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
生生生生 生生生生 生生

description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孟子 》.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词句翻译. 田间,田地。. 殷武丁时人,曾为 刑徒, 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Page 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Page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Page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词句翻译① 畎(quǎn)亩:② 傅说(yuè):③ 版筑:④ 胶鬲(gé)::

⑤ 管夷吾:

(6)孙叔敖:

(7)百里奚举于市:

(8)曾:(9)衡:

(10)征:

田间,田地。殷武丁时人,曾为 刑徒, 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一种筑墙工作, 在两块墙 版中,填人泥土夯实。

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 盐为生, 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

管仲。士:此 处指狱囚管理者。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 一起逃到鲁 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 回自己处理。 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

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 (宰相)

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 用五张羊皮的价格 把他买回,任为宰相,所以说“举于市”。

同 “增”。通“横”,指横塞。

表征,表现。

Page 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全文翻译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

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Page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练习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 2、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

4、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从结构上的作用?

5、第二段所论证的观点?

6、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从卑微到穷困而成长为明君贤臣。

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Page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练习 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

8、第三段论证方法?

9、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

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

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

12、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是?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⒈人恒过,然后能改。⒉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⒊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

⒈入则无法家拂士,⒉出则无敌国外患。

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的中心论点。

Page 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练习 13、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1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

15、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

16、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 17、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18、本文论证方法?

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 "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人才在困难中造就。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二段是归纳法,全文也是归纳法。

Page 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心思想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

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