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33
0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2017-2018 年高中数学简报 (优秀教案选登) 第一期

Transcript of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Page 1: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0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2017-2018 年高中数学简报

(优秀教案选登)

第一期

Page 2: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1

目录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目录

正态分布 2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颍上二中 吴永剑 5

幂函数 宿州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罗风云 11

等比数列(第一课时)教案安徽省 滁州中学 王健 20

高二立体几何“二面角”教学设计 24

Page 3: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正态分布是高中数学新增内容之一,是统计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总体分

Page 4: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3

布后给出的自然界最常见的一种分布,它是学生进一步应用正态分布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依据,因

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正态分布具有许多良好的性质,许多分布都可以用正态

分布来近似描述.因此在理论研究中,正态分布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分析

学生之前已学习了古典概型,几何概型和频率分布直方图.有一定的基础, 有一定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正态分布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正态曲线,加深对正态密度函数的理解.归纳

正态曲线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能用正态分布、正态曲线研究有关随机变量分布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并探究规律,提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中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形成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进取意识和科

学精神.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因为本节课容量太大, 制作了 ppt 课件,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其中插入了视

屏动画和几何画板。,在引入环节使用视屏动画演示高尔顿板实验,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让

学生感受小球的分布规律,通过高尔顿板实验引入正态曲线,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几何画板演示

参数对正态曲线的影响。固定一个参数,讨论另一个参数对图象的影响,通过几何画板动态演示,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参数对图象的影响,并充分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视屏动画高尔顿板实验 教师:演示高尔顿板实验

学生:同学认真观看。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让

学生感受小球的分布规律,通

过高尔顿板实验引入正态曲

线,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正态曲线

正态曲线密度函数的解析

教师:给出小球分布的频

率分布直方图。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回

忆有关频率分布直方图

的知识。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的有

关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知

识,并动态演示组距减

小,组数增多,频率分布

直方图的外形就越来越

趋向与一条光滑的曲线。

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

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知识的基

础上,所以让学生感受温故知

新。分组讨论,能激发学生去

探讨问题思考问题的潜能,并

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态演

示,能让学生体会到极限的思

想,最关键的是得到这节课要

学习的正态曲线,从而引出课

题。

探究:正态曲线对应区间的

概率

去掉高尔顿板底边的球槽,

并沿其底部建立一条水平

坐标轴,用 x 表示小球下落

时第一次与高尔顿板接触

时的坐标。

教师提出问题:

1. X 是不是随机变量?

2. X 在区间(a,b]上的概

率怎么来求?

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设疑,引起学生对问题的

深入思考,通过巩固原有知

识,以确保新内容的引入,同

时加深了对定积分几何意义

的理解。

Page 5: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4

正态分布的定义:

经验表明,一个随机变量如

果是众多的、互不相干的、

不分主次的偶然因素作用

结果之和,它就服从或近似

服从正态分布。

教师:总结定义,并强调

正态分布的写法,明确正

态分布中两个参数的意

义。

学生:记忆正态分布的概

念、写法、参数的意义

虽然概念较抽象,但通过上述

问题串的形式来处理,使学生

不会觉得太突然,更使学生在

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螺旋上

升、逐步提高,接受正态分布

的定义。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教师:分析现实生活中的

服从正态分布的实例。

学生:结合自己对正态分

布的理解,分组讨论,并

寻找现实生活中服从正

态分布的例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某地区同

龄人群的身高服从正态分布。

再通过列举更多的实例来加

强学生对正态分布的理解。让

学生在讨论中,感受现实生活

中存在这大量的例子,让学生

体会数学来源与生活。

探究:正态分布的特点 教师:提示学生根据图

象,解析式和概率的性质

来探究正态曲线的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认真观

察图象,解析式并结合概

率的性质来探究正态曲

线的特点。讨论完之后并

让学生上台讲述小组的

讨论结果。

教师:及时的给予评价和

鼓励,更能激发其他同学

的参与热情。

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讨论中

碰撞、在相互学习中完善,最

后达成统一,总结出正态曲线

的前 4条性质,培养学生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

体现合作力量的强大,并让学

生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上台展示,不仅可以激

励学生用心的去观察,而且可

以培养学生较好的心理素质

和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正态分布的特点

参数对正态曲线的影响

教师:演示几何画板

学生:观察,并总结参数

对正态曲线的影响

教师展示六个特点:

解析式中含有两个参数,学生

较难独立分析参数对曲线的

影响,

固定一个参数,讨论另一个参

数对图象的影响,通过几何画

板动态演示,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参数对图

象的影响,并充分体会到数形

结合的思想。

练习题 教师:给出习题

学生:独立完

通过该题的设置,深化学生对

正态分布密度曲线的特点的

理解。

Page 6: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5

3 原则: 教师:给出三个区间上的

概率,并讲解 3 原则在

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解,

并感受 3 原则在工业生

产中的应用。

3 原则主要应用工业生产,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

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魅力。

例题: 教师:给出题目,师生共

同完成此题,教师并向学

生展示完整的解题步骤。

通过一个贴近生活的实例,利

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使学生感

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应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在解决

问题中,让学生体会到,转化

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一、正态曲线

二、正态分布的定义

三、正态曲线的六个特点

四、3 原则

本节课涉及到的数学思想:

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化归的的思想。

教师:引导学习小组讨

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组内展开讨论,共

同总结。并大声朗读

正态分布形似钟,

概率计算积分型。

均值变化左右动,

高矮胖瘦方差控。

胖大瘦小有规律,

面积始终都是一。

用口诀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

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和理解。

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 学生课后完成 巩固加深学生所学;

七、教学特色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让同学们学会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探索知识, 小组讨论并在交流

讨论中进一步深化学习,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提高了课堂效率.ppt 课件能增加课堂容量,弥补

课上得时间的不足.形象直观的展示正态曲线的变化,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

教学设计中也创设情境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创造了学习的空间,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学习

环境。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应用的多媒体起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Page 7: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6

3.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颍上二中 吴永剑

一、教材分析

本章研究的是圆锥曲线,是必修阶段“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学习的继续。学

生通过必修阶段“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学习,体验了建立简单方程解决几何问题

的过程,对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但是在必修阶段“平面解析几

何初步”的学习中,研究的几何图形是学生熟悉的直线和圆,而对于椭圆、抛物

线、双曲线缺乏了解,因此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采用代数的方法研究这些陌生的

图形,更进一步突出了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椭圆、抛物线相关知识,掌握了采用代数的方法研究这些陌

生图形的建系、列方程、化简整理得出曲线方程的方法,这为学习双曲线打下良

好基础,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双曲线方程,培养学生解析几何思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

在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双曲线的实际背景,感受双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

用,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重点: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难点: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四、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主要有以下三点

1、双曲线的画法,借助信息技术采用动画演示,首先让学生动手画,然后

演示让学生建立直观图像印象,突出定义,突出双曲线特征;

2、在焦点在 y轴上标准方程的探究中,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借助信息

技术展示结果,然学生看看他人的探究成果,看看正确结果。通过展示,发现学

生探究中的问题,及时给与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类比学习能力等。

3、在课时小结时,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椭圆和双曲线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

对于发现二者联系与区别,巩固解析几何思想与方法。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

Page 8: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7

情景

导入

展示

目标:

复习提问,平面内与两定点 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 2a 时,形成的轨

迹?

双曲线的概念

把椭圆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怎样?它的

方程是怎样的呢?(展示双曲线型实

物图片)

学生口答:

(1)平面内与两定点 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是椭

圆.

(2)到两定点 F1、F2的距离

的和等于常数(等于|F1F2|)的点的轨迹是线段.(3)常数 2a |F1F2|时,无轨

迹.学生思考、看图讨论、归

纳。

课件展示结果,

让每个学生回顾

一次。

利用网络链接展

示生活中双曲线

图形实物图,激

发学生求知欲。

合作

探究

精讲

点拨:

观察如图 2-23,定点 1F , 2F

是两个按钉,MN 是一个细套管,两条

细绳分别拴在按钉上且穿过套管,点M

移动时, | 1MF | - | 2MF | 是常数,

这样就画出一条曲线;

由 | 2MF | - | 1MF | 是同一常数,

可以画出另一支.

双曲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

1F , 2F 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

数(小于| 21FF |)的点的轨迹叫做双

曲线。

现在来研究双曲线的方程.我们可以

类似求椭圆的方程的方法来求双曲线

的方程.这时设问:求椭圆的方程的

一般步骤方法是什么?不要求学生回

答,主要引起学生思考,随即引导学

生给出双曲线的方程的推导.

学生动手画图

归纳描述图形得出双曲

线的定义

教师动画演示

幻灯片展示学生

画的图形。

利用几何画板,

教师演示双曲线

画法,让学生动

态感知双曲线的

图形特征

(1)建系设点

取过焦点 F1、F2的直线为 x轴,线段

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 y轴(如图 2-24)

Page 9: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8

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 M(x,y)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双

曲线的焦距是 2c(c>0),那么 F1、F2的坐标分别是(-c,0)、(c,0).又设点

M与 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

常数.

(2)点的集合

由定义可知,双曲线就是集合:

P={M||MF1|-|MF2||=2a}={M|MF1|-|MF2|=±2a}.(3)代数方程

(4)化简方程

将这个方程移项,两边平方得:

两边再平方,整理得:

(以上推导完全可以仿照椭圆方程的

推导.)由双曲线定义,2c>2a 即 c>a,所

以2 2 0c a

设2 2 2c a b (b>0),代入上式得:

这就是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类比椭圆学习方法,教师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双曲

线标准方程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类比椭圆,同

学们想想如何求出焦点在 y轴上的双

曲线标准方程呢?

学生按照焦点在 x轴上的

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方法,积极推导焦点在 y轴上的双曲线标准方程。

教师利用幻灯片及

时展示同学们的探

究成果,启发、引导

其他学生探究,让人

人有收获。

2 2 2 2 2 2 2 2(c a )x a y a (c a )

Page 10: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9

引导学生归纳:

教师指出:

(1)双曲线标准方程中,a>0,b>0,但 a不一定大于 b;(2)如果 x2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

在 x轴上;如果 y2项的系数是正的,

那么焦点在 y 轴上.注意有别于椭圆

通过比较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

一坐标轴上.

(3)双曲线标准方程中 a、b、c的关系

是 c2=a2+b2 ,不同于椭圆方程中

c2=a2-b2.

当堂

检测

例 1 若一个动点 P(x,y)到两个

定点 A(-1,0)、A′(1,0)的距离差

的绝对值为定值 a,求点 P的轨迹方

程,并说明轨迹的形状.

解:∵|AA′|=2,∴(1)当 a=2 时,轨迹方程是 y

=0(x≥1 或 x≤-1),轨迹是两条射

线.

(2)当 a=0时,轨迹是线段 AA′的垂直平分线 x=0.(3)当 0< a< 2 时,轨迹方程是

41

4

2

2

2

2

ay

ax

=1,轨迹是双曲线.

点评:注意定值的取值范围不同,

所得轨迹方程不同.

例 2 一炮弹在某处爆炸,在 F1(-5000,0)处听到爆炸声的时间比在

F2(5000,0)处晚17300

秒,已知坐标轴

的单位长度为 1 米,声速为 340 米/秒,爆炸点应在什么样的曲线上?并求

爆炸点所在的曲线方程.

变式训练 1

方 程k

yk

x

510

22

=1 表示双曲线,则 k∈( )

解:∵方程k

yk

x

510

22

=1表示双曲线,

∴(10-k)(5-k)<0,∴5<k<10.

变式训练 2

F1、F2为双曲线4

2x

-y2=-1 的两个焦点,

点 P 在双曲线上,且∠

F1PF2=90°,则△F1PF2的面积是( )

PPT 展示变式训练

题目,让学生及时巩

固。

针对学生探究成果

和存在的问题,通过

幻灯片展示出来,让

大家互相学习,互相

启发。

通过 PPT 给出一种

或多种不同解决方

案。

Page 11: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10

点评:在 F1 处听到爆炸声比 F2处晚

17300

秒,相当于爆炸点离 F1的距离比

F2远 6000 米,这是解应用题的第一关

——审题关;根据审题结合数学知识

知爆炸点所在的曲线是双曲线,这是

解应用题的第二关——文化关(用数

学文化反映实际问题).借助双曲线的

标准方程写出爆炸点的轨迹方程是解

决应用题的第三关——数学关(用数

学知识解决第二关提出的问题).

解:双曲线4

2x-y2=-1

的两个焦点是 F1(0,-

5 )、F2(0, 5 ),

∵∠F1PF2=90°,

∴|PF1| 2+|PF2| 2

=|F1F2|2.

即 | PF1 | 2 + |

PF2|2=20 ①

∵ | PF1 | - |

PF2|=±2,∴| PF1 | 2 - 2|

PF2 | · | PF1 | + |

PF2|2=4 ②

①-②得 2|PF1|·|

PF2|=16,∴21PFFS =

21|PF1|·|PF2|=4.

反思

总结

1.双曲线定义中需要注意的条

件: 2 2c a2.双曲线方程的特点(注意与椭

圆对比、区分): 2x 、 2y 的系数

符号相反,若 2x 的系数为正,则

焦点在 x轴上,反之则在 y轴上。

3.求双曲线方程关健是确定 2a 、

2b ,常见的方法是待定系数法或

直接由定义确定。

学生通过PPT上设置的不同问

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本

节知识和方法。

PPT 上设置不同问

题引导学生总结双

曲线的定义,符号表

示,标准方程,以及

与椭圆的联系和区

别。

布置

作业

教材课后习题 1、2、3

布置预习下一节课。

七、教学特色

1、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直观感知双曲线图形特征,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了几幅双

曲线实物图片,达到了预期设置情景效果,激发学生画双曲线兴趣。

2、利用动画演示媒介,动态演示双曲线画法,直观形象,避免文字的枯燥无味,

Page 12: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11

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3、变式训练的探究,通过幻灯片有选择地及时展示学生的研究成功,激发了学

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有利于启发、引导思维受阻学生,实现突破,收获成功,

促进互助学习。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宿州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罗风云

教学主题 高中数学人教 A版教材必修 1课本§2.3 幂函数

一、教材分析

幂函数作为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

念、性质,研究了三个特殊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对怎样研究

函数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方法.从教材的整体编排来看,环环紧扣,非常紧凑,

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编者想通过幂函数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进一

步较系统的掌握幂函数的图象性质和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习三角函数

等其他函数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教材将幂函数放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学习之后,原因有三:第一,幂函

数中有一特殊函数 ,学生在没有学习分数指数幂之前,不能从根本上理解

此式;第二,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 三个简单的幂函数,在

第一章中也通过信息技术应用知晓了函数 ,对它们的图象和性质已经有了

一定的直观认知,现在明确提出幂函数的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第三,有了之前的铺垫,幂函数的学习过程可以类比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

函数的研究方法,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达到培养学生归纳、概

括的能力的目的,使学生熟练的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从特殊到一般

的研究过程,进一步树立利用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与单调性研究一个未

知函数的意识,以便能为研究一般函数图象与性质提供一个可操作性步骤,从这

个角度看,本节课的教学更是一个对学生研究函数的方法和能力的综合评测,是

Page 13: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12

对之前研究函数的一个升华.

二、学生分析

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研究了三个特殊函数:

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对怎样研究函数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 解 幂 函 数 的 概 念 , 会 画 五 个 简 单 的 幂 函 数

的图象,能根据图象概括出幂函数的一般性

质,同时能应用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从具体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中归纳出共性,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

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通过对幂函数的学习,了解类比法在

研究问题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研究一般函数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师生、生生彼此之间的讨论、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作图、分析图象

的特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意志品质,并在研究函数变化的过程中体

会事物的量变、质变规律,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

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重点: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幂函数的概念,研究其性质,体会图象的变化规律.

难点: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简单应用

重、难点突破措施:

1.以情感人,以理醒人

创设情境中:问题开题,扣人心弦;层层探究中:分类探究,步步为营,丝

丝入扣.

2.数形结合

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展示幂函数的指数与图象之间的关联,突破重

难点.

四、教学环境

Page 14: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13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

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 字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串” 的形式展开教学,逐步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课本资源,通过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具体函数

,引导学生总结出幂函数的概念,针对学生容

易将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混淆的情况,在得到幂函数的概念之后,组织学生对这两

类函数的解析式进行辨析。

其次,由于学生对抽象的幂函数及其图象缺乏感性的认识,因此对于幂函数

的图象与性质的探讨,采用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安排教学:先

重点研究常见的幂函数 的图象和性质,然后通

过观察图象总结幂函数的一些共性,之后使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演示幂函数的图

象(主要是在第一象限,其他象限内的情况,可结合奇偶性得到)随幂指数连续

变化的情况,让学生总结出幂函数随幂指数改变的变化规律,最后再通过例题应

用得出的研究成果,让学生预测将要出现什么样的图象,现场电脑检测成果的有

效性,让学生享受成功带来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利用信息技术来

探索函数图象及性质的优势。

六、教学流程设计(自行修改)

1. 情境创设

问题 1:请写出下列函数的解析式:

①如果某人购买了每千克 1 元的蔬菜 千克,那么他需要付的钱数 (元)关于购买的

蔬菜量 (千克)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

②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 ,那么正方形的面积 关于 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

③如果正方体的边长为 ,那么正方体的体积 关于 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

④如果正方形的面积为 ,那么正方形的边长 关于 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

⑤如果某人 s 内骑车行进了 1 km,那么他骑车的速度 (km/s)关于 的函数解析式为

_____.

Page 15: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14

生 1:函数的解析式分别是: (即 ) (即

).

问题 2:如果将上述函数解析式左侧的因变量改成 ,右侧自变量改成 ,请仔细观察得

到的函数解析式,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是指数函数吗?

生 2:新得到的函数的解析式分别是:

其共同特征是:

1.幂的形式且系数为 1;2.幂的底数是自变量 ;3.幂的指数是常数.

它们都不是指数函数.

【设计意图】从特殊到一般,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同时,统一自变量与因变量

之后,让学生更能直观感知幂函数解析式的共同特征,达到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概括能力

的目的.

2.概念引入

师: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把形如 的函数叫做幂函数,其中 是自变量,

是常数.

问题3:你能说出幂函数 与指数函数 有什么区别吗?

生 3:很明显,这两个函数的自变量的位置与常数的位置是颠倒过来的.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容易将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混淆的情况,组织学生对两类函数的解

析式进行对比,从而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

随堂练习:若幂函数过点 ,求此幂函数的解析式.

生 4:设幂函数的解析式为 ,将 代入解析式得 ,解得

,因此所求幂函数的解析式为 .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幂函数的概念,掌握待定系数法.

3.新知探究

问题 4:研究函数一般从哪些方面着手?类比之前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方法你准备

怎样研究幂函数?

Page 16: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15

生 5:研究函数一般从其定义域、值域、奇偶性与单调性等方面着手,考虑借助幂函数的

图象研究幂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类比之前研究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思路,去研究幂函数的图象

与性质.

师: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我们首先研究五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幂函数.请在同一平面

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函数 的图象. 在作图之前请大

家思考,如何画图更加准确快捷.

生 6: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知晓了 函数的图象.对于未知函

数 的图象采用描点法作图,容易看出该函数的定义域为[0,+∞),而后描点作图.(作

图略)

【设计意图】首先引导学生归纳未知函数的作图思路与具体操作方法,其次将五个幂函

数的图象放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有利于对比总结出幂函数的一些共性.

问题 5:根据上述图象的特征,填写下面的表格(生 7 回答,教师板书)

定义域 R R R [0,+∞)

值域 R [0,+∞) R [0,+∞)

奇偶性 奇函数 偶函数 奇函数 非奇非偶 奇函数

单调性 R上增(-∞,0)减

R上增 [0,+∞)增(-∞,0)减

(0,+∞)增 (0,+∞)减

【设计意图】由形到数,发现 5 个具体幂

函数的性质,为探寻幂函数的共性做好铺垫.

师:从以上可以看出,幂函数随着幂指数

的取值不同,它们的图象和性质存在着较大的

差异,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观察上述函数的图

象来探寻幂函数的一些共性,我们来看以下 5

个问题:

问题 6:幂函数图象过定点及象限的情况.

生 8:观察图 1可知:

Page 17: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16

幂函数过定点 ,不一定过 ;

幂函数图象过第一象限,不过第四象限.

师:你能利用幂函数的解析式 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生 9: ,因此幂函数过定点 ; ,因此.幂

函数图象过第一象限.

问题 7:幂函数在区间 上的单调性如何?

生 10:观察图 2 可知:

时,幂函数 在 上是增函数;

时,幂函数 在 上是减函数.

师:你能通过解析式说明以上结论为何成立吗?

生 11: ,根据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 和 的递增性可以得到

上述结论.

师: 呢?另外,通过幂函数在区间 上的单调性,你能判断幂函数在区间

上的单调性吗?

生 12: 时,幂函数变为 ,此时无单调性. 判断幂函数在区间

上的单调性借助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即可.

问题 8: 时,幂函数 在 上的图象的高低与指数的变化有何关系?

生 13:观察图 3 可知:

Page 18: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17

当 时, ;

当 时, .

(与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不谋而合)

问题 9:幂函数 , 与 的图象有何不同?

生 14:观察图 3 可知:当 时,幂函数 的图象向下凸出;当 时,幂

函数 的图象向上凸出. (教师借助几何画板动态检验,如图 4)

问题 10:减函数在 的图象特征又如何呢?

生 15:观察图 5 可知:

Page 19: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18

时,幂函数 在第一象限的图象向上与 轴无限接近,向右与 轴无限接近.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串,利用学生的自主探究完成幂函数图象与性质的梳理,一方面

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透过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

4.例题精析

例 1.已知幂函数 ,请画出该函数的草图.

(学生自行解决,之后教师利用 DrawTools 软件进行作图,验证草图的正确与否)

【设计意图】首先利用此题强化了幂函数的概念,其次使学生明白为了得到函数草图就必

须要去研究函数的一般性质: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让学生体验得到函数图象的

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受成功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为高考中一种常见题型

(以未知函数解析式找寻图象的选择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例 2.比较下列各组数大小:

拓展延伸:

(2010 高考安徽卷文科第 7题)比较 的大小.

(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思路和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之前学过的构造函数法比较大小,此法究其本质而言是利用函

数的单调性判断大小,通过例 2 使学生在构造函数时要注意考虑定义域,通过拓展延伸使学

生关注两点:一是幂指数相同时构造成幂函数,底数相同时构造成指数函数;二是对指数函数

与幂函数的单调性进行辨析.

七、教学特色

Page 20: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19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目前以自主、合作、

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景致”,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是以问题为

载体,唤醒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学生经历感悟、

体验、反思和矫正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本节课笔者采用学生自主探

究式的教学方法,重视思维发生的过程,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创

新意识,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思维价值. 教学

过程中笔者以“问题串” 的形式展开教学,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为了设

计好本节课,笔者作了如下的思考:

一个成功的新课导入能为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可以明确学生的思维方向和学习目

标,可以拉近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距离,降低理解学习材料的难度,同时能集中学生的注

意力,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对于新课的导入,教师需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最为重要的是切中主题,应该坚持启发性、目的性、关联性和简短性等原则,要凸显“数学

味”.为此,笔者深入挖掘课本资源,设计了一个问题串,通过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具体函

数,将得到的五个函数解析式左侧的因变量改成 ,右侧自变量改成 ,使函数的解析式

变成统一格式,使学生通过观察迅速概括出幂函数解析式的共同特征,这样做有效地降低了

学习难度,“唤醒”了学生的“食欲”.

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笔者仍然通过“问题串”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课堂提问,笔者

认为不宜过多放在学生的“已知区”与“未知区”,也就是说问题不能过易或过难.经验丰富

的教师经常润物细无声,课堂提问的起点虽然不高,但是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的引导,却总能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些教师比较善于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与“已知区”两者的结合

处(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设计问题,这样处理对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同

化非常有利,有助于学生形成、巩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促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

迅速提高,从而实现将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未知区”转化为“已知区”的目的.[1]本节课之

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研究了三个特殊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

数和对数函数,对怎样研究函数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本节课笔者考虑放手让

学生自己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本节课新知探究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首先总结研究函数

的思路和方法,考虑到学生对抽象的幂函数及其图象缺乏感性的认识,于是,笔者采用从特

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方式安排教学,根据学习目标所涉及的相关知识都设计了问题

串.通过这样的问题串,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衔接,学生对未知的情况就有了极大的兴

趣,同时学生对归纳幂函数的图象特征与性质有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在一步一步的“自我

Page 21: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20

唤醒”中,完成了对幂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建构.

高考试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很多试题是对课本的基础知识与例习题进行“深加

工”后的成果,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在具体的实践中

绝不能照搬教材,得根据学情创新教学内容,精心设置例习题,强调知识间的综合应用能力,

“唤醒”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急于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设计例题时,笔者考虑到学生已经对幂

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笔者并没有安排教材中的例题,而是另辟蹊径,安

排例 1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未知函数 的草图,之后利用信息技术软件进行

现场作图,检测结果正确与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同时针对学生

容易将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混淆的情况,安排例 2利用构造函数法比较大小,组织学生对这两

类函数的解析式与单调性进行辨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从另一个层面进行复习巩

固.

等比数列(第一课时)教案

安徽省滁州中学 王健

一、教材分析

1.等比数列是全日制普通高中课本第三章数列的第四节内容,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数

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与有关公式,这两部分内容互相联系,数列的

有关概念是研究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础,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学习,又可以加深对

数列有关概念的理解。

2.本节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的概念及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难点是通项 an≠0及 q

≠0的解决方法。本节在讲授等比数列的概念及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可对比等差数列

来讲解,关键是讲清等比数列“等比”的特点,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

力,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

1.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会用通项公式求有关元素:an、n、q、a1等并

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归纳、猜想)理论与实践相

Page 22: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21

结合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创设

问题

情景

实例引入:

⑴细胞分裂

⑵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

不竭

(3)银行支付利息的方式

师:上述例题各包涵一个数学

问题。

从实例出发,设

置问题,有利于激发

学生的好奇心,从而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思考

探索

辨析

研究

让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进而

把握概念的实质,大多数学生会得

出正确结论:

⑴包涵一个数列:

学生 1:1,2,4,8……

⑵也包涵一个数列:

学生 2: 1 1 11 , ,2 4 8

, ……

学生 3:

教师要引导学

生在实际问题中发

现新问题,启发学生

从问题出发,紧扣有

关知识得出结论。

创设

问题

情景

师:以上三个数列有何特点? 从学生熟悉的

现实出发设置问题,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自主

探索

与研

学生积极思考,老师不时穿插

引导,从而很快得出结论:

学生 4:从第 2项起,每一项与

教学中引导学生学

会归纳概括是十分

必要的,因为归纳概

10000 1.0198 ,

210000 1.0198 , 310000 1.0198 ,

Page 23: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22

究 它的前一项的比是常数。

师:以上三个数列都符合学生 4

所说的规律,它们都是等比数列,

那么如何给等比数列下定义呢?

生:一般的,如果一个数列从

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

比是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比数列。

常数 q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

括本身就是一种创

造能力。

创设

问题

情景

师:数列⑴,⑵和(3)的公比

分别是什麽?

生:数列⑴的公比是 2,数列⑵

的公比是12,数列(3)

师:公比 q 是任意常数,能否

为零呢?

再次设置问题,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

己的思维去讨论。

自主

探索

与研

学生积极思考和解答

生 1:不能,若 q = 0,则 a2 = a1q

= 0,这样 3

2

aa

就没有意义,∴q ≠ 0

生 2:等比数列的任意一项都不

能是零。

教师给予适当

的点拨或引导。

创设

问题

情景

师:已知等比数列的 a1和 q,

能否表示通项呢?

再次提出问题

辨析

与研

教师启发引导,板书如下:

∵a2 =a1 q

a3 =a2 q=(a1q)q =a1q2

a4 =a3 q=(a1q2)=a1q3

………

∴an = a1q n-1

教师与学生在

研讨中想清道理,形

成归纳。

1.0198,

Page 24: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23

师: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到 an =

a1q n-1

说明:举例讲解当 q>0时,各

项同号,当 q<0时各项正负相间。

例题

讲解

例 1. 在等比数列 na 中,

例 2.一个等比数列的第 3项与

第 4项分别是 12与 18,求它的第 1

项与第 2项。

例题由学生自

己解决,让学生体验

定义的实质,限于篇

幅原因,解题过程

略,但教师需关注学

生解题与数学语言

表达能力的培养。

练习 课后练习 通过练习,加深

理解

反思

与评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3.等比数列的设法及应用

通过总结,再认

识,再提高。

作业 习题 3.4 第 1,2,7,9题 巩固本节知识

四、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是按照一般研究数列的规律设计的.由实例引入定义,根据定义导

出通项公式,通过例题加以理解.

2.本节为了提高效率,吸引学生,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投影仪或电脑,讲课

时一定要注意体现过程教学.例题的解答也要让学生去分析,发现解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在

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学好数列、学好数学的信心.

4 7(1) 27, 3, ;a q a 求

2 4 1(2) 18, 8,a a a q 若 求 与

Page 25: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24

——高二立体几何“二面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题:二面角 课型:新授课

教材:1、教育部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数学》第二册(下 A)。我将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定位于: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交流,并能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

题,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形成比较完全的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

(2)使学生能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小。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3)提高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发展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二面角的概念及其平面角的探索

2.难点:求作二面角的平面角

【教学模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

【教学媒体】

1、 高中数学虚拟实验室(配有思科交换机、浪潮服务器、长城客户机、千兆主干 100M到桌面等的校园

网);数学辅助教学软件——“几何画板——21世纪动态几何”Windows3.5版本。[来源:学§科§网]

2、 附纸模具图。

【教学过程】[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

1、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的设计

⑴学生进入教室之前放一段轻音乐,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⑵待学生进入教室后,将轻音乐切换成一个带有二面角的旋转的立方体环境中,从而将学生的思想引入正

题。

2、第二环节——“提出问题”的教学设计

教师利用投影仪将立方体图形切换成展示平台中的三视图。

学生很自然地会提出下述问题:

问题 1:这是什么图形?

问题 2:平面 AD被直线 FG分成几个部分?它们是否为平面?为什么?

问题 3:它们分别是什么?怎样由上图获得?

Page 26: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25

3、第三环节——“自主探索”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沿着提出问题的思路去寻找、去探索,得出各问题的结论,教师适时引入半平面与二面角的概念。

(1)、教师可展示课件,初始界面如图:

教师双击“观动画演示”按钮,并问学生:你们现在看到了什么现象(这时屏暮上的二面角的大小在连续

变化)?

问题:怎样度量二面角的大小呢?我们过去只学过如何度量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度量直线与平面所成

的角要归结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那么,如何度量二面角的大小呢?

(1)、由学生独立思考,利用上述课件进行自主探索,得到从二面角的棱上一点出发的且在二面角的面上

的两射线的动态图形,单击鼠标左键,动画停止。学生看到在二面角固定的情况下,从二面角棱上一点出

发的在二面角两个面上的两条直线所成的角是不确定的。那么,怎样来度量二面角的大小呢?

教师可拿一本张开的硬皮书,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进一步启发学生。

(2)、选中“清屏”按钮,可清掉以上两条射线。待学生思考后,双击“平面角”按钮,屏幕显示二面角

的平面角。如下图:

Page 27: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26

教师启发学生,并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给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

经过教师的适时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索,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二面角的平面角是指在二面角的棱上

任意一点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引棱的垂线,它们所成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二面角的大小是用二

面角的平面角来度量的。

4、第四环节——“网上协作”的教学设计

通过网络,教师展示课件 2,初始界面如图 10:一条山路 PG和山脚 AB成 45度角。已知山坡和水平面成 60度角,问沿山路前进 100米实际升高了多少

米?

(1)、双击“动画”按钮,显示M点沿 PG以及MN变化的情况。教师结合屏幕提问:此题已知和所求分

别是什么?此题关键是什么?

(2)、在解题回顾中,教师可用鼠标选中 B点,调整二面角的大小(微调),也可用鼠标选中 G点调整 PG

Page 28: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27

的位置,提出如下问题:

已知二面角的大小,山路与水平面的角,和山路与山脚所成的角(∠GPQ)中的两个,如何求第三

个?

由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 基础上开展 小组讨论、协商,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完成以上问题,并加以整理,

然后教师启发性地回答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一来,可以进一步完善 和深化对主题——“二面角的概念

及其平面角的求法”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第五环节——“网上测试”的教学设计

通过网络,教师将教师机中预先准备的问题切换于学生机,并由学生根据具体自身的实际情况做答。

5.1、达标级试题:

(1)已知,P是二面角α-l-β内的一点,PA⊥α,PB⊥β,求证:PA与 PB所成的角与二面角的平面角互补.(2)在正四面体 ABCD中,E为 AD中点,试找出:

(2-1)A到平面 BCD距离; (2-2)异面直线 AC、BD的距离;(2-3)AD与平面 BCD所成的角;(2-4)二面角 A-BC-D的平面角;(2-5)CE与平面 BCD所成的角;(2-6)二面角 E-BC-A的平面角。

5.2、提高级试题:

(3)在二面角的一个面内有一直线与另一个面成 30°角,这直线与棱成 45°角,则二面角为_______.(4)正方体 ABCD-A'B'C'D'的棱长为 a,点 A'到平面 AD'B'的距离是___________;平面 AD'B'与平面 ABCD所成的二面角大小为_________;平面 AB'D'与平面 BDC'的距离是___________.5.3、提高级试题:

(5)如图,求二面角 C'-DB-C 的平面角 ;求二面角 A-DD'-B的平面角。

5.4、欣赏级试题:

设计思想:为了使低分数段的学生有成功感,高分段的学生有激励作用,将考试题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

次为达标级,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 第二层次为提高级,在达标级基础上增加了分析层面的学习和变式

练习;第三层次为优胜级,增加了新旧知识联系的综合层次的学习与练习; 第四层次为欣赏级,提供了与二

面角有关的高考试题和数学竞赛试题分析与解答。 通过网络,教师将教师机中预先准备的问题切换于学

生机,并由学生做答。

“网上测试和评估”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它具有自我诊断功能、自我反馈功能、自我激励功能)为主,它

是对数学学习效果评价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同时辅之以学习小组评价方式(依据一定的评价

标准,在教师指导下,对个人的学习作出分析、判断,并促使学生进行调节。)或教师进行评价方式(教

师依据一定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作出分析、判断,并进行调节。)。

6、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的教学设计

(1)、先由学生进行小结,再由教师进行归纳,本节课主要内容如下:

①半平面。②平面。③二面角。④二面角表示法。

⑤直二面角。⑥二面角的平面角及计算。

(2)、教师通过网络展示课件 3,初始界面如图:

如图,ABCD 是正方形,E是 AD的中点,若将三角形 BAE和三角形 CDE分别沿 BE ,CE 折起,使 AE与

DE重合,A,D重合后的点设为 P,求面 PBC 与面 BCE 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来源:学。科。网]

(3)、由学生结合试题(6)、试题(7)与本课件,独立进行归纳,总结解决折叠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并

利用《几何画板》制作有关折叠问题的课件,写出有关折叠问题的小论文。(“小论文”课后完成)

(4)、课后作业:P45 ,习题:9.6 2,3,4(5)、新课结束。

设计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认为“课堂小结”是实现

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Page 29: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28

“课堂小结”可采取多种方式,或由学生做或教师做或师生共同做,或由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

§1.5.2 正弦函数的性质

阜阳五中 王长胜

使用说明:1.课前认真阅读并思考课本 P28-30 页内容,然后根据自身能力完成学案所设计的问题,并

在不明白的问题前用红笔做出标记.

2.限时完成,规范书写,课上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并对每个问题做出点评,反思.

学习目标:

1.能根据正弦函数的图像观察得出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大(小)值、周期性、单调性、奇偶性、

Page 30: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29

对称性

等基本性质.

2.会应用正弦函数的性质来研究讨论函数 )0(sin abxay 的性质,特别是其最值问题.

3.在探究正弦函数基本性质和图像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正弦函数的主要性质(包括定义域、值域或最值、周期性、单调性、奇偶性);深入研究函数性质

的思想方法.

学习难点:正弦函数图像的对称性,以及含有 xsin 的函数的性质.

一、问题导学

1.回忆并画出正弦函数的简图 ,你是如何作出正弦函数的图像?

2.回想一下,一般来说,我们是从哪些方面去研究一个函数的性质?

3.仔细观察正弦函数的图像,你能观察出正弦函数的哪些性质?

正弦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 .

2.值域: .

① 当且仅当 x 时,函数取得最大值 .

② 当且仅当 x 时,函数取得最小值 .

3.周期性: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是 .

4.单调性:正弦函数在每一个区间 上是增加的,其值从 增加到 .

在每一个区间 上是减少的,其值从 减小到 .

想一想:正弦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是增函数吗?为什么?

5.奇偶性:

正弦函数图像关于 对称,因此正弦函数 )(,sin Rxxy 为 函数.

议一议:1.正弦函数 )(,sin Rxxy 的图像有对称轴吗?有对称中心吗?为什么?

2.你能利用正弦 函数图像总结得出诱导 公式 Zkk ,sin)2sin( sin)sin(, ,

Page 31: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30

sin)sin( 和 sin)sin( 吗?

二、导学自测

1.观察正弦曲线,写出满足 0sin x 的区间.

2.函数 siny x , )6,

65(

x 的值域是 .

3.函数 3siny x ,当 ,x 时,在区间 上是增加的,在区间 上是减少的;

x =_______时, y取最大值_____;当 x =_______时, y取最小值_____.

三、合作探究

1.利用五点法画出函数 1sin xy 的简图,并根据图像讨论它的性质.

想一想:函数 1sin xy 与正弦函数有何异同?

变式训练:已知函数 bxay sin 的最大值是 1,最小值是 3 ,试确定该函数的单调区间.

2.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59sin

与623sin

; (2) )43sin(sin

与 )35sin(sin

.

Page 32: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31

小结:比较两数大小的常见方法有哪些?

3.请画出函数 |sin|sin xxy 的图像,你从图中发现此函数具有哪些性质?

四、课堂小结

1.本节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内容? 2.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内容?

五、巩固测评

1.求函数 lg(2sin 1)y x 的定义域.

2.求函数sin 2sin 1xyx

的值域.

Page 33: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 sp.ahtvu.ah.cnsp.ahtvu.ah.cn/dummypath/upload/file/20180515/... · 2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2.4 正态分布 一、教材分析

32

3.求方程 lg sinx x 实根的个数.

4.函数 )(xfy 的定义域为 R,周期为 2,且当 11 x 时, || xy ,请你画出该函数的图像并探

讨其性质.

六、课后反思与数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