僕人塑造之旅

13

description

學習基督僕人的樣式,是每個信徒畢生的主題,也是一個歷程。《僕人塑造之旅》正好是這個旅途的指南。由「手巾」、「猴子與魚」之類的基礎觀念,至開放、接納、信任等課題,最後用舊約聖經的約瑟作例子,讓讀者看到如何踏上「僕人之旅」。

Transcript of 僕人塑造之旅

Page 1: 僕人塑造之旅

系列

Disc

iple

ship

在跨文化事奉中,我們最不願意在不經意之間冒犯他人;不幸的是,我們的言行常在無意中流露出優越感和自傲

的態度,導致我們的服事果效事倍功半。

我們應該如何透過性格的塑造和人際關係的成長,以基督

的謙卑僕人樣式服事眾人呢?

無論你是第一次參與本地宣教或多年在海外服事,這本實

用又深具洞見的書,能令你的服事更有果效,且滿有恩典與謙

沖的情懷。

跨文化研究專家杜安‧埃爾穆

為有志於服事教會或投身普世

宣教者提供實際的指導。他探

討如何以敏銳和謙卑的心懷,

尊重當地文化的態度,避免誤

會與透過建立信任的關係,真

實地效法耶穌的僕人典範。

杜安‧埃爾穆是美國芝加哥三一

福音神學院跨文化研究教授,他的

服事遍及世界七十五個國家,並且

在各地提供跨文化溝通訓練。他的

對象包括:《財富》雜誌世界500

大企業、救援及發展機構、宣教組

織、教會和教育團體。他也在許多

國家致力於推廣和平與協商。他的

其他著作:《跨文化衝突》(Cross-

Cultural Conflict)和《跨文化接觸》

(Cross-Cultural Connections)。

「無論是長宣或短宣,本書應該成為每位尋求跨文

化服事的基督徒所必讀之書。」

包偉克(Paul Borthwick)《如何成為一流的基督徒》(How to Be a World–Class Christian )

和《心繫宣教》(A Mind for Missions,校園)作者

「這並不是另一本簡單而快速的公式大全;它是一

個呼召,要求我們以嶄新的方式與人接觸……」

希伯特(Paul Hiebert)

美國三一福音神學院宣教學和人類學特聘教授

《道成肉身的事奉》(Incarnational Ministry)作者

「簡而言之,這本奇妙的書為更有效地跨文化事奉

開啟了幾扇重要的大門。假若所有的宣教士都活出

作者列舉出的原則,這在教會、宣教服事和外展事

工上所產生的影響力將是無遠弗屆。」

莫儒(Scott Moreau)

美國惠頓學院跨文化研究系主任和教授

《世界宣教介紹》(Introducing World Missions)合著者

C065010

埃爾穆︵D

ua

ne

Elm

er

黃雅蓓

 譯

主設計 小麻雀

Page 2: 僕人塑造之旅

目錄第一部:僕人─基本概念

1. 僕人的預備:建立關係 ...................3

2. 僕人的角色:服事他人 .................15

3. 僕人的態度:柔和謙卑 .................23

第二部:僕人─事奉過程

4. 開放:歡迎他人的同在 ................35

5. 接納:向他人表達尊敬 ................53

6. 信任:關係中建立信心 ................73

7. 學習:尋求生命的改變 ................87

8. 研經:聖經帶來的改變 .............. 101

9. 了解:採用他人的觀點 .............. 117

10. 服事:成為基督的樣式 .............. 141

第三部:僕人─迎向挑戰

11. 僕人與領袖 ..................................... 153

12. 僕人與權柄 ..................................... 167

13. 僕人與奧秘 ..................................... 179

14. 僕人典範:約瑟 ............................ 193

Page 3: 僕人塑造之旅

僕人的預備:建立關係

1

「我不知道你將會面對什麼樣的命運,但有件事我很肯定:

真正快樂的人,必然是那些懂得服事之道的人。」

─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我們並非被呼召去幫助他人,而是要追隨耶穌。

從祂的服事中,我們認識到自己是誰,

以及當如何助人與被助。」

─豪爾瓦斯(Stanley . Hauerwas)& 威力蒙(Willian H. Willimon)

Page 4: 僕人塑造之旅

塑造之旅

4

明天早餐想吃什麼?」妻子問。答案輕而易舉地從我口

中溜出來:「蛋、燻肉和吐司麵包。」我們正在度蜜月,

這將是她在我們婚姻生活中煮的第一頓飯。次日清晨,我聽

到鍋盤的聲響,馬上一陣香噴噴的氣味撲鼻而來,那是純正

的香味。「早餐好啦!」這句話帶領我走進廚房,妻子正坐在

狹小的餐桌前,桌子中央點著蠟燭,她的眼光充滿期待。

我坐下說:「我們來謝飯。」但在閉眼禱告前,我一瞥

盤中的食物,大吃一驚地說:「這是什麼東西?」妻子回

答:「那是你的蛋、燻肉和吐司麵包,怎麼啦?」期待的表

情已被疑慮所取代。我還天真地說:「妳把蛋弄成什麼樣子

了?」「我是用水『煮』的。你為什麼要問呢?」她反問

我。這次輪到我回答,結果不妙。「為什麼有人竟然這樣糟

蹋蛋呢?」我說得有些認真,又帶點好玩的口氣。怎知現在

開玩笑已經太遲了。我本想要有一番有關煮蛋藝術的談話,

沒想到妻子已含淚而去。

其實,事情遲早要發生的。妻子繆莉兒 (Muriel)在辛

巴威(Zimbabwe)出生和成長,母親是加拿大人,她帶著

濃厚的英國文化背景進入我們的婚姻。而我從小在威斯康辛

州南部的農村長大,住在瑞士族裔的社區,每日吃的盡是生

熟適中的煎蛋,許多燻肉和香脆的吐司麵包。偶爾母親會炒

個蛋,目的是要擴展我們的「視野」,但我們知道明天早晨

她又會重回老套。我從未見過「水煮蛋」,因此當它生冷地

Page 5: 僕人塑造之旅

僕人的預備:建立關係1

5

躺在我的盤裡,委婉之詞早已遺失在兩人對吃蛋習性不同的

困擾中。

妻子渴望在如此簡單卻饒富情趣的氣氛中侍候我,而我

不但誤解她,處理方式也極不妥當。我對她的文化背景不甚

了解,她對我亦如是。我們兩人同感被拒。原來應該是美麗

的時刻,卻變得不歡而散。事奉的表現,顯示在每天簡單的

事件中。但它也具複雜性,因為事奉必須經由文化詮釋─

意指事奉不但需要具備文化的敏銳度,同時也應忠於聖經。

這即為事奉的挑戰與負擔─本書亦同。

本書將揭開跨文化事奉的面貌。儘管不易,卻是每位有

心跟隨耶穌者的呼召,不論你是處於本身的文化或是異文

化。書中原則適用於各類型的基督徒─總而言之,本書對

象是所有渴望服事他人者,內容取材於婚姻、城市事工、社

區發展計劃、教會植堂、聖經學校和神學院、救濟和發展事

工以及關係修復的眾多例子,且呈現這些原則在各種環境的

實用性。這些感想乃是汲取自聖經、跨文化研究以及許多來

自不同國家人士的親身體驗。因此,本書對象並不侷限於西

方人士,而是所有願意事奉神和其子民之人。無論你有意短

宣或長宣,投身救濟與發展事工或是教會植堂,任職聖經學

校或醫療界,無論你的事工是在鄉間或城市,本書應可幫助

你達成你的首要目的:事奉神和你週遭的人。

Page 6: 僕人塑造之旅

塑造之旅

6

神子進入世人文化

我們在文化中和諧生活的方式,也是我們服事的首要方

式。我們服事他人,是藉著進入一種愛的關係和相互的承

諾。如使徒保羅所說:「我們既是這樣愛你們,不但願意將

神的福音給你們,連自己的性命也願意給你們。」(帖前二

8) 在服事的初期階段,最佳的表現即是願意適應當地的文

化模式,包括學習語言。耶穌來到人間(約一14),適應猶

太文化(路二52)且居住其間,以致時機成熟時,能夠拯救

一切信祂的人。這即達成任務。耶穌精確地在這三方面服事

我們,意味著我們也該如此服事他人。

本書是關於如何成為基督樣式的僕人,主要重點在於關

係(relationship)和適應(adjustment)兩項要素。我相信大

多數去海外宣教的人都有達成任務(task)的裝備;他們在

技術上有足夠能力完成工作,因為大部分的學校和研習講座

都著重於這些訓練。但本書重點是在關係上和適應的能力,

如此當地人才能真正目睹及看重我們所期望的僕人精神。這

三項要素是每位成功僕人所必備的。

違反人性的任務

我必須承認,每位撰寫有關僕人著作的人必定頗具膽量

─這實在是一項有違人性的任務,因為其作者不但應該熟

悉這個主題,更當身體力行。據我所知,僅有極少數的基督

Page 7: 僕人塑造之旅

僕人的預備:建立關係1

7

徒宣稱明白如何做僕人;至於表明自己在跨文化的環境中,

能夠活出僕人樣式的人就更少了。但我們這些投身於國際或

跨族裔事工的人,都有此渴望。本書正是為這些渴望成為跨

文化僕人之士(包括我自己在內)所寫的。

其次,我並不佯裝對此主題了解透徹,也不敢說自己較

他人更像僕人。事實上,大概我的掙扎比別人更多,我認為

自己在此課題上其實是不及格的。

最後,撰寫本書並非出自我的選擇。十五年來,我一直

在閱讀和研究與此主題相關的資料,蒐集無數的文章和觀

點,並且訪問許多國家的人民。很多風聞此事的人,曾經詢

問我是否已出書。如今本書終於出版,但我盡量拖延,並不

願見到此刻。我深感自己的不配與不足,同時卻相信本書乃

是源自神─至少這是我的禱告。

自我成年之後,大部分的人生都是圍繞著宣教士。我自

己大半生就是一位宣教士,而宣教士的共同抱負即是成為

「僕人」。「我想要事奉神,事奉眾人,事奉教會」這是此

群體的主旨,也的確是一個有價值且合乎聖經的目標。

我聆聽未來的宣教士,描述他們想要成為僕人的渴望之

際,也在許多國家旅行,我與眾多當地人建立和重敘友誼。

我總是問他們一個問題:宣教士如何能更有效地,在你的文

化中間傳揚基督的福音?我並不確定自己有什麼期盼,但他

們的答案卻令我十分詫異。許多人說他們看重宣教士的到訪

Page 8: 僕人塑造之旅

塑造之旅

8

及愛心;但也有許多人帶著猶豫卻肯定的口氣說:「若是宣

教士不自認比我們更為優越,他們可以更有效地傳揚基督的

福音。」不少人確實如此說,而其他人的陳述也諸如此類。

我真是非常震驚。起初,我以為這只是少數不滿者之言;但

經過一段時日,我明瞭他們的動機是純正的,而他們的評

語,反映出對福音在其國家保持完整性的深切關注。

我的告白

回到南非後,我和過去的學生交談,得知自己也落入同

樣的窠巢。當時我並不知情,否則一定備感愧疚。但事實就

是如此,我深感羞愧。

因為師資需求十分迫切,因此我沒有時間學習當地文

化。教學使用的是英語,因此我如魚得水,但只能從自身的

文化範疇中摘取例子,重點和應用亦比較適合北美的教會文

化,通常這和存在於南非信徒之間的問題大相逕庭。其次,

我也不確信自己學習當地文化的能力是否已充分發揮。因

此,我很容易就落入全是演講的教學形式。結果,傍晚回到

家後,還慶幸自己經「教導」他們了。在我心中埋藏一個致

命的假設:我已接受訓練,理當知道這些學生的需要。這份

幼稚的優越感還波及宣教生涯的其他層面,儘管這對我的學

生和當地人顯而易見,我卻毫無自知之明。直到多年之後才

有所察覺,這引領我踏上一段旅程。

Page 9: 僕人塑造之旅

僕人的預備:建立關係1

9

知道自己並非無辜者後,我決心要了解幾件事情。第

一,為什麼有些人聲稱自己有心服事,卻被視為帶著優越

感、父權主義或是後殖民地主義的姿態─這些均為僕人的

反面。帶著優越感的服事(儘管並不自覺),宛如所謂的

「身在車內卻想要推車」,這是行不通的!

第二,我想探知其他國家的人民如何看待僕人。這對渴

望服事基督和其他國家民眾之人,又有何意義?第三,我也

想知道聖經如何詮釋僕人。在舊約中,以色列這個國家經常

被稱為「僕人」,其他如彌賽亞、摩西和其他領袖也是如此。在

新約中,基督是謙卑順服的僕人(腓二)。僕人在聖經中是一

個強而有力的主題,而僕人的角色和作用也清楚闡明。

第四,我想探討社會科學對有效地跨文化工作者的見

解。社會科學研究者並不經常使用服事或是僕人的字眼,但

卻致力於效率及調適。最後,我想要知道地主國、聖經和社

會科學的文獻之間有什麼共同點。倘若它們有一致之處,那

會是怎樣的僕人呢?

潛在的優越感

可能許多宣教士和我相似:用意良好,全然委身,也有

一顆願意服事的心,但又十分幼稚且不願深究何謂在異文化

中服事。事實上,我們大多想要從自身的文化範疇中服事

─這意味著我們相信僕人的角色在各地都相仿。我覺得,

Page 10: 僕人塑造之旅

塑造之旅

10

在我們的腦袋中有一個小開關。當我們稱自己為僕人時,這

個開關隨即開啟,而我們順理成章相信自己的一切作為都表

彰僕人的特質。換句話說,稱自己為僕人即意味著我們是僕

人。若是別人看不出來,那是他們的問題。

許多宣教士在其他方面也與我相似:我經常犯了優越感

的罪。它深藏在我內心,無法捉摸且難以鑒察。我迅速將其

合理化,並且否認它的存在。

通常,優越感以美德為其掩飾─

• 我需要糾正他們的錯誤(意指我的知識較為高超,那

亦是真理的一部分)。

• 我的教育預備我確知你的需要(所以容我侃侃而談,

你只需聆聽和改變)。

• 我來是要幫助你(所以依照我所說的去行)。

• 我可以作你的屬靈導師(所以我是你的楷模)。

• 讓我教誨你、裝備你、訓練你(好將你塑造成另一個

我)。

這些所謂的美德,污染我們想要服事他人的意圖。我覺

得我的學生在我身上也看到這些「美德」。優越感披戴著有

心服事的外衣,終究還是優越感。我們的言論並不算數,反

倒是當地人所注視我們的言行舉止,且感受我們的態度,這

些才算數。

除了隱而未現且難以捉摸的優越感之外,生活在北美文

Page 11: 僕人塑造之旅

僕人的預備:建立關係1

11

化中的窘境,乃是認為自己最強盛、科技最發達、最富有、

教育程度最高、自由世界的領袖⋯⋯。儘管部分屬實,但優

越感的訊息卻深植腦海中,它的顯露雖然難於察覺,卻十分

令人不悅。對我們而言,稱這些微妙的感受為優越感實在不

可思議,以致我們改口稱為美德。但他人卻能認清真相:那

正是優越感的態度。聖經稱之為驕傲。我演講的對象,主要

是與我相似,身處主流社會和美國白人文化者,這些人通常

不加鑒別地認同本身文化價值。我讓其他族裔和國家的人,

作出自己的評斷。

錯誤的文化解讀

然而,我並不相信優越感是唯一癥結。我認識太多宣教

士並沒有態度上的問題。儘管如此,他們仍被指控流露出優

越感─原因卻是錯誤的文化解讀。

史多提(Craig Storti)在其著作《跨文化對話》(Cross-

Cultural Dialogues),描述一位雇主科先生與他的雇員凱利

進行工作表現面談。科先生在各個項目都給予凱利極高的評

價,只有幾個項目評斷為需要改進。科先生的結論是凱利並

無重大的問題,然後將報告交給他。凱利的最終答覆竟是:

「先生,很抱歉令你失望。」

中東社會對於羞辱和丟臉十分在意。儘管科先生對他的

表現非常滿意,也無意強責,凱利卻覺得被嚴厲指責。根據

Page 12: 僕人塑造之旅

塑造之旅

12

凱利的文化歷史傳統,任何的批評都需很謹慎,而且必須迂

迴婉轉。因此,科先生直接的評語,只能被解讀為極端的失

望。史多提繼續說道:

在此我們需謹記,凱利自然認定科先生煞費苦心想要維

護他的尊嚴。若是如此,那麼凱利的表現一定是太差勁了。

科先生應該如何處理這件事呢?首先,他應當在面談時

大大誇獎凱利一番,最後再簡短地提到其缺點。如此,儘管

凱利可能十分在意那些「批評」,但他的尊嚴卻被保全了。

雖然科先生對面談的意圖是正面的,結果卻適得其反。

在文化學習的早期階段,諸如此類的事情經常發生。在進入

一個文化時,善良的意圖並不足夠。我們必須具備知識和能

力,才能遊刃有餘。

人生最艱難的任務,就是從如魚得水的文化中脫離而

出。宛如一齣戲劇裡的演員,你過往的生命,是你最熟悉的

那齣戲。一切都是那麼自然。突然間,你發現自己身處另一

齣戲劇中,除你以外,戲中每位演員都知道自己的角色、台

詞和道具。現在你必須學習這齣新的戲碼。起初,你感到極

端不自在、尷尬甚至困窘。但隨著持續學習,你將能夠勝任

且享受這齣戲─一個嶄新的文化。

Page 13: 僕人塑造之旅

僕人的預備:建立關係1

13

關於本書

本書想探討成為跨文化僕人的過程。內容取材自我的親

身經歷,包括無數次的失敗,許多國家中曾與西方人士共事

之人的洞見,廣泛的跨文化研究以及聖經真理,包括基督從

天降世,為了要服事你和我。

第一部分說明僕人的服事必須意向明確,因為這絕非順

其自然的。我們傾向於從本身的觀點來服事他人;這卻會被

視為優越感、錯誤的文化解讀或是後殖民地主義(第一、二

章)。僕人的服事,就是有意識地選擇一個方向和某些特定

的價值觀─沒有什麼隱藏的奧秘。基本的前提:基督是我

們真正的僕人典範,但我們需要追隨祂的謙卑僕人角色,而

非祂是主和基督的角色(第三章)。

第二部分描述僕人的服事過程。有七項原則構成此過

程。第四章到第十章的前提,指出你無法服事自己不了解的

人;否則,你將被視為一位善意的壓迫者。第三部分涉及僕

人的涵義,尤其是在你行使領袖權柄,或是晦暗不明、神似

乎遙不可及的時刻。

本書以舊約人物約瑟為壓軸,他歷經一切艱難的困境,

卻依然持守他身為主僕的呼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