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 - Hainan University · 52 ¸ _ ß ¤ é201903 局码...

5
52 思想理论教育 2019.03 思想教育研究 “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 王习胜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摘 要] 思想观念是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信息的不断交换中生成,在信息接受或拒 斥中维系其有序结构的存在。价值取向积极的思想观念其结构是有序的。建构与维系价值取 向积极的思想观念之有序结构,需要不断累加激发其积极向上的负熵,以避免熵增带来的解 构威胁。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之大任的时代 新人,其思想观念之价值取向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建构和维系时代新人的思想观念之有序结 构,既要全面而又系统地进行正面教育与引导,也要全面而又系统地抵御消极思想观念带来 的熵增扰乱。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具有逻辑必然的合理性。 [关键词] 思想观念 三全育人 逻辑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9)03-0052-05 早在 20 世纪中后期,党和国家就明确提出了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要求, 及至新时代,又再次提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 人的“三全育人”。 2018年5月,教育部在“三育人” 工作的基础上推出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 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这些要求和举措, 不仅反映了党和国家对育人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深 化,对立德树人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教育主 管部门在实践层面推进和落实这种全新育人理念的 强劲力度。然而,有些人对“三全育人”的合理性存 在质疑。回答“三全育人”的合理性问题,不仅是一 个理顺实际工作中的思想认识的问题,也是一个关 涉育人之“三全”要求究竟合理与否的学理问题。 一、“三全育人”的本体理据:思想观 念存在的耗散样态 虽然“育人”之中必然地包含了生活和生产的知 识教育,但就“三全育人”而言,其重心所在则是育 人之“德”。这里的“德”是广义的,不仅包含了个人 修身自律的品德,营造良好家教家风之私德,还包 括遵守社会优良的生活和生产秩序之公德,乃至关 心国家和民族之命运、推动国家和民族之发展的大 德。因此,这里的“德”离不开对人生价值的选择, 离不开看待世界和社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根 本的意义上说,“三全育人”所要育的“德”,就是要 在思想观念层面培育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教育对象切实把握好其成长 成才和成人的人生“总开关”。人生的“总开关”是对 思想观念的功能性表述。“总开关”的品质好不好、 能否发挥积极的作用,根本上要看教育对象具有何 种品质的思想观念。而要明确思想观念的品质,首 先要知道思想观念究竟是如何存在的?它的生成和 存在结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弄清 楚为什么要开展“三全育人”。 1.思想观念是以耗散结构方式生成和存在的 [ 作者简介 ] 王习胜,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研究”(项目批准号:18BKS183)。

Transcript of “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 - Hainan University · 52 ¸ _ ß ¤ é201903 局码...

Page 1: “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 - Hainan University · 52 ¸ _ ß ¤ é201903 局码 “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 王习胜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52思想理论教育 2019.03思想教育研究

“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

王习胜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摘 要] 思想观念是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信息的不断交换中生成,在信息接受或拒

斥中维系其有序结构的存在。价值取向积极的思想观念其结构是有序的。建构与维系价值取

向积极的思想观念之有序结构,需要不断累加激发其积极向上的负熵,以避免熵增带来的解

构威胁。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之大任的时代

新人,其思想观念之价值取向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建构和维系时代新人的思想观念之有序结

构,既要全面而又系统地进行正面教育与引导,也要全面而又系统地抵御消极思想观念带来

的熵增扰乱。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具有逻辑必然的合理性。

[关键词] 思想观念 三全育人 逻辑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19)03-0052-05

早在20世纪中后期,党和国家就明确提出了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要求,

及至新时代,又再次提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

人的“三全育人”。2018年5月,教育部在“三育人”

工作的基础上推出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

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这些要求和举措,

不仅反映了党和国家对育人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深

化,对立德树人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教育主

管部门在实践层面推进和落实这种全新育人理念的

强劲力度。然而,有些人对“三全育人”的合理性存

在质疑。回答“三全育人”的合理性问题,不仅是一

个理顺实际工作中的思想认识的问题,也是一个关

涉育人之“三全”要求究竟合理与否的学理问题。

一、“三全育人”的本体理据:思想观

念存在的耗散样态

虽然“育人”之中必然地包含了生活和生产的知

识教育,但就“三全育人”而言,其重心所在则是育

人之“德”。这里的“德”是广义的,不仅包含了个人

修身自律的品德,营造良好家教家风之私德,还包

括遵守社会优良的生活和生产秩序之公德,乃至关

心国家和民族之命运、推动国家和民族之发展的大

德。因此,这里的“德”离不开对人生价值的选择,

离不开看待世界和社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根

本的意义上说,“三全育人”所要育的“德”,就是要

在思想观念层面培育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教育对象切实把握好其成长

成才和成人的人生“总开关”。人生的“总开关”是对

思想观念的功能性表述。“总开关”的品质好不好、

能否发挥积极的作用,根本上要看教育对象具有何

种品质的思想观念。而要明确思想观念的品质,首

先要知道思想观念究竟是如何存在的?它的生成和

存在结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弄清

楚为什么要开展“三全育人”。

1.思想观念是以耗散结构方式生成和存在的

[作者简介] 王习胜,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研究”(项目批准号:18BKS183)。

Page 2: “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 - Hainan University · 52 ¸ _ ß ¤ é201903 局码 “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 王习胜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53思想理论教育2019.03

思想教育研究

耗散结构理论是20世纪中叶比利时物理学家

普里高津提出的科学假说,其本义是解释事物的存

在方式。他将事物的存在结构分为有序和无序两种

类型。所谓有序结构,是指事物在时空中有组织有

节律的排列;所谓无序结构,是指事物无组织无节

律的堆积。事物的有序结构,除了处于平衡态条件

下的、不需要通过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供应来维持的

“死”的结构之外,还有一种远离平衡态的“活”的有

序结构。这种“活”的有序结构,是不断地与外界发

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1]所谓平衡态,是指构成事

物的组分、要素在分布上是均匀的无差异状态。处

于这种状态中的事物与外界是隔绝的,是没有物质

和能量之交换的。科学界认为,世界上只有相对的

平衡态系统,不存在绝对的平衡态系统,因此,但

凡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事物都是以耗散结

构的形态存在的。

以耗散结构形态存在的事物具有这样的特征:

其一是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其二是远离平衡态的;

其三是涨落有序的。前两个特征近于常识,无需过

多解释。第三个特征中的“涨落”是较为专业的概念,

其含义是指系统中某个因素的“偶然”变化,会引起

整个系统发生平均值的偏离,进而改变其原来的发

生、发展的状态,脱离了原先的运行轨道。而“涨

落有序”是指系统在“涨落”的非平衡状态中,其相

干作用会被反馈放大而产生“巨涨落”,从而使得系

统从一种不稳定的无序状态发展到一种新的稳定的

有序状态。依耗散结构理论看思想观念的存在形态,

毫无疑问,它完全具有上述特征。也就是说,人们

的思想观念也是以耗散结构的形态存在的。

具体而言,任何人的思想观念都不可能是以线

性方式简单地延伸或累加而生成的。人是生活在现实

社会之中的,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都有一个发生、发

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数物质利益和精神

利益在交织地发挥作用,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也因此

而打上了各具自身特点的社会交往关系的烙印。马克

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

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这里的

人,不仅是生理的,更是思想观念的;这里的社会关

系不仅包括了物质性的社会交往关系,也必然地包

括了不同思想观念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所以,任何

社会中的人乃至其思想观念都必然是在各种各样的

信息之非线性作用中产生,在开放的系统中存在。

就耗散结构远离平衡态的特征而言,生活在现

实社会关系之网中的人乃至其思想观念,不可能与

世隔绝而处于孤立的“封闭系统”之中,而是必然地

处于开放系统之中。那么,任何思想观念也就不可

能以“均匀无差异”的平衡态的形态而存在,即便是

异常顽固的思想观念,也会因信息的交流而有发生

改变的可能。也就是说,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论是处

于生成阶段,还是处于维系存在的阶段,始终都是

处于非平衡状态的。

就耗散结构涨落有序的特征而言,任何一种思

想观念都不是“天生”固有的,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更

是受对世界、对社会、对生活和对人生的陌生感和

好奇心的驱使,在无数的探求活动和“偶然”的因素

变化中生成的。为了更好地说明思想观念的生成和

维系中的涨落机理,我们有必要在这里引述两个专

业性较强的概念。其一是“熵”。“熵”这个概念是德

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其《热的唯动说》中创造的。

这个词取自希腊文“变换”的意思,它表示一种对变

化了的能量的量度,即物质系统的热力学动态函

数。热力学表明,系统的熵越是增大,意味着系统

的能量虽然在量的程度上守恒,但其转变成为功的

可能性却在降低,不可利用的程度在增高,系统也

就是在向无序化方向发展。其二是“自组织”。这是

自组织理论中的基础概念。自组织理论认为,自然

界中的大部分事物可以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

由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能够自

行地按照某种规则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自动地

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

以“熵”的观点看思想观念的生成,负熵越大越

是有利于思想观念形成有序的结构。那么,思想观

念的有序结构应当是怎样的呢?笔者以为,有序结

构的思想观念应该是以信念信仰为核心,以维护这

个核心的价值取向及其规范,乃至实现其价值诉求

的行为规范为辅助,构成有内核、有外围守护的层

级结构。这里的负熵就是所持的信念信仰对思想观

念主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显然,思想观念的熵越

Page 3: “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 - Hainan University · 52 ¸ _ ß ¤ é201903 局码 “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 王习胜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54思想理论教育 2019.03思想教育研究

是增大,即思想观念中信念信仰对思想观念主体的

吸引力和凝聚力越是式微,则其价值规范和行为规

范的约束力也就相应趋弱,思想观念的有序结构就

越是容易被消解。当思想观念中的信念信仰失去它

应有的内核凝聚力时,该主体的思想观念的结构便

被解体而陷入无序之中。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该

主体在思想上陷入了迷茫,在心理上显现为无聊,

在行为上则表现出颓废。

至于“自组织”机制及其理论,在解释一定条件

下的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等宏观复杂大系统时是有

一定说服力的,但就学界运用该理论解释人们思想

观念的形成机制而言,现有的成果不多,也不够充

分。虽然人们的有序结构的思想观念之形成是有其

自组织的机制,但这种机制究竟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尚待探索。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人们的先

进的思想观念不可能完全依靠思想观念自身的“自

组织”机制而生成,也就是说,先进的思想观念之

生成离不开外界的教育和引导。

2.思想观念的有序结构始终面临着“偶然”因

素引起的不同方向的“涨落”变化之解构威胁

系统的演化理论告诉我们,维持和发展系统的

有序结构需要有源源不断的负熵。但是,思想观

念系统还有其特殊性,那就是能否维持和发展其

有序结构,以及维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有序结构,内

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众所周知,人们的思想观念

不可能凭空生成,肯定要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在选

择性接受他人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但每个人又

有自己的生活生存背景、社会角色责任、经济和社

会的发展经历,因而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中信念信仰

及其价值取向都具有自己的特质,并表现为自己的

独特主见和观念坚守。既然思想观念系统的生成和

维系要受到内因和外因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也为思

想观念的“偶然”因素之变化增添了极大的变数。一

方面,来自外界的不同思想观念的冲击可能引起人

们思想观念的“偶然”变化;另一方面,来自生存和

发展需要的内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人的物质欲望

等,也在挑战人们的社会性、道德性等超越的价值

崇高性,随时会引发思想观念的“偶然”变化。因

此,有序结构的思想观念的维持和发展始终面临内

外两个方面无数信息冲击之压力。

3.思想观念的耗散结构具有非物理性的价值

变量

思想观念系统不同于物理世界中的实在性事物

系统,而是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联系在一起的观念

性价值系统,“意义”与“价值”是思想观念系统区别

于其他事物系统的独特变量。由于任何思想观念都

必然地带有主体的价值取向,包含着主体的人生意

义和价值追求。因此,即便是有序结构的思想观念

系统,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显然,以崇高的信念

信仰为内核,能够指引人们积极向上地、充满活力

地生活,能够不断提升思想观念主体的人生境界,

能够为他人生活提供正能量,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发

展发挥向心力的思想观念,是积极的思想观念;与

此相反的便是消极的思想观念。“三全育人”要培育

的是教育对象的积极的思想观念,要防止的是消极

的思想观念所带来的熵增扰乱。

二、“三全育人”的现实状况:思想观

念教育永远在路上

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

断进行着积极或消极的信息交流与交换,这种远

离平衡态的价值观念系统比其他任何物理系统具

有更多、更复杂的“偶然”涨落变化之可能,而这种

涨落变化的后果既可能是向积极的有序结构演化,

也可能向消极的有序结构演化。加之人的私欲诱

因不可能被彻底剔除,因此,在面临外部消极思

想观念和内在物质欲望的负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引导教育对象超越羁绊,抵御消极的思想观念的

侵蚀,这样的育人工作不仅是艰巨的、复杂的,

而且是长期的。具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由

将决定着思想观念教育永远在路上。

其一,新人在成长。当代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

发展、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凝聚为全民族积极进

取的时代精神,无不体现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

思想观念教育的良好效果。既然我们的思想观念教

育已经取得了如此良好的效果,为什么还要继续改

进和加强育人工作呢?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在

Page 4: “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 - Hainan University · 52 ¸ _ ß ¤ é201903 局码 “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 王习胜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55思想理论教育2019.03

思想教育研究

不断更新。就高校而言,从2018年开始,“00后”

已经跨入大学校园,他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一个从不

成熟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一代代新人在成长,

一代代人的思想观念在生成,他们将要成长为什么

样的人,能够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要看他们具

有什么样品质的思想观念。任何人的思想观念都不

是在封闭环境下、以线性的方式发生和发展的,而

是在开放的环境中、以非线性的方式发生和发展

的。在新生代的思想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

果不用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主动引导,不用先进的

思想观念占领育人的阵地,那么,我们的育人工作

就会“缺位”,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语”,相反地就

是在放任消极的思想观念的扰乱和思想观念主体的

物质欲望的张扬。正如列宁早已告诫的那样,先进

的思想观念不可能自发地产生,“人们经常谈论自

发性。但工人运动的自发的发展,恰恰导致运动受

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支配……因为自发的工人运动

就是工联主义的、也就是纯粹工会的运动,而工联

主义正是意味着工人受资产阶级的思想奴役”。[3]所

以,“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

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对社会

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

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4]同样的道理,在消极的

思想观念不绝、物质欲望张扬的思想环境中,也不

可能自发地生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的思想观念,不可能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

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只要有新

人在成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教育这篇大文章

就不应该画上句号。

其二,思想观念在变化。按照耗散结构理论,

只有处于绝对封闭的系统和平衡态之中,事物系统

才能保持“死”的有序结构稳定不变。处于开放系统

之中的任何事物,都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

交换,都必然有其涨落变化的趋势和可能性。当代

社会是信息社会,生活在其中的人及其思想观念,

不可能处于绝对的封闭系统之中,总是被各种各样

的信息包裹而无法回避。这里的信息不仅有身边

的,也有全球的;不仅有过去的,也有即时的;不

仅有正能量的,也有负能量的……一条条形形色色

的信息扑面而来,一次次不经意的刷屏耳闻目染,

这些信息的累积会有两个发展趋向:一是积累解构

有序结构的思想观念的熵;二是积累维护有序结构

思想观念的负熵。就“三全育人”而言,我们要积累

的是后者,要防御的是前者。而恰恰是前者,以虚

假的、歪曲的、负面的、耸人听闻的方式吸引着人

们的关注,渗透着各种错误思想,挑战我们的教育

者通过大量努力而建构的教育对象积极向上的思想

观念。当这种破坏力量之熵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有

些教育对象的信念信仰就会产生动摇,价值取向和

选择就可能会发生偏离,就会造成思想观念的混

乱。思想观念中的混乱是很难通过教育对象自身的

自发性的“自组织”,重新建构为先进的、有序结构

的思想观念的。

其三,先进的思想观念始终面临熵增的解构危

险。如果说处于思想观念生成中的青年学生需要引

导和教育的话,那么,积极进步的思想观念形成之

后能否一劳永逸,而不再需要引导和教育呢?答案

是否定的。因为要维持进步的思想观念之有序结构

不被负面信息的熵增而解构,不被消极的思想观念

和主体的私欲所冲垮,就必须始终保持警惕的态

势,不断汲取维护先进思想观念的正能量,增加维

持其有序结构的负熵。这是维护思想观念有序结构

之存在的基本事理。毛泽东曾形象地指出:“房子

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

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

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

扫和洗涤。”[5]而要保持我们党革命的、先进的思想

观念不褪色、不变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

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6]

三、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思想观念教

育的必然要求

如果说维护先进的思想观念之有序存在的方

式,其事理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的,那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

Page 5: “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 - Hainan University · 52 ¸ _ ß ¤ é201903 局码 “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 王习胜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56思想理论教育 2019.03思想教育研究

人,就必须要通过“三全育人”的方式,才是合乎育

人之事理的。

首先,育人为什么要“全员”?育人之“全员”要

求是从主体责任的角度应对思想观念之非线性开放

系统中可能出现的熵增。既然教育对象是生活在现

实社会之中的活生生的人,就必然要与社会上不同

思想观念的人进行交往和交流,而不同思想观念的

人也会向教育对象灌输不同的思想观念。因此,要

尽最大可能地让不同思想观念的人输出正能量的信

息、不输出负能量的信息,就必须要求人们都担当

起教育者的职责。在现代信息社会,自媒体把信息

传播推向了极致,所谓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可

以当“主播”,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信息量之大可

谓前所未有。那么,手握麦克风的“主播”们,有没

有建构积极的思想观念的责任?是否在消解积极的

思想观念教育的效果?就高校而言,不同学科的授

课教师、从事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人员,是否置身于

“育人”之事外?无疑,这是需要特别予以防止的。

而防止的最好办法就是形成育人工作之协同,让大

家都为育人工作尽一份责任。

其次,育人为什么要“全过程”?育人之“全过

程”要求是从时间角度应对思想观念发展之中“偶

然”因素的涨落变化问题。从时间维度看,任何人

的思想观念进而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都有其发生和

发展的过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

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同样,思想观念的发展

既有量的积累的渐变性,也有质的异化的突变性。

积极的思想观念不是一天生成的,而消极的思想观

念也不是纯粹“偶然”产生的,都有其因果变化的过

程。高尚人格的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

观念,也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全员教育才能实现。育

人之“全过程”就是要全时段地关注教育对象的思想

观念之变化,防止因为某些环节的“疏漏”或某个阶

段的“放任”而功亏一篑。

最后,育人为什么要“全方位”?育人之“全方

位”要求是从空间角度应对思想观念可能偏离系统演

化正确轨道的问题。思想观念的非线性存在形态告

诉我们,作用于思想观念的信息不是特定于某个方

面的,而是全方位的。毛泽东说过:“可能有这样一

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

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

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

败仗。”[7]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触目

惊心的腐败大案,那些曾经是十分优秀的干部,甚

至是高级干部的思想观念的蜕化变质,已经充分说

明,思想观念教育的“守成”任务之艰巨。教育部要

求高校“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

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

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

推动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推

动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构建中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等。这个要求就是从空

间方位上把控育人之社会、学校和家庭等不同层面,

以及育人之线上和线下、校内和校外、课内和课外

等不同区位,以实现育人之“全方位”的目的。

总之,要在耗散样态的思想观念中实现育人目

的,就必须充分发挥非线性的全员参与、全方位协

同的作用,以全过程贯穿的方式应对开放系统中的

随机涨落变化,才能形成育人系统的正向有序演

化。现在这个系统及其内外关系已经明晰,能否真

正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取得预期的效

果,关键在于承担育人之重任者能否在思想的深处

真正认识到这个育人系统及其体系的合理性,着实

地把这一科学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内化于心、外

化于行。若能如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项

复杂的、系统的、关涉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

工程就一定能够建设好。

参考文献:

[1]王习胜.科学创造的哲学诠释[M].北京:中

国书籍出版社,2019:14-1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9:501.

[3][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327,326-327.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1:1096.

[6][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1:1438-1439,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