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地标认识一座城 -...

1
主编:郭瑞 电话:010-82296734 编辑:刘亚文 电话:010-82296736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课改研究 2018年7月4日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7 周刊 课程图纸 课程观察·韩相福 理想课程:推进学科与生活双向融合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前基础教育 课程有两类:学科课程和生活课程。 有人认为,学生在学科课程中学习知 识,然后到生活课程中实践。在我看 来,这是极其错误的理解。 学科知识本身就是生活经验的 提炼与抽象,从品格养成角度看,中 小学生正处在了解生活、认知生活, 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 时期,如果教育只强调学科知识,会 让学生亲近了学科、远离了生活,走 向技术理性,甚至造成人格扭曲;从 学习成效角度看,只有与日常生活 联系紧密的东西才更容易被学生接 受和理解。 长期以来,学科课程呈现给学生 的多是知识的结构,对于知识来自哪 里、怎样在生活中应用关注不够,没有 打通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学 死知识、死学知识。而生活课程,特别 是一些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实 践而实践,没有发挥学科对生活探究 的促进作用,导致活动热热闹闹,探究 却无深度。 学科课程与生活课程割裂,学生 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无法养成。推 进学科与生活双向融合是大势所趋。 完成双向融合,要做到课程观念、课程 内容和学习方式三方面融合。 一是课程观念的融合。 教师应当认识到:教育即生活,课 程也是生活。学科课程不是为生活做 准备,学科课程就是生活本身。学科 课程与生活课程双向融合,需要教师 具有培养“整体的人”观念,促进学生 品格和能力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人 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探究中 建构自己。培养“整体的人”不是将学 科知识简单叠加,而是要求教师有整 合思维,打破学科界限,将本学科与其 他学科融合,将学科课程与生活融合, 形成对学科、生活和自身的整体认知、 全面理解和把握。 二是课程内容的融合。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以学科逻辑为主线建构的,优点是方 便知识的传授和快速获得间接经验, 缺点是学科与学科、生活割裂;生活课 程是以学生兴趣和需求为基础,以心 理逻辑为主线建构的,强调脱离书本, 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优点是培养 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生活感受,缺 点是不系统、不连贯。 学科课程与生活课程并非水火不 容。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来自哪里、 数学是如何建构的、数学如何走向生 活应用……这些是学科知识,生活化 的数学则包括数学史、数学家、数学故 事等内容。再比如风筝课程,内容包 括风筝的历史、风筝的诗歌、风筝的制 作、风筝的绘画、风筝的歌曲、风筝的 动力等,包含了历史 、文学 、艺术 、科 学、工程、数学等学科内容,通过对风 筝的探究,可以让学生用学科思维看 生活、用学科视角看世界。 三是学习方式的融合。 探究是学科课程与生活课程最基 本的学习方式,一种是对学科的探究, 一种是对生活的探究。实现学习方式 融合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的探究生活 化、生活课程的探究学科化。 学科课程是生活的压缩与抽象, 教师要求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科知识就 必须进行生活化解读,将学科知识回 归生活,才能让学生走近学科,感受学 科的魅力。 需要警惕的是,学科课程探究生 活化能让学生学习兴趣更浓、课堂氛 围更活跃,但学生的学习不一定更有 成效。这是因为学科课程探究生活化 不是学科学习的全部,学生在对学科 与生活深刻理解后的自我重新建构才 是最重要的,经历这一过程的学生才 能“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比如小学 数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一课的 学习难点是长方体的线与线、面与面 的关系和空间想象。有的教师创设 “切土豆”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切土 豆的过程中感受长方体与正方体的 线、面关系,在趣味盎然中突破了难 点,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建构。 生活课程探究学科化,可以有效 避免学生在生活课程学习中的经验 绝对化、思维肤浅化、收获碎片化问 题,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生活本质。 比如“身边的植物”主题活动中,教师 帮助学生用数学方法统计植物种类、 用语文方法描写植物、用科学方法研 究植物、用美术方法绘画植物……生 活探究学科化,开阔了学生探究的视 角,让探究变得立体 、丰富 、有效 、有 深度。 学科课程与生活课程双向融合、 深度融合,才是课程的理想形态。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双语 小学执行校长) 河南省郑州市第六十九中学的“走进地标,与美同行”课程通过让学生了解郑州地标建筑,引导学生体会 地域美、建筑美,并通过丰富的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阎永华 李政伟 课程背景 城市地标建筑是城市的文化、灵魂, 表达了城市的一种精神。学校对建筑知 识的教学停留在介绍世界各国的地标建 筑,对本地地标建筑涉及的少或浅显。 学校1000余名学生中外来务工子 女占在校生总人数的 2/3,调研发现,学 生对郑州的20个地标建筑认识的不 多。开设“走进地标,与美同行”课程, 可以让小公民们认识、了解、探索郑州 地标建筑的艺术价值,有助于学生深入 了解郑州、热爱郑州,为郑州的发展作 贡献。 课程目标 通过“建筑艺术”的教学,了解郑州建 筑历史。初步了解郑州建筑的造型、建造 年代、功用、装饰图案、材质、文化故事、设 计理念等知识,并学习写生、绘制建筑作 品,制作建筑模型、设计旅游产品。 在参观、考察建筑的过程中搜集有 关建筑资料,在写生、制作、创作有关建 筑作品过程中了解建筑的造型特点,在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采访等方法中学 习有关建筑的知识和创作方法。 在各项活动中激发热爱郑州、热爱 生活的情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体会 成功创作的乐趣、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课程内容 共3个单元16课时,课程学习结束 后举行成果综合展示活动。 第一单元:美丽地标初识 感受建筑:最美建筑我知道、我用 镜头看世界(2 课时) 考察建筑:美丽郑州我来了(1 课 时) 鉴赏交流:我眼中的郑州建筑(2 课时) 第二单元:美丽地标共鸣 画画建筑:画笔下的郑州建筑(3 课时) 做做建筑:我手中的郑州建筑(2 课 时)、我手中的郑州建筑—立体模型 (2 课时) 第三单元:地标美再创造 设计创想:我是设计师(2 课时)、我 是一日导游(1 课时)、我是郑州好市民 (1 课时) 课程实施 课堂学习:教师授课与学生搜集资料 相结合,感受郑州地标建筑的历史和美。 校内活动:制作地标模型、绘制地 标图像以及展示分享活动。比如“我用 镜头看世界”,让学生在校园内练习摄 影,为外出学习做好准备。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建筑考 察,比如“美丽郑州我来了”,学生到选 定的地标建筑进行参观、考察,完成学 习任务,并为参观的地标建筑设计一日 游路线和旅行产品。 课程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学习态度评价 (10%)、学习过程评价(50%)、作业档案 袋(20%)、小组成果展示(20%)。 学习态度评价:出勤率、学习工具 准备率。 学习过程评价:按照每单元、每课 时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打分。 作业档案袋评价:根据档案袋设 计、资料搜集、作品完成情况、有无获 奖证书。 小组成果展示评价:参与度、文字 说明、作品数量、展览设计,根据学习校 本课程展览会场情况给分,小组成绩为 每个成员的本项成绩。学期末总成绩 为等级评定。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第六十 九中学) 课程故事 36 天救护行动 吴迪 教学楼洗手台旁摆着一盆千佛手,是学生在“多肉植物 DIY”课程学习中种植的。千佛手的茎叶肥厚饱满,赏心悦目。 不知道哪个“熊孩子”把洗手液倒进了千佛手盆中,原本茂盛的 叶子一夜之间掉了大半,我接下来的教学计划也被打乱了。 当务之急是救护。学生把掉落的叶片冲洗干净,拿回玻璃 温室,准备好营养土,像平时一样插叶育苗。为了防止掉叶恶 化,学生给这盆被“污染”的千佛手换了新土。 妥善安置千佛手后,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样的处理能否挽 救千佛手的生命?”“洗手液会不会烧死多肉植物?”他们的疑问 比平时更多、更真实。我决定借机让课程学习更进一步:明确洗 手液与多肉植物生长的关系。 就这样,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师生一起拟定研究计 划:一是持续观察温室内扦插叶片和千佛手的生长情况,做好记 录。二是借助网络和书籍,搜集洗手液与多肉植物生长的材 料。三是将多渠道获得的信息综合,最终回答这个问题。 布置课题的第二天,有学生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 们找到了洗手液浇灌植物的例子,洗手液中含有氮,氮可以作为 肥料促进植物的生长。”这是一个好消息。 但是没过几天,玻璃房那边却传来了坏消息:重新培育的千 佛手叶子已经有一半开始变黑,并有萎缩迹象。 一筹莫展之际,课题小组成员看到化学教师在进行无土栽 培研究便向其请教,化学教师建议:“不妨测测洗手液的酸碱 性。”学生们立刻行动,结果显示洗手液呈弱碱性,结合文献资 料,结论是洗手液不会对植物造成伤害性后果。 那是什么原因?课题小组又陷入了困境。最终,在生物教 师的帮助下,学生们找到了千佛手枯萎的原因:用洗手液浇灌植 物需要先将洗手液稀释,然后与泥土混合均匀之后再使用,同时 注意用量和方法。 之后的10天里,发生了更严重的事情,千佛手的叶子一片 一片掉光了!掉落的叶片慢慢变黑、干枯、死亡,但就在此时,学 生们也发现了一线生机—千佛手的枝干还是绿色。终于,在 救护行动的第29天,光秃秃的千佛手顶端冒出两个嫩芽;第36 天,又冒出3个侧芽。5个黄绿色的嫩芽让学生兴奋不已,千佛 手活了! 千佛手喜获重生,让我们又回到当初的喜悦之中,让这场意 外事件走向圆满结局。更让我欣慰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能力都 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远远超出了先前的教学计划。课程推着学 生走,学生推着教师走,我也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崇明区前哨学校) 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学生可能与多肉植物的特性擦肩而 过;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如何设计、实施实 验;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作为教学新蕾的教师吴迪可能延续着 先前的预设和习惯,走着一条平坦的路。一场意外,一个“惹祸” 的孩子、一盆“重生”的千佛手,带着师生一起经历了一次“重 生”。 当然,这也不算是意外。 课改之初,我们对中小学拓展课程价值就做了“自主选择、 主动发展”的定位。拓展课程的目标不是“死”的,而是因时、因 地的一种生成,我们希望学生在真实的体验、经历中获得学习成 果,从这一点上讲,这次“重生”是一种回归,它的精彩来自教师 长期对课改初衷的坚守—重视学生的每次发问。 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真心之问,是学习内容预设的重要来 源,吴迪老师在这一点上把握得比较好。当然,仅仅拥有这种意 识不足以支撑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还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和 教学经验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做好“分内事”,还要秉持一颗热爱 生活之心做好“分外事”,让知识、经验与课程实施良性互动,让 学生拥有的知识越来越多、教师的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生活越 来越有趣,也让课程越来越精彩。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学院) 20 个地标认识一座城 重视学生的每次发问 郑耀虎 点睛 “走进地标,与美同行”课程有3 个亮点:一是主题体现跨学科性,二是 课程实施重实践,三是评价完整、 多元。 当前,一些校本课程是没有评价 的,教师设计许多互动环节,内容很丰 富,唯独缺少课程评价。不仅仅是评 价,有活动没体验、活动设计无法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等都是学校设计课程时 不能忽略的。该课程的设计却恰巧解 决了这些问题。 从课程育人角度看,这门课程让 学生与学校、与城市建立连接。学校外 来务工子女占学校总人数 2/3,那么多 非本地生源的学生在郑州上学,怎样让 他们与郑州发生关系?这门课程不仅 满足了学生了解郑州的需求,同时与育 人联系起来,这一点弥足珍贵。 从课程设计看,让学生可以轻松 学习。国家课程容量大、要求高,学生 学习时缺少乐趣。这门课程的设计则 更加灵活、丰富,让学生学起来快乐、 有意思。 最后对这门课程提 3 点建议: 更改课程名称。这门课程的名称 是“走进地标,与美同行”,并不是严格 意义上的课程名称。课程命名必须要 准确,不能写得像论文标题一样,这也 是许多课程存在的问题。 学习任务不要太琐碎。学习方 式足够丰富,但学习任务设置过多, 可能导致学生慢慢对这门课程失去 兴趣。设计学习任务,需要教师首 先明确活动与任务的区别,并把小 任务变成大任务,避免任务碎片化。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要一致。这 门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建筑之 美,但是课程真正关注的是“地标”。 建筑不等于地标,而且第三单元才是 真正的关于地标的内容。课程目标与 课程内容的一致性,是教师设计课程 时一定要关注的。 点评嘉宾:新课程标准编制参与者、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崔允漷 课程设计应体现“一致性” 晒晒学习成果 兰“扣”童心 在古罗马,最初的纽扣是 装饰品。为了训练学生的动手 能力,增强审美情趣,重庆市沙 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结合“兰韵 文化”,开设了“纽扣画”课程。 从准备材料、构图绘画、上 色到粘贴纽扣,一颗颗五颜六 色的扣子在学生精心挑选下, 组合成一幅幅色彩搭配鲜明、 明暗层次得体的作品。 “纽扣画”不是只有纽扣, 兰花、兰草等都是学生的创作 素材。学生给自己的作品起名 字,并将作品简介生成二维码, 粘贴在作品右下角,方便读 取。学校也专门开辟空间用以 展示学生成果。 李洁/图文

Transcript of 20个地标认识一座城 -...

主编:郭瑞 电话:010-82296734 编辑:刘亚文 电话:010-82296736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课改研究2018年7月4日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7版周刊

课程图纸

课程观察·韩相福 ⑤

理想课程:推进学科与生活双向融合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前基础教育

课程有两类:学科课程和生活课程。

有人认为,学生在学科课程中学习知

识,然后到生活课程中实践。在我看

来,这是极其错误的理解。

学科知识本身就是生活经验的

提炼与抽象,从品格养成角度看,中

小学生正处在了解生活、认知生活,

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

时期,如果教育只强调学科知识,会

让学生亲近了学科、远离了生活,走

向技术理性,甚至造成人格扭曲;从

学习成效角度看,只有与日常生活

联系紧密的东西才更容易被学生接

受和理解。

长期以来,学科课程呈现给学生

的多是知识的结构,对于知识来自哪

里、怎样在生活中应用关注不够,没有

打通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学

死知识、死学知识。而生活课程,特别

是一些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实

践而实践,没有发挥学科对生活探究

的促进作用,导致活动热热闹闹,探究

却无深度。

学科课程与生活课程割裂,学生

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无法养成。推

进学科与生活双向融合是大势所趋。

完成双向融合,要做到课程观念、课程

内容和学习方式三方面融合。

一是课程观念的融合。

教师应当认识到:教育即生活,课

程也是生活。学科课程不是为生活做

准备,学科课程就是生活本身。学科

课程与生活课程双向融合,需要教师

具有培养“整体的人”观念,促进学生

品格和能力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人

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探究中

建构自己。培养“整体的人”不是将学

科知识简单叠加,而是要求教师有整

合思维,打破学科界限,将本学科与其

他学科融合,将学科课程与生活融合,

形成对学科、生活和自身的整体认知、

全面理解和把握。

二是课程内容的融合。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以学科逻辑为主线建构的,优点是方

便知识的传授和快速获得间接经验,

缺点是学科与学科、生活割裂;生活课

程是以学生兴趣和需求为基础,以心

理逻辑为主线建构的,强调脱离书本,

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优点是培养

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生活感受,缺

点是不系统、不连贯。

学科课程与生活课程并非水火不

容。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来自哪里、

数学是如何建构的、数学如何走向生

活应用……这些是学科知识,生活化

的数学则包括数学史、数学家、数学故

事等内容。再比如风筝课程,内容包

括风筝的历史、风筝的诗歌、风筝的制

作、风筝的绘画、风筝的歌曲、风筝的

动力等,包含了历史、文学、艺术、科

学、工程、数学等学科内容,通过对风

筝的探究,可以让学生用学科思维看

生活、用学科视角看世界。

三是学习方式的融合。

探究是学科课程与生活课程最基

本的学习方式,一种是对学科的探究,

一种是对生活的探究。实现学习方式

融合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的探究生活

化、生活课程的探究学科化。

学科课程是生活的压缩与抽象,

教师要求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科知识就

必须进行生活化解读,将学科知识回

归生活,才能让学生走近学科,感受学

科的魅力。

需要警惕的是,学科课程探究生

活化能让学生学习兴趣更浓、课堂氛

围更活跃,但学生的学习不一定更有

成效。这是因为学科课程探究生活化

不是学科学习的全部,学生在对学科

与生活深刻理解后的自我重新建构才

是最重要的,经历这一过程的学生才

能“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比如小学

数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一课的

学习难点是长方体的线与线、面与面

的关系和空间想象。有的教师创设

“切土豆”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切土

豆的过程中感受长方体与正方体的

线、面关系,在趣味盎然中突破了难

点,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建构。

生活课程探究学科化,可以有效

避免学生在生活课程学习中的经验

绝对化、思维肤浅化、收获碎片化问

题,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生活本质。

比如“身边的植物”主题活动中,教师

帮助学生用数学方法统计植物种类、

用语文方法描写植物、用科学方法研

究植物、用美术方法绘画植物……生

活探究学科化,开阔了学生探究的视

角,让探究变得立体、丰富、有效、有

深度。

学科课程与生活课程双向融合、

深度融合,才是课程的理想形态。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双语

小学执行校长)

河南省郑州市第六十九中学的“走进地标,与美同行”课程通过让学生了解郑州地标建筑,引导学生体会地域美、建筑美,并通过丰富的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阎永华 李政伟

课程背景

城市地标建筑是城市的文化、灵魂,

表达了城市的一种精神。学校对建筑知

识的教学停留在介绍世界各国的地标建

筑,对本地地标建筑涉及的少或浅显。

学校 1000 余名学生中外来务工子

女占在校生总人数的2/3,调研发现,学

生对郑州的 20 个地标建筑认识的不

多。开设“走进地标,与美同行”课程,

可以让小公民们认识、了解、探索郑州

地标建筑的艺术价值,有助于学生深入

了解郑州、热爱郑州,为郑州的发展作

贡献。

课程目标

通过“建筑艺术”的教学,了解郑州建

筑历史。初步了解郑州建筑的造型、建造

年代、功用、装饰图案、材质、文化故事、设

计理念等知识,并学习写生、绘制建筑作

品,制作建筑模型、设计旅游产品。

在参观、考察建筑的过程中搜集有

关建筑资料,在写生、制作、创作有关建

筑作品过程中了解建筑的造型特点,在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采访等方法中学

习有关建筑的知识和创作方法。

在各项活动中激发热爱郑州、热爱

生活的情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体会

成功创作的乐趣、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课程内容

共 3个单元 16课时,课程学习结束

后举行成果综合展示活动。

第一单元:美丽地标初识

感受建筑:最美建筑我知道、我用

镜头看世界(2课时)

考 察 建 筑 :美 丽 郑 州 我 来 了(1

课时)

鉴赏交流:我眼中的郑州建筑(2

课时)

第二单元:美丽地标共鸣

画画建筑:画笔下的郑州建筑(3

课时)

做做建筑:我手中的郑州建筑(2课

时)、我手中的郑州建筑——立体模型

(2课时)

第三单元:地标美再创造

设计创想:我是设计师(2课时)、我

是一日导游(1 课时)、我是郑州好市民

(1课时)

课程实施

课堂学习:教师授课与学生搜集资料

相结合,感受郑州地标建筑的历史和美。

校内活动:制作地标模型、绘制地

标图像以及展示分享活动。比如“我用

镜头看世界”,让学生在校园内练习摄

影,为外出学习做好准备。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建筑考

察,比如“美丽郑州我来了”,学生到选

定的地标建筑进行参观、考察,完成学

习任务,并为参观的地标建筑设计一日

游路线和旅行产品。

课程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学习态度评价

(10%)、学习过程评价(50%)、作业档案

袋(20%)、小组成果展示(20%)。

学习态度评价:出勤率、学习工具

准备率。

学习过程评价:按照每单元、每课

时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打分。

作业档案袋评价:根据档案袋设

计、资料搜集、作品完成情况、有无获

奖证书。

小组成果展示评价:参与度、文字

说明、作品数量、展览设计,根据学习校

本课程展览会场情况给分,小组成绩为

每个成员的本项成绩。学期末总成绩

为等级评定。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第六十

九中学)

课程故事

36天救护行动□吴 迪

教学楼洗手台旁摆着一盆千佛手,是学生在“多肉植物

DIY”课程学习中种植的。千佛手的茎叶肥厚饱满,赏心悦目。

不知道哪个“熊孩子”把洗手液倒进了千佛手盆中,原本茂盛的

叶子一夜之间掉了大半,我接下来的教学计划也被打乱了。

当务之急是救护。学生把掉落的叶片冲洗干净,拿回玻璃

温室,准备好营养土,像平时一样插叶育苗。为了防止掉叶恶

化,学生给这盆被“污染”的千佛手换了新土。

妥善安置千佛手后,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样的处理能否挽

救千佛手的生命?”“洗手液会不会烧死多肉植物?”他们的疑问

比平时更多、更真实。我决定借机让课程学习更进一步:明确洗

手液与多肉植物生长的关系。

就这样,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师生一起拟定研究计

划:一是持续观察温室内扦插叶片和千佛手的生长情况,做好记

录。二是借助网络和书籍,搜集洗手液与多肉植物生长的材

料。三是将多渠道获得的信息综合,最终回答这个问题。

布置课题的第二天,有学生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

们找到了洗手液浇灌植物的例子,洗手液中含有氮,氮可以作为

肥料促进植物的生长。”这是一个好消息。

但是没过几天,玻璃房那边却传来了坏消息:重新培育的千

佛手叶子已经有一半开始变黑,并有萎缩迹象。

一筹莫展之际,课题小组成员看到化学教师在进行无土栽

培研究便向其请教,化学教师建议:“不妨测测洗手液的酸碱

性。”学生们立刻行动,结果显示洗手液呈弱碱性,结合文献资

料,结论是洗手液不会对植物造成伤害性后果。

那是什么原因?课题小组又陷入了困境。最终,在生物教

师的帮助下,学生们找到了千佛手枯萎的原因:用洗手液浇灌植

物需要先将洗手液稀释,然后与泥土混合均匀之后再使用,同时

注意用量和方法。

之后的 10 天里,发生了更严重的事情,千佛手的叶子一片

一片掉光了!掉落的叶片慢慢变黑、干枯、死亡,但就在此时,学

生们也发现了一线生机——千佛手的枝干还是绿色。终于,在

救护行动的第 29天,光秃秃的千佛手顶端冒出两个嫩芽;第 36

天,又冒出 3个侧芽。5个黄绿色的嫩芽让学生兴奋不已,千佛

手活了!

千佛手喜获重生,让我们又回到当初的喜悦之中,让这场意

外事件走向圆满结局。更让我欣慰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能力都

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远远超出了先前的教学计划。课程推着学

生走,学生推着教师走,我也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崇明区前哨学校)

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学生可能与多肉植物的特性擦肩而

过;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如何设计、实施实

验;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作为教学新蕾的教师吴迪可能延续着

先前的预设和习惯,走着一条平坦的路。一场意外,一个“惹祸”

的孩子、一盆“重生”的千佛手,带着师生一起经历了一次“重

生”。

当然,这也不算是意外。

课改之初,我们对中小学拓展课程价值就做了“自主选择、

主动发展”的定位。拓展课程的目标不是“死”的,而是因时、因

地的一种生成,我们希望学生在真实的体验、经历中获得学习成

果,从这一点上讲,这次“重生”是一种回归,它的精彩来自教师

长期对课改初衷的坚守——重视学生的每次发问。

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真心之问,是学习内容预设的重要来

源,吴迪老师在这一点上把握得比较好。当然,仅仅拥有这种意

识不足以支撑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还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和

教学经验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做好“分内事”,还要秉持一颗热爱

生活之心做好“分外事”,让知识、经验与课程实施良性互动,让

学生拥有的知识越来越多、教师的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生活越

来越有趣,也让课程越来越精彩。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学院)

20个地标认识一座城

重视学生的每次发问□郑耀虎

点睛

“走进地标,与美同行”课程有 3

个亮点:一是主题体现跨学科性,二是

课 程 实 施 重 实 践 ,三 是 评 价 完 整 、

多元。

当前,一些校本课程是没有评价

的,教师设计许多互动环节,内容很丰

富,唯独缺少课程评价。不仅仅是评

价,有活动没体验、活动设计无法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等都是学校设计课程时

不能忽略的。该课程的设计却恰巧解

决了这些问题。

从课程育人角度看,这门课程让

学生与学校、与城市建立连接。学校外

来务工子女占学校总人数 2/3,那么多

非本地生源的学生在郑州上学,怎样让

他们与郑州发生关系?这门课程不仅

满足了学生了解郑州的需求,同时与育

人联系起来,这一点弥足珍贵。

从课程设计看,让学生可以轻松

学习。国家课程容量大、要求高,学生

学习时缺少乐趣。这门课程的设计则

更加灵活、丰富,让学生学起来快乐、

有意思。

最后对这门课程提3点建议:

更改课程名称。这门课程的名称

是“走进地标,与美同行”,并不是严格

意义上的课程名称。课程命名必须要

准确,不能写得像论文标题一样,这也

是许多课程存在的问题。

学习任务不要太琐碎。学习方

式足够丰富,但学习任务设置过多,

可能导致学生慢慢对这门课程失去

兴趣。设计学习任务,需要教师首

先明确活动与任务的区别,并把小

任务变成大任务,避免任务碎片化。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要一致。这

门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建筑之

美,但是课程真正关注的是“地标”。

建筑不等于地标,而且第三单元才是

真正的关于地标的内容。课程目标与

课程内容的一致性,是教师设计课程

时一定要关注的。

点评嘉宾:新课程标准编制参与者、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 崔允漷

课程设计应体现“一致性”

晒晒学习成果

兰“扣”童心在古罗马,最初的纽扣是

装饰品。为了训练学生的动手

能力,增强审美情趣,重庆市沙

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结合“兰韵

文化”,开设了“纽扣画”课程。

从准备材料、构图绘画、上

色到粘贴纽扣,一颗颗五颜六

色的扣子在学生精心挑选下,

组合成一幅幅色彩搭配鲜明、

明暗层次得体的作品。

“纽扣画”不是只有纽扣,

兰花、兰草等都是学生的创作

素材。学生给自己的作品起名

字,并将作品简介生成二维码,

粘贴在作品右下角,方便读

取。学校也专门开辟空间用以

展示学生成果。 李洁/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