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84

description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Transcript of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Page 1: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Page 2: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Page 3: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香港九龍尖沙咀加連威老道2-6號愛賓商業大廈12樓1204室Room 1204, 12/F, Albion Plaza, No.2-6, Granville Road, Tsimshatsui, Kowloon, Hong Kong

Tel: (852) 2342-3092 Fax: (852) 2191-9317

香港 保 健 協 會 創 辦 人 周 文 軒 博 士,除 創 立「 百 草 堂 有 限 公 司 」 外, 另創辦「香港保健中心有限公司」,最早在本港積極支持、研製「雲芝精華 」、「 靈 芝 精 華 」 等 保 健 產 品, 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貢獻!

—免費提供義診及諮詢 —

The Hong Kong Health Care Centre Ltd.

香 港 保 健 中 心 有 限 公 司

保健中心關心您 辦公時間 : 星期一至五 上午9:00 至 下午6:00 星期六 上午9:00 至 下午3:00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Page 4: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Page 5: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編者的話

《杏林新綠》出版至今已到了第十四期,十三年來一眾學兄學姊都致力將中醫藥的知

識透過本刊傳揚給市民大眾,希望能將先輩的寶貴知識公諸同好,同時消除外界對中醫藥的

誤解,以弘揚中醫學。今年,編輯委員會繼續秉承這個理念,將各有心人的心得、感悟集結

成書,希望本刊能成為杏苗的一點養份,以及將中醫的種子散播在普羅大眾的心田中。

剛接下製作第十四期的責任時,自以為是一份不太複雜的工作,心想只要充滿熱誠,

技術上的問題都可以從互聯網找到解決方法。可是,籌備一本刊物的工作不單單只有設計、

排版、校對,還有統籌、時間管理、經費募集等等「瑣碎」卻很重要的事宜,真的不簡單。

幸好得到編委會各成員的支持和合作,學會幹事們的鼓勵及分擔工作,還有給予意見的師

長、學長,以及各投稿人士。在此,我要向所有曾鼎力相助的人士致上由衷的謝意,有了各

位的幫助與支持,本期《杏林新綠》才得以順利出版。

鑒於近年經常出現超級細菌或病毒引致流行病傳染病的報導,故本期《杏林新綠》以

「中醫與流行傳染病」為題,希望讓讀者能加深理解現代的傳染病在中醫的角度裡是怎麼一

回事。除此以外,更有其他投稿者於各個範疇的心得體會與讀者分享。

本期以蝴蝶作為封面的主體,一方面喻意期望本刊能帶領讀者翱遊於中醫藥的天地,

另一方面亦祝願我們一眾莘莘學子能早日破蛹化蝶,共同為中醫藥的發展與推廣而努力。

因學術水平有限,若前輩及同道發現錯誤,請加以斧正,以益後學。

第十四期《杏林新綠》總編輯

邵樂言

Page 6: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01 論感冒咳嗽服用抗生素的必要性

06 如果仲景再世(七)─傳染病可怕嗎?

12 從H7N9禽流感思考中醫防治流行傳染病的策略

16 卞兆祥教授專訪─興建中醫教學醫院

21 余尚豐醫師專訪─畢業生看中醫院

26 香港必須有自己的中醫教學醫院

28 能合色脈可以萬全─略談中醫學診法特點

31 《朱子讀書法》對學習中醫的啟示

35 看《仙授理傷續斷秘方》認識中醫骨傷學

38 見識略說

42 臨床治療腦退化症的常用十味中藥淺析

50 略論中藥質量傳統鑑別的優勢

60 訪問「全仁中醫」─泰緬邊境之旅

68 中醫藥葡語班授課劄記

74 探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人與自然的關係

目錄

Page 7: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1 1

而流行性感冒(流感),是一種以發

熱、流涕、咳嗽、頭痛及全身不適為特徵的

病毒感染,病理改變同樣是上呼吸道粘膜發

炎。雖然許多呼吸道病毒都可以引起流感,

但在深秋和冬季的流感,主要是流感病毒A

和B引起,即甲型及乙型流感。近年,引起

流感的病毒種類多變,令問題變得複雜嚴

重。流感與普通感冒最主要的區別是:症狀

嚴重、惡化速度快、高熱難退、地區廣泛

傳播。另外,應用血液檢查能確定診斷病

毒種類,可作區別。當然,確診流感的最

佳方法是在呼吸道分泌物(即痰液)中,經

培養後發現流感病毒,即俗稱的「種菌」

(Culturing)。

因為人體往往沒有足夠的特異性抗體

抑制流感病毒,因此流感症狀嚴重而容易高

熱,如果處理不當,病毒進入肺部,更可以

引起肺炎而致命。雖然大部份的感冒都不足

以致命,但是,如果發熱惡寒乏力頭痛等症

狀嚴重,患者應該盡快求診,考慮服用抗生

素(抗病毒藥),以免出現併發症如肺炎、中

耳炎、鼻竇炎、腦炎等等。

遇上感冒咳嗽,一般市民會服用抗生

素,彷彿抗生素就是治療感冒咳嗽的萬靈

藥。這是香港獨特的醫療文化,也是各位患

者的生活寫照。到底甚麼是感冒?咳嗽有甚

麼原因?抗生素有甚麼作用?患者是否一定

需要服用抗生素?服用抗生素無效又是甚麼

原因?

甚麼是感冒/流感?

感冒(Flu),學名「急性上呼吸道

感染」(AURI,AcuteUpperRespiratory

Infection)。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咽喉、

氣管、聲帶、扁桃腺等等。鼻咽發炎會流

鼻水鼻塞、咽喉發炎會喉嚨痛、氣管發炎會

咳、聲帶發炎會失聲,因此,以上症狀,加

上全身症狀如發熱、惡寒、乏力、頭痛等,

就可以診斷為感冒,即「急性上呼吸道感

染」。如果單純鼻咽感染發炎引起流鼻水鼻

塞鼻癢,而不是整個上呼吸道感染,醫學上

叫「傷風」(Cold,OrHavingcold)。然

而,傷風與感冒,這兩個字在坊間的使用已

經漸漸混為一談了。

論感冒咳嗽服用抗生素的必要性

黃紹傑醫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理學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針灸學碩士

Page 8: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2

杏林新綠

耐藥病原體不斷出現並蔓延,愈來愈多藥物

正失效,治療手段日益減少,她說:「藥物

失效的速度,更遠遠超過替代藥物的研發速

度。」她指出人類一些錯誤做法、行為及政

策失誤大大加速藥物失效過程,導致部分藥

物已在全球出現耐藥性危機。

其實,抗生素是一門大生意,要求專

業自律是很困難的。坊間有關抗生素的錯誤

資訊為抗生素帶來了錯誤的需求,這種錯誤

需求又正正是一些商人需要的。細菌抗藥性

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嚴重得政府不得不出

手,因此近年不斷推廣「善用抗生素」,大

家可以參考以下政府宣傳片。

http://www.isd.gov.hk/chi/tvapi/11_md226.html

可以不藥而愈的感冒

既然,病毒不會被消滅,那為甚麼感

冒會痊癒呢?原因在於,我們每個人也有

一個自我防衛系統,叫免疫系統(Immune

system/Immunedefence)。免疫細胞確認

了病毒,便會消滅/抑制他,而且他會「升

呢」,如果下次再遇上同樣的病毒,他會以

更快的速度消滅他。這是對付感冒最最有效

的方法。

那麼,如何可以加強免疫力對抗感冒

病毒?不是吃靈芝蟲草,而是大家一向認為

很老套的東西:均衡飲食、足夠休息、適量

運動、心情愉快。這比甚麼補品都更能提高

感冒的西醫治療

市民對西藥的誤解之一是:西藥可

以殺菌,所以服用西藥會痊癒快一點。

其實,當病毒入侵之後,會引起發炎

(Inflammation),發炎會引起各式各樣的不

適。醫生一般處方的西藥,是消炎藥、抗過

敏藥(即傷風藥)、止咳藥、或化痰藥云

云。他們的作用不是殺死病毒,而是減少發

炎以及隨之而來的不適。所以各種坊間的感

冒成藥都是這樣寫的:舒緩XXX、舒緩YYY、

舒緩ZZZ。他們的作用是舒緩不適,不是殺

菌。

當然,西醫也有殺病毒的抗生素,叫

抗病毒藥Antiviraldrug,作用比一般的

抗生素(antibiotics)更強。但是,這些藥

副作用很大,對病毒和人體正常細胞都有

殺傷力,一般是不會用的------除非是豬

流感。Tamiflu(特敏福)就是一種強力的

Antiviraldrug。醫生會處方普通廣譜抗生

素,只對細菌引致的感冒有效,對病毒是沒

有作用的。可惜的是,大部分的感冒都是源

於病毒,例如H1N1甲型流感。有時,部份醫

生處方抗菌素,不是真的因為病情需要,只

是因為應付病人的要求及心理需要。

二零一一年的「世界衞生日」,主題

為「控制抗菌素耐藥性:今天不採取行動,

明天就無藥可用」。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陳

馮富珍透過錄像於開幕禮上指出,目前全球

Page 9: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3 3

政府西醫作了X光之後沒有結論,又沒有說

甚麼,那就是說:你得了「氣管敏感」。這

只是大部份政府醫院的醫生沒有閒情跟你慢

慢解釋而已。

「氣管敏感」(asthmaticcough)是咳

嗽之中特別棘手的一種,就好像濕疹一樣。

肺炎可以消炎、結核病可以抗結核、肺癌可

以殺癌細胞,這些都是可以找到原因,而且

目標明確。而氣管敏感,既不是病菌作怪、

也不是腫瘤刺激、也不是肺部結構問題,不

明原因,西醫只能對症治療。然而,部分患

者停藥後依舊覆發。這不是藥物的問題,而

是體質的問題。只有調理體質,才可以標本

兼治,否則只好長期依靠西藥控制症狀。對

西醫來說,過敏性咳嗽當然要服抗過敏藥。

可是,一些不夠細心的中西醫誤以為是「

急性/細菌性氣管炎」(Acute/Infectious

brochitis)而處方抗生素或不對證的中藥,

結果延誤病情。

甚麼時間才需要服用抗生素?

抗生素(Antibiotics)不是萬能藥,對

病毒引起的疾病,服用抗生素不可以治癒感

染或加速痊癒。抗生素對過敏性咳嗽更是沒

有效果,甚至可能加重病情。抗生素可以是

有害的,他的副作用包括惡心嘔吐、頭痛、

便秘或泄瀉、加重過敏反應、甚至引起呼吸

困難。最糟的是,不當服用抗生素會引起抗

免疫力。因此,感冒的第一個護理原則是:

休息休息休息!這是最關鍵的。

長期咳嗽的原因

咳嗽(Cough)是秋冬天的一大問題,尤

其是小孩子的過敏性咳嗽(敏感咳)。很多

人以為,咳嗽一定是感冒。其實,咳嗽只是

一個症狀,咳嗽不一定是感冒,感冒也不一

定會咳嗽。很多人遇上咳嗽,第一個印象就

是:要止咳。成藥廣告也經常這樣的標榜。

其實,見咳,不一定要止咳。止咳與否,要

看咳的成因。

咳嗽本身是一種反射,幫助身體排除

有細菌的痰,促進痊癒。有些病人,尤其是

那些長年吸煙的患者,細菌性氣管炎引起咳

嗽,卻不看醫生而自己胡亂服用止咳藥。結

果帶菌的痰液由咽喉走到氣管,由氣管走到

支氣管,由支氣管走到肺,病人由感冒變氣

管炎,再變成肺炎,結果與世長辭,這是在

醫院非常常見的病例。感染性(Infectious)

的咳嗽,重點是殺菌,要用上抗生素,不是

止咳。有菌的痰是身體的廢物,必須把他排

走。越止,只會越咳。

咳嗽有很多種,有些人咳嗽反反覆

覆,甚至長達三個月,卻不是因為感染。

對長期咳嗽,西醫會循例作一個胸肺X光片

(CXR,ChestX-Ray),看看是否有肺炎、

結核病、肺癌、支氣管擴張等等問題。如果

Page 10: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4

杏林新綠

感冒有全身症狀(發冷發熱頭痛乏

力),敏感沒有全身症狀。

感冒有喉嚨痛,檢查可見咽喉充血,

有黃綠色分泌物,敏感沒有黃綠色分泌物

(早上的除外)。

如何有效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問題,是全球的問題。當大家

都意識到抗生素的抗藥性、菌群失調、副作

用等問題時,如何善用抗生素就顯得更加重

要。在香港,抗生素的使用有幾個特點,值

得病者注意一下:

1醫生處方不足量:

抗生素一定要吃足療程的,否則,會

引起抗藥性,減弱了以後對抗感冒的能力

了。有時西醫為了爭取生意,必須壓低價

錢。但同時為了減少成本開支,唯有將貨就

價,開出不足5天的抗生素,例如2至3天,

變相迫病人覆診取藥。

2病人/醫生濫用抗生素

如果有人打你,你應該會把他記著,

並記著他的一招一式,當下一次再打你的時

候,你會更懂得如何防範,甚至懂得如何反

擊。生物就有這個特性,你、我,細菌也不

例外。如果濫用抗生素,只會削弱自己日後

的抗病能力。

藥性,使藥物失效,菌群變種。很多市民以

為:發熱、鼻涕變黃、痰液變黃,就要服用

抗生素。請緊記,發熱及分泌變黃,不一定

由細菌引起,也不是服用抗生素的原因。以

上資料都有充分的科學根據,因為那都由香

港衛生署提供的。

為甚麼黃痰黃涕並不一定是細菌性的

感冒?原來,病毒性感冒的發病過程是這樣

子的:鼻咽部不適為常見的初發症狀,及後

感到咽部不適,隨後出現噴嚏、流涕、全身

不適。一般無發熱,或只有一點低熱。鼻涕

初期呈無色水樣,持續一至三日,以後漸變

稠及呈黃綠色,但量減少。多數患者伴有咳

嗽,咳嗽常常持續比較長久。總的在說,普

通感冒的症狀大多在四至十二天消失。

另外,並不是出現了鼻涕咳嗽等等

就一定等於感冒。過敏性鼻炎(俗稱鼻敏

感)也可以鼻塞流鼻涕,哮喘初期也可以咳

嗽,睡眠不足也可以頭痛,頸椎病也可以

頭暈。並不一定是感冒。如何分辨敏感症

(Allergy)與感冒,可以參考以下標準:

感冒病情短,敏感病情長。例如,病

人說「流鼻水一個月」,那應該是鼻敏感。

因為感冒是會進展的,向好進展,一兩個星

期就痊癒,向壞進展,就會引起氣管炎、肺

炎、菌血病、死亡,而不會一整個月沒有進

展原地踏步的。

Page 11: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5 5

不是單一成份,沒有那麼容易被認出,因此

也不容易被病毒「破解」。大家有聽過何大

一嗎!?他是AIDS雞尾酒療法的創作者。雞

尾酒療法,就是使用多種的抗HIV病毒藥,

減少單一成份被「點相」而產生抗藥性。其

實,中藥治療,本身就是一種「抗生素」的

雞尾酒療法。

最後,希望大家明白,對付感染性疾

病,抗生素只是其中一個方法。面對感染性

疾病,免疫力不足、機體復原困難、重覆感

染等等問題是抗生素解決不了的。有些病人

服用足量的抗生素依然沒有改善,或改善後

不久再度覆發,或皮膚感染後傷口不癒合,

這都是抗生素處理不到的問題。面對這些問

題(免疫力不足、機體復原困難、重覆感染)

,反而可以應用中醫中藥來互相補足。

抗生素問題已經是全球性的問題,當

大家意識到抗生素的抗藥性、菌群失調、副

作用等問題時,西方國家已經把治療的重點

放在另類療法上,唯獨香港人依然輕視中

醫中藥在治療感染性疾病方面的療效,不瞭

解中醫中藥在處理免疫力不足、機體復原困

難、重覆感染等等問題上的優勢。甚至,中

國人自己歧視中國的傳統療法,反而覺得「

隔離飯香」,這只能輕嘆殖民地文化的「洗

腦」深深影響了香港好幾代的人。

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其實是足夠對抗

病菌的,如T淋巴細胞可以隔離病毒,巨噬

細胞可以溶解並吞噬細菌,身體的益菌也可

以抑制病菌的入侵。因此,服用抗生素等同

「請外援」,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外援

太多了,免疫系統發揮不到他應有的作用,

同時會影響身體的益菌,引起所謂的「菌群

失調」,對身體的長遠影響更大。

如果當一個疾病明明不需要用到抗生

素而用上了抗生素,就是濫用。有些病人有

特別途徑不合法地買到抗生素,就是濫用。

有些醫生沒有診斷清楚(如氣管敏感以為是

感染性的氣管炎),就處方抗生素,也是濫

用。有些慢性病明明可以有其他方法對付,

卻因為醫學上的門戶之見而被拒於千里之

外,迫於處方抗生素,也是濫用。這些都是

在香港比較普遍的情況。

3病人沒有完成療程

有時,病人也需要負上一些責任。如

感冒服用抗生素,吃了四天,身體好了,沒

有甚麼不妥,就中止了療程。其實這樣很危

險,會引起抗藥性。因此,抗生素最好不要

服用,如果用,就用到底。

重視中藥治療,善用抗生素

其實,部份中藥也有抑制細菌或病毒

的作用,但卻沒有抗藥性。原因在於,中藥

Page 12: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6

杏林新綠

抽身點說,假設回到古代、還沒有西

醫的時候,如果發現多了人感冒患病,人們

不會想這是甚麼新型細菌病毒的問題,反而

不會像現在的人那樣不安恐慌。

學生:那麼中醫的角度看為何不怕呢?

仲景:對於一件事情是否恐懼,實際上與認

知是否足夠有關。例如有些人會怕黑,怕的

其實不是黑,而是怕黑暗中不知存在甚麼東

西,如果在自己家中的睡房裏,因為地方熟

悉,就自然不會怕黑了。

學生:我明白你的意思,就是因為我們不知

道這些新病的診斷與治療,所以我們才覺得

學生:老師!最近新型的流行性感冒病毒又

出現了,人心惶惶,大家開始擔心又會出現

嚴重的疫病,我們中醫該怎麼辦呢?

仲景:別庸人自擾了,可怕的不是病毒,而

是無知。

學生:噢!?現在大家確實是無知啊!就是

不知道新病毒的源頭,又會擔心病毒變種、

會否人傳人、有否新藥治療……很多不知

道,怎麼會不擔心啊?

仲景:你說的都是西醫的觀點,那麼多不知

道,當然會擔心,但剛才你問的是中醫該怎

麼辦,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就完全不是這麼

想了。

如果仲景再世(七)——傳染病可怕嗎?

李宇銘博士

作者介紹:李宇銘(Vincent),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北京中醫藥大學

中醫學博士,註冊中醫師。2000年入讀浸大中醫,曾到南京中醫藥大學進行一

年交流計劃,畢業後繼續留校攻讀研究生課程,專研仲景學說,獲哲學碩士

(Mphil)學位,其後於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主修中醫內科學專業。曾

獲全國中醫藥博士生優秀論文獎,曾任浸大第三屆中醫藥學會會長,著有《中

醫學神》、《中醫不切西瓜》、《一讀就懂的18堂中醫入門課》,參與《問鼎

中醫——浸大青年中醫的思考》編輯工作。

Page 13: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7 7

一定的路線攻打進來,與其擔心敵軍的策

略,不如掌握他們可攻打進來的要道更好。

具體一點講,中醫裏面的基本理論,

氣血陰陽、三焦營衛、經絡臟腑……本身都

是固定的理論,無論是怎樣新的致病因素,

也需要按著人體這「人道」來生病,到最後

也總會有規律可依。那麼,你說這個世界有

沒有「新病」?

學生:聽你這樣說,我想我明白一些了,如

果強調世界有「新病」,就是強調這些外在

的因素,而當我們清楚人體自身的內在情

況,即使外在因素如何新,其實都變得不重

要了,是不是這樣?

仲景:正是如此。這還是我寫作《傷寒雜病

論》的目的,我寫作這本書,並非只爲了教

導後人如何治療某些具體的病證,更重要的

是要做到「見病知源」,知道疾病發生的原

因,才能夠「以不變應萬變」,面對千變萬

化的疾病也不畏懼。

學生:是!老師,其實你為何這麼厲害?難

道,面對這些新的傳染病,你真的不害怕

嗎?

仲景:說完全不害怕,當然是假的了,尤其

是,你也知道我過去家族的悲慘經歷嗎?

可怕。但是,難道中醫對於這些「新病」已

經有充足的認識?

仲景:這還是中醫與西醫認識事物的角度不

同。現代的西醫,他們眼睛就是專注在「人

之病」上,疾病千變萬化,當然會有許多新

病出現了;而自古以來的中醫學,著眼點都

是在「病之人」上,著重的不只是病而是整

個人。雖然病好像是新的,但是人卻是一

樣,病作用在人身上的反應沒有超出中醫理

論的範圍,所以對於中醫來說,其實並非新

病。

學生:這有點不太明白,為何中醫不認為這

是「新病」?難道中醫裏面都沒有「新病」

嗎?

仲景:這不單是中醫,而是傳統中國文化都

是如此。我們追求的是認識整個「大道」,

大道是恒常不變,或者說「萬變不離其宗」

,世界上本來就「無新事」,只是我們「新

發現」了一些事物罷了。而中醫所研究的「

醫道」,就是認識整個生命的規律,人體的

生命規律也是恒久不變的,只是隨著我們對

於醫道認識的逐漸深入,才「新發現」了一

些新醫學理論罷了。

比方說,好像一個城市裏建有不少固

定的道路,如果有敵軍要侵入,也總得按著

Page 14: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8

杏林新綠

候、社會、文化等因素,這很難一概而論。

到了後來,尤其是明末清初的吳又

可,他提出戾氣、雜氣等的說法,認為疫病

的產生是六淫邪氣以外的另一種東西,傳入

人體內所致。由於這種說法頗為時髦,引起

了當時中醫界的重視,後來也推動了溫病學

派的發展,即使到了現在,也經常提到吳又

可的說法。

雖然吳氏認識到每一種疫病具有獨特

性,這是他觀察到一些新的現象,嘗試對此

作出解釋,但這不代表中醫自古以來的看

法。對於疾病的認識,如果我們逃離了中醫

本有的系統理論,卻嘗試用零碎的觀點作解

釋,這並非中醫的進步發展,反而是倒退

了!這就像當某些看似「新」的疫病來了,

就嘗試用某種新方藥去治療,卻不去「見病

知源」。

其實,吳又可的戾氣觀點,也沒有受

到清代溫病學派的廣泛接受,溫病學的發展

還是強調正邪關係,儘管強調了疫病的傳染

性,但對於每一種疫病,還是按照本有的邪

氣理論進行辨治。

學生:你的意思,究竟有沒有「疫氣」這獨

特的東西?

學生:當然知道了,你書中的《序》言說,

你家族中本來有兩百多人,十年之內就有三

分之二人死掉了,其中死於傷寒的占十分之

七。

仲景:過去這慘痛的經歷,面對自己親人逐

一離去,那種恐懼、悲哀、無奈,沒有親身

經歷過,真是難以明白的。當然了,面對疾

病的恐懼,也正是反映我當初醫術不精,無

力挽救至親的性命,這才是我後發憤圖強,

勤求古訓,鑽研經典,博采眾方,最後寫成

這部經典著作。當我真正的認識到醫道的奧

妙之後,面對疾病,才不至於恐懼了。

學生:我明白了!我們現在害怕新傳染病的

原因,其實,也只是為醫者學藝未精;至於

普羅大眾不懂醫術,自然更加害怕了。

說到這裡,我很想跟你請教一個問

題,你書中討論的是外感邪氣的疾病,這是

否包含了「傳染病」在內?因為我聽說,在

六淫學說以外,還有另一種東西叫「疫氣」

,只是感受「疫氣」才是會傳染的。

仲景:「疫」這個字,在我們當時一早已經

存在,但「疫」不等於「傳染病」,而是

指「很多人一起病了」的意思,與現在「流

行病」的意思相近。當然了,為何很多人會

一起病?這可以有很多原因了,如環境、氣

Page 15: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9 9

仲景:在我的《金匱要略》一開首就說:

「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

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

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這兩

句話,其實是將一個正邪問題分了兩個角度

來寫,再簡明一點的說,如果正氣充足,邪

氣就不會傳入內,反之則邪氣內侵。

用傳染的說法來看,「傳」和「染」

正好是「邪」與「正」兩方面的關係問題。

傳是強調邪氣的傳播、傳遞,當邪氣傳入體

內,就會導致嚴重疾病;但是,有邪氣並不

一定等於人體就會被染,「染」就是感受、

染病的之意,傳統中醫觀點,均是強調正氣

虛弱以後,才會導致邪氣內傳。換句話說,

中醫的傳染必須考慮正與邪交爭的兩方面,

也必須要考慮傳與染這過程問題。

學生:那麼,從中醫來看,有沒有「人傳

人」這回事?

仲景:反問你,如一個人感受寒邪之後,他

的邪氣會否傳給另一個人?

學生:從理論上來看,寒邪應該是自然界的

「六氣」太過,之後才變成了邪氣,感受邪

氣應該是從自然界所獲得,而不是從另一個

患者身上所傳染吧?

仲景:這東西存在不存在,完全看你從那一

個角度去理解。從外在因素的角度來看,儘

管是六淫邪氣,其實這個「六」,也只是

一種歸類以後的結果。就好像「五味」那

樣,世界上這麼多食物的滋味,難道就只有

「五」這麼少嗎?當然不是了。我們說邪氣

有六,並不代表這個世界只存在六種外在致

病的因素,實際上多不勝數了。但是,面對

千變萬化的病因,並非我們就無法把握,我

們最緊要懂得「見病知源」,明白萬變不離

其「宗」即可。

學生:我又明白多一點了!就是說,「疫

氣」只是強調每一種病的特性,這些特性雖

然千變萬化,但我們還可以從中醫理論的角

度,去發現其共性。這應該就是《黃帝內

經》所強調的「智者察同,愚者察異」了!

我又想再追問,剛才你說以前的「疫

病」是強調「流行病」,那麼中醫究竟有沒

有「傳染病」的概念?

仲景:傳染的概念當然有了,只是中醫所考

慮的不是西醫細菌病毒的傳播,而是邪氣傳

入人體的問題;其中我們更強調的,不是

「傳」,而更重視「染」。

學生:此話何解?

Page 16: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10

杏林新綠

判斷。說到這兒,我想你應該明白,為何邪

氣也可以有「人傳人」的道理吧?

學生:我想通了!我就是被「六淫必須從氣

候環境所得」的觀點所困惑!如果一個人生

病了,他身上有病氣,若其邪氣較重,遇上

身邊的人身體正氣偏虛,當然可以傳給其他

人了。

至於這是甚麼「邪氣」?並非這個人

本身有甚麼邪氣,另一個人就會有甚麼邪

氣,而是要看另一個人感受邪氣以後,所出

現的反應來判斷。

仲景:所言甚是。

學生:這種「六氣」化為「六淫」的觀點,

在中醫界十分流行啊!才導致我之前想不過

來。

仲景:我不是說「六氣」不可化為「六淫」

,但這只是「邪氣」致病的其中一種理論,

並不是全部。尤其是現在不少人以「五運六

氣」的觀點來解釋疫病的發生,當然這可以

是一種解釋方法,氣候環境確實會影響人的

健康,但是,肯定不是所有人都是「天熱」

就生熱病、「天冷」就生寒病,疾病最後如

何發生,必須要以人身上的證候作為根本依

據。

仲景:這種想法在你們現在十分流行,當然

「六氣」太過轉化為「六淫」,是其中一種

邪氣的理論,就好像剛才所說,邪氣並非只

有「六」,世界上致病的外在因素很多呢,

並非只有氣候環境因素,簡單如社會變化、

環境污染,也可以是外在「邪氣」之一,那

麼人是社會的一份子,人與人之間肯定會互

相影響而染病吧。

學生: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如果是這樣的

話,那麼這世界不就應該有非常多的「邪

氣」?那麼如何診斷出邪氣的屬性?這跟

「人傳人」又有甚麼關係?

仲景:這些問題,主要是不少中醫被「六

氣」轉化為「六淫」這種機械的觀點所困住

了,如果六淫都必然是從六氣太過而來,那

就好像是說:「寒邪都必然是自然界天氣太

過寒冷所導致」。實際上,人與環境的關係

是互動的,未必是因為天氣寒冷,就必然出

現寒邪、寒證,甚至受寒以後也可以出現熱

邪啊!

怎樣診斷的問題,其實很簡單,邪氣

的性質是用「證候」來判斷,證候即是指臨

床表現,亦即是患者受邪以後的機體整體反

應狀態。所以,縱使外來的邪氣千變萬化,

但是在人身體最後作用的反應是有限的,故

此我們還是可以執簡馭繁,對邪氣屬性作出

Page 17: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11 11

有中醫的方法診治疾病,可是並非所有醫生

都懂得這些方法,錯失良機;尤其是面對庸

醫,胡亂治療,謀財害命,白白的看著生命

逝去,這不是相當可惜嗎?

另一方面,縱使知道傳染病將要來

到,可是人們還是過著不正當的生活方式,

沒有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妄自耗損自己的正

氣,當災禍臨到,邪氣內侵,才推諉說是細

菌病毒太過厲害,卻不檢討己身,這樣不愛

惜自己的生命,跟輕生自殺有何區別?

學生:看來,傳染病真沒甚麼可怕!最緊要

我們都學好中醫,裝備好自己,他日傳染病

來臨也可處變不驚、臨危不懼。同時教導人

們正確的預防與養生思想,正氣存內自然邪

不傳染了!

學生:這讓我想起一個問題,我們很多時說

香港屬於嶺南地區,天熱潮濕,故此很多人

會得「溫病」、「濕熱病」,這看來都存在

這種問題。

仲景:對,並非北方人就多寒病、南方人就

多熱病;也不是只有北方人適合用《傷寒

論》方,南方不適合。(不知道為何有些人

覺得《傷寒論》是北方的著作,顯然我是南

陽人,屬於中原地帶。)

而且,你們現在更大的問題,莫過於

將傳染病,全都認為屬於「溫病」,這是完

全錯誤的,自古中醫對於外感病都強調要對

寒熱屬性進行辨別,如果外感病都是溫病的

話,中醫理論就變得蕩然無存了!把所有傳

染病都認為屬於溫熱邪氣所導致,那麼做中

醫就不需要辨證診斷也懂得看病了。

學生:學生謹記教誨!自己身為中醫一份

子,當然不可抱持錯誤觀念!

仲景:其實,傳染病這東西真是又愛又恨。

因為流行傳染病的出現,往往需要付出沉重

的代價,犧牲了許多人的性命;但同時又提

高了我們對於人體健康與疾病的認識,促使

醫學進步。

在我來看,傳染病可怕的地方,往往

不是在於疾病的診治本身,而是當我們已經

Page 18: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12

杏林新綠

吸道傳染病。

特點:其特點是容易發生變異,可感

染人和多種動物,傳染性強,發病率高,可

引起暴發流行或大流行和中小流行。

2.禽流感(Avianinfluenza),全名鳥禽

類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動物傳染

病,通常只感染鳥類。禽流感病毒高度針對

特定物種,但在罕有情況下會跨越物種障礙

感染人。

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avianinfluenza)是由禽A型

病毒的某些亞型經基因重組如H5N1、H7N7

、H9N2、H7N9等引起的人類急性呼吸道傳染

病。早期表現類似普通型流感。主要表現為

發熱,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頭

痛、全身不適,部分患者可有噁心、腹痛、

腹瀉、稀水樣便等消化道症狀。重症患者還

可出現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現,甚至可導致

死亡。

本次以上海江浙為中心、延及北京、

從今年3月底上海出現第一例感染H7N9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開始,疫情迅

速蔓延,截至5月初已確診128個病例,有27

例死亡。

鑒於2003年SARS的經驗。本次H7N9禽

流感中醫介入迅速。今年4月初北京及江蘇

率先啟動制定「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醫藥預

防治療方案」。香港醫院管理局中醫部亦於

4月中上旬組織中醫專家在以往制定防治流

感的方案基礎上制定本地人感染H7N9禽流感

的中醫藥防治方案,並於21/4日進行專家論

壇,組織香港本地中醫執業醫師共同參與,

其勢熱烈,其情洶湧,可感受到香港中醫界

對H7N9禽流感嚴陣以待。本人有幸成為專家

組成員之一並在大會上作「未病先防-中醫

預防流感措施」發言,真切感受到香港中醫

屆肩負的社會責任和應有的作為。現將相關

的內容介紹如下。

做好預防,首先要知道幾個概念:

1.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簡稱流感,是

由流感病毒A、B、C三型引起的一種急性呼

從H7N9禽流感思考中醫防治流行傳染病的策略

張學斌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

Page 19: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13 13

溫病。」

但在瘟疫盛行的明清時期,對流行傳

染病有更為深入系統的認識和較豐富的防治

措施。

葉天士在《溫熱論》中言:「溫邪上

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肺主氣屬衛,心

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

法則與傷寒大異也。」

而吳又可《溫疫論》說「傷寒與中

暑,感天地之常氣,疫者感天地之癘氣」,

又指出「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

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

對於預防治療流行傳染病,中醫有一

套獨特的方法論。本次香港醫院管理局中醫

部對預防H7N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制定

的中醫防治原則有以下三點:1.強調天人合

一與整體觀念、三因制宜(因地、因人、因

時);2.強調預防為主「治未病」,《素問

遺篇·刺法》說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3.強調避其毒氣,《素問·上古天真

論》言「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故此,首先做好生活起居預防。

包括:

(一)「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及時增減

衣物,以適寒溫。

山東、湖南等地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經調

查其病毒基因來自於東亞地區野鳥和中國上

海、浙江、江蘇雞群的基因重配。病例分佈

於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山東、

河南、臺灣、福建等地。人感染H7N9禽流感

潛伏期一般為7天以內。患者一般表現為流

感樣症狀,如發熱,咳嗽,少痰,可伴有頭

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適。重症患者病情發

展迅速,表現為重症肺炎,體溫大多持續

在39度以上,出現呼吸困難,可伴有咳血

痰;可快速進展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候

群、縱隔氣腫、膿毒症、休克、意識障礙及

急性腎損傷等。

中醫對流感的認識如何呢?中醫將傳

染性、流行性疾病歸於「外感熱病」、「時

行感冒」、「溫病」、「瘟疫」、「疫癘」

範疇中。

《內經》最早把傳染病定名為疫、

癘,如《素問·刺法論》說:「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素

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溫癘大行,遠近

鹹若」,「癘大至,民善暴死」。

《傷寒論》中傷寒是指一切外感病的

總稱,外感風、寒、暑、濕、燥、火,乃至

包括疫癘之氣等。外感病有一個共同的特

點,就是有發熱,所以傷寒也是「一切外感

熱病的總稱」。《難經》裡說到「傷寒有

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

Page 20: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14

杏林新綠

2.桑葉3克、菊花3克、蘆根10克。

製作、食用方法:沸水一杯浸泡代茶。

3.鮮魚腥草30-60克。

製作、食用方法:開水焯熟後,蒜汁加醋涼

拌或蘸醬吃或蒜汁加醋涼拌。

(三)素體多濕熱者可服用以下三種配搭

1.綠豆60克、生甘草6克、生薏米20克

製作、食用方法:以清水兩碗,煲成一碗,

溫服。(孕婦不宜)

2.赤小豆15克、綠豆15克

製作、食用方法:以清水兩碗,煲成一碗,

溫服。(孕婦不宜)

3.鮮馬齒莧30-60克

製作、食用方法:開水焯熟後,蒜汁加醋涼

拌或蘸醬吃。

(四)素體多濕者可服用

白扁豆9克、木棉花12克、生薏米20克

製作、食用方法:以清水兩碗,煲成一碗,

溫服。

作為進一步的措施,運用中醫辯證施

治及三因制宜的理論,制定了藥物預防(在

中醫師指導下服用)。

(二)「食飲有節」,飲食要適時、適量、

適溫,少進刺激之品。

(三)「起居有常」,作息要有規律,適量

運動、早睡。

(四)「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保持心態

平衡,「恐則氣下,驚者氣亂」,對流感產

生恐懼之心,也可導致氣機逆亂,更易招致

外感。

其次,在中醫師指導下進行飲食預防

。通過恰當的食物以及藥膳形式來強身健

體,防止疾病。飲食宜清淡,少食煎炸、

辛熱及肥膩食物(易化生積熱),對預防流

感也有幫助。具體如下:

(一)氣候寒冷時可服用蘇葉生薑紅糖茶

組成:蘇葉10克、生薑2~3薄片、紅糖適

量。(壹人份量)

製作、食用方法:以清水一碗煮滾10~15分

鐘,溫服。

服用次數:每週服2-3次,流感高峰期每週

3-5次。

(二)素體偏熱者可服用以下三組配搭

1.蔥白15克、白蘿蔔30克、芫茜3克。

製作、食用方法:以清水三碗,煲成一碗,

溫服。

Page 21: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15 15

(五)素體偏虛者方

功效:益氣扶正

藥物(成人量):太子參15克、白扁豆9

克、北芪9克、佩蘭6克、銀花6克、

甘草6克

處方服用天數:3-5天。

服用中藥預防流感需要注意事項

1.老人、幼兒、孕婦、有藥物過敏及慢性疾

病患者應在醫師的指導下適當調整用量服

用。

2.患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G6PD)缺乏症者

不可服用銀花、黃連、臘梅花等引起溶血的

中藥。

截至2013年5月6日16時,據報導全國

已確診130人,35人死亡,57人痊癒。

從本次H7N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

應對綜觀,可以看到中醫藥在應對流行傳染

病的防治是有優勢的。可以歸納為「注重養

生,未病先防,已病辯證」。之所以如此,

主要是中醫藥的理論框架是系統論,縱整體

觀念到辯證施治,是宏觀與微觀的統一;它

的醫學理論是縱橫交錯的,所以能應對許多

複雜而未全知的事件。最難得的是,它還有

與此理論體系配套的數千年的臨床實踐經

驗。或許它由於未被完全認知及局限而對一

些疾病療效未盡人意,但它閃爍的人類智慧

和人文文化,是無與倫比的。

(一)氣候寒冷時預防方

(體質偏性不明顯者)

功效:輕宣肺衛

藥物(成人量):紫蘇葉10克、荊芥10

克、桑葉10克、菊花10克、甘草3克

(雨濕較盛時,可加藿香10克)。

處方服用天數:3-5天。

(二)通用方(體質偏性不明顯者)

功效:宣暢氣機

藥物(成人量):杏仁9克、白蔻仁3克、

柴胡9克、黃芩6克、蘇葉6克、蘆根15

克、甘草6克

處方服用天數:3-5天。

(三)素體有熱者方

功效:清熱

藥物(成人量):桑葉6克、蘆根15克、

銀花6克、崗梅根15克、佩蘭6克、

甘草6克

處方服用天數:3-5天。

(四)素體多濕者方

功效:化濕

藥物(成人量):藿香9克、蘇葉6克、

蒼朮6克、木棉花12克、冬瓜皮12克

處方服用天數:3-5天。

Page 22: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16

杏林新綠

務對學生的培養是必不可少,而興建中醫院

則成為浸會大學以及大醫藥學院的一個重要

目標。

記:除了教學外,建立中醫教學醫院有何重

要性?

卞:除了上述有關教學方面的好處外,住院

服務能免去病人及家屬的許多麻煩,如病人

的舟車勞頓,尤其是中風病人、腫瘤病人;

而且病人可得到更多更全面的服務及中醫綜

合治療方案。

對於業界方面,中醫院的益處可體現

於三個方面。第一,「今日學生,明日同

記:請問中醫藥學院對興建中醫教學醫院

(下稱中醫院)的立場是什麼?

卞:興建中醫院是浸會大學以及大醫藥學院

的一個任務,我們當然希望儘快建立中醫的

教學醫院,愈快愈好。開辦一個完善的中醫

課程需要不同的軟硬件,軟件包括老師、學

生、大學不同部門的支持等等,而硬件則有

課室、實驗室、臨床支援等,軟硬件缺一不

可。但是目前的臨床支援只有診所的門診服

務,並沒有住院服務,恰恰住院病人對學生

的臨床學習異常重要。因為單純的門診見習

裏,學生只能觀察得到病人當下的情況,而

不能跟進病人的整個變化過程。因此醫院服

卞兆祥教授專訪興建中醫教學醫院

記者/文:邵樂言

中醫院將會採用以中醫為主、西醫為輔的中西醫配合方法,為病人服務。中

醫院將會以慢性、難治性疾病為主要治療重點,例如中風病人、癌症病人及嚴重

痛症病人及骨關節病者為主。在臨床服務方面,中醫院提供的臨床服務將由院內

各部負責,分別為門診部、日間治療中心、治未病中心、留醫部及手術室。

門診提供之中醫服務包括:中醫全科、針灸科、骨傷科、推拿科及各項專

科。西醫門診服務則包括:家庭醫學科、物理治療科等。日間治療中心包括中風

康復日間治療中心及痛症舒緩日間治療中心,為病人提供中藥、針灸、骨傷及推

拿等中醫綜合治療服務。想查詢更多資料請到以下網址:

http://scm.hkbu.edu.hk/tc/about_us/cm_hospital_hk/

Page 23: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17 17

因此,建立中醫院對香港整個社會發展都有

正面作用。

記:現在的建院籌備進度如何?是否除土地

外其他事項均已準備妥當?

卞:這樣說吧,籌備中醫院有幾個大方向要

預備,分別是土地、經費、醫院藍圖與人

才。籌募經費是我們的一個重大任務,土地

方面仍在努力當中。人才方面則做了不少準

備工作,現時學院臨床部有超過70位醫師,

老中青三結合為病人服務。基於中醫院是以

「中醫為主、西醫為輔」的合作模式,所以

我們既往與香港防癌會的南朗醫院合作,

探討中西醫在中醫院中如何一起提供醫療

服務,當中選擇了中風、腫瘤及痛症三個範

疇,並討論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療程序,這對

醫院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我

們亦已準備好醫院的基本設計,醫院定位為

中型的康復醫院,能提供約二百張中醫住院

病床服務、門診、中間治療中心及西醫基本

檢查等。

記:現時的最大阻礙當屬土地問題,您認為

中醫院的理想選址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卞:中醫院的目的是為學生、為病人,為教

學及研究,我們亦希望透過教育、研究及醫

療服務將中醫藥帶給全世界。從這角度看,

道」,今天學生得到更好的培訓,將來業界

便得到更高質素的新醫師加入。第二,中醫

院擁有良好的進修環境及配套,能為業界提

供不同的進修課程。第三點是,我相信成立

中醫院能提升業界的整體水平,從而增加社

會對中醫藥的認同。

另外,建立中醫院對香港的發展亦有

益處。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發展本港六大產

業,而中醫藥產業是當中醫療產業的重要組

成部分之一。發展中藥產業包括臨床支持、

臨床檢測測試、科研等服務,而研發新藥物

的過程中臨床測試及臨床研究尤為重要。國

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評核優質臨床

基地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要求有病房,如果

在香港要研發中藥就需要做臨床測試,但是

在欠缺臨床基地的情況下其實很難進行,因

此防礙了香港藥業的發展。

同時,我們發現社會對中醫藥的需求

十分大,愈來愈多人尋求中醫治療。一、兩

個月前,學院委託了中文大學進行民意調

查,訪問了約一千名市民,當中有八成以上

受訪者表示支持建中醫院以提供中醫住院服

務。中醫住院服務亦能填補香港目前醫療制

度中所不足的康復服務範疇,而中醫正正在

康復治療上有明顯的特長。對香港來說,中

醫院服務能讓市民多一個醫療選擇。更甚

者,在香港愈來愈老年化的社會當中,中醫

藥的優勢可幫助解決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

Page 24: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18

杏林新綠

記:學院一直強調興建教學醫院,這與普通

醫院有何分別?

卞:普通醫院只有醫療服務的成分,而教學

醫院有一個教育責任及科研成分,而且人員

的組成也不一樣。教學醫院的醫生同時是大

學的老師,臨床教學與課堂教學都是同一幫

人負責,所以他們的教學責任感更強。

記:為何中醫病床不能代替完整的中醫院?

卞:現時部分公立醫院設有中醫到診服務,

部分醫院有計劃設立中醫病床服務,可是病

床數量很有限,不能滿足社會對中醫住院病

房服務的需求。以我們計劃中的醫院為例只

是二百張病床,不接收其他病人只收中風病

人,每個病人只能入住二至三星期,這樣醫

院最多只能服務全港百分之二十的中風病

人。因此香港現時的醫療體系是完全不能滿

足需求的。

記:早前學院曾公開一分建議書撮要,當中

提及中醫院不設急症室服務,但會在有需要

時提供有限度的急症治療,能向讀者說明一

下嗎?

卞:其實中醫本身有一些傳統方法應付緊急

情況,如針刺人中、指尖放血等,但在處理

急症時,的確有很多時候需要西醫協助搶

理想的地方需要近大學,能夠方便老師、學

生、及大學各部門的同事。除了方便外,就

近大學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節省資源,避免重

複投資造成浪費,而且大學與醫院間能發揮

協同效應。另外,交通便利不論對病人及家

屬等都是很重要,尤其是我們的主要服務對

象是中風、腫瘤及痛症病人,不適合舟車勞

頓、長途跋涉。其實醫院的選址真的十分重

要,因為這是長久的計劃,並非五年十年,

而是幾十年,甚至百年的長遠計劃,所以需

要非常慎重地選擇。

記:在一月尾的城規會會議裹,政府所表現

的態度予人不甚支持建中醫院的感覺,以您

與政府相關部門接觸多年,您認為政府對於

建立中醫院持什麼態度?

卞:應該這樣說,從不同媒體的報導中,可

以看出政府對興建中醫院是支持的。首先,

施政報告中早已提出要加強中醫住院服務,

其次是中醫住院服務能使目前香港的公共醫

療資源有更好的分布;只是教育局尚未有

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我覺得作為醫學教育,

不論中西醫都是實踐性很強的科目,單純在

課室上課是不足夠的,相信教育局都認同這

點,所以我們會繼續努力與教育局溝通。今

日的學生就是明日的中醫,若希望中醫藥有

良好的發展,有高質素的新醫師,就要從根

本培訓開始。

Page 25: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19 19

的中西結合是發生在同一位醫生身上,一位

醫生能同時使用中醫及西醫的手段。

以中醫院來說,香港只屬起步階段,

內地則發展了五六十年,他們將中醫的傳統

治療特色保留得非常好,治療水平也很高,

這些寶貴的經驗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記:藥物方面會如何處方?用顆粒劑,散裝

飲片,還是參考內地使用的固定份量袋裝飲

片(五克、十克)?

卞:使用固定份量的袋裝飲片好處是執藥速

度快、質素容易控制,壞處是不環保,假設

一張處方用藥共一百八十克,五克裝就要三

十六袋,十克裝也要十八袋,對病人來說也

很麻煩。目前我們還未決定用哪種飲片,不

過用散裝飲片的機會較大。顆粒劑本身有其

優勢,但我們需要在病人選擇與醫師用藥習

慣中取得平衡。

記:中藥課程學生如何受惠於中醫院?

卞:藥房的工作範圍很廣泛,執藥只是其

一,但執藥也是中醫中藥學生的基本工,我

們希望同學能夠熟練掌握。除了執藥外,藥

物品質監控、科研、開發新藥、製劑也屬於

藥房的重要工作。很多大醫院都有自己的製

救;而且基於法例原因,在香港只能由西醫

處方使用西藥,因此在醫院裹我們需要與西

醫互相配合。另一方面,醫院亦會有合資格

的急救人員應付緊急情況,但這只屬於極基

礎的急救治療。不過,我們的首選處理方案

與本港目前的其他中小型醫院一樣,由醫院

醫生做完緊急處理後,立即將病人送往有聯

繫的急症醫院作進一步救治,處理完後再送

回中醫院。辦住院服務一定不能避免急症,

我們相信現行的這套系統是可靠的。

記:西醫在中醫院的角色定位是什麼?

卞:西醫在中醫院的角色有幾方面,第一是

協助診斷,第二是協助處理急症,第三是用

現代醫學方式去評估中醫的治療效果。另

外,我們相信中西醫配合對提高病人的治療

質素亦有好處。

記:香港籌備的中醫院與內地的醫院有何分

別?內地的醫院有何值得借鑒的地方?

卞:內地醫院的中西醫結合與我們的模式有

著天壤之別,這是緣於兩地的註冊制度截然

不同。香港的中西醫是分開註冊的,法律限

定中醫不能使用西醫的手段,中醫院亦不可

能遵循西醫醫院的模式去運行,而要用中醫

的方法去診斷、治療及評估,中西醫配合是

由一位中醫與一位西醫合作達成。但是內地

Page 26: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20

杏林新綠

這兩項的變數太多,不斷改變。如財政計劃

只是我們的一個計劃,我們目前不知道何時

才能建成,所以實際情況還要視乎當時的通

脹、整體經濟等因素。除此之外完整版與撮

要是沒有分別。此外,我們也歡迎有興趣的

學生與老師查詢。

記:會否考慮派發一本介紹中醫院的小冊子

等宣傳品?

卞:在早前的各項活動、不同場合中向大眾

介紹中醫院時,發現市民對普遍中醫住院服

務的認知不足。我們未來會加強中醫住院服

務的公共教育和宣傳,如小冊子、講座、訪

問、短片等等。

記:對於爭取興建中醫教學醫院,學院有何

新部署?

卞:從製作第一版的建議書開始到現在已經

七年,興建中醫教學醫院一直是我們的夢

想,雖然過程很長,還有很多路要走,但我

們對結果是樂觀的。我們會繼續與教育局、

衛生署、發展局等相關政府部門溝通。這幾

個月來各項活動都反映社會不支持在該區建

豪宅,我們相信政府會體察民意、體察社會

需求,學院會與大學一起,共同爭取早日建

成中醫院。

劑室,製作沖劑、顆粒劑,甚或為醫院病人

度身訂製劑型,也包括藥物研發,以上皆是

中藥畢業生可從事的工作。

記:學院有很大機會是建立私營的中醫院,

會擔心普通市民面對私院時卻步,甚至影響

中醫藥的發展嗎?

卞:一方面我相信政府觀察得到大眾對公營

中醫病房的需求,會繼續發展這方面的服

務;一方面我們是一間大學營運的醫院,與

私營醫院有本質分別。我們的收費是基於成

本釐定,目的不是為了牟利,而且對於有經

濟困難的病人,會給予不同程度的補貼,甚

至免費。現時我們的雷生春堂正跟政府合作

做中醫醫療中心,每日有百分之二十的病人

是免費看診及藥物,將來醫院亦會有類似的

機制幫助有經濟困難的病人。如果政府願意

設立公營的中醫院,我們更是無任歡迎。

記:有不少聲音對早前向外公布的建議書撮

要抱有疑問,如內容太空泛、管理架構不清

晰等問題,對此有何回應?

卞:建議書目前已做到第十四版,一直不斷

修改完善當中,而建議書撮要亦上載到網

上予公眾閱覽。撮要跟完整版本的分別在於

撮要缺少了各樓層的詳細設計圖,如床位分

布、設備分布等,以及欠缺財政計劃。因為

Page 27: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21 21

余尚豐醫師專訪畢業生看中醫院

記者:蕭詠賢、吳敏清、邵樂言

文:蕭詠賢、吳敏清

余尚豐醫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學士,英國愛丁堡

大學醫學碩士,香港中西醫結合學會兒科證書,前醫院管理局中醫教育主任,

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校友會會長。

記:浸會大學中醫藥校友會作為一個代表浸

會大學中醫畢業生的組織,其實對於建立中

醫院有什麼的看法呢?而作為校友會主席,

你又怎麼看待建立中醫院的事宜呢?

余:校友會裡面有很多的會員,存在不同的

聲音和意見。有部分人認為現在不是建立中

醫院的時候,因為擔心中醫院會以西醫為主

導,從而降低中醫的地位。但是也有大部分

人認為必須建立中醫院的,現在也是一個適

合的時候。認為可以先建中醫院,之後再去

處理當中的細節問題。

個人而言,我是支持建立中醫院的,

就如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所言,中醫院對於

中醫學生的培訓是重要而必須的一環。現時

中醫學生會在廣州進行實習,所學習的東西

固然能增進醫術,但有部分病房著重西醫治

療,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來進行治療,因此

學生未必能在廣州學到純中醫治療。而由於

內地醫療制度與香港不同,在廣州學到的東

西也未必能在香港運用。如果香港有一間中

醫院,實習生學到的應該會更切合香港的醫

療體制。

記:浸會大學現在已經有十屆的畢業生,他

們或在政府工作,或有自己的診所,那麼建

立中醫院對於畢業已有一段時間的你們以及

剛畢業的中醫師來說有著什麼的意義呢?

余:建立中醫院對於畢業生均會有一個正面

的作用。畢業生畢業後有部分會在政府診所

或大學診所工作,也有少部分在私人診所工

作,現時在政府工作,只會在工作最初三年

提供工作機會。對剛畢業的中醫師,中醫院

的建立可以說是給他們多了一個機會,除了

可以選擇在政府或大學工作之外,也可以在

Page 28: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22

杏林新綠

療技術,令他們的技術更上一層樓。

記:如果內地有提供實習機會的進修課程

是,那麼與香港的有什麼分別呢?

余:香港的醫療體制始終與內地不同,香港

的中西醫是分得很清楚的,眾所周知中醫不

可以開西藥,西醫不可以做針灸及開中藥;

而在內地則中西醫混雜,中醫師是可以做手

術、開中藥、西藥,在臨床上,中醫、中藥

該在何時切入治療病人並不清楚,內地有她

自己的一套模式。在香港制度之下,中西醫

分得清清楚楚,若真的有中醫院,應該會有

清晰的指引,例如是治療中風病人,會清楚

在什麼時候使用針灸等,在大學學到的中醫

知識就可以運用到,但是在內地就未必能運

用到。

記:那麼對於市民來說,中醫院的建立又有

什麼好處呢?

余:對市民來說會多一個選擇。市民對於中

醫是有需求的,在一些研究都反映這個事

實。其中一個研究顯示大概有三成病人同時

看中醫和西醫的,即有約二百多萬人,按人

數來說是很多的。但要是他們去看坊間的中

醫,是否有水平呢?大家都不清楚,有些報

導指有中醫師非法使用類固醇,或是中藥中

混雜西藥之類。如果有中醫院的話,醫院可

以保證一定的醫療水平,有大學、政府認可

選擇進入中醫院工作。中醫院內會有門診,

也都會有中醫病床,畢業生在中醫院裡面可

以接受更全面的訓練,對於畢業後的教育是

會有好處的。

而對於工作了數年的醫師或已有診所

的醫師,畢業後仍不斷進修,有些醫師經過

進修和不停的練習,在某些專科(如婦科、

皮膚科之類)已經有很成熟的技巧。所謂建

立中醫院,不應該放眼為浸會大學建立中醫

院,而是一個先例,隨著社會的發展、市民

的需要,隨後應該會有更多的中醫院的落

成。當有更多中醫院落成,更多的平台讓市

民接觸到中醫的時候,這批有經驗的中醫師

都可以到中醫院工作,可能是每星期一到兩

天,以一個兼職的形式在醫院工作,相信醫

院也都需要這類的人材。

記:剛才你提到一些畢業較久、已有專業技

巧的中醫師可以回到中醫院工作,也提到畢

業生會不斷進修,那麼去中醫院病房或門診

工作是否也是一種進修呢?

余:其實進修都離不開實踐,但現時中醫師

在畢業後的進修形式大多是授課式的課堂,

而真正到診所、公營醫院實習的機會很少,

除非是一些大學的碩士課程,便會如學士課

程一樣有少量實習的機會。所以如果有中醫

院的話,可以提供一個場所給畢業生磨練醫

Page 29: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23 23

療快而廉,所以我看不到不用中醫來治療病

人的理由。而在其他的科別,中醫都有很大

的優勢,例如在婦科中治療小產,胎動不安

之類的,中醫可以安胎,而西醫多數只建議

病人臥床。在這些案例中,我們應該提供最

好的治療給病人,當我們知道中醫在安胎、

接骨等範疇可以發揮的時候,應該讓中醫來

處理。雖然現時在某些醫院有所謂的中醫病

床,但在香港現行的醫療體制中,我們仍然

看不到中醫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算有中

醫病床,中醫都只是一個陪襯角色。而若有

一間中醫院,裡面仍然會有西醫、有化驗,

但中醫就會佔一個重要的地位,其實對於市

民來說是有利的,原因就是剛才提到可以給

予最佳、最少後遺症的方法來治療。

記:你認為公營和私營的中醫院有何各自的

優劣呢?

余:我們現在是在比較不存在的東西,很難

去比較。但若用現時的西醫院來比較,理論

上公營醫院的收費會較便宜,會更有利市民

去接觸和接受中醫治療;而私營的成本較

高,收費也都會較貴,因此不利基層市民接

觸中醫。另外一方面,公營醫院的滲透性會

更高。如果政府要實行的話,由於每一區都

有醫院,中醫會更快滲透到不同區並給普羅

大眾多一個選擇。

的醫療人才在中醫院服務市民。這樣可以給

市民一份信心和多一個保障。同時也都方便

市民,可能有些市民受地方的限制而找不到

好的中醫師,當其他的醫院仿效浸會中醫院

引入中醫的時候,就會方便市民使用中醫服

務。

記:剛才你提到有約三成市民同時看中西

醫,市民對中醫是有需求的,那麼你認為市

民對於中醫門診的需求和對住院的需求是否

一樣的呢?兩者又有何不同呢?

余:相信兩者的需求在未來都會增加的。某

些病是不能在門診處理的,譬如中醫骨傷

科,可能牽涉到接骨,接骨之後或需要用

x-ray去檢查接骨是否成功。如果門診沒有

西醫部,就可能會影響整個治療過程。但在

中醫院裡,病人在接骨之後再去照x-ray,

整個治療會更完整,對病人來說也會更方

便。

記:根據你所說,是否以純中醫為治療的醫

院也都需要有現代的醫療技術(檢測、造

影、化驗等)?

余:其實在我的概念中並不存在中醫院和西

醫院,只有醫院的概念。醫院就是一個為有

需要的人提供治療的地方,而它提供的治療

是應該最符合經濟效益,也是對病人最合適

的治療。例如剛才提到的骨傷科,中醫的治

Page 30: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24

杏林新綠

我們可以借鑒它的醫療流程,當然我們要找

到切合香港需要的做法,畢竟中醫都是講求

辨證論治的。另外就是管理上,即分科之

類。我們要根據病人的病理表現將他們分到

不同的科別,中醫裡面都要有不同的中醫專

科。這個問題可以延伸到畢業後的專業培

訓,例如在大學或外面的學會受訓後,能獲

得一個專科資格等。但最主要要借鑒的地方

就是治療路徑、分科、中西醫之間化驗和急

症的配合。

記:分科別上會否有難度呢?應該根據中醫

的證型還是用西醫的方法來分科呢?如果用

西醫的分科,又是否適合呢?

余:如果以中醫方法分科,即內外婦兒,骨

傷針灸也可以。但中醫內科會再細分不同的

疾病(類似西醫分法),我覺得這個方法都

可以,畢竟中醫都是用辨證思維去治病,分

科只是方便病人去接受治療。當然,久而久

之部分中醫可能對某科別有更多接觸,自然

在某方面有更多的掌握。個人而言,分科沒

有壞處。

記:你認為年輕一代的中醫師(即由本地大

學培訓出來的中醫師)對中醫發展有什麼看

法?或者理想的中醫院是怎麼的?

余:我認為無論在香港的中醫前輩或年輕一

代的中醫師,大家對成立中醫院都持一個正

記:那麼你認為現在是不是時候建中醫院

呢?條件上是否成熟呢?

余:我覺得事在人為,一間醫院由零到一,

當中一定有很多討論和需要磨合的地方。浸

會已經有十屆畢業生,畢業生也都有足夠經

驗去幫助中醫院的發展,人材方面是一定足

夠的;而第二就是是否有地方,現時問題是

沒有地方;第三就是制度方面,譬如,中醫

能否可以開化驗單呢?很多細節問題都有待

解決,又例如當病人來看病,中西醫應在何

時介入治療呢?方案流程等都需要中西醫的

專家一起討論。不是說現在不是時候去建立

中醫院,而是真的想去建立中醫院,在地

方、制度、法例各方面都要去配合。假設現

在有流感、肺炎之類的情況出現,可能需要

轉介到西醫治療,但因為制度的不完善,並

沒有西醫和中醫之間的轉介,就局限了中西

醫的合作。

記:內地中醫院對於香港建中醫院有什麼值

得借鑒的地方呢?

余:雖然內地中醫院用西醫西藥的比例都頗

高,但在部分科別中,中醫仍發揮一個很重

要的角色,如消化科、皮膚科、婦科。內地

的醫院有治療路徑的參考,舉例說,病人求

診時有胎動不安的情況,治療路徑會提供治

療方向,即某個時候應用什麼類的方藥等。

Page 31: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25 25

余:是的,中醫在決定病人治療方案中並沒

有什麼的話語權,相信在浸會大學的中醫院

中,中醫的話語權會較大,到時候能和西醫

討論治療方案。因為是中醫院,中醫可以介

入治療階段。而且現時的中醫病床是病人要

求中醫治療,再由西醫簽紙授權中醫治療,

西醫是有權拒絕中醫的治療的。

記:中醫院落成後,中醫學生是否在香港實

習就足夠呢?不需要到廣州去實習?

余:我認為多和不同的醫院作醫學交流不是

壞事。制度不同並不代表其他醫院就沒有

值得學習的地方。

面的態度,因為建立中醫院是中醫發展的一

個里程碑。而我們年輕一代心中的理想中醫

院,就是以中醫為主,西醫為輔的模式,這

在浸會大學的計劃書裡也有提到的。中醫院

並不一定是純中醫,而是能提供一個最佳的

治療方案。同時能令到整體醫療制度會更加

全面,可以給市民更適合的治療,這是更大

的願景。

記:現在某些醫院中提供一些中醫病床,你

認為這些病床和一間中醫院有什麼分別呢?

余:現有的中醫病床都是西醫為主,中醫擔

當的角色很少。都是在門診部派中醫去中醫

病床看看,給我們的感覺是中醫角色不大,

因為始終是在一間西醫院內

設一個中醫服務,中醫發揮

空間受局限,現時參與的只

有中風等少數科別。例如在

治療急性腰痛,西醫通常都

是給予止痛藥,但中醫用針

灸可以很快舒緩這些疼痛,

可是現時中醫病床都沒有這

類的治療方案。

記:是否在中醫病床裡面,

中醫甚少介入治療,主要只

參與康復階段的治療?

Page 32: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26

杏林新綠

在這種一切向錢看的思維下,願意採

用傳統中醫療法的老中醫也被迫轉型。我回

中醫學院校慶座談會,問為何中醫院對最有

特色的中醫徒手治療脫臼越來越少,而轉用

開刀治療,老同學告訴我,做一次手法,只

能賺十元八塊,而開刀起碼可以賺幾百甚至

過千,病人覺得先進,領導也高興,賺錢數

字也上升,個人提成(佣金)也多,既然三

贏,何樂而不為?現在一切看數字,看賺錢

能力,賺錢不多,也會被醫院解僱。最近已

開始有醫院承包給個人,即私人或集團醫

院,簡單來說,醫院有價,誰出錢誰能買下

來,以後怎樣做,由投資者決定了。外國的

私家醫院還有個宗教道德規範,人們有道德

底線,有新聞自由,有輿論監督,有制約機

制,而國內一切向錢看了,完全失去了道德

底線,失去了治病救人的基本醫德,在這樣

的環境下實習,學生可以學的是甚麼呢?

五、六十年代的中醫院,從各地把有

社會經驗的中醫請到醫院來,按工作經驗分

為老、中、青三結合,年資較淺的在門診,

每個人都知道,實習對一個醫者的培

訓是很重要的,國內醫院之所以不適合香港

學生實習,除了中西醫並用,中醫可以開西

藥外,其實這並無壞處,最重要的是現在國

內醫院治病救人的理念與醫療道德準則問

題。國內每個城市都有個共同的中國特式,

就是最漂亮的建築物除了是政府大樓外,就

該輪到醫院了。醫院在世界各地都是虧蝕

的,總要政府或慈善機構津貼的,唯獨在中

國可以賺大錢!絕訣就在於病人到醫院看醫

生,首先想到是要賺錢。先來個全身大檢

查,不管是否有需要。否則那些在外國買回

來的昂貴的儀器便無法回本及賺錢了。另外

不論甚麼病,一律點滴(輸液),中醫傳統

的望聞問切早就丟在腦後,想的是甚麼藥可

以賺多些提成(佣金),所以每個病人都

會提一大包裝潢漂亮、美輪美奐的「中成

藥」回家,而傳統的治療中藥劑型不論是飲

片抑或湯劑,則甚為缺乏甚至欠奉,一切向

錢看,在這種勁賺錢的思維下,病人經常被

「劏」得十分冤枉,一個這樣的環境,實習

生能學到甚麼呢?

香港必須有自己的中醫教學醫院

林德強醫師

仲景醫藥研討會創辦人

Page 33: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27 27

文革後被請回來,仍是心有餘悸,戰戰兢

兢,逢人只說三分話,豈敢再拋一片心,整

個中醫院的氣氛與文革前完全是兩個樣。跟

著一個向錢看,全部倒過來,為了取得利潤

而不擇手段。為了解決年青人就業的問題,

行政上也一刀切,老中醫60歲一律要退休,

即使被返聘的老中醫也是抱著得過且過的心

情,所謂「顧問顧問,有問則顧,不問不

顧」。有職在位的接班醫生也怕病人跟老中

醫跑了,也不願意讓老中醫回來。由於利益

的衝突,互相間的關係變得緊張了,所以現

在的中醫院已完全變了,香港學生根本不可

能在那裡學到真正的醫術。

相反,香港的中醫水平高得多了,就

是因為香港不準中醫開西藥,壞事變成好

事,起了相反作用,迫使中醫更加努力鑽研

自己的醫術,為了生存,香港中醫必需要想

方設法醫好病人,有病人才能生存,沒有病

人只有關門,自生自滅是當前中醫面對的現

實,困難的環境可以鍛煉出真功夫,所以中

醫教學醫院的建立是刻不容緩,也是檢測當

局是否真的願意發展中醫的試金石。香港不

但需要建立自己的中醫教學醫院,而且具備

了開設中醫教學醫院的人材條件。

有經驗的在病房,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做他們

的顧問,解決疑難問題,由會診結果綜合設

立治療方案,日常工作仍由原來負責的中醫

進行。這樣的三結合,使三者都有得益,大

家相處得十分和諧,年輕醫生對老中醫都十

分尊敬,年輕的上手會快得多。中醫是實踐

出來的醫學,學過不一定懂得用,懂得用

不一定用得很熟,所以中醫技術的提高,一

向十分重視醫藥醫話。臨床上有時一、二句

話,確實起到畫龍點睛作用,那時的治療,

完全以中醫的治療為主,也有急症室,遇有

外科急症,請西醫一同會診(不是現在先有

西醫診治,再由西醫決定是否可以由中醫跟

進。)如果不是應急手術,先服中藥治療,

例如急性闌尾炎,如果不是穿孔,先服中藥

大黃牡丹皮湯,有七成病人能解除痛苦,其

他手術也是一樣,而避免手術之苦和高昂的

醫藥費開支。至於骨傷科除了開放性骨折,

幾乎全由中醫治療,很多西醫學習中醫班的

學生也對中醫藥感到心悅誠服。廣州其他西

醫院裡一些疑難病例也紛紛請中醫去會診,

這種良好的勢頭被十年浩劫全部推毀了,老

中醫被批鬥,所謂「打倒一切權威」,十年

裡老中醫大部分被打倒了,青黃不接,後繼

無人,復出的老中醫面對自己的頂頭上司,

那些曾經殘酷批鬥他們的紅人,可以說甚麼

呢?批鬥人上台了,老中醫被鬥下台,即使

Page 34: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28

杏林新綠

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世人展現

了物質的微觀層面,西醫學借助科技的手段

在診斷上更是愈加深入細緻。而中醫學,兩

千年來仍然保持了其學科獨特的整體觀念,

其診斷方法也獨具特色。這兩種不同體系的

醫學模式,本應該各自發揮學術優勢,互補

不足,為人類健康保健服務。但是各種因緣

際遇,造成了當今西醫的主流醫學模式,中

醫學的研究和臨床也漸漸地走向中西醫結合

模式。幾十年過去,中醫學學術日漸萎縮,

保持中醫學的學術特色與提高臨床能力和療

效成為當務之急。在此僅略談中醫診法之特

點以觀其重要性。

診法--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基礎

中醫在臨床上應對疾病,要運用望、

聞、問、切獲取證候並判斷病機,作出診

斷,從而決定治則和用藥處方。四診是診療

過程的組成部分,要由醫生獨立完成,而不

能像西醫一樣借助儀器的幫助。通過四診,

醫生把中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疾病聯系在一

起對疾病作出判斷。中醫診斷是對疾病的病

位、屬性、病勢等方面的概括。四診所獲得

的臨床信息,是醫生臨床辨證論治必要的基

礎,其四診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響了辨證論

治的水平。

四診方法,尤其是脈診和色診,需要

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在臨床上反覆實踐,細心

體會才能夠加以掌握。《素問•移精變氣

論》曾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先師之

所傳也。」晉王叔和《脈經》序言謂:「脈

理精微,其體難辨。弦緊浮芤,展轉相類。

在心易了,指下難明。謂沉為伏,則方治永

乖;以緩為遲,則危殆立至。況有數候俱

見,異病同脈者乎﹗」這指出了脈學之難

度,但是更多的是提醒醫者要重視診法,不

可知難而退。只要在臨床實踐中用心體會,

診脈方法及脈之機理是可以掌握的。

運用四診--

重塑中醫學的專業特色

中醫學診法包括察神、望色、診脈、

聞聲等多個方面,目的在於使醫生通過全面

能合色脈 可以萬全——略談中醫學診法特點

張清苓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教學部

Page 35: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29 29

的了解病人,收集臨床信息從而做出正確診

斷。四診的內容包括望神色、病色、形態乃

至二便之望診;聽聲音、聞氣味之聞診;詢

問傾聽病者的病情苦楚之問診;以及切脈之

動靜、切膚之溫涼、切汗出與否、腹部切診

等等。因應疾病四診之應用或有所側重,臨

床上都要四診合參以提高辨證的準確性。雖

然《難經》中指出望聞問切以決病有神聖工

巧之分,但更多意義上是指四診方法的差

異,不能偏廢。

就脈診而言。脈為血之府,不同經脈

所聯系的臟腑之常變可以由此而得知。醫者

「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而後可以言

為醫。通過脈象可以察心肺之氣強弱、胃氣

之盛衰、腎氣之存亡、一身之血氣在內外因

素作用下的生理、病理變化而作出疾病診

斷,而且在對於疾病發展以及預後的判斷中

脈象的作用至關重要。《內經》奠定了中醫

學的脈診規範,其中明確闡述了四時五藏之

平脈、脈象主病、真藏脈等等脈法。自此以

下歷代醫學均注重脈法的研究,《脈經》更

將常見之二十四種脈象從脈象到主病詳加描

述,成為後世學習脈法的典範。今之醫者欲

求脈學精深,必由此入手,細心參悟體會。

望診則是中醫診法中司外揣內的又一

具體方法。「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目睛為五臟精氣所充養,而五色內應五臟,

其浮淺晦明又與時令陰陽相關,所以望精明

五色可以測得臟腑之虛實及病機之發展動

向。譬如,「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南

方赤色,入通於心……中央黃色,入通於

脾……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北方黑色,

入通於腎」(《素問•金匱真言論》)。故

「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

黃為脾,黑為腎。腎肝合筋,心合脈,肺合

脾,脾合肉,腎合骨也」。又譬如,「青黑

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靈樞•五

色》)。「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

痛,多黑為久痹」(《靈樞•論疾診尺》)

等等。

通過色診可以了解病位之深淺、病性

之寒熱、病情之轉歸:《素問•脈要精微

論》云:「帝曰:有故病,五藏發動,因傷

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徵

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

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

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

病也。」此依據脈色可以知病之新舊。《素

問•三部九候論》曰:「五藏已敗,其色必

夭,夭必死矣」。《素問•五藏生成論》亦

曰:「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

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

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

Page 36: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30

杏林新綠

能得到完整有效的實施,中醫四診觀念淡

化,四診能力下降,中醫學學術不能體現出

來。

中醫學的自然觀與整體觀所決定的臨

床辨証論治,即使在西方醫學不斷進步的時

代,仍然彰顯出其深遠的學科魅力而為人類

醫學不斷做出貢獻。其診法體系突出體現了

中醫學的學術特點,運用四診方法得到的證

候包含了陰陽、寒熱、虛實、表裏等屬性,

依據具備這些屬性的脈證才有可能有效地進

行臨床辨証論治。運用西醫方法所得到的各

種檢查結果,僅可以作為臨床診斷或療效的

參照。

「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

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

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素問•五臟生成》)從中醫學自身的角度

出發,臨床上更應該關注中醫診斷能力的不

斷提高。這樣,中醫學才可得以繼承和發

展,發揮自身的學術優勢,提高臨床治療水

平而為社會大爲服務。反之,若放棄對中醫

診法的學習和運用,以為可以代之以西醫診

斷來彌補中醫學診斷上的缺失,則使中醫辨

證無所憑據,中醫學也必將式微沒落。

面赤目青,皆死也」,此即依據脈色之診可

以知病之吉凶。因此,重視和正確運用中醫

診法,臨床中才可以掌握疾病的發生發展變

化,可以主動有效地進行辨證及治療。所以

《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切脈動靜而

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

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中醫四診與西醫診斷方法

不可摻合使用

中醫學作為獨立而完整的醫學體系,

其基礎理論與臨床醫學是密不可分的,因

此,中醫學的診斷方法也是由中醫學的學術

特點所決定的:注重人與自然的整體性、注

重體表和臟腑的關聯性、注重局部和整體的

聯系性、注重精、氣、神的一體性,從疾病

的動態過程來分析四診所得證候的病機屬

性。但是,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普及,有人

嘗試借助科技檢驗方法來了解清楚疾病的微

觀狀態,來配合中醫學的辨證論治,被稱之

為西醫辨病中醫辨證;有人甚者不再運用中

醫學的診斷方法關注病情的進退,而代之以

用檢查結果來了解治療的進展。其初衷看似

是中醫學與時俱進,提高診斷的精確度。但

是,任何檢查數據並不具有中醫學四診的學

術內涵,如此一來則本末倒置,四診方法不

Page 37: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31 31

方法不僅僅是「方法」那麼簡單,還是精神

的「修養」。關於讀書的條件,朱子提出:

或曰:「讀書須是有精力,至之日,

亦須是聰明。」曰:「雖是聰明,亦須是

靜方運得精神。蓋靜則心虛,道理方看得

出。」(《朱子讀書法》原文以斜體標示,

下同。)

按:這一條非常重要。看到成績優異

的孩子,最常聽到的是「聰明」及「勤奮」

。沒錯,「聰明」、「勤奮」都很重要,

但我們若只著重這兩方面,可能會忽略了

更重要的條件。讀書貴在明理,朱子提出

三個必要條件:有精力、聰明、靜。首先,

為何孩子能勤奮讀書?為何有些孩子卻比較

「懶惰」?這跟孩子的精力有關。《金匱真

言論》:「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氣、

神充足,乃是基礎(如何令精氣神充足,須

參《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等)

。在此前提下,亦須聰明(「耳聰目明」之

謂),如此才能明察事理。但還有一個更為

關鍵的條件:靜。靜,才能心虛,如此方能

看得出道理來。朱子提出的都是關鍵的前

提。因此,讀書最基本的條件,除了「聰

不久前學弟邀請撰寫《杏林新綠》的

文章,筆者亦曾為《杏林新綠》的編輯,自

是義不容辭。但實在沒有什麼學術上的心得

體會,惟自感還是熱愛中醫,一直對中醫的

學習努力不懈,今願與各位同學分享一些關

於中醫學習的心得。

學習中醫的確並非易事,尤其在今

天,學習中醫之餘,亦必須學習西醫,要在

5年內掌握中、西醫兩大醫學,實在累苦了

中醫的莘莘學子。跟任何事情一樣,必須有

一方法,學問亦然。11年秋,讀錢穆先生

《學籥》一書。當時,我學習中醫已經有7

年多了,還記得當時讀其中第二篇文章「朱

子讀書法」猶如被「當頭棒喝」一般,感受

很深。朱子為南宋大儒,其讀書方法具有普

遍的指導意義,可供大家借鑒,以下嘗試摘

錄探討。

讀書最基本的條件:

精力、聰明、靜

談到「讀書方法」,大家亦可能會聯

想到「SQ3R」,此亦的確為一有效的讀書方

法,但似與「朱子讀書法」大異其趣。讀書

《朱子讀書法》對學習中醫的啟示

陳省良醫師

香港浸會大學第七屆中醫畢業生

Page 38: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32

杏林新綠

月深,自然心與理會,有得力處。

此可見如何「落實」這個「虛心」。

要了解「本文正意」,必先訓詁文義分明。

比如說,「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爲痛而

惡寒。」要理解這條「太陽病提綱」,便必

須先識得當中「太陽」、「脈浮」、「頭項

強痛」、「惡寒」的意思。例如:關於對

「太陽」的認識,這牽涉到對「六經的實

質」的認識,至關重要,對整個《傷寒論》

的理解都有影響。理解「太陽」必須涉及

到《素問》、《靈樞》的經文,如此又必須

訓詁相關經文的文義。而此過程又必須有一

定的中醫理論基礎,從而探討與「太陽」相

關臟腑、經絡、氣化,期間又會問及:為何

說「太陽主外」?「太陽之氣」與「衛氣」

有什麼關係?等等。因此,此的確是一個很

「繁複」的過程,但只要虛心,自能夠「反

復不厭」。如對每一段經文都能夠做到「訓

詁文義分明」,並能反復不厭,日久自能心

領神會。

從頭熟讀,逐字訓釋,逐句消詳,逐

段反覆,虛心量力,且要曉得句下文意,未

可便肆己見,妄起浮論。

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

說,殊害事。

記得筆者大二時,啟蒙老師李致重教

授跟我們說過一個對聯:「讀書寧澀勿滑,

明」(亦可培養)之外,我們不是只一味的

勤力、用功,還需要注意必須有充沛的精力

及虛心。

虛心之要

靜、虛心為何那麼重要?錢穆說:

「心虛只是不執己見。若先執一個己見去讀

書,便是心不虛。所見的將依然是己見,不

會看出書中道理。則於自己無長進。」正如

朱子說:

看書不可將己見硬參入去。須是除了

自己所見,看他冊子上古人意思如何。

好像一個杯,如果你自己的杯本已

滿,還能將水倒進去嗎?錢穆言:「此是讀

書第一最重要法門。」筆者很欣賞姜元安老

師讀《內經》、讀《傷寒論》嘗試了解岐黃

之意、仲景意,正是如此方可能了解經典在

說什麼。如何看?

大抵義理須是且虛心,隨他本文正意

看。

還是需要虛心。讀醫書無非是欲看得

岐黃、仲景書的「本文正意」,但正如錢穆

說:「如此讀書,看易實難。」

讀書寧澀勿滑

近日看的後生,只是教他依著本子識

得訓詁文義分明為急,自此反復不厭,日久

Page 39: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33 33

錢穆指出,朱子的意思是「仍是虛心

地逐一書白直曉會後,真見自出。非是外面

觸摸,於書中本意不徹了,卻硬把己意牽說

曲說也。」除了「虛心」外,這亦是對問題

必須深入地探討而非浮泛而過。的確,讀醫

書會想到很多問題。當我們著手解決一個問

題的時候,我們很多時會發覺古人已經留意

到此問題。我們可以虛心地參考不同註家對

此問題的看法,抱著開放的態度、批判地思

考,如此「窮究」,當可求得一「真是」。

學問

雖然朱子循循善誘我們「虛心」,但

大家可別誤會,他並不是教我們「泥古」而

無主見,相反,非常鼓勵我們在細心地讀書

貫徹了之後產生疑問,疑後自有見:

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

疑,到這裡,方有長進。

但須注意決不是憑空地懷疑、議論:

前輩固不敢妄議,然論其行事之是非

何害?固不可鑿空立論,然讀書有疑,有所

見,自不容不立論。其不立論者,只是讀書

不到疑處耳。

「學問」正是這樣一個過程:無疑→

讀書貫徹了之後產生疑問→有疑→窮究→有

所見→無疑→再讀書產生新疑問→有疑→窮

究…如此循環往復地進步不休。

寫字寧拙勿巧」,並經常跟我們分享程鍾齡

說過的一句話:「思貴專一,學貴沉潛」,

當時亦深信此理,但未能自覺自心之浮躁。

至近年方知,一直以來,讀書都是泛泛而

過、「水過鴨背」而未有深刻理解。「滑」

,故能很快的讀完,但真正理解到、用的上

的又有多少?

岳麓書院的其中一條學規是:「讀書

必須過筆」,此一學規正可避免讀書不求甚

解、「水過鴨背」。讀書時寫筆記的習慣,

可以幫助集中精神、令思路清晰化、釐清問

題,亦可有助讀書「澀而勿滑」,建議大家

亦養成此習慣。

關於註家眾多、眾說紛紜

學習中醫,必須學習經典,因此必然

會遇到一個問題:那麼多註家,對於同一句

說話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例如《傷寒論》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

一句話,十個不同的註家會有幾個不同的說

法,應該如何取捨?

朱子的方法是這樣:

凡看文字,眾家說有異同處,最可

觀。如甲說如此,且撏扯往甲,窮盡其辭。

乙說如此,且撏扯往乙,窮盡其辭。兩家之

說既盡,又參考而窮究之,必有一真是者出

矣。

Page 40: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34

杏林新綠

如明白經典的重要,並能做到「寬著

期限,緊著課程」、依著此心態認真地學習

《內經》、《傷寒論》、《金匱》,學醫必

有得著而逐漸深入明白醫理。

綜上所述,《朱子讀書法》給我們的

深刻的啟示:讀書我們不是只一味勤力、用

功讀書,還需要注意必須有充沛的精力及虛

心。虛心地讀《內經》、讀《傷寒論》,嘗

試了解岐黃之意、仲景意,對每一段經文都

能夠做到「訓詁文義分明」,並能反復不

厭,面對註家的不同看法,虛心地參考各家

見解,抱著開放的態度、批判地思考,窮究

道理、不斷進步。雖知要學的東西很多,但

仍能輕鬆自然、積極地面對,所謂「寬著期

限,緊著課程」,將學習心態調整到健康、

積極的正軌,抓緊讀書、學問的光陰,時刻

抖擻精神學習。

以上謹就筆者讀錢穆先生《學籥》一

書第二篇文章「朱子讀書法」後的體會,融

合筆者學習中醫的心得,與各位同學分享,

希望對各位有所裨益。若當中有任何不當之

處,還請各位師長、讀者不吝指正。此外,

本文只摘錄探討部分「朱子讀書法」的內

容,《朱子讀書法》的其他內容,建議大家

學習《朱子讀書法》,或參考錢穆先生《學

籥》一書,共勉之。

寬著期限,緊著課程

能夠潛心學習,是每一個認證希望學

好中醫的學生的願望。但現實是:你必須面

對緊張的課程、考試、功課等等,似乎,這

個讀書方法太過理想化?要讀的東西太多,

怎麼辦?

還是不能急。若急,則失去了讀書的

原意,所謂「欲速則不達」。但當如何面

對?朱子教我們的方法很有深度:

寬著期限,緊著課程。

錢穆評:「此事朱子教人讀書最要緊

功夫。」

須是緊著功夫,不可悠悠。又不須

忙。只常抖擻的此心醒,則看愈有力。

此兩句,對學習中醫的同學們大有益

處。因我們的確有太多東西要學習。但我們

決不能忙,因為忙則心亂,已違反了第一條

「心虛」的必要條件,又如何可能窮究道

理、心領神會?但時間著實很緊,怎麼辦?

那我們須要放寬心、「寬著期限」讓自己學

習,不去定一些不可能達到的期限為自己增

添不必要的無形壓力。這絕不是懶惰,決不

是「悠閒」,相反,必須「緊著課程」,抓

緊讀書、學問的光陰,時刻抖擻精神學習。

這方法能將我們的學習心態調整到健康、積

極的正軌,而不會陷入忙亂、緊張的歧途。

Page 41: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35 35

骨傷科治理大要

《理傷續斷》其中一個對於中醫骨傷

科最大的貢獻,便是對於骨傷科疾病的整治

作出系統性的總括,此直指全書首列之口

訣:「一、煎水洗;二、相度損處;三、拔

伸;四、或用力收入骨;五、捺正;六、用

黑龍散通;七、用風流散填瘡;八、夾縛;

九、服藥;十、再洗;十一、再用黑龍散

通;十二、或再用風流散填瘡口;十三、再

夾縛;十四、仍用前服藥治之。」整個口訣

包括了清創、診斷、復位、固定、用藥等,

內容齊備整全。而且步驟上層次分明,先後

有序,環環相扣,為後世治療骨折脫位等疾

病建立穩固之基礎。藺氏有為方便村中老人

學習,故將之編成口訣,易於背誦記憶,有

利初學者入門。以下將此口訣連同各例分幾

部份解讀。

診斷

不管是內科的「望聞問切」或是骨傷

科之「視觸動量」,望診都是四診之首,獨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及作者簡介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下簡稱《理

傷續斷》)成書於唐朝,約公元841-846年

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骨傷科專著。在本書

面世以前,一些著作對骨傷學已作出零散的

論述,如《外台秘要》、《千金方》等。這

些著作俱在戰亂頻繁之時成書,對創傷、戰

傷等均有描述,但未見總括性的理論。直到

唐朝時期,國家統一,經濟及文化繁盛,有

助各個學科的理論綜合,對學科的發展及後

世的學習均有裨益。

《理傷續斷》正正是在這一情況下誕

生。本書成書的過程及源由,則可見於序

中。作者藺道人本是村莊內一位自耕自足,

隱姓埋名的道人。後因治愈一位多處骨折的

病人而聲名大振。從後每日上醫求醫者眾,

藺氏不欲被打擾,故將一身醫術滙集成書,

授予村中老人,並不辭而別。該老人尊藺道

人為仙人,故將書名稱為《仙授理傷續斷秘

方》。

看《仙授理傷續斷秘方》認識中醫骨傷學

何庭軒醫師

香港浸會大學第九屆中醫畢業生

Page 42: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36

杏林新綠

者。」此兩句驟看平平無奇,但若真的要

分別出骨是向左出或向右出,則必須先對人

體解剖十分熟識,才可望而知之;亦提示了

復位必須從反受傷機理的方向進行,可見藺

氏對整治復位確有深入認識。在觀察受傷部

位時,藺氏指「須要本處平正如何…左右看

骨方是」。由於骨折是在三維空間之中發

生,即使現時有了影像學的協助,亦須要正

側位片一同參看,漏一不可,方可辨清受傷

機理。

另外,藺氏又指「凡捺正,要時時轉

動使活」,此手法在現代的教材中常有遺

漏,但在臨床則十分重要,主要用以鬆解黏

連,且可糾正輕微的旋轉移位,對以手法達

到接近解剖復位標準有極微妙的影響。

固定

復位後必須固定,是骨傷科的基本。

藺氏對此絕不馬虎,謂「凡夾縛,用杉木皮

數片,周回緊夾縛,留開皆一縫,夾縛必三

度,縛必要緊。」藺氏乃首位提出用杉木皮

作為夾板之人,後世一直沿用,主要因杉木

皮具有堅硬而可塑性高的特性,為夾板的理

想素材。而「留開皆一縫,夾縛必三度」等

法則亦一直沿用至今,足證藺氏此說極有見

地。按現代分析,夾板之作用可分為三種:

佔無可比擬的地位。這在《理傷續斷》亦可

取證。口訣第一步乃「煎水洗」,是要以煮

過的水洗去傷口的污跡,既防止傷口受感染

化膿,又可令傷口清楚顯露,方便於下一步

之「相度損處」。相度損處在骨傷科裡有多

種意義。首先,是要知道傷在何處,傷勢如

何,從而判斷預後。如藺氏所述,「凡腦骨

傷碎,在頭骨上,則可治;在太陽穴,乃是

命處,斷然不可治矣。」、「凡手腳骨傷甚

者,不可治。」等,都顯示看望診的重要。

另外,受傷時間亦有極大關係,書中曰「凡

損,一月尚可整理,久則不可。」提示當時

藺氏已認識到距離受傷時間愈長,則愈見難

治,與後世提出「新傷」、「陳傷」之說不

無關係。

復位

診斷清楚明確後便須治療。現代復位

最常用之手法絕對是拔伸牽引,而首位提出

使用拔伸方法治理骨折之人正是藺氏。口訣

第三至五步則為「拔伸」、「或用力收入

骨」、「捺正」,以上三項為中醫骨傷科的

復位手法建立雛型。而藺氏亦提出不少復位

時須注意之事項。如「凡手骨出者,看如何

出。若骨出向左,則向右邊拔入,骨向左

出,則向左拔入。」及「凡拔伸,且要相

度左右骨如何出,有正拔伸者,有斜拔伸

Page 43: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37 37

藥二藥,謂「合藥斷不可無乳香、沒藥。」

藺氏多以此二藥達到活血袪瘀,消腫定痛的

作用,顯示其調氣活血為主的治傷之法。及

至後世,乳香、沒藥仍為骨傷科要藥,可見

藺氏之高明。

另藺氏十分重視病人大小便之通暢,

曰「凡損,大小便不通,未可便服損藥…待

大小便通後,卻服損藥。」可見藺氏深知活

血祛瘀藥等損傷用藥對大小便皆有影響,故

須待大小便通暢方可使用,此對現今臨床用

藥亦有裨益。

結語

《理傷續斷》全書簡明實用,在開首

先提出十四步「醫治整理補接次第口訣」作

為全書的綱領,總結整治的步驟,為後世發

展奠基。然後列出約四十條不同情況下的處

理方法,並以「凡…,…」為句式,既將口

訣的內容展開,亦讓後人便於應用。最後為

各種骨傷科用方的功效及方藥記錄,不少方

劑及用藥法則一直流傳至今,受廣泛應用,

可證本書開宗明義之功。《理傷續斷》尚有

不少值得深入探討的地方,盼來日續以討

論。

利用力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利用杠

杆作用及利用肌肉收縮力,三力並發以維持

骨折斷面的穩定,有利康復生長。

藺氏亦指出「曲折處、腳凹之類不可

夾縛,恐後伸不得。」確立中醫手法復位的

一大特色,就是以功能為最大原則,並不盲

目追求夾縛的堅固度。此對於現今骨傷科復

位手法仍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功能鍛鍊

現今骨傷科治療時講求動靜結合,儘

早鍛鍊,這在唐朝已有所論。藺氏曰「凡曲

轉,如手腕、腳凹、手指之類,要轉動,用

藥貼,將絹片包之後時時運動。…或屈或

伸,時時為之方可。」明確指出關節部位須

勤加活動方可回復原本功能,且須反覆、經

常運動才可生效。由此亦確立出中醫骨傷科

治病的另一大特色。

用藥特色

對於損傷,藺氏除著重外治外,亦不

曾忽視內治法。口訣中多處指出內外用藥以

作配合,如黑龍散及風流散均為外用貼劑或

散劑。唯風流散已佚,未知確實方藥內容,

甚是可惜。內服藥方面,藺氏首重乳香、沒

Page 44: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38

杏林新綠

看肛腸疾病嗎?為什麼會用針?也治其他

病?」老師答:「肛腸疾病也看,我是中

醫,什麼病也治。」這回答,在這分科甚專

的醫院中,實在難得。也有病人在留針其

間,要求老師多針幾個穴位,以求有更好的

治效,但老師都一一婉拒,其中原因,想必

讀者也會明白。

王師所用之針法理論,取源於中醫經

典的理論(例如陰陽五行生剋法),手足象

針,董氏奇穴,相學等。常對我說:「小

伙子,要好好感悟中醫,針灸並不是頭痛

醫頭,局部取穴,而是要看整體。」老師

將這說話加以身教,許多疾病都先從氣機不

暢入手。例如心情急躁,素來夜寐不安者,

取左太衝,丘墟,右尺澤,魚際,調和升

降。左為肝木而主升,右為肺金而主降,都

是謹守其則,不輕易左右齊刺相同穴。此

外,老師對相學也相當之造詣,教曉我要善

觀病人皮膚上之紅點及黑痣,見所在哪一

經,便思及哪一處。例如有一中年男子因咳

嗽求診,服生薑有緩解,但旋即再發,素來

多飲酒及應酬,面色微黑;王師曰此為肝

腎陰虛,肝火又旺,致肺金不利而作咳也。

查及左側照海,便有一黑痣,壓之疼痛,其

時病人正咳,王師一針對準照海之痛點,咳

一•立竿見影之針法

在校內學習針法以後,一直都在嘗試

實踐運用,可惜沒有什麼天分,都是將針插

進皮膚,然後就沒有下文,故對此門技術我

都是半信半疑地學習,可說是得其針而不得

其法。後來在廣東省中醫院實習期間,有幸

能跟肛腸科主任王新民前輩學習,由此見識

到立竿見影之針技,我亦因此對針法之興趣

漸增。以下附上跟診之醫案及個人見解,以

作分享。

一位六十六歲之女子,因犯目疾而求

診,其主症為右眼紅赤,刺痛而伴乾澀。王

師思之乃屬肝目之疾,針刺肝經之太衝配脾

經之血海以作正治,惟當下未見好轉。老師

用針之宗旨是針到病輕,症狀不減,則是取

穴有誤。故立刻出針,以滋水涵木法刺右湧

泉,不效;以金平木,刺左尺澤亦不效。王

師稍作思考,憶及思肝病實脾之教,刺右公

孫(脾經之絡),針後右目即有鬆弛之感,

再刺左三陰交三針,右目更感舒適。我在一

旁筆錄其案,一路佩服王師的果斷與追求,

對於取穴不準,便斷然取出,再另擇他穴,

加上穴位要求精簡,不是大包圍以求偶中。

有一次,病人問老師:「醫生你不是

見識略說李漢威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本科五年級學生

Page 45: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39 39

明,大塚敬節,澤田健,代田文志等等。對

於醉心經方的同道來說,日本關於經方的著

作很值得參考,其治學之嚴謹及文化之異,

能助讀者開拓思路;至於近代之漢醫主以中

醫之學研究西醫之病,對於以西醫病名為綱

作研究之同道,應加以一讀。有幾本著作我

讀過後亦想推薦給各位,包括論灸法及論述

邪氣走向的《針灸真髓》(代田文志),論

針穴原理之《針灸臨床治療學》(代田文

志),運用原原本本的經方及時方的現代醫

案《漢方診療三十年》(大塚敬節)。這類

書都是屬於翻譯著作,所以讀上來不會太吃

力,惟欲品嘗書本之原汁原味者,則為通曉

日文者之專利。

在醫家與醫生以外,日本的漢方藥品

都是值得欣賞。之前曾到日本一遊,特別留

意當地漢方藥,看到漢醫常用治療皮膚病之

紫雲膏(能治療凍瘡,燒傷,術口傷口不

斂,痔瘡等),滋養強壯用之瓊玉膏(生地

黃,枸杞子,人參,沉香,與中國所用之不

同),其規格與包裝十分講究,值得參考。

尚有在普通藥房見到的小青龍湯,葛根湯,

龍角散,可謂親切感十足。

說起漢醫之切診,特色可鑑之處。他

們以腹診為首務,其診查必在切脈之前。許

多經方都以腹診之結果作為用藥依據,也是

在文字以外注解經文之方式。例如《腹證奇

覽》(稻葉克 和久田寅)中可見到三承氣

嗽即大減,再依其腎經之疾,再刺湧泉,咳

狀又減。依金水相生之理,查及右尺澤處亦

有痣,孔最則有白痣,依肺經已有其病變,

針刺右尺澤,太淵,魚際,病者即感氣順而

止。尚有許多病者都能找到相應斑痣,王師

教我其要:紅主新疾,黑主舊患。至於手面

之痣,亦有臟腑相應,因我學藝未精,未能

循其門而入之。

隨筆數語,實難表對王新民老師之敬

佩及感激之情,若後學有幸跟診數天,必定

比我更有所收獲。

二•日本漢醫

這年在廣州實習,閒時會在網上購

書。在機緣巧合之下,接觸了學苑出版社負

責的「皇漢醫學叢書」。一路摸索,發覺又

饒有趣味。由於對此學藝未深,只能聊聊數

語,以分享興趣。

於十六世紀時,由明留學歸國之田代

三喜及其弟子曲直瀨道三將宋明醫學弘揚於

日本,稱為「後世派」;後來日本有復古之

風,漢醫亦揚起尊張仲景醫學之主張,此批

學者稱為「古方派」,例如吉益東洞;在古

方派與後世派之間者,則稱為「折衷派」;

這是日本漢醫在近世之粗略分野。直到後

來,明治維新之後,西學東漸,社會逐漸廢

醫存藥,漢醫日漸息微,但仍有不少著名的

漢醫大家在努力,例如湯本求真,矢數道

Page 46: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40

杏林新綠

於陽氣虛弱,土鬱木陷,或有陰寒痰涎者,

固然得治,是契合病機之故。但對於陰氣不

足,陽浮於上,土乾木實者,照用此法,桂

附薑辛夏一擁而上,其弊處歷歷在目:嘔涎

不斷,眩暈不止,肢冷不溫,乃陽氣逆上,

陰陽離脫不相依之候,我見之甚憐,惟又無

力阻止,只有見嘔逆者按揉內關,眩暈者按

足三里引氣下行,略盡綿力。我嘗請教陽藥

之依據,其答覆就是用《內經》與《傷寒》

的原文回答。但是每當論及陰治虛用「陽中

求陰」之法,便略去「陰中求陽」之句;論

及脈象,便用《傷寒論》某條用某法,略去

前文後理及其背後病機,斷章取義,此乃醫

家之大忌。愚以為,若要持平作論,必須陰

陽皆言,正反皆思,勿言陽不言陰,言陰不

言陽,有前無後,取後略前,即使是朱丹

溪,亦有此弊,故後來孫一奎亦因此作出批

評。任何流派皆有其所尊之學識,有其所

長,但世上無一法能通治百病,此你我皆

知。臨症之前,亦不出寒者熱之,熱者寒

之,虛則實之,實則虛之之條,無論是扶陽

還是滋陰,還當遵照此理。已故中醫李可先

生善用附子劑,近代多尊其為扶陽派之名

醫,我敬重李可前輩有是證用是藥,例如其

活用承氣湯急下存陰,速去其實,正是現世

所謂扶陽之人所不敢。可是,中醫之間不喜

互相抨擊,故此篇筆墨亦在此打住。或許如

徐靈胎般能立於醫林之外,才能無所畏懼而

抒其己見。

湯有不同之腹症,厚朴大黃,厚朴三物,厚

朴七物湯亦可根據腹痛之不同而幫助鑑別。

我認為中醫應該吸收漢醫腹診之經驗,收為

己用。

至於用藥,也有驚喜。我在日本購入

木下繁太朗所撰之《漢方藥の選び方使い

方》(土屋書局),其中論述補中益氣湯

(日人別稱此方為「醫王湯」)時,提出含

有柴胡方劑與病者體力充實與否之關係,頗

有意思。木下氏將以下方劑依序排列:1.大

柴胡湯,2.四逆散,3.小柴胡湯,4.柴胡

桂枝湯,5.柴胡桂枝乾薑湯,6.補中益氣

湯,7.人參養榮湯,8.十全大補湯。由一至

八,是體力逐漸下降,由八至一,是體力逐

漸上升,其中七與八並不含柴胡。讀者可以

思考一下木下氏的排列。

尚有一件小事略逆一下,日本與中國

世為鄰國,保留了唐漢以後不少文化風俗,

例如《易經》中有既濟與未濟兩卦,日人於

生活中便用此詞代表完成與未完成,其古雅

風味甚可追憶。

三•偏執

前人寫書必有其偏,以矯正當時之

弊,但治疾之前,則不容過份偏執。於實習

之時,曾見人推祟圓運動之理論,並合之扶

陽觀點,重升而輕降,褒陽而貶陰,極忌清

涼降法,認為此乃致死之劑,不可略用。對

Page 47: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41 41

上無藥,只見藥櫃中有幾枝藿香正氣水,但

明知此病屬熱,理應無效,亦欲一試。服後

胃痞減輕,但吐瀉仍作。後來捱到翌日早

上,拖著疲累且氣陰兩虛之軀到急症求診,

先予靜脈輸葡萄糖及鹽水治療,此法對於氣

陰皆失者甚良。但是泄瀉未止,先服西藥「

蒙脫石」,此藥澀腸之功甚猛,但腹中之邪

未去,腸中卻隱隱作痛,比不得瀉更辛苦。

到家後,用艾灸隱白,公孫,足三里,三

陰交,腸道立開,開始欲作泄瀉,此時我煎

服黃芩湯去大棗加木香,一劑腹痛去而泄瀉

止。後來貪功多服一劑,反傷脾胃,致綿綿

不適,但最後也屬痊癒。現在回頭一望,此

當為《傷寒論》所述及之霍亂,初用五苓散

應該有效,後來腸中濕熱之毒漸生,斯成黃

芩湯之證。

經上一役後,假設因不潔之食所致之

泄瀉多為濕熱,故於宿舍常備黃柏與生甘

草。後來有兩次案件重演,腹痛泄瀉,便將

黃柏與生甘草用熱水焗服,緩緩飲下,其止

泄瀉之力甚速,此法不屬固澀,故無留邪之

虞。若不定是屬寒屬熱,可問病者其便屬臭

還是無甚臭味,臭者為熱;鼻塞或嗅覺不靈

者,囑其感覺肛門有否灼熱,灼熱者屬熱;

又或以便色作參考,黃褐色為熱,稀水為

寒。或問:何不用黃連或黃芩?理由是黃連

價錢較貴,黃芩容易生蟲。至於生甘草,取

其解毒護土之功,而且我生怕自己的脾胃受

不了黃柏之苦寒矣!

四•醫家研究

在中醫課程的第三年,開始踏入準備

考執業試的階段,學習重心也開始改變,變

成考試為本。在這一年,為了平衡心理,更

加轉投看課外書。如有機會讓我回到那年,

我會一路應付考試,另一邊面就開始對有某

醫家作出研究,以比較對教材的不同,以增

廣見聞。例如研習孫一奎的《赤水玄珠》或

朱丹溪門人的《丹溪心法》,然後將其中與

中醫內科學相同的病名都逐一比較研讀,久

而久之,思路便不會只限於教材。這些研究

結果更可以留在第四年級以撰寫畢業論文之

用。如果有多幾位同學都如此作,便可以互

相交流,形成一種獨有的學習傳統,從而提

高醫術涵養,不亞於人。

五•腸胃不適

脾胃不好,加上廣州食物質素並不穩

定,所以因食而致瀉的經驗倒是頗多,急治

的經驗也是有一點。尚記得第一次大泄瀉,

是食用不潔之物後,當晚凌晨胃中不舒,慍

慍欲吐,欲睡不能睡。我生性怕吐,故選擇

強忍之。後來胃中作脹,不適加重,不得已

而用手指催吐,吐後果有大量不潔之物。惟

其邪已經胃而進腸,開始腹痛綿綿,胃中作

痞,進而上吐下瀉,發熱惡寒,水進則吐,

則水瀉不斷,於床上與廁所來回折騰,整晚

不得安眠。心中急了,怕脫水危險,先欲止

嘔以讓水進,急急煎服薑湯,並無效果,手

Page 48: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42

杏林新綠

根據中國內地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中國腦

退化症發病率與西方國家大致相同,65歲以

上老人約有8-10%患有腦退化症。從地域分

佈上看,北方地區因血管性癡呆引起的腦退

化症發病率要高於南方,西部75歲以上老人

腦退化症發病率高於東部。中國內地目前大

約有500萬腦退化症患者,其中有310萬患有

阿茲海默症,有140萬人患有血管性癡呆。

香港目前為全球男女人均壽命最長壽的地區

之一,高齡老人中的腦退化發病率也很高,

筆者在門診曾經遇到過不少家中至少有一位

腦退化症患者,甚至雙方均有不同程度的腦

退化症的高齡老人。

雖然傳統中醫學中沒有「癡呆症」或

「腦退化症」這些病名,但我國古代醫學家

早已觀察到老年人易患癡呆、腦力退化的現

象,並對腦退化症的臨床表現作了詳細的記

載,如《辨証錄》所描述:「人有年老而健

忘者,近事多不記憶,雖人述其前事,猶若

茫然,此真健忘之極也。」清代醫學家王清

任分析為:「小兒無記性者,腦髓未滿;高

年無記性者,腦髓漸空。」他的這一認識,

癡呆症(Dementia)在香港又被稱為

腦退化症,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退

行性疾病,病程約為5-10年,以全面進行

性癡呆為特徵。主要表現為記憶﹑語言﹑

判斷﹑認知﹑思維﹑行為﹑性格﹑情感等

高級神經活動障礙,中後期常伴有失語﹑

失用﹑失認﹑失寫和失讀等。腦退化症的

主要臨床特徵有:(1)記憶障礙;(2)認

知及語言功能障礙;(3)人格、心理及情

感障礙;(4)飲食、睡眠及行為障礙。腦

退化症主要包括有以下幾種類型:(1)阿

茲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AD)

;(2)血管性癡呆(VascularDemantia,

VD);(3)混合性癡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4)額顳葉癡呆及路易體癡呆

(FrontotemporalDementia,LewyBody

Dementia);(5)繼發性癡呆(Secondary

Dementia)。

美國65歲及以上人群中腦退化症的總

患病率約為8%,根據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

的資料,全美國約有400萬人罹患阿茲海默

症,全世界則有1200-1400萬人罹患此疾。

臨床治療腦退化症的常用十味中藥淺析

李敏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教學部中醫課程主任

Page 49: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43 43

1.丹參:

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又名赤參、山參、紅根。丹參味苦,性微

寒。歸心、心胞、肝經。功能活血祛瘀,安

神除煩,涼血消癰。《本草求真》:「丹

參,味苦色赤。性平而降。書載能入心包絡

破瘀一語,已盡丹參功效矣。然有論其可以

生新安胎,調經除煩,養神定志,及一切風

痹……總皆由其瘀去,以見病無不除……。

」活血祛瘀是丹參的主要功效,但丹參也有

「養血寧心」之功,實即《日華子本草》所

謂「破宿血,補新生血」之意。

大量的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丹參具有

抗氧化、抗血小板凝聚、保護血管內皮細胞

及大腦神經細胞的功效。現代中醫學家認為

腦退化症的病因病機與心氣不足、瘀血內

阻、神明失養有關。丹參能活血化瘀,養血

安神定志,對於伴有睡眠障礙、智能下降而

心氣不足之腦退化症患者,本人常用此藥代

與現代科學對腦發育及衰老的認識一致,老

年癡呆症患者腦萎縮嚴重者,其腦重量可低

於800克(正常成年人的腦重量平均為1400

克)。

中醫學認為人的情緒、思維、認知功

能,不僅與腦有密切關係,而且與五臟六腑

均有關聯,特別是與心、肝、膽、脾、腎等

臟腑有著更加密切的關係,所以,中醫臨床

治療腦退化症的基本原則有養心安神、益腎

填精、健脾補腎、疏肝開鬱、祛痰化瘀、開

竅醒神等,臨床常用的方劑有開心散、安神

定志丸、甘麥大棗湯、天王補心丹、龜鹿二

仙湯、右歸飲、還少丹、六味地黃湯、金匱

腎氣丸、歸脾湯、溫膽湯、滌痰湯、地黃飲

子、當歸芍藥散、菖蒲鬱金湯、指迷湯、通

竅活血湯、桃紅四物湯、丹梔逍遙散、抑肝

散、黃連解毒湯等。

本人在香港浸會大學工作已逾十年,

門診時常有不少患有腦退化症的高齡患者由

家人子女陪同前來就診。在臨床診治的過程

中,逐漸積累了一些臨床經驗,體會到在遵

循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的同時,一些常

用中藥在減輕腦退化症的臨床症狀、提高患

者的記憶認知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也

具有相當的效果。現介紹十味本人臨床常用

於治療腦退化症的中藥,淺談用藥體會,供

同道及同學們參考借鑒。

Page 50: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44

杏林新綠

石菖蒲與遠志相配伍,是本人治療腦

退化症的臨床喜愛使用的中藥藥對之一。用

石菖蒲治療痰濁濕阻證之健忘或記憶力喪

失、認知功能下降時,還常常配合茯苓(或

茯神)、人參等藥物,如《千金要方》之開

心散(由石菖蒲、遠志、人參、茯苓四味藥

組成)。另外,石菖蒲與龜甲相配伍,石

菖蒲醒腦宣竅,得龜甲補腎養陰,可以陽中

求陰,陰陽相濟,臨床上用於治療心腎不交

之心悸、失眠、健忘、記憶力減退等症狀。

石菖蒲與路路通配伍,可用於治療痰瘀阻滯

之耳鳴耳聾及鼻塞不聞香臭。

3.黃芪:

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原作「黃耆」。《本草備要》認為黃芪「炙

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黃

芪味甘,性微溫,歸肺、脾經。功能益氣固

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黃芪大補元氣,

對體倦乏力、言語低微、脈象緩弱或大而無

力者,用之效佳。黃芪亦善治肢體痿廢,脈

弱無力者,如中風後遺症之半身不遂,屬氣

虛而致血瘀絡痹者,用黃芪配伍川芎、當

歸、桃仁、地龍等藥物,取其益氣活血,散

瘀通絡之功,如王清任《醫林改錯》之補陽

還五湯。

腦退化症多發生在年高氣衰之人,其

健忘多與虛損有關,脾虛氣血生化乏源則諸

臟失養,神明失用。又氣虛則津液氣血輸

替人參,或與人參配伍使用,如滌痰湯改人

參為丹參、開心散加用丹參等。故,丹參為

本人臨床治療腦退化症的常用中藥之一。

2.石菖蒲:

石菖蒲,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

為上品。《神農本草經•上經》:「菖蒲,

味辛溫……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

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

《重慶堂隨筆》:「石菖蒲,舒心氣、暢心

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藥也。」石菖蒲

氣芳香,性微溫,味辛苦,歸心、肝、脾、

腎經,具有通竅豁痰、醒腦安神、和胃化濕

的作用。其芳香清冽之氣,能化濁辟穢、振

發清陽,宣竅而聰耳目,醒神而定情志。腦

退化症患者常因痰濁蒙蔽清竅,導致心神失

寧而出現睡眠障礙、健忘失憶、胡言亂語等

症狀,石菖蒲芳香開竅、寧心安神,具有化

濕、豁痰、辟穢之效,故可用以治療痰濁蒙

蔽清竅之腦退化症。

Page 51: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45 45

一的張元素給予川芎:「上行頭目,下行血

海」的評價。川芎辛香走竄,為血中氣藥,

能夠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氣滯能行,血閉

能通,外感能散,諸痛能止。是故著名醫學

家李東垣曾說「頭痛必用川芎」。川芎與

補血藥同用,可治血虛頭痛;與活血藥並

施,可治血瘀頭痛。現代臨床報導,川芎配

丹參、紅花、鬱金、赤芍、降香等活血化瘀

藥,可治療冠心病及急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疾

病。

臨床上,我發現不少腦退化症患者都

曾經有過中風病史,與瘀血阻滯腦絡有關,

川芎辛香行散,溫通血脈,且能上行頭目,

故常被用以袪血瘀、通腦絡,治瘀血滯腦,

或作為引藥入腦的引經藥,用來治療腦退化

症。川芎與天麻配伍,活血化瘀而不傷陰

血,治療偏正頭痛、神昏視物模糊。川芎與

鉤藤配伍,活血行氣兼清熱熄風,既止頭

痛,又平

震顫,用

於瘀血阻

滯、肝風

內動之腦

退化症患

者兼有震

顫症狀者

效佳。

佈失常,清陽不升,易成痰、瘀等病理產

物閉阻清竅,使神機蒙蔽。所以,在治療肺

脾氣虛,無力迫降的便秘時,黃芪可與枳實

(枳殼)、陳皮、火麻仁、白蜜同用,如黃

芪湯,治療腦退化症伴有氣虛便秘者。黃芪

補脾益氣,且能升陽,脾健運化正常,氣血

充足以滋養諸神臟,清陽能升,痰濁不生,

則神竅清明得用。黃芪配當歸,為著名的

「當歸補血湯」;氣血雙補,黃芪配人參,

為「參芪膏」,為補氣大劑。臨床上,筆者

常使用黃芪配雞血藤,具有補氣活血、養血

通絡的功效,補而不滯,對腦退化症患者伴

有無力行走,腰膝酸軟者有較好療效。

4.川芎:

又名芎藭,始載於《神農本草經》,

列為上品。本品味辛,性溫。歸肝、膽、心

包經。《神農本草經•上經》:「芎藭,味

辛,溫。主中風入腦……」,金元四大家之

Page 52: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46

杏林新綠

湯,氣血陰陽俱補的人參養榮湯,滋陰清

熱、補心安神的天王補心丹等方均用遠志,

亦皆借其安神定志的作用,以助眾藥共奏其

功。臨床上,腦退化症患者的病機多與腎虛

不能充養腦髓、痰濁蒙蔽心竅、心腎失交等

有關。遠志,功專心腎,入心能豁痰開竅可

安神,入腎則能益精強志,且具交通心腎之

功,故為治療腦退化症的常用藥之一。

6.首烏:

又名何首烏,始載於《開寶本草》。

首烏味苦、甘、澀,性微溫。歸肝、腎經。

功能補肝腎,益精血,潤腸通便,解毒散

結。《世補齋醫書》所載首烏延壽,以本

品為主藥,配女貞子、旱蓮草、生地、黑

芝麻、豨薟草、桑葉、杜仲等滋養肝腎,潤

燥祛風之劑,又能治虛風眩暈、耳鳴,四肢

酸麻,腰膝無力等症。現代藥理研究,證明

首烏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故又用於治療高

脂血症。營血虛而心氣不足,症見眩暈、心

5.遠志:

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本品味苦、辛,性溫。歸心、肺、腎經。

《神農本草經•上經》曰:「遠志,主咳

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

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久服輕身

不老。」《景岳全書•本草正》云:「遠

志,功專心腎,故可鎮心止驚,辟邪安夢,

壯陽益精,強志助力。以其氣升,故同人

參、甘草、棗仁,極能舉陷攝精,交接水

火。」遠志,能夠安神利竅,祛痰止咳,為

入心開竅宣散之藥,凡心氣鬱結、痰阻心

竅,導致的神呆迷惑、精神恍惚、心煩不寐

者,用此藥可豁痰利竅,開通心氣,一般多

與茯苓、天竺黃、石菖蒲、鬱金等品同用。

若因心腎兩虛、心腎不交而出現的心悸怔

忡、多夢失眠者,則宜配合人參、五味子、

酸棗仁、地黃、龍齒等補心益腎安神藥以交

通心腎。此外,益氣養血、心脾兩補的歸脾

Page 53: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47 47

物能養陰,陰得其養,則血自生,非四物能

生血也。若氣虛血弱之人,當用人參,取陽

旺生陰血之義。……使氣血各有所歸,故

名。血滯能通,血虛能補,血枯能潤,血亂

能撫,蓋其辛溫能行氣分,使氣調而血和

也。」腦退化症患者的病機常與氣血虧虛、

氣機逆亂導致的心腦失用有關。當歸,辛溫

能行氣分,配伍得宜則可治血虛血瘀之證,

使血滯能通,血虛能補,血枯能潤,血亂能

撫,氣調而血和,各有所歸,由此,五臟安

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

8.地黃:

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又名熟地。

原為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glutinosa

Libosch.的乾燥塊根,經炮製而成。熟地

味甘,氣微,性微溫。歸肝、腎經。功能補

血滋陰,益精填髓。主要用於血虛及肝腎陰

悸、失眠者,可配熟地、當歸、炒棗仁或五

味子、丹參等以加強益血寧心安神的功效。

《本草備要》認為首烏:「平補肝

腎……添精益髓,養血祛風……為滋補良

藥……。」腦退化症患者多為年老脾腎功能

衰退之人,脾失健運則氣血精微生不生,反

生痰濁,故臨床治療髓海不足證的患者時,

需注重填精益髓而勿粘膩防礙脾運。制首烏

能補肝腎,益精血,兼能收歛,且不寒,不

燥,不膩,滋補而不礙脾運,實為長者防治

腦退化症之良藥。但臨床使用需注意首烏可

分為生首烏及制首烏兩種,生首烏補益力

弱,故治療腦退化症患者多選用制首烏。

7.當歸:

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味甘、辛,性溫,歸心、肝、脾經。功能補

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臨床主

要用於血虛、血瘀之症。當歸能補血,又能

活血行血,明代醫學家張景嶽謂其「補中有

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聖

藥。」《本草備要》指出:「當歸補血,

潤燥,滑腸。甘溫和血,辛溫散內,苦溫助

心、散寒(諸血屬心,凡通脈者,必先補

心,當歸苦溫助心)。為血中之氣藥。治

虛勞寒熱……一切血証,陰虛而陽無所附

者。……(當歸為君,白芍為臣,地黃為

佐,芎藭為使,名四物湯。……血屬陰,四

Page 54: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48

杏林新綠

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濕而通大便,利

竅而泄小便,所謂辛走氣能化液,辛以潤之

是矣」。

臨床上用於痰濕水飲,胸膈脹滿,惡

心嘔吐,痰多咳喘等症。臨床上治胸膈滿

悶,咳吐黏痰,可配瓜蔞以降逆燥濕除煩

悶,寬胸滌痰消痞滿,如張仲景之瓜蔞薤白

半夏湯。治痰熱壅胃,夜不安眠,可配陳

皮、枳實、竹茹、茯苓等以除痰和胃、解鬱

安眠,如溫膽湯。治脾胃不和,脘腹脹滿,

咳嗽痰多,可配陳皮、茯苓以健脾和胃、理

氣行滯,如二陳湯。在臨床上不少腦退化症

患者,會表現出痰濁中阻、痰迷清竅的病機

和體徵,治療腦退化症的常用方滌痰湯就是

在溫膽湯的基礎上加減化裁而來,是本人常

用的治療腦退化症方劑之一。

虛之證。張景嶽謂:「陰虛而神散者,非熟

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陰虛而火升者,非熟地

之重不足以降之。陰虛而躁動者,非熟地之

靜不足以鎮之。陰虛而剛急者,非熟地之甘

不足緩之。陰虛而水邪上沸者,非熟地何以

自製,舍熟地何以歸元。陰虛而精血俱損,

脂膏殘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腸胃」。

《本草綱目》認為地黃:「填骨髓,

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

脈,利耳目,黑鬚發,男子五勞七傷……補

血氣,滋腎水,益真陰……」熟地為壯水之

主藥,能養血滋陰,補精益髓,使心神得

養,腦髓得充,故可用以治療癡呆。但因本

品性質粘膩,有礙脾運,故宜與健胃藥如陳

皮、砂仁等同用。另外,凡脾虛痰盛者需慎

用,或可以制首烏代替。另外,若腦退化症

患者出現形體消瘦、口乾口渴、舌黯唇紫之

陰虛血瘀之象時,宜用生地黃來養陰補腎、

涼血活血。

9.半夏:

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因本品多在

農歷五月採收,此時正值夏季之半,故名半

夏。半夏味辛性溫,有毒,故我臨床上常使

用炮製過的法半夏或姜半夏。半夏歸脾、胃

經。功效燥濕化痰,和胃健脾,降逆止嘔,

消腫散結。李時珍認為:「半夏能主痰飲及

腹脹者,為其體滑、味辛而性溫也,滑則能

Page 55: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49 49

茯苓又分為白茯苓、赤茯苓和茯神三

種,傳統習慣認為白茯苓偏於健脾,赤茯苓

偏於利濕,茯神偏於安神,可根據患者的不

同症狀靈活選擇使用,治療腦退化症病人時

茯苓或茯神用量宜大,15-30g均是臨床常用

劑量。

對於臨床診治腦退化症,筆者的體會

是:這是一種目前中西醫都尚未能治癒的大

腦神經退行性疑難病證,如果中醫師辨證準

確、方證相合,同時用藥精專、綜合治療,

患者也能夠堅持長期服藥的話,是能夠在某

種程度上緩解改善中晚期腦退化症患者的臨

床症狀的,對於早期腦退化症患者的療效甚

至更佳。

10.茯苓(茯神):

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又名茯菟、

雲苓。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

腎經。功能利水滲濕,健脾和中,寧心安

神。主治小便不利、水腫、痰飲咳嗽、胸脇

逆滿短氣、驚悸眩暈、健忘失眠、食少脘

悶、泄瀉等。《本草備要》云:「茯苓,補

心脾,通,行水。甘溫益脾助陽,淡滲利竅

除濕…寧心益氣,調營理衛,定魄安魂……

茯神,補心主治略同茯苓,但茯苓入脾、腎

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開心益智,安魂

養神,療風眩心虛,健忘多恚。」

臨床上常用茯苓佐黨參、白朮益氣健

脾、分理水穀,共奏補氣健脾、開胃止瀉

之效,方如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參苓白朮

散之類。用於心神不寧、驚悸、健忘、失

眠,取其有安神寧心作用。如朱丹溪治夢寐

驚恐,神魂不寧,用茯苓配菖蒲、甘草、朱

砂。《百一選方》治心神不定、恍惚健忘,

用茯苓、沉香、人參為丸服。人體機能的衰

老首先表現為脾腎兩臟功能的減退,脾胃功

能虛弱,導致氣血生化乏源,心神失養,腦

竅失榮,日積月累,漸成健忘癡呆之證。茯

苓能夠脾健濕祛則為治痰之本,痰去神安,

則神癡智呆可漸好轉。

Page 56: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50

杏林新綠 略論中藥質量傳統鑑別的優勢

以當歸為例

林振邦醫師

作者簡介:林振邦,香港浸會大學第七屆中醫畢業生。現為北京中醫

藥大學博士生,主修中醫哲學。並學藥於京師,香港浸會大學全日制

課程校友會《中藥質量的傳統鑑別》課程講員。

i

兩種當歸,你會選那一種呢?

前言:傳統鑑別是自古流傳至今且行之有

效的質量標準,是依照藥材的「形、色、

氣、味」判斷其品種、產地、生產情況、淨

製(即除去原藥材的雜質和非藥用部位)和

炮製工藝、綜合質量以至其最終臨床療效的

一門學科。

藥物是中醫辨證後進行治療的主要「

武器」。李時珍云:「一物有謬,便生命及

之」。「道地藥材」是歷代醫家經過千百

年臨床經驗總結出來中藥的品種,具有療效

確切且質量穩定的特點,這些優勢與其產

地、基源和炮製有極密切的關係。此學問理

應為所有醫藥家所知,清代名醫徐大椿就極

力批評醫家不識藥的問題。奈何今時情況更

惡劣,醫藥從業者俱不識藥。「國藥大師」

金世元教授直言:「當今許多年青中藥從業

員對此知之甚少,部分鑑別技術甚至瀕臨失

傳。」

本文試以當歸為例,闡述傳統鑑別的

比現代科學鑑別的先進優勢之處。

Page 57: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51 51

1)當歸的傳統鑑別項目ii及其所反映的本質

要求 反映本質 文獻記述

產地 甘肅岷縣佳,偏

補;川產則以攻

瘀為主;雲歸則

攻補兼備

當歸在不同產地、土壤、氣

候、緯度下,功效會有差

異。而優質當歸則主產在高

地、氣候寒或濕地區。

《普濟方》:隴西者佳。《本草綱

目》:「川產力剛,善攻:秦產力

柔,善補。秦產頭圓尾多,肥潤氣

香者良,名馬尾當歸。」

外形

體形 個大而長證明生長年期足,

整體生長情況好

《漢藥良劣鑑別》:「肥而大,

鬚根叢生如馬尾。」

體腿比例 以頭身佔全體比例多者為佳。 歸頭歸身補血,腿以活血為主。

體腿比例與藥效有關

腿形 鬚根小,主根粗,

即「腿小而粗」

弱勢鬚根經淘汰,主根粗代表年份足,

且養份集中在主根

分類 項目 要求 反映本質

優 外皮顏色 色褐 一般當歸顏色。色變可能為病根,或經熏硫。

內部顏色 色潔白/黃白 正常生長的當歸顏色。

油份多時顏色較深。(要與變壞鑑別)

內部顏色 白者不用 1)此為古時與「歷陽當歸」(偽品)的鑑別

2)現今,純白者則為熏硫過度

氣味、質感

項目 要求 反映本質 文獻記述

氣味 香味香濃,無雜味 一般綜合質量結果。以及藥效之「氣味理論」──甘味補,辛味通。過辣、過麻者,燥性強。

一)《普濟方》:「當歸味甘者佳,辣者不用」

二)《漢藥良劣鑑別》:「味始稍甘,後稍辛」

入口味道 甘苦而辛,無雜味

質感 乾燥而軟 無水份而油份夠 《證類本草》:「大抵以肥潤不枯者為佳」

無泛油 無變質

結實度 結實 生長速度正常,沒有生長過急

Page 58: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52

杏林新綠

當歸油足則身軟,可屈曲加壓而不斷開。

(注意要與水份高者鑑別)

2)解釋何謂質次之當歸

項目 反映本質 市場情況

主根短細 年期不足,生長環境差 國內大部份單賣歸頭均有這問題

支根須根多 土質過鬆、生長年期短,以致對弱勢支根淘汰不足。

錯誤壓片 此為「藥材化妝」,勉強壓成大片,工錢比藥價還貴,又嚴重影響質量。

國內市場少見,香港台灣則甚多。

皮色 「銹皮」、皮粳,反映已枯壞或根部病變嚴重

市面少見

肉色泛油 錯誤放置及處理 市面少見

肉色過白 熏硫過度 市面常見

味苦重不甜 藥性出現偏差(補性不足) 市面常見

味辣麻甚 藥性出現偏差(過燥) 市面常見

3)當歸的傳統鑑別示範

個大,頭身比例較多,油性顯

氣香,味甘辛而苦

個過小,形似乾枯

氣味次,甘味輕,回味麻辣甚重

Page 59: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53 53

個頭大,但頭身腿比例不好。色發黯,油份

不足,味道不濃。

經壓片,油份大量流失,按劣藥處理。

個頭大(橫切片),油份充,味甘辛而苦,甘

味明顯。身亦軟,但手感水份稍多。

個頭尚可,頭身腿比例不錯。

整體味不夠濃,但甘味可以。

以上六項樣品均經硫磺處理,但情況尚可接受。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到,傳統鑑別有

幾個特點:

1.與歷代文獻記述大體相符,證明傳統鑑別

擁有長時間實踐基礎。

2.由中醫藥理論指導,其評價能反映藥效。

3.鑒別方法使用簡便,成本低,時間短,但

效果顯著。既可分別好藥,又可揪出無藥效

或有副作用的劣藥。

4)討論:

1.現行「科學化」標準的「不科學性」?

現今藥典與及藥材標準,往往

只訂出一系列薄層圖譜(ThinLayer

Chromatography)和指紋圖譜,同時列出有

關之參考值,但對該等標準的來源及科學假

設基礎卻甚少提及。例如本文主述的當歸,

究竟一般鑒別參考用的圖譜是來自熏硫當歸

Page 60: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54

杏林新綠

或是無硫當歸呢?原藥材並非藥材的最原始

狀態,實際乾燥法和產地加工亦會影響藥材

狀態。產地地理特點、其種植年期、栽培工

藝和肥料和水源使用情況亦對藥材整體影響

甚大。要訂立一個標準,卻沒說明標準的來

源,即使技術先進,仍是先天不足。更遑論

現今在學界廣泛受認可的薄層圖譜技術,其

重現率與可靠度,並不如理論數值高。

更何況所謂各種「現代技術」,其實

都有其不科學性,與現實並非一致。首先,

依靠動植物學進行品種分別,會把藥用部位

和藥物質量這些資訊丟掉。比如二年生的當

歸根,使用PCR鑒別或以植物學知識鑒別,

和三年生的當歸根基本無異。

而經常被引述的「化學有效成份」更

往往有違常識。例如金銀花的測定成份是

「綠原酸含量」,然而綠原酸卻非金銀花獨

有。又例如陳皮,質量標準以「橙皮甙」定

量,但就實質情況而言,老陳皮的橙皮甙含

量低於新陳皮,故此就曾有一違反常識的

「科學」結論:「新陳皮含量較高,質量勝

於老陳皮,故傳統用品並不合理,理應改

變。」事實上卻是,新陳皮臨床效果差,燥

性大,當放陳後方可合用,這亦是千百年醫

籍中所清晰記載。更可悲的是,這種違反醫

理的「科學結論」,充斥學界。

至於普遍認為可用作「定性定量」的

色譜法(HPLC),是以藥物成份的顯色譜去為

成份定性定量,準確度非常高,引入以來深

受業界好評和信賴。然而,「非顯色成份」

卻會被抹殺,「微量成份」亦會被忽略,但

這卻往往是藥效差異所在。曾有研究不同產

地和品質的黃耆,在HPLC上的相似性是95%

(即是基本相同),但在動物實驗,藥理活性

竟相差五倍!可見HPLC其實亦與藥效無必然

關係。故又有學者認為,HPLC不但沒有絕對

性,甚至其可用性亦理應備受質疑。

中醫認可的「優質藥材」,其實只有

一種-----「道地藥材」,即其產地、品

種、栽培方式、採收和加工工藝均經長時間

歷史驗證,確有優良臨床功效者。不符合以

上其中一項,均非道地矣。所以若不說清楚

來源及其加工,難以讓人信服,因此道地藥

材確比一般藥材療效更為優勝。而新興產地

與品種(及其生產鏈),亦必須經過「中醫臨

床療效」確認,方可廣泛應用,而非「植物

來源相近」、「成份相似」便可。按「循證

醫學」形式,道地藥材就是經大量臨床記錄

和古籍文獻相互印證的藥材,雖然其嚴謹性

看起來不如規範的臨床試驗來得高,現行理

化理論上亦未能涵蓋,但已具備相當的臨床

藥學合理性;反而受學界業界普遍認可的理

化分析,卻從未經臨床檢驗,在「循證醫

學」中只佔極微小的一部分,只屬「仍有待

Page 61: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55 55

單化驗數個「指標成份」,既難以對其實際

質量作出實際評價,更是把傳統的標準「大

幅降低」。傳統標準強調「有氣有味」方為

最基本要求,但藥典只要求「成份化驗」,

令劣藥亦可勉強通過,更甚者會打擊好藥。

例如黃耆,藥行中人就笑云,即使是

來自非道地產區,且種植年期不足,甚或已

經提取過的黃耆(藥渣),化驗成份仍然可以

輕鬆過關iv。按一般市場品化驗,確實絕難

找到含量不合格者v,但這跟大部份臨床醫

生對病人身上療效的體會卻幾近相反!而主

要有效成份,黃芪甲苷及毛蕊異黃酮葡萄糖

苷,則是年限越低者,含量越高,傳統優品

較高年限者反處劣勢。在測量結果與價錢利

誘下,教優質黃耆如何經營?

又譬如五味子,傳統上本是以成熟果

子療效較佳,偏偏驗「有效成份」卻是未成

熟的「青果」vi高,故此現在流行提早採收

「青果」。一則及早搶佔市場,二則其「指

標成份」含量較高,更受廠家歡迎,成熟果

子的市場反而比從前少。這就是以簡單化驗

取代中醫療效和中藥傳統鑑別的荒謬結果。

如此例子,比比皆是。

總括而言,現在標準均是在「藥效以

外」找出「分子標記物」,為藥物評分劃界

線;與傳統上以「藥效為準」是兩種迥異的

思路。此習慣帶來兩種惡果:其一,傳統劣

發展的基礎研究」,更不應以其建立「標

準」。

2.現行藥材標準缺失:

一.對道地性、產地沒有要求

不少負責擬定現行藥材標準之專家委

員會成員缺乏道地藥材和中醫學者,致使

「中醫」在理論和人材上同時缺席,造成了

藥物標準與臨床醫師期望之藥物質素脫節。

道地藥材學是以傳統的道地藥材為研

究核心,再與其他來自新興產地、品種和製

法所生產的藥材作中醫臨床功效比較。其思

路及方法與單專注於品種和化學鑑定的動植

物學家和化學家相去甚遠。三者的研究對象

都是中藥材,但哲學基礎和思維方式的差

異,決定了其分析結果與實際藥效評價的差

異。

二.現今質量標準與中醫療效難以關連,

變相打擊好藥,扶值劣藥

中藥質量專家肖小河教授就表示「找

成份,測含量」的方法是「量而不準,難關

藥效,難控難評」iii。單一中藥已是幾十個

化學成份間的互動,並非現今化學分析所能

簡單解釋。而且部份成份極有可能是經人體

生物轉化後方真正發揮作用,而非靠藥材本

身所含之前置物質,故作用機理更複雜。在

成份不清,藥理機制未明的情況下,單靠簡

Page 62: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56

杏林新綠

藥在現代標準中輕易「達標」,使傳統良藥

難以經營;其二,傳統良藥日漸不為官方標

準認識,亦不能符合GMP生產規定。良藥就

如雪上加霜,日久被漸漸邊緣化,最終被遺

忘。比如杭麥冬、杭白芍,以至於無硫當

歸,就是這樣淡出藥肆。

三.與中醫理論體系和中醫歷史斷裂

現今的中藥質量評價,既無關藥效,

亦難與中醫體系整合。若果認為市售之藥,

與先輩醫家所用之藥一致,把古方今用,則

大誤矣。因古今質量和來源都經過重大變

遷,不知古之用藥要求,實難為今用。

相反,傳統鑑別一脈相承,與歷代文

獻相合。台灣張賢哲就人參的傳統鑑別,比

較藥行相傳之法與歷代醫書記述,相似度竟

達95%vii!其中就可見傳統鑑別對歷代文獻

的傳承。此外,歷代醫家在處方上,往往標

出質量重點,例如「苦桔梗」、「紫油桂」

,現今桔梗往往味道偏甜(熏硫則偏酸),肉

桂則油不足。前者熏硫則不能清涼利咽化痰

(硫磺原是火中精,其性極熱),反易造成咽

痛;後者油性辣味甜味不足,則其溫陽或引

火歸原之力弱,不是無效,就是過燥(不能

引火歸原)。故此,能準確掌握古人之質量

要求,並按其要求重新運用在臨床上,「以

古刑今」,方能發揮前人經驗,把古醫書與

臨床連接。

3.傳統鑑別的科學性:「辨狀論質」與「辨

證論治」

張學儒及楚笑輝等人就以Delphi法,

分別評測多名中藥專家對大黃viii和黃連ix

的性狀鑑別,發現在專家群體中基本達到

73%一致性,86%的個人重現性。同時就大黃

的生物效價,亦證實了各專家以性狀鑑別對

質量評價的有效性。可見,批評傳統鑑別

不客觀,其實是理據不足的。

中藥質量傳統鑑別,其實就有如中醫

「辨證論治」一樣。從藥物的形色氣味和質

感等,對藥材的品種、產地、生長情況作一

個綜合而概括性的評價,是從綜合「現象」

去瞭解事物「本質」的邏輯科學方法。因為

藥材質量受眾多因素影響,難以單從個別指

標去判斷。以複雜科學方式,用模糊科學方

法去作出總結,往往比起精確但不能代表整

體的少數指標更接近現實。這和中醫理論核

心的「辨證論治」並無二致。

5)現代理化鑑別之我見

就著中藥質量,本文剖析了數個傳統

鑑別與現代理化鑑別差異的例子。現代科學

賦予植物學、顯微鑑別,以至於DNA鑑別上

很大的技術進步,對品種分別上都有其重要

裨益。但始終要清楚明白,藥品質量檢定範

圍遠遠超過品種鑑別,質量標準更應以臨床

療效作最終判斷。

Page 63: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57 57

功效劑量

藥物炮製品質(貿量,採收,保存等)藥物生產基源藥物品種

卻遠遠落後,理化技術愈來愈先進,思路卻

依然停滯不前。筆者在北京跟隨中藥品種和

炮製專家學習,他們均強調,不要只專注於

化驗,因為成份含量跟臨床功效絕非線性關

係,甚至是沒有關係。在性狀上和氣味上都

要密切關注,不單可體察真實質量,更是傳

承歷代均用之於臨床的知識。中醫藥研究如

果缺少了傳承,那所做的實驗和結果都是無

根。

6)總結:醫不懂藥,事倍功半

就筆者個人而言,先不論能否找到好

藥,單單學會傳統鑑別就有助累積臨床經

驗。但凡臨床效果不佳,可先判斷藥材有

沒有問題;若非,則自然是辨證之誤矣。

吳鞠通醫案中xi,吳氏就曾指出病人服五苓

散不效,乃系肉桂質劣,並強調方「固無可

轉」;後該病人易紫油桂服之,果然得效。

吳氏醫藥兼修,基礎好,實踐強,我輩固然

藥品質量方面,現代科學則可以準確

化驗出有否殘留農藥和重金屬,更能保證病

人長期用藥的安全性,恰恰針對了近代藥物

基源從野生轉稼栽培所帶來的問題,亦正好

解決現今國內土地污染和過度使用農藥的情

況。但化學方法終究不能取代性狀鑑別與及

傳統質量鑑別。謝宗萬教授就曾指出,中藥

材除品種以外,尚有多種因素影響療效。然

今日的理化檢測卻莫之能顧,把療效棄之不

顧,既捨本逐末,亦有違當初先輩們引入理

化鑑定的原意。

二十世紀提倡以理化實驗去作成份還

原,二十一世紀的新科學範式則是針對理

化實驗再作高度簡化,提倡以複雜科學和

模糊數學的模式去總結和發現事物。中藥鑑

定的發展要與時並進,毫無疑問就要吸取數

十年來的慘痛教訓,並回應「回歸傳統」的

呼聲。中國國內及台灣已開始工作,搶救、

總結、研究傳統鑑別和炮製技術,然而香港

Page 64: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58

杏林新綠

藥物 品質改變 中醫臨床影響 重要藥理的可能機理 正品間成分差別

生物效價差距

甘草 野生道地-->地道栽培品(4-8年)/地道栽培品(2-3年)/非地道栽培(?年)

苦味重甜味輕。對咽喉黏著性低。利咽、治心悸和解毒能力差。

一)甘草的酸性物質與附子的酯型生物鹼產生沉澱反應

二)甘草黃酮對烏頭堿誘發的心律失常有

對抗作用

甘草酸:3倍

甘草苷:3-5倍

抗菌:4-8倍

人參 野生人參-->栽培年期不足,鬆土打肥美容等。園參同年期重量比林下參超過五倍

性味改變。多云偏燥補氣效果不足。

尚未有較一致而清晰的有效成分標準與藥

理表述

園參vs林下參(20年)皂苷Rb1:3倍

結語:文首之兩個當歸樣品,左邊啡紅色者實為熏硫當歸,且頭身小,腿佔全身比例

較多,又小根鬚尤多,按傳統鑑別為劣藥。右邊啡褐色無硫當歸方為優質貨,無硫,頭身

佔比例較多,腿量小而粗。熏硫當歸油性差,甜味弱,補性不足,而且其性甚燥。

難望其項背,但古代醫家這種全面能力,實

在值得我們學習。

又例如劉河間、張子和,他們所用

的強力攻劑,全都親自配製,絕不假手於

人xii,確保藥材和製劑的高效低毒,更能充

份把握藥效強度。對於臨床治大證尤其必

要。

事實上,現有研究就指出,國內市售

之大黃xiii及人參xiv,高達40%不達藥典成份

標準。表面上已是相當嚇人的數字,但更要

考慮該標準都只是「最低要求」。若果換以

傳統鑑別依道地藥材的標準,筆者個人認為

合格者不高於40%。或者就現今環境,很難

要求每位醫師都能學藥,但傳統鑑別人材,

卻確不可少。單靠近代的理化標準,實遠遠

不足為醫者所用。「先繼承,後發揚」,是

指導中醫藥事業教育的重要思想,希望同業

在發展現代標準的同時,勿忘傳統鑑別乃系

「醫」、「藥」之間的同心扣。

最後就以幾味常用藥材,試列出其近

代的質量改變,與及對中醫臨床影響:

Page 65: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59 59

1

i 圖片引用自《香港中藥材標準》當歸卷

ii張賢哲,道地藥材圖鑑

劉振軍,盧贛鵬.常用中藥材傳統鑒別.

[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

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中藥材手冊(

第一版),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72-73

金世元.金世元中藥材傳統鑑別經驗[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

陳桂喜.傳統中藥經驗精粹[M].湖南: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iii肖少何,中藥大質量觀

iv周萍,王成軍,鄧勵,黃芪藥渣中黃芪

甲苷含量的測定.《安徽農業科學》

2011年13期

v姜力,屠鵬飛,不同來源黃芪藥材中

黃芪甲苷的定量分析.中國中藥雜誌,

31(11):930-933

vi邢桂菊,劉顯清,北五味子採收期初探

[J].《中國林副特產》2001年第01期

vii張賢哲,道地藥材圖鑑(三).[M].台

灣:中國醫藥大學.p.1095-1108

viii張學儒,基於Delphi法的大黃藥材商品

規格感官評價科學性的研究,中國中藥

雜誌

ix楚笑輝,基於Delphi法的黃連藥材商

品規格感官評價科學性的研究,

x張學儒,從大黃藥材商品規格市場現

狀論中藥材感官評價定量化研究的必要

性.[J].中草藥,2010,41(8):1225-

1230

xi《吳鞠通醫案》腫脹門:「陳三十二歲

甲寅年二月初四日太陰所至…二十二日

陳蔭山購得新鮮紫油邊青花桂一枝,重

八錢,乞予視之。予曰︰得此桂必有小

便,但恐脫耳。」

xii丁光迪,金元醫學評析.人民衛生出

版社

xiii趙飛飛.《大黃原藥材品質標準的研

究》.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

生畢業論文,2011.

xiv劉洋,劉岩等.部分市售人參產品的

品質評價[J].吉林農業2011年第2期

不同產區人參及部分市售人參產品品質

評價

Page 66: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60

問:為甚麼會選擇於泰緬邊境進行教學與義

診服務?

答:去年七月,袁乘風醫師(SEAN)曾到

泰國邊境的非政府組織(NGO)MaeTao

Clinic進行義工服務,服務間發現很多緬

甸的少數族裔都不獲政府理會或支持,如

有疾病,他們要渡船到泰國尋找該組織協

助。SEAN覺得該地對中醫有一定需求,故

建議我們可以在這裡服務。經過SEAN的介

紹,我們就決定以全仁中醫名義於去年八月

尾組織一個三日兩夜的考察小組,分析當地

的醫療情況及需求,考察過後,決定在這裡

作另一個試點,同時並籌備聖誕的義診教學

服務,招募更多醫師一同參與,期望能夠教

授當地人一些簡單的治療方法,如拔罐、刮

痧等,以便解決生活上常見的小疾病。

「全仁中醫」由二零零九年成立至今,曾到訪多個地方進行義診服務,包括菲律

賓、青海,以及近期到訪的緬甸邊境。另外,組織在香港亦會為一些少數族裔提供中

醫服務,當中以外籍家傭為主。同時,也會在中學講述當義工的得著,令學生感覺到

「施比受更有福」的精神。除了外地義診外,他們正積極籌備教學服務,期望達至助

人自助的目的。

訪問「全仁中醫」─泰緬邊境之旅

受訪者:歐卓榮(全仁中醫創辦人之一)

記者:鍾志杰、林芷諾、鄭子蔚、邵樂言

文:林芷諾、邵樂言

60

Page 67: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61

問:為甚麼選耳穴、刮痧、拔罐、八段錦等

教學內容?

答:因為這些治療不論是用具及做法都較為

簡單,容易學以致用。拔罐、艾條和刮痧板

等用具會在義診服務完結後留下給他們日後

使用。相對地其他治療如中藥、經絡等,較

難在短時間內掌握。

問:服務過程中最難忘的是甚麼?

答:最難忘的是遇到突發性疾病:在當地進

行教學時,突然有人抱著一位八十多歲,面

帶倦容的婆婆來找我們,說她心臟病發。經

診斷後,我們以艾灸及施針替她治療,初時

並沒有很大的改善,於是我們也處方了一些

中藥沖劑及叮囑她晚上早點休息,翌日我們

見到她很精神地過來覆診。經過短短幾天的

針灸以及中藥調理,婆婆身體狀態就慢慢恢

復起來。可見中醫對於急性疾病也有一定幫

助。

另外,在去小學參加聖

誕派對途中,我們也遇到一

位急性胃痛的患者:當時有

位女士突然胃痛得很厲害,

於是我們就前往了解情況,

經治療後她的胃痛在短時間

內就得以舒緩。這些經歷對

我們來說都是一支支的強心

針,因為有很多人

說中醫的療效很

慢,但從這些實例

中,我們卻看得見中醫的療效也很迅速。

問:當地有甚麼病症較多?

答:當地村民勞動性比較高,所以痛症較

多。而且環境炎熱,他們多喝凍飲,所以脾

胃也較虛。

問:中醫作為外來的觀念,你們怎樣取得當

地人的信任呢?

答:其實他們有很多人也知道有關針灸的治

療方法,因為當地的NGO也有針灸部門。另

外在我們探訪之前,NGO亦先行與他們作詳

細講解,,所以當地人都非常歡迎我們到

訪。有些人甚至會要求我們多開些藥給他備

用,當然病情不容許的話,我們是不會多開

藥物予他們的。

Page 68: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62

程培訓當地的年輕人。

問:下一次的旅程應該

是第一次以教學為主。

為甚麼選擇在緬甸邊境

教學而非你們比較熟悉

的菲律賓?

答:因為在菲律賓的工

作人員已懂得針灸,能

夠應付得到。我們不在

當地時,NGO的工作人員

會先行處理病人,因此

菲律賓那邊沒有太急切的需要。

問:那為何不先在泰緬地區義診,建立信

心或對當地熟悉一點後才進行教學工作?

答:泰緬邊境的村民正在建立他們的社

區,所以是個很好的介入點。雖然當地人

一般只讀到小學水平,但我們深信經過嚴

格培訓後,他們定必能成為當地的「鄉村

針灸師」,同時,我們打算往後在菲律賓

問:在當地使用最多的治

療方法是甚麼?

答:是針灸。針灸不但療

效快,而且用具既輕便又

可長時間存放,我們亦不

需要攜帶大量物資到此。

另外MAETAOCLINIC的針

灸部門也能運用。相反,

藥物則較大型和存放時間

較短。除此之外,藥物當

我們離開後他們亦無法處

方,則造成浪費。

問:遇到不同病症時,跟其他醫師合作時會

有磨擦、意見不合的情況嗎?

答:也沒有。參與的醫師都比較開明,都願

意嘗試不同的方法。既然沒特定的治療方

法,除非治療手段會構成生命危險,否則也

時開放態度,讓醫師自行選擇用治療方法去

治病。

問:為什麼會策劃「鄉村針灸師」項目?

答:由於去年聖誕服務的時間較短,我們

只逗留了六天,能教授的也相當有限。經

過這次再加上之前在菲律賓、青海等服務

經驗,我們一致認為提供義診只能短時間

解決問題。長此下去,為何不嘗試「授人

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我們就開始策

劃「鄉村針灸師」計劃,期望透過這個課

Page 69: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63

求,我們打算尋找

贊助商資助他們的

日常營運。另外,

因為艾草容易種植,我們正構思在當地種植

艾草,供他們自己用,希望將來能實行。

問:你們預計要進行多久的教學他們

才能做簡單的治療工作呢?

答:大約三個月,就像大學生讀書的

一個學期。我們會為他們進行密集式

教學,待他們考試及格及實習過後就

可以運用在課程中所學的治療方法幫

助自己的村民了。即使我們離開當地

以後,他們也可以運用針灸方法處理

簡單的疾病,比如痛症或一些預防性

治療。

問:那當你們離開後是否由當地的NGO繼續

教學?

答:因為需要確保教學內容及質素,所以教

學只會由我們來做。整個流程大概是,首批

到達的醫師會先與當地學生完成一個星期的

課程,並進行一個簡單測驗;待第二批醫師

到達當地就會按照之前的進度繼續教學。最

後會由個資歷較長的醫師到當地進行教學,

然後大考,考試完就可以進行實習。而去年

的教學工作只是個試行,以估計當地人是否

能吸收。現階段正在編寫教材,順利完成的

話,今年九月或十月就會再到當地正式開始

教學了。

也會進行相同的工作。其實當完成課程的整

理工作後,這項計劃就能在任何地區推行

了。

問:設計課程途中最大的困難是甚麼?

答:課程均由中醫的師弟妹所設計的,困難

之處在於設定課程的深淺程度──課程太淺

易就覆蓋的範圍有機會不足日常使用;太深

入則難掌握。經過半年商量,大綱大致上已

制定好。我們會以常見的關節問題開始作主

題,然後再加一些當地常見的內科疾病以作

深一個層次的講解。他們要跟著一本手冊指

引來做,絕不可胡亂處理。

問:以後也會回到這些地方,為他們提供這

些資源嗎?

答:除了針灸針與艾條外,其他物資都可以

重用的。因為針的成本不高,我們願意繼

續贊助他們,當治療工作達到某個程度的需

Page 70: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64

問:第一批學員畢業後,初期還會有醫師看

著他們治療的過程嗎?

答:其實在畢業前會有實習階段,上堂後就

是實習的環節了。他們還要在我們指導下進

行一至二個月的實習,考核後才能夠畢業。

我們往後再去做義診時,也會同時提升他們

的技術,屆時將會建基於醫師的經驗去教他

們,不會再像上課般很系統地教授,而是像

跟師學藝了。

問:那麼第二次到訪的形式跟第一次有何不

同?大概會逗留多久?

答:這次不會再以義診為主,而是以教學為

主。大約逗留兩至三個月,每個醫師大約留

守一個星期。

問:選隨行醫師時,會選擇有不同技能的醫

師,還是誰報名都可以?

答:兩樣都會。像這次不但有擅長針灸、骨

傷、內科的醫師,也有擅長教學的醫師。這

個組合是最好的,因為可以由教學的人分享

經驗。因為旅程的體力勞動會比較多、

需要長途拔涉,因此我們也會偏向選擇

些比較年輕的醫師。

問:在網上看你們所寫的感想,當中提

到需要用冷水洗澡,初期還有醫師病

了,有否影響大家?

答:不單要用冷水洗澡,而且洗澡的環

境也很公開。而生病的那位醫師是最後

兩天才病倒的,那個時候我們當然要讓

問:會怕學生在針灸的過程出現問題嗎?

答:我們會讓他們先學好穴位,通過測驗才

可以做治療。一開始也像你們般先找同學互

相針灸練習。

問:如果你們離開了當地發生意外怎辦?

答:基本上我們教他們用的都是規範的穴

位,而不會教授任何具危險性的穴位,比如

胸前或靠近肺的地方,以減低針灸導致意外

發生的機會,然而,中醫內最容易學習的就

是針灸了。

問:這些「鄉村針灸師」最後會懂得看病,

然後對證下藥嗎?

答:他們會學懂簡單的、規範化的治療,目

的是處理簡單的疾病,而不是複雜的辨證論

治,再者我們會在教學過程中講解中醫的理

論及診治觀點,令他們了解中醫的哲學思

考,當然作為中醫的,就一定要經過「辨證

論治」過程。

Page 71: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65

像都是理所當然似

的。去到那些貧困

地區,例如要在公

開的環境用冷水洗澡,或在危急時沒有任何

器具也要用雙手按穴位等治療病人等,都是

很好的體驗。

問:對與生死的觀念會有所改變嗎?

答:人總有生老

病死。在菲律賓

時我們曾診治過

一位末期癌症病

人,我們運用中

醫方法去提高他

的生存質量,令

他沒那麼痛苦,

但最後他也是離

開了這個世界。

看化了,只能夠

活在當下。

問:對於「全仁中醫」還有沒甚麼發展大

計?

答:還是繼續循序漸進。因為由我們開始做

義診,現在慢慢改做教學,開始以助人自助

的方法為主。當模式掌握了就可以在其他不

同的地方做這件事,可能在非洲、柬埔寨、

尼泊爾、越南等一些比較窮鄉僻壤的地方。

就是我們現在要去累積經驗,做好了,就可

他有充份休息,由其他同行醫師分擔他的工

作。

問:會有些日子忙得很要緊嗎?

答:不會,因為在計劃行程時已與當地NGO

溝通好,說明我們以進行教學為主,基本上

沒有跟他們提及過會提供義診服務。只是當

地人知道我們來到自己到來求醫,當時NGO

的工作

人員則幫

助控制人

流,病人

也要等待

我們教學

工作完成

後才作處

理。同樣

的情況,

在菲律賓

的處理方

法會更有系統更成熟,全因累積了幾年經

驗,熟識當地運作並與當地NGO充分溝通。

病人亦會先行預約,讓我們有更妥當的安

排。現在在新的試點還需要慢慢累積經驗,

再決定怎麼樣策劃。

問:在參與「全仁中醫」的籌備過程和活動

中,對你的個人成長有什麼影響嗎?

答:當然會有正面影響,畢竟眼界擴闊了。

尤其在香港這麼幸福的環境裡,很多東西好

Page 72: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66

以不斷複製,影響全球,幫助全球比較窮的

人。

問:相比起其他機構,你覺得「全仁中醫」

有甚麼優勝之處?

答:奧比斯以治療眼疾為主;無國界醫生以

幫助危急的情況,如戰亂為主;而我們則

以預防為主。因為沒有病就不會有痛苦,所

以我們會集中在「未病先防」以及「既病防

變」方面。

問:除了到外地義診及教學外,為甚麼想到

為在港工作的外籍家傭提供中醫義診服務?

答:在香港,已經有不少NGO在幫助基層市

民,而外籍家傭可能因為溝通問題,或金錢

問題,他們未必可以使用到香港公營的醫療

服務。所以我們跟香港傭工的NGO合作,舉

辦講座、義診。義診方面以健康諮詢為主,

而非診證治病,教他們怎麼改變生活習慣,

使他們有更好的體質,同時主張未病先防。

因為治病的作用沒有教育他們的意義來得

大,因此我覺得這類的義診應該以教育為

主。

問:除了組織「全仁中醫」外,還有其他抱

負嗎?對未來還有什麼期盼?

答:我們希望能重新定立中醫在香港的位

置。一直在外提供服務亦因如此,希望透過

外界的力量去影響香港。始終中醫業在香港

的發展較為緩慢。同時也希望透過開診所,

拓展市場給新生代的醫師。透過增加巿民注

意及接觸到更多新生代醫師的機會,慢慢改

變他們的想法。

問:組織「全仁中醫」的最大收獲是甚麼?

答:認識到很多不同學校的醫師。與他們相

約一起做有同一抱負的事,這是很大的收

穫。另外,分享內地醫師特別的治療手法,

進行學術交流,對於我們行業發展也有正面

幫助。

問:為甚麼會對中醫業那麼熱

心?

答:中醫就是我們的衣缽,我

們的行業能否發展就是取決在

我們。不熱心的話這行業就會

消失,所以我們必須要承擔起

這個責任。

Page 73: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67

「做醫生,不管中醫西

醫,就是要用自己的方法

去處理疾病,醫好病人。

我覺得這就是做醫療的人

應該做的。」──歐卓榮

問:「全仁中醫」的計劃其實很多同學都非

常感興趣,他們有方法可以參與其中某些部

分嗎?

答:其實我們「鄉村針灸師」也找二三年級

的學生做翻譯的工作。當他們掌握了針灸內

容,就可以參與編寫的教材工作。如果大家

有信心也可以在九月到十月幫忙教學的。提

議學會可以合作舉辦體驗營,隨全仁中醫去

當地進行探訪,屆時也可以協助進行安全性

比較高的艾灸,達到學以致用的理念。如有

新的意念也可以跟我們聯絡,互相探討。當

年我讀三年級的時候也曾與外展隊的社工在

晚上替邊緣青年把脈、給予健康諮詢等,所

以也相信你們會做得到。

問:最後,身為師兄,對於剛開始學習

中醫的學生有什麼提點或期望?

答:努力讀書!因為畢竟是學生,讀書

還是重要的。但在大學的五年,可大膽

地去嘗試自己有興趣的事,並不限於與中醫

有關。因為畢業後就沒有時間做了。不論是

住學生宿舍,實習或是交流團等也可以去

做,當然當中也要取得平衡一下。另外,參

加「全仁中醫」的活動對你們將來也會有幫

助啊!

Page 74: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68

杏林新綠

問題,在您

患感冒時您

看西醫嗎?

您看過中醫

嗎?

對我

的提問,學

員們踴躍回

答。原來學員們對中醫藥並不陌生,對人

參、枸杞子等中藥更是耳熟能詳。當

談到西方草藥時,他們對紫錐菊增強

免疫、抗病毒的功效,貫葉金絲桃抗

抑鬱、抗焦慮的功效等也能道出個所

以然。學員中有些人還接觸過針灸、

推拿,也有的練過氣功和印度的瑜

伽。

但當問到東西方草藥的區別何在時,學

員們的回答似乎不大清晰。於是我的授課便

從這個問題開始了。以下是我的開場白。

有人說,中藥是中國人使用的藥物,

這是不夠準確的,因為在日本、韓國及東南

亞中藥的使用也很普遍。而且,中國人使用

根據中國葡萄牙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

的工作計劃,由澳門大學承辦的「葡語系國

家中醫藥開發研修班」於2012年11月在澳門

開學,開啟了港澳與葡萄牙語系國家進行中

醫藥交流之門。我有幸擔當了這次研修班的

講員。

這個班的20多名學員來自7個國家,他

們當中有政府官員,有企業界代表,也有執

業醫師和藥師。

葡語系國家中醫藥開發研修班

一、瞭解中醫、認識中藥

為瞭解葡萄牙語系國家學員的興趣背

景,開始上課時我先問了大家兩組問題:第

一組問題,您接觸過草藥嗎?吃過中藥嗎?

您買過中藥嗎?您買到過假藥嗎?第二組

中醫藥葡語班授課劄記

趙中振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副院長

Page 75: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69 69

我們再來看看麻黃,這是東西方無論

是中醫還是西醫都在使用的藥物,可謂無人

不知。那麼麻黃究竟算中藥還是西藥呢?答

案莫衷一是。其實,麻黃與麻黃素在中西藥

物中有各有自身的定位,應用也各有千秋。

我與大家重溫了中藥的定義,即在中

醫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的藥物。其應用形

式包括原藥材、飲片與成方製劑。

二、中藥的安全性

經過30分鐘的「熱身活動」之後,課

程進入了自由發問、互動教學階段。學員從

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許多問題。概括起來,

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中藥的安全性、

中藥的作用機理、中醫的臨床診治。

關於如何保障中藥的安全性問題,我

在回答中提到,現在中藥使用得越來越普

遍,不止中國人用,外國人也用,其安全性

受到全球的關注。如何保障中藥的安全用藥

呢?這牽涉到學術研究、生產管理、臨床應

用等多個方面。就學術層面而言,我展示

了2006年我在《PlantaMedica》雜誌上發

表的一個研究中藥品質、建立標準的系統流

程圖,共包括下面六個環節:古今文獻的研

究、植物基原鑒定、藥材性狀鑒定、顯微鑒

定、理化鑒定和分子生物學鑒定。這一標準

流程比較全面地概括了當前中藥品質鑒定領

的藥物並不局限於中藥,還有草藥、民族藥

和現代的西藥。也有人認為,中藥就是植物

藥、草藥,這也不夠全面,因中藥的來源除

植物外還有礦物與動物等。再有一種觀點認

為,中藥是純天然的,這也有例外,因為不

少中藥是經過加工提煉而成的,如青黛、冰

片等。

我舉了一個生活中的例子,馬鈴薯是

中餐還是西餐呢?不用說,如果我們用中國

的烹調法做出來菜餚,一定是中餐;如果是

在麥當勞等速食店出售的炸薯條,人們會說

那是西餐。

中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

的藥物

土豆是中餐還是西餐?

西餐?

中餐?

麻黃是中藥還是西藥?西草藥?

麻黃鹼(β-ephedrine)

Page 76: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70

杏林新綠

類,與對肝臟有損傷的吡咯裡西啶類生物鹼

(PA)類。馬兜鈴酸中毒事件源於中藥的品

種混亂。市場上售賣有多來源、不同品種的

木通和防己,木通有五個品種,防己有四個

品種,如果不是精通中藥鑒定的專業人士,

對其藥材名稱與來源都難述異同,其中,只

有馬兜鈴科的兩種植物含有馬兜鈴酸。不可

眉毛鬍子一把抓,把木通和防己這兩味常用

中藥簡單列為毒性藥材。應當指出的是,

中藥品種混淆是綿延千年未解決好的歷史難

題,在上述系統流程圖中的各個環節都可能

造成困擾,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現在許多國家都將非合成藥物列入監

管之列,著手制定本國的標準,也在互相交

流協作,為像西藥一樣,正在為逐步建立地

區性的以至國際共同的標準而努力,如起草

《歐盟植物藥專論》和《非洲藥典》。《中

國藥典》的中藥品質標準涵蓋中藥材、飲片

與中成藥。目前,香港也在制定中藥材的品

質標準。另一方面,只有標準沒有監管,是

無法杜絕偽劣藥的,所以政府必須加強藥

域的幾個分支,其中不僅牽涉

到傳統的手段,也包括了現代

的技術。

中藥與西方草藥相比,

我個人認為有兩大特色:一個

是複方用藥,另外一個就是炮

製。二者有一個共同目的,就

是減低中藥的毒副作用和增強療效。中藥複

方中君、臣、佐、使的巧妙配伍,體現了中

藥使用的藝術,正如同交響樂一樣,各種樂

器的配器主次分明,才可演奏出和諧美妙之

音。

關於中藥的肝腎毒性問題。人們關注

比較多的是對腎爲有損傷的馬兜鈴酸(AA)

葡語系國家中醫藥開發研修班授課現場

植物藥鑒定流程圖

Page 77: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71 71

政建設和監管力度,嚴懲製造販賣假藥的行

為。中國民間人們詛咒壞人死後會進入十八

層地獄,其中第十層灌藥地獄就是懲治造假

藥的。

三、中藥與西藥的相互作用

我們現在處於既服用中藥又服用西藥

的年代,大家首先想到的問題是,二者合用

對人體的作用是各行其道的,還是相互影響

的?我說,西藥和西藥有相互作用,中藥和

中藥也有相互作用,中藥複方的配伍經驗就

反映了中國古人對這種相互作用的認識和合

理應用。理論上來說,中藥和西藥也存在著

相互作用。然而,由於中藥成分的複雜性,

中西藥在人體內的相互作用多屬未知,是一

個有待深入研究的新的領域。在中國,臨床

上中西藥物共用已很普遍,如補虛藥(如黃

芪、白術)可降低化療藥的不良反應。另有

報導,在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上中醫

藥幹預,能夠將II、III期結直腸癌術後5年

生存率由70%提高至82%~90%,也能明顯提高

晚期直腸癌的生活質素。實驗證明,許多癌

症病人在西藥化療後,用中藥補益和調理身

體,有助於人體恢復正氣,這是在同一患者

身上中西藥並用的良好實例。可是,我有的

在日本和美國的朋友說,患病後雖然有意同

時向中醫求救,當地也有受過正規教育的執

業中醫師,也能買到中藥,但主治的西醫大

夫對用中藥持懷疑甚至否定態度。我認為,

這是因為西醫對中醫藥不夠瞭解,並顧慮中

西藥合用的副作用。

現在,已經有一些關於中西藥相互作

用的報導。這裡可以舉幾個例子,研究報導

比較多的如當歸,會令常用的抗凝藥物華法

林(Warfarin,俗稱薄血丸)藥效減低。又

如,阿士匹靈是西藥的解熱鎮痛藥,不大適

合與麻黃桂枝等中藥的解表藥同用,因二者

相加,容易導致發汗過多。西藥與中藥的有

效成分都是化學物質,不過西藥成分較為單

一、中藥成分較為複雜而已。能否合理並用

中西藥物,在於使用者對中西醫學、藥物學

的掌握與運用能力。隨著今後研究的不斷深

入,對中藥的有效成分、藥效機制的逐步闡

明,中西藥聯合應用這一中國特有的醫療手

段是很有前景的。

四、中醫的臨床診治

辨證施治是中醫的一大特色。通俗些

講,就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例如中醫治

療感冒首先要分為風寒感冒或風熱感冒,然

後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對於風寒感冒,使

用辛溫解表的方劑,以麻黃湯為代表方,對

於風熱感冒,使用辛涼解表的方劑,以銀翹

散為代表方。西醫的診斷與中醫的辨證有所

不同,二者配合進行,對患者豈不是一件好

事?

Page 78: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72

杏林新綠

乙醚(arteether)、蒿甲醚(artemether)

、青蒿琥酯(artesunate)、雙氫青蒿素

(dihydroartemisinin)等已廣泛用於臨床。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科學家能獲得2011年度的

拉斯克-狄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Lasker-

DeBakeyClinicalMedicalResearch

Award)的原因吧。當然人類與疾病的鬥

爭,遠遠還沒有結束。人類在進步,在不斷

開發新藥的同時,病毒、病菌都在頑強地抵

抗,不斷產生抗藥性。這一課題的研究將會

繼續進行下去。

中國科學家榮獲

2011年度拉斯克-狄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

五、促進傳統醫藥技術的發展

至今中國已經發現的藥用植物有1萬多

種,而國際上的藥用植物約3萬種。葡語國

家,無論是非洲還是南美洲,也有很多的

草藥,值得開發利用。例如,巴西90%位於

何為體虛,如何診斷?虛則補之。何

為虛呢?從功能的角度,它是指機體的生理

機能低下,「虛者,正氣虛也」;從物質的

角度,它是指人體所需要的正常物質的缺

乏,即所謂「精氣奪則虛」。由此在臨床上

表現出各種異乎尋常的生理現象,都可以稱

之為虛症。如人體的疲倦,腰膝酸軟,以及

中老年人疾病等。中藥中相當一部分藥是補

虛藥,具體分為補氣藥、補血藥、補陰藥、

補陽藥四大類。補品不是越多越好、越貴越

好。簡言之,「藥補不如食補」,而且一定

要遵從醫囑。

有學員問中醫藥是否包治百病?我

答中西醫各有其特長,都不是萬能的。

我列舉了一些中醫擅長治療的疾病,例

如高血脂、肥胖、痛風等與生活習慣有

關的疾病的治療;對於疲勞、體質虛弱

的調理等。同樣,中醫藥也長於治療感

冒等常見疾病,失眠等身心疾病和常見

的婦科疾病。此外,中醫康復治療也頗

具特色。

中國人發現的青蒿素,已成為世界

衛生組織(WHO)推薦的抗瘧藥,會不會

有抗藥性?對此問題,就我所知,青蒿素

是迄今從天然藥物中提取出的最有效的抗

瘧成分,從此改寫了只有生物鹼成分才能

抗瘧疾的歷史。青蒿素及其合成衍生物蒿

Page 79: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73 73

構,但缺少師資的情況。

六、結語

三個小時的課程,氣氛十分熱烈。學

員們邊記筆記、邊提問題,不覺已經中午一

點,學員們仍意猶未盡。要不是當日下午我

需返回香港,討論還會持續下去。本期研修

班的學員們各有期待,有的為尋醫問藥而

來,有的為請老師而來,有的為開發當地傳

統藥物資源而來。接下來的幾天,澳門大學

還將安排學員們到藥廠和醫院參觀學習,還

有系列的中醫藥相關的講座。我希望並相

信,此批學員,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成為中

國與葡語系國家傳統醫藥交流的使者。中醫

藥在對外交往中必將受益,從而完善自身,

不斷對人類作出新的貢獻。

熱帶地區,是世界上植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地

區,特別是亞馬遜河流域,被譽為「地球之

肺」。我在2007年曾到訪過一次,那裡廣袤

的國土,富饒的資源,尚未開發的藥用植物

令人難忘。但是,一些在中國短缺的藥用資

源,在當地卻棄之不用。

整體而言,非洲的醫藥水準低下,醫

療制度較為落後、衛生設施也不夠健全,疾

病無時無刻地困擾著當地民眾。在非洲國

家,尚無傳統醫藥的規管機構。如何儘快導

入替代醫學體制,包括預防、治療與康復,

大量立法層面與技術層面的工作有待開展。

要發展傳統醫藥,人才的培養是關鍵

之一。葡萄牙學員送給了我一張介紹該國一

家傳統醫藥教學機構的光碟。我在2011年曾

經到訪過葡萄牙,知道中醫藥教育在葡萄牙

已經從里斯本發展到了布拉加(Braga),潛

力巨大。在參觀當地的傳統醫藥學院時,瞭

解到那裡還存在有學生源、有教育承辦機

巴西的草藥市場

筆者在南非考察藥用植物資源

Page 80: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74

杏林新綠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無論是周易,

孔子,老子的學說中,都有提出人與自然關

係的想法。綜合各種學說,我認為他們都是

提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平等的屬於同一層次

的,而不是現代西方思想中的人有超越自

然,控制自然的能力的思想。以下一文將會

在字宙發生規律﹑生命規律﹑方法論﹑以及

社會變遷﹑醫學體系建立五方面來討論。

在字宙發生規律方面上,《易•繫辭

止》:「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

象,四象生八卦。」,《疏》:「《易》卦

者,為萬物之形象」,這兩條經文都是說

明世界萬物都是由易生出來,八卦是指萬

物,包括人在內。在《老子•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

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裡指的

是萬物都是由道所分出來,由道所生。道

分為陰陽二氣,透過陰陽兩氣交感而生出萬

物。《老子•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

有,有生於無。」又指出天下萬物本來都

是生於無。

還有儒家的元氣論去說明萬物是同源

的。至於單從萬物的生成都是同源一方面去

證明古代哲學思想認為人與自然是和諧的平

等的關係,是不足夠的,應該再從哲學中對

於生命規律和古代哲學家對於認識世界的方

法論看。

易經中的哲學思想強調人是一個時空

體,而非一個空間,因為時﹑空兩者是不可

分的。而人與自然的關係亦都是被時間和空

間連繫著,就如一個人的生存的同時,身邊

的一切事物環境都會隨著時間改變,雖然人

與自然兩個時空體相對獨立,但係人與自然

都是被同步的時間連在一起。所以中國的認

知體系是時空統一的,不會把人當作一個失

去時間特性的空間。正因為這樣的哲學思

想,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密切的,就從中醫的

理論上看,人的一年之會感受的邪氣,一年

養生的方法,常常與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拉上關係。

而這個正正也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

探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人與自然的關係

陸彥維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本科二年級學生

Page 81: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75 75

取象類比的方法論。古人會用五行的五種屬

性去代表一年四季,加上長夏去設合五這數

字。在《易》中每一個爻和每一個卦象都是

用陰陽去表達天地之變化,用象去代表世界

萬物的活動。另外《易•繫辭止》﹕「易,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意思是宇宙的

法則隨時在變,所以人一定要從時空之變化

的角度去認識事物。因為自然的運動是不會

停止,所以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亦都關注萬

物的變化規律,認為人與萬物都應該順應自

然作出變化。從這種人參照自然的方法論,

我認為古代中國與現今西方的方法論最大的

分別在於古代中國不會對世界萬象的構成和

原理作出深入的研究,不會從微觀的角度去

理解,這並不是因為科技不足的問題,而是

古代中國人沒有操控自然之心,而是希望人

可以按照自然的運行,順應自然去生活。從

此可見古代中國的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平等而

且是屬於同一層次的,並沒有存在現今的人

控制自然,利用自然的情況。

談及社會變遷,易﹑老子和孔子都對

社會和萬事的發展各有自己的思想,但都離

不開人對於自然和天命的一種服從。《四庫

全書總目•經生四象•易經提要》﹕「易之

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也」古人用易經中的

爻卦去推算社會的命運,其實是揉合了天人

合一的概念。《易傳•文言•乾》﹕「夫大

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

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這裡見到易

經是以自然的整體角度去認識人與自然的關

係,而用自然的現象去計算人應該作出的變

化去順應自然,所以社會的變遷都是按照自

己的法則。

《老子•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

無不為。」因為道是構成自然的,而人為

是非自然的,所以作為人對於社會萬物的態

度變得矛盾。而老子提出無為而無不為的意

思,無為並非不為,而是應該按照萬物的本

性和發展規律而為,而達到順從道而為,而

達到無不為。

在論語中,《論語•季氏》﹕「孔子

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

人之言。』」這裡的天指有意志的人格神,

是主宰社會和自然的天。君子要畏天命是

指,天命決定人的生死,社會的興衰,所以

人要順從天命,否則只會自取滅亡。而自然

都是被天命所主宰,所以人應該順從自然的

運動,不可逆天命去對待自然。

從此可見,易﹑老子﹑孔子都用不同

的方式說明人與自然是應於平等的關係,人

Page 82: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76

杏林新綠

與自然都是由「一」所組成,或是被同一

天命所控制。

最後,我認為在中醫的基礎理論體系

也可以看出很多人與自然平等及順應自然

的體現。中醫學是運用中國哲學的思維所

產生的知識,所以常有醫易相通的說法。

從人體的構成上,中醫理論認為人是由陰

陽兩氣所構成,跟易經中的思想一致。

《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

儀……」兩儀是指陰陽。這些都是中醫理

論中運用到人與自然一源的概念。而中醫

在治療方面強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其

實都是無為而無不為的概念,因為中醫對

待人與對待自然的態度是一致的,應該用

無為的態度去對待人以獲得平衡的狀態。

綜合以上五個方面,在宇宙發生的規

律上,中國古代哲學認為萬物都是一源的。

在生命規律上,古人強調人與自然四季的關

係非常密切。在方法論上,古人用參照自然

的取象類比的方法去認識世界,而不是用征

服自然的態度。在社會變遷上,古人提倡以

順應天命,順從自然運動的態度去看待人在

社會上的活動。而在中醫體系中,中醫基礎

理論從藏象解釋人體生理功能到治則都是提

倡人要順應自然。所以我認為中國古代哲學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平等的,互動的,同一層

次的,天人合一的關係。

先天八卦圖

後天八卦圖配八節

Page 83: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

第十四期《杏林新綠》(2012-2013)

鳴謝(排名不分先後)

本期各投稿人士

本期各受訪嘉賓

香港海天濃縮中藥有限公司

香港保健中心有限公司

美輝醫療器材有限公司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第十四期《杏林新綠》

發行及出版: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地址:九龍塘浸會大學道七號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四樓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址:http://www.hkbu.edu.hk/~cmedsoc

發行量:3000

二零一三年六月初版

版權所有,不得翻印

聲明:本刊內文章之文責自負。

本刊文章內容純屬作者意見,並不代表本刊及本學會立場。

工作人員

總編輯:邵樂言

副總編輯:蕭詠賢

編輯:吳敏清羅光輝關浩基

記者:鍾志杰林芷諾鄭子蔚

美術設計:何肇婷黃富勤

市場推廣:尚文濱黃耀樂

Page 84: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