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11 月第 9 卷3 期 •Vol. 9, No. 3, November...

23
2006 11 月第 9 3 •Vol. 9, No. 3, November 2006 由跨國企業意見調查(2001-2005)反 映的上海與香港都會城市競爭力比較 段樵、伍鳳儀、尤安山 http://cmr.ba.ouhk.edu.hk

Transcript of 2006 年11 月第 9 卷3 期 •Vol. 9, No. 3, November...

2006 年 11 月第 9 卷 3 期 •Vol. 9, No. 3, November 2006

由跨國企業意見調查(2001-2005)反

映的上海與香港都會城市競爭力比較

段樵、伍鳳儀、尤安山

http://cmr.ba.ouhk.edu.hk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1

段 樵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 伍鳳儀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 尤安山 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

由跨國企業意見調查(2001-2005)反映的

上海與香港都會城市競爭力比較

段樵、伍鳳儀、尤安山

摘要 自 2001 年開始,課題組連續五年進行「香港及上海都會城市競爭力比

較」的調查研究。2005 年的調查仍然沿用「國際都會城市競爭力金字塔

三級構面」競爭力指標問卷調查。調查中用作評級的三級基本構面包括經

濟持續發展條件(20 項指標)、引入投資環境(10 項)及全球化形象(2項)。

調查於 2005 年 11 月至 12 月間進行,共訪問了 248 個香港與上海的本地

和跨國企業高層管理人。受訪者中,香港佔 168 位,上海則佔 80 位。被

訪者需要對香港及上海就 32 項國際城市競爭力指標進行 1-5 分的評級,

(5 分為最高分,1 分為最低分)。主要發現如下:

1. 香港的國際都會城市競爭力

• 2005 年香港競爭力整體評分較上海高出上差不多一分(0.9),

這結果和過去四年出現的情況表現一致。

• 兩個城市的競爭力表現持續進步。香港的評分由 2001 年的 3.7上升至 2005 年的 4.1,有 0.4(百分之十)的升幅;而同期上海

亦由 3.0 上升至 3.2,有 0.2(百分之七)的升幅。

• 相對於去年(2004 年),2005 年上海的整體競爭力由 3.3 下調

至 3.2,輕微下跌 0.1;而同期香港的競爭力則輕微上升 0.1,由

4.0 升至 4.1。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2

2. 香港在競爭力三大基本構面持續得分超越上海

• 經濟發展條件:相對於 2004 年,05 年香港在持續經濟發展條的

評分經續提升,並超越上海 0.8 分;在 2004 年,兩地差距祇有

0.5。

• 引資環境:引資環境仍然是在三大競爭力類型中,香港領先上

海最多的一項。2005 年香港的引資環境整體評分與上海的差距

多出 1 分以上(1.2),這現象與過去四年的結果吻合。

• 全球化形象:2005 年,滬港兩地在全球化的競爭力評分差距擴

大,今年兩地的評分差距為 0.8,而去年(2004 年)則祇有

0.5。

3. 32 項競爭力指標概覽

在 32 項競爭力指標中,香港領先上海 31 項,滬港兩地祇在其中『宏

觀經濟結構』一項得分相同。香港的城市競爭力在 2005 年,尤以下

列四個方面的進步速度更為突出:

• 經濟及工業結構

• 對經濟波動的適應能力

• 企業之研發網絡

• 科研成果商業化能力

今年企業高層意見調查中香港得分的明顯提昇應該與經濟氛圍改善

有關。中央政府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及 9+2 區域發展模式為香港

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豐裕的商機,新安排令香港可以擴展其經濟空

間,增加香港對南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貢獻和促進地區間的經濟關

係。有關的政策不單增強了企業對香港競爭力的信心,實質上的助

益也可預期。

上海經濟正經歷急速增長,但目前仍有待形成更成熟的平台讓市場

經濟可以進一步完善發展。國家最近公佈的十一.五規劃肯定會推

動上海經濟朝著服務業及現代化城市與社會建設的快速發展。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3

展望未來,滬港兩地的經濟持續發展,將會依賴都會鄰接地區的經

濟成長與互補。換言之,未來如再探索滬港的競爭力將首先要分析

長三角地區與珠三角地區的競爭力消長。

概說 自 2000 年起,課題組開始探討港滬經濟持續發展所賴的「競爭力」概念

及其體現形式。本文簡要報告五年來的初步心得。

都會城巿競爭力的概念

1. 一般城市與都會城市

(1) 一般城巿:是一個經濟個體,也是一個面向境外(如毗鄰鄉鎮)

的服務提供者;

(2) 都會城市:是一個經濟個體,並面向境外。相對一般城市,其經

濟輻射(服務市場)範圍較大。它往往是一個城市群中的核心城

市,與週邊城市共同發揮群聚功能。

2. 課題組對都會城市競爭力此一概念的較具象定義

一個都會城巿如能持續自境外引資招商發展,並取得較高經濟

成長的成就,則該地具有比較大的競爭力。如都會城市的「全

球可及性」較高,則彼等「競爭力」的討論,尚需同時考慮該

地側重國際巿場的現實。

都會城巿競爭力金字塔:一個衡量模型

在決定較具體的定義後,本研究參考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及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兩大國家競爭力研究的理論與指標體系,再根據國際

都巿功能理論,修訂而得出包括三大類成份的都會競爭力體系(段、伍

2002)。由操作性定義來說,即競爭力體現在以下三大類綜合指標上。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4

1. 三大類綜合指標

(1) 經濟持續發展的條件(塔基)

(2) 引資環境(中層)

(3) 形象(塔尖)

具象地說以上三大類指標共同建構了一個競爭力金字塔(圖 1)

圖 1 都會城巿競爭力內涵的概念模型

© 段樵、伍鳳儀(2002)

形 象

• 國際化傳統/包裝

引 資 環 境

• 營商環境

(法規、行政、開放、生產條件)

• 生活環境

(費用、設施、環保)

經 濟 持 續 發 展 的 條 件

• 生產因素條件

(土地、勞動、人力資本、科技實力、創業精神/環境)

• 既有經濟基礎

(實質基建、制度基礎、企業文化、產業結構/配套)

• 與鄰接經濟地區關係

• 城巿社會經濟發展成就與政策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5

2. 大類內的要因

(1) 經濟持續發展的條件

• 生產因素條件土地(含區位、面積、資源)

勞動的量與質

社會文化傳統(創業精神與環境等)

• 既有經濟基礎

產業結構(與當地發展方向配套)

人力資本的積累與教育配套

科技實力的積累

制度基礎(政府部門、企業部門)

企業文化

• 當地社會經濟長期發展的成就與政策(質量及其穩定性等)

• 當地社會經濟長期發展的成就與政策(質量及其穩定性等)

(2) 引資環境

• 營商環境

法規與行政

開放程度(政府、企業部門)

生產條件(勞資關係、成本等)

• 生活環境

設施與配套

質量與費用

與原居民的融合程度

環境保護意識、作為

(3) 形象

• 當地歷史與傳統在外人心理上的投射

• 政府、企業對形象的塑造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6

滬港都會城巿競爭力比較的五年實證 滬港是中國的兩大國際都會城市。本研究在競爭力金字塔的架構下,參考

WEF, IMD 等國家競爭力的慣常研究方法,選擇要因,透過兩類數據試作

觀察:

• 以結構性問卷,從滬港兩地企業高層訪談調查所得,作出評比;

• 以滬港次級統計數據的分析所得,補充說明。

從上述「國際競爭力」比較;因受問卷評比結果的影響,年度間名次變化

可以極大。課題組相信,競爭力既是一個長期發展的事物,則在數年之

間,不應有大起大落。由 2001 年起的五次調查所得,再配合滬港兩地宏

觀經濟、社會數據的變化分析,基本上顯示了在本研究的範圍內,結構性

問卷在獲取企業高層意見並反映在評比上的穩定性。

基於問卷法在滬港相對爭力衡量中較理想的表現,謹將歷次結果臚列如

後。

總平均分(2001-2005)

由 2001 年起到 2005 年的五次年度或跨年意見調查,發現了在競爭力總平

均分上:

• 上海、香港兩地個別而言都有進步跡象,比較而言,香港更為明顯

(由 3.7-4.1);

• 滬港相較,香港一直保持稍為領先(0.7-0.9 分)之勢。

年度 2000/1 2001/2 2002/3 2004 2005

上海 3.0 3.1 3.3 3.3 3.2

香港 3.7 3.9 4.0 4.0 4.1

五年的實證結果相當符合「競爭力是一個長期漸進的事物」的期望。上表

總平均分的高低,並不全面。如要查找不足,作為超越自我的激勵,則綜

合競爭力內涵中個別要因當值得研究。有關發現列如下節。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7

三類綜合指標比較

1. 2005 年調查發現

本年度的調查於 2005 年 10 月至 12 月間進行,由香港中文大學工商

管理學院及上海社會科學院滬港研究中心之工作小組,訪問了 248位香港與上海跨國企業的高層、資深行政管理及專業人員(香港 168位;上海 80 位)。被訪者對香港及上海就 32 項國際城巿競爭力指

標進行評分(由 5 到 1;5 為最高分,1 為最低分)。

研究顯示(表一),香港於 2005 年在整體競爭力指標上仍領先上

海,整體條件較上海更具國際城巿競爭力。就三類綜合指標比較而

言,兩地之「經濟持續發展條件」差距約為 0.8 分,較 2004 年

(0.5)增大。「引資環境」、上海與香港的差距仍然較大;五年期

間香港始終領先上海略多於 1 分的情況保持基本不變。在「全球化

形象」上,兩地差距也由 2004 年的 0.6 增大為 0.8。

2. 五年調查發現

如觀察 2001-2005 期間三大類綜合指標數值的變化(表二),也可發

現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8

表一 香港與上海城巿競爭力比較調查評分(2005)

香港 N=168, 上海 N=80, 香港+上海 N=248 上海 香港 備註

一、 經濟持續發展的條件 生產因素條件 人力資本【2 項】 科技實力【3 項】 創業精神/環境【1 項】 既有經濟基礎 制度基礎【4 項】 企業文化【2 項】 產業結構【5 項】 城市社經發展政策 政府管治水平【3 項】

3.298 (0.805) 3.524 (0.666) 3.392 (0.904) 3.235 (0.723) 3.225 (0.748) 3.108 (0.645) 3.091 (0.829)

4.070 (0.588) 3.785 (0.626) 3.865 (0.838) 4.159 (0.460) 4.127 (0.566) 4.147 (0.497) 4.007 (0.529)

# # # # # # #

二、引資環境

營商環境 法規【2 項】 行政【2 項】 開放【2 項】 生產條件,勞動【2 項】 生活環境 設施【1 項】 環保【1 項】

2.774 (0.906) 2.663 (0.972) 3.027 (0.860) 3.281 (0.832) 3.185 (0.878) 2.822 (1.037)

4.338 (0.528) 4.200 (0.657) 4.337 (0.689) 3.963 (0.591) 4.328 (0.633) 3.837 (0.890)

# # # # # #

三、國際化形象【2 項】 3.607 (0.829)

4.420 (0.540)

#

大類平均分 第一大類【20 項】 第二大類【10 項】 第三大類【2 項】 全部總平均分【32 項】

3.241 (0.585) 2.944 (0.703) 3.607 (0.829) 3.182 (0.595)

4.058 (0.385) 4.184 (0.402) 4.420 (0.540) 4.123 (0.352)

# # # #

註: #: p<0.0001,代表在 0.01%機率水準檢定下,滬港得分差異具有統計上的顯著

性。因 20 小類指標有 6 種可單獨依次級(統計)數據或經實證研究評比,不必

以問卷搜集資料。故上表雖有 3 大類但僅得 6 中類 14 小類的問題。 括弧( )內數字為標準差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9

表二 滬港三大類綜合指標變化(2001-200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第一大類 3.052 3.153 3.309 3.362 3.241 上海 第二大類 2.729 2.954 3.116 3.092 2.944

第三大類 3.404 3.616 3.715 3.692 3.607

第一大類 3.589 3.846 3.934 3.906 4.058 香港 第二大類 3.817 4.047 4.147 4.127 4.184

第三大類 4.138 4.238 4.219 4.325 4.420

(1) 對上海的第一大類綜合指標經濟持續發展基礎,企業的觀感是基本

上一路改進,香港的情況亦復如是。但香港領先的幅度由 2001 年的

0.5 到 2005 年的 0.8。

(2) 在第二大類綜合指標引資環境上,香港有持續的改善,但上海上升

兩年後在 2004 與 2005 年卻見輕微下滑。香港領先上海的差距,也

由 2001 年的 1.1 略為增加到 1.2。

(3) 在第三大類綜合指標國際化形象上,上海得分也是在上升兩年後略

見回順。香港仍然基本上保持上升。港滬間企業觀感評分的差距由

2001 年的 0.7 分微增至 2005 年的 0.8。

十四中分類綜合指標比較

五年調查發現列如圖 2 至圖 15。觀察各中分類指標在五年間的變化,雖

見香港評分均略超上海,如再作分析,大致可以得到的印象是:

• 港滬間可能差距最小(2000 年滬且勝港)但又評分起伏不定的指標

是「科技實力」。相信企業高層是自港滬作為一個都會體,需要那

類「科技基礎」的思考點來作評分。由於各別企業性質不同,重視

的都會服務功能也有異,每次調查的樣本行業構成變化,可能都會

影響這一項的評比。幸而其他十三個中分類指標都沒有這種情況。

彼等可略分為:

• 差距較小,且持續接近者:創業精神與創業環境

• 差距較小,但近年又略見拉闊者有人力資本、制度基礎、國際

化形象。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10

• 差距較小且較穩定者有:政府管治水平,生產條件(勞動成本

與勞資關係等)

• 差距略闊,一度接近,但又見拉開者:法治與法規、經濟行

政、開放程度。

• 差距略闊且穩定者:企業文化、經濟與產業結構、生活設施、

環境保護。

2005 年個別要因比較

(1) 在競爭力的 32 項個別要因上,2005 年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僅在經濟持

續發展條件此一分類內的「宏觀經濟結構」一項與香港並駕齊驅。

其餘 31 項,經統計顯著性檢定後,均確定遜於香港。相較於 2004年的調查,略有不如。該年上海有 4 項在經濟持續發展條件類的要

因與香港相若(經濟結構,對經濟波動的適應,研發網絡與科研成

果商業化)

(2) 在上海較香港差距較大(大過 1 分)的項目上,2004 年共有 10 項,

2005 年增為 16 項(其中 9 項屬「引資環境」與「全球化形象」二分

類)。這 16 項(含 2004 年的 10 項)要因大致分屬以下的性質:

甲) 法律與行政(司法獨立,政策透明,官員公信力,稅、費清楚

可預期,治安效率)

乙) 經濟國際化(外資進入障礙、內外企業不同待遇、本地企業國

際市場行銷網絡)

丙) 金融及配套完善(本地企業融資方便度、公司管治平台完善

度、本地金融市場產品完整性、本地金融人才供應)

丁) 社會與生活:教育、醫療、文娛設施完善度;居民適應市場經

濟的素質

戊) 整體國際化形象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11

圖 4 創業精神、環境

Environment for Entrepreneurs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Shanghai

Hong Kong

圖 3 科技實力

Technology Base

0 0.5

1

1.5

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Shanghai Hong Kong

3.5

3

2.5

2

4.5

4

圖 2 人力資本

Human Capital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Shanghai Hong Kong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12

圖 7 產業結構

Economic & Indutry Structure

0

0.5 1

1 5

2

2.5

3 3.5

4 4.5

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Shanghai Hong Kong

圖 6 企業文化

Business Culture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Shanghai Hong Kong

圖 5 制度基礎

Institution Infrastructure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Shanghai Hong Kong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13

圖 10 經濟行政

Administrative of Economic Affairs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Shanghai

Hong Kong

圖 9 法治、法規

Rule of Law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Shanghai

Hong Kong

圖 8 政府管治水平

Government & Governance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Shanghai

Hong Kong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14

圖 13 生活設施

Facilities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Shanghai

Hong Kong

圖 12 生產條件

Labor (Staff Cost, Industrial Relations, etc.)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Shanghai

Hong Kong

圖 11 開放程度

Openness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Shanghai

Hong Kong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15

總分

Grand Average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Shanghai

Hong Kong

圖 15 國際化形象

Image of Globalizatio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Shanghai

Hong Kong

圖 14 環境保護

Environment Protections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Shanghai

Hong Kong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16

觀感評價以外 企業高層對兩地競爭力的意見調查固可填補許多經濟更週延統計純粹數據

資訊的不足之處,在許多情況下也能以高階管理人的感觀,對事實給予形

象化的解釋。但是彼等的評價多基於對當前事物的認識。因此,香港競爭

力的超過上海當是這五年 (2001-5) 的狀況,較不涉及前瞻視野,或加入預

期因素。

上海是一個市場經濟制度在完善中,城市建設正針對 1990 年代之前近半

世紀的停滯作出補課行為的一個青春期的都會,成長速度驚人;香港則市

場經濟平台硬、軟件俱發展成熟,量的提高或少空間。

本於以上認識,如要全面思考或者比較滬港競爭力,我們仍可再參照一些

兩地的發展背景與對一些宏觀經濟統計數據,認真觀察,對瞭解未來五年

競爭力發展的趨勢或有積極性的意義。

十年增長與十一.五規劃

上海在過去 10 年(1995-2004 年)的總產值、消費,固定資產投資的成長

率是兩位數字以上(表三、四)。服務產業在 GDP 中的比重由 2004 年起

又重逾 1 半。其中海、空客貨運在量的成長上更是驚人;金融業 10 年平

均成長速度(14%)略超總產值成長率(12%)。2005 年金融業產值為

690 億元人民幣,佔 GDP 的 7.5% (2004 年香港銀行業估計增值約為

1050 億元,佔 GDP 約 8%)。

十一.五規劃在未來 5 年,上海預期:

• 境內總產值年均成長 9%,在 2010 年達到 15,000 億人民幣(香

港 2004 年為 12,820 億港元)

• 2010 年港口貨櫃進出口達 2400 萬標準箱(香港 2005 年為 2242萬準箱)

• 2010 年,機場客運 8,000 萬人次(香港 2005 年為 4122 萬人

次,貨運 340 萬噸)。

• 2010 年時,旅遊業增值貢獻佔 GDP 的 10%(2004 年香港旅遊

服務增值估計佔 GDP 約 3.6%)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17

• 十一.五期間,QDII 與可能的資本賬開放將影響金融、保險與

證券市場的成長。

• 2005 年上海人均 GDP 估計約為 5 萬元人民幣,如過去十年增

長趨勢不變(1995-2004 年均增長 13.3%),2010 年時將可近

10 萬元人民幣(2004 年香港人均 GDP 以當年值計約為 18.6 萬

港元)。

• 在宏觀經濟成長的指標,亦即長期人均實值 GDP 的增長上,

上海 1995-2004 年期間人均 GDP(1993 年不變價)的成長為每

年平均 13.3%;香港接近 3%。如果不計算亞洲金融風暴期

間,香港地產的崩盤與其他服務行業乃至內部經濟成長的停

滯,在 1992-97 期間,香港的經濟成長率也只有上海的一半。

• 香港與上海的人均 GDP 如經購買力平價(PPP)調整,在

2003 年分別是 22,991 美元與 8,940 美元。如上海持續保持高成

長率,兩地物價上升 幅度相仿,則經 PPP 調整後人均 GDP 差

距的縮窄乃至於齊頭並進所需 的時間,理論上不會太久。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18

表三 上海市宏觀經濟與產業發展:增長與規劃

項 目 10 年平均增長率

(1995-2004)% 現狀 (2005 年)

“十一五” 規劃 (2006-2010) 預計數

GDP 11.74 9143.95 億元 年均增長 9%以上,

2010 年全市生

產總值達到 1.5萬億元

人均 GDP 13.31 50,000 元 (估計數) 市財政收入 21.04 4095.8 億元 年均 9%以上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12.41 2972.97 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11.46 3542.55 億元 固定投資/每平方公里 0.33 億元 0.56 億元 港貨物吞吐量

8.93 44,317 萬噸 (世界第一)

港集裝箱吞吐量 28.53

1808.4 萬標箱 (世界第三)

2400 萬標箱以上

40.12 2102.17 萬人次(04

年) 浦東機場 客運 (01-04 年) 貨郵

63.92 187.88 萬噸 (04 年)

7.58 1488.92 萬人次(04

年) 虹橋機場 客運 (01-04 年) 貨郵

7.86 37.04 萬噸 (04 年)

浦東、虹橋兩機場的

客運吞吐量將達

到 8000 萬人次

以上

金融業產值 14.14 689.87 億元 金融業從業人數 10.33 (96-04 年) 15.92 萬人(04 年) 外資銀行數量 10.95 (96-05 年) 84 家 保險公司數量 25.64 67 家 股票市場市價總值 31.88 25505.79 億元 資料來源: 本研究課題組計算自官方統計數據

註: 旅遊業: 到 2010 年, 上海市的旅遊發展目標是: 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商務、會展購

物、現代都市觀光、郊區休閒度假的旅遊勝地和文化體育、工農業、科技教育等

專項旅遊目的地,旅遊增加值佔全市 GDP 的比重達 10%左右,初步建成國際化

旅遊城市。

2010 年世博會(由 5 月 1 日到 10 月 31 日共 184 日)預測參觀人次為 7000 萬。其

中,預計境外旅遊者約為 350 萬人次,國內旅遊者約為 6550 萬人次。國內旅遊

者中將有超過半數來自長三角地區。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19

表四 主要經濟指標 2004 年

上海 香港

經濟表現

本地生產總值班(GDP)﹐2003 當年值 8072.8 億人民幣*

(975.39 億美元)

12915.68 億港元#

(1,660.97 億美元)#

人均 GDP﹐2003 當年值 59952.8 人民幣

(7243.74 美元)

187657 港元#

(24132.84 美元)#

人均 GDP(經 PPP 平減) (美元) --- ---

GDP 10 年實際增長率﹐(2000 年市場價格) 11.74% 3.52%

人均 GDP 實際增長率﹐(2000 年市場價格) 113.1% 2.17%

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長率 11.46% 0.8%

本地金融儲蓄增長率 --- ---

進口金額(美元) 865.06 億 2998 億#

出口金額(美元) 735.2 億 2896 億#

內轉口金額(美元) --- ---

服務進出口與 GDP 比 --- 52.04%#

商品進出口與 GDP 比 --- 319.5%#

國際遊客人數 491.92 萬人次 2181.06 萬人次

經濟基礎 --- ---

常住人口 1,742 萬人 691.57 萬人

就業人數 836.875 萬人 330.3 萬人

土地面積(平方公里) 6,340.5 1,103

固定資產投資佔 GDP 比 38.21% 21.28%#

製造業佔 GDP 份額 48.6%* 3.44%#

服務業佔 GDP 份額 50.1%* 87.51%#

累計外資存量(FDI美元) 528.06 億 4529.19 億#

企業 R/D 支出 8211 百萬人民幣 3545.1 百萬港元

專利權申請 20471 10421^

互聯網用戶 633 萬戶 123.1 萬戶

個人電腦數目 --- ---

大學教學人員 28737 人 ---

大學研究人員 9818 人 ---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20

大學學生人數 415701 人 50898 人

研究生人數 64747 人 13322 人

醫生(每萬人) 32 16

病床(每萬人) 63 50

工資物價 --- ---

GDP 平減指數年變動率 --- -3.6%

各業名義工資指數年變動率 --- -1.3%

各業實質工資指數年變動率 --- -1.5%

寫字樓租金實質變動率 --- 4.4%

大型住宅租金實質變動率 --- 16.67% * 最新數據末及公佈。現數字根據 2006 年公佈數據計算。2005 年<<全國經濟普查>>上海市數據。

# 根據香港政府统計處最新公佈數據。數據日後可作更新。 ^ 只含寬頻用户。

點、線的突破與面的充實

如同中國的經濟成長,上海過去十餘年的高速發展,也帶來了戰線開展

後,配套部門或條件相對滯後的問題。隨著毗鄰長三角城市的同步增長,

對上海發展國際都會現代服務業的需求日見孔急。在這方面,尤其是有關

行業人才的培養與在質、量上滿足需求,更是非一蹴可幾。

2005 年的上海經濟普查顯示上海從業人員共計 911 萬人(同年香港為 331萬人),服務業人口佔 41%(香港為 84%),其中金融業 13.5 萬人(香

港為 15.2 萬人),批發與零售業 146.6 萬人(香港為批發、零售業共 30萬人,另有進出口業 50.3 萬人)。僅自數量來看,以上海及其經濟幅射

區的長三角的規模來看,離一個成熟都會經濟平台的標準尚有頗大的建設

空間。

但如觀察上海的大專教育與專上教育人口的成長,長三角地區人才流入趨

勢等看,平台建設完善所需時間應該不會太長。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21

此外,以港為鑑,有些教訓值得參考。

• 房地產開發的有序化,避免房地、寫字樓價格租金的迅速增加,並

帶動了營商成本與生活成本,侵蝕了價格競爭力;

• 與腹地城市的關係、市場的維繫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國際市場開發

與經營。

滬港競爭力的前瞻

1. 比較滬港競爭力時的一些考慮:兩地不可比較之處

• 香港特區具有若干國際經濟組織的會籍,上海沒有;

• 香港特區政府可自行決定境內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上海則不

能。此外,香港也沒有對全國經濟承擔有形(例如稅收)的責

任。

• 但在貿易關係、金融關係與其他內地香港關係上,香港也屬於

「境外」。這些都是香港、上海在比較時,要注意及的不可比

或潛在制約之處。

2. 香港過去半世紀的獨特優勢,成就了其先發優勢

• 週邊地區的相對不開放

• 自宗主國移植來的成熟市場經濟平台(制度、法律、行政、全

球網絡)

3. 中國內地經濟高速成長的涵義

• 香港的獨佔優勢,在全國範圍內將隨時日減少;

• 但,中國需要多個國際大都會分佈全國;

• 港、滬分據華南與華東,地理上自然分工;在地區內仍將各領

風華;

4. 港滬競爭力的長期發展

• 港、滬的持續成長均要依賴週邊城市、地區的共同發展。後者

需要「借梯登高,借船出海」,而港滬則需要有更多的地方來

借,藉以壯大與發展;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九卷‧第三期 22

• 五年規劃後的上海,經濟結構將更為優化與健全,生產性與生

活性服務業成長將會令上海成為更好的梯與船。著力於「回歸

輝煌」的形象建設也將收穫成果。引資環境的提昇將是繼續努

力的重點。

• 香港:只要發展的定位清楚,不自戀於「城邦經濟體」的往

日,而放眼於「都會經濟區」的今天與明日,則視角改變後,

會發現邁步向前的香港,並不存在邊緣化的問題。

• 往後的香港主要將依賴引資環境與本地服務業能持續提昇質量

上的優勢,以期香港此一梯與船「物有所值」。

參考文獻 段樵、伍鳳儀(2002),〈企業評估城市競爭力:上海與香港(2001-2002)〉,《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2 月,第五卷,第五期。

段樵、伍鳳儀(2006),〈專題報告 - 上海與香港的都會城市競爭力:由

企業高層意見調查到都會區域觀的思考〉,《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

5 月,第九卷,第二期。

研究課題組:段樵、伍鳳儀(香港中文大學)

楊小佛、尤安山(上海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