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一生如何从兼济走向独善 · 白居易一生的经历是非常丰富的。...

1
s[email protected] 2800 1000 ”, ”。 ”, ”。 ,“ :“ ?” 29 —— 》。 》。 》: ,“ ,“ 75 —— ”, ”。 ”。 ”。 :“ 。” 29 35 》《 ”, ”, ,“ ”。 11 · · 2020 9 1 www.jfdaily.com THINKE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ranscript of 白居易一生如何从兼济走向独善 · 白居易一生的经历是非常丰富的。...

Page 1: 白居易一生如何从兼济走向独善 · 白居易一生的经历是非常丰富的。 那么, 他对自己一生是怎么考虑的呢?最有名的就是 《与元九书》

本版稿件选自上观新闻“思想汇”栏目栏目主编王珍邮箱:[email protected]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现存诗歌 2800 多首,文章也有 1000 多篇, 其诗作数量在唐代诗人中是最多的。

白居易被视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世称 “元白 ”,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那么,白居易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呢?他自称“诗魔”,还给自己定位为“诗仙”。 有人也许会问,“诗仙” 不是李白吗?在正史中,第一个以 “诗仙 ”自诩的其实是白居易 。当时 ,白居易的声名很大,并不亚于李白。

在写给好友元稹的 《与元九书 》

中,白居易说:“知我者以为诗仙 ,不知我者以为诗魔。何则?劳心灵 ,役声气 ,

连朝接夕 ,不自知其苦 ,非魔而何 ?偶同人当美景 , 或花时宴罢 , 或月夜酒酣,一咏一吟,不觉老之将至。虽骖鸾鹤游蓬瀛者之适 ,无以加于此焉 ,又非仙而何?”

意思是,我把全部精力投入诗歌的写作,夜以继日地写作 ,这就是着魔了呀!在这样美好的氛围里 ,与志同道合者在花前月下畅饮 、吟唱诗句 ,忘记了时间、年龄,感觉即便遨游仙山,也比不得此间快乐。不是仙又是什么?

此时此刻,诗人白居易的精神和心灵都获得了极大的自由,感叹即便随着仙鹤高飞成仙的快乐,也比不上这种自由。这样的自我评价是很高的 ,隐藏着诗人的自信。

可是, 现实与想象是有差距的,白居易的一生并不如其名字所显示的那样顺遂。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兼济”走向“独善”的历程,遭受过不少挫折乃至打击。其中,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司马,更是其人生中的一大逆境。

白居易一生如何从兼济走向独善———方笑一教授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方笑一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

思想者小传 在白乐天的画像中,为何头发胡子通常都很白

29岁才中进士,对诗人造成了怎样的直接影响

江州司马任上的众多闲适诗篇,为何藏有忧愤

演讲一开始 , 想先来谈谈白居易的一首诗———《咏怀》。

白居易非常喜欢用这个题目,有好几首诗的题目都是 《咏怀》。 让我们来看看这首 《咏怀》: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面上减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

的一首七律诗。白居易的诗常常是好理解的,“面上减除忧喜色”是指喜怒不形于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则表现了一种平和的心态。一个人经过大是大非之后,悟到很多人生的道理,心态就会更加平和。

今天我们看到白居易的画像,可以发现他的头发、胡子通常会被画得很白。为什么画得这么白?这是有道理的。白居易活了 75 ?,这在唐代诗人中是比较长寿的。 而且根据白居易自述,他

的头发早就白了,因为读书很辛苦。

与此相关的,还有两个典故:

一个是他去拜访顾况。顾况说:你叫什么名字 ?他说 :我叫白居易 。顾况笑称 :米价方贵 ,居亦弗易 。意思是 ,京城米价很高的 ,你居住其实不容易。

之后,顾况看到他的诗———“离离原上草,一?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觉得非常好,感叹“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你能写

出这样的诗句,在长安住下去不会困难。

还有一个典故更加有名: 白居易每次作诗,

会请一个老太太来看。 如果老太太能看得懂,他就把这首诗记下来;如果老太太说看不懂,他就一直改,改到老太太可以读懂为止。

老太太代表当时文化水平不是非常高的人群, 白居易的许多诗歌就是这样注重普及性,他没刻意去挑战人们的知识积累,就像通俗诗人那样。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旧唐书》说白居易“世敦儒业”。白居易的祖父叫白 ,他的父亲叫白季庚 ,都是明经出身,但官做得都不大。唐代科举考试的常科,主要是进士和明经。进士主要考策论、诗赋;明经主要考对儒家经典死记硬背的功夫,有“贴经”

和“墨义”两种形式。

当时,进士非常吃香,考明经的话或多或少会“矮人三分”。但应当看到,白居易的祖父、

父亲对儒家经典的记诵还是有相当大的积累和传承的。白居易受家庭影响,也就自小能获得儒学上的熏陶。

白居易在《襄州别驾府君事状》中写道:“及别驾府君即世,诸子尚幼,未就师学,夫人亲执诗书,昼夜教导。恂恂善诱,未尝以一篦一杖加之。

十馀年间,诸子皆以文学仕进,官至清近,实夫人慈训所致也。”

意思是说,父亲去世之后,我们兄弟几个年纪还小,没有跟老师学习,妈妈就亲自拿着诗书,

不分昼夜教导我们。 她手里面拿着儒家的经书,

客客气气地给我们讲道理,从来没有加以棍棒呵斥。十多年后,大家都考上了科举,官位也不算很低,这都是因为妈妈教得好。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中进士,这个时候他已29 ?了。这对他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什么?那就是

结婚晚,直到 35 ?还没有结婚。

贞元十九年,白居易踏上仕途,授秘书省校书郎。后来,他又去考了才识兼茂名于体用科。类似有着很长名字的科, 在唐代都是属于制科,也就是皇帝根据某种特别需要特招的。白居易入第四等 ,任銩稨县尉 。銩稨县现在改名了 ,叫周至县,位于陕西。后来,白居易到长安做官,逐渐担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

白居易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元和十年,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一年, 主张削弱藩镇的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上奏要求逮捕严惩凶手。当时,他属于宫官,越御史而言事,严格来说是违反规定的。雪上加霜的是,关键时刻还有人在旁边煽风点火,说白居易的母亲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在这种状态下仍然

作《赏花》《新井》诗,这叫有违名教。

实际上,白居易的母亲是病死的,这明显是一种恶意诬陷。但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后果就比较严重了。拿今天的话来说,前者叫没有组织观念,后者叫没有道德品质。

来到江州之前,白居易以“兼济”为志;此后,

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由此产生了不少闲适诗篇。当然,闲适中也藏有忧愤。

在《答故人》中,面对“故人对酒叹,叹我在天涯。见我昔荣遇,念我今蹉跎”,白居易自叹:我本来出身就很低,就像泥沙一样,读书也不多,就开口风花雪月吟诗。自从考科举以来,已经三次登科。天资这么低,居然能到今天这样,得到的已经够多了。看看我的本分,看看我的素质,已经觉得很惭愧了,怎么能说我是不遇呢?言语之间可以看出,诗人是言不由衷的,充满了自嘲、无奈以及

对命运的叹息。

不过,白居易并没有一味消沉,而是有意识地苦中作乐。比如,“尽日松下坐,有时池畔行。行立与坐卧,中怀澹无营。不觉流年过,亦任白发生。不为世所薄,安得遂闲情”。意思是,整天坐在松树下面,在大自然中徜徉,而且吃得也很好。要是不为世间所轻薄、排挤,怎么能够得到今天这样的闲情逸致呢?因此,白头发多一点,根本无所谓。

第833期 11思想者·连载·广告2020年 9月 1? 星期二www.jfdaily.com

编辑:夏斌 执行编辑:柳友娟 THINKER

明白“独善其身”道理,为何在朝廷里树敌不少在江州待了三年后 , 白居易转任忠州刺

史。此后,又几经变动,担任中书舍人、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杭州的白堤,就是白居易在任的时候造的。最后,以刑部侍郎致仕,也就是退休。

白居易一生的经历是非常丰富的。 那么,

他对自己一生是怎么考虑的呢?最有名的就是《与元九书》 里面的话———古人云:“穷则独善

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

白居易说,虽然我没什么出息,但我经常学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两句话。大丈夫的原则是道,等待的是时机。时机来了,就充

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付出全部的精力展示自己;

时机不来 ,那就退后 ,把自己隐藏起来 ,甘于寂寞,不要硬做,应该顺势而为。看得出来,他对自己的“进退出处”非常自信。

但从白居易的性格来看,他其实是喜欢仗义执言的。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来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他在诗歌中

也批评朝政,有的时候锋芒毕露,如《卖炭翁》《秦中吟》,都是批评朝政的。

其中,“长吏明知不申破, 急敛暴征求考课”

说的是,官吏并不考虑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只追求自己的政绩,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又如,他讽刺宰相:“昨来新拜右丞相,恐怕泥涂污马蹄。”这种诗,再加上他前面直言不讳的上奏,在朝廷里面肯定树敌不少。

在洛阳的晚年生活中,为何感叹“贵贱都不好”

白居易的人生终结于洛阳。 在洛阳的十几年间,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中隐、醉吟与逃禅。

一是中隐。

白居易有首诗叫《中隐》,虽然很长,但很好读,是白居易对独善其身理论的一个总结。

大意是,隐居分为三种:大隐身在朝中,心在江湖 ,但是太喧嚣 ;小隐在丘壑 ,但是太冷落。不如做中隐,在大城市里做一个官员,既像

做官,又像隐居;手头上有事情做,但又不会太辛苦,钱也有保证。如果不愿意在家待着,可以出去逛逛,还有很多朋友,可以互相交往,也可以自己在家做“宅男”,没有什么人来打扰。贵贱都不好,

我们应该处于二者中间,这是最高的境界。

二是醉吟。

白居易写有《劝酒十四首》,一共两组,每七首为一组。第一组叫《何处难忘酒》,第二组叫《不

如来饮酒》,实在是太直白了,就像顺口溜一样。

其中的《醉吟先生传》,非常值得一看: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为谁也。宦游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檄舟桥,具体而微,

先生安焉……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

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所有的文化、

自然、人文,全部都享受到了。

三是逃禅。

白居易有很多描写坐禅的诗歌。《斋戒满夜戏招梦得》中的“纱笼灯下道场前,白日持斋夜坐禅”,就描写了诗人晚年中风之后的生活,白天吃斋,夜晚坐禅。

这就是从闲适诗、杂律诗里看到的白居易。

(整理人:王珍)

通往敦煌之路困难重重

芝秀在去年底刚刚生下他们的儿子嘉陵,两个孩子使她忙得团团转。常书鸿料到芝秀肯定对他的西行有许多想法,

一时说不出口。

为了要人他去找教育部负责人。谁知话还没说完,一瓢冷水兜头泼了下来:

“要人?我这儿哪有现成人选?这可不是张罗他们到南京北京……” 对方咕哝不清咽下了下半截,“这我可没办法,

你自己选吧!在你的志同道合者中选吧!

我这里一个都没有。”

话不投机半句多。 常书鸿气得扭头就走。

身后那扇门没有掩住, 送到耳边的话是:“也不想想, 人家都会跟你一样发疯?嘿!”

常书鸿生了气,想折身回去论理,又一想:何必跟这样的人一般见识?他不信没有真正的知己!第一步当在重庆当地物色。

有了!两个人:一是通讯社的摄影主任罗先生, 二是四川大学搞美术史的黄教授。文武双全,全有了!

黄教授对敦煌的向往之情, 绝不亚于常书鸿, 说到那里去一定全心全意配合常书鸿将资料工作做好, 一切不用他操心。 而摄影专家罗先生说起对敦煌的向往和热爱来,就更是言辞动听,连常书鸿也顿时生了相见恨晚之慨。

“常先生,我对敦煌早已魂牵梦萦,这次有机会做你的助手一块去,真是三生有幸。常先生,关于到那儿的摄影,你别发愁,我全包了!至于摄影器材和经费……”

常书鸿难以启齿的话不能不说出口了,他红了脸说:“请原谅,罗先生,经费我去要过了,可能会拨给一些,但数目很有限,你看什么是最必需的,先买一点,

其余只好以后再说。”

罗先生听他一说, 立即说:“常先生,你不要为难,现在就是有钱也买不到好的摄影器材,我不是在通讯社工作吗,这是有利条件,我先去借出一套来!你我还分彼此吗?”

常书鸿感动得无话可说。 剩下的关键问题仍是钱。 教育部的拨款已经教他很寒心了, 区区一笔钱恐怕连路费都不是充足的,常书鸿又发愁了。

有一天,有人经介绍来到他家,要买他的一幅画。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真是的,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既这么缺钱用,何不将所有的作品集合一下再开个像模像样的画展,

如果卖得好,不也能筹措相当一部分钱吗?

主意一定,他又夜以继日地画起来。没多久,除了原先贮存的那些画以外,他又画了 《大地》《重庆凤凰山雪后》《重庆凤凰山即景》《艺人之家》《肖像》《是谁炸毁了我们的家》《四川农民》《壮丁行》《前线归来》《雪后重庆》《湖北大捷》,此外,再加上静物《荔枝》《李子》《芍药》《人体》等。

他吁出一口长气,大小足有 40多幅,开个相当规模的画展,可说一点没有问题了。

常书鸿拿了张报纸, 忐忑不安地进了家门。

在市区的这所新居宽敞,地段热闹,芝秀又有了过日子的劲头。她买这买那,将小小的家又装扮得焕然一新。 日日画眉涂唇依然一副洋派打扮的她, 身材姣好得还像个妙龄女郎。

常书鸿将一切都看在眼里。 芝秀越是这样安心于盘算在此居家过安生日子,他越难将去敦煌的话启口。可是挨到今天,他无论如何不能不讲了。

进门时, 芝秀正将刚睡着的嘉陵在摇篮里放好,眉开眼笑地说:“书鸿,告诉你个好消息!真是双喜临门!你看!”

常书鸿定睛一看,芝秀从桌上拿了张《时报》,报上也登了他们这个委员会成立的消息。

常书鸿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她都知道了,而且这么高兴,自己真是多虑了。便立即笑嘻嘻地说:“看来你的耳报神比我还快!哎,你说的双喜,还有一喜是什么?”

沙娜接嘴说:“爸爸,妈妈要去当老师了!”

“当老师?当哪里的老师?”

陈芝秀撇着嘴说:“哼, 难道只许你成天艺术呀事业的, 你就忘了我也是个留学回来的人呀? 我总不能永远在家里生孩子抱孩子呀!”

“哎,那是,那是。芝秀,快告诉我,你要

在哪里当教师?”

“哪里?自然是重庆。嗯,是合内介绍的,教会女中的法语教师,怎样?”

“好,当然好,可是……你要去教课,嘉陵怎么办?”

“这还不好办?找保姆呗,我都托人找好了,明天孙嫂就来,她有奶水,挺旺的。”

这也好!常书鸿清清喉咙,说:“芝秀,那好,

很好,不过这样一来,我们又要家分两地了。”

“什么?你说什么?家分两地?”

“可不是吗,我去敦煌,你要在这儿教书,不分两地又该如何?”

“什么? 原来任命你这个头衔是要到敦煌去的?我还以为研究所就设在重庆……”陈芝秀随即脸色发白了,“我不想回来你偏要回来,回来后一直东跑西颠的,现在好不容易安生了,这个家刚刚安顿下来……”陈芝秀已带哭声了。嘉陵也在这时醒了,哭闹起来。

“芝秀,你想想,研究敦煌却不到敦煌去怎么行?”常书鸿走过去,笨手笨脚地想抱起儿子,却被芝秀一把挡开了。他明白芝秀这动作也不纯粹是一时负气,对于这个在颠沛流离中出生的儿子,他自觉关注太少,不像在法国生的沙娜,是一日一日看着长大的。

他歉疚而又自嘲地说:“好好,不要我抱就不抱。不过芝秀,我还是要把话对你说明白,你想想,我之所以一定要从法国回来,还不是为了这个敦煌?六年了,像你说的,东奔西颠的,好不容易有了目前的机会,我当然一心一意要去。现在……要不,你暂且不去,

我走了后,不管你去不去当这个教师,都没关系。你先把这两个孩子照料好,等我到那边安顿好了,你再过来,好不好?”

“你还要在那边安顿?书鸿,你就去看两回还不行吗?我知道你的,你这人,认定一件事九牛拉不回!你一定要去你就自己去吧!”芝秀负气地说,“反正我是不去的。”

(九) 连 载

生只为

叶文玲著

常书鸿传

此守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