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骨干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15
校校校校校校校校校校校校 校校校 校校校校校校校校校校 2010 校 6 校 2 校

description

广东省教育厅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课题

Transcript of 校际骨干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Page 1: 校际骨干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校际骨干教师团队建设研究吴向东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2010 年 6 月 2 日

Page 2: 校际骨干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我省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有长效机制去推动 建设互助协作的教师团队,形成骨干教师的学习共

同体,是一个较好的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课题提出的背景

Page 3: 校际骨干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学习共同体理论 该理论有两个根本的观点: 一是认为学习是社会协商对话的过程,完全独立的个人学

习是不存在的。从科学家的研究活动来看,任何一个科学理论观点都是要放到科学家群体中去接受检验和质疑的,即是社会协商对话的过程。维果茨基认为学习是由外(在社会中学习)而内(个体)的内化过程。

二是认为知识是分布在群体及人造物品中的,即知识是社会性的,是需要分享和交流才能内化到个体认知结构中去的。骨干教师中的每位成员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需要在分享、交流和协作中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才能丰富和提升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这是一定要形成骨干教师团队来发展每一个人的出发点。

理论基础

Page 4: 校际骨干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学习共同体理论 知识的情境性:在真实情境中学习 默绘知识:在实践中锻炼 在团队中提升能力

理论基础

Page 5: 校际骨干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关于分权组织的理论 分权组织的理论是对目前集权化、等级制的组织形态

的批判。目前在企业界逐渐引起瞩目的海星组织理论和混序组织理论,都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分权组织对集权化、等级制的工业时代的组织模式的挑战。骨干教师团队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本身是没有权力关系的较松散的组织,从本质上来说就不是集权化和等级制的,而是如海星组织那样的平等的、分权的。因而分权的组织理论在指导校际骨干教师团队的组织建设上,能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理论基础

Page 6: 校际骨干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虚拟团队的理论 借助网络技术已经可以使身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去

共同完成一件事情。 美国科普耐克等提出了虚拟团队的 90/10 法则( 科普耐克, 2003 ),强调了虚拟团队的成功 90% 取决于人, 10% 取决于技术。关于虚拟团队的理论对于把网络技术作为重要的团队沟通和协作工具的校际骨干教师团队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理论基础

Page 7: 校际骨干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团队建设的突出目的是通过全体成员的协作实现共同目标。本团队的目标定位为技术支持下的小学科学课程的创新建构与实施,其模式定位为鸢尾花( IRIS )模式,并依此形成一些列的课程设计单元和优质课案例。

在此过程中,学员将把自己从单一的教材实施者,转变为课程设计与实施全过程的创造者,实现从课程实施的客体到课程创新的主体的转变,从而从根本上提升骨干教师培训的质量。具体研究的问题与内容如下:

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研究内容

Page 8: 校际骨干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1 )教师团队的协作互助方法与策略研究 跟踪学习 20天期间骨干教师团队的协作互助学习方法探索,这是形成教师团队的第一阶段。 “三人行”小组共同完成某一单元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理论基础:社会建构学习与学习共同体

骨干教师回本地之后,主要依赖网络的跟踪辅导期间的团队协作互助的方法探索,这是团队建设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对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个挑战,如何使之有效非常重要 协作软件的应用,可以详细记录每个人的参与与更改记录 通过协作软件本身锻炼协作能力

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研究内容

Page 9: 校际骨干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2 )团队品质的研究 能真正长久维系团队和推动团队发展的是一些心理文

化层面的团队的品质,这是本研究提出的一个假设。培养哪些品质对团队教师的成长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以及如何培养出 这些品质,需要通过行动研究去探索。

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研究内容

Page 10: 校际骨干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开放──放下固有观念的羁绊去主动悦纳新知 同理心──设身处地地理解与接纳他人 共同意义──为实现个人和群体的共同意义而团结

协作 浪漫──享受美和灵感带来的快乐 创新行动力──在实现共同意义中富有创造性地独

立思考和富有激情地行动

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研究内容

Page 11: 校际骨干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本工作室成员只有 15 人左右,样本数较少,再结合本研究属于探索性研究的实际情况,拟定采用行动研究和调查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

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的三轮实验来进行,即,每年都有一轮骨干教师的培训,三年共三轮,每轮培训都对前一轮的教师团队建设实验进行改进;每轮培训分为两个阶段:跟师学习期间的面对面团队建设阶段(在学院的理论培训属于互相熟悉),岗位实践期间的主要通过网络的团队互助阶段,两个阶段的团队活动方式的不同必然要采取不同的团队建设的方法和策略,本研究要对此进行探索性的实践研究。

研究方法、过程与阶段设计

Page 12: 校际骨干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每一轮的研究方法如下: 1 )面对面的跟师学习阶段(每轮 20天)。基于学

习共同体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现代组织理论,通过访谈拟定调查的题目和调查表,对骨干教师关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观念和经验做出评价。调查与评价分为起始和结束 2次,通过这些团队发展状况方面的数据,获取教师团队建设的方法和策略,并总结教训,为下一轮的研究提供经验。

研究方法、过程与阶段设计

Page 13: 校际骨干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每一轮的研究方法如下: 2 )通过网络连接的岗位实践阶段(每轮 3 个月以

上)。选定一个或整合多个网络软件作为教师团队交流协作的平台,在面对面跟师学习期间做好培训工作,并形成一定的工作规则和习惯,这些规则和习惯包含着今后岗位实践阶段教师团队协作共进的方法与策略以及团队品质的塑造。比如选择wiki 作为教师协作备课的平台,形成“三人行” 互助小组,一起完成优质课的协作设计和实践反思,以养成协作的品质等。通过探索性的积累和改进,形成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团队的特色。

研究方法、过程与阶段设计

Page 14: 校际骨干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每一轮的研究方法如下: 3 )绩效评估。每轮研究结束,将以教师的显性成果——

课程创新设计与实施的情况,以及论文、优质课等的质量和造成的影响等进行等级评定。为此,骨干教师在拟定子课题项目时,建议参考韦钰院士主持的修订课标的内容标准,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有研究基础的内容选题,课题选题题目形式建议如下:

“光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的课程创新设计与实施 “生物多样性 的课程创新设计与实施 “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

存” 的课程创新设计与实施 这样具体化的选题有利于骨干教师直接形成论文和案例成

果和发表。

研究方法、过程与阶段设计

Page 15: 校际骨干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1 )论文:教师团队的建设策略;教师团队品质探索

2 )研究报告:教师团队建设研究报告

预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