这些平台,借

助他们对于其平台特定学习者的认知和理解,

将牛津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或结合AI、

VR等形式,使牛津的内容更适合这些不同平

台的学习者。

3. 近年来,牛津与国内各大头部科技企

业、教育公司合作,通过他们的大数据分析,

了解对应学习者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从牛津

庞大资源库中挑选适合这群学习者的内容

放到这个平台上,或将牛津的优质教育资源

进行一定内容或形式的改编,使其更适合该

平台的学习者。

4. 在教学平台上,牛津选择与全球各大

领先的科技企业合作,而且中国现在科技发展

日新月异,尤其是国内的教育科技水平,可以说

已经处于全球的先进水平。在国内,牛津的合

作伙伴几乎囊括了所有头部科技企业和教育公

司,基于他们先进的平台和技术,牛津提供与其

平台特点及其学习者需求相匹配的优质教育内

容。不论何种先进的技术,教育的核心之一还

是内容,牛津是领先的教育内容提供者,我们这

些引以为傲的优质教育内容遵循全球领先的教

育理念,重视学习成效,充分尊重文化、地区和

个体差异,最大化适应不同教学环境以及学习

者和教师的需求。

5. 自助式学习,表达了学习者围绕自己的

学习诉求,更倾向于自己来掌控自己的教育,包

括学习内容、学习场景、可获得的学习资源等

等。牛津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学出版社,拥有丰

富的出版品种,数百年来,始终致力于提供全方

位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学术研究、教育和语言

学习。牛津相信,不论哪一种学习方式和趋势,

最重要的还是基于优质的教育内容。

开发个性化教学内容的四个“坚持”○刘志敏(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创新发展处处长)

孙云鹏

高等教育出版社

海外合作部主任

1. 虽然当下电子书已成为不少出

版单位建设的重点,也有业内人士对纸

质教材的未来感到悲观,但纸质教材短

期内不会退出市场,未来更有可能出现

纸电教材共存、共同发展的局面。

在教育教学上,相对于电子书的

“浅阅读”,纸质教材更能提供纯粹的阅

读环境,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消化书中

内容,更符合学生学习习惯,也更适合

专业教学的场景。电子教材有易于检

索、互动的优势,在阅读方式上更为灵

活,可供阅读的平台相对多元,读者还

可根据需要定制电子书。

近年来在高校中,纸质、数字、多

媒体三大形式的立体化学习体系更为

多见,作为高校教学的服务者,出版社

也在进一步完善教材的多层次内容,

提升教学附加值。清华社已建成以纸

质教材为载体、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的

综合性教学资源整合平台,包含传统

课堂、翻转课堂、幕课视频、微课视频、

案例素材、实训模拟、备考练评等模

块,以最大限度满足教学的多种需

求。在整体建设过程中,纸质教材可

以说是基础,是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

一部分。

2. 开发个性化教学主要以多元、

特色、持续这三点为教学质量目标,即

教学体系不以一种教育目标的标准取

代其他教育标准,而是从多方面来衡

量教学质量;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为目标,学生的才能和特长

可以得到较好发展;这样来保证学生

的学习品质和能力在未来发展得更持

续更长久。要达到这三点目标,必须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

以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来满足学生个性

化学习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

动性。

首先,在课程类别上,开发个性化

教学内容,必须区分理论课程、实践课

程、研究课程等类别,按照学科的实际

教学需要安排不同的课时容量。

其次,在学习方式上,出版社的

在线教育平台可提供慕课、小规模限

制性在线课程(SPOC)、翻转课堂、微

课、案例教学等不同教学模式,按照

实际需要配套不同的课程模式,学生

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进行多样

化学习。

再次,在教学评价上,不同学生可

以选择不同层次或不同领域的知识,

评价以其选择的层次和领域为依据,

同时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

评价,从多方面衡量教学质量。

3. 在未来,多数出版工作可以直

接由人工智能完成,借助人工智能、大

数据,数字出版的时间也将大大压缩。

在出版流程中,人工智能可以在

写稿、校对、录入、互动等方面发挥重

要作用。在选题设计阶段,借助人工

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尽可更全面了解

实际教学需求,并根据师生持续关注

的话题进行深度挖掘,可对教学中有

价值的内容进行自主选题、材料收集,

甚至是完成写作,出版内容生产更为

高效。

此外,通过设置检查规则,人工智

能技术也能快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降低知识内容上的出错与谬误,减轻

校对的工作量。

在营销阶段,通过机器学习和大

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还能够预测销售

利润,输出市场效益较好的选题。借

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也可以预测用

户的学习方式、阅读偏好,重点推进教

育出版产品营销的定点开展,按人按

需定制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教育

出版社既能减轻发展负担,同时还能

考虑开发更多的教学服务解决方案。

4. 在教学平台的开发过程中,一

是要避免与学校实际的教学模式脱

离。二是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又

要关注学习环境的设计。大多在线教

学平台仅注重教学内容的简单传授,

提供诸如课程介绍、课程内容、课程大

纲、教学录像等功能,虽然教学内容和

演示比较到位,但基本都是书本、课堂

教学的简单搬运。如果教学一开始就

进入知识教学,没有为学习者设计情

境导入环节,则会将学习者置身于空

洞的学习环境中,容易与真实学习环

境脱节。

三是避免不必要的功能设计,降

低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四是避免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库建

设过于滞后。资源进行系统分类与整

合,同时没有引入知识体系的统领规

划与知识点的详细标引。

5. 学生自助式学习领域,出版社

可以把握的契机主要有:

一是高等远程学历教育。国家对

在线学历教育政策放开后,催生了相关

在线教育平台、课程开发、技术服务的

发展。有实力的教育出版社可以提供

平台和技术,为大学网院提供从课程制

作到平台运营全方位的服务,为学生自

主学习获得学历认证提供帮助。

二是考试培训。考试培训类在线

教育是国内在线教育发展的主流,尤其

是K12学习辅导、英语培训以及各种

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出版社可依

托高校教师和编者资源,开展此类在

线教育,可以快速获取较大的用户

量。在方式方法上,出版社既可以在

出版相应教材的基础上,提供学习账

号或增值服务,也可以独立面向 C 端

收费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此外,还

可以汇集题库资源,开发可以在线测

试的题库产品,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实

现智能组卷,一对一出题,学生也能

利用移动客户端随时随地做题,提高

学习效率。

三是通识课。出版社可以利用自

身的教师资源,开发名师讲授的通识

课,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内容。

四是教师自授课。近年来随着慕

课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教师的建课

热情相对较高,通过在网上传播课程,

既可推动配套教材的销售,还可单独

收费获得收益。出版社可以通过建设

在校教育平台,开发教师自授课功能,

邀请知名教师来开课授课。

研发新形态教材 打造以内容为核心的教与学平台○孙云鹏(高等教育出版社海外合作部主任)

1. 纸质教材在现阶段乃至今后

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占据教材市场的主

导地位,但与在线课程、资源库等数字

化资源的融合发展已经在不断深化。

目前,高教社新出版的纸质教材

绝大部分已经与数字化资源相关

联。我们还研发了一大批纸质教材

与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库等数字化资

源深度融合的新形态教材。新形态

教材在销售收入中占比已达到国际

先进教育出版机构的水平。未来在

某个区域,或某个学科,随着科学技

术的进步和知识学习方式的变革,纸

质教材可能会退出市场。

2. 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因材

施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此,

在开发教学内容时,需要加强对学

习者学习需求的调研,与一线教师

充分沟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

学习水平,结合区域差异,促进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发展,辅

助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同时,

要把握不同学科的异同和教学活动

的特点,立足课程,充分考虑学时、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如,化学

课需要更多的实验素材,英语课需

要 配 套 大 量 音 视 频 材 料 等 。 个 性

化、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激发

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技术赋能是开发个性化教学

内容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随着慕课、

SPOC、微课等的兴起及翻转课堂、混

合式学习等新型网络教育方式的应

用,教育生态和学习环境都发生着深

刻变化,个性化教育成为教育界关注

的共性话题和研究热点。在数字时

代,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

和个性化教学,可以丰富课程教学内

容,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开拓学生学

习视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

生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一个例子是,高教社面向高等职

业教育推出的“一书一课一空间”产

品系统中,师生除了能得到一本纸质

教材外,还有一门数字课程和一个方

便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网络空间

及与之配套的服务,从而获得更好的

教学支持和学习体验。“一书一课一

空间”为作者团队和编辑提供了数字

课程更新、维护、监控的管理空间,为

教师提供了进行个性化、信息化备课

授课的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在教师

引导下基于个性化数字课程进行混

合式学习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调

用数字课程资源重组自己的个性化

课程,并借助平台配套的移动教学工

具,面向自己的教学班开展线上线下

混合式信息化教学。学生也会在网

络教学平台上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

在教师引导下加入到个性化课程学

习中。出版社和作者通过监测数字

课程在众多网络教学空间被应用的

情况,掌握对应新形态纸质教材的产

品流向和终端用户分布;通过采集网

络教学空间的大数据,可以分析师生

的行为特征、使用习惯和资源偏好,

结合课程内容自身更新的需求,及时

优化、更新、维护数字课程,弥补纸质

教材相对稳定、更新慢的弊端。

(下转第16版)

年度答问▶

2020

年年度度

问答答

··教育出版走势

教育出版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