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下的民主現場 - tfd.org.t ·...

9
ISSN 1726-9350 print / 1811-3109 online © 2020 by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 Vol. 17, No. 1 / March 2020 《臺灣民主季刊》第十七卷,第一期 (20203)121-30 121 【民主現場】 數位時代下的民主現場 —開放科技和開放文化 鄭婷宇、耿璐、李柏鋒 開放文化基金會 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 ICT)的 普及,大幅改變公民參與政策討論的方式。透過社群媒體串連,資訊傳播的成 本大幅降低至幾近於零、公民的個人能動性提高,連帶也讓倡議與各種社會運 動不只集中於單一組織,而是朝向多元分散、深入民間發展。類似趨勢可在近 年的阿拉伯之春、三一八佔領運動與反送中運動見到。在這波新型態的公民參 與浪潮之中,以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簡稱開源)為核心的科技及文化, 更間接成為數位時代下守護民主的重要工具。 源自軟體領域的開源,強調須將成果開放授權給所有人使用、修改、散布 與再利用,若不滿意,隨時可透過分支(fork)出新專案去實踐自己的想法, 在商業公司把持多數平台的現今社會,以使用者為核心的開源科技成為抵抗數 鄭婷宇 開放文化基金會專案專員,研究領域為公民參與、開源社群。 Claire is a project associate in Open Culture Foundation. Her research areas include civic engagment and open source community. 耿璐 開放文化基金會執行秘書,研究領域為跨領域合作管理、議題推廣。 Lulu is an executive secretary in Open Culture Foundation. Her research areas include cross-field collorbar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social issues promotion. 李柏鋒 開放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研究領域為開放源碼、開放資料、數位身分識別與電子身 分證。 Pofeng Lee is a chairman in Open Culture Foundation. His research areas include open source, open data, digital indentity and eID. * The English title is Digital Democracy in Action: Open Technology and Open Culture.

Transcript of 數位時代下的民主現場 - tfd.org.t ·...

Page 1: 數位時代下的民主現場 - tfd.org.t · 用即時通訊軟體打破時空隔閡、及早釋出成果供眾人協作,發揮開放文化訴求 的資訊透明及協作精神。

ISSN 1726-9350 print / 1811-3109 online © 2020 by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 Vol. 17, No. 1 / March 2020

《臺灣民主季刊》第十七卷,第一期 (2020年3月):121-30 121

臺灣民主季刊

【民主現場】

數位時代下的民主現場—開放科技和開放文化

鄭婷宇、耿璐、李柏鋒

開放文化基金會

資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 ICT)的

普及,大幅改變公民參與政策討論的方式。透過社群媒體串連,資訊傳播的成

本大幅降低至幾近於零、公民的個人能動性提高,連帶也讓倡議與各種社會運

動不只集中於單一組織,而是朝向多元分散、深入民間發展。類似趨勢可在近

年的阿拉伯之春、三一八佔領運動與反送中運動見到。在這波新型態的公民參

與浪潮之中,以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簡稱開源)為核心的科技及文化,

更間接成為數位時代下守護民主的重要工具。

源自軟體領域的開源,強調須將成果開放授權給所有人使用、修改、散布

與再利用,若不滿意,隨時可透過分支(fork)出新專案去實踐自己的想法,

在商業公司把持多數平台的現今社會,以使用者為核心的開源科技成為抵抗數

鄭婷宇  開放文化基金會專案專員,研究領域為公民參與、開源社群。Claire is a project associate in Open Culture Foundation. Her research areas include civic engagment and open source community.耿璐  開放文化基金會執行秘書,研究領域為跨領域合作管理、議題推廣。Lulu is an executive secretary in Open Culture Foundation. Her research areas include cross-field collorbar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social issues promotion.李柏鋒  開放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研究領域為開放源碼、開放資料、數位身分識別與電子身

分證。

Pofeng Lee is a chairman in Open Culture Foundation. His research areas include open source, open data, digital indentity and eID.* The English title is Digital Democracy in Action: Open Technology and Open Culture.

Page 2: 數位時代下的民主現場 - tfd.org.t · 用即時通訊軟體打破時空隔閡、及早釋出成果供眾人協作,發揮開放文化訴求 的資訊透明及協作精神。

Vol. 17, No. 1 / March 2020

122 《臺灣民主季刊》第十七卷,第一期 (2020年3月)

位侵害的另一方案。若將開源精神應用於公共領域,要求政府開放資料和決策

過程,可望能提升公民參與政治的動能。

臺灣開源運動啟動已久,除了醞釀出許多扎實的開源社群,開源圈也因其

開放的態度而成為不少跨領域公民投身數位專案的場域。以協助非組織型態之

開源團體而成立的開放文化基金會(Open Culture Foundation,簡稱 OCF),不

只提供法人身份以協助社群處理法律與金流相關事務,也衍生出更多讓開源走

進社會的任務,包括推動開放政府與開放資料、培力公民社會使用科技的能力,

期望藉此防範科技淪為威權政府打壓民主的媒介。本文介紹OCF與開源社群、

公民社會、政府及國際這四種群體的互動,藉此梳理 OCF所致力耕耘的開放

文化對於民主建設的影響。

壹、開放科技與開放文化?

開放科技與開源文化的「開放」,源自「開放原始碼」的概念,意指將構

成軟體的基礎-程式碼, 開放給所有人使用、修改、散布與再利用。與之相反

的「閉源」是指不釋出程式碼,多數商用軟體採取此模式。源碼開放所帶來的

透明與自由,得以發揮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的力量,讓所有人可一起開

發與維護:對開發者來說,若看到缺陷或想新增功能,可選擇將自己修改的程

式碼分支成新程式,或合併(merge)回上游,上游的維護者也可選擇是否接

受修正版,提升軟體優化的速度,也能促進廣泛的改作應用;對使用者來說,

掌握程式碼可確保沒有被安裝後門,並避免單一閉源軟體壟斷使用者的選擇

權。本文將諸如檔案即時分享、線上協作工具等對於導入開放文化有關鍵影響

的數位工具,以及開放原始碼軟體,並稱為開放科技。

「儘早釋出、時時釋出」(release early, release often)是從開源軟體的開發

者、使用者與推廣者彼此間習慣的交流方式延伸出來的原則,這群人習慣將初

版程式作品以開放授權釋出給他人一同檢視,在彼此提供修正建議的過程中,

Page 3: 數位時代下的民主現場 - tfd.org.t · 用即時通訊軟體打破時空隔閡、及早釋出成果供眾人協作,發揮開放文化訴求 的資訊透明及協作精神。

© 2020 by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民主現場:數位時代下的民主現場 123

臺灣民主季刊

不斷優化程式碼。拜數位科技普及之賜,越來越多科技人員在跨界合作時,善

用即時通訊軟體打破時空隔閡、及早釋出成果供眾人協作,發揮開放文化訴求

的資訊透明及協作精神。

這些重視開源文化的人們組成社群以推廣開源精神,卻礙於社群無法人身

份,難以發揮全部效能。為了讓社群可專注於發展開源專案,臺灣多位開源社

群成員一同於 2014年成立開放文化基金會,旨在提供健全的開放文化環境、

讓社群專案能穩健成長,並將開源協作模式發揚至科技領域以外,期望在 ICT

影響甚大的現代社會中,對抗極權政府監控,提供公民參與、捍衛數位人權等

深化民主的重要工具及思維。

貳、社群的後盾:提供行政、法人與諮詢資源

臺灣開源社群的樣態十分多元,① 有的由單一種軟體或技術語言的愛好

者組成,例如 Python社群;有的由開源專案的協作者組成,例如「維基百科

(Wikipedia)」社群;有的因相似的動機而聚集,例如號召公民寫程式改造社

會的「g0v.tw」社群;有的則是由定期舉辦開源研討會的志工組成,臺灣開源

社群共組成的「開源人年會(COSCUP)」。

由於社群不是組織,成員跟社群之間並沒有因酬勞而生的權利義務關係,

而是出於自我實現與成就感的無酬貢獻,加上開放授權以及貢獻的程式碼都有

清楚記錄的緣故,開源社群素來推崇實作,以貢獻的多寡來決定參與者在社群

中的份量。大多社群是以共識決來決定社群大方向,但不同意者仍保有成立自

己的專案或社群的自由,這些特色讓開源社群得以含納多元的貢獻者,發揮靈

活的創造力。然而,一體兩面的是,非僱傭關係的鬆散協作模式,加上社群成

① 可參考陳幸延繪製的「臺灣自由 /開源軟硬體社群列表(Open Source Community Map in Taiwan)」,網址:https://reurl.cc/j7mY2L。

Page 4: 數位時代下的民主現場 - tfd.org.t · 用即時通訊軟體打破時空隔閡、及早釋出成果供眾人協作,發揮開放文化訴求 的資訊透明及協作精神。

Vol. 17, No. 1 / March 2020

124 《臺灣民主季刊》第十七卷,第一期 (2020年3月)

員多需處理正職工作,不利於處理時效性高的任務。此外,社群因不具備法人

身份,在處理金流相關事項時常窒礙難行。

為了讓社群完全發揮開源協作靈活度高的特點,OCF會支援社群相對吃力

的事項。包含出借 OCF登記的法人資格給社群去租借場地、聘請專職人員;

或是社群委由 OCF處理公文收發與會計等行政庶務。此外,OCF因與國內外

許多開源社群往來,可提供豐富經驗給其他開源專案以供借鑒,或轉介資源給

合適的社群參考。

參、培力公民社會:推廣開源、資安意識與數位人權

數位科技的普及讓人權的面向延伸得更廣,但大眾對諸如數位落差、網路

自由、網路中立性、資訊安全等各種因科技而衍生的新興議題仍然陌生;開源

文化也因與大眾習以為常的商用軟體與授權大相徑庭而鮮為人知。

長期接觸開源社群及公民團體的 OCF,期許自己能搭起開源圈內外的橋

樑,將開源文化、資安意識與數位人權轉譯為普羅大眾能理解的內容,培力公

民社會發展出抵禦不斷進化的數位侵害的能力。例如:多數人權工作者因不具

備科技專業,面對日益多變的網路攻擊顯得猝不及防。然而,坊間的資安提升

方案不是太過艱澀、不符合第一線社運工作者需求,就是要價高昂。為打造出

符合人權工作者需求的資安方案,OCF、台灣人權促進會、華人民主書院、社

團法人台灣駭客協會四個單位於 2017年共同發起 Civil Society Cyber Shield(簡

稱 CSCS)專案,媒合我國資安技術人員與民間公益組織,將資安專業轉譯成

人權工作者能了解的語言,大幅增加解決方案的可行性。隨著公民社會的資安

意識和需求不斷擴大,CSCS從專案逐步形成社群,OCF則從專案發起單位退

居為協力團體,僅提供執行與行政支援輔助角色,期待在社群化之下促成更獨

立多元、捲動更多有志人員投入。

資安能力只是公民社會急需提升的其中一環,數位時代之下,如果公民團

Page 5: 數位時代下的民主現場 - tfd.org.t · 用即時通訊軟體打破時空隔閡、及早釋出成果供眾人協作,發揮開放文化訴求 的資訊透明及協作精神。

© 2020 by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民主現場:數位時代下的民主現場 125

臺灣民主季刊

體、民主人權工作者仍缺乏網路戰的能力,整體民主社會都將更容易受到威脅。

不論是為華語圈舉辦「開源科技新手訓練營」、與國際夥伴每月舉辦「網路自

由小聚」提供關心議題的人分享意見和最新國內外案例,或是設立資訊平台

OCF Lab,都是 OCF打通科技社群和公民團體之間隔閡,一同面對新時代威脅

的方式。

肆、推動開放政府:數位協作開通公民參與可能性

「開放政府」一詞被正式定義,始自 2009年歐巴馬簽署的一份白宮備忘

錄,強調「透明、參與、協作」:透過開放資料達到開放政府,並邀請公民社

會多加參與政策決策過程,期望藉此找回人民與政府之間的信任關係。根據

OCF研究出版的《開放政府觀察報告》(曾柏瑜、李梅君,2017)指出:2014

年,三一八佔領運動讓透明、開放成為社會主流價值;2015年,馬政府開始緩

步改善資訊透明及公民參與以回應公民社會的批評;2016年,蔡政府上台時高

喊開放政府的口號,並在同年 10月指派臺灣第一位專責開放政府的政務委員。

這些舉措看似推進開放政府的時程,但相關制度依然空洞,且公部門內大多由

上而下去推動開放政府,若執行者缺乏相關思維,公民社會完全無法感受到其

強調的透明、參與、協作。

停滯的開放政府進程,在 2019年唐鳳政委於「開放政府夥伴聯盟」(Open

Goveronment Partiship,簡稱 OGP)② 全球峰會上宣布,不是聯合國身分無法加

入聯盟的臺灣,仍將以OGP國際規格打造國家級「開放政府行動方案(National

Action Plan)」(耿璐,2020)之後,有了新進展,而 OCF除了從 2016年便積

極關注臺灣參與 OGP相關進程,針對如何將開放文化導入政府機制,歸納出

② 這是在美國主導下,於 2011年由八國政府倡議而成的聯盟,目前已是擁有 78個國家會員的正式國際組織。

Page 6: 數位時代下的民主現場 - tfd.org.t · 用即時通訊軟體打破時空隔閡、及早釋出成果供眾人協作,發揮開放文化訴求 的資訊透明及協作精神。

Vol. 17, No. 1 / March 2020

126 《臺灣民主季刊》第十七卷,第一期 (2020年3月)

以下要點:

●  降低公民參與的門檻、確保各利害關係人充分知情。

●  在決策早期就開放民間參與才能落實開放協作,而非已成定案才聽取

民眾建議。

●  轉型開放政府不只是公務員的責任,設計良好的協力機制可引導公民

與政府協力推動施政。

●  開放資料是開放政府的基礎,任何行動都應先行評估與規劃相應且可

分析串接的數位資料庫。

政府開放轉型的過程牽涉眾多利害關係人。事實上,開放政府從來不只是

政府的功課,同時也是每一位公民需要承擔的責任。早在政府要系統性的推動

開放政府國家行動方案之前,臺灣公民社會便已發揮開放協作的精神,透過

線上參與表達對於開放政府的期待。以「政治獻金」專案為例:2014年,公

民團體「反核四五六行動」的成員將掃描好約 10GB的政治獻金會計報告書圖

檔,帶到臺灣知名公民科技社群 g0v.tw(零時政府)舉辦的「零時政府第七次

黑客松」,③ 因為圖檔背景有浮水印,無法直接光學辨識成數位檔案,g0v.tw

圖一 CSCS社群介接起公民團體與資安社群

資料來源:鄭婷宇繪製。

③ 黑客松(Hackathon),從黑客(Hacker)加上馬拉松(Marathon)的組合而來,一開始為

Page 7: 數位時代下的民主現場 - tfd.org.t · 用即時通訊軟體打破時空隔閡、及早釋出成果供眾人協作,發揮開放文化訴求 的資訊透明及協作精神。

© 2020 by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民主現場:數位時代下的民主現場 127

臺灣民主季刊

的貢獻者王向榮(ronnywang)於是著手開發供眾人透過線上人工辨識還原為

電子檔④ 的群眾外包網站,並號召參與者持續至監察院影印資料攜出(沃草,

2014)。爾後,公民監督國會聯盟於召開記者會倡議修法⑤ 但並未成功,大眾

對專案的關注與貢獻熱度因此沈寂;2017年,鏡傳媒根據此案開放資料的基礎

啟動數讀政治獻金計畫⑥ 與人工辨識網站⑦,引起廣大迴響;政府終於在 2018

年修改《政治獻金法》,規定會計報告書全文應公開於電腦網路⑧。

伍、走向國際:串起全球民主陣線

面對瞬息萬變的全球局勢,臺灣的開放科技社群若能善用數位分享與協作

低門檻的優勢,積極與各國交流,將更能有效阻擋以數位工具侵害民主、不分

國界的網路戰爭。儘管臺灣科技社群動能十足,但大多沒有常設職員,因此

缺乏與國際保持聯繫的穩定窗口。有鑑於此,在 Creative Commons(中文稱為

科技人聚集在一起進行開發專案的馬拉松,大多超過一天,現在已廣泛運用於不同議題、

有不同模式,g0v.tw的大黑客松為兩個月一次,從早上到傍晚,不限領域只要符合開源和公共利益,都可來此提案,號召工程師或其他專長人員加入專案,並且在傍晚結束前

分享當天初步成果。④ 專案剛推出時,獲得大眾熱烈關注,成功動員眾多民眾。在 24小時內,約一萬個公民協力完成線上人工辨識,將 2,637份文件轉化為共 309,666格數位資料。在成功的群眾外包背後,是設計得當的協作機制,例如說明如何操作人工辨識的文件、將需辨識的文件

切割為小份量任務的分工等心思。詳情可參考 g0v.tw粉專的紀錄:https://www.facebook.com/g0v.tw/photos/a.456791061028852/706021376105818/?type=3&theater。

⑤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以「修改無齒政治獻金法 拒絕圖章監委上任全民『佔領監察院 影印救台灣』」為題召開記者會,內容可見沃草整理的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x6KPJM3N_Y。

⑥ 數讀政治現金計畫的詳細資訊請見官網:https://www.mirrormedia.mg/projects/political-contribution/#/。

⑦ 人工辨識網站請見:https://campaign-finance.g0v.ctiml.tw/。⑧ 按照 2018年 12月 20日修正施行之《政治獻金法》第 21條第 4項規定:提供本平臺供人查閱各政黨、政治團體及擬參選人之政治獻金會計報告書。完整公告與查閱資料請至

監察院的政治獻金公開查閱平台:https://ardata.cy.gov.tw/home。

Page 8: 數位時代下的民主現場 - tfd.org.t · 用即時通訊軟體打破時空隔閡、及早釋出成果供眾人協作,發揮開放文化訴求 的資訊透明及協作精神。

Vol. 17, No. 1 / March 2020

128 《臺灣民主季刊》第十七卷,第一期 (2020年3月)

「創用 CC」)、網路自由、數位人權、開放源碼、開放資料、開放政府等領域,

OCF以育成者角色協助社群打通國際通道。

過去幾年,不論是在東北亞的公民科技網絡、東南亞的數位人權聯盟,到

全球網路自由社群,臺灣都已成為重要成員,更是國際夥伴諮詢亞洲事務、中

國策略的主要對象,隨著網路平台上的不實訊息、輿論操作、威脅迫害早已跨

國界爆發,臺灣勢必要與全球民主陣線共組防線。

陸、結論:民主體制開放革命的未竟之路

在開源社群積極跨界的趨勢中,軟體圈外的人也開始接觸開放文化與開放

科技,促成許多公民參與的經典案例。這些開放轉型的嘗試雖然並非以外交為

導向,但公民草根參與政治、公私協力開發與共享開放資訊的經驗,成為各國

公民黑客積極取經的對象,無形中為我國打通一條非典型卻影響力深遠的的外

交之路。

OCF作為開源社群的協力夥伴,致力成為社群堅實的後盾,期望透過提供

行政後勤支援、推廣開放文化與開放政府、培力公民社會數位科技使用能力、

串聯國際社群等服務,打造良好的開源生態環境,以奠定滋養開源社群及落實

圖二 開放文化基金會扮演國際夥伴與台灣社群間的窗口

資料來源:耿璐繪製。

Page 9: 數位時代下的民主現場 - tfd.org.t · 用即時通訊軟體打破時空隔閡、及早釋出成果供眾人協作,發揮開放文化訴求 的資訊透明及協作精神。

© 2020 by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民主現場:數位時代下的民主現場 129

臺灣民主季刊

開源文化的穩定根基。然而,OCF身為此領域的先驅,缺乏可茲效仿的前人經

驗,這意味著OCF需要在試誤中摸索前行,不斷探索:該如何與開源社群協力、

共存共榮?該如何跨界推廣並落實開源文化,避免「開放」淪為口號?該如何

串聯各國科技與數位人權社群,讓我國可與國際交流經驗?這都是 OCF面對

的挑戰。

* * *

參考書目

沃草(2014)。〈g0v黑客松提案!網友合力監督政治獻金〉,蘋果新聞網,https://reurl.cc/8GbL6y。2020/06/03。

耿璐(2020)。〈不是會員沒關係,臺灣以國際標準正推動「開放政府夥伴聯盟(OGP)國家行動方案」!〉,OCF Lab,https://lab.ocf.tw/2020/04/23/twogpnap/。2020/06/03。

曾柏瑜、李梅君(2017)。《開放政府觀察報告》。台北:開放文化基金會。https://opengovreport.ocf.tw/about/。20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