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 - oshc.org.hk ·...

48

Transcript of 201105 - oshc.org.hk ·...

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1

工作場所防火安全

• 進行熱能工作時,沒有配備滅火

設備

• 工人在工地隨處棄置煙頭

• 使用及儲存危險品的方法不正確

• 消防裝置不妥善,以致消防系統

不能發揮作用

常見的防火安全問題如前文所提到,大部分工作場所

的嚴重火警都是發生在建築地盤、商

業處所及工廠。而這幾類的工作場所

都有其常見的防火安全問題。

建築地盤• 工地隨處放置包裝鬆散及易燃的

建築材料

• 電線負荷過重或保護不佳

• 工人進行焊接工作時,沒有留意

附近環境

商業處所• 走火通道阻塞

• 出口及逃生門上鎖

• 長期開啟防煙門

• 室內或走火通道上使用易燃物料

作裝飾用途

• 室內有雜物堆積,阻礙救火工作

• 非法改建樓宇的間隔或改變樓宇

的用途

• 消防設備缺乏適當維修及保養或

擅自更改或被拆除

• 消防設備被雜物阻礙,影響其正

常運作

工廠• 走火通道阻塞

• 出口及逃生門上鎖

• 防煙門長時間打開或遭損壞

• 不小心使用或儲存過量的易燃

物品

• 電力負荷過重,造成過熱

• 電線損壞、殘破及欠缺妥善維修

• 機器和貨物欠缺妥善管理

• 不小心處理切割工序

• 非法改建樓宇的間隔或設計

• 消防設備缺乏適當維修及保養或

擅自更改或被拆除

• 消防設備被雜物阻礙,影響其正

常運作

以上種種的防火安全問題,不但

會增加火警發生的機會,更會阻礙火

2005

849 807 776 777 800

2006 2007 2008 2009

848378028116 8210

7444

0

10002000

30004000500060007000

8000

9000

年份

宗數

火警總數 涉及工作場所的火警

圖二:消防處近五年火警總數統計數字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6 68

57

4

14

18

10 10

02468101214161820

年份

宗數

嚴重火警總數 涉及工作場所的嚴重火警

圖三:消防處近五年嚴重火警統計數字

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1

工作場所防火安全

工清楚明白機構的緊急應變計劃、認

識防火安全措施、火警指示的內容,

以及逃生時應注意的事項等。此外,

亦應提供一些特別的安全訓練給火警

應急組組員,例如急救護理、使用消防

設備及處理緊急事故等,令他們可以

在火警發生時,更有信心地執行職務。

火警演習要令員工和應急小組熟悉緊急應

變程序,單靠緊急應變計劃及防火安

全訓練是不足夠的。機構應定期安排

火警演習,讓員工熟習有關程序。一

旦不幸發生火警,員工能夠作出迅速

反應,減低傷亡及損失。而在演習後,

機構應對演習加以檢討,並作出相應

的改善行動。

總結火警的發生往往會導致人命傷亡

及財物損失。要減低火警發生的機會,

必須從經驗中學習,汲取過往的教訓,

針對以往常見的防火安全問題,制定

相關的防火措施。而工作地點負責人

亦應制定有效的防火管理計劃,例如

提供防火安全訓練,制定緊急應變措

施,進行防火安全檢查及定期進行火

警演習等,以確保工作人員在安全的

環境下工作。

勢的撲滅及救援進度,令火勢迅速蔓

延,大大增加火災的後果及嚴重性。

所以,我們不能漠視防火安全問題,

一定要消除工作場所內所有潛在防火

問題,並做足相關的防火安全措施。

防火安全措施通道及工作場所整理• 切勿鎖上離開工作地點的通道

• 每一個出口均須註明「出口」及

「EXIT」字樣,並須符合消防處處

長公布的實務守則中有關照明出

口標誌的規定

• 所有逃生途徑均須保持在安全的

狀況,及不受阻礙

• 保持良好工場整理,避免積聚雜

物垃圾

可燃及易燃物品• 可燃及易燃物品應遠離熱源或

火種

• 易燃物品的存量和擺放地點須符

合法例要求

• 若儲存的數量超過豁免量,則須

要向消防處領取危險品倉庫牌照

電力• 電力裝置(例如:電線及制箱)須

由註冊電力工程人員安裝及維修

保養

• 避免插座負荷過大

• 電器應擺放在通風良好的地方,

並須定期清理

其他• 在規劃樓宇的使用時,加上消防

的考慮因素,例如利用走廊通道

分隔可燃物品及熱源

• 設置足夠的消防裝置及設備

• 擺放貨物時應避免阻礙及影響消

防裝置及設備

• 制定防火檢查表,以進行定期的

防火巡查

• 制定緊急應變計劃,包括火警指

示、疏散程序、定期進行火警演

習、防火宣傳及訓練等

火警緊急應變措施防火安全措施可有效減低火警發

生的機會,萬一不幸發生火警,有效

的火警緊急應變措施可以減少人命傷

亡和財物的損失。而機構亦能盡快回

復正常的業務運作。要制定有效的緊

急應變措施,首先要擬定緊急應變計

劃,然後為員工提供相關訓練,並定

期進行火警演習及檢討有關的計劃。

緊急應變計劃緊急應變計劃的主要內容應包括

但不局限於以下各項:

• 制定火警指示及清楚定明發現火

警和聽到火警警報的處理程序

• 安排疏散程序

• 購置所需緊急應變設備及予以妥

善保養

• 成立火警應急組協助火警發生時

的疏散及救援工作

• 標明走火通道位置及集合地點

• 張貼有關資料於當眼處以作提醒

防火安全訓練擬定緊急應變計劃後,機構要為

員工提供相關的安全訓練,以確保員

返回目錄

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1

工作安全行為計劃之實踐 - 成功個案分享

化,形成一個良好循環,令安全行為

文化持續保持於高水平。

工作安全行為推廣:中華電力有限公司-安全使用樓梯

除進行工作安全行為觀察及就結果進行分析外,良好及全面的工作安全行為推廣策略亦甚為重要。中電將「安全使用樓梯」作為其中一項重點推廣的工作安全行為,並於公司內進行全方位的宣傳,向員工推廣安全使用樓梯:

• 舉行「樓梯安全推廣計劃揭幕禮」,邀請高級管理層出席及分享安全使用樓梯之重要性

意作出如使用扶手等安全行為。東西

區署理資源編序經理丘健寧先生亦指出,要員工跟進公司的安全行為要求,管理層以身作則是非常重要的。故此,管理層同事於日常工作中,會時刻實踐安全行為,作為模範讓員工跟從。至於整體工作安全行為計劃的發展,中電近期利用身心語言程式學(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或簡稱NLP),希望進一步改善員工在行為介入及反饋時溝通的技巧,從而强化企業工作安全行為的文化。

持續進行工作安全行為計劃:瑞安建業有限公司

工作安全行為計劃必定要持續進

行,以反映員工之工作安全行為是否有改善,與及制定長遠改善策略。瑞安建業有限公司早於 2003年開始研究工人安全行為修養,並分別於 2004、2006及 2009年,在公司地盤內進行大規模工作安全行為觀察,調查及分析工人作出不安全行為的原因,以提升工友之安全工作行為百分比。觀察範圍包括釘板、扎鐵、落石矢、雜項、泥水、電器、冷氣及消防八項工種,重點觀察以下項目:

• 使用電動工具• 使用風車鋸床• 使用安全帽• 使用耳塞• 使用護眼罩• 使用手套• 使用安全鞋• 正確吊運方法• 使用工作台• 使用安全通道上落工作地方• 使用手工具• 攜帶手工具方法• 使用危險物質• 處理建築廢料及垃圾• 擺放廢料

圖六、製作安全使用樓梯小冊子

圖七、進行安全使用樓梯行為觀察

圖八、製作安全使用樓梯揮春

圖九、於梯間貼出樓梯安全提示

• 委任安全隊長負責推廣樓梯安全的訊息

• 就安全使用樓梯進行工作安全行為觀察,並向員工公佈有關觀察及分析結果

• 於梯間張貼安全使用樓梯提示標貼

• 製作安全使用樓梯單張及揮春等宣傳品,並派發予同事

• 向員工展示過往發生於其他機構╱場所之樓梯意外個案剪報

• 派發紀念品獎勵安全使用樓梯的人員等

輸電及供電業務安健環經理陳炳

照先生表示,經過全面的宣傳、教育

及推廣後,現時員工均明白安全使用

樓梯的重要性,並於上落樓梯時,樂

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1

工作安全行為計劃之實踐 - 成功個案分享

每次得出觀察結果後,瑞安均會將有關與前次觀察結果作比較,從而找出需重點改善的範疇。以下是近年瑞安針對工作安全行為觀察結果而進行的跟進改善行動:

改善行動 詳情

「紅黃牌」制度 如工友作出嚴重不安全行為,會發「黃牌」警告;嚴重者則會直接出紅牌,若黃牌後再犯亦

會發「紅牌」要求離開地盤。

改善前線管理人員的溝通技巧 為前線管理人員提供溝通技巧訓練,希望他們能以溫和態度督導員工的安全工作行為,令

員工易於接受意見。

舉辦大型推廣活動 找出重點項目(例如個人防護裝備的使用),舉辦大型活動向工友推廣安全工作行為。

利用家人的影響力 舉辦家庭活動日,邀請工友帶同家人出席,並於其中表揚良好安全表現的工友,讓工友及其

家人知道做好安全是光榮的事情,鼓勵工人改善不安全行為。

「血的教訓」 進行安全訓練時,盡量加入多些意外個案,令工友留下深刻印象,明白不安全行為的嚴重後

果。

利用朋輩的影響力 在每個工作隊伍中選出一名工友擔當安全風紀的工作,該風紀得到合適訓練後,就會在工

地作提醒工友安全行為工作。

締造公司安全文化氣氛 管理層在所有會議、日常巡查及工作期間都談論有關行為修養的事項,前線管理人員亦每

日向工友提及,再加上推廣活動的配合,令工地洋溢良好工人行為修養之安全文化氣氛。

安全健康及環保部助理經理羅偉冠先生表示,從幾次工人安全行為修養調查中,最有意思的發現是不同人士對工友會否作出安全行為改變的影響力。如圖十所示,只有勞工處人員或安全主任在場,大部份工人會即時作出行為的改善,其他則只有部份工人作出改善。如果公司能將其他管理人員的影響力都提升,工人行為必定有很大改善,特別是管工及打理人則更為重要。因為他們是對工人的最前線管理人員。故此,瑞安執行不少措施加強前線管理人員的影響力,藉此進一步改善工友的工作安全行為。

近次工人安全行為修養調查亦開始著重於安全文化方面的調查。在進行工作安全行為觀察之餘,亦以問卷形式收集工友對不同安全文化範疇的看法,從而了解如何進一步加強公司之安全文化。因為文化會影響行為,行為亦會影響文化,故此,若能夠提升安全文化水平,亦會有助改善工作安全行為的情況。

圖十、不同人士對工人的安全行為的影響力(2004年調查)

總結從以上個案分享可見,實施工作安全行為計劃確實有助

機構改善員工安全行為的情況。希望以上經驗能有助讀者們

於其機構內實施工作安全行為計劃。

嗚謝以下機構提供資料:

電訊盈科有限公司

高衞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中華電力有限公司

瑞安建業有限公司

(排名不分先後)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百分比%)

78.20%

71.80%

51.10%47.70% 46.60%

42.50% 40.80%

21.30%

勞工處人員 安全主任 工程經理老總 管工 業主 打理人 工友

返回目錄

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1

國際安全工作場所推行現況

• 自我審核「國際安全工作場所計

劃」的成效

聯網現已推行了一連串的安全項

目工作,包括已有約 40位同事完成了

有關推行安全氣候評估及工作安全行

為的培訓課程。課程主要教導同事一些

特別的評估工具,如「安全氣候指標」

及「工作安全行為」,以評估機構現行

的安全文化,找出須改善的不安全行

為,藉著觀察及跟進,潛移默化,讓安

全行為成為習慣,及持續改善不安全

的行為。至於工作安全氣候指數的調

查工作,已有 4,600位聯網同事完成了

問卷,回覆率超過 35﹪,現正進行資

料分析工作,有關調查工作會持續進

行,目標是可以達到約 5成的回覆率。

而各醫院亦為部門一些高風險工序,

如救護車服務及社康護士的工作,引

入「工作安全行為」模式,正處於訓練

及觀察階段。宣傳推廣方面,工作小

組除了舉辦口號創作比賽外,更分別

到 7間醫院作巡迴展覽,直接將職安健

的訊息帶給員工,參加人數多達 2,600

人。聯網的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審

核人員的培訓會在 4月中完成及後進行

自我審核。

除九龍西醫院聯網外,當瑞安承

建有限公司及瑞安建築有限公司認識

到由世界衛生組織 (WHO)提倡,並由

香港職業安全健康局協助策劃的「國際

安全工作場所計劃」時,他們相信這可

能是瑞安在提升安全工作表現的新路

向。他們聯絡職安局了解「國際安全工

作場所計劃」的背後理念及具體內容

後,獲公司管理層的支持及參與,進

行申領「國際安全工作場所」認證的工

作便正式開展。在公司安健環主導委

員會的支持下,委任合共 8名同事,成

立專責小組,由安健環部門高級經理

作為小組領導,進行申領認證工作。

瑞安一直沿用OHSAS18001安全

管理系統。首先考慮將「國際安全工作

場所計劃」的要求,融合現有系統當

中,善用資源、避免架床疊屋。他們重

新檢視現有系統,在研究過程中,發現

大部分要求與現行OHSAS18001理念

大致相同。而當中有些元素看來比較

新穎,例如工作場所的設計及採購、

職業健康的監察及檢討、較易受傷人

士的安全計劃與及安全工作場所網絡

等項目要求,對瑞安來說較為新鮮。

因此專責小組就以上元素作出探討,

進行有關工作,包括制訂發展政策,

執行計劃及評估成效等程序。瑞安檢

視現有安全政策,發現政策內容與相

關要求接近。然而各小組應重新制訂

一份「安全計劃書」,而此計劃書相信

有助各同事明白「國際安全工作場所計

劃」的要求,同時,亦可補充現行安全

及健康管理系統不足之處。在申領的

過程中,小組得到各同事的支持及參

與,特別是公司管理層對此申領事項

作出的承諾及資源的投放,安健環主

任的專業指導與及職安局同事的技術

支援,令到認證得以順利進行。瑞安深

信,申領了這項認證有助他們在安全

工作上持續進步,並可以在「零事故」

最終目標路程上邁進一大步。

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是另一間

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安全工作場所

計劃」的公司。中華煤氣有限公司是從

職安局舉辦的講座中得知世界衛生組

織的「國際安全工作場所計劃」。計劃

內容全面,有助公司進一步提升安全

健康計劃,與社區發展,強化工作安全

文化。因此,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正

籌備參與「國際安全工作場所計劃」。

現在,公司正積極籌備「國際安全工作

場所」的認證工作,當中包括成立工作

小組,編寫「國際安全工作場所」計劃

書等。準備工作正進行得如火如荼,

當達致「國際安全工作場所」準則的要

求時,便會開展認證工作。

為了更有效提升安全社區的效益 ,

職業安全健康局於本年 5月 30日舉辦

「第七屆中國香港安全健康社區工作坊

及年會」。期望上述參與機構能順利通

過確認程序成為首批獲取「國際安全工

作場所」證書的機構,並成為「國際安

全工作場所」成員,協助宣傳、推廣及

分享成功經驗。

返回目錄

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e 2011

如何評定職業性失聰

4類特別高噪音工作1. 對石塊、混凝土或大理石使用機動

研磨、開鑿、切割或衝擊工具,或

在該等工具使用時,完全或主要在

該等工具的緊鄰範圍內工作;

2. 在建築工地內使用撞擊式打樁或板

樁的機器,或完全或主要在該等機

器的緊鄰範圍內工作;

3. 完全或主要在噴砂打磨作業的緊鄰

範圍內工作;或

4. 完全或主要在槍擊操作的緊鄰範圍

內工作。

指定高噪音工作的例子1. 完全或主要在槍擊操作的緊鄰範圍

內工作。

2. 在建築地盤、石礦場操作風炮、打

樁機、碎石機;

3. 在紡織廠操作紡紗機、織布機;

4. 在五金製品廠操作五金啤機、車床;

5. 在木具製造廠操作車床、刨床、圓

鋸、高速鑽板機;

6. 在塑膠廠操作壓碎塑料機。

申請補償及聽力測驗欲申請補償的人士,須以指定表

格提出申請;及呈交有關的受僱工作資

料。管理局會按申請人提供的資料作出

核實。如管理局裁定申請人符合職業方

面的規定,便會安排申請人接受聽力測

驗和醫療檢驗,以確定其失聰程度及引

致失聰的原因。在確定申請人符合獲得

補償的規定後,管理局便裁定補償的款

額,然後向申請人發出一份補償裁定證

明書,列出他因噪音所致的失聰程度、永

久喪失工作能力百分比及應得補償款額

等詳情。

失聰方面的規定經聽力測量法在 1、2及 3千赫頻率

量度得的平均聽力損失需符合規定:

1. 雙耳聽力損失 - 雙耳的神經性聽力

損失均不少於 40分貝,而至少有一隻耳的聽力損失是由噪音所致;或

2. 單耳聽力損失 - 僅有一隻耳朵的神經性聽力損失不少於 40分貝,而且該耳的聽力損失是由噪音所致。

再次補償1. 職業方面的規定:

• 在對上一次成功地獲得補償的申請日期後,曾受僱在香港從事指定的高噪音工作合共最少3年;及

• 在申請前 12個月內曾按連續性合約(即連續 4星期或以上為同一僱主工作,每星期工作最少18小時)受僱於指定的高噪音工作。

2. 失聰及進一步永久喪失工作能力的規定:

• 經聽力測驗確認罹患雙耳聽力損失或單耳聽力損失;及

• 由管理局根據聽力損失程度而裁定的永久喪失工作能力百分比,較上一次成功獲得補償申請時的永久喪失工作能力百分比為高。

僱主與僱員保護聽覺的責任職業性失聰是無法醫治的,因此從

事高噪音行業的僱主和僱員,都應注意

採取足夠安全措施保護聽覺,以免受損。

以下是僱主與僱員,須注意的一般安全

措施。

僱主須注意的事項:評估工作噪音: 評估僱員受噪音影

響的程度,劃定及標明聽覺保護區。

減低噪音來源: 選用較寧靜的機器和定期派員維修及保養機器,亦可於機器裝置消音罩╱減聲器或加上避震物料以減低撞擊聲音。

控制噪音傳播: 隔離噪音來源,安裝適當的吸音或隔音裝置;另一方面,亦要訂立合理的工作制度,減低僱員暴露於工作噪音的時間。

個人聽覺保護: 為僱員提供合適及認可的聽覺保護器,亦須為僱員提供資料和訓練,加強他們對工作噪音和聽覺保護的認識。

定期性聽力測驗:

使僱員及早發現聽覺的受損程度,採取適當的預防和補救方法。

僱員須注意的事項:善用噪音控制設備:

如需要接觸裝置有吸音器或消音罩的機器,便應留意這些防護設備是否操作正常。

佩戴聽覺保護器:

依從僱主的指導佩戴合適的護耳器具。

好好保養護耳器具:

要正確地使用護耳器具和時常保持器具清潔。已損壞或受污染的器具是不能保護聽覺的,甚至會導致耳朵發炎。

報告有毛病的設施:

如發現噪音防護設施或聽覺保護器具有毛病,應立即通知僱主,以便修理該等設施或更換新的保護器具。

珍惜及保護聽覺:

如發現聽覺有任何問題,應立即告訴醫生及接受檢查,採取適當的預防和補救方法。

資料來源:職業性失聰補償管理局。

返回目錄

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1

在炎熱天氣下的工作安全

失水在早期情況,失水會減少血液容

量和促進熱衰竭。但失水過多,會導

致細胞功能違常,肌肉無效率,分泌

減少,神經過敏,強烈的抑鬱症等。

熱痙攣這是隨意肌的一種抽筋樣痙攣。

腹壁肌肉與四肢肌肉,都同樣可以受

到影響。大量出汗引致體內鹽分(氯化

鈉)流失是其成因。而多喝清水,反而

會稀釋體內剩餘的鹽分,後果會更加

嚴重。

熱衰竭熱衰竭是大腦皮質血液供應不足

所致的一種虛脫狀態,是應熱危害之需

而使血管擴張過度的結果,症狀包括

軟弱或極度疲倦、暈眩、惡心和頭痛。

熱暈厥腦部一時缺乏血液供應,減少了

氧份的供給,而短暫地失去知覺,產

生熱暈厥症狀。例如,當血液停留在

下肢。

中暑核心溫度會隨熱壓力增加而上升。

當體內平均體溫升高達 40℃或以上,

並有上升之勢,會危及若干生命組織

的功能,及引致中暑。中暑表示體溫

調節機能嚴重失控,而無法保持熱平

衡。個別案例,有達至 46℃的紀錄而

產生精神錯亂、神志不清、驚厥和昏

迷,嚴重可以死亡等。

此外,汗疹(痱子)Prickly Heat:

當衣物將濕熱的空氣困住在皮膚表面,

令皮膚發癢引起出疹,可導致發炎、瘙

癢、出皮疹和皮膚表面出現小水泡。

這都是和高熱環境工作,出汗過多而

引起的皮膚炎。通常出現在面部、頸

部、背部、胸部和大腿。

酷熱環境下工作的安全措施

熱誘發病的主要成因有:

• 身體因流汗失水過多,而沒有適

當的水分補充。

• 缺乏熱危害常識或意識,這包括

個人認知或機構管理層的失誤

問題。

• 員工未能進入熱適應期,或工作

安排上沒有考慮熱適應期的需要。

• 由於意外或沒法預測的突發事件

而引起的高危狀況,引發危險。

因此,我們要採取有效的措施來

控制在酷熱環境下工作的危害,除了

可以確保僱員的安全和健康外,還可

以減少工傷意外,提升僱員工作熱誠

和減少缺勤情況,有助增加工作效率

和生產力,對僱主及僱員均是雙贏局

面。所以僱主應訂立措施,及早預防

僱員中暑。酷熱環境下工作的安全措

施及特別安排例子如下:

工作環境• 隔離工場內的高溫設施及散熱裝

置,減少熱能散發到工作間,影

響員工。尤其是有黑體輻射作用

和蒸汽或廢氣排放的源頭。

• 增加空氣流通量,特別是廚房、

貨櫃等工作地點,將熱及濕的空

氣帶走。在適當情況下,考慮加

裝通風或空調設備。

• 盡量避免在猛烈陽光下工作,在

可能情況下,應架設臨時上蓋,

例如太陽傘,以阻擋直接照射的

陽光或主要輻射源。

工作編排• 避免長時間在高溫環境下工作。

留意天氣報告,重新編排工作,

將所有或大部分體力要求高的工

作安排於:

➢ 日間較清涼的時段,如清

晨;及

➢ 較清涼的地方,如有蓋或有

遮蔭的地方。

• 考慮減少工作上的體力需求,例

如借助機械或工具進行工作。

• 在酷熱時段,盡可能安排僱員在

有遮蔭及較清涼的地方小休。

• 考慮將當值時間分段,在日間最

酷熱的時段採取輪班制度,讓僱

員交替在酷熱和較清涼的環境下

工作。

• 遇有新員工上班或新工作程序,

需要從事相當的勞動工作時,管

理層應該安排有熱適應期,逐漸

增加工作量和體力勞動的要求,

適應期一般需要 7天,讓工人容易

習慣工作模式,調適身體內部功

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1

Case Study

2. There was a fork-lift truck stopped in front of the bridge plate. Some bloodstains were found on the ground near the container truck. The fork-l i ft truck was tested after the accident. No functional abnormality was observed. The forks of the fork-lift truck were 1.07 m in length and 0.12 m in width and were not long enough to support the full length of the box when it was carried with its long side parallel to the forks. With this configuration the forks could only lift and drag the wooden box at one end while the other end of the box was still resting on the container floor and bridge plate.

3. The rat io of height to width o f the wooden box invo lved was 2.75 to 1. An object with such configuration was unstable when transported without any arrangement for secur ing i t s stability.

4. The working area avai lable to the deceased at the time of the acc ident for s igna l l ing to the fork-lift truck operator was at the left side of the metal bridge plate. It was a small area, about 1.6 m between the side wall and the bridge plate edge. When the wooden box toppled, the worker was unable to escape.

Prevention recommended1. A safe system of work should

be provided and maintained for wooden box transportation work. The safe system of work should include, but not be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a) Conduct risk assessment to identify all potential hazards.

IncidentOn the day of the accident, a

container truck carrying 6 large wooden boxes was parked at the loading bay of a warehouse. An operator drove a fork-lift truck to unload the first wooden box from the container. The box toppled and struck a warehouse assistant (the deceased). He sustained serious injury and passed away later.

Circumstances1. On the day of the accident, a

container truck laden with 6 large rectangular wooden boxes was parked in a warehouse . Three workers were responsible for unloading the wooden boxes onto the loading bay.

2. Two wo r ke r s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deceased opened the container doors and the third worker, the fork-lift truck operator, used a fork-lift truck to lay a metal plate for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 loading bay and the container. Then, the truck operator began to unload the first wooden box from the container. The deceased at that time stood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metal bridge plate to give signals to the operator. Suddenly, the wooden box toppled towards the deceased and a fatal accident occurred.

Findings and observations1. The container truck with a 12 m

long container was parked in a loading bay at a distance of 1.4 m from the side wall of the left. A large metal plate (305 cm long x 154 cm wide x 2 cm thick) was placed in position to bridge up the gap between the container and the loading bay. On the bridge plate, there was a large rectangular wooden box (2.48 m long x 0.85 m wide x 2.34 m high) which weighed 1,520 kg. Toppled over towards the side wall.

b) D e v i s e s a f e w o r k i n g procedures and precautionary m e a s u re s ,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following:

(i) f o r k - l i f t t r u c k u s e d for the transportation w o r k s h o u l d b e o f adequate lifting capacity and with proper lifting accessories;

(ii) e f f e c t i v e m e a n s o f securing the load during transportation should be adopted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and

(iii) a safe zone should be provided for the worker to g ive s ignal to the fork-lift truck operator.

2. Spec i f i c and adequa te s a fe ty information and instruction should be provided to workers.

Applicable legislationFactories and Industrial Undertakings Ordinance, Section 6A(2)(a)

The proprietor of an industrial undertaking shall provide and maintain a system of work that is, so far as reasonably practicable, safe and without risks to health of the persons employed at the industrial undertaking.

Factories and Industrial Undertakings Ordinance, Section 6A(2)(c)

The proprietor of an industrial u n d e r t a k i n g s h a l l p r ov i d e s u c h information, instruction, training and supervision as was necessary to ensure, so f ar a s reasonab ly pr ac t icab le , the health and safety at work of the persons employed at the industrial

undertaking.

返回目錄

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1

海上工作意外個案分析

組三件艙蓋的高度比艙口還要高,從艙蓋頂看下艙底時真有點兒驚慌呢,加上沒有圍欄,真是沒有安全感。據了解,工人B是站在艙蓋面D的位置發訊號給吊機手C,而當貨物在D位置上空經過時,B才從D行去 E的位置。

為了要了解為甚麼貨物會突然跌下,調查會分下面三個方向去調查:

1) 吊重裝置如威吔,滑輪等是否有毛病?

2) 吊重機械是否有毛病?3) 吊機手的橾作是否有問題?

調查結果如下:

項目1:遠洋船吊機的登記冊顯示吊機最近才檢驗過,再檢查威吔,滑輪等一切正常。貨物的總重量大約是23噸,而吊機的安全吊重是30噸,表示貨物沒有超重。

項目2:打開摩打的齒輪箱查看,發現減速齒輪不平行,原來問題是在這裏,齒輪壞了引致貨物下墮。

項目3:從吊機手C的口供看來也看不出問題。

另一方面,使筆者覺得奇怪的是為甚麽傷者受傷的程度會那麽嚴重,調查方向便針對以下情況調查:

1) 甲板的工作環境2) 案發時發生了甚麽事情引致B嚴

重受傷

調查結果如下:

項目1,之前已提及過在遠洋輪船甲板的工作環境十分亂,甲板上佈滿艙蓋,使人行路不便,而B工作時要站

People tend to think that accidents,

like the one we will discuss below,

occur naturally and are unavoidable. At

first glance, it looks like an industrial

accident but if analyzed carefully, one

should f ind that, the accident was

actually avoidable.

IncidentAn ocean-going vessel entered

Hong Kong, anchored, and prepared to

unload metal coils.

A f t e r t h e v e s s e l a n c h o re d ,

s tevedores entered the ho ld and

prepared to unload the vessel. The

workers slung and delivered the metal

coils, 2 or 3 at a time, to the dumb

lighter next to the vessel. When the

metal coils were slung and passed

beside the vessel , the metal coi ls

suddenly fell. As a consequence, signaler

B, who was standing on the walkway

beside the vessel, was thrown up, fell

down, and injured severely.

Signaler B was sent to hospital

immediately after his injury, and stayed

in hospital for 2 months.

CircumstancesThe ocean-going vessel arrived at

Hong Kong one day before the accident,

and anchored in Hong Kong waters.

A dumb lighter approached and

parked at the left side of the vessel. A

team of 9 landing workers, including

supervisor A, signaler B, lighter winch

operator C and 6 other stevedores,

were preparing to unload the metal coils

to the dumb lighter. In order to enhance

efficiency, workers put 2 to 3 metal coils

on the hook of the vessel, then slung and

delivered them to the dumb lighter. Each

load weighed 7 to 8 tons.

在艙蓋上打手號,加上艙蓋面比艙口高,而且沒有圍欄,使工作十分危險。

項目2,由於貨物的重量是23噸,而艙蓋的重量是5噸,加上貨物從高處墮下,以及艙蓋面的設計兩邊都有斜邊(圖二),所以當貨物壓在一邊時,另一邊便向上彈,好像搖搖板一樣(圖三),如B是站在這一邊,B便會如炮彈起,傷勢可想而知。

這次意外僥倖的是傷者沒有被彈落艙底或船外,這已是不幸中之大幸。

安全建議分析結果後,要改善的方法有很

多,筆者在這裏提供一二以作參考:

辦法一:把艙蓋放在一些比較安全的地方如艙口面便可以,這樣便可以讓出一條安全通道,無論行人或工作都比較安全。

辦法二:如艙蓋組的高度比艙口還要高,在其上工作便要加上圍欄及扶手等。

這次意外究竟是天災?是人禍?還是留給讀者決定吧!

圖二:意外發生前艙蓋的擺放

圖三:意外發生後的艙蓋

返回目錄

綠十字 GREEN CROSS 五月/六月 May/Jun 2011

Case Study of Marine Industrial Accidents

at posit ion D on the pi led hatch

covers when signaling to lighter winch

operator C. B walked from position D

to E only during the period when the

goods passed through position 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y the

goods sudden ly fe l l , invest igators

asked the fo l lowing quest ions to

conduct the i nves t i g a t ion i n the

following directions:

1) Was there a problem with the sling

devices, such as the rope wire and

pulleys?

2) Was there a problem with the

derrick machinery?

3) Was there a problem with lighter

winch oper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were as follow:

Item 1: According to the register

of crane of the ocean-going vessel,

the crane used in the accident had

been examined recently. The ropes and

pulleys were all in normal condition.

Goods weighed about 23 tons in total,

and the safety limit of the crane was 30

tons, which means the crane was not

overloaded.

Item 2: After opening the gearbox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duction gears

were not in parallel, which should be

the origin of the accident – the gear

was broke and caused the goods to fall.

Item 3: There was no problem

observed in the statement of the lighter

winch operator C.

On the other hand, the severity

of B’s injuries puzzled the writer. The

invest igat ion then focused on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1) How was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on the deck?

2) W h a t h a d h a p p e n e d i n t h e

accident that made injured B so

severely?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were as follows:

Item 1: As mentioned before, the

environment of the deck of the ocean-

going vessel was very messy. The deck

was covered with hatch covers, making

it very inconvenient for people to work

through. In his work, B needed to stand

on the piled hatch covers, which were

taller than the hatch coaming and had

no guard rail at all, to make signals,

making the work very dangerous.

Item 2: The weight of goods was 23

tones, and the weight of the piled hatch

covers just was 5 tones. In addition, the

goods fell onto hatch covers that were

inclined on both sides (figure 2). When

the goods struck on one side, the other

side bounced upwards, like a see-saw

(figure 3). If B was standing on this side,

he would have been thrown upwards.

This could explain the severity of his

injuries.

It was fortunate enough that the

injured was not dropped into cargo

hold bottom; or bounced out of the

vessel in this accident.

Safety recommendationsAfter analyzing the result, there

were a number o f me thod s fo r

improvement. Here we introduce 2 of

them as references:

Method 1: Put the hatch covers

in safer places such as the top of the

hatch openings, making room for a safe

walkway, and thus making it safer for

both movement and work.

Method 2: If the piled hatch covers

are taller than the hatch coaming, guard

rails or fences should be added when

working on the top of it.

Was this accident a natural evil

one or a moral evil one? Let’s leave it

for the readers to decide.

Figure 2: The position of hatch covers

before the accident

Figure 3: The position of hatch covers

after the accident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