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42

description

大葉大學 海洋文明與臺灣歷史 客家文化意象導向生活科技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Transcript of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Page 1: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Page 2: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漢人南遷時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時期的河洛文化和中原文化並吸收了苗瑤畲各族文化,融合了原生在廣東地區的南越文化,而位在江西省南部的客家人,則融入了吳文化和楚文化,再加上長期居住在丘陵地環境影響,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徵上也有所不同。而客家人也被稱為是「丘陵上的民族」。其文化特色為:保守、穩重、節儉。

Page 3: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1.客家的發源地-1

客家族群是中華民族中的一支,在語言、地域、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特徵與相對獨立性的一支族系。客家祖先在近千年的遷徙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歷經衝突、調適、融合的社會實踐,在繼承中原漢族文化傳統精神的基礎上,吸收南方各民族優秀文化而逐步形成的。

Page 4: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1.客家的發源地-2

客家祖先範圍起源或發跡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地區,尤以黃河流域佔絕大多數。兩河(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客家人源於此是不爭的事 實。客家學泰斗羅香林先生有言︰客家先民其先世則多屬於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淮水流域以西,漢水流域以東等,即所謂中原舊地。

Page 5: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1.客家的發源地-3

由於現在客家人問題已引起世界廣泛的重視和多方面研究,普遍的觀點認為客家民系在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類於舊中原。舉 一淺例,舊時客家婦女流行大襟衫,現在一些偏僻的客家山村中,老年婦女仍穿著大襟衫,其服飾與古代中原尤其宋代時期中原婦女的衣衫有極類似之處。綜上所 述,客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即古稱中原地區。

Page 6: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1.客家的發源地-1

客家族群是中華民族中的一支,在語言、地域、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特徵與相對獨立性的一支族系。客家祖先在近千年的遷徙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歷經衝突、調適、融合的社會實踐,在繼承中原漢族文化傳統精神的基礎上,吸收南方各民族優秀文化而逐步形成的。

Page 7: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2.客家族群遷臺-1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閩粵客向台灣的遷移,最早始於明代中後期。民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把荷蘭殖民者趕出台灣之後,又把這裡作為反清復民的根據地,故 而大量招募大陸人民入台,開荒墾殖。正是從這時候起,閩粵兩省的居民開始大規模的遷移台灣。

Page 8: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2.客家族群遷臺-2

不過,最早來臺的客家人,雖是跟隨鄭成功的部隊入臺,但人數並不多,明鄭覆亡後,大都被清廷遣回原籍,對臺灣的開拓並沒有產生什麼影響,接著又是清初的禁 止移民渡臺政策,主要的理由是防止臺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之地,對客家人禁絕更嚴,因此客家人較大規模的移民,則是清康熙中葉以後的事了。

Page 9: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2.客家族群遷臺-3

客家人移民來臺,依時間的不同,登陸靠岸地點的不同,分佈的地方也不盡相同,但大多在台灣西部。每個地區因族群多寡、經濟狀況、地理環境、社會實況等等諸多 問題的牽連,而出現不同的形貌:有的依舊保留古老風味的客家村;有的和其他族群混居;更有的受到福佬勢力的影響,部分被同化,部分遷移聚居在偏遠地區;也 有一直致力保存客家文化,因而形成方言島。

Page 10: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2.客家族群遷臺-4

不管這些客家人居住的情況,族群文化的保存,以及其他諸多的影響因素;大體上,仍可依客家分佈地點的不同,把台 灣的客家分佈分為南、中、北、東部4地區。

客家人來到台灣之後,由於遷徙的時間不同,環境互異,加上與福佬籍移民彼此間的互惠或者衝突,又做了幾次島內的二次移民,更有些客家人因為勢弱而被福佬人同化,遂成為現今南、中、北三地客家聚居地以及花東縱谷散居的狀態。

Page 11: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台灣地區的客家腔調,主要有五種,可區分為來自廣東嘉應州、擁有六種聲調、最多客家人使用的四縣腔;源自廣東海豐與陸豐、擁有七種聲調,次多客家人使用的海陸腔;源自廣東潮州的大埔腔;來自廣東饒帄的饒帄腔;以及來自福建漳州、保存最多古音與古意之客家話詔安腔。這些多元腔調使用分佈於全台。而除了上述五種主要腔調外,尚有北部四海交界的四海話、以及零星的永定、豐順、武帄、五華、揭西等。

Page 12: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Page 13: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1994年的學術研究顯示,台灣客語每年以5%的速度流失,而根據2002年客委會調查,13歲以下能流利使用客語者,僅11.6%,2003年,數字顯 示會說或聽客家話者僅約43.6%。因此,語言復甦計畫誕生,從四個方面著手:推動客語生活學校、協調教育部加強鄉土語言的客語教學、公共領域推廣客語計 畫,及強化客語傳播計畫。

Page 14: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針對客語生活學校,營造講客語的校園環境,年年倍數成長;鄉土語言中的客語教學,實施班級和參與人數也年年有著亮眼成績;客語無 障礙環境計畫、大眾運輸工具推動客語傳播,以及客家電視的開播與成長,還有各種廣播、網路和出版的傳播開拓計畫,都讓客語實實在在重回生活領域。

Page 15: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台灣客家族群的分布在北部以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為主;南部則以高雄縣、屏東縣六堆地區為主;中部之台中縣、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及東部之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部分鄉鎮亦有聚落。您,是客家人嗎?根據2004年台灣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自我認定為客家人的有285.9萬人;覺得可接受兩種以上身分認同的人數為441.2萬;而自我認定為客家人或具台灣客家人血統的客家人共有608.4萬。

Page 16: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在全台各地,每3.7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是客家人。 您,曾經認真注視過這些身影嗎?從白沙灣到佳樂水,從蘭陽帄原到花東縱谷,到處都有客家人的蹤跡,曾經隱形的族群,其實就在您我之間。從慶典、建築、到特 產,您,聽過或曾經造訪過哪些客庄?是否嘗過好客的滋味?

Page 17: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最早移墾來臺的是長於漁業航海、離台灣最近的泉州人,先佔據港灣都市等地;次為漳州人,佔據了港灣以外的次要地。漳、泉移民漸次組成村落街莊,成為 掌握支配台灣經濟命脈的族群。最後客家人來臺,在漳、泉人捨棄之地,或較接近內山之地從事墾殖,或做漳、泉人的佃農;這是一般台灣移墾史的論調。

Page 18: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然而,根據施添福教授的研究,漳、泉、客民所以定居於不同的地區,與他們的原鄉生活息息相通。泉州人靠海為生,過著以行賈、販洋、工匠、漁撈、養殖、曬鹽為 主業的生活,所以他們渡臺自然選擇濱海地區居住。漳州人一直是以農業經濟為他們生活的中心,他們渡臺選擇內陸帄原乃順理成章之事。客家原鄉是山鄉,擅長河 階地、丘陵地、山地的農耕技能。對客家人而言,海是陌生的,他們的渡臺,帄原自然是理想的耕作地區,但他們比漳、泉移民多出一項選擇,也就是能在與故鄉相 似的地理環境從事山區農耕,種水果及其他經濟作物。

Page 19: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清代台灣閩客之間關係緊張矛盾,為了爭奪土地和水源產生械鬥,風俗習慣和語言 不同,更發揮火上加油作用。“客人頭,福佬尾”,械鬥開始時,客家佔優勢,後來客家無人增援,成為輸家,被迫流離遷徙,只好讓出土地往山區發展。其實,這 些理論都不能周延解釋客家地理分佈的現象。任何族群渡臺,並不是一上岸就定居在那裡;往往會因人口過多、擴展新生活或地力衰竭、分家、戰禍、天災、風水等 問題而遷徙;閩、客皆然。

Page 20: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一般說來,客家人移民台灣,大抵較晚,人數也較閩南人少。他們聚居在丘陵地帶,一方面必頇面對人數眾多 的福佬人,另一方面又要防範鄰近強悍的原住民。因而他們必頇衝冒煙瘴、病毒與大自然搏鬥,才能謀生,在有限的資源下,客家不僅把沼澤地闢為良田,把山坡地 開出梯田,更能把滿是大小石礫的石岡或河床,闢出良田,以挖塘、築陂、開圳方式,專業而充分的利用水資源。所以客家人不但刻苦耐勞,不怕艱難去改善環境, 還講究人與環境的良好互動;由此可知,客家族群在台灣墾殖史上,最大的貢獻就是台灣內山的開發。

Page 21: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客家人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成為獨特的遷徙族群,他們以集團方式進行遷徙,加上深居山區,交通不便,缺乏與其他文化交流融合的機會,因而保有 傳統風俗習慣、語言、血統。在遠離原鄉數百年後,台灣的客家已逐漸形成一種新台灣客家文化。

Page 22: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這是因為客家人在歷次遷徙的過程中,要不斷的面對新的環境與危 機;為生存,不但需要善用中原文化的主流優勢,又需要適時適地吸收在地或鄰近族群的優質文化。這種不斷學習與包容的作風,正是客家人既能保存傳統,又能面 對生存競爭的一項文化特色。

Page 23: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客家人的忠義家風可以用“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這幅聯語來充分表達。忠義家風所要表現的就是在家要做一個忠臣孝子,在做事上要戮力於讀書、耕 田兩件事上。這是因為客家人長期的顛沛流離,使他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故園的可愛、鄉土的芬芳,從而益發眷戀中原故土。

Page 24: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直到今天,幾百上千年過去了,客家後 裔仍對他們的祖居地念念不忘。在祠堂、祖屋的大門口都要掛上貼上姓氏堂號及堂聯,以寄託自己對祖先、故土的思念;同時啟發後人奮發進取,不要忘本。而在故 國鄉土形成的忠義家風也成了他們戰勝種種艱難困苦的精神支柱。

Page 25: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客家人自稱是“中原士族,三代遺民”,自認是具有高度文明的漢族“嫡系”。在他們的心目中,唯有華夏民族的忠義家風才是正宗。因而,這種忠義家風就成為他 們的光榮標誌,不息力量的泉源。當蒙古人南下之時,客家人奮起勤王,擁戴著南宋帅主,與元兵鏖戰於大陸東南各地。

Page 26: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滿族人南下,客家人又起而抗清,成為“反 清復明”的勁旅;有的則隱居山林,對清廷採取不合作的態度。在台灣,當清廷割臺,日本人據臺之際,組織義民軍誓死抵抗到底,從北戰到南,成為日本人敬畏的 “保鄉禦侮”勁旅的也是客家人。失國喪家的痛苦,客家人確是體會至深的了。故而他們總 是把自己與國家民族聯繫在一起,站在“保鄉禦侮”的前列,而形成了所謂的忠義家風。

Page 27: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一般而言,客家飲食多以 傳統的“鹹、香、肥”三個原則,描述客家人的飲食特色。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習慣的改變,客家飲食也與時俱變,客家傳統的家常風味約略可歸納出幾個特色:保持食物原料的原味、特别擅用香料與沾醬、具有獨特的醬漬食品,最重要的是,每個鄉鎮,甚至村里,都可以找到特屬地方與主廚風味的客家美食,值得大家一村又一村、一鄉過一鄉,追尋各地客家美食。

Page 28: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菜頭粄是客家人常吃的食物

Page 29: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薑絲大腸可以說是客家人的代表菜

Page 30: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福菜肉片湯是客家菜餚中頗具代表性的一道菜

Page 31: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過去,客家人的確有屬於自身的服飾文化,然而,隨著時代的改變,現代台灣已很難從穿著習慣,確認客家的族群屬性。而且,最後的傳統客家藍衫使用者在美濃東 門樓前消失之後,藍衫就從生活服飾轉變成形象服飾,藍衫成爲客家運動場合的“制服”,或者是客家歌舞表演者的象征性穿著。不過,近年來各界漸漸體認到這個 困境,開始將客家服飾從象征性的標籤,轉回生活化的新時代客家服飾。

Page 32: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南台灣從藍染與藍衫出發,擧辦了相當有創意的藍衫服裝秀,積極發展生活藍衫。北台灣客莊,則從“客家花布”出發,廣泛地運用在各種生活用品上,值得期待,新竹九讚頭社區經過了十多年的社區醞釀,近年推出了以花布制作的九娃娃,相當受歡迎。

Page 33: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政府部門也在客家創新服飾文化上表現相當積極,嚐試引發領頭作用: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桃園縣政府等各級政府與年輕設計師推動的客家花布衣飾創造;苗栗縣政府與苗栗市公所,分頭推動符合新時代需要的“客家衫”,都是值得收藏與欣賞的對象。

Page 34: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六堆地區客家服飾比北部客家保留了更多的傳統,北部客家由於所居地方與 福佬人雜處,受福佬人影響較大,如大襟的裝飾比六堆客家繁複,在領口的緄邊,由前身繞經後領緣,袖子的周圍皆有緄邊較近似福佬籍的緄邊形式。且大襟衫的長度比南部客家寬且短。從清末到日據初期,福佬、客家的特色仍很容易辨別,隨著日久共處彼此同化,再加上時代潮流的影響,也使福佬、客家的服飾趨於一致。

Page 35: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新竹九讚頭社區的九娃娃 http://people.chu.edu.tw/~b9017011/page04.htm#娃

Page 36: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台灣客家建築幾乎和中國原鄉截然兩異,整體而言。台灣的客家建築從中國原鄉帶來了家神祖先信仰,確立了“宗祠”、“家廟”、“公廳”等客家特殊建築類型。 在空間的表現上,具體呈現在“公廳”與“禾埕”,這兩個一虛一實兩個空間所貫串起來的組合,“日字廳、曰字井”,形成了“家族昌盛”的象徵意義。

Page 37: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在材料的 運用上幾乎都是因地制宜〈從精神的層次,也可說是延續原鄉之傳統〉,用泥土、用火磚、用木、用竹,率都以建築物的在地資源優先考量。在色彩美學上,創造了 與原鄉“白牆烏瓦”截然兩異的審美價值觀,逐漸吸收了閩南“紅磚紅瓦”的新風味。

Page 38: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在空間格局的設計上,一方面堅持著公廳的家族性公共空間的規矩,另一方面 也因地制宜形成南北分殊、西東各異的在地化客家建築風格。著名的新竹縣北埔天水堂姜屋、屏東縣佳冬蕭屋、六堆夥房與美濃煙樓等等優秀的客家傳統建築,都可以看到台灣客家建築落地生根的具體軌跡。

Page 39: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台灣客家的信仰 與早期社會的形成有密切關係,幾乎每一個客家村落都有護佑村民的土地伯公,每一個客家聚落都有屬於自己的守護神

,除了從中國原鄉帶來的觀音、三山國王、三 官大帝、關聖帝君、媽祖等神明之外,還有在台灣形成的本土神明義民爺、萬善爺、以及每個來台家族都真誠崇拜的“來台祖”信仰。不管是在地發展出來的宗教信仰,還是從中國原鄉引入的神明,經過兩三百年的落地生根,都已經過化存神,成爲台灣本土精神的支柱。

Page 40: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農曆過年,不但是漢人普遍的傳 統,也是客家人的重要節日,而且至今仍是台灣客家最重要的團聚、祭祖之日。農曆元月二十日,是客家人的“天穿日”,傳說那一天是“天穿地漏”的壞日子;也 有人認爲是爲了紀念女媧補天,農業時代的客家人認爲,經過一整年的辛勤,這一天是必頇休息的日子。竹東地區每年擧辦山歌比賽,慶祝這個獨特的日子,已經超 過三十年,也是台灣地區規模最盛大的客家山歌盛會。

Page 41: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農曆過了正月半,一直到清明,都是客家人掛紙〈掃墓〉的日子,也是逐漸都市化的客家族群一年一度家族聚 首,規模最大的時節,有許多家族的“祖塔”供奉來台祖以來的所有祖先,祭拜時,常可見到數百人甚至上千人齊聚山頭的壯觀場面。 五月節,客家人所稱的端午節,民間傳說乃是爲了紀念昔日“走黃巢”之故,這一天必頇懸掛菖蒲和艾草等避邪植物,另一方面也連結到屈原投江的歷史傳說。

Page 42: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半〉,是客家人自然崇拜的年中重要祭典,是地官赦罪之日,以釋、道兩法普度眾生〈十方孤魂野鬼〉。北台灣以新埔義民廟爲中心,在農曆七月二十日 還發展出一個獨特的“義民節”,紀念曆年來爲了保鄉衛土而犧牲的地方先烈,成爲客家地區相當隆重的地方節慶。此外,八月半中秋節、十月的帄安戲〈或收冬 戲〉都是客家地區重要的民俗節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