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深刻的西林壮族俗语 -...

1
2017 11 22 日 星期三 责编/版式:卢桂游 校对:蒙怡 6 最初知道百粤古道上的滇粤关津 是在《壮族百科辞典》里,辞条作者是 梅其武和黄加模。里面只简短地写着: “在那坡县百省乡那布村水弄屯,中越 边境线上,为我国粤滇及缅甸古通道 上的关隘之一”。 2016 年仲夏,我们一行从那坡县 城驱车南行,两个多小时后进入那布 村地界。向导说:“到水弄屯需要一个 小时左右,有一条修建于1981年11月 的村级公路,从百埃山正面盘旋而上, 该山海拔 1218 米。几年前进行扩道,铺 上全新的水泥路面,大部分仍沿百粤 古道修筑。” 古道是迎着陡峭如削的山峰修筑 的,设有憩息点。有时候,马帮从关口 往下赶货,马背上的货物尽管绑扎紧 缩如蚕茧,也控制不住连鞍带物从马 身上脱疆而出,翻滚到谷底,过往商客 称这段山路为“鬼门关”。 领略了莲花山的巍峨,更觉百埃 山的高峻。我们的车行驶到第六道弯, 停车觅景,在山弯高崖处小心踏上一 方临空山岩,微风袭来,忽感一阵眩 晕,然而又被景色所陶醉:山间悬崖珍 木葱茏,小鸟啁啾;脚下山道逶迤,新 建民居村舍,盘棋似地井然,原生态的 绿瓦,与坡间摆动的绿竹交融成趣;那 坡县最高山峰妖皇山被茫茫白雾托 起,若隐若现。忆往昔,滇、黔、桂以及 东南亚诸国商旅、戍边将士们,在这条 险道上,在陡壁间爬行,真是道不完的 艰辛啊! 水弄屯是一个苗族同胞聚居的苗 寨,四周都被高耸的石山环抱着,屯 后层峦叠嶂,山间树木葱密高大,藤 条蔓延。清乾隆年间,镇安知府赵翼 巡边时写的《树海》中所述:“镇安沿 边与安南接壤处,皆崇山密箐,斧斤 所不到,老藤古树有洪荒所生,至今 尚葱郁者,其地冬不落叶。每风来,万 叶皆飐,山如之鳞甲,全身皆动,真奇 观也……”如今仍可看到《树海》所述 的景观。 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和边境 地区扶持力度加大,水弄屯的水、电、 路、民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非常快, 屯内铺上水泥路,家家户户有电视机、 摩托车。改造了的民居井然有序,人畜 分居。水是从深山间引来的,洁净如 玉,都落到灶头。我屈手喝一口山泉, 顿有一股清爽从喉咙直透至心底。村 舍旁、篱笆间挂满熟透了的黄瓜、丝 爪,屋檐下晾着一串串干菜,有淡黄的 萝卜干、乌黑的霉干菜、透红的辣椒、 淡青的丝豆……置身于此,我们品到 了原生态生活的真实况味。 在村中一位负责巡边的老人的指 引下,在百粤古道山坳往西30多米的 山弄间,我们在一块黑黝黝竖立着的 高 2 米、宽 2.2 米的大石头上,找到慕名 而去的“滇粤关津”字幅。刻字为楷体, 字幅宽 0.5 米、高 0.58 米,分两行书,每 个字体高 0.15 米、宽 0.2 米,均为阴刻, 没有落款,涂朱红色。我们在山坳遗留 下的长20米、宽4米的那段百粤古道 上来回地走着,沉思着,想象着,1000 多年前的时候,这关津会是什么模样? 清乾隆二十一年修编的《镇安府志》记 载:“怕怀,大隘。厅西南一百九十里, 东南至怕怀子隘三十三里,西至云南 广南广府宝宁县麻娄卡九十里,南至 安南保乐州枯榜隘五里,隘前小溪流 出夷地,溪上设木栅,下开水窦,隘房 在山凹,官兵五名,土勇二十名巡防。” 越南保乐州枯榜隘就在不远处,可百 粤古道像一条厚实的腰带,紧束着百 埃山山腰平直过去。越南边民劳作、买 卖,仍开着摩托车到界碑处。关津隘房 到清光绪二十三年 (1897 年) 10月,已 改设为那摩对汛办事处,解放后又改 为那布边境工作站,站内有篮球场、排 球场等活动场所,驻守那里的工作人 员用水、用电方便,时时有车辆直达 县、乡人民政府驻地。 关津上的贸易随着交通发达,却 不像昔日那样热闹了。据当地的老人 讲:古时关津每天投宿的人很多,有 马栈、酒坊、药铺等,还有卖马草、马 料、日用商品,两三个猪肉摊,有操不 同的口音,有唱不同的戏调。现在山 坳间有一间三开间的日用商品店,里 面样品繁多,热货是家用电器、饮料。 攀谈间,一位中年妇女,肩上斜挂着 一个装玉米苗的小筐,带着一个小姑 娘走进来,热情的老板娘便忙着招呼 起来。她俩在柜台前来回看看,小姑 娘指着高压锅,小声唧唧,用当地土 话问了价。母女俩各要了一根冰棒, 坐店的小姑娘向她俩嘀咕两句,两人 相对甜甜一笑,便离去了。后来店主 告诉我们:“她们两个人都是越南边 民,来看她们地里的玉米苗长势,顺 路过来购物。边民劳作、赶圩、买卖等 经常见面,久了还“交同年”,有的还 是亲戚关系呢。她们手里的中国货 币,是平时来我们这里打零工、销售 山货积攒的。” 从商店出来,我们又去瞻仰那段 遗留在国境线上的百粤古道。在仅存 的10多米路面间,我们特意用树枝清 扫淤泥,用抹布慢慢擦抹尘埃。鳞甲般 的铺石,仍一块紧扣一块,没有松动, 可却找不到马蹄踏出的石凹,只是那 铺石的棱角被磨光了,露出不规则的 圆鼓面。当地人说,近几年,边境村屯 民房、公路、园林建设项目多,越南边 民常常过来找活做。 百粤古道钩沉 滇粤关津 韦学虎 《图说民俗》栏目征稿启事 为丰富版面内容,更直观地反映百色风土民情,本版现增设《图说 民俗》栏目,敬请广大读者、摄影爱好者积极投稿。 稿件要求: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投稿,图片要求能展现出 百色的地方民俗、民趣,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文字说明 要求控制在 300 字以内。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文史》版征稿启事 版面定位:繁荣文化,追缅历史。 主要栏目:红色档案、百色文艺、百色非遗、图说民俗、探古寻幽、地方 掌故、地方趣闻、百色书画人、百色历代诗歌赏读、百色民俗等。 稿件要求:语言通俗易懂,稿件内容要符合历史真相,引用历史典 故要认真核实。 稿件字数:控制在2500字以内。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房屋发生了 质的变化,特别是国家移民安置、易地搬 迁政策的实施和危房改造政策的全面铺 开,钢筋混凝土楼房拔地而起,传统的木 瓦房即将消失尽矣。 以桂西北“客家”房屋,即凌云、乐 业、田林三县的汉族民居为例,这些汉族 的祖先因为战乱、荒灾徒步迁徙至此,在 石岭弄场择山而居,被称为“客人”。这些 客人的房屋具有中原建筑的风格,一般 为木瓦结构,三间两厦、五间两厦、长五 间、长七间、厢房、槽门、吊脚楼等大瓦房 遍布石林山坳。他们喜欢在山腰或者坨 坎上建基起屋,最常见的是三间两厦。 “三间”就是房屋正中的三开间,居中一 间为中堂(也叫华堂),设香火神台,是逢 年过节、红白喜事设宴待客、进餐之地。 中堂门口叫大门口,呈“凹”字形,俗称 “吞口”,来人来客,不进屋可在吞口坐 坐。左或右边的一间为厨房,安放火铺、 炊具、碗柜,厨房后面那间为卧室。“两 厦”即三开间的左右两边,放堆、磨、杂物 或者做住宿之用。 房屋均是木质构架,四周用木板装 修围住,屋顶盖烧制的瓦片。一般分为三 层,第一层用石头砌筑屋基,中堂那间基 土为实,两边可挖空,上面铺上长长的楼 板,楼板下面就是猪、牛、马圈;第二层为 一家人吃、住的活动之地;第三层储备粮 食、熏制腊肉和放置其它财产。这样的房 屋人畜共居,人们戏称畜牧局、人事局、 粮食局合署办公修建一幢木瓦房,从破 土兴工、开斧刨柱、起扇上梁、喜开财门 等务必选择吉日良辰。修建这样的一幢 木瓦房需要很多材料:柱头、楼桴、川方、 檩条、椽皮、楼板、装板、瓦片等。备料费 时费力,主家要请亲戚、乡亲们帮助才能 建成。正如木匠所说:“巍巍群山映朝阳, 江河滔滔流水长,主东吉日造新房,银钱 甜语请木匠。一人立房众亲助,诸亲六眷 来帮忙,尽心尽意尽力量,帮工帮钱帮油 粮。”一幢木瓦新房的修建,规矩和礼仪 甚多,只是立新房那天,从祭鲁班到立 柱、起扇、封梁、开梁、钉梁、点梁、缠梁、 上梁、踩梁、抛梁、进财等务必经过 11 个 行礼程序,每一步礼仪,都有祝贺主家财 源广进、人丁兴旺的赞礼词和吉庆语。 最热闹的是抛梁,新房的几列扇柱 架子立起后,抛梁师傅和木匠师傅一边 高声朗诵祝福语,一边踩着扇柱的川方 攀上中柱顶,几个青年人扛着装满糍粑、 糖果等食品的箩筐跟着上,踏着云梯从 亮柱到京柱至中柱,一级一级攀登至红 梁。木匠师傅坐在正红梁右边一头,抛梁 师傅坐在正红梁左边一头,你一段,我一 篇,吟诗赋对:“一抛喜梁闹春阳,二抛喜 梁情意长,三抛喜梁百花放,四抛喜梁粮 满仓,五抛喜梁笑语朗,六抛喜梁乐洋 洋,七抛喜梁人丁旺,八抛喜梁瓜果香, 九抛喜梁吉庆多,十抛喜梁美名扬,连抛 喜梁精神爽,喜事一桩又一桩……”他们 每对完一篇祝福语就向东、西、南、北、中 抛下糍粑、糖饼、钱币。站在华堂里的三 亲六戚、三朋四友争着去捡,谁捡到谁幸 福,鞭炮声、祝福语、欢呼声连成一片。 小时候有月光的晚上,我们常常坐 在吞口唱:“大月亮,小月亮,公公起来做 木匠,嫂嫂起来打鞋底,婆婆起来舂糯 米,舂得喷喷香,打起锣鼓接姑娘,姑娘 姑娘你莫哭,转个弯弯大瓦屋。”大瓦木 屋曾经是一种富有的象征,如今它就要 随着歌谣消失了。 即将消失的桂西北木屋 遥 歌 文/图 木屋外景。 从前,有一对年老的夫妻,无儿无 女,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夫妻俩想儿 盼孙心切,连做梦也想如何才求得像 人家那样有儿子、娶媳妇、抱孙子,过 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于是,有一天,夫 妻俩想出一个办法,用泥巴做成一个 男后生的泥人像,买一套衣服给泥人 穿上,并将其固定好,让其像坐在楼上 用功读书的样子。然后请一位媒婆到 外地帮泥人相媳妇,相好后夫妻俩即 选好黄道吉日送出丰厚的彩礼把媳妇 娶回家。 当媳妇到夫家生活后,夫妻俩怕 事情暴露,又想出一个办法,一日三餐 都给儿媳妇送饭菜上楼给老公,但饭 菜只能送到楼梯口,不能靠近老公以 免影响其读书,这个新来的媳妇很听 话,天天听公婆使唤。终于有一天,夫 妻俩因有急事赶圩去了,媳妇煮好饭 菜送上楼给老公时,特地走到老公身 旁,一看大吃一惊,自己的老公原来是 一个泥人。媳妇既生气又委曲,飞起一 脚把泥人踢碎。夫妻俩回来后发现泥 人已被踢碎,顿时哭得很伤心。婆婆下 楼问媳妇:“楼上到底发生什么事呢?” 媳妇说:“我也不知道,你们出门不久, 我突然听见楼上响了一声,十分惧怕, 不敢上楼看。”接着,夫妻俩就把做泥 人的泥土拿到菜园里堆放,并在这堆 泥土上种一棵柑桔树。一年后这棵柑 桔树开花结果,可是只结一个柑桔,眼 见这个柑桔一天天长大成熟,为了留 着欣赏,夫妻俩吩咐儿媳妇不能摘这 个果,说这是一个宝果,只能看,不能 吃。夫妻俩这么说,倒是让儿媳妇好生 奇怪,每当她到菜园中看这个柑桔时, 心中总是感到有一种难言的喜悦,而 且闻到这个果的香味时总是馋得垂涎 三尺。有一次,她来看这个柑桔时实在 经不起诱惑,就摘下来吃了,吃了以后 就怀孕, 9 个月之后生了一个白白胖胖 的男孩子,这个男孩由于妈妈是吃柑 桔所生,所以取名叫“甘罗”。 甘罗很聪明,5 岁就上学读书,在 学校里老师说其一他就懂得其二,可 谓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他9岁 时,有一次,学校举行比赛,老师将一 个铜鼓的鼓面朝上绑在学校礼堂的天 梁上,告诉学生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 用一把有柄的小木锤打到鼓面响一 声,并且不许木锤留在鼓面上(除开梯 子和长竹杆不能用以外,其它办法均 可使用),谁能做到谁就获得满分。比 赛结果全校只有甘罗做到并获得满 分。甘罗的办法是用妈妈平常做针钱 活所用的线圈,拉出线头绑在木锤上, 然后左手抓线圈(使线圈可以转动), 右手将木锤朝天梁抛上去,木锤越过 天梁再落到鼓面发出响亮的声音,又 随即拉回线圈的线把木锤拉下来。 后来,关于甘罗的聪明才智流传到 皇帝那里,皇帝怕这个小孩将来抢占他 的王位,就叫下人千方百计谋害甘罗。 有一次,皇帝过生日,特邀甘罗赴宴。甘 罗赴宴前告诉妈妈说:“我去参加皇帝 的生日宴凶多吉少,妈,你在家要把一 坛酒倒出一半,留着空间透气,然后捉 几只蜜蜂放进酒坛盖好,再绑一只羊在 酒坛旁边,使羊可以走动。” 甘罗交代妈妈清楚后就去王宫参 加皇帝的生日宴了。在宴会上,皇帝叫 人把准备好的毒酒拿到桌上,为了试 毒酒的药力,皇帝叫侍卫将毒酒灌给 一只大公鸡,一放手大公鸡竟然飞到 城楼上……皇帝认为这种酒并非毒 酒,而是壮阳药酒,于是,抢先饮了一 杯,才给甘罗也饮一杯。甘罗感到势头 不对,飞快回到家,对妈妈说:“妈,你 听见城里哭皇帝,你就哭我啦。” 皇帝派人来打听甘罗的情况,结 果听见甘罗的屋子里既有唱歌的声音 又有走路的脚步声,原来是蜜蜂在酒 坛里轰鸣和羊走动发出的声音,以为 甘罗没有死,那么皇帝也不会有事。但 是,过不了多久,甘罗的妈妈听到城里 哭皇帝,急忙去看自己的儿子,这时甘 罗已经死,妈妈就放声大哭。不过,甘 罗未死之前已经跟妈妈说:“我死的时 候,送葬时请一个眼疾者和一个脚疾 者抬棺材,让眼疾者拿一把柴刀抬棺 走在前,待到皇帝出殡,我也同时出 殡。”等到皇帝出殡时,眼疾者和脚疾 者才一前一后把甘罗的棺材抬出门, 当他们抬棺上山时,半路突然有一条 野滕拦路,怎么走也迈不过去,他俩只 好放下棺材,眼疾者用柴刀砍野滕,不 料野滕的滕汁贱到双眼,双眼一下子 明亮起来。脚疾者看见野滕成药材,也 拿野滕的汁液擦到自己的跛脚上,结果 跛脚也好了起来。他俩不约而同地说: “我们不妨也拿野滕医治甘罗。”于是, 他俩打开棺材,拿野滕汁灌到甘罗嘴 里,过了一会儿,甘罗真的死而复生。 这件事惊动了天府王宫,震憾了 神州大地,因嫉妒而谋害甘罗的皇帝 最终遭到死亡的报应,天资聪颖的甘 罗后来继承了王位,成为名副其实的 甘罗皇。 甘罗皇的传说 韦海新 收集整理 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 在百色城,沿着江滨一路向北走,来到 鹅江与澄碧河交汇处,这就是百色大码头, 如今已是一座公园。置身其间,但见园内种 有各种花草树木,设有供人们健身的场地, 修建有供人们休憩的凉亭和石凳;江边砌 有混凝土台阶,围以铁链护栏;新建的石牌 坊上,镌刻着“大码头”三个繁体字。 20 世纪 70 年代末,恢复高考后不久,我 离开家乡到鹅城求学,每到星期六的傍晚, 总喜欢来到大码头走一走。看夕阳下远航归 来停泊在码头边的货船,还有正在起航离岸 的仙舟。人们在码头上上下下,有卸货的,有 乘船的……码头一派繁忙和热闹的景象。 据《百色县志》记载:“澄碧河沿岸靠城 一侧设有二码头、三码头、四码头、五码头、 六码头等小型石板码头……作城镇居民挑 水洗衣之用。”但唯独此处有不同寻常之处, 那就是后来建起了客货简易码头。民间流 传,以前这一带有一个寨子曰“博涩”。据光 绪版《百色厅志》云:“百色初无官也,有之, 自雍正巳酉年 (1729 年) 始;百色初无城也, 有之,自雍正庚戌年 (1730 年) 始。”而百色 古城形成,当然与这码头关系密切。有学者 称,码头先于城市存在。诚哉!斯言。码头的 出现,成了货物的集散地和人员往来的落脚 点,其岸上自然形成集市,自然人口稠密,于 是城市就发育形成。百色城的建立就缘于 此。它的繁荣,应以粤商贡献为最。《百色厅 志》载: “厢内多土著,厢外多客居,列肆连云 ……”“市廛商贾多粤东来。”“若城厢外,市 肆喧阗,舟载马驮,百货云集,类皆来自粤东 ……”如今,在离大码头遗址不远处有一座 古旧的建筑—红七军军部旧址 (原粤东会 馆) 就是最好的证明。那是康熙五十九年 (1720 年) 一位叫梁煜的粤商集资兴建。据 说其精美的花岗岩方形石柱是在广东打制, 然后用船从广东沿珠江运抵大码头的。“一 支各行工匠上落船脚工食共色纹银九百六 十两。”这是道光年间《重新鼎建粤东会馆碑 记》里的文字,极富粤语韵味,其“上落船”的 地点, “舟载”停靠的地方,就是大码头。 自然,百色城清朝时期之所以繁荣,是 因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清朝时期, 广西的食盐、日用杂货、粮食等货物主要经 百色转运至云贵。据《清实录》记载: “乾隆三 十三年 (公元 1768 年) 四月,两广总督李侍 尧奏称:查粤西通常平等仓,现贮米共计一 百七十万担有奇……自名水次至思恩府属 之百色地方,用船装载;自百色起岸至滇省 广南府属剥隘地方,雇夫挑运。”另据《清实 录》记载:“乾隆三十年 (公元 1765 年) 十一 月初十户部议复:广西巡抚宋郡绥奏视,奉 准部议,酌定采办铜船期限,自省城 (注:指 桂林) 至梧州府,限十二日;梧州至百色限六 十五日;百色至云南剥隘,限七日;剥隘至云 南省城,限二十一日。领运铜斤,自百色至梧 州府,限三十九日。”由此可见,百色城是集 散和中转货物之地,是右江流域的商贸中 心,且当时的水运管理亦已比较规范,连运 输所需时日都能大致计算出来。难怪雍正年 间时任云贵总督鄂尔泰称百色“人烟稠密, 商贾辐揍,乃滇黔之门户。”码头建于何时? 据《百色县志》记载:“港口辟于清雍正八年 (1730 年)。”据此可知,这座码头建造的时 间当先于港口,可见其历史的古老。 我在江边的台阶徘徊,想象大码头旧 时的模样,青石板沿着岸边的斜坡砌成一级 级向江边延伸,粗糙而简陋;它每天不停地 送走一艘艘装满滇黔桂的桐油、茶油、青麻、 八角、茴油等土特产货物的货船,又迎来一 艘艘装满百货、五金、文具及棉纱等当地居 民生活必需品的货船。这古老的码头,它见 证了民国 18 年 (1929 年) 10 月 22 日那不寻 常的日子。记得在红七军军部旧址 (原粤东 会馆) 那里,我曾经看到“1929 年百色旧城 模型”。这个模型让我看到了百色在民国年 间的历史风貌,更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创业的 艰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模型提供的历史原 貌显示,在大码头下面竖有一块小木牌,上 书“1929 年邓小平上岸码头”,含义深刻,意 义重大。据史料记载:1929 年 10 月 14 日早 晨,邓小平率警卫部队和工作人员,指挥满 载着军械物资的船队,溯右江驶往右江地区 的百色城,张云逸等同志则率领广西警备第 四大队和教导总队2000多人,从陆路掩护 船队前进。 10月22日,邓小平与张云逸率部 队到达右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百 色城。当年邓小平上岸的地方就是大码头, 百色的历史亦因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沧海桑田,而江水依旧悠悠向东流去, 那拍岸的水花似乎在向人们诉说昔日在大 码头曾经发生的故事。 大码头史话 廖锦忠 寓意深刻的西林壮族俗语 生活在西林县境内的壮族人民历史悠久,文化源 远流长,日常交流的语言中有些俗语耐人寻味,寓意深 刻,形象逼真,具有很好的启迪教育意义,是西林壮族人民 长期实践和智慧的结晶。 如“嫁挠赖咯喽” (秧苗腐烂怪罪斑鸠) ,这句俗语说的是 因为自己技术不好和管理不当,导致刚刚播种的秧苗腐烂,怕 人说笑或指责,就说是秧苗被斑鸠连根拔起,以致枯萎腐烂。启 示后人播种秧苗要观天时、讲技术,才不重蹈前车之辙。现在引 申为做不好事情还找借口敷衍或搪塞的意思。“混唻喯暖” (人 多 牛 成 虫) ,这句俗语说的是因为大家不齐心,各持己见,以致死 牛腐烂生蛆。与汉语的俗语“木匠多了房子歪”不谋而合,令人深 思,启示人们做事一定要齐心协力。“丢股唥蟹啷” (逃离虎口又遇 见 斑 黄 牛) ,这句俗语说的是有些女人受到蒙蔽,逃离以为“不幸 福”的婚姻,结果遭遇更残酷的婚姻,告诫人们要谨慎行事,不要意 气用事。“酿刃三枉就” (苍 蝇 三 道 拐) ,这句俗语是以苍蝇的身体 为形象比喻,说的是人生不是一帆风顺,或落难,或遭受挫折,但 是也会有春风得意的时候,告诫人们不能欺人太甚,要思前想 后。“哩唥噔同柳” (心 与 肝 杂) ,这句俗语借动物的心脏通假壮 话“好”的意思,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听信别人的甜言蜜语,要 提防其心怀鬼胎,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相 吻合,令人深思。 西林县的壮族俗语博大精深,不胜枚举,句句都蕴含 着深刻的道理和寓意。“昼吗咪捞哦” (狗头不怕屎) 、“吧 昂唥么” (鱼欢活水) 、“呆咪夜昂” (死牛不忘眺) “姑步呱咪呆” (做憨人不死) 、“魂咪冷喯冷” (人不 见天见) 、“跟呀防咪河” (白食鬼不容) ……这 些俗语都是寓道理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说 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又好理解,寓意 深刻,耐人寻味。 农春和

Transcript of 寓意深刻的西林壮族俗语 -...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责编/版式:卢桂游 校对:蒙 怡

6 文 史

最初知道百粤古道上的滇粤关津是在《壮族百科辞典》里,辞条作者是梅其武和黄加模。里面只简短地写着:

“在那坡县百省乡那布村水弄屯,中越边境线上,为我国粤滇及缅甸古通道上的关隘之一”。

2016 年仲夏,我们一行从那坡县城驱车南行,两个多小时后进入那布村地界。向导说:“到水弄屯需要一个小时左右,有一条修建于1981年11月的村级公路,从百埃山正面盘旋而上,该山海拔1218米。几年前进行扩道,铺上全新的水泥路面,大部分仍沿百粤古道修筑。”

古道是迎着陡峭如削的山峰修筑的,设有憩息点。有时候,马帮从关口往下赶货,马背上的货物尽管绑扎紧缩如蚕茧,也控制不住连鞍带物从马身上脱疆而出,翻滚到谷底,过往商客称这段山路为“鬼门关”。

领略了莲花山的巍峨,更觉百埃山的高峻。我们的车行驶到第六道弯,停车觅景,在山弯高崖处小心踏上一方临空山岩,微风袭来,忽感一阵眩晕,然而又被景色所陶醉:山间悬崖珍木葱茏,小鸟啁啾;脚下山道逶迤,新建民居村舍,盘棋似地井然,原生态的绿瓦,与坡间摆动的绿竹交融成趣;那坡县最高山峰妖皇山被茫茫白雾托起,若隐若现。忆往昔,滇、黔、桂以及东南亚诸国商旅、戍边将士们,在这条险道上,在陡壁间爬行,真是道不完的艰辛啊!

水弄屯是一个苗族同胞聚居的苗寨,四周都被高耸的石山环抱着,屯后层峦叠嶂,山间树木葱密高大,藤条蔓延。清乾隆年间,镇安知府赵翼巡边时写的《树海》中所述:“镇安沿边与安南接壤处,皆崇山密箐,斧斤所不到,老藤古树有洪荒所生,至今尚葱郁者,其地冬不落叶。每风来,万叶皆飐,山如之鳞甲,全身皆动,真奇观也……”如今仍可看到《树海》所述的景观。

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和边境地区扶持力度加大,水弄屯的水、电、路、民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非常快,屯内铺上水泥路,家家户户有电视机、摩托车。改造了的民居井然有序,人畜分居。水是从深山间引来的,洁净如玉,都落到灶头。我屈手喝一口山泉,顿有一股清爽从喉咙直透至心底。村舍旁、篱笆间挂满熟透了的黄瓜、丝爪,屋檐下晾着一串串干菜,有淡黄的萝卜干、乌黑的霉干菜、透红的辣椒、淡青的丝豆……置身于此,我们品到了原生态生活的真实况味。

在村中一位负责巡边的老人的指引下,在百粤古道山坳往西30多米的

山弄间,我们在一块黑黝黝竖立着的高2米、宽2.2米的大石头上,找到慕名而去的“滇粤关津”字幅。刻字为楷体,字幅宽0.5米、高0.58米,分两行书,每个字体高0.15米、宽0.2米,均为阴刻,没有落款,涂朱红色。我们在山坳遗留下的长 20 米、宽 4 米的那段百粤古道上来回地走着,沉思着,想象着,1000多年前的时候,这关津会是什么模样?清乾隆二十一年修编的《镇安府志》记载:“怕怀,大隘。厅西南一百九十里,东南至怕怀子隘三十三里,西至云南广南广府宝宁县麻娄卡九十里,南至安南保乐州枯榜隘五里,隘前小溪流出夷地,溪上设木栅,下开水窦,隘房在山凹,官兵五名,土勇二十名巡防。”越南保乐州枯榜隘就在不远处,可百粤古道像一条厚实的腰带,紧束着百埃山山腰平直过去。越南边民劳作、买卖,仍开着摩托车到界碑处。关津隘房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0月,已改设为那摩对汛办事处,解放后又改为那布边境工作站,站内有篮球场、排球场等活动场所,驻守那里的工作人员用水、用电方便,时时有车辆直达县、乡人民政府驻地。

关津上的贸易随着交通发达,却不像昔日那样热闹了。据当地的老人讲:古时关津每天投宿的人很多,有马栈、酒坊、药铺等,还有卖马草、马料、日用商品,两三个猪肉摊,有操不同的口音,有唱不同的戏调。现在山坳间有一间三开间的日用商品店,里面样品繁多,热货是家用电器、饮料。攀谈间,一位中年妇女,肩上斜挂着一个装玉米苗的小筐,带着一个小姑娘走进来,热情的老板娘便忙着招呼起来。她俩在柜台前来回看看,小姑娘指着高压锅,小声唧唧,用当地土话问了价。母女俩各要了一根冰棒,坐店的小姑娘向她俩嘀咕两句,两人相对甜甜一笑,便离去了。后来店主告诉我们:“她们两个人都是越南边民,来看她们地里的玉米苗长势,顺路过来购物。边民劳作、赶圩、买卖等经常见面,久了还“交同年”,有的还是亲戚关系呢。她们手里的中国货币,是平时来我们这里打零工、销售山货积攒的。”

从商店出来,我们又去瞻仰那段遗留在国境线上的百粤古道。在仅存的10多米路面间,我们特意用树枝清扫淤泥,用抹布慢慢擦抹尘埃。鳞甲般的铺石,仍一块紧扣一块,没有松动,可却找不到马蹄踏出的石凹,只是那铺石的棱角被磨光了,露出不规则的圆鼓面。当地人说,近几年,边境村屯民房、公路、园林建设项目多,越南边民常常过来找活做。

百粤古道钩沉之

滇粤关津□韦学虎

《图说民俗》栏目征稿启事为丰富版面内容,更直观地反映百色风土民情,本版现增设《图说

民俗》栏目,敬请广大读者、摄影爱好者积极投稿。稿件要求: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投稿,图片要求能展现出

百色的地方民俗、民趣,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文字说明要求控制在300字以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史》版征稿启事版面定位:繁荣文化,追缅历史。主要栏目:红色档案、百色文艺、百色非遗、图说民俗、探古寻幽、地方

掌故、地方趣闻、百色书画人、百色历代诗歌赏读、百色民俗等。稿件要求:语言通俗易懂,稿件内容要符合历史真相,引用历史典

故要认真核实。稿件字数:控制在2500字以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房屋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国家移民安置、易地搬迁政策的实施和危房改造政策的全面铺开,钢筋混凝土楼房拔地而起,传统的木瓦房即将消失尽矣。

以桂西北“客家”房屋,即凌云、乐业、田林三县的汉族民居为例,这些汉族的祖先因为战乱、荒灾徒步迁徙至此,在石岭弄场择山而居,被称为“客人”。这些客人的房屋具有中原建筑的风格,一般为木瓦结构,三间两厦、五间两厦、长五间、长七间、厢房、槽门、吊脚楼等大瓦房遍布石林山坳。他们喜欢在山腰或者坨坎上建基起屋,最常见的是三间两厦。

“三间”就是房屋正中的三开间,居中一间为中堂(也叫华堂),设香火神台,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设宴待客、进餐之地。中堂门口叫大门口,呈“凹”字形,俗称

“吞口”,来人来客,不进屋可在吞口坐坐。左或右边的一间为厨房,安放火铺、炊具、碗柜,厨房后面那间为卧室。“两厦”即三开间的左右两边,放堆、磨、杂物或者做住宿之用。

房屋均是木质构架,四周用木板装修围住,屋顶盖烧制的瓦片。一般分为三层,第一层用石头砌筑屋基,中堂那间基土为实,两边可挖空,上面铺上长长的楼板,楼板下面就是猪、牛、马圈;第二层为

一家人吃、住的活动之地;第三层储备粮食、熏制腊肉和放置其它财产。这样的房屋人畜共居,人们戏称畜牧局、人事局、粮食局合署办公修建一幢木瓦房,从破土兴工、开斧刨柱、起扇上梁、喜开财门等务必选择吉日良辰。修建这样的一幢木瓦房需要很多材料:柱头、楼桴、川方、檩条、椽皮、楼板、装板、瓦片等。备料费时费力,主家要请亲戚、乡亲们帮助才能建成。正如木匠所说:“巍巍群山映朝阳,江河滔滔流水长,主东吉日造新房,银钱甜语请木匠。一人立房众亲助,诸亲六眷来帮忙,尽心尽意尽力量,帮工帮钱帮油粮。”一幢木瓦新房的修建,规矩和礼仪甚多,只是立新房那天,从祭鲁班到立柱、起扇、封梁、开梁、钉梁、点梁、缠梁、上梁、踩梁、抛梁、进财等务必经过11个行礼程序,每一步礼仪,都有祝贺主家财源广进、人丁兴旺的赞礼词和吉庆语。

最热闹的是抛梁,新房的几列扇柱架子立起后,抛梁师傅和木匠师傅一边高声朗诵祝福语,一边踩着扇柱的川方攀上中柱顶,几个青年人扛着装满糍粑、糖果等食品的箩筐跟着上,踏着云梯从亮柱到京柱至中柱,一级一级攀登至红梁。木匠师傅坐在正红梁右边一头,抛梁师傅坐在正红梁左边一头,你一段,我一篇,吟诗赋对:“一抛喜梁闹春阳,二抛喜

梁情意长,三抛喜梁百花放,四抛喜梁粮满仓,五抛喜梁笑语朗,六抛喜梁乐洋洋,七抛喜梁人丁旺,八抛喜梁瓜果香,九抛喜梁吉庆多,十抛喜梁美名扬,连抛喜梁精神爽,喜事一桩又一桩……”他们每对完一篇祝福语就向东、西、南、北、中抛下糍粑、糖饼、钱币。站在华堂里的三亲六戚、三朋四友争着去捡,谁捡到谁幸

福,鞭炮声、祝福语、欢呼声连成一片。小时候有月光的晚上,我们常常坐

在吞口唱:“大月亮,小月亮,公公起来做木匠,嫂嫂起来打鞋底,婆婆起来舂糯米,舂得喷喷香,打起锣鼓接姑娘,姑娘姑娘你莫哭,转个弯弯大瓦屋。”大瓦木屋曾经是一种富有的象征,如今它就要随着歌谣消失了。

即将消失的桂西北木屋□遥歌 文/图

木屋外景。

从前,有一对年老的夫妻,无儿无女,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夫妻俩想儿盼孙心切,连做梦也想如何才求得像人家那样有儿子、娶媳妇、抱孙子,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于是,有一天,夫妻俩想出一个办法,用泥巴做成一个男后生的泥人像,买一套衣服给泥人穿上,并将其固定好,让其像坐在楼上用功读书的样子。然后请一位媒婆到外地帮泥人相媳妇,相好后夫妻俩即选好黄道吉日送出丰厚的彩礼把媳妇娶回家。

当媳妇到夫家生活后,夫妻俩怕事情暴露,又想出一个办法,一日三餐都给儿媳妇送饭菜上楼给老公,但饭菜只能送到楼梯口,不能靠近老公以免影响其读书,这个新来的媳妇很听话,天天听公婆使唤。终于有一天,夫妻俩因有急事赶圩去了,媳妇煮好饭菜送上楼给老公时,特地走到老公身旁,一看大吃一惊,自己的老公原来是一个泥人。媳妇既生气又委曲,飞起一脚把泥人踢碎。夫妻俩回来后发现泥人已被踢碎,顿时哭得很伤心。婆婆下楼问媳妇:“楼上到底发生什么事呢?”媳妇说:“我也不知道,你们出门不久,我突然听见楼上响了一声,十分惧怕,不敢上楼看。”接着,夫妻俩就把做泥

人的泥土拿到菜园里堆放,并在这堆泥土上种一棵柑桔树。一年后这棵柑桔树开花结果,可是只结一个柑桔,眼见这个柑桔一天天长大成熟,为了留着欣赏,夫妻俩吩咐儿媳妇不能摘这个果,说这是一个宝果,只能看,不能吃。夫妻俩这么说,倒是让儿媳妇好生奇怪,每当她到菜园中看这个柑桔时,心中总是感到有一种难言的喜悦,而且闻到这个果的香味时总是馋得垂涎三尺。有一次,她来看这个柑桔时实在经不起诱惑,就摘下来吃了,吃了以后就怀孕,9个月之后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子,这个男孩由于妈妈是吃柑桔所生,所以取名叫“甘罗”。

甘罗很聪明,5岁就上学读书,在学校里老师说其一他就懂得其二,可谓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他 9 岁时,有一次,学校举行比赛,老师将一个铜鼓的鼓面朝上绑在学校礼堂的天梁上,告诉学生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用一把有柄的小木锤打到鼓面响一声,并且不许木锤留在鼓面上(除开梯子和长竹杆不能用以外,其它办法均可使用),谁能做到谁就获得满分。比赛结果全校只有甘罗做到并获得满分。甘罗的办法是用妈妈平常做针钱活所用的线圈,拉出线头绑在木锤上,

然后左手抓线圈(使线圈可以转动),右手将木锤朝天梁抛上去,木锤越过天梁再落到鼓面发出响亮的声音,又随即拉回线圈的线把木锤拉下来。

后来,关于甘罗的聪明才智流传到皇帝那里,皇帝怕这个小孩将来抢占他的王位,就叫下人千方百计谋害甘罗。有一次,皇帝过生日,特邀甘罗赴宴。甘罗赴宴前告诉妈妈说:“我去参加皇帝的生日宴凶多吉少,妈,你在家要把一坛酒倒出一半,留着空间透气,然后捉几只蜜蜂放进酒坛盖好,再绑一只羊在酒坛旁边,使羊可以走动。”

甘罗交代妈妈清楚后就去王宫参加皇帝的生日宴了。在宴会上,皇帝叫人把准备好的毒酒拿到桌上,为了试毒酒的药力,皇帝叫侍卫将毒酒灌给一只大公鸡,一放手大公鸡竟然飞到城楼上……皇帝认为这种酒并非毒酒,而是壮阳药酒,于是,抢先饮了一杯,才给甘罗也饮一杯。甘罗感到势头不对,飞快回到家,对妈妈说:“妈,你听见城里哭皇帝,你就哭我啦。”

皇帝派人来打听甘罗的情况,结果听见甘罗的屋子里既有唱歌的声音又有走路的脚步声,原来是蜜蜂在酒坛里轰鸣和羊走动发出的声音,以为甘罗没有死,那么皇帝也不会有事。但

是,过不了多久,甘罗的妈妈听到城里哭皇帝,急忙去看自己的儿子,这时甘罗已经死,妈妈就放声大哭。不过,甘罗未死之前已经跟妈妈说:“我死的时候,送葬时请一个眼疾者和一个脚疾者抬棺材,让眼疾者拿一把柴刀抬棺走在前,待到皇帝出殡,我也同时出殡。”等到皇帝出殡时,眼疾者和脚疾者才一前一后把甘罗的棺材抬出门,当他们抬棺上山时,半路突然有一条野滕拦路,怎么走也迈不过去,他俩只好放下棺材,眼疾者用柴刀砍野滕,不料野滕的滕汁贱到双眼,双眼一下子明亮起来。脚疾者看见野滕成药材,也拿野滕的汁液擦到自己的跛脚上,结果跛脚也好了起来。他俩不约而同地说:

“我们不妨也拿野滕医治甘罗。”于是,他俩打开棺材,拿野滕汁灌到甘罗嘴里,过了一会儿,甘罗真的死而复生。

这件事惊动了天府王宫,震憾了神州大地,因嫉妒而谋害甘罗的皇帝最终遭到死亡的报应,天资聪颖的甘罗后来继承了王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甘罗皇。

甘罗皇的传说□韦海新 收集整理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

在百色城,沿着江滨一路向北走,来到鹅江与澄碧河交汇处,这就是百色大码头,如今已是一座公园。置身其间,但见园内种有各种花草树木,设有供人们健身的场地,修建有供人们休憩的凉亭和石凳;江边砌有混凝土台阶,围以铁链护栏;新建的石牌坊上,镌刻着“大码头”三个繁体字。

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后不久,我离开家乡到鹅城求学,每到星期六的傍晚,总喜欢来到大码头走一走。看夕阳下远航归来停泊在码头边的货船,还有正在起航离岸的仙舟。人们在码头上上下下,有卸货的,有乘船的……码头一派繁忙和热闹的景象。

据《百色县志》记载:“澄碧河沿岸靠城一侧设有二码头、三码头、四码头、五码头、六码头等小型石板码头……作城镇居民挑水洗衣之用。”但唯独此处有不同寻常之处,那就是后来建起了客货简易码头。民间流传,以前这一带有一个寨子曰“博涩”。据光绪版《百色厅志》云:“百色初无官也,有之,自雍正巳酉年(1729年)始;百色初无城也,有之,自雍正庚戌年(1730年)始。”而百色古城形成,当然与这码头关系密切。有学者称,码头先于城市存在。诚哉!斯言。码头的出现,成了货物的集散地和人员往来的落脚点,其岸上自然形成集市,自然人口稠密,于是城市就发育形成。百色城的建立就缘于此。它的繁荣,应以粤商贡献为最。《百色厅志》载:“厢内多土著,厢外多客居,列肆连云……”“市廛商贾多粤东来。”“若城厢外,市肆喧阗,舟载马驮,百货云集,类皆来自粤东……”如今,在离大码头遗址不远处有一座古旧的建筑——红七军军部旧址(原粤东会馆)就是最好的证明。那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一位叫梁煜的粤商集资兴建。据说其精美的花岗岩方形石柱是在广东打制,然后用船从广东沿珠江运抵大码头的。“一支各行工匠上落船脚工食共色纹银九百六十两。”这是道光年间《重新鼎建粤东会馆碑记》里的文字,极富粤语韵味,其“上落船”的地点,“舟载”停靠的地方,就是大码头。

自然,百色城清朝时期之所以繁荣,是因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清朝时期,广西的食盐、日用杂货、粮食等货物主要经百色转运至云贵。据《清实录》记载:“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四月,两广总督李侍

尧奏称:查粤西通常平等仓,现贮米共计一百七十万担有奇……自名水次至思恩府属之百色地方,用船装载;自百色起岸至滇省广南府属剥隘地方,雇夫挑运。”另据《清实录》记载:“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十一月初十户部议复:广西巡抚宋郡绥奏视,奉准部议,酌定采办铜船期限,自省城(注:指桂林)至梧州府,限十二日;梧州至百色限六十五日;百色至云南剥隘,限七日;剥隘至云南省城,限二十一日。领运铜斤,自百色至梧州府,限三十九日。”由此可见,百色城是集散和中转货物之地,是右江流域的商贸中心,且当时的水运管理亦已比较规范,连运输所需时日都能大致计算出来。难怪雍正年间时任云贵总督鄂尔泰称百色“人烟稠密,商贾辐揍,乃滇黔之门户。”码头建于何时?据《百色县志》记载:“港口辟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据此可知,这座码头建造的时间当先于港口,可见其历史的古老。

我在江边的台阶徘徊,想象大码头旧时的模样,青石板沿着岸边的斜坡砌成一级级向江边延伸,粗糙而简陋;它每天不停地送走一艘艘装满滇黔桂的桐油、茶油、青麻、八角、茴油等土特产货物的货船,又迎来一艘艘装满百货、五金、文具及棉纱等当地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货船。这古老的码头,它见证了民国18年(1929年)10月22日那不寻常的日子。记得在红七军军部旧址(原粤东会馆)那里,我曾经看到“1929年百色旧城模型”。这个模型让我看到了百色在民国年间的历史风貌,更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创业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模型提供的历史原貌显示,在大码头下面竖有一块小木牌,上书“1929年邓小平上岸码头”,含义深刻,意义重大。据史料记载:1929年10月14日早晨,邓小平率警卫部队和工作人员,指挥满载着军械物资的船队,溯右江驶往右江地区的百色城,张云逸等同志则率领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和教导总队2000多人,从陆路掩护船队前进。10月22日,邓小平与张云逸率部队到达右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百色城。当年邓小平上岸的地方就是大码头,百色的历史亦因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沧海桑田,而江水依旧悠悠向东流去,那拍岸的水花似乎在向人们诉说昔日在大码头曾经发生的故事。

大码头史话□廖锦忠 寓意深刻的西林壮族俗语

生活在西林县境内的壮族人民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日常交流的语言中有些俗语耐人寻味,寓意深

刻,形象逼真,具有很好的启迪教育意义,是西林壮族人民长期实践和智慧的结晶。

如“嫁挠赖咯喽”(秧苗腐烂怪罪斑鸠),这句俗语说的是因为自己技术不好和管理不当,导致刚刚播种的秧苗腐烂,怕人说笑或指责,就说是秧苗被斑鸠连根拔起,以致枯萎腐烂。启示后人播种秧苗要观天时、讲技术,才不重蹈前车之辙。现在引申为做不好事情还找借口敷衍或搪塞的意思。“混唻㖞喯暖”(人多牛成虫),这句俗语说的是因为大家不齐心,各持己见,以致死牛腐烂生蛆。与汉语的俗语“木匠多了房子歪”不谋而合,令人深思,启示人们做事一定要齐心协力。“丢股唥蟹啷”(逃离虎口又遇见斑黄牛),这句俗语说的是有些女人受到蒙蔽,逃离以为“不幸福”的婚姻,结果遭遇更残酷的婚姻,告诫人们要谨慎行事,不要意气用事。“酿刃三枉就”(苍蝇三道拐),这句俗语是以苍蝇的身体为形象比喻,说的是人生不是一帆风顺,或落难,或遭受挫折,但是也会有春风得意的时候,告诫人们不能欺人太甚,要思前想后。“哩唥噔同柳”(心与肝杂),这句俗语借动物的心脏通假壮话“好”的意思,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听信别人的甜言蜜语,要提防其心怀鬼胎,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相吻合,令人深思。

西林县的壮族俗语博大精深,不胜枚举,句句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寓意。“昼吗咪捞哦”(狗头不怕屎)、“吧昂唥么”(鱼欢活水)、“㖞呆咪夜昂”(死牛不忘眺)、“姑步呱咪呆”(做憨人不死)、“魂咪冷喯冷”(人不

见天见)、“跟呀防咪河”(白食鬼不容)……这些俗语都是寓道理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说

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又好理解,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农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