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以来我国首创的森林经营方法 -...

8
DOI:10.12171/j.1000−1522.20190325 惠刚盈,留德博士,1961 2 月生于陕西富平县。现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二级研 究员、首席专家、森林培育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兼职教授、德国洪 堡学者、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林学会栎类分会副理事长、世界银行项目 独立专家、2000 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 2000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 年国际林联(IUFRO)杰出博士研究奖;2000 年第五届海峡两岸林业敬业奖 (刘业经教授奖励基金奖);2001 年德国洪堡基金研究奖学金;2011 年获梁希二等 奖;2016 甘肃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7 年获梁希二等奖;2018 中国林科院重大成果 奖。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国家级农业推广、国家自然基金、948 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 15 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科学论文 150 余篇,其中 40 多篇在 国外发表,30 多篇被 SCI 收录;出版专著 10 部,其中 3 部在国外出版;获得发明专利 7 项。创新性地提 出了结构化森林经营赵中华,农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就职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 究所,主要从事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及森林结构、动态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 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推广项 目及中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课题十余项;在天然林经营理论与技术 方面,提出了森林自然度量评价方法和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方法,实现了森林自然 度的量化表达和森林经营方向的确定;在森林空间结构量化方法方面,提出角尺度 判断林木分布格局显著性检验方法和林分空间优势度表达方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了森林空间结构量化方法。在我国不同类型森林中建立了大量的长期的经营监测样 地和试验示范区,积累了丰富的试验数据。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 64 篇,参著 5 部,授权专利 4 项,制订行业标准 2 项,鉴定成果 2 项, 登记软件著作权 2 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 项(排名第 3),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 3 项(排名 3、第 3 和第 1),获中国林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1 项(排名第 3)。 21 世纪以来我国首创的森林经营方法 赵中华 惠刚盈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 摘要:我国林业建设已经全面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阶段,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已成为满足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要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措施,改善森林的结构,加速森林 的生长和正向演替,提高森林的生产力,提升森林质量。本文在简要回顾我国林业建设不同阶段的森林经营目标和经营 技术的基础上,对林业建设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阶段以来,我国自主研发的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进行了全面回顾,从 理论基础、核心技术和应用实践这 3 个方面重点对生态采伐更新技术体系”“天然林保育恢复技术体系结构化森林 经营理念与技术体系进行系统总结,旨在为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供依据。 关键词:生态建设;可持续经营;森林经营方法;提质增效 收稿日期: 2019−08−12 修回日期: 2019−09−20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D0600203)。 第一作者: 赵中华,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森林结构。Email[email protected] 地址:100091 北京 市颐和园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责任作者: 惠刚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天然林经营模拟。Email[email protected] 地址:同上。 本刊网址: http://j.bjfu.edu.cnhttp://journal.bjfu.edu.cn 41 卷第 12 Vol. 41No. 12 2019 12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Dec. 2019

Transcript of 世纪以来我国首创的森林经营方法 -...

Page 1: 世纪以来我国首创的森林经营方法 - bjfu.edu.cnj.bjfu.edu.cn/fileBJLYDXXB/journal/article/... · 型采运”[16]、“生态性采伐”[12]、“生态型采伐”[17]、“考

  DOI:10.12171/j.1000−1522.20190325

惠刚盈,留德博士,1961年 2月生于陕西富平县。现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二级研

究员、首席专家、森林培育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兼职教授、德国洪

堡学者、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林学会栎类分会副理事长、世界银行项目

独立专家、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 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国际林联(IUFRO)杰出博士研究奖;2000年第五届海峡两岸林业敬业奖

(刘业经教授奖励基金奖);2001年德国洪堡基金研究奖学金;2011年获梁希二等

奖;2016甘肃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7年获梁希二等奖;2018中国林科院重大成果

奖。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国家级农业推广、国家自然基金、948和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 15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科学论文 150余篇,其中 40多篇在

国外发表,30多篇被 SCI收录;出版专著 10部,其中 3部在国外出版;获得发明专利 7项。创新性地提

出了“结构化森林经营”。

赵中华,农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就职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

究所,主要从事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及森林结构、动态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

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推广项

目及中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课题十余项;在天然林经营理论与技术

方面,提出了森林自然度量评价方法和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方法,实现了森林自然

度的量化表达和森林经营方向的确定;在森林空间结构量化方法方面,提出角尺度

判断林木分布格局显著性检验方法和林分空间优势度表达方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了森林空间结构量化方法。在我国不同类型森林中建立了大量的长期的经营监测样

地和试验示范区,积累了丰富的试验数据。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 64篇,参著 5部,授权专利 4项,制订行业标准 2项,鉴定成果 2项,

登记软件著作权 2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项(排名第 3),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 3项(排名

第 3、第 3和第 1),获中国林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1项(排名第 3)。

21 世纪以来我国首创的森林经营方法

赵中华      惠刚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

摘要:我国林业建设已经全面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阶段,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已成为满足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要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措施,改善森林的结构,加速森林

的生长和正向演替,提高森林的生产力,提升森林质量。本文在简要回顾我国林业建设不同阶段的森林经营目标和经营

技术的基础上,对林业建设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阶段以来,我国自主研发的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进行了全面回顾,从

理论基础、核心技术和应用实践这 3个方面重点对“生态采伐更新技术体系”“天然林保育恢复技术体系”及“结构化森林

经营理念与技术体系”进行系统总结,旨在为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供依据。

关键词:生态建设;可持续经营;森林经营方法;提质增效

  收稿日期: 2019−08−12   修回日期: 2019−09−20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D0600203)。

第一作者: 赵中华,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森林结构。Email:[email protected]  地址:100091 北京

市颐和园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责任作者: 惠刚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天然林经营模拟。Email:[email protected]  地址:同上。

本刊网址: http://j.bjfu.edu.cn;http://journal.bjfu.edu.cn

第 41 卷 第 12 期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l. 41,No. 122019 年 12 月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Dec. ,2019

Page 2: 世纪以来我国首创的森林经营方法 - bjfu.edu.cnj.bjfu.edu.cn/fileBJLYDXXB/journal/article/... · 型采运”[16]、“生态性采伐”[12]、“生态型采伐”[17]、“考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1522(2019)12−0050−08

引文格式:赵中华,惠刚盈. 21世纪以来我国首创的森林经营方法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41(12):50−57. Zhao

Zhonghua, Hui Gangying. Forest management method originated by China since the 21st century[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19, 41(12): 50−57.

Forest management method originated by China since the 21st century

Zhao Zhonghua Hui Gangying(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Key Laboratory of Tree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China’s forestry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and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has been amain task of  forestry  construction.  Cultivating healthy,  stable,  high-quality  and efficient  forest  ecosystemshas become the goal to meet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era.  The  key  to  achieving  this  goal  is  to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forests,  accelerate  forest  growth  andforward  succession,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of  forests  by  adopting  scientific  and  rationalmanagement  measures.  Based  on  a  brief  review  of  the  forest  management  objectives  and  techniques  indifferent  stages  of  forestry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reviews  the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of  forestmanagement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in  China  since  forestry  construction  entered  the  stage  of  ecologicalconstruction, focusing on the technical system of “ecological harvesting and regeneration”, “natural forest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  and   “structural-based  forest  management ”  summarized  from  three  aspects:theoretical basis, cor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 in order to provide a basis for precise upgradingof forest quality currently being implemented in China.Key word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management; forest management method; improvement ofquality and efficiency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林业建设的发展大致经

历木材生产阶段,木材和生态建设兼顾以及以生态

建设为主的 3个阶段 [1]。从建国初期到 20世纪

70年代末,由于我国处于新中国建设阶段,国家建

设的重点在于发展工业,林业发展要为工业发展服

务,林业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这一时期

也是我国林业发展较为粗放的一个时期;从 20世纪

70年代末到 90年代初,林业发展则以木材生产和生

态建设兼顾为主,在这一时期,国家启动了以“三北

防护林”为代表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开启了我国林

业发展兼顾生态建设的大幕;20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现代

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陆续启动了“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

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总体布局,标志着我国林业发展全面进入了以生

态建设为主的新阶段。长期以来,我国林业建设取

得了辉煌的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

献,然而,我国林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与经济

社会的发展需求还不适应,突出问题表现在森林生

产低下,结构单一,生态功能脆弱,生态系统稳定性

差等方面[2],尚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

总体要求。

森林经营是林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是实现森林

质量提升的根本途径。在新中国林业建设过程中,

我国在森林经营方法方面做了许多探索性工作,如

在以木材生产为主的阶段,提出了北方次生林综合

培育体系[3−4]、南方人工林的 5控 1提高[5] 和人工林

优化栽培模式体系[6],同时也引入国外的先进理念和

技术指导森林经营,如法国的“检查法”在吉林汪清

林业局开展了长期的经营实践和监测[7−8],特别是在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我国先后引进

了欧洲的“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目标树经营体

系”,在我国不同类型森林中开展了经营实践[9−10],并

不断改良发展。进入 21世纪以来,我国的森林经营

方法在引进、消化与吸收世界先进经营理念的过程

中,也结合我国的林情开展了理论与技术创新,先后

提出了“森林生态采伐更新技术体系”[11−12]、“天然林

保育与生态恢复技术体系”[13]、“结构化森林经营”[14−15]

等,并在我国不同类型森林中开展了经营实践。当

前,提升森林质量已成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林

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加强森林经营是林业发

第 12 期 赵中华等: 21世纪以来我国首创的森林经营方法 51

Page 3: 世纪以来我国首创的森林经营方法 - bjfu.edu.cnj.bjfu.edu.cn/fileBJLYDXXB/journal/article/... · 型采运”[16]、“生态性采伐”[12]、“生态型采伐”[17]、“考

展的当务之急。本文对我国 21世纪以来创新提出的

森林经营理论体系从理论基础、核心技术和应用实

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以期为我国正在实施

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供依据与参考。

1   森林生态采伐更新技术体系

1.1 理论基础

森林的适度采伐与更新既能满足人类的木材

消费,又能起到调节森林结构,促进森林健康发展

的作用[11]。由于传统的森林采伐方式在森林环境保

护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许多国家开始探索能将森

林环境破坏减小到最小程度的采伐方式,特别是在

一些林业发达国家,从 20世纪 50年代开始在采伐

与更新方面就制定了有利于森林恢复,有利于森林

多样性保护,减小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原则。我

国从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出现了“生态

型采运”[16]、“生态性采伐”[12]、“生态型采伐”[17]、“考虑生态的采伐作业”[18]、“生态采伐”[11−12] 等概念,这

些概念都强调森林采伐应以现代生态学原理为指

导,尽可能地减少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实现

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2005年,唐守

正、张会儒等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基础,将“森林生态采伐更新”表述为:依照森林生态理论指导

森林采伐作业,使采伐和更新达到既高效利用森林

又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达到森林可持

续利用的目的。并在“采伐不影响或尽可能不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不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结

构、功能的损伤。其采伐设计不仅要考虑木材收获,

而且要考虑维持森林固有的生物多样性、树种组成

和搭配、林相和森林景观及其功能等因素”  [11−12]。并以东北天然林为对象,系统地提出了“森林生态

采伐更新技术体系”。1.2 核心技术与应用实践

森林生态采伐更新技术从林分、景观和模仿自

然干扰 3个层次提出了适用于多种森林生态系统的

共性技术和个性技术[19−20]。在共性技术中,以减少采

伐对环境的影响为出发点,融入了“森林生态系统经

营”和“近自然经营”的思想,从森林生态采伐更新的

规划决策技术、作业技术及采伐作业更新等方面给

出了框架性规定,并针对森林采伐类型和方式、禁伐

区和缓冲区设置、伐区调查设计、林木采伐作业、伐

区清理、森林更新、景观规划等方面详细地规定了相

关技术指标和要求。在个性技术中,针对东北林区

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云杉(Picea asperata)冷杉

(Abies fabri )混交林、云冷杉针叶混交林、云冷杉针

阔混交林、硬阔混交林和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

林等 5种典型森林模式,从经营目标、采伐方式、目

标树、采伐木选择原则、采伐强度、择伐周期、更新技

术和采伐工艺等方面给出了详细的规定,并按照技

术方案的规定在长白山、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带岭

等林区开展了经营实践。

森林生态采伐更新技术体系在集成先进技术的

基础上,也在多树种混交林空间结构优化经营和景

观规划方面进行了创新,分别提出了独占圆理论、林

分空间结构优化经营模型和森林生态采伐的景观规

划途径。独占圆理论以林分的理想紧邻距离为标

准,要求择伐后独占圆面积的分布接近指数分布,均

度接近 0.318[21] ,该方法主要用于多树种混交林林木

间的距离调整和林木分布格局的控制。罗传文等[21]

运用该理论在帽儿山实验林场中林施业区设置了样

地,进行了林木空间格局控制试验,探讨了均匀度的

合理范围,并提出了林木采伐的格局控制操作原则,

即根号 2原则。汤孟平等[22] 用林分混交、林木分布

格局和竞争指数这 3个林分空间结构因子构建综合

目标函数,并以林木大小、树种多样性、生态系统进

展演替、采伐量不超生长量以及林分空间结构等为

约束条件,建立了林分择伐空间优化模型,并以金沟

岭林场原始林样地为例,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求解,获

得了最优采伐方案。森林生态采伐的景观规划途径

主要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从森林生态

景观格局和技术层次进行森林整体保护,解决森林

生态经营的长期规划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

采用了森林类型多样性最大覆盖模型[19−20],解决了

如何选择森林类型多样性保护地的问题。

2   天然林保育与生态恢复技术体系

2.1 理论基础

我国自“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始之后,围绕

天然林资源锐减和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开展了如何

加快退化天然林生态恢复的速度以及如何提高质量

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特别是在天然林

保育与生态恢复技术方面。臧润国等[23−26] 系统地开

展了天然林树冠干扰体系、林隙更新动态和生物多

样性维持机制、复杂天然林功能群辨识方法等研究,

并提出了天然林多物种共存与生物多样性动态维持

理论框架,并构建了以功能群为基础的潜在植被重

现和景观斑块优化配置系统,为复杂天然林的生物

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了创新性的途径。

刘世荣等[27] 以我国西南地区森林为例,根据不同阶

段的退化具有不同的发展过程和特点、退化速率和

强度、恢复过程和时间等,提出了退化天然林的基本

类型;马姜明等[28] 针对退化天然林进行了类型划分

 52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1 卷    

Page 4: 世纪以来我国首创的森林经营方法 - bjfu.edu.cnj.bjfu.edu.cn/fileBJLYDXXB/journal/article/... · 型采运”[16]、“生态性采伐”[12]、“生态型采伐”[17]、“考

与自然恢复状态综合评价,为天然林生态恢复评价

与恢复预测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这些理论是有关

天然林保育与生态恢复的最新成果,为我国天然林

保育和退化天然林恢复提供了依据。

2.2 核心技术与应用实践

我国天然林类型复杂,退化程度不一,在天然林

保育与退化天然林恢复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

技术。臧润国等[26] 和张志东等[29−30] 以海南岛热带天

然林为对象,建立了以功能群为基础的热带天然林

景观分类体系,使种类众多的复杂天然林“降维”以功能群为基本单元,构建了以功能群为基础的潜在

植被重现和景观斑块优化配置系统,该技术为热带

天然林植被恢复的目标和方向提供了科学参考。在

退化天然林生态恢复技术方面,有林隙调控更新和

生态抚育技术,如胡万良等[31] 通过对次生林改造区

红松异龄林和同龄林在空间上采用不同的人工诱导

技术措施,形成阔叶红松林,有效利用了营养空间,

缩短了森林的演替过程,提高了森林质量;天然次生

林封育改造与结构调整技术,如陈林武等[32] 根据植

被分布、群落演替情况对川西米亚罗天然林区的封

山育林类型进行划分,确定了封育改造方式,调整了

目标树种和伴生树种的比例,并在川西亚高山高密

度天然次生桦木(Betula spp.)林中进行了成功示范;

天然林区严重退化地的植被重建技术则主要是通过

人工措施,综合采用植树、栽种灌木、种草,引入固氮

植物等方法,从改善土壤肥力、理化性质等方面入

手,逐步进行植被重建[33]。除以上几种方法外,天然

林景观恢复与空间经营技术的研究也比较多,此类

技术主要是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基于

空间技术和多源生态数据融合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管理系统,并运用森林演替模型,对森林经营管理方

案进行评价,模拟不同经营方案下森林的动态演化

过程,为确定不同目标的森林经营方案提供依据,具

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是代力民等[34] 开发的森林经营

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FORESTAR V1.0](2004SR05259),该技术在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同时,还融入了“近自然林业”的思想,并补充完善了以林分为基础的森

林采伐更新技术体系。

3   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体系

3.1 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生态系统的功能,森林生

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必然遵循这一法

则。2007年,惠刚盈等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原则指

导下,紧紧抓住“结构”这一控制系统功能发挥的首

要环节,以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为目标,提出了“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体系,其理论

基础包括 3个方面:一是“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的生态系统法则;二是森林结构的可解析性;三是健

康森林的结构特征。结构化森林经营在实践中遵循:

以原始林为楷模的原则,生态有益性和保持连续覆

盖的原则,针对顶极种和主要伴生种的中大径木进

行竞争调节的经营原则[15]。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实

践,结构化森林经营不断地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较

为完备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3.2 核心技术与应用实践

结构化森林经营重点关注林分和林木个体水平

上的健康与稳定,因为结构化森林经营遵循“以树为

本、培育为主、结构优化、生态优先”的经营理念,更

加注重经营措施的可操作性。结构化森林经营在对

林分进行经营时,首先关注的是林分的状态特征,提

出了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方法、林分状态综合评价

的 π值法则和经营措施优先性确定方法[35−37]。林分

状态综合评价从林分的空间结构、年龄结构、林分组

成(树种多样性和树种组成)、林分密度、林分长势、

顶级树种(组)或目的树种竞争、林分更新、林木健康

等方面对林分的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此来确定

林分的经营方向。经营措施优先性则是对需要实施

的经营措施进行先后次序的安排,尽量达到既可以

解决亟需的问题,同时又可以对其他方面进行改善

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天然林 120种可能出现

的问题的经营措施优先性安排方法,涵盖了几乎所

有可能出现的经营问题组合。

结构化森林经营在林分结构调整方面具有独特

的经营方法,系统地提出了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林分

空间结构量化分析参数体系[38],该体系以培育对象

与其最近 4株相邻木组成的结构单元为基本分析对

象,实现了同步全方位多角度描述和分析林木分布

格局、树种空间隔离程度、竞争状态和拥挤程度,并

能够直接应用于林分空间结构调整(图 1)。具体方

法是以培育对象及其最近 4株相邻木构成的结构单

元为目标,为了提高林分中随机体的数量,增加林木

分布格局的随机性,将结构单元的角尺度值为 1或0.75的聚集体及 0或 0.25的均匀体中的相邻木作为

潜在的调整对象;为了增加林木的营养空间,最大限

度地降低培育目标树冠拥挤程度和竞争压力,将结

构单元中挤压和遮盖培育目标(密集度为 1或 0.75)的相邻木作为潜在调整对象;为了提高树种多样性

和隔离程度,提高林分结构稳定性,将同种聚集的结

构单元(混交度为 0或 0.25)的相邻木作为潜在的调

整对象;为了提高培育对象的竞争能力,创造适生的

营养空间,将结构单元中大于培育对象(大小比数为

第 12 期 赵中华等: 21世纪以来我国首创的森林经营方法 53

Page 5: 世纪以来我国首创的森林经营方法 - bjfu.edu.cnj.bjfu.edu.cn/fileBJLYDXXB/journal/article/... · 型采运”[16]、“生态性采伐”[12]、“生态型采伐”[17]、“考

1或 0.75)的相邻木作为潜在调整对象。林分空间结

构量化分析参数体系有助于了解林分结构的细微之

处,对森林多样性和特殊物种竞争环境的探索具有

潜在的应用意义,同时也使经营对象选择精准化和

简易化,避免了采伐对象选择没有量化指导参数而

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

结构化森林经营在林分数据调查方面提出了创

新方法。由于我国地形复杂,特别是在一些山区,采

用传统的方法往往存在设置样地困难的问题,结构

化森林经营提出了点抽样调查方法,通过在森林中

的随机点开始,选择随机点周围最近的 4株相邻木

为参照树(图 2),调查参照树的属性和结构参数,并

配合角规调查和抽样点到最远相邻木的距离调查,

获得林分的基本特征,为进行经营设计提供基础数

据,并推导出不同林分类型抽样点的布设数量,对于

天然林而言需要设置 49个随机点,而对于人工林而

言,仅需要调查 20个随机点的数据即可满足经营设

计的要求[39]。在甘肃小陇山百花林场设置了一个面

积为 0.95 hm2 的小班,并对小班内胸径大于 5 cm的

林木进行了定位,比较分析了大样地调查、标准地调

查和抽样调查方法在小班平均胸径、树高、蓄积、树

种组成等林分因子特征以及调查用工量的差异,结

果表明:点抽样调查在调查精度方面完全满足林分

基本特征数据调查要求而且高于标准地调查,用工

量仅为标准地调查的五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传统的经营效果评价采用

经营经过一定周期后的功能评价,而林业生产的特

点是周期长、见效慢,所以这种方法必然具有一定的

滞后性。结构化森林经营在经营效果评价方面也不

同于以往的经营方法,评价经营效果时也是采用了

林分状态进行评价[40],这样在标定采伐木时就知道

了经营后林分状态将如何变化,预知了经营效果,从

而可以及时合理地调整经营措施,避免造成不必要

的损失。

结构化森林经营在夯实理论基础与技术的同

时,为使广大林业基层技术人员很好地掌握并应用

该技术,将看似复杂繁琐的技术进行了高度概况和

简化,将整个经营设计与实际操作过程总结为“五字

 

0 0.25 0.50 0.75 1.00角

尺度

Unif

orm

angle

index

混交

度M

ingin

g

大小

比数

Nei

ghborh

ood

com

par

ison

密集

度C

row

din

g

Wi = ∑ zij14−

4

j = 1

Ui = ∑ kij14−

4

j = 1

Ci = ∑ yij14−

4

j = 1

Mi = ∑ vij1n−

n

j = 1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α ≥ α0

α·α0 α·α0

α·α0 α·α0α·α0

α ≥ α0 α ≥ α0 α ≥ α0 α ≥ α0 α ≥ α0

很均匀Very uniform 均匀 Uniform

随机Random

团状 Cluster强团状

Strong cluster

1 1 1 1 1

1

3

3

3

3

3

3

3

3

3

3

2

2

4 4 4 4 4

444 44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同种聚集Conspecific aggregation

轻度混交Mild mixed

中度混交Moderate mixed

强度混交Strength mixed

极强度混交Extreme intensity mixing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很开阔Very open

开阔 Open 中等密集Moderately dense

密集 Dense 非常密集Very intensive

优势Advantage

中庸Moderate

劣势Inferiority

绝对劣势Absolute inferiority

图 1    林分结构参数及其意义

Fig. 1    Stand structural parameter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1

2

4

3

5

6

r

r 为抽样点到最远相邻木的距离。r is the distance from the samplingpoint to the farthest adjacent wood.

图 2    点抽样示意图

Fig. 2    Point sampling diagram 

 54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1 卷    

Page 6: 世纪以来我国首创的森林经营方法 - bjfu.edu.cnj.bjfu.edu.cn/fileBJLYDXXB/journal/article/... · 型采运”[16]、“生态性采伐”[12]、“生态型采伐”[17]、“考

一句话”,“五字”即“观、测、筛、选、定”,“一句话”即“五观五优一审轻”。“五字”表达了结构化森林经营

从外业调查到作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包括野外踏查、

数据调查、经营方向确定、采伐木选择和作业设计编

写等;“一句话”则重点强调了采伐木如何选择和作

业设计的确定。“五观”指针对培育对象及其相邻木,

观察林木的树干了解其健康状况,观察树种了解混

交情况,观察树冠的接触情况了解密度情况,观察林

木的大小了解竞争情况,观察相邻木的分布情况以

了解其分布格局。“五优”则是指根据经营方向,在采

伐木选择时,优先采伐无培育价值的林木,优先采伐

与培育对象同种的林木,优先采伐影响培育对象生

长的林木,优先采伐分布在培育对象同侧的林木,优

先采伐达到培育目标直径的林木。“一审轻”是指检

查作业设计是否满足森林经营要求轻度干扰的国家

标准。“五字一句话”口诀使理论化的技术转化为通

俗的表达方式,直观明了,极大地方便了基层技术员

对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从 1999年开始,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先后

在吉林蛟河红松阔叶林、甘肃小陇山林区锐齿栎

(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次生林、贵州黎

平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北京九龙山侧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等不同类型森林中进

行了大面积试验示范,监测样地分析结果表明:该体

系能够指导经营者制订有针对性的经营措施,提高

森林质量和生产力,经营林分每公顷年生长量比对

照高出了 1 ~ 1.4 m3,年生长率高出了 20% ~ 60%,

中大径木的株数增幅是对照的 6倍,进界木株数是

对照的 3.84倍,树种空间多样性增幅达 20%,生态

经济效益显著。

4   结  语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森林经营方法,在不

同时期由于国家建设对林业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因

而经营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经营方法也随

之在变化。当前,国家已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林业作为生态文

明建设的主阵地,必将长期以生态建设为主,因而培

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目标将会在

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培育健康稳定、

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就是要精准提升森林质

量,其核心目标就是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措

施,改善森林的结构,加速森林的生长和正向演替,

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增强森林的供给、调节、文化和

支持功能[41],如何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以及研发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经营技术已成为林业科学研究

的重点内容。

森林质量提升需要从林木个体、林分和景观甚

至是区域的角度去考虑,但具体到实践中,林分层次

往往是最重要的,是提升森林质量最关键的层次,因

为林分是组成景观的基本要素,是连接林木个体与

景观的纽带;此外,对于森林经营而言,具体的经营

措施和方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林分层次,因此提升

森林林分层次的质量至关重要。从 20世纪 90年代

后,我国学者还引进了美国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和加拿大的“模式林计划”,这些理念从经营思想上

确实是合理的,也是容易被人们接受的,但由于缺乏

具体的操作技术,到目前为止,在我国也没有成功地

实践。我国属于地形复杂、森林类型多样的国家,开

展森林经营就是要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的指导

下,以培育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因地制

宜,因林施策。我国学者在可持续经营指导下,创新

提出的“森林生态采伐更新技术体系”“天然林保育与

生态恢复技术体系”“结构化森林经营”等森林经营方

法,正是吸收了世界先进森林经营理念,并根植于我

国国情与林情,这些经营方法必将在森林质量精准

提升工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 考 文 献

肖玲. 中国林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和现阶段特征研究 [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3.

Xiao L. Study on the phase divis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J].  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3.

[  1  ]

张会儒, 雷相东. 森林经理与森林质量精准提升[J]. 国土绿化,

2017(8):13−15.

Zhang  H  R,  Lei  X  D.  Forest  management  and  accurate

improvement  of  forest  quality[J].  Land  Greening,  2017(8):

13−15.

[  2  ]

钟万全 . 次生林综合经营技术的研究[J]. 林业科学 ,  1983,

19(4):416−421.

Zhong W Q. Study o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technology of

secondary  forests[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1983,  19(4):

416−421.

[  3  ]

袁士云. 甘肃省小陇山现有林分经营模式评价研究 [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

Yuan  S  Y.  Evaluation  of  current  forest  management  models  in

Xiaolongshan,  Gansu Province[D].  Beijing:  Chinese Academe of

Forestry, 2010.

[  4  ]

盛炜彤. 中国人我林及其育林体系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4.

Sheng  W  T.  Plantation  forest  and  their  silviculture  systems  in

China[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2014.

[  5  ]

盛炜彤, 惠刚盈, 张守攻, 等. 杉木人工林优化栽培模式 [M]. 北

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Sheng  W  T,  Hui  G  Y,  Zhang  S  G,  et  al.  Optimum  cultivation

[  6  ]

第 12 期 赵中华等: 21世纪以来我国首创的森林经营方法 55

Page 7: 世纪以来我国首创的森林经营方法 - bjfu.edu.cnj.bjfu.edu.cn/fileBJLYDXXB/journal/article/... · 型采运”[16]、“生态性采伐”[12]、“生态型采伐”[17]、“考

pattern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M].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4.

于政中, 亢新刚, 李法胜, 等. 检查法第一经理期研究[J]. 林业

科学, 1996, 32(1):24−34.

Yu Z Z, Kang X G, Li F S, et al. A primary study on the technic

of  control  method[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1996,  32(1):

24−34.

[  7  ]

李法胜, 于政中, 亢新刚. 检查法林分生长预测及择伐模拟研

究[J]. 林业科学, 1994, 30(6):531−539.

Li  F  S,  Yu  Z  Z,  Kang  X  G.  Growth  predictions  and  selective

cutting simulation to stands of control method[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1994, 30(6): 531−539.

[  8  ]

陆元昌, 雷相东, 洪玲霞, 等. 近自然森林经理计划技术体系研

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0, 30(1):1−5.

Lu  Y  C,  Lei  X  D,  Hong  L  X,  et  al.  A  preliminary  study  on

planning  technical  model  for  close-to-nature  forest

management[J].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10,

30(1): 1−5.

[  9  ]

王懿祥. 人工马尾松和杉木林目标树经营理论与实践 [D]. 北

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

Wang  Y  X.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arget  trees  management  in

Pinus massoniana  and  Cunninshamia lanceolata  plantation[D].

Beijing: Chinese Academe of Forestry, 2012.

[10]

张会儒, 唐守正. 森林生态采伐研究简述[J]. 林业科学, 2007,

43(9):83−87.

Zhang  H  R,  Tang  S  Z.  Review  on  the  study  of  ecology-based

forest harvesting[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7, 43(9): 83−87.

[11]

张会儒 , 唐守正 . 森林生态采伐理论[J]. 林业科学 ,  2008,

44(10):127−131.

Zhang  H  R,  Tang  S  Z.  Theory  of  ecology-based  forest

harvesting[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8, 44(10): 127−131.

[12]

刘世荣, 马姜明, 缪宁. 中国天然林保护、生态恢复与可持续经

营的理论与技术[J]. 生态学报, 2015, 35(1):212−218.

Liu  S  R,  Ma  J  M,  Miao  N.  Achievements  in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in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5, 35(1): 212−218.

[13]

惠刚盈, Von Klaus Gadow, 胡艳波, 等. 结构化森林经营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Hui  G  Y,  Von  Klaus  G,  Hu  Y  B,  et  al.  Structure-based  forest

management[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2007.

[14]

惠刚盈, 赵中华, 胡艳波. 等. 结构化森林经营指南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Hui  G  Y,  Zhao  Z  H,  Hu  Y  B,  et  al.  A  guide  to  structure-based

forest  management[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2010.

[15]

陈陆圻. 森林生态采运学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Chen  L  Q.  Forest  eco-harvesting  and  transportation[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1991.

[16]

邱仁辉. 生态型采伐作业理论及其研究进展[J]. 林业科技开发,

1998(1):7−10.

Qiu  R  H.  Theory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ecology  cutting

[17]

operation[J].  China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8(1):

7−10.

周新年. 考虑生态的伐区作业探讨[J]. 中南林学院学报, 1996,

16(3):71−75.

Zhou  X  N.  Ecosystem-considered  logging  operation[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 1996, 16(3): 71−75.

[18]

张会儒, 汤孟平, 舒清态, 等. 森林生态采伐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Zhang  H  R,  Tang  M  P,  Shu  Q  T,  et  al.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orest  ecological  harvesting[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2006.

[19]

唐守正. 东北天然林生态采伐更新技术指南 [M]. 北京: 中国科

学技术出版社, 2009.

Tang  S  Z.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cological  harvesting  and

renewal  of  natural  forests  in  northeast  China[M].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9.

[20]

罗传文, 黄楠. 一个新的格局检验模型及在天然次生林生态采

伐中的应用[J]. 林业科学, 2005, 41(5):101−105.

Luo C W, Huang N. A new pattern testing model and application

on  secondary  forest  cutting[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5,

41(5): 101−105.

[21]

汤孟平, 唐守正, 雷相东, 等. 林分择伐空间结构优化模型研

究[J]. 林业科学, 2004, 40(5):25−31.

Tang  M P,  Tang  S  Z,  Lei  X  D,  et  al.  Study  on  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ing  model  of  stand  selection  cutting[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4, 40(5): 25−31.

[22]

臧润国, 刘静艳, 董大方. 林隙动态与森林生物多样性 [M]. 北

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

Zang  R  G,  Liu  J  Y,  Dong  D  F.  Gap  dynamics  and  forest

biodiversity[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1999.

[23]

臧润国, 余世孝, 刘静艳, 等. 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林隙更

新规律的研究[J]. 生态学报, 1999, 19(2):151−158.

Zang R G. Yu S X, Liu J Y, et al. The gap phase regeneration in a

tropical  montane  rain  forest  in  Bawangling,  Hainan  Island[J].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99, 19(2): 151−158.

[24]

臧润国, 蒋有绪, 余世孝. 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与

树种多样性动态[J]. 生态学报, 2002, 22(1):24−32.

Zang R G. Jiang Y X, Yu S X. The forest cycle and tree species

diversity  dynamics  in  a  tropical  montane  rain  forest  of  Hainan

Island,  South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2,  22(1):

24−32.

[25]

臧润国, 丁易, 张志东, 等. 海南岛热带天然林主要功能群保护

与恢复的生态学基础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Zang  R  G,  Ding  Y,  Zhang  Z  D,  et  al.  Ecological  basis  of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ain functional groups of tropical

natural forest in Hainan Island[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0.

[26]

刘世荣, 史作民, 马姜明, 等. 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

生态对策[J]. 林业科学, 2009, 45(2):120−124.

Liu  S  R,  Shi  Z  M,  Ma  J  M,  et  al.  Ecological  strategies  for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degraded  natural  forests  o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9, 45(2): 120−124.

[27]

 56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1 卷    

Page 8: 世纪以来我国首创的森林经营方法 - bjfu.edu.cnj.bjfu.edu.cn/fileBJLYDXXB/journal/article/... · 型采运”[16]、“生态性采伐”[12]、“生态型采伐”[17]、“考

马姜明, 刘世荣, 史作民, 等.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

不同恢复阶段的定量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  2007,  18(8):

1695−1701.

Ma J M, Liu S R, Shi Z M,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restoration stages during natural succession processes of subalpine

dark  brown  coniferous  forests  in  western  Sichua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7, 18(8): 1695−1701.

[28]

张志东, 臧润国.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天然林景观中主要木本植

物关键种的潜在分布 [J]. 植物生态学报 ,  2007,  31(6):

1079−1091.

Zhang  Z  D,  Zang  R  G.  Predicting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dominant woody plant keystone species in a natural tropical forest

landscape of Bawangling, Hainan Island, South China[J].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07, 31(6): 1079−1091.

[29]

张志东, 臧润国, 丁易.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天然林景观中木本植

物功能群划分及其潜在分布[J]. 林业科学, 2009, 45(10):1−8.

Zhang  Z  D,  Zang  R  G,  Ding  Y.  Classification  of  woody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in  a  tropical  natural  forest  landscape  of

Bawangling,  Hainan  Island  and  their  potential  distribution[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9, 45(10): 1−8.

[30]

胡万良, 亢新刚, 谭学仁, 等. 辽东山区阔叶红松林恢复技术[J].

林业实用技术, 2009(4):15−17.

Hu  W L,  Kang  X  G,  Tan  X  R,  et  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of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in  mountainous  area  of  eastern

Liaoning  Province[J].  Practical  Forestry  Technology,  2009(4):

15−17.

[31]

陈林武, 刘兴良, 牟克华, 等. 川西米亚罗天然林保护区封山育

林类型探讨[J]. 四川林业科技, 2003, 24(1):1−6.

Chen L W, Liu X L, Mo K H, et al.  Study on types of mountain

closure in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region in Miyaluo Area of

western  Sichuan[J].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24(1): 1−6.

[32]

刘世荣. 天然林生态恢复的原理与技术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

版社, 2011.

Liu  S  R.  Principle  and  technology  of  natural  forest  ecological

restoration[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2011.

[33]

代力民, 邵国凡. 森林经营决策—理论与实践 [M]. 沈阳: 辽宁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Dai L M, Shao G F. Forest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Shenyang:  Liao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4]

Press, 2006.

孙培琦, 赵中华, 惠刚盈, 等. 天然林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方法

及其应用[J].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3):343−348.

Sun  P  Q,  Zhao  Z  H,  Hui  G  Y,  et  al.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natural  forest  stand  management  urgency  and  its  application[J].

Forest Research, 2009, 22(3): 343−348.

[35]

惠刚盈, 张弓乔, 赵中华, 等. 天然混交林最优林分状态的 π值

法则[J]. 林业科学, 2016, 52(5):1−8.

Hui G Y, Zhang G Q, Zhao Z H, et al.  A new rule of π value of

natural  mixed  forest  optimal  stand  state[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6, 52(5): 1−8.

[36]

惠刚盈, 赵中华, 张弓乔. 基于林分状态的天然林经营措施优先

性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6, 38(1):1−10.

Hui  G  Y,  Zhao  Z  H,  Zhang  G  Q.  Priority  of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natural  forests  based  on  the  stand  state[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16, 38(1): 1−10.

[37]

惠刚盈. 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应用研究[J]. 北

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3, 35(4):1−8.

Hui  G  Y.  Stud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stand  spatial  structure

parameter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neighborhood  trees[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13, 35(4): 1−8.

[38]

徐海, 惠刚盈, 胡艳波, 等. 天然红松阔叶林林木分布格局研究

的最小样本量[J].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2):160−164.

Xu H, Hui G Y, Hu Y B, et al. Minimum samples for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natural  Korean  pine  broad-leaved  forest[J].  Forest

Research, 2007, 20(2): 160−164.

[39]

李远发, 赵中华, 胡艳波, 等. 天然林经营效果评价方法及其应

用[J].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2):123−129.

Li  Y  F,  Zhao  Z  H,  Hu  Y  B,  et  al.  Evaluating  natural  forest

management  efficiency[J].  Forest  Research,  2012,  25(2):

123−129.

[40]

张会儒, 雷相东, 张春雨, 等. 森林质量评价及精准提升理论与

技术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9, 41(5):1−18.

Zhang H R,  Lei  X D,  Zhang C Y,  et  al.  Research on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forest  quality  evaluation  and  precision

improvement[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19,

41(5): 1−18.

[41]

(责任编辑    吴 娟    责任编委    赵秀海)

第 12 期 赵中华等: 21世纪以来我国首创的森林经营方法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