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地科(上) 第1~2章 補充資料 · 基礎地科(上) 第1~2章 補充資料 1-2 ......

7
紀鑾鶯 老師 1 / 7 元素總量 剩餘母元素 ) ( + 基礎地科(上) 第 1~2 章 補充資料 1-2 班級: 座號: 姓名: 化石 1. 標準(指標)化石:古代生物在地史上有 特定 出現時間、可以推測岩層沉積時代者。 2. 重要的標準化石:古生代-三葉蟲;中生代-恐龍、菊石;新生代-長毛象、貨幣蟲。 3. 標準化石的特性:演化速度 、生存期限 、分布範圍 、個體數量 、特徵 明顯 鑑定(前二者取其時間需求、後三者取其應用需求)。 4. 地層對比:比較兩地的地層剖面,以了解兩地沈積的關係。包括岩層性質(岩石種類、 特徵)、化石或化石群、地質構造(褶皺、斷層)的對比。從地層的對比可以瞭解地 球環境( 海陸 分布、 環境 氣候 …)的歷史變遷。 5. 地層對比實例:由下圖中甲、乙兩地區地層中所含化石群的比對,可知乙地區缺少 B、 C 兩層,可推測乙地在 B、C 地層形成期間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動。 放射性元素定年法 1. 放射性元素(母元素)隨時間會變成其他元素(子元素)。 2. 母元素原子數蛻變一半所需的時間為固定,稱為『半衰期』。 3. 任一時間(母元素+子元素)總量為固定不變(100%) 4. 比較 母元素 子元素 的量,可決定岩石生成的年齡。 5. 推算: = 1/2 →岩石年紀為 1 個半衰期 = 1/4 →岩石年紀為 2 個半衰期 ….依此類推 →岩石年紀為 X 個半衰期 (X 為正數) X = 2 1 ◎圖:由化石群的分布來 推斷相對應的岩層,甲地 A 層、D 層分別和乙地ㄅ 層、ㄆ層含有相同種的貝 類化石群,所以它們是屬 於同一年代的岩層

Transcript of 基礎地科(上) 第1~2章 補充資料 · 基礎地科(上) 第1~2章 補充資料 1-2 ......

  • 紀鑾鶯 老師 頁 1 / 7

    元素總量母子

    剩餘母元素

    )( +

    基礎地科(上) 第 1~2 章 補充資料

    1-2 班級: 座號: 姓名:

    化石

    1. 標準(指標)化石:古代生物在地史上有特定出現時間、可以推測岩層沉積時代者。

    2. 重要的標準化石:古生代-三葉蟲;中生代-恐龍、菊石;新生代-長毛象、貨幣蟲。

    3. 標準化石的特性:演化速度快、生存期限短、分布範圍廣、個體數量多、特徵明顯易

    鑑定(前二者取其時間需求、後三者取其應用需求)。

    4. 地層對比:比較兩地的地層剖面,以了解兩地沈積的關係。包括岩層性質(岩石種類、

    特徵)、化石或化石群、地質構造(褶皺、斷層)的對比。從地層的對比可以瞭解地

    球環境(海陸分布、環境、氣候…)的歷史變遷。

    5. 地層對比實例:由下圖中甲、乙兩地區地層中所含化石群的比對,可知乙地區缺少 B、C 兩層,可推測乙地在 B、C 地層形成期間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動。

    放射性元素定年法

    1. 放射性元素(母元素)隨時間會變成其他元素(子元素)。 2. 母元素原子數蛻變一半所需的時間為固定,稱為『半衰期』。 3. 任一時間(母元素+子元素)總量為固定不變(100%) 4. 比較母元素與子元素的量,可決定岩石生成的年齡。 5. 推算:

    = 1/2 →岩石年紀為 1 個半衰期

    = 1/4 →岩石年紀為 2 個半衰期

    ….依此類推

    →岩石年紀為 X 個半衰期

    (X 為正數)

    X

    ⎟⎠⎞

    ⎜⎝⎛=

    21

    ◎圖:由化石群的分布來

    推斷相對應的岩層,甲地

    A層、D層分別和乙地ㄅ

    層、ㄆ層含有相同種的貝

    類化石群,所以它們是屬

    於同一年代的岩層

  • 紀鑾鶯 老師 頁 2 / 7

    1-4

    碳循環

    1. 碳循環-自然界的碳以不同形式儲存於四大圈中,透過各個作用過程,交換彼此碳儲量的循環作用。

    2. 岩石圈的碳儲量最多,大氣圈的碳儲量最少,最易受碳通量的變化而影響。 3. 循環過程示例(一部分):

    *火山噴發或生物呼吸作用及其死亡後的腐爛、分解作用釋出 CO2 到大氣中

    →植物吸收(進入生物圈)、雨水沖刷(進入水圈)…減少大氣中的 CO2

    →CO2 在雨水及土壤中作用,酸腐蝕岩石,CO2 被轉化為碳酸盬(進入岩石圈)

    →溶解的碳酸盬進入河川、大海(進入水圈)

    →溶解的碳被海中珊瑚等生物消耗(進入生物圈) →回到*

    →生物死後在海床堆積、成為石灰岩(進入岩石圈)

    →岩石被埋到深處因高溫(板塊運動)分解(釋出 CO2 到大氣中) →回到*

    地表反照率

    1. 反照率:入射地球大氣層的陽光被物體表面反射的百分比 2. 雪地的反照率約 85~90%;草地約 2~25% 3. 反照率越低,吸收的太陽能越多

    地球系統

    1. 地球系統中任一組成發生變化,就會引發回饋(自我調節)機制,以維持穩定平衡。 2. 地球的平衡機制需時間運作,若環境改變太快,平衡將暫時失調,可能對生命造成

    重大衝擊。

    3. 每一種自然環境都有一定的彈性恢復能力。人類只要在環境承載力的條件下合理適度的發展,同時又積極的保護環境並維持生態平衡,即可以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

    第 2 章

    2-1

    1. 行星的溫度與顏色:行星距日愈近、溫室氣體愈多者表面溫度較高,自轉週期愈慢、溫室氣體愈少者晝夜溫差較大;行星的顏色則和組成(反射太陽光)有關。

    2. 大氣會吸收許多來自天體的電磁波,只允許可見光和部分波段的無線電波幾乎完全穿透、及少許紅外線和微波可部分穿透(抵達高海拔地區)。

    3. 磁層和大氣層是地球的兩大保護層。磁層主要阻擋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等高能帶電粒子,大氣層則主要阻隔大部分危險的電磁波輻射及減弱小天體的衝擊。

  • 紀鑾鶯 老師 頁 3 / 7

    2-2

    天球座標

    1. 天球:一個假想的圓球形天空,以觀測者為中心,所有遠近不同的星體均可投影在這大圓球上,以赤經、赤緯表示其位置。

    2. 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向天球延伸,和天球相交的一個想像大圓。

    3. 赤經:沿著天球赤道,以春分點為零點,向東劃分成 24 小時的座標單位,

    以時、分、秒表示之。

    4. 赤緯:以天球赤道為零度,向天球北極與南極分別劃分成正、負 90 度的座標

    單位。

    5. 遙遠的恆星在天球上只有一個座標,太陽因距地球太近和地球間有明顯相對

    運動,在天球上的座標每天不同,而形

    成所謂的黃道。

    6. (天球)黃道 :太陽在天球上移動的視軌跡。黃道面與赤道面交角為 23.5 度。 7. 春(秋)分點:黃道與赤道的升(降)交點,(即太陽直射赤道時)。 8. 夏(冬)至點:黃道緯度最北(南)點,(即太陽直射北、南緯 23.5 度時)。

    不同緯度觀測者所見的星空

    1. 不同緯度的觀測者因立足地平方向不同,所看到星空的範圍、星球在

    天空中的仰角位置及其視運動軌道

    各有不同。

    2. 天北(南)極(或北極星)的仰角等於觀測者所在的緯度 (下圖)。

    3. 緯度愈低可見到(不同時間累積)的星空範圍愈大。赤道可見星空範圍

    最大,愈往兩極愈小(右圖)。

    4. 赤道的人一年中可見 全天 球星空,北(南)極的人僅可見北(南)半天

    的星空。

    5. 台灣地區可見的星座為 84 個。

    ▲ 天球-地球側視圖:說明不同緯度觀測者因地平線方向不同致所見星空範圍不同

  • 紀鑾鶯 老師 頁 4 / 7

    不同緯度的觀測者所看到的星空範圍、星球的仰角位置及其視運動軌跡(下圖)

    1. 星球的視運動軌道(面)方向=緯度線方向=垂直 自轉軸。 2. 恆星視運動軌道面和地平的交角= 90o ± 觀測緯度。 (銳角用減,鈍角用加) 3. 赤道的人所見星球的視運動軌跡:垂直 地平面東升西落。 4. 兩極的人所見星球的視運動軌跡:平行 地平面由東向西轉。 5. 在北半球觀測,可見天北極(地球自轉軸北端)在地平面以上,看不到天南極(因在地

    平面以下);南半球則相反(畫面中若可找到北方的極軸在地平面以上即可判斷觀測

    位置在北半球,反之為南半球)。且天北/南極的仰角=觀測者所在緯度。

    ▲星星(或太陽)的視運動軌跡(面)和地平(面)的交角等於 (90o +ψ) 或 θ , θ= 90 o -ψ, ψ=天北極仰角=觀測緯度, ∴星星(或太陽)的視運動軌跡(面)和地平(面)的交角 = 90o ± 觀測緯度 (銳角用減,鈍角用加) (同理可應用至南半球)

    ▲不同緯度所見的星空

    ←↑▲ 北極星的仰角等於觀測者所在的緯度說明圖

  • 紀鑾鶯 老師 頁 5 / 7

    基礎地科(上) 第 1~2 章 補充資料

    班級: 座號: 姓名:

    台灣(中緯度)地區所見太陽四季的軌跡

    1. 同一地所見遙遠恆星的運動軌跡不隨季節改變,但太陽因距地球太近(在天球上的位

    置每天不同)每天所見軌跡不同。

    2. 春(秋)分-太陽直射赤道(正東西):正東方升起,正西方落下。

    3. 夏至-太陽直射北緯 23.5 度:東偏北 23.5度升起,西偏北 23.5 度落下。

    4. 冬至-太陽直射南緯 23.5 度:東偏南 23.5度升起,西偏南 23.5 度落下。

    ◎不同緯度太陽四季的升落方位均同上(視覺上會感覺有點不同),僅視軌跡面和地平面

    的交角(= 90o ± 觀測緯度)及正午時天頂角(=|觀測緯度-太陽直射緯度|。緯度在北半球

    用正、南半球用負數)不同。

    ◎方位判斷:

    1. 面東(看日升):右南左北 2. 面西(看日落):右北左南 3. 面南:右西左東 4. 面北:右東左西

    地平座標

    1. 地平座標:以觀測者所在的地平面(隨緯度而不同)為參考面,來描述天體位置的方法。一般以「方位」和

    「仰角」 來描述天體在觀測者所見天空(因緯度不同

    而不同)中位置的座標。

    2. 仰角:天體與地平的交角(如右圖)。 3. 天頂:觀測者頭頂的天空位置(仰角 90 度)。 4. 天頂角:星體與天頂的交角(=90 度-仰角)。 5. 子午線:連接天球南北極、經觀測者所在天頂的經線。

  • 紀鑾鶯 老師 頁 6 / 7

    ▲ 地平座標說明圖 ▲ 地平座標投影於平面時(星座盤上頁)

    星座盤操作練習

    1. 星座盤(內盤)的中心點(天北極位於 座的 ______星附近,所有的星看起來繞它轉動。

    2. 星座盤的外盤有一橢圓窗口代表觀測者所見天空,橢圓窗框(邊線)代表________。 3. 國曆 12 月 1 日子夜零時,最接近天頂的一等星是 座的 星;

    最接近東方地平線的一等星是 座的__ _____星。

    4. 10 月 1 日晚上 12 點時,仙后座出現在何處 ___方(方位)、仰角約 度的天空。 5. 獵戶座參宿四星在 12 月 1 日大約 時由東方地平線升起, 時過中天(通

    過頭頂附近), 時落到西方地平線以下。

    6. 織女星在 7 月 1 日、8 月 1 日、9 月 1 日通過子午線的時間分別為: 、 、 。

    7. 由操作練習 5.可知,星座盤上的恆星繞北極星轉動的方向為何?平均每小時轉動多少度? 這樣的運動現象主要是什麼原因所造成?

    答:

    8. 由操作 6.可推算出,同一地點觀測的人,每相隔一天,同一顆恆星出現在同一位置,會提前或延後約幾分鐘? 這樣的運動現象主要是什麼原因所造成?

    答:

  • 紀鑾鶯 老師 頁 7 / 7

    恆星的亮度

    1. 亮度(I=照度):一定距離外單位時間單位面積所接收到光源的能量,與發光體的光度成正

    比、距離平方成反比(右圖)。

    2. 星等:亮度的表示方法 (1) 視星等:不考慮距離因素,以觀測者所

    看到的星球亮度強弱分級,星等數字愈

    小愈亮,視星等差一等,亮度比約為

    2.512 倍。

    (2) 絕對星等:將所有星星放到 32.6 光年處來比較其亮度(仍使用星等分級,星等差一等,亮度比約為 2.512 倍)。可代表恆星的發光能力 (光度)。

    【星等劃分的說明】古人將天上可見最亮與最暗的星星亮度分為六個等級(1~6 等),

    星星愈亮,星等的數字愈小,今以儀器測量,發現 1 等星比 6 等星亮 100 倍左右,若

    1~6 等星的亮度分別表示為Ι1,Ι2,Ι3,Ι4,Ι5,Ι6 則:

    →星等差 1 等,亮度比 2.512 倍 →星等差 5 等,亮度比 = (2.512)5 = 100 倍

    →星等差 4 等,亮度比 = (2.512)4 =100÷2.512≒ 40

    公式:a 等星的亮度約為 b 等星的 (2.5)b-a

    倍。

    2-3

    1. 宇宙組織由大到小(平均總質量或空間尺度) :宇宙>超星系團>星系團>星系>星團-星雲>恆星>行星>衛星。

    2. 地球上可清楚看到的個別恆星(或星座) 、星團及星雲均為我們銀河系內的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