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安

40
依依依依依依依依 依依依依依依依 依依依 依依依

Transcript of 蔡玉安

Page 1: 蔡玉安

依循家人移動路線 紀錄家族的故事計畫人:蔡玉安

Page 2: 蔡玉安

小姐請問你是原住民嗎 ?計畫緣起》

Page 3: 蔡玉安

究竟有沒有原住民血統 ?

外婆:某啦 !我們怎麼會是蕃仔 !

爸爸:我們的祖先應該是從大陸來的。

姑姑:沒有吧 !你媽媽那邊的人長得比較像。

小古公:就算有也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現在早就看不出來了。

媽媽:不知道耶 !沒聽說過。

舅舅:有喔 !我以前有聽長輩說過,阿公這邊大約五代以前好像有一個祖先是。

Page 4: 蔡玉安

家族譜表

Page 5: 蔡玉安

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

Page 6: 蔡玉安

血統問題引發我對家族歷史的好奇

Page 7: 蔡玉安

依循家人移動路線 紀錄家族的故事…… .

Page 8: 蔡玉安

恆春 楓港村 恆春 海口村 台灣 日本

恆春 新竹

因為移動,使他們相遇;因為相遇,所以有了精采的故事 ......

Page 9: 蔡玉安

我的移動計畫我的移動計畫》

奶奶

外婆

爸爸

媽媽

8/18

8/20~8/21

5/11~5/14

4/10~4/12

5/25~5/28

蒐集奶奶曾經營的京都飯店相關資料

追尋光復初期蔡家大宅院

尋找谷關大旅社

重回父母相遇的工廠

漫遊外婆的故鄉

Page 10: 蔡玉安

旅程一時代女強人─奶奶的故事

Page 11: 蔡玉安

奶奶於六年前過世,關於她的故事,姑姑知道的最多……

奶奶於六年前過世,享年 78歲;我和姑姑最近一次見面也是在奶奶的喪禮上,因為奶奶過世後,爸爸和叔叔、姑姑們為了遺產的事鬧得不可開交。拜訪前我的心情很緊張,每次要和許久不見的長輩見面時總是會緊張,幸好當天姑姑見到我和哥哥時,看上去還是像以前一樣開心。我覺得姑姑沒什麼改變,只是神情似乎更像奶奶了。

Page 12: 蔡玉安

姑姑說,奶奶二十多歲就離鄉獨自到外地打拼,不出幾年就與人合夥在北投經營「京都大旅社」養活一大家子人。

這樣獨立的女性在當時是否為普遍的例子 ? 旅館業又是什麼樣的行業 ? 這段旅程中我期望能找到一些答案……

Page 13: 蔡玉安

京都溫泉行館,有些失望的拜訪奶奶的「京都旅館」當年位在光明路上,同一條街現在改名為溫泉路,路旁旅館林立,新舊交陳,當中最早建置的是於一八九六年,日人平田源吾興建的北投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而奶奶的旅館則是成立於光復後,年代和附近大部分的旅館差不多。當天沿著山坡向上爬,終於找到當年「京都旅館」的舊址,現在經營者改名為─「京都溫泉行館」。主體建築的造型沒有太大改變,但外觀及內部裝潢已整體翻新,是一間很現代的旅館,看不見從前的痕跡;走進旅館裡,沒有從前的照片,櫃檯的人員也都很年輕,他們表示這間旅館已經轉手多次,現在的老闆高齡八十多歲,在北投這一帶擁有四間旅館,因為老闆年紀大,不常來店裡,因此不方便幫我們聯繫。

Page 14: 蔡玉安

雖然在「京都旅社」沒有發現好資料,但在路旁的一間陶瓷精品店裡,卻有段意外的收穫,土生土長的老闆娘和我分享當年旅館業的盛況。

Page 15: 蔡玉安

繼續拜訪奶奶經營的第二間旅社…… .

Page 16: 蔡玉安

現已改名為─「明治大飯店」

Page 17: 蔡玉安

帶著舊相本,我獨自前往谷關,住進「明治大飯店」,親身感受飯店裡空氣的味道,並且四處打聽奶奶的故事。

Page 18: 蔡玉安

老相簿的魔力飯店裡的人都知道這件事,大家圍過來一起看那本舊相簿,時間的魔力震撼了每個人,二十年來物換星移,場景變了,照片裡的小女孩也長大了,我和他們分享目前蒐集的家族故事,大家覺得很有趣,自然的也說出自己的故事;旅程中這樣的情景經常上演,只要拿出舊照片,就能很快的拉近彼此的距離,打開家庭背景的話題。

Page 19: 蔡玉安

重遊照片拍攝地

Page 20: 蔡玉安

終於找到認識奶奶的人 !

Page 21: 蔡玉安

旅程二關於我的父親

Page 22: 蔡玉安

我讀到小學二年級時,爸媽就離婚了,從此再也沒有和爸爸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關於他的許多事情我幾乎一無所知這段時間,我去探望父親,同時記下他的故事。

Page 23: 蔡玉安

家族裡應該屬爸爸的故事最精采,因為從小家境富裕、不愁吃穿,所以他總能隨心所欲的去做喜歡的事,例如到戲院拜師學畫電影看板、參加廟會的燈籠製作,為了出國當水手去補習班學英文,跟著隔壁的日本太太學日文歌等… …

Page 24: 蔡玉安

三十多年前,爸爸就擁有自己的相機,也因此留下許多當時的影象,透過父親介紹這些照片,築起我對台灣光復後新竹地方樣貌的想像。

Page 25: 蔡玉安

最後爸爸決定用寫信的方式告訴我關於家族的故事。

Page 26: 蔡玉安

旅程三

外婆的海邊小村落

Page 27: 蔡玉安

外婆其實只比父親年長幾歲,但兩人成長的環境卻南轅北轍,外婆生活大半輩子的村子並不富庶,生活簡單樸實,卻擁有一股安靜平和的氣氛,我從國中後就沒有再回到村子裡,僅依稀記得片段的童年回憶,此次再回去想要更認識這個台灣南端的小漁村。

Page 28: 蔡玉安
Page 29: 蔡玉安

回到海口村,遇見巷口雜貨店的阿公恆春鎮車城鄉海口村是外公和媽媽的故鄉。外公 30歲就過世了,聽說是因為肝癌的緣故,古公說我像原住民的臉孔應該是來自於外公,全家我和媽媽最像他,媽媽說我們的好脾氣也是傳自於外公,他是村裡有名的好好先生。

Page 30: 蔡玉安

借宿小古公家小古公是外婆的弟弟,他們相差 11歲,兄弟姊妹裡他們兩人感情最好,小時候回海口老家時總會順道到小古公家坐一坐,當時的我是一堆小孩中的一個,沒什麼機會,也不太敢和小古公說話,這次獨自拜訪小古公,感覺自己長大了,能很自然地和小古公在飯後天南地北的聊家裡的事。我問小古公,這麼多年沒回來了,真的還記得我是當時的哪個小蘿蔔頭嗎 ?古公笑著說:「當然記得啊 !你小時後就是這樣黑黑的、笑起來甜甜的,當然記得啊 ! 」我發現小古公和我記憶中的樣子差不多,只是少了下排的牙齒。

Page 31: 蔡玉安
Page 32: 蔡玉安

以前外公他們捕魚、種洋蔥,現在採芒果。

Page 33: 蔡玉安

旅程四

媽媽的 19歲工廠之戀

Page 34: 蔡玉安

從母親這一輩開始,歷經台灣社會轉變,鄉村的年輕人都到大城市打拼。

Page 35: 蔡玉安

那一天媽載著我南下高雄,事隔二十多年,她不太確定工廠的確切位置 ,在鼓山區繞了二個多鐘頭後,終於找到水泥廠,以及當年接送工人的小路,但爸媽相遇的那間工廠已經不在了,改建為高鐵的修理基地,媽媽說這裡的小工廠少了許多,多被大工廠取代,不過後頭那座山的模樣倒是一點也沒變。

Page 36: 蔡玉安

回到當年媽媽半工半讀的學校,學校附近的街道已拓寬,許多當年媽媽生活的場域已物換星移,求學的回憶只能存在相簿中。

Page 37: 蔡玉安
Page 38: 蔡玉安

心得感想

物換星移的感覺在執行計畫的過程中一直湧現,二十年間除了景象改變,人與人的關係似乎也在改變。提出這項計畫之初,原本單純的認為調查自己的身世會是一件有趣的事,直到真正開始進行後,才發現不如想像中的輕鬆愉快,計劃過程中有許多時候甚至是心情沉重、令人想逃避的,因為想要打聽家族裡的事,就必須再次面對家中的這些窘境。

其實每個家都有自己的問題,始終存在,像是一種慢性疾病,容易被忽視;參加這項計畫前我選擇利用忙碌的生活,和家族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份計畫給予我動力和勇氣,再次審視這項疾病,開始面對從前所逃避的一切、重新梳理與家人的關係。

Page 39: 蔡玉安

傳家寶箱讓傳承工作繼續下去……紀錄家族故事不完全像做文史調查工作,反而較像在處理一項傳承的課題;身在一個不愛提往事的家族裡,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積極的被傳承者,然後思考如何將故事傳下去。

Page 40: 蔡玉安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