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用字體表》之異體關聯整理-以肉、 月、舟、丹...

20
《罕用字體表》之異體關聯整理--以肉、月、舟、丹、目等相關部件為範圍輸 1 《罕用字體表》之異體關聯整理-以肉、 月、舟、丹、目等相關部件為範圍 巫俊勳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要: 教育部於民國七十一年公布「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收 4808 字,《次常用 國字標準字體表》收 6332 字。七十二年十月印行《罕用字體表》收 18462 字。 三表合計 29602 字。然其間仍多有異體,《罕用字體表》之字尤然。其中從肉、 月、舟、目等部件之字,由於字形相近,從舟之字,隸變後或有從月者,如勝、 騰、鰧、服、朝、俞。而從月之字,自戰國文字以來,字形即與從肉之字相近易 混,而「月」形又與「目」形相混。從丹之字,隸寫作「月」,與肉、月相混。《罕 用字體表》收入從舟、肉、月、丹、目之字,字形相混者多有,本文略舉九組, 釐析其相混之由,冀能呈顯其間之演變概況,作為全面檢視之參考。 關鍵字: 罕用字體表、異體字字典、異體字、肉月舟丹目 一、前言 漢字之整理,從許慎《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正文 9353 字,重 1163 字。宋代陳彭年等重編《玉篇》,收字增至約 22500 字;司馬光等編《類 篇》,收字 31319 字。遼‧行均《龍龕手鑑》收字雖僅 26000 餘字,然其所收字 形,多有《玉篇》、《類篇》所未見。金‧王太《增廣類玉篇海》,在《玉篇》 之基礎上,收錄《省篇韻》、《塌本篇韻》、《陰祐餘文》、《古龍龕》、《龕 玉字海》、《會玉川篇》、《奚韻》、《類篇》等書之字,收字達 62000 餘字 1 1 金‧刑準《增修累音引證群玉篇》卷首附〈大定甲申重修增廣類玉篇海序〉云:「雖三教經書 廣大而一無脫漏,其如積塵之山,納川之海,成其大,就其深,靡有遺焉。《玉篇》元數大 467

Transcript of 《罕用字體表》之異體關聯整理-以肉、 月、舟、丹...

  • 《罕用字體表》之異體關聯整理--以肉、月、舟、丹、目等相關部件為範圍輸 1

    《罕用字體表》之異體關聯整理-以肉、

    月、舟、丹、目等相關部件為範圍

    巫俊勳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摘 要:教育部於民國七十一年公布「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收 4808 字,《次常用

    國字標準字體表》收 6332 字。七十二年十月印行《罕用字體表》收 18462 字。三表合計 29602 字。然其間仍多有異體,《罕用字體表》之字尤然。其中從肉、月、舟、目等部件之字,由於字形相近,從舟之字,隸變後或有從月者,如勝、

    騰、鰧、服、朝、俞。而從月之字,自戰國文字以來,字形即與從肉之字相近易

    混,而「月」形又與「目」形相混。從丹之字,隸寫作「月」,與肉、月相混。《罕

    用字體表》收入從舟、肉、月、丹、目之字,字形相混者多有,本文略舉九組,

    釐析其相混之由,冀能呈顯其間之演變概況,作為全面檢視之參考。

    關鍵字:

    罕用字體表、異體字字典、異體字、肉月舟丹目

    一、前言

    漢字之整理,從許慎《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正文 9353 字,重

    文 1163 字。宋代陳彭年等重編《玉篇》,收字增至約 22500 字;司馬光等編《類

    篇》,收字 31319 字。遼‧行均《龍龕手鑑》收字雖僅 26000 餘字,然其所收字

    形,多有《玉篇》、《類篇》所未見。金‧王太《增廣類玉篇海》,在《玉篇》

    之基礎上,收錄《省篇韻》、《塌本篇韻》、《陰祐餘文》、《古龍龕》、《龕

    玉字海》、《會玉川篇》、《奚韻》、《類篇》等書之字,收字達 62000 餘字 1,

    1 金‧刑準《增修累音引證群玉篇》卷首附〈大定甲申重修增廣類玉篇海序〉云:「雖三教經書廣大而一無脫漏,其如積塵之山,納川之海,成其大,就其深,靡有遺焉。《玉篇》元數大

    467

  • 2 第廿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刑準據以修訂《增修累音引證群玉篇》(以下簡稱《群籍玉篇》),韓道昭據以

    編纂《改併五音類聚四聲篇》(以下簡稱《四聲篇海》。為漢字收錄之高峰。從

    《群籍玉篇》、《四聲篇海》之收字來看,其間有不少是異寫、怪僻之字。明‧

    章黼《重訂直音篇》(以下簡稱《直音篇》)全書搜集約 43000 字,李登《重刊詳校篇海》(以下簡稱《詳校篇海》)刪減至約 38000 字,梅膺祚《字彙》再減至約33000 餘字;清‧吳任臣《字彙補》又多據《四聲篇海》等增補約 12000 字,至

    《康熙字典》更增至 47000 字以上,又接近《四聲篇海》的規模。其所增之字,

    異體充塞其中。

    教育部於民國七十一年公布「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收 4808 字,《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收 6332 字。七十二年十月印行《罕用字體表》(以下簡稱《罕表》)收 18388 字,附錄 74 字。三表合計 29602 字。與《類篇》、《字彙》等收字相近。然其間仍多有異體,《罕表》之字尤然。教育部於九十年六月推出《異體

    字字典》(以下簡稱《異典》)網路版,以教育部所頒常用字、次常用字、罕用字

    三字表中的正字為綱領,收集六十二種古今文獻的對應異體字字形,遇有三字表

    未收,而須獨立音義之文獻字形,則補收為新正字,合計總收達 106333 字,成

    果空前。然所謂正字,罕用字與異體字其間未必涇渭分明,尤其肉、月、舟、丹、

    目等字形,其間亦偶有混同情形。《異典》已多指出其間之異體關係,然仍有可

    得而說者。本文再略舉數例,釐析其相混之由,冀能呈顯其間之演變概況。

    二、肉、月、舟、丹之字形規範

    肉、月、舟之字形,西周後期和春秋時代,月字作 、 、 等形;春秋時代的舟僅見偏旁,作 、 、 等形;春秋時期的偏旁肉作 、 、 等形,三者區別明顯。戰國時期月作 、 、 等形;偏旁肉作 、 、 等形;舟作

    形,舟的偏旁作 、 、 等形,肉、月之形體已相當接近,其區別在於三者外邊之筆道上。月字都作一筆書寫成弧形,無棱角;肉都作兩筆寫成,頂端有一

    棱角,左邊之的筆道往往出頭 2。 《說文》篆文肉作 ,從肉之字作 、 、 ;月作 ,從月之字作 、 、 ;舟作 ,從舟之字作 、 、 ;丹作 、從丹之字作 、 、 。3肉、月之字

    形仍相當接近,舟、丹則區別明顯。至隸寫階段從肉、月、舟、丹之字,往往混

    同,如上列各字, (費鳳别碑)、 (石經魯詩殘碑)、 (無極山碑)、

    (荆州刺史度尚碑) (梁相費汎碑)、 (巴郡太守樊敏碑) (司隸校尉

    楊君石門頌)等字 4,各字所從肉、月、舟、丹,幾無分別。清‧顧藹吉《隸辨‧

    卷六》 下云:「肉,《説文》作 ,象形,隸變如上,與日月字相類,……從舟、

    字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二言,又八家篇內增加大字三萬九千三百六十四言,經及音訓計六十萬

    餘字,集成一書,号曰《增廣類玉篇海》。」合計其數達 62236 字。 2 參見羅運環〈論楚國金文月肉舟及止出的演變規律〉,《江漢考古》(1989 年第 2 期)P67。 3 《說文》篆體字形依宋刊本徐鉉校《說文解字》。 4 以上各字字形,均採自宋‧婁機《漢隸字源》。

    468

  • 《罕用字體表》之異體關聯整理--以肉、月、舟、丹、目等相關部件為範圍輸 3

    從丹之字,或作月,與肉無别。」 下云:「丹,《説文》作 ,象采丹井, 象

    丹形,筆迹小異。亦作 ,變作 。經典相承用此字。從丹之字或作月,與從

    月、從肉、從舟之字相混無別。」 唐‧張參《五經文字》立有月、肉、舟、丹四部。月部收「朔、霸、明、朙、

    眀」五字。肉部下云:「如叔反,《說文》肉字在左右及下皆作肉,與肉同。今依

    《石經》變肉作月,偏傍從月者皆放此。」部內收七十一字,除臡字外,所从之

    肉皆作「月」,與月無別;舟部收十字,「艐、般」二字仍從舟,「 、俞」下云:

    「上《說文》從亼從舟從刂,刂音工外反;下依石經變舟作月,自俞已下本皆從

    舟,今並作月。」故其後之「服、 、 、 、騰、勝」皆作「月」,與月無

    別。丹部收「彤、雘、 、青」四字,「彤、雘」二字仍作「丹」,「 、青」下

    云:「上《說文》從生從丹,下石經,凡清請之類皆從青。」青字所從之丹亦作

    「月」,與月無別。 至宋代,韻書如《廣韻》、《集韻》,或字書如《玉篇》、《類篇》,從肉、月、

    舟等偏旁之字,「肉、月、舟」之偏旁字形皆作「月」未有區別 5。因此該字從

    肉或從月,無法從字形得知,僅能透過該字歸入肉部或月部而瞭解。遼‧釋行均

    所編《龍龕手鑑》,金‧韓道昭《四聲篇海》亦同。 而從舟之字,隸作「月」後,《玉篇》「肜、俞」、《類篇》「朕、俞、服」等

    字,字形雖變,仍歸入舟部;《龍龕手鑑》「 、 、 、 、 、 」等字,則

    改歸入肉部,與从肉之字無別。《四聲篇海》「 、 、服、朕、朝」等字均加「併

    了部頭」之標記「 」6, 下注云:「元在舟部,今改于肉部。」 下云:「元

    在舟部,今改于月部。」朕、服下云:「元在舟部,今改于此。」朝字則注云:「元

    在倝部,今改于此。」從舟之字隸寫作「月」後,《四聲篇海》皆併入肉部。 可知從肉、舟、丹之字,作為偏旁時,從隸到楷,寫法往往與月無別。 南宋毛晃父子編之《增修互註禮部韻略》(以下簡稱《增韻》)),從舟之「 、

    、 、 、 、 」等字,均注云:「从月誤,今正。」从舟之偏旁均作「 」,

    月中兩橫畫改作兩斜點 7,字形規範趨嚴。明初《洪武正韻》承之,其庚韻 字

    下注云:「本从舟,今作 ,从月誤。」所收「 、 、 、 、 、 、 、 、

    、 」等字均同,惟 字下注云「从月誤」,字形仍从月,應是誤刻所致。都

    俞《類纂古文字考》卷首附〈辨疑略指〉云:

    、 ,上音肉,中二畫連左;下音越,一畫不連左。

    、 ,上音舟,朕尸滕朝从;下音丹,青彤雘从。

    5 此處所稱未有區別,乃依據宋、元之刻本。若依清代刻本,則可能依明、清字形規範而調整原

    書字形。 6 今存《四聲篇海》之「併了部頭」標記,各版本不盡相同。成化本往往加「 」號,與「俗

    字背篇」混同,正德本則大致符合,今皆據正德本。 7 南宋毛晃父子《增修互註禮部韻略》,據四庫抄本,字形作兩斜點以與月區辨,更早之版本,

    字形如何,不可得知。

    469

  • 4 第廿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肉、月、舟、丹」四字作為偏旁時,字形有「 、 、 、 」細微之差異。

    除舟部外,另立「 部」,收入「 、 、 、 、 、 、 、 、 、 、

    、 、 、 、 、 」等字,偏旁字形內作兩撇筆,無一例外;肉部、月部

    以內二畫連與不連作區別,作為左右偏旁時,字形緊密,不易區辨,如月部之「 、

    、 、 、 」,肉部之「 、 、 、 、 」,連與不連無法完全區別。

    此字形規範《字彙》亦承之。其〈辨似〉下云:

    :日月之月,內畫缺右。 :即丹字,清靖靜等字从此。 :肉字傍,

    內畫連。 :舟字傍,勝朝前等字从此。 :冐字傍,二畫居中。

    區分月、丹、肉、舟、冃五字作偏旁之別。此區別從「丹、舟」作「 、 」,

    在內文仍可區別,尤其《字彙》將 、 併入月部,如從舟者作「 、 、 、

    、 、 、 」,「 、 、 、 、 」五字之「 」區辨明顯,「 、 」二字則與月混同。從丹者作「 」,亦有所區辨。其餘從月之字,如 下云:「從

    肉部朦字不同。」肉部作「 」,中兩畫連與不連,無法區辨。

    民國七十一年,教育訂正國規範,有關肉部作為偏旁時規範如下:

    總則4:

    分則 67-2:

    至於「服、朕、勝、滕、榺、騰、俞、偷、逾、前、箭、剪」等從之舟字,以及

    「青、倩、清、請」等原從丹之字,則皆作「月」,與月無別。

    今日之電腦字形,部分亦保有類似之區辨,如從舟之字,有些電腦字形作「 、

    、 、 、 、 、 、 、 、 、 、 、 、 」等形 8,所從之「舟」作「 」形,與《增韻》之字形相近,亦即部分電腦字形,仍保留宋末以來之字

    形規範。

    《罕表》收錄之字,有些仍有混用情形,如月部之, (04985)、 (04996)

    二字,雖歸入月部,字形與從肉之字無別。衣部之 (12735)、足部之 (14024),

    字從舟應作「月」;足部之 (14068),字从月而作「 」;雨部之 (15660),

    8 參見拙著〈各種電腦字體之字形差異研究-以華康‧文鼎之基本字型為範圍〉P111~172,(2004

    年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2004 年 11 月)

    470

  • 《罕用字體表》之異體關聯整理--以肉、月、舟、丹、目等相關部件為範圍輸 5

    字從肉而作「月」,皆仍有討論空間。《異典》之新增字「幐(N00187)」亦然。

    三、《罕用字體表》舟、肉、月、丹、目諸部混同例舉隅

    篆文從舟之字,隸寫則有作「舟」或作「月」之別。如服字,篆作 ,隸寫

    而有 、服之異。字形雖不同,仍為一字。《罕表》則有並收為正字者,如 、

    之類。篆文從 之字,所從之舟,隸寫多以作「月」為正,以仍作「舟」者為

    異體。如:勝/ 、媵/ 、滕/ 、螣/ 、賸/ 、謄/ 、騰/ 、鰧/

    之類。《罕表》仍有兩者皆收入之情形,如 、 、 之類。《異典》已將 收

    為塍之異體,其餘亦有討論空間。 篆文從肉從月之字,形雖近,若各有音義,仍應獨立為正字。如《玉篇》月

    部 下云:「直遠切,月落有明也。」肉部 下云:「他感切,《説文》曰:『肉

    汁滓也。』」 與 字形無別,音義各異, 獨立為字頭,至為允當。然亦有音

    義無別,僅為歷來字書分部不同而造成之差異,《罕表》皆收為正字,如 、 之

    例。「月」之字形,第二筆橫折鉤之鉤筆,若鉤筆太長與起筆豎撇相連,則易與

    從「目」之字相混,《異典》之〈異體字例表〉即收有此類,如肓作 、脂作 之

    例,從肉與「目」混。《罕表》亦有應屬此類情形而兩者兼收者,如 作 之類。

    從目之字若末筆左邊斷開,則易與「月」混,如《罕表》 字。從丹之字與「月」

    混者,如《罕表》 、 之例。皆有再深入檢視之必要。

    (一) C12904 、C12880 、C08463 、C12872 、C10930

    《罕表》 、 、 、 、 五字,疑為一字之異寫。

    1. 與

    《說文‧見部》:「 ,私出頭視也。从見䑣聲。讀若郴。」《廣韻‧沁韻‧

    丑禁切》:「 ,私出頭視。」同《說文》。《玉篇‧見部》:「 ,私出頭視。」

    從「舟」改作「月」。《集韻》、《類篇》同。《詳校篇海‧見部》:「 ,丑森切,

    聲同嗔,私出頭視。又去聲丑禁切,義同。 傍乃舟字省文。」可知 即 。《異

    典》 收為 之異體。《正字通‧見部》 下云:「舊註同 。又丑林切,音嗔。

    義同。按:《說文》 ,私出頭視也。讀若郴。篆作 。䑣,舟行也。亦作 。

    舊本以 為 本字,前註音琛去聲,並非。」「 」亦作「 」。 2. 與 :《廣韻‧侵韻》:「 ,私出頭視也。又丑鴆切。」依又音,即

    丑禁切之 字。《廣韻》「月」誤作「目」,「月」旁與「目」旁混。 即 之譌

    寫。

    3. 與

    《詳校篇海‧目部》:「 ,他紺切,音探, 望,私視也。《集韻》作 。」

    471

  • 6 第廿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9《字彙》承之,但刪去「《集韻》作 」一句。「 望」音「探望」,義為「私

    視」,其字形從「彳」,正符合私下往視之意。已與 分化。 《正字通‧目部》云:「 , 字之譌。舊註訓同,改他紺切,音探,與《說

    文》 讀若郴相反,宜刪。」《康熙字典‧目部》承之云:「按《説文》見部 讀

    若彬 10,訓私出頭視,《廣韻》譌从目,《字彚》改音探,竝非。」 即 之譌。

    《罕表》收入 字,故《異典》 收 為異體。若依《字彙》, 之音義仍有收

    錄之必要。

    4. 與

    《龍龕‧見部》:「 、 ,丑林、丑禁二反,私出頭視也。」 為 之異

    體。《四聲篇海‧見部》:「 ,丑林、丑禁二切,私出視也。」《異典》據以收

    為 之異體,從字形衍變來看, 與 更接近。

    5. 與

    《玉篇‧見部》:「 ,丑蔭切,視也。」《四聲篇海》承之。《五音集韻‧

    沁韻‧丑禁切》:「 、 ,私出頭視。」以 為 之異體,《直音篇》承之。《詳

    校篇海‧見部》:「丑禁切,聲同趁,視也、私出頭貌。」《字彙》承之。

    6. 與

    《玉篇‧肉部》:「 ,戶繭切,腹 也。」《四聲篇海》、《直音篇》、《字彙

    補》從之。《集韻‧沁韻》:「 、 ,私出頭視也,从䑣或省。」從「䑣」省作

    「舟」,再作「月」。故《類篇》肉部:「 ,丑禁切,私出頭視也。」與《玉篇》

    肉部之 混同。

    7. 與

    《四聲篇海》引《川篇》 :「 ,丑鴆切,視也。」《字彙‧見部》:「 ,丑禁切,琛去聲,私出頭視也。 ,同上。」《正字通‧見部》:「 , 譌作 ,舟

    譌从向。舊註『同上』,誤。」 即 之異體。 上述字形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收錄如下: 正字 音義

    C12904

    c12904-001

    ㄔㄣ/私出頭視也。見說文解字。

    9《集韻》無 ,此處應是《廣韻》之誤。 10 彬為郴之譌。

    472

  • 《罕用字體表》之異體關聯整理--以肉、月、舟、丹、目等相關部件為範圍輸 7

    c12904-002 c12904-003

    c12904-005 C12880

    c12880-001

    c12880-002

    ㄔㄣ/私出頭視。見玉篇.見部。

    C08463

    c08463-001

    ㄔㄣ/私出頭視也。私出頭視也。見廣韻.侵韻。

    C12872

    c12872-001

    (一)ㄔㄣ/視。見玉篇.見部。

    (二)ㄔㄣ/「 」之異體。

    C10390 (一)ㄒ|ㄢˋ/腹。見玉篇.肉部。

    (二)ㄔㄣ/作「 」形時, 為「 」之異體。

    (三)ㄔㄣˋ/作「 」形時,為「 」之異體

    衍變關係如下:

    《異典》 、 、 、 、 皆為正字, 下收 、 、 、 為異體,

    下收 、 , 下收 , 下收 。依衍變關係, 應改入 下, 可併

    入 下。 下可補 。

    (二)C08524 、C11062 膡、C08479

    《罕表》08479 、08524 、11062 膡三字,疑為一字之異寫。

    1. 與

    473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c/frc/frc12904.htm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c/ydc/ydc12880.htm#bm_002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c/frc/frc12880.htm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c/ydc/ydc12872.htm#bm_001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c/frc/frc12872.htm

  • 8 第廿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玉篇‧目部》:「䒅,以證、大登二切,美目也、大視也。亦作11。」《篆

    隸萬象名義‧目部》:「䒅,以證反,雙。」《廣韻‧證韻‧以證切》:「 ,大視,

    又雙也。」又於同韻詩證切下云:「 ,美目。」析為二音二義。《集韻》 有

    蒸韻持陵切「美目貌」、登韻徒登切「美目也;一曰大視」、證韻詩證切「美目也」,

    《類篇‧目部》:「 ,持陵切,美目皃。又徒登切,又詩證切,又以證切。」

    合三字為一。「 」即《玉篇》之「䒅」,從「舟」隸作「月」。「 」即「䒅」

    之異寫。

    2. 與膡

    《龍龕手鑑》從舟作「月」之字,如「螣、鰧、 、 、謄、縢、塍、賸、

    媵」等字,皆歸入肉部,《四聲篇海》承之,「 、 、 」等字亦皆歸入肉部。

    然《字彙》從舟之字歸月部,「 、 」亦歸月部, 改歸巾部, 仍歸入肉部,

    與《字彙》全書之例不符。《正字通》、《康熙字典》亦承之。《罕表》據以收入肉

    部,字形作「膡」。此與從朕作「月」之例不符,容有調整空間。 《龍龕手鑑》 下云:「徒登反,美目皃也。」音義承《集韻》、《類篇》而

    來;《四聲篇海》 下云:「詩證切,美目也。」音義承自《廣韻》、《集韻》;《字

    彙》 下云:「形定切,音脛。大視,又雙也。」音義不出《廣韻》、《集韻》「 」

    之範圍。「膡」應即「 」字。

    3. 與䒅

    《廣韻‧登韻‧徒登切》 下云:「美目皃。」《群籍玉篇‧目部》引《餘文》:「 ,徒登切,美目皃。」與《廣韻》同。《四聲篇海》、《詳校篇海》、《直

    音篇》、《字彙》、《康熙字典》皆從之。《集韻》無 字,其登韻徒登切 下云:

    「美目皃」,《龍龕手鑑》從之。 四庫本揚雄《方言‧卷二》:「 、鑠、盱、揚、䒅(音滕),雙也。南楚江

    淮之閒曰 ,或曰䒅。」「䒅」字《古今逸史》本作「 」12,四部叢刊本作「 」13,抱經堂本作「 」14,盧文弨校云:「《廣韻》『 ,雙也』,各本作 ,今從

    宋本作 。又雙各本作隻,戴据《玉篇》《廣韻》定作雙,今從之。」

    周祖謨《方言校箋》:「 ,戴本作『 』,盧、錢兩家未從。按 訓為雙,

    11 元刊本作「 」,四庫本作「 」。《群籍玉篇‧目部》:「䒅,以證、大登二切,美目也;大

    視也。亦作 。」與元刊本同。《四聲篇海》則與四庫本同。依《玉篇》全書之例,土部 下

    云「亦作塍」,女部媵下云「亦作 」,從「舟」作「月」稱「亦作」之例,本文從之。 12 《古今逸史》為明代吳琯所編之史部叢書,《方言》亦收入。詳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之電

    子書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81610&page=39 13 《四部叢刊初編》景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刊本收入第 64 冊,詳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之電

    子書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7387&page=32 14 《抱經堂叢書》乃清代盧文弨所刊之叢書,《方言》亦收入,詳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之電

    子書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82373&page=47

    474

  • 《罕用字體表》之異體關聯整理--以肉、月、舟、丹、目等相關部件為範圍輸 9

    《萬象名義.目部》:『 ,以證反』,注云:『雙也』,字正作『 』,足證戴校

    不誤。…… 從目、 聲,隸變作『膡』耳。宋本作『 』者,蓋因注文『音

    滕』之『滕』而誤。」

    《集韻‧登韻‧徒登切》:「 ,魚名。《山海經》:『來需之水多鰧魚,其狀

    如鱖,或作 。』」《直音篇‧足部》:「 ,音滕,踜 ,行貌。 ,同上。」

    → 、 → ,正與 → 相類。「 」亦為「 」之異寫。四部叢刊本作「 」,

    則如明‧焦竑《俗書刊誤‧庚韻》:「滕,俗作 ,非。」「 」為「 」之俗寫

    字形。

    4. 與䒅

    《群籍玉篇》 下云:「以證、大登二切,美目也、大視也,亦作 15。」與元刊本《玉篇》同。其目部又收有 16字,下云:「以證、大登二切,美目也、

    大視也。」音義與 同。《四聲篇海》、《詳校篇海》皆承之。《古今逸史本《方言》

    「䒅」亦作「 」。 《集韻‧登韻‧徒登切》縢下云:「《說文》緘也。或作 。」螣下云:「《說

    文》神蛇也;一曰蝗也。或作 。」縢→ 、螣→ ,正與 作 相類。 綜上所言,可整理字形衍變如下:

    如上表, 、膡、 、 皆為 之異寫字形, 則為 之異寫字形。《異典》

    三字皆為正字,未收錄任何異體,僅於 下注云「疑為膡之訛字」。或可更明確

    標示其間之關係。如 、 二字應可逕收為膡之異體, 亦可一併收入; 則

    收為 之異體。

    (三)C11337 、B03433 縢

    《說文》 下云:「緘也。从糸,朕聲。」《玉篇零卷‧糸部》縢下云:「《尚

    15 「 」字原書作「 」,字跡模糊不清。原書「 」字下音義與「 」同,故此字形應即是

    「 」。 16 「 」字原書作「 」,字跡模糊不清。惟就此字歸入十一畫,左旁「 」與全書之左旁之「 」

    相近,應即作「 」。

    475

  • 10 第廿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書》『以 金縢之書』,孔安國曰『縢,緘也』。《毛詩》『竹閇緄縢』,傳曰『縢,

    約也』;又曰『朱英緣縢』,傳曰『縢,繩也』。」孔安國傳即《說文》所據。《廣

    韻》:「縢,行縢。」《廣韻‧登韻‧徒登切》:「縢,行縢。」《詩‧小雅‧采菽》: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漢‧鄭玄箋云:「邪幅,如今行縢也。」唐‧孔穎達

    疏云:「《說文》曰:『縢,緘也。』名行縢者,言行而緘束之。」可知「行縢」

    義乃承「緘」義而來。《龍龕手鏡‧糸部》承之,《龍龕手鑑》則改作「 」,直

    據篆文隸定,《四聲篇海》、《字彙補》皆承之。 、縢為一字。縢為次常用字,

    《異典》釋二字如下: 字頭 音義

    C11337 ㄊㄥˊ/行 。見《龍龕手鑑.舟部》。 B03433 縢 B03433-002 B03433-003 B03433-005

    ㄊㄥˊ/1.封閉、纏束。詩經.秦風.小戎:「交韔二弓,竹閉

    緄縢。」毛亨.傳:「縢,約也。」

    2.繩索。詩經.魯頌.閟宮:「公車千乘,朱英綠縢。」續漢

    書志.第三十.輿服志下:「乘輿以縢貫曰珠。」

    3.綁腿布。戰國策.秦策一:「羸縢履蹻,負書擔橐。」

    4.囊。通「幐」。

    《異典》 之「行 」即縢之義項 3「綁腿布」之義, 應可收為縢之異體。

    (四)C03767 、C04985 17、C10974 、C11012

    《罕表》 、 、 、 四字,《異典》釋義如下:

    字頭 《異典》釋義

    C03767 ㄘㄨㄥ赤色。見《字彙補.心部》。 C04985

    C04985-001

    ㄘㄨㄥ/1.病。見《四聲篇海.肉部》。

    2.赤色。《字彙.月部》:「 ,赤色。从丹。」 C10974 病。見《四聲篇海.肉部》。

    =>作「 」形時,為「 」之異體。 C11012

    C11012-001 (一)ㄘㄨㄥ/病。見《玉篇.肉部》。

    (二)ㄋㄠˇ/作「 」形時,為「腦」之異體。 其間關係仍有幾點討論空間:

    17 《罕表》月部 字,歸入月部,字形卻作肉旁形。《異典》已改作 ,今從之。

    476

    javascript:void(0);http://140.111.1.65/variants/rbt/word_attribute.rbt?educode=C11012-001javascript:void(0);http://140.111.1.65/variants/rbt/word_attribute.rbt?educode=A03354-010

  • 《罕用字體表》之異體關聯整理--以肉、月、舟、丹、目等相關部件為範圍輸 11

    1. 與

    《玉篇‧肉部》:「 ,七公切,病也。」《四聲篇海‧肉部》 下云:「七

    公切,病也。」又於 下云:「音聰,病也。」兩者音義相同。故《直音篇‧肉

    部》云:「 ,音怱,病也。 ,同上。」合兩字為一。《字彙補‧肉部》:

    「 ,子公切,音怱,病也。亦作 。」則改正異體之關係。可知《罕表》 與

    為正異體關係。

    2. 與

    《異典》 字下義項2引自《字彙.月部》,《字彙》 下云:「倉紅切,音

    聰,赤色。从丹。」此乃承自《龍龕‧丹部》:「 ,倉紅反,赤色也。」《四聲

    篇海‧丹部》引《龍龕》:「 ,倉紅切,赤色也。」《字彙‧月部》:「 18,

    倉紅切,音聰,赤色。从丹。」改併入月部,但字形仍略作區別,與從月不同。

    《正字通‧月部》:「 ,俗字,舊註音聰,赤色,从丹。按字从丹,附月部,

    非。」雖斥《字彙》併入月部為非,但本身字形已與從月無別。《字彙補‧心部》:

    「 ,倉紅切,音聰,赤色。」保留從丹字形,但改歸入心部。《康熙字典‧月

    部》:「《篇海》倉紅切,音聰。本作 ,赤色,在丹部。《正字通》云:『附月部,

    非。』」

    據上列各字書所述,丹部之 與月部之 為一字之異寫。《罕表》收 於心

    部,則 為其異體應無無誤,《異典》以 為 之異體, 下應可補收 為異體。

    3. 、 與

    《罕表》月部 之字形,歷來字韻書多未見。惟從 之字,多與怱、忩混同。

    如:聰亦作聦、聡,總亦作緫、総,蔥亦作葱、 。《五侯鯖字海》立有悤部,

    收傯、幒、 、摠、憁、璁、熜、蔥、 、窻、 、聰、總、 、謥、 、驄等

    十七字,亦未見 字。《罕表》月部 ,未知所據。《異典》以 有「病、赤色」

    二義,則是合 、 二字之義而來。然 作 、 作 ,「 、 」肉月有別。

    《異典》以 有病義,乃因其異體 之故,然 乃承 而來,與 不同,似未可

    混而為一 19。

    綜上所述,字形演變與《異典》收錄可整理如下:

    18 《字彙》字形作「 」,非從肉,乃從丹之別。 19 《漢語大字典‧月部》 字下列有「病」與「赤色」二義,乃《漢語大字典》從肉、月之字,

    其字形皆作「月」而無別,故可合而為一,《異典》肉、月二部仍涇渭分明,似不宜合併。

    477

  • 12 第廿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異典》 下云:「作『 』形時,為「 」之異體。」從肉之字作「月」是明

    代之規範,似無須加注,不然,《字彙》月部之「 」,從丹之寫法正與今日

    從肉之字形相同,則 亦為 之異體矣。

    (五)C04983 、C11002 、B06052鴅、N00323

    《罕表》 、 二字,與次常用字鴅及《異典》新增字 有密切關連。《異

    典》釋四字如下:

    字頭 《異典》釋義

    C04983

    C04983-001 (一)ㄏㄨㄢ

    「 吺」:古代傳說中「四凶」之一。同「鴅兜」、「驩

    兜」。《集韻.平聲.桓韻》:「 , 吺,四凶之一。

    通作鴅。今通作驩。」

    =>「鴅」之異體。

    (二)ㄧˋ

    臆。同「 」。見《類篇.肉部》。

    =>「 」之異體。

    C11002

    C11002-002 C11002-001

    一)ㄏㄨㄢ

    「 吺」:古代四凶之一。見《類篇.肉部》。亦作「驩

    兜」、「鴅吺」、「 兜」。

    =>「鴅」之異體。

    (二)ㄧˋ

    臆。見《類篇.肉部》。

    B06052鴅

    B06052-000

    B06052-001

    B06052-002

    B06052-003

    B06052-004

    (一)ㄏㄨㄢ

    1. 鳥名。《廣韻.平聲.桓韻》:「鴅,鳥名,人面

    鳥喙。」

    2. 見「鴅吺」。

    3. 人名,古代四凶之一。見《集韻.平聲.桓韻》。

    亦作「驩兜」、「 吺」、「 兜」。

    (二)ㄓㄡ

    「鵃」之異體。

    N00323 ㄏㄨㄢ

    478

    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void(0);http://140.111.1.65/variants/rbt/word_attribute.rbt?educode=C11012-001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void(0);

  • 《罕用字體表》之異體關聯整理--以肉、月、舟、丹、目等相關部件為範圍輸 13

    N00323-001 N00323-002

    「 兜」:傳說中堯時四凶之名。或作「 兜」、「驩

    兜 」。見《廣韻.平聲.桓韻》。

    =>「鴅」之異體。

    1. 與

    《廣韻‧桓韻‧呼官切》:「 , 兜,四凶名。古文尚書作 20。」 從「丹」。

    故《四聲篇海》歸入丹部,引《餘文》云:「 ,呼官切, 兜,四凶之名。」

    字形雖略有差異 21, 即 字。《字彙》則改歸入月部:「 ,呼官切,音歡,

    兜,四凶名。見《古文尚書》。从丹。」注稱「从丹」,字形已與月同化 22。

    《字彙補‧ 部》:「 ,呼官切,音驩。孫愐《唐韻》 兜,四凶名。《古文

    尚書》作鴅。」又將此形補入 部,存異體而已。《罕表》收 於月部,有其合

    理性。《異典》已收 為鴅之異體, 即 , 亦為正字,是否須再據《廣韻》

    等新增 字,似有討論空間。

    2. 與鴅

    《廣韻‧桓韻‧呼官切》:「 23,鳥名,人面鳥喙。」析 、鴅為二字。

    《集韻.桓韻》 下云:「鳥名,人面鳥喙。」又於 下云:「 24吺,四凶

    之一。通作鴅。」字形「 、 」皆從「丹」。所謂「通作鴅」,則仍析「 、

    」為二字。《四聲篇海‧鳥部》:「鴅,乎丸切,人面鳥喙,亦作 。」則

    合鴅、 為一字。《康熙字典‧月部》 亦承之云:「《字彚》音歡, 兜,

    四凶名。見《古文尚書》○按《書》古文訓作『鴅吺』,丹譌从月,鳥譌為曷。」

    據此可知 即鴅之譌。

    3. 與

    《玉篇‧肉部》:「 25,乙罽切,臆也。」《龍龕手鑑》、《四聲篇海》、

    《直音篇、《字彙補》、《康熙字典》皆然。《集韻.祭韻.於例切》:「 ,

    臆下也。〈桓韻.呼官切〉:「 ,鴅吺,四凶之一。通作鴅。今通作驩。」 、

    20 四庫本《廣韻》作「鴅」。 21 《四聲篇海.曰部》 下云:「何葛切。何也、遂也、盍也。《爾雅》止也。」言部 下云:「於

    歇切,告也、白也。」 22 《字彙‧辨似》雖區分丹月之字形區別,此處丹與月已無別。 23「 」即鴅字,四庫本即作「鴅」。《玉篇‧鳥部》:「 ,呼丸切,人面鳥喙。」亦同。《玉

    篇》丹字,或作「 」,或作「 」(雘下云:「《說文》美 也。」彤下云:「 飾也。」)兩

    者皆為丹,與舟作「 」不同。《直音篇‧鳥部》即作:「 ,音歡,鳥名,人面鳥喙。 ,

    同上。」 、 兼收。 24 學海本《集韻》作:「 ,鴅吺,四凶之一。通作鴅。」,釋義逕作「鴅吺」,「鴅」應是

    「 」之誤,四庫本不誤,今據改。 25 四庫本《玉篇》作「 」。

    479

    javascript:void(0);

  • 14 第廿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為音義遠隔之二字,從肉從丹判然有別。然字形仍嫌相近,故《類篇‧肉部》

    下云:「呼官切, 吺,四凶之一。又於例切,臆下也。」逕合二字為一。《漢

    語大字典》肉月不分,故與《類篇》同。今日標準國字肉、月有別,從丹者或作

    「月」形,如青字。《罕表》 入月部, 入肉部,至為允當。《異典》釋二

    字皆以「(一)ㄏㄨㄢ/「 吺」……(二)ㄧˋ/臆。」為釋,則有討論空間。釋

    應作「(一)ㄧˋ/臆。(二)ㄏㄨㄢ/「 吺……」為符合演變發展。

    4.鴅與鵃

    《說文‧鳥部》:「鵃,鶻鵃也。從鳥舟聲。」《廣韻‧爻韻》:「鵃,鶻

    鵃,似山鵲而小,短尾,至春多聲。」《玉篇》、《類篇》、《四聲篇海》、《字

    彙》等皆同。

    清‧顧藹吉《隸辨‧桓韻》 下云:「鄭季宣殘碑『虞放│□』。按:《虞

    書》『放驩兜于崇山』《古文尚書》作『鴅吺』,《玉篇》云:『鴅,人面鳥喙。』

    《廣韻》作『 』,注同《玉篇》。又 字注云:『 兜,四凶名。』譌鴅為 ,

    復譌為 ,因分兩字。《集韻》作 ,亦作 ,承《廣韻》之譌也。注云:『

    通作 ,今通作驩。』鴅本從丹,碑從舟,《廣韻》從舟,《集韻》從月,皆丹

    之譌變,隸偏傍舟丹字皆作,故致譌耳。《隸釋》云:『 與鵰同音。』鶻 是

    鳩名,恐是用趙簡子放鳩事,非是碑文,『放 』上有虞字,其為鴅字無疑,

    書鴅為 ,此《隸釋》之所以誤也。」《正字通‧鳥部》鴅下云:「鵃字之譌。

    舊註:「音歡,人面鳥喙。」按:鳥人面者,《山海經》青鳼也。」然鴅、鵃二

    字音義有別,應非一字。

    《集韻‧筱韻》:「鵃,鵃䑠,船長皃。」據此音義,應是「從舟鳥聲」,與

    鶻鵃之鵃為同形字。《類篇》鳥部鵃字下未收此音義,似不認同此字。《龍龕‧舟

    部》:「䑠鵃,上音了,下音鳥,䑠鵃,小舩貌,下又呼官反。」《四聲篇海‧舟

    部》引《龍龕》鵃下云:「音鳥,舡│,小船皃。又呼官切。」。所謂「䑠鵃」、

    「鵃䑠」應是聯綿詞,位置倒反無異。所謂「又呼官切」,疑是與鴅混同。

    5.鴅與

    《字彙補‧鳥部》:「 , 兜,與驩頭。人面鳥喙,有翼。案:《古文尚

    書》『驩頭』作『鴅吺』。疑此為鴅字之譌。又《管子》『 然若謞之靜』,則古實

    有此字。未可詳也。」所引《管子》「 然若謞之靜」,宋‧洪邁《困學紀聞‧論

    韓文公城南聨句》云:「『開弓射鴅吺』,《古文尚書》驩兜字也。《管子》云『鴅

    然若謞之静』,即驩字。」 即鴅。

    綜上所述,可整理如下:

    480

    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void(0);

  • 《罕用字體表》之異體關聯整理--以肉、月、舟、丹、目等相關部件為範圍輸 15

    《異典》鴅下收 、 、 、 、 為異體,依《隸辨》,鵃似亦應收入。

    由 而來,亦應收為 之異體。又 、 各有主要音義, 下收 為異體,則

    下似亦應收 為異體。

    (六)C04973 、C10882

    《罕表》月部收入「 」,肉部收入「 」字。《異典》分釋云: 字頭 音義

    C10882 ㄎㄨㄤˋ/1.水名。見《玉篇.肉部》。

    2.山名。見《類篇.肉部》。

    C04973 ㄎㄨㄤˋ/1.山名。見《廣韻.去聲.漾韻》。

    2.水名。見《集韻.去聲.漾韻》。

    兩字音義無別。觀察歷來字韻書收錄情形,或歸肉部,或歸月部,釋義則有

    三種情形: 1.山名:《廣韻‧漾韻》:「 ,山名。」義為「山名」。《五音集韻》從之;

    《龍龕》歸入肉部,《字彙》則改歸入月部,《字彙補》又據《龍龕》補收入肉部。

    《正字通》辨之云:「譌字,舊註虛放切,音況,汎云山名,泥。」 2.水名:《玉篇‧肉部》:「 ,虛放切,水名。」釋義為「水名」,《四聲

    篇海‧肉部》從之。 3.山名兼水名:《集韻‧漾韻》:「 ,《字林》水名。一曰山名。」合兩

    者為說。《類篇‧肉部》、《直音篇‧肉部》從之。《康熙字典》則改歸月部。 宋代字、韻書從肉從月字形無別,各書之「 」應即一字。宋代字書歸肉部,

    明代字書《字彙》改歸入月部,《正字通》、《康熙字典》從之;《直音篇》、《字彙

    補》則仍歸入肉部。不論月部或肉部,音義皆無別,似無須分立為字頭,或依《康

    熙字典》逕併入月部即可。

    (七)C11043 、C08315 眵

    《罕表》收眵、 為二字,《異典》音義如下:

    481

  • 16 第廿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字頭 釋義 C08315 眵 C08315-001 C08315-002 C08315-003 C08315-005

    ㄔ/眼睛的分泌物。《廣韻.平聲.支韻》:「眵,目汁凝

    也。」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三折:「似這般煩惱的

    無顛無倒,越惹你揉眵抹淚哭嚎啕。」俗稱為「眼屎」。

    C11043 ㄔ/目汁凝。見《字彙補.肉部》。

    1.眵與

    《說文‧目部》 下云:「目傷眥也。从目,多聲。一曰瞢兜。」《集韻‧支

    韻‧章移切》眵下云:「目汁凝。」《集韻》之韻充之切 下云:「目汁凝。」《類

    篇‧目部》眵下云:「章移切,目汁凝。又侈支切。《説文》目傷眥也。一曰瞢兜。」

    下云:「充之切,目汁凝。」析眵、 為音異義同之二字。 《龍龕手鑑‧目部》:「 、 二俗;眵,正。叱支反。目汁凝也。」「 」即

    《類篇》之「 」。合 、眵為一字。《五經集韻》、《洪武正韻》、《直音篇》、《字

    彙》、《正字通》、《康熙字典》皆承之。可知 即為眵之異體無疑。

    2. 與

    《龍龕》除目部收 、 二形外,又於肉部 、 下云:「二俗,昌支反,

    目汁凝。正从目。」以「 、 」為「 、眵」之俗,應是「目、月」二形相

    近而致。《四聲篇海》從之。《字彙補‧肉部》:「 ,昌支切,音癡,目汁凝也。」

    《康熙字典》從之。「 」即「 」,即「 」之俗寫字形,亦即為眵之異體。 《罕表》肉部之 字,應即《龍龕》之 字。據《龍龕》, 為 之俗,

    為眵之俗, 亦為眵之俗。 此外,《龍龕》之 ,亦為眵之異體,惟各字韻書 皆另有音義,僅《龍龕》

    作為眵之俗寫而已。 綜上所述,參照《異典》收錄,可整理如下:

    482

  • 《罕用字體表》之異體關聯整理--以肉、月、舟、丹、目等相關部件為範圍輸 17

    《異典》眵下收 、 、 、 等為異體, 似亦可併入。 則可收為 之

    異體。

    (八)C11553 、C11606

    《罕表》艸部收有 、 二字,《異典》釋云:

    C11553 ㄒㄩ/草花。《康熙字典.艸部》︰「 ,草華也。」

    C11606 C11606-002

    ㄒㄩ/1.草花。見《玉篇.艸部》。2.藥草名,即蛇牀。《集

    韻.平聲.虞韻》︰「 ,藥艸,蛇牀也。」《四聲篇海.

    艸部》︰「 ,藥名,蛇床也。」

    與 之義項1音義同,兩者疑為一字。

    1. 與

    《玉篇‧艸部》 26下云:「香于切,草華也。」《四聲篇海》、《直音篇》承

    之。《集韻‧虞韻.匈于切》 下云:「藥草,蛇牀也。」《類篇》、《四聲篇海》、

    《直音篇》、《字彙》承之。《四聲篇海》、《直音篇》之 、 為音同義異之二字。

    然于、 為一字,從于之字,如吁/ 、汙/ 、紆/ 之類,亦為一字之異

    寫。《字彙補》 下云:「同 。」 、 為一字。

    2. 與

    字僅見《康熙字典》,其艸部 下云:「《直音》休居切,音虛,草華也。」

    乃引自《直音篇》。惟今傳《直音篇》作:「 ,音虛,草華也。」《康熙字典》

    應是 之誤,正如四庫本《玉篇》 作 ,應是「目」誤作「月」之誤。

    《異典》收 為 之異體, 似亦可併入。

    26 字元刊本《玉篇》作 ,四庫本作 ,中華本作 ,今據之。

    483

  • 18 第廿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九)C11318 、C11331

    《罕表》 、 二字,《異典》音釋如下: 字頭 釋義

    C11318 ㄞ/船。見《玉篇.舟部》。 C11331 ㄉㄞ/船。見《四聲篇海.舟部》。 析 、 為音異義同之二字。似有討論空間。 《玉篇‧舟部》:「 ,音獃,船也。」《集韻》27、《類篇》、《四聲篇海》、《字

    彙》、《康熙字典》承之。惟《四聲篇海‧舟部》又引《龍龕》云:「 ,音獃,

    船也。」音義與 同,僅寫法略異。豈字《金石文字辨異》引〈唐比丘尼法琬法

    師碑〉、《偏類碑別字》引〈唐王仲建墓誌〉,皆作「 」, 《精嚴新集大藏音‧

    心部》愷或作「 」,《龍龕手鑑‧几部》凱作「 」,「豈」之「山」作「止」,

    則 應是 在《古龍龕》所記之異寫 28。《字彙補‧舟部》:「 ,都台切,音獃,

    船也。」《康熙字典‧備考‧舟部》 下云:「《龍龕》都台切,音獃,船也。」

    依《四聲篇海》之出處,合《字彙補》之音義, 多了都台切一音。然《康熙

    字典‧犬部》獃下云:「《廣韻》五來切,《集韻》魚開切,並音皚。」獃並無都

    台切一音。因此,《字彙補》將獃讀作都台切,未必符合 之音讀。 依《玉篇》、

    《集韻》則與皚同音,應讀ㄞˊ。 字依《四聲篇海》音獃,仍音讀ㄞˊ,依《字

    彙補》、《康熙字典》都台切音ㄉㄞ,實未必允當。 應可收為 之異體。

    四、結語

    以上所舉各例,如「 / 、 / 、 /膡、 /縢」之例,是舟、月

    異寫之例;如「 / 、 /膡、 / 、 / 、 / 」之例,是肉、月

    混同之例;如「 / 、 / 」之例,是丹、月異寫之例;如「 / 、膡

    / 、 / 、 / 」之例,是月、目譌混之例。將此類字形立為正字,有

    必要再疏理其字形之演變。至如 / 、 / 之例,怱、忩異體而 、 二

    字,豈、 異體而 、 二字。 / 、 / 等從朕得聲之字,將「從某朕

    聲」轉為「從某滕省聲」之例,《罕表》類此之例,亦值得留意。

    楷書肉、月、舟、丹字形之分形,從唐《五經文字》到北宋《廣韻》、《玉篇》、

    《集韻》、《類篇》,再到遼《龍龕手鑑》、金《群籍玉篇》、《四聲篇海》,肉、月、

    舟以「月」形作為偏旁時,並未強調字形區別。南宋《增韻》、《字鑑》,到明《洪

    武正韻》以降,肉、月、舟以「月」形作為偏旁時,字形則做細微之區別。《類

    篇》、《四聲篇海》等將從舟、丹併入肉部之字,其字形並無「月、 」無別。《字

    彙》以降乃至今日標準國字規範,改併入月部,是否須再強調其曾經歸入肉部而

    27 《集韻》 讀魚開切,《玉篇》音獃,獃讀五才切,兩者皆疑母咍韻。 28 字今本《龍龕手鑑》未見,疑出自《古龍龕》,惜《群籍玉篇》此處闕葉,無可得知。

    484

  • 《罕用字體表》之異體關聯整理--以肉、月、舟、丹、目等相關部件為範圍輸 19

    再另造從「 」之字?再者明代肉、月、舟、丹字形之區辨與今日之規範有混

    淆之處:明代從肉之字作「月」,正為今日之「月」;從丹之字作「 」,幾與今

    日之從肉之「 」同,是否須保留當時之字形收為異體,亦或據今日之規範直

    接轉換?再者,南宋以前,肉、月不分,《增韻》以降之區分,是否有再延續之

    必要,似皆有再思考之空間。

    參考資料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撰,宋.徐鉉注,《異典》文獻第1部

    《玉篇零卷》,南朝梁.顧野王撰,《異典》文獻第 15 部

    《五經文字》,唐.張參,《異典》文獻第 19 部

    《玉篇》(元刊本),南朝梁.顧野王原編,宋.陳彭年等新編,《異典》文獻第

    24 部

    《廣韻》,宋.陳彭年等編,《異典》文獻第 25 部

    《集韻》,宋.丁度等編,《異典》文獻第 26 部

    《類篇》,宋.司馬光等編,《異典》文獻第 28 部

    《漢隸字源》,宋.婁機撰,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增修互註禮部韻略》,宋‧毛晃、毛居正編,,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精嚴新集大藏音》,宋.處觀編,《異典》文獻第 29 部

    《龍龕手鏡》(高麗本),遼.行均編, 高麗版景遼刻本,《異典》文獻第 21 部

    《龍龕手鑑》,遼.行均編,四部叢刊續編本,《異典》文獻第 22 部

    《四聲篇海》(明成化本),金.韓道昭、韓孝彥編,《異典》文獻第 30 部

    《新修累音引證群籍玉篇》,金‧刑準編,續修四庫全書小學類第 229 冊

    《四聲篇海》,金‧韓道昭編,明正德己亥重刊本,國家圖書館館藏

    《篆隸萬象名義》,日‧釋空海編,北京中華書局

    《字鑑》,元.李文仲,《異典》文獻第 31 部

    《六書正譌》,元.周伯琦撰,《異典》文獻第 32 部

    《洪武正韻》,明‧宋濂等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明隆慶元年刊本

    《重訂直音篇》,明.章黼編,吳道長訂,《異典》文獻第 62 部

    《重刊詳校篇海》,明‧李登撰,續修四庫全書小學類第 232 冊

    《俗書刊誤》,明.焦竑撰,《異典》文獻第 34 部

    《字彙》,明.梅膺祚撰,《異典》文獻第 36 部

    《正字通》,明.張自烈撰,《異典》文獻第 37 部

    《字彙補》,清.吳任臣撰,《異典》文獻第 38 部

    《康熙字典》,清.張玉書等,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隸辨》,清.顧藹吉,《異典》文獻第 11 部

    《偏類碑別字》,羅振鋆初編,羅振玉增補,日本.北山邦博重編,《異典》文

    獻第 13 部

    485

  • 20 第廿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文大辭典》,民國.林尹等編, 中國文化大學印行

    《漢語大字典》,大陸湖北、四川辭書出版社印行, 《異典》文獻第 52 部

    《罕用字體表》,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研訂,正中書局印行,民七十二年

    《異體字字典》正式六版,網址:http://140.111.1.65/variants/rbt/home.do

    《國字標準字體楷書母稿》,教育部編印,民九十年十二月

    〈論楚國金文「月」「肉」「舟」及「止」「 」「出」的演變規律〉,羅運環,《江

    漢考古》1989 年第 2 期

    李軼,〈文字與構字偏旁發展的不一致性與文字理據的喪失—以夕月肉偏旁的演

    变为例〉,《中國文字研究》第十六辑

    巫俊勳,〈各種電腦字體之字形差異研究-以華康‧文鼎之基本字型為範圍〉,2004年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2004 年 11 月

    486

    http://140.111.1.65/variants/rbt/home.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