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25
禪禪禪禪禪禪禪禪 The effect and method of meditation Murphy Chen 2014.10.10

description

應淨心社社長邀約,將在社團聚會中講述,而準備了此份內容。 歡迎在此留言討論: http://buddhanote.blogspot.tw/2014/10/meditation.html

Transcript of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Page 1: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The effect and method of meditation

Murphy Chen2014.10.10

Page 2: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Outline

• 禪修的定義• 禪修的效用• 禪修的方法• 正確的知見• 建議的道場

Page 3: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禪修的定義• 「禪修」 : 為了達到「禪定」而作的修行– 又被稱為「靜坐」或「打坐」。– 英譯為 meditation.

• 「禪定」– 禪 : 禪那(梵語 : Dhyāna )的簡稱– 定 : 三昧(梵文: समा�धि� samādhi ),漢譯

「定」

Source: 維基百科

Page 4: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定• 梵文 : समा�धि� Samādhi

• 又譯 : 三昧、三摩地、三摩提、止、定

• 令心專注於一對象,而達到不散亂的狀態。

Source: 維基百科、佛光大辭典

Page 5: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禪 • 梵文 ध्या�न dhyāna• 巴利文 झा�न jhāna• 日文 禅 ( ぜん )• 英文 zen

• 將心專注於某一對象 ( 止 ) ,以慧對它進行觀察與思索 ( 觀 ) 。

• 有四種狀態 : 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Source: 維基百科、佛光大辭典

Page 6: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定、禪、禪修

禪修

定、禪 : 心的狀態禪修 : 為了達到禪、定所作的修行

Page 7: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禪修的效用 – 身體 / 生理層面• 提升免疫力• 促進健康• 促進放鬆反應 (relaxation response) – 降低

新陳代謝速率、降低心跳速率、降低呼吸速率、降低血壓

• 抒緩疼痛• 降低睡眠需求

Source: wikipedia

Page 8: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禪修的效用 – 心理 / 大腦層面• 提升覺察力• 提升專注力• 提升認知的精準度及細緻度• 保持在平靜、客觀的狀態• 降低焦慮、沮喪• 降低壓力

Source: wikipedia, Scientific American

Page 9: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禪修的效用 – 精神層面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一四)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 ( 斷身見、戒取、疑 , 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生七次後就能涅槃 ) ;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 ( 斷身見、戒取、疑,貪瞋癡薄 , 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一次後就能涅槃 ) ;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 ( 斷身見、戒取、疑、欲貪、瞋恚 , 不再生於人間 , 將在天界證得涅槃 ) ,得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

Page 10: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禪修的方法 - 安那般那念

Page 11: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安那般那念• 安那般那– 巴利文 ānāpāna– 又譯安般、阿那波那。– 指「出息、入息」,即「呼、吸」。

• 安那般那念– 巴利文 ānāpāna-sati–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觀出入息。

Source: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Wikipedia

Page 12: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安那般那念」的作法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何等為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 (根門 : 指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 )

乞食已,還住處,舉衣缽,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繫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淨,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得決定。

遠離五蓋煩惱於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 ( 五蓋 : 貪欲、瞋恚、惛眠、掉舉、疑五種覆蓋善心的煩惱。 )

Page 13: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安那般那念」的作法 – 身念處

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 (內息 : 吸氣。外息 : 呼氣。 )

息長、息短。 ( 知道呼吸的長短 )

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 ( 一切身入( 出 ) 息 : 出入息的長度──初、中、後的一切過程,同時包括了息的特性、存在狀態等。 )

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 ( 一切身行息入 ( 出 ) 息 : 身行逐漸安靜、輕安。透過專念、注意,學習對於粗身行漸次安息、安靜、輕安,進而覺知較細的出入息。 )

初學者專心於練習身念處即可,若有進一步的體會,再往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循序練習。

Page 14: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安那般那念」的作法 – 受念處

覺知喜。

覺知樂。

覺知心行。 ( 心行 : 感受。 )

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 ( 覺知心行息入 ( 出 ) 息:入 ( 出 ) 息時覺知到感受的平息。 )

Page 15: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安那般那念」的作法 – 心念處

覺知心。

覺知心悅。

覺知心定。

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 覺知心解脫入 ( 出 ) 息 : 入 ( 出 ) 息時覺察到心已遠離五蓋煩惱。 )

Page 16: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安那般那念」的作法 – 法念處

觀察無常。

觀察斷。

觀察無欲。

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

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Page 17: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有助於修行「安那般那念」的五種方法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為五?

(1) 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在家居士可受持五戒 :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

(2) 復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3) 復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4) 復次,比丘,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初夜 : 18:00-21:00, 後夜 : 03:00-06:00)

(5) 復次,比丘,空閑林中,離諸憒鬧,是名五法多種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Page 18: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正確的知見

Page 19: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世間正定、出世間正定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七八五)

「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世間正定 : 可往生人、天,但仍有煩惱 ] 何等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 出世間正定 : 可超脫三界,徹底滅除煩惱 ] 何等為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 ( 四聖諦 : 苦、集、滅、道 ) ,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Page 20: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如實觀五蘊無常、苦、空、非我雜阿含經卷第一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Page 21: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如實觀六入處無常、苦、空、非我雜阿含經卷第八(一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正觀故生厭,生厭故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我說心正解脫。

如是耳、鼻、舌、身、意,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比丘!我說心正解脫。

心正解脫者,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如是苦、空、非我,亦如是說。

Page 22: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五十陰魔• 在禪定中,可能會觀察到各種五蘊 (色、受、想、行、識 ) 的境界,每蘊各略說十種境界,共有五十種境界。

• 這些境界是無常的,不要誤以為證果,否則會遭魔擾。

• 「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 《楞嚴經》第 9 卷、第 10 卷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有些道場把氣動、見到光當作是殊聖的境界而去追求、執著,顯然偏離了正法。

• 參閱 : 《五十陰魔》,果煜法師。

Page 23: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建議的學習禪修的道場

• 法鼓山: 初級禪訓班、禪坐共修、禪一、禪二、禪七

• 法鼓山竹科禪修園: 禪修指引、八式動禪、動禪共修、初階禪訓班、初階禪坐共修、禪坐共修、禪一

Page 24: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延伸閱讀

• 坐禪的功能, 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教禪坐, 聖嚴法師• 內觀基礎, 馬哈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