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

1
2018.10.8 星期一 主编蔡葩 版式陈海冰 讲谭 B10 苏东坡在 海南己卯春天 (公元 1099 年) 的活动及文学 书写成就有着 不一般的意义: 斜川之游及其 为自然胜景所 注入的文化内 涵,春词的创作 及其所凝聚的 农耕文化、民俗 文化内涵,上元 夜游及其笔下 的昌化军城市 图景,伦江放 生、岁设大供及 其佛教民俗学 价值,被酒独行 及其所记录的 乡 野 风 情 …… 近日,在海南儋 州召开的第九 届东坡文化论 坛上,苏学研究 专家李景新教 授将他的研究 与发现跟大家 分享苏东坡笔下的海南图景 文\本刊特约撰稿 李景新 从己卯之春说起 苏东坡于绍圣四年( 1097 六月到达海南岛,绍圣五年( 即元符元年,戊寅,1098 )度 过 了第一个春天,但苏东坡并没 有感受到春天的气息。那时苏 东坡从惠州再次遭受贬谪,心 情一度跌入低谷;到达海南岛 之后,他虽试图努力从低谷中 走出来,但在戊寅之春还没有 完全实现,加上海南岛四季的 变化不够分明,冬春的转换并 没有引起苏东坡的多少注意, 也没有给他带来惊喜。他给雷 州的张逢写信说:“新春,海上 啸咏之余,有足乐者。此岛中 孤寂,春色所不到也。”信中所 说的“海上”,是指广东沿海一 带,“此岛”即海南岛。他说,海 南岛与广州、惠州、雷州,虽一 海之隔,但在那边,啸咏之余, 尚有足乐者,而此岛则是春色 所不到的地方。大有“春风不 度玉门关”之感。其实,春色到 与不到,主要与心情相关。春 色不是不到,而是他的心态尚 处于孤寂凄凉之中,感受不到 春意,眼中也就没有了春色。 他真正感受到海南春天 的美好,是到了元符二年 1099 ),己卯之春。这虽然是 苏东坡在海南度过的第二个 春天,但也可以说是苏东坡真 正感受天涯春意的第一个春 天。因为这时的苏东坡,心态 已经调整过来,他的精神状态 已从低谷中走了出来。他已 经较充分地适应了这个环境, 他可以用亲切的目光去仔细 欣赏周围的一切,从大自然到 风土人情,都不再是从前那样 的陌生,儋耳人对苏东坡也从 陌生感转化为热爱,苏东坡与 儋耳的外在环境已经消除了 隔阂与排斥。在这种心态之 下,春色好像一下子降临海岛, 弥漫天涯,惊喜之情油然而 生。他用诗词散文记录了儋耳 春天的风土人情之美,也把自 己潇洒的形象留给了后人。 因此,谈到苏东坡笔下的 海南,我们从己卯之春开始。 斜川游及其为自然 胜景注入的文化内涵 苏东坡有一首《和陶游斜 川》,题下自注:“正月五日,与 儿子过出游作。”王文诰编《苏 轼诗集》以此诗列己卯之首,孔 凡礼《苏轼年谱》将此次出游及 创作编于元符二年正月五日。 谪居澹无事,何异老且 休。虽过靖节年,未失斜川 游。春江渌未波,人卧船自 流。我本无所适,泛泛随鸣 鸥。中流遇 洄,舍舟步层 丘。有口可与饮,何必逢我 俦。过子诗似翁,我唱而辄 酬。未知陶彭泽,颇有此乐 不。问点尔何如,不与圣同 忧。问翁何所笑,不为由与求。 昌化军城外,未必有一个 叫斜川的地方。但是,此诗为 和陶渊明《游斜川》所作,而游 览的心情又与陶渊明有相似之 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苏东 坡父子于元符二年( 1099,己 )正月五日在儋州进行了一 次非常惬意的“斜川游”。苏东 坡想到685年前的这一天,天气 澄和,风物闲美,大隐士陶渊明 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引觞散 怀,纵情忘忧,好不欢乐。现 在,苏东坡心情非常悠闲,而天 气风物也是那么宜人,他怎能 辜负这个出游的好时光?于 是,他一边想象着陶渊明游斜 川的情景,一边进行着自己的 “斜川游”。陶渊明情之所至, 作诗以纪其游;苏东坡亦用陶 渊明原韵,作了这首纪游诗。 这首诗虽然开头两句的色 彩略显黯淡,但整首诗全在一 个“惬”字上。他郊游并无目 标,而随处所到,皆是诗情。纪 昀评曰:“有自然之乐,形神俱 似陶公。”确是看到了此诗的神 髓。然比起陶渊明,苏东坡又 多了一层惬意,因为苏东坡有 一个陶渊明没有的儿子。苏过 不仅至孝,性情文采也酷肖乃 翁。所以苏东坡得意地说:“未 知陶彭泽,颇有此乐否?”最后 四句,更是悠然有味。苏过在 儋州曾作《志隐》一篇,表示隐 居的志向,这使苏东坡想起了 孔子命几位学生“各言其志”的 情景。当孔子问到曾点时,曾 点答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 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 罢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个 典故用得恰如其分。父子二人 的默契、轻松、雅洁、惬意,尽在 一问一答之中。 根据诗意,此次斜川游 是在城北伦江及其岸边,他 们先在江中舟游,后舍舟登 岸而游。 自然景观往往需要注入一 定的文化内涵,才会产生活力, 发生良好的效应,尤其是自然 景观不是特别突出的地方,更 需要文化内涵的支持。比如敬 亭山,就山体来看,其高度、险 度、外形以及其他自然因素都 不是特别突出,但是由于有像 李白这样众多诗人曾经居住、 游览、创作诗文,使得敬亭山成 为名闻遐迩的名山,被后人美 誉为“诗山”。儋州的伦江(北门江 )并非著名水系,但是有 苏东坡、苏过等著名历史人物 的出现,其作为景胜的价值就 大大提高了。 春词创作及其所凝 聚的农耕、民俗文化内涵 苏东坡是词史上的伟大人 物,但他在海南期间所作词的 数量是非常少的,他的主要表 达方式是诗和文。己卯之春天 却使他异常兴奋,他使用了词 这一体裁进行创作。正月十二 日是立春日,苏东坡写了《减字 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描写 了海南的美好春光、鞭春的情 景以及热闹的节俗: 春牛春杖,无限春光来海 上。便丐春工,染得桃花似肉 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 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 花。 苏东坡因春光明媚,春风 拂拂,鲜花盛开,白絮飞扬而兴 奋不已。更可喜的是儋耳农业 劳动风气的扭转,使苏东坡看 到了“鞭春”的热闹场景。 在古代,农业代表着最先 进的生产力,但海南人素来不 重农耕,而以贸香、渔猎为业, 良田荒芜,无米无粮,苏东坡初 来之时,非常痛心,他一直努力 地劝农劝官,以扭转此风。现 在,他看到了如此热闹的劝农 场面,意识到了风气有所好 转。这正是苏东坡最愿意看到 的,所以他非常高兴地创作了 这首词。 苏东坡像 李幸璜 摄 下转 B11 版

Transcript of 主编...

Page 1: 主编 苏东坡笔下的海南图景hnrb.hinews.cn/resfile/2018-10-08/018/hnrb20181008018.pdf2018.10.8 星期一 B10 讲谭 主编 蔡葩 版式 陈海冰 苏东坡在 海南己卯春天

2018.10.8 星期一主编│蔡葩 版式│陈海冰讲谭B10

苏 东 坡 在海南己卯春天(公元1099年)的活动及文学书写成就有着不一般的意义:斜川之游及其为自然胜景所注入的文化内涵,春词的创作及其所凝聚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内涵,上元夜游及其笔下的昌化军城市图景,伦江放生、岁设大供及其佛教民俗学价值,被酒独行及其所记录的乡野风情……近日,在海南儋州召开的第九届东坡文化论坛上,苏学研究专家李景新教授将他的研究与发现跟大家分享——

苏东坡笔下的海南图景文\本刊特约撰稿 李景新

从己卯之春说起

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六月到达海南岛,绍圣五年(亦即元符元年,戊寅,1098)度过了第一个春天,但苏东坡并没有感受到春天的气息。那时苏东坡从惠州再次遭受贬谪,心情一度跌入低谷;到达海南岛之后,他虽试图努力从低谷中走出来,但在戊寅之春还没有完全实现,加上海南岛四季的变化不够分明,冬春的转换并没有引起苏东坡的多少注意,也没有给他带来惊喜。他给雷州的张逢写信说:“新春,海上

啸咏之余,有足乐者。此岛中孤寂,春色所不到也。”信中所说的“海上”,是指广东沿海一带,“此岛”即海南岛。他说,海南岛与广州、惠州、雷州,虽一海之隔,但在那边,啸咏之余,尚有足乐者,而此岛则是春色所不到的地方。大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感。其实,春色到与不到,主要与心情相关。春色不是不到,而是他的心态尚处于孤寂凄凉之中,感受不到春意,眼中也就没有了春色。

他真正感受到海南春天的 美 好 ,是 到 了 元 符 二 年(1099),己卯之春。这虽然是苏东坡在海南度过的第二个春天,但也可以说是苏东坡真正感受天涯春意的第一个春天。因为这时的苏东坡,心态已经调整过来,他的精神状态已从低谷中走了出来。他已经较充分地适应了这个环境,他可以用亲切的目光去仔细欣赏周围的一切,从大自然到风土人情,都不再是从前那样的陌生,儋耳人对苏东坡也从陌生感转化为热爱,苏东坡与儋耳的外在环境已经消除了隔阂与排斥。在这种心态之下,春色好像一下子降临海岛,弥漫天涯,惊喜之情油然而生。他用诗词散文记录了儋耳春天的风土人情之美,也把自己潇洒的形象留给了后人。

因此,谈到苏东坡笔下的海南,我们从己卯之春开始。

斜川游及其为自然胜景注入的文化内涵

苏东坡有一首《和陶游斜川》,题下自注:“正月五日,与儿子过出游作。”王文诰编《苏轼诗集》以此诗列己卯之首,孔凡礼《苏轼年谱》将此次出游及创作编于元符二年正月五日。

谪 居 澹 无 事 ,何 异 老 且休。虽过靖节年,未失斜川游。春江渌未波,人卧船自流。我本无所适,泛泛随鸣鸥。中流遇洑洄,舍舟步层

丘。有口可与饮,何必逢我俦。过子诗似翁,我唱而辄酬。未知陶彭泽,颇有此乐不。问点尔何如,不与圣同忧。问翁何所笑,不为由与求。

昌化军城外,未必有一个叫斜川的地方。但是,此诗为和陶渊明《游斜川》所作,而游览的心情又与陶渊明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苏东坡父子于元符二年(1099,己卯)正月五日在儋州进行了一次非常惬意的“斜川游”。苏东坡想到685年前的这一天,天气澄和,风物闲美,大隐士陶渊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引觞散怀,纵情忘忧,好不欢乐。现在,苏东坡心情非常悠闲,而天气风物也是那么宜人,他怎能辜负这个出游的好时光?于是,他一边想象着陶渊明游斜川的情景,一边进行着自己的

“斜川游”。陶渊明情之所至,作诗以纪其游;苏东坡亦用陶渊明原韵,作了这首纪游诗。

这首诗虽然开头两句的色彩略显黯淡,但整首诗全在一个“惬”字上。他郊游并无目标,而随处所到,皆是诗情。纪昀评曰:“有自然之乐,形神俱似陶公。”确是看到了此诗的神髓。然比起陶渊明,苏东坡又多了一层惬意,因为苏东坡有一个陶渊明没有的儿子。苏过不仅至孝,性情文采也酷肖乃翁。所以苏东坡得意地说:“未知陶彭泽,颇有此乐否?”最后四句,更是悠然有味。苏过在儋州曾作《志隐》一篇,表示隐居的志向,这使苏东坡想起了孔子命几位学生“各言其志”的情景。当孔子问到曾点时,曾点答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罢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个典故用得恰如其分。父子二人的默契、轻松、雅洁、惬意,尽在一问一答之中。

根据诗意,此次斜川游是在城北伦江及其岸边,他们先在江中舟游,后舍舟登岸而游。

自然景观往往需要注入一定的文化内涵,才会产生活力,发生良好的效应,尤其是自然景观不是特别突出的地方,更需要文化内涵的支持。比如敬亭山,就山体来看,其高度、险度、外形以及其他自然因素都不是特别突出,但是由于有像李白这样众多诗人曾经居住、游览、创作诗文,使得敬亭山成为名闻遐迩的名山,被后人美誉为“诗山”。儋州的伦江(今北门江)并非著名水系,但是有苏东坡、苏过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出现,其作为景胜的价值就大大提高了。

春词创作及其所凝聚的农耕、民俗文化内涵

苏东坡是词史上的伟大人物,但他在海南期间所作词的数量是非常少的,他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诗和文。己卯之春天却使他异常兴奋,他使用了词这一体裁进行创作。正月十二日是立春日,苏东坡写了《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描写了海南的美好春光、鞭春的情景以及热闹的节俗:

春牛春杖,无限春光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花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东坡因春光明媚,春风拂拂,鲜花盛开,白絮飞扬而兴奋不已。更可喜的是儋耳农业劳动风气的扭转,使苏东坡看到了“鞭春”的热闹场景。

在古代,农业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但海南人素来不重农耕,而以贸香、渔猎为业,良田荒芜,无米无粮,苏东坡初来之时,非常痛心,他一直努力地劝农劝官,以扭转此风。现在,他看到了如此热闹的劝农场面,意识到了风气有所好转。这正是苏东坡最愿意看到的,所以他非常高兴地创作了这首词。

《上元夜图》

刘运良

苏东坡像 李幸璜 摄 下转B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