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金会在中国是怎么动作的dangjian.com/bqzz/201405/P020140530544063707150.pdf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为读者...

22

Transcript of 美国基金会在中国是怎么动作的dangjian.com/bqzz/201405/P020140530544063707150.pdf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为读者...

在日前举行的某全国性研讨会上,关于美国

以基金援助形式向中国学术界渗透价值观的讨

论,引起与会学者热议。一位参会者在接受中国

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关于这个问题

的议论已经很多,情况确实很严重。

据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学者安子杰的研究

显示,美国更喜欢通过学术机构、企业和政治精

英来影响受援国的决策。在美国基金大量的海外

援助项目中,对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官方非政

府组织的援助分别占44.01%、25.38%、16.62%。

谁拿了美国的援助基金?拿基金的人在做什

么?美国推行的海外基金援助项目有何意图?中

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为读者

揭开援助基金背后的真实状况。

美国基金会在中国是怎么动作的唐红丽 毛莉

3

基金援助配合美国全球战略

20世纪初,美国的一些资本家成立了一大批

基金会,致力于美国国内公益事业。二战后,美

国不少基金会向海外扩展。这种扩展往往与美国

全球霸权战略相配合,且均有长期为美国意识形

态战略服务的明确目标,已形成结构完善、互补

性较强的基金体系,并以非常纯熟的技术手段坚

持不懈地努力输出其文化和意识形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教授胡文

涛介绍称,作为非政府渠道,基金会承担了很多

美国政府不便出面的任务。在冷战时期,基金会

是“文化冷战”的主要参与者,自觉配合美国政

府在世界上大量进行文化资本输出。冷战后,基

金会成为美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文

化外交领域,美国基金会具有其他国家基金会不

可比拟的影响力。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许多国家,

看到美国基金会在推动双边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

以“免费餐”的形式发挥了“及时雨”作用的同

时,也从非传统安全的角度,警惕基金会所肩负

4

的基督教宗教使命和美国国家使命。这些使命对

合作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的渗透力不可低

估。

以美国全国民主基金会为例,据浙江大学人

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刘国柱的研究,其对外援助

领域主要集中在促进受援国的政治多元化和经济

市场化,以及制度建设和教育、文化及宣传建

设。在教育、文化和宣传建设方面,刘国柱将其

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支持独立报纸、杂志和其

他传媒。二是在学校中开设具有民主导向的课

程。三是促进倾向民主的知识分子、作家、科学

家和艺术家的联合等。

“这种鲜明的倾向性使该基金会的援助带有强

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如其工作目标是共产党执政

的中国、古巴、朝鲜、越南等国家。”刘国柱说。

有美国学者谈到美国全国民主基金会成立观念

时,曾明确表示,就是公开做过去几十年来(美

国)中央情报局秘密去做的事情。

北京某著名高校一位教授告诉记者,美国基

金会对与中国政府作对的机构或个人比较感兴

5

趣。基金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针对我国高级知

识分子,培养知美派、亲美派。学术界部分学者

及民间智库接受美国基金会的援助较多。

多位受访者向记者介绍说,确实有不少中国

学者接受美国基金的赞助。而高校的一些教师在

接受援助后,上课时非常明显的倾向性对学生影

响很大,这种情况令学界担心。

“高校中那些标榜自由主义的人往往和美国基

金会打得火热。他们呼喊着自由主义、宪政、‘普

世价值’观等。这些被称为‘带路党’的人,支

持的就是美国的那一套。”沿海某著名高校的一位

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拿了钱就得替人

喊,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美国基金会的资金去向往往较为隐蔽。刘国

柱告诉记者,前几年因研究所需,他到美国全国

民主基金会图书馆查找关于基金去向的资料,但

被告知这属于机密,不公开。该基金会亚洲部相

关负责人向他解释说,要保护那些受援助的人。

针对中国互联网受众的资金投入也能反映出

美国的基金意图。据悉,一些中国网民所用的

6

“翻墙”软件就是由美国基金会投资研发的。美国

基金战略也常以慈善形象出现,如国内某著名艾

滋病防治组织。另外,一些妇女组织、非政府组

织等,也往往受助较多。

对于美国通过基金援助这种“隐形战略”输

出价值观的行为,武警指挥学院原副政委王忠兴

认为,美国基金会带有意识形态的倾向性是毫无

疑问的,其对中国学术界的渗透,值得高度警惕。

假“援助”之名推行软霸权

对于美国全国民主基金会的行为,刘国柱表

示,“这就是打着民主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

“但美国认为自己是在普及民主,而非干涉别

国内政。然而,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民主化都应是

自然发展的产物,不可能脱离本土历史文化传

统。”刘国柱告诉记者,美国的基金战略实质上就

是软强权、软干预的文化霸权、意识形态霸权。

西方著名学者奥奴弗和皮内德认为,美国基

金会在教育方面的活动,可能已成为传播帝国主

义的新形式,其目的是维护或加强国际体系的权

7

力或特权,本质上是维护造就不平等与不公平的

社会经济体系。

有学者认为,美国对异己意识形态国家持有

天然的厌恶感、排斥感,从未对这些国家进行过

理性思考。“最起码,美国主流社会没有对该问题

进行过系统研究和思考。”刘国柱如是说。

还有观点认为,这种“隐形战略”通过文化

移植,干涉他国内政,其实质是后殖民主义,也

称新殖民主义。

“美国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如一些中东国家

的格局。但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建立一个适

合当地的政权。美国在这个领域也从来没有成功

过。所以,中东局势至今仍动荡不安。” 刘国柱

认为,这说明美国自认为最好的东西,不一定适

合世界上所有国家。

某军事院校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

示,美国政府不直接出面,通过基金援助扶持受

援国的敌对势力、非政府组织、网络势力等,如

支持中国的法轮功、“藏独”、“疆独”等分裂势

力,使其收益最大化。

8

对此,王忠兴认为,这明确反映了美国对

“恐怖分子”的双重标准——对威胁其本土利益的

恐怖分子毫不手软,对中国境内的恐怖分子却提

供庇护。“美国宣称自己维持国际公平,其实一切

行为都是利己主义。美国的基金援助也是如此。”

王忠兴说。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霍淑红

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由于基金会是美国

文化和思想的集中代表,它们对外援助活动的扩

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控制知识和思想的创造和

传播。一些在中国部分行业有影响的人,接受美

国基金会资助成长起来后,往往会美化美国,而

忽略其负面的东西。名人效应容易误导普通民

众,使他们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美国,这种影响

令人担忧。

在中国的前途将日渐衰退

“敌对势力对中国的企图从来没有放弃过。这

值得我们警觉。”上述军事院校学者表示,现代战

争不再只是军事战,舆论战、心理战都是敌对势

9

力的战争手段。我们必须重视这些问题,有所因

应。

刘国柱认为,中国时下已成为美国基金会关

注的重点,但也是难点。在中国进行基金援助之

类的“隐蔽战略”越来越难,但他们开始选择通

过境外非政府组织,意图曲线实施战略目的。“比

如通过东南亚与中国关系较为亲近的国家的非政

府组织到中国代替他们实施战略,这种手段更为

隐蔽。”

“美国的策略不一定是要搞垮中国,但是一定

是要搞得中国自顾不暇。”上述沿海某著名高校学

者说,比如美国知道支持“疆独”势力等对中国

实际意义不大,但这种“吐痰战略”,就是让你恶

心。

那么,如何应对美国的基金“隐形战略”?这

位沿海某著名高校学者认为,从国家战略上讲,

一要建立国外基金援助审查制度;二要深刻认识

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三要为我国优秀人才提

供为国家服务的平台,让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掌握

话语权。上述某军事院校学者则表示,可在采取

10

正面交锋的同时,通过我国外交机构、留学生群

体等,展示中国和平道路,作为应对敌对势力的

一种途径。

美国某基金会驻华代表处的一位中国雇员认

为,过去国内资助学术研究的资金源有限,有时

不得不喝“洋奶”。从项目招标到审核过程,都渗

透着美国的价值观。无论主动还是被动,申请项

目的学者会迎合基金会的价值观,如此才能拿到

基金会的钱。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美国

基金在中国将越来越没有市场。

学者认为,虽然未来美国对中国的基金战略

还会继续,但成效将会日渐衰退。中国人民能够

明辨是非,美国的很多用心都将充分暴露。此

外,改革开放的受益群体正在日渐扩大,境外势

力以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矛盾攻击中国国家体制等

隐形战略在中国会越来越没有群众基础。

11

【链接】

美国全国民主基金会部分资助情况

美国全国民主基金会为支持委内瑞拉国内反

对力量提供的经费:

1999年拨款25.78万美元,居拉美国家榜首;

2000年升至87.74万美元;

2001年拨款达到100万美元。

2007年,美国全国民主基金会相关援助经费

支出:

资助中国境外反对派组织的经费为 611.0486

万美元;

资助朝鲜境外反对派组织的经费为151.878万

美元;

资助古巴境外反对派组织的经费为 111.6172

万美元。

2007年,受资助数额较大的中国境外反对派

组织分别为:

中国人权组织:43万美元;

劳改研究基金会:28万美元;

12

中国21世纪基金会维吾尔美国协会:24万美

元;

世界维吾尔大会:13.6万美元。

——摘编自刘国柱《全国民主基金会与美国

民主援助》,《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0年第4期美国慈善基金会服务于美国政府

二战结束后,一些二战期间在政府机构工作

过并有管理经验的人成为美国慈善基金会董事会

的领导人和主要成员。福特基金会首任会长保罗·霍夫曼和洛克菲勒基金会会长迪安·腊斯克曾对美

国政府承诺,为美国在国际体系的领导地位服

务,让国际慈善事业成为显示美国政策优越性的

工具。

美国基金会和政府经常交叉。洛克菲勒基金

会和卡内基基金会积极参与战后美国的欧洲重建

计划;福特基金会参与美国与苏联争夺“第三世

界”控制权的斗争,将其海外项目集中在中东和

东南亚,直接或间接推进美国国家利益。

13

20世纪90年代,慈善基金会在苏联、东欧地

区活动的动机就是让共产主义彻底崩溃。

——摘编自霍淑红《20世纪以来美国慈善基

金会对外援助的特征与动因分析》,《当代世界与

社会主义》2013年第2期

(选自2014年5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14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迅速把其外交战略调整

为巩固冷战成果,在全球推动建立西方式的民主

制,而对外援助就成为其在国外推广“民主”的

重要手段。

冷战后期里根当政时,促进“民主”成为美

国对外援助的主要目标。执行这一目标的重要的

半官方组织——全国民主基金会就是在那时成立

的。里根政府于 1983年 2月正式向国会提出建立

全国民主基金会的建议,并在国会得到了跨党派

的支持。根据国会制定的《全国民主基金会条

例》,全国民主基金会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民间机

构在世界范围内鼓励自由和民主,包括促进个人

权利和自由的行动;推动美国民间组织,特别是

工会和商业协会,与国外民间组织进行交流;及

美国是如何搞“民主援助”的周琪

15

时采取措施与海外的本土民主力量合作,实现民

主选举;促进与海外致力于实现民主价值的民间

组织的合作,加强民主监督。

东欧剧变后,当时的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政府和美国国会迅速作出反应,成立了支持东欧

民主的基金,每年为东欧国家提供约 3亿美元的

经济援助,支持这些国家的“民主转型”。苏联解

体后,美国又迅速设立了“支持自由基金”。

克林顿执政时,继续推行旨在帮助东欧和独

联体国家实现“民主转型”的援助政策。1992—1998年,美国向独联体国家提供了 3.2亿美元的

“民主援助”基金。同一时期,全国民主基金会平

均每年提供给东欧地区的援助为300万—500万美

元,给独联体国家的援助为 400万—500万美元。

1993年设立的欧亚基金也用于支持一些独联体国

家的“民主转型”,其每年发放的资金在500万—

1000万美元之间。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美国为

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提供的“民主援助”资金达到

了约10亿美元。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对外援助政策的特点之

16

一就是将美国的对外援助与“民主援助”更加紧

密地结合在一起,把促进受援国的“民主化”当

作美国对外援助的首要目标。根据美国国务院与

美国国际开发署联合制定的《战略计划》,美国把

对外援助的目标设定为“促进民主和良治的发

展,包括公民社会、法律和规则、尊重人权和宗

教自由”。2002年3月乔治·沃克·布什宣布,美国

将建立“千年挑战账户”,为符合下述条件的国家

提供援助:公正的治理、人民福利的提高、努力

建立自由市场经济。

在奥巴马时期,自 2012年起,美国在“阿拉

伯之春”中不但把支持中东、北非地区的政治改

革和“民主运动”提升为美国外交的“首要任

务”,还采取了各种措施推动有关国家的“民主转

型”,试图通过教育、经济、科技和医疗等渠道把

美国的价值观和民主制推广到这一地区。对外援

助也成为美国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奥巴马总统

明确提出要把正在经历“民主”过渡的埃及和突

尼斯树立为中东地区新的“民主”样板,并优先

为这两个国家提供更多的经济援助。

17

2011年 3月,在埃及穆巴拉克政权垮台的一

个月后,美国很快承诺向埃及追加9000万美元的

紧急援助。2011年 5月,奥巴马明确宣布其政府

打算支持中东、北非地区的“民主转型”,同时宣

布了一系列在该地区促进“民主”的措施,许诺

将为埃及减免10亿美元的债务。美国的民主援助

资金也增加了,2012年除了 1亿美元的经济转型

援助外,美国还通过国际开发署向这一地区提供

了6500万美元的民主和治理援助,其中大部分用

于对选举和政治过程的支持,另有6000万美元给

予了非政府组织。2012年 9月,在美国驻埃及大

使馆遭到袭击之后,奥巴马宣布,美国将为新的

穆斯林兄弟会政府提供4.5亿美元的援助,主要用

于支持埃及经济。

2012年 9月,奥巴马政府在 2013财年的联邦

预算建议中提出了一个支持“阿拉伯之春”的计

划,准备给予发生过抗议运动的国家超过 8亿美

元的经济援助,其中的7.7亿美元将用于建立一项

“中东和北非刺激基金”。政府还资助半官方机构

及海外私人投资公司20亿美元,用于支持对这些

18

国家的私人投资。2012年 3月,国务卿希拉里宣

布,突尼斯将得到美国 1亿美元的援助来帮助它

偿还债务,美国希望这将使突尼斯政府更加专注

于国内经济发展,“在‘阿拉伯之春’的诞生之地

显示其成功”。

美国增加对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民主援助”,

主要是通过“中东伙伴关系计划”来执行的。奥

巴马政府继乔治·沃克·布什政府之后继续支持这

一项目,向国会要求增加8600万美元用于“公正

和民主的治理”项目,该项目的内容包括:在埃

及进行选民教育、在波斯湾地区开设司法改革研

讨班、在也门开展妇女识字运动,以及在美国和

中东的大学之间建立联系。美国还打算通过发展

援助来改善教育,使这一地区的青年与外部世界

有更密切的接触。

然而,美国利用对外援助来“促进民主”的

做法存在着以下弊端。

第一,从理论上讲,西方民主制并不是所有

国家发展的归宿。事实已不断证明,由于世界各

国具有不同的历史、民族和社会构成以及政治文

19

化传统,它们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化,它

们也必须选择适合于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伊拉

克、阿富汗甚至乌克兰的经济和政治现状都对美

国一味推行西方民主制的做法是一个极大的嘲

讽。何况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美国经济复苏缓

慢的情况下,“华盛顿共识”开始受到普遍质疑,

就连曾经提出“历史的终结”观点、认为世界各

国都会最终走向西方民主制的弗朗西斯·福山也开

始担忧技术革新和全球化正在侵蚀美国的中产阶

级,而中产阶级的衰落将可能动摇美国的自由民

主制。

第二,美国提供援助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其目

标存在矛盾。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进入21世纪后

美国精心设立的“千年挑战账户”为受援国规定

了如此之高的门槛,使得有资格获得援助的实际

上只是那些并不需要援助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

已经有了良好的管理。

第三,在许多情况下,带有明确政治目的的

援助未能达到预定效果,对“阿拉伯之春”的援

助就是其中一例。美国的援助并没有增加阿拉伯

20

世界对美国的好感,而且,对埃及的援助计划在

美国国内还受到了质疑。质疑者认为,穆斯林兄

弟会主导下的埃及新政府越来越不像一个“可信

任的民主政权”。

第四,美国对外援助并没有换来受援国对美

国的忠诚。2012年 9月,在 29个国家爆发了反美

示威游行,所有这些国家中都有大量的穆斯林人

口。这 29个国家在 2008年至 2010年从美国共得

到了 290 亿美元的援助 (不包括伊拉克和阿富

汗,这两个国家在这三年中得到了 440亿美元的

援助)。但是在这些国家中,仅有土耳其一个国家

在联合国一半以上的投票中支持美国;另有 4个

国家在 25%以上的投票中同美国站在一起,即格

鲁吉亚、乌拉圭、秘鲁和萨尔瓦多。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

国的对外援助除了具有道义因素之外,还带有明

确的战略目的,常常被当作实现美国外交战略目

标的手段,其目的或是为了促进受援国接受美国

的价值观念和经济、政治制度,或是为了改善美

国的国际形象,扩大美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21

力。同时,我们在面对来自西方国家的对外援助

时,应当对自身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道路持有足够的自信。

(选自 2014 年 5 月 21 日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