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

11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Transcript of 第一册

Page 1: 第一册

第一册

1.1 概述文章

所谓“概述文章”,就是根据一篇文章,以有限的字数,概括地或简单扼要地写出文章中指定的内容。学生在作答前必须先确定题目要求,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才根据指示所需作答。如果一些句子、段落与概述内容要求无关,就可删除。

作答时的注意事项:1 考生作答时,要注意字数,答案不可超过指定字数,千万别抱着 “老师不会逐字数” 的心理,

那你就错了。2 概述的答案须写成一段文字。以完整句子作为开端,其中每个要点组织也须是个完整句子。3 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主语或对象必须正确。4 句子行文应流畅,衔接恰当,避免语病或错别字。5 应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一些概述文章要求的概述要点或许会连续性并列式的要点,考生切忌在作

答时“一逗到底”,即全篇用逗号。6 考生摘取要点时应尽量使用原文词语,避免胡乱省略或缩写短语。7 文后须注明确实的字数。8 建议作答时间:30 分钟。

根据下面的文字,概述缇萦救父的经过。答案字数不可超过 100。

公元前 167 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 (淳于 是姓,缇萦 音 tíyíng)。她的父亲淳于意 ,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我叫缇萦,是太仓

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

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

Page 2: 第一册

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

段落大意 说明

1

淳于意以医病出名,曾当官,不久辞职。 这段与题目无关。淳于意不会巴结上司,医病出了名,顶多是个名医,跟他后来被人告上官府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可以不必提他是名医。

2

淳于意的一个病人死了,他被死者丈夫告上官 这是淳于意被判肉刑的原因,重要。府,遭判肉刑。 是“淳于意所医的一个病人死了”,还是“他

医死了一个病人”?肉刑分哪几种,无关紧要,不必写。

3

5

淳于意叹生女儿无用,缇萦又悲又气之余,随 缇萦是听了女儿无用的话才决定上京设法救父父上京。 的,但对这个题目来说,这点不是很重要,所以

不必写。如果字数没超出,当然可以写。

6

8

缇萦请人写奏章,说替父亲感到难过,而且 这番话打动了汉文帝,是重点所在,要写。

一刑后就成了残废,没法改过自新。她愿给 这里不提淳于意为官如何,因为看不出他是为官官府为婢,替父赎罪。 清廉而免于肉刑。

9

汉文帝同情缇萦,认为其言有理,便叫大臣们 重要,要写。商议替代肉刑之法。 汉文帝讲的话和缇萦的奏章有重复之处,所以只

要写“叫大臣们商议替代肉刑之法”就行了。

10

大臣们建议将肉刑改为打板子。于是汉文帝废 不必写“将肉刑改为打板子”,因为重点是除肉刑,缇萦救了父亲。 肉刑废除了,淳于意得救了。肉刑改为什么

都不重要。

11 将肉刑改为打板子,弊病不少。到了汉景帝, 这部分与题目无关,才减轻打板子的刑罚。 不必写。

Page 3: 第一册

答案:

淳 于 意 所 医 某 妇 死 了, 他

被 告 上 官 府, 遭 判 肉 刑。 其

幼 女 缇 萦 上 书 汉 文 帝, 说

替 父 亲 难 过, 且 一 个 人 受

肉 刑 后 成 了 残 废, 无 法 再

改 过 自 新。 她 愿 给 官 府 为

婢, 替 父 赎 罪。 文 帝 同 情 她,

觉 得 其 言 有 理, 便 叫 大 臣

们 商 议 替 代 肉 刑 之 法。 最

终 肉 刑 被 废 除, 缇 萦 救 了

父 亲。( 102 字 )

1.2 现代文理解

现代文作答技巧 :a 理解文章的内容,能概括出来。b 从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c 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的词语。d 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作用。e 体会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f 看出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的思路、归纳出中心思想。g 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i 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阿嬷(注:奶奶)走了。”深夜里,阿爸来电,声音哽咽。

连夜搭车南下,车窗外一片漆黑,黑暗中,那张布满风霜、历经沧桑的面庞竟清晰浮现在我眼前,

Page 4: 第一册

直到眼角渗出泪水,才逐渐模糊……

出生在 60 年代的僻远乡村,痛苦必定与贫穷紧紧缠结在一起,像一张蛛网,盘踞住一个家庭,从这个角落扩延到那个角落。

身染痨病的阿爸整日躺在阴暗的小屋,不时传来阵阵剧咳声。受不了贫病拖累的阿母,终于狠心丢下病弱的老小,远离家门。一家的重担,全落在瘦小的阿嬷肩上。每天,天色微晕,阿嬷就推着一辆破旧的婴儿车出门,巡街扫巷捡拾一些可以卖钱的破铜烂铁。

这是我的童年记忆,记忆中蕴藏着童年时期对贫穷的自卑与憎恶。

从小,我就觉得自己不如人。一个不能赚钱的阿爸,一个捡拾破烂赖以持家的阿嬷,这样的家庭组合让我感到卑微,我总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初中时代,是我自尊心作祟最强烈的时期。我几乎得了自闭症,从不与同学往来,怕同学了解我的状况,知道我的家人,尤其是阿嬷,她的谋生方式简直令我羞耻。

平时,最怕与捡破烂的阿嬷在街头巷尾不期而遇,那蓬松的乱发、满脸的尘垢,乍看之下像是疯妇一般。有一次,我与阿嬷在街中偶遇,她亲切地召唤,引起路人对我行注目礼。当下,我觉得难堪极了,红热的脸,像被一块烧红的铁烙印上,灼痛不堪。从此,老远见到阿嬷的身影,我便闪到另一条巷道,生怕面对阿嬷的热烙的眼神。大庭广众之下,阿嬷的脸,成了我的梦魇,仿佛是恶魔的狰狞面貌,令我厌恶、害怕。

一次。老师要到家里做家庭访问,我心中紧张极了,怕长期以来建构的帷幕一下子被揭露了。当天,我在约好老师来访的时间,刻意支开阿嬷。偏偏,就在老师访谈结束准备离去之际,阿嬷突然推着婴儿车出现在门口,车上一大堆废纸、铁罐。

“你是……?喔!老师喔,我是她阿嬷啦,进来屋内坐啦!”阿嬷热情地招呼老师,一旁的同学却露出讶异的表情:“原来她就是你的阿嬷呀!”仿佛沉积已久的谜底,终于答案揭晓。那眼神,是惊讶、是嘲弄、是……顿时,我觉得受到极大的羞辱和伤害。

送走老师后,我冲进小院,将阿嬷的婴儿车翻倒在地,愤怒地将滚落地面的铁罐踢得铿锵价响,疯狂咆哮着:“为什么你是捡破烂的?为什么你要这个时候回来?为什么你要让我在同学们面前丢脸?……”

当下,阿嬷愣住了,眼睛眨了眨,随即蹲下身去捡拾散落一地的废纸、瓶罐。阿嬷的泪,一滴一滴落在尘土上,不发一言。

Page 5: 第一册

初中毕业后,我离家住校,靠着半工半读完成高中、大学学业。那段日子,我亲身体会到经济窘迫时的难耐,终于理解阿嬷对金钱的迫切与拾荒的无奈心情。

大学毕业,有了稳定的工作,经济获得改善,我总是将大部分的薪水寄回家,希望阿嬷不必再为生活奔波。不止一次劝阿嬷不要再去捡破烂,阿嬷却说:“有什么不好?当作运动,老人需要活动筋骨,才不会生病。”

起初,我实在不能理解阿嬷的固执。直到有一次,我与阿嬷上街,阿嬷看见一个铝罐,本能地

下腰去,却被我用力拉住。我看到阿嬷的眼神从原先乍喜的光彩转为黯淡,我终于明白一件事:“捡拾”已成为阿嬷生活的一种惯性,即使经济无虞,在她的深层意识中也潜藏着一份莫名的执著,是一种苦乐交杂的情怀。理解了阿嬷的心境,我不再坚持要求阿嬷改变什么。去年,我带着男友回南部老家,在车站巧遇阿嬷。

“阿嬷!”我高声喊她,阿嬷回应,沧桑的脸庞露出欣喜。她佝偻的身子依附着那辆婴儿车,两者之间,仿佛是难以分割的宿命。

当她看到我身旁的男友时,笑容突然僵住了,神色紧张,结结巴巴地说:“我……我不是她阿

啦!”

望着阿嬷慌张的神情,我的眼眶立刻充盈着泪水。童年的记忆像一把利刃,同时戳向阿嬷和我的心房。我上前搂住她的肩,亲热地对她说:“你不是我阿嬷,是谁的阿嬷?”阿嬷看着我,又看了男友一眼,她笑了,笑中闪烁着泪光。

夕阳余晖映照着阿嬷银灰的乱发和布满皱纹的脸,黑黝的脸庞映出油亮的光彩。阿嬷笑咧了嘴,露出没有门牙的牙龈,那灿烂的笑容真美,恰如绚丽的晚霞。

那是一张动人的脸:一张坚持、固执,不向环境低头认输的脸;一张刻着艰辛岁月,却无怨无悔的脸。

(方绮《只有岁月才能读懂》)

1 童年中的什么境遇使作者感到“自卑”与“憎恶”? [4 分]

作者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家庭的组合/不会赚钱的爸爸,捡破烂的阿嬷令他感到自卑,阿嬷的谋生方式令他在大庭广众前难堪而感到憎恶。

Page 6: 第一册

2 “老师要到家里做家庭访问,我心中紧张极了,怕长期以来建构的帷幕一下子被揭露了。”a) 上述句子中加点词“帷幕”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3 分]

自己制造的假象b) 为什么“我”当时要建构这样一张帷幕? [3 分]

虚荣心作祟,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家境后,自尊心受不了

3 作者在文中两次在熟人面前遇见阿嬷时,作者的心态有何不同? [4 分]

第一次,他感到无地自容/觉得自己受到极大的羞辱和伤害;

第二次,他内心有着深深的忏悔之情/后悔/惭愧/内疚。

4 作者从哪一件事中理解到阿嬷的拾荒心境? [4 分]

在一次上街时,阿嬷要去捡一个铝罐却被作者阻止了,作者看到阿嬷的眼神中从原先乍喜的光彩转为暗淡,让作者理解了阿嬷的心境。

5 “当下,阿嬷愣住了,眼睛眨了眨,随即蹲下身去捡拾散落一地的废纸、瓶罐。”上述句子中“阿嬷愣住了”的原因是什么? [4 分]

没想到自己给孙女丢了脸/没想到孙女不理解自己。

6 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了阿嬷美丽的脸庞,主要是体现出阿嬷怎样的性格? [4 分]

体现了阿嬷的善良/慈爱/执着/坚持/不向环境低头/无怨无悔(任选 2项)。

7 写出“铿锵”的汉语拼音。 [2 分]

kēng qiāng

8 “大庭广众之下,阿嬷的脸成了我的梦魇。”写出上面句子所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2 分]

比喻修辞法9 “我几乎得了自闭症,从不与同学往来,怕同学了解我的状况,知道我的家人,尤其是阿嬷,她的谋生方式简直令我羞耻。”写出上面复句的类型。 [2 分]

递进复句10 “我觉得难堪极了,红热的脸,像被一块烧红的铁烙印上,灼痛不堪。”

写出上面句子中画线的词,分别是什么词性? [2 分]

形容词,副词

1.3 古代诗文

文言文阅读方法――五步阅读法1 预读 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

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

Page 7: 第一册

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2 抄读 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3 解读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

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4 品读 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 (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5 诵读 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1.3.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齐攻宋,宋使zāng

臧孙子南求救于荆。荆大说,许救之,甚欢。臧孙子忧而反。其御曰:“索救而得,今子有忧色,何也?”臧孙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

而荆王说,必以坚** Expression is faulty **我也。我坚而齐敝,荆之所利也。”臧孙子乃归。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

——臧孙使楚《韩非子》注释: ** Expression is faulty **坚:这里指使宋国坚定了和齐国作战的信心。

1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若有特殊用法请加以说明。南( 名词作状语,向南 ) 说( 高兴,通“悦” ) 许( 答应 )反( 返回,通“返” ) 坚( 使动,使……坚定) 敝( 困乏 ) 拔( 攻占 )

Page 8: 第一册

2 翻译下面的句子。a) 索救而得,今子有忧色,何也?索求救援已经获得,现在您却表情忧虑,为什么呢?

b) 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救援弱小的宋国,得罪强大的齐国,这是人们会担忧的事情,但是楚王很高兴,一定是想(通过表面答应)使我们坚定(与齐国作战的信心)。

3 臧孙子是怎样推断出楚国没有救宋诚意的?臧孙子认为楚王的表现有悖人之常情,据此推断出楚国没有救宋的诚意。

1.3.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

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死后报仇《史记》

1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若有特殊用法请加以说明。殊( 受伤将要死去 ) 走( 跑 ) 且( 将要 )徇( 示众 ) 果( 果然 ) 因( 于是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并说明其句式特点。a) 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燕国听说这件事,说:“齐国为苏秦报仇也太过分了!”(主谓倒装)

3 苏秦为什么要求死后车裂自己?苏秦要求死后车裂自己是为了引诱凶手自投罗网。

1

1.3.1译文:齐国攻打宋国,宋国派臧孙子南下向楚国求救。楚国很高兴,答应给以救援,劲头十足。减孙子忧心忡忡地返宋,他的车夫说:“求救的事如愿以偿了,现在您还忧容满面,为什么?”减

Page 9: 第一册

孙子说:“宋国小,齐国大。为救援弱宋来得罪强齐,这是令人担忧的事;但楚王却那么高兴,一定是想以此来坚定我们抗齐的决心。我们坚持下去,齐兵就会疲敝,楚国的利益便在这里。”于是减孙子回到了宋国。齐人攻下了宋国五座城池,然而楚国的救兵一直没来救援。

1.3.2译文:此后,齐国大夫中有许多人和苏秦争夺国君的宠信,因而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当时没死,带着致命的伤逃跑了。齐王派人捉拿凶手,然而没有抓到。苏秦将要死去,便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人口集中的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当时,齐王就按照他的话做了,那个刺杀苏秦的凶手果然自动出来了,齐王因而就把他杀了。燕王听到这个消息说:“齐国为苏先生报仇,作法也太过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