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 際專題 責任編輯:蕭桂煬、林輔賢 版面設計:房雍 2019 Í4...

1
際專題 A7 2019 年 4 月 20 日(星期六) 責任編輯:蕭桂煬、林輔賢 版面設計:房雍 函館失魷魚 日人失靈魂 沙甸魚是葡萄牙的「國民美食」,每年 6 月節慶期間,全國國民合共進食 3,400 萬條沙甸魚,相當於每秒食用 13 條。但近年氣候變化令海洋溫度上 升,導致當地水域的沙甸魚數量不斷下降,漁民收穫愈來愈少,政府被 迫推出限捕措施,嚴重打擊漁民生計。 葡萄牙海洋暨大氣學院研究員加里多專門研究沙甸魚 生態,她指出相比其他海洋幼魚,幼沙甸魚更易受氣 候變化影響,且適合幼沙甸魚生存的海水溫度範圍 極小。研究人員在研究中,曾嘗試改變海水的含鹽 量或其他因素,沙甸魚於不同環境中均能生存, 但當改變海水溫度,沙甸魚便無法適應。 葡萄牙海域的沙甸魚數量約 10 年前起不斷 下降,同時鯖魚等亞熱帶魚類亦由南部海 域向北遷徙,加里多相信,是伊比利 亞半島西部海岸的海水持續變 暖,導致出現這種現象。 在佩尼謝任職魚市場經 理的阿布蘭特斯認為, 漁業捕撈並非令沙甸魚 減少的禍首,例如沙 甸魚曾在數月內下 跌 10%至 25%, 但該段時間根本 不是捕魚期, 認為海洋溫 度才是關鍵。 佩尼謝兩名 出,目前 全年有 6 個月不可捕撈沙甸魚,雖然 可捕撈其他魚類,但價格相對較 低。漁民收入大減亦窒礙年輕 人入行,令他們後 繼無人。 ■路透社 葡推禁捕期 護沙甸魚 國羅格斯大學 1 月於《科學》期刊發表 研究報告,指出人類製造的溫室氣體 中,有93%被海洋吸收,令海水變暖,海洋 生物首當其衝受影響。研究人員收集 235 種不 同魚類的數據,這些魚類分佈於 38 個不同生 態環境,全部均是以可持續方式捕撈的物 種。研究人員的數據顯示出魚群對四周環境 變化的反應,有關數據會與每個地區的海洋 溫度變化作比對。 部分地區魚量減逾 3 成 整個研究歷時 80 年,在這段期間整體魚類 數量下降4.1%,而大西洋東北部及日本海等 地區情況更嚴重,減少最多35%。報告主要 作者弗里提到,東亞地區的下跌幅度最大, 該區人口在全球增長最快,部分族群極倚賴 海產作為糧食。在漁產持續下降下,區內一 些國家或需要進口魚類食用,導致價格飆 升。 然而,並非所有魚類均因海水變暖而數量 減少,例如美國東岸的條紋鋸鮨便上升 6%,原因是區內其他物種因海水變暖死亡, 令條紋鋸鮨生長的水域增加,但「一日是氣 候變化的贏家,不等於永遠是贏家」,若海 水繼續暖化,此類海洋生物的產量仍有很大 機會下跌。 全球物種生態多元減少 聯合國 2 月曾公佈調查結果,提到全球物種 及生態多元化正不斷減少,威脅人類糧食來源 及農業系統,背後原因與氣候變化和人口有 關。 《科學進展》期刊 2 月刊出另一份報告,指 若人類成功按《巴黎協定》,控制全球平均氣 溫較工業時代上升少於攝氏 1.5 度,全球漁業 便可獲數以億計美元額外收入,集中在倚賴魚 類攝取蛋白質的發展中地區,弗里提到要應付 氣候變化,各方面必須加強相應規管。 ■綜合報道 一向盛產龍蝦的美國 新英格蘭海岸,由於水 溫變暖,南部多個州份 的龍蝦日漸減少,位處 較北的緬因州卻因此受惠, 大量龍蝦向北遷移,令當地 成為龍蝦繁殖水域,漁民收 入大增,吸引更多年輕人入 行,成為當地主要經濟產業,當 中的斯托寧頓更被視為世界的 「龍蝦之都」。然而花無百日 紅,隨着全球暖化進一步加劇, 預計龍蝦與其他海洋生物一樣,繼 續向北遷徙,緬因州的龍蝦產業最 終會壽終正寢。 美國漁業數據顯示,在 70 種海洋生 物中,近 9 成物種近年出現向北或深海 遷徙的傾向,與過去半世紀比較,近 10 至 15 年是物種遷徙最頻繁的時期。 例如以往黑海鱸因水溫而遷徙到新英 格蘭南部,當新英格蘭南部水溫過高 時,黑海鱸便再度北移,進入緬因 灣。龍蝦生態亦有同樣傾向,在 1980 至 1990 年代,美國約 50%龍蝦產自緬 因州,近 10 年已升至 85%,然而緬因 灣的海水表面平均溫度較正常水平高 出攝氏 0.55 至 2.2 度,整體漁穫顯著下 跌。 ■綜合報道 斯托寧頓被視為世界的 斯托寧頓被視為世界的龍蝦之都 龍蝦之都」。 」。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加漁民變招抗暖化 促政府補貼 氣候變化直接打擊農業及漁業 氣候變化直接打擊農業及漁業影響從業 影響從業 人士的生計 人士的生計在加拿大 在加拿大政府數據顯示當地 政府數據顯示當地 氣溫上升幅度 氣溫上升幅度是全球其他地區的兩倍 是全球其他地區的兩倍拿大有農民及漁民表示 拿大有農民及漁民表示他們亦需改變作業 他們亦需改變作業 方式 方式應對氣候變化 應對氣候變化薩斯喀徹溫省農民劉易斯經營屬於祖業的 薩斯喀徹溫省農民劉易斯經營屬於祖業的 農場 農場並擔任該省農產業協會主席 並擔任該省農產業協會主席他表示 他表示 農民每年均會購入新器材或引入新技術 農民每年均會購入新器材或引入新技術配合氣候政策 配合氣候政策如減少使用燃油 如減少使用燃油妥善管理 妥善管理 水資源等 水資源等即使在 即使在 2017 2017 年非常乾旱的年份 年非常乾旱的年份農作物產量有增無減 農作物產量有增無減他認為農業未來將繼 他認為農業未來將繼 續面對氣候方面的挑戰 續面對氣候方面的挑戰指出業界急需政府 指出業界急需政府 提供補貼 提供補貼用作投資新技術 用作投資新技術新斯科舍省漁產批發商總經理伯克則提 新斯科舍省漁產批發商總經理伯克則提 惡劣天氣直接影響漁民 惡劣天氣直接影響漁民例如海平面上 例如海平面上 升淹沒漁民的漁場 升淹沒漁民的漁場鱸魚等新物種入侵沿岸 鱸魚等新物種入侵沿岸 水域 水域令龍蝦苗無法存活 令龍蝦苗無法存活即使鯖魚或吞拿 即使鯖魚或吞拿 魚等遠洋物種 魚等遠洋物種亦受海水溫度變化影響 亦受海水溫度變化影響致漁獲減少 致漁獲減少更進一步危及當地食肆甚至旅 更進一步危及當地食肆甚至旅 遊業經營 遊業經營美漁民控告 美漁民控告 30 30 石油企業 石油企業 美國加州的捕蟹漁民去年 美國加州的捕蟹漁民去年 11 11 月入稟法庭 月入稟法庭控告 控告 30 30 間石油企業造成全球暖化 間石油企業造成全球暖化危及漁民 危及漁民 生計 生計而漁民未來為繼續捕蟹 而漁民未來為繼續捕蟹需改變捕撈 需改變捕撈 方式 方式企業需在經濟上支援漁民 企業需在經濟上支援漁民其中一名漁民比爾登提到 其中一名漁民比爾登提到在海水變暖 在海水變暖 他近年的漁獲下跌近半 他近年的漁獲下跌近半根本無法再以 根本無法再以 捕蟹維生 捕蟹維生他只希望造成氣候變化的企業可 他只希望造成氣候變化的企業可 承擔相應責任 承擔相應責任綜合報道 綜合報道 日本盛產多種魷魚,但近年氣候暖化導致 海水升溫,令日本海的魷魚數量大幅減少, 加上漁民濫捕及政府一直疏於監管,日本魷 魚產量不斷下降,由 2011 年每年達 20 萬噸, 大跌 3/4 至 2017 年的 5.3 萬噸,是逾 30 年來 最少。 66 歲的小田島一家,數代在北海道函館市 經營魷魚生意,被問到魷魚對函館市民有何 意義,小田島以半開玩笑口吻稱:「魷魚是 我們的靈魂。」然而函館近年捕獲的魷魚數 量大減,體積亦較以往小,令函館面臨失去 靈魂的危機。 日本水產研究及教育機構指出,過去一 世紀,日本海的水溫上升攝氏1.7 度,估計 未來一世紀將再升攝氏3.7 度。函館市頭足 動物研究中心主席櫻井安儀(譯音)稱,當局 過去兩年來 一直警告漁 民,氣候變 化令魷魚數 目減少,他 指出,日本 海水溫持續上升,令魷魚遷移往北面產 卵,遠離日本海。 石川縣水產研究中心調查顯示,函館市 2017年6月魷魚產量僅有31噸,按年下跌 70%。整體而言,日本海魷魚產量更較 10 年 前大跌 1/3。60 歲漁民齊藤秀(譯音)表示,過 去每逢 6 月的捕撈魷魚季節,他的漁船出海兩 周便滿載而歸,現時若要撈得同樣漁獲,需 時約 50 日,並需駛往更北的水域。 ■綜合報道 函館盛產魷魚 函館盛產魷魚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人類可捕撈的魚類在 人類可捕撈的魚類在1930 1930 年至 年至2010 2010 年間下降 年間下降4 4. .1 1% %相當於 相當於140 140 萬公噸 萬公噸美聯社 美聯社 日本海等地區的魚 日本海等地區的魚 類數量下降情況嚴 類數量下降情況嚴 80 80 年減少最多 年減少最多 35 35% %路透社 路透社 全球氣候暖化導致 全球氣候暖化導致 海水溫度上升 海水溫度上升令魚 令魚 類數量下降 類數量下降法新社 法新社 氣候暖化減漁產 威脅全球糧食 島嶼族群賴以維生 魚類數量 80 年跌逾 4% 漁產能為人類提供重要蛋白質,全球人口攝取的動 物蛋白中,17%來自魚類,對居於海岸及島嶼國家的 族群而言,更佔多達70%。但隨着全球氣候不斷暖 化,導致海水溫度上升,即使採取可持續方式捕魚, 人 類 可 捕 撈 的 魚 類 在 1930 年 至 2010 年 間 仍 下 降 4.1%,相當於140萬公噸,對人類主要糧食來源造成 深遠影響。

Transcript of A7 際專題 責任編輯:蕭桂煬、林輔賢 版面設計:房雍 2019 Í4...

Page 1: A7 際專題 責任編輯:蕭桂煬、林輔賢 版面設計:房雍 2019 Í4 …pdf.wenweipo.com/2019/04/20/a07-0420.pdfA7 國際專題 Ü O wR¹ £ b WRº 2019 Í4 @20 hH9 S HH:

國際專題A7

2019年4月20日(星期六)

20192019年年44月月2020日日((星期六星期六))

2019年4月20日(星期六)■責任編輯:蕭桂煬、林輔賢 ■版面設計:房雍

函館失魷魚日人失靈魂

沙甸魚是葡萄牙的「國民美食」,每年6月節慶期間,全國國民合共進食3,400萬條沙甸魚,相當於每秒食用13條。但近年氣候變化令海洋溫度上

升,導致當地水域的沙甸魚數量不斷下降,漁民收穫愈來愈少,政府被迫推出限捕措施,嚴重打擊漁民生計。

葡萄牙海洋暨大氣學院研究員加里多專門研究沙甸魚生態,她指出相比其他海洋幼魚,幼沙甸魚更易受氣

候變化影響,且適合幼沙甸魚生存的海水溫度範圍極小。研究人員在研究中,曾嘗試改變海水的含鹽

量或其他因素,沙甸魚於不同環境中均能生存,但當改變海水溫度,沙甸魚便無法適應。

葡萄牙海域的沙甸魚數量約10年前起不斷下降,同時鯖魚等亞熱帶魚類亦由南部海

域向北遷徙,加里多相信,是伊比利亞半島西部海岸的海水持續變

暖,導致出現這種現象。在佩尼謝任職魚市場經理的阿布蘭特斯認為,漁業捕撈並非令沙甸魚減少的禍首,例如沙甸魚曾在數月內下跌10%至25%,但該段時間根本不是捕魚期,認為海洋溫

度才是關鍵。佩尼謝兩名

漁 民 指出,目前

全年有6個月不可捕撈沙甸魚,雖然可捕撈其他魚類,但價格相對較低。漁民收入大減亦窒礙年輕

人入行,令他們後繼無人。■路透社

葡推禁捕期護沙甸魚

美國羅格斯大學1月於《科學》期刊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人類製造的溫室氣體

中,有93%被海洋吸收,令海水變暖,海洋生物首當其衝受影響。研究人員收集235種不同魚類的數據,這些魚類分佈於38個不同生態環境,全部均是以可持續方式捕撈的物種。研究人員的數據顯示出魚群對四周環境變化的反應,有關數據會與每個地區的海洋溫度變化作比對。

部分地區魚量減逾3成整個研究歷時80年,在這段期間整體魚類

數量下降4.1%,而大西洋東北部及日本海等

地區情況更嚴重,減少最多35%。報告主要作者弗里提到,東亞地區的下跌幅度最大,該區人口在全球增長最快,部分族群極倚賴海產作為糧食。在漁產持續下降下,區內一些國家或需要進口魚類食用,導致價格飆升。然而,並非所有魚類均因海水變暖而數量

減少,例如美國東岸的條紋鋸鮨便上升6%,原因是區內其他物種因海水變暖死亡,令條紋鋸鮨生長的水域增加,但「一日是氣候變化的贏家,不等於永遠是贏家」,若海水繼續暖化,此類海洋生物的產量仍有很大機會下跌。

全球物種生態多元減少聯合國2月曾公佈調查結果,提到全球物種

及生態多元化正不斷減少,威脅人類糧食來源及農業系統,背後原因與氣候變化和人口有關。《科學進展》期刊2月刊出另一份報告,指

若人類成功按《巴黎協定》,控制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時代上升少於攝氏1.5度,全球漁業便可獲數以億計美元額外收入,集中在倚賴魚類攝取蛋白質的發展中地區,弗里提到要應付氣候變化,各方面必須加強相應規管。

■綜合報道

南魚北移

美「龍蝦之都」末日聲響

一向盛產龍蝦的美國新英格蘭海岸,由於水溫變暖,南部多個州份的龍蝦日漸減少,位處較北的緬因州卻因此受惠,大量龍蝦向北遷移,令當地成為龍蝦繁殖水域,漁民收入大增,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成為當地主要經濟產業,當中的斯托寧頓更被視為世界的「龍蝦之都」。然而花無百日紅,隨着全球暖化進一步加劇,預計龍蝦與其他海洋生物一樣,繼續向北遷徙,緬因州的龍蝦產業最終會壽終正寢。美國漁業數據顯示,在70種海洋生物中,近9成物種近年出現向北或深海遷徙的傾向,與過去半世紀比較,近10至15年是物種遷徙最頻繁的時期。例如以往黑海鱸因水溫而遷徙到新英格蘭南部,當新英格蘭南部水溫過高時,黑海鱸便再度北移,進入緬因灣。龍蝦生態亦有同樣傾向,在1980至1990年代,美國約50%龍蝦產自緬因州,近10年已升至85%,然而緬因灣的海水表面平均溫度較正常水平高出攝氏0.55至2.2度,整體漁穫顯著下跌。 ■綜合報道

■■斯托寧頓被視為世界的斯托寧頓被視為世界的「「龍蝦之都龍蝦之都」。」。網上圖片網上圖片

加漁民變招抗暖化 促政府補貼氣候變化直接打擊農業及漁業氣候變化直接打擊農業及漁業,,影響從業影響從業人士的生計人士的生計。。在加拿大在加拿大,,政府數據顯示當地政府數據顯示當地氣溫上升幅度氣溫上升幅度,,是全球其他地區的兩倍是全球其他地區的兩倍,,加加拿大有農民及漁民表示拿大有農民及漁民表示,,他們亦需改變作業他們亦需改變作業方式方式,,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薩斯喀徹溫省農民劉易斯經營屬於祖業的薩斯喀徹溫省農民劉易斯經營屬於祖業的

農場農場,,並擔任該省農產業協會主席並擔任該省農產業協會主席。。他表示他表示農民每年均會購入新器材或引入新技術農民每年均會購入新器材或引入新技術,,以以配合氣候政策配合氣候政策,,如減少使用燃油如減少使用燃油、、妥善管理妥善管理水資源等水資源等,,即使在即使在20172017年非常乾旱的年份年非常乾旱的年份,,農作物產量有增無減農作物產量有增無減。。他認為農業未來將繼他認為農業未來將繼續面對氣候方面的挑戰續面對氣候方面的挑戰,,指出業界急需政府指出業界急需政府提供補貼提供補貼,,用作投資新技術用作投資新技術。。新斯科舍省漁產批發商總經理伯克則提新斯科舍省漁產批發商總經理伯克則提

到到,,惡劣天氣直接影響漁民惡劣天氣直接影響漁民,,例如海平面上例如海平面上

升淹沒漁民的漁場升淹沒漁民的漁場,,鱸魚等新物種入侵沿岸鱸魚等新物種入侵沿岸水域水域,,令龍蝦苗無法存活令龍蝦苗無法存活。。即使鯖魚或吞拿即使鯖魚或吞拿魚等遠洋物種魚等遠洋物種,,亦受海水溫度變化影響亦受海水溫度變化影響,,導導致漁獲減少致漁獲減少,,更進一步危及當地食肆甚至旅更進一步危及當地食肆甚至旅遊業經營遊業經營。。

美漁民控告美漁民控告3030石油企業石油企業美國加州的捕蟹漁民去年美國加州的捕蟹漁民去年1111月入稟法庭月入稟法庭,,

控告控告3030間石油企業造成全球暖化間石油企業造成全球暖化,,危及漁民危及漁民生計生計,,而漁民未來為繼續捕蟹而漁民未來為繼續捕蟹,,需改變捕撈需改變捕撈方式方式,,企業需在經濟上支援漁民企業需在經濟上支援漁民。。其中一名漁民比爾登提到其中一名漁民比爾登提到,,在海水變暖在海水變暖

下下,,他近年的漁獲下跌近半他近年的漁獲下跌近半,,根本無法再以根本無法再以捕蟹維生捕蟹維生,,他只希望造成氣候變化的企業可他只希望造成氣候變化的企業可承擔相應責任承擔相應責任。。 ■■綜合報道綜合報道

日本盛產多種魷魚,但近年氣候暖化導致海水升溫,令日本海的魷魚數量大幅減少,加上漁民濫捕及政府一直疏於監管,日本魷魚產量不斷下降,由2011年每年達20萬噸,大跌3/4至2017年的5.3萬噸,是逾30年來最少。66歲的小田島一家,數代在北海道函館市經營魷魚生意,被問到魷魚對函館市民有何意義,小田島以半開玩笑口吻稱:「魷魚是我們的靈魂。」然而函館近年捕獲的魷魚數量大減,體積亦較以往小,令函館面臨失去靈魂的危機。日本水產研究及教育機構指出,過去一

世紀,日本海的水溫上升攝氏1.7度,估計未來一世紀將再升攝氏3.7度。函館市頭足動物研究中心主席櫻井安儀(譯音)稱,當局

過去兩年來一直警告漁民,氣候變化令魷魚數目減少,他指出,日本海水溫持續上升,令魷魚遷移往北面產卵,遠離日本海。石川縣水產研究中心調查顯示,函館市

2017年 6月魷魚產量僅有31噸,按年下跌70%。整體而言,日本海魷魚產量更較10年前大跌1/3。60歲漁民齊藤秀(譯音)表示,過去每逢6月的捕撈魷魚季節,他的漁船出海兩周便滿載而歸,現時若要撈得同樣漁獲,需時約50日,並需駛往更北的水域。

■綜合報道

■■函館盛產魷魚函館盛產魷魚。。網上圖片網上圖片

■■人類可捕撈的魚類在人類可捕撈的魚類在19301930年至年至20102010年間下降年間下降44..11%%,,相當於相當於140140萬公噸萬公噸。。 美聯社美聯社

■■日本海等地區的魚日本海等地區的魚類數量下降情況嚴類數量下降情況嚴重重,,8080 年減少最多年減少最多3535%%。。 路透社路透社

■■全球氣候暖化導致全球氣候暖化導致海水溫度上升海水溫度上升,,令魚令魚類數量下降類數量下降。。 法新社法新社

氣候暖化減漁產 威脅全球糧食島嶼族群賴以維生 魚類數量80年跌逾4%

漁產能為人類提供重要蛋白質,全球人口攝取的動

物蛋白中,17%來自魚類,對居於海岸及島嶼國家的

族群而言,更佔多達 70%。但隨着全球氣候不斷暖

化,導致海水溫度上升,即使採取可持續方式捕魚,

人類可捕撈的魚類在 1930 年至 2010 年間仍下降

4.1%,相當於140萬公噸,對人類主要糧食來源造成

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