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 阅读生活 《朵云封事》 -...

1
“学古训”小议 作者:九思 (清)齐学培《见吾随笔》云: “顺口之物少吃, 逆耳之言多听, 益我之友宜亲, 损人之事莫做。” 今悟: 广识之书多读, 雅意之画多赏, 圣音之琴多聆, 精思之棋多弈, 妙灵之诗多吟, 神韵之茶多品。 《尚书·说命下》云: “学于古训乃有获。” 思于史实乃有鉴, 践于沧桑乃有道, 悟于心路乃有成。 B8 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 阅读生活 编辑/肖榕 美编/袁国明 责校/房霞 《朵云封事》 “中央博物院”第一代后人娓娓道来“中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真实还原“中央博物院”三十二载颠 沛流离的命运,重现“书生救国”伟大蓝图从理想到陨灭的雪泥鸿爪。作者结合近70年亲历亲闻,通过 不断收集“中央博物院”的一手档案与图片、整理父亲李霖灿先生的日记和书信、向父执辈们请益及走 访两岸同辈兄长,将1933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成立之后到1965年并入台北故宫博物院间所经历 的暂驻李庄、渡海东迁、蛰藏北沟与合符双溪等各个阶段,做了较为完整的还原与讲述,是了解当代中 国文博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作者:(加)李在中 北京出版社 2018 年 9 月出版 作者:钱志龙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 年 9 月出版 《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 今日电视 北京城区天气 科学思想里面没有世故的说法,也没有官样 文章 当我把这些有关“中博”的文字集结起来以后, 感觉这些尘封已久、逐渐褪色的往事都曾经是一朵 朵的美丽的云彩,飘在那亘古蔚蓝的穹苍里。云聚 云散,潮来潮往,这是天道。虽然这些云彩都已然 消逝,但那云彩的印象在我心头却永不消散,这是 我用朵云封事这几个字的原因。 本书共有三十篇文字,是许多年来陆陆续续写 成的,因此不是“一以贯之”,倒是像此地秋天五彩 缤纷的落叶,有红的,有黄的,有棕色的,有绿色的, 这边一丛,那边一串的,林林总总,各种颜色都有, 虽然丰富却也杂驳。为了让读者能有一点头绪,请 容我先把文章的内容按次序做一点简单的介绍。 前面说过,我父亲的《“中央博物院”的悲 —记博物院事业中一项理想的真精神》是第一 篇,这是出发点。 《经师与人师—从李霖灿先生日记中的董作 宾先生言行来谈》 —是一篇比较特殊的文字,是 将我父亲日记中所有关于他与董作宾先生的往来 记录集结成一篇文字。原来编辑的目的是为了“中 央研究院”在 2013 年举办《凿破鸿蒙—纪念董作 宾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特展》而作的一篇文字。 …… 《才高直朴的纳西族东巴和才》 —是讲纳西 族一位传奇性东巴和才先生的事。和先生是我父 亲的纳西朋友,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两人共同打 造出一片新的纳西学术的天空,也是我父亲觉得他 一生亏欠最多的一个人。 《奉科学研究为圭臬,开创新学术的新天 地!—记“中央博物院”在李庄的灿烂岁月》 “中央博物院”暂驻在李庄近六年,是“中博”成立以 来在大陆地区停留最长的地方,这段时间“中博”精 锐尽出,在民族学、考古学、地方手工业调查都有着 耀眼辉煌的学术成果。 《半山园的两院联展与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 像》 —这次两院联展是中央博物院在大陆地区最 为风光的一次展览,抗战胜利复员还都以后,两个博 物院的部分西迁文物在“中博”刚刚修建完成的人文 馆举行盛大的特展,昭告国人,文物无恙返京。南薰 殿旧藏历代帝后像是其中展览八项主题之一。 《胜利还都与上海和平博物馆》 —一个不太 为人所知的博物馆,却是“中博”在复员还都以后接 收敌产中规模最大的一项。它曾经是“中央博物 院”上海办事处,却由于机关之间在混乱的接收敌 伪财产利益上争夺激烈,加上南京新馆即将完成, 在 1947 年年底,决定结束馆务,藏品择精品运京。 …… 《安顺牛场》 —前文已有大致的介绍,虽然结 果功德圆满,但却是我在极度伤感的情绪下写的一 篇文字。 …… 《故宫的小狮子与故宫的大狮子》 —是比较 台北与北京两个博物院前的狮子造型,谈艺术品创 作的环境之间的比较问题。 以上就是本书各篇内容的大致介绍,现在要谈 一下我写作本书的态度作为这篇前言的结论。 既然用李济先生的一段话作为开头,也要用李 济先生的另一段话作为结束。1953年8月,在李济 先生《关于如何推动科学思想的几个问题》一文结 论中,有这样的两句话: 科学思想里面没有世故的说法,也没有官样文章。 李济先生为学态度的耿直,对真理的执着, 我一直深为感佩,并且拱若北辰。所以走笔至 此,我想要讲的是,他说的这两句话就是我写这 些文章所秉持的态度。虽然态度是如此,但因个 人学识浅薄,疏陋舛误,不只是难免,而是必然零 散其间,因此方家弹正错谬,以绳正之,真正是我 衷心为祷的。 (连载四) 在生存压力下,在提高生活品质的意愿的推动 下,短短几个星期我就自我修炼成一个“厨神” 美国人似乎对食物没有太多要求,真正属于美国 的美食掰一只手的手指都凑不齐。即使在中国大家 都以为是从美国进口的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卖的 也是起源于德国的汉堡包、意大利的通心粉和法国的 炸薯条,甚至连炸薯条蘸的 Ketchup(番茄酱)这个 词也是源于中国。 2003 年,双子城还没有华人超市,唯一的一家门 面不大的越南超市,是华人留学生的生命线。一走进 那狭窄的货架空间,闻到咸鱼紫菜的味道,眼睛就湿 了。虽然大部分时候鱼是死的,菜是蔫儿的,但比起 美国超市里那种切得方方正正、摆得井井有条的蔬菜 和不见全尸的鸡鸭鱼肉,我情愿选择那种打了折扣的 故乡味道 。 在中国,下馆子对于老百姓来说也许是再普通不 过的事,但是在美国,由于劳动力成本高,即便对于中 产阶级,下馆子也通常只是一周一次的奢侈,而对于 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老百姓最多也就是带上妻儿老小 去趟麦当劳。你在街上看见那些梨形身材,甚至陀螺 形身材的男女老少通常就是垃圾食品的受害者。已 经是超大杯的碳酸饮料还可以免费续杯,加几毛钱就 能换购的超大盒的炸薯条,动不动就是全家桶的套 餐,都是让自制力不够高的(穷)人轻易就范的恶魔。 而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家长们有时候还在肯德基 门口排着队用美国的垃圾食品当作是对孩子考试成 绩优异的奖赏。那些高脂肪的奶酪,高热量的油炸食 品,一杯可乐半杯糖的碳酸饮料都是应该让孩子远离 的东西,我还见过家长完全不知道“孩子不能喝咖啡” 这样的健康常识。 我出国前也跟全中国的中小学生一样, “一心只 读圣贤书,从来不许进厨房”,大学时代吃了四年食堂, 根本不知道锅碗瓢盆是怎么回事。到了美国,虽然大 学城也有一些异国餐馆,但大部分既昂贵又不符合中 国人的口味。所以要想让自己吃饱、吃好,只能自己 做。留学生回国找工作并不一定容易,但找个人过日 子还是挺抢手的。因为留学生哪怕学问修得一般,但 下个厨房做个饭已经驾轻就熟,丈母娘会喜欢。 我始终觉得做菜跟教书有很多相通之处,我从小 就好为人师。虽然没有什么实操经验,但小时候最爱 做的事就是跟着亲婆看她怎么包饺子、包粽子、做肉 圆、做蛋饺,也算是耳濡目染。于是,在生存压力下, 在提高生活品质的意愿的推动下,短短几个星期我就 自我修炼成一个“厨神”。 我还不喜欢读菜谱,喜欢自己尝试、摸索。我也 不喜欢做中规中矩的菜,总希望能加入一些自己的 想法。当然既然是尝试,总会有失败的时候,无论是 火候的拿捏还是对于食材天性的了解,都不是一点 儿小聪明就能搞定的,还得 靠日复一日的实践和从失败 中吸取教训。 我的几任室友也都是来 自五湖四海的吃货,大家在学校辛苦了一天,回到家一 起做个饭,交流一下烧菜心得、家传秘方,也是一种独 特的放松和享受。尤其是夏俊杰,搬出去后又搬回来, 甚至不惜在客厅打地铺,也不肯离弃我这个Cook- ing Pal —厨房小伙伴。我们因做饭、喝酒结下的深 厚友谊,如我们当年在厨房里堆成小山的酒瓶子一样, 虽然酒瓶子空了,但只要打开盖子,酒香还在。 在出国不易的那个年代,伊大香槟校区的中国同 学,均是来自中国名校的高材生,光北大的校友就有 好几十个,其中不乏对柴米油盐天资愚钝的实验室天 才。无论他们发表过多少学术论文,跟了多厉害的导 师,中华美食总能让他们卑躬屈膝。我的招牌菜有锡 纸烤蒜香排骨、香辣红烧肉、椒麻爆鸭心肫、米椒糟鸡 爪翅、煎烤黑椒牛排、糖醋随便什么鱼……我这边做 着,他们流着口水在客厅打着游戏一遍遍地问:什么 时候开饭啊?口水已经喝胀肚了…… (连载一) CCTV-1 20:05特约剧场 CCTV-2 19:28消费主张 CCTV-5 18:35 2018年国际泳联世界 游泳锦标赛 CCTV-6 20:15故事片:旋风九日 22:26译制片:橡树十万火急 (罗马尼亚) CCTV-8 19:30黄金强档剧场:奔腾岁月 (2~4) BTV-1 19:33剧场:大江大河(7、8) 22:18剧场:父母爱情(31、32) BTV-2 22:49真情故事汇 BTV-4 22:40等待黎明 上海东方卫视 22:00激荡四十年1978-2018 天津卫视 19:30剧场:归去来(21、22) 重庆卫视 19:33那些年,我们正年轻(21、22) 山西卫视 19:35我在北京,挺好的(34、35) 河南卫视 19:30剧场:我的小姨(21、22) 云南卫视 19:32剧场:啊,父老乡亲(19、20) 晴间多云 北转南风 2、3 级,3℃~-6℃ 北转南风 3、4 级转 2 级左右,6℃~-7℃ 明日天气 今日天气

Transcript of B8 阅读生活 《朵云封事》 -...

Page 1: B8 阅读生活 《朵云封事》 - YNET.comepaper.ynet.com/images/2018-12/13/B08/bjbqb20181213B08.pdf儿小聪明就能搞定的,还得 靠日复一日的实践和从失败 中吸取教训。

“学古训”小议作者:九思

(清)齐学培《见吾随笔》云:“顺口之物少吃,逆耳之言多听,益我之友宜亲,损人之事莫做。”今悟:广识之书多读,雅意之画多赏,圣音之琴多聆,精思之棋多弈,妙灵之诗多吟,神韵之茶多品。

《尚书·说命下》云:“学于古训乃有获。”思于史实乃有鉴,践于沧桑乃有道,悟于心路乃有成。

B8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阅读生活编辑/肖榕美编/袁国明责校/房霞

九 思 随 笔

《朵云封事》

“”

“中央博物院”第一代后人娓娓道来“中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真实还原“中央博物院”三十二载颠

沛流离的命运,重现“书生救国”伟大蓝图从理想到陨灭的雪泥鸿爪。作者结合近70年亲历亲闻,通过

不断收集“中央博物院”的一手档案与图片、整理父亲李霖灿先生的日记和书信、向父执辈们请益及走

访两岸同辈兄长,将1933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成立之后到1965年并入台北故宫博物院间所经历

的暂驻李庄、渡海东迁、蛰藏北沟与合符双溪等各个阶段,做了较为完整的还原与讲述,是了解当代中

国文博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作者:(加)李在中◎北京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

◎作者:钱志龙◎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9月出版

《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

今日电视

北京城区天气

科学思想里面没有世故的说法,也没有官样文章

当我把这些有关“中博”的文字集结起来以后,感觉这些尘封已久、逐渐褪色的往事都曾经是一朵朵的美丽的云彩,飘在那亘古蔚蓝的穹苍里。云聚云散,潮来潮往,这是天道。虽然这些云彩都已然消逝,但那云彩的印象在我心头却永不消散,这是我用朵云封事这几个字的原因。

本书共有三十篇文字,是许多年来陆陆续续写成的,因此不是“一以贯之”,倒是像此地秋天五彩缤纷的落叶,有红的,有黄的,有棕色的,有绿色的,这边一丛,那边一串的,林林总总,各种颜色都有,虽然丰富却也杂驳。为了让读者能有一点头绪,请容我先把文章的内容按次序做一点简单的介绍。

前面说过,我父亲的《“中央博物院”的悲剧——记博物院事业中一项理想的真精神》是第一篇,这是出发点。

《经师与人师——从李霖灿先生日记中的董作宾先生言行来谈》——是一篇比较特殊的文字,是将我父亲日记中所有关于他与董作宾先生的往来记录集结成一篇文字。原来编辑的目的是为了“中央研究院”在2013年举办《凿破鸿蒙——纪念董作宾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特展》而作的一篇文字。

……《才高直朴的纳西族东巴和才》——是讲纳西

族一位传奇性东巴和才先生的事。和先生是我父亲的纳西朋友,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两人共同打造出一片新的纳西学术的天空,也是我父亲觉得他一生亏欠最多的一个人。

《奉科学研究为圭臬,开创新学术的新天地!——记“中央博物院”在李庄的灿烂岁月》——

“中央博物院”暂驻在李庄近六年,是“中博”成立以来在大陆地区停留最长的地方,这段时间“中博”精锐尽出,在民族学、考古学、地方手工业调查都有着耀眼辉煌的学术成果。

《半山园的两院联展与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这次两院联展是中央博物院在大陆地区最为风光的一次展览,抗战胜利复员还都以后,两个博物院的部分西迁文物在“中博”刚刚修建完成的人文馆举行盛大的特展,昭告国人,文物无恙返京。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是其中展览八项主题之一。

《胜利还都与上海和平博物馆》——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博物馆,却是“中博”在复员还都以后接收敌产中规模最大的一项。它曾经是“中央博物院”上海办事处,却由于机关之间在混乱的接收敌伪财产利益上争夺激烈,加上南京新馆即将完成,

在1947年年底,决定结束馆务,藏品择精品运京。……《安顺牛场》——前文已有大致的介绍,虽然结

果功德圆满,但却是我在极度伤感的情绪下写的一篇文字。

……《故宫的小狮子与故宫的大狮子》——是比较

台北与北京两个博物院前的狮子造型,谈艺术品创作的环境之间的比较问题。

以上就是本书各篇内容的大致介绍,现在要谈一下我写作本书的态度作为这篇前言的结论。

既然用李济先生的一段话作为开头,也要用李济先生的另一段话作为结束。1953年8月,在李济先生《关于如何推动科学思想的几个问题》一文结论中,有这样的两句话:

科学思想里面没有世故的说法,也没有官样文章。李济先生为学态度的耿直,对真理的执着,

我一直深为感佩,并且拱若北辰。所以走笔至此,我想要讲的是,他说的这两句话就是我写这些文章所秉持的态度。虽然态度是如此,但因个人学识浅薄,疏陋舛误,不只是难免,而是必然零散其间,因此方家弹正错谬,以绳正之,真正是我衷心为祷的。 (连载四)

在生存压力下,在提高生活品质的意愿的推动下,短短几个星期我就自我修炼成一个“厨神”

美国人似乎对食物没有太多要求,真正属于美国的美食掰一只手的手指都凑不齐。即使在中国大家都以为是从美国进口的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卖的也是起源于德国的汉堡包、意大利的通心粉和法国的炸薯条,甚至连炸薯条蘸的Ketchup(番茄酱)这个词也是源于中国。

2003年,双子城还没有华人超市,唯一的一家门面不大的越南超市,是华人留学生的生命线。一走进那狭窄的货架空间,闻到咸鱼紫菜的味道,眼睛就湿了。虽然大部分时候鱼是死的,菜是蔫儿的,但比起美国超市里那种切得方方正正、摆得井井有条的蔬菜和不见全尸的鸡鸭鱼肉,我情愿选择那种打了折扣的故乡味道。

在中国,下馆子对于老百姓来说也许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但是在美国,由于劳动力成本高,即便对于中产阶级,下馆子也通常只是一周一次的奢侈,而对于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老百姓最多也就是带上妻儿老小去趟麦当劳。你在街上看见那些梨形身材,甚至陀螺形身材的男女老少通常就是垃圾食品的受害者。已经是超大杯的碳酸饮料还可以免费续杯,加几毛钱就能换购的超大盒的炸薯条,动不动就是全家桶的套餐,都是让自制力不够高的(穷)人轻易就范的恶魔。

而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家长们有时候还在肯德基门口排着队用美国的垃圾食品当作是对孩子考试成绩优异的奖赏。那些高脂肪的奶酪,高热量的油炸食品,一杯可乐半杯糖的碳酸饮料都是应该让孩子远离的东西,我还见过家长完全不知道“孩子不能喝咖啡”这样的健康常识。

我出国前也跟全中国的中小学生一样,“一心只读圣贤书,从来不许进厨房”,大学时代吃了四年食堂,根本不知道锅碗瓢盆是怎么回事。到了美国,虽然大学城也有一些异国餐馆,但大部分既昂贵又不符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要想让自己吃饱、吃好,只能自己做。留学生回国找工作并不一定容易,但找个人过日子还是挺抢手的。因为留学生哪怕学问修得一般,但下个厨房做个饭已经驾轻就熟,丈母娘会喜欢。

我始终觉得做菜跟教书有很多相通之处,我从小就好为人师。虽然没有什么实操经验,但小时候最爱做的事就是跟着亲婆看她怎么包饺子、包粽子、做肉圆、做蛋饺,也算是耳濡目染。于是,在生存压力下,在提高生活品质的意愿的推动下,短短几个星期我就自我修炼成一个“厨神”。

我还不喜欢读菜谱,喜欢自己尝试、摸索。我也不喜欢做中规中矩的菜,总希望能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当然既然是尝试,总会有失败的时候,无论是火候的拿捏还是对于食材天性的了解,都不是一点

儿小聪明就能搞定的,还得靠日复一日的实践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我的几任室友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吃货,大家在学校辛苦了一天,回到家一起做个饭,交流一下烧菜心得、家传秘方,也是一种独特的放松和享受。尤其是夏俊杰,搬出去后又搬回来,甚至不惜在客厅打地铺,也不肯离弃我这个Cook-ing Pal——厨房小伙伴。我们因做饭、喝酒结下的深厚友谊,如我们当年在厨房里堆成小山的酒瓶子一样,虽然酒瓶子空了,但只要打开盖子,酒香还在。

在出国不易的那个年代,伊大香槟校区的中国同学,均是来自中国名校的高材生,光北大的校友就有好几十个,其中不乏对柴米油盐天资愚钝的实验室天才。无论他们发表过多少学术论文,跟了多厉害的导师,中华美食总能让他们卑躬屈膝。我的招牌菜有锡纸烤蒜香排骨、香辣红烧肉、椒麻爆鸭心肫、米椒糟鸡爪翅、煎烤黑椒牛排、糖醋随便什么鱼……我这边做着,他们流着口水在客厅打着游戏一遍遍地问:什么时候开饭啊?口水已经喝胀肚了…… (连载一)

CCTV-1 20:05 特约剧场CCTV-2 19:28 消费主张CCTV-5 18:35 2018年国际泳联世界

游泳锦标赛CCTV-6 20:15 故事片:旋风九日

22:26 译制片:橡树 十万火急(罗马尼亚)

CCTV-8 19:30 黄金强档剧场:奔腾岁月(2~4)

BTV-1 19:33 剧场:大江大河(7、8)22:18 剧场:父母爱情(31、32)

BTV-2 22:49 真情故事汇BTV-4 22:40 等待黎明上海东方卫视 22:00 激荡四十年1978-2018天津卫视 19:30 剧场:归去来(21、22)重庆卫视 19:33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21、22)山西卫视 19:35 我在北京,挺好的(34、35)河南卫视 19:30 剧场:我的小姨(21、22)云南卫视 19:32 剧场:啊,父老乡亲(19、20)

晴间多云北转南风2、3级,3℃~-6℃

晴北转南风3、4级转2级左右,6℃~-7℃

明日天气

今日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