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368
001 感謝陳教授 宋維村 天主教若瑟醫療財團法人若瑟醫院首席顧問兼小兒心智科主治醫師 陳珠璋教授自幼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數十年不曾間斷,他的日記是重要的歷史素 材。現在看到陳教授的自傳—「杏林回憶」,由衷感謝陳教授將這些重要的資料親自整理 保留下來! 記得多年前台大精神科的科會討論科史的建立,追溯台大精神科的開創日期,陳教授 主張以黑澤教授離台返日,林宗義教授接任精神科主任的1946 12 16 日為台灣人主導 的、現代的台大精神科誕生日。我深刻體認陳教授日記裡的寶貴資料,和陳教授求真、求 全的堅持,感謝老師為台大精神科留下最珍貴的史料! 六十六年來,老師對台灣的精神醫學和心理衛生有非常大的貢獻,尤其在精神分裂 症的研究將台灣帶入世界研究群,復健精神醫學的開創和研究建立了台灣的精神復健模 式。陳教授是台灣團體心理治療的創建者,他帶領團隊逐步發展跨專業、跨機構專業治療 模式,建立台灣的團體心理治療學會,不只如此,陳教授更領先進入世界團體治療專業學 會的領導核心,退休後交棒給台灣的後繼者,使台灣得以在世界專業團隊繼續保有一席之 地。 陳教授於1993 年創立士林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這個由陳氏家族捐款成立,是台灣 第一個民間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免費提供心理衛生服務。陳教授除了親自擔任中心主任, 拜訪社區的學校,提供教師訓練,並協調聯絡建立諮詢服務網絡,晚上更親自提供諮詢和 治療服務,二十年如一日,不曾間斷,為有需要協助而白天忙於課業的學子提供及時的幫 助。感謝陳教授的遠見,將兒童少年心理衛生服務落實於社區。 陳教授的自傳中處處可見學術和經驗整合的例子,譬如描述其與兄長爭吵,出口不雅 的受罰經驗,分析比較教育環境變遷與潛伏期心理成長的關係,見解獨到。又如,對其69 年前組織學生會的經驗和挫折的分析和建議,亦令人敬佩,感謝陳教授慷慨分享個人的經 驗,幫助後輩學習從生活中印證理論、應用理論解釋生活。 我要感謝老師對我的教導和照顧,特別是給我機會加入光智基金會,得以就近向老師 學習。在老師出版「永遠之春」自傳之際,特誌數語,表達感謝之情。

Transcript of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Page 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01

感謝陳教授宋維村

天主教若瑟醫療財團法人若瑟醫院首席顧問兼小兒心智科主治醫師

陳珠璋教授自幼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數十年不曾間斷,他的日記是重要的歷史素

材。現在看到陳教授的自傳—「杏林回憶」,由衷感謝陳教授將這些重要的資料親自整理

保留下來!

記得多年前台大精神科的科會討論科史的建立,追溯台大精神科的開創日期,陳教授

主張以黑澤教授離台返日,林宗義教授接任精神科主任的1946年12月16日為台灣人主導

的、現代的台大精神科誕生日。我深刻體認陳教授日記裡的寶貴資料,和陳教授求真、求

全的堅持,感謝老師為台大精神科留下最珍貴的史料!

六十六年來,老師對台灣的精神醫學和心理衛生有非常大的貢獻,尤其在精神分裂

症的研究將台灣帶入世界研究群,復健精神醫學的開創和研究建立了台灣的精神復健模

式。陳教授是台灣團體心理治療的創建者,他帶領團隊逐步發展跨專業、跨機構專業治療

模式,建立台灣的團體心理治療學會,不只如此,陳教授更領先進入世界團體治療專業學

會的領導核心,退休後交棒給台灣的後繼者,使台灣得以在世界專業團隊繼續保有一席之

地。

陳教授於1993年創立士林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這個由陳氏家族捐款成立,是台灣

第一個民間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免費提供心理衛生服務。陳教授除了親自擔任中心主任,

拜訪社區的學校,提供教師訓練,並協調聯絡建立諮詢服務網絡,晚上更親自提供諮詢和

治療服務,二十年如一日,不曾間斷,為有需要協助而白天忙於課業的學子提供及時的幫

助。感謝陳教授的遠見,將兒童少年心理衛生服務落實於社區。

陳教授的自傳中處處可見學術和經驗整合的例子,譬如描述其與兄長爭吵,出口不雅

的受罰經驗,分析比較教育環境變遷與潛伏期心理成長的關係,見解獨到。又如,對其69

年前組織學生會的經驗和挫折的分析和建議,亦令人敬佩,感謝陳教授慷慨分享個人的經

驗,幫助後輩學習從生活中印證理論、應用理論解釋生活。

我要感謝老師對我的教導和照顧,特別是給我機會加入光智基金會,得以就近向老師

學習。在老師出版「永遠之春」自傳之際,特誌數語,表達感謝之情。

永遠之春

序文

Page 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0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陳珠璋教授爽快前行的樂活人生胡海國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永遠之春」展露了廿世紀初以來,百年中一位台灣孩子出生、成長、茁壯,對國家

社會奉獻心力與智慧的故事。它不是那種轟轟烈烈「撼動武林」的震撼故事,卻是細水長

流,輕風常飄,流過涓涓溪水,越過綿密山林枝枝葉葉的真實故事。它所撼動的不是吵鬧

社會的事件,而是人心內在的體驗。

「永遠之春」是陳珠璋教授以他那感人的筆觸,生動地呈現他那引人深思的生活歷

練。所呈現的是他真實、敦厚、質樸生活的點滴,充分刻劃廿世紀一位台灣漢子的個性與

行止和他經歷不同歷史時代的期望、不安與人生的歷程,從「無憂的童年」,歷經戰亂威

脅,以至學生滿門,活躍「國際精神醫學學術舞台」。如此豐富內容的「永遠之春」,字

裡行間,引人入勝,使讀者油然起敬,並深深陶醉在這位璞質台灣漢子浩瀚、深邃的赤子

心胸;其中滿佈濃郁的陳氏家風味,有甜蜜的親情、感情,有濃得化不開的台灣鄉土情

懷。由其綿密的記述,也可以引發讀者許多有趣的連結,例如,他敘說十二生肖屬狗,讓

我聯想到我的農曆生日也屬狗,我和陳教授恰差24歲(二輪生肖之距),他說1947年開始

他的專業生涯,恰巧是我國曆的出生年,我的年齡等於陳教授的社會服務年數,也算有趣

連結了。

洋洋灑灑的「永遠之春」,也算道盡了陳教授在這廿∼廿一世紀的人生精彩歷程,他

敘述了一生中數不完的故事與道不盡的人、事、物結緣與連結,充分顯露他熱愛生命的天

性。陳教授善用他尋求連結的智慧,偶然地,他也尋思在「上蒼命定、冥冥中的護佑、個

人努力與環境中選擇」之間。「永遠之春」告訴有緣讀者們(學生、家人、社會大眾⋯⋯

等等有緣人),陳教授是如何豁達地拋開生命迷惑,如何地爽快前行的樂活人生。

在「永遠之春」出版前夕,有幸先拜讀,在感動與敬佩陳教授那老當益壯的風儀下,

謹為序一文,以茲慶賀,並為之推薦。

Page 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03

六六大順

台北人‧台大人‧光智人

我生於台北、長於台北,在台北受教、也在台北任教,台北是我心底的故鄉。這個環

境中的種種牽動我的人生,也擁有我的認同,以致我向來以「台北人」的身分為歸屬。外

國人若問我來自何方,我的回答皆是「Taipei, Taiwan」。

家庭在我生命中始終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建立、支持、鼓勵我。父親一生的典範深

刻影響著我的人生觀,尤其在我未滿廿歲(1942年)之際,受父親之託而寫下的光智廠歌

〈希望的黎明〉,這麼多年來始終激勵著我,以積極樂觀的心度過人生各樣的起伏。自從

擔任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董事長以來,到完成傳承交棒,我認同自己是「光智人」,並且

以光智為榮。

回想過去,我發現升中學與高等學校考試的失敗,反而成為我命運關鍵的轉捩點。當

初若考取北二中,讀台灣本地人的學校,恐怕這一生另有傳奇。可是我卻因重考而考取北

一中,在競爭激烈的日籍學校中,台籍意識的鼓勵,想為同胞爭光而不願輸給日籍學生,

促使我尋求上進的求學生活。若不是如此,祖父之逝帶給我的衝擊也許會隨著日子被沖淡

了。在北一中任教的小學女老師的先生增田老師,也特別關照我,幫助我鞏固文學基礎,

無形中推動我走上精神醫學(綜觀從事精神醫學的人,多少都帶著文學氣息,而且文筆都

不錯)。其次,若是當年考上高等學校,三年後我還是得經歷大學入學考試,並且要在眾

科目中選擇人生的方向,也許最後讀的不是台大,甚至轉而到日本學醫也說不定。但是讀

了豫科,我可以直升大學,不僅免除了在眾多學校中選擇的困惑,也決定我一生在台大服

務的路途,真可謂一生都是「台大人」。

人生有許多的「如果⋯⋯就不是⋯⋯」(if⋯not⋯),一個人的人生路途如何,有

人說上蒼自有命定,但我覺得除了這個因素外,一定還有許多個人的努力與選擇參與在其

中。緬懷過去,若能心存感恩,而不是徒然的懊悔,放眼未來,人生仍然充滿希望的黎

明。

2010年2月4日突發性心肌梗塞,裝了支架3個。現在每天晚上需要氧氣幫助,白天時

間一天大約只需3至4小時氧氣。週一和週五白天到光智上班,其他時間在家讀書寫作。固

定每年參加十一月的台灣精神醫學會、十二月初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聯合研討會及其會前

每月一次的籌備會;每月第四個禮拜天,早上11點到下午2點參加在國王大飯店舉行的台

灣歌壇日語歌曲填詞。

永遠之春

自序

Page 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04

2012年8月參加胡海國教授退休會;同年9月參加張達人院長的退休會,算是熱忱的人

生。2013年7月光智舉辦「永遠之春—光智九十、三十、二十紀念音樂會」,除了感謝先

父海沙先生的培育及教誨,陳氏家族也繼承他未竟的社會公益志業,結合溫暖的力量,繼

續回饋社會;2014年完成我的成長經歷—「杏林回憶」。

在人類的生命長河裡,不捨滴涓匯成大河,我們仔細耕耘,然後和許多友伴結緣,齊

力沃澤大地,完成上蒼交付的生命功課,仔細耕耘成就一片錦繡。

感謝宋維村教授、胡海國教授為書寫序,更感謝好友們賜稿,寫下與我生命交融的

點滴,更記下台灣精神醫療暨心理治療相關發展的篇章。每個人的努力,都是社會繁茂的

力量,「永遠之春」是我的作品,是我的自勉,更是我對心理健康的期許。「無限力量賦

育蘊,不滅理想向天翔,三月春自然,盼我心身具新鮮,不斷彩光呈爍閃,春十二月持永

遠。」年輕時寫的詩句青澀自然,卻默默提醒自己常保活力和勇氣。

自1947年10月13日就職台大醫學院助教以來,六十六年忽焉已過。以三年為一期敘述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序數 年 記事

1 1947 台大助教 臨床基礎學習

2 1950 代課課程 精神病理教學

3 1953 留美準備 疾病動態分析

4 1956 進修結束 團體處遇訓練

5 1959 台大講師 團體應用於台灣

6 1962 論文刊登 留美進修經驗談

7 1965 日間留院 住院與門診間處遇

8 1968 IPSS 世界的研究

9 1971 東西中心 資深專家交流

10 1974 心理演劇 初探演劇治療

11 1977 社區復健 保護性工作站

序數 年 記事

12 1980 馬尼拉會 PRCP成立

13 1983 理事長職 掌理中國心理衛生協會

14 1986 桃療院長 推建教合作

15 1989 國際團心 壹等服務獎章

16 1992 光智中心 民間唯一心衛中心

17 1995 學術獎助 光智學術獎

18 1998 光智週年 倡議去除精障污名

19 2001 國家公益 傑出市民 兩份獎章

20 2004 衛生局賽 北區醫療網

21 2007 光智獎盃 三對三籃球賽

22 2010 光智季刊 推廣心理健康理念

二十二個階段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Page 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目錄

005

推薦序文

宋維村 ............................................................................................................................................ 001

胡海國 ............................................................................................................................................ 002

自序

六六大順 ........................................................................................................................................ 003

第一章 成長背景與求學歷程

第一節 幼時環境 ........................................................................................................................ 008

第二節 無憂的童年 .................................................................................................................... 014

第三節 少年的震撼 .................................................................................................................... 020

第四節 不安的年代 .................................................................................................................... 026

第五節 另一個世界 .................................................................................................................... 034

第二章 專業工作

第一節 畢業後的出路 ................................................................................................................ 041

第二節 飛鳥歸巢 ........................................................................................................................ 046

第三節 代理主任 ........................................................................................................................ 049

第四節 末代主任之況味 ............................................................................................................ 052

第五節 退休 ................................................................................................................................ 054

第三章 團體心理治療

第一節 發現新路 ........................................................................................................................ 057

第二節 初探團體功能 ................................................................................................................ 060

第三節 學童團體輔導 ................................................................................................................ 068

第四節 演劇心理治療 ................................................................................................................ 070

第五節 創傷團體治療 ................................................................................................................ 072

第六節 團體治療與我 ................................................................................................................ 074

第四章 學術研究

第一節 生物精神醫學 ................................................................................................................ 084

第二節 精神分裂症國際嚮導研究(IPSS) ................................................................................ 085

第三節 赴美研究 ........................................................................................................................ 092

第四節 教授時代研究 ................................................................................................................ 093

Page 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0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第五章 精神醫學教育

第一節 教師資格之晉升 ............................................................................................................ 105

第二節 建教合作 ........................................................................................................................ 110

第三節 精神醫學生涯 ................................................................................................................ 114

第六章 學協會團體

第一節 中華精神醫學會 ............................................................................................................ 129

第二節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 ........................................................................................................ 133

第三節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 ................................................................................................ 134

第四節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 .................................................................................................... 137

第七章 國際舞台

第一節 國際期刊 ........................................................................................................................ 138

第二節 世界精神醫學會 ............................................................................................................ 139

第三節 太平洋環地區精神醫學學院 ........................................................................................ 141

第四節 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學會 太平洋環地區學術會議 .................................................... 144

第五節 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大會................................................................................................. 149

第六節 美國團體心理治療學會 ................................................................................................ 158

第七節 其他學會 ........................................................................................................................ 161

第八章 光智心 社會情

第一節 父親與光智 .................................................................................................................... 163

第二節 我與光智 ........................................................................................................................ 165

第三節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 172

第四節 校園心理衛生工作 ........................................................................................................ 186

第五節 光智紀念活動 ................................................................................................................ 193

第九章 親情與群情

第一節 先人之逝世 .................................................................................................................... 195

第二節 追憶愛妻 ........................................................................................................................ 199

第三節 群情 ................................................................................................................................ 212

第十章 美好人生

第一節 創作 ................................................................................................................................ 229

第二節 人生小插曲 .................................................................................................................... 238

Page 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目錄

007

論文著作 ................................................... 265學術摘要 ................................................... 271國際會議記錄 ........................................... 279受獎記錄 ................................................... 281獎章、獎狀及匾額目錄 ........................... 281

隨筆 ........................................................... 284士林社區大學學習課程 ........................... 289台大精神科大事紀 ................................... 290年譜 ........................................................... 291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台灣家族治療早期發展的推手:陳珠璋教授 ............................................................ 吳就君 297教授唯一沒法畢業的學生 ............................................................................................ 黃梅羹 298陳珠璋教授在兒童精神醫學的二件事 ........................................................................ 宋維村 303生命田園的吟唱者 ─孜孜不倦的生命耕耘家 ........................................................... 胡海國 304從陳珠璋教授學到的好功夫─應用團療行醫三十年有感 ........................................ 文榮光 310我的恩師—陳珠璋教授 ................................................................................................ 陳快樂 312一位公私兩相宜的精神科教授 .................................................................................... 游文治 315堅毅不拔及無私奉獻 .................................................................................................... 陳俊鶯 317亦師亦父 ........................................................................................................................ 柯少華 319願力並行的真菩薩 ........................................................................................................ 王雪芳 321陳珠璋教授與精神科職能治療之發展 ........................................................................ 褚增輝 323陳珠璋教授與桃療護理科之發展 ................................................................................ 謝淑貞 328與Prof. C.C.Chen亦師亦友情緣久久 ........................................................................... 魏芳婉 329永遠胸懷「大我」的人生 ............................................................................................ 張達人 330恩師陳珠璋教授與我 .................................................................................................... 邱英翔 332兩位陳教授的啟示 ........................................................................................................ 陳若璋 333我從陳教授身上學到的事─從閱讀到領悟 ................................................................ 劉智學 335台大精神科永遠的陳教授 ............................................................................................ 高淑芬 340永遠之春—陳珠璋教授 ................................................................................................ 陳靜美 344我所見之精神醫學界的羅丹 ........................................................................................ 王瓊玉 348社區心理衛生的領航員 ................................................................................................ 李欣穎 350教授VS.祖父 ................................................................................................................. 陳綺文 352現代又無私的智者 ........................................................................................................ 戴月明 353敬佩與祝福 .................................................................................................................... 簡意玲 354一甲子的距離 ................................................................................................................ 郭純雅 355陳教授給我的「震撼教育」 ........................................................................................ 柯書林 356感謝、再感謝 ................................................................................................................ 陳珍忠 357關於爸爸的 88 件事情 .................................................................................................. 陳珍誠 358台灣精神醫療界先驅─陳珠璋 老驥伏櫪 ................................................................... 楊 索 364春風賀喜無言語 排比花枝滿杏園 .............................................................................. 戴秀芬 366

編後語杏林之春 世紀經典 ...................................................................................................... 戴秀芬 367

Page 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0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一、父親的家鄉

我們陳氏源流根據大哥珠璫編印的家譜<太傅源流派系南陳>,上可追溯自黃帝登極

元年(公元前2674年),至太始祖舜帝重華公起為太傅源流,承傳至今2014年共4687年。

我們兄弟姊妹的這一代,是自黃帝算起的第143代,自舜帝算起的第135代,平均每一代約

32.8年。

我的曾祖父金廚公育有三男,長男五瑞公育有三男,分別是海波大伯、海萍三伯、

海湧末叔;次男四川公育有一男,為海樹二伯;三男清萬公育有一男,為先父海沙(輩分

為四叔)。先父那一代的輩分非依祖父那一代的輩分而論,而是按照出生的先後順序而定

的。此未按常規作輩分排序,是我們家族成員間關係親密連結的一種表達。

先父的家鄉,自曾祖父起設立在日治時代的「宮之下」(大宮町22番地 —台灣神社

所在之山丘下),即現今台北劍潭,地理位置是在基隆河河岸的通河街一帶。過去這一帶

設置鐵軌(以前的淡水線),常有小火車來來往往,現在則成為捷運劍潭站的設置地。曾

祖父及其後代沿著河岸搭蓋房舍而居,最靠近河岸的是第二房(四川公家族),第一房

(五瑞公家族)立於中間,後面幾棟住著其他親戚。先祖以務農維生,傳至先父那一代有

海萍三伯從事磚瓦業且頗為發達,先父從事營造業,後來他們二人及家族因工作關係分別

搬出祖厝,自立門戶。記得小時候父親事業繁忙,很少帶我們兄弟姊妹回祖厝玩,但有機

會回去時,我們偶爾會不走明治橋(現在的中山橋),反倒頑皮跳上火車櫃一路冒險似地

回到老家。祖厝是多合院的構造,空間寬敞,小時候在其中自由自在地穿梭遊玩,印象深

刻。

由於祖先務農,不是讀書人,聽說先父幼年時

在養鴨之餘,以趕鴨竹枝為筆、沙土做紙,勤奮力

學,而得以進入大龍峒公學校接受教育,並與母親

在此校成為校友。說不定,家父與家母當時在校園

中還曾彼此擦肩而過呢!

第一節 幼時環境

大橋頭家門

第一章 成長背景與求學歷程

Page 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一章

成長背景與求學歷程

009

二、母親的娘家

母親的娘家,位於大龍峒,距離保安宮100多公尺處。外祖父母共育有八個女兒及兩

個兒子,女兒中老大與老五早逝,因女兒太多,老六與老七從小送給人家收養。我的母親

排行老二,但實際上承擔了老大的角色,又因家裡人口眾多,不得已只得於小學畢業後,

便留在外祖母身邊幫忙家事。

外祖父精通漢學,所以兒女中除了我的母親外,都接受了高等教育,老三、老四及

老八等三個女兒都自三女中(現在的中山女中)畢業。老三畢業後在大龍峒國校當老師,

後來嫁給了同事,住在娘家隔壁。老四畢業後嫁給醫師,住在基隆。老八畢業後曾訂婚,

之後不幸因病過世。但我們與當時預定娶她的江先生始終保持聯繫,雖然他後來娶了八姨

的朋友為妻,我們還是尊稱他們為八姨丈及八姨。八姨丈是大溪人,我在台大醫學院就學

中,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前兩個半月1945年5月31日美軍大空襲台北時,因台大醫院的建

築物亦遭砲火毀損而疏散到大溪,我們學生一起移到該地上課實習,這段期間,我就寄住

在八姨丈的家裡。

外祖父的兩個兒子中,大舅是內科,在大龍峒開業「澤仁醫院」醫師,二舅是藥劑

生,他們兩人不但在事業上共同合作,後來也跟外祖父母一起搬出大龍峒,居住在與當時

的第一劇場隔了一條巷道的延平北路二段和保安街交叉處。記得小時候,母親有空常帶我

們兄弟姊妹回外婆家,所以我們從小便與母親的娘家來往頻繁,關係密切些。父親與母親

的家祇相隔基隆河的北、南兩邊,相當鄰近。也許,他們倆是因地緣關係而結親的。

巧的是後來成為我內人的鶴齡,她的祖母與我大伯海波的太太兩人的娘家都在大龍

峒,兩戶還是鄰居,後來更發現彼此有遠親關係。想不到在那麼久遠以前,我與鶴齡兩人

在冥冥之中就有所相繫,真可說是我們兩人緣份奇佳,根源都在大龍峒。

三、祖母的故鄉

在未出嫁前,祖母是住在永和靠近新店溪的古亭橋(現在的中正橋)附近,這裡就是

祖母的老家。祖母的親戚多住在永和,當時依賴「渡船」往返台北與永和間。

祖母在家中排行老大,她的么弟許心源先生和我們家較有來往,他的兩個孩子許文梅

和許文全都在家父經營的光智營造廠任職服務。祖母的兩個妹妹中,二姨婆下嫁楊家後住

Page 1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1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在東園町,她的孩子楊文慶先生是公務員;三姨婆下嫁林家後住在延平北路一段石橋頭,

她的長子林華馥先生從商。兩位姨婆和我們家往來頻繁。我的太太鶴齡是萬華人,所以委

託祖母的表妹,即住在萬華的表姨婆之夫廖醫師幫我們做形式上的媒人。

當我觀看舊台北鳥瞰圖時,祖母當時嫁給祖父真可說是「千里迢迢」。想想祖母住在

台北南邊,她必須坐渡船過了新店溪後,長途跋涉地來到台北北邊。渡船過了基隆河,再

到祖父的老家宮之下(劍潭),真想不出月下老人是在什麼樣的心境下為祖父母牽了如此

的姻緣。聽說祖父母結婚的時候,祖母是坐著轎子被抬到婆家;纏了足、行動緩慢的祖母

後來再回到遠在他方的娘家時,就有人力(二輪)車可以搭乘了。

巧妙的是,祖厝及家父自立門戶的居所都靠近溪邊橋畔:祖父的故鄉位基隆河邊的明

治橋(中山橋)旁、祖母的老家位新店溪邊的古亭橋旁,而由家父親手搭建的家園則座落

在淡水河邊的台北大橋旁。如此,看來我們整個家族的住處正好都圍繞在台北行政核心的

邊緣。由此使我聯想到自己尚未出生以前,已與河流結下淵源之緣。

河流孕育生命、供應生活的基本需要;河流承載生命,引導人去到想望之處;河流有

時湍急,有時平緩,但永不止息。隨著人類智慧的進化,渡河已由跨溪河兩邊的交通工具

來取代。時代在演變,自古時的渡船到汽船,乃至造橋後在橋上以車代船渡溪,甚至靠飛

機渡海等皆是人類發明的偉大成就。今日不但環繞台北市的基隆河、淡水河及新店溪兩邊

運輸通暢無阻,再往西邊經過台灣海峽的兩岸關係以及東邊跨太平洋與美國的國際關係,

台灣已藉由不斷發展的交通工具拓展人際脈絡,河流、海峽不再阻隔人類關係的建立。只

是令人疑惑的是不知海峽兩岸的關係要到何時、用什麼方式才能得到解決?

雖然地球上的陸地沒有直接連貫,但自河海及陸地面積的比例也可看出水流連結的奇

妙。年幼時或許無法聯想到如此深遠,但在我的想像世界中,河流、海峽及海洋在我生命

裡扮演著啟示的角色,幫助、雕塑我的性情與人生的志向。

四、我的出生

於1922年(壬戌年)11月立冬凌晨,我自溫暖的母胎生出,因接觸冷卻的空氣而被刺激發生產兒的哭聲,雖然記憶裡全無印象,但可以想像母親懷孕到生產的四十星期間的辛

苦。在姊姊不到十個月大時,我已在母親的子宮內孕育。上面還有比我長三歲七個多月的

哥哥,從母親懷第一胎到我的出生凡四年四個月半期間,比父親早五十天出生的母親,負

Page 1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一章

成長背景與求學歷程

011

有管理整個家事的責任,工作辛勞繁重。我唯一的姑姑已經結婚,父親是獨生男孩,家庭

的構造較為單純。媽媽雖然帶了一位比她小五歲的女查某𡢃(婢女)過來陳家,稍稍可以

減輕一點負擔,祖母將家事全都交給她,母親的責任仍然不輕。

地理上的關係,我幼時到大龍峒(保安宮附近)找外祖父母比到劍潭的老家機會多。

位在永和的外祖母家需要渡過新店溪較少去玩。反而許心源小舅公與我們家的往來機會較

多。另外我們與石橋頭(延平北路一段)的三姨婆之來往比與住在東園的二姨婆之來往較

多。所以,在交通工具不太方便的年代,親戚內的互動距離也是因素。

我出生前的1919年7月祖父母及父母自劍潭搬進大橋頭(迪化街二段)之平房。祖父在經營孵卵業並蒐集各地方送來的鴨蛋來孵化。聯想小時候到基隆河邊的劍潭老家的情

景,看到小鴨群動,對小生命的好奇,而移到祖父的孵蛋設備中的小鴨破蛋出生之可愛場

面,也有深刻體會。但想到他們長大以後變為人類的食物,同情心油然而生,心起悲憫。

我的父親在我出生當時,正忙於55天後創設的「光智」開業準備。晚三年入學的關係,他渡過基隆河上學,大龍峒公學校畢業時已經滿十五歲七個月,又在五年後(結婚翌

年)畢業於台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台北工專前身)機械科。當時自郊外到台北公立職業

學校念書的青年不算多,不難看出祖父培育獨生子的用心。父親畢業後,與學友蔡海定先

生一起規劃,在第二年合資設立「協志鐵工廠」。因父親想要自家鄉踏出,進入臺北市內

開拓其工作的基礎,隔一年七月自劍潭轉居於大橋頭,但適合他所學的機械方面的技術之

發揮有限制,五年後轉變方向而決定從事土木建築的建設性工作之承辦。建築業也好,土

木設施也好,自成形之外觀能看出自己努力之成就。其成果比機械等房屋內部的設備更具

吸引力,而抱著更濃厚的興趣及希望,同時獲得朋友李田郭先生的協助而順利地獨資經營

「光智」的勇氣值得欽佩。但不能忽略祖父在養鴨、孵卵業方面之收入來幫助其事業的支

持力量。經濟方面不必太多的顧慮下,對自己將來的發展抱著信心的父親,於第二年在相

隔約一百公尺處新建的二層樓店址裡業務進展順暢,

並以「唯存公正」為其座右銘,而成為台灣籍三大營

造廠(光智、協志、興榮)之一。這些成就不管得自

於先天性條件也好,後天性環境也好,都給我們子女

適合的安排,而使我們不必煩惱。可以說,幸運地背

著這些緣分而有著幸福的幼年。出生在此三代家庭的

感受,在空間上及人際關係上都覺得寬舒。

我出生時家中添加一個男孩子的影響,可自手足之排行及性別問題分別敘述。由上述

1943年先父海沙公與光智商會員工(光智商會)

Page 1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1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的家族歷程很清楚地看到上有兄姊各一位的我排行老三。我

們三個人歲月之間隔較為接近,都在兩年左右。在那個重男

輕女的時代裡,我的出生較能被父母及祖父母接受與期待。

如果老三是女性,家庭的氣氛可能就不太一樣。男兒裡算起

來,我居中間,小時候哥哥由於是長孫的關係受到祖母格外

地關懷,弟弟因為是老么的關係被母親特別地關照。此排行

自然地培養我不太依賴長輩並能適當地自由成長。三個姊妹

裡排行中間的月華妹與我同是台大畢業,留美且獲得博士學

位,在大學擔任教職等,經過跟我相近的路程。雖然不同性

別,但中間兒也許都有其類似的個性及生涯也說不定。

再者,名字及生肖對個人成長認同無意中也間接地

影響。我們家按輩分在名字上冠同一個字。父親那一代是

「海」字,我們這一代男的是「珠」字,女的是「月」字,下一代的男是「珍」字,女的

是「美」字,孫子輩的男生加「重」字。我們兄弟名字的最後一字都有「玉」字偏旁,哥

哥是「珠璫」,我是「珠璋」,四弟叫做「珠珪」(三弟珠琛出生後八天去世)。我的名

字被誤認為女性的機會不少,真珠與玉器常是女性配帶的高貴裝飾品,難免不知不覺中,

涵詠溫和的個性。

自出生年想起生肖的問題,雖不去探究出生年月日時四柱論命的方法,卻留意我生肖

屬狗的事實。雖然經常聽到以狗才、狗屁、狗屎等的負向形容,但以可以訓練其能夠聽主

人之意思而做一些被安排的行動,為視障者帶路等的優點,讓人覺得可親可愛。我自生肖

聯想至耐心地訓練自己,思及配合別人之需要,增進彼此的溝通是人際關係之自然發展。

出生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結束後,表面上世界和平的氣氛形成。出生的前一年(1921)中國共產黨成立,我出生當年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出任義大利首相,所以已經潛伏性的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及中國共產黨之抬頭(1949年12月國民政府遷台)所演出的世界不安之前奏曲。自族群方面考慮,我們自祖籍福建來台,於1895年日本殖民前屬於清朝的中國人血統的存在不可否定。已經住在台灣兩佰多年間,我們的意識形態逐漸淡化。中國文化及台灣文化間之關係,應自政治因素

分開考慮較為妥當。我出生後,台灣、日本、中國及西方國家等多種社會文化混雜中成長

過來。年過90的生涯,最切實的是台灣人之認同吧!

互助營造公司創辦人林清波撰寫的《臺灣營造業百年史》,搜羅詳盡,光智營造列名台灣日治時期三大營造廠

Page 1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一章

成長背景與求學歷程

013

五、幼時背景

我的出生地在當時稱為「大橋町」,即現在的民權西路連接台北橋下迪化街一、二

段交錯點附近。我們家是一棟兩層樓的房子,家的四周圍皆是平房,所以我家在當時算是

「高人一等」的建築物,是從事營造業的父親親自承蓋的。在我們住家附近有一個土地公

廟,小時候我常陪同母親去拜拜,而這座廟似乎常在冥冥之中護佑著我們全家。

隔著我們家幾步路有一家雜貨店,那時我常被母親「捉公差」去幫她添購柴米油鹽。

從我家往西邊望去是淡水河,往西南方向可看到跨河的台北橋。印象中常和大哥一起從窗

口看黃昏,直到現在那幅夕陽美景仍歷歷在目。另外,在我家隔壁有祖父所設立規模不小

的孵蛋場,祖父就在此從事孵鴨蛋的工作,養鴨事業則在老家劍潭進行。

我們家這棟由父親設計建造的房子共分前棟、中棟及後棟,前棟樓下隔做營造廠事務

所、祖父臥房、餐廳和廚房使用,樓上為正廳和父母的臥房。中棟主要做為臥房用,有常

自東門町回來與我們同住的姑媽臥房、祖母和小孩子的臥房。後棟則主要做倉庫用,是我

們小時候常去玩耍之處。

我的父母共育有四男三女。大哥珠璫生於1919年,大姊月鳳生於1921年。我排行老

三,生於1922年。老四珠琛生於1925年,不幸於出生後第9天死亡。老五珠珪生於1926

年,下面兩個妹妹月華和月昭分別生於1929年與1930年。我們兄弟姊妹之間,平均年齡相

差兩歲左右,其中由於大弟出生時,我還不到三歲,所以對他的曾經存在沒有留下什麼印

象。按照心理發展的理論,孩子年紀處於一歲半至三歲半的間隔時,彼此較容易有競爭心

態,但我和小弟之間相隔四歲,所以我們彼此間不曾引起手足競爭的衝突,在記憶中總是

相處和睦。

幼年時我常有機會在祖父的孵蛋場親眼

目睹小鴨的出生,而興奮莫名,至今那份新

生之喜悅仍銘印我心。另外,從父親營造廠

的事務所中,我也常常看到建築設計圖或供

做競標估價用的圖章,並從房子的原型想像

成屋的結構。雖然因著長輩從事的行業使我

常有機會接觸的事物,但這兩件表象時常呈

現我眼前,在我小小年紀裡,帶給我生命之

根源的啟示。 1953年全家福照片

Page 1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1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一、幼稚園獨自上學

我出生於1922年11月和姊姊出生在1921年4月,我們的年齡相差近一歲七個月。日治

學制是每年4月1日開始新年度,按理我和姊姊的學年應該相差一年,但因小弟珠珪剛好出

生不到五個月,若我提早進幼稚園,應能減輕母親照顧子女的負擔。也可能父母認為我有

適應團體生活的能力,又考慮讓姊姊上學時有我做伴,而無須擔心她單獨行動的不便,所

以我於1927年4月入學,比實際年齡提早教育。

我接受教育的起點是愛育幼稚園的大班,這所由我先祖陳氏祠堂附設的學園,座落在

現今的寧夏路圓環附近。從入學以後,父母親就讓姊姊帶著我從住處走到幼稚園上學(沿

著台北橋下走到圓環),那時姊姊將近六歲,而我差一個星期就四歲零五個月。記得小時

候,長女的姊姊常幫忙家事,又因性別差異,以致我們少有一起遊玩的機會。

五歲時有一天姊姊因為感冒不能上學。由於當時社會安定,學童上學不需要家長費

心,所以父母就讓我一個人走路去幼稚園。當我獨自一人走在橋下時,想到父親的營造廠

所從事的建築工程能夠完成許多偉大的建築,想必造橋也是父親工程的一部份,心中有些

驕傲。然而當小小的我抬頭望著諾大的橋時,禁不住也擔心地想著:「這橋會不會垮下來

呢?」記得我是懷著驕傲,又有些許惶惶不安的矛盾心情走完全程的。

與近代社會比較起來,現在幼稚園學童的上下學除了有娃娃車接送外,還有小轎車在

園外集中等候,以致交通常受影響。而市內的道路也擁擠,交通事故多,甚至有綁架或搶

劫的現象,與80年前的社會秩序相比,實在很不一樣。想到這裡,我不禁替現代兒童的富

裕生活及不安全感嘆。

將近四歲五個月開始上學,由於當時社會治安良好,以及父母親對我的信任與放心,

讓姊姊和我走路上學,甚至允許我獨自上學的經歷,似乎成為孕育我性格中獨立特質的開

始,也是我對幼年印象中最深刻的回憶。現代兒童因環境的因素,受到層層的保護而較難

享受到被訓練獨立的經驗,殊為可惜。

二、老三的聯想

「老三」這個排序,對我別具深意。

第二節 無憂的童年

Page 1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一章

成長背景與求學歷程

015

在家裡,我排行老三。在一般家庭裡,很少人像我這樣,哥哥、姊姊、弟弟、妹妹全

有了。記得小學一年級學期末,大妹出生,當時我已6歲4個月,所以對她的出生比對弟弟

的更加關心。排行老三使我在家庭成員的角色扮演上,不但有機會當年幼者被哥哥姊姊照

顧,也有機會當兄長提攜弟弟妹妹。因此,成長過程中於人際關係的學習上有了多樣化的

互動,這對我日後的人際交往影響甚大。

無獨有偶地,在小學一到六年級學校成績的排序上,我也一直排名第三。我比正常學

年早一年就讀小學,雖然在學習績效上,未能趕得上前兩名同學,但我也不至落人之後,

總是排名第三。當時在學校班級裡第一名的同學總是被委任當班長,喊口號;第二名則是

副班長,跟在級任老師後面為班務跑腿。排名第三的我雖只擔任排長,但卻是心滿意足。

考第一名雖然光榮,但要保住「第一」的寶座卻要承受很大的壓力。想想如果不是早一年

就學,或許我也得承受第一名的壓力。排名第三雖然在班上不能當最耀眼的人物,但卻不

須承受不必要的壓力,而且擔當排長也能承載相當的責任,這也是榮譽。

回想起來成長經驗中無論在家中或在班上排名,第三對我的性情與人生都有很大的影

響。從性格上的影響來說,排行第三使我的性情有很深的中庸傾向,在行事為人方面我總

不極端、不偏左右,凡事但求平凡穩定。原生家庭成員的互動關係則使我的性情不會偏向

依賴、退縮或自我中心。而兄弟姊妹多元化的互動經驗,使我非常重視人際群體間的相互

依賴與支持,想必這也影響我日後在專業上特別注重團體治療中成員互動關係的理由。

另一個對「三」的聯想是幼時家庭為三代同堂,身為第三代的感受。當時祖父和父親

工作忙碌,家中大小事由祖母做主、母親從旁協助。祖母與父親的關係相當密切,但父親

若有兄弟的話,恐怕情況會不一樣。總之,我可說是在溫暖的家庭氣氛下長大的,沒人特

別關注的老三,反倒自由自在地養成了獨立的性格。

三、受罰經驗

在我大約七、八歲的時候,有一天和哥哥爭吵中我講了粗話,被父親聽見了,父親很

不高興,便罰我站在家中二樓大廳祖先牌位的面前。由於我們的住家和營造廠合在一起,

當時樓下事務所正值工作旺季繁忙,會有職員到樓上來工作,我被罰站在那裡,讓他們看

到我受罰的情形,心裡實在覺得很尷尬。看到哥哥一副沒什麼事情發生的樣子,照道理我

應該會心裏不舒服,但因自己是言行不妥當而被處罰,所以對父親的處理和哥哥的反應,

不會覺得不公平或不滿意,甚至此事對於我們父子、兄弟間的關係沒什麼負面的影響。體

Page 1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1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罰的問題在現代兒童教育的層面引起各種議論,實需考慮如何應用才是妥當。

然而,講粗話立即被處罰的經驗,卻深刻影響了我,除了使我的個性因此而形成溫

和的樣式,也深刻影響了我教育子女的方式。現代父母總是用談條件的方式來管教孩子,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好言相勸。一次警告、兩次警告、反覆警告、處罰,不但收不到什麼

成效,自己反倒常常被孩子給制約了。這個問題主要的癥結是:處罰的內容是否真正讓孩

子從錯誤中記取教訓。假使父母處罰得當,只要處罰一次,對孩子的深刻影響將是永久性

的;相反地,第一次處罰不得當,即使兩次、三次甚至無數次重複處罰,對孩子的管教其

實也不會有什麼正面的成效。更換處罰方式固然是一種變通的方法,但採用鼓勵與獎勵,

以處罰和獎賞兩種方法適當併用,則是重要的課題。

在管教兒女的事上,我一方面因專業而有機會接觸心理學,另一方面由於小時候的這

個經驗,當面對自己的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我會採用彈性的方式來管教他們。透過經驗的

累積,目前在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採取的原則是,給不守規則的孩子幾個警告方式,讓他

們自己來選擇怎樣受罰最好。日後一旦他們再犯的時候,就用他們自己選擇的方式予以管

教。有時我也採用獎勵的方式來教養孩子,假使孩子自發地避免再犯同樣的錯事,則以褒

賞—請他們參加休閒活動,或者給獎品等以資鼓勵。雖然此看法及做法目前頗有效用,但

是歷經時代的演變,未來也許仍然會受到考驗,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應即刻採用適當

的方式來管教,實在是值得慎重考慮的事情。

四、課業輔導

家父向來很重視子女的學業,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父親為我和兄長聘請了家教老

師。我這位家教老師,是當時盲啞學校(啟聰學校)校長木村謹吾(Kimura Kingo)先生

的夫人木村八重子(Yaeko)女士。校長的住處位於當時的太平町一丁目,即現在的延平

北路一段16號。當時,我們每個星期要花一個晚上接受日文(當時學校主要的語文教育)

和算術的輔導。

每次去到校長住處接受課輔的時候,由於是晚上,我常會看到許多視障者在那裡等電

話,他們是在等人邀他們去做按摩服務。看著這些失明的人,我常覺得眼睛看不到真是可

憐,於是對這些人心生憐憫之情。這份感觸深刻影響使我在與人互動,對弱勢團體的需要

總有一份同理心。另外也欽佩視障或聽障朋友勇敢地面對缺陷而不放棄謀生的努力。

Page 1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一章

成長背景與求學歷程

017

由於聽障朋友在與人對話的時候,無法像正常人能用耳朵去辨明對方的語意,她在與

他們應對的時候,總會耐心仔細地以手勢或嘴形適當併用而清楚地表達。木村老師的言行

態度不但使我學習清楚表達自己的意念,也促使我日後養成溫文謙和的行事態度。

我的文筆在這時期有很大的進步,五年級時所寫的一篇敘述到南部旅行的文章被刊登

在校刊上,並得到很好的評價。木村老師的課業輔導,不但使哥哥和我在數學和文字表達

上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也影響了我的人生。現在想起來,實在很感激當初父親的安排,

也很感激木村老師對我身教、言教的輔導。

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後,木村校長夫婦被遣回日本,從此我們便失去連絡。我四處打

聽,仍不得要領,甚至打電話給從前啟聰學校的老師,探詢木村校長夫婦的訊息,也都沒

有回應。俗話說:「三歲學不如一歲擇師」或「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仍感念木村校

長夫婦的恩德,遺憾沒有機會向他們表達感恩心意。

五、修業旅行

按照當時公學校的慣例,小學五年級第二學期秋天,學校有所謂「修業旅行」的安

排,之所以把時間定在第二學期,是因為旅行的地點在中南部。一般說來,第一學期4至7

月的春天時分安排旅行其實是較為理想的選擇,但4月正逢學年度更換,對校方或學生而

言都較不穩定;7、8月份暑假正值炎炎夏日,南部的氣溫較高,在烈日下旅行並不合宜;

9至12月的第二學期處於溫和涼爽的秋天;第三學期1至3月較為寒冷,而且適逢學年即將

結束,校方的行政事務繁忙。在上述種種考量下,第二學期赴中南部旅行是最適合的安

排,也因此成為學校的常規。

翻閱小學畢業紀念冊時,有八張照片勾起我對當年的回憶。當時參加旅行的學生人數

共104名,其中男同學36名,佔34.6%、女同學68名,佔65.4%,女生參加的比例高一點,

顯示在旅行這件事上並無重男輕女的現象。可見當時的台灣社會對子女的教育上,男女兩

方都算是平均。參加同學佔當年同年級學童290名中的36%,祇總數的三分之一,則表示

大橋學區的家庭經濟因素多少有些影響。

旅行途中,首次離開家鄉,難免想家。但接觸到不同都市與鄉鎮的感受卻讓我既嚐到

一些新鮮味,又有開闊眼界的感受。我把這些感想及在途中與同學相處的和諧情景,寫成

以「南部旅行」為題的作文。班導米滿老師過目後,認為寫得不錯而將它刊登在第三學期

Page 1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1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出版的校刊上。由課輔打下的語言基礎與文學素養在此獲得肯定,對我具有相當的鼓舞作

用,使我後來對日文表達開始建立信心,在此特別對木村八重子老師及米滿老師表示謝意

與敬意。幾次訪問日本的時候,想找到這兩位老師的住處,卻遍尋不得。

六、重讀六年級

我們六個兄弟姊妹六年的小學教育都在學區內的大橋公學校完成。1928年4月與我一同進入大橋就讀的大姊月鳳,於1934年3月參加畢業典禮時,我以在校生的身分送別。

在大姊畢業當年我祇11歲4個月,按照規定未滿12歲不得畢業,便是「留級」的實際原委。班導米滿老師告訴我時,我曾經想過為何不能積極爭取畢業證書呢?但最後較聽話

的我還是祇能接受規定。由於當時同班同學陳德仁君也有同樣的遭遇,祇好兩人做伴,忍

受當「留級生」的命運,並試著體會「留級生」的心情。

現今教育制度對於有能力的學童給予跳級的待遇,是為較有彈性的處理方法。我的成

績在班上50名同學當中名列前幾名,所以就算升上中學應該不會有成績落後的情形才對。現在想起感到當年好像浪費了一年似的。在級任老師原賀先生的教導下重唸六年級的課

程,好好唸的話,拿第一、二名應該沒有問題,祇是重讀六年級的我有一點洩氣,不那麼

在乎爭取名次。雖然如此,讀完第二次的六年級畢業時,我仍獲得獎狀。

第一次升六年級時,學校彷彿已知道我次年無法畢業、順利升學,把我安排在「二

班」;等到再讀六年級時,卻把我編入所謂升學班的「一班」。由於相處六年的同學都畢

業了,使得身處陌生同學當中的我感到有些不自然,適應上也有隔閡。但原賀老師特別留

意,適當地鼓勵我以學業上的成就來彌補心理上的空虛感。

原賀老師曾訪台兩次,第一次我們同班同學連同家眷20幾名坐遊覽車到蘇澳進行一天往返的旅遊,大夥兒玩得相當愉快。老師

第二次來訪時,我們幾位同學分別招待他。我和內人及父親一起與

原賀老師共進晚餐,當時他贈送我一張親筆畫,畫中是一個心胸寬

廣的人像坐著的姿態,他在畫的左上角親筆寫上「心豐かに」(心情豐實地),以示他的人生哲學,提示我們彼此心理保持開闊。現在這幅畫仍放在我家客廳的櫃子上,好像隨時可看到原賀老師的叮

嚀。雖然他已逝世,我仍想念他在我重讀六年級時所給予我的關

懷。 原賀老師所贈之畫「心豐がに」

Page 1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一章

成長背景與求學歷程

019

七、潛伏期心理

按照性心理分析的理論,小學時代是所謂的「潛伏期」。愛力克森(Erickson)以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把此階段定義為學習之勤勉期,指出兒童在此期受到挫折時會有自卑感。

佛洛伊德則強調性趨向成長的過程,他認為6—12歲時的性慾望並不明顯,因此以迎接性器期前的潛伏期來為此少年時期命名。

就我而言,我認為應該考慮家庭結構對兒童心性發展的影響。嬰兒期(一歲前)是所

謂的口慾期,即依賴母親的時期。接著受到社會方面的約束而形成肛慾期(一至三歲)。

小家庭制度的西洋文化與大家庭制度的東方文化並不一樣,在西方,兒女與父母的關係較

為單純;但在我幼少時期,父親忙於營造事業而四處奔走,所以我和祖父母接觸的機會較

多。尤其與祖父睡同一個房間的經驗,使我和祖父的關係較親近,而沒有經驗到在小家庭

較容易出現,所謂「伊底帕斯情結」。因此孩子的成長期,不但要注重生理及心理因素,

還要注意到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的構造。祖父母與我們住在一起,構成單純的三代同堂。

父親的辦事處與我們住家同在一處,經營營造業的關係,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是男性,多人

出入環境下的我,自然而然逐漸呈現男性認同的趨向。尤其當時的學校雖是男女同校,但

卻採男女分班制,又男老師比女老師多,與現代男女合班且女老師多於男老師的情況相照

之下(請參閱我從自己和次男珍誠、次孫重博,及同事瓊玉的獨子緯樺的畢業紀念冊的資

料對照表),可知我對異性的好奇與興趣不太容易在小學時期顯現。

因此之故,無論在家庭或在學校,在與男老師及男學生接觸的機會增加,並認真

學習功課的勤勉性之下,不難推測我那個時代的小學生性心理的潛伏期情況。但隨著社

會文化環境的變遷,佛洛伊德以個人和性慾傾向為中心的想法亦需有所調整。在這方

面,我個人認為,心性發展(psychosexual development)及心理社會發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兩者間應有心理家庭發展(psychofamilial development)的觀念,以便更容易瞭解兒童期心理發展的狀況。

本人(1934) 珍誠(1969)學校 大橋國小 中山國小

老師 23男(72%)+9女(28%)=32 46男(38.3%)+74女(61.7%)=120班級 男2班;女3班 男11班;男女班1;女10班

學生人數 104男(36%)+186女(64%)=290 769男(52.4%)+698女(47.6%)=1467重博(1999) 緯樺(1999)

學校 私立復興國小 公立百齡國小

老師 9男(14%)+55女(86%)=64 22男(24.4%)+68女(75.6%)=90班級 男女合班(6班) 男女合班(13班)

學生人數 171男(55.7%)+136女(41.3%)=309 198男(51.7%)+185女(48.3%)=383

附表一

Page 2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2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一、首次挫折

我讀小學時,小學學制分為小學校和公學校,小學校幾乎是給日籍子弟就讀,少數有

背景的台籍子弟才能進入;而公學校則是台籍學童就讀的學校。一般學童公學校畢業後,

要繼續升學的話,會有中學校或職業學校兩種選擇。通常家庭經濟狀況不錯,且有意投考

大學的學生會選擇投考中學就讀。中學校分為北一中(現在的建國中學)和北二中(成功

中學),北一中大部分是由日本人考取、就學,北二中則多為台灣人考取。另外,因家庭

經濟狀況或自己的性向、意願,有些學生會投考、進入工業或商業等專科學校就讀。

小學畢業後,由於我對職業學校沒有興趣,所以按照一般台籍生的志願,投考北二

中。這一年,我和大部分的台灣學生一起考試,筆試測驗通過,卻在口試的時候被淘汰

了。從就讀小學以來學業一直很順利的我,這次的落榜可說是人生中的第一個打擊。雖然

如此,我卻未因而挫敗、憂鬱,反而考慮著未來的道路,想著:「未來該怎麼辦呢?」當

時,想就讀中學卻未考取的學生還有一個出路,是就讀公學校的「高等科」(二年制,可

以準備重考中學校)。由於我的母校大橋公學校沒有附設高等科,所以要讀高等科,必須

做另外的選擇。當時有兩個學校—永樂及日新可以選擇,按照學區應唸永樂才對,但父親

卻安排我到離家較遠的日新公學校高等科就讀,原因是該校的升學率較高。當時對我本身

而言,因沒有特別選擇的餘地,祇好按照父親的安排進入日新。

雖然中學考試失敗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個挫折,但我沒有被打倒。父親用心地為我安排

學校,也使得我雖對將來如何有些迷惑,但卻有

面對另一個考驗的轉變機會。想到初中免試的制

度實施後,對面臨青春期的學生心身健康發展都

有益處。盼望高中免試的方案也在不久的將來會

實現。雖然學制的改變免除青少年期學生的功課

壓力而幫助他們正向發展,但如何充實他們生活

的內容也勢必將成為另一種具有挑戰性的課題。

第三節 少年的震撼

日新高等科同學會2004年紀念合影

Page 2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一章

成長背景與求學歷程

021

二、林薰老師

父親安排我到日新公學校高等科就讀,除了升學率的考量,還有兩個原因:其一是這

個學校有位優秀的林薰老師;其二是姊姊讀高等科的蓬萊公學校與日新鄰近,考慮姊弟可

以同路上學彼此照應。因此,我踏入日新高等科,而且被安排在林薰老師的班級裡。

林薰老師的教學方式別具功效,雖然他對學生嚴格,但卻不忽視對學生的獎勵。他

在班上設立「小老師」的制度,按照學生各科的學習績效,選出最優秀的學生來擔任該科

的小老師。凡被選為小老師的學生不需參加該科的平常考,而可以在其他同學考試的時段

到操場上去活動。我的數學表現良好,所以被任命為數學小老師,同學平日在考數學的時

候,我可以到操場上去活動活動。我的身體在小學時期比較瘦弱,但自從接受林薰老師教

導開始,有機會注重身體健康,所以身心得以伸展鍛鍊,身體也逐漸強壯。

除了在學校特殊的教導方式外,林薰老師對學生親切開放,他開放自己的家,讓學

生週末都可到他位於大正町,即現在的中山北路一段,當時靠鐵路旁邊的家裡玩,順便請

教功課上的難題。師母面對我們這些台籍同學並未另眼相待,反而總是親切殷勤地款待我

們,以致我們和日籍學生彼此間沒有任何因民族的差異性,而產生的距離感。

在日新高等科學習階段,感恩林薰老師善於開發、獎勵學生個別在學習上的長處,再

加上有機會鍛鍊身體,以致抵抗力增強而有充裕的體力來應付升學考試。高等科生活不但

沒有公學校五、六年級時所面對的升學壓力,反而輕鬆。

三、博覽會

1935年對日本人而言是值得紀念的一年,因為正好是日本統治台灣滿四十週年

(1895—1935),當時的政府便籌備了「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博覽會」。博覽會有二個:一

是府縣館,二是南方館。府縣館位於三線道路,即今日中華路一帶靠近北門處,是日本文

化商業產物的展覽中心。而南方館位於太平國小附近,即延平北路台北橋東邊,是介紹東

南亞發展的展覽之處。台灣有三大營造廠參與這二館的營造招標與建造工作,家父的光智

營造廠屬其中之一,所以也承擔了這兩個展覽館的部分建造。

博覽會期間雖然正逢我預備重考中學的階段,但是父母親容許哥哥和我在放學後相偕

參觀。由於哥哥當時讀工業專科學校三年級,所以他引導我觀賞這二館的建築。每當我看

Page 2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2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著這兩棟建築物的時候,想到父親的營造廠參與建築工程中,自然對它們有一種親切感,

也以父親為榮。在博覽會中的所見所聞,使我有機會擴充文化認知。而佈置在兩棟博覽館

外圍的許多霓虹燈,那樣多彩、閃閃爍爍,在夜裡看來美麗炫目而且令人興奮。

高等科的這一年,面對升學考試的準備,由於父母對我的學業生活沒有嚴厲的限制,

重考生涯過得實在很輕鬆。現代父母對子女的課業總是緊張萬分,幾乎把子女的生活規劃

地沒有空隙,以致升學壓力大而家庭活動少。想到當年的課後生活,有機會常與自己的兄

長外出或在住家後棟倉庫的空間練習棒球,比起現代的學生來說,我真是幸運的人。

四、一雪前恥

也許有人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我第一年投考北二中不成,第二年反而轉向投考北一中

呢?其實,我之所以棄北二中而擇北一中,原因是:第一、大哥讀了工業學校,如果我也

要就讀職業學校的話,選擇商業學校將來才能與哥哥互相幫助。然而我對商業沒有興趣,

所以還是選擇投考中學。第二、北二中考試失手,怕歷史重演,決定換所中學考考看。第

三、當時由公學校考取北一中的學生較少,所以我帶著一股雄心壯志挑戰這場考試。第

四、日新高等科的林薰老師認為我有能力試試北一中的考試。所以我在老師的肯定和鼓舞

之下,經過審慎考慮之後,決意報考北一中。

高等科的教育類似今日的國民中學程度,除了複習小學的課程以幫助學生準備第二年

考試外,也預先給予中學課程的指導。重考生只要複習考試範圍的小學課業就可以,所以

準備起來輕鬆得多。因此,面對第二年的考試,我反而有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這一年考試的結果,在北一中錄取的兩百名學生當中,只有六名台籍學生考取,而

我不但是其中一名,而且還是唯一以公學校畢業生的身分考取北一中的新生。第二年的考

試,完全洗刷了第一年失敗的恥辱,初嘗奮力的收獲成果。

五、腳踏車隊

北一中的一年級新生共有甲、乙、丙、丁四個班級,每班50名學生。由於新生中只有

六名台籍學生,所以這六位台籍學生就按著2:2:1:1的比例被分發到四個班級裡。我們

這六名台籍學生分別是:林宗毅、林榮陞、陳文義、陳鏗鏘、楊雪舫(按照筆劃)和我。

Page 2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一章

成長背景與求學歷程

023

雖然被分配到不同的班級,但是這樣的安排卻沒有將我們的關係隔開,倒不是為著民族意

識的緣故,而是因為我們當中除了後來唸文科的林宗毅之外,其餘五名的住處在地理上較

靠近,都住在大稻程,而且都騎腳踏車上下學,所以我們常常集體行動。

由於上學的時間較難統一,我們五個人幾乎在每天放學時一起回家。當時我們騎著

自己的腳踏車,從現在南海路的北一中出發,沿著植物園呼吸新鮮空氣、欣賞樹立風景,

經過從前的京町(博愛路)往太平町(延平北路)的方向前進。住保安街的楊雪舫最先抵

達,接著到的是延平北路二段台北橋東邊的陳文義,然後,我往台北橋右邊北行、林榮陞

往台北橋左邊,南向從前的永樂町的迪化街騎去,最後陳鏗鏘繼續往西朝三重方向回家。

我們後面四位同學的住處方向剛好各居台北橋的東、北、南、西方,五個台籍的北一中學

生戴著學校特屬的帽子、穿著制服,形成了一個腳踏車隊列隊而行。至今還記得壯觀場

面,或許是更加認同北一中學生的身分及珍惜彼此情誼。

當年的腳踏車隊隊員,五名中有四名後來當了醫生:陳文義因肺結核而英年早逝;楊

雪舫後來任職台大醫院內科醫師;林榮陞和陳鏗鏘都赴日本行醫;而我則一直留在台灣任

職精神科醫師。雖然,我們這一支腳踏車隊的隊友們後來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路,但是當

年騎著腳踏車同路返家的這份回憶卻深深銘刻在我的心中,永難忘懷。

六、體能鍛鍊

考上北一中後,我才發現該校的校風向來注重體育活動,在校際比賽中常出風頭,尤

其我同屆同學曾在1940年8月畢業前七個月五年級的時候,代表台灣中學校到日本甲子園

參加棒球比賽,並於1941年1月參與擁有日本全國冠軍榮譽的橄欖球隊。

北一中整個學校的氣氛帶動,體格較瘦小的我積極參與體育活動,並在體能鍛鍊上下

工夫,身體日顯健壯。我本身對棒球較有興趣,我和哥哥常於放學後在家後棟的大倉庫做

投球練習。由於有這個基礎,再加上同學都怕當捕手會被球打到,所以我祇好鼓起勇氣,

於光復後便在醫學院班隊中擔任捕手的角色。

由於北一中擁有在當時鮮少學校有的游泳池,我也開始嘗試游泳學習。除了棒球和游

泳之外,在武道(柔道與劍道的合稱)方面,因身體瘦小,我參與柔道的練習。當時柔道

課有所謂的「寒稽古」,即每年一、二月份在寒冬清晨的練習。在參與這課程的過程中,

每年冬天我都是在寒冷的清晨早上五點左右前去學校練習柔道,結束後先返家再上學去,

Page 2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2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三年間未曾缺席,所以每年都獲學校頒發全勤獎狀「皆勤褒狀」。

此外,每逢週末假日我會回母校大橋公學校練習舉單槓和跑步,目的是希望自己能長

高。記得我練跑馬拉松的時候,每次都很盡力跑,所以常跑在隊伍的前面。一位同學看我

跑得相當穩定,頗有冠軍的架式,於是在一場正式比賽中也跟在我後面跑。此時平常練習

時保留體力的同學,在此刻都充分發揮實力,比賽結果當然是那些同學奪標;而那位跟著

我跑的同學卻反而大失所望。這件事我回味至今,仍不禁莞爾。

經過種種鍛鍊,我在體格上的成長顯而易見:北一中的學號是以「座位席號」按高至

矮來安排,初一的時候我的身高算起來是較矮的第41席,初三升為第29席,初五時更升至

第14席。從電視上的報導獲知,現今日本17歲男性青年的身高,比起五十年前的同齡青年

高出10公分,可見其社會環境,如體育活動之受重視,加上營養水準提高的影響也大。

七、見送大哥

1938年大哥自台北州立工業學校畢業後,父親對長子的期望高,送他到日本東京工業

專科學校留學三年,接受進一步的栽培。

日本的教育制度是每年四月開學,暑假及春假有兩次機會回國省親。還記得大哥第一

年暑假結束,需先坐火車到基隆,再坐三天兩夜的船才能抵達日本,我們全家人都到台北

火車站去送他。原本火車預定出發,我們在月台上卻聽到擴音器傳來火車會延遲十六分才

出發的通告。由於當時北一中上學時限是上午八時,大哥見我可能遲到,頻頻催促我上學

去;我則捨不得離開就要出遠門的大哥,流連在月台不願離開。

事後我把感想記錄下來,以「見送大哥」(兄さんの見送り)為題寫下一篇每行20字,

共32行的文章。文中敘述送別大哥當天,因火車沒有按時進站,我一方面期待送別哥哥,引

頸等待火車的來到;一方面又因上學遲到在即,不得不選擇先行離開,夾在兩者間心中因等

待而焦慮,以及最後火車遲遲不到,只好先離開一步的遺憾。凡此種種,我都在文中生動誠

實地描寫出來。結果作文老師增田先生不僅給予「甲」的評分,還在班上朗讀。老師這麼

做,也許是想讓日籍同學知道台籍生也能寫出很優秀的文章,藉此鼓勵他們仿效。

Page 2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一章

成長背景與求學歷程

025

八、自家搬遷

北一中三年級的時候,我們舉家從大橋町遷居到下奎俯町(現在的赤峰街39號處),

離開居住十六年(1923-1939)的舊宅。

這棟新的住宅是專事建築的父親利用1935年蓋博覽館拆除下來的材料,蓋出木造的

兩層樓房。整棟庭園建築,腹地廣大,外觀看來頗為氣派。裡面的構造則是和洋的混合佈

局,有充滿洋味兒的客廳,也有寬敞、安謐寧靜的榻榻米房間,更裡面是附有噴水池、樹

木林立、花草滿佈的庭園。這棟建築不僅用做整個家庭成員的住處,同時也是「光智商

會」的事務所所在。其分配如下:一進大門由正門進入的是客廳,餐廳在客廳的左邊,日

式房間在內面,二樓是奶奶、哥哥和我的活動空間,事務所被安置在整棟建築的東邊,平

日父親的職員都在此進出辦公。

搬遷到這個新住處對我而言有許多益處:第一、離學校近,上學較方便。第二、這個

庭園環境廣闊,活動空間較以前寬廣。第三、家裡佈局分配明顯,臥房與正廳分開,家中

成員有機會擁有個人空間。我的書房位置正好在二樓

位於一樓正門上方之處,由書房向北望去剛好可看到

對面的大屯山和七星山,這兩座矗立在遠方的山彷彿

常常在鼓勵我上進。

住到這裡生活環境雖然得到改善,但在眾多益處

之外也有缺憾,整棟建築的東邊50∼60公尺處有淡水

線,所以每逢火車經過的時候,轟隆轟隆的吵聲,是

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現在這裡已變成了捷運線,整

體看起來較為舒適,而且因地下化的關係,只有在捷

運站附近才聽得到一點雜音。捷運線通車的第一天提

供民眾免費搭乘的機會,我也前往共襄盛舉。沿路上

我回想當年搭火車上下學的情景,深深感到現代科技

的進步,帶給人類生活無論在外觀環境上,或生活便

捷上,都有莫大的貢獻。

下奎俯町(赤峰街39號)

庭園布置與家中設置

Page 2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2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一、大學之路

完成中學校五年的課程後,由於當時的學制並無初高中之分,接下來我所面對的抉

擇,是專科考試或升大學前的高等學校考試之路。專科不同於工業學校,其差異彷如今日

的高職與五專之分,而高等學校學制為三年,其性質如同大學豫科,課程內容相當於大學

一、二年級的程度。

由於我志在大學,所以北一中畢業後便報考台北高等學校入學考試,當時是2月考

試、3月放榜、4月入學。沒料到我竟在考前不小心感冒,影響了準備考試及臨考的應試水

準,考試的結果—我落榜了。

由於當時沒有今日的重考補習班,落榜生若欲捲土重來需自修,日本人稱之為「浪人

生活」。1941年我報考高等學校,剛好是台北帝國大學附設豫科三年制設立的第一年,由

於是新設立,考試日期稍與聯招考試的日期錯開,是5月中旬考試、5月底放榜、6月20日

入學。凡完成這三年豫科課程的學生不必再經過升學考試就可以進入大學,這與我欲走的

路向頗為一致,因此我報考這所學校。但因考試日期正逢日本的高等學校考試結束後的時

期,許多日本落榜的學生遂跑到台灣來湊考擠榜單,這場考試可說是競爭得相當厲害。這

年考試是預定在一、兩千名考生之中錄取150名,文科一班(40人)、理科分三班:理農類

(40人)、醫類(30人)、工類(40人)。考試的結果:當年錄取的台籍學生以醫類最多,在錄取

的33人中佔11人(1/3),其它類組台籍學生約為1∼2人。就比例上來說,台籍學生所佔比例

還是相當少,可見當時台灣人受到很多的限制。

雖然這年我投考高等學校之路因為生病的緣故,曾受挫且路途有些崎嶇,但是最後能

在日籍學生佔多數的醫科擠到一席之地,也是令人欣喜的收穫。再者,因為同年就考上學

校,所以我也用不著過一年「浪人生活」了!

二、木屐與綁腿套

在我入學台大豫科不到半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41年12月8日,因日本向美國宣戰

而正式引爆,展開了夏威夷珍珠港之美日戰爭。

第四節 不安的年代

Page 2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一章

成長背景與求學歷程

027

是年6月20日,也就是我正式入學的那一天,日本人征召台灣人當軍夫,與他們一同

參與戰事。從表面上看來,彷彿是給予台灣人平等待遇,讓台灣人有機會參與,但實際上

卻是日本軍方利用台灣人打自己人的微妙做法。相較於台大豫科,台籍學生在這個學校僅

能佔有如此少數的名額,二者其實都是日本人對台灣人差別待遇的現實呈現。

當時高等學校學生的衣著是腳上穿著木屐,腰配毛巾,行動起來活躍自如,看來充滿

著自由與朝氣。但由於這場戰爭的爆發,學生們不得不在軍訓教官的要求下開始像軍人一

樣用綁腿套(gaiter)綁捆小腿,並且穿鞋子來配搭。結果我們一些乖僻的學生在外觀上

有了不一樣的奇異組合:腳穿木屐,小腿綁著綁腿套。這新的形象其實隱藏著我們內心世

界的複雜心態:一方面有著追求民主、渴想自由的念頭;另一方面又在教官的約束下感到

緊張與無奈。這種由戰爭而帶來生活上的影響,使得愛好文學的我聯想到俄國小說家兼社

會改革者托爾斯泰(Leo To lstoy,1928—1910)的巨作《戰爭與和平》,這個階段我們學

生的外觀猶如「和平(木屐象徵自由)與戰爭(綁腿套象徵束縛)」的整合形象。

在台大本部於臨時校舍生活了十一個月後,豫科學生搬進士林芝山巖下的新校舍,而

我的學生生活就在這渴想自由卻被束縛著的衝突之中走過。

三、無名寮

1942年夏天,我在台大豫科醫類的幾名台籍同學起意共同租屋。適逢我家下奎府町

現在的赤峰街附近的友人施先生家二樓空著,而且屋內分日式疊數(榻榻米)三間,各有

八疊、六疊和三疊可供三人、二人及一人共六人居住,於是我們第一屆同學林慶修、陳主

仁、鄭和燃、呂振輝、戴振翮(照年齡順序)及第二屆黃昭堂同學合資租下這層樓。後來

鄭和燃同學遷出,與同屆楊子和同學到圓山另租房子,改由戴振翮於台南一中的後輩(台

北高等學校學生)丁振文住進來。

由於和位於東邊的我家離不到50公尺,我常常去找他們,彼此借書。雖然這群同學在

個性上及興趣上難免有差異,但考慮到彼此有相同的社會文化環境與就學背景,讓大家覺

得住在一起較為方便,但倒沒有想過要特別形成次團體來與日籍學生彼此對立。

出於好玩起見,富有文學素養的戴振翮同學為此住處命名為「無名寮」(Mu Mei

Lyo),與日籍學生的「不鳴寮」(Fu Mei Lyo)相對照。「無名」即有名的相反,一方

面意指人不會成名是出於努力不夠;另一方面暗指年輕人不計較名譽、不想出風頭,所以

Page 2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2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自然無名(無人知曉),而不是人為壓抑。與「不鳴」相對照,積極面是「讓你鳴」;消

極面則是「等你鳴」。「不鳴者」鳴的時候就讓人驚訝,就好比鳥不飛是消極,一飛就衝

向天。兩者發音接近,也許從兩種名稱可以看到日台籍同學社會文化背景之差異。

在這兩年半的時間中,這群同學平常到我家來洗澡,吃的方面則自己想辦法,過的是

自由自在的生活。當時我們一群人常常在手邊有點錢的時候,跑到太平町(延平北路)的

一家Bolero(波麗路餐廳)喫茶店,邊喫茶聊天邊聽西班牙音樂。沒錢的時候就到較平民

化的圓公園(寧夏路)隨便打發餐食。週末時,大夥相偕爬山,雖常想登七星山,但大多

時我們祇到陽明山散散步。

印象中我這群友人個個有其特點:年紀最大的林慶修是林內人,他愛喝酒、打網球,

後來服務於精神科;陳主仁是台中人,他的喜好是讀聖經、打乒乓,後來服務於內科;鄭

和燃是台南人,搬到圓山居住,他較熱愛拉小提琴,後來服務於婦產科;呂振輝是大林

人,他的嗜好是閱讀世界文學集和游泳,後來專攻內、外科;最年輕的戴振翮是台南人,

喜好抽煙並閱讀岩波文庫的書籍,他是我們當中最有文學素養的,後來棄醫先後從事教師

與翻譯的工作,以及電影製片。不同屆的黃昭堂是嘉義人,他的特徵是食慾旺盛而且喜好

游泳,後來服務於小兒科;不同校的丁振文是台南人,專攻化學實驗與長笛,後來往化學

領域發展。

我曾將在無名寮的點點滴滴和這幾位同

學的介紹寫成文章,該文於1994年被刊登在

台北帝國大學豫科創立五十週年紀念誌《芝

蘭》第134-135頁,為我們這群「無名寮」

人的回憶留下了珍貴的記錄。

四、雙溪疏散

1945年2月,也就是我進入醫學院就讀後的第二年,由於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局緊

張時期,都市民眾開始疏散到郊區,以免身家受到美軍空襲的危害。因我的父親在雙溪約

100公尺的山上買了地(現東吳大學本校附近),也蓋了幾間房子,所以當時我們全家人

就遷移此地避難,並暫居於此。

雖然,我們一家人遠離大部分居民的避難聚集地而獨居在山上,但因母親與她姊妹感

台北帝國大學豫科創立五十週年紀念誌《芝蘭》

Page 2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一章

成長背景與求學歷程

029

情非常親密,母親的三妹、四妹也都舉家搬到此地,在我們附近居住,親戚們同聚群居,

也就逐去了我們單戶駐居山上的孤單了。在這被草綠色的世界圍繞著的環境以及山上新

鮮的空氣裡成長,我們彷彿過著離開戰爭的威脅、歸隱山林的生活。週末時表兄弟等年輕

人在樹林間一起追跑遊玩,充分享受到遊山的樂趣。看到年紀幼小的表弟們因學校完全停

課,反而得以在這段期間過著快樂自由的田野生活,我一方面羨慕他們單純的心還不致受

到戰爭的現實威脅,另一方面想到自己必須面對時代的變遷,也只能接受這個考驗。

記得當時由於住屋在山上,家裡需用的水都必須下山到溪邊汲取,並用擔子挑上山來

使用。年二十二歲的我,因年輕氣盛體力好,所以挑水的工作由我一肩挑,這也成為我讀

書之餘的重要工作。雖然,疏散到雙溪之後,學校離住處更形遙遠,上下學耗時更多,回

到家能用做溫書備課的時間已相當有限,在這種情況下還得加上挑水的工作,但在這種時

期能共同分擔家庭責任,對我而言也是培養責任感的一個很好的學習。雖然到終戰祇半年

的時間,這段日子對我在心身健康之鍛鍊上,可說是相當充實的生活。

五、學徒兵

由於大戰需要更多的軍力,1945年3月20日,我正於醫學院第二學年第二學期中,日

本政府以「教育警備召集」徵召中等學校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及教職員全員入伍。有些同

學不太願意應徵入伍,就以身體不健康為藉口婉拒,我因為找不出理由拒絕而參加學徒

兵的陣容。當時台北帝國大學的隊名是「敢13861」部隊,醫學部學生屬於衛生隊(衛生

兵),部隊駐防北新庄、三芝、溪水街、八里、五股等地,主要的工作是挖戰壕。

在兩個月的的學徒兵日子裡,雖然不同以往的課業生活,不用唸書,不必耗費腦筋,

日子過得挺輕鬆;但另一方面,由於挖戰壕需要許多勞力,是粗重的工作,所以仍是相當

吃力。雖然體力上的消耗不少,精神上因在學生團隊中大家較為熟悉的關係,軍隊生活的

嚴肅性較少,不那麼緊張;但因對戰局沒什麼把握,生活上不免有些迷惑,而不太積極。

只好被動地服從這份被安排的工作,但心中多少感到無奈。

五月下旬沖繩戰役結束前,我們屬第九屆的學生與第八屆學長們一同提早退伍,回到

學術環境中。我們之所以提早退伍,是為了速成軍醫做準備。由於日本制度已修改變動,

且從第八屆高等普通教育開始,由三年縮短成為兩年半的學程;又因戰局迫切的影響,

次年再改為兩年制,所以我們這一屆的學年也整個縮短。因此,在課業上可說是相當緊湊

Page 3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3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的。另一方面,由於軍醫的目標讓我感覺不切實際,也使得我原來行醫的念頭因對將來感

到模糊,以致唸起書來意興闌珊。豫科時代文學詩作的素養在此階段也自然地被擱在一

邊,只在學業成績平平的情形下,過著平凡單純的學生生活。

我們這兩屆學生提前退伍後,有些回到醫學部上課,一部份在中和庄溪州國校繼續就

學,而精神科教學則在養神院(光復後的錫口療養院),直到整個醫學院疏散到附屬病院

新竹州桃園大溪鎮國校開始門診及住院業務。

六、校園遷徙

1945年5月31日,就在我們部份學徒兵退伍後不久,美軍大空襲台北整個三線道路環

繞的東、西、南、北門所形成的城內區,當時的總督府及相關行政機構全受到轟炸,位於

東門附近的台大醫院也遭受波及,戰局可說是非常緊張而且危險。在如此戰亂的威脅中身

歷其境,真是終生難忘的回憶。

由於美軍空襲城區,政府機構因此開始疏散,而台大醫學院則遷移至桃園大溪鎮國

校繼續門診及住院業務,醫學院的學生也隨著校園的遷徙,而整個移至他鄉做臨床實習及

課業研究,這個轉變促使我在距離上感覺到自己第一次真正離開父母。雖然我先前當學徒

兵的時候也曾離家,但因距離不那麼遙遠的關係,不怎麼覺得自己離鄉。由於八姨的夫家

剛好在大溪,所以這段日子我是寄居在八姨丈的家,無須與同學分租房子。因此,雖是離

家,但因還是住在親戚的家中,算不上完全地獨立,所以離家只能算是心裡的實際感受。

雖然求學他鄉的日子祇短短兩個月,對我而言,離開家鄉寄居別地還是不若住在自

己家裡方便,有親戚的照應和管教,生活起居終不至失序脫軌。這段期間我也鮮少回家,

主要是因為回台北交通上比較不方便,而且唯恐遇到空襲;另一方面則因課業很緊湊,常

要趕作業,如果戰爭不結束的話,我們第九屆的學生預定在1945年年底提前畢業。大體說

來,於此戰亂時期能在鄉下生活又能繼續學業,是比較安穩而且幸運的。在學校的學習環

境上,大溪鎮這個小地方因為醫學院遷移至此而變得比較熱鬧,國校變成了醫學院;但在

醫學研究上因地點變得較小,較為不便。

這段期間是我學生生涯較多波折的時期,一方面在住的環境上經歷許多變動:自家

由市區疏散到郊區,接著歷經兩個月的學徒兵生活後,又從市區遷移至桃園縣鄉下;另一

方面在學習環境上也多有變動及不便之處。我偶爾會想,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發生的

Page 3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一章

成長背景與求學歷程

031

話,就不需要歷經戰時環境的變化,而能夠穩定的生活,求學路程說不定也變得不太一

樣。回想當年,我因著對未來的無法掌握,好像沒有好好地發揮自己所有的潛能,不禁對

自己當時不那麼有青春魄力而感到失望和些許遺憾。

七、終戰

1945年8月15日,我們全體師生聚集在大溪鎮國校的操場上一起聽廣播,由廣播中傳

來的正是日本天皇的勅語,宣示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正式結束了的事實。

隨著戰爭結束,醫學部及附屬病院搬返原址,重新整頓。10月25日台灣光復,日本駐

軍正式投降後三星期,11月15日政府接收台北帝國大學,而創立國立台灣大學。祖國教育

部派來羅宗洛先生任職第一屆國立台灣大學校長,取代原台北帝大日籍校長安勝正次;杜

聰明教授擔任台大醫學院院長,取代原日籍醫學部(院)長小田俊郎。台大醫院院長則由陳

禮節先生擔任,正式成立了「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及附設醫院」。

大戰後,學校由日本人手中收回,正式由國人統管,但是在戰後的三個月中整個校

園仍是動盪不安。許多日籍教授及學生返回日本,新的教授接任教職,雖然課業仍持續進

行,學習環境還不穩定。醫學部第八屆學生於同年底提前畢業,領了所謂「末代」台北帝

大醫學部畢業證書,剩餘的學生—第九、十、十一屆的學生與留日返台的各醫科學生,則

在少數被慰留的日籍教授與多數回台學者先輩等人的指導下,繼續未完成的醫學院學業。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許多矛盾的心情充塞我心:想到戰爭結束,學校經歷變

動後重建,學校畢業後將何去何從,是我心中的一個疑慮。而台灣光復是令人無比振奮的

事,從此同胞們脫離日本長久以來政治的迫害及壓制,我心中反日的意識不禁油然升起。

但台灣回歸祖國,「祖國」究竟何貌呢?對祖國的陌生造成我心中許多的不安。我懷抱著

好奇,想要親眼看見前來接收台灣的國軍陣容,但也因害怕自己也許有期望太高的可能。

在期待與害怕失望之間等待國軍的來台,心情迷惘。

八、戰敗日本學生

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後,隨著日本戰敗,許多原本在台灣生活、就學之日籍學

生的命運也因而有了變化。首先,原本由日本人管治的台北帝國大學改名為「國立台灣大

Page 3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3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學」,所以日籍學生從此變成沒有學籍的學生。許多日籍學生因而由正式學生的名銜變成

只能在課堂上旁聽的寄讀生。其次,戰後中國政府接收台灣原由日本人管制的政府,日籍

人士因而失去工作機會,形成在經濟上的短缺。許多學生和教授為了生活,只好變賣書

籍、古董和傢具等來維持生活需要,湊合著渡過預備返日的日子。失去學籍再加上生存上

的困難,使得這些日籍學生們再也無法像從前那般無所顧慮地專注課業的學習了。

我看著這些日籍同學生活上極大的轉變,心裡著實難過。想當年日本人勢力極大,無

論在政治、經濟或民族尊嚴上在台灣都佔優勢,而今成了戰敗國,不僅對該國是極大的打

擊,對於向來對天皇政府投以極大尊崇的日本人民更是信心的打擊。由氣勢凌人轉變成連

生活都有困難,實在是戰敗國民的苦境。

有些日籍學生是我從豫科時期就交往直到大學的同學,算來也有四年半的情誼。雖

然,戰後的局勢使我心中有著戰勝國民的喜悅,但是看著好朋友們落寞而窘困地收拾行囊

預備回他們的祖國,無論如何我心裡的歡欣愉悅有些減分。想到從前的驕傲自信,如今卻

悲哀地劃下休止符,兩者之間的差距帶給我的矛盾感受實在不可言喻。

另外,因中學畢業後與北一中時代的日籍同學較少有機會來往的關係,戰後之初我並

沒有看到他們實際的生活情形。不過,數年後與他們逐漸取得聯繫,也因此拉近了彼此心

理上的距離,甚至反而比與醫學院同學的關係更為密切。我想這也許是因為6名台籍同學

中,祇有我一人始終留在台灣的緣故,正因為我是最明顯的目標,日籍同學來訪台灣時,

最先想到而且最能找到的人就是我。

九、夏風編輯

1945年年底,我和班上幾位同學起意編輯一份刊物,目的是抒發我們個人對祖國的

理想和期待。討論結果,我們將這份刊物定名為《夏風》。「夏」者,源自中國朝代名,

取此字以期能彰顯中國的味道;「風」者,是為表明吾等對提升國家風氣之期待。這份刊

物主要是提供年輕人一個溝通的管道,內容談到台灣在光復後,人民在新的民主環境中如

何成長。由於當時對國家而言,政治上仍有許多陰暗腐敗面,民主的意識還模糊不清,在

實現民主政治上,國家仍處嬰孩期。因此,我曾在的創刊號及第二號中分別以「母體之發

現」及「革新運動的搖籃」為題談論時事,並表達年輕人對於政治革新祈想做的努力。可

惜這份刊物祇出了兩期,就沈寂無蹤了。

Page 3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一章

成長背景與求學歷程

033

猶記在1945年12月的創刊號「母體之發現」一文中,論到台灣光復後,台灣人發現

祖國的存在,內在力量之結合一個政治組織體(母體),成為具體化的台灣之生命。年輕的

我覺得青少年應培養嚮往健康的新組織之純真理念,而不要盲目地跟從老國民的傳統性思

想。在1946年2月份的第二號「革新運動的搖籃」一文中,談到在幼年期的台灣,受到母

體的呼喚,感受到實質性的社會組織之確立,不應該注重於物質性的富有,而應追求民主

自由的民眾自律形態,期許良民政治意識的強化,而試著促使愚民政治意識的弱化。

上述兩篇文章表明了光復初期我思考的模式,靈感出自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

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並由此加以申論演繹。當時的我認為真正民主的社會並非衣食足

後才知榮辱,反而是先透過社會教育使百姓知榮辱後,社會穩定時,才求衣食足的循環性

的結果。此般政治理念不免理想化,但是誠懇地呈現我對光復後期待。

後來也許是懷疑當時言論自由的真實性,無法確定《夏風》將吹向何方,而決定停

辦。對此結果我覺得相當遺憾,但也祇能面對、接受這個可惜的現實。

Page 3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3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一、嚮往精神醫學

1946年1月31日,身為台大醫學院最高年級的我們,注意到當時社會上性病蔓延的嚴

重性,為了喚起社會人士認識重視,因而有意籌辦性病展覽會。當召開籌備會時,我正以

班代表的身分四處請求教授們批准農曆新年一星期的停課(當年還沒有寒假的規定)而不

克參加,可是籌備委員們考慮到平素有點愛好文學的我,對於探究人性深處的精神醫學也

許有興趣,在未徵得我的同意前,就分派我到精神科蒐集有關的資料。性病中與神經精神

科有關的是由梅毒所引起的病癥,分為兩種:一種是腦神經性障礙,學名為「腦梅毒」;

另一種在精神醫學中特以梅毒為焦點,主要是引發進行性痲痹,導致精神功能障礙,患者

有精神病病徵及癡呆的表現。

面對同學的安排,因為對自己在外科手術的技能不太有信心,將來進入內科的可能性

大,所以想多利用機會在皮膚科學習,而無意接觸精神科。沒想到我婉拒的理由,不被他

們接受;但身為班代表,應該服從大多數同學們的提案,最後祇好勉強接受。

這樣的安排,無形中註定我對前途的抉擇,同時也促成我和精神科副教授黑澤良介先

生的第一次接觸。在那段時間,關於進行性痲痹等文獻的介紹研讀、台大精神科求診患者

病歷的整理,一一受到黑澤先生的指導。雖然奮鬥了兩個月,於4月17日提出一切資料與

黑澤先生討論此項工作便告一段落,但我對精神醫學的興趣也因此被鼓舞的更加濃郁,並

由此跨入精神醫學的探究領域。此後,由於黑澤先生的潛移默化,更加促進我攻讀精神醫

學的信心。雖然投入精神醫學起初是同學們的「設計」,但卻因而與精神科護士的內人相

識,此等微妙的安排似乎已在冥冥中註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與致力的方向。

二、黑澤良介老師

認識黑澤良介副教授,是起始於班上性病展覽會的籌辦過程。這段期間我頻繁的請

益,不僅得著他的指導,也對他清高的學者風範深感欽佩。之後我有兩學期在課堂上聆聽

黑澤先生關於精神醫學的講授,他特別強調精神科治療上應注意人際關係,這點對我日後

從事診療有莫大的影響。在醫院裡,他對病人態度親切,總是深入瞭解病人的各種心理問

題,而不帶先入為主的觀念來診斷病情。將近一年的時間,無論在醫學的探究或醫師的角

第五節 另一個世界

Page 3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一章

成長背景與求學歷程

035

色及責任上,黑澤先生帶給我的影響使我受益終生。

由於與黑澤先生的經常接觸,我認識了不少光復後在台北

走動的精神醫學界前輩,從而瞭解當時台灣精神醫學界重鎮的兩

個機構:台大醫院和省立錫口療養院的一些人事情況。鑑於當時

人事交替的複雜狀況,為了開創將來台灣精神醫學發展的初步規

模,需要一個集會來溝通大家的見解。所以,1946年夏天有心人

士便組織集談會(即聯合討論會),參加人員是上述與台大精神

科和錫口療養院有關連的前輩們。當時,我還是個學生,竟有幸

被允許參加他們的聚會。每次參加的人數在十名左右,討論的主題有研究報告及文獻介紹

等。集談會中,曾有一次我在諸前輩面前獻醜,那是在1946年10月5日報告Bleuler撰寫的

“Syntonie und Schizoid”之德文論文,該次的經驗對我而言,是個很好的考驗。

由這個集談會所醞釀出的研究氣氛,也促進了一項精神醫學研究。為了推展全台的心

理衛生工作,必得先明瞭精神疾患之罹患情形,所以產生了在台北市附近村落進行精神疾

病發生頻度調查的計畫。由於當時與公共衛生學系的陳拱北教授商洽的結果,木柵地區被

選定為研究對象,遂於1946年10月著手進行。當時在台的日本人正等待被遣送歸國,台大

醫院裡的日籍教授們大都祇求做好教學及診療等份內工作,但黑澤先生猶參加集談會及這

項研究工作,自願繼續為台灣精神醫學貢獻心力,這樣的精神何等可貴!尤其他為了台大

精神科的重建延期歸國,可見當時他不僅舉足輕重,對我們也有無比的關切及愛護。

除了這些公開活動外,黑澤先生私底下給予我們的栽培,也令人難以忘懷。當時集談

會的參考文獻大都為德文,但仍有部份法文文獻。祇有英文及德文基礎的我們幾位同學,

有時不免感到困擾,黑澤先生總立刻為我們解答疑難,並樂意抽空教我們學法文。另外,

他也借我們許多相關書籍,並引介Bergson的哲學觀點,使我們認識要深入瞭解一個學說

發展,必須先分析其思想的主流與淵源。與黑澤老師的研討不祇限於精神醫學,還涉及與

其相關的哲學,使我們更加尊敬他廣博的學術涵養。

黑澤先生喜歡運動,更真心愛護學生。當時我們班組織一支棒球隊,常與醫院各科或

低年級同學舉行友誼賽。他常到新公園球場觀賽,並在旁默默為我們加油,也常鼓勵當捕

手的我。

1946年11月底黑澤先生傳授的精神醫學課程結束後,接著在12月5日便舉行了我們精

神醫學的畢業考。同年12月16日在返日前,黑澤先生還做了妥善的交代,即推薦台大精神

恩師黑澤良介教授

Page 3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3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科的主任人選。他提拔林宗義先生為主任,主持重建台大精神科的工作,可說是由青年一

代迎接年輕的一科,使台大精神科從此展現全新的風貌。回想起他離台的那一天,我與林

宗義主任一起送別,看到他們兩位在離別前那一刻「歷史性」的握手,以及黑澤老師登上

卡車時的景象,仍歷歷在目,深刻地留在我腦海中,難以忘懷。

三、學生會組織

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後,為了響應回歸祖國,迎接新時代的來臨,學校於同年11

月15日改為國立台灣大學。由於我在豫科醫類成績名列前茅,所以日籍學生離開後,我便

被推選為班代表。1946年5月8日學生會組織正式成立,我被推選為主席。但考慮到身兼數

職不免生活過度繁忙,我遂於5月10日辭去班代表的職分,改由同學施純仁來擔任。次日

起我專職擔任學生會組織的主席,全心處理會中各樣的事務。直到10月4日學生會總會召

開,我被改選為理事,輔佐研究部的運作時,才覺得新職務比主席輕鬆得多了。

學生會組織的宗旨一方面是為了聚合在學同學的內在力量,促進同學間的溝通,並謀

求與校方適當的聯繫,以培養學生自治的氣氛;另一方面,亦希望能與其他學校建立溝通

的管道。所以我們由台大起意,與其他學校結合而成立了「學生聯盟」。當時學生聯盟主

要的目的,是為表達年輕人對於回到祖國懷抱的歡喜與願望,這是出自一股年輕人天真的

愛國理念。另外,為避免受到外界社會的影響,以致失去其誠實性,學生聯盟並不倚賴外

界社會的支持和參與,而祇靠學生自己純粹服務社會的精神來獨立運作。

然而光復後學校制度尚未確立,聯盟內的各校聯繫工作與經費的募捐,以及校外資源

的協助等條件配合不太順利的情形下,勉強運作學生聯盟是相當吃力的。當時我們都還不

太懂得「團體動力學」,在實際運作後發現實非易事。因此學生聯盟不久後就解散了。

當時因不明瞭團體動力的原理而遭到挫敗的經驗,日後提醒我在精神醫學的領域中致

力於團體治療的研究多少有些關連。

四、臨床實習

光復後不久,第二年醫學院的課程即告結束,高年級的學生於1946年7月19日開始為

期一年的臨床實習。當時的做法是將全班分組,每組四個人,學生們可以自由互選組成一

Page 3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一章

成長背景與求學歷程

037

個小組。臨床實習主要的工作是輪流到醫院裡不同科別的門診實地學習醫療診斷及處遇。

與我同組的另外三位同學都是我的好朋友,他們分別是呂振輝、黃國華及鄭和燃,我

們四人是從豫科同班直到大學的同學,彼此結識相處也有五年的時光了。由於這三位同學

中,除了黃國華與我家住台北外,呂振輝住在嘉義、鄭和燃住在台南,所以從事營造業的

家父遂開放他在武昌街建造的一幢店面的二、三樓供我們居住,以解決住宿的問題。此處

靠近台大醫院,對當時做臨床實習醫生的我們是很大的便利。在這裡三樓是我們唸書的地

方,二樓則是客廳及臥房。吃的方面我們則多半在住處附近外食。

由於我的志向在精神醫學,所以我選擇精神科做為主要的實習目標,並於1947年5月

8日至7月15日(十星期)被分派到省立錫口療養院(以下簡稱錫口)實習,當時我大部分

的工作是為住院病人做診斷與治療。錫口是日治時期的「養神院」,後來於1966年改名為

省立台北療養院,於1979年底搬遷到桃園,並定名為省立桃園療養院。在我臨床實習的當

時,錫口位於松山,離台北市中心較遠,所以門診病人少,主要是收容和治療住院病人,

約有一百個病床。我在錫口實習的時候,吳金鑾院長(後來任職省立屏東醫院院長)統籌

院務,另有自日本留學歸來的劉瑞騰及楊東昇兩位醫師在錫口服務。他們都信任我,所以

晚間的值班也放心地交給我做,讓我對精神醫學的臨床有深入的學習。

在這段時期面對的住院病人大部分是慢性病患,但我感到值得去探究其疾病的經過及

日後復健的問題。由於有此經驗,讓我建立日後對急性病患更用心去觀察、瞭解的基礎。

五、木柵調查

由於要推動全省的心理衛生工作,必得先明瞭精神疾患的罹患情形,所以產生了在

台北市附近村落進行精神疾病發生頻度調查的計畫。當時的考量是按照地點的選擇,以都

市、小鎮和鄉村來蒐集樣本做為代表。依照這個標準,有三個地區被納入考慮,經過陳拱

北教授等公共衛生專家們的商討,依序為:木柵做為鄉村的代表、新埔做為小鎮的代表、

安平做為都市的代表。最後大家選定就近的木柵地區做為首先研究的對象。

1946年10月,這項後來為世界精神醫學界所矚目的台灣三個地區精神疾病調查,第一

階段實地研究工作正式展開。於秋雨斜飄的冷涼季節裡,我們在木柵各地溼滑的山丘中,

踏出了無數的足跡,高昂熱烈的情緒使我們忘卻了工作的辛勞。工作人員一行人包括黑澤

副教授及台大精神科、錫口療養院的在職人員,以及我同班的十幾名同學和我。

Page 3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3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參與木柵調查的這個經驗,是我第一次以學生的身分投入的實地研究工作。在整個工

作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這是一項由不同單位、不同成員組織,協力進行的研究工作,

從中我看到台灣精神醫學團隊合作的景象;僅以學生的身分參與這項使命重大之工作的

我,開始接觸到學術研究的風氣,而引發我考慮到未來,除了在精神醫學投入診斷與治療

的工作外,也能朝學術研究的方向努力;在這由醫學院教師、醫院在職人員與學生合力研

究的做法上,讓我體會到精神醫學培育下一代人才的教育模式。我認為無論是基礎醫學也

好,臨床醫學也好,都不應祇靠學生的自動性,各科的教職員與學生間的距離若能拉近,

對形成正向的發展空間有益。另一方面,接受調查地區的關鍵人士,尤其是開業醫師,也

會因著對精神醫學有更進一步的瞭解,而對社區心理衛生的促進有些帶動性的影響。

這項調查工作報告後來在我畢業後第一年於台灣醫學會年會中發表,所有參與的成員

都被列名在上,特別這是一項世界知名的調查報告,所以我衷心地感到與有榮焉。

六、啟蒙書房

臨床實習的那一年,我與同組的三位同學住在父親武昌街的房屋,那時我們只使用

二、三樓,由於一樓空著,我遂徵詢父親的意見,把它租給當《夏風》編輯認識的郭氏與

吳氏兩位社會人士,並假此空間為書房,名為「啟蒙書房」。當時父親考慮到書房有促進

文化事業成長進步之功能,便同意了我的建議,於1947年年初把一樓租給他們。

沒想到同年4月21日有關單位突然前來查封這個書房,說是郭、吳二人有共產黨傾

向,而視他們為取締的對象。當時與我同住的呂振輝和鄭和燃因為正好人在樓上,所以也

一併被帶走了。我學生時代的相片及成績單也都被帶走,讓我覺得很可惜。由於當時正值

畢業考試前,兩位同學竟被帶去關起來,我們大家都相當緊張,無法預期他們會遭逢何

事。幸好當時家父的人緣廣闊,經過多方面的奔走交涉、拜訪政要,兩位同學終於在五天

後被無罪釋放。其實,當時他們二人雖被禁足在有關單位裡,卻未受到任何審問,祇是在

裡面吃、喝、睡,也許是因為執法者看他們只不過是無辜的學生而已吧!

這個事件帶給我很大的教訓。當初當《夏風》編輯的時候,急於表達建設新社會的崇

高理想而結識這兩位社會人士,以為他們必能提供許多的良言助益。但是對方早就知道學

生的單純,遂乘機透過我們混入學生團體,圖謀灌輸共黨的思想意識。經過這個教訓,我

學到了在政治環境中,交朋友務必要特別慎重。後來,再也沒有見過郭、吳二人,也未曾

Page 3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一章

成長背景與求學歷程

039

聽聞他們的結局。即使是現今的社會,亦不能避免有黑白組織的存在,因此經驗,可體會

到個人在人際互動中實需要小心謹慎。

七、畢業典禮

在我們第一屆醫學院醫科學生中,有29名日籍學生在1946年台灣光復後返日,其餘

的台籍學生30名與從日本各大學歸國的在學學生28名、來台就學的大陸籍學生1名組成一

班,繼續剩下兩年的臨床醫學教育。當時台灣的社會環境是經濟困難、百廢待興,時局多

變,人民無法馬上適應北京話,國府則在大陸步步失守,卻硬要選舉中央委員及總統等巨

業且籌備又不足,無法充分顧及軍隊復員及民生福利。而在台官員只顧接收日產為要事,

漸而失去民眾的信任。1947年新春過後,因取締私煙,保持專賣制度的尊嚴,發生二二八

事件,茲事爆發不可收拾,最後變成亂局,大學課程亦因此停課一段時間。國府當時只派

來二、三流軍隊渡海登陸,鎮壓變亂,之後再派白崇禧、吳鐵城大員來台慰問台胞,局

勢才平靜下來。當時校長陸志鴻下令全校學生各寫乙份說明當時自己的行動記錄的「自

傳」,之後學校才恢復正常上課。

1947年7月3日,台大醫學院醫科第一屆畢業典禮終得順利在羅斯福路台大本部舉行,

一群莘莘學子接納了燃放鞭炮的宏亮聲音中所含有的祝福。此與過去幾次的畢業或修業

典禮都在嚴肅氣氛下進行形成對照,而光復台灣之感受在那次典禮的熱鬧氣氛裡更能加倍

體會。小學畢業時,在學生所唱的「螢光歌」與畢業生所唱的「師恩歌」的交響中,雖有

女同學的啜泣聲穿雜其間,但面對升學考試之不安與茫然的心情,比離開老師、同學、校

舍之落寞感及想念更為強烈。中學畢業時,在北一中的男校中聽不到離別的心酸語,想要

通過升學考試的熱望勝過了分離的難堪。在台北出生、長大、就學,而且大學畢業後亦將

在母校服務的我,面對畢業典禮時,心緒並不

那麼徬徨,祇覺得可貴的友情值得珍惜。而在

與同學彼此交換祝福中,對於過去四年成就的

肯定及對未來的希望交織在心中,使我心情開

朗起來,這是在小學及中學畢業的當時,無法

體會的經驗。雖然當時我們的畢業典禮順利舉

行,但正式畢業證書卻是直到國府大陸失守,

避難來台後兩年(1951年)才領取。台大醫學院第一屆畢業(1947.06)

Page 4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4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八、畢業論文

臨床實習結束後,我於7月21日開始蒐集畢業論文的資料。我的畢業論文是以「阿地

弗林(Atebrin,治療瘧疾之藥物)對健康人之精神工作能力的影響」為題。之所以從事這

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因為台灣歷經戰亂後,瘧疾的肆虐威脅到台灣人口的一大部分。與罹

病者之多相比較,當時能使用的藥品實少,而副作用卻顯然可見,尤其以服用Atebrin者其

中樞神經系統所受的副作用最為顯著,而且為精神醫學界所關心。

我以父親光智營造廠的工作人員10名為研究對象,他們的年齡平均在18至24歲之間,

學歷分別是國民學校畢業者3名,工業技術員養成所畢業者6名,職業學校畢業者1名。他

們在廠中擔任的事務非屬身體的勞動,而是精神的勞動。

實驗的精神作業係採擇Kraepelin累加法及Bourdon抹消法,時間是每天早上進行前者

30分鐘後,休息15分鐘,再進行後者,合計約1小時。精神作業的檢查是考慮因練習效果

的作業量之上昇。首先讓被檢員做5日的基本作業量的蒐集後,自第6∼10日起每天飯後服

用Atebrin,第10日起繼續檢查服用Atebrin的影響直到第20日。這個實驗的主要目標是檢

查Atebrin這類藥物的副作用,以及個人的身體與個性在服用這類藥物後,可能引發對精神

方面的影響。實驗的結果發現健康的人大概服用Atebrin後於第4至6日就有些睡眠障礙,以

後到第6至8日會覺得頭痛、眩暈、頭重、倦怠、疲倦感等,並出現精神工作能力之降低。

另一方面,就工作成績推測Atebrin的影響,毋寧依存於個人生來性格的練習性、疲勞性、

注意力或其他等。有冷淡、小心、短氣的分裂氣質或神經質傾向者(特別是身體瘦長者)

尤會引起工作效率的低落;在循環氣質者(身體肥胖者)則無特別的影響。這篇畢業論文

經由當時我的講師林宗義先生賜予指導、校閱,以及其他參與者的合作下,於1947年9月

11日以兩萬字(400字×51頁)完稿。

現在想起來,當時我所做的實驗其性質無非是人體實驗,與現代社會對人體試驗之嚴

格慎重的手續相比,當年的行為或有違醫德,或是忽略了人道精神?無論如何,對於當年

因可預防瘧疾為理由而願意接受實驗、配合醫學研究的光智同仁們,深深覺得感佩。沒有

他們的勇氣與協力合作,我沒有機會完成這篇論文。另一方面,對於自己當時竟大膽地讓

這些同仁冒險,而沒有造成任何無法挽回的情況,是慶幸更是恩典。

Page 4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二章

專業工作

041

一、畢業後之指向

自1947年5月8日至7月15日於錫口的十個星期臨床實習結束,接著,甫自國立台灣大

學醫學院畢業,所面對的是必須在錫口與台大精神科之間做個抉擇與決定。

在錫口服務、實習精神科臨床經驗的機會,並不是出於台大醫學院的安排,而是當時

的台大精神科林宗義主任為我爭取來的。也因此我有機會實地觀察錫口與台大精神科兩個機

構不同的地方。就機構的性質來說,台大性屬教學訓練,重視學術探究,這點我從撰寫畢

業論文的過程中特別感受得到;錫口則屬臨床服務,重視對人性的瞭解。就病患、服務對象

來說,台大精神科急性病人多,屬治療趨向,重視門診治療勝於病房照顧,而且住院病床少

(僅十幾個);錫口慢性病人多,重視住院患者之復健勝於門診,而且住院病床多(一百

個)。面臨抉擇的當時,錫口的住院病患有七十名,就長程來說,我到該院會有較多學習的

機會。而就前輩的取向來說,林宗義主任畢業自東京帝國大學,其個人風格較為學術性;劉

瑞騰醫師畢業自東京醫專,其個人風格較重視實踐性。就地理位置來說,台大位於市中心,

與其他機構的聯繫較為緊密;錫口則位於郊外,因交通上的不便,較為孤立。因著上述幾點

的考慮,原本較傾向於到錫口就業的意願,好像有逐漸降低的趨勢。

最後綜合上述兩者間的差異,幾經考慮後,由於追求學術研究生涯的熱烈意願、向領

導者的號召力之反應、以及對三名同學同時進入同科後的凝聚力培植之期待等因素,雖然

教職人員的工作較為艱苦,我還是選擇台大助教之路,投入台大精神科的陣容。

二、 杜鵑窩之修繕

1946年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的轟炸後,台大醫院精神科病房已經損毀,只好將醫

院中央走廊的地下室充當精神科病房。精神病患就在那個鐵絲網隔間,又髒又亂的地方,

第一節 畢業後的出路

年代 地點 名稱 隸屬1934 台北 創立養神院 台灣總督府(台灣第一所公立精神病院)

1945 台北 台灣省立錫口療養院 台灣省政府1966 台北 台灣省立台北療養院 台灣省政府1979 桃園 台灣省立桃園療養院 台灣省政府1999 桃園 署立桃園療養院 行政院衛生署2013 桃園 衛生福利部 桃園療養院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

署立桃園療養院的歷史沿革

第二章 專業工作

Page 4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4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整天三五成群又無所事事地來去閒盪。看到這幅景象,林宗義主任遂向台大當局表示向眼

科、內科各借一個病房,略事修整,以充當精神科男女病患的住院病房。

至於精神科門診,則借用中山南路與常德街的角落,以前的第三內科所在地。雖然是

兩層樓的建築,但是也因烽火波及和年久失修,屋頂會漏雨,二樓的研究室和圖書室則堆

滿了疏散後又運回來的裝書紙箱,甚至已被雨水侵蝕發霉,致使資料逐漸地損失。

我們在沒有漏雨的一樓兩個小房間裡開始受理門診。台北盆地著名的雨季,不僅使

長期漏雨的二樓氾濫成災,嚴重時,雨水還直竄一樓。我們在滴滴答答的雨聲中教學、門

診,有時還必須煩請護士小姐打傘,而我們在傘下為病人診斷。

和雨水搏鬥的日子裡,眼科、內科又來索回病房。不得已,林宗義主任只好向院方申

請整修二樓,但院方卻一口回絕,說是沒有預算。

總不能讓病人又回到中央走廊的地下室去遊蕩吧!於是林宗義主任透過當時在精神科

擔任助教的我,拜託家父,請他大力協助。家父二話不說,立即答應免費施工、修護二樓

和屋頂,院方只須提供材料費。就這樣曲曲折折之後,於1948年4月才修繕完畢。由於父

親的幫忙,我們精神科終於有了住院治療的所在,臨床與教學才漸漸步上軌道。

隨著經濟的發展,最近建築業興隆後蓋了許多房屋,但賣不出去而閒置成空屋的樓

層比比皆是。與這種怪現象相比較,當時在硬體上的需要性相當可觀。假若建築物無法充

實,我們三位新進的助教恐怕會在精神醫學的學習與臨床上遭受挫折也說不定。在此對家

父的辛勞、奉獻再表感恩。台大精神科在這基礎促成下努力發展。

三、精神科助教先驅

光復後黑澤副教授在離臺返日前,特別對台大

精神科的主任人選作了妥善的交代。當時,在台大

精神科與錫口療養院半年的連繫往來中,林宗義先

生優越的表現特別吸引黑澤副教授的注意,所以林

先生後來以助教的身分被任命為代主任。1947年8月

林先生擢升為講師,並受聘為台大精神科主任,而我前一屆的學長林雄卿亦自錫口轉任到

台大當助教。當時的台大精神科由於時局的變動,只有他們二位醫師。

林宗義教授

Page 4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二章

專業工作

043

身為光復後第一屆醫學院醫科畢業生的我們,在完成各人的畢業論文之後,已決定

個人的動向。當時志在精神科的三位同學與我的畢業論文主題分別是:林慶修「台灣兒童

智能測定法」;黃國華「關於台灣之精神疾患遺傳負荷之調查」;鄭和燃「因阿地弗林

(Atebrin)中毒發生精神障礙之臨床觀察」;本人「阿地弗林(Atebrin)對健康人之精

神工作能力之影響」。我們個人所做的專題研究各有千秋,也多少透露出自己未來可能朝

向的方向。當時台大助教的名額是否有限制、有無四名之多我不清楚。由於先前我在錫口

臨床實習過,有機會就兩方的環境做評估,為了避免競爭名額,我曾考慮過是否留在錫口

服務。然而後來鄭和燃因為家庭因素而轉向婦產科,林宗義主任便向醫學院爭取讓我們餘

下的三位一起進入精神科擔任助教。而我也在審慎考量下選擇了台大精神科。就這樣,

林慶修朝腦神經病理學、黃國華朝腦生化學、而我

朝精神病理學的方向,我們一起進入台大精神科服

務,企盼為精神醫學的開拓與發展略盡心力。1947

年10月13日我們三位正式接獲國立台灣大學的聘

書,受聘為醫學院的助教。而編號為國醫聘字第壹

伍零號的聘書,也開啟了我在台大醫學院與醫院的

服務生涯。

惟林慶修和黃國華二位當時與我一同矢志開路

的助教先鋒,在兩年後因環境因素,各自離開台大

精神科,到南、中部開業、服務,繼續在精神醫學

領域的工作。他們之所以離開台大的理由,推想可

能屬於個人因素,但因團隊創立不久,成員彼此的

凝聚力與團隊的吸引力或許不夠也是可能原因。我

曾試想剖析此事,但終因因素過於複雜而作罷。

四、光和綜合醫院

畢業兩年,有了臨床經驗後,我們幾位談得來的同學開始嘗試籌備開辦私人綜合醫

院。過去在台灣並無所謂的私立綜合醫院,因此我們所籌辦的醫院可說是史無前例。這所

醫院的場所是由家父所建造、位於信陽街的兩棟三層樓建築,離台大醫院很近,彼此能夠

取得密切的連繫。醫療人員以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第一屆畢業生為中心,可說是一個合作

林宗義教授回國

和林宗義教授、莊明哲醫師合影

Page 4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4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團隊的陣容。之所以命名為「光和」,是因為當時我在考慮為

醫院取名字的時候,想到要延續父親的「光智」企業,便保留

了「光」字,並以其為首字。其次,我想到這所醫院的開辦是

在天時(即畢業兩年,已有臨床經驗後)、地利(地理位置上

鄰近台大醫院)、人和(同儕的合作團隊)等三個優越條件下

成立的,聯想到「和煦陽光」、「和平世界」、「和睦人際」

等天地人合一的觀念,便取用「和」字為末字,而成為「光

和」綜合醫院。

私立光和綜合醫院於1949年7月開始籌辦,不到半年後於同年12月25日正式開幕。醫

師的陣容如下:內科—陳秋水、楊敏卿;外科—吳志榮、林竹乾,值班醫師為闕文榮;小

兒科—莊瑞生、羅慶鑾;婦產科—陳克忠;皮膚科、眼科—高義勇;耳鼻科—黃世雄;放

射線科—許玉樹、柯賢財;精神科—黃國華與我本人。

1949年12月25日光和開幕典禮時,有來自台北醫界的著名前輩的鼓勵:例如,杜聰

明台大醫學院院長、魏火曜台大醫院院長、嚴智鐘

台大醫學院教授(我們班導師)、徐傍興台大醫院

外科教授、高醫師公會會長。亦有家父的朋友:陳

尚文台灣省建設廳廳長、周錫堯先生及楊阿才先生

(後者遠從台南而來),當然我的父親及大哥、姊

夫,還有姪女等家屬亦都在場。如此,年輕人勇敢

開拓共同開創的新企業,在大家的協力與祝福之下

邁出第一步。

為了投入光和的工作,我將精神病理學的深造

暫時擱在一邊,縱然覺得有點可惜,但因對另一種

特殊事業的企劃開創覺得有意義,也就毅然決然地

投入。雖然相當冒險,但因年紀輕輕不容易想得多

長遠、多嚴重,祇憑著一股衝勁就與同輩們合作,

朝著人生的另一挑戰邁進,而當時的我祇大學畢業

三年而已。

五、光和搬遷

光和成立後的第一年,由於知名度不高,除了精神科方面有不少病人前來就診而且也

光和時期的青春歲月

光和醫院開幕

光和醫院成立(前排左有陳海沙;右有杜聰明、魏火曜)

Page 4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二章

專業工作

045

有住院病人外,其它各科就診的病人往來的情況並不算很熱絡,只有慢慢在增加。在外科

方面,開刀的病例以婦產科最多。

第二年醫院逐漸上了軌道,知名度也提高了。精神科因病人互相引介而往來的病人仍

屬最多。內科病人增加許多,外科開刀的病例仍不算多,不過在醫院收入方面已漸漸增加

(收支平衡且有盈餘),直到此時我們才開始象徵性地向我父親繳納房租。

1951年年底台灣正值通貨膨脹的經濟環境,家父的事業遇到瓶頸,在衡量之下不得

不把醫院的場所賣出去以做緩急之用。因體會父親的苦衷,我們幾位醫院的同仁商量的結

果,決定為光和另覓院址。後來,婦產科陳克忠醫師得到他父親(當時任職律師)的同

意,願意開放他位於萬華康定路的律師事務所旁邊一樓兩個店面供做光和的新址。同年12

月光和正式搬遷,新址的分配以內科、精神科和藥局占一棟,婦產科、診療室、手術室及

住院病房占一棟。內科由顏榮桂醫師負責,婦產科由陳克忠醫師負責,精神科由我負責。

因當時夜間仍有精神科病患留置醫院,所以由陳克忠醫師的弟弟陳克孝醫師(當時他在錫

口工作)擔任值班。雖搬遷到萬華的光和祇有三個醫療科別,但仍能稱得上是綜合醫院。

值得一提的是,台大醫院精神科林宗義主任在1950年至1952年出國期間,醫學院精神

科的學生被安排到光和來臨床實習,這使得光和不僅在台灣的醫療上有所貢獻,也在精神

醫學的實地教學上有所參與。

對於「光和」成為歷史性的名詞,離開繁華台北車站前的城中區,而移置傳統古街艋

舺(萬華)的康定路旁,至今仍深覺可惜。

Page 4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4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一、赴美進修

自1947年大學畢業後,經歷在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擔任助教、獨立創業及擔任精神科講師,五年半後因考慮到自己在專業上需要再精進學習,我把在國內的學習資料與所蒐集的

外國學校資料比較後,思考將來的長程發展,有必要到國外深造。另一方面,林宗義主任

自1952年年底回國後,即建議我爭取時效自費出國深造。他之所以建議我自費,主要是考慮到我家裡的經濟狀況許可,鼓勵我將公費讓給優秀後輩林憲醫師。

1953年的春天,我寄出申請資料。經由林宗義主任的推薦後,我接獲於同年10月底哈佛大學外國學生顧問的受理回函。回函中附有聘書邀請我到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衛生部所屬的美都樂波麗旦州立醫院(Metropolitan State Hospital),以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的身分進修。時間方面原則上是從1954年1月份開始。信中附註說明不提供獎學金,但有免費的膳宿供應及衣服洗滌。由於早期辦理留學的手續極為繁雜費時,結果在時

間上我無法配合。同年12月中旬哈佛大學克普拉(Keppler)顧問再次寄來聘函,允許我得以在次年(1954)年3月份開始在醫院進修的研究工作。

1954年2月22日我第一次遠離台灣到完全陌生的地方,心裡有些緊張;但是想到即將面對的挑戰及新的學習,心裡又充滿著抱負與期待。帶著這樣矛盾的心情,以及對留在台

灣小家庭成員的掛念,遠赴波士頓。途中,我在美國西岸舊金山停留五天,與早我半年

(1953年9月)離鄉、在加州柏克萊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攻讀化學碩士的二妹月華相見。當時因體會到她在異鄉的孤單,於是認同她想到東岸與我相近的學校

深造的意願。因此,在我到波士頓後,她於1954年秋天轉校到麻薩諸塞州立大學繼續攻讀碩士學位。

二、回國旅程

1956年6月底,由哈佛大學醫學院所接獲為期兩年四個月的聘約結束後,我於同年8月17日至27日赴尼加拉瀑布和紐約旅行十天,然後回到波士頓完成研究論文的整理。

之後,我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和當地友人的祝福,搭乘灰狗巴士展開回國的旅程。

之所以棄搭飛機而選擇耗時較長的巴士與船,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在美國兩年期間多半待波

第二節 飛鳥歸巢

Page 4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二章

專業工作

047

士頓,所以想在離去前藉著巴士遊覽美國其他的鄉村城鎮,觀賞沿途風光。另一方面是因

為飛機票價太貴,還是節省一點來得好。海上生活雖然枯燥,但對我這即將歸鄉的遊子而

言,卻是一個讓我調適心境的機會,幫助我預備迎接嶄新的工作與家庭生活。

在歸途期間我參觀四個美國有名、且性質不同的精神醫學相關機構,分別是紐哈

芬的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紐約的州立大學醫院(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Hospital)、東岸巴爾的摩的約翰霍普金斯醫院(John Hopkins Hospital),和中部托皮卡的梅寧格臨床中心(Menninger Clinic),有了這個參訪各醫院設施的經驗,我想回國後無論在任何地方服務,都可以做為參考。

三、重回台大

自美留學歸國,接下來是生活與環境的調整面對。初回國時我回到光和工作一段時

期,沒多久便面臨在原屬的光和及洪耀德院長所掌的錫口之間做出選擇。此時,除這二選

一的抉擇外,萬萬沒想到還有在高雄醫學院,甚至台大神經精神科任職的可能性。當時工

作變動的可能主要的因素有五個:第一、曾有高雄醫學院蔡滋理教務主任親自到家中,邀

請我到高雄醫學院擔任精神科主任,但我婉拒他的好意。後來蔡主任邀請了當時於台大神

經精神科服務已8年的林鴻德醫師(1949年畢業於台大醫學院)擔任這項職務。林醫師一走,台大神經精神科便缺少一名醫師。第二、我還在美國深造的時候,林宗義主任曾來信

邀請我重回台大服務,加入神經精神科的陣容。第三、在美國兩年的研究勾起我做學術研

究的喜好,想到回母校有極大機會能從事研究工作,在面臨臨床開業與學術研究兩者中,

我自己傾向擔任教職。第四、當時在台大神經精神科已有後輩林憲和葉英堃醫師於1956年至1957年先後留學、歸國、回到台大服務。如果我也重回台大,林憲醫師專精社會文化精神醫學、葉英堃醫師專精心身醫學及照會精神醫學、我則專精心理治療與團體治療在台大

形成一個「三人組」(Trio)的醫療團隊,無論對臨床治療或對學術研究都將有所貢獻。第五、與內人商量,內人也同意我回到台大工作。我決定接受林宗義主任的邀請,1957年10月14日我接受了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任用聘書,而我在台大神經精神科這麼一待,便待了35年多,直到退休為止。

四、神經精神科三人組

1954年3月至1956年6月共兩年4個月間,透過林宗義主任的推薦,我被聘為哈佛大學

Page 4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4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醫學院精神醫學研究員,並在與其有建教合作的州立醫院擔任助理醫師之職務。比我小兩

屆的葉英堃醫師於1954年8月赴美進修,林憲醫師在1955年8月到波士頓麻薩諸塞綜合醫院

留學。我們三人留美期間,常利用機會互相探訪、相偕參加美國精神醫學會年會等,因為

鄰近之故,我常與林憲醫師切磋討論山胞精神病患調查之結果。留美一年後,林宗義主任

寫信要我回母科服務,以彌補林憲醫師出國的空檔,但我以對團體心理治療之深造尚未達

到目的為由,婉謝了林主任的邀請。1956年秋天,後來成為台大神經精神科成人精神醫學

部門之三支柱的我們前後回國,葉英堃醫師在同年11月被聘任為本科的主治醫師。

在林憲醫師尚未回國前,台大神經精神科並沒有主治醫師佔講師的缺額。我受林宗義

主任之託,為林憲醫師代寫申請講師所需要的論文摘要。這篇英文著作是以「排灣族與平

地人之比較研究用羅爾夏測驗法」為主題,由鄭發育、張知夫、我及林憲於1952年共同發

表的。本來就無意回母校服務的我,不太計較人事的升遷,而是表示第三著者無條件讓第

四著者申請升等講師之手續,因此樂意寫完此摘要文章,使林憲醫師於1957年2月第二學

期開始被聘為講師,成為繼林宗義主任在母科的第二重要人物。

1957年8月新年度開始,林鴻德醫師決定南

下擔任私立高雄醫學院之教職,這使得台大神

經精神科有了主治醫師的空缺。1957年7月我開

始忙著在錫口實施團體治療大、小團體之比較

方案,並在台中救濟院附設靜和醫院準備不同

性別分佈團體之治療規劃,因而未注意到母科

的變局,剛好出國中的林宗義主任來信,傳達

要我歸隊。慎重考慮後,我於同年10月接受。

1956年起林宗義主任受邀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

WHO)的顧問之一。這段期間,台大神經精神科的科務由我們三人組來承擔,林憲醫師

負責成人精神科部門、葉英堃醫師負責兒童心理衛生中心(1956年3月成立)、我則負責

台大醫院作業治療部(1956年4月成立),如此的分工也是我們三人組團隊合作的一個體

現,而且這段期間我們的協調都順暢、愉快。我們三人組的協力合作以「台籍妄想精神分

裂病個案之討論」為起點維持到1969年葉英堃副教授赴台北市立療養院擔任院長為止十二

年間,對母科另一頁歷史業績以及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之創立皆有不少的影響及貢獻。

葉英堃、林憲、和我組成的三人組(Trio)醫療團隊

Page 4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二章

專業工作

049

一、代主任一年

1965年1月26日林宗義主任應世界衛生組織(WHO)之邀,赴瑞士日內瓦出任其本

部精神衛生單位之醫務官員(medical officer),並規劃精神分裂病國際嚮導研究(簡稱

IPSS)。當時,林憲副教授出國到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oGill University)從事研究,而

母科已有洪祖培、葉英堃兩位副教授,我升為副教授祇半年。按照優先順序,應由前兩位

之一接任代主任一職。但由於一方面我畢業年度比他們早,另一方面我有團體心理治療的

臨床經驗,較懂得團體動力學,應可幫助團隊工作順利進行等理由,林宗義主任離台時,

特指名要我在他出國期間代理主任。而林主任直到1966年度仍領台大醫學院之聘書。

代主任上任首先遇到的挑戰是改建兩年的本科大樓的啟用,因此如何安排硬體的配置

使用是最重要的課題。當時我因多少受到從事營造業的父親所影響,對於如何利用六層樓

地上建築以及地下一層的空間較有概念。在本科同仁全體的協力合作,三樓的臨時病房及

兒童日間留院部;六樓的成人精神復健中心,包括職能治療部及於1965年6月1日正式成立

的成人留院治療部門;四樓的輕症精神疾病及腦神經系統疾病病房於1965年10月搬進,只

有五樓積極治療病房開放使用的問題仍待解決。當時新大樓的電梯在1965年9月9日開始試

用。另外,為了慶祝台大20週年校慶,我們於同年11月12及13日兩天,舉行職能治療與日

間留院治療展覽會,好讓社會人士明瞭精神科治療,及精神復健漸形注重社區工作的近來

趨向。在這一年代主任期間,我與林宗義主任每兩、三個月互相往來信件,關懷科內發生

的事情,並討論解決問題的對策。

短短一年中,除了忙科內的事務外,我還往返於台大與北醫授課,並接受有關單位的

邀請,做了六次演講。另外,接待15位精神科專家由國外前來參觀本科的交流工作。

至於科內的情形,利用精神科大樓改建的兩

年期間,出國進修或研究的同仁不少。除上述林

憲醫師外,猶有莊明哲醫師、張雅美護理師、簡

錦標醫師、陳光明醫師、朱桓銘醫師、劉彭壽醫

師、楊思根心理師、徐澄清醫師以及曾炆煌醫師

等。因此,1965年2月1日至1966年2月底,一年多

的代主任生涯,我是在馬不停蹄般充實而忙碌中

第三節 代理主任

台大精神科教授群(左起:宋維村、林信男、徐澄清、胡海國、葉英堃和我)

Page 5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5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渡過的。由於新建大樓設置的住院病床增加,1965年的新進住院醫師召募到四名(往例祇

一、兩名),其中陳榮基醫師在神經科方面的成就,使他日後在台大醫學院升等為神經科

教授,並擔任三峽恩主公醫院創院院長,其夫人周照芳護理師擔任該院副院長。陳佳鼐醫

師朝向精神科方面發展,留英後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教授。他們的成就足證本科住院

醫師訓練之基礎,在國內、外都相當受到肯定。

二、日間留院制度化

擔任代主任那一年,我除了台大20周年職能治療及日間留院治療展覽會忙於科務、教

學與接待外賓外,也意圖改善神經精神科的住院制度。雖然非正式地讓出院病人白天返院

接受職能治療的變動方法已實施多年,但正式建立日間留院制度卻是我在代主任任內完成

的一項工作。

1965年6月1日,在我接任代主任四個月後,經過醫院主任會議的同意,台大神經精神

科正式實施日間留院治療規則,並將作業治療列為日間醫院的主要治療項目。日間醫院病

人自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在新建的神經精神科大樓六樓的復健中心(包含作業治療室)

參加各種醫療及活動,中午休息時間由工作人員輪流在旁照料。為顧全日間醫院病人的需

要,我們還安排不同於全日住院病人的活動,因為直接來自院外社區的患者在適應上還沒

有太大的困難,另外由全日住院後因症狀改善而轉進來的,尚須培養其適應能力。日間醫

院治療制度的好處,是使精神病患的治療不與社會隔離,盡量避免全日住院所導致的各種

不方便或缺點,讓病人早日回復社會生活。為了配合這個目標的達成,日間醫院的治療時

間分為三類:(甲)每天上下午,總計五天半。(乙)每天上午或下午,總計五或六個半

天。(丙)每星期三個上午或三個下午。這種彈性的辦法完全取決於病人的需要。如此,

病人便能逐漸離開醫院,不致於有社會適應驟變的唐突現象而適應不良。

後來,我們將台大神經精神科日間醫院功能探討文章發表在台灣醫學會的年會上,

分別是1966年兩篇〈台大醫院精神科日間醫院治療之探討:第一報—沿革與治療活動及第

二報—患者性質及治療過程〉,及1967年三篇〈台大醫院精神科日間醫院治療之進展:第

一報—日間留院治療病人之臨床徵象、第二報—病人家屬對日間留院治療之態度、及第三

報—病人對日間留院治療之反應〉。

新建精神科大樓的頂層六樓成為精神科成人復健中心之後,1985年之前一直都是由我

Page 5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二章

專業工作

051

負責。可以說,我與職能治療人員每星期舉行一次有關復健方面的討論會有廿年的歷史。

這使得我在心理衛生領域第二及第三預防工作的投入,有相當深刻的經驗,尤其是團體心

理治療在此中心有系統地進行,帶給我一些的成就感。

三、大器晚成

1964年7月28日至1966年1月18日期間,林憲醫師第二次出國,先後赴美國和加拿大

進修。林宗義主任亦於1965年1月26日赴瑞士WHO擔任醫務官員,短期內不會回國。於

是,林主任邀請已升為副教授的我代理台大神經精神科主任一職,並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由

葉英堃醫師擔任代理主任。

1966年林憲副教授回國後,關於代主任一職,他提出個人意見。原本院方認為,到7

月底算為一個年度,並且林憲醫師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將到夏威夷檀香山參加東西文化中

心主辦的亞太地區文化與心理衛生研討會,所以自1966年8月新年度開始時,由他就任正

式主任的方案也許可以考慮。但林憲醫師認為,既然遲早要更換,何須延到夏天,不如儘

早讓他上任。

經過一段時間的手續後,於同年3月1日(新學期已於2月1日開始)林憲副教授以代主

任之名義掌理科務,五樓病房事宜也交由他處理。雖然我比林憲副教授早兩年畢業,但因

我中途曾離開台大、獨立開業,又出國進修長達六年(1951-57)之久,因此反而是林憲

醫師比我早兩年升為副教授。

談到魏火曜教授,過去我曾因姪女美惠的胃腸病麻煩他關照,而且我們之間的私人情

誼長約20年之久。尤其在我卸下代主任前他贈與「大器晚成」的話給我,對我的後半生給

予很大的啟示。在此,願向他在天之靈表示由衷的敬意。

Page 5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5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一、正式主任五年

台大醫院的主任人選必須有教授資格,任期最

多六年(三年一任,得連任一次)。1975年7月底,

林憲教授任期屆滿,我被推選接任主任。依升等教

授的順序,有洪祖培、葉英堃和徐澄清等教授在我

前面,理應由他們先被擢升,結果我先升為主任。

或許是因為我比較年長,資歷也較深,又專研團體

治療,較為熟悉團體運作及合作精神的推動。

1975年8月升等教授後的次年,正式接任神經精神科主任。雖然1965年2月至1966年2

月我曾代理主任一年,然而十年前後的環境、人事迥異。十年前本科建築物才剛重建,是

為成長起步階段;十年後本科已上軌道,科務繁雜,全科近百人工作人員,包含神經精神

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復健師、護理師及研究人員等。如何協調各成員間在工作上的

配合並熟悉他們都不容易。因此,上任主任之初,我有些不適應,忙得不可開交。

主任的例行公事:星期一下午為科內會議,主持個案討論會、期刊讀書會和專題研討

會。每月三次院務會議,有醫務會議(由各醫療科主任參與)、醫院院務會議(各醫療科

主任、旁醫務部門及行政部門主管)、醫學院院務會議(基礎、臨床各科及行政主管)。

除例行會議,尚有星期五中午召開的臨時會議、升等會議、住院醫師聘任會議等。核對門

診及住院患者診斷、在診斷書上蓋章;探望5、6樓住院病人;其他行政管理工作。

在擔任主任幾年間,我為本科完成的重要事項有:第一年建立複診病患預約制度,此

為台大醫院門診部首開預約制度的示範。第二年(1976-1977)在各項工作漸上軌道。

1977年8至9月間代表本國心理衛生協會,參加於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世界心理衛生聯盟年

會,及於夏威夷檀香山舉行的世界精神醫學會大會。第三年(1977-1978)因神經精神科

的人力平均發展、陣容齊全,有能力各自獨立成為一科,於是我在院務會議中提出神經精

神科分科事務一案。第四年(1978-1979)的主要事宜在神經精神科分科事務的準備。第

五年(1979-1980)主要的工作是使分科之事宜具體化。

因我國退出聯合國後,在成人精神科部門中堅階級的斷層形成,使留下來的林憲教

授、我和林信男醫師等三名主治醫師的負擔格外深重。雖是如此,總住院醫師的帶動對於

第四節 末代主任之況味

1975年於台大醫院精神科主任室

Page 5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二章

專業工作

053

母科的發展也有不少貢獻。任職主任的五年期間,我與歷屆的總住院醫師(自宋維村、胡

海國、文榮光、陳快樂、李明濱)的配合相當緊密,致使科務的推行相當順暢。

在主任任期將屆滿五年之際,我辭去了主任一職。連任任期六年,而當時的台大醫院

楊思標院長也希望我能完成任期。但我仍堅持請辭,理由是神經精神科已完成分科,我想

把接下來的工作交由年輕人來發展。而當時我的眼睛已患有白內障,視力減退多少會影響

工作,我想卸職以減輕壓力。由於我的理由充分,終於在1980年7月31日的紀念晚餐會上

卸下職務,神經精神科圓滿地打下休止符,我則成為本科的「末代主任」。

魏火曜教授「大器晚成」的名言,經常鼓勵著我,尤其是精神科門診掛號制度中的複

診預約之首辦,與現今門診部的電話預約制度的推展有所連貫,更令人開心。

二、台大神經科的成立

台大神經精神科是在1980年分為神經科與精神科,由洪祖培教授擔任神經科主任、徐

澄清教授接起精神科主任的棒子。

1954年台大神經精神科設置腦波檢查室。1957年神經科部門開始分科,門診部獨立

診療,同時設立癲癇門診。1958年醫學院傳授神經學課程。1961年組織腦動脈攝影團隊。

1962年外科洪慶章醫師前來本科接受神經學的訓練。1964年院內組織每週聯合神經科討論

會。1966年神經科病房成立與精神科病房分開,設備及功能全部完成,位於神經精神科新

大樓的4樓。1969年小兒科沈友仁醫師前來本科接受神經學的訓練。逐漸地,神經學科受

到重視。1971年朱恆銘、莊明哲和曾炆煋等三位精神科主治醫師赴美留學,促成本科醫師

陣容的重新調整,並加入新任神經科醫師補缺。此階段變動結果,使得神經、精神科兩方

的人力平均發展、陣容齊全,更有能力獨立成為一科。1980年神經精神科分科,神經科的

辦公室集中於地下室。一樓門診部分為兩部份,精神科佔東邊,神經科佔西邊。1991年台

大醫院東址新建大樓落成,神經科的病房由舊大樓神經科4樓病房搬遷至東址新大樓第15

樓。於此之際,神經科及精神科才算是完全分開,從辦公室、門診至病房完全獨立。

由於我自1975年8月至1980年7月擔任神經精神科主任,一方面觀看國外的大學醫院神

經科及精神科分開設立的例子不少,發現有其獨特之處;另一方面,就科內人員的彼此協

調而言,各科分立也有其好處。我極力促成分立事宜,在我任職主任的五年間,將此歷史

性的分割逐漸實現,究竟算是有功勞或者苦勞,我自己也不敢斷言。

Page 5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5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榮退紀念會

過去台大醫學院教職人員的退休年齡按照

規定以滿65歲不同於一般公務員的標準60歲,

但視各科的需要得以延長,以5年為最高限度。

我在台大精神部服務至年屆65歲時,一方面因

科內仍需我在團體治療方面的貢獻,另一方面

因科內對後進的培養上出現斷層(因中途有多

人離去、出國深造),使得精神科雖有教員缺

額卻無承繼者,因此我一再被科內留任5年之

久,算是擔任此教職直到規定的最底限了。以

70歲之高齡才退休,雖然如此,就台大精神科而言,我是第一位退休的教師。

我退休的日期訂在1993年2月1日,但台大精神科同仁於1月16日為我籌備了退休紀念

會。我的當天行程是:上午於桃療有社交技巧訓練,即在該院有團體心理治療1993年第

一次研討會的舉行。這個研討會的主題是「以主題為導向的團體心理治療」,由宋卓琦醫

師擔任主持人,並有桃療、八里分院、台北市療、台北榮總、草療、凱旋等6家醫院提報

8個團體的治療經驗,分別是「社交技巧訓練之執行架構」、「演劇治療在慢性精神病人

的運用」、「自我肯定訓練團體於日間病房之運用」、「草療社交技巧訓練」、「高雄市

立凱旋醫院日間病房社交技巧團體現況」、「台北市立療養院第一日間留院之社交技巧訓

練」、「人際互動團體報告摘要」與「多家屬團體」。對於同仁們以此研討會做為我退休

紀念會的會前會,並選擇在我投入不少心血致力團體治療的桃療舉行,我心裡感到很溫

暖。下午二時是為我退休特別舉辦的學術演講會,晚上六時相關同仁則於台大精神科六樓

成人精神復健中心為我舉行溫馨的餐敘並有節目表演。一般說來,大概很少有人的退休紀

念會是透過學術演講會來表達的。我從1946年1月至1993年1月31日,正好從事精神醫學47

年。向來我對精神醫學所持的基本態度可用3個C作為代表,即好奇心(curiosity)、持續

性(consistency)和創造性(creativity),這正好與我的英文名字之縮寫(C.C. Chen)一

致。我認為沒有好奇心,很難發掘研究題材,找到題材之後,還要有持久性的投入和隨時

創新,直到現在,我還繼續本著這種態度進行研究。所以同仁們以此型式歡送我榮退,對

畢生投入精神醫學研究與臨床工作的我來說,極其難忘。

第五節 退休

我的榮退紀念(1993)

Page 5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二章

專業工作

055

1月16日下午的學術演講會分為五個階段:(一)

團體心理治療專題報告,由陳登義主任、吳就君教授、

游文治院長、褚增輝主任與李宇宙醫師分別就〈住院患

者之團體心理治療〉、〈學校心理衛生與團體心理治

療〉、〈家族治療〉、〈演劇心理治療〉與〈門診患者

之團體心理治療〉等五個標題每人做15分鐘的短講,

講題中的五個範疇都是過去我在精神醫學方面深入探究

與研發的重點。(二)休息茶會。(三)由胡海國教授以15分鐘分享〈國際精神分裂病

追蹤研究〉,這也是過去我長期投入的一項研究工作。(三)邀請日籍外賓山口隆教授以

45分鐘分享〈團體心理治療在東方文化中的運用〉,這個範疇是我後來致力推展的目標。

(五)由我以45分鐘分享的「精神醫學四十七年」(〈團體心理治療小組通訊〉第三卷第

一期第15-17頁及第三卷第二期第12-14頁)。

在以「精神醫學四十七年」為題的短講中,我首先談到自己投入精神醫學的緣起,想

到當初同學無意中的安排及黑澤恩師熱誠的薰陶,加上想挑戰一般社會民眾對精神疾病的

偏見之意志力驅使,我開始專攻精神醫學的生涯。其次談到當我思索如何將47年的歷程分

期摘述時,因夢見自己站在一個山丘向東方海洋舉手高呼的姿勢,而使我聯想分為11期的

可行性。這11期分別是:基礎期、動態期、進修期、推展期、變動期、高峰期、轉換期、

忙碌期、克服期、建教期、團隊期。我按著每期中所感受體會的一、兩件事情為中心提出

個人的心得,簡略分享自己所劃分的精神醫學11期。同時我也在文中向與會者分享參加這

個榮退紀念會的心情,說到自己在精神醫學界一路走過來漫長的47年間,起起伏伏有悲有

喜,有挫折但也有努力獲得回饋的欣慰。最後期望我以往所經驗的精神醫學可由一群精神

科專業同仁持續地運轉,達成社會性的薪傳。過去47年間我一直沒有倦怠感是因為時常維

持「進而行修」的原則,這和我今日「退而不休」的生活正好相輔相成,我很盼望能夠渡

過「永遠之春」(50年前所作之日文詩的精神)的日子。很感謝當年台大醫學院同班同學

無意中的安排、四位老師的教導(黑澤教授的啟授、林宗義教授的導引、Dr. Semrad Elvin

Varinne 的指點以及Dr. Hyde Robert Wells的指導)、加上與許多同輩、同事、後學的切磋

琢磨、以及無數的病友及家屬的極力合作,使我能迎接榮退的這一天。雖然這份榮譽不是

被選出來,而是時間到就自然獲得的,但我仍想向許多人表示謝意。對年輕同事我尤其更

懷有莫大的期許,盼望本科在林憲教授退休後,於下半個世紀開始時,是由新世代的後輩

來運營的新局面。

最後我在眾人面前向內人表達她陪伴我將近47年辛勞的敬意。因為我與她的認識是自

榮退紀念(前:我和徐澄清。後:宋維村、鶴齡、游文治、林憲)

Page 5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5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同學安排我到精神科收集資料的日子算起,約半個月後的2月17日晚上,那天的百合花及

農曆正月16日的月亮永遠留在我的心中。同時在榮退的這一天,我以《千歲玉》詩集獻給

她,也邀請在場人士與我分享這份喜悅。在紀念會當天我收到五幅榮退紀念匾額,其中令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台大精神科林信男主任及總住院醫師王悟師、張益豪、楊逸鴻與劉絮愷

等四位醫師以日文提字的兩幅匾額。

1993年6月9日台大代理校長郭光雄先生代表台大教師評審委員會,正式聘任我為名譽

教授,兼課指導後進,期許自己對本科繼續有所貢獻。2010年心臟開刀之後就不再看門診

了,現在仍維持每周五早上到台大參加心理劇討論。

別離是相逢的開始

(林信男主任)

為了再見,好像初次相逢,

懷著感謝的心情懷想過去,

像初晤面時忽然感到前生。

一生裡有幾回春幾回冬,

我們只感受時序的輪替,

感受不到人間規定的年齡。

(總住院醫師)

「青春不是說人生的某一個期間,

而是說人心的樣相。

卓越的創造力,逞能地熱情,

退走怯懦的勇猛心,

捨棄安易性的冒險心理。

這些樣相就稱為青春。」

兼任主治醫師聘函台大精神科的美好留念

Page 5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三章

團體心理治療

057

一、精神病理學之深造

在精神科對於病患的身體治療,較特殊的休克治療法有兩種:胰島素(Insulin)注射

和電氣痙攣,二者的目的皆在於使病患處於休克狀態,以緩解其精神病症狀。1948年11月

17日,我對某男性患者施行胰島素休克治療時,因以葡萄糖之靜脈注射使他自低血糖(休

克)狀態回復意識清醒的時間遲延,病患未能清醒過來。這個事件使我體會到人類生命的

脆弱以及醫師任務的沈重負擔,無奈之餘,我產生了暫時離開臨床工作的念頭。現在想起

來,設若此意外沒有發生的話,我的人生方向也許又是另一番情境了。

1948年12月2日我到台大理學院心理學系專心深造精神病理學。當時台大心理學系的

主任是蘇薌雨教授,鄭發育任職副教授,助教則由自日本京都大學畢業的張知夫來擔任。

我與他們三位一起研討心理學與精神醫學的關係,每個月有一次的讀書會,我也邀請台

大精神科的相關人員參與研討、彼此交流意見,因而增進彼此學術上的聯繫。其中較為具

體的例子是大家對羅爾夏氏測驗(Rorschach Test)有興趣,有意將之引進精神科,而一

起做研究、合寫論文。當時台大心理系及精神科同仁協力使用羅爾夏測驗法,分別對排灣

族、賽夏族及阿眉族做人格分析研究,並且合著〈排灣族與平地人之比較研究 用羅爾夏

測驗法〉、〈賽夏族性格之研究 用羅爾夏測驗法〉及〈阿眉族與其三村落之羅氏測驗人

格分析〉等三篇論文。由於上述的三個部落分別代表台灣南部、北部(新竹)及東部的原

住民,因而引發我們以同一種測驗方式,試圖來瞭解各族的性格特徵趨向。我以精神科的

背景與心理學系合作,成了台大精神科與台大理學院心理學系的橋樑,使得兩方自此之後

一直有著密切的往來與合作。另外,雖然重視科技合作的切實性與必要性是近幾年來的現

象,但早在當時我們針對三個部落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台大人類學系宋文薰教授也參與其

中,提供他寶貴的意見。60多年前大家在此範疇投入的殷切積極,至今仍叫人懷念。

穿梭在台灣山地部落中做研究時,我也得到不少靈感,1949年9月及10月分別以日文

寫下詩作〈廬山行〉與〈四季情韻〉。 將近四十年後,我才先後完成這兩首詩的中譯,

收錄在拙作《千歲玉》中。

第一節 發現新路

第三章 團體心理治療

Page 5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5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廬山行

幽闇迫近谷寂寥

沖淡遙遠河濤聲

青春生命感懷唱

孤獨男走夜萱路

迂迴起伏沈迷想

星象靜悄夢瑞岩

蒼穹澄明鳥鳴囀

放浪遊歷會廬山

朋儕相聚慕土香

—1988年12月—

四季情韻

春曉靜謐敲鐘醒 迴音穿梭榛林間

縫綴光陰矇霧裡 描實意念文筆跡

夏日潔白百合叢 含羞蓓蕾秘思蹤

何能長使花永逸 凋零飛謝各西東

秋谷冷洌山澗清 汲取自然心中杯

不懼強勢相應進 臨祭吶喊廣遠傳

冬天玲瓏月光華 豐盛溫暖情操深

綠流碧波極無限 精銳魄力究博淵

—1989年2月—

二、麻醉分析

在精神治療領域中,有一種方法名為「麻醉分析」。其做法是對病患施予漸進地

Pentothal靜脈注射,目的是使病患在意識模糊的狀態中,心理防衛被降低而能慢慢談出隱

藏在潛意識中的心事。然後,治療者再按照患者談出的內容加以分析並診斷其病癥。

1951年初有位女性病患在父母的陪同下前來尋求治療。這位女患者的父親是高級公務

員、母親為專職的家庭主婦。患者排行老二,上有大她兩歲的姊姊,姊姊高中畢業後就不

再升學,而由其父親介紹到某機構工作;下有小兩歲的弟弟在唸高中。當時患者前來就醫

前的病史如下:前一年在大專聯考失敗後的第一個月心情低潮。第二個月其母帶她去南部

旅行,想藉此幫助她抒發情緒。但第三個月發現她仍然心情憂鬱。第四個月她開始失眠。

第五個月她食慾不振。第六個月她開始覺得別人都在注意她,而且有妄想傾向。雖然身無

旁人但卻聽到有人在道她長短,而且越來越敏感。診療後,我針對她的症狀投予藥物的治

療,結果患者逐漸好轉。

1951年時這位女病患並未參加大專聯考。次年她又決意參加,可能是因為面臨聯考

的壓力太大以致心裡焦慮不安的結果,所以三月份時她開始心情憂鬱,動作遲緩。因有第

一年延誤就醫的教訓,這一次她的父母即刻帶她前來尋求醫療。由於我曾於一年前治療過

Page 5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三章

團體心理治療

059

她,彼此間的醫病關係建立得還不錯,所以當她再來尋求幫助時,醫病雙方已有相當的信

任感。有了第一次診治她的經驗,對於這位病人的治療我不再只是投予藥物,而是設法讓

她說出心理的想法並加以分析,讓她瞭解自己的問題,才是較為根本的治療方向。因此在

1952年3月18日我決定對她做麻醉分析,並且於3月20日執行治療。

在Pentothal靜脈注射後,這位女病患慢慢說出心理的癥結:父母重男輕女,所以排行

老二的她出生後並沒有得到父母充分的關心。而弟弟出生之後受到父母寵愛有加,使她感

到倍受忽略。幼稚園時她被弟弟欺負,及小學低年級時無法與男同學和平相處的經驗,都

使她對男生反感。中年級時她曾在樓梯間拉開裙子往下跳,結果被母親撞見並當面斥責她

不像女孩,這致使她開始無法肯定自己的性別,在性別認同上產生混淆。高年級時她在父

母親的房間看到不該看到的相片,使她原本對母親所懷有理想化的形象受到極大的挫折。

初中時她的生理期不太正常,出血也比一般女孩子少,使她感到自卑,覺得自己無法成為

成熟的女性角色,而對自己失望。高中聯考的結果不理想讓她受挫,主訴開始有頭暈及焦

慮等官能性症狀,而弟弟考取理想學校的對比使她感自卑。大專聯考失敗後她更無法接納

自己且自責,但是她堅持要考上大專的念頭又無法改變。

整合上列的心理因素,可見此病患的問題關鍵有:與弟弟的手足競爭;對男性的潛在

敵意;缺乏女性認同感;對理想化母親角色的失望;對生理上女性形象之不成熟的不安;

聯考失敗帶來的自卑與自責;代償性的心身症表現;仍要試著達到自己所標榜之大學生的

願望等。分析她的問題發現,原來患者的心理癥結不在聯考的成敗,而是她在成長過程中

對男性的忌妒與反感,對自我價值及性別認同的失敗導致她罹患精神上的疾病。

我將分析的結果告訴她,幫助她瞭解自己問題的癥結,並協助她與父母商量之後,患

者決定不再參加大專聯考。我開了一些安眠藥給她,協助她減緩症狀。之後就再沒有她的

消息,只聽說她的父親介紹她到一所學校的圖書館工作,擔任圖書管理員。兩年後,這位

女病患再次出現在我的門診室,當時她的精神狀況已恢復得相當正常,這一次她之所以出

現在精神科門診,是陪伴她患焦慮症的姊姊前來就診。

總而言之,這個經驗帶給我教學上相當可貴的資料。當時之所以有想要幫她做麻醉分

析的念頭,是由於自己在尚未出國留學前已經有精神動力學派的影響,所以可分析得出此

個案的心理癥結,而解除其憂鬱狀態。對此成果相當高興,並以之做為精神科醫師初期成

功的經驗,讓我在心理治療的層面有進一步發展,更加珍惜精神動態治療之成果。

Page 6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6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一、團體治療研究

在我出國深造的當時,精神科的藥物治療尚不普遍,這點反應出:需要治療的病人

多;醫療人員少,特別是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的重要性;個別治療要花較多的時間及費

用,所以團體治療的推廣勢在必行。

1954年3月我以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的身分,進入美都樂波麗坦(Meteropolitan)

州立醫院從事研究工作,很幸運地跟隨兩位教授的指導,他們分別是Dr. Hyde和Dr.

Semrad,前者專精於人際關係的調適,後者則專攻精神動力學。由於當時在台灣支持性的

治療已相當普遍,但在人際關係與精神動力兩個範疇較少觸及,所以這個階段跟隨這兩位

教授的學習對我有很深的影響。

在該院以研究員進修期間,我被分派到B-III關禁病房(慢性病患收容病房,以下簡

稱B-III)進行團體研究。由1954年3月至6月的觀察中,我發現到這些病人群體的行為模

式。B-III約有60個病人,他們被分佈在A、B、C、D、E等五種位置,並依此形成五個次

團體。從對他們生活習性的觀察中,我發現除了少數較難界定的個案外,隸屬於每個次團

體中的病人都有一些別具意義的共同特徵,如下表所示:

五個次團體之主要特徵

次團體 A B C D E

一般態度 合作的 退縮的 多疑的 孤離的 不安的

人際接觸 經常良好 短時間尚可祇在談到妄想特性可維持

回應遲緩 不太好

思路流向 適當並有連貫 不切題或無連貫 受到妄想的影響 寡言或無言 不活躍

情感反應 較為安定的 麻木的 憤慨的 平淡或中斷的 不滿足的

妄想 較不清楚 幾乎無 繁多 不活動性 少許

對幻覺的反應 可控制 大部分喃喃自語 透過對話表達 露出不適合的情緒 經過行為表現

興趣 廣泛 保留可是好奇 有限 祇被動地引起 幾乎沒有

其他特徵 表面上有病識感 機構化 可溝通 有時不願意合作 有些懷疑

典型臨床病癥 殘餘型精神分裂病單純性 /青春期精神分裂病

妄想型精神分裂病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病

緊張型精神分裂病

對治療的反應 主動性 反射性 抵抗性 被動性 拒絕性

第二節 初探團體功能

Page 6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三章

團體心理治療

061

由於同質性的病人大都固著在既定的模式中,對治療並無多大改善。在結束觀察期

後,再經過四個月的規劃,我著手進行1954年11月至1956年6月為期二十個月的團體心理

治療研究。在B-III的不同區域,對慢性退縮精神病患安排不同的活動:觀看電視節目、

擲蹄鐵遊戲、單打或雙打乒乓球、四人橋牌。目的是使患者階段性參加複雜性高些,並有

更多與人協調的康樂治療。以鼓勵病人依自己的興趣主動參與活動,取代催逼他們被動參

與。這個研究是基於單獨、個別、雙方及四方性的橫斷面活動之升級構圖,再以治療者之

角色及團體進展的整合性縱斷面現象來分析精神科團體性康樂治療的動態。

在此研究計畫的初階段,我觀察到白天時每個病人會習慣地處在病房的某個角落,

而這點特徵的意義卻未受到注意。第二階段,病房的小團體被允許同時參加不同活動,病

人可以自由走動。漸漸地,活動的內容增加複雜性與結構性。第三階段,病人在病房會議

中同意做一週的活動時間表,活動變得越來越有組織。第四階段,透過較積極的病人的鼓

勵,活動時間開始至少有12名病患參加每個活動。到第五階段,只要有病人帶頭而且有其

他的病人願意附議,病人自己都能組織各種活動的群體。在這五個發展階段中(每一階段

四個月),我所扮演的角色是隨著病人的進步而減少主導性與參與性。

在此研究計畫中有四個方面是我所關注的核心問題:

1、同質性與異質性。很明顯地,當病人與和他們自己有相同病癥的人聚在一起的時

候,他們會覺得有安全感,即所謂「物以類聚」。但是這種同質性的群聚,對於病人的復

健卻沒有幫助。反之,當病人群體因治療目標而重新組成的時候,異質性群體中的成員彼

此間會有較多的互動,而且整體病房都得到較有益的影響。在過去的關禁收容方式中,病

人依照與他們自己有相同行為模式為基礎而聚集。在新的治療環境中,病人可以透過病房

中的活動互動,不只與他們自己病情雷同的群體互動,也與其他小群體中的病人有互動。

2、中心性與外圍性。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我也注意到所處位置離中間活動區域越

遠的病人,其表現越內向。在A∼E這五個小群體中,A病人群體位於病房的中心點而

且最接近病房辦公室。因此,似乎在這病房中是以一個群體(而不是個人)做為中心的象

徵。當B群體(位於A之南方)和C群體(位於A之北方)中某些病人隨著治療計畫的執

行移近A群體時,那意味著長期心理疾患病人能夠在他們所處的環境中,對某一中心位置

形成依附,並且用它來解放他們內在的張力。這也意味著這些病人接受單一治療師的治

療,會比接受一群治療師的治療來得好,因為後者極可能會分散他們中心性的傾向,而影

響他們的進步。再者,這可能也意味著被指定的治療師,對特定一群病人進行的治療工

作,會比他在整個病房內到處游走治療的效果來得更好。

Page 6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6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3、小群體間的流動性。病房中的B群體病人自我較為薄弱,他們較不具抵抗性而且

較有彈性。觀察B群體在其他各群體間的流動,我發現當他們發展積極的關係並且增加對

活動的參與時,他們傾向於移走到A群體的聚集區。但若B群體的抵抗性增加,會移走到

C群體。若被動性增加,他們會變得退縮而移動到D群體,或者他們會表現出內在的衝突

而變成E群體的成員。由此也許可假設認識病人的流動性有助於為病人做病狀的推測。

4、建築學與精神醫學。由此治療計畫中,我也體會到建築計畫猶如社會文化環境,

在決定這病房中的小群體形成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研究B-III之後,我建議病房中

的活動區應該設在病房的中心位置,不僅在執行者的辦公室附近,而且靠近病人的生活

區,如此才能促進病人間的社會性互動。毫無疑問的,精神病院的建築不僅要趨近效率、

經濟、衛生設施與美學的觀點,也要從治療的角度考量,是否能便利、增進病人群體間的

互動,並且增進人際關係的建立。

在這為期二十個月的研究計畫,執行後的結論是病人群體所選擇的地理方位反應出病

人的臨床圖像。病人方位的移動可以是病人心理狀態改變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環繞A群體

的新組合,提供小群體間刺激和互動的整體病房的異質性,對於病人的心理狀態呈現有正

面的影響。對B-III的病人而言,此研究計畫的結果是,59位病人中大部分病人經醫院的評

估,被斷定有極有效的進步。因此,這個被定位在「監禁病房」長達25年之久的病房,於

此研究計畫結束時,被改為「開放病房」。我認為這個病房架構的改變,是因病房裡的社

會互動增加的結果。而面對此善性的成果,身為執行者的我也感到寬心欣慰。

二、錫口研究

赴美學成歸國、把一家大小都安頓好之後,我開始致力於將自己在美國的學習經驗

應用在台灣本土的精神病院,因此產生了對錫口療養院(以下簡稱錫口)實施團體治療的

動機。錫口研究的起因有六:首先是留美研究兩年的時間,引發我在本國研究團體治療的

興趣。其次,錫口的性質和架構類似於美國州立醫院的性質與架構,二者皆屬公立醫院而

且皆為起步趨向於治療性的醫院。第三,錫口的慢性病人多,在整體醫療人力的配合上,

團體治療的研發勢在必行。第四,過去我曾在錫口臨床實習,對這個醫療環境多少有些熟

悉,因此在錫口做研究開始時較易獲得醫護人員的合作。第五,希望能帶動公立醫院(長

久關禁式)醫療的改善,提高台灣精神醫學的水準。最後,我與1957年2月方就任不久的

錫口洪耀德院長有些認識,知道他有想改善錫口的決心,而且也贊同我的提議。上述種種

Page 6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三章

團體心理治療

063

的原因驅使我展開錫口團體研究。

在錫口的團體研究無論在性質上或執行時間上,皆不同於我在美都樂波麗旦

(Meteropolitan)州立醫院所做的研究。在性質上,錫口是以會談式團體治療與康樂性團

體治療並行。在時間上,錫口所用的時間較短,歷經兩個月的觀察、一個月的規劃及九個

月的治療(州立醫院則是歷經四個月的觀察、四個月的規劃及二十個月的治療)。因有在

美的經驗,再運用於本地時比較知道要領及方向,整體研究的執行也較為駕輕就熟,這是

兩者在時間的運用上有所差異的主因。

1957年7月至8月我以錫口50病床的男性狂躁病房患者做為研究的對象,以護理室為中

心,觀察記錄患者的位置而將之分為五個次團體。把這兩個月觀察的結果與美都樂波麗旦

州立醫院的B-III病房比較,發現也有相似的中心性、異質性、移動性及建築構造等特性。

此外,本研究中的病房患者也有類似的臨床症狀,由此得知在美州立醫院20個月為患者的

活動、日常生活及心理機轉所做的研究結果,可活用於患者分佈相似的病房。對錫口病房

的患者有基礎的認識後,我以一個月的時間規劃實地研究工作,並於9月17日將無柵欄及

無鎖之特別治療室改為康樂室。此研究之目的,在於啟發患者的自動性而逐漸改善其異常

心理,同時讓其本身謀得改良生活環境的辦法。

此研究治療於1957年10月7日正式展開,這在我國是首例,過去多為個別會談心理治

療,因此這天可說是國內創始「會談式團體心理治療」的紀念日。整個治療除了病人工友

外,將40個患者依籍貫本省與外省及軍籍關係分為三組(每組12∼15人)。治療分為兩個

階段:第一階段為期三個月,自1957年10月7日至1958年1月3日,為一次一小時每星期兩

次、共24次的會談式團體心理治療。第二階段為期六個月,自1958年1月9日至7月9日,因

我在時間上受限的關係,而利用小團體治療經驗,將原本三個固定人數的小團體集合為一

個開放性的大團體,繼續施行一星期一次一小時半、共24次的會談式團體心理治療。

經過了這兩個階段的治療研究所得的結果有下列幾點:一、過去大家都認為狂躁慢

性病人是無法治療也不能接近的,只能關在病房裡面;但利用集團心理治療加以治療後,

發現除講話失卻調理或應答不適的患者外,狂躁患者不但能接受此治療方式而且有療效。

二、會談式團體心理治療對病房管理上有良好的影響,而且能幫助患者養成將來組織病房

自治會的能力。三、會談式團體心理治療對患者重新社會化有相當的幫助。

有關錫口研究的成果皆在台灣醫學會的年會中,於三年間陸續被發表出來,分別是

1957年11月三篇:〈集體心理療法於精神醫院之應用〉、〈精神疾病患者於病房內所處位

置之意義〉及〈實驗病房內精神疾病患者治療效果之研究 第一報:住院患者之探討及適

Page 6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6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合病人活動之病室佈置〉等;1958年11月一篇〈住在精神醫院狂躁病房患者之集團心理治

療之經驗〉;1959年11月一篇〈慢性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之集團心理治療〉。

錫口在創立45年後,於1979年搬遷到桃園,改名為省立桃園療養院(以下稱桃療),

並自1957年算起25年後,在省政府與台大的建教合作下,由台大醫院精神科自1983年2月

至1992年2月,九年間前後指派四位教授前往擔任桃療院長。台大與桃療日後能有這樣的

互動,真可說是多年前就已經結下的不解之緣。

三、台大初期團體治療

有了錫口會談式團體治療的實地經驗後,台灣本土化的團體治療緊接著在台大神經精

神科展露頭角。1958年3月11日是台大神經精神科開始實施團體心理治療的日子,因此這

一天可說是「台大團體治療紀念日」。而台大精神科由此時進入團體治療大部分是以病房

為中心的領域後,每年都有研究成果展現,而且在台灣醫學會的年會中發表。

1957年到職的莊明哲醫師,隔年和我一起計畫施行以精神動力分析為基礎的會談式團

體治療,對象是恢復期即將出院的患者,或是已出院但仍由醫院追蹤治療的患者。時間是

從1958年3月11日開始至7月14日五個月間、共38次的治療,每星期規定施行兩次,每次時

間為1個鐘頭。團體的型式為小團體示範性,成員固定6人,是為固定性(closed)團體心

理治療,參加的成員教育程度比一般病患高。從這個團體治療的經驗中,我們發現有幾項

特點是個人心理治療所看不到的:一、團體內的手足關係;二、成員的彼此支持;三、某

些成員的缺席對參與成員的影響;四、提起童年經驗的分享。從這些特點我們發現團體治

療不但有節省時間的好處,同時醫師在其中也有機會觀察到病人過去和家人的病態關係,

因而可幫助他們得到改善。另外,病人在團體內的互動也可以幫助他們瞭解自己的人際問

題,以求得解決的方向。有關這個治療的相關報告在1958年11月台灣醫學會的年會中,以

桃療院長就職典禮(1985.4.24) 桃療院長薪火相傳(1990)(右起:陳快樂、我、胡海國、林信男

Page 6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三章

團體心理治療

065

〈恢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集團心理治療〉為題發表。

1958年10月起,1958年到職的朱桓銘醫師和我共同主持另一個總計100次的團體心理

治療,藉此我們想討論、分析影響出席率之各種因素。此團體治療的時間是每週兩次於星

期二、五下午4∼5時在職能治療室舉行,住院病人可以自由參加。這是一個教學訓練性

的開放性團體,人數不限,男女混合共同討論,由一位醫師主持,另一位醫師做記錄並觀

察。實施結果得到九項特徵:一、性別方面,男性出席率高於女性,這與文化背景及男性

病床多於女性病床有關。二、年齡方面,卅歲以下者出席率較高,顯示年輕患者對團體活

動較有興趣。三、婚姻狀況方面,未婚者出席率較高,與文化背景及已婚者對異性的反應

有關。四、教育程度方面,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的患者出席率較高,因他們對開會討論方式

較習慣。五、職業方面,學生的出席率較高,家庭主婦的出席率較低。六、語言方面,因

討論時使用國語多,因此懂國語的患者出席率較高。七、診斷方面,青春期適應障礙及躁

症患者的出席率較高。八、症狀方面,發現對於過分興奮及混亂的病患不適於使用團體心

理治療。九、籍貫、社會階層、發病期間和住院期的長短,以及豫後的優劣等對出席率無

明顯影響。由這九項特徵我們得知,近代受教育的年輕患者容易接受自由參加的會談式團

體心理治療。但在治療效果方面,仍須考慮發病的動力過程及症狀,並與固定性團體心理

治療的研究做比較後才能做出結論。有關這個治療的相關報告在1959年11月台灣醫學會的

年會中,以〈精神科病房自由參加方式之集團心理治療〉為題發表,並於1962年4月在台

灣醫學會雜誌第61卷第4號登載。

1958年10月起,由朱桓銘醫師和我共同主持,自由參加方式團體心理治療進行到1959

年5月初,於第51次開始,因患者的提議,改採由患者自行選任主席,至1960年9月初,共

有60位患者擔任過主席(一次任期一星期,原則上祇能擔任兩次)。這次的研究加入簡錦

標醫師(1959年到職)的參與,研究目的在於分析曾任主席之患者的特點,討論此種由患

者自任主席的團體治療方法的利弊,並藉此方法培養病友的主動性。實施結果我們發現這

種團體治療的優點涵蓋三部份:首先,在其他患者的鼓勵與抑制下,擔任主席的患者會減

少退縮行為,並改變過分的擴張性行為、自尊心得到滿足、面對現實時自信心增強、學習

對團體的領導能力、並增加對團體會談開會的興趣。其次,對其他患者而言,擔任主席的

患者會成為患者與治療醫師之間的橋樑,協助患者接受治療醫師的勸告、提高患者參與會

談治療的意願、促進患者發現並解決彼此的心理困難。最後,對整個團體的作用而言,由

患者擔任主席會提高整體互助合作的精神、增強患者對團體的歸屬感、增加團體的表決力

量、促進病房管理的順暢、發揮自治及團結精神、並培養整個病房全體人員的和睦關係。

但這種團體治療也有容易發生的不利現象,即擔任主席的患者可能成為患者攻擊的對象、

Page 6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6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可能有獨裁現象導致團體失控、或者可能因能力過低而影響會談的進行、以及患者因不願

被選任為主席而拒絕出席團體。大體來說,由患者自行選任短期主席的方法,對自由參加

方式的團體心理治療之發展頗有裨益。有關這個治療的相關報告在1960年11月台灣醫學會

的年會中,以〈於精神科病房由患者任主席之集團治療會談方法之探討〉為題發表。此治

療維持至1962年7月(總計45個多月共371次)後,改為每星期由朱桓銘醫師及王秀馨護理

長分別以自己所熟悉的方式主持一次。

1959∼1960年兩年間,朱桓銘醫師和我主持一項針對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職能治療出席

率的研究,這次的研究加入職能治療師的參與,研究目的在於瞭解患者對職能治療的適應

問題,以及各項影響出席率的因素。關於出席率的計算標準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接受因素

林休克、電氣休克或長期治療者,由於其出席會受到治療的影響,故以特殊治療結束後才

開始計算出席比率為準。另一類為接受其他治療者,治療本身不會影響患者的出席率,以

住院滿兩週後開始計算其出席率為準。分析結果得到以下幾點:一、性別方面,發現性別

不影響出席率,但男性年長且已婚者出席率較差。二、籍貫方面,外省女性的出席率較本

省女性為佳,可能因生活經驗不同之緣故。三、語言方面,以通國語者出席率較佳,可能

與生活經驗及教育程度有關。四、教育程度會影響女性的出席率,可能當時職能治療環境

的氣氛,與低教育程度的女性對教育文化背景較為敏感有關。五、診斷上,精神官能症患

者較精神病患者出席率差,可能與前者不願意和後者為伍有關。六、預後較佳者的出席率

略優,但無呈現統計學的意義。大體而言,職能治療除一部份教育程度差些的女性外,女

性病患的適應範圍較男性病患廣,男性年長者與精神官能症患者未能有良好的出席率,其

原因與職能治療團體趨向於同質性有關。有關這個治療的相關報告在1961年11月台灣醫學

會的年會中,以〈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作業治療出席率之檢討〉為題發表,並於1965年3月

在台灣醫學會雜誌第64卷第3號登載。

另外,在1961年11月台灣醫學會的年會中,朱桓銘醫師和我還以〈精神科病房會談

式團體心理治療及職能治療患者出席率的比較研究〉為題,發表有關這兩種團體治療的比

較。根據1958年及1959至1960年對會談式團體心理治療,及職能治療所做的研究,我們

將這兩種研究成果做分析檢討及比較,目的在於闡明兩種團體治療出席患者的趨勢,並提

供改進的方向。比較研究所得的結果發現就兩種治療的共同趨勢而言:一、在臨床上發現

精神官能症患者的出席率不佳,故此等患者應另組集團,或與輕度邊緣性的精神病患者組

成團體。二、在社會因素方面,以年輕、未婚及教育程度較高的男性患者出席率較佳,可

能因其學識及社會經驗使彼等能適應這兩種治療的環境。三、年長的男性患者對此兩種治

療均不踴躍參加。另一方面,就兩種治療不同趨勢而言:一、女性患者於會談治療的出席

Page 6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三章

團體心理治療

067

率較男性差。二、各年齡層的女性患者對於職能治療,以初中以上教育程度者的出席率較

佳。由這兩點形成的原因做三點說明:一、治療方法上社會文化意義不同,職能治療包括

手工藝活動較易為女性接受。二、職能治療室的設備內容過分女性化。三、職能治療工作

人員為女性。綜合上述,可見此兩種團體治療可相互輔助,以擴大團體治療適應的範圍。

1960年11月至1962年6月間,為了探討講解方式的團體心理治療的發展方向及其演講

內容,我發動藉醫學常識講座,經實習醫師演講及患者質問討論的方法,於台大精神科病

房舉行每星期一次1小時,對精神科患者做團體心理治療。住院患者可隨意自由出席,參

加人員不固定。這項治療計畫經患者在團體會談討論中自動提出及數次討論,經一個月的

準備後正式開始。實施為期20個月,按團體的發展分為兩期:第一期自1960年11月至1961

年6月,8個月間共27次講座,此期主要探討患者對此種治療的興趣。演講內容偏重心理衛

生問題,題目由醫師事先擬定。參與者以年輕、高中以上的教育程度,學生及公教人員,

尤以男性的出席率較佳。第二期自1961年7月至1962年6月一年間,共39次講座,此期著

重研究演講題目及內容,以期決定適合的演講問題及其秩序,每次所講的主題全由患者建

議。研究結果發現兩期的出席情形雷同,提出問題的性質與患者或醫師的性別及其他社會

因素無多大關係。但與患者自身的情緒及心理上的困難有關,因患者每次所提的主要題目

呈現週期性現象,心理與生理問題有交互出現的情形。根據上述的分析,我們擬定比較合

理的課程,即醫學常識講座以8星期為一循環而安排主題。治療的相關報告在1962年11月

台灣醫學會的年會中,以〈於精神科病房講解方式的團體心理治療之應用經驗〉為題發

表。

繼於錫口與靜和的團體經驗後,自1958年至1962年前後五年間,於每年11月舉行的台

灣醫學會年會中,台大精神科萌芽期的團體治療被提出來,為台灣本土化的團體心理治療

之方法論帶來些許的啟示。雖然,我獨自承擔了穩定母科團體心理治療基礎的重責大任,

但若沒有後面年輕一代醫師相當的呼應配合,也不會有成果。兩代的協調是很重要的因

素,值得強調與體會。

Page 6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6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東門國小團體經驗

為了協助學校團體或班級團體輔導處理對教學有阻礙、適應不佳的學童,尤其是對

團體較具有破壞性者(即所謂「問題兒童」),台北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台灣省衛生處及

台大醫學院基於建教合作,附設在台大醫院精神科內,以下簡稱「台北兒心」)決意推廣

學校採用團體輔導方式,來矯正行為異常的學童。為達到目標,台北兒心計畫訓練國校教

師來承接這項任務。當時的台北市東門國小游祥雲校長對此計畫表示關心,與台北兒心合

作,並讓指派到中心實習的兩位輔導教師參加,在台灣首辦的行為異常兒童團體心理治療

的研究,於是自1960年9月起,在台大精神科的指導下開始籌備實施「東門國校計畫」。

為求客觀地比較及檢討治療的效果,我們採取複雜的治療前準備過程。於1962年10月

請東門國校四年級教師蒐集新學期開始後,在班級內很難處理而且表現出反社會行為的學

生名單。因女學童中反社會行為的個案少,所以決定祇組成男學童團體。同年11月在台北

兒心為這些學童做智力測驗後,將個案分成治療組與非治療組(即A甲乙組)。同年12月

由社工人員指導專任輔導老師對個案做家庭訪問,以明瞭個案的家庭環境,幫助治療者對

個案有明確的瞭解以促進治療效果。另外,為做治療前後的客觀比較,於1963年1月做個

案的人格測驗。經過四個月的準備,於1963年2月6日開始為四年級由六個個案組成的A甲

組施行團體心理治療,至1964年7月11日為止,前後共133次的治療,歷經17個月後圓滿結

束。另外,又採取同樣的辦法準備組成三年級各六個個案的治療組及非治療組(即B甲乙

組),並於1963年6月22日開始治療,至1964年10月19日因開始新計畫的施行而告結束,

共治療106次,為期16個月。

在治療方法上,採用活動與會談的合併方法,一星期兩次,每次75分鐘。在這兩個半

小時的治療當中,前兩小時採取活動方法(遊戲、手工藝、球類運動等),後半小時是應

用團體會談方法。如此的時間分配目的是,透過活動讓個案有機會發洩攻擊心理,然後再

誘導他們進到比較建設性的方向,來表現適當的自我能力,並在會談中檢討如何在學校或

家庭內與教師、同學、父母及兄弟姐妹相處,以加強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適應能力。治療

人員除由我做治療者外,另有兩位專任輔導教師,及一位社會工作者擔任助理治療者或觀

察記錄者。利用男女治療者的主要目的,是讓個案容易發現所需要的父母代替者,而探索

他們與雙親之間的心理問題。在治療結束後,我們評估治療效果,比較A甲乙組和B甲乙

組的結果發現,A甲組除智商、學業成績外,品行方面、性格測驗結果都較A乙組有較多

第三節 學童團體輔導

Page 6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三章

團體心理治療

069

的改良,B甲組除性格測驗結果外,其餘的問題也有改進。由此可見團體治療對行為異常

的學童有著正面的影響。

在由我主持帶領的兩個團體結束後,第三個團體繼續由學校輔導老師自己帶領。雖然

由學校教師輔導的團體工作,與醫師主持的團體治療在技術上不大相同,可是兩者想要改

善個案異常行為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前者注重指導個案的生活適應方法,後者

則更進一步地使個案的性格成熟化。

團體治療之所以值得推廣在學校裡,對老師而言主要是因為團體輔導的好處,除了能

彌補個別輔導在人力、時間上的有限之外,還能幫助個案在健全的小社會(團體)中,發

現並學習改善以前自己在社會上調節不適所造成的行為,並培養適應環境的適當方法。在

團體治療中,團體並不祇是幾個個案的集合群,而是培養調適情緒的地方,即成熟化性格

的發展及社會適應的鍛鍊場所。後來我將在東門國校實施的兩個團體治療之經驗及其應用

加以整理,於1964年12月發表於「兒童心理衛生研究」第四輯。歷經這次的研究經驗,相

信團體輔導的普遍推行,除了可以改善學童的反社會行為,提高學童的智力並增進教學效

果外,還可預防或減少少年犯罪事件的發生。後來我們在上述團體實務的基礎下,再增加

三個團體的經驗,並對於縮短治療時間,及治療方式的本土化兩方面繼續進行研究。由於

多年前之經驗為基礎,近年來興起對國中學生的團體輔導,並開始考慮其方法論的探討。

Page 7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7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一、開創心理演劇

1974年台大精神科與市立療養院合作,開始為演劇心理治療(Psychodrama,在西方

實施半世紀以上)的引進本土進行各種準備。首先是文獻的閱讀,於1974年11月間成立為

期1個多月(自11月22日至12月27日)的讀書會,由與會者共同研讀、探討此治療的方法

論及實施的可行性。1975年1月16日至4月10日我們開始針對演劇心理治療中所需要的角色

扮演展開演練的工作。

關於此治療方法在台大精神科的使用,是於1975年4月28日在日間留院治療的病患身

上首次應用,由我擔任這第一場心理治療演劇的導演。此後自1975年4月至10月間共有49

名(29名男性、17名女性)病患參與總計25場心理劇的演出。在研究實驗此治療方法的階

段中,共有27名含專業工作者及學生的參與協助。

為了評估這25場心理劇的效度,我們將之分為5個階段,每階段5場心理劇。在前兩個

階段的演劇主題不外乎與病患心理徵狀相關,但屬於較為表面及普遍性的問題。隨著病人

對此治療方式的抗拒性減低、對此治療法之原則與技巧的熟悉度增加,演劇主題開始圍繞

在與病患切身的個體人際關係的特別困擾上,如家庭煩惱、結交朋友、感情事件等,而且

隨著階段之跨越而越加深入探討。

演劇心理治療實施的結果,無論是病患或

專業工作者、以及參與協助的學生們都給予正

面的回饋,大家皆肯定此治療方法在日間留院

病患身上的適用性。特別是後者認為心理演劇

能真實有效地給予患者情緒上的支持,能透過

即興劇來觀察、瞭解病人,給予他們再學習、

克服人際關係障礙的練習機會。而病患則能透

過舞台上自己或病友的表現增加病識感,並彼

此激勵、提醒、給予回饋。心理演劇的五個要素包括主角、導演、輔角、觀眾和舞台,每

個要素都同等重要,唯有團隊合作與配合,才能發揮演劇治療的最大功效。演劇心理治療

和集談式團體心理治療兩者在形式上、效度上、或病人的接受程度上雖然會有差異,但對

臨床治療確實有所貢獻,值得我們日後繼續加以探討並且實施。

第四節 演劇心理治療

擔任心理演劇導演

Page 7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三章

團體心理治療

071

二、心理演劇小團體

1975年4月28日,台大精神科的相關同仁在日間留院治療的病患身上首次應用心理演

劇的治療法。雖然在正式「上場」前我們曾經研討和演練,但實施過後參與人員皆覺得有

再進深研究和練習的需要,因此之故而產生於同年12月4日成立的心理演劇小團體。在我

們這個小團體成立之初,團體的成員有4位精神科醫師、1位臨床心理師、3位社工師以及4

位職能治療師,共計12名。在每星期一次的團體進行過程中,加進團體的新人有9位、退

出團體的成員有13位。直到團體正式結束前,成員只剩下8位,主要是精神科醫師和社工

師,也因此這兩類專業人員成為現今在台灣心理演劇界的主導人物。

全程參與的我,看著小團體自始至終的進展,分析其沿革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

段為造就磨練期。在這個階段中我們用4個月的時間探討心理演劇的原理,7個月的時間運

用角色扮演。運作的方式是由我指導,讓與會者輪流練習擔任心理演劇的導演,幫助大家

練習、熟悉導演的角色。11個月後進入第二階段,是為實際執導期,為期10個月。與會者

實際擔任導演,使心理演劇的治療活動積極化地實現出來。團體進行的第三階段,是技巧

應用訓練期,為期8個月。在這階段中我們加進幾個新的技巧,如同理心訓練、自體訓練

(autogenic training)、團體繪畫及結構性活動等。除了學習,還是演練。

演練多是此團體前三個階段的特色。進入第四、五階段後,小團體轉為較多著重在討

論。第四階段為檢討時期,從此階段開始小團體不再加進新人,團體的著重點在於針對過

去三個階段的工作做回顧與檢討。9個月後團體進入最後階段,是為準備結束期,為期4個

月。在第五階段中,有1個月的時間團體成員每人連續擔任2次導演的角色,然後團體準備

結束。及至1979年6月14日團體宣佈結束為止,總計團體進行160次,為期42個月。經過這

麼長時間的摸索與實習,我們這群人也成為台灣心理演劇發展上有實際經歷的核心團體。

1999年5月15日在桃療舉行的「心理演劇

研討會籌備會」有九個單位出席,我與昔日小

團體中未曾缺席過的兩位社工師吳就君與黃梅

羹一同回顧四分之一世紀以來大家努力合作的

過程,心裡有股喜悅的呼喚。

桃療的醫療團隊(1987)

Page 7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7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地震後團體工作

1999年9月21日集集大地震後的第二天,我出國參加在日本及韓國舉行的國際團體心

理治療學會,第四屆太平洋環地區學術會議,及第九屆太平洋環精神醫學會學術研討會

等國際會議。很幸運地,於後者研討會中,有新福尚隆(Naotaka Shinfuku)教授以「創

傷後身體及心理問題」(Post-traumatic somatic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為題,分享

1995年1月17日上午5時46分發生於日本阪神、淡路,規模7.2級的震災研究報告。所以我

有機會在當中蒐集一些資料並帶回國內,希望能對此次台灣的災後重建有所助益。

10月24日團體心理治療學會於台大醫院景福館,主辦以「921大地震受創心靈重整團

體工作計劃方案」為題的研討會,目標以提供震災受創團體心理治療專業知識與技巧,促

使地震救援之醫療人員及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在接受訓練後能實際應用於第一線服務,

並且協助專業人員面對救災壓力。會中講題包括:震災後義工支持團體、創傷後壓力症候

者之心靈重整團體、如何預防救災專業人員之創傷後壓力疾患、傷慟者之心靈重整團體1

(演劇治療手法)、傷慟者之心靈重整團體2(會談式手法)、哀悼反應之處理等。

我受邀擔任綜合討論,分享從國際會議帶回的參考資料,和南投、台中的賑災經驗,

最後實際規劃災後團體工作,分為兩區:南投縣、彰化縣以草屯療養院為中心,陳俊鶯醫

師為連絡人;台中縣市以中國醫藥學院為中心,陳登義醫師為連絡人。雖然實際的工作內

容尚未確定,但大體上將以這兩個中心區來規劃未來的災後團體工作之重點與方向。

11月16日我實地訪問觀察受災區,並受邀到草屯療養院以督導身分列席「PTSD(創

傷後壓力症候群)服務精進小組」的團體運作。此團體成立的目標是強化該院PTSD服務

小組實務工作效能、培訓團體種子催化員、藉團體力量共同解決災後心理復健服務上之問

題。團體焦點是服務工作上的問題解決、工作人員面對罹難家屬的自我調適、學習壓力紓

解及放鬆方法。採小團體、結構化方式進行六次,團體成員共12名。六次聚會,我參加的

是11月16日第一次與12月21日最後一次正好集集大地震後滿3個月。

團體第一次進行的成員共11人,有護士、精神科醫師、社會工作師、職能治療師、臨

床心理師等,另外有兩名催化員,分別是歐吉桐心理師、高鳳美護理長,雖然其中將近一

半的成員是護士,但可說精神科的五種工作人員都到齊了。第一次團體進行的內容主要是

「說明結構與團體目的、彼此認識、學習放鬆、確認問題方向」。團體正式討論的後段,

第五節 創傷團體治療

Page 7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三章

團體心理治療

073

採用分組討論議題,以做為下次開會的準備。我在正式討論會中,一直擔任觀察員,以便

覺察成員現存的問題。後段廿分鐘的四小分組討論之內容:第一組—事前瞭解當地文化,

適時配合當地需求;第二組—工作壓力大,回家後在角色調整上有困難。另外,電話諮詢

接受挑戰;第三組—面臨互動上的困難,如義消開黃腔、受災戶直接要求探訪員離開等,

工作人員質疑何時結案;第四組—實務工作的安全問題以及被受災戶拒絕時,如何處理或

何時結案。我綜觀討論的要點,發現大多數成員的問題在於如何克服工作上的困難。

921大地震後,全國動員救災行動,無論在物資上、心靈重建上,眾人無不趨之若

騖。時過境遷,也許賑災民眾紛紛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災民也漸漸振作、面對現實的

未來。對於心靈上的創傷也許有人將它埋藏,有人繼續為它所苦,但對心理衛生工作人員

來說,關懷受創心靈的重建卻是無可懈怠的。盼望此PTSD服務精進小組的每一位成員在

團體進行過程中都有適當的互動與深入的學習,不僅對這次震災後的重建有所貢獻,也能

成為國內災後團體工作的一個示範小組。

Page 7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7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台灣團體心理治療之發展歷程

一、基礎建立期(1952.2~1955.4)

因對文學的喜好,我向來對心理學也頗感興趣。1947至1950年在台大理學院心理學系

深研精神病理學後,更加深我對心理治療的好奇。1950年我開始實際運用心理治療,當時

是做個別心理治療,採用人際關係模式治療法。之後於1952年3月實施麻醉分析,而且成

功治癒病人的經驗,使我的診治逐漸趨向動態性心理治療。

1954年3月我以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的身分,進入美國麻薩諸塞(Massachusetts)

州衛生部所屬的美都樂波麗旦州立醫院,接受Dr. Hyde和Dr. Semrad兩位教授的指導,分

別跟隨他們學習人際關係的調適與精神動力學分析。此段學習奠定了我在團體心理治療

(Group Psychotherapy,簡稱GP)的基礎。

二、進修實驗期(1955.5~1958.7)

自1954年11月至1956年6月二十個月間,我在州立醫院的B-III病房進行GP研究,為期

二十個月的結論是:病人群體所選擇的地理方位反應出病人的臨床圖像,也就是說病人方

位的移動可以是病人心理狀態改變的一個重要指標。對B-III病房的病人而言,在研究計畫

結束時,這個被定位在「監禁病房」長達25年之久的病房,於研究結束時被改為「開放病

房」。我想此病房架構的改變,是因病房裡的社會互動增加的結果。

在美2年4個月的GP訓練結束後,返國一年後我隨即在台灣本土嘗試GP,首先考慮的

單位是錫口療養院,因為錫口的性質與架構和州立醫院雷同,而且慢性病人又多,GP的

研發勢在必行。於是我於1957年10月開始以會談式(以三個小團體進行24次後,再組成大

團體進行24次)和職能治療性GP的方式對錫口的慢性病患實施GP。

同年11月因台大建教合作計畫之故,我前往台中救濟院附設的靜和醫院協助推廣

GP。計畫的執行自1957年11月到1958年9月每星期六施行,每次一小時半連續10個月40

次,方法採用非直接性的心理分析導向團體會談技巧,由團體成員自由討論各種問題,團

體有男女混合及男性團體共兩組。後來再組織女性團體,以比較不同性別團體的特徵。

上述兩家醫院的GP形式皆採小團體,接受治療的團體成員是身上沒有器質性變化的

慢性或頻發性精神分裂症,且有希望、可能出院返家的患者。

第六節 團體治療與我

Page 7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三章

團體心理治療

075

三、台大實施期(1958.8~1961.10)

有了上述的本土研究經驗後,台灣本土化的GP緊接著於1958年3月在台大精神科展

開。首先是1958年3至7月五個月間共38次(每星期兩次,每次1小時),以精神分析為

基礎的會談式GP,對象是恢復期即將出院的患者,或是已出院但仍由醫院追蹤治療的患

者,團體型式為小團體示範性,而且成員固定為6人的固定性(closed)GP。

其次是1958年10月起一個總計100次、每週兩次於星期二、五下午4∼5時舉行的GP,

由住院病人自由參加,人數不限,男女混合共同討論。此團體進行到1959年5月初,於第

51次開始,因患者的提議,採行由患者中自行選任主席。此措施的目的在於分析曾任主席

之患者的特點、討論此種由患者自任主席的GP之利弊,並藉此方法培養病友的主動性。

接著在1959年1月初至1960年底兩年間,我與台大同仁著手研究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職

能治療的出席率,目的在於瞭解患者對職能治療的適應問題,以及病房會談式GP與職能

治療患者出席率的比較研究,以便澄清兩種GP出席患者的趨勢,並提供應改進的方向。

最後於1960年11月至1962年6月間,為探討講解式GP發展方向及其演講內容,我發動

藉醫學常識講座,經實習醫師講演及患者質問討論的方法,於台大精神科病房舉行每星期

一次1小時的GP。住院患者可隨意自由出席,參加人員不固定。及至1962年6月前後四年

多期間,台大精神科分別針對住院恢復期病患與門診病患實施GP,不但成為患者由住院

到成為門診病患的橋樑,也為台灣本土化的GP方法論帶來一些啟示。

四、研發拓展期(1961.11~1965.1)

1962年在我擔任台大神經精神科講師時期,由於留美的指導教授Dr. Hyde鼓勵將臨床

研究「在病房自然形成的五個次團體之療效」〈Therapeutic Effects of Spontaneous Patient

Subgroups Formed on a State Hospital Ward〉寫成論文,並表示若不將此研究成果公諸於

世,就是形同犯罪,因為我隱藏這麼重要的研究成果。於是我投稿國際團體心理治療(簡

稱IAGP)雜誌,獲得國際同道的肯定,在同年7月IAGP雜誌第十二卷第三期中刊登。

台大神經精神科自1958年實施的男女混合GP團體,在我帶領下進行371次後轉交,每

週各一次,主治醫師主持心理討論會,護理長主持生活討論會。

同一年為協助學校團體或班級團體輔導處理對教學有阻礙、適應不佳的學童,尤其是

對團體較具有破壞性的「問題兒童」,台大兒心決意推廣學校採用團體輔導的方式來矯正

行為異常的兒童。當時台北市東門國校游祥雲校長對此計畫甚表關切,有意與台大兒心合

作,並讓遣派到中心實習的兩位輔導教師,參加在台灣首辦的行為異常兒童GP的研究,

Page 7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7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於是1960年9月起,「東門國校計畫」在台大精神科指導下開始籌備實施。

東門國校團體輔導分為四期,自1963年2月開始,至1983年7月結束,每星期兩次,對

象為中年級學童。第一時期5個團體:自1963年2月至1967年7月,輔導方式為非結構性,

由成員自由活動後討論,共100次左右。第二時期5個團體:自1966年11月至1970年 7月,

輔導方式為半結構性,由團體決定該次活動,共50次左右。第三時期7個團體:自1970年

11月至1977年 7月,輔導方式為結構性,內容包括聽老師講故事、學童演布袋戲,共50

次。第四時期6個團體:自1977年11月至1983年 7月,輔導方式與第三時期相似,活動次

數減少一半,治療效果不如第三期。東門國校團體輔導(自1963年至1983年)的經驗,使

我們瞭解到活動與會談併用的方法對國小學童的團體輔導效果甚佳。

1963年3月,台大精神科基於建教合作的理由,派遣科內四位主治醫師輪流前往省立

高雄療養院(即後來的凱旋醫院,簡稱高療)代理院長一職,我的代理期限為1963年12月

至次年2月。因職務的代理,開啟GP推展到台灣南部的新頁。

五、日間留院期(1965.2~1968.4)

1965年2月因林宗義主任出國,我代理主任一職。同年6月1日,我經過醫院主任會議

的同意,於台大神經精神科正式實施日間留院治療規則,並將作業治療列為日間醫院的主

要治療項目。這項措施是由我和一名社工師負責,其目的是幫助正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不與

社會隔離,並盡量避免全日住院所導致的各種不方便或缺點,好讓病人能早日回復社會生

活,同時GP在此中心也能有系統地進行。

六、家族治療期(1968.5~1971.7)

台灣實施家族治療的起源,要追溯至1955年台大神經精神科試辦日間留院制度,以及

於1958至1961年進行的精神科家屬陪病情形之探討。1965年6月台大神經精神科正式成立

日間留院治療部門,將新建大樓頂樓設立為成人精神復健中心,同時在治療系統中新增一

名社會工作師由周美蓉擔任一年,吳就君接任至1979年7月,從事有關病患之家庭及社會

方面的服務,並開始以單一家庭為對象的家族診斷及家族治療,包括支持性、指導性及解

說性治療。1969年12月吳就君和我合力,將台大神經精神科於1967至1969年初步實施的家

族治療之臨床經驗寫成論文,發表在心理衛生通訊第十四卷(頁25-28)。

1969至1970年兩年間,台大神經精神科採用家族診斷方法,透過個案與家族互動關

係的瞭解,擬定適合於個案全家族的治療方針計畫,除在日間留院治療用於入院的初實施

外,有時也用在入院前問題的評估或諮商、出院後安置的準備、個別心理治療成效的評估

Page 7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三章

團體心理治療

077

上。1971年11月,台大神經精神科相關同仁在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五屆第二次年

會,暨年度學術演講總會節目中,發表「日間醫院治療中實施之家族診斷」一文,說明日

間醫院實施家族診斷之方法論、使用時機、對病患改善病情之助力、以及擴展至家族治療

之可行性。之後台大神經精神科並逐漸發展以一對夫婦為中心的婚姻治療、數對夫婦在一

起的「夫婦團體治療」以及數家家長組成的「多數家族治療」。

七、多元化時期(1971.8~1974.10)

1972年4月,IAGP雜誌第廿二卷第二期刊出我所撰述論的:台灣三個精神科機構住院

病患實施團體心理治療訓練情況〈Experiences with Group Psychotherapy in Taiwan〉。

1971年11月至1972年7月間,台大神經精神科實施由一名男性醫師及一名女性社會工

作人員共同主持,對男女各五名之康復後期精神分裂病患者的討論式團體心理治療,每週

一次,每次一小時,共進行了36次。1972年11月,相關同仁在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

六屆第一次年會,暨民國六十一年度學術演講總會節目中,發表「團體心理治療中共同治

療法的應用」,探討共同治療法在中國社會文化背景中的意義與展望。

1973年3月,我與台大神經精神科護理長改以社區會議的方式,進行治療性社區

(therapeutic community),此時我實施GP的規模已跳脫小團體的侷限,開始以大團體來

進行。同年11月,本科同仁與我在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六屆第二次年會,暨民國

六十二年度學術演講總會節目,發表〈精神科病房內設立治療性社區之嘗試〉一文,將我

們為使病房治療系統能統一化,以謀求改善病房的管理,以及使工作人員學習團體動力學

而實施治療性社區的經驗與眾人分享。

八、心理演劇期(1974.11~1978.1)

為引進在西方已實施半世紀以上的演劇心理治療(Psychodrama,心理劇),1974年

11月台大精神科與市療合作,成立一個為期1個多月的讀書會,由與會者研讀、探討此治

療的方法論及實施的可行性。1975年1至4月我們針對心理劇所需要的「角色扮演」展開演

練的工作。1975年4月28日此治療法於台大精神科日間留院治療的病患身上首次應用,由

我擔任這第一場心理劇的導演,及至同年10月間共有49名患者參與總計25場心理劇的演

出。之後為了進深研究、演練心理劇技巧,相關同仁於同年12月4日成立心理劇小團體。

及至1979年6月14日團體正式結束前,總計團體進行160次,為期42個月。而團體成員則由

草創期的12名再增加9名、退出13名,最後只剩下8位,主要成員是精神科醫師和社工師,

這些人不但對台灣心理劇的發展有實際經歷,也成為今日台灣心理劇界的主導人物。另

Page 7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7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外,我也在當時市療葉英堃院長的同意下,舉辦心理劇研討會大約有4年之久。其進程分

為三期:第一期由1975年4至12月,每週一次總計35次;第二期由1976年1至1978年4月,

每月一次總計26次;第三期至1979年3月,每半年一次總計2次。

1975年1月台大神經精神科相關同仁,於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第一卷第一期

發表〈夫婦心理治療之經驗〉一文,分享於9對夫婦身上實施婚姻治療的經驗。同年4月至

1989年12月,前後將近15年的時間,我對台大住院醫師進行「門診病患GP」固定成員各

有30至40次,計擔任九梯次的GP訓練督導。

1977年11月在我擔任台大神經精神科主任

期間,台大與台北市衛生局正式簽約,推行台大

與市療的建教合作,辦法是一方面派遣8位市療

醫師前來台大受訓、實習,另一方面由我以市療

顧問(前後5年)的身分在該院推行GP示範、心

理劇研討會,並協助指導家族治療。

九、社區門診期(1978.2~1981.4)

1977年7月為促進精神病患復健工作的延續和完整性,並發揮社區的資源,以期確實

達成協助病友復健的功效,台大神經精神科設置精神復健小組。其後,在中華民國社區發

展研究訓練中心贊助、台大醫院提供設備的配合下,我們開始籌辦台灣第一個精神科病友

的「保護性工作站」實驗計畫,由1977年7月起至1979年6月為止,為期兩年。此計畫以我

為研究主持人;其他參與人員有醫師、社會工作者、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學者、門診部

護士和一名熱心社會人士等,另外還有一批訓練有素的「義工媽媽」。「保護性工作站」

之工作是以便當、手工藝產品的製作和銷售為主,由義工媽媽指導一群經過篩選的精神病

患者男女康復之友。嚴格說來,保護性工作站的做法是GP與職能治療結合起來的另類呈

現,目的是幫助康復中的病友透過此方式模擬將來重返社會崗位的情境。此實驗計畫也為

日後由醫院移到社區內的「康復之友協會」的工作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在臨床經驗論文發表方面,1979年7月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第5卷第2期刊

登,由李明濱醫師等相關同仁和我合著的〈門診精神官能症患者與邊緣性精神分裂病患者

之團體心理治療〉、鄭泰安醫師和我合著的〈精神科日間留院功能之探討〉,以及1981年

7月於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第7卷第2期,由蔡茂堂醫師等和我合著的〈會談式團

體心理治療過程之評估:貝氏互動過程分析〉。

台大心理演劇成員

Page 7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三章

團體心理治療

079

另外在家族治療方面,台大精神科同仁於1980年代逐漸發展出以十二次結構式會談活

動和十一次家庭作業為主體的「結構式家族治療」,其主要目的為:(1)事前安排活動架

構,以便促進團體互動;(2)於治療過程中能妥善地應用各種不同的溝通方法;(3)在兩次

會談中安插家庭作業,可由會談中學習到的溝通技巧適切地運用於家庭中的討論,藉此加

強結構式家庭治療的效果,並促使家庭成員不再依賴治療者,並且逐漸培養自行處理衝突

的能力以及共同合作來解決問題。

十、演劇擴張期(1981.5~1984.7)

台灣的心理劇於1975年揭開序幕之後,至

1980年8月起因吳就君教授和我的鼓勵,彰化基

督教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凱旋醫院也加入陣

容,先後組成心理演劇學習團體。1981年11月吳

就君和黃梅羹兩位社會工作師,到日本東京參加

莫雷諾夫人(Zerka Toeman Moreno)主持的心理

劇研習會,這是長久祇在台灣推行心理劇的本土

專業人士第一次參與國際心理劇研討。國內社會

工作師因與病患家屬有較多互動的機會,而與職

能治療師和心理師的被動情形相較之下,格外顯

得活躍,也因此成為精神科醫師之外,最投入心

理劇的成員。1982年吳就君和我共同發起「演劇

心理治療研討會」,召集五個單位成員組成,每

月集會一次。及至1983年後高療、三軍總醫院、

台北馬偕醫院、明功堂、桃園療養院(以下簡稱

桃療)等也加入陣容,共同致力於這種新的治療

法。參加單位增至10個,成員也加倍至50人,而台灣北中南各地使用心理劇治療精神病患

的範圍逐漸擴展,以致有16家醫院採用心理劇為一種GP模式。極盛時期同時有11家醫院

在進行此治療法,但到了1998年祇有8家醫院仍持續提供心理演劇治療。

1981年我們開始研究心理劇的療效因素(therapeutic factor),並於1982年6月由原來

五個單位22名專業人員,合力將過去心理劇的精神科臨床經驗撰寫成冊,於1983年12月出

版《由演劇到領悟》一書(1985年8月再版,1992年10月第三版,張老師出版社)。

莫雷諾夫人(Zerka Toeman Moreno)主持的心理劇研習會

東京心理劇研習

Page 8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8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十一、桃療建教期(1984.8~1987.10)

1983年2月因台大精神科與桃療建教合作,我在桃療傳授GP半年。1984年8月我再用

三年培植團體治療師,在桃療組成每週一次各有成員16名之精神動力團體(152次)和心

理劇團體(105次),後來改為病患的心理劇督導團體,前者是透過自由討論的方式瞭解

團體動力學,後者則採取角色扮演、社會劇、心理劇及想像劇的技巧來熟悉演劇GP,這

兩個團體可說是為桃療會談式與演劇式GP規劃奠定深厚的基礎。另外我也負責1984年7月

至1987年6月三年間由省衛生署補助新台幣60萬元的桃療復健研究。

1987年10月9至11日IAGP第一屆太平洋環地區學術會議(以下簡稱PRRC)在日本東

京舉行。我國代表參加的人士有吳就君教授、陳若璋教授、邱英翔臨床心理師、張達人醫

師和我。我在會中發表了論文〈適應欠佳學童在現代團體心理治療中的改變〉,文中主要

簡述東門國小實施的團體治療之經驗分享。由於有這次的聚集,我們5位與會者得有機會

凝聚力量與共識,並成為後來成立我國團體心理治療學術團體的核心成員。

十二、國際參與期(1987.11~1991.1)

1987年10月我參加IAGP第一次PRRC之後,出席國際會議變得頻繁。首先是1989年

8月於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第十屆IAGP,我在會中發表論文〈中國文化中團體治療發

展過程的某些現象〉,報告多方面分析GP過程出現抗拒現象的先後次序與中國文化的關

係,並對團體發展走向及病患改善判斷皆以中國的「中庸之道」做為終結。接著便是1991

年1月我參加於澳洲墨爾本舉辦的第二屆PRRC,在會中我以台灣代表的身分,對國內GP

三十年的發展過程做相當具體的描述,發表論文〈中國文化中的聯合家族會談〉。

十三、論文豐碩期(1991.2~1994.4)

1992年8月我參加於加拿大蒙特婁舉辦的第十一屆IAGP,並於會中提出論文〈演劇

心理治療於中華文化中之臨床應用〉,文中探討影響生長在中華文化薰陶下的男女精神病

患者對於心理劇治療的抗拒心態分析。這次大會我除了參與並發表論文外,也被推選為

IAGP的理事,至1998年6年間,我參加每年二月及八月召開的IAGP理事會,直到卸任之

前祇缺席兩次而已。

1992年9月我參加於香港舉辦的團體治療研討會,於會中發表四篇論文:1. Application of storytelling and puppet-playing in group therapy with schoolchildren in

Taiwan;2. Applic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n psychiatric occupational therapy;3.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psychodramatic treatments in comparison with interview group

psychotherapy for Chinese psychiatric patients;

Page 8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三章

團體心理治療

081

4. Structured family interviews arranged for psychiatric cases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1993年9月第三屆PRRC於台灣台北舉行,由我擔任會長,簡錦標教授、吳就君教授

與游文治醫師擔任副會長。我在專題演講中以互動過程分析(IPA)來解析中道現象之動

態性,並強調應避免團體互動中所引發的負面結果。我認為相依存在於人際關係中,中道

是精神的內在運作,經由內外相應可以逐漸達到統合的境地,這才是GP的主要方向。盼

望將來此主題能夠發展更具建設性的討論,以對GP有所貢獻。

十四、國中團體期(1994.5~1997.7)

1994年12月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以下簡稱CAGP)正式成立,我被推選為首屆理

事長(任期三年),並於1995年學會開始發行會報。吳就君教授於1997年從我手中接下

CAGP第二屆理事長的棒子後,於1998年的IAGP大會中也接任我理事的職位,這對於原先

擔心後繼無人的我,心裡總算感到有一個交代。

1995年8月參加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第十二屆IAGP大會,在會中我發表論

文〈中國精神疾病患者團體心理治療方法之結構化〉一篇。

自1993年10月至1997年7月間,我將GP帶進國中校園裡,以心理劇方式對顯示為社會

性失調、無法控制衝動、自認生活環境混亂、且適當社會學習的機會有限之烏來鎮原住民

及台北士林地區學生,實施各三個輔導團體(個案總數59名)。其中原住民青少年的團體

輔導時間為1993年10月至1995年6月,團體成員為男女混合,除一組每週一次外,其餘兩

組為每兩週一次。都市青少年的團體輔導時間為1995年11月至1997年6月間,團體成員皆

為男性,每週一次。經歷這六個輔導團體的經歷使我瞭解,實施國中學生團體輔導必須針

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家庭、個人生活挫折)、文化背景、地理環境、團體成員組成、領導

者角色及成員的性心理發展,安排更適合應用於接受輔導之青少年的方法。

1996年6月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了《華人的心理與治療》。本書由夏威夷大學

醫學院精神科曾炆煋教授主編,集結來自美國、香港、新加坡、台灣、中國大陸各地的社

會及行為科學專家、心理輔導者、精神醫學家等三十多位資深學者共同分章執筆撰寫個人

專長的題目。內容涵蓋:文化與心理治療的概念、中華文化與華人的心理、華人的心理發

展與家庭關係、華人的心理問題與病理、傳統的心理治療觀念與運用、華人的心理治療經

驗及文化與心理治療等七部份。由高淑芬醫師、張宏俊醫師和我所合著的「華人團體心理

治療的經驗」則被收錄在第六部。這本書的特色是從文化的角度,企圖以廣闊的眼光,經

由有系統且連貫性的性質,探討華人的心理及治療的方向。

Page 8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8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十五、教師團體期(1997.8~2000.10)

1997年10月至1999年6月,我把學校團體輔導工作由對象為學生擴展至對台北市國

小、國中、高中教師,為他們進行心理演劇團體治療訓練計畫,以促進學校心理衛生工

作的推展。這個由學校輔導老師組成的心理劇成長團體,分為基礎班3組(每週一次,各12

次共18至24小時)與進階班2組(隔週一次,共6次18小時),由社工師與臨床心理師各1名帶

領、我督導。訓練內容從初階班的技巧演練及角色扮演,發展到進階班的社會劇及心理劇

之境界。其次,有一學期我每週一次定期到國、高中舉行問題個案研討會,並於另一學期

在北區國小舉行研討會,使團體及個案輔導在學校心理衛生工作領域中穩固其基礎功能。

在國際會議方面,1998年8月我參加於英國倫敦舉行的第十三屆IAGP,在會中發表發

表論文〈中國少年經過整合接近方式的團體心理治療之團體縱合法〉。這一屆是歷年來我

國在海外發表9篇論文是最多的一次,僅次於1991年在澳洲墨爾缽舉行的第二屆太平洋環

IAGP大會的7篇。1999年9月,我參加於日本東京舉辦的IAGP第四屆PRRC,在會中發表

論文〈為學校輔導教師進行的心理演劇團體治療訓練計畫〉。會議結束後,我即刻前往韓

國,參加於漢城舉辦的PRCP第九屆學術研討會。

1999年8月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出版了由精神部李明濱醫師主編,科內精神科專科醫

師分別就各人所長執筆,以大學部學生及非精神科的醫療專業人員為對象的精神醫學參考

書《實用精神醫學》,共分五篇計37章,涵蓋精神醫學之核心課程內容,包含緒論、綜

論:檢查與評估、精神疾病個論、精神科治療及相關的專科領域。由我撰寫的「團體及家

屬處遇方法」被收錄在第四篇第26章。

十六、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CAGP)創立起源

CAGP的創立經過,要感謝吳就君教授的合作。1965年6月台大精神科實施日間留院

治療時,是由我和周美容社工師負責,1966年周社工師離開台大,就由吳就君社工師接

手。1967年我在台大精神科施行家族治療與診斷時,她擔任共同治療者。1969年我們合著

短篇論文〈家族治療之臨床經驗〉(心理衛生通訊,58年12月,第十四卷,25-28頁),

是共同努力的第一份成果。1975年12月吳社工師和我一起籌組心理劇小團體。1977至1979

年台大精神科設置保護性工作站時,她也在當中協助,我們並將這兩年的成果寫成兩本中

篇研究報告,之後吳社工師轉往師範大學衛教系擔任教職。

自1980年8月因台大與市療之共同努力,促成與彰化基督教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及

高雄醫學院等各院精神科聯繫召開「心理劇」研討會,並由參加的5個機構共22名同仁一

Page 8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三章

團體心理治療

083

齊合作編輯《由演劇到領悟》一書(1983年12月出版),這是吳教授和我所合作、最有

成就的結果。1987年因參加IAGP第一次PRRC,吳教授和我又開始密切聯繫,1988年4月

在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底下成立團體心理治療研討小組,並於1991年發行會訊。1994年

CAGP正式成立,我被推選為首屆理事長,並於1995年開始發行學會會報。

CAGP在我的奔走努力下成立,擔任學會第二屆理事長的就是吳教授。1998年12月

CAGP第四卷第二期(3-20頁)會報上刊登的〈精神醫療機構演劇心理治療團隊成員對其

療效認知之調查〉,這篇論文是褚增輝職能治療師在吳教授和我的共同參與下完成的研

究。這意味著CAGP已經有優秀的年輕世代」,來承接發展學會的重責大任了。

結語

回顧一生在GP工作的投入,使我不時想起個人與團體的關係。我生長在團體(大家

庭、小家庭)中,在團體(學校)中受教育,以台大人的身分在團隊(台大醫院、參與

教學與臨床工作的醫院)中服務,退休後仍在台大擔任名譽教授暨附設醫院兼任主治醫

師,也在團體中(光智基金會及心衛中心)以光智人的身分從事心理衛生工作。另外我

也是CAGP、AGPA(美國團體心理治療學會)、IAGP學會、世界心理衛生聯盟(World

Federation for Mental Health)、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中華心理衛生協會、中華民國台灣

醫學會、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北市醫師公會、中華民國老年醫學會、中華民

國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等16個團體的會員。

我不僅臨床工作大部分採GP(婚姻治療、家族治療以及各式GP),娛樂也常在團體

中進行(跳方塊舞、玩麻將、乒乓球)。這一切都使我肯定團體對個人的重要性,我相信

每一個人都需要擁有自主性,但同時也需要與所處的團體有彼此依存的互動。因此,如何

在團體中同時保有自己的獨特性以及與人協力的合作性,實在是人生中一門極大的學問。

Page 8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8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生物因素與精神疾病

1959年和1962年我在臨床經驗中有兩個重大的發現,分屬精神疾病和兒童智能不足的

病例,兩者都算得上是我醫學生涯中的重要成就。

1959年有名52歲婦女住進台大精神科,進院時的臨時診斷是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

住院後我們觀察她並未呈現幻覺及妄想的症狀,做身體檢查時發現,她有水腫而且心臟擴

大,以為是心臟病而不敢對她施以休克或電擊療法,祇做些藥物治療。之後我們為她做更

詳細的身體檢查,才發現她有典型的粘液水腫症狀。於是停止精神科的治療,而改以甲狀

腺劑來治療其病症。經過三個月的治療,病人不但身體症狀改善,精神狀態也恢復正常。

關鍵性的療效,主要是因為我發現這種病其實是屬於甲狀腺機能低下所引起的,而非單純

的精神疾病。由甲狀腺病變引起的併發症很多,因此這個病例可說是非常重要的發現。

1961年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生化科和台大精神科聯合,針對台北兒童心理衛生

中心門診智力缺陷的兒童做普遍的尿氯化鐵測驗,希望能從生化學方面來探究國內兒童

智能不足的成因。結果我在1962年12月發現有一接受血液檢驗的9歲個案,其病因是苯酮

尿症,這在台灣是首次被發現且報告的病例。此病的肇因主要是先天性代謝異常,由於染

色體隱性基因所遺傳,患者是因其父母血親通婚而造成的。這類病患若早期發現是可以治

療,而且會有療效,對於過去許多病童未獲及時、正確的診治,非常可惜。

由這兩項發現我領悟到身為醫師,需要用相當嚴謹的態度來診斷,尤其是精神科醫

師應先留意病人有無身體疾病,並要關心其心理及社會因素為原則。對病人的生理、心理

及社會等因素做綜合考量是很重要的,因此精神科醫療是一個「醫身—醫心」的整體性醫

療。上述兩項醫療成果分別發表於1960年9月的台灣醫學會雜誌,以及1964年4∼6月的中

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雜誌,雖然我是這兩個個案的首要發現者,成果發表上列名在確認其

生物因素的合作者之後,這個舉措表示生物因素的證明在醫學上是相當重要的事。

有了這兩項病例的經驗後,我在任職精神科醫師的生涯中,對於初診病患總是要求

實施最基本的神經學方面及血壓的檢查,並依此來診斷病患有無其他相關的身體疾病。例

如,血壓高的病人可能會有失眠的狀況,但在血壓恢復正常時,失眠的症狀就會好轉。由

此可知,在診斷上不應祇注意心理、社會因素的分析,生理方面的查證也不可忽視。

第一節 生物精神醫學

第四章 學術研究

Page 8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四章

學術研究

085

一、第一期計劃

1965年1月台大神經精神科林宗義主任離台赴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劃國

際性精神疾病研究,其中有關精神分裂病的國際性嚮導研究(International Pilot Study of

Schizophrenia,簡稱IPSS)於1966年開始上軌道。起初參加此研究的國家只有8個,包

括已開發國家 美國、英國、蘇俄和丹麥,以及發展中國家:台灣(遠東)、印度(南

亞)、奈及利亞(非洲)及哥倫比亞(南美),後來又加進共產國家捷克。我國在亞東地

區能超越日本的優勢,代表遠東參加此國際性研究的大陣容,林宗義教授的安排與催化是

不可否認的事實。也因此我特別想到他對此計畫用心努力、投入完成的決心。

在台灣IPSS是由當年台大神經精神科負責,

由莊明哲醫師和我共同擔任研究主持人,協助研

究者有:曾炆煋醫師負責收集資料,朱桓銘醫師

負責統計,楊思根心理師從事心理測驗,社會工

作者江美玲、陳富美、余芙紗、張欣珠、楊素瑞

等五位參加蒐集有關病患的家庭背景資料。

第一期的IPSS會議分別在1966年7月於瑞士

日內瓦(Geneva, Switzerland),1967年5月於英國倫敦(London, Britain)、6月於美國

華盛頓(Washington D.C., U.S.A.)、11月於瑞士日內瓦舉行。參加這些研究會議使我有

機會到不同國家訪問,與不同專業人士交換心得,例如順路訪問丹麥的亞胡斯(Arhus,

Danmark)研究中心,不僅令我大開眼界,無論在專業領域或個人的生活歷練上也都有

極大的收穫。另一方面,除了林宗義教授會回台指導外,WHO的有關專家,如統計專家

Miss E. M. Brooke也曾來訪台北研究中心,亞胡斯研究中心主任Strömgren教授亦曾遠道前

來,參觀我們中心的實際情況。

IPSS第一期的主要工作是以個案登記的嘗試,來推測蒐集足夠個案的可能性,並對25

名病患試用研究工具(精神疾病史、社會背景描述表及現在精神狀態檢查表),以評估此

國際性研究方法之實際可行性。至1968年3月底第二期正式開始前,第一期為期共一年九

個月的預備工作可說是相當費力。

第二節 精神分裂症國際嚮導研究(IPSS)

與莊明哲醫師、胡海國醫師參加精神健康協會舉辦的研討會

Page 8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8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二、第二、三期計畫

IPSS預備階段的第一期兩年結束後,於1968年4月進入第二期,直至1969年6月為

止。第二期的研究個案雖然大部分是台大醫院精神科的患者,但也有其他私立機構,如仁

濟療養院、玉山與靜安兩所私立精神醫院的病患。整個研究工作耗時且忙碌。

在患者的篩選方面有三方面的篩選原則:第一、(A)有下列十一項特徵的患者不

予考慮:1)現階段有持續三年以上嚴重的精神疾病癥候;2)過去五年間住院(包括再住

院)期間兩年或兩年以上;3)有習慣性酒癮;4)有藥癮;5)經由精神科醫師檢定後,

斷定其智能在病徵顯現前已減退至70以下;6)因內分泌失調而導致精神疾病;7)因營養

失調或新陳代謝失調而導致精神疾病;8)有明顯急性或長期的腦傷癥候或器質性精神疾

病;9)有癲癇症;10)有嚴重聽障;11)有嚴重語言障礙等。(B)符合下列十項特徵

的患者列入考慮:1)有妄想;2)行為顯著異常;3)幻想;4)嚴重精神運動失調;5)

社會性退縮;6)思想混亂;7)極度驚恐;8)情感違常;9)自我感喪失;10)忽略自我

照護等。第二、年齡在15至44歲之間。第三、屬台北縣市區居民、或規律住在台北縣市區

滿六個月以上的居民。我們找到符合條件者有精神病患者127名、憂鬱性精神官能症患者

10名,總計137名。方法是由社會工作者(由五位輪流)與家屬進行會談,獲得患者精神

疾病史及社會背景描述,並由精神科醫師(莊明哲醫師與我)對病患實施精神症狀檢查,

有些個案則給予心理測驗。1969年10月至1970年3月半年間,我們試行第一年追蹤檢查,

以為第二年追蹤檢查做萬全的準備。

在IPSS第三期(即1970年4月至1971年6月)我們的工作是進行兩年後的追蹤,主要

是在醫院或病患家庭做資料的蒐集,從家屬獲取患者精神疾病史及社會背景描述。當時我

們追蹤到的病患在台大醫院有58名、自家中有77名、其它處有2名,總計有137名。就追蹤

率而言可說是百分之百,然而,願意接受我們為他們做精神狀態檢查的患者卻只有96名,

相當於70%而已。第三期的整理工作直到1972年6月結束,前後費時2年3個月,比第二期

出外蒐集資料耗費的時間更多。

在IPSS第二、三期的期間,有關IPSS的研究人員會議,除1969年5月是在台北研究

中心舉行外,其它會議皆由我或莊明哲醫師代表前往參與8個國家之研究中心的訪問。這

些會議依序是1968年在哥倫比亞卡利(Cali, Colombia)舉辦,1969年在奈及利亞伊巴丹

(Ibadan, Nigeria)舉辦,1970年在印度亞格拉(Agra, India)舉辦,1971年在美國華盛頓

(Washington D.C., USA)舉辦。其中除奈及利亞那場會議由莊明哲醫師出席外,其餘會

Page 8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四章

學術研究

087

三、 國際研究中心巡禮(1966-1972)

在我從事由世界衛生組織(WHO)所主持的精神分裂病國際嚮導研究(International

Pilot Study of Schizophrenia,簡稱IPSS)期間(1966年7月至1972年6月),有關此研究的

會議除了在世界衛生中心所在地瑞士日內瓦舉行的三次全體會議(1966年7月、1967年5

月、1967年11月)外,也在各研究中心輪流召開研究人員(約一半人員參加)會議。其中

除了共產國家蘇聯莫斯科(Moscow, Russia)與捷克布拉格(Prague, Czech)的會議我國

未能出席,以及1969年11月於奈及利亞的伊巴丹會議由莊明哲醫師代表參加外,我所參加

的會議日程表如下:

議皆由我代表出席。參與這個國際性研究對我而言,出國訪問各研究中心並參加研究人員

會議,能夠擴展探究精神醫學的眼界、深入瞭解社會文化精神醫學的領域,這都是經由林

宗義教授的斡旋才有的機會,因此我對他有萬分的敬意與謝意。而能與世界八個國家著名

的同仁一起完成一項6年的研究計畫,是生涯中欣慰及值得記錄之事。

參加瑞士日內瓦IPSS研究人員會議(旁英國代表Dr.J.K.Wing) 立者為魏火曜院士(IPSS台灣1969)

1966年 7月 亞胡斯(丹麥)(Arhas, Denmark)

1967年 6月 倫敦(英國)(London, Britain)

1968年 7月 卡利(哥倫比亞)(Cali, Colombia)

1969年 5月 台北(Taipei, Taiwan)

1970年11月 亞格拉(印度)(Agra, India)

1970年11月 華盛頓(美國)(Washington D.C., USA)

Page 8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8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起先IPSS的田野研究中心只有八個,其中屬發展國家者有丹麥(歐洲)、英國(大西

洋東岸)、蘇聯(共產國家)和美國(大西洋西岸);發展中國家則為印度(西亞洲)、

哥倫比亞(南美)、奈及利亞(非洲)和中華民國(遠東地區),後來捷克加入,成為第

二個參與IPSS的共產國家。當時WHO因顧慮到中國大陸,不希望有政治因素的介入,以

致所有的研究資料都不列出國名,而以每個研究所在地的名稱做為代表。

除我國以外的八個研究中心當中,我只訪問過五個地方,政治因素還是多少影響

到學術研究領域,因此而無法訪問共產國家的研究中心,著實令人遺憾。我所訪問的五

個國家,每次停留的時間約一星期至十天,由於時間短暫,無法深入體會當地的社會文

化,祇能由各種統計數據來比較。九個田野研究中心的比較所得結果是:(1)採樣面積

(catchment area)從亞格拉52,076平方公里至倫敦14平方公里不等;人口範圍由亞格拉

17,340,000人至倫敦172,000人不等。人口分佈以倫敦最密集、亞胡斯最為疏散。只有亞格

拉和伊巴丹兩個中心以住在市區的少數人口為研究對象。(2)人口自然增長比例,由卡

利的3.1%至布拉格的-2.9%不等。新生兒死亡率顯然以亞格拉最高,卡利其次。其餘的研

IPSS Meeting in Agra India Nov. 20,1970

1969年IPSS台灣an international follow-up study(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69年台灣

IPSS Meeting in Agra, India Nov. 16-20,1970

Page 8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四章

學術研究

089

究中心之比例大約是千分之廿。(3)年齡分佈方面,亞胡斯、倫敦、莫斯科及布拉格相

去不遠,另四個發展中國家的分佈也是彼此類似。每戶人家的平均人口數從卡利的8.4至

布拉格的2.6不等。(4)從最常見的五項死因表中可發現,除亞格拉和伊巴丹以傳染疾病

為主要死因外,其他中心的人口主要死於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以及癌症。

研究計劃結束後,我曾於夏威夷檀香山(Honolulu, Hawaii)舉行的第六屆世界精神

醫學會中遇到當年幾位IPSS研究人員;另外,與WHO之IPSS1970-76年(1965-69年由林

宗義教授擔任)研究計畫總主持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Dr. Sartorius在台灣或亞洲地

區舉辦的精神醫學會中也有幾次見過面,彼此寒暄、懷念往事及溫暖舊交。由於他們當中

沒有人專攻團體心理治療,我自1987年開始結緣的國際團體治療學會之太平洋環地區會議

及世界性的會議中都見不到他們。現在我已逾90歲高齡,出國的機會不多,就這樣和他們

日漸疏遠,倍覺可惜。

四、七年追蹤

1971年我國退出聯合國,其附帶的影響,是我們不能再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

的成員之一,所以IPSS台北研究中心與WHO本部的關係在1972年6月告一個段落,其他屬

於WHO成員國家的研究中心則繼續規劃5年追蹤的研究(由1973年4月開始)。

對於我國的資料在兩年追蹤後,就沒有機會再繼續探討的情況,美國與我方都覺得實

屬可惜,因此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簡稱NIMH)

決定資助我國一年半的時間(自1975年1月至1976年6月),對原計畫中137名個案(除祇

一個個案回到馬來西亞而找不到外)做七年追蹤的研究。這次的研究計畫由我主持,並由

程玲玲(現任台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與林美惠兩位心理師協助研究。

在IPSS七年追蹤研究中(1968年4月至1969年6月),原有的137名病患中,有8名死

亡,2名失蹤,1名失去聯絡,剩下126名患者接受研究。與IPSS兩年追蹤研究比較起來,

IPSS七年追蹤研究期間我們遇到一些困難,例如:時間上的耗費;台北地區人口流動性

高,不易追蹤病患的下落;家庭成員的重組與新城市計畫兩者間的互動關係等,都影響到

我們的追蹤研究。另外,個案的數量也會對研究有所影響。IPSS七年追蹤研究的結果,就

診斷分配、臨床過程、患者的心理狀態、治療情形、及全面性評估等各方面的數據比較看

來,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無論是量或質的變化都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

這個結果顯示,兩組病患的症狀都有明顯的改進。

Page 9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9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其次,我們在126名患者中,取8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與兩年追蹤的結果做比較,得

到的結果有:1)已婚及年齡在25歲以上者其治療成本低,特別是女性患者,因為她們

即使有精神症狀,仍可擔任家庭主婦的角色,因此家庭不太積極給予治療。2)學生的治

療成本高,因學生在發病時家屬會積極給予治療。3)就社會階層而言,高階層者因經濟

富裕,可繼續負擔治療費,所以治療成本較高。4)家屬態度方面,七年追蹤時家人對病

人較關心者,會積極帶病人接受治療,所以治療成本較高。5)病人有現實感喪失或自我

感喪失症狀者,七年的治療成本較低,症狀改善較明顯。6)就療效與治療成本的比較而

言,有進步而無繼續治療者、以及病情不好而又沒治療者,其治療成本較低;有進步而

仍在治療者、不規則吃藥而病情不穩定者、以及病情不好而繼續治療者,其治療成本較

高。7)從四方面比較倫敦(1966年)、印度(1978年)、香港(1977年)和台北(1976

年)精神病人的臨床經過發現,就比率而言:a)發作一次後而完全好轉者,倫敦最高

(34%)、台北最低(16%);b)有數次發作而人格未有敗壞者,香港和台北差不多高

(47%、46%),倫敦最低(11%);c)有數次發作而且人格有敗壞者,呈現相同之比

率;d)呈現慢性退化者,印度最高(32%),香港最低(12%)。

此七年追蹤研究的初步報告曾分別在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第三卷第一期及第

五卷第一期中發表,前者由胡海國醫師與我聯合發表,後者由陳快樂醫師與我聯合發表。

五、廿年追蹤

1987年7月至1990年10月間,胡海國醫師與我共同致力於世界衛生組織所籌劃之IPSS

第廿年追蹤研究。IPSS的起源是自1966年由世界衛生組織發起的有關精神分裂病的研究,

當時共有9個國家參與此項研究,我國也在台北設置田野研究中心,由我擬定研究計畫事

宜。之後於1970至1971年以及1975至1976年,我們根據於1968年4月及1975至1976年所蒐

集到的137名個案,分別實施第二年及第七年的追蹤調查研究。由於在第七年追蹤研究前

已有8名患者死亡,2名失蹤,1名無法找到,故這次的第廿年追蹤研究擬定對剩餘的126名

調查樣本進行追蹤。

這份由我擔任研究計畫主持人,胡海國醫師擔任協同主持人的研究全名為「精神

分裂病之國際間比較研究 台北調查樣本之第廿年追蹤研究」,是在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的補助下進行的專題研究,計畫以三年的時間完成三份編號分別是(NSC-77-

0301-H002-13)、(NSC78-0301-H002-33)及(NSC79-0301-H200-35)之漸進完成的追

Page 9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四章

學術研究

091

蹤報告。這個專題研究的原始動機,是出自精神分裂病的長期追蹤研究對影響其病因、病

理及病程的諸多因素之釐清具有強而有力的功用,我們期望能透過以敘述精神分裂病之長

期間的病理、病程以及家庭與社會生活狀況,為精神醫學提供精神分裂病臨床記述性的多

層面寶貴資料,以祈對精神科診斷學及治療學有所裨益。

我們第一年的研究工作分為七個階段,主要經由警政、戶政資料搜尋個案地址,以信

函、電話、訪問進行探尋工作,並瞭解個案接受追蹤的意願及其態度和反應,以利研究人

員日後追蹤計畫之運作。第二年我們探尋個案接受追蹤上不方便的緣由,探討接受追蹤的

動機及死亡人數的統計,並嘗試正式與個案和其家屬在家庭或機構進行訪問與會談。第三

年我們將前兩年的資料加以分析並做成結論。

在整個研究計畫執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個案外在環境的追蹤並不困難,主要是因

為台灣為一島國,罹患精神疾病的患者不易有出國的情形。其次是本地的戶口資料管理良

好,透過警政、戶政的查詢使得個案所在的追蹤不成太大問題。另外在相關單位彼此間公

文來往的順暢,也對我們的研究工作有極大的幫助。因此除了一名返回馬來西亞的個案之

外,其餘的個案我們都能夠追蹤並順利收集到家屬提供的資料。然而在個案本身的精神狀

態檢查上並不能算是完全順遂的,因為並非所有的個案都能夠接受我們訪談(實際願意接

受面談的個案佔全數的70%)。基本上會接受訪問的個案以個案本身病況不太好且家屬態

度較不積極者居多,至於已無症狀者也不少。前者的矛盾現象或許可解釋為病況不佳的個

案為了要使病情好轉,欲藉此追蹤的機會尋得更好的醫療途徑,以解決長期的痛苦;而其

家屬在放棄之餘,仍存一線微弱希望接受訪問並期待奇蹟出現。也有症狀改善的個案為了

感激治療者而藉用接受訪問調查的方式來表達。另外我們也發現死亡個案的家屬受訪意願

最低,可能是因為中國人忌諱死亡,加上精神病患一向不受國人諒解與接納的緣故。

綜合三年的研究結果我們得知,個案缺損狀態(指情感遲鈍、自發性缺乏、社會性退

縮及個人照顧欠佳等四種症狀中,具有兩項持續一年以上者)的存在,在三次追蹤時評估

間有穩定的表現。也就是說,追蹤期間越長,缺損狀態的持續率隨之減低。與無缺損狀態

者相比較,具有缺損狀態者有下列特徵:發病年齡較早;有正向症狀者較多;接受藥物治

療者多;在住院者多;未婚者較多;無工作者亦多及社會功能較差。在康復過程中的患者

有社會功能提高及缺損狀態減輕的表現。總之,雖然缺損狀態是表示較惡性的臨床經過之

具有效度的精神症狀,但其盛行情形在長期追蹤經過期間仍可見已逐漸降低。

Page 9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9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東西文化中心

1 9 7 1年1月1 6日至7月1 5日,我受邀擔任美國東西文化中心資深專家(S e n i o r

Specialist)及夏威夷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這項工作的性質,是為期半年的學術

研究,需要經常與外國學者討論並參與各國學者的研討會。在國內我是第四位被差派參與

東西文化中心研究的人員,在我之前的醫師有徐澄清(1965年)、葉英堃(1968年)和朱

桓銘(1969年)等三位同仁參加。繼我之後則是曾炆煋醫師於1972年受邀參與。此方案是

在人類學家Dr. William P. Lebra之「亞太地區文化及心理衛生」規劃下,以東西文化中心

的開放獎助計畫(open grants program,主任是Dr. Herbert D. Long)支持經費。

1971年1月13日我獨自離台前往夏威夷,參與這項學術研究每個月有1,100美元的獎助

學金。除了與各國學者交流意見外,我還在半年內完成三篇論文的撰寫。在這短短期間

我所完成的研究論文有:〈Group therapy with predelinquent schoolchildren in Taipei〉、

〈Experiences with group psychotherapy in Taiwan〉和〈Day hospitaliz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rehabilitation in the community〉等,其中第一篇曾在國際上發表(Excerpta Medica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 No. 274, 1971. P297-301)。與我同期參與的學者還有泰國的

Dr. Swanlert和印尼的Dr. Bahrja兩名精神科醫師,以及兩名心理師:日本的Ph.D. Murase和

韓國的Ph.D. Chung等。

除此之外,我也參加了東西文化中心所主辦的第三屆亞太地區文化及心理衛生會議。

短短半年間離開醫院繁雜的臨床工作,讓我有機會不必直接從事教學而能專注於研究,可

以說不僅有不少學術上的成就,也為我在心理衛生的教導上培植了堅固的基礎。另一方

面,能有機會在夏威夷火努魯魯海灘上一遊,不失為難忘的經歷。

第三節 赴美研究

Page 9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四章

學術研究

093

一、台北精神疾病調查

1975年3月台大醫學院神經精神科接受台北市立療養院(「市療」)之託,以一年的

時間,從事由台北市政府資助新台幣25萬6千多元的「台北市民精神疾病實態調查專案研

究」,由林憲醫師承擔研究主持人,我擔任協同研究人。協助研究的人員除包括林信男醫

師和兩位社會工作者外,另有6位研究助理參加。此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瞭解台北市內各

種精神疾病狀況及其嚴重性的資料,來評估現有的各公私立精神醫院、及有關機構的專業

工作人員之人力與素質、醫院病床數、設備及治療水準,並研究一般社會人士對精神疾病

及復健的態度,以做為市政府衛生局制定適用的心理衛生保健方案的參考。

此專案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透過醫院實地調查及家庭訪視來施行,研究內容涵蓋三大

主題:(I)二所精神醫療中心就醫貧民施醫病人之分析。由台大及市療做為主要抽樣的

醫院,病人則以1969至1974年六年間曾在此兩家醫院就診之貧民施醫病人268人(台大75

人、市療193人)為主。就研究對象的追蹤而言,公立醫院由於結構嚴謹,在人數的掌握

上沒有困難。(II)對社會局特約私立精神醫院進行實態調查,包括1)評估7所私立精神

醫院(仁濟、靜和、養神、靜安、台北、占亮及養和)的醫療設備與工作人員的治療水

準,以做為將來台北市精神疾病治療與復健計劃之依據。2)住在特約精神醫院慢性精神

病患的家庭背景狀況。就1975年9至12月間,名單上預定訪問的個案有601人,但其中有

320人的病歷未記載家屬地址,地址門牌無法辨識的有14人,住得太遠而未列入訪問對象

的有78人,因此實際接受訪問的家屬祇有189人。189位個案中,貧戶病患有129戶,找到

家屬的有44戶,找不到的有85戶;路倒病人有60戶,找到家屬的有13戶,找不到的有47

戶。可以說研究人員在個案的追蹤上實在是相當辛苦。(III)在家庭訪視方面,是採會

談及兩種問卷(「家庭訪問記錄表」及「精神疾病態度研究問卷」,兩者均以電腦分析

之目的來設計)進行調查,主要探討兩部份:(1)本市特選四區貧戶家庭背景之探討,

此四區為城中區93戶、延平區103戶、大安區104戶、龍山區59戶。總計359戶中,找不到

家屬者有218戶,找到家屬接受訪問的祇有141戶。(2)對精神疾病之態度與一般概念之

研究,訪問對象共198戶(特約精神醫院慢性精神病患家庭57戶、特選四區受訪家庭141

戶),這部份共回收164份問卷答案(男性87份、女性77份),佔總數的83%。

經過幾個月在醫院實地調查,我們發現:(I)就台大與市療的而言,研究對象268位

第四節 教授時代研究

Page 9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9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個案的治療效果相當良好,大部分個案能在門診部接受繼續的觀察,顯示病人如在社區中

設備良好的精神醫療機構接受治療,其醫療效果的確能使精神疾病之慢性化終止。換言

之,心理衛生工作的關鍵在於提高精神醫療機構的水準,並鼓勵病人在門診部接受追蹤治

療。就個案而言,貧民精神病患因貧民施醫制度的協助,並在良好的醫療機構配合下,肯

定有接受治療的良好動機與復健的潛能。(II)針對7所私立精神醫院的調查結果是(1)

醫院的構造、環境、治療內容皆未達現代化醫院的水準,病人數目超額,病房管理仍以監

禁為主。(2)除仁濟醫院外,醫務人員素質皆未達專業訓練程度且工作人員數額少,診

斷技術普遍差。(3)收容的精神病患多為嚴重慢性病患,來源多為貧民階級或路倒精神

病患。可能原因有:(a)家庭結構之變化,此現象特別以單身年老者居多。(b)家庭經濟

有困難,家屬對病患持悲觀態度或彼此疏離而放棄病患,讓他們長期留院。(c)特約精神醫

院的設備及醫療水準較差,經常目的不在幫助病人接受積極治療而復歸社會,祇長期收容

病患予以消極療養,以致慢性化的情況出現,醫院及病患家屬彼此少有密切的連繫。

在家庭訪視方面我們能連繫得上的病患家庭非常有限,找得到做面談的家庭祇有57戶

(貧戶病人44戶、路倒病人13戶)。除居住環境較安定,且社會經濟狀況較好的18戶家庭

(指非貧戶家庭,卻設法獲得貧戶或貧民施醫住院)外,其餘皆為都市貧民戶,因都市流

動性大且有關機構疏於追蹤,所以無從追查起。從「精神疾病態度研究問卷」中,我們得

到此研究的最重要發現,即我們的社會對精神病人的態度仍有相當問題,但傳統舊式的觀

念及態度在各年齡層間顯然有差異。年紀愈輕者由於教育及價值體系上的更新,對精神疾

病的恐懼、批判、拒絕態度及羞恥感愈少,較不會給病人貼標籤,且有良好認識、接受態

度及同情心。其他方面我們發現普遍接受調查的家屬,對精神疾病有恐懼及羞恥的心理,

同時對治療及復健仍持悲觀及拒絕的態度。一般人則對精神疾病無足夠的認識,且對精神

醫學專用語彙無充分瞭解,例如無法區分「精神疾病」與「精神病」的差別。

根據此研究調查我們的建議是:(1)對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復健上:(a)在貧民施

醫精神病人的治療及收容原則上,宜建立公立療養機構來辦理。(b)有關單位應定期舉

辦檢討會,以妥善管理並協助提升私立精神醫院的整體工作人員素質、環境及治療品質。

(c)敦促各院與病患家屬保持連繫,並協助他們建立對病患正確的態度。(d)社會局應

對貧民施醫病人、及住在特約精神醫院的病人之家庭做充分評估。(e)定期調查病患家

庭狀況之變遷,並依合理評估標準給予適當補助。(2)對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需建立一

套整合性的心理衛生服務體系,以強化市民對精神疾病的認識、預防及早期治療。

跨在新舊主任交接前後期間,能夠參與、進行此規模不小的研究,我對台大神經精神

Page 9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四章

學術研究

095

二、保護性工作站研究

1977年6月30日,在我擔任台大神經精神科主任的第三年,為促進精神病患復健工作

的延續和完整性,並發揮社區資源,以期確實達到協助病友復健的功效,在同仁彼此的共

識支持下,我們在台大神經精神科設置精神復健小組。又因共同時間協調的困難,我們祇

好利用每星期四中午的時間開會。其後,在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提供研究經費

贊助,以及台大醫院提供相當數額的設備配合下,我們開始籌辦台灣第一個精神科病友的

「保護性工作站」實驗計畫,由1977年7月起至1979年6月,為期兩年。

「保護性工作站」實驗計畫之緣起,在於喚醒社會對台灣精神病患復健工作的參與並

投入社會資源,以期與農工商界連繫,協助患者白天做些適宜的生產性工作,以便獲得建

設性的生活,提升自我價值感與成就感。由於社會對於精神病患多半持恐懼或排擠的拒絕

心態,使得他們對於回歸社會過正常生活很難有積極的態度。「保護性工作站」能肯定康

復期病友的社會地位,提升他們在別人眼中的尊嚴,並增強工作中的康復之友有正向的人

生觀。康復之友從工作中所得的報酬,除可使他們享受自己勞苦得來物質福利,也可減輕

他們對家庭及社會在精神上及經濟上的負擔。最後,透過少數志願人士的參與,我們期待

能拋磚引玉,改變社會人士對精神病患的觀念和態度,並更加誘發社會的參與及協助。

因此,整個「保護性工作站」的運作是由精神復健小組負責籌劃、推動和執行,於

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實驗進行。首先組織精神復健小組的人員共有十名:以我為研究主持

人;其他有醫師、社會工作者、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學者、門診部護士和一名熱心社會

人士等共10名。本精神復健小組於成立後,每星期有一次的研討會,直到1979年6月底本

實驗告終,共96次。其次,我們招募有名額限制的精神病患者男女康復之友,由精神科醫

師推薦,或經由精神科社會工作者評估為適合本計畫者。再者,我們招募並訓練志願服務

人員,經過30小時的訓練後,確實報到參與本計畫的志願人士有23名,皆為女性,除了一

名是學生外,其餘皆為家庭主婦,因此我們都稱她們為「義工媽媽」。

為期兩年的「保護性工作站」之工作是以便當、手工藝產品的製作和銷售等兩大項為

主。成品銷售的盈餘,依照各個成員的工作表現,折成報酬及獎金發給。康復之友前後有

科團隊工作的成果感到欣慰。而此計畫也為台大神經精神科與台北市立療養院的建教合作

鋪路,並且建立了深厚的基礎。

Page 9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9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十八位,在上午的主要工作是在醫院裡的實習廚房製作便當,每天製作的便當數量限定為

最多60人份,由熟悉烹飪技術的義工媽媽們指導,以本院同仁為主要銷售對象。第一年買

菜工作由一名義工楊姓男廚包辦,其他按照每

一位康復之友的能力安排適當的工作,例如洗

米、洗菜、切菜、煮燒菜、分配、供銷、洗碗

及清潔等。第二年康復之友逐漸脫離對男師父

的依賴,由復健小組及義工媽媽帶領到中央市

場,訓練他們買菜並加強彼此工作上的聯繫。

下午工作以手工藝為主,在兩年間變換過不同

的工作內容,如生產緞帶花、拖把、紅彩球、

拉鍊頭加工、木珠加工、椅墊製作等等。

在這兩年間,我們很感動地看到這群義工媽媽的付出,她們對康復之友從尚未接觸、

初接觸時的害怕,直到與他們一同工作後,發現他們的可愛、對他們接納和忍耐,並且願

意更多的參與幫助他們。義工媽媽也堅持不占任何便宜,中午吃便當亦必定付帳,甚至還

自掏腰包把沒賣完的便當買了帶回家,即使他們並不需要這些便當。雖然兩年間參與此工

作站的康復之友成員有所流動,但我們卻看到復健中的患者在這個受到保護卻具有職前訓

練功能的工作站中,經過學習個個變得清潔、整齊、精神抖擻、笑口常開、漂漂亮亮、按

時參加工作、認真負責,可說是本計畫發揮實際成效的明證。當然我自己的家人(大姊月

鳳、小妹月昭及內人)都加入義工媽媽的行列,她們的帶動力相當可貴。

雖然在整個計畫執行的過程中,仍有許多美中不足的地方,但在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

實施的「保護性工作站」實驗,為日後將此計畫由醫院移到社區內的「康復之友協會」的

工作和推廣社會響應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三、老年精神醫學研究

自1966年至1979年間,我和台大精神科相關同仁曾接受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國立精神

衛生研究所、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和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等單位的託付與贊助,

進行多項有關精神醫學的研究。在任職台大神經精神科主任期間,我首次主動向行政院國

家科學發展委員會提出有關老年人精神醫學的研究,然而此計畫卻是在我卸下主任一職後

才通過。由於當時我仍任職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的理事長,因此我自然被推薦為本研

全國首辦精障志工媽媽的結業式(1979.06)

Page 9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四章

學術研究

097

究計畫的主持人。這個於1981年才通過的研究申請案,是我繼過去十五年間陸續完成的研

究報告後再度投入的研究工作,其主題是:「台北地區兩所公立老人院居民精神疾病罹患

頻度及心理衛生狀況之研究」,協同研究人員有:林信男、李明濱、林憲和王興耀等精神

科醫師;神經科陳榮基醫師;實驗診斷科陳瑞三醫師;台大心理學系柯永河教授,以及助

理研究人員五名。

之所以從事有關老年精神醫學研究,主要

是因為在台灣地區的人口有高齡化的傾向,而

且由於日治時代中期後的死亡率降低、出生率

上升,而當時大量增加的嬰幼兒將於之後的十

年內步入老化,1946年至1950年間大量遷入

台灣的大陸人口亦已逐漸到達退休年齡。這些

因素使得原本即在上昇的老年人比例更加速提

升,而人口結構上的轉變亦會對經濟及社會產生莫大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福利的

增進及大家庭制度的逐漸解體,使大眾特別留意設立養老機構的需要問題。站在老年精神

醫學的立場,為促進養老設施居民的心理健康,探討現有的養老機構內居民的心理衛生概

況,以提供將來管理系統的改進或新設施建立計畫的參考實為當務之急。

本計畫於1981年10月1日正式開始,研究對象以台灣省立台北仁愛之家和台北市立廣

慈博愛院等兩所公立機構的居民共1,400名為主,從該年11月至1982年5月間針對他們實施

個人社會背景及精神、身體健康調查,以進行精神醫學之流行病學的研究。對於精神科醫

師認為有精神疾病或可疑者,則進一步施行心理測驗、胸部X光攝影、心電圖或腦電圖檢

查及抽血檢驗。我們的目的是藉此方式使本研究的生物學、心理學的層面強化,對精神疾

病的診斷給予有意義的提示。本研究所蒐集的各種資料之整理及電腦統計工作於1982年10

月完成,前後共計1年。

從研究結果我們發現:一、甲類:外省籍男性(精神疾病盛行率為19.1%),他們因

身體不佳、退伍或退休後無親屬照料,很容易視養老機構為安定住所。二、乙類:外省籍

女性及本省籍男性(精神疾病盛行率各為42.0%及36.2%),他們住進養老機構的原因多

為本身不見容於社區且缺乏親屬支持系統。三、丙類:本省籍女性(精神疾病盛行率為

63.4%),她們以家庭問題為由而入院的比率較高,但因與親屬支持系統的連結最強,故

往往等到家庭問題產生後才被送進養老機構,這一類女性的身體及精神障礙也比較嚴重。

由本報告的實際調查中我們發現,國內大規模的公立養老機構均同時收容至少這三種不同

中華民國老年醫學會成立大會 1982.7.10

Page 9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09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性質的老人,以致負荷過重。再者社會大眾對養老機構持有偏見,認為其環境極易刺激居

民的心理而產生精神疾病。但我們經追蹤檢查結果發現,養老機構對心理衛生工作確實有

產生正面的效果。所以對某些老年居民而言,現有的養老機構可提供適當的住所,減輕原

有的社會壓力,使其不再罹患或逐漸改善精神障礙。所以,主要關鍵在於提高養老機構的

正面功能,而將其負面功能減至最低程度,同時針對本研究中三類居民的特性做適當的預

防措施、治療計畫及復健處理。

1982年11月13-14日在台大醫院精神科2樓,舉辦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年會,以

〈養老設施內居民概況及福祉問題〉為題的老年精神醫學的專篇報告,總計有6篇分別

是:〈老年人之人生滿足程度〉、〈養老設施居民之精神疾患頻度〉、〈養老設施中心理

衛生問題之探討〉、〈台北市立廣慈博愛院之管理方式〉、〈省立台北仁愛之家之社會工

作〉以及〈在台灣之老人社會福利的需求及趨向之探討〉,被收錄在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

學會會刊第9卷第1期(第89-100頁)。而相關文獻經過整理後,被收錄在中華民國神經精

神醫學會會刊第10卷第2期,並被製作為標題「老年精神醫學研究」的專刊,於1984年7月

出版。這本專刊共收錄8篇研究報告,其中1-4篇(第3-64頁)是我參與執行的研究。

執行此研究計畫時我尚未滿60歲,但將來我總要面臨年齡之累增。所以,研究過程中

學習到的老年心理衛生問題有切實的體會,對自我成長提示有相當意義的參考價值。

四、桃療復健研究三年

1983年2月25日台大醫學院與台灣省衛生處簽訂合約,促成台大精神科與桃園療養院

(以下簡稱桃療)建教合作的事宜。此計畫的起源是當時離職的桃療院長瀆職,致使桃療

經營不順而危機叢生,於是省衛生處盼望能透過建教合作的方式,由學術機構來協助桃療

導正各種管理上的缺失,使該院重建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建教合作計畫簽訂後的桃療新

一任院長在多數人的同意之下,由徐澄清醫師出線。1984年度下半年,桃療申請省衛生處

一項自1985年度開始每年補助20萬元、維持三年的研究計畫。因我向來關心桃療精神醫學

研究與臨床的進展,徐澄清院長遂邀請我主持這項研究計畫。又適逢我結束休假年由國外

歸來,也同意能有機會做系統性的研究,所以便接下了這為期三年的桃療復健研究。

桃療復健研究始於1984年7月,結束於1987年6月。本研究的緣起是因為發現長期住在

收容性醫療院的精神病患很容易呈現「機構化症候群」的現象,即有人際關係退縮、情感

平淡、動作遲緩、活動量過低、言語及思考內容貧乏、喪失意志力、無法安排或計畫自己

Page 9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四章

學術研究

099

的生活等主要特徵。再者,即使藥物能幫助緩解病癥,卻不一定能給予精神病患工作適應

的實質改進。若能在復健與治療的配合上,強調病患社會適應的重要性,對慢性病患施予

積極的復健、再社會化,強化他們的社交功能與職業功能之表現,縮短住院時間,並儘可

能協助他們回歸社會,並加強社區復健功能,

將會使精神醫療更為落實。本研究之目的在於

探討「產業治療」在社區療養院推展的可行

性,指「治療性的使用醫院中維護性工作,配

合有關的工作生產計畫,協助病人在行為上、

經濟上獲得最好的適應」,同時依其結果找出

復健潛能標準的各分界點,以祈將病患適當分

類,提高慢性精神病患的復健功效,有效發揮

病房管理功能。

本研究第一年的研究計畫為設計評估精神病患復健功能工具,在1984年9月開始對

桃療全院241位慢性病患做評量,以瞭解其精神狀況及復健功能。第二年計畫乃依據第一

年對個案評估的結果,以配對選出136位病患(男31對,女37對,年齡分佈自24歲至65

歲),分為實驗組(實際接受產業治療的病患)與對照組(在病房接受院方既有的復健活

動安排之病患),於1985年5月至1986年4月對實驗組施予復健工作訓練一年,以瞭解其復

健成效。第三年的研究工作則嘗試找出復健治療臨界點,訓練組自1986年5月至1987年4月

接受復健工作訓練為期一年。復健工作訓練場所設於桃療院內,場內訂定管理規則,病人

出席採打卡鐘記錄。於第二年的工作訓練中,病人每星期工作4整天及2個半天,每半天工

作2小時;第三年的工作訓練中,病人每天工作4小時(上、下午各安排2小時),例假休

息。工作訓練、評估及工作安排均由3位職能治療師負責策劃,1位場護則負責病患之護理

工作。至於工作內容是由社區內的工廠供應一些外銷品加工性的工作,諸如塑膠花、緞帶

花、聖誕飾物、鞋面修飾、承軸等類。其加工所得之工資由廠方提供,做為病人的「工作

獎金」,獎金之分配則由治療師按照病人實際產量計算,於每個月底發給一次,以鼓勵其

工作動機。至於對照組病患則接受院方既有的復健活動,且病房也提供一些外銷品之加工

製作,但較無系統性的工作訓練,工作與生活場所不分,缺乏工作氣氛,而且不給予工作

獎勵金。此外我們安排了護士在病房觀察對照組之工作行為以及兩組病患的社會行為。

經過三年的研究,在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比較下,我們對慢性精神病人的復健工作得到

的結果是:實驗組病患除了注意力無法在短期間有極顯著的持續進步外,其他無論在日常

生活功能、手部協調度、工作態度、社會行為與儀容都比對照組有明顯的進步。由此我們

1987年桃療復健大樓動工典禮

Page 10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0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獲得幾點結論:1)大部分慢性精神病人殘留有精神症狀,其復健潛能亦有相當程度的減

退,將會影響其社會回歸。2)慢性精神病人經由復健工作訓練之後,其功能狀況及工作

表現都有顯著的改變。惟年齡層較低(39歲以下)者,其社會復健能力、工作生活功能、

手部協調及注意力均優於年齡層較高者,顯示年齡越高復健潛能效率將減退。3)病人在

工作訓練的第一年期間,其功能改善最為顯著,往後之訓練能維持其功能不致退化或較

緩慢地改善。4)復健治療臨界點,可按病人之精神狀況,復健潛能及工作評估之得分標

準,綜合判斷其復健目標:(一)回歸社會工作。(二)回歸社會庇護性工作場。(三)

院內復健工作訓練。(四)養護及生活自律訓練等四大階級。但在臨床實際應用這四大復

健目標時,仍應配合個案之個別需要、年齡、生理狀況、人際行為、對壓力的承受度、家

屬態度及社會資源等因素做判斷,才能確實地推展病人的復健計畫。

投入在這三年的研究中,我深深覺得在現代充滿競爭性的社會中,謀職本已日顯困

難。精神病患加上功能退化、適應力差,實在無法與一般人競爭。但病患若處在保護性的

工作場中,仍有其生產力,一方面可免功能繼續退化,另一方面亦可滿足個人基本需求,

如從工作中獲取成就感、自尊、價值感、情緒調適等,實具有相當的治療意義。所以,在

適切的復健目標下,建立院內復健工作訓練場及社區庇護性工作場體系,以提供病患工作

之機會及生活之安排,是當今極為重要的復健措施。也就是說,推動病患由醫院回歸社

會,並非僅將病患送至社區尋找工作。最妥切的方法乃是配合其功能狀況,訂定適切的復

健目標,並與社區支持系統密切配合,方能有效協助病患適應社會生活。因此,在發展社

區庇護性工作場所系統的前提下,若逢家屬未能配合接納病患返家,可適時安排病患居住

康復之家(即醫院與家庭的中途站),這是從事慢性精神病患復健工作者,進一步需要努

力的目標。我們也須促請政府及民間團體結合工商企業界或財團法人的力量,協助早日設

立「社區庇護性工作場」,為病人提供回歸社

會後之工作機會,建立社會支持網路。而復健

專業人力不足的現象也亟待政府及醫療機構增

加復健人力的編制,以改善目前精神病人整體

性的復健計畫。我覺得慢性精神病患是社會的

一份子,他們的復原應當是全社會人士需要關

心的事情。最後我們將三年來詳盡的研究報告

逐年刊登在省衛生處每年發行的論文集上,希

望藉此拋磚引玉,喚起社會大眾對慢性精神病

患的關注。

1988年台灣地區精神醫療研討會

Page 10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四章

學術研究

101

雖然我以此研究計畫主持人的身分獲得三年間60萬新台幣的資助,但其成果應歸功於

全院工作人員熱心的配合。因此我將此研究贊助金全額捐給桃療做為員工福利金,以鼓勵

桃療同仁繼續關心病患復健的工作成就。

五、家屬外顯情緒研究

精神分裂病的發生係受遺傳、體質及生活形態等多方面複雜要因的影響,其精神病理

現象及腦功能生理障礙與社會心理環境表現相互反應,並且其疾病過程的發展亦因藥物治

療、精神復健、工作安排及休閒活動等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呈現不同的預後狀況。精神分裂

病的長期追蹤研究對影響其病因、病理及病程的諸多因素之釐清具有強有力的功用。在這

方面,於1966至1972年間,有世界衛生組織的贊助,以及1975至1976年間得到美國精神衛生署的贊助,分別在台北田野研究中心由我負責籌劃研究事宜,實施精神分裂病之國際嚮

導研究,並分別完成第二年及第七年之追蹤調查。自1987年7月至1990年10月三年間在國科會補助下,進行第廿年的追蹤研究。由於在第廿年追蹤研究的第二年報告中指出,追蹤

精神分裂病患者的家屬態度與患者之預後有重要的關係存在,因此有了為期兩年的「精神

分裂病住院患者家屬外顯情緒(expressed emotion,簡稱E. E.)與患者預後關係之研究」的計畫產生。這項計畫始於1990年11月,由國科會贊助,我主持研究,李明濱教授協同主持。這項研究緊接著於1987年7月至1990年10月完成的IPSS第廿年追蹤研究,對我而言相當具有國科會研究之持續性的意義。又因我計畫在1993年1月自台大醫學院退休,所以此E.E.研究於1992年10月結束。及至1993年正式退休時,我的研究生涯也算是告一段落。

關於精神分裂病患者症狀惡化及復發,與患者關鍵人物的外顯情緒兩者互有相關的

研究是源起於英國派的看法,這方面國外學者有Vaughn及Leff將Brown和Rutter所發表的〈Camberwell Family Interview〉(坎培威爾家族會談表,以下簡稱CFI)精簡版,以1至2小時的時間與病患家屬會談中評估家屬的情緒表露程度。此量表曾在多種文化中使用,且

有多項結果證實家屬所表露的情緒高低,與精神分裂病的復發確有顯著關係,但在我國這

方面則未有定論。另有國外的研究甚至發現文化背景的差異也會影響家屬情緒的表露。

本研究的取樣為有利於追蹤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主。三年間的計畫及執行內容分配

是:於第一年(1)以CFI量表評估,目前中國社會文化對病患家屬外顯情緒的影響之適用性。(2)比較台大精神科精神分裂病、情感性疾病住院患者以及台大慢性內科疾病住院患者家屬外顯情緒的形態,及其與個人的家庭、社會和臨床等因素之關係。(3)與外國文獻相比較,瞭解社會文化背景之差異,對精神疾病及慢性內科疾病住院患者家屬情緒表

Page 10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0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露方式之影響。第二年則(1)繼續以連續取樣法選取台大精神科與桃療的精神分裂病患者、情感性精神病患者及台大內科住院血癌患者等分為三組,做為患者家屬外顯情緒的形

態。(2)進一步對上述精神分裂病患者實施九個月追蹤,以找出其家屬外顯情緒與精神分裂病症狀變化及復發之關係。(3)藉由以心理教育方式指導精神分裂病患者追蹤後的家屬社會心理調適的方法,以瞭解輔導對其情緒表露的影響效果,從而認識家屬情緒表露

在我國精神分裂病患者預後上的意義。此研究結束後,我們覺得有需要測量精神分裂病住

院患者,面對研究者及家屬時之皮膚傳導反應的差異,以分析其精神生理學與精神病理學

層面變化來推測精神、生理間之相關關係。這方面的研究由在此方面有專長的本計畫共同

主持人李明濱教授來規劃。

做為本研究之患者關鍵家屬者,必須與患者相處三個月以上,並且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按優先順序排列:1. 患者生病時的主要照顧者;2. 家中主要決策者中,患者自認為對其影響最大者;3. 每日與患者相處時間最長者。在這方面我們發現精神分裂病及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的關鍵家屬以母親居多,但血癌病患之關鍵家屬以配偶較多。至於關鍵家屬的外顯情

緒,按照Vaughn及Leff的研究,可分為五個項目:1)批判評論;2)情緒過度連累;3)敵對感;4)溫暖感;5)正向說述。分析結果,我們發現受到患者與關鍵家屬組合的影響而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外顯情緒。例如:批評次數及敵意在精神分裂病患者家屬較為嚴重,

尤其是精神分裂病患者的母親對其女兒的反應更甚於對其兒子的反應。在情緒涉入及溫暖

程度方面在血癌患者較為明顯。其次,從母子組合時情緒涉入程度較嚴重,配偶組合時批

評次數較低,可見家庭互動的重要性。另外從外省與本省籍的家屬外顯情緒表現的比較

上,我們發現在同一中華文化中,社會因素亦會導致家屬對精神分裂病患者表現的外顯情

緒的多樣性,因此不能祇考慮文化背景的不同,需進一步考慮社會環境的重要性。

在兩年的研究中,自住院時及九個月後追蹤時的兩次家屬的外顯情緒相比較的結果,

可判斷症狀的減輕會影響到外顯情緒的緩和。由追蹤結果,我們得知復發的個案祇6名,與家屬的外顯情緒無直接的關連,但與缺乏服藥順從性較有關係。雖然我們無法得到患者

發病前的外顯情緒,但由本研究的所見不難看到精神症狀對家屬外顯情緒的作用。關於對

關鍵家屬所施行的認識疾病的精神教育工作,是於1992年4月起,每三個月於台大三次,桃療一次舉行家族精神教育團體講座,以評估此活動對患者家屬關於疾病之認識的影響程

度。這部份關於時間性及結果方面,雖個案數較少,但可肯定認知層面的效果。最後關於

CFI量表評估方面,在研究執行中有到英國去實際參加評定工作的周士雍醫師抽時間來共同評定前測的CFI錄音帶,如此以互相觀摩的方式盡量減少偏差,增加此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不過此量表在臨床上應用時,實施要花約1小時半及評量要花2小時,亦需要經過相當的訓練才能實用。

Page 10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四章

學術研究

103

六、研究助理

談到我的研究生涯,總的可分為兩個階段。前半期1946年10月的第一個階段是始自台

大醫學院學生時代,協助台大精神科在木柵地區實施精神疾病罹患盛行率研究,也參與新

埔及安平地區的實地研究,然後與此漢民族相對照,對原住民、泰雅、排灣、賽夏及阿美

族(古稱阿眉族)方面的精神疾病罹患盛行率也進行調查。後來再參加由林宗義教授主持

的上述平地之三個地區的世界著名的十五年追蹤研究。前後廿年研究經驗的累積,為後半

期的第二個階段由我擔綱主持的研究奠定了堅固的基礎。

前半期的工作由台大精神科工作人員包括醫師、護士、社會工作者、臨床心理師及

職能治療師參加。因為經費的關係,由醫學院的學生來協助,當時尚無所謂研究助理的名

目。後來,在國際研究計劃及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國科會)贊助計劃之下,始能

召集各種專業人員擔任研究助理,協助調查計劃之進行。

自1966年7月開始主持以下的研究項目列舉如下:

1. 1966.07∼1972 .06:世界衛生組織贊助之「精神分裂病國際嚮導研究」。

2. 1975.01∼1976.06:美國精神衛生署贊助之「IPSS七年追蹤研究」。

3. 1977.07∼1979.06: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中心贊助之「康復之家及保護性工

作站」之研究。

4. 1981.11∼1982.10: 國科會贊助之「台北地區兩所公立老人院居民精神疾病流

行病學研究」。

5. 1984.07∼1987.06: 台灣省政府衛生處贊助之「慢性精神病患可予治療之再評

估及可行積極復健方案之研討」。

6. 1987.07∼1990.06: 國科會贊助「精神分裂病國際間嚮導研究第廿年追蹤研

究」。

7. 1990.11∼1992.10:國科會贊助之「精神分裂病家屬外顯情緒之研究」。

自世界衛生組織的IPSS開始,至退休前廿六年間的七個研究計劃,前後的籌劃及整理

期間合算起來,幾乎佔滿我任精神科醫師生涯後半期的大部分時間。在此,對參與此等計

劃的研究助理們,及整理資料的行政助理表達由衷的謝意。

行政事務助理(9名):詹益芬、歐陽錦、莊妙芬、王雪芳、劉俞君、張馨予、林惠雅、胡元員、陳綺文。

Page 10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0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實際調查助理(14名):江美玲、陳富美、余芙紗、楊素端、張欣珠、程玲玲、林美惠、何珠全、白惠芳、郭復吟、吳懷文、劉智學、陳國良、陳小慈。

由於1974年後半年開始規劃的「IPSS第七年追蹤調查」獲得美國精神衛生署之贊助,我自1975年初與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的斯特勞斯教授( Dr. J. Strauss)共同主持,並針對於1968年4月至1969年6月間蒐集的137個精神疾病的個案進行追蹤調查。當面臨遴選此計畫之行政事務方面的助理人選時,歐陽錦小姐經其教友林醫師

的介紹而被採用。研究計劃一年半期間,她的主要工作是與個案及其家屬以書信及電話連

絡。由於經過七年後有不少個案的住址已變更,我們透過與區公所及警察局的聯繫或舊址

訪問等方法來找出個案之所在。有些個案前來台大醫院接受會談評估,有些則由歐陽小姐

帶路訪問蒐集有關資料,將整理統計的結果與做過五年追蹤的其他八個國家做比較,以便

瞭解精神分裂病的預後情形。她相當地投入此工作,研究工作完成後,離開台大精神科到

某一貿易公司做事。1997年她因右氣胸到台大急診處接受急診時,我幫助她住院治療。疾病恢復後,她再從事貿易公司的工作。每逢春節時,她會來訪。1997年10月內人因心筋梗塞住進台大醫院時,她接到消息後也來探訪我們。1997年12月27日她安排在耕莘文教學院視聽中心與梁一柱先生合唱由我作詞,石田良男先生作曲的「光智廠歌—希望的黎明」並

錄音留念。雖然她患了氣胸兩次後肺活量受到限制,唱歌時有一段喘不過氣來,但她的聲

音仍相當鮮亮,她將我的歌以中文在吳睿然先生的伴奏下唱出來時,在旁聆聽的我對她的

誠意表示敬佩與感恩。

另一位王雪芳小姐,她在唸大學將近4年期間,以半工半讀的形式擔任我的行政助理,之後在我赴桃療擔任院長時,她離開台大精神科後考取公務人員資格,先後任職於行

政院主計處以及法務部。光智四分之三世紀紀念遊園會在中山公園舉行前,感謝她的丈夫

林獻堂先生引薦,與衛生局涂醒哲局長支持,由衛生局擔任本活動的指導單位,以致此遊

園會圓滿成功,他們夫婦的功勞不能忽略。

第三位劉智學小姐擔任我的研究助理前後歷時5年多之久,我自桃療院長卸任後接下第六研究計劃的第二年(1988年7月)開始時,她剛好大學畢業而前來擔任我的助理。直到1992年她考上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在碩士一年級期間,感謝她每週末北上協助我辦理1993年9月舉辦的第三屆太平洋環地區團體心理治療大會的各項事務。1994年碩士班畢業後,她在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擔任1年的研究助理,於1995年10月到財團法人嘉義市私立修緣育幼院做副院長。她之後參與《千歲玉》編輯工作,並自去

年開始接手編輯《情續千歲玉》,情誼深厚,感恩在心。

Page 10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五章

精神醫學教育

105

一、擢升講師

1957年10月14日就任台大神經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兩年後,我繼續教職的工作。

1947年我受聘為台大醫學院神經精神科的助教,直到1950年秋天在我任職助教的第四年,

林宗義主任出國,由於無其他合適人選能代理他原來的教職,而由我來承擔這個職務。我

也是在這時期漸漸萌生教學的興趣。記得我剛開始代課時,教學時中國語、臺語、英語統

統出籠,像盤「什錦麵」,現在想起來還頗為不好意思。當年的教學方向承襲林宗義主任

所採用的敘述性精神醫學,對我而言雖明為「教導」,其實是更深化的「學習」歷程,有

著「實習教學」的意味,而我也在這個階段學習到如何整合教材。雖說如此,這一年聽過

我的課而成為醫師的也大有人在。1951年到台大神經精神科任職的徐澄清、吳繼起和洪

瑞崧都曾是我第一年執教時的學生。1951年8月我繼續接受兼任講師的聘任,此時的教學

方向已受到美國精神醫學的影響而漸漸轉變為動態性精神醫學。直到1954年2月出國留學

前,我在醫學院實際擔任教學職務總計有3年半,即7個學期之久。

從美國留學回來後的第三年,由於升上講師的職位需要提出論文,我遂以在美國留學

時所做的研究論文<精神病患者於病房內所處位置之意義>提出申請。經過核准後,1959年

8月我正式擢升醫學院的講師,成為林宗義主任承擔台大精神科的科務後,繼林憲及葉英

堃兩位醫師,第三位被升為講師的主治醫師。而這一升便註定了我為期33年半,超過三分

之一世紀的教學生涯,直到1993年1月底我退休成為名譽教授為止。

「講師」的地位是講給學生聽的教師,其教學方式似乎不太需要考慮學生的反應如

何。而「教授」則不但要教,更要傳授、啟發學問

的內容,讓學習者好好吸收精華所在。講師們需要

蒐集各方面的資料、整理成為有系統的內容後,再

傳遞給學生,其任務並不簡單。我從以前協助教學

的助教身分轉變為講師的地位,一方面為自己正式

開始走入教學的歷程感到有幾分的榮耀,但另一方

面則深深地體會到肩上重大的責任。兩者的混合雖

是一種微妙的感覺,然而我卻也在其中踏出了教師

的第一步。

第一節 教師資格之晉升

第五章 精神醫學教育

美國留學時期1956

Page 10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0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二、醫學博士學位

1956年自美返臺後,我開始著手整理自己在美國麻州州立醫院,由1954年11月至

1956年6月經過廿個月所做的研究,並將所發現的病房五個次團體之存在及其意義寫成英

文論文。我以〈Group Therapeutic Development of Natural Patient Subgroups on a Mental

Hospital Ward〉(在精神醫院病房裡自然形成的病患次團體經過團體治療之演變發展)這

篇論文申請專任講師的資格,並通過台大醫學院升等審查委員會及主任會議的審核,於

1959年8月正式擢升為講師。此外,我也在1958年將這篇論文寄給過去影響我至深的良師

黑澤良介教授做為參考。黑澤教授於1946年12月16日返日後,即任教於日本三重縣立醫科

大學。黑澤教授看過我的論文後,認為我的論點很有創見而且具有價值,因為我所提出的

三點:一、以病房辦公室為中心形成五個次團體位置之意義;二、由病患的臨床症狀及其

移動性找到一些特徵;三、由病人的同質性與異質性發展出整體病房次團體間的互動等,

都是當時在精神疾病的治療上前所未有的發現,不僅提供精神科醫師新的診斷考量,也帶

出一些新的治療方向。因此,他鼓勵我以此篇論文提出博士學位的申請。1959年我再將此

篇論文整理過後提出申請,經由黑澤教授的推薦,於1960年2月22日通過考核,獲頒三重

縣立醫科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

現代人求取博士學位的路程是相當漫長而艱苦的。相較之下,我覺得自己比現代學人

幸運得多。因為我當時並沒有刻意為了拿此學位而努力,前後兩年的研究生涯,其成果被

肯定為能夠獲得博士學位,整個過程皆是自然的發展。因此,我對於在時代的變遷中需要

面對考驗的年輕學者表示敬佩之意,同時也接受社會變遷形態的事實。

記得黑澤教授於1946年離臺時曾經透露,五年後要在台灣醫學會再見的願望,但直到

二十年後他才一償夙願。1966年11月林慶修、黃國華同學與我邀請黑澤教授及師母,來臺

參加第五十九屆台灣醫學會暨第五屆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年會。十天的款待,我微盡弟子

的謝意,希望能報答師恩於萬一。很遺憾地,約半年後,黑澤先生便因心筋梗塞而猝然病

倒,當時他正在研究室工作。一星期的醫療罔效,終於1967年6月1日黑澤恩師瞑目長逝,

享年五十三歲。撫今追昔,當我放眼精神科大樓,憧憬著本科今後的光輝遠景之餘,愈覺

黑澤教授的精神深植於其基礎上。念師之情,油然而生,難以釋懷。

三、副教授升等

Page 10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五章

精神醫學教育

107

1959年8月我升為台大醫學院的講師。一般說來,在醫學院擔任三年講師就可以提出

升等副教授的申請。1962年7月我的論文被刊登在國際團體心理治療雜誌上之後,獲得各

方好評,於是我以此篇論文提出升等的申請。

通常升等副教授的論文需要經過六名審查委員的考評,也就是經由包括基礎醫學及臨

床醫學部門各三名的審查委員打分數後,再交由醫學院科主任投票算出贊成比率,最後綜

合兩者列出總分數。由於當時有名額的限制,所以必須再與其他申請教員的分數排序,依

個人所得投票比率來決定最後錄取名單。我當時所得考核分數與投票比數都是在前幾名,

經過複雜的審定後,我多年來的教學、研究及臨床等各方面的成就終被肯定。

這種情形與我當初申請升等為講師的情況完全不同,五年前的升等講師審查過程單純

得多,不具激烈的競爭性,我一次就通過審查。一般來說,畢業四年後即有機會提出講師

資格的申請,而我卻是在畢業12年後才申請,因此當時在各方面來說,似乎連我自己都覺

得成為講師應是當仁不讓的。

不過我沒想到這次申請副教授升等,在激烈的競爭下,竟也是一次就通過。當時母親

的一週年忌未到,所以我想或許是逝世的母親在冥冥之中助我一臂之力,升等也是給母親

在天之靈的一個安慰。1964年8月1日我正式升等為台大醫學院的副教授。

四、擢升教授

1974年8月,在台大醫學院擔任副教授10年之後,我終於擢升為教授。在台大醫學

院,教授升等的競爭率向來比其他學院高。就神經精神科而言,我的後輩們林憲於1968

年、洪祖培於1970年、葉英堃和我的學生徐澄清於1972年(這一年比較特別,同一科有兩

位申請者獲准升為教授職位)都已分別升任為醫學院的教授。想到他們無論在年齡或資歷

上都比我年輕,而我卻在這職位的升等上等待最久,只能說或許是我個人在從助教升為講

師中間,曾離開台大醫學院有一段時間的關係,所以會有不同的境遇吧!

對於申請擢升教授的論文,我採用過去在東門國小做團體治療的實施經驗寫成的英文

論文〈Group Therapy with Predelinquent Schoolchildren in Taipei〉。在這篇論文中,我於

導論引介實施國小團體治療的緣由。第二部份首先談到方法論的擇取考量,例如將西方團

體治療方法應用至本國時,在文化上(西方民主社會VS.中國傳統文化)是否產生衝突或

執行上的困難。在方法上我盡量採取對照組做為控制治療效果的評估。其次我談到把團體

Page 10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0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會談與團體治療活動併用的原因。最後檢討三個階段的執行經過。第三部份詳論治療準備

過程、治療環境中的各樣設置及其目的、團體在治療過程中活動的演變,例如,老師講故

事及個案演布袋戲、以及五個時期的功用。第四部份談論到治療結果,包括治療方法及其

內容、治療階段及療效。第五部份的討論中,我就團體組成、治療者之角色、團體過程、

治療機轉之社會文化含義、學校設置與團體治療計畫之關聯等加以探討。

由於這篇論文不僅詳盡論及團體治療在國小實施的可行性,而且有實際的成果展現,

對於減輕校內問題兒童的出現與問題解決,以及預防少年犯罪或心理疾病之發生皆為獨到

創見,所以我第一次以此篇論文提出申請就立即通過考核,升等為醫學院的教授。而這篇

論文也恰好於同年被收錄在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所出版的〈Youth, Social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Vol.III of Mental Health Research in Asia and the Pacific〉一書中(第179至

194頁)。在此向當時鼓勵、支持我從事此團體治療的東門國校游祥雲校長,以及小朋友

們(十二個團體總數100名)的合作,表示由衷的謝意。

五、教授休假年

在台灣大學教職員的制度中,教授任教七年後,即可休假一

年。1983年上半年的課程結束後,自8月1日開始我的休假年。雖

說是休假,但一般教授們可也沒閒著,我將這一年的時間分為上

半年與下半年,以兼顧充實自己與休息的目標。

自從1983年7月代表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參加世界心理衛生聯

盟年會後,休假年的前半段我沒有再出國的計畫,所以生活重心

在台灣。私人方面,我為家父逝世五週年紀念忙了一陣子,特別

在《故陳海沙先生追思集》的編輯上,付出相當的心力。此追思

集於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附設海沙紀念青少年服務中心圖書室開

幕典禮(1983年8月23日)當天出版。

另外,雖然在休假中,我仍定期到桃園療養院與市立療養院協助,特別是參與後者的

家族治療討論會。另外,擔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所需承擔的各項事務也花了我不少

的時間,我仍積極參與每次的理監事會議。

1983年12月起,我開始忙於為休假年的下半段欲前往美國洛杉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做

故陳海沙先生追思集

Page 10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五章

精神醫學教育

109

準備。自從休假後由於生活較往常清閒,我的眼壓也降低,只是仍需繼續謹慎地保養。在

與他人的來往互動上,較值得一提的是,在1983年年底,我就讀於大橋公學校時的日本老

師原賀先生前來台灣渡假,我很榮幸能接待昔日的老師。我們師生分別於12月18日和12月

19日共進中餐和晚餐歡聚。

就這樣,在相當充實愉悅的生活中,上半年的休假日不覺間悄然渡過。

六、UCLA客座教授

1984年1月15日至7月27日將近6個半月的時間中,休假年下半段規劃是在美國的海外

生活,部份時間將擔任客座教授,部份時間將用做家庭旅行。此次出國鶴齡與我同行,我

們很難得有機會一起在國外生活,真可說是難忘的一段回憶。

我們在1984年1月15日抵達洛杉磯,我的客座教授生活就此展開。我在美國洛杉磯加

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s,簡稱UCLA)附設的神經精神醫學研究所

(Neuropsychiatric Institute,簡稱NPI)客座。透過簡錦標教授、太平洋環地區精神醫學

學院(Pacific Rim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同仁Dr. Pasnau和Dr.Yamamoto等三位精神科教

授的推薦。在任職期間,我參與由簡錦標教授所負責的成人日間團體。在家族治療方面,

分別與Dr. Goldenberg、Dr. Gottlieb和Dr. Whitacker等教授有個案及專業研討會。另外我也

參加精神科的科會、聆聽有名專業人士的演講、並投入與心理劇相關的想像工作坊。所有

活動都使我大開眼界,更增進我在專業上的學習,使我的專業基礎更深更廣。

客座教授的任期結束後,於1984年3月15日至4月1日前往美東訪遊。我們拜訪以前的

同事莊明哲教授,也到我留學之地波士頓舊地重遊。之後到匹茲堡拜訪妹妹一家人,並與

兒子珍信一家人及珍誠結伴出遊。在孩子們長大紛紛飛離我們身邊之後,仍能有此機會做

家庭旅行,對我們全家而言真是相當珍貴。

Page 11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1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一、靜和顧問

台大神經精神科在林宗義主任的領導期間,由於林主任有意設立建教合作,伸展台大

的服務網,於是和台中救濟院附設靜和醫院合作,以其為台大神經精神科在中部的衛星機

構(satellite)。1954年台大神經精神科派出陳錦清醫師擔任靜和醫院的院長,陳醫師曾

留學日本,比我晚一年進入台大神經精神科服務。1956年靜和的院長改由與我同屆的黃國

華醫師擔任。留美回國後,黃醫師邀請我帶動他醫院的管理系統,以推廣團體心理治療及

培養學術研究的氛圍為目標。

投入與靜和建教合作的第一年,我於每星期六一早坐特快車前往台中,上午參加個案

討論會或臨床研討會,下午以男性及男女混合團體為中心施行團體治療。在這項計畫中,

我們希望不祇考慮到治療的經過及結果,還要注意到社會文化環境對治療的影響,以及男

女混合團體內兩性問題的特異表現情形。計畫執行辦法是:成立一個男女各6名的混合團

體及另一個12名男性團體。團體成員的選擇以身體上沒有器質性變化的慢性或頻發性精神

分裂症,有希望返回家庭的患者為主。計畫執行時間自1957年11月30日起到1958年9月20

日,每星期六施行,一次一小時半連續10個月40次的治療,方法採用非直接性的,心理分

析導向團體會談技巧,由團體成員自由討論各種問題。參加者除治療者和12名患者外,還

有觀察者和記錄者各一。我們從這兩個團體治療的經驗中,透過十個項目(患者的坐位、

談話方式、團體內的不定性、主要的討論問題、團體內互相反應、與治療者的關係、認知

別人的能力、與其他病人的關係、性問題、團體發展過程等)來比較,推想男女混合團體

的特質似乎較受到中國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這份研究資料在1958年11月份的台灣醫學

會中,以〈慢性精神分裂症男女之混合集團心理治療〉為題發表。第二年後我以顧問的身

第二節 建教合作

早年精神科醫院評鑑委員在台中靜和合影 第4屆中南部精神聯誼會於台中靜和1968.6 (鄭發育、林逢德、黃國華)

Page 11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五章

精神醫學教育

111

分,每個月一次到靜和參加學術活動,共計12年多,直到1971年我受聘為美國東西文化中

心資深專家赴美為止。

雖然起初是為了自己的研究而展開、投入這項計畫,但我更大的心意是協助大學的同

班同學黃國華醫師。一直以來,他致力於普通醫師不太感興趣的精神醫學部門,甚至在中

部建立較有規模的精神醫院。因見他如此用心,我當然願意不辭辛勞地持續那麼久的兼任

工作,為現在的靜和醫院打下堅定的基礎。

二、高療代院長職務

1963年3月至1964年2月,由於高療林鴻德院長出國,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基於建教合

作的理由,派遣科內主治醫師前往代理院長一職。因僅由一人代理,承受台大與高療兩邊

的職務太辛苦,故採由四位醫師輪流代理,以三個月為一期,但名義上以徐澄清醫師代理

其職位。想到自己當初留美返國後之所以得以重回台大工作,有部份原因是來自當時服務

於台大的林鴻德醫師,轉任到高雄醫學院服務而留下的名額,所以面對他職務上的需要,

我自是義不容辭。

這一年我是最後一位接手前往高療代理院長一職的主治醫師,時間是在1963年12月

初至1964年2月底。算起來除了農曆年節那一週是假期外,我總共上任12個星期。每個星

期二晚上搭乘十點半的夜車由台北出發前往高雄,然後於星期六下午搭乘四點半的火車北

上。假若事情繁多,我則搭乘星期六晚上十點半的夜車,於星期日早晨回到台北。就這樣

每個星期有四天在高雄、三天在台北,同時身兼高療代理院長和台大主治醫師及講師的工

作,相當辛苦。對個人而言雖然是煎熬,但卻由其中體悟到建教合作的特色。投入在其中

的人,都是為著同一且遠大的目標而甘願犧牲小我。以前與台中靜和醫院的建教合作是出

自有關同仁擔任該院院長,而我從旁協助;但這次與高療的建教合作,則是台大神經精神

科醫師親自南下兼任院長,是相當積極的建教合作方式。

即便如此忙碌,我也沒有忽略家庭生活。在1964年2月9至11日農曆過年前,我和內

人帶著孩子們一起赴南部關仔嶺與四重溪做一趟三天的家庭旅行。我們一家人也去了鵝鑾

鼻、高雄春秋閣遊覽,一路上和樂融融的景象,至今仍深刻難忘。

Page 11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1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三、市療建教合作

台大與市療(北市醫松德院區前身)建教合作的設置,是我於神經精神科主任任期內

最大的成就之一。

1969年葉英堃醫師轉調市療擔任首任院長,由於他過去在台大服務,所以與台大有著

密切的連繫。1975年我上任台大神經精神科主任之後,由於我個人有意推展心理劇,遂邀

請葉院長所領導的市療一起合辦研討會。此研討會持續約有4年之久:第一期由1975年4月

17日至12月18日,每週一次,總計35次。第二期由1976年1月8日至1978年4月20日,每月

一次,總計26次。第三期至1979年3月21日起,每半年一次,總計2次。

另一件值得提起的,是由市療發起的台北市精神醫學聯合學術研討會,主要的與會者

是台北市各醫院的精神科同仁。自1974年12月開始舉辦每月一次的學術研討會,其宗旨在

於提高醫療服務並加強醫學研究,提供相互觀摩切磋的機會。研討會在開始之初,是暫時

以病例討論會為主,先是在星期五下午開會,由參與的5個醫院輪流主持。台大醫院是在

我任職神經精神科主任時,才成為第6個參與主辦的單位。同時,研討會的時間獲得台大

醫院同仁的贊同後,於1975年11月改為每月第四或第五星期六下午舉行。1976年5月29日

台大醫院主辦第18次精神醫學聯合學術研討會,主題是「精神分裂病之早期症狀」。

由於台大和市療雙方在互動有上述研討活動做為基礎,終於在1977年11月台大醫學院

與台北市衛生局正式簽約,推行台大精神科與市療的建教合作。從1977年至1981年總計有

8名住院醫師前來台大精神科受訓與實習,他們分別是:陳金柱、李文瑄、陳喬琪、陳永

興、謝永豐、林民裕、謝彥守和陳登義。

四、桃療院長

1984年7月旅居美國曼菲斯(Memphis)珍信家時,接到1983年2月就任桃療院長的徐

澄清教授從台灣打來的電話,說明他因個人因素無法完成桃療院長兩年的任期,必須於7

月底辭去,同時詢問我返台後是否有意願承接此職務。由於這通長途電話來得太突然,我

完全沒有心理準備,所以並未立即給予任何承諾,祇答應待我回國後再詳加考慮。徐澄清

教授是台大與省衛生處簽訂建教合作下,由台大同仁推薦的第一任桃療院長。當時台大原

本預定桃療院長的人選由台大精神科同仁中選派授職,但經歷這次的事件後,台大方面決

Page 11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五章

精神醫學教育

113

定不再採取指派,而改依私人意願為優先考量。從這個事件我看到自1982年8月新年度開

始籌劃的建教合作,雖然是一項充滿使命的工作,但在實際的運作上,接受支援的單位也

會有抗拒的現象產生,所以並非全然一如想像般那麼順遂的。

因此對於是否接下桃療院長一職,我並未立即欣然答應。倒是在返台後,自8月份開

始前往桃療帶領兩個經驗性團體,一是有關精神動力的會談團體(至1988年7月止,共計

143次),另一是心理演劇團體(至1987年7月止,共計105次)。透過這兩個每週各一次

的團體,我希望能與桃療同仁有所接觸,認識他

們、與他們建立關係,並藉此瞭解這個環境中人

事物的互動狀態。經過了半年的觀察,我終於答

應接下桃療院長一職,並於1985年2月辦理接任手

續,於是年4月24日正式上任,直到兩年屆滿後,

再延長3個多月至台大學年度結束而於1987年7月

31日卸任。

在我上任桃療院長後,先前已展開的經驗

性團體仍然持續在進行,而且團體的凝聚力更強

穩。我在桃療期間,桃療於1986年11月5日發行院

內刊物《桃療醫訊》(雙月刊)。這份刊物是該

院同仁彼此溝通的工具,同時也是將院內訊息傳

遞給病友及其家屬,以宣導精神醫療及心理衛生

工作之宗旨與實際的管道。看到同仁們自發地籌

劃這份刊物,我心裡深感欣慰,因為桃療的進步

正是我們這些參與建教合作計畫者最大的安慰。

接任桃療院長

桃療院長交接典禮

Page 11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1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一、國民衛生諮詢

1982年5月在我上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的前一年,行政院衛生署內成立了「國

民衛生諮詢委員會心理衛生小組」。1985年元月至6月此小組首次舉辦全國精神醫療院所

的評鑑事宜,之後於同年7月開始進入醫療保健,即籌建醫療網之15年計劃中的精神疾病

防治網的建立階段。在此三年中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時間,身為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的我在

責任催促下,與宋維村秘書長籌劃並在相關單位的協助下,分別於南部與中部地區舉辦心

理衛生研討會。北部地區則由從我承接理事長職務的楊國樞理事長負責。因著心理衛生協

會的協助,心理衛生領域裡的精神醫療逐漸被認為是當今國家的主要課題。有鑑於此,

1986年8月上述國民衛生諮詢委員會的「心理衛生小組」被改換以「精神醫療小組」的形

態出現,由精神科醫師擔任召集人,每人任期一年。小組成員包括召集人在內共計15名,

其中有12名精神科醫師及3名心理學家:台大醫學院精神部有林憲、我、葉英堃、胡海

國、宋維村、林信男、徐澄清等,佔將近一半的人數;另有台大心理學系的柯永河、楊國

樞和吳英璋;台北榮民總醫院的沈楚文;省立桃園療養院的莊明敏;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的

郭壽宏和高雄醫學院的文榮光。此團隊致力於發揮專業人員之潛力,志在提高我國精神醫

療的實質水準。於此小組成立之初,我即被邀請擔任「精神醫療小組」的委員,直到1993

年從台大醫學院退休前為止。這6年期間,我參加30次小組會議:第一任召集人葉英堃任

期間召開5次(1986-1987);我擔任第二任召集人任期間召開4次(1987年9月至1988年8

月);第三任召集人林憲任期間召開3次(1988-1989);第四任召集人沈楚文任期間召開

10次(1989-1990);第五任召集人莊明敏任期間召開5次(1990-1991);第六任召集人

簡錦標任期間召開3次(1991-1992)。

另外,為研擬精神醫療保健法草案,自1988年4月開始舉行會議,並由李悌元副署長

擔任主席,林憲、宋維村教授及本人代表台大醫院,徐澄清教授代表精神醫學會,林信男

教授代表桃園療養院等五名台大同仁參加,每次出席人員約廿五名,台大精神科佔了五分

之一。此草案研擬會議的召開,其目的是為1990年12月精神衛生法的公佈鋪路。

二、精神醫學生涯

文學素質為專業生涯奠定基礎

第三節 精神醫學生涯

Page 11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五章

精神醫學教育

115

我對文學的興趣啟蒙得很早。讀大橋公學校五年級時的「南部旅行的隨筆」在校刊

上刊登。北一中三年級時,「見送大哥」再獲作文老師的讚賞並受推薦。台大豫科時寫下

的〈永遠之春〉、〈希望的黎明〉及〈芝蘭之契友〉三首詩皆受多人的肯定。1937年祖父

的逝世激發我學醫、從醫的念頭,只是當時尚未清楚自己的路向。1939年一次盲腸開刀的

經歷,使我有機會思考自己可能不適合外科、執刀診治。漸漸地我認識到自己個性上的文

靜,認定自己將走內科的路線。偶然機會在同學無意的安排,再加上文學素養的影響下,

我轉向精神醫學,並終生為此範疇努力著。

一、助教前後期(1945.8~1948.10)

1946年2月為籌辦性病展覽會,我到神經精神科醫務室蒐集精神科病歷的相關資料,

並因此結識了黑澤良介教授及莊鶴齡護士。沒想到這樁「無心插柳」的經歷反而啟發原來

志在內科的我對精神醫學的興趣,並因此走向精神醫學的臨床與研究工作。醫學院第三年

的課程結束後,我於1946年7月開始為期一年的臨床實習。1946年10月為瞭解精神疾患罹

病情形,以推動全省的心理衛生工作,而有在台北市附近村落進行精神疾病發生頻度之實

地調查研究工作。當時被納入研究對象的有木柵(1946年10月)、新埔(1947年)、安平

(1948年)。我有幸投入這項後來為世界精神醫學界所矚目的台灣三個地區精神疾病流行

病學調查研究,這個經歷不但幫助我開始接觸學術研究的風氣,也促使我思考在精神醫學

的臨床診治之餘,也要在學術研究上有所努力。1947年7月我自台大醫學院畢業。

二、轉變時期(1948.11~1952.1)

1948年12月因治療上的意外,我到台大理學院心理學系專心深造精神病理學,不但因

此認識了鄭發育教授,也在無形中成了台大精神科與台大理學院心理學系的橋樑。其中最

具體的成果,是兩方協力合作以羅爾夏測驗法分別對台灣的原住民:排灣族(1949年)、

賽夏族(1950年)及阿美族(1951年)做人格分析研究,之後並以英文發表〈排灣族與

平地人之比較研究 用羅爾夏測驗法〉(1952年)、〈賽夏族性格之研究 用羅爾夏測驗

法〉(1958年6月)及〈阿美族與其三村落之羅氏測驗人格分析〉(1958年11月)等三篇

論文,我尤其想念第一著者鄭發育教授誠懇的學者風範。

1949年12月我和幾位談得來的同學籌辦光和綜合醫院(簡稱光和),由我擔任院長。

1951年12月光和由城中區信陽街搬遷至萬華康定路。1951至1952年台大神經精神科林宗

義主任出國期間,指定由我代理他講授精神醫學課程。記得當時在教學上,我把國語、台

語、英語、日語、德語,像「什錦麵」一樣全部混在一起。現在想起來覺得好笑,但在當

時這種難堪心情的背後所呈現的,其實是時代與環境的變遷所帶來的語言適應問題。尤其

Page 11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1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當時正值台灣光復之初,大陸文化入主台灣,衝擊在地人的生活,政府下令全國人民以官

方語(北京話)為主要語言,日語成為老一輩人們私下的通用語,台語遭禁。

三、動態時期(1952.2~1955.4)

台灣早期的精神醫學主要是受德國精神醫學描述性治療法的影響,在臨床與研究上著

重敘述患者的症狀、思考與情感反應。但1951年8月兼任講師時,教學方向已受到美國精

神醫學的影響,漸漸轉變為動態性精神醫學。1952年3月一位女性病患之症狀,引發我以

「麻醉分析」對她進行精神動態治療,結果患者的癒後情況相當良好。這個成果不但成為

我教學上相當可貴的資料,也是我做為精神科醫師初期成功的例子。1953年林宗義主任回

國後,我開始為出國留學做準備。次年3月我以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的身分,進入麻州

州立醫院擔任B-Ⅲ病房主治醫師,並幸運地跟隨Dr. Hyde和Dr. Semrad兩位教授的指導,

開啟我走向團體治療之路。進修期間最大的收穫,是觀察到精神科病房次團體的形成,並

順利在該病房推展團體治療活動,使得該原被定位在「監禁病房」長達25年之久的病房,

於此研究計畫結束時被改為「開放病房」。

四、留學後期(1955.5~1958.7)

1956年11月留學歸國後,我繼續擔任光和院長,並於次年7月在錫口療養院實施團

體治療,將在美國所學應用在本土的精神病院。1957年10月我重回台大擔任神經精神科

主治醫師,與林憲、葉英堃兩位醫師成為特殊的台大精神科三人組,並於11月份起因台

大建教合作計畫,擔任台中救濟院附設的靜和醫院顧問長達12年多。另外,我也協助於

1956年4月成立的台大醫院作業治療部之發展,並負責病房分組指導討論會(supervisory

conference)。1958年起,我對台大護理系講授「心理衛生學」。

五、重回台大初期(1958.8~1961.10)

1959年7月我在生物精神醫學上有重大的發現。一位原先被診斷為慢性精神分裂症的

婦女,經過我的診斷、檢驗後,發現她的主要病因是由甲狀腺機能低下所引起的粘液水

腫,呈現精神疾病的狀態。這發現對於瞭解甲狀腺病變的併發症,可說是非常重要。

1959年8月我以在美國留學時所作的研究論文(精神病患者於病房內所處位置之意

義)通過核准,擢升為台大醫學院的講師。1960年2月經由黑澤教授的推薦,我以〈Group

Therapeutic Development of Natural Patient Subgroups on a Mental Hospital Ward〉(在精

神醫院病房裡自然形成的病患次團體經過團體治療之演變發展)這篇論文榮獲日本三重大

學醫學博士學位。1961年3月5日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正式創立,我被推選為理事。

Page 11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五章

精神醫學教育

117

六、講師時期(1961.11~1965.1)

1962年12月我在由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生化科和台大神經精神科,聯合對台北兒

童心理衛生中心門診智力缺陷兒童所做的普遍尿氯化鐵測驗中,發現一位個案的真正病因

其實是苯酮尿症,是由血親通婚造成的。這類病導致的智能不足經由研究發現,若早期發

現就有治癒的機會。這項發現與1959年的黏液水腫個案皆是我醫學生涯中的兩大成就,其

醫療成果不但分別發表於1960年9月的台灣醫學會雜誌,以及1964年4-6月的中華民國小兒

科醫學會雜誌,也深刻影響日後我在精神疾病的診治上,極注重生物因素的探究,絕不輕

忽患者生理方面的檢驗。

1962年我把在美國州立醫院的研究經驗以英文撰寫出來,這篇以〈Therapeutic Effects

of Spontaneous Patients Subgroups Formed on a State Hospital Ward〉為題目的論文榮獲國

際團體心理治療雜誌的認同並刊登,不但對我的研究學習是一種肯定,同時也鼓舞我日後

繼續向國際雜誌投稿。1964年8月我通過審核,升等為台大醫學院的副教授。1963年12月

基於台大建教合作的理由,我奉派前往省立高雄療養院擔任代理院長三個月。

七、副教授前期(1965.2~1968.4)

1965年2月林宗義主任赴瑞士日內瓦擔任世界衛生組織醫務專員時,我被聘為代理主

任,直到1966年2月將主任一職交給林憲副教授。一年一個月的代主任工作中,為了協助

病人早日回復社會生活,我經過醫院主任會議的同意,於1965年6月在台大神經精神科正

式設立日間留院治療規則,並將作業治療及團體治療列為日間醫院的主要治療項目。

1966年7月由林宗義教授的奔走籌劃,我國得以代表遠東國家,參與日內瓦世界衛生

組織所主持,於九個國家進行的「精神分裂病國際性嚮導研究」(簡稱IPSS),至1972年

6月為止為期6年。IPSS第一期計畫(1966-1967)台灣方面由台大莊明哲醫師和我共同擔

任研究主持人,實施25名個案的預備調查。1968年4月至1969年6月我們蒐集127名精神病

患者及10名憂鬱性精神官能症患者,於1970年4月至1971年6月進行兩年追蹤研究。

1967年11月我被推選為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四屆理事長,任期兩年。

八、副教授中期(1968.5~1971.7)

於1966年至1972年擔任IPSS台灣研究主持人間,我參加了十次研究人員會議,有三

次在日內瓦舉行(1966年7月、1967年5月、1967年11月)、丹麥阿胡斯(1966年7月)、

英國倫敦(1967年5月)、哥倫比亞卡利(1968年7月)、台灣台北(1969年5月)、印度

亞格拉(1970年11月)及美國華府(1967年6月、1971年11月)。

Page 11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1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1971年1至7月我受邀擔任美國東西文化中心資深專家及夏威夷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研

究員,致力於學術研究,與外國學者討論、並參與各國學者的研討會。

九、副教授後期(1971.8~1974.10)

1971年11月參加在墨西哥舉行的第五屆世界精神醫學會(WPA),並於會中發表

〈Day hospitaliz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rehabilitation in the community〉論文,此文於同

年被收錄在〈Excerpta Medica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第274期中(297-301頁)。

1973年4月我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第二屆精神藥物研討會中發表〈85名精神分裂並患

者之兩年追蹤研究〉。有關IPSS的研究報告分別於被收錄在1973年〈WHO IPSS Volume

1〉中,1979年的〈Schizophrenia:An International Follow-up Study〉中。

十、教授初期(1974.11~1978.1)

1974年我以在東門國小做團體治療的實施經驗,寫成的英文論文〈Group Therapy

with Predelinquent Schoolchildren in Taipei〉申請審核,獲得肯定而擢升教授。教授初期

的生活著實忙碌,除了有研究工作外,我還接下神經精神科主任、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

會理事長的職位,並出國開會、發表論文。

A.研究工作:1)1975年1月至1976年6月透過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的資助,IPSS

七年追蹤研究順利進行。1975年9月〈The Medical Journal of Malaysia Vol. XXX〉收錄

IPSS的研究報告〈A two-year follow-up study of 85 schizophrenics〉(88-92頁)。2)1975

年4月至1976年3月,台大醫學院神經精神科接受北市府委託,以一年的時間,從事「台北

市民精神疾病實態調查專案研究」,由林憲醫師承擔研究主持,我協同研究。該研究報告

〈貧民精神科病人之分析〉於1976年7月分別刊登在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第二卷

第二期(37-44頁、45-51頁)及第三卷第二期(31-41頁)。3)1975年7月我在中華民國

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上發表〈畏寒症五例報告〉,張燕惠、林憲醫師為共同著作者。

B.神經精神科主任:1975年8月我升任為台大神經精神科主任,任期五年。在我任職

第三年,我取得同仁的共識,設置精神復健小組,並於1977年7月至1979年6月在中華民

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與台大醫院的贊助下,籌辦台灣第一個精神科病友的「保護性工

作站」實驗計畫,為期兩年。這個計畫帶給我的最大安慰,便是喜見「康復之友協會」於

1984年7月成立,使精神病患回歸社會的需要更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

C.醫學會理事長:1975年11月我再度被推選為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而

且連任兩次,任期六年(第八、九、十屆,直到1981年11月)。

Page 11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五章

精神醫學教育

119

D .國際會議:1 9 7 7年8至9月我參加在溫哥華舉行的世界心理衛生聯盟(簡稱

WFMH)會議及在檀香山舉行的第六屆世界精神醫學會大會,並於會中發表論文。

十一、主任前後期(1978.2~1981.4)

1978年10月我與台北市衛生局正式簽約,推行台大與市療的建教合作並被聘為顧問,

此合作計畫培育了不少日後優秀的精神科醫師。

1980年起我開始拓展專業上的國際關係。首先是該年5月太平洋環地區精神醫學學院

(簡稱PRCP),此學院會議是給資深精神科醫師參加的聚會在馬尼拉成立,首屆主席為

Baltazar V. Reyes,我是第二屆主席,統籌承辦預定在1982年舉行的PRCP首屆學術研討

會。

我的研究有:1)「強迫性精神官能症患者以雙秘實驗方法服用Bromazepam 之效

果」(1979年3月);2)「中國書法在精神科職能治療中所顯示的診斷及治療性意義」

(1979年4月);3)「門診精神官能症患者與邊緣性精神分裂病患者之團體心理治療」

(1979年7月);4)「精神科日間留院功能之探討」(1979年7月);5)「毒扁豆鹼

(Physostigmine)對中樞性抗膽素能症候群之療效3例症之臨床經驗」(1980年7月)。

1980年7月份我卸下主任一職,8月份台大神經精神科終於在我的努力下分立為兩科,

而我也成為台大神經精神科的末代主任。

十二、理事長忙碌期(1981.5~1984.7)

擔任主任的後半期,由於身兼數職籌備PRCP首屆學術會議、統籌中華民國神經精神

醫學會廿週年紀念大會,再加上促成神經精神科分立一事,在身心俱疲、壓力沈重的情形

下,原本已罹患白內障、視力減退的雙眼所承受的壓力幾乎瀕臨極限。1981年6月我聽從

眼科主治醫師洪伯廷的診治,接受右眼白內障手術。手術後次月我便赴日本千葉市參觀國

立精神衛生研究所。

1982年4月首屆PRCP學術研討會在台北圓山大飯店召開,我擔任大會總負責人,主

題是「太平洋地區國家之心理衛生服務及精神醫學教育」,與會者77名,分別來自9個

國家。此研討會自1982年於台北舉行第一屆以來,陸續在漢城(1984年)、京都(1986

年)、香港(1988年)、洛杉磯(1991年)、上海(1993年)、福岡(1995年)、聖地牙

哥(1997年)、漢城(1999年)、墨爾本(2001年)舉辦第二至第十屆的研討會,其中我

祇在第三與第八屆缺席,出席率達80%。PRCP 結束後再次住院治療左眼白內障。

Page 12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2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1983年4月我被推選為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第七任理事長,除積極推動北中南的心理衛

生研討會外,還參與「精神衛生法」(原「心理衛生法」)的制定過程。

1983年8月我進入教授休假年。雖是休假中,我仍積極處理心理衛生協會的各項事

務,並積極參與每次的理監事會議。同年12月

起,我開始忙著為休假年的下半段欲前往美國

洛杉磯大學(UCLA)擔任客座教授做準備。

1984年1月至7月我受邀擔任美國洛杉磯加州

大學神經精神醫學研究所客座教授,不但增進

我的專業知識,也使我的專業基礎更深更廣。

1984年7月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成立,我被推

選為常務監事,並擔任此職務24年至不能再任

職為止。

理事長忙碌期我完成的研究計畫有:1)1981年11月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以

下簡稱國科會)終於核准贊助老年人精神醫學研究計畫,我遂開始從事主題為「台北地

區兩所公立老人院居民精神疾病罹患頻度及心理衛生狀況之研究」工作,由我做研究主持

人,在科內資深同仁林憲、林信男、李明濱三位醫師的協助下,一起參與為期一年的調

查工作。1984年7月我們將此研究成果寫成四篇論文:〈魏氏成人智力測驗及班達完形測

驗運用於老人院居民之探討〉、〈台北地區兩所公立老人院居民精神疾病罹患頻度及心

理衛生狀況之研究〉、〈老化及癡呆之腦電圖〉、〈老人院居民精神疾病盛行率及兩年

自然病程之研究〉,除第二篇屬國科會補助的專題研究計畫報告外,其餘三篇刊載於中

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專刊第1號。2)〈Derealization Syndrome and the Outcome of

Schizophrenia:A Repor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Pilot Study of Schizophrenia〉(1981年,屬

IPSS研究)。3)〈台灣之男性同性戀患者35例之臨床研究〉(1981年11月)。4)1982年

6月,我和台大精神科同仁合力籌劃,將1979年4月至1980年12月分別登載於「當代醫學雜

誌」之無器質性變化精神病個案20例,綜合起來編輯成為《臨床精神醫學病案討論第一集

功能性精神病》(當代醫學雜誌社出版,1990年再版)。這20名個案記錄是由住院醫師提

供,陳俊鶯醫師9例、陳永成醫師5例、蔡茂堂醫師3例、李明濱醫師2例、陳喬琪醫師1例

分擔負責描述其對白、家族史、個人史、現在病史、住院前後的臨床檢查、護理觀察、家

族互動、心理測驗、職能治療觀察、住院過程及治療臨床討論、結語及參考資料等。5)

1982年7月我和相關同仁完成〈Lorazepam 與Chlordiazepoxide之雙祕交叉研究〉(屬精神

藥理學,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第8卷第2期)。

中南部精神院所第8屆聯誼

Page 12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五章

精神醫學教育

121

十三、建教合作期(1984.8~1987.10)

教授休假年結束後,我緊接著於同年7月接下為期三年的桃療復健研究,並於1985年

因台大建教合作計畫,受邀前往擔任省立桃園療養院院長兩年(1985.4-1987.7),除持續

已展開的復健研究計畫外,還發行《桃療醫訊》。1987年10月,我參加首屆於日本東京舉

行的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學會之第一屆太平洋環地區學術會議(簡稱PRRC)。

1984年7月至1987年6月間,我所從事的專題研究主要是由台灣省政府衛生處贊助的

「慢性精神病患可予治療之再評估以及可行積極復健方案之探討」,研究結果五篇分別刊

載於1)《台灣省衛生醫療機構醫師醫學研究報告彙刊》:〈慢性精神病患可予治療之再

評估以及可行積極復健方案之探討 初步報告〉(1986年6月)、〈慢性精神病患可予治

療之再評估以及可行積極復健方案之探討 第一年報告〉(1987年6月)以及〈慢性精神

病患可予治療之再評估以及可行積極復健方案之探討 第三年報告〉(1988年6月)。2)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3卷第2期(17-25頁):〈慢性精神病人復健潛能與工作適應的

關係」(1987年6月)。3)《中華精神醫學》第3卷第4期(205-218頁):〈復健訓練對

慢性精神病患的療效〉(1989年12月)。在訓練團體方面,1984年8月17日起我於桃療帶

領同仁為期三年的精神動力團體(143次)和心理演劇團體(105次,後來改為病患的演劇心理

治療之督導團體),這兩組工作人員成長團體成員共30名。

十四、國科會研究期(1987.11~1991.1)

1989年5月我前往舊金山參加亞洲精神醫學研究會議,並在會中發表論文〈Current

Research on Schizophrenia in Taiwan〉外,其餘大部分時間都忙著國科會的研究計畫。

1. IPSS廿年追蹤研究:1987年7月,國科會贊助,展開了IPSS廿年追蹤之專題研究計

畫,由我主持、胡海國醫師協同主持。這項為期三年的研究計畫,成果分別於1988

至1989年以(NSC77-0301-H-002-13)、(NSC78-0301-H-002-33)及(NSC79-

0301-H-002-35)等國科會編號公諸於世。

2. High E. E.研究:1990年11月至1992年10月承接兩年國科會研究計劃「精神分裂

病住院患者家屬外顯情緒(expressed emotion,簡稱E. E.)與患者預後關係之研

究」,由我主持,李明濱醫師任協同主持,研究探究精神分裂病患家屬的態度與

患者預後的關係。此計畫分別於1991年、1992年以(NSC80-0301-H-002-42)及

(NSC81-0301-H-002-520)等國科會編號呈現研究成果。

3. 其他研究:這段期間我從事的研究尚有:a)與胡海國醫師合作的有關飲酒問題之

Page 12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2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研究,研究成果分別於1989年以〈飲酒問題之描述性研究:在一個山地鄉嘗試〉

及〈A descriptive clinical study on alcoholism〉為題刊載於〈中華精神醫學〉第3

卷第4期(頁219-232)及第3卷增刊一期(頁16-22);1991年以〈Alcoholism:

An emerging mental health problem in Taiwan〉為題登載於《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第5卷第1期(頁1-9);1992年以〈A typology of alcoholism in Taiwan aborigines:

A study on evolving process of community cases〉刊載於《Psychopathology》第25

期(頁311-318)。b)關於IPSS的相關研究尚有〈史迺德首級症狀與精神分裂病

之診斷〉,於1987年6月刊載在中華精神醫學第1卷第2期(92-102頁),以及〈A

comparative study on schizophrenia diagnosed by ICD-9 and DSM-III:Course, family

history, and stability of diagnosis〉,於1988年刊載在《Acta Psychiatr, Scand》(87-

97頁)。

十五、台大醫學院退休前後期(1991.2~1994.4)

1992年7月我被推選為財團法人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第四屆董事長。同年我參加於

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的「Psychotherapy for the Chinese」研討會,在會中發表四篇論文,

於1993年出版。這四篇論文分別是:〈Application of storytelling and puppet-playing in

group therapy with schoolchildren in Taiwan〉(P.107-119);〈Applic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n psychiatric occupational therapy〉(P.121-133);〈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psychodramatic treatments in comparison with interview group psychotherapy for Chinese

psychiatric patients〉(P.135-143);〈Structured family interviews arranged for psychiatric

cases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P.145-156)。

1993年2月自台大醫學院退休前,我的工作重心已轉移到士林地區青少年心理衛生中

心的籌設。為使這個心衛中心有健全的醫療網路,我於1992年9月、1993年3月分別與台

1993年6月26日光智心衛中心成立 光智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

Page 12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五章

精神醫學教育

123

大兒心、818醫院(三總北投分院)商談建教合作事宜。1993年4月12日光智心衛中心開始服

務,並於同年6月26日舉行開幕禮,當時行政院衛生署張博雅署長還蒞臨指導。光智心衛

中心夜間門診的設置,直到今天仍是全台灣唯一有此功能的私立社區服務機構。

1993年9月我國主辦第三屆PRRC,由我擔任大會會長,於台北市圓山大飯店舉行,

這是我承辦的第二場國際性會議,我擔任PRRC主席職務直到1995年卸任。1993年10月起

2年間,我在烏來鄉開始原住民三個國中學生團體的輔導工作,團體成員31名。

十六、光智心衛中心董事長時期(1994.5~1997.7)

1994年12月,在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底下運作六年多的團體心理治療研討小組終於

成立成為學會,我被推選為首屆理事長,任期三年。1995年6月光智心衛中心出版《陪伴

孩子快活地成長》心理衛生講座第一冊,分送各機關學校以及里長們,希望藉此推廣社區

的心理衛生工作。1995年11月起1年7個月間,我在台北市士林地區由國中學生組成的三個

團體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團體成員30名。我將此治療結果與原住民學生之經驗相比較,於

1999年9月在東京都府中市舉行的IAGP第四屆PRRC發表,而引起不少反應。

十七、推展學校心衛工作期(1997.8~2014.10)

1999年10月至1999年12月我開始以台北市士林地區為主,對小學及國、高中老師實

施「台北市教師心理演劇技巧訓練及經驗分享團體」,分初階班三組及進階班兩組,參與

人數共61名。1999年12月我再度召開教師團體初階班第四組,2000年11月結業,我的專業

使命漸漸轉移至學校的心理衛生工作,迄今此一教師團體訓練仍持續進行中。

感謝

回顧我的專業生涯,首先要感謝的是黑澤良介教授。雖然1946年年初認識他,同年年

底他便因日本戰敗被遣送歸國,但短短時間內他在專業上的指導及臨床工作的態度示範,

他的風範與學識對我影響深遠。他對台大精神科的建立功不可沒。甚至中華民國神經精神

醫學會的建立,都要追溯到他在台期間熱心投入集談會,才有後來台大精神科與其他醫院

同仁聯合舉辦的精神醫學討論會,奠定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創立的基礎。

我要感謝的第二位前輩是林宗義教授,雖然他和我的年齡相差不到三歲,但在他就任

台大神經精神科主任後約20年間,我多方獲得他的引導,才有今天的成就。1)1947年我

撰寫畢業論文〈阿地弗林(Atebrin,治療瘧疾之藥物)對健康人之精神工作能力的影響〉

時,林宗義先生以講師身分對我的論文多方指導、校閱。2)給我機會於1948年底專修

精神病理學。3)1950年林宗義主任在出國後,大膽地讓沒有教學經驗的我來代理他傳授

Page 12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2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精神醫學課程,使我因此萌生教學上的興趣。4)1953年他進修回國後,鼓勵、協助我到

美都樂波麗旦州立醫院以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的身分進修。5)1957年我留美歸國後不

久,林鴻德醫師赴高雄醫學院擔任精神科主任,林宗義主任主動邀請我重回台大,接替林

醫師主治醫師的職位。6)1965年林宗義主任出任WHO精神衛生單位之醫務官員時,特別

指名我代理主任一職。7)1966年至1972年,林主任爭取讓台灣能參與IPSS研究,並指名

由莊明哲醫師和我擔任台北地域調查中心的共同研究人員。林宗義前輩可說是光復後台大

神經精神科的創始者,感謝他於1947年力爭林慶修、黃國華和我三名同時進入台大成為助

教,協助開拓、建立母科,及後來優秀人才的接棒、承傳的志業。

在我從事精神醫學的生涯中,兩度獲贊助出國的經歷也讓我心懷感恩。第一次是1971

年我被邀請擔任美國東西文化中心資深專家及夏威夷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這是在

人類學家Dr. William P. Lebra之「亞太地區文化及心理衛生」規劃下,以東西文化中心的

開放獎助計畫(open grants program,主任是Dr. Herbert D. Long)之名義提供經費。我每

個月領取1100元美金,資助時間為半年。第二次是1973年4月23至28日,羅氏遠東研究基

金會贊助我前往馬來西亞參加第二屆「精神藥物治療」遠東地區研討會。

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我從林憲教授手中接過來的兩個職務。第一是國立台灣大學醫

學院神經精神科主任,原本我的任期應為六年,但因1980年神經精神科分立的緣故,我

提早卸下主任一職。第二是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的職位,這是我第二次擔任此

要職,而且一接手便連任三屆,成為該理事會任期最長的理事長。在此對我擔任理事長八

年間神經科陳榮基醫師出任總幹事,一切的協力合作再表最深感謝。另有兩名總幹事也是

我要在此深表謝忱的,他們分別是我被推選為太平洋環精神醫學院下屆主席(President-

Elect)及第二屆主席時(1980-1984年),擔任總幹事的簡錦標教授,以及我就任中華心

理衛生協會第七任理事長期間(1983-1985)扶助我的總幹事宋維村教授。

1975年是我專業生涯中很重要的轉折點,當時我甫從醫學院畢業28年,承擔母科與神

經精神醫學會的重責大任,對我可說是極大的挑戰。感謝家人的鼓勵與陪伴、前輩的指教

以及同仁的支持與協助,使我得以在這兩方面都有所成就,能造福後進與社會大眾。

三、心理衛生與精神動態

心理衛生領域—「健康」的真諦

Page 12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五章

精神醫學教育

125

追求健康幸福的生活也是天賦的人權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o r l d H e a l t h

Organization,簡稱WHO)對「健康」所下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只是沒有疾病,而應是

個人在生物學上、心理上、社會上保持最理想的狀況。」然而,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我發

現大部分的人都忽略生活、環境因素的重要性,而以為祇要藥物治療就好。以罹患肺結核

的患者為例,也許要抵抗結核病細菌有特效藥可服用,但患者若是生活習慣沒有做調整,

仍是太緊湊,例如為了改善經濟能力而想多賺點錢,以提高生活水準,以致太過勞力辛

苦,忽略了對豐富營養與新鮮空氣的攝取,那麼即使服用最好的藥,其預後情形仍會受到

影響。因此,除了醫療上的處遇外,患者如何在生活各方面加以配合,是欲得健康的人絕

對不可漠視的一環。

心理衛生的三級層面

心理衛生領域涵蓋三級層面:1)首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精神疾病之預

防,目的在促進保持心理健康。2)次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精神疾病之治

療,目的在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後遺症。3)第三級預防(tertiary prevention)-精

神疾病之復健,目的在促進患者恢復健康,避免慢性化,使所殘留的精神缺陷減低到最低

程度。因有精神醫學及團體治療的臨床、教學與研究經驗,我對次級預防至第三級預防有

較深入的瞭解,目前我則進一步想探究首級預防。

舉例來說,一位我曾主治的21歲男性大學生,臨床上對他的診斷為焦慮症。雖然他

大學聯考前感到有壓力,照常理說,考取大學後焦慮症應該有所減輕才是,但他卻無明顯

的改善。問他壓力何在?他談到壓力來自父母的期望:要唸好大學、成績優秀、孝順父

母。個案訴苦說:「是父母要生我,又不是我想要來到這世界。我出生時什麼都不懂,自

己也沒有生存能力,為人父母者當然有責任養育孩子。扶養我是他們的義務,怎麼反倒要

求我必須回饋?我好不容易考進大學了,現在又要我表現好成績。」個案因為心生不滿,

而不願繼續認真唸書。他同時還有附帶的想法,就是不想結婚生子。他認為孩子身體健康

與否、智力是高是低都是未知數,他怕照顧不好孩子,導致孩子不健康。對此個案我的治

療方向著重在:1)由個案如何與同儕和睦相處,幫助他瞭解其實他的同學在生活中也體

驗許多困難。2)一方面幫助個案瞭解如何接納父母,一方面請社工師協助個案的父母不

要給他太多的壓力。3)幫助個案學習如何與老師、社會人士彼此適應;這是針對此個案

而做的次級與第三級預防。在首級預防可做的努力,一方面可針對為人父母者協助他們:

1)無條件地關照兒女,無須給予孩子太多的壓力。2)著重建立圓滿的親子關係之建立,

不需要求兒女以孝順來回饋;另一方面則幫助個案學習如何接納人類存在之「此時此刻」

(here and now 存在主義觀點)的意義。

Page 12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2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存在因素」—團體治療療效因素之一

在團體治療師雅樂姆(Irvin D. Yalom)研發的團體治療療效因素(Therapeutic

Factor)中,第十二項「存在因素」包含五個向度,依照治療團體成員對團體療效評估的

結果來排列,其重要性由最大至最小為:1)認識到人生有時是不公平與不公正的。2)認

識到人究竟無法逃避人生的一些痛苦與死亡。3)認識到無論我和其他人有多親近,我仍

必須單獨面對生活。4)面對我個人生死的基本論點,並因此能夠活得更誠實,而且比較

不會被瑣事糾纏。5)瞭解到無論從別人身上得到多少引導和支持,我終究必須對自己的

生活方式負責。根據團體治療療效因素的研究顯示,我國的精神疾患比外國的精神疾患更

重視此「存在因素」,而這是中國人處世態度的共同點。

心理治療層面

一般說來,最深入的處遇是治療者採取間接的態度實施的動態性治療。特別是當個案

有個人、家庭問題時,治療者往往會以動態性分析做為參考。例如,1952年一位女性病患

因為對個人價值感、性別認同以及與家人互動上有障礙等症狀,而引發我以麻醉分析對她

進行精神動態治療。其次,以允許性的態度治療個案的處遇是把焦點放在人際關係,由個

案的人際關係趨向開始介入,所強調的是個案的社會朋友關係。第三,介入層面較淺的處

遇,是屬於以日常生活為範疇的支持性治療,其含意比較是鼓勵性的。我較為關心的是自

治團體(self-help group,如康復之友)趨向的輔導,鼓勵病友參加與自己有同質性的團

體,這個層面目前已逐漸在心理輔導的處遇上佔有重要的一環。上述的四個層面,不管治

療者採取何種方向,都需要依賴醫病關係的建立方能有效地進行。

精神動態整合—個人經歷

不祇是精神疾患在接受診斷及治療時需要藉由瞭解其精神動力狀態,即使是正常人也

需要經過精神動態的分析,來瞭解自己的成長過程,並與家庭、社區有適當的調適。唯有

兼顧個性與環境因素的整合,才能使一個人適應社會生活的各種條件。在哈佛大學進修期

間,我雖然沒有經驗過系統地接受心理分析,但藉著分析自己做夢的內容,我也間接地瞭

解自己的個性。以精神科醫師的身分來分析自己,其實也是相當重要的學習。

我出生在經營營造廠的家庭。家裡六個兄弟姊妹之中,我是中間兒,上有兄姊、下有

弟妹。印象中我們在父母的經濟、教育、扶養照顧下,並無明顯的衝突,感覺上是彼此相

容地長大成人。由於小時候父親對我適時適當地處罰,使我與哥哥的關係能調適得當,這

對我是極其關鍵性的影響。雖然我與大我一歲半的姊姊同時讀幼稚園、接受小學教育,但

姊姊接受了傳統女孩子的角色,協助家事的運作,勤勉地幫助母親。小弟出生後不久我即

Page 12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五章

精神醫學教育

127

就讀幼稚園,使我們彼此間的競爭心理不致出現。我是在男女分班的學校制度下接受小學

教育,因著木村家教老師的影響,我的功課一直保持在第三名,而不致像第一、第二名的

同學常常無意中得忍受競爭心理的衝突。

小學時期我在性別認同上,也許受到名字較為女性化的影響,我在男子氣概的表現

上不怎麼清楚。但在與大哥一起練習棒球的過程中,加上跑馬拉松時的耐心與毅力的鼓舞

下,於中學時代我的男性認同意識逐漸顯明出來。讀了北一中以後,也許受到自動自發性

與文學素養的驅使,我對功課的向上心增強不少。由於家境不錯,很幸運地在求學過程

中無須考慮學費、日用品的支出,並可適當地購買學習用品。成長中應該得到的東西都

不虞匱乏,雖然高等學校的考試失敗,但後來考進剛創立的台大豫科與既存的一般高等

學校風氣不太相同,使我較有自行發展的可能性。豫科時代創作的三首歌的歌詞,後來

皆被配上編曲,使我心理得到滿足,對我成長的助力也相當大。由於有適當的昇華作用

(sublimation)-文學創作、人際關係相依的培養與手足和同儕間的互動、以及個性上中

庸的傾向-成長背景與學習環境等的影響,使得我日後在社會適應上沒有太大的問題與困

難。其次,這些在成長過程中的實際體驗,也影響我日後在精神醫學中的臨床與研究。

相依與中庸(Interdependence and Moderation)

1979年至1980年台大神經精神科為尋求貝氏互動過程分析(Bale RF, Interpersonal

Process Analysis,簡稱IPA)應用於團體心理治療的實際狀況,並尋求美國一般小團體常

模應用於中國之可行性,而進行一次門診患者之團體心理治療。(參考「會談式團體心理

治療過程之評估:貝氏互動過程分析」,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第七卷第二期,

1981年7月)。貝氏的IPA是一種評估團體互動的客觀方法,做法是將團體成員加以編號,

並將團體成員彼此間之所有語言與非語言互動歸納為12類,依成員所發出與接受的各類互

動換算為百分率,並以每類互動百分率之多寡求出該團體中間三分之一成員百分率之上下

限,稱之為「中間域」,每一成員在該類互動之百分率若不在中間域內,則給予某特定軸

向值。軸向分為三類:(1)上下軸向:代表該成員在團體中的地位與權力;(2)正負軸向:

代表該成員與其他成員的感情關係;(3)前後軸向:代表該成員對團體目標所付出之努力

與投入。一般小團體的發展中,各成員由下負後方,向上正前方呈螺旋狀帶狀分佈,各成

員在此螺旋梯上努力往上爬,故又稱為「社會階梯」(social ladder)。實驗結果我們發

現軸向位置逐漸穩定且接近中心零點(中庸傾向)之患者的症狀改善最為明顯。

1993年IAGP第三屆PRRC由台北主辦時,我以主席身分提出〈Interdependence and

Moderation in Group Therapy〉(團體治療中的相依與中道)做為該會主要論題(main

Page 12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2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theme)。我在專題中即以上述IPA原理解析中道現象之動態性,並強調應避免團體互動中

所引發的極端結果。具有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是我們中國人內含的氣質特徵,可以較為量

化的團體過程來解釋。我認為所謂的「相依」包含個人的自主性和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互賴

存在於人際關係中,而「中道」是精神的內在運作,經由內外相應可以逐漸達到統合的境

地,這才是團體心理治療的主要方向。

另外,大會中也有五位專業人士提出有關的論文:1)第四屆IAGP主席Dr. Malcolm

Pines(英國)〈Psychodynamic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cept of“Between”〉。2)第

六屆IAGP主席Dr. Grete Leutz(德國)〈Interdependence and Moderation in the View

and Practice of Psychodrama〉。3)IAGP第一屆PRRC主席Dr. Takashi Yamaguchi(日

本)〈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vivors of Atomic Bombing in Hiroshima:

Interdependence and Moderation Manifested in the Small Group of Such Survivors〉。4)

第十一屆IAGP主席Dr. Sabar Rustomjee(澳洲)〈From Phobic Anxiety to Moderation

andInterdependence〉。5)日本東京御茶之水大學Dr. Yoshiko Kuroda, 〈Interdependence

and Independence:Multipl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lations in Psychodramatic

Situation〉。他們分別從動態性心理治療、心理演劇自發性場景中的互動、廣島原子彈事

件倖存者團體成員的心理特徵、恐懼焦慮症患者之分析趨向的團體心理治療、以及心理演

劇中的人際關係發展等各方面來探討「相依與中道」這兩個要素與人類心理健康的相關

性。由研討會的熱烈討論中,我可以體會到人際間的相依不過份依賴別人,也不要太過強

調獨特分立,及中道人格特性不要偏於極端是心理衛生領域中,大家應該探求的方向。

第3屆PRRC大會在台灣舉行

Page 12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六章

學協會團體

129

一、醫學會成立

1946年黑澤教授返日後的兩年,基於各樣因素,集談會聯合討論的活動一直都停頓

著。集談會停頓,可歸因於先前集談會的成員是以黑澤教授為中心,一旦少了領導人物,

這個團體就難以再發展。由團體動力學的立場來看,這也表示之前半年來的聚會還沒有達

到充分團結的程度。經由我們年輕一代的居中斡旋,這個團體才開啟再結合的機運。終於

1949年1月14日台大神經精神科與錫口療養院共同舉行聯合討論會。但同年因錫口療養院

院長的更迭,聯合討論會再度遭到擱置。1950年後,因林宗義先生及台大各醫師的相繼出

國深造,聯合討論會便停辦了。直到1958年3月26日,台大、錫口及軍醫院有關神經精神

科醫師才相聚一起舉辦聯合討論會,此後經過18次的集會,各單位的交流漸漸穩定,奠定

了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創立的基礎。由光復後的台大神經精神科與錫口療養院的集談

會發展到成為全國性的醫學組織,15年間真是歷盡不少滄桑。至今仍覺應該感激當初黑澤

教授熱心紮根的努力。

1961年3月5日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正式創立,主要由神經科與精神科醫師聯合組

成,總計會員57名,前三年增加會員14名。在理監事陣容方面設有理事9名,監事3名,其

中台大醫院的會員在9名理事中約佔三分之二,為推動該學會業務發展的主力。以理監事

的平均年齡看來,理事的平均年齡為39歲,監事的平均年齡為38歲,可見要職皆由年輕人

擔任,是年輕的學會,此現象和其他學會理監事平均年齡的高低正好相反。此學會的使命

不祇在鼓勵會員個別的研究成就,也協助各機構間的共同研討。主要的學術活動為每年11

月舉行的學術演講會。此外,也與其他學術團體或社會團體,進而與政府機構配合,以期

達到充分協調及順利的發展。同時,積極爭取加入世界神經醫學會(以下簡稱WFN)及

世界精神醫學會(簡稱WPA)的組織,並於1962年加入WFN,1964年加入WPA。

台大精神科同仁中,自第一屆至第十五屆卅年間持續參加學會理監事陣容的醫師祇有

林憲、葉英堃及本人而已,但我們三人擔任理事長的任期卻有九屆之多(林憲三屆、葉英

堃兩屆、本人四屆)。

二、學會理事長

1961年3月5日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正式成立。第一及第二屆的理事長林宗義先生

第一節 中華精神醫學會

第六章 學協會團體

Page 13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3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出國不在,第三屆劉錫恭理事長不幸遭遇飛機事故身亡。1967年12月5日我被推選為第四

屆理事長。理事長職位在第三屆兩年間自台大神經精神科移到國防醫學院,但第四屆至第

十五屆,長達十二屆廿四年期間回到台大的陣容。這台大神經精神科帶領我國神經精神醫

學領域進步。

在擔任第四屆學會理事長的兩年任期中,我的主要工作是帶領學會會務與推行專題

研討會。春季和秋季各有兩次的討論會,春季討論會的主題分別是1968年的「小兒期腦

瘤」,和1969年的「自殺與心理分析」;秋季討論會則分別是1968年的「文化與精神醫

學」,和1969年的「社區心理衛生」。

此外,我在第四屆第三次理監事會於1968年6月1日舉辦時,提出專科醫師審核草案,

為此案鋪路,終於1980年年會通過精神科專科醫師制度設立案。於1969年7月30日舉辦的

第四屆第六次理監事會議中,通過神經精神醫學診斷名詞訂定案,並於同年年底發行《神

經精神科診斷名詞中英對照》一冊。另外,我致力於會費催繳,務使學會的財政健全。最

後我將年會舉辦時間改為11月,與台灣醫學會同步,以招徠更多同業人才共襄盛舉。雖然

理事長的任期僅短短兩年,但我在職務上卻未敢須臾怠職。

三、理事長六年

1975年11月繼1967年擔任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四屆理事長之後,我再度被選

為該會理事長,此時我正值台大醫學院神經精神科主任。使得我不經任何爭議而當選為學

會第八屆的理事長,任期兩年(1975-1977年)。而台大神經精神科領導中華民國神經精

神醫學的歷史也繼續維持。1977年第八屆理事長任期屆滿時,我再度當選為第九屆理事長

(1977-1979年)。之後我又連任為第十屆理事長(1979-1981年)。

擔任第八屆學會理事長所經歷之事與八年前初次擔任此職有極大的不同,此時學會已

上軌道,人事比往常繁瑣複雜,會員人數也不斷在加增之中。八年前擔任理事長時,會員

人數是96人,第八屆增加到120人,並於第九屆增加至133人、第十屆增加至143人。在連

續擔任學會理事長6年間,我還致力於充實每年春秋兩季的學術研討會。在每年十一月由

學會舉行的學術演講總會中,論文報告篇數由原來每年平均17-18題至我擔任第九、十兩

屆理事長時開始迅速累增,至1980年的年會中報告篇數增加至22篇,1981年時已增加至

33篇。論文報告篇數的增加顯示會員間有更多切磋琢磨的機會,使知識與經驗得以彼此交

流,而這正是我們樂見其成的結果。

Page 13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六章

學協會團體

131

在擔任第十屆理事長時印象最深刻的事,其一是我在1980年7月卸下台大醫學院神經

精神科末代主任。其二是我在擔任第四屆理事長時提出的專科醫師審核草案,終於在1980

年學會年會中通過,精神科專科醫師制度得以設立成案。另外,在這一屆任期屆滿時同時

也是學會滿廿週年的時候,所以我在完滿卸下職務前協助學會舉辦廿週年紀念活動及週年

慶,並促成當時學會會刊加增內容以專刊出版。在這份廿週年紀念刊中,我以理事長身分

發表〈學會創立廿週年紀念辭〉,文中我針對會員制度的變遷、理監事會的陣容、研究計

畫之推展、學術活動之推展、與國內外機構的交流及社會服務之功能等六個問題對學會做

一個回顧性的探討,也藉此讓大家認識、瞭解本學會及其過去廿年來致力的內容與目標。

回顧學會歷任的理事長,林宗義擔任第一、二屆;劉錫恭擔任第三屆;林憲連任兩

次,擔任第五、六、七屆;我則先後連任三次,共擔任第四、八、九、十等四屆理事長的

職務。葉英堃連任一次,共擔任兩屆;徐澄清連任一次,也是擔任兩屆。之後的林信男、

簡錦標、沈楚文、宋維村、莊明敏皆擔任一屆,最近一次當選的理事長是李明濱醫師。

學會中無人像我擔任理事長八年之久,尤其是後來幾屆的理事長皆無連任的記錄。也

許是現今想在這崗位上有所成就的競爭人選比往常多,又或者是目前學會的會員多,大家

希望以輪流的方式,讓不同人選促使學會的風氣常新。我可說是看著、陪著學會誕生、成

長,對它的發展有著莫大的期許,一方面因學會為本國的精神醫學界奠定良好的基礎而欣

慰,另一方面,也希望年輕同仁能在這基礎上不僅承繼舊的傳統和建樹,也開創新的觀念

和方向,並繼續致力於學會多面性的蓬勃發展。

1991年11月在學會卅週年紀念年會中,收到宋維村理事長贈送之匾額肯定,「榮任本

會第四、八、九、十屆理事長,領導本會推展會務,貢獻良多,於本會成立三十週年紀念

盛會,謹代表全體會員,敬致謝忱。」心中感念甚深。

四、醫學會年會

中華精神醫學會於1961年成立後,每年都有年會,以在台北舉行為原則。自創會至今

總計53年間,從年會中論文發表的篇數可略見其成長。1997、1998兩年的論文發表達158

篇之多,可見同仁們對精神醫學的探究與用心與日增長。

記得1998年的年會於11月7至8日在台南成大舉行,由於交通方便,與會者不少,我因

受邀主持7日下午的專題討論會。討論會的主題是「台灣邊緣型人格違常的心理治療」,

Page 13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3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由高雄長庚文榮光醫師、欣美診所楊幹雄醫師及市療劉佳昌醫師(蔡榮裕醫師出國)報告

論文(王浩威醫師缺席),榮總張凱理醫師做追加評論。與會中我回想起1991年1月在澳

洲墨爾本第二屆太平洋環IAGP的聚會情形,當時我國同仁周勵志醫師、陳尚義醫師與張

凱理醫師曾在會中發表三篇有關邊緣性精神疾患的團體治療而獲得國際同道不少迴響。7

年10個月後能重新在國內學會中提出探討十分有意義。

這次大會中一項重要大事,是11月7日上午舉行「中華民國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

會」成立大會,我代表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CAGP,第一個自中華精神醫學會底下獨

立的學會)致詞。此新成立的學會之前身,是附屬於中華精神醫學會底下的青少年精神

醫學小組,比團心小組晚成立,但其轉型過程與

CAGP由團心小組演變為學會如出一轍,彼此可說

是有著「兄弟學術團體」之緣份,對此我倍感親

切與欣慰。

1999年6月5日第十九屆第六次理監事聯席會

會議,通過學會名稱「台灣精神醫學會」;2000

年12月2日正式使用英譯名稱(Taiwanese Society of

Psychiatry)。參加2007年中華民國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舉辦第五屆 亞洲ADHD論壇

屆名 時間 理事長1 1961-1963 林宗義2 1963-1965 林宗義3 1965-1967 劉錫恭4 1967-1969 陳珠璋5 1969-1971 林憲6 1971-1973 林憲7 1973-1975 林憲8 1975-1977 陳珠璋9 1977-1979 陳珠璋

10 1979-1981 陳珠璋11 1981-1983 徐澄清12 1983-1985 葉英堃13 1985-1987 葉英堃14 1987-1989 徐澄清15 1989-1991 宋維村16 1991-1993 沈楚文17 1993-1995 簡錦標18 1995-1997 林信男

屆名 時間 理事長19 1997-1999 莊明敏20 1999-2001 李明濱21 2001-2003 李明濱22 2003-2005 陸汝斌23 2005-2007 陳喬琪24 2007-2009 陳正宗25 2009-2011 陳正宗26 2011-2013 周煌智27 2013-2015 周煌智

屆名 時間 理事長

台灣精神醫學會歷任理事長

Page 13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六章

學協會團體

133

一、協會理事長

1983年4月30日在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年會中,我被推選為第七任理事長,並於同年5

月就職。在這之前,我已從1959至1983年廿四年間,未曾間斷地擔任此協會十二任的理事。

過去六任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本身的專長傾向教育、心理和精神醫學三方面,在分配上各有

兩位,算是很平均。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原本是世界心理衛生聯盟(簡稱WFMH)的正式會員

之一,然而在1983年在WFMH的會籍上出了一些問題,因此我一上任理事長後不久,就必須

參加那一年於7月22至27日在華盛頓舉行的大會,並在會中爭取解決我方會籍的問題。這確

實是責任重大的一件事,但對我這新官來說,卻說不上是眾人因信任我而賦予我重任或者是

大家找我麻煩。最後我還是順利出席該年的WFMH大會,原因是大會認為我方一直是忠實會

員,而且是民間團體,因而去除政治因素的考量,願意使協會得以繼續保留會籍。

就任協會理事長後,因體認到推廣心理衛生概念的必要性,我在協會總幹事宋維村先生

的協助下,籌備北中南三地區的心理衛生研討會。首先是1983年10月1至2日與高雄市政府合

辦、於高雄省立療養院舉辦的「南部地區變遷社會的心理衛生與對策研討會」,希望藉此建

立、推廣心理衛生概念,並儲備專業人員。中部地區於1985年1月與台灣省政府衛生處及社

會處主辦,於省立草屯療養院舉辦「中部地區精神疾病防治醫療網之建立研討會」,這是我

在卸任協會理事長前完成的工作。北部地區在楊國樞教授擔任協會的下屆理事長時,於1986

年4月18日在我擔任該院院長的桃療舉辦「北部地區精神醫療網之建立研討會」。籌辦這些

研討會雖然很辛苦,但由於使命感的緣故,我覺得自己的付出極有價值。而研討會之所以能

達到預定目標,也多虧宋維村總幹事甘心樂意地配合,功勞最大。

在我任職協會理事長期間另一件有意義、值得紀念的事是參與「精神衛生法」(原「心

理衛生法」)的制定過程。該法的草案在本協會中是於1982年9月首次由9名有關人員組成

的草擬小組討論會後,在行政院衛生署委託下經過9個月12次的會議,在我當選理事長後不

久,於1983年5月26日擬定「心理衛生法」的初步草稿。 同年6月16日與新任理監事一起研

討,並於一週後草擬小組成員最後通過5章32條之草案內容,於1983年7月2日由本協會正式

向衛生署提出草案定稿。經過將近5年,於1988年4月「精神醫療保健法」草擬小組接納我們

提出的草案,並經幾次討論後,以「精神衛生法」定名,送至立法院審議,終於1990年12月

7日制定6章52條法案,由總統令公佈施行。雖說這份草案並非由我起始,但卻是在我手上做

了結論並上呈有關單位,所以有機會參與這項重要法案的制定,對我的意義不凡。

第二節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

Page 13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3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一、團體治療研討小組

談到團體心理治療研討小組(簡稱「團心小組」)的成立,要追溯到演劇心理治療

(簡稱心理劇)研討小組的成立。自1974年11月,我們一群投入在心理劇的有志人士,為

探究、落實及推廣此治療法,於北、中、南輪流舉行研討會,成效頗佳。後來考慮到長久

以台大做連絡處,始終沒有固定且歸屬明確的中心,於是經研討會80名會員研商後,大家

願意以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內的一個研討小組形態,來結束12年半的流浪生涯,因此於1987

年7月7日經該協會理監事會同意通過此方案。

1987年10月9日至11日團體心理治

療(Group Psychotherapy,簡稱GP)

同仁吳就君與陳若璋兩位教授、張達

人醫師、邱英翔臨床心理師及本人 參

加在日本東京兒童城舉行的第一屆太

平洋環地區GP大會,會後我們五人取

得國內亦應有GP同道之聚會的共識。

於是在1988年1月16日及3月12日兩

次,分別集合16名及12名同事,商洽

以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內的團心小組

之組織模式來開拓學術活動的具體草案。並於1988年4月21日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理監事

會時提出且被認可,得以研討小組的形態來推行GP全台灣性的臨床及研究方面的工作。

1988年5月14日在春季專題討論會後,我們舉行第一次正式會議,此後持續兩個月一次

舉辦研討會,以提高GP的知識、技巧與研究水準。並自1991年起,團心小組開始出版通

訊,及至1994年共出版了四卷23期,並於1995年改為出版會刊。

團心小組與心理劇研討小組的不同之處,不僅其所屬單位不同,精神與參與成員也

相異。心理劇研討小組的重點在於患者人際互動的改善,小組的成員從精神科醫師、社工

師、心理師到護理師等;而團心小組除支持性及人際關係性治療外,更著重於傳統、專業

上的精神動態治療研究,參與者以精神科醫師佔半數以上。

對我個人而言,自1954年至1956年兩年半期間,在美國接受GP訓練,返台後發起我

第三節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

團體心理治療小組通訊 (創於1991.2.15)

團體心理治療會報CAGP季刊(創於1995.5.31)

Page 13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六章

學協會團體

135

國的GP,並於1957年7月首先在省立錫口療養院開始GP至今,團心小組成立已近57年。能

看到國內精神醫療機構漸漸實際將GP運用於精神醫療上,並有具備研討與督導功能的研

討小組成立,心中至深感欣慰,也期待著GP能為我國身心障礙的病友們帶來更多的祝福

與實際助益。

二、CAGP成立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Chinese Association of

Group Psychotherapy,簡稱CAGP)的緣起,要追

朔至1987年10月我與4位同仁參加第一屆太平洋環地

區GP大會後所取得的共識,以及1988年4月21日在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底下所成立、以研討小組形態

來推行GP的組織,而團心小組創始組員30名的即為

CAGP的前身。

團心小組之所以演變為CAGP,可由三方面來考慮:1)團心小組自被認定後不到一

個月就舉行學術研討會,由其未曾間斷地提供小組成員切磋琢磨的情勢看來,充實學術內

涵與增加組員人數是極自然的發展趨勢。2)由團心小組與1987年7月成立於中國心理衛生

協會的心理劇小組平行發展的結果看來,兩者應已

到了彼此提攜整合的時機。3)於籌備過程中,團心

小組已被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簡稱IAGP)認可

為團體會員將近有5年的時間。對於CAGP的成立,

IAGP會長Dr. Serrano亦指派該會理事和團體會員諮

詢會召集人及澳大利亞GP學會理事長Dr. Rustomjee

以IAGP代表的身分前來參加成立大會,顯示CAGP

獲得國際性存在的肯定。

團心小組成立後,最重要的成就是籌備及舉辦第三屆太平洋環IAGP。經過4次的預備

會議及8次籌備委員會議,終於1993年9月23至28日舉行該屆大會,獲得各界好評。原本我

們打算在大會閉幕典禮那一天同時成立CAGP,並且透過3次籌備事務會後,向內政部社

會司申請學會成立手續,但結果發現需要較複雜的組織規定,只好作罷。事後因各同仁的

協助,召募了設籍於2個院轄市及11個縣市的45名發起人,終於1994年5月13日舉行發起人

2012年榮獲國際團心委員榮譽

1987年中華團心CAGP成立

Page 13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3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會議,推選15名籌備委員,至10月1日召開3次籌備

委員會議後,順利催生CAGP,並於1994年12月10

日正式成立,我被推選為首屆理事長,任期三年。

CAGP成立時有會員103名,其中精神科醫師62

名、護理師16名、臨床心理師11名、社會工作師12

名、職能治療師2名。會員人數的成長第一年增加

15名,第二年增加25名,第三年增加13名左右,可

說是穩健地成長。CAGP的中心活動集中於每季一

次,一年4次。另有會報出刊,是由原本團心小組為

期四年的雙月刊(1991年2月起推行,共23期)於

1995年3月改制為每三個月出版的季刊。CAGP在成

立前曾考慮是否接納參與團體諮詢的輔導界人士加

入會員的問題,但最後以創始時工作之單純化為原

則,而決定先以從事團體治療的臨床界同仁為核心

來組織本學會。雖然如此,我們仍盼望將來能聯合

輔導界與臨床界的團體輔導、諮詢及治療人員共同

成立一個更有規模與效力的心理衛生組織。

團心歡聚2011.10.29

團心瓦城聚餐2012.12

團心工作坊1994

Page 13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六章

學協會團體

137

協會監事

精神衛生分三個層面:首先是「精神疾病之預防」,這是基礎工作,主要在協助人們

維持精神上的健康。其次是「精神疾病之治療」,屬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防病情惡

化的工作。最後是「精神疾病的復健」,主要工作在於減少促使精神疾病慢性惡化之負向

因素,協助病人重建。

1984年7月27日我才從美國回到臺灣兩天,於7月29日康復之友協會正式成立。康復

之友協會的工作屬於精神醫療的第三層面,亦即「精神疾病的復健」。此協會成立的宗旨

在:促進康復期病友的復健,以提高其生活能力;向政府爭取精神疾患的福利;敦請政府

設置康復之家及保護性工作站;加強社會宣導以爭取社會大眾對精神疾患的瞭解與接納。

此協會的參與者主要有精神疾病康復期病友、病友家屬、社會人士及精神科專業人士。康

復之友協會與心理衛生協會相異之處在於前者以社會人士居多,後者則以精神衛生專業人

士為主要的參與者。原因是康復之友協會需要許多社會人士投入心力和金錢上的支持,以

及提供社會資源來促成病友們所需要的中間站之設置;而心理衛生協會則較著重精神科專

業人士在精神醫學與臨床上的研究,以促進精神衛生的進步及心理衛生教育之普及。

康復之友協會的第一任理事長為小兒科醫師魏火曜教授,總幹事是葉英堃教授。以

精神科圈外人來擔任理事長的理由是,透過非精神科專家來喚起社會大眾對精神疾患的重

視,其說服力必定更勝於精神科專業人士所做

的。另外,魏火曜教授曾任台大醫學院院長及

台大教務長,是一位德高望重、受人敬重的長

者,由他來擔任此職可說是再適合不過了。而我

則因數年來對康復期病友的復健工作多有參與及

關心,所以在台大醫院方面我被推選為此協會監

事。而於六十多歲被選為康復之友協會監事的

我,從此便與此職份結下不解之緣,總計擔任監

事24年。

第四節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

1993年台北市心生活協會成立

Page 13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3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躍登國際期刊

在美進修期間,指導教授Dr. Hyde鼓勵我將臨床研究的結果寫成論文,不要我將有益

於世人的重要發現私自收藏。1962年我將在美國州立醫院的研究以英文撰寫,想到自己從

這研究所得的成果或許可供外國同道參考,我大膽向國際期刊投稿。沒想到,頭一次的嘗

試竟獲得國際團體心理治療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的青睞,

於1962年7月該期刊的第十二卷第三期中被刊登出來。我這篇論文經過該雜誌指派的兩位

專家審查後,提出祇需修改極小部份的建議。

這篇論文〈Therapeutic Effects of Spontaneous Patients Subgroups Formed on a State

Hospital Ward〉〈在病房自然形成的五個次團體之療效〉,在論文中提到四個在研究中我

所關注的核心問題:一、同質性與異質性。二、中心性與外圍性。三、次團體間的流動

性。四、建築學與精神醫學。在這四點中,特別是第四點的探討,完全是從事營造廠建築

工作的家父帶給我的影響。從小在父親的專業中耳濡目染有關建築的常識,使我在不知不

覺間比常人對建築有多幾分的敏感度。提出建築計畫猶如社會文化環境,在決定病房裡之

次團體的形成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精神病院的建築不僅要趨近效率、經濟、衛生設施

與美學的觀點,也要從治療的角度考量其是否便利於增進病人群體間的互動,並且增進人

際關係的建立。例如,病房辦公室之位置、病房陽台之所在,以及醫院餐廳之方向等影響

到病患次團體之組織過程。從這個發現所採取的改善措施,也有實際的成效,這具體的實

例在精神醫學對慢性病人的治療上提供了革新的治療策略。由國際期刊的受理和刊登出來

的事實中,除了自己的努力得到國際同道的認同外,也再次鞭策自己不能懈怠。

此一時期年近40歲,在中年時期獲得這個成果,應感謝扶養我長大的父母親、小學時

代對我影響最大的木村八重子家教老師及林薰老師、台大醫學院黑澤良介與林宗義兩位恩

師、以及哈佛大學Dr. Hyde和Dr. Semrad兩位教授的指導與薰陶。面對這份榮譽,心中多

了少許自信,但內心湧起感恩之情更是真實。

第一節 國際期刊

第七章 國際舞台

Page 13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七章

國際舞台

139

一、第五屆(1971於墨西哥)

台大神經精神科向來推行復健工作的成果報告,但僅限於發表在國內的學會或討論

會、台灣醫學會期刊及心理衛生通訊等。直到1971年我們才將復健工作的成就向國際同

仁介紹,而跨出門檻的第一站,是該年3月18日於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所舉辦的第三屆

文化與心理衛生研討會(Third Conference on Culture and Mental Health in Asia and the

Pacific)中,我在會中所報告的〈反社會性國民小學兒童的團體治療〉,此文後來被刊登

在1974年的《East-West Press》上。

我們參加1971年12月3日由世界精神醫學會(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簡稱

WPA)在墨西哥城舉辦的第五屆WPA大會(Fifth World Congress of Psychiatry)。那年我

預備前往參加的國際性會議有兩個,我先參與11月22至26日為期五天的IPSS研究人員會

議,這是此研究同仁最後一次在華盛頓田野研究中心舉行討論會,會中我們針對IPSS主要

研究結果第一冊之定稿做討論,此研究報告於1973年出版。半年後IPSS研究計畫於1972年

6月正式結束。留在華盛頓的這短暫期間,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幾天下著雪,使我憶起昔日

在波士頓的美好,又正逢外國人的感恩節,處在家家戶戶聚集感恩的溫馨氛圍中,支身孤

單倍思家人。

11月27日我搭機前往人口多達五千萬的墨西

哥城,我幾經轉機後於28日抵達醫學大會現場。

11月30日大會安排了熱情的墨西哥夜來歡迎由各

國前來的專業人士,12月3日於場面浩大的「精神

醫學中之復健工作」全體會議中,包括英國著名

的Dr. J.K. Wing(IPSS倫敦田野研究中心主任)

亦列席在內,我發表了〈Day hospitaliz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rehabilitation in the community〉

〈日間醫院制度與社區內精神復健工作之關係〉,內容包括:台大神經精神科實施日間

醫院的歷史、日間醫院實施方案(1.工作人員的角色;2.病患人數;3.日間留院治療之結

果)、討論(1.家屬的參與;2.病患的就業指導;3.社區的參與)及摘要等。該文引起不

少外國精神醫學界人士的矚目,後來並被登載於〈Excerpta Medica International Congress

第二節 世界精神醫學會WPA(Wor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第5屆世界精神醫學大會於墨西哥1971

Page 14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4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Series No.274〉上。這次參加國際性會議並在其中發表國內研究成果的經驗,使我不但從

與會者的回饋中得到激勵,也從同業的建議中多所學習,是十分難得的經歷。

二、第六屆(1977於檀香山)

1977年8-9月任職台大神經精神科主任期間,我以理事的身分和師大教育心理學系黃

堅厚教授及台大心理學系鄭心雄教授,代表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參加於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

世界心理衛生聯盟年會(簡稱WFMH),並以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的身分和

台大神經精神科林憲教授一起,參加於夏威夷檀香山舉行的世界精神醫學會大會(簡稱

WPA)。

我在8月21日搭機赴溫哥華參加為期4天的WFMH會議後,於8月25日到舊金山與內人

和長男珍信會合。8月26日上午一起訪問當地的Palo Alto心理衛生研究所,下午則參觀史

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8月28日我們離開舊金山赴檀香山參加第六屆WPA。

8月30日上午在WPA大會中,於喜來登威基基飯店(Sheraton Waikiki Hotel)之可納

室(Kona Room)舉行的〈Therapeutic Modalities〉(治療模式)論文報告會上,我個人

提出〈Group Therapy with Maladjusted School Children〉(適應欠佳學童之團體治療)之

研究結果。另外,9月1日下午,於該飯店之歷史室(Historical Room)召開的以〈Cross-

National Clues to Schizophrenic Etiology〉(精神分裂病原因論之跨國線索)為主題的專題

討論會(五個論文)中,美國耶魯大學精神醫學研究所Dr. John Strauss發表我們兩位共同

研究的〈Cross-cultural Predictors of Outcome in 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病結果之跨文

化預測因素〉著作。在當時掌理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心理衛生部門的Dr. Sartorius主

持下,與會者有充分的時間討論,彼此交換意見。

資深會員20年參與的榮譽AGPA資深榮譽會員

Page 14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七章

國際舞台

141

一、PRCP成立(1980)

關於太平洋環地區精神醫學學院(Pacific Rim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簡稱PRCP)

的緣起,要追溯至1977年在夏威夷舉行的第六屆世界精神醫學會。在該世界性會議中,

有一群精神科醫師,尤以來自台灣的簡錦標和日裔美籍的Dr. Joe Yamamoto兩位服務於洛

杉磯加州大學的精神科教授,考慮設立此學院的構想,提出以該校神經精神研究所為中心

的PRCP初步提案。PRCP得以孕育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提升整個太平洋環地區(非祇東亞地

區),來自多樣化社會文化背景的許多國家之精神科醫師在專業上的研究、訓練和智識資

訊的互通上有更密切的聯繫與合作。PRCP的另一個宗旨則是在這環地區內舉辦學術研討

會並彼此贊助研究計畫。

1980年5月12至15日第二屆太平洋環地區精神醫學會於菲律賓馬尼拉舉行,在該會議

期間,PRCP於5月14日正式成立,會員人數為48人。在PRCP的成立大會中,菲律賓大學

教授Baltazar V. Reyes被推選為首屆主席,我則被推選為副主席(即下屆主席),簡錦標

博士被推選為秘書長,Joe Yamamoto則擔任財務長。創始院士群來自加拿大、日本、韓

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台灣、泰國和美國,香港於2年後才加入。1982年在我擔任PRCP

主席時,成員數已成長至75人。

在PRCP成立大會中,當談到預定在1982年舉辦的第一屆太平洋環精神醫學學院之學

術研討會時,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做先鋒來組織每兩年舉辦一次的會議。結果,同儕葉英堃

教授和我大膽地接下這個重大的任務,預定1982年5月首屆PRCP會議在台北舉行。待馬尼

拉的會議結束後我們回到台灣,徐澄清教授即向我們表明願意分擔這個籌備工作。因此葉

英堃、徐澄清和我就這樣成立了一個三人籌備委員會,由葉英堃負責學術方面,徐澄清負

責社交和財務方面,我擔任總負責人,共同努力促成兩年後PRCP首屆學術會議。

二、PRCP首屆研討會(1982)

PRCP在1980年成立於菲律賓,由菲律賓大學教授Baltazar V. Reyes擔任首任院長

(President)。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於1982年在台北召開,由擔任第二任院長的我統籌舉

辦,這個學院主要是由有經驗的精神科醫師組織而成的。

第三節 太平洋環地區精神醫學學院PRCP(Pacific Rim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Page 14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4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葉英堃教授和我大膽接下預定在1982年舉辦的首屆PRCP學術研討會的任務,使得我

們和後來才加入籌備陣容的徐澄清從成立大會後至1982年年初一直忙於此國際性會議的籌

備。

首屆PRCP學術研討會是由第一屆主席Baltazar V. Reyes教授,和即將在此會議中接

下第二屆主席職分的我共同擔任會議主持人。會議一開始,即由新舊任主席先後致詞,

Baltazar V. Reyes教授介紹了PRCP的由來,我則分別介紹PRCP的宗旨、首屆PRCP研討會

的準備過程及其中所遇到的困難、並向協辦單位及主要籌備委員致謝、歡迎各國嘉賓的參

與。其次,當時的行政院衛生署長許子秋先生也受我們之邀在大會中致詞。

此次研討會的參加者總計有77人,其中在原會員國家中,除韓國沒有代表前來參加之

外,來自其他國家的PRCP成員(此時香港已於1982年加入PRCP成為基本會員)有26人,

配偶12人;非會員的嘉賓有35人,配偶4人。為期三天的首屆PRCP學術研討會於4月14日

下午至16日下午展開一連串的非會員來賓演講和論文發表研討會、小組討論會等。與會者

除了在各式大小研討會中得到寶貴的學術交流外,也在休息時間、餐敘間彼此有熱切的交

誼。我們也在大會中安排了輕鬆的節目,如中國傳統服裝秀,藉此向外國友人介紹我國文

化。最後,我將大會主席的棒子交給被推選負責第二屆PRCP研討會(預定在1984年4月舉

行)暨第三屆PRCP主席的Dr. Chung-Kyoon Lee。

此次研討會結束後,主要的籌備委員葉英堃、徐澄清、PRCP秘書長簡錦標和我合力

將整個會議的資料編輯成一本會議記錄,其中包

含大會時間分配細節、致詞、研討會和小組討論

會的內容及大會記事和相關照片。此次的學術研

討會雖然只有短短三天,但卻花了我們相當大的

精神、時間來籌備。特別是此會議是屬於國際性

會議,僅由我和葉英堃、徐澄清三人小組來承擔

這個責任,壓力自然很大。幸虧有不少同仁的協

助,使得整個會議得以完滿,為國爭光,對我們

而言,可說是「小兵立大功」的可貴經歷。

第二屆於1984年在漢城舉行,主席是Dr. Chung-Kyoon Lee;第三屆於1986在京都

舉行,主席是Dr. Kiyoshi Makita;第四屆於1988年在香港舉行,主席是Dr. Char-Nie

Chen;第五屆於1991年在洛杉磯舉行,主席是Dr. Robert O. Pasnau;第六屆於1993年

在上海舉行,主席是Dr. He-Qin Yan;第七屆於1995年在福岡舉行,主席是Dr. Masahisa

籌辦第1屆PRCP辛苦的工作同仁

Page 14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七章

國際舞台

143

Nishizono;第八屆於1997年在聖地牙哥舉行,主席是Dr. Roy W. Menninger;第九屆於

1999年10月3至6日在韓國漢城舉行,主席是Dr. Kyu-Hang Lee;2001年在澳洲墨爾本

(Melbourne, Australia) 舉行第10屆PRCP大會;2004 年在香港(Hong Kong)舉行第11屆

PRCP大會;2006年在台灣台北(Taipei, Taiwan)舉行第12屆PRCP大會;2008年在日本東京

(Tokyo, Japan)舉行第13屆PRCP大會;2010年在在澳洲昆士蘭(Queensland, Australia )舉行

第14屆PRCP大會;2012年在在韓國首爾(Seoul, South Korea)舉行第15屆PRCP大會;2014

年將在加拿大溫哥華(Vancouver, Canada)舉行第16屆PRCP大會。

三、美、韓、日行(1984)

每年的五月份可說是學術會議的季節,許多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多在此時節舉辦。

1984年的五月對我而言真是多采多姿的一個月,在短短的23日內我總共走訪三個國家、參

加了六個國際性會議。

5月6至10日於美國加州洛杉磯會議中心舉行的精神醫學會年會。當時由台灣前去的專

業人士共10名,包括:林宗義、葉英堃、莊明哲、朱桓銘、簡錦標、曾炆煋、呂理明、徐

靜、陳勝英(按照資深排列)與我。在5月10日該會議結束的當天晚上,我們10人連同部

份同行的配偶在一處聚集,大家在當中相互交換理念與經驗心得。5月11日馬上搭機由洛

杉磯飛往韓國,期間於5月12日在日本東京停留一個晚上,並於5月13日抵達漢城。

5月14至18日我們參加於韓國漢城舉行的第三屆太平洋地區精神醫學會,以及於大會

期間舉行的第二屆PRCP學術研討會,同時在這次會議中我將PRCP主席的棒子交給第三屆

主席韓籍的Chung-Kyoon Lee。

翌日,我和內人隨即又起行前往日本福岡,參加5月21至23日於福岡舉行的第八十屆

日本神經精神醫學會年會。大會結束後隔日我們前往東京參加於5月25日由當地臨床團體

處遇研究所(Clinical Group Approach Institute,簡稱CGAI)舉行的第六次工作坊。緊接

著在5月26日我們參加日本團體治療學會舉行的第十一次工作坊。

5月28日結束這趟緊湊的旅程,搭機返回美國洛杉磯。匆匆走訪不同的國家、參加不

同的會議,雖有些走馬看花的味道,但也算讓我們拓展眼界。

Page 14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4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一、第一屆(1987於東京)

1987年10月9至11日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學會(IAGP)第一屆太平洋環地區學術會議

(Pacific Rim Regional Congress,PRRC)在日本東京舉行。PRRC原則上是在三年一次的

IAGP每兩屆間,於太平洋地區舉辦的學術會議。因此,首屆PRRC是介於1986年於南斯拉

夫、1989年於荷蘭舉辦的兩屆IAGP大會之間。同時,在首屆PRRC大會結束前,大會主席

會把籌辦第二屆PRRC的棒子交給主辦單位澳洲墨爾本負責人Dr. Ian H. Martin。

首屆PRRC我國代表共有5名,除我以外,有吳就君教授、陳若璋教授、邱英翔臨床心

理師和張達人醫師等。當時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保健教育學系的吳就君教授發表〈台灣住

院精神疾患的精神療法〉,文中簡述在台灣十所精神病院進行調查的研究發現,並評估心

理劇應用在住院精神病患身上的可行性。陳若璋教授發表〈台灣第一個受虐婦女團體〉,

文中簡述台灣第一個受虐婦女團體的實施目的與團體本質、團體進程、團體成員關注的問

題、團體成員出席的恆常性以及此類團體在實施上的困難及其展望。我發表的〈適應欠佳

學童在現代團體心理治療中的改變〉,文中主要簡述我在東門國小實施的團體治療之經驗

分享。不久後,我們五人陣容演變為成立我國團體心理治療學術團體的核心。

此會議結束後我訪問了當地三所醫院,分別是東京大學精神科門診部及日間留院部、

私立千葉精神病院及長谷川病院,並於第三個醫院實際觀察Yalom教授之團體心理治療的

示範情形。我也順道探訪了中學時代好友新沼節雄牙醫師。

二、第二屆(1991於墨爾本)

1990年12月25日我與鶴齡相偕參加台灣的旅行團到澳洲、紐西蘭旅行。於1月10日我

們脫隊前往墨爾本,參加1月10至18日在澳洲墨爾本舉行的第二屆太平洋環IAGP大會。此

次大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月10至14日,為大會主要的研討議程,第二階段是1月

16至18日,為大會後的工作坊研習會。我國參與此次大會的人員共有10名,有周勵志醫師

夫婦、陳尚義醫師夫婦,我和內人、邱英翔心理師、張凱理醫師、張達人醫師和游文治醫

師等,參加者七位皆有在大會中發表論文。

第四節 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學會 太平洋環地區學術會議PRRC, IAGP(Pacific Rim Regional Congress, IAGP)

Page 14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七章

國際舞台

145

此次大會的主旨是「友誼關係的建立」(Rapprochement),工作坊的主題則是「團

體分析中關於性別問題之省思」。第一天請來一位律師從非精神科人士的角度看精神醫療

或精神分析。接下來有三位與會人士作特別演講,分別代表美國、台灣及國際團體心理治

療學會,報告「團體心理治療的歷史回顧:關於人類發展與苦痛中身心的恢復」。台灣部

份是由我代表,對國內團體心理治療三十年的發展過程做相當具體的描述。

每天大會安排7場工作坊,6場小型研討會及5場論文報告。7場工作坊中有5場是有關

心理演劇,小型研討會及論文報告則共提出31篇論文。我們7位報告的題目:台大周勵志

醫師的〈台灣邊緣性精神疾患的個人心理動態〉、陳尚義醫師的〈台灣邊緣性精神疾患的

團體治療〉以及我報告的〈中國文化中的聯合家族會談〉;凱旋醫院的邱英翔心理技師發

表〈精神病患家屬對精神科服務的評論之研究〉;榮總張凱理醫師發表〈邊緣性精神疾患

的個人暨團體心理治療〉;張達人醫師報告〈出院後精神分裂病患者的兩個團體之比較〉

以及台中靜和醫院游文治院長報告〈對一精神疾患病房實施團體治療模式之評估〉,這七

篇中以三篇有關邊緣性精神疾患的團體治療獲得不少迴響。這次大會中台灣方面的論文發

表很多,包含我做的一場特別演講在內,總共有8篇論文。我們之所以如此積極的緣故也

是為了爭取在國際間有好的表現,以獲取1993年IAGP第三屆PRRC的主辦權。大會閉幕典

禮時,由我代表接棒,承接了主辦第三屆PRRC的重任。

三、第三屆(1993於台北)

IAGP第三屆PRRC的大會組織是由我擔任會長,簡錦標教

授、吳就君教授與游文治醫師擔任副會長。另有4個工作小組,

分別是總務組、節目組、財務組及接待組。經過多次籌備會議的

討論與數單位的配合協助下,IAGP第三屆PRRC終於在1993年9

月23至28日於台北市圓山大飯店揭幕,主題是「相依與中道」

(Interdependence and Moderation)。原先本屆大會預定安排在

十月中旬,以避開雙十節及光復節,但後來綜合國外人士的意見

而決定放在三個節日與節期之間:秋分是夏冬中間晝夜平分的日

子;中秋夜是太陽、地球與月亮之相依位置的表現;教師節讚揚

孔子的中庸思想等有意義的歷史性及地理性時刻,此安排頗有配合大會主題之意義。此

次大會的與會者是來自世界各地12個國家,共184人,其中外籍人士97人,本國人士有87

1993年第3屆PRRC大會在台灣圓山

Page 14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4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人,加上隨行的眷屬則大會總人數將近有200人。

大會由花蓮太魯閣之旅及歡迎酒會展開序幕,整個會期共六天,學術活動三天半,

其中包括10場專題演講、24篇口頭論文報告、9篇海報展示式論文發表以及15場工作坊。

我國同仁有:大會演講1篇,由我(台大)提供。口頭報告11篇,分別是(按照筆劃順

序):李秀娟醫師(省立台中醫院)、吳就君社工師(師範大學)、林國慶心理師(慈惠

醫院)、周勵志醫師(陽明醫院)、洪志美心理師(榮總)、唐心北醫師(草療)、夏

林清心理師(輔仁大學)、游文治醫師(台中靜和)、曾雯綺護理師(三總)、黃龍杰

心理師(市療)與蕭淑貞護理師(台大)。工作坊1場,由鄭玉英社工師(輔仁大學)帶

領。海報展示5個:周立修醫師(凱旋醫院)、柯素社工師(三總)、陳若璋心理師(清

華大學)、湯華盛醫師(市療)與楊蓓社工師(中興大學)。在總計58份專業的學術報告

中,我國與會者提出18份,佔全部的31%,顯示本國同仁在專業上的努力。大會的學術

活動在第四天上午後半引起對本會主題的熱烈討論,而我本人在專題演講中以互動過程分

析(IPA)來解析中道現象之動態性,並強調應避免團體互動中所引發的負面結果。我認

為相依存在於人際關係中,中道是精神的內在運作,經由內外相應可以逐漸達到統合的境

地,這才是團體心理治療的主要方向。

大會的社交活動共兩天半,包括故宮行、祭孔大典觀禮、昨日世界民俗之旅和太魯

閣遊,以及三次晚餐會。在大會期間,與會人士都親身體驗到台灣人的親切好客之情,

應有賓至如歸之感。大會最後在大家互道於兩年後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市(Buenos

Aires)召開第十二屆IAGP時再見的聲音中離開惜別晚會。三年後的第四屆會議預定在日

本廣島舉行,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半世紀的歷史演變。

在這次大會進行中,整個節目與活動由學術組與接待組安排妥適。開會地點選在台

北圓山大飯店,其內外傳統中國的氣派吸引了外

國朋友,離開台北市的繁雜及較新鮮的空氣使與

會者覺得舒服,且停車極為方便。總務組將會場

佈置得整齊順眼。整個大會組織委員的整體性團

隊工作呈現美滿合作,尤其在經濟資源的蒐集方

面,財務組的努力受到肯定。身為大會主席,感

謝各組負責同仁的盡心,也再次看到團體互動合

作之美,極為難得。第3屆PRRC

Page 14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七章

國際舞台

147

四、第四屆(1999於府中)

1999年9月22日,於台灣百年來空前災難921集集大地震發生後第二天,我按照原先

預定的行程,赴日本東京參加IAGP第四屆PRRC,之所以在台灣面臨國難之際匆匆離台,

主要是因為在這次的國際會議中需要發表論文。比較歷年來第一屆PRRC與IAGP的舉辦時

間與地點,PRRC第一屆是1987年(日本東京)、第二屆是1991(澳洲墨爾本)、第三屆

是1993(台灣台北)、第四屆是1999年(日本府中),另外預定在2000年於澳洲墨爾本、

2003年於台灣台北舉行。IAGP於第十屆起,1989年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第十一屆1992年

於加拿大蒙特利爾、第十二屆1995年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第十三屆1998年於英國倫

敦,另外第十四屆預定2000年於以色列耶路撒冷、2002年於新加坡舉辦。由上面的記錄可

知,這兩項會議原本的召開時間是每三年有一次舉行,但自1998年開始變成每兩年會議,

頻繁地召開團體心理治療會議,是世界學術交換潮流的趨勢。

第四屆PRRC時間為9月23至25日會期三天,主題是〈Training and Supervision〉(訓

練與督導)。PRRC為三年舉辦一次的太平洋地區會議,第四屆應在1996年於日本廣島主

辦,但因日本方面籌劃不足而延至1999年。比較PRRC第三屆與第四屆:(1)會期:前

者長達6天,幾乎是後者的兩倍,主要是因為前者有社交活動等佔了約兩天的時間。(2)

出席人數:前者原有來自12個國家140人(台灣

同仁約佔一半)報名:但實際的與會人士多達186

人;後者有來自10個國家300人參加,當然地主

國也是出席人數最多的。(3)全體大會演講:前

者10場,後者4場。(4)口頭論文報告:前者24

篇,後者14篇。(5)海報展示式論文發表:前者

9篇,後者0篇。(6)工作坊:前者15場,後者37

場。第四屆PRRC工作坊的次數顯然比第三屆多很

多,大概是因為工作坊提供參與者很多討論、互

動的機會。

這次台灣前去的同仁有吳就君、游文治、張達人、張宏俊、李鳳墀等同仁與我六

名。我在會中發表的論文題目是〈Group Therapy Training Program with Psychodramatic

Approaches for School Counselors〉(為學校輔導教師進行的心理演劇團體治療訓練計

畫),共同著作者是陳靜美社工師與張莉英心理師。此篇論文獲得與會者不少的討論與迴

響。大會中全體與會者也對台灣這次的震災表達關心之意,進而發起捐款的行動,共募得

1987 PRRC, IAGP東京

Page 14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4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85,000元日幣。而趁著這次赴日開會的機會,

我也參加了由日籍同學發起的同學會,聚會中

同學們紛紛表達對台灣的慰問,並捐款27,000

元日幣,由我轉交台灣賑災的相關單位,並傳

達國際友人的關懷與溫暖。結束了日本行,我

即刻搭機前往韓國,參加於漢城舉辦的環太平

洋地域精神醫學學院(簡稱PRCP)第九屆學

術研討會。

對我而言,無論是IAGP的PRRC或PRCP

的學術研討會,都與我有很深的關聯,這麼多

年來,透過與其他國家同仁的交流,我不僅有

機會學習他人所長,也能向其他國家推介國內

在心理衛生工作方面的努力。有人說:「活到

老,學到老。」這句話用在我身上真是合適,

當然我也期盼能以自己的有限,對國內同仁帶

來拋磚引玉的作用,與大家彼此勉勵、切磋,

並敦促後進更上一層樓。 第7屆環太平洋精神醫學會PRCP懇親會日本府中(1999於日本府中)

與胡海國教授參加第9屆PRCP(1999於韓國漢城)

Page 14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七章

國際舞台

149

第10屆IAGP會議台灣全體團員(1989)

一、第十屆大會(1989於阿姆斯特丹)

1989年8月27日至9月2日第十屆IAGP大會於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舉行,這次大會

的主要議題是「會合或疏離 在近代社會中團體之意義」。此國際性會議的與會者是來自

40個國家1200名團體治療專業人員,亞洲地區的報到人數以日本18人和我國9人為最多。

大會按照各議題分別安排主題演講5場、大小型專題研討99場、440篇的論文報告、工作坊

110場、錄影帶放映9場、海報展覽2場,每場1小時半或3小時。

我國的團體心理治療研討小組於1988年4月成立後,自1988年5月開始每兩個月一次召

開小組討論會,探討有關團體心理治療的學術研究事宜。經過兩次研討後,於1988年8月

底前清華大學陳若璋副教授、三軍總醫院社工員柯素、桃療張達人醫師、高雄凱旋醫院邱

英翔臨床心理師和我寄出論文摘要,並於1989年4月得知五篇論文均被IAGP大會接受,得

以在第十屆大會中發表。

我們提出的五篇文章分別在大會的第二及第四天3場論文研討會上發表,我的論文題

目是〈中國文化中團體治療發展過程的某些現象〉,報告中多方面分析團體治療過程出

現抗拒現象的先後次序與中國文化的關係,並對團體發展走向及病患改善判斷皆以中國的

「中庸之道」做為終結。陳若璋副教授是檢討分析台灣近十五年來所出版的59篇有關團體

心理治療的論文,讓與會者瞭解台灣團體治療的潮流。柯素社工員提出有關住院精神病患

團體的治療要素而得到較多的回饋,可見治療要素是當時被重視的研究方向,當場並有人

願意與柯小姐在以後研究中互相交換論文,這是我國與國際間交換心得的好例子。張達人

醫師提出的論文是對精神病患及精神官能症患者,分別施以精神動力和講解導向的兩種團

第五節 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大會 IAGP(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roup Psychotherapy)

第10屆IAGP團員夜遊阿姆斯特丹市在船上與芬蘭代表合影(1989)

第10屆IAGP團員在阿姆斯特丹市貝多芬飯店(1989)

Page 15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5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體治療,利用出席率和退出率來分析各團體間之相異性及相似性,找出適於中國不同疾病

患者的團體治療方式,並探討社會文化中特殊及一般團體普遍共有的兩種特徵以供參考。

邱英翔臨床心理師報告有關病患自治會組成的經過及運行的狀況。

大會在8月30日舉行會員事務會議,會中談論大會個人與團體會員申請及審核的事

務,我國此次也有4位新申請入會的個人會員。另外,我國在本會期中提出申請加入成為

團體會員,有Jay Fidler前任會長及山口隆理事之書面大力推薦,使我們相信應可於1990年

1月在波士頓舉行之理事會中順利通過。盼望爭取到1994年春季的第三屆環太平洋地域會

議的主辦權,為國爭光。

經過5天緊湊的正式會議之後,我國代表們各自展開參觀考察。由於我的次男珍誠當

時正在蘇黎世的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思子心切的我和內人自然以瑞士為主

要旅站,除了探望珍誠之外,旅程中最值得一提的兩處是阿爾卑斯山和蘇黎世大學的精

神科醫院。在壯觀的阿爾卑斯山脈間,不停繞山而行的登山小纜車上貼有世界各國的國

旗,旅客可以隨時上下這些小纜車在叢山峻嶺之中穿梭往返。從海拔1036公尺的英格堡

(Engelberg)搭乘小纜車到離海3020公尺高的鐵力士 (Titlis)山峰來回祇需半天的時

間,見到這種人力與自然力抗爭挑戰的景象,我不得不佩服人類的智慧與偉大。

在蘇黎世停留9月2至5日三天期間,我還是關心參訪了當地的兩所精神醫學機構。其

一是Kanton州立大學附設的精神科醫院,其為瑞士精神醫學的發源地,同時也是正式命名

「精神分裂病」一詞的Eugene Bleuler的工作場所。在她迄今已110年的發展史裡共歷經5

位院長,其中Eugene Bleuler與他的兒子Manfred Bleuler佔了兩席。雖然這所大學的附設

單科醫院是以研究精神分裂病工作聞名於世,但直到1969年10月15日Manfred Bleuler退

休,將他和父親的辦公室合併供為專門研究之用後,才算正式成立研究部。在我前來拜訪

之際正是此研究部成立廿週年,已舉辦完慶祝會並出版紀念冊。這引發我想到台灣大學附

設醫院可說是台灣精神醫學的濫觴之所,於光復後迄1989年已44個年頭,自林宗義教授

擔任20年的科主任之後,主任任期即限定為三年一任,得連任一次,到1989年共歷任6任

主任。由於制度的不同,其對於未來發展情形的影響需加以考慮,以便截長補短,致力改

進。第二所訪問的是蘇黎世(Zurich)大學精神科醫院,院內矗立著August Forel及Engene

Bleuler的銅像,我瞻仰前輩的事蹟,回想國內精神醫學的發展,心中充滿親切感。

9月5日我們離開蘇黎世回到阿姆斯特丹與從台灣來的旅行團會合,開始歐洲旅行。首站

是英國倫敦,接著依序為法國巴黎、義大利、奧地利、德國、比利時,最後是丹麥。

Page 15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七章

國際舞台

151

二、第十一屆大會(1992於蒙特婁)

1992年8月22至28日第十一屆IAGP大會在加拿大蒙特婁(Montreal, Canada)會議大

廈舉行,主題是「愛與恨 邁向團體、家庭與國族衝突的解決」。參加此屆大會的我國

人員有11名醫師、3名護士、2名心理師、以及隨行的眷屬2名,總計18名。就參加人數

而言,此屆大會與1989年於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第十屆IAGP大會相形之下人數大幅減

少,第十屆大會有來自40個國家的1200人參加,而參與此次大會的人員雖有38國之多,卻

僅有750名與會者。追究其人數銳減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地緣上的關係,加拿大畢竟非

屬歐洲國家,因此地理上較不接近的條件無法克服,所以歐洲地區的專業人員參加的人員

不多。另一方面可能是世界經濟不景氣及歐洲各地的戰亂所帶出的負面影響。就亞洲國家

而言,第十屆大會我國參加的專業人員有9人、第十一屆有16人(日本於第十屆有18人、

第十一屆有15人),就參與人數排名而言,我們於此屆大會由上屆的第25名升至第13名

(日本排名第15),顯示我國逐漸在國際學術環境中佔有一席之地。此次大會的主要議題

「愛與恨」在會中引起了各種的比較對照的考慮,例如男性與女性、富裕與貧窮、西洋與

東洋、北方與南方、白人與黑人、基督教與回教、民主與專制等。當世界仍在動亂之際,

如何解決各種衝突的問題,由團體心理治療專業人員來提倡很有意思。

此次我國參加人員之陣容在精神科醫師

方面有:張宏俊與我(台大)、陳登義、湯華

盛與詹佳真(市療)、張達人(桃療)、游文

治(靜和)、林民裕(明功堂)、陳俊鶯(草

療)、周士雍(省立嘉義醫院)、李建德(慈

惠醫院);護理人員有蕭淑貞(台大)、李鳳

墀與謝淑貞(桃療)等三位;心理師有邱英翔

(凱旋醫院)與魯中興(市療)兩位。其中發

表論文的有四位,按照發表順序分別是蕭淑貞

護理師、我本人、李鳳墀護理長與邱英翔心理師。大會第二天下午的兩篇,分別由台大護

理系蕭淑貞副教授發表〈放鬆活動在急性精神病患病房中之應用及評估〉,內容分享如何

針對27名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患者透過每週3次每次30分鐘,在柔性音樂的配合下做肌肉

放鬆活動來尋求解決患者的睡眠問題並評估其效度。另一篇是我提出的〈演劇心理治療於

中華文化中之臨床應用〉論文,文中探討影響生長在中華文化薰陶下的男女精神病患者對

於心理劇治療的抗拒心態分析。第三天桃療李鳳墀護理長提出〈於公立精神醫院實施的心

第11屆IAGP大會在加拿大蒙特婁台灣團員合影(1992.8)

Page 15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5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理劇治療策略〉的壁報展覽,內容是透過為期6年的一系列心理劇治療記錄過程之質的研

究來探討治療策略,其中包含治療方向、治療階段、治療團體、治療目標、治療結果及其

所隱含意義等幾方面的分享。第五天凱旋邱英翔心理師報告〈給予社區個案的團體輔導之

經驗〉,內容提到一個為期兩年半、每週兩小時的社區個案的團體輔導經驗談,包括團體

探討主題的產生及其在各領域所佔比例、治療的宗旨、治療人員的分配等。

在我國發表的論文當中,護理方面提出兩篇論文,讓國際人士看到我國精神科護理應

用團體治療的原則於其臨床工作。演劇心理治療論文兩篇,大部分是我方自我訓練之結果

應用到臨床實際工作。關於社區治療的現況,以病患團體裡自動產生之題目為中心的討論

也引起參加人員的興趣與關心。四篇論文的內容都是實務勝於理論,在我國團體心理治療

的具體結果之介紹,為將來的發展帶來堅定的基礎。

三、第十二屆大會(1995於布宜諾斯艾利斯)

1995年第十二屆IAGP大會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 Argentina)舉

行,包含8月26至27日兩天的會前工作坊,以及8月28日至9月1日的正式會議。我和內人以

及幾位國內的同道於8月26日抵達的當天晚上,即受邀出席IAGP理事舉辦的歡迎晚會。

參加此次大會友來自45國的1460位專業人士,是IAGP歷屆與會者最多的一次。我國

團員有14位,是亞洲參加人數最多的國家,也是首次比日本(僅10位)的參與者多。這是

可喜的現象,顯示國內同仁逐漸跨越狹隘的自我空間,向國際環境挑戰與學習。會議首次

在南美洲舉行,當地人士可說是趨之若騖,佔大會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而且絕大部份與

會者都講西班牙語,講英語的人反而成為少數民族。這種情形使得大會期間的生活、參加

會議或工作坊的實質收穫都受到影響。也讓我們省思到過去我們太受英、美國家的影響,

忽略世界上還有許多文化資產、精神醫療及心理衛生之學術與臨床經驗可供我們學習。

大會五天中提出的研究報告、工作坊、演講等題

目總共超過600篇,也是大破過去的紀錄,可惜約佔三

分之二以西班牙文發表,有些地方雖有英語翻譯,但

品質不太好,使得瞭解與學習的深度大打折扣。加上

南美洲人辦事效率低,大會組織鬆散,使整個參與的

熱度與情緒都受到影響。這次我國與會者14名中祇有第12屆 IAGP大會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1995

Page 15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七章

國際舞台

153

3位發表論文,而且都是精神科醫師,是國內同仁參加國際性會議發表論文最少的一次。

此3篇論文分別是:張宏俊醫師發表〈全日住院及日間留院患者團體心理治療性因素之探

討〉、陳登義醫師發表〈恐慌症團體心理治療之效因研究〉以及我發表〈中國精神疾病患

者團體心理治療方法之結構化〉。

四、第十三屆大會(1998於倫敦)

第十三屆IAGP大會於1998年8月23至28日在英國倫敦伊麗沙白女王會議中心舉行。大

會的與會者共計800名,來自34個國家,我國有20人參加,18名專業人士(10位醫師、3位

社工師、4位心理師和1位護士)以及2位隨行的眷屬。

這次大會的主題是頗有哲思意味的「滅絕、生存、再創造」,8月23日是會前工作

坊,24至28日為正式會議。除事務會議四場外,其餘五天計有大小會議290場,時間分六

個階段,每階段的時間劃分為早場1小時、午場1個半小時以及傍晚1小時15分,每階段有

12至15場同時進行。對與會者來說這樣的安排具

有廣泛選擇性,但由於場次劃分精細又每場有人數

上的限制,有時無法參加自己想去的場次。基本上

大會是以英文為主要的使用語言,但在傍晚舉行的

13場討論會中,除大團體、中團體各有一場以英

語為主外,其餘11場訴諸演劇心理治療與團體分析

過程的討論會,為達到溝通上的方便與學習效果,

以5種語言來進行團體(英語、西班牙語、法語、

義大利語和德語)。

這次大會發表的論文共計365篇,其中台灣同

仁佔10篇,但嚴格說起來僅有9篇,因張達人醫師

雖提出論文摘要,卻無出席發表。發表論文的9位

同仁有:文榮光、周立修、張家銘、陳登義、我及

游文治等6位醫師;吳就君社工師1位;邱英翔與

魯中興2位心理師。我發表的論文主題是〈中國少

年經過整合接近方式的團體心理治療之團體縱合

法〉。1998年是歷年來我國在海外發表論文最多

第13屆IAGP大會於倫敦,中間彰基蘭大弼院長(逝世於2010年3月2日;1914年12月16日出生,享年96歲),左為游文治。1998年8月攝於英國倫敦蘭院長家前,背景為火車頭。

第13屆IAGP大會在倫敦,台灣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團員在倫敦伊利莎白會議廳前合影)

Page 15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5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的一次,僅次於1991年在澳洲墨爾本舉行的IAGP第二屆PRRC的7篇。台灣同仁向國際會

議邁進的努力值得肯定。

五、告別IAGP理事會(1998)

過去擔任IAGP理事任期為三年,但自1998年起任期改為兩年一任。我自1992年被選

為IAGP理事後,曾連任一次,任期6年。原本我仍可再度連任,至公元2000年才卸任,但

在1998年第十三屆IAGP大會期間,於8月24日的理事會中我提前交出理事的棒子。主要原

因有三:1)以前出國開會總想藉此機會帶著內人四處走走、認識外國朋友,但隨著內人

的離世,我也失去動機。2)自己年事已高,超過滿75歲了,想較輕鬆地過日子。3)卸下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的理事長後,學會有新的理事長與新的氣運,是該讓年輕一代做新

發展的時候了。因此參加IAGP理事會就是交棒給學會理事長吳就君教授。

回想過去6年間擔任IAGP理事,我除了1993年9月在德國漢堡(Hamburg, Germany)以

及1998年2月在美國芝加哥(Chicago, USA)兩次理事會缺席外,總共參加12次理事會。缺

席的原因是擔任1993年9月在台北舉辦的IAGP第三屆PRRC主席而籌備工作較為忙碌,不克

分身;其次是1998年2月逢內人逝世後,傷慟不想出國。在倫敦舉辦的第十三屆IAGP大會我

並不很想投入,但一方面想到在國際會議上做最後一次的論文發表,另一方面責任使然,想

把IAGP理事一職交棒,引薦吳就君理事長進入該理事會,所以就振作力量前去參加大會。

原本當年我已與內人相約以倫敦行做為金婚紀念,沒想到最後竟是我獨行的哀傷之

旅。想到我們第30次的金婚之旅無法實現,留給了我無限的遺憾。

1992年8月 加拿大蒙特婁(出席) 1996年8月 丹麥哥本哈根(出席)

1993年2月 美國聖地牙哥(出席) 1997年2月 美國紐約(出席)

1993年8月 德國漢堡(缺席):因籌備第三屆PRRC而忙碌 1997年8月 義大利波隆那(出席)

1993年9月 台灣台北(出席) 1998年2月 美國芝加哥(缺席):因逢內人逝世後祇三個月而不想出國

1994年2月 美國華府(出席) 1998年8月 英國倫敦(出席)

1994年8月 西班牙桑丹德爾(出席) 2000年8月 以色列耶路撒冷(出席)

1995年2月 美國亞特蘭大(出席) 2003年8月 土耳其伊斯坦堡(出席)

1995年8月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出席) 2006年7月 巴西聖保羅(出席)

1996年2月 美國舊金山(出席) 2009年8月 義大利羅馬

附表:IAGP大會(自1992年8月至2009年8月)

Page 15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七章

國際舞台

155

六、第十四屆大會(2000於以色列)

2000年8月19日,我與清華大學陳若璋教授及桃園療養院心理衛生科林淑梨主任、護

理部李鳳墀護理長一同搭機,於8月20日抵達特拉維夫(Tel Aviv, Israel)。出機場坐計程

車約一小時後,我們抵達耶路撒冷的Park Plaza Hotel(公園廣場旅館),隨即聯袂前往參

加開幕典禮。典禮過後是簡單的歡迎酒會,參與者彼此懇談的愉快心情瀰漫了會場,尤其

與除Dr. Fidler(請病假)外的歷屆IAGP理事長(都參加過1993年在台北的PRRC)能夠見

面打招呼並一同回想當年。自8月21日起至8月25日中午四天半的學術節目可說是相當豐

富而精彩,除全體會議每天5場在大會廳(Teddy A)舉行外,其他分三個時段(上午8時

30分至10時、下午1時半至3時及3時半至5時)在20至25個會場分別舉行專題討論會(62

場)、工作坊(151個)或論文發表會(43場),三者共計256場(另有電視展示3場)。

其他尚有中午活動7組及傍晚的大、中、小團體評論及回顧4天各14場。如果加上開幕典

禮、會員大會及閉幕典禮4小時的話,總時數為463小時。

我以所關心的課題為原則來選擇參加大會的節目:1)對心理劇的應用方法;2)家族

治療之最近趨勢;3)全體會議(Plemary session)之專題演講;4)團體分析與其他治療

之關係;5)團體治療之訓練與督導;6)青少年團體心理治療;7)心理衛生規劃內的機

構工作人員之動態;8)教育與學校有關的團體工作;9)大、中、小團體評論及回顧,22

及23日我參加由IAGP女性理事Dr. Karp帶領的大團體,21及24日我以主持人的身分帶領華

語小團體。在8月23日的會員大會中,de Inocencio理事長親自頒發擔任IAGP理事六年的感

謝狀給我,由於事前沒有預期,我感到意外且榮幸。而我在第8項發表以〈教師所參與之

團體模式進行的學校心理衛生整合計畫〉為題的論文中,提出的要點如下:

做為台灣唯一的私立社區心理衛生機構,士林地區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八年間,於台

北市北區系統地進行三種計畫:1)學校輔導部門的教師協調會議對國高中及國小分別在

每學期在本中心舉行一次。參加的教師分享個人的經驗並找出更具建設性及有效的諮詢方

第16屆IAGP巴西(2006.7)第14屆IAGP大會於以色列台灣團員合影(2000.8.22)

Page 15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5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法。2)在國高中及國小的校內個案討論會及問題研討會,按學校當局的要求,逐年增加

其次數到每學期最多十二次,以協助參與教師評估及輔導問題學生。3)對國高中及國小

教師安排三個初階班及兩個進階班,幫助他們學習心理演劇技巧並訓練他們的個人成長。

初階班十二次,每次一個半小時至兩個小時;進階班六次,每次三小時,前後持續兩個學

期。透過此等規劃,學校輔導教師能夠區別三個層面的管理原則:1)由班級老師辦理;

2)由輔導教師處理;3)轉介給心理衛生專業人員。我等心理衛生中心工作人員將此三個

計畫統合,而促進有關地域的學生之心理障礙的首要及次要預防。

報告結束後,與會者提出下列兩點討論:1)第一組進階班開始時有十一名教師參

加,但國小輔導老師三名中途離開此團體的理由,是否國小教師接受心理演劇方法有限?

我的回答是,與國高中教師八名相對照,三名次團體形成之可能性。另一方面,國小輔導

室的陣容在教育局的規定上仍未系統化,因此工作較忙也有關係。國小教師對國校學童的

角色扮演成功的例子也有。30年前的布袋戲活動可否再利用,值得考慮。2)國小教師在

工作時間外參加此心理演劇訓練團體活動的熱心值得佩服。可否在時間內安排此種團體來

對照其可行性及效果?我的回應:有些教師由於家庭因素而無法參加時間外的活動,如果

對這些老師安排此成長團體,其他的工作也會受到影響,故不見得能夠召募到訓練團體的

成員。當然時間外參加的教師動機較強,其訓練結果的評估也得到滿意的結果,尤以進階

班較明顯。當然,若是能在教師的工作時間內找到足夠的教師參與團體的話,時間外與時

間內兩個團體的相對照研究也有其意義,值得一探究竟。

大會的地主國以色列之組織委員會在會前及會中相當費力,使大會圓滿結束。但有

些工作坊或論文發表會的會場前後不一致的現象,也許說明了以色列人喜愛開會地點轉換

的可能性。只是同一個主題的開會場所不變更的原則,仍是促進參與者穩定性的關鍵點。

本屆會議中,太平洋環地區的與會者人數依序為澳大利亞14名、日本12名、我國10名、新

加坡1名。就出席人次而言,我國逐漸接近日本及澳大利亞,但論文發表的數目,我國有7

篇、澳大利亞6篇、日本祇有4篇,反而我們的論文比他們多。盼望我國同仁的論文在質與

量都能更有進展。會議中我國也有幾篇關於921震災的PTSD報告,希望更有組織性地形成

一個團隊來呈現有系統的工作坊形態,使外國人瞭解我國同仁的團結及科學研究的精神。

另外,有些節目是關乎如何解決兩種民族間的衝突之問題。在會議中提到兩種民族間對話

的可行性,讓我聯想到目前海峽兩岸對話的問題。半世紀來存在的台灣與大陸人士之間的

對話,未來以團體工作的理論進一步應用的可行性值得探討。

開會之餘,大會也招待與會者重點式地遊覽當地,讓我們有機會了解當地的風

Page 15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七章

國際舞台

157

俗民情:8月2 2日參觀以色列博物館,在著名的聖書之龕

(The Shrine of the Book)看到寶貴的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由以色列導遊的英文說明中,可瞭解古物保存的重

要性。8月26日到耶路撒冷東邊的古城市(Old City)去遊覽,

她分為基督教(北西)、回教(北東)、猶太教(南東)及亞

美尼亞(南西)四個地區(Quarters)。此城四圍的城壁好像

包容了不同種族及宗教的融合而聳峙的景象,看起來相當偉

觀。

雖然面臨中東和平的希望展現之際,仍須考慮旅遊以色

列的安全性,但抱持著本屆大會主題「謀求自衝突到有生產性

的對話之千禧年的團體精神」,我帶著78歲的身軀赴大會,

收益不少。以色列自1948年建國以來,人口成長了十倍,居民600萬散居在約台灣四分之

三面積、位於地中海東岸、處在歐亞非三大洲要衝,宗教分布猶太教徒佔79.4%、回教徒

14.8%、基督徒2.1%、德魯士(Druze)1.6%,其餘為無宗教歸類者,在此特別文化中展

現出獨特的社會形象。就專業上的心得而言,語言會談式的團體治療有某些限制的感覺

下,演劇心理治療與其他學派如:精神動力學派、團體分析學派及系統理論學派等的交合

在此學會中特別呈現出來。語言的溝通與非語言的表達如:透過遊戲、動作、活動或演劇

等彼此刺激與微妙運作能夠帶動團體的活躍性互動。所以對不同年齡分佈、性別比率、

精神症狀、臨床診斷、家庭背景及心理問題之個案,在適當的組合(人)、適當的場合

(地)、適當的時候(時),可不必固執於某種形態但有彈性地使用適當的治療模式而提

高其治療效能,是值得提倡的方向。

第 1 6屆 I A G P大會在巴西聖保羅(2006.7.24)

Page 15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5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一、50週年紀念大會(1992)

擁有會員數千名的美國團體心理治療學會(以下簡稱AGPA)按照慣例在每年2月中

旬舉行6天的年會。1992年恰好此學會成立滿50週年,我藉著與內人相偕赴美探親的機

會,順道前往紐約參加於2月17至22日舉辦的AGPA 50週年紀念大會。這是繼1973年成為

AGPA會員20年後我首次參加此年會,以往雖有心參加,但由於工作太忙,又每年2月為我

國的農曆年節,以致常省略參加。雖然如此,我還是每年繳交會費,並訂購AGPA雜誌。

之所以參加,除了「順道」以外,我更大的使命是要在AGPA大會中為預備在1993年於台

北舉辦的IAGP第三屆PRRC做宣傳,並在大會展示處張貼海報。

此屆的AGPA大會台灣同仁沒有一位響應,剛好當時在辛辛那提進修的榮總張凱理醫

師表示有意參加,我們兩個遂相約於2月16日開會前一天下午,在開會地點紐約Waldorf-

Astoria飯店會合,於攝氏零度左右但未下雪的天候下,相處一星期的時間。此次AGPA年

會節目安排得相當緊湊,第一天安排一個上、下午各3小時的特別研習會,由有名的客體

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簡稱ORT)學者Dr. Scharff夫婦主持,主題是〈ORT

在團體、個別、夫婦及家族治療之應用〉。18、19日是第36屆的研習會,在簡單的半個

小時開幕典禮後,便分為「精神動力學的團體過程」及「特殊興趣問題」兩部份,再根據

團體治療之經驗不同而分成小組,前半部分為20小組、後半部分為28小組。我參加的是後

半部的第四小組,由梅寧格紀念醫院的Dr. Lawrence L. Kennedy及Karen J. Wakefield護理

專家共同主持,主題是「團體心理治療之現代ORT」。在長達12小時的固定人員團體中研

習ORT的珍貴經驗,並與第一天的特別研習會裡所獲得的知識相配合,使我得以進一步瞭

解ORT的概念及內涵。20至22日是第49屆的討論會,20日上午由團體心理治療基金會主

辦、Dr. Henry C. Weinstein(紐約大學醫學中心司法精神醫學臨床教授)以「犯罪暴行之

處罰、復健及研究」為題做特別演講。之後便開始舉辦全體會議中有名的Dr. Irvin Yalom

之「團體領導者的個人回顧」的主題演講,並由他初期督導老師Dr. Jerome Frank頒給他

此學會的最高名譽「傑出榮譽會員」獎,有相當感人的場面,可說是全程的高潮。在此討

論會中我參加6場公開會,按照時間的前後順序分別是:「團體治療者關於Tavistock需要

知道但仍未被講的事」、「代表性團體事件的對照性觀點」、「進行中的督導性團體的觀

察」、「對治療者自己利用之概觀」、「精神分析性團體理論與治療:現況及展望」與

「精神分析性團體的督導」等。

第六節 美國團體心理治療學會AGPA(American Group Psychotherapy Association)

Page 15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七章

國際舞台

159

在極忙碌的6天中從早到晚排滿各種學術性、社交性及事務性的活動,不僅在量方

面,在質方面對當今團體心理治療的潮流(包括傳統性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理論、自我心

理學、系統理論、團體分析學及自己心理學等各派之互相連結)做加強認識、瞭解及體會

的深度,讓我覺得獲益匪淺。另一方面,在大會中我遇到多位舊雨(包括歷屆國際團體心

理學會理事長),使我雖首次參加AGPA年會卻不至感到那麼陌生。在場與會者亦響應我

們貼出的海報,對於我國將舉辦的IAGP第三屆PRRC表露關心及參加的誠意。

我自1992年參加在紐約舉辦的AGPA年會之後,接下來連續5年在1993年於聖地牙

哥、1994年於華盛頓D.C.、1995於亞特蘭大、1996於舊金山以及1997於紐約舉辦的AGPA

年會我都未曾缺席。直到1998年內人去世後,我無意願再參加於芝加哥舉行的1998年2月

的AGPA年會,但對此中斷覺得殊為可惜。

二、AGPA資深榮譽會員(1993)

1993年2月中旬美國團體治療學會(以下簡稱AGPA)於美西聖地牙哥(San Diego)

舉行年會。此時的我已從台大醫學院精神科退休,在時間的運用上較以往寬裕,所以我和

內人在2月12日從台灣出發,預計在美國待上一陣子,以便AGPA年會結束後,有機會與在

美國史丹福大學擔任客座學者的珍信及其家人共聚。珍信當時由國科會補助出國,回到母

校研究一年,他全家都住在史丹福大學的所在地Palo Alto。

在此次AGPA年會前,於2月13至14日舉行了IAGP理事會。2月15日AGPA年會正式展

開,當天的節目是特別研習會。2月16至17日研習會的主題是「團體中的敵對」。2月18至

20日是討論會。這次的AGPA年會對我而言最大的意義在於,我在會中從Anne Alonso會長

直接獲頒「榮譽會員」的獎狀,這是我於1973年加入AGPA之後20年才得到的榮譽,次年

(1994年)我成為該會終身榮譽會員(Life Fellow)。另一方面,於1993年國際團體心理

治療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編輯委員會改組時,應主編Dr.

William Pipper的邀請,我榮獲該期刊編輯顧問(Consulting Editor)的身分。我之所以獲

此殊榮,是因為我個人從事團體治療的研究論文曾於1962、1972及1984年受到國際同道的

接納而被刊載在國際團體心理治療期刊上。同時被接納為AGPA終身榮譽會員與國際團體

心理治療期刊的編輯顧問,不僅對我個人而言是一種鼓勵與肯定,也是為國爭光的體現,

實在很期盼此兩份受到國際同道認同的榮譽能有台灣的同仁來接棒。我衷心鼓勵同仁們多

加努力,寫出較深入的論文並爭取發表於國際性期刊上,讓世界同仁閱讀我們的研究,使

Page 16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6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我國在心理衛生工作上的努力獲得國際的注意。

三、舊金山之緣(1996)

1996年2月AGPA年會在美國舊金山舉行,這是我連續參加第5次AGPA年會,藉此大

會期間舉辦的IAGP理事會則是我第7次的出席。2月12日我搭機離台,2月12日早上抵達,

隨即參加2月13至14日的IAGP理事會,這兩天同時也是大會的研習會。理事會結束後,我

出席了2月15至17日三天的討論會。

談到舊金山,我想到自己有幾次來到此地的機緣,這個地方在我生命中確實有著特殊

的意義,1954年2月22日那是我頭一次遠離家鄉留學,來到美國的第一站,我的目的地是

麻州。

再踏上舊金山時已是23年半以後了,那是在1977年8月的事。當時內人隨著台灣的旅

行團赴美旅遊,順便探望在波士頓留學的兒子珍信。那年8至9月我正好欲赴溫哥華參加

WFMH會議及於檀香山舉辦的第六屆WPA,因知珍信計畫赴美西史丹福大學深造,所以

和他們母子講好於8月25日我們各自從溫哥華與波士頓前往舊金山會合。這次來到舊金山

與第一次極不同,是我與妻兒首次如此在海外團聚,又值珍信預備攻讀博士學位的起點,

因此我們夫婦的同在對兒子而言實是很大的鼓勵,一家人也團圓得很開心。

第三次來到舊金山,是12年後於1989年5月與內人相偕參加在當地舉辦的亞洲精神醫

學研究會議並在大會中報告論文,主題是:台灣精神分裂病最近的研究〈Current Research

on Schizophrenia in Taiwan〉。

1996年2月再臨舊金山,不再是與親愛的家人團聚,反倒是在AGPA年會中與結識多

年的外國朋友相聚。我雖無老伴在身邊,能在他鄉遇故知,我心裡被濃厚而熟悉的友情深

深感動,使得我寫詩的情感再次被牽引出來。於是1996年2月16日起我又開始提筆作詩,

直到1997年9月22日內人病倒時才告一段落。這段期間我寫了36首中、英文詩。

1996年的AGPA年會於2月17日結束後立即搭機返台,並趕在2月18日晚上除夕夜與家

人團圓。回想這四次赴舊金山,每次都帶著不同的使命、目的和心境,感受也相當不同。

前兩次都與家人在海外團聚,雖是興奮但別離時多少帶著不捨的心境。第三次與內人一起

參加精神醫學研究會議,並順道拜訪親家夫婦,是相當愉快的經驗。最後一次只是為著開

會而去,來去匆匆,不願再多待一分鐘,祇因親愛的家人在故鄉盼著我回國團圓。但是能

和老朋友再相聚,詩情再受啟發,也是另一種收穫。於此看來,舊金山實在與我有緣。

Page 16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七章

國際舞台

161

一、精神藥物研討會(1973)

1973年4月23至28日,我赴馬來西亞吉隆坡參加一個國際會議,這是第二次在亞洲地

區舉辦的精神藥物研討會,由馬來西亞醫學總會所屬的神經精神醫學會統籌主辦,並由羅

氏遠東研究基金會資助。這是我第一次的東南亞之行,市療的莊明敏醫師與我一同赴會。

整個國際會議的過程如下:4月23日為開幕禮、各國代表報告自己國家於現階段的精

神藥物治療情形、以及有關藥物治療的一般概念之論文發表。這一天我以台灣代表的身分

以10分鐘向與會者報告台灣的藥物治療。

4月24至27日的會議有不同主題的四場小組討論會和七場論文發表會,以及「巴金森

氏病之治療」與「心理衛生知識之傳播」影片觀摩。4月24日有關精神分裂症的藥物治療

主題研究中,我個人以:8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之兩年追蹤研究結果〈A Two Year Follow-

up Study of 85 Schizophrenics〉為題的論文發表。這篇論文取材於過去由WHO贊助底下,

在台北研究中心所做IPSS的部份研究成果。文中談到根據實地研究,我們從接受追蹤研究

的患者病徵之呈現中發現,要評估精神分裂症的治療,藥物的療效不是唯一的因素,臨床

與社會因素的影響都是治療者需要加以衡量的要素。

我擔任4月26日討論會的主席,引導不同主題的論文發表,包括:1)「印尼精神疾

病病患資料之電腦記錄系統化方案」;2)「馬來西亞精神藥物治療與護士之角色」;3)

「安非他命的使用與濫用」;4)「戀物症個案的嫌惡治療」;5)「菲律賓人對服用藥物

的態度」。4月27日大會閉幕,4月28日參觀當地的醫院,結束六天的會議行程。

二、世界心理衛生與輔導會議(1998)

1998年10月15至18日世界心理衛生與輔導會議於台北市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舉行,

此會議是由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和中國輔導學會主辦,世界心理衛生聯盟與亞洲生涯發展協

會協辦。大會的主題是:「建構心靈淨土—媒體、心理衛生與輔導」。與會者包括國內外

人士總計將近500人,可能是受到瑞伯颱風的影響,出席率不高,實在可惜。

大會的內容首先是10月15日的會前工作坊5場。其次,自16至18日分別有:1)專題

第七節 其他學會

Page 16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6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演講5場;2)專題研討4時段,每時段有5場專題及1場大眾論壇同時進行,各場有1名主持

人、3至4名引言人,並有30分鐘討論;3)論文宣讀6場,1名主持人、2至3名報告人及1名

回應人;4)公益團體及錄影帶觀賞、書展、論文海報展示,總計有30個公益團體參加展

覽。雖然大會在節目安排上頗費心思,但受到颱風影響,原訂16日活動延到17日上午、18

日下午進行。雖然天公不作美,但已報名的學術發表討論會都仍順利舉行。

我以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監事的身分投入大會,在會中分別以光智基金會為單位提

出海報展示,並主持17日下午的專題研討。前者的海報展示主題是:「台北市士林地區青

少年心理衛生中心附設夜間門診之五年間經驗」,由我與光智基金會陳靜美及李欣穎兩位

社工員負責,目的是想藉此機會探討初診個案之需要及光智心衛中心所擔任之功能,以供

瞭解未來台北市私立社區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所扮演的角色。現場光智基金會也提供資料

給參觀者,總計兩天內我們送出70份光智基金會簡介、72本《陪伴孩子快活地成長》及35

本《光智四分之三世紀紀念專輯》。與光智基金會海報展示的前瞻性,強調預防、早期發

現、早期治療的內容對照之下,我於17日下午主持的專題研討是針對預後復健,加強深度

及廣度的內容,主題是「社區心理衛生資源的使用、轉介與銜接」,是為慢性嚴重精神病

患的需要而設計的內容。此研討會中的引言人及其分享的專題分別是:成大楊延光醫師談

「精神病患之急性惡化狀態的處理及預防」、桃療呂明坤醫師談「精神疾患的居家治療:

走入社區的精神醫療」、市療高麗芷職能治療師談「精神疾病患者之社會功能復健—社會

資源及復健策劃之合作」及台大胡海國醫師談「社區及家庭取向的精神醫療之規畫對理想

的精神醫療服務網之建議」。

大會中一個重要的議題是談論媒體與心理衛生的關係及其對人們心理衛生的影響。

這使我想到同樣的事件媒體報導出來是正面或負面的、積極或消極的,對社會多少有著影

響。以媒體與心理衛生的關係而言,過去對於精神疾病及患者,媒體的報導多為負面,使

民眾對精神疾病與疾患有難以抹除的標籤(固著的觀念),這不但歪曲心理衛生教育,也

使得精神疾患在社會環境中被排斥而難以立足。倘若媒體能在此方面多加給予正面積極的

報導,導正民眾過去以來對精神疾病的誤解,並強調心理衛生教育的重要性及預防的重

要,相信民眾將慢慢學習接納精神疾患,而家中若有罹患精神疾病者也不至延誤就醫。另

外,與其向社會大眾呈現自殺率、殺人案件的增長等負面報導,不如多加宣導建立健全心

理衛生的觀念、提供相關的資源系統,是更正面積極的作法。媒體的力量有其建設性,也

有其毀壞性。身為心理衛生工作的推動者,我期許媒體能更認識自己該扮演的角色,提供

正確而正面的資訊以達到教育民眾的功能。

Page 16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八章

光智心、社會情

163

父親的事業

1923年1月2日,家父海沙公以26歲半的年紀,獨資創立「光智商

會」,而成為台灣營造界少數幾家歷史悠久的營造廠之一。環顧光智跨

越四分之三世紀的歷史記事,不僅讓我整個家族對父親過去的努力深感

敬佩,同時也彷彿帶領我們一覽台灣營造史的部份記錄。

光智事業的第一代由父親掌舵,自1923至1952年前後卅年間,其發展可劃分為三期:

第一期十年間承辦的工程有九件,性質為官方的新建工程,有學校、市場、機關廳舍、娛

樂場所及醫院。1933年起光智進入第二期的發展,此階段工程增加,尤其因處於第二次

世界大戰末期,軍方工程較多,涵蓋陸海空三軍基地的新建工程,而且多分佈在台南、

高雄、岡山、屏東一帶。至1942年十年間完成廿八件工程。1943至1952年為第一代之第

三期,也是光智的巔峰期,這階段時值台灣光復前後,初期仍以軍方、航空工程為主,接

著開始承接災後復建、補修的官方工程。同時施工地點逐漸北移,並開始承辦民間工程,

十年間完成七十九件工程,平均每年完成八件。其所新建、復建、增建或補修的範圍涵蓋

官方基地、公家機關、公共工程(道路、堤防、水利局、隧道、橋⋯⋯)、學校校舍、店

舖、百貨公司、工廠、銀行、菸酒廠、糖廠、民間別墅等工程。

光智經過巔峰期之後,家父開始放手給店員承辦工程,但一方面因為經營不順導致經

濟發生困難,另一方面他一手培育出來的店員離開光智、獨立創業,如1954年洪文華先生

自創永樹營造服務公司,以致光智進入營運的低潮期。這時自台北州立工業學校畢業,並

赴日本東京工業專科學校留學的大哥珠璫,逐漸承接父親的事業,使得光智邁向第二代經

營的階段,而協助重建光智復興之重責大任也落在大哥的肩上。1953至1982年卅年間光智

第一節 父親與光智

第八章 光智心 社會情

唯存公正 先父光智創辦人陳海沙先生墨寶光智再添古蹟工程—市定古蹟「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

光智標誌

Page 16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6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第二代的發展仍可分為三期(每期十年),至

1962年之第一期承辦的工程有十件、第二期至

1972年有十五件、第三期卅二件。所承辦的工

程範圍如下:第一期包含學校、紙廠、倉庫、

化工公司工程、住宅;第二期多為國民住宅、

民間住宅、公寓、工廠與倉庫;第三期有民間

住宅、市場、學校、醫院、店舖。值得一提的

是,父親於1978年逝世前三年間承辦工程減

少,並於同年10月將光智遷移合夥的吳艮宗先

生所居住的台中市康樂街,開始另一紀元。另一方面,光智在1980年於劍潭興建的育成幼

稚園,可說是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創設的根基,至1982年光智第二代第三期結束時,光智

基金會的基礎已大抵奠定。1983年六月財團法人台北市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及附設海沙

紀念青少年服務中心成立。接下來十年間相當於光智營造工程事業暫停的時期。

1970年大哥的兒子珍英自逢甲大學水利工程系畢業,赴美國留學、於1975年獲得土木

工程碩士學位後,在美擔任設計並監工多年,他於1992年回國承接光智的事業,此時光智

進入第三代的經營。新生代的光智自1993至1996年四年間,每年承辦一件工程,包括北二

高隧道機電廠房工程、台北縣泰山鄉同榮國民小學新建校舍第一期建築工程、台北縣泰山

鄉同榮國民小學護坡擋土牆排水工程,以及台北市雙城街集合住宅工程。雖然珍英很努力

地經營光智,最近仍然面臨營運上的困難,主要是台灣近代社會,規矩經營的業者實在生

存不易。再加上光智執意按實材實料施工,以致在競標、得標上都遇到困難,而處在目前

的停頓狀態。想到父親一手創辦的光智歷經三代承接與事業的起伏,至今仍在競爭激烈的

營造界奮鬥著,我深深祈願台灣的社會風氣轉變,肯定優良承造業者,更祝福由珍英所肩

負的再興運動有所成就,能帶領光智同仁協力合作,再造光智榮耀聲譽。

光智營造廠新近工程

Page 16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八章

光智心、社會情

165

一、光智基金會成立

光智基金會的成立,是源起於先父生前服務社會的願望。1983年我們兄弟姐妹為緬

懷先父的典範,而達成共識願意協力策劃、推動並實現他的遺願。逢先父所創立的光智營

造廠60週年暨逝世5週年紀念日,大家決定向市政府申請設立財團法人光智社會事業基金

會,以博愛大眾之精神為社會辦理公益事業。由於在辦理基金會設立登記的過程中受到當

時社會局蔡局長和張副局長的指引,認為社會上最重要的是青少年的課外活動,如何配合

時代因應青少年的需要、引導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走上正軌實為要務,所以本基金會把重點

放在青少年身上,希望能為他們辦理多項服務。

1983年7月18日我們兄弟姐妹正式成立光智基金會第一屆董事會,經過協議後我們決

定以設立圖書室,專供青少年勤學之用為本會的首要目標。我們籌足了新台幣300萬,並

為紀念先父而選擇在父親的出生地—劍潭新建的光智華廈地下層,以父親之名設立了「海

沙紀念圖書室」。圖書室佔地面積為100坪,在台北市士林區通河街137號地下樓,設備

裝璜及桌椅均由光智營造廠有關人士捐贈。1983年8月23日先父88歲冥誕日圖書室正式開

幕。在籌備圖書室的過程中,我們兄弟姐妹也組成了一個編輯委員會,在圖書室正式開幕

當天發行一本紀念先父的追思集。我們先後於1983年5月3日、6月19日及8月16日召開三

次編輯會議,很感謝許多親朋友人的賜稿與合作,

使得追思集得以在8月23日當天順利出版。紀念集載

滿了社會人士對先父的追思、光智基金會設立過程

及圖書室使用相關辦法、先父年譜及行述、紀念相

片、光智廠歌及其由來、子孫對先人之追憶以及追

念詩作等,並由我大哥撰寫前言,我負責編後語。

這本追思集,對我們整個家族而言,是非常值得留

念的無價之寶。

二、光智基金會董事長

為達到家父宿願,由我們兄弟姐妹於1983年6月17日(農曆5月7日家父之忌日)向台

第二節 我與光智

1983.8.23財團法人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附設海沙紀念圖書室啟用典禮

Page 16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6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北市政府社會局申請設立的光智基金會,及於同年8月23日(農曆7月15日家父88歲冥誕)

正式公開宣佈創立的基金會附設「海沙紀念圖書室」。

基金會設立後,我們於7月18日召開第一屆第一次董事會,並推選大哥陳珠璫先生擔

第一任董事長。大哥連任兩次,在他總任期9年間,按照基金會捐助章程第三章業務第七

條,已實踐的部份有:(一)開放「海沙紀念圖書室」供為社會青少年使用;(二)舉

辦青少年文康活動;(三)為社區青少年及母親召開座談會,並為家長舉行親職教育;

(四)與附近學校連繫而推行心理衛生教育;(五)設置國中學生的獎助學金等。凡此種

種主要是為社會福利盡一臂之力,以繼續先父未完成的心願,造福國家社會。

1992年6月大哥卸下第三屆董事長時,恰好是我自台大醫學院教授職務退休(1993年

2月1日)的半年前,因而我被推選為第四屆董事長。也因我一向專長於心理衛生的推展,

所以我將前9年尚未實施的光智基金會捐助章程第三章第七條的第四項所提的「辦理青少

年諮詢及心理輔導事項」籌備規劃,預計將原有的「海沙紀念圖書室」改為「台北市士林

地區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雖然在心理衛生的推展上我向來不遺餘力,但使命的責任重

大,我絲毫不敢輕忽,深深期許自己從醫學院退休,繼續致力於服務身心障礙的同胞,並

促進一般青少年健康的心理發展,以建立未來健全而整體性的社區心理衛生系統。

三、碧潭吊橋

1996年11月12日民生報刊載了台北縣政府即將拆除碧潭吊橋的消息。原來,此吊橋年

久失修,近年來周邊纜繩鋼索有多處斷裂與腐蝕,經過工程單位的檢測,認為碧潭吊橋已

屬危橋,應立即處理,所以縣政府決定進行拆除重建的工程。在此篇專題報導中,記者除

了敘述碧潭吊橋的拆除計畫、附近居民對此計畫的反彈以及未來重建後的吊橋與舊橋兩者

間有何異同之外,也報導了此吊橋於在地人或訪客生命中如何刻畫難忘的痕跡。在同一版

面上也刊載了一則有關碧潭吊橋早先興建的歷史,有一名叫陳寬宏的民間人士主動提供兩

張關於碧潭吊橋當年落成通車的相片,他聲稱此吊橋為其外祖父賴雲所興建。由於政府單

位對於碧潭吊橋的文獻紀錄幾近於零,此番口述歷史遂成為極寶貴的資料而受到重視。

一看到此番報導的我立即覺察不對勁,因為在我記憶中很清楚的是,碧潭吊橋是由先

父陳海沙先生所興建。記得兒時先父曾帶我多次走過此吊橋,每次並向我強調碧潭吊橋是

首座由台灣人自行設計、施工營造的吊橋,在60年前日本時代這是多麼光榮的事,是台灣

人智慧與能力的明證。由於報上的不實報導,我馬上對這件事展開求證,蒐集相關人、事

Page 16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八章

光智心、社會情

167

資料後,得證碧潭吊橋當時是由先父所經營的光智商會得標,於1936年6月開工興建,由

光智商會的職員陳江海先生在整個工程現場負責監工,而這整個事件有光智商會的舊資深

職員陳榮周先生做證。有了十足的把握後,我整理好相關資料,向民生報投稿以對上回的

報導提出資料更正,希望能對歷史有個交代。結果民生

報在1996年11月16日,由台北縣政府為拆除與重建碧潭

吊橋而特別舉行的「懷念碧潭吊橋建橋60年活動」之前

夕,修正其原先的報導。11月17日在「懷念碧潭吊橋活

動」中,有上萬民眾陪伴著年屆六十的老吊橋度過熱鬧

的一天。當天主辦單位特別邀請我前去陪同尤清縣長率

領群眾走過吊橋。

此事使我對於媒體的角色與重要性有很大的省思。同樣一件事情媒體能提供民眾正確

的資訊,但也會因缺乏精確的查證而誤導民眾。以碧潭吊橋之歷史為例,媒體單位只憑一

人的口述,為了爭取時間而未深入調查、探究事實,即加以報導,不但對社會大眾而言是

不太正確的行為,事實揭露後對當事人和民眾都是一種誤導。可見報導內容的正確性無論

對社會大眾信念的建立或媒體本身的公信度都有很大的影響。

2012年7月鄰近碧潭吊橋邊的都更案,計劃

重新施作吊橋墩座,引來危及吊橋安全性質疑;

2013年2月民間團體提出申請古蹟;同年4月列為

暫定古蹟;2013年07月31日列入古蹟。

翻閱碧潭吊橋的歷史:「碧潭吊橋以前稱為

『碧橋』。日治時期『文山郡新店庄』助役賴雲為了改善安坑、頂城居民,每逢大雨交通

中斷,無法走竹蛇籠或擺渡往來新店街之困境,倡議建橋。這座由『台北州』江石定先生

設計,1936年6月開工,歷一年完工的『碧橋』,長200公尺,寬3.5公尺,採單孔二鉸構

造,橋塔高度22公尺,可通行車輛。」

「倡建者新店庄助役賴雲先生、設計者江石定技手,營造廠光智商會創辦人陳海沙

先生,共創日治時期第一座台灣人自己設計、建造的光榮!」據大地工程師王偉民說明:

「圓形鎢鋼球上有碗狀鋼蓋,當吊橋晃動時,碗狀鋼蓋會隨晃動而旋轉,自由調整方向及

力量,柔性地形成一個穩固特殊構造,當年這種工法並不常見。由於鎢鋼球軸承設計,呈

現出舉世無二的精緻風格,台灣僅存鎢鋼球軸承吊橋,是台灣第一代工程的傑作,碧潭吊

橋更是臺灣人邁向現代化的第一步。碧潭吊橋77年來得力於獨特的鎢鋼球軸承設計,上

「懷念碧潭吊橋建橋60年活動」海報

「懷念碧潭吊橋建橋60年活動」1996.11.16

Page 16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6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下雙弧度鋼架的吊橋,與一般單弧吊橋不同,

除了上面支撐力量,利用『下弧』拱起的張

力,上下雙弧合力,是碧潭吊橋特別堅固的原

因。」

老一輩說日本人的工程好品質,其實,正

是父親多次帶我走過吊橋,向我強調她是首座

由台灣人設計、施工營造的吊橋,證明台灣人

的智慧與能力都是一流水準。而其中畢業於當

時台北州立台北工業學校機械科的他,對於鎢

鋼球的設計及施工,可能助力頗大。除了碧潭

吊橋列名古蹟,去年市定古蹟「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已整修完成,光智所承造的工

程再添兩筆古蹟,堅守「惟存公正」,父親承造的工程堅若磐石,大愛如山,福澤後人,

實在是我們驕傲的好榜樣。

四、錄製「光智廠歌」

想起1942受父親之託為他的營造廠「光智商會」滿廿週年紀念寫一篇歌詞,我以日

語寫下了光智廠歌〈希望的黎明〉,並承蒙當時擔任北一女中音樂教師的石田良男先生作

曲,而這首歌曲得以在「光智商會」廿週年紀念典禮上首度發表。1956年當我在波士頓留

學期間,完成〈光智廠歌〉第一節的英譯。1961年在軍中服務時,開始逐漸有想要翻譯為

中文的念頭,終於1975年的夏天,我順利完成了〈光智廠歌〉的中文版並獻給父親做八十

歲大壽的生日禮物。

經過55年後,於1997年我決定將〈光智廠歌〉中文版錄音留念,由梁一柱先生主唱,

歐陽錦小姐合唱。歐陽小姐是我1975至1976年間的研究助理,她與程玲玲、林美惠兩位小

姐同為當時由國科會贊助之IPSS七年追蹤計畫的助理,在此研究計畫中她主要負責的工作

是事務性的聯繫與家庭訪問。透過歐陽小姐的安排,我才有機會在耕莘文教學院視聽中心

完成錄製〈光智廠歌〉的心願。經過幾次演練之後,1997年12月27日星期六下午二時正式

錄音,當時擔任鋼琴伴奏的是吳睿然先生,錄音設備安排則由蔡素行小姐負責。整首歌曲

的實際錄音時間其實祇有2分55秒,但卻是花費了我們數個小時的準備。很感謝當時參與

此錄音工作的朋友們,讓我得以另一種風貌為此歌留下紀念。

碧潭吊橋—台灣唯一僅存的鎢鋼球軸承吊橋,是台灣第一代的工程傑作,是台灣人的驕傲。與侄兒珍安、珍忠、珍英為碧潭吊橋指定古蹟請願

Page 16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八章

光智心、社會情

169

年輕時寫此歌,就是想像若在人生過程中能永遠維持青春活

潑的摯情,則生活必定更有意義。然而似乎是過於天真及理想化

的想法,因為人事的變遷,使人無法永遠保持其實體。但我仍想

若是接棒者有心,應可延續所希冀的精神,因此這份心願也未必

是無法達成的夢想。我深深期盼光智廠歌的副題〈希望的黎明〉

所代表的涵意能經常縈繞在光智基金會的工作中,我以當年作詞

的精神寄望基金會能有無限光輝的未來,如此方可報答先父創立

「光智」的初衷,以告慰其於九泉之靈。

五、光智商會與我

在我出生第56天,家父在台北大橋頭(現在迪化街二段)獨資創立了「光智商會」,

所以我和光智好像結了異卵性雙生胞的奇妙因緣。一個人的個性被生理、心理及環境等因

素所規定;對團體而言,會受到組織架構,包括帶領者與總成員間互動以及外界社會三

方面的影響。自其名稱帶給我的啟示是,「光」代表光明正大,較符合家父的座右銘「唯

存公正」的意義,較為感性,「智」是智技並行,屬於理性的部分。從小自然而然,「商

會」包含的團體動力與我個人精神動力之密切的關係伴隨我成長。

光智成立至今已逾九十年。1923年1月成立,1949年自赤峯街遷入博愛路新址,並翌

年5月20日因政府規定而改制為光智營造股份有限公司。為瞭解光智發展之情形,方便上

將九十年期間的三分之一的歷程分為五個階段,而於「表一」列出承辦工程概要,每期的

每年平均承辦工程件數逐漸增加到一倍半到兩倍。其中較重要的工程是,(1)第一期有

台北高等學校(現在的師範大學)之宿舍及體育館新建工程;(2)第二期到草山(陽明

山)新建眾樂園,並跨台灣海峽到福州新建博愛醫院工程;(3)第三期為紀念施政四十

年的博覽會而在三線道路(現中華路)新建府縣館(介紹日本本土各地方)及在太平市

場附近新建南方館(介紹東南亞各地方);(4)第四期因為戰爭中的需要,新建件數顯

然地增加到每年平均十件左右,可以說光智的事業發展到可稱為本省籍三大營造廠之一;

(5)在戰後的第五期,從前大部分的工程是與公立機關訂約,但後來與民間機構委託的

工程增加,而承辦件數更上升,並達到最頂點。如此,家父的事業擴展使家庭經濟狀況都

不必擔憂,並讓我們手足的升學一直無多大的問題出現。

小時候的回憶裡,浮現光智店內職員勤於邊看設計圖,邊估價其建築包辦費用,以便

希望的黎明歌譜

Page 17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7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準備競標的情形;或者有些店員在認真地畫出新建築物之設計圖;當然也看到商洽承包工

程工程的推行事宜,所帶來的忙碌狀態等,印象相當深刻。隨著光智的成長,體會到營造

界的使命感。要讓人家居住有安全感,需仰仗建築師之設計及營造人員之技術合作。亦讓

我 特別地留意人格成熟架構之適當建立,並逐漸培育文藝方面素養。

比較具有特別印象的工程是:

(1)光智首次接辦工程是士林公學校的校舍新建,目前光智的所在地劍潭是屬於

士林行政地區,其管轄內的士林國小會邀請我們同仁到校服務,以便進行學校心理衛生

工作,所以較有親近感;(2)幼小時週末的休閒活動場所之一,是民國20年由光智新建

的眾樂園,它是我們家人泡溫泉及放輕鬆的好地方,讓我想起新鮮空氣瀰漫的陽明山;

(3)1932年滿洲事變隔年,經過家父朋友住在福州的周錫堯先生的介紹,而跨海新建福

州博愛醫院也是值得驕傲的工程;(4)1935年紀念日本施政四十年之紀念博覽會會場的

府縣館及南方館的木造建築物,是在北二中入學考試的筆試通過,但口試不通過時,對挫

敗的補償心理及欣賞家父傑作愉快心情之混雜交合,使六月夏天下的電光閃亮的夜景彷彿

在面前;(5)碧潭橋是1937年建造,吸引在橋上來往的無數人群,並讓大家享受新店的

美麗風景,也是家父功勞成品;(6)大戰時被美軍爆炸的臺大醫院精神科二樓,由於經

年代 工程件數 年數 每年平均承辦件數Ⅰ.1923年—1928年 4 6 0.7Ⅱ.1929年—1934年 6 6 1.0Ⅲ.1935年—1939年(會址遷移下奎府町,現赤峯街) 12 5 2.4Ⅳ.1940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31 6 5.2Ⅴ.1946年—1949年(遷入博愛路) 41 4 10.3

合計 94 27 3.5

年代 工程件數 年數 每年平均承辦件數Ⅵ.1950年—1952年 18 3 6.8Ⅶ.1953年—1958年 8 6 1.3Ⅷ.1959年—1963年(廠址遷移至通河街士林區劍潭) 2 5 0.4Ⅸ.1964年—1969年 11 6 1.8Ⅹ.1970年—1974年 6 5 1.2XI.1975年—1978年(家父於1978.6逝世) 5 4 1.3XⅡ.1979年—1982年(台中) 25 4 6.3XⅢ.1983年—1992年(珍英1992.5回國) 0 10 0XⅣ.1993年—1998年 4 6 0.7XⅤ.1999年—2003年 2 5 0.4

合計 81 54 1.5

表一 光智商會承辦工程概要(1923年初~1949年底,共27年)

表二 光智營造廠承辦工程概要(1950年初至2003年底,共54年)

Page 17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八章

光智心、社會情

171

費短缺,經林宗義科主任接洽,義務幫助修繕,順利達成的工作是屬於非正式的工程。

雖然家父在土木建築承辦工作極其忙碌,仍相當關心子女的教育問題。

(1)提早就學(1928年):不知如何判斷我的智商,家父讓我提早就學,跟比我大

一年六個月多的姊姊一起,於五歲五個月時,提早上學區內的大橋公學校。

(2)家教補習(1931年):我公學校四年級時,剛好大哥進入永樂公學校高等科,

為了升學考試的準備,擔任家長會委員的家父打聽到八重子夫人之日文及數學的教學能力

相當強的消息,就讓我們兄弟兩個晚上到太平町一丁目補習。打好基礎,數學成績優異。

(3)迅速安排(1935年):北二中的入學考試失敗後,由於大橋公學校的林煉老師

之推薦,家父決定讓我到學區外的日新公學校高等科,向林薰老師討教。在一年的課程中

接受他靈活的教學方法讓我敬佩。

(4)接受冒險(1936年):前一年北二中入學考試失敗的挫折感,使我不甘願再次

敗北,大膽地向台灣學生很少進入的北一中挑戰。雖然有些冒險,如果失敗的話,恐怕對

我的打擊會很大。家父要我審慎考慮,和林薰老師接洽的結果,只好允許本人堅定的意

圖,方有機會嘗試達成自己的目的。

(5)決斷處理(1939年):在北一中三年級最後期末考,我覺得肚子痛,但要面對

考試而忍耐的結果,發現盲腸炎併發腹膜炎,家父馬上決定讓我住進私立菅野外科醫院,

接受緊急手術。因腹膜炎引起發膿,手術後傷口不能癒合,術後處置花一段期間才恢復。

差一點丟了命,幸好保了命。

(6)紀念歌詞(1942年):考進台大豫科後,不必再面對升學考試,心情較為輕

鬆,第二年開始有空寫詩的意念。曾以「新世代」為題投稿報社應徵歌句,獲得佳作。家

父知道消息後,建議鼓勵我寫出「光智商會之歌」,在民國32年1月廿週年慶發表。

成長過程中,難免有些挫折。1935年3月北二中升學考試落榜及1936年4月祖父因氣喘

逝世,此兩件事都構成心理上的打擊,但盡力克服。家父於193 8年,冤枉地被台北憲兵隊

關進廿九天後,渡過情緒上的難關,對其承辦的工程件數毫無影響,他的堅強精神,值得

我們學習。透過家父完成工程的努力及培養子女的辛苦,我人生的在前三分之一與光智的

相處關係,對我來說,比後面三分之二階段的關聯應更加珍惜。

Page 17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7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一、士林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成立

1990年12月7日「精神衛生法」公佈後,按照第10條的規定,自1991年度衛生署開始

輔導台北縣衛生局開辦心理衛生工作,並在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及醫療社會工作協會的支持

下,成立了台北縣心理衛生中心及三重地區心理衛生服務中心。1992年6月我接任光智董

事長的職務後,想到的第一件計劃是改造海沙紀念圖書室,使其多元化,以便於我所注重

的青少年心理衛生之推展。1993年在衛生署的贊助下,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設立台北市士

林地區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成為台灣首創而且也是迄今唯一的民間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本中心的宗旨在服務台北市北部地區,針對青少年心理衛生之促進。消極方面在於防範青

少年長大後罹患精神疾病,積極方面在於建立安和樂利的健全社會。

1993年2月8日我們獲得衛生署的補助,開工改造海沙紀念圖書室,將原本無隔間的

100坪諾大圖書室,按照不同功能與性質區隔為8個部份,有辦公室、遊戲室、團體活動

室、乒乓室、圖書閱覽室、個案診療室、家族會議室與大會議廳,以供個人或團體使用。

心理衛生中心的服務時間分配如下:早上是媽媽才藝班;下午為學校諮詢工作,由我和中

心的社工師赴鄰近學校協助輔導諮詢的工作;晚上則由台大兒心、婦幼中心及國軍818醫

院的醫師、社工師與心理師針對青少年及其家族進行診療與輔導工作。

第三節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1993 光智心衛中心 財團法人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 附設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

Page 17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八章

光智心、社會情

173

二、與台大兒心的建教合作

1 9 9 2年 6月 7日接任光智董事長一職後, 7月 2 1日我與台大兒童心理衛生中心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Center,「台大兒心」)宋維村主任提出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

設置之需要,7月29日與台大兒心主治醫師們做初步的溝通。7月30日拜訪當時的社會局白

秀雄局長,與他分享我自己對社區心理衛生發展的意願。由於白秀雄先生也曾任台大社會

學系教授,我們彼此有些認識,他當下就對我的構想表示支持之意。8月7日我前往衛生署

拜訪醫政處處長,表達改造「海沙紀念圖書室」及其服務性質的計劃。

1992年8月中旬我前往加拿大蒙特婁參加第十一屆IAGP大會並被推選為IAGP理事,

任期三年。回國後,於9月份開始進行與台大兒心建教合作一案的推展。9月4日與台大兒

心的工作同仁商討建教合作的可能性。9月14日宋維村主任訪問劍潭光智,9月19日台大

兒心主治醫師丘彥南訪問與本中心相隔一條巷子的育成幼稚園(大哥是這所幼稚園的董事

長),以瞭解當地孩子的生活與學習環境;台大兒心的主治醫師高淑芬則實際對當地孩童

做兒童氣質研究。

10月8日我訪問宋維村主任,報告初步進行經過,並於10月22日與宋維村主任、陳快

樂醫師、丘彥南醫師、高淑芬醫師等共5人一起討論建教合作。11月16日我前往衛生署訪

問精神衛生科戴傳文科長,分享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附設台北市士林地區青少年心理衛生

中心的理念,以及與台大兒心建教合作的計畫。11月23日戴科長前往參觀光智場地並認同

我們的理念,答應原則上會在經濟方面贊助我們,如此我們獲得成立與運作光智心衛中心

的支持。12月3日戴科長再前往劍潭光智勘查以做最後的決定,12月10日我們第三次討論

建教合作一案,12月17日再進一步討論此案。終於12月19日完成「台北市士林地區青少年

心理衛生中心」設置案的提案,送交衛生署申請補助。

因著衛生署積極的鼓勵,1993年2月6日我們獲得撥款補助2,043,0 00元。有了補助之

後,我們隨即於2月8日開工改造光智地下樓,並於2月9日再度召開建教合作討論會,並

提出光智心衛中心夜間門診的構想。之所以有成立夜間門診的想法,就光智心衛中心的人

力方面來說,當時支援本中心的醫師本身已在公立醫院專任,所以他們白天無法在私立機

構服務。若要他們兩邊跑,不但涉及責任歸屬的問題,也會影響到他們正常的工作作息。

另一方面,就我們所服務的族群青少年而言,夜間門診的好處是:1)不會與他們白天上

學的時間衝突,而影響課業;2)不會導致他們白天離開學校去接受心理諮詢而在同儕間

被貼標籤;3)不會影響到受輔助者的家長白天上班的時間,使他們能有機會關心、陪伴

Page 17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7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需被輔助的兒女前來中心,也能接受家族輔導以配合個案輔導的進行。由於有種種優勢之

處,使得夜間門診獲得所有參與者的支持。雖然如此,在實際層面上我們還是會有人力不

足的現象產生,所以考慮商請當時靠近士林的818軍醫院之專業人士的協助。最後我們終

於克服一切困難,光智心衛中心自1993年4月12日開始夜間門診的服務,時間是每星期一

至星期五下午5時至8時。

對我來說,光智心衛中心的成立不僅是理想的實現而已。夜間門診的實施,其周全性

與時效性,二十年來我們所成就的工作是有目共睹,而且也是意義非凡的。直到今天光智

心衛中心的夜間門診仍是全台灣唯一有此種功能的私立社區服務機構,展望未來,我期望

能盡一己之力將其工作推廣至台灣中、南部,使其影響更加深遠、發揮更大的效用。

三、 與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的建教合作

1992年底光智有附設夜間門診的構想產生,然而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充足人力的問題。

由於國軍818醫院(今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位於北投,離士林不遠而成為我們首先考慮

的目標。一番考慮之後,我趕緊起身拜訪彼時該院劉文健院長並表達我們的需要,幸獲得

他的首肯,願意讓該院專業人士前來支援光智心衛中心。1993年2月6日行政院衛生署對

光智心衛中心設置贊助案通過後,2月9日818醫院及台大兒心同仁首次在台大醫院精神部

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商洽此計畫。經各方協調,於3月23日在光智心衛中心,台大兒心同仁

(宋維村主任、丘彥南及高淑芬醫師)、818醫院的專業人員(陳盤銘副院長、李光輝及

楊聰財醫師、陳美如心理師)和光智同仁(李寒英社工師、陳美俐秘書長及我)等一起討

論光智心衛中心夜間門診設置案。除台大兒心丘彥南及高淑芬兩位醫師外,818醫院曾至

台大兒心受訓過的李光輝、周元華及楊聰財三位醫師決定投入門診的工作。4月12日我們

開始了夜間門診的工作,因衛生署的補助經費需在年度6月底前報銷的緣故,我們於6月26

光智盃3對3籃球比賽2002 光智出版的書籍與季刊 參與社區心理衛生照護網分區計畫2004

Page 17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八章

光智心、社會情

175

日張博雅衛生署長的蒞臨下舉行開幕典禮。當天,台大醫院精神部林信男主任、台大兒心

宋維村主任皆前來共襄盛舉,818醫院劉文健院長因有事不克參加,而由陳盤銘副院長代

表前來恭賀、鼓舞本中心。

光智心衛中心自1993年4月份開始夜間門診至今,人力上在精神科醫師方面,台大

醫院的醫師先後有丘彥南(1993年4月至1998年11月)、高淑芬(1993年4月至1998年7

月)、蔡文哲(1994 年7月至2000年8月)、簡憶玲(2009年10月至2009年12月;2010年

4月至2011年10月)、黃琳婉(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郭純雅(2011年9月至2012年

6月)等;彼時的818醫院至今的三總北投分院,前後支援中心的則有李光輝(1993年4月

至1995年8月;1998年6月至1998年8月;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謝遠達(1996年7月

至1998年5月;1998年9月至1999年11月;2000年3月至2011年6月)與沈君傑副院長(自

1998年10月至2000年6月),張登萍(1996年2月至1998年10 月;2000年3月至2011年5

月)、周元華(1993年4月至1995年11月)、楊聰財(1993年4月至1994年6月;1999年7

月至2000年2月)、王厚中(1995年9月至1996年1月;1999年12月至2001年4月)、趙夢

麒(1995年12月至1996年6月)、黃信得(2006年3月至2007年5月)、劉鴻徽(2004年9

月至2005年12月)、戴月明(2002年4月2004年8月;2012年9月至今)、沙堅白(2001年

7月至2013年1月;2013年5月至今)、曾志傑(2013年3月至今)等;此外,曾任職於署立

八里療養院的畢新慧醫師也曾支援過一段時間(2001年3月至2002年12月)。總計曾來過

中心支援的醫師約20位。

協助醫療人員:心理師有朱憶華(1993年4月至2011年8月)、張莉英(1993年4月至

1999年8月)、王梅君(1996年3月至1996年6月)、陳俊堅(1999年9月至今)、張吏頡

(2011年10月至今)、陳爾璞(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楊彥芬(2012年9月至今)

等;社工有許秀琴(1993年4月至1997年12月)、楊美惠(1998年1月至今)、文宗華

(1998年7月至2004年6月)、張雪韻(1998年10月至2000年9月)、曾志文(1996年7月

至1998年9月)、張幼玫(1996 年7月至1998年6月;2000年10月至今)、龔萬菁(2004

年9月至2007年3月)、洪榆琪(2007年4月至2013年11月)等。光智心衛中心的專任社工

人員有:陳靜美(1994年3月至2006年3月)及李寒英(1993年4月至1994年3月)參與初

期門診工作。2010年7月前台大精神部黃梅羹社工師自公職退休後亦加入支援行列。而本

中心在人力分配上之基本原則為一名精神科醫師配合一位臨床心理師或社工師,其好處在

於臨床心理師能提供心理測驗與心理諮詢的功能,而社工師 則負責家族評估、輔導及治

療。

Page 17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7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因818醫院同仁對光智心衛中心的貢獻良多,我以協助該院建立更實際整合性的團體

治療模式給予回饋。首先是在1993年11月16、23兩日我前往該院瞭解整體醫療的運作情

形,接著在12月7、21兩日我與該院同仁商洽院內團體治療計畫,並於1994年1月11、25日

以及3月8、22日對該院同仁講授團體治療之課程,其中於2月間因行政院衛生署各方面的

評鑑工作之忙碌而中斷。接著我在該院全日住院病房選擇個案做示範性的團體治療,從4

月12日至6月28日每週二總計12次。由於軍醫院的精神病患之軍隊背景與一般精神病患之

社會環境中的需求不同,所採取的團體治療措施也有些差異。因此我在該院有關各部門的

工作人員之從旁觀察中先實施團體治療之後,再帶領參與之工作人員的討論。總計從1993

年11月至1994年6月前後8個月當中,我用了20個下午試著推展在818醫院的團體心理治療

規劃,希望不僅藉此回報該院對光智心衛中心的付出,也使建教合作的精神在此充分發

揮,我自己則因有此機會學習軍陣精神醫學的一部份而覺得另有收穫。

四、中山公園光智遊園會

1998年對我們整個家族而言真是別具意義,因為該年是先父創立的「光智商會」滿75

年、由我們兄弟姐妹共同組織的光智基金會成立滿15年、以及由心理衛生相關同仁合作策

劃的台北市士林地區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成立滿5年的三重紀念年,為此我們決定舉辦一

個紀念活動。是年3月初我們開始討論策劃此活動,由光智基金會主辦,心衛中心協辦,

剛開始時我們祇想辦個小規模的活動。3月2日大夥兒得到共識,預定在台北水族館舉辦

「心理衛生與海洋生活」的活動,希望透過豐富複雜的海洋生態比喻心理衛生的內涵。3

月9日我和光智基金會的工作同仁王瓊玉與陳靜美,以及過去的助理歐陽錦前往水族館做

現場勘查後,發現空間不夠大且停車不方便,於是順著歐陽小姐的提議,我們考慮改為國

父紀念館旁的中山公園。3月13日我們送函申請後,得知中山公園6月28日有空檔,想想這

一天正好臨近心衛中心的開幕紀念日(6月26日紀念日),於是欣然租借場地,並於 3月

17日得到正式受理的回函。接著我想或許可商請衛生局協辦指導,於是3月27日前往衛生

局拜訪涂醒哲局長,並得到他的支持。4月10日透過前助理王雪芳小姐的夫婿林獻堂先生

的聯繫,4月15日衛生局派員前來本中心做專訪。4月24日我們開始作較為精細的工作分

配,此時活動已漸趨具體化,規模也越來越龐大了。5月6日海報設計完成。6月6日及20日

舉行兩次正式籌備會議,出席人數30名左右,當時除有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與教育局擔任指

導單位外,協辦單位已增至將近30個機構團體。

Page 17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八章

光智心、社會情

177

6月28日上午10時以「陪伴孩子快活地成長」為主題的遊園會終於在中山公園正式展

開,當天有台北市政府白秀雄副市長與許君強主任秘書蒞臨指導,另有社會局第六科吳惠

櫻科長、衛生局資訊室林獻堂主任前來共襄盛舉。現場工作人員將近400名,評估前往參

加的民眾約有2000人。當天的活動分為表演活動與宣導活動,前者包括主辦單位與貴賓致

詞以及各式才藝表演,後者則包括數種提供親子共同參與的闖關遊戲。原本活動前兩天還

下著雨,沒想到當日天公作美,不但沒下雨還豔陽高照,使得現場氣氛熱鬧非凡。

其實,舉辦此遊園會的目的不僅為著慶祝光智商會、光智基金會及光智心衛中心的

三重紀念年,更大的動機,是企圖透過此活動在民眾心中推展親子關係之概念並強調維持

和諧家庭關係的重要性,同時也使社會大眾從各協辦單位擺設的攤位獲知平日可利用的豐

富社會援助資源。在當天的活動現場我們還贈送《光智四分之三世紀紀念專輯》和《陪伴

孩子快活地成長》兩本書,特別後者是由光智心衛中心專業人員撰寫,兼具概念與個案研

討,是一本頗具實用性的心理衛生手冊。現代社會中所充斥各式各樣的問題,追根究底皆

源自親子關係缺乏健全的建立所致,例如:父母沒有認清孩子的氣質和基本反應模式,瞭

解其乃出自天生而無好壞之分,並針對孩子的特徵因材施教,反硬要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

孩子,以致出現教養問題以及緊張的親子關係。另外,情緒與學習效率二者間的影響也不

可漠視,若不關心孩子的情緒,幫助他們調整對

學習的期待和要求,反而一再打壓,也會造成惡

性循環。而家中在新生兒降臨前,若父母沒有為

較年長的子女做好心理準備,留意他們的心態並

給予關愛與安全感,則往後難免手足、親子間的

衝突。以上幾個論題以及關於語言發展遲緩、學

齡前的睡眠問題、有上學障礙的學生、青少年濫

用藥物的早期發現與處理、聯考焦慮與憂鬱症、

光智五周年慶祝活動於中山公園1998 陪伴孩子快活成長園遊會1998-6-28

光智四分之三世紀紀念專輯 陪伴孩子快活地成長

Page 17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7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性別認同與心理衛生的關係、家族系統、親職教育的內涵、再婚家庭的結構重建、治療孩

子不恰當的行為、社區心理衛生的意義及範圍等皆是本書關切的主題。我們盼望透過活動

與本書的推廣,喚醒被物質主義淹沒的社會對親子關係的重視,從而一起重建之。

很高興此「光智遊園會」能吸引那麼多民眾參與,經過活動的宣導後,不但打電話至

中心諮詢的人增多了,夜診的人數也增加,顯示有越多的人願意正視心理衛生的重要性,

而這樣的收穫讓我們都感到欣慰,也期許自己更加致力於心理衛生的推廣。

五、台北人文啟示錄

1999年6月台北市政府出版《台北現代人文啟示錄》。這本

由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編撰,以人物為取材,並請台北市馬英九市

長作序、台北市立仁愛國中葉見登校長寫前言的手冊,是教育局

台北鄉情叢書的系列刊物,歸類在「人物篇」。

根據葉校長的前言,本手冊的目的在於透過發掘社會典範,

彰顯生命價值、傳承奮鬥經驗、建立社會的多元規範、並落實學

生的生活教育。手冊中接受訪問者包括公益團體共42位,書中人

物不外乎奮鬥成功的身心障礙人士、默默奉獻的社區志工、文化保存者、環保工作者、以

及推動民俗藝術的傑出人士等,皆是生活在我們周遭的平凡人物。台北市教育局編撰此

冊,希望能幫助現代價值觀逐漸扭曲的青少年,建立不同的價值觀抉擇,並體會另一種生

命活力。同時也希望本手冊能成為各校的資料庫與題材,激發各校從中選取主題,邀請手

冊中的人物蒞校指導、現身說法。另外,手冊的最後也編排了「台北市相關支援單位查詢

資料」,以提供使用者作參考。

光智心衛中心被列入《台北現代人文啟示錄》的名單之中,由李振賢執行編輯撰述,

內文編排在手冊的第41項,並配有兩張照片。文中除了介紹中心的基本資料、創立宗旨、

成立過程外,還條列其服務項目、時間、目的與支援項目。

光智心衛中心自1993年6月創立以來,積極投入學校團體工作,首先是於中心舉辦國

中、小學每學期各一次的輔導主任協調會議。其次是前往各級學校參加個案研討會,每學

年平均四次。自1999年開始本中心的學校心理衛生工作更趨向系統化、具體化,於每星期

三下午以2小時的時間,在國小、商校、國高中舉辦個案討論會,預計至2000年1月12日

台北人文啟示錄

Page 17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八章

光智心、社會情

179

我們前往提供資源的學校將總計有20所。此外,我們也有為台北市國、高中老師舉辦的心

理劇成長團體,上半年基礎班(20名),於每週一下午共12次;下半年進階班(12名)每

隔兩週一下午共六次。如此,我們與教育局的聯繫緊密,並常接受該局的督導、補助與鼓

勵。同時也與北區(包括大同區),尤其士林區學校有直接的互動關係。誠如李振賢先生

於該文結語如此形容本中心:「也許您不經意,但它就是您的好鄰居 光智基金會。」成

為社區的好鄰居正是每一位心衛中心的工作人員和我內心深處的期盼。

2. 初診個案所在地區分佈:在台北市北三區

(士林、北投、大同)接近本中心地理位

置者共計1222人(52.1%),而台北市其他

九區576人(24.6%),二者單區比例為6.4:

1,且台北市全區佔近八成之個案量,顯

示心理衛生中心在地區上的迫切需要性。

在光智創意才藝班快樂健康的成長 光智社區健康課程:書法班 光智園聯繫會議—楊美惠社工師專題演講

1. 光智基金會附設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夜

間心理衛生服務歷年(1993.4∼2013.6)經

光智心衛中心的成績單

Page 18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8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4. 初診個案男女比例:男1522人、女822

人,比例約1.85:1。

3. 初診個案教育階段(以中小學為主):國

中1-3年級共計864人(36.9%)、國小1-6

年級共計814人(34.7%),就單一年級就

診人數其比例是:國中(281):國小(132)

=2.1:1,以國中生居多,而二者佔總人

數七成以上。

六、六週年健行活動

光智心衛中心成立以來,我們期望每年在週年紀念日當天能有小型的慶祝活動。1998

年我們在國父紀念館旁的中山公園舉辦紀念活動,1999年3月29日同仁曾舉行卡拉OK的試

辦性活動,但因與會者甚少,所以我們判定為不適合活動。

籌劃週年慶的活動,我們都會實際到現勘,也設想各式活動,如郊遊、球賽、健行

等。1999年5月12日我們到市政府向新任不久的葉金川衛生局長報告光智的近況與活動,

讓他瞭解台北市心理衛生機構發展的方向。他表示健行應該是不錯的健康活動,5月17日

的事務會議中我們提議舉行健行活動,經過仔細的考量後定案。理由有三:1)為健康而

走的活動適合各年齡層的人士參加。2)藉此活動可走進社區,接近社區居民,讓社區認

識光智,以促進日後心理衛生工作的推廣。3)適逢故宮博物院有「三星堆文物展」,由

劍潭步行至故宮博物院的路程不遠,就體力上的考量而言,應可適合與會者。

1999年6月27日星期日在豔陽高照之下,光智六週年慶「追趕跑跳碰健行活動」於上

午8時開始受理報到,接著由台北市政府葉金川衛生局長、士林區葉傑生區長以及施文儀

Page 18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八章

光智心、社會情

181

七、七週年慶夢幻天使關懷會

自六週年慶的健行活動後,考慮七年的活動的安排時,恰好接到一向聯繫緊密的士林

區衛生所在七月份舉辦「精神病患里鄰關懷觀摩會」的消息。此計畫是依照行政院衛生署

「精神疾病工作防治計畫」辦理,並由「台北市精神衛生促進委員會」1999年第二次會議

決議,委託士林區衛生所承辦「精神病患里鄰關懷觀摩會」。其主辦單位是台北市政府衛

生局,協辦單位是市立陽明醫院及光智基金會。想起在中山紀念公園舉辦的五週年慶遊園

會的指導單位是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及教育局,自劍潭公園到故宮博物院的健行活動是在台

北市政府衛生局及士林區公所的指導下舉行的六週年慶行事。連續三年與注重本基金會的

心理衛生工作的衛生局保持聯絡慶祝週年慶覺得有意義。

社會上一般民眾對精神疾病患者懷有偏見及歧視,為尊重精神病友,並期望他們成為

社區中快樂、自在的天使,故稱為「夢幻天使」,而阻礙他們回歸社會生活之正常流程。

希望透過此「士林地區2000年夢幻天使里鄰關懷觀摩會」對醫療資源與就醫、就學、就

業、就養等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大家共同參與協助,讓夢幻天使展現其社會功能,增加自

我肯定。如此,民眾能重視夢幻天使的問題,並能以友善的態度接納,協助病患穩定,可

回歸社區生活,減少再住院率,康復後早日重返社會。

在此計畫中,市立陽明醫院參與「里鄰志工課程訓練」,於2000年7月14日及15日兩

衛生所長致詞。健行活動由8時30分開始,與會者

200人,一行人浩浩蕩蕩從劍潭公園土地公廟出發,

行經士林官邸、至善路望星橋,至漢堡王影城店,

全程約三公里。9時30分於漢堡王影城店門口有摸彩

活動,獎品包括漢堡店餐券、運動衫、紀念手錶、

故宮博物院文物展入場券、心理衛生手冊等。10時

我們一同參觀故宮博物院的展覽,上午11時活動圓

滿結束。

這次週年慶活動的整個過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光智同仁在短短40天之內就完成活

動內容的籌劃與連絡適宜,可見同仁彼此的團隊精神很好、凝聚力也很強。

光智努力的成績

Page 18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8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天,在士林區公所大會議室舉辦,對象60多名有後港里及名山里關懷志工各10名,十一所

衛生所相關承辦人員與志工3人及士林區夢幻天使約10名。另一方面,我們光智基金會參

加「精神醫療機構復健成效與示範觀摩會」,於7月29日下午於百齡高中講堂舉行。參加

單位:醫療院所15場,衛生所5場,另設有精神衛生資源等展覽攤位五個。光智設置的攤

位安排親子闖關活動。

前面的節目是退輔會行政院榮民總醫院的「打擊樂器表演」及士林衛生所的「夢幻天

使怪獸舞」,接著台大醫學院胡海國教授及陽明醫學院林小嫻副教授跟數名夢幻天使的晤

談來聽取他們的心聲。最後將近一個小時,由本基金會陳靜美總幹事帶領「心理劇場」,

在輕鬆的氣氛下,讓他們演出「海底生物」,以角色扮演的方法交談,約15名的夢幻天使

及兩名擔任輔角的衛生所護士參加。

盼望社會關懷由地區性的社會基層開始,促進此種活動能夠持續地舉辦,以致精神復

健工作在社區中踏實成長。

八、八週年慶樂舞饗宴

較小規模的七週年慶後,由外孫們參加的鈴木才能教育小提琴台北教室在北投的表演

聯想,與本中心同仁商量,以音樂為中心來設計八週年慶祝活動。音樂釀成的氣氛情調較

為清爽柔和,舉辦士林官邸露天音樂座。此公共場所屬於北市府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

由本中心王瓊玉幹事與該管理處職員許時泰先生商洽,選定2001年4月28日下午舉行。

節目的準備,由陳靜美總幹事籌劃。擬定:1)參與者包括各年齡層,男女老幼;2)

動態及靜態兩方面的配合;3)場面較寬大的關係,需要義工的協助來控制場面。

招募到的義工有:1)義工媽媽4名。2)東吳大學5名。3)銘傳大學4名,總共22名。

4)台北大學1名。5)明倫高中2名。6)百齡國中6名。

經過數個月的協調,最後決定十二個單位十六個節目,綜合起來有下列活動:

1)演奏:管樂、樂團及弦樂舞;2)舞蹈:兒童、國中生、舞團、衛生所;3)合

唱:大學生、合唱團;4)手語:高中生;5)吟詩:銀髮族、媽媽吟唱班。

在此活動台北市政府社會局陳皎眉局長親臨致詞勉勵,節目表演中穿插摸彩活動,

獎品大部份本基金會董事提供。壓軸戲的最後兩場節目是台北(婦女團體)漢聲合唱團的

Page 18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八章

光智心、社會情

183

大合唱及鈴木才能教育小提琴台北教室小朋友團體的演

奏,都相當高水準,獲得全場聽眾的好評。

帶領士林社區媽媽吟唱班的許漢卿先生也特別吟出

「光智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成立八週年祝詞」:

嘉惠士林逾八年

海沙遺志美聲傳

社區服務基金獻

青少身心輔導先

活動多元培優秀

師生一德繼前賢

光明智慧存公正

教化弘揚大任肩

此首祝詞由周國屏先生揮毫而做成捲軸掛在基金會

以供紀念。當天觀眾約1000名,天氣也不太熱,舒適的

溫度下,大眾享受樂舞饗宴。

光智樂舞饗宴—兒童舞蹈表演(8周年)

光智樂舞饗宴—青少年舞蹈表演(8周年)

光智樂舞饗宴—大學生合唱表演(8周年)

光智20周年慶2003 光智23週年慶2006 光智25週年慶2008

Page 18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8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九、 光智心衛中心廿週年紀念音樂會

為了光智營造廠90周年、光智基金會30周年及光智心理衛生中心20周年歡慶,希望藉

由音樂會的舉辦,讓老朋友緬懷、新朋友認識光智,再次呈現先父胸懷大愛與對社會公益

重視的遠見。有這個想法,感謝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理事長戴秀芬女士四處奔走,邀約演

奏家、表演藝術團體共襄盛舉;感謝大同大學資工系系主任葉慶隆教授,促成光智與大同

大學共同合辦的契機。

「永遠之春」紀念音樂會能在大同大學尚志紀念館宏偉的巴洛克建築雅緻的音樂廳舉

行,特別溫馨難忘。回想日治時代兩大營造業:「協志商會」及「光智商會」常有往來。

在音樂廳仰望協志商會創辦人林堤灶先生的遺像,自然而然敬獻默禱。此次活動由兩個機

構合辦相當有意義,大同大學余梅靜主任帶領的工作團隊居功厥偉。

音樂會在主持人戴秀芬的感恩引言下揭開序

幕,感謝大同大學何明果校長、衛福部心口司陳快樂

司長、精神健康基金會胡海國董事長親臨致詞勉勵。

我的姪兒—光智營造廠的負責人陳珍英先生解

說光智營造廠創建歷史,及先父陳海沙先生的生平事

蹟。一段歷史緬懷,父親「立志工業者需要唯存公

正、克耐勤勞」的典範長留,一如他對工程品質的堅

持,永遠都是我們的榜樣,光智承建許多列名古蹟的工程,都是台灣無價的珍寶。90年的

光智縱有起落,然而始終堅持對社會的責任,懷抱回饋。成立30年的光智基金會及20年的

心衛中心,也默默堅守初衷,為社會盡心付出。

音樂會在長笛演奏家方雅蕾、小提琴演奏家鄭雅婷、鋼琴演奏家張 尹的三重奏精采

光智90 30 20 紀念音樂會 光智 永遠之春紀念音樂會 光智90 30 20紀念音樂會全體大合照

陳珍英先生解說光智營造廠歷史,及祖父海沙先生事蹟

Page 18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八章

光智心、社會情

185

開場。尤其,她們費心排練我在1943年作詞的光智廠歌「希望的黎明」,以及另外兩首詞

作「永遠之春」、「芝蘭之契友」譜成的曲目,讓周年慶音樂會添滿懷思氣息。

感謝義美藝術教育基金會執行長程芷香女士美成,邀集成立於1994年的喜悅女聲合唱

團公益演出,喜悅女聲演唱宛若天籟,擔任鋼琴伴奏及三首創作詞曲的作者林育伶女士,

竟然是還是我們陳家的親戚,音樂會的喜相逢,有意外的驚喜。

成立於2011年的特里歐弦樂團由畢業於北藝大黃孟涵老師帶領,感謝她的大力促成,

與大家分享音樂中的美善,小演奏家的自信展現與光智輔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宗旨相契

合,令人激賞。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理監事獻唱「何日君再來」、「望春風」,以行動表現

資深的團體心理治療成員的最佳默契。感謝林育伶女士允諾擔任鋼琴伴奏,讓演出豐富生

動。運用心理劇技巧於個案會談的精彩「心理劇演出」,為音樂會帶來別緻的效果;好友

劉再傳醫師專程從屏東北上,以「Endless Love」、「明天」兩首歌曲祝賀;我的長孫重

孚吉他自創曲「I know」及即興曲「I' ll follow you into the dark」彈唱;小弟珠珪的長孫

重洺帶來「人生的旋轉木馬」鋼琴獨奏,都讓音樂會充滿感動。

音樂會中場光智「彩繪生命.健康心靈」徵文比賽頒獎,得獎人及其親友參與同慶,

讓音樂會增添光彩。

音樂會原定7月13日舉行,因颱風延至7月20日,感謝魏芳婉教授及黃梅羹督導的積極

投入,與同仁完成繁瑣的籌備工作;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廖振安、

簡至宏兩位研究生協助製作「光智三大周年慶的意義暨沿革」簡報,及外交部替代役男團

隊擔任攝影及招待任務,都是音樂會的幕後功臣。

感謝所有參與及促成音樂會成功的團體及個人,在光智廠歌「希望的黎明」歌聲中,

我想起黎明透出希望的光彩,自然美好;祝福大家生活精彩,在希望中感受體會永遠如春

的滿滿喜悅。

Page 18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8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一、國中團體輔導

我開始從事校園青少年心理輔導,始於1993年10月。當時為了比較台灣原住民及都

市青少年的團體輔導,我們經班級導師轉介而組織適應欠佳的國中學生各三組。原住民學

生團體(山地群)來自台北南方的烏來鄉;都市學生團體(平地群)則是住在台北市北部

的士林區。這些團體成員的特徵是:有明顯的非社會化、缺乏衝動控制、自認生活環境混

亂、適當之社會學習的機會有限。實施方式為各分3組,山地群三組自1993年10月至1995

年6月間分別在國中學校裡進行處遇(表一);平地群三組則自1995年11月至1997年6月間

分別在某公立國中實施輔導(表二)。

我們之所以採用演劇心理輔導的原因是,由過去的文獻中發現,帶領者採取較傳統

式,亦即以中立及被動的技巧在非結構式情境中表現時,會引起青春期個案的高度焦慮及

缺乏建設性的現象。此無效力性是因為青少年在被分析時,會呈現比成人更有防衛機轉的

緣故。所以我們認為在結構化設計下,安排演劇活動做為與青春期學生的溝通方式,亦即

社交技巧訓練是更為合適的。而對於青春期個案的團體輔導,帶領者的方向大致為:1)

帶領者的輔導趨向是準備給予榜樣而採取模範性角色及開放性態度;2)帶領者有時利用

結構式指向而以調適者的角色來強化團體規範;3)帶領者也可以協助者的角色及支持性

態度來促進團體方向;4)帶領者以教導者的角色及鼓勵性的態度來帶動教育之定向。

青春期學生團體輔導的帶領原則有三:1)採取較為主動的角色,而以開放性模式認

可適宜的自我顯露;2)澄清環境的此地此刻情形,並反對內心衝突的解析,以改善現實

第四節 校園心理衛生工作

年級 成員數 輔導週期 起訖時間 輔導次數

I. 國一∼國二 男性2名女性6名 每週一次 1993.10 / 1994.01 12

II. 國二∼國三 男性5名女性5名 兩週一次 1994.03 / 1994.05 6

III. 國二∼國三 男性7名女性5名 兩週一次 1994.10 / 1995.06 13

年級 成員數 輔導週期 起訖時間 輔導次數I.國二 男性8名 每週一次 1995.11 / 1996.01 11II.國二 男性8名 每週一次 1996.04 / 1996.06 10III.國二 男性13名 每週一次 1997.04 / 1997.06 9

表一、原住民(烏來)學生團體之特徵

表二、都市學生(台北士林)團體之特徵

Page 18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八章

光智心、社會情

187

考驗能力;3)焦點放在發揮現有的功能,而非探索過去,在此原則下增高自我強度。

山地群三組,在年級、性別比例、輔導間隔、輔導期間及輔導總次數都不太相同,但

成員(在輔導中)固定,不再接新個案。各組都以二年級學生為主,因山地學校在學學生

人數少,在同一年級抽出十名左右的個案有困難,所以第一組包括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與

二年級學生,成員彼此不太熟悉,第二、三組改為二、三年級學生,成員彼此較為熟悉,

但被三年級支配的情形出現。同樣的理由也使得限制同性學生來組織團體變得不可行,所

以最後是形成男女混合團體。課外活動在高年級較多,因此每週進行輔導不太可行,又因

隔週舉行的第二組於第二學期實施,祇好進行六次就結束。同樣地隔週舉行的第三組祇好

延長為兩學期方能達到十次以上。此三組團體都由女性社會工作師及女性輔導老師各一位

共同帶領,並由我督導。三組參加學生人數總共30名,輔導次數總計31次。平地群方面,

因為該校學生人數較多而能選出同質性的團體,以便彼此比較其輔導結果。平地群三組皆

由二年級男生組成,每星期一次,在一個學期中能夠實施十次左右的輔導活動。此三組團

體都由女性社會工作師及女性臨床心理師各一名組織的另一個團隊帶領,並由我督導。三

組參加的學生人數總共29名,輔導次數總計30次。

此六組的短期心理演劇團體輔導之實行狀態統一如下:1)新學期開始第一個月做準

備工作;2)經過班級導師之轉介而形成團體;3)輔導前的評估由學生本身及班級導師填

寫雷姆伯特(Lambert)之「思考你自己」及「學生行為」量表。4)進行定期的心理演劇團

體輔導;5)一系列輔導過程完後的評估由學生本身及班級導師填寫雷姆伯特(Lambert)之

「思考你自己」及「學生行為」量表。

每次輔導共40至45分鐘,過程為:1)暖身活動5分鐘;2)演出及開通25分至30分

鐘;3)分享及結束10分鐘。在暖身活動時間,團體成員自由提出主題並簡述概略內容

後,由眾人表決而選出主角。然後將主角及輔角之經驗在此地此刻的情形下輪流演出,主

要使用的技巧是角色扮演、角色互換、獨白、雙重角等,有時則採用未來投射技巧使個案

以更實際的態度面對將來的問題。另一方面,鼓勵建設性的現實考驗,將主角的自我呈現

與輔角及觀眾所提供的分享相對應,導演(我)可採取適當的方向去處理此等問題。原則

上因活動時間的限制,每一次演出都祇限於一個主題。

由學生本身及班級導師評定的山地群團體輔導之結果,約五分之二個案的行為有改

善。祇經過6次輔導活動的第二組祇有30%之改善率,參與13次輔導的第三組(45.8%)

比參加12次活動的第一組(37.5%)改善的比例高。將山地群學生在活動結束後所寫出的

意見綜合起來可分為下列12項:1)願意講出從前無法啟齒的事情;2)表現在青春期遇

Page 18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8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到的性心理不安;3)和團體其他成員一起解決個人的問題;4)成為不太衝動並可控制自

己的脾氣;5)與自己父母親溝通的機會增多;6)比治療前更容易和家中其他成員閒談;

7)在團體成員的協助下解決家裡的衝突;8)發現原住民與都市平民彼此間可達到某種程

度的尊重;9)學習如何調節同學間之爭執;10)能夠說服班上同學避免彼此打架;11)

希望班上其他同學也可以參加此類團體活動;12)願意繼續參加此團體活動。

上述正向的回饋反映出團體成員對此活動的接受性。平地群成員的團體輔導結果如

下:1)行為改善度比山地群稍低(25%);2)對由兩位女性帶領者主持的團體輔導活動

表示有些抗拒現象;3)表示青少年的困擾與其本身的不穩定以及社會的變遷有關;4)與

原住民社區相較之下,由於都市社區的環境複雜,而需要綜合性的團體輔導,包括家庭成

員及所處環境中關鍵人物的參與;5)在學生之行為量表的評估上,比山地群導師較困難

取得平地群導師的合作。

在討論主題方面,山地群第一組12次的演劇輔導中,除三次自由討論外,所提出的九

次主題為:1)如何應付酒鬼?2)如何拒絕逃學或抽煙之誘惑?3)煽動班級同學間的打

架之問題;4)未婚懷孕的問題;5)與喝醉酒的姑媽相處的問題;6)如何解決同學間的

吵架?7)男性陌生人接近時怎麼辦?8)種族間的衝突問題;9)畢業當天的感受如何?

第二組除開頭及最後兩次自由討論外,其他四次之主題為:1)國中畢業後升學選擇

學校之問題;2)與異性之交往關係;3)國中畢業後不升學而從事工作的問題;4)父女

間的關係。

第三組每次都有主題如下:1)如何安慰被父親毆打的朋友;2)如何對異性表達愛慕

的心情;3)關心朋友情緒不穩定的問題;4)如何處理班上同學不服從校規的行為?5)

到外面花掉所有的錢怎麼辦?6)接到陌生人寄來的情書怎麼辦?7)後悔與女朋友分手的

問題;8)因吵架而使老師生氣的問題;9)考試或免試進入高中的問題;10)在露營中與

其他學校的學生吵架之問題;11)與外來的平地人之衝突問題;12)進入高中後的學業成

就問題;13)與同性別校友相處的問題。

平地群第一組除一次自由討論及另一次討論團體之目的外,其他9次的主題為:1)破

碎家庭;2)白馬王子與矮人;3)與老人家相處的問題;4)面對姊姊與母親之間衝突的

問題;5)輸掉棒球比賽的感受;6)如何過農曆除夕夜;7)如何與女朋友相處的問題;

8)與同性同班同學的關係;9)白日夢。

第二組除第三次邊打乒乓球邊閒聊外,其他九次之主題為:1)少女晚間在外遊蕩的

Page 18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八章

光智心、社會情

189

問題;2)小叮噹;3)老師如何處理學生在上課中打瞌睡或閒談的問題;4)借錢買機車

的問題;5)小孩偷錢的問題;6)統一發票中獎的問題;7)在洗手間抽煙的問題;8)女

老師被殺事件;9)與女性交往的問題。

第三組除一次自由討論及以「被貼上記過的標籤而感到困擾的問題」為中心討論外,

其他七次的主題為:1)跛角阿宏;2)白曉燕事件;3)班上同學的打架;4)如何處理班

上同學的吵架;5)衝過人圍牆的感覺;6)放學後想要引起女生的注意;7)製作壁報時

如何與女生合作的問題。

雖然山地及平地兩群團體成員之組織事前無法相對照配合,將兩群在演劇輔導中提出

的主題綜合比較對照的結果可分為九項:1)學校情況;2)性心理問題;3)家庭問題;

4)個人問題;5)畢業問題;6)種族歧見;7)時事問題;8)故事內容;9)自由討論

等。其中學校情況及性心理問題在兩群間無多大差異外,平地群提出較多家庭與個人問

題、時事問題以及故事內容,並其主題範圍也較廣泛。山地群(因包括國中三年級學生的

關係)較多提到畢業問題,同時也提出種族間的關係,是較為特殊的現象。

由山地與平地兩群樣本間所呈現的差異,可以下列的推測來說明:1)近代社會裡的

家庭與個人問題在平地群(團體)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平地群(團體)的家庭及

個人問題出現的比例高。2)團體包括國中三年級學生時,較會考慮畢業前後的問題,由

國中二年級學生組織的平地群團體就不曾提出有關畢業的問題。3)依照文化上的含義來

看,弱勢團體的原住民種族歧見在山地群難免存在。4)在近代化社會裡較容易接觸各種

資訊,所以都市群學生傾向於提出廣泛的主題範圍,例如時事問題及故事內容等祇在平地

群提到。5)山地群團體自由討論的次數逐漸減少,而平地群則大略相似的現象,意味著

山地群較無團體拒絕作用,對演劇輔導的接受力較強。6)男女混合的山地群團體,比祇

由男性組成的平地群團體較有興趣參與演劇輔導。7)學校輔導老師在山地群團體擔任共

同帶領者之一時,演劇輔導一開始就能夠促進團體成員與帶領者間的溝通。與帶領者都自

校外機構來訪相對照,初期團體抗拒現象較不會出現。

山地群團體的進行比平地群較為順暢,並表達願意繼續接受輔導之意願。另一方面,

山地群學生經常習慣於參加酋長主持的團體活動或學校的課外活動,所以較能接受結構化

活動。再加上山地群活動多屬於動態性,例如跳舞、唱歌、演劇等,當然接納演劇輔導的

可能性比平地群高很多。在都市社區裡長大的平地群學生處於傳統文化與自由化的現代生

活間之進退兩難中,被期待為較能獨立,並情緒上、知能上都要趨於成熟及性格上能夠維

持調和狀態,而家人相處時受到的壓力也不少。山地群學生經過各種村落活動,與長輩相

Page 19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9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處的機會較多,並日常生活與社區內活動整合在一起,所以山地群學生在人際關係上較為

相互依賴並衝突較少,所以會提出與現實生活有關的問題。

與維持團體結構、促進團體進行過程,澄清有關個人、團體各部份並團體整體所呈

現的講話內容及彼此互動潛在含義之「團體分析」(Group Analysis)相接合,「團體綜

合」(Group Synthesis)可使輔導團體內的人際經驗,與外界社區團體內遭遇的社交性關

係順利協調運轉。為提高療效起見,團體外的正向影響可幫助團體成員綜合經過與他人的

相依,而促使其個性的中庸化路程。團體綜合模式是解明團體成員,其與親朋、班級、學

校校友及社區人士四者間的和諧關係能夠促進人際間的相依與人格上的中庸。山地群團體

經驗學習到的親密互動,協助他們達到更進一步的療效;另一方面,與平地群學生相處的

上述四方面彼此不太密切的關係,使此演劇輔導之效果減低。

此研究的限制是在與實驗組相比較上無設定對照組的問題。將來若希望組織能被學生

接受的都市國中輔導團體,在計畫設定上我建議在台灣社會文化背景類似的都市及鄉村社

區,找出國中生的實驗及控制相對照的兩種團體,如此較為容易評估團體輔導的效果。另

外,為使輔導情況結構化地形成,需要注意幾個條件:1)團體帶領者兩名男女各一,並

其中一位為學校的輔導老師;2)每次輔導的暖身活動可採取籃球或排球練習;3)安排一

系列12次輔導活動並分為三個部份:i)開頭兩次引導及問題發現的討論;ii)中間四次實

行社會及時事事件的角色扮演;iii)後半六次演出個人周遭問題之社會劇。

雖然此初步報告表現研究規劃上有些缺失,我仍希望能夠發展出更系統化的步驟,在

方法論上找出更適當的設計方案。國中學生的短期演劇輔導應與團體成員的環境(班級、

學校、家庭及社區等)整合。一系列12次的演劇輔導,經過精神內在的中庸化及與其他人

的相依,而能夠成為培養情緒成熟性及智能堅實性的基礎。「團體綜合」與「團體分析」

相協調,需要考慮多種社會團體所組成的全體周遭環境的整合問題。展望未來,我盼望能

有機會促進台灣青少年團體輔導更有效的發展。

二、學校心理衛生

為將團體工作應用在學校心理衛生領域,我在退休前後規劃光智心衛中心下列活動:

1) 國小及國、高中輔導主任協調會議。每學期開始前各舉辦一次,由輔導主任交換個人

經驗,一同找出更具建設性及有效的諮詢方法,並規劃新學期的學校心理衛生工作。

Page 19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八章

光智心、社會情

191

基礎班的課程主要以《由演劇到領悟—心理演劇方法之實際應用》(陳珠璋、吳就君

編著,1983年12月初版)這本書為討論內容及技巧演練的方向,課程安排如下:

初階班(每週一次各12次,每次1小時半至2小時)第一梯次 1997.11.13∼1998.1.15 百齡國中

第二梯次 1998.10.12-12.28 百齡國中

第三梯次 1999.4.19-6.28 中山國中

第四梯次 2000.10.11∼2001.1.3 中山國中

進階班(隔週一次各6次,每次3小時)第一梯次 1998.4.18-7.04 百齡國中

第二梯次 1999.10.18-12.27 仁愛國中

第三梯次 2001.3.12-5.21 中山國中

讀書及討論範圍 技巧演練1. 緒論、心理劇的基本要素、心理劇簡史 介紹夥伴2. 輔角、雙重角 角色對換、雙重角3. 暖化 盲目走路、神奇商店4. 走向導演之路、心理劇導演指引 獨白、空椅、背後技巧5. 演出 超越現實、未來投射6. 開通過程:行為練習、分享和結束、原則與陷阱 鏡子技巧、光譜圈7. 心理劇方法之應用 死亡景、審判景8. 心理劇技巧之實例 繩子束縛、家庭雕塑、轉背技巧

9. 心理劇方法使用的理論基礎心理劇治療者之訓練

實際演出社會劇(1)

10. 台灣精神科醫療機構心理劇之發展與治療概況演劇心理治療於中國社會文化之應用

實際演出社會劇(2)

11. 心理劇訓練團體之成長過程 實際演出心理劇(1)12. 一般評論及總檢討 實際演出心理劇(2)

2) 各級學校校內心理衛生研討會,包括個案討論會及家長聯合討論會等,除輔導老師外,有關級任及課任老師都一起參加。我們並按學校當局的要求,逐年增加其次數到

每學期最多十二次,以協助參與教師評估及輔導問題學生

3) 1983至1987年開始國中學生心理演劇輔導團體。

4) 1987年起進一步將在學校輔導工作的對象轉向台北市國小、國高中教師,為他們進行心理演劇訓練成長團體。

四年間輔導六個國中生團體的經驗,我相信以老師原有的輔導技巧,再加上心理演劇

的演練,未來可由老師自己來帶領輔導團體,使心理演劇的應用範圍擴張,輔導成效更深

入。光智心衛中心的兩名工作人員一年頂多帶領兩個團體,但這20位老師經過訓練後,將來可能帶領20個團體。如此,受益的學生可達到好幾倍。另一方面,輔導老師因經驗更豐富而有信心不必只用言談方式來諮商,更可採用角色扮演及社會劇的形式搭配輔導,以語

言和活動做為媒介來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台北市北區中、小學教師心理演劇訓練成長團

體初階班與進階班的梯次及地點如下表:

Page 19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9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我很敬佩這些老師們,願意割捨自己的課外時間,一起學習心理演劇在我國學校心

理衛生領域中的實際應用。課程結束後,我們以八項治療過程因素及十二項雅樂姆療效因

素,評估四梯次的初階班和三梯次的進階班學員,發現結果顯著進步。(參考2000年在

以色列耶路撒冷第十四屆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大會發表的論文〈Integration of School Mental

Health Programs with Group Approaches Participated b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透過國小及國、高中輔導主任協調會議、各級學校校內心理衛生研討會及教師心理演

劇訓練成長團體之規劃,學校輔導教師將能夠區別三個層面的管理原則:1)由班級老師

辦理;2)由輔導教師處理;3)轉介給心理衛生專業人員。最後由光智心衛中心工作人員

將此三個計畫統合,而促進有關地域的學生之心理障礙的首要及次要預防。

5) 1994年度起接受並督導五所大學(實踐、東吳、中興、台北、文化)的社會工作系及

研究所實習生前來光智心衛中心實習。

6) 發行心理衛生手冊。心理衛生手冊第一冊《陪伴孩子快活地成長》,提供老師、社

區領導人、父母及民眾心理衛生教育知識,促進家庭問題之解決與親子溝通之管道。

2001年出版第二冊,繼續第一冊的成效,帶給學校、家庭實際的幫助。

在從事學校心理衛生工作,我以精神科醫師及心理衛生工作人員的身分,致力於社區

心理衛生教育的推展,尤其是學校心理衛生教育的實踐,以提高精神疾病之預防、治療及

復健的效率。雖然,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已不像年輕時代健步如飛,但我還是希望能在有

生之年協助學校和社區建立良好的心理衛生工作方向,並以學習的精神繼續回饋社會。

Page 19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八章

光智心、社會情

193

一、光友會旅遊

日治時期台灣有三大營造廠,分別是先父陳海

沙先生創設的光智商會、林煶灶先生創設的協志商會

以及葉仁和先生創設的榮興商會,光智商會現為光智

營造廠,協志商會為大同公司前身。當年光智商會的

工作同仁及相關人士因以「光智」為傲而組織了光友

會,近幾年會員人數因年歲漸高逐漸減少。

依照慣例光友會於每年11月舉辦旅遊,至今約有10年之久,每次除住宿費由會員支付外,「光智」支出交通費用及餐費。起初光友會的旅行並不在週末

舉行,我因工作關係不曾參加。但自1993年2月自台大退休後,一方面因個人時間能自由運用,另一方

面因我於1992年7月接任光智基金會董事長,職責所在,我開始與內人相偕參加光友會的活動。首次參加

是在1993年11月8至10日前往屏東縣東港與鵝鑾鼻。接著1994年11月8至10日遊南投縣溪頭與台中縣谷關;1995年11月20至22日遊南投縣廬山與嘉義縣瑞里;1996年11月18至20日遊台南縣關仔嶺與高雄縣寶來。1997年11月17至19日舉辦的光友會旅遊正逢內人逝世,我不克參加。

1998年11月17至19日的旅遊,我因19日擔任台大醫院精神部門診工作及主持住院醫師心理治療督導

會,而祇參加南投縣國姓泰雅村的遊覽,但其他同

仁繼續南下到台南縣新營附近的南元農場過夜,光

友會會員參加者包括家眷在內共計20名。這次會員搭乘六福遊覽車,車內有卡拉OK的設備,我特別點了台語歌〈雨夜花〉和〈望春風〉,日語歌〈裏町人生〉和〈酒是淚或是嘆

息〉,中文歌〈何日君再來〉和〈愛你在心口難開〉等六首鶴齡生前喜愛的歌曲獻給她。

想到過去每次出遊總有親愛的內人在身旁,彼此照顧扶攜、共賞美景,這次雖置身美麗的

大自然中,伊人卻不在,心中的孤寂與思念實非旁人所能體會。光友會的成員也因為年事

已高,何日君在來的旋律依然環繞,美好的緣份與回憶常在心中。

第五節 光智紀念活動

光友會活動

光智台灣神社參拜活動

光智商會20週年

Page 19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9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二、光智學術獎

「光智學術獎」是1997年由我擔任董事長的「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捐贈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而設立的,旨在獎勵發表於學會刊物的研究論文。「光智學術獎」即為「光智

社會事業基金會」服務社會、鼓勵研究的另一項捐贈,至今已頒發了17屆,當屆得獎者須於翌年的「台灣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年度聯合會」中進行得獎主題之專題演講。

光智學術獎歷屆得獎名單及作品:

年 卷/期 作者 著作題目

86 2/1 吳就君教授 小團體中「說的」和「感受的」—中國學生的團體研究

87 3/2 簡錦標教授 恐慌症團體治療—從臨床到全國性自助團體

88 4/2 褚增輝職治師 精神醫療機構演劇治療團隊成員對其療效認知之調查

89 5/1 林梅鳳副教授 知行為團體治療對憂鬱症病患的成效評估

90 5/4 蔣世光心理師 不同治療取向慢性精神病患團體治療性和反治療性因素之探討研究

91 7/3 蕭真真社工師 支持團體對精神疾病病患主要照顧者因應行為與主觀情緒問題之影響研究

92 8/1 張鳳麟醫師 以團體方式進行之肌肉放鬆併生理回饋對門診精神官能症病患之治療

93 9/1 陳筱萍心理師 台灣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劃療效之評估

94 10/4 鍾明勳醫師 團體心理治療對本土性侵害加害人之影響

95 11/1 吳就君教授 小團體情境中男女互動關係的面貌—神話與小說的重現

96 12/4 周立修醫師 門診精神官能症患者團體心理治療早退因素探討

97 13/2 陳若璋教授 性罪犯團體治療十年研究之回顧暨展望

98 14/4 鍾明勳醫師 憂鬱症動力取向人際關係團體心理治療之氣氛變化及療效因素

99 15/1 謝珮玲副教授 團體帶領者在團體僵局中之介入方式研究

100 16/2 蕭真真社工師 疾病管理與復元方案對精神障礙者復元成效之研究

101 17/1、2 曾正奇諮商師 團體發展歷程分析工具之介紹與應用—以一個團體段落為例

102 18/2 蔣欣欣教授 團體帶領者的倫理態度

2013年光智獎得主蔣欣欣教授(中)與大會主席陳若璋教授及我合影

2002年得過光智學術獎,蕭真真社工師再於2011年第二次獲獎

Page 19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九章

親情與群情

195

一、祖父之逝世

1936年在我開始唸北一中後不久,祖父就因氣喘病於4月30日離世,享年六十七歲。

祖父的家鄉在劍潭,原本他是在基隆河邊的農地務農養鴨維生。祖父母祇育有一男一

女,家庭成員較為單純。自從我父親從工業學校畢業後,祖父舉家便搬遷到跨在淡水河的

台北橋頭(現在的迪化街),接著父親在廿六歲半那樣年輕的年紀創立光智營造廠,祖父

則在營造廠隔壁設立規模不小的孵蛋場,自過去在劍潭養鴨,改為從事孵鴨蛋的工作。對

於祖父,我的印象是他的個性溫和且較為寡言。

當時我家住處內有一部份是日式建築的設計,房間是榻榻米的格式,我和祖父平日就

睡在榻榻米上,所以當看到祖父竟病倒在我和他同枕而臥的地方時,我的心裡有很大的傷

痛。由於吳澤民大舅是內科醫師,在延平北路二段第一劇場旁開設「澤民醫院」,所以當

祖父一病倒的時候,家裡隨即召喚他來延治。然而,即使大舅盡全力挽救祖父的生命,最

終還是宣告無效。看到大舅的無奈以及家人悲傷

神情,我心裡深深體察到原來醫療的力量竟是那

麼的有限。回想頭一次遭遇親人死亡的經驗時,

當時滿13歲半及身為孫子的我,還不太能體會對

死亡的恐懼。除了失去親愛的祖父帶給家人懷念

與哀慟之外,大家對我的叮嚀是:「好好地唸書

成為有用的人,以報答祖父過去的關懷。」而我

則祈禱祖父蔭庇,使我學有所成。

就在祖父辭世的那一刻,我的心中萌生了讀醫的念頭。因為我極想探究人體的奧妙,

以幫助人們從罹患疾病的痛苦中得到解脫;同時我也期許自己能致力於提升醫療的水準。

這就是為什麼後來我會走上醫學研究,並且終身從醫的緣由。

二、母親之逝世

我的母親晚年時身體上雖無太大毛病,然因年紀大了漸漸衰弱,偶爾難免會身體不

第一節 先人之逝世

陳氏家族合照

第九章 親情與群情

Page 19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9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適,但大體上還好。有關她的身體保健,大都由我和內人照顧。

1961年我和太太及孩子們搬到萬華以後,母親常來探望我們,有

時她留在我們家住上幾天,跟兒女們玩撲克牌,享受天倫之樂。

內人儘可能地侍奉她老人家,帶她去龍山寺拜拜,也在寺

外附近市場逛逛、買日用品、吃點心等。盡量讓母親心情輕鬆愉

快,並照顧她身體上的需要。以一個媳婦的角色來說,內人不僅

善盡媳婦的義務,她的表現可說是可圈可點,讓我深深感動。

後來母親罹患膀胱癌,當時我正在台大醫學院擔任講師,同時也是台大醫院的主治醫

師,所以得以在個人及家屬的醫療上有優待。儘管當時父親的事業正值不順遂,財務上有

些困難,母親醫療費用由我處理,不須顧慮而能安心養病、接受住院治療。

一個星期日的下午,我和內人莫名地心中有不祥的預感,便趕緊到台大醫院病房探

訪。果然母親在我和內人的陪伴下,離開了這個世界,與世長辭,其他的兄弟姊妹來不及

見她最後一面,深覺遺憾。母親逝世於1963年9月22日(舊曆8月5日)申時,享年68歲,

死後安葬在關渡山丘上。

母親生前家裡雖然有幫傭協助家事,但她仍得掌理整個家務,尤其每天還得協助準

備職員們的午晚餐,生活相當忙碌。而我們六名

子女都接受高中以上的學業教育,母親教養我們

也很辛苦。她晚年協助父親渡過經濟上的難關,

相當費心,我們都覺得她沒來得及享受快樂的人

生。尤其沒有看到我的子女(珍信初二、美俐小

四、珍誠小一),甚至長孫子女(美悅、珍英)

的成年,想起來我們都覺得很遺憾。

三、祖母之逝世

1936年4月底祖父過世後,祖母守寡約28年半。她平時與我父親及大哥一家人同住在

劍潭本家。老人家的心,總是比較關心長孫的家庭。我和家人因為地緣的關係,只能偶爾

回到老家去探望。祖母90歲以前,身體一直很健康,之後才逐漸走下坡。

我的家人,右起:大姐、媽媽、二妹、大妹、父親、小弟、大哥和我

我的油畫作品—母親

Page 19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九章

親情與群情

197

1964年10月7日在母親逝世後約一年過半個

月,祖母過世了。在那個星期三的早上才聽聞祖

母不舒服,當天她老人家就離我們而去。短時間

內痛失兩位親愛的長輩,尤其祖母離世時我因在

工作中,不在她老人家的身邊,感傷深些。祖母

年93歲,算是高齡離世。她逝世後,我們按照傳

統的方式在家中為她舉行送葬儀式。祖母安葬在

關渡竹圍附近,她安息之處正好面對著觀音山祖

父安葬之處,就好像他們倆在默默地彼此遙望著。

祖母比祖父小一歲,祖父在68歲時逝世,可以說祖母比祖父多活了25年的歲月。祖母

在世時,看到她的獨生子事業上的成功,卻也眼見他晚年經濟方面的困境。但畢竟祖母在

離世前身無殘疾,是因衰老而自然死亡,真可說是安享天年。

祖母逝世後,一向對祖母百般孝順的父親顯得較為孤單,生活上頓時好像失了寄託。

還好父親常會到萬華我家來走動走動,也會到中藥商之處研究中藥。營造廠事業結束後,

研究中藥也算是父親晚年的興趣,增添幾分生活樂趣。

四、父親之逝世

1975年8月22日(農曆7月15日),家父年滿79歲,老人

家畢生辛勞走過漫長人生歲月,我們整個家族歡欣快樂地為他

祝賀虛歲80歲的生日,聊表敬意。當天上午六時,我們舉家上

圓山大忠廟去為他慶生,之後自8月29至31日連續三天我們在

老家舉辦慶賀父親大壽的晚宴,並藉此機會與親戚、朋友及有

關人員團聚。三天宴會中大家還一起唱出「光智廠歌」,做為

填詞者的我心中情思澎湃。

父親的身體狀況除了有糖尿病以外,向來還是相當硬朗,

他平日大半是因糖尿病的原因往返醫院。可惜的是,過去在診

療上未注意到父親的肝臟早已有病變的情況。直到1978年5月

份父親開始覺得疲倦、虛弱,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有肝臟方面

祖母與家人合照(右起母親、父親、祖母、大嫂)

先父海沙先生

Page 19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19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的疾病。6月3日父親感到身體不適而住進台大醫院。但是令

我們感到難過的,卻是在11日下午父親突然併發腦中風,而

於翌日上午(農曆5月7日)4時15分急救無效而辭世。

父親逝世的消息一傳出,旅居國外的妹妹月華、大哥的

孩子都於7月底趕回台灣奔喪,只是他們都失去了見老人家最

後一面的機會。8月9日我們為父親在第一殯儀館景行廳舉辦

告別式後,將他安葬在八里墓園,一路上樂隊演奏光智商會

之歌「希望的黎明」,而我們也在山上祝福他尋找另一個黎

明。

父親原來頗有雄心活到120歲,但他的生命卻在83歲就

劃下了休止符。現在想起來,也只有感嘆人畢竟是有限的,

沒有人能掌握自己一生的歲數。

先父海沙先生的畫像(畫家顏水龍的作品)

1968父親與家人到松山機場接機接月華一家回國 2012年家族春酒

Page 19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九章

親情與群情

199

一、百合白衣天使

1946年2月舊曆年節過後,我與黑澤副教授針對性病展覽會中,關於精神科方面的討

論完畢後,由於需要門診的病歷資料,遂於2月17日到醫務室想要商洽蒐集相關病歷的方

法。我待在醫務室不久後,即瞥見一位手拿著白色百合花的小姐走進來,吸引了我的注

意,她就是日後與我結縭的莊鶴齡護士。

與鶴齡結識初期的印象是充滿著白色的聯想。除了初見時她手上的白色百合之外,還

因著我們相識的那天為農曆正月十六日,月夜明亮照耀人心,使我心深深感動。另外,護

士穿著白衣的天使般姿態;她名字中的「鶴」字,有白鶴之意;以及她生肖屬兔 小白兔

等,這麼多與白色相關的特點使我聯想到的是純潔。實際上,在與鶴齡交往的過程中,我

更親身體會到她純真潔朗的個性,使我為她心動而撰詩:

其後兩個月間,鶴齡幫我找出日治時代的精神科門診病歷,並協助我統計、整理有

關資料。就這樣,為了籌備性病展覽會而到精神科蒐集資料,不僅促成我日後走向精神醫

學,也撮合我和內人的結識、定情,牽手走一生。我們從認識之後直到結婚,將近兩年五

個月的時間,我以「千歲玉」為主題在筆記本中記述我倆交往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直到現

在,這文長好幾百頁之多的筆記本,仍是我一生最珍貴的收藏。

第二節 追憶愛妻

「蒼穹月亮十六夜

鶴飛兔跳狗守立

懷抱百合白衣使

璋玉不琢不成器」

—摘自《千歲玉》

台大醫院護士同學會留影1959 .5.24(鶴齡立於第三排右數第三個)

鶴齡(中間)與同學於台大醫院留影

Page 20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0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二、提親

鶴齡與我相識於醫務室,當時她是台大精神科的門診護士。同年6月10日鶴齡請調到

小兒科服務,目的是為著將來可能擔當母親的角色做準備。我們兩人交往約一年半後,於

1947年8月大哥的女兒美惠因食物中毒,有生命的危險而到台大醫院就診,住在小兒科的

病房。當時家母因探望孫女,常往返病房。從鶴齡對我們的協助與照顧中,母親很快便看

出了我與鶴齡的關係,而同意祝福我們的交往。

1947年9月2日至4日母親按照本地的風俗習慣,把寫上鶴齡生辰八字的紅字條放在佛

壇神桌上,看看三天內家中大小人事是否平安,以測試鶴齡嫁進我們家的可行性,結果一

切順利。因鶴齡是萬華人,所以母親商請祖母住在萬華的親戚廖醫師來當鶴齡與我的媒

人,於1948年3月15日為我們舉行訂婚儀式。同年7月28日我們兩人在眾親友的福證下完

婚,父親並連續兩天在位於博愛路的光智營造公司設宴請客。

還記得1947年1月29日家母與我上大龍峒覺修宮時,想要知道我新年的運氣如何而求

關帝靈籤,我求到的籤其內容是:「祖宗積德幾多年,源遠流

長慶自然,若更操修無倦已,天須還汝萬青氈。」

在家人獲悉鶴齡與我的交往關係後約兩個月,同年10月26

日我們兩人也相偕到木柵仙公廟求籤時,抽到的籤其內容是:

「二姓合姓到百年,夫妻偕老是良緣,佳人才子雙雙對,凡事

存心看上天。」

這被看為上上籤的含義似乎肯定了我們的結合,使得我們

更加堅定對彼此的選擇,願意與對方相守終老。「抽籤」並非

過去的玩意兒,即使在科技掛帥的今日,抽籤看命運、前途、

人際關係的人仍然很多。有時候看到許多人似乎認

定籤的內容,甚至以此看待自己的人生,不禁聯想

抽籤這舉動及結果帶給人的命運性與暗示性。其

實,人活著不能祇靠迷信,一味相信籤的內容而不

努力,甚至抽中下下籤就覺得失去人生的意義,是

沒有現實感的表現。無論如何,實際生活的充實才

是更重要的,無論手中的籤內容是好是壞,只要願

意付出代價,仍能創造美麗的人生。

結婚照

結婚全家合影

Page 20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九章

親情與群情

201

三、自立門戶

1956年11月歸國後半年,內人懷孕進入中期。第三個孩子不久就要出生,珍信上小學

一年級,未來整個大家庭互動的空間需求變大,如此三代同堂居住的情況必然顯得較為擁

擠,不得不想辦法來解決。因大哥讀工業學校,與父親算是同行,將來必須繼承家業,所

以理當然大哥一家需要繼續留駐本家。我想到自己也快滿35歲,心理上也有獨立門戶的意

欲。又因留學美國的緣故,受到美國人獨立性格與作風的影響,於是決定搬家。

找房子在地點的選擇上,仍以不離父家太遠為基準。剛開始學習獨立在面對時間與

現實的考驗時,家人的支持會是很大的鼓勵。所以我選擇離家不到百尺距離的地方做為新

居。因知道我正尋覓離家不遠的房子,所以妹妹把父親給她當做嫁妝的房子租給我。在經

濟方面,由於過去在光和工作留下一些存款,返國後光和的工作仍保留著並且可以持續,

所以在經濟方面的獨立也沒有什麼問題。經過了半年左右的各種準備,1957年5月我和內

人帶著兩個孩子正式搬離老家自立門戶,開始新生活。

四、搬到娘家隔壁

暫租妹妹的房子四年多後,因她的房子要讓給別人,我們不得不搬出來。由於我尚

未有足夠的經濟基礎購買屬於自己的住宅,又恰好太太娘家隔壁有個兩房一廳的房子要出

租,大小適合小家庭居住,而租金也合理,於是我和內人決定搬到該處。也許選擇地理位

置鄰近娘家是有著潛在的依賴心,但總體說來對太太而言是比較好的。一切準備就緒後,

於1961年9月我舉家搬到娘家隔壁。

就地理位置而言,這次的搬遷在環境的變動上改變實在不少。從大稻程搬到萬華,可

說是從北市北區新開發的地方搬到北市南區的古舊街頭。由於九月份是新學期的開始,孩

子們必須從日新國校轉學至龍山國校。所以在學期的時間配合上沒有太大問題。當時長男

珍信升上六年級,長女美俐升上二年級,對孩子們來說會面臨環境的變遷,他們將需要培

養適應能力。幸好,內人的二弟鶴松在龍山國校任教,有他在學校裡輔助,不但孩子們轉

學的過程極為順利,有熟人在學校裡孩子們也比較安心,較容易適應新環境。

對太太而言,新居鄰近娘家,她在結婚13年之後又回到自己熟悉的環境居住,在適

應上幾乎沒什麼困難。另一方面老大、老二都已就學,家中祇有滿4歲的次男珍誠需要照

顧,所以不論對家管或孩子的教養上,太太都不至於太過辛苦,這真是極好的安排。

Page 20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0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住在娘家隔壁台灣人有入贅的說法,但學習如何與岳父母及內人的弟妹相處,看到並

體會娘家的生活,另有收獲。兩家相當和睦,沒有離開自己本家的孤獨寂寞。總體來說,

我們小家庭與娘家家屬彼此的溫情培養得相當不錯。

五、西園路租房子

1963年夏天住在太太娘家隔壁快滿兩年之際,二舅子要結婚需要新房,因新人雙方皆

是龍山國校的教師,想住在本家隔壁較為便利,所以我們又面臨了搬家的問題。

經過多方探詢,我在西園路找到一棟一樓為電器行的三樓要出租,有兩廳兩房,空

間是原來的兩倍大。由於租金是在我能力範圍內能給付的,於是我們便很快地把它租了下

來,並在是年8月搬進去。這個新住處離太太娘家不太遠,好像初次搬出赤峰街老家,新

舊址相距不到百尺,彼此仍能保持聯繫。然而在心態上,我們似是完全脫離娘家獨立了。

搬遷之際也是孩子們學涯變遷的季節,珍信即將升上初二,美俐升上小四,老么珍誠

也要上小學。對內人來說,新址空間較寬敞,也有舒適的廚房;對我而言,過去在赤峰街

一直都居住在木造二層樓的建築,第一次住在現代建築中,每天樓上樓下跑,是非常新鮮

的體驗。而住在三樓每當我由高處往下俯視時,總感覺自己似乎眼界也變為寬廣些了。三

樓的光線相當明亮,空間也較廣闊,整個生活情緒也提升不少。兒女的上學態度也相當活

躍。結婚15年後,加上學術上的表現,我對於家庭生活水準的提高覺得非常滿意。

六、搬進新家

結婚後多年來住在租來的房子,三次搬遷,有時總覺得少一份歸屬、安定感。聽聞表

弟陳聰明要在民權東路蓋房子住的計畫,想到政府為鼓勵民眾建立國民住宅而有補助的優

厚條件,便決定貸款新建房子並情商表弟協助監工。

由於是自己人全程監督,新房子蓋起來基礎鞏固,不會有偷工減料的事情發生。而我

自己也在快要完工時前後八次前往觀看進度。完工後,我們全家人於1965年9月7日正式搬

進新家,當時珍信已是高中生,美俐升小學六年級,珍誠升小學三年級。這是我們頭一次

擁有並且住在自己的房子,雖然需要幾年的時間償還貸款,但心中很踏實。

Page 20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九章

親情與群情

203

新家的住址在民權東路199巷,是一棟兩層

樓的建築。當時在那一區周圍除了我和表弟的兩

棟樓房之外,幾乎是沒有任何其它建築物的空曠

之地。這使得我們有開拓新社區的感覺,彷彿是

這一帶的拓荒居民。由於住址自龍山區移到中山

區,美俐和珍誠面對自龍山轉至中山的考驗。事

後聽珍誠說,當時轉學生的他,曾被原班級學生

欺負,但他勇敢地克服困難。這是做父親的我先

前沒有想到的情況,想到自己身為精神科醫師,

卻未對孩子面對環境轉變的心理適應問題有所警

覺,心裡多少感到歉疚。

現在這個地區已經成為繁華的社區,到處高

樓林立,我們這兩棟只有兩層樓高的建築已不再

顯眼了。房子的住址也改為民權東路二段71巷。

後來我雖然不再住在該處,偶爾還是會回去探望

故居。想到它建築得相當堅固,有一天若被拆除,我心裡必定會覺得著實可惜,只好暗自

期待它能一直被保留下來。

七、初次出國

1971年7月結束美國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的研究工作後,我於7月10日離開當地,前往

日本東京。我要趕赴與內人的重要的約會—「東京之約」。我們相約在7月11日於日本羽

田機場見面,她搭當日中午12時50分的華航前往東京,當她於下午4時40分抵達東京時,

我提前一小時抵達羽田機場等候。這樣的班機時間是我特意安排的,想到內人初次出國,

雖然她的日語流利,但畢竟人生地不熟,我期待她在首次足踏異鄉時,有我在場迎接她的

溫馨與安心。別離將近半年之久,對她深深想念,也盼望透過這趟日本之旅,慰勞她長久

持家的辛勞。

過去夫妻二人同時出國並不若今日的自由,內人既有護士執照,便以此執照申請出

國,赴日本千葉市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見習之名義通過核准才得以成行。我們在7月11-15

日遊歷東京4天;15-18日在大阪3天,安排16日參觀大阪大學,訪問滿田久敏教授;18-21

1975年生日與父親合照

與家人在民權東路合影

Page 20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0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日在京都3天,安排7月19日參觀京都大學,訪問笠松教授;21-26日在東京5天,22日訪問

台大豫科文科舊友早坂泰次郎,並參觀立教大學心理學系;7月26日離開東京返回台北。

這次旅行是我們結婚23年後首次相偕出國,就好像在蜜月旅行一般,相當珍貴。

八、搬進濟南路大廈

在民權東路住了將近10年10個月之後,1976年因表弟陳聰明在濟南路蓋了一棟大廈,

我和內人商量後,決議以銀行貸款買下該七層大廈的四樓,並於是年7月25日搬遷。

新的住處位於濟南路二段6號4樓,離台大醫院和台北車站都很近,在交通上對我們全

家人都算是便利。當時大兒子在美國深造;美俐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小兒子珍誠正度著淡

江大學一年級的暑假。搬到這個新家,對我而言,到台大醫院上班算是很方便。而我上下

班時,在學校密集的濟南路與年輕學生上下學並肩而行,覺得心情似乎也回到學生時代。

太太到台大醫院裡的福利社或附近市場買東西也很方便,走路即可,免除了提著大包小包

奔波的勞苦。女兒上班有便捷的交通路線;因就近台北車站之故,小兒子要到淡水去上課

時,不論坐公車或火車都很方便。

在空間上,這新的住處有30多坪,比過去的住處都寬敞得多,住起來頗為舒適、輕

鬆。客廳相當大,裡面擺設著音響設備。客廳和餐廳加起來便佔去全部面積的一半。當

時我因擔任台大神經精神科主任的關係,常分三

梯次邀請精神科、神經科及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同

仁輪流來訪聚會。其中尤以胡海國醫師發起的

F.A.(free association)Club的聚集等熱鬧的回憶

最令我印象深刻。住在這裡從各方面看來對全家

人都很合適,尤其地理上適當的位置,我心裡想

著也許我們就會在這裡永久住下去,只不過後來

我們還是搬家了。

九、接受開刀

1977年3月初,內人感覺身體不適。於是在3月12日到台大婦產科接受門診,經過各種

1976年於濟南路家中

Page 20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九章

親情與群情

205

檢查後,發現係因良性子宮瘤出血的緣故需要開刀,所以她在3月28日住進台大醫院婦產

科病房,並於3月31日接受開刀處理。內人第一次接受開刀的經歷,使我聯想起自己早在

16歲多時就因盲腸炎接受開刀,但內人卻是在將近50歲之際才經驗這樣的事。

內人之所以會有子宮方面的疾病,與她生產的經歷有關。她在1949年8月6日遭逢第一

次生產卻死產的經歷。之後分別在1950年、1953年和1957年產下長男、長女及次男。後來

住在萬華時,她又流產過一次。想來這些經歷帶給她的子宮多少有些負擔,而造成長瘤的

現象。幸好是良性瘤,只要開刀處理過後便不會有甚麼大礙。

由於當時我們預計在7月份赴美,所以選在這時候讓內人接受手術。主要是考慮到內

人若能盡快接受開刀,並好好療養、調適身體狀況,或許能與我相偕出國。內人在醫院住

了一個星期,雖然有我始終陪伴在她身旁,但是想到第一次開刀以及無法預計開完刀之後

的恢復狀況、是否能與出國計畫配合等問題,皆使得她內心有所焦慮。內人首次接受開刀

是由台大婦產科醫師,同時也是我同班同學陳皙堯教授執刀。手術的過程與療養結果都相

當順利,使內人終於能放下心上的憂慮重擔,如願與我外國同行。

女人從懷孕到生產這段漫長的過程、幾次的經歷,站在丈夫的立場我多少能夠體會其

勞苦。內人在開完刀後,進入所謂的更年期,對她而言反倒是另一個輕鬆的境界,心身也

較過去平穩得多了。因此,這次內人雖歷經挨刀之苦,但也可說是因禍得福

十、內人首次訪美

1977年7月22日鶴齡隨著旅行團赴美旅遊,這是她頭一次到美國,為期7個星期的旅

行,也是她畢生旅遊最長的一次。鶴齡是與我的大哥相偕訪美,彼此在路途中能有個照應

外,更是藉此探望各自住在美國的兒女。當時大哥的女兒美悅及兒子珍英都住在西維吉尼

亞(West Virginia),而我的兒子珍信則在麻薩諸賽州的波士頓深造。大哥和鶴齡是先同

旅行團一起旅遊至美國東部,待團體解散後,他們再一起前往探望美悅、珍英和珍信。

之後內人到波士頓探望兒子,由於事先就知道兒子在8月底有機會到美西再深造,而

我在8月21日也會赴加拿大及美國開會結束後可於8月25日與妻、子會合,所以內人在波士

頓的遊覽結束後,便和兒子一起往美西出發。

9月3日我和內人完成了訪美旅程,離開檀香山,於9月4日抵達日本東京。9月5至7日

我們的旅程以九州為主,是因為這一帶住著許多我北一中時代的日籍同學,因此我們一方

Page 20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0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面遊覽,一方面藉此機會探望問候。9月8日我和

內人收拾行囊打道回府,這一趟旅行非常開心。

十一、心臟開刀

1987年11月我和鶴齡開始考慮搬家的事宜,

決定後我們便忙著找合適的住處,那陣子日子過得有些忙亂。在1987年12月13日鶴齡向我

投訴身體的不適,說她感到胸悶、不安。於12月19日我安排鶴齡至台大醫院住進內科521

病房接受身體檢查,結果發現鶴齡的心臟有僧帽瓣狹窄(mitral stenosis )的情況,需要

做心臟手術。

於是,鶴齡在1988年1月15日於台大醫院接受開刀。她的主治醫師是外科主任洪啟仁

醫師,他也是心臟外科專家。手術前洪醫師曾告知我們若情況嚴重,不得已時可能需要應

用到人工瓣膜,但這可能會面臨一種危險,就是排斥現象的發生。所幸經由洪醫師的智慧

判斷,最後祇在手術中將瓣膜口擴大即可解決當時的病癥。整個手術可說是比想像中來得

順利,一個早上就完成。當我們站在手術房門口等候從開刀房被推出來平安無事的她,全

家人都大大鬆了一口氣。由於這是鶴齡第一次接受重大開刀,我和兒女們全都守在她的身

邊,細心呵護陪伴,和她說笑以減緩她面對手術內心的焦慮。面對心愛的家人受苦,我們

心裡的難過與煎熬自不在話下,尤其是在手術過程中更是憂心忡忡地在開刀房門口望著等

待著。鶴齡的手術順利使得我們心中的大石頓然落下,全家人內心的焦慮都得到暫時的解

除。3天後,鶴齡於1月18日自加護病房出來,住到外科104普通病房。

鶴齡轉到普通病房後復原得很順利,沒有任何不適,開刀兩週後於1月28日出院,我

們實在很感謝洪教授的關照。看到這種情形我當時暗自從內心深處期待著鶴齡仍能有好幾

年存活的機會,我盼望她至少能與我再共渡十年攜手的晚年生活。然而世事畢竟難料,鶴

齡最後竟在九年半後就離開了我們這些深愛著她的家人。

十二、搬至忠孝東路四段

1988年初,內人開刀前後也正是我們原本打算搬遷的時候。由於農曆年節即將來臨,

我們考慮她的身體狀況,疑惑著剛開完刀、出院不到半個月的鶴齡是否合適搬遷?依台

美東之旅 拜訪州立醫院院長 Dr.Mcdonal

Page 20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九章

親情與群情

207

灣人的習俗,年節期間是沒有人搬家的,因此我們只能選擇在過年前或農曆二月搬家。後

來,觀察鶴齡出院後的身體狀況不錯,又按照習俗看了日子後,發現若要在農曆過年前搬

家的話,2月9日早晨會是個好時機,錯過了這個機會恐怕要延至年節過後。所以我們還是

存著過年住新家、帶來新氣象的心態決定搬家。

1988年2月9日我們全家人起個大早,便忙進忙出地進行搬遷的工作,這次搬遷後我

們將與兒子珍信毗鄰而居,新家位於忠孝東路四段,之所以選在這個地方也是有一番考量

的。原本珍信一家住在劍潭,但離上班地點遠些。而我們住在濟南路,所以倘若想大家能

住在附近,彼此有個照應,在地點的選擇上就必須同時便利於我上台大醫院、珍信赴中央

研究院工作。我們看了很多地方,才找到忠孝東路四段是符合我們需要的。買下一棟七樓

兩戶獨立而相連的房子。當時明曜百貨尚未開張,沒有今天那麼熱鬧。現在這附近不但有

明曜還有捷運,這個社區越來越繁榮,我們的大廈座落在巷內,所以相當安靜。

交通便利、社區發達,我心想可能這輩子不會再搬家了吧!起初我們以貸款的方式買

下這裡,但漸漸地發現累積的利息實在可觀,最後乾脆想辦法將餘款付清。想想自己現在

能夠不再背負房貸的負擔,內人理財的本領真是功不可沒。

十三、阿拉斯加之行

1997年6月份我與內人相偕隨著台灣旅行團到阿拉斯加遊覽,於6月16日出發,7月5日

回家,前後共計廿天。我們這個旅行團人數33名,連我們夫婦在內共有12對夫妻,其餘9

人中有8人是朋友或姐妹結伴,另1人為獨自參加。隊友中陳嘉森夫婦與劉延輝夫婦是和我

們夫婦一起跳方塊舞已廿幾年的老朋友。

在台灣正值炎炎夏日的季節時分到北半球去旅遊,是絕妙的主意。當地氣候宜人,

雖有時不免叫我們這些來自亞熱帶地區的居民感到冷颼颼,但大致上都覺得很舒服。我

們的行程第一天由桃園中正機場搭乘聯合航空844班機飛往美國舊金山後,轉搭聯合航

空1754班機飛往安克瑞治(Anchorage)。第二天遊訪當地歷史文化藝術收藏後,搭機

飛往科茲布(Kotzebue)展開兩天一夜的午夜太陽之地巡禮。第三天我們搭機前往諾姆

(Nome),隔著白令海與蘇聯遙遙相望,並在小溪金礦淺嘗淘金的滋味。當晚又搭機回

安克瑞治。第四天我們搭乘專車南行往惠提爾(Whitter)近觀哥倫比亞冰河崩落大海的壯盛

景觀,當晚夜宿阿拉斯加大油管的出海口瓦得茲(Valdez)。第五天延阿拉斯加公路繼續向

Page 20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0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內路推進至河貍溪(Beaver Creek)。第六天繼續南行至白馬鎮(Whitehorse),沿路是群峰與

湖相輝映以及一大片地有北美馴鹿、麋鹿、麝香牛、大角綿羊等景觀,深深映入我們眼簾

並刻畫在心中。第七天我們搭車往史凱威(Sagway)換搭復古沙龍火車,揣想19世紀中淘金

期的盛況,午後我們搭上豪華遊輪,準備展開海上假期。

第八天為冰河灣(Glacier Bay)之旅,在遊輪上我們遊覽世界聞名的冰河灣國家公園。

第九天向南航行至風景如畫的卡奇坎(Ketchikan),遊覽圖騰海灣省立公園,欣賞原始圖騰

的藝術。第十天為加拿大內灣之旅,遊輪航行於碧海藍天、常綠林間的加拿大沿岸。第

十一天遊輪抵達溫哥華,專車前往卑詩省會維多利亞,參觀這個以19世紀英國式建築聞名

的花園城市。第十二天仍遊覽維多利亞市,下午搭乘渡輪返回溫哥華。第十三天遊覽溫哥

華。第十四天展開洛磯山(Rocky Mountain)國家公園之旅,搭乘纜車下地獄峽、佛雷瑟峽

谷欣賞千萬年河川切蝕的景觀,最後抵康樂普斯(Kamloops)。第十五天遊訪山林美景,在

有洛磯山之珠美稱的路易絲湖落腳。第十六天為哥倫比亞冰原(Columbia Icefield)之行,

之後搭纜車登硫磺山以360度的視野觀看洛磯山,夜宿班夫(Banff)。第十七天我們來到卑

詩省葡萄酒鄉凱若那(Kelowna)。第十八天我們的專車來到西雅圖,遊覽這個夜未眠的城

市。第十九天我們收拾行李,準備返鄉。

在整個旅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6月22至23日親身體驗所謂的「午夜太陽」,亦即

晚間天空不完全黑暗的夏日。記得6月22日的日沒是晚上10時23分,6月23日的日出是清晨

3時56分,整個夜晚實際只有5.5個小時。由於時值夏至前後,這般經驗稀奇珍貴。另外較

難忘的是6月22至26日搭乘遊輪4夜5天的經驗以及旅遊後段的洛磯山脈的風光。

結束這趟旅行時,我與內人興奮地相約以1998年的倫敦之行做為我們倆金婚紀念的旅

遊。沒想到美夢不成真,阿拉斯加之行竟成為她生前最後一次的海外旅行。

十四、暫時性局部缺氧TIA

1995年9月1日,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舉行的第十二屆國際團體

心理治療大會(簡稱IAGP)結束後,我與鶴齡以及十位同道隨著台灣旅行團在南美洲旅

行。9月13日我們來到祕魯的庫斯科(Cusco),此地居海拔3400公尺的高山上,因此前往

旅遊的訪客皆有因身體狀況無法適應氣壓低,而引發高山病(缺氧症)的可能。

9月14日凌晨三點多我從睡夢中醒來,驚見鶴齡有些意識模糊的現象,頃刻間我感到

Page 20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九章

親情與群情

209

情況不太妙,但因時值眾人睡夢中,我不想打擾別人,祇好一個人守在鶴齡身邊乾著急。

清晨5時大家起床後,我馬上請領隊幫助。此時的我內心焦慮不安,也趕緊打電話回台告

知家立即訂機票,儘速趕來。經過山上醫師的緊急處理後,以氧氣罩協助鶴齡呼吸的方式

將她送到機場,然後大夥兒一同搭機離開庫斯科,於1小時之後到達平地利馬(Lima)。

接著我們趕緊送鶴齡到醫院,終於在下午3點鶴齡甦醒過來。見她狀況稍微穩定後,我才

通知在台家人無須專程趕到。這一天多同團的朋友們就在多少遺憾的心情下在利馬遊覽。

9月15日下午,旅行團按照行程,離開利馬飛往洛杉磯。

當我們在當天下午9時45分抵達洛杉磯時,妹妹月華的兒子Dr. Christopher Giza正在

機場等著我們。學醫的他是在機場待命,以備內人有什麼特別的狀況發生。結果內人看起

來還好,所以我很冒險地隨即再帶她搭乘9月16日上午2時的飛機回台灣。9月17日上午6時

35分當我們抵達台灣時,家人早已在機場守候。待我們一出關馬上把鶴齡送到台大住院,

並由神經科陳榮基醫師來關照。之後見鶴齡的情況逐漸穩定後,我們終於鬆了一口氣。

使鶴齡危急的是暫時性局部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TIA),起因

是在高山上待了一個星期累積缺氧現象所造成的病癥。對於這次事件我滿心自責,因為內

人的心臟狀況欠佳,7年半前才開過刀,但旅遊前我卻疏忽要特別留意遊訪的環境對她身

體可能帶來的負擔,以致讓家人擔心,原本愉快的旅遊劃上了遺憾的休止符。

十五、中風

1997年9月28日教師節,我們夫婦與珍信一家人共進晚餐。由於兒子與媳婦同執教

鞭,服務於教育界,因此教師節對我們家來說有著特殊意義,我們可藉此聚集互相交換教

學心得。當天我們在住家附近選了佛羅倫斯義大利美食的「喬凡尼」(Papa Giovanni)餐

廳聚餐,全家人相談甚歡,但誰也沒想到這竟會是我們與鶴齡共進的最後的晚餐。

9月29日早上6時,鬧鐘把我們從睡夢中叫醒,鶴齡按時吃了藥後又睡回籠覺,一切都

看不出來有什麼異常。7點鐘我起床時,突然警覺到她講話不太清楚,恐怕有些不對勁。

於是我馬上打119叫救護車,將鶴齡送到台大醫院急診處。上午11時狀況穩定後,她被送

至15B病房8室2床,為一雙人房的房間。10月17日我們將鶴齡改換至15B病房第19室單人

房。鶴齡從中風之後就陷入昏迷中,這段期間她一直沒有再醒過來。

原本在9月30日鶴齡有預約內科門診,預計給曾淵如教授看診的。沒想到差這麼一

Page 21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1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天,就發生了這樣的不幸。如果時間能倒流,能來得及預防;如果時間能倒流,我能再聽

到她的隻字片語。如果這些假設都能發生,該是多好啊!世間事變化無常,畢竟不是凡人

所能掌握。鶴齡臨終前終究沒有留下半句話,卻留給愛她的人滿腔的不捨。

十六、永眠

1997年11月15至16兩日,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年會在台北榮民總醫院舉行。第二天早

上的大會行程是醫學學術獎發表,由第一個得到此榮譽的胡海國醫師演講「精神病理學理

論之建立與應用」。因胡醫師是我極為親近得意的後輩,我們曾一起合作進行IPSS追蹤的

整理工作,由其中逐漸發展到他做的這份研究,所以聽到他得獎我非常高興,特別抽空前

往聆聽。由於我內心仍掛念著住院中內人的病況,所以聽完演講後於上午10時隨即打電話

到病房詢問她的病情,當時正在照顧的珍信回答說:「還好!沒什麼狀況發生。」萬萬沒

想到中午在休息時間卻接到「鶴齡於12時10分永眠」的消息。

震驚中我趕緊坐著計程車回到台大15B病房第19室,當時已有一群尼姑及佛教徒圍著

鶴齡在誦經。這是因為按照台灣人的習俗,剛往生的病人7小時內不能被移動,以便她在

安靜中由菩薩帶領到極樂世界,所以我們祇能關起門來在病房內為她唸經。為避免影響其

他病房,我們在極大的悲慟之中,祇得相當努力地控制哭聲,任憑淚水不斷地流下,痛失

親人之情難以承受。直到傍晚我們才將鶴齡移置太平間,並在家中設靈堂,為她守夜。

花兩、三天解決墓地的事宜之後,我們開始看日子,決定告別式與送葬的日期。不料

預定的日期是好日子,第一、第二殯儀館的告別式禮堂皆額滿,最後只好改為在台大醫院

景福會館舉行告別式。經過17個晚上後,12月2日晚上我在太平間陪伴著鶴齡度完最後的

一夜,第二天凌晨我們讓她在靈柩裡穿了7件衣服後,我放了9本《千歲玉》在她頭邊。12

月3日星期三早上7時半我們在景福會館舉行家祭,8時半舉行公祭。想到台大醫院是鶴齡6

年護理生涯與工作起點,現在也成為她生命的終站,在這裡舉行她的告別式實是有特別的

意義。告別式當天場內圍著滿滿的花籃,由於我們不收奠禮,所以許多事先知道的親朋好

友皆以花籃替代。又因地點在台大醫院,我們在台大的同事前來參加是方便的多,因此參

加人數達600人左右。在告別式的最後,樂隊演奏「光智廠歌」獻給鶴齡。

鶴齡最後長眠在八里山丘上一塊佔地70坪的墓地,這是兩人份的墓地,是為著將來我

能與鶴齡永遠在一起而預備的。

Page 21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九章

親情與群情

211

十七、週年祭

由於1998年是閏年,按照台灣人的風俗,11月5日(農曆9月17日提早一個月就足滿

十二個月)應是鶴齡去世一週年的日子。我們為她舉行週年祭,上午請來四位普門寺的師

父為她頌經。中午簡單設宴三小桌,感謝親友對我們的關懷及對內人的心意。隔年1月14

日(農曆11月27日)舉辦鶴齡與祖先合爐的最後儀式,如此就完成合於禮俗的所有儀式

了。

為了紀念內人,1997年台大醫院建立二號館時,我以我們夫婦的名義捐出100萬元,

協助二號館第5討論室的設置。並以孩子們珍信、美俐及珍誠名字的末字諧音,取「紀念

陳莊鶴齡校友邁向新歷程」在第5討論室牆壁上題字留念。

另外,為紀念內人曾在台大護理系擔任護生2年、於精神科與小兒科正式從事護理工

作4年的護理生涯,並鼓勵精神衛生護理之發展,我特別以她的名義捐款60萬於台大護理

學系所教學暨研究發展專款內,設立「陳莊鶴齡夫人精神衛生護理補助專款」,於1998年

9月28日通過申請,10月15日即撥款補助6名精神部護士參加1998世界心理衛生與輔導研討

會的報名費。此專款管理細則在該系幾次系務會議討論後,終於在1998年11月7日內人逝

世陽曆滿週年前通過,而此捐款事宜則告一段落,以慰其在天之靈。

欣慰在內人去世一年就完成這幾項為紀念她而捐助的公益事務,內人與台大醫院緣深

情濃,我們倆的相識、相知與相許也在此地,所以能在這裡為她留名,我覺得非常欣慰,

也想藉此表達自己對她永恆的愛意與懷念的追思。

Page 21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1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一、休閒活動

1.桌球與我

考進台北帝國大學豫科第一屆理科醫類之後,由於班上11位台籍同學中有許、陳兩位

同學桌球打得很好,在他們兩人的影響及帶領下,我們也參加桌球運動。因豫科的臨時校

舍與校本部的桌球場所接近,進出也方便自在,所以我們常於課外時間前去練習桌球。

1941年10月29-30日,開學後四個月學校舉辦班際桌球比賽,豫科一年級四個班級各

派五名選手參賽,其中只有醫類的桌球選手是清一色的台籍同學,其它三班都以日籍學生

為選手,形成強烈對比。當時的比賽辦法是雙人打兩組、單人打五組,只要贏得過半的分

數(4:3)就獲勝。由於班上許、陳兩位同學實力雄厚,必能穩拿三分(兩分單打及一

分雙打),所以我們醫類的勝負關鍵就掌握在實力僅居第三的本人手上,我可說是責任重

大。很僥倖地,在這次的班際比賽中我獲勝,使得醫類班級得到冠軍,並從對桌球有極大

興趣的文學部工藤好美教授手中接獲他捐贈的「桌球優勝盃」上面刻著「台北帝國大學豫

科開設第一年─工藤好美寄贈」。這次的獲勝對我們醫類同學的意義,不只在冠蓋全群,

更是有勝過日本人,為台灣人爭光的優越感。由於當時參賽的五名同學中只有我家住台

北,所以這個冠軍盃一直保存在我家中,歷時五十五年。直到1998年2月21日台大醫學院

二號紀念館修建啟用後,才將這盃移置在該館院史室中展覽。

談到桌球,對我個人的意義是多元的:第一、剛接觸這個運動時,它是輕鬆悠閒的

課外活動,意義在於「遊戲性」。第二、當用在球類競賽的時候,意義在於「競爭性」。

第三、服務於台大醫學院後,與省立錫口療養院非正式建教合作期間曾舉辦過院際比賽,

提供精神科醫師彼此交流的機會,意義在於「聯誼性」。第四、在美留學期間,在關閉病

房為慢性退縮精神病患設立桌球活動,以教練及治療師的雙重身分教病人打球,意義在於

「治療性」。第五、任桃療院長時,為提倡院內的氣氛而積極參與院內的桌球練習及比

賽,意義在於「提倡性」。最後,在光智心衛中心也設有桌球室,我藉著親自輔導青少年

個案,進一步與青少年有桌球比賽的活動。方法是兩人對打以盡量不落球為得分標準,目

的在培養青少年同心協力的精神,以改善他們的人際關係。此時的意義在於「合作性」。

近來對桌球努力推展合作的方向。回想過去自與桌球結緣至今五十幾年的生涯,不禁訝異

同樣一個桌球運動竟可以應用在如此多元的範疇中並能展現這樣多采的功能。

第三節 群情

Page 21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九章

親情與群情

213

2.方塊舞

說到方塊舞,引起了我對內人的想念。內人與我和方塊舞的結緣要追溯到1976年2至

3月間內人到Milton學習英文而與林漢秋先生的夫人相識開始。方塊舞是由8個人分為兩人

一對總計4對的團體舞蹈。我因為對團體研究有興趣,所以也對此舞蹈有好奇之心。經由

林太太的介紹,我們夫婦倆開始有機會接觸在陽明山上的美軍俱樂部,並得以加入在該俱

樂部舉辦的「頂好」方塊舞學習班。

搬進民權東路時,我買了藍色金龜車(Volks Wagan),所以每週開車上陽明山學習

方塊舞,山路蜿蜒,夜間開車上山實在需要集中注意力和勇氣。1976年在我們和女兒美

俐一起加入此方塊舞班之前,於2月17、24日美軍俱樂部有兩次所謂Open house的時間,

即開放場所讓我們於上課前先行進入參觀、熟悉環境。3月2日我們正式開始上初階班的課

程,每週二晚上上課,及至1976年6月4日畢業為止,偶爾在星期五與舊會員一起學習次數

算在一起,上課次數總計有16次。

我和內人對方塊舞熱愛,繼續參加每星期五例行的進階班,並一直持續到1988年1月5

日內人心臟開刀為止,前後將近12年的歷史。若問我何以有這麼濃厚的興趣在方塊舞,我

想我最感到享受的便是從其中看到團體動力之美。習舞過程中雖然也曾穿了鮮亮的舞衣數

度參觀新一代跳方塊舞的場面,心中免不了因年老而無法參與年輕人舞群的遺憾,但還是

很欣賞他們活潑優雅的舞姿,想起這些往事心中真是頗為感慨。

二、社會生活

1.認同的迷惘

人類成長過程中,認同現象之演變會影響其個性的發展。我們出生時,性別、膚色及

與鶴齡、女兒美俐一起學方塊舞 方塊舞團隊

Page 21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1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籍貫等因素已經定下來。但性別認同需要經歷對性器形態的特殊性之發現;對性別異同之

好奇;對自己的性別之認識等過程。排行的意義由於手足的順序及健康狀態而受到影響。

營養攝取狀況會影響到膚色之保持,移民及規劃等手續可改變籍貫等,仍有後天性變化可

能性。普通的住所之移動也值得提起。在出生地的大橋頭住了16年4個月(1939年3月),

搬到赤峯街,那庭園的二樓建築仍是引起懷念的地方。因家父遇到經濟上的困難而24年後

(1963年),回到故鄉劍潭。我們小家庭在其一年半前以遷居萬華西園路旁,於1965年9

月搬至民權東路,1976年9月移到濟南路,終於1988年2月安頓到現址忠孝東路,十五年後

的現在變為熱鬧繁華的東區。房屋的面積兩倍大,且較為舒適的環境。如此我的一生仍一

直保持台北市民的身分。

關於環境因素而言,基本社會單位的家庭,自陳姓家族,經過光智商會及光智營造

廠,至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具有階段性的發展。類似的情況在教育機構方面,自愛育幼

稚園、大橋公學校、日新公學校,透過台北一中及台大豫科,至台大醫學部及台大醫學

院;目前仍有同學相聚的機會:中學的珊紫會與麗正會,豫科的芝蘭會與蘭香會,大學的

一期會與景福會等,以同期會與總同學會之對照型態呈現出來。

民間團體之協會組織方面,留美回國後,參加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理事、常務

理事及理事長等各種角色都經驗過,總共四十年方卸職。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自1984年

成立以來,至擔任監事廿四年滿期才卸任。

我仍加入臺灣醫學會、精神醫學會、老年醫學會、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兒童青少年精

神醫學會、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等事業團體。較長歷史的精神醫學會中,擔起理事五屆、常

務理事兩屆、理事長四屆、監事一屆、常務監事四屆等,總共十六屆服務卅二年之久。目

前最投入的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裡,負起首屆理事長三年及常務理事兩屆的重任。與民

間的協會也好,專業的學會也好,自己的角色上不會混淆,使得工作上的認同較為清楚。

國際性學術團體方面,參加美國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的正式會員廿年後,於1993年升為

終生榮譽會員(Life Fellow)及連續十年被聘為國際團體心理治療雜誌編輯顧問。於1989

年加入個人會員,並於1990年我國也成為團體會員的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委託我們於

1993年在台北主辦第三屆太平洋環地區學術研討會議。1992年我擔任獲得的理事,經過

兩屆六年後交給吳就君教授,於2003年由張達人院長接棒。還有於1980年成立的太平洋

環精神醫學學院裡,被推選為下屆主席,兩年後在台北舉辦第一屆學術研討,也被推選為

第二屆主席兩年。如此,在國際上的專業認同,在精神醫學及團體心理治療領域裡較為顯

著。回想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加入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學會時,我們學會之英文名稱的問

Page 21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九章

親情與群情

215

題,曾被國際理事會提出來。雖然當時我國學術界逐漸以台灣排名的傾向出現,我以華人

的意念提出Chinese之名稱,並不想把政治因素介入。如果對岸大陸人士要參加時,欲以

中國人的身分參加既存在之我們的學會,而不應該要我們更名,應排除學術團體陷於台灣

及大陸分開加入的政治性偏見。因我主張民間既有的團體在國際會議內的地位應被尊重,

也強調名稱上引起爭論的不妥當性,幸好國際學會理事會接納本人的意見。目前台灣的學

術團體要參加國際機構時,協調上以台灣稱呼的習慣較為明顯,這種趨向會不會影響到

Chinese Association of Group Psychotherapy 的英文名稱未來的命運呢?這個現象也是一種

認同的迷惘吧!

目前使我深思的是語言認同的問題。我在使用台語的環境裡長大,除出生後的第一年

外,台語使用了九十多年。但熟悉台文的深度較為淺薄,讀寫機會不多,只在日常生活運

用的方便而已。因日治時代自幼稚園及小學開始,經過中學及大學都受到日本教育,日語

的基礎打得堅固穩定流利。日文作文在小學表現不錯中學。於台大豫科1942年「新世代」

詩文投稿於報紙上,獲得佳作獎金日幣拾圓。當時擁有覆以蓆之房間裡,設置日本式祭壇

的日式建築及庭園裡居住我們所謂「 國語」家庭,當為台北市建成區區長的聲望上昇中

的父親之帶動下,被培養所謂日本精神,並按照時代之潮流也更改姓名為「光宮」。光明

正大及智技並行的含義之店名(光智)與故鄉劍潭位在台灣神社之下的地名(宮之下)之

合併是其名字之由來。雖然日語實用時代,在我滿23歲時結束,但日常生活裡使用日語

的機會仍不少。關於外語方面,自考進台大豫科醫類以後,因日本督學採取德國系統,開

始學習德文,並注重於閱讀文獻之需要,較不提講及寫的問題,維持約九年。光復後五年

時,因代理出國進修的林宗義主任,在台大醫學院教授精神醫學之需要,改為英文文獻的

蒐集,另一方面,準備留美進修的關係,加強英文的能力。尤其留美兩年八個月期間,英

文的說寫機會佔生活的大部分,自然而然英文的進步相當可觀。終於在出國一年十個月

後,能夠寫出英文詩而覺得開心。然後,於1971年前半年在夏威夷大學及於1984年前半在

洛杉磯加州大學從事研究時,寫作方面能力更有進步。所以自1950年至現在英語的讀、講

及寫各方面的能力表現深入的程度次於華語,覺得相當滿意。那麼與台語相對照,所謂母

語的華語之學習情形,應回溯到1945年之光復到現在的努力,已經有58年之久,但華文詩

之靈感於16年後的1961年12月抬頭,並一直維持到目前。現在台語、日語、華語及英語等

四種言表現不平均的現象,也是另一種認同的迷惘。

在參加國際會議時,常被問到:「Where are you from?」我都自然地回答:「I'm

from Taipei,Taiwan.」轉眼看到地理上萬物之靈的人類彼此之關係。回想於1971年1月至7

月半年間,在檀香山之East West Center(東西文化中心),以資深專家之身分參與心理衛

Page 21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1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生及精神醫學研討時,東方人和西方人對學術研究提攜盡力的感受較為深刻。期盼將來大

家以世界人的立場一齊相處,並國際間的協調使世界和平能夠早日實現。

2.生涯的轉捩點

生涯中的轉捩點不只一個點而已,好幾次轉捩是以生命為中心在繞圈子,有時轉身

認清周圍,其圈的直徑大小由本人的力量而不同。當終點和起點結合之時,可以說形成了

圓滿人生圈。我出生後到小學畢業的十二年四個月期間之人生路,一直沒有特別的轉捩點

現象而是隨著家庭及社會的走勢跟進。我一生中,至決定邁進精神醫療領域前廿五年間

(1947年10月),經過許多特殊情況:

Ⅰ.第一次升學難關之克服

(1)北二中入學考試失敗:1935年3月台北二中的入學考試,雖然通過筆試,但經過

口試後被淘汰。後來想,如果考進北二中的話,在台灣籍學生多的環境裡,日語的表現進

度恐怕不那麼順利,也許台灣人的認同較強的關係,日本文學素養被埋沒,不認為升學問

題嚴重而過得較平凡的日子,以此負面的考慮來安慰自己。當然沒有考取的心情難免帶著

挫折感,遂以失敗是成功之母的心態來鼓勵自己,準備再一年努力。

(2)在日新高等科念一年:1935年4月高等科學校的選擇上,沒有考慮學區內的永

樂公學校,而進到圓環附近的日新公學校,是受到大橋公學校林煉老師的推薦,安排接受

日新公學校林薰老師的教導。林老師採取軟硬兼用的方法,平常功課好的同學在班級考試

時,可以自由到運動場去輕鬆一下,安排自己的活動,彈性的上課方式愉快些,壓力也

小。上學途中不但可以經過寧夏路的陳姓宗祠旁邊,使我有接近祖先的機會,又能經過我

讀過的愛育幼稚園而更加被鼓勵。上下學的距離雖然比到永樂公學校多好幾倍,卻不覺得

辛苦,反而能以輕鬆的心情好好過了一年的高等科教育。

(3)北一中入學考試通過:1936年3月,幸運地考進日籍學生佔多數的北一中(現在

建國中學),使我增多日文學習的機會及受環境影響,所以鼓勵我在文學素養的深度,並

在三年級的作文稿上獲得「甲」之評語。北一中對體育方面的訓練比北二中較積極。學校

有游泳池,棒球隊及橄欖球隊都代表台灣中等學校到日本參加全國性的比賽等,刺激我在

課外時間多參加增強體力的運動,身高也從一年級班上的第42名到五年級排到第17名,且

在馬拉松競賽的表現也相當不錯。所以,能夠考進北一中,至今仍覺快樂幸福。

Ⅱ.引起學醫動機的兩個事件

(1)祖父因氣喘病而逝世:於1936年4月,在同一房間蓆上睡覺的祖父,因氣喘發作

Page 21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九章

親情與群情

217

而逝世,雖然大舅立刻來診,但無法挽救祖父的命,深覺得遺憾。一向對人體構造的奇妙

及男女性別不同懷有好奇心的我,對當時的醫學的無力感覺失望,進一步想要減輕疾病引

起的痛苦及克服疾病併發的後遺症之念頭,鼓起我踏進醫學領域的意願。祖父在67歲之年

齡過世,當時不覺得生命太短,但時常感覺身旁有他鼓勵我,學醫來貢獻醫學領域。

(2)盲腸炎被開刀的經驗:於1939年3月期末考時,罹患了盲腸炎,因要應付考試而

耽誤了就醫的時間,併發了腹膜炎。所以,開刀後不能馬上封閉傷口,住院時間也延長了

幾天。由此次經驗,體會到早期發現早治療的要領。在私立菅野醫院住院期間,親眼看到

了醫師的細心治療及護士們的親切照顧,對醫療精神有所感動,三年前祖父的氣喘延伸到

此次本人的苦難,覺得探究疾病的本質及治療技巧等願望更明顯地出現,讓我對醫學的向

心力更加強。另一方面,以後特別留意身體健康,而一直保留學業及工作不請假的記錄,

至1980年白內障手術為止,長達40年之久。

Ⅲ.第二次升學難關的突破

(1)北高校升學考試落榜:於1941年3月,台北高等學校升學考試時,因患了感冒使

考試的成績不太理想而未被錄取,感到苦惱。當時我填寫「理乙」組,也接近從事醫療之

志願。如果考取的話,仍要 大學的科系種類之選擇而傷腦筋,並不一定要進到台大,到

日本本地去念大學的可能性也有考慮。按照例年習慣的話,需要再一年的浪人生活(無一

定的地方安頓)。幸虧,當年台北帝國大學有附設豫科的計畫,5月份要面對此挑戰並繼

續邁進準備進大學之路。

(2)考進台大豫科之醫類:於1941年5月,考取台北帝國大學豫科之理科醫類,而註

定我走上醫學領域的方向。因第二年校舍搬到芝山嚴下,上下學所需要的時間拉長,在路

上與同學討論各種問題。尤其與住在附近的「無名寮」的同學之來往較為頻繁。因為不必

再用心大學之路思考,心情較為開放,使我對文學素養的意願抬頭,本人滿廿歲前後作詞

的三首歌,都被譜曲覺得高興。如此,我於18歲半時,已決意當醫生的命運到來。

Ⅳ.影響成為精神科醫師之原由

(1)同學們設立之緣份:於1946年1月31日,班代表的本人找教授們給我們學生放

新春假而忙碌時,恰好同學們舉辦性病展覽會的籌備會中,決議本人到精神科蒐集有關資

料。我本來的意思是向要找皮膚科方面的資料,但同學對皮膚科有興趣的人不少,反而

精神科方面都缺少有志者。新春假過後2月17日傍晚,到精神科醫務室找資料時,遇到手

上拿百合花,她的生肖是白兔,她的名字有「鶴」字,她的職業是白衣天使,那一天農曆

Page 21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1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十六夜的月光特別明亮,使我與她結緣是月亮和同學當媒人似的。

(2)黑澤教授的薰陶:於1946年2月至4月,性病展覽會的籌備過程中,我頻繁地請

益,不僅獲得他的指導,也對他清高的學者風範深感欽佩。我們兩個學期在課堂上除聽他

的講授,同年夏天有心人士組織集談會,同年10月著手進行木柵地區的精神疾病發生頻度

調查,黑澤教授樂意抽空教我們學法文,以便瞭解法語文獻之內容。當我們班級棒球隊,

與臺大醫院各科或醫學院低年級舉行友誼賽,他常到新公園觀賽,也鼓勵當捕手的我,更

拉近師生之間的感情。

(3)林宗義主任之提拔:黑澤教授返日後,推薦林宗義醫師擔任精神科主任,指導

我們同期四名同學的畢業論文。他自日本返國後,在省立錫口療養院(簡稱錫療)擔任醫

務主任,當時的吳金鑾院長與台大保持聯繫,他們商量的結果,自1947年5月8日至7月15

日,讓我到錫療去實習十星期。畢業前,我在台大及錫療之間需要選擇自己生涯之起點。

與台大的臨床工作主要在門診相對照,錫療的臨床在病房。地理上錫療在松山較遠離市中

心。在台大未來的方向是教職人員,並注重於研究方面,但在錫療屬公職人員,而在工作

較為單純,學術氣氛在台大較為濃厚。綜合上述各種條件,我覺得應該選擇台大較有將來

性。林宗義住任與醫學院長杜聰明教授商洽後,爭取到三名助教名額,所以林慶修及黃國

華同學和我於同年10月13日被陸志鴻校長聘為醫學院助教,正式展開精神科醫師之工作。

我一生最重要的轉捩點,可以說就是這一天。

三、珊紫會

1.40週年紀念會

1941年我畢業於台北一中(建中之前身),是第34屆的畢業生。由我們這一屆畢業生

組成的校友會,取名為「珊紫會」。之所以命名為「珊紫」,是取「34」這個數字的日本

諧音,而我們下一屆畢業生(第35屆)的校友會,則沿用此規則取名為「珊瑚會」。1981

年是珊紫會滿40週年的紀念年,由於同學們大都定居日本,所以我們決定在東京舉辦特別

的慶祝聚會。雖然這一年6月份我的眼睛才剛動完手術,不宜有太過勞累的活動,但想到

這個紀念聚會,說什麼我也要前往共襄盛舉。帶著醫師的囑咐和內人的陪伴,我們小心謹

慎地展開一段懷念之旅。

這一年我們夫婦倆比珊紫會預定聚會的時間提早出發,於7月25日至8月5日跟隨旅行

Page 21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九章

親情與群情

219

團前往韓國漢城、釜山,日本中部的大阪、廣島和瀨戶內海,以及九州的福岡、熊本和京

都、奈良、名古屋以及熱海溫泉等地參觀遊玩。8

月5日旅行團在東京解散後,我和內人隨即於8月

6日前往探望恩師黑澤良介教授的夫人,8月7日

我們參觀了日本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8月8日晚

上我帶著內人赴珊紫會,大夥兒渡過一個極歡愉

的夜晚。在日本,做丈夫的少有帶著內人同赴聚

會,所以我這次的攜伴參加也算是給在日本的同

學們一個見識的機會。

這一次的聚會我很難得的和過去在北一中時與我同為「少數民族」( 我們那一屆的

台籍學生只有6名)的好友林榮陞和陳鑑鏘重逢。我們6人當中,陳文義在大學時代就因肺

結核而去世,楊雪舫在畢業後曾任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但後來也因故離世,使得我們失

去兩名同學。畢業後這40年間,林榮陞和陳鑑鏘皆旅居日本東京行醫,當時唸文科的林宗

毅也在日本出版業界工作,4人之中祇剩下我仍留在台灣。所以每當同學們自日本前來台

灣旅遊時(一年總有2、3名),都是由我來負責接待他們。也因此之故這一次換我到日本

去時,同學們都很熱誠歡迎、招待我們。8月9至11日我和內人在東京舊地重遊了三天,於

8月12日帶著深刻的回憶和祝福返回台灣。

2.50週年紀念會

1991年9月4日是我們台北一中第34屆畢業生畢業50週年的大日子。我們珊紫會所有的

會員自然不會錯過這個值得紀念的聚會。紀念聚會在台灣舉行,由我主辦。日本同學組成

一個台灣訪問團,浩浩蕩蕩地在台灣同學的歡迎中抵台參加盛會。

9月4日晚上6時我們在北投熱海大飯店舉辦歡迎會,由我請客招待所有的與會者。當

晚出席的有日本客人2名、珊紫會會員19名、會員夫人9名及1位會員的孩子,還有珍信一

家4口,總計35名,席開3桌。9月7日中午是我們日治時代北一中歷屆台灣出身的同學所組

成的同學會—台灣麗正會的聚會。此會平常是每三個月聚會一次,這次適逢珊紫會50週年

紀念,我們在民生西路的波麗露餐廳一起享受中餐敘舊。9月8日晚上我們在民權東路新永

樂餐廳舉行歡送會。這次與會者更多,總計40名,席開4桌。有日本客人2名、珊紫會會員

本人20名、會員夫人9名及1位會員的孩子,還有台灣麗正會會員6名。難得的是,我們還

邀請了建中校長劉玉春校長夫婦。大夥兒一起在慶祝會中寒暄問暖、互相交換幾年來的生

命經歷和心得。最後還高高興興地高唱校歌,才依依不捨地道別離。

台北一中珊紫會

Page 22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2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在這次參加聚會的老同學中,有人是畢業50年後再度回到台灣,可想而知面對景物變

遷,內心該會是何等大的衝擊。珊紫會50週年除舉辦慶祝會之外,我們還策劃了一本紀念

冊,標題是《卒業五十週年記念文集:珊紫互錄》。在書中我以〈對少數族及創始者的宿

命之挑戰〉為題,分享當時在北一中和台大豫科的學生中,僅佔少數的台籍學生如何以少

數民族的身分在日籍學生之中崢嶸的心路歷程。難得我們這群老同學在歷經50年後仍彼此

連結,這本紀念冊正是我們友誼的明證。

四、蘭香會

1.台大豫科50週年紀念會

台大豫科創立於1941年6月20日,當時正是我報考高等學校卻落敗的這年。台大豫科

的成立提供我一條通往大學之路,而我也在與眾多日籍學生的激烈競爭中光榮地成為這所

台灣人僅佔少數的學校第一屆的學生。由於台大校花為蝴蝶蘭,所以台大豫科歷屆校友們

將校友會取名為「蘭香會」,每年有一次的聚會。又因校友分日籍與台籍,蘭香會也分為

日本蘭香會和台灣蘭香會,後者是以理農出身的林廷燦先生為會長。

1991年3月10日台大豫科成立滿50週年,紀念校友會在台灣舉行,有許多日籍校友都

不遠千里地前來參加。這次蘭香會50週年紀念分為兩天,頭一天3月9日在北投熱海大飯店

舉行「前夜祭」(紀念會前一天晚上的慶典),參加者共150人,都是校友會自己人來參

加,大家共同在會中回憶台大豫科50年來的心路歷程。3月10日則為正式會議,在國賓大

飯店舉行,將近200人參加,除校友本人外,也歡迎對蘭香會有興趣的人士共襄盛舉。

在這次的紀念會中,台大豫科第一屆的校友們自然不會錯過這次盛會。我們第一屆的

校友157人中,台灣人僅佔13人,是全數的8.3%。總計台大豫科5期1063名學生中,台籍

學生祇100名,佔全數約10%。由此可見當時聯考中台灣人所受到的差別待遇。第一屆醫

類學生33名中,日籍學生22名,台籍學生11名。我們這11名中除林慶修是從日本留學回來

的同學外,其餘皆是台灣本土出身的同學。其中除戴振翮光復後退出醫學教育,投向電影

業外,其餘10名同學後來的走向與出身學校分別是:精神科3名—林慶修、黃國華(台北

二中)和我(台北一中);內科3名—呂振輝(嘉義一中)、楊子和(台中二中)和楊水

定(新竹中學);放射線科1名—許玉樹(新竹中學);外科1名—陳主仁(台中二中);

耳鼻喉科1名—黃世雄(台北二中)以及婦產科1名—鄭和燃(台南二中),可見當時考上

第一屆台北豫科的同學出身學校來自全島。

Page 22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九章

親情與群情

221

我們第一屆台籍醫類的同學們自台大畢業後,每年聚會一次以維繫並促進彼此間的友

誼,後來也包括了理農類的林廷燦及工類的李薰山同學,並以「芝蘭會」為我們校友會的

名稱。取名為「芝蘭」的靈感主要是源自我於1943年6月19日台大豫科滿兩週年前夕,所

作的一首歌詠同學間友情的詩〈芝蘭之契友〉。其次是因當時我們的校舍位於士林(從前

別稱「八芝蘭」),且士林與「芝蘭」的諧音相似。另外,「芝蘭」一詞也含有「友誼」

的意義。由於以上種種原因,使得我們第一屆台籍校友會因此得名。在1991年蘭香會舉

辦50週年紀念會的同時,日本蘭香會也開始徵文籌劃50週年的紀念冊。這本標題恰巧與

我們台籍同學會名稱無意間一致的「芝蘭」紀念冊一直到三年後於1994年6月20日發行,

共計279頁。其中我也應同學們的邀請與鼓勵,撰寫兩篇文章〈隨感四題〉與〈無名的鬥

士〉,回顧過去的學生生活、由戴振翮同學取名台籍學生租住的房子—無名寮、學校環

境、台灣同學彼此間的友誼以及紀念戴振翮同學。

想到我們這群老校友們在畢業後歷經這麼多年,彼此的關係仍不受時空的限制而相繫

著,我不禁為這份友情的可貴感動,並深深珍惜它。

2.台、日合同蘭香會

由台大豫科歷屆校友們組成的「蘭香會」(校友會,分日籍與台籍,每年聚會一

次),自1970年以來都由台灣蘭香會在台灣新春期間舉辦合同聚會。原因是日籍校友居

多,在台灣開校友會對他們而言頗有「回娘家」的味道。1997年蘭香會輪到第一屆校友主

辦(合同蘭香會五屆校友輪流籌備),於是我們第一屆校友會籌備委員在本會創立55週年

紀念的1996年聚會結束後就開始計畫。有一次在籌備會議中我向會長林廷燦先生提出首次

在日本舉辦合同蘭香會的建議,理由是:1)因年紀大了,好奇心使然,想突破以往在台

舉辦此會的慣例,求個變化。2)換台籍同學赴日,以回應日籍同學來台。3)既然大部分

校友為日本人,到日本召開校友會,能製造更多機會讓大家與在日居住的校友重逢。4)

台灣蘭香會的校友們一起遠遊旅行的經歷必能促使彼此的關係更親密。5)在日本盛大舉

1965年芝蘭會 1978芝蘭會 1986台南芝蘭會

Page 22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2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行蘭香會,必會吸引當地媒體加以報導,而喚起日本一般民眾注意蘭香會的存在。由於我

的理由充分有力,很快得到認同,但為因應日本賞櫻季節以及避免與日本人的年節衝撞,

此次蘭香會破例把日期由原本的1月改為4月。

1996年底日本、台灣兩方面的校友會籌備委員開始為1997年預定在日本舉辦的蘭香

會做進一步的接洽。1997年1月21日日本蘭香會的實行委員長伊集院一男(第三屆工類校

友)與副實行委員長渡邊泰男(第五屆醫類校友)由日本前來台灣,於台大校友會館與台

灣蘭香會負責此次聚會的籌備委員見面,一起商洽此次台、日合同蘭香會的事宜。當天的

籌備會議中我剛好坐在副實行委員長渡邊泰男先生旁邊,於是我向他提及在台大豫科就學

期間寫成的《芝蘭之契友》(1943年6月19日)以及於1942年5月10日寫的《永遠之春》兩

首歌詞,希望他能考慮代為尋找作曲者。渡邊先生不但答應幫助我完成心願,還提議在此

次蘭香會中讓所有與會者一同吟唱。回日後渡邊先生隨即商請他在東京府立高等學校的校

友三富隆太郎(台大精神科林憲教授的同學)作曲,約一個月完成後,於三月中旬交由小

田切敏先生清唱錄製成錄音帶,並分別寄給在台、日的校友,讓大家各自先行練習。

1997年4月6日台灣蘭香會校友團由台灣出發,首先到達

東京,參加者42人中有18對夫妻、4名未攜家帶眷的校友以及

2名已故校友的妻子。台、日合同蘭香會共分兩梯次,分別是

4月7日在箱根湯本的富士屋旅館、4月11日在九州福岡舉行。

加上與會的日籍校友,此次蘭香會的參與人士共200人。在4

月7日及11日的聚會當中,我們除了歡慶母校創立56週年外,

還有一個特別節目,就是眾人齊唱由我作詞、三富隆太郎作

曲的〈芝蘭之契友〉與〈永遠之春〉。從未想過自己55年前

(1942-1943年)的作品會在如此場合公開演唱,使得當天

的聚會就彷彿是我作品的首度發表會一般。身處在眾人歌聲

中的我內心澎湃、感動不已,因為對我而言這不但是一種肯

定,也是懷念過去的一種具體表達。

我們於4月8日經過靜岡縣宿泊於愛知縣名古屋,4月9日赴日本京都,4月10日自大阪

經過瀨戶內海到達大分縣別府涇泉市,4月11日的聚會好像歡送會似的,終於4月12日大夥

兒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與眾人的祝福結束這趟友誼之旅。

芝蘭之契友

Page 22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九章

親情與群情

223

3.楓紅蘭香會

由台大豫科歷屆校友們組成的「蘭香會」,繼1997年4月6至12日在日本盛大舉行後,

於世紀末再次舉辦盛大的聚會,時間是2000年11月16至22日,兩者相隔三年七個月又十

天。這次的活動內容由羅銅壁院士提議,遊龍旅行社承辦。

1997年的蘭香會在我的提議下,以賞櫻花為主題,沿著太平洋海岸的路線,行經東京

都、神奈川縣的箱根、靜岡縣、愛知縣的名古屋、三重縣、奈良縣、京都府、大阪府、大

分縣別府,最後一站是福岡縣,總共遊歷九個縣都府。其中在箱根和別府住的是有溫泉的

旅社,雖然時值春末夏初的溫暖季節,大家還是充分享受了溫泉之樂。

2000年的蘭香會旅遊主題是賞紅葉(楓葉),這次是沿著日本海岸及溫泉地的路線,

行經東京都、栃木縣的著名勝地日光、福島縣、新瀉縣、長野縣、富山縣、石川縣、福

井縣、滋賀縣、京都府、大阪府、大分縣、福岡縣,總共遊歷十二個縣都府。沿途夜宿的

溫泉旅社有栃木縣日光及湯西川溫泉、新瀉縣的佐渡島以及大分縣的湯布院溫泉。時值冬

天,泡在熱燙的溫泉中,既放鬆又健康,平日生活忙碌,難得有機會在異地SPA一下並與

老友相聚,真是難忘的體驗。

2 0 0 0年的蘭香會從台灣前去的旅行團共2 4名成員,其中有11對夫婦(比例達

91.7%),剩下的兩位是呂振輝先生和我。事實上呂振輝的夫人及大公子夫婦在去程是與

與鶴齡一起參加日本蘭香會

日本蘭香會

蘭香會

九州蘭香會

台日同學歡聚

日本蘭香會

Page 22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2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我們同行,只是他們此趟旅行的目的是探望呂氏夫婦居住在日本千葉的二公子,因此一到

日本便與我們一行人分手。因此整個旅程中有呂振輝的陪伴,使我不至於落單。此行讓我

印象最深刻的兩個景點是新瀉縣的佐鍍金山和石川縣的金澤兼六園。前者起源於1601年於

相川被人發現為日本最大的金山,採掘行動直到1989年才終止。當地除了有秀麗的山麓

外,還有許多供後人欣賞的電動雕像,活潑神現地將過去採金、搬運、製煉的過程呈現旅

客眼前。至於金澤兼六園,其名稱的由來據說是根據當地景觀從中國宋代詩人李格非的作

品《洛陽名園記》中引用「宏大、幽邃、人力、蒼古、水泉、眺望」六勝兼備而來的,其

中的景點包括夕顏亭、時雨亭、花見橋、噴水、雁行橋、唐崎松、曲水、石川門等,可別

小看這些名稱,其背後可都有歷史背景呢!此園於1874年5月7日開放,於1922年3月8日被

譽為名勝,1985年3月20日被勝譽為特別名勝。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旅程第二天(11月7日)及第六天(11月21日)分別在湯西川和

湯布院舉辦的歡迎會和歡送會。兩次聚會中分別由文科一期生林誠人同學及五期生豐田敏

郎(渡邊泰男因病不能參加而委託他代理)帶領,在錄音帶的陪襯下,一同唱出由我作詞

的〈芝蘭之契友〉和〈永遠之春〉。想到1997年蘭香會之旅還有內人相伴,這次卻必須一

人獨行,使我起先對這趟旅行感到退卻。後來因舉辦單位用心安排這項節目以及有呂振輝

先生的作伴,才使我鼓起精神參加活動。

七天的旅程中,前兩天下著小雨,後四、五天的天氣還不錯。雖然楓紅映照當地美

景,令人神清氣爽,眾人的合唱聚集依然熱鬧非常,我內心深處還是因不再有伊人隨行,

而一直想要體會她精神上的陪伴,以沖淡空虛感傷。11月22日與日本同學互道珍重再見

後,台灣旅行團踏上歸程,重返家園。

4.台大豫科60週年紀念會

創立於1941年6月20日的台北帝國大學豫科,因於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改制,

2006年同學會日本行 2006年同學會日本行

Page 22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九章

親情與群情

225

前後祇有五屆學生入學,學生人數共1040名,台籍

同學祇有122名(佔11.7%)。自1970年起由第一屆

理農類同學林廷燦發起,於每年年初在台北舉行日

台合同蘭香會。由於林廷燦同學的熱心籌備,1971

年30週年慶時,大家決定於1972年開始由第一屆至

第五屆畢業生輪流主辦紀念會,並推薦林同學擔任

會長。每逢1或6年由第五屆同學主辦,因恰好人數

最多,來自日本的校友也特別多,舉辦起來可說是

較為辛苦。尤其近些年來李悌愷同學(台大內科名

譽教授)的積極籌辦,使我們的聚會熱鬧非凡。其

中特別盛大的聚會是1991年3月9日及10日舉辦的50

週年慶,以及2001年1月13至14日兩天舉行的60週年

慶。

兩場盛會的比較如下:1)地點相同:前夜祭皆

在北投熱海大飯店舉行(前者於3月9日;後者於1月

13日);記念祭皆在國賓大飯店舉行(前者於3月10

日;後者於1月14日)。2)參加人數:前者高達200

人;後者祇120人。特別當年的德語老師溝邊龍雄教

授在50週年慶的時候猶有出席,但在60週年慶舉行

之際恩師已經逝世。與會者除了台北豫科本校的校

友外,也有對日台合同蘭香會感興趣而前來參加、

活絡現場氣氛的別校校友(即所謂「友誼校」)。

據我所知在60週年慶的聚會中,前來共襄盛舉的

他校有大阪、府立、松山、第一、筑波、愛知、

台北等高等學校。3)節目略同:前夜祭皆有歡唱

寮歌(學園之歌,學寮即當時的學生宿舍)及由我

作詞、三富隆太郎作曲、的〈永遠之春〉和〈芝蘭

之契友〉。記念祭則都分為兩個階段,前半段為祝

辭,後半段大家先合唱校歌(正式的學校歌曲),

再由台大豫科畢業生合唱〈逍遙歌〉及〈應援歌〉(運動會時旁觀者為參賽者加油打氣的

歌)。就氣氛而言,前夜祭較輕鬆;記念祭較嚴肅。

蘭香會於國賓國賓飯店舉行

台大豫科60週年慶於國賓飯店舉行

台大豫科第一期同學會國賓飯店餐聚1971

台北帝國大學豫科60週年紀念

Page 22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2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五、芝蘭會

台大豫科第一屆同學會

由我們這一屆於1941年入學的台大豫科醫類同學組成的台籍同學會,自1947年醫學院

畢業後,原則上每年聚會一次。其成員是醫學院最後一年於精神科實習同組的呂振輝、黃

國華、鄭和燃三位同學和我所草創,後來會名採用了我的建議而定為芝蘭會。林慶修同學

進入精神科擔任助教而加入此會,從此我們5人便成為此會的核心。漸漸地住在台北的黃

世雄與許玉樹兩位同學,以及理農類林廷燦同學也因固定參加芝蘭會的聚集而成為核心人

物,於是我們8人輪流主辦每年的聚會。

台大豫科第一屆同學總計13名當中,楊子和與戴振翮兩位同學已逝,陳主仁同學遠住

巴西,楊水定同學因常出國偶爾才參加,李薰山同學則被邀請才有時出席,所以大體來說

固定出席的成員仍是原有的芝蘭會核心成員。1998年的芝蘭會由黃世雄同學主辦,於9月

13日中午在台北新光三越第44樓舉行,這是我們歷年來的聚會第一次在這麼高樓相會的紀

錄,所以大夥兒都覺得頗新鮮有趣。

參加60週年慶的他校團體中,以府立高等學校校友8名為最大的團體。他們為了紀念

已逝校友三富隆太郎之作曲,特別由小田切敏教授於1997年3月,日台合同蘭香會前獨唱

〈永遠之春〉和〈芝蘭之契友〉,並製作成錄音帶分發給其他校友練唱。另外,為了在本

屆紀念會中表演,他還帶領大家合唱。他們如此重情誼的表現,實在令我印象深刻。

運動會之應援歌

蕉葉光榮它抱持蘭花誇讚我擁有彼此相搏在今朝黎明山嶺雲燃紅

男兒一旦誓言後如被打倒不洩氣向月桂冠潸注入熱血澎湃滾起來

運動會之勝利歌

勝利不是因為我仍知好意你敵手白線結合心純情清靜世間諸人們

今宵北斗七星影與冷篝火相對照朋友起來相酌飲年輕心中美酒味

揚眉精悍氣燃燒胸懷敢鬥血豐盛呀然青春雄叫聲高昇碧落大舉起

啊啊大屯及七星綠野萌茁陽光下蘭花旗杆捧上天健兒四百意氣發

Page 22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九章

親情與群情

227

六、一期會

台大醫科第一屆同學會

1947年7月3日國立台灣大學第一屆畢業典禮在校本部圖書館舉行。想到自己歷經幼稚

園一年、小學七年、高等科一年、北一中五年、台大豫科兩年多、台大醫學院四年,總共

廿年多的學生生活終於告一段落,而成為社會新鮮人,實在感到既高興又有些惶恐。雖然

結束了求學生涯,我畢業後的生活卻仍與學術界脫不了關係。

經同期畢業的同學們商量,我們決定每年舉辦一次聚會,彼此晤談一年來的經歷。隨

著年齡漸長,後來我們不祇回憶一年的歷程,過去團體的回憶也逐漸加入對談的內容中,

為聚會增添不少趣味。年輕時大家較多談到展望與抱負,漸漸地對個人未來的眼界反倒越

來越有限制的感覺。

台大豫科65週年唱歌台大豫科同學會2006

按照慣例我們每次聚會時出席者都會寫一些感想做為留念。記得1997年9月14日芝蘭

會在台南舉辦時,內人鶴齡也參與在其中,沒想到半個月後她於9月29日病倒,七星期後

與世長辭。因此聚會中出席者8位皆因再也見不到她的面而不勝唏噓,紛紛寫下他們哀傷

的感想。例如主辦者黃世雄同學的記載如下:「非常遺憾的事是一直在支持芝蘭會的中心

人物—陳珠璋同學的夫人鶴齡女士,在去年九月芝蘭會後不久身體健康欠佳,於十一月離

開此世界。她在此聚會沒有缺席過,常在我們會中發揮她開闊明朗的個性。因此,大家對

她的疼惜與不捨之情言語難以形容,並願為她得冥福而祈禱。」

2001年1月13、14日 60周年後台日蘭香會舉行過後,2006年再次舉行65週年紀念,之

後這幾年與會者大都宥於年紀,至今未再辦理。

Page 22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2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起初,我們並沒有刻意為同學會找出特別的名稱。光復後,因身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

院第一屆畢業生的自負,加上大家創業的意願較強,自然而然地「一期生」(日語第一屆

畢業生的意思)的感受使我們把同學會的名稱定名為「一期會」,此時已是我們畢業十年

後了。有了正式名稱,也得有人促進聚會的運作。在我們聚集的五十年間,前半期由擔任

台大內科教授的蔡詩顯同學負責連絡,後來他因健康狀況不良,改由皮膚科醫師高義勇同

學擔任總幹事,於後半段廿五年間負責連絡各類變動及集會的時間和地點。

一期會有每年輪流在北、中、南舉行的慣

例,時間則選在夏天或秋天。最具有紀念性的一

次聚會,是1997年7月20日在台北市最高建築—

新光大樓第四十四樓福華雲采餐廳貴賓廳舉行的

五十週年慶。當天的與會者包括我們第一屆畢業

生19名(畢業時59名,其中已故者16名,在國外

者4名;參加者佔將近一半)及配偶11名。大夥兒

一邊談論著世界大戰結束前後各兩年間(我們是

1943年9月入學,1945年8月終戰)發生的種種有

趣的回憶,一邊瞭望台北市廣闊的景觀,覺得似

乎在享受人生幸福的樂趣。

這些年來因高同學走路不方便,由2000年

起一期會改由住在台北的黃世雄及楊敏卿兩位同

學負責。2001年的聚會則由住在桃園的簡進益同

學主辦。自五十週年慶後,同學中有五名逝世,

他們是闕文榮(美國)、蔡詩顯(加拿大)、簡

寬德(美國)、楊啟三(日本)及洪祖恩(台

灣)。雖然,一期生的人數逐漸減少,讓人有些

感慨,我仍衷心地希望大家多多注意身體健康,

把握有限的年日彼此愉快地相處共勉。

一期會舉辦50週年後,至今不見任何聚會通

知,心中悵然。 台北帝大豫科同學會

台北帝大豫科創立30週年同學會 1971

台大醫學院第一屆同期會

Page 22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十章

美好人生

229

一、生命中的三首歌

1.永遠之春

1942年5月10日,在入學豫科十一個月後,我以日文寫下生平第一首詩歌創作〈永遠

之春〉,將自己在年少時對人生觀的闡釋以詩歌的方式記錄下來,這首詩即詮釋我期盼著

人生能有持恆不變之春天的存在。詩的第一段描述環境中之「春」;第二段描述四季中之

「春」;第三至第六段描述四季的轉變(第三段為春至夏;第四段為夏至秋;第五段為秋

至冬;第六段為冬至春);第七段描述生命中之「春」;最後一段描述宇宙中之「春」。

這首詩寫成後五十年,因有同學極為欣賞而將之刊登在

同學紀念冊《台北帝大大學豫科同窗會蘭香會名簿1991年創立

五十週年紀念號》上。後又因同為台大豫科,但屬第五屆後輩

的渡邊泰男先生將此詩引介他的前輩三富隆太郎,被他發掘富

有詩意而配上曲調,並於1997年4月7日在日本箱根舉辦的日台

合同蘭香會(豫科校友會會名)中發表。〈永遠之春〉在沈睡

了五十五年之後,終以歌曲形式向世人呈現。當時參與在會中

的我,與眾人齊唱這首歌之時,心中喜樂湧現。而這首〈永遠

之春〉,也成為我創作生涯的開始。

自日台合同蘭香會回國後,我將此日文詩歌譯成中文,其

中譯版如下:

一、啊啊!薰風吹山原 繁茂綠野春衣添 橫溢生氣漫地天 初現萌芽彼此間二、啊啊!心寂實寥慟 應不侵犯常則恆 天然四季轉移中 春天永久不願等三、啊啊!滿盈春色卒 炎熱褪色漸乾枯 不知如何變策術 夏影光彩映入目四、啊啊!純白夏百合 蓓蕾嬌羞含秘奧 早晚綻裂不能保 到秋凋謝惋惜掉

第一節 創作

五、啊啊!清洌秋水流 汲取擱放心杯幽 浚江趨勢悽愀愀 波浪寒冬篡末秋六、啊啊!冬夕燃熱胸 溢出思慮更洶湧 展望絢爛屹如松 初春黎明呼喚翁七、啊啊!吸進不用盡 癒治口渴泉源春 無限力量賦育蘊 不滅理想向天翔八、啊啊!三月春自然 盼我心身具新鮮 不斷彩光呈爍閃 春十二月持永遠

永遠之春

第十章 美好人生

Page 23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3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2.希望的黎明(1942年11月)

為紀念於1941年6月20日公佈台灣人可以志願從軍的所謂皇民化運動日,報社公開徵

求有關歌詞,我以〈新世代〉一詩投稿並獲佳作,獎金10元日幣相當於當時專科畢業生三

分之一薪俸的獎金。這首詩寫於日治時期,光復後在復興台灣的強烈意識下,我把它給撕

了,以致現在自己手邊也沒有留下任何原稿的記錄。

〈新世代〉一詩獲獎對我的肯定,父親要求我為光智週年寫出一篇紀念歌詞,以資編

曲。寫成後,於1942年夏天由當時台北高等學校日文教師只稍飾修改,並由父親請託台北

北一女學校音樂教師石田良男先生作曲,隨即於1943年1月2日在光智商會成立滿廿週年紀

念典禮上,由眾人合唱光智廠歌—〈希望的黎明〉。

我當時寫作此詩的心境,起始於聯想自己的年齡與「光智」相差無幾,只比「光智」

早約兩個月誕生,因此可說是和「光智」同齡。由歌詞中不難看出一個未滿廿歲、甫將進

入大學的男性,對人生理想的憧憬與希望。想像在自然靈秀氣息中,站在廣闊的綠野上,

以營造者渾身的挑戰志氣,建立高大堂皇的殿宇,可實際體會出人工塑造的高尚性。第一

節歌詞描述一個營造業者應有的基本形態,再由此心象聯想到對故鄉,乃至對國家使命之

實現上盡力奮鬥,此在第二節歌詞間表露無遺。再進一步參與其他國家之行列,並在世界

共同為所受負託的任務努力時,應秉持建設陣線上的勇氣,此乃第三節之要點。但畢竟只

有在故國家園的和煦薰陶下,方能真正體會自己根源之所在,而承續者更應盡己之力,為

保持傳統而努力不懈。末段之詞意,係以父親所遺留之「唯存公正」之精神為大原則,鼓

舞後起之秀努力進取。

1956年於波士頓留學期間,我的詩意重新燃起而開始寫一些英文詩歌。3月19日的清

晨,在下雪後太陽初昇映照雪景的情境下完成〈光智廠歌—希望的黎明〉第一節的英譯。

The Dawn of HopeStreaks of light shine above the horizon. Hopeful glory floats on the green.Holding a sweet blossom over the head, Its perfume grows in a fair wind.Natural gifts are raised for any venture. Ingenious arms carve the wonders of nature.Our youthful blood fervently tingles, With which we adorn an imperishable palace.Look the magnificent sight with great joy! See our arduous vigour in high glee!

Page 23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十章

美好人生

231

1961年我開始著手將這首詩譯為中文,於1975年的夏天,終將這首詩的中文版獻給父

親做八十歲生日禮物。其譯文如下:

每當我哼唱此曲總沈思詩歌與父親生涯的相契合。父親手創「光智」六十年的歷史,

其行誼即在實踐四節歌詞所蘊蓄的深切意義。初期的廿年中「光智」在台灣營造業界所佔

的重要地位,是足以令吾等深感光榮的,此正顯現第一節的涵意。光復後父親被推選為台

北市參議員,服務桑梓,並連任兩屆共六年的台灣區營造公會理事長,他為國家所擔當的

重任也與第二節的意義相符。父親在1960年率領台灣區營造業考察團十五名赴日,為遠

東營造業界的觀摩與溝通鋪路,又在1961年於台北積極負責亞洲暨西太平洋國際營造業

聯合會第三屆大會的籌備工作,同時出任我國陣容五十名之代表團的團長,這些實績已達

到第三節所希盼的境地。後來,雖光智事業曾遭遇一段時期的挫折,但父親憑刻苦耐勞的

精神突破難關,重建光智復興之機運。直到逝世前,父親於陳氏大宗祠財團法人陳德星堂

顧問,及台北工專同學會會長的任內,不顧其高齡仍努力協助其等的發展,並秉持其公正

處事之精神,經常緬念宗族根源及母校進步的前途,此與第四節的期勉亦相符合。總而言

之,父親以其一生貫徹〈光智廠歌〉所揭示的方向,使我覺得父子具有同心相連的情感,

而由父親託付我寫成的光智廠歌—〈希望的黎明〉也成為影響我一生的生命之歌。

3.芝蘭之契友(1943年6月)

1943年6月19日,我作了〈芝蘭之契友〉這首詩來歌詠同學間的友情,並以之當做送

給母校的獻禮。我趕著在6月20日以前完成此詩,是因為這一天是我就讀台大豫科滿兩週

年的日子,我期待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與和我有親密情誼的同學們分享,並獻給母校。這首

詩的結構是由八個不同的情境描述環繞著同一個主題 「友誼」而寫成的,其八個情境分

別是:第一節談到大屯山下的綠野春色(學校的背景);第二節談到芝山巖的森嚴;第三

節談到學校的象徵 蝴蝶蘭;第四節談到青春期的理想;第五節是對士林校舍純友情的謳

三、鴻鵠鵬鳥雄壯地,飛騰馳行在穹蒼, 無限無量耀輝著,永久悠遠的光華, 大家一起來飛翔,黎明世界真善美, 共同歡欣探求發展,汗力心血的結晶, 榮幸喲!我們都是建設陣線的勇士。

四、薰香醇風流傳著,克己勤勞的家山, 互勵互勉朗爽地,讚頌圓滿的幸福, 心坎明旺灼燃著,天下為公大正氣, 滿懷期望向前邁進,連綿不斷的發揚, 燦爛啊!光智營造我們錦繡的前途。

一、光朗陽明映照著,充滿希望的曠野, 真摯熱忱培養著,清秀理想的花草, 智圓行方在腦裡,術藝高雅在手上, 聚精會神群策群力,建造堂皇的殿宇, 看見呀!天地到處我們偉大的力量。

二、太空世紀擔負著,朝晨輝煌的使命, 華麗寶島茁長著,莊敬自強的宏志, 抬頭挺胸心激動,潮漲熱滾血高昂, 尊重崇高職場氣氛,蘊藏誠懇的情誼, 齊來吧!我們誓言成為祖國的基石。

Page 23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3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一、大屯山風吹拂上 濃綠顯著周圍山

春天氣氛萌芽出 年青志氣罩黎明二、森嚴深厚芝山巖 仰望健兒熱胸脯 太陽映照神啟示 勢如破竹至誠道三、象徵精神白三條 結合希望蝴蝶蘭 蓓蕾葉上珠露光 原野高昇明日馨四、永久思念兩星霜 照耀肝膽月今晚 抱著理想在青春 期盼消滅偷安夢

五、契合友情真堅實 舉起清純花卉香 男兒謳歌相回聲 意氣沖天士林苑六、早晨雄峰七星山 傍晚秀嶺觀音山 熱情眼光向南方 展望壯途起飛騰七、世紀子民興盛時 推進久遠旗幟杆 魄力明顯青少年 創造腕力極健壯八、船夫勇敢划出去 邁進創業航路上 看呀舳頭出東雲 陽光鮮亮潮跳動

二、英文詩創作

1.卻爾斯河(Charles River)

關於英文詩的創作,是起始於一場夢。在夢中我見一個英文字"unbeaten",意含「不

被打敗、不屈服」,似乎是對著我說的。此夢激發我嘗試作英文詩的勇氣。1956年1月的

波士頓卻爾斯河(Charles River)喚起我作英文詩的靈感。當時我進修研究的醫院所在地

Waltham位於卻爾斯河西邊,而哈佛大學醫學院所在地波士頓位於河的東邊,為了赴醫學

院精神科參加研究討論會,我常常乘坐巴士往返於東西兩邊。沿途眺望著卻爾斯河的美

景,觸動了我的詩興。

1956年3月19日,數天的積雪在該日清晨晴朗陽光的照耀下極為美麗動人。寒冬中清

晨的陽光帶來充滿希望的黎明,透露著「春天來了」的好消息。感動中我用數天的功夫將

日文「光智之歌」第一節譯為英文,以寬舒自己在異國的心境。這也是「光智之歌」的副

題日後之所以被定為〈希望的黎明〉(The Dawn of Hope)的由來。

我的英文寫作持續約半年。這期間我先後完成了〈Unbeate〉(不屈服);〈Distance

Between Us〉(我們之間的距離);〈Quite Sunset〉(寧靜的日落);〈The Dawn of

歌;第六節談到向南方的飛躍(空間);第七節談到興盛中的世代(時間);最後一節談

到創業者的勇氣(人間)。整首詩是我對人生的立體感受。

此詩日後受到日本同學野口甲子郎君的欣賞,並將之刊登在同學紀念冊《台北帝大大

學豫科同窗會蘭香會名簿一九九一創立五十週年紀念號》上,後來經過第五屆同學渡邊泰

男君的協助,而得到三富隆太郎先生譜曲,於1997年4月7日在日本箱根舉辦的日台合同蘭

香會(豫科校友會會名)中發表。本歌曲及〈永遠之春〉歌曲都由府立高等學校出身的小

田切敏先生演唱,當場錄製的卡帶保存在我的書房裡,作為長久地留念。

自日台合同蘭香會回國後,我將此日文詩歌譯成中文,謹將中譯版呈如下:

Page 23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十章

美好人生

233

歡愉的惜別會將恆久在我心靈裡屢屢迴響,你們細心溫柔的感觸正漂流在美都波麗旦,值得懷想的兩歲月多將以眷戀的步伐結束,你們情誼越經太平洋運渡四海為家的遊人。

2.夏威夷威基基海灘(Waikiki Beach)

1971年1月至7月,我受聘為美國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資深專家,在檀香山威基基海灘

邊,再度浮現英詩寫作的念頭。在此期間,主要的工作是與各國學者交換意見,並整理過

去的研究資料,準備在兩個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做學術交流。

縱使忙於學術研究,我的詩情一旦抬頭,就止瀉不住而詩句湧流。從1971年3月22日

抵達夏威夷後兩個多月起至同年6月4日,僅只兩個半月的時間內我總共創作了十七首英文

詩。這豐碩的成果不同於1956年1月11日至6月20日五個月間,由波士頓卻爾斯河喚起我

的英詩靈感,而創作的七首英文詩。這兩個創作時期在時間上前期為後期的兩倍,但後期

的作品在數量上換算起來,卻相當於前期約五倍左右。兩者之所以有此差異,可能原因應

是:第一、從接觸外語的時間長短來說,後者在語言的運用上必然是較為純熟的。第二、

就環境上來說,於前期常常目睹卻爾斯河默默流向大西洋的我,在心境上沈靜深省。在夏

威夷卻是被整個太平洋環繞著,使我深刻感受整體氛圍格外熱情。第三、就接觸、相處的

人士而言,1956年我以東方人的身分獨自身處美國人的天下,在生命中體會較深的是友

情、群情和團體,當時在生活上只有醫師、護理人員及病友是與我接觸頻繁的。離去時要

與已交往兩年四個月的友人別離,其離情依依自不在話下。然而1971年在夏威夷東西文

化中心時,半年間所接觸到的人有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還有讓我格外熟悉的東南亞人。共

Hope〉(希望的黎明);〈The Mystic〉(神秘);〈Parting as a Beginning of Meeting〉

(別離是相逢的開始);〈To All MET Friends/Evening Glow〉(傍晚光輝)。這段時期

我創作英詩時,總喜愛在每句的末字作些押韻或是文字遊戲。這些英文詩全收錄在拙詩作

《千歲玉》第二部「春風桃李—友情」中,做為吾人頌讚友情的永久記念。

我在1956年6月20日寫下〈To All MET Friends / Evening Glow〉(傍晚光輝),這首詩

是獻給所有我在州立醫院(MET是該院簡稱)認識的朋友們。當我進修結束前夕,男病房

主任為我舉行了在該醫院未有前例、歡送離職醫師的「一路順風自助晚餐」(bon voyage

buffet supper),並在會中讚揚我在二十個月期間對於該緊閉病房的貢獻,令我愧不敢當,

離情之複雜心境遂於當晚寫出此詩。同年7月20日這首詩被刊登在醫院內的會報上。1987年

10月,三十年之後我將這首詩譯為中文,茲列出其後半段之中文翻譯供為參考:

Page 23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3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事者則更複雜,涵蓋護理師、醫師、心理學者及其他專家學者,研究報告討論的機會都

很多。這些不但使我的心受到許多激盪,也留下濃厚的感想。種種的人事不斷引發我的

詩意,而寫下〈Morning Views〉,〈Hanauma Bay〉,〈Doraji〉,〈Dream〉,〈Your

Absence〉,〈Ambivalence〉,〈His Departure〉,〈Is It Improving?〉,〈Failure,

Leaving Soon〉,〈Don Ho Show〉,〈On the Glass-Bottom Boat〉,〈Midway〉,〈The

Trip to Boston〉,〈Welcome You Back〉,〈The Willows〉,〈Farewell〉等詩作。

從1956年至1971年經歷了15個年頭,生命經歷不斷

變動,難以度測,然而個人的行事態度也在成長之中。

不同地點、不同人事透過英詩創作留下來的點滴,我把

它們都收錄在拙著《千歲玉》第二部「春風桃李—友

情」中,為生命的足跡留下紀念性的印記。

三、中文詩創作

軍中服務

1961年7月,我被徵召為預備軍官,先後在

關渡及后里從事醫務工作,入伍時間自該年7月

16日至1962年1月15日為止。我在軍中的官階為

中尉階級的軍醫官。初入伍時我是在北部關渡

服役,當時一想到自己所接受的醫療訓練,如

何在軍中職務上互相配合的問題,心裡有些迷

惑。四個月後我被調派至中部后里,軍中生活

漸入佳境,已漸漸適應軍中生活,覺得輕鬆。

后里的軍營和台中靜和相距不遠,所以我得以繼續在靜和擔任醫務顧問。這使得我在精神

醫學的學術研究上有機會不間斷地接受新的刺激並做研討。因此,在中部服役時我雖人在

軍中,在學術上卻仍能持續有長進。

軍醫的生活比在台大醫院工作較為寬鬆有空,為了打發空閒的時間,寫中文詩的意

念竟自然而然地出現我腦中。因此我開始學寫不考慮押韻、不採取任何技巧的自由詩,

盡情地表達情緒。我陸續寫下〈平安夜〉(1961年12月)、〈酒醉〉(1962年1月)、

〈新春〉(1962年2月)、〈深夜〉(1962年2月)、〈情途〉(1962年3月)、〈夜街〉

與鶴齡同遊夏威夷1970

1961年預備軍官服役,與家人合影紀念

Page 23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十章

美好人生

235

(1962年3月)、〈懷念〉(1962年3月)、〈火車上〉(1962年3月)、〈初夏〉(1962

年4月)、〈考驗〉(1962年4月)。透過這十首隨想詩,我闡釋自己內心對人、事、物、

萬象的情感,也記下自己內心的獨白。這十首詩全收錄在拙著《千歲玉》第二部〈春風桃

李 友情〉中,做為軍中服務的紀念。

軍中的生活和醫院或醫學院的生活不太一樣,雖然比當阿兵哥輕鬆,但因仍有軍律存

在而讓人感覺嚴肅。因此之故,當與軍中同事及朋友的關係找到平衡點時,自然便體會到

友情的可貴。另外,在此將近半年的詩作隨想,也溫潤我在軍中傾向於枯燥的生活,並充

實了我的內在情緒。

四、詩意的回憶

日語的詩意(1923-1942)

受日語教育是從愛育幼稚園開始的。一年後,於1928年4月我五歲四個多月時進入學

區內的大橋公學校。直到接受小學四年教育前的五年間,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沒有特別

值得回憶的事件發生。雖然早一年進小學,仍可以趕得上學校課程,保持班上的第三名成

績。

1932年念完小學四年級時,珠璫大哥也念完永樂公校高等科一年級。父親關心大哥的

進學問題,設法找到木村八重子,幫助大哥和我的課外補習,木村老師為我奠定了良好的

日語及數學基礎。

1933年秋天參加到中南部的畢業旅行時,接觸到臺北市以外的都市及鄉下的風景,其

美麗又新鮮的感受,使我在「南部旅行」的作文上描寫出愉快的心情,該文獲得刊登在大

橋校刊上。對—木村八重子女士的日語補習深感謝意,也體認到我在文藝方面的潛能。可

惜的是,面臨中學入學考試準備,不得不暫停我所興趣及嚮往的文學,遺憾不能延續性發

揮及發展。

雖然大橋公校畢業的1935年,無法順利通過台北二中的入學考試,但第二年自日新

公校高等科一年念完後,則轉軌道而考進台北一中,當時考進學生200名中僅有六名台籍

學生。除我在二年級與楊雪舫有同班經驗外,其他年級都只有一、二個台籍學生,尤其其

他五名同學都自「小學校」畢業。所以,我不得不在日籍學生中表現出台灣學生的日語能

力,於是特別注意日語文法,使我學習日語的基礎逐漸堅固起來。

Page 23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3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1938年4月,大哥留學於日本東京的工專,同年七月回台灣渡過暑假將近兩個月後,

再度離鄉的早晨,送大哥到基隆港搭船路上,想起台北火車站送行,於是把這段經驗寫成

「兄 見送」(送行哥哥)之文章,當成作文的原稿。北一中三年級時的作文教師增田先

生給予評等「甲」,並在全班日籍同學的面前朗讀公開,其文件仍留在身邊做為紀念,鼓

勵我在文藝方面持續的進階發展。

1941年6月20日的台北帝國大學預科第一屆入學典禮的同一天,「志願兵制度」被公

佈出來,讓台籍青年有機會去軍中服務。在當時的皇民化運動之配合下,受到日本教育的

我們多少都被鼓舞報國精神。後來我們家也被列入所謂「國語家庭」。同年十二月八日日

本向英美兩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所以在1941年下半年中,不需再面對大學考試

的情形下,心情趨於輕鬆,剛好在報紙上有徵稿詩文的廣告,我以「新世代」的主題表達

面對時代的轉變所懷有的心意。我的作品獲得「佳作」,獎金日幣十圓。這是首次領到獎

金,考慮結果,到陸軍總司令部去獻金於國防費用。現在想起來,實在天真。

父親知道我領獎的消息,鼓勵我為光智二十週年的寫紀念歌詞。於1942年上半年已經

以〈永遠之春〉為主題,寫出七、五言四句總共八節的詩文。在我滿二十歲的前夕,再以

〈希望的黎明〉為題,獻出「光智商會之歌」是對父親功勞感動。由當時的台北高等學院

的國文老師只修改一處後,父親敬請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北一女的前身)之音樂老師石

田良男先生譜曲,終於在1943年1月2日的慶祝會上大家唱出來,當時我流出暗淚,這是一

個讓我永遠難忘的場面。

我的詩情再持續一陣子,並於台北帝國大學豫科創立滿兩周年前夕(1943年6月19

日)完成〈芝蘭の契い〉(芝蘭契友)的五言四句八節的歌詞。在此詩文中,我儘量表現

出豫科在學兩年中所培養出來的深奧的友情。〈永遠之春〉(1942年5月作詞)及〈芝蘭

契友〉的歌詞,都在五十年紀念刊上登載過,但一直在心中暗藏被譜曲的可能性。為了籌

備於1997年4月7日在日本箱根湯本富士旅館舉行的「日台合同蘭香會」(台大豫科同學

會),其實行委員長伊集院一男後輩及渡邊泰男副實行委員長兩位來台,而於1月20日在

台大校友聯誼社與台灣的六位同學商量會務時,與鄰座的渡邊後輩談得較投機。他回日本

後本人與他聯繫而終於能夠實現本人的夢想。於2月初他拜託東京府立高等學校出身的三

富隆太郎先生為此兩首歌詞譜曲。三富教授於2月底完成譜曲,並麻煩小田切敏先生(岩

手大學名譽教授)做成獨唱錄音帶。渡邊泰男先生於三月中旬製作50卷錄音帶,並送至各

地方同學,而大家練習後,終於在4月7日晚上全體大合唱,那個畫面除了感激,也轉為印

存在心底最難忘的畫面。

Page 23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十章

美好人生

237

1943年9月進入台北帝國醫學部後,因時局的變化及基礎醫學課程的負荷,我的詩意

形成暫停的現象。「光智商會之歌」是由於對父親的尊敬及認同而出現。〈永遠之春〉及

〈芝蘭契友〉是對男性同學認同而引發出來。當時台大豫科學生沒有女性。雖然我有三位

表妹及父親擔任區長的青年團有女性團員在我家及光智商會店址見面,但未對女性產生好

奇心,也許學業的昇華作用所造成的也說不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末期,疏散到外雙溪

山上,」台大醫學部也疏開到大溪等,生活環境的變化也影響到詩情的壓抑現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等到時勢穩定,社會安定及學風溫和的氣氛帶給我另一波詩

情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光復後的半年時(1946年2月17日)遇到內人鶴齡後,寫出以〈千

歲玉〉(結合我和內人的名字意義,期勉我倆的情感如玉石琢磨成器,相互包容)為主題

的筆記簿九冊中,到光和綜合醫院成立時(1949年12月25日)描述相處三年十個月多期間

的經過約五百頁裡也有些詩意之表現。其原本的九冊於1997年11月內人過世後,燃燒獻給

她,現在只保存影印本在身邊。

我的日語詩意最後表現是於1949年9月至10月間到霧社山地的原住民精神疾病流行病

學調查期間。以〈山地行〉(廬山行)及〈曉鐘〉(四季情韻)為主題而敘述當時的心

情,也表達對日語詩之留念,山地之「靜」景帶給我溫柔的詩情。

〈四季情韻〉

春曉靜謐敲鐘醒

回音穿梭榛林間

縫綴光陰矇霧裡

描實意念文筆跡

(2004年9月30日)

〈廬山行〉

蒼穹成名鳥鳴囀 孤獨男走夜萱路

放浪遊歷會廬山 迂迴起伏沉迷想

朋儕相聚慕土香 星相靜悄夢瑞岩

Page 23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3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一、盲腸手術

1939年3月在北一中三年級第三學期時(當時學制為每年4月初至7月底為第一學期;

9月初至12月底為第二學期;1月初至3月底為第三學期),我的右下腹部突然感到疼痛。

由於醫學常識不足又正逢期末考,為了應付考試我勉強忍受疼痛。沒想到原已發炎的盲腸

化膿,延遲處理而引發腹膜炎。雖然當時已請擔任內科醫師的舅舅診治,但因症狀演變為

腹膜炎,情況相當危急,家人便把我送至日本人開設的私立菅野醫院緊急開刀。為了讓膿

完全流盡,開刀後還不能立即將傷口縫合,由於當時並沒有消炎劑,只能用保守的方法處

理,而我又在發燒,整個情況可說是相當危險的。我在醫院住了十天才漸漸康復。這段住

院經驗使我對醫療服務的使命感更加深刻,也使我學醫的動機更加堅定。

生病的經驗讓我體會到生命的寶貴,雖然一度危急,但沒有引發嚴重的合併症真是幸

運,很感謝醫師和護士親切的診治與照顧。從開刀體驗了外科的療效,只要手術成功往往

能得到快速的復原;而內科的診療雖也能幫助病患恢復,卻是漸進性的。只是執刀需要決

斷力,我是否有拿刀的勇氣?從冒出讀醫的念頭以來,這次生病讓我有機會去審視自己的

個性,在理想(外科療效高)與現實(個性上較適合內科)之間做一番評估。

由於住院,我無法參加數學期末考試。當時學生若無法參加期末考試,通常老師的做

法是,依其平常成績打些折扣來做為該生全學期的成績。可能是我平日數學成績很好,老

師最後並未把我的成績打折扣,而是依照我平常的表現給100分的成績。面對這樣的結果

我心裡真是五味雜陳,雖然感謝老師,但自己實在覺得頗不好意思。

二、連莊十二次

從光和於信陽街的時代起,我們同事間常利用空餘時間在醫院的三樓學打麻將,因此

麻將成了我們的休閒活動。1951年光和搬遷至萬華,由於克忠醫師在萬華的家人對麻將也

頗有興趣,於是由他們較有經驗的親戚、朋友帶著我們這些新手一起探究麻將的樂趣。而

我也是從這時候起才開始學習打麻將的功夫。

當時大家的打法是,連莊時押金逐漸加倍,自1、2、4、8、16、32、⋯⋯以此類推。

第二節 人生小插曲

Page 23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十章

美好人生

239

1953年的某一天,眾夥兒又聚集打麻將娛樂,我一直連莊到第七次。此時我想既然只是

玩玩而已,無須持續累增押金,遂建議只將押金固定為64枝即可,但卻不為團體所接受,

所以押金隨著我持續連莊不斷再加倍。當時我們玩的基本數是押一枝為5毛錢。而我從第

七次開始繼續連莊直到第十一次,有人放炮就得付我1024枝(512元),如果第十二次連

莊成功的話可得到2048枝(1024元)。但我因沒有放炮的關係不必支出。照理說從1到

1024,放炮或被自摸就得付出2048枝,但我祇象徵性地要求對方付300元台幣,也就是祇

付15%而已。那回我持續連莊十二次之後,才換下一個做莊。

因為打麻將對我來說祇是好玩的娛樂,朋友間金錢的來往在這裡並不適宜,不是這項

休閒活動的目的。祇不過我對自己連莊十二次的記錄,相當好奇,想要尋找相關的金式記

錄參考,異想天開登上金式世界記錄的名冊,成了「麻將王」呢!

自美國回台後,因工作關係平常不太打麻將,祇在過年佳節時和親友打,也教子女們

打,也因此我的孩子都在唸小學時就學會,但都祇限於打家庭麻將。我很懷念過年和三個

子女圍方陣,內人在旁為我們預備熱茶的場面。尤其她逝世後,家中再也沒有此番情景,

我覺得很惋惜,當然父子四人也就再也提不起勁擺什麼方陣了。

三、波士頓友誼

1954年我以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身分留美時,古都波士頓的風光吸引了我。哈

佛大學的本部在卻爾斯河北方,醫學院在該河南方。聘任我的醫學院精神科(Boston

Psychopathic Hospital)在番林路(Fenwood Road)。我服務的州立醫院(Metropolitan

State Hospital)在波士頓西邊郊外的Waltham。如此,在波士頓東西邊走動的我,對於四

季變化明顯的美國東北部這個地方有些難忘的回憶。

院長Dr. McLaughlin、男病房主任Dr. Sherman、以及較親近的同事Dr. Weiner,都相

當照顧我這位來自東方的醫師。尤其是Dr. Weiner後來與我仍有聯繫,1977年第六屆世界

精神醫學會於夏威夷檀香山舉行時我們曾見過面。1984年我與內人和拿到博士學位後在美

服務的長男一家赴波士頓旅遊時,我們也曾一同用餐,聊談當年往事。

和我一同在1943年秋天入學的台大醫學院同班同學闕文榮。1947年大學畢業後,他

曾於1949至1951年擔任光和綜合醫院的夜間外科值班醫師,帶給我不少幫助。他比我早一

年留美,在布來翰醫院(Brigham Hospital)深造麻醉醫學。我赴波士頓後幸靠有車的他

Page 24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4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四處走動,而逐漸熟悉當地環境。他內人是第四屆台大醫學專修科學生陳素琴女士,她於

1949年畢業後擔任婦產科醫師。1995年2月我和內人參加在亞特蘭大舉行的美國團體心理

治療學會年會後,曾前休士頓拜訪他們,於26日晚上受邀在他們家共進晚餐。1999年接獲

他在休士頓逝世的消息,長達五十五年的交情就這樣劃下休止符,心中無限惋惜。

我的後輩蕭成美醫師,他是1950年畢業的台大醫學院第三屆學生。因他曾在精神科實

習,所以我們有機會熟悉彼此。後來他走外科,並赴波士頓留學。我們在波士頓進修時,

偶爾週末假日會在一起,我現在還留有當年與他在波士頓公園合照的相片。還有,曾任台

灣省政府衛生處長的林朝京醫師,在哈佛大學進修公共衛生學期間,大妹月華也在波士頓

進修,我們幾位當時都有來往。1984年我擔任桃療院長前,他曾特地到台大精神科找我幫

忙,他的誠意可說是後來使我決定到桃療服務的因素之一。還有大妹,1953年她在舊金山

進修化學,1954年經由我的安排遷到波士頓Tufts College攻讀碩士學位。我們兄妹同在波

士頓彼此照應的往事,令我難忘。

在醫院服務期間,除醫師外,較有機會與

我相處的人是護士。其中尤以1956年1月3日來

自劍橋市立醫院(Cambridge City Hospital)

服務的護士Joan讓我印象深刻,並激發我的詩

情。其他護士雖也有機會相處,但彼此往來不

太頻繁。

多年後,我與波士頓友人的書信往來逐漸減少,甚至在內人逝世後也中斷了賀年卡的

寄送,如此的告一段落也許是一種自然的結束。

四、銀像獎

1977年在我擔任台大醫學院神經精神科主任期間,科內同仁按照慣例舉辦每年一次的

郊遊,於8月13日(星期六)下午二時出發前往頭城,預計於14日(星期日)返家。

由於恰逢內人出國,沒她隨行陪伴,活動當晚我睡得不多,於14日凌晨便早起獨自前

往海邊觀看日出。我帶著1971年內人首次出國,我們在日本東京買的Pentax紀念相機到海

邊攝影。相片洗出來後,赫然發現自己當時選取的景觀,所呈現出來的美景竟與光智廠歌

〈希望的黎明〉第三節所描述的情景不謀而合。

美國情誼

Page 24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十章

美好人生

241

鴻鵠鵬鳥雄壯地,

飛騰馳行在穹蒼,

無限無量耀輝著,

永久悠遠的光華,

大家一起來飛翔,

黎明世界真善美,

共同歡欣探求發展,

汗力心血的結晶,

榮幸喲!我們都是建設陣線的勇士。

〈希望的黎明〉第三節中文翻譯

被我命名為「望曦弄潮」的相片,於光輝乍現的黎明,上空雲層的形狀彷如一隻大鵬

鳥展翅在空中飛騰,海灘邊幾位同仁的身影就好像在敘述著科內同仁一同探求發展、努力

建設的圖像。1978年夏天台北市醫師公會攝影比賽召募參賽作品,我以此照片參加了「彩

色組」的競賽,並於11月獲得第三十一屆醫師節紀念暨台北市醫師公會攝影比賽銀像獎。

1993年1月我自台大醫學院退休後,興起了自編紀念冊的念頭而完成《千歲玉》的編

輯,該詩集的封面即選用這幅得獎作品。獎座仍放在我家裡的客廳,紀念我擔任台大神經

精神科主任時帶領同仁郊遊的回憶。

五、右眼開刀

1980年在我任職台大神經精神科主任的末期,我的眼睛已患有白內障,視力減退很

多。而於此之際我開始赴馬尼拉開會,並於1980年在第二屆太平洋地區精神醫學會中,成

形的太平洋環地區精神醫學學院(以下簡稱PRCP)成立大會中被推選為第二屆主席。當

時由於我和相關同僚大膽接下兩年後PRCP的首屆學術會議,使得我在PRCP草創期就背負

著極大的使命,不僅精神疲憊,連帶著身體也因壓力的緣故更加亮起了紅燈。另一方面,

當時我還任職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而1981年正是該學會廿週年紀念的大日

子。為此,學會有擴大舉辦慶祝活動的計畫,也是由我來統籌。所以,雖然我打算在神經

精神科分科之際卸下主任一職以減輕壓力,但其他兩方面卻仍是我極大的壓力源頭,致使

我的眼睛所能承受的壓力幾乎已到達臨界點。當時身為精神科醫師的我,頭一次這麼深刻

地體會到身心症對一個人的折磨。

《千歲玉》詩集封面為銀像獎攝影作品望曦弄潮

Page 24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4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眼科主治醫師洪伯廷教授建議我正視眼睛的問題,並接受醫療處理,原本我還想等

一段時間,但終究還是按照主治醫師的吩咐,於1981年6月8日住進台大醫院眼科病房804

室,預定於6月9日先從左眼著手。無奈當時眼壓實在太高,無法進行手術,只好改為先從

右眼開刀,並於6月12日由洪教授親自執刀,6月23日出院。這是繼我在中學時代接受盲腸

開刀後,再度苦嘗住院的經驗。這兩次住院接受手術有個很大的差異點是,這時候的我是

以醫師的身份扮演病人的角色,對我而言這份現實的感覺是很不尋常的。開刀的過程及結

果順利,只是往後必須好好保護眼睛,做定期追蹤、測量眼壓的檢查。

六、白內障再開刀

1981年6月我因白內障住院開刀,當時本想先後處理右眼和左眼的病癥,但因左眼眼

壓太高而作罷。開完刀後雖然左右兩眼的視力不平衡,但至少右眼已經漸漸恢復正常,所

以我自6月8日至23日住院半個月之後便出院,隨即投入PRCP的準備工作,而左眼的部份

也就這樣耽擱了半年以上。

1982年4月14-16日首屆PRCP在台北圓滿舉行,大會閉幕後我用3天的時間休養生息、

為自己的身心做好準備,然後於4月19日再度住進台大醫院,處理左眼白內障的問題。4月

20日下午1時進手術房接受左眼開刀的手術,結果極為順利,手術後在醫院住了幾天等待

恢復,於4月26日出院,前後住院7天。這次住院接受手術以及等待恢復所需的時間都比上

次少了一半以上,可能是因為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再加上我也比較懂得如何預備好自己的

身體狀況,所以心裡上沒有太大壓力,反倒感到輕鬆許多。

手術後我兩眼都恢復得很順利,配帶眼鏡後頓時眼前的視野變得開闊明朗。這使我非

常振奮,兩年來頭一次可以清楚地看這世界的一草一木與人事物。我深深體會到當眼睛失

去正常功能時,會如何影響到人的生活,我甚至想,眼睛失明比耳朵失聰更慘,因為如果

聽力有障礙,至少還能用寫或者肢體語言來與外界溝通;然而眼睛若失去正常功能,就什

麼也看不清,在溝通上可能會遇到極多難以想像的不便。

七、壹等衛生獎章

1995年3月20日,行政院衛生署長以我「致力於精神醫療及心理工作,對精神疾病之

Page 24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十章

美好人生

243

防治不遺餘力、貢獻卓著,殊堪獎勵」為由,依照行政院衛生署專業獎章頒給辦法之規

定,在該署第15樓大禮堂頒發壹等衛生獎章給我,當時與我同時領獎的還有楊思標與林宗

義兩位教授。這份榮譽得來不易,對於長年竭盡心力投入精神醫學與治療的我來說,是一

份積極的鼓勵與肯定。

領取這個獎章勾起我對自己與歷任衛生署長之來往的回憶。1971年3月17日行政院衛

生署成立,第一、二任衛生署長分別是顏春輝先生與王金茂先生,當時我與他們二人的接

觸是較為個人間接的諮詢。從第三任衛生署長許子秋先生上任後,與衛生署長的互動轉

成我以團體代表的身分往來,而台灣精神醫學界也是自此開始受到衛生署的重視。首先是

1982年4月由我擔任主席,在台北舉辦的PRRC第一屆學術研討會。當時由於許子秋署長

的鼎力相助,衛生署撥款補助了約一半的此國際研討會之籌辦經費。同時許署長還蒞臨大

會現場致詞,向國內外與會者報告幾年來台灣精神科專業同仁在心理衛生工作方面的成

果與未來努力的方向。第四任衛生署長施純仁先生是我大學同班同學,他在1986年1月就

任,任期4年5個月。國民衛生諮詢委員會就是在他任內於1986年9月成立的。透過我的穿

針引線,林宗義先生與施署長結識,並被委任為國民衛生諮詢委員會之顧問,而我自己也

在1987年9月擔任該委員會精神醫療小組的第二任召集人。第五任衛生署長張博雅女士於

1990年6月就任。1991年2月張署長頒給我一個題字為「善籌良謨」的匾額做留念,感謝

我協助衛生署完成精神衛生立法。1993年張署長對光智心衛中心的籌備始終相當關心與支

持,並於同年6月26日特別蒞臨開幕典禮。

回顧自己與歷屆署長的互動,我深深為這些署長對國內心理衛生工作的關顧、支持與

協助感恩,也不忘他們對我在各方面的鼓勵與友情的表達。

八、行醫五十年表揚

1997年11月12日醫師節當天下午,行政院衛生署在來來大飯店表揚成績優良的醫師,

由當時的張博雅衛生署長親自頒獎。這年正是我從台大醫學院畢業且從事醫療服務滿五十

週年,衛生署特此頒發獎狀給予鼓勵。同時我也接受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吳坤光

理事長贈送匾額「濟世功深」。另外在當天晚上有慶祝宴會於凱悅大飯店舉行,有13名同

班同學(除已逝者及長期居住在國外者外,住在台灣的34名之中將近5分之二)參加,很

難得大家有此機會相聚,互換行醫的心得。

Page 24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4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1987年11月12日我曾獲台北市長許水德頒發

「執行醫療業務四十年以上服務社會造福人群」

的獎狀;1992年11月10日獲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

國聯合會贈送紀念醫療服務四十五年的匾額「行

醫濟世」。當然我行醫不是為了受人表揚,這麼

多年來不論遇到任何艱難的衝擊,我總是執著於

一份理想,就是在心理衛生教育與醫療的推展與

實現上盡己所能、奉獻心力。接受表揚對我而

言,是一份肯定,但卻不是促使我付出的動力。

只是服務了半世紀過後在接受這份榮耀之時,內心裡卻是五味雜陳,因為我親愛的太

太無法出席會場與晚宴,與我共享眾人的肯定。那時的她正躺在台大醫院神經科病房,處

在昏迷之中,無法得知這個未曾停止變動的世界正發生著何事。即便如此,我還是把獎狀

擺在她的床頭,希望她能與我一起分享這份榮耀。相信她會的,我這樣想著。

行醫40年紀念1987

醫療服務45年紀念 行醫50年紀念

2007年獲頒行醫60週年紀念 2012年醫師公會頒行醫65週年紀念

Page 24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十章

美好人生

245

九、台大創校70週年慶

1998年11月15日星期日在凱悅飯店三樓宴會廳舉辦的台大創校70週年校慶餐會,與會

者有700人之多,每人以1萬元的餐費捐獻給校方做為校友會基金。

在此之前,由我們台大豫科校友組成的蘭香會於11月13日星期

五舉辦校友會的前夜祭,於青葉餐廳二樓席開兩桌,與會者24人,

包含16位台籍校友和從日本遠道而來的日本蘭香會會長野口甲子

郎,與事務局幹事渡邊泰男以及6位日籍校友。值得一提的是,渡邊

泰男後輩(台大豫科第五屆醫類)帶來兩本書,分別是1998年5月出

版的《寮歌祭四方山話》第五輯及7月剛出版的《舊制高等學校寮歌

選集》。所謂《寮歌選集》主要是收錄日本舊制高等學校時代創作

的詩選,台大豫科學生的作品被收錄者共5首,我所寫的〈芝蘭之契

友〉也在其中。而《寮歌祭四方山話》主要是就《寮歌選集》內的

部份詩選作深入的介紹,在第五輯中渡邊校友特別以9頁的篇幅介紹

我創作的〈芝蘭之契友〉和〈永遠之春〉。為此渡邊先生特地帶此

二書送給我做紀念。在前夜祭當晚餐會中,伊集院一男副會長帶領

與會者以日語合唱〈芝蘭之契友〉,置身其中的我對此不禁心中充

滿溫暖與感激之情。寮歌祭在日本各地進行,〈芝蘭之契友〉日語

版在1997年4月27日第27屆四國寮歌祭於高松市國際大飯店舉行時首

次亮相。

前夜祭兩天後我們在台大餐會上又再一次聚首,一桌11人中,除了張勝彥夫婦不是我

們熟識的朋友外,蘭香會前夜祭的大部分人馬(渡邊泰男、江下善夫、山口惇、林廷燦、

呂振輝、林隆清、羅銅璧和我)以及高義勇(名譽會員)等9位台大豫科校友依舊在餐桌

上開心地敘舊。但對我而言除了老朋友的歡聚之外,還應台大校友會之邀,代表台大豫科

校友寫一篇中日對照的紀念性文章,為此我深感責任重大,算是在輕鬆之餘猶背負著一項

甜蜜的負擔吧!

十、榮總會合

1999年9月在我出國參加國際性會議前不久,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張凱理醫師

府立高等學校第二歌集封面

《寮歌選集》

Page 24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4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邀請,參加慶祝榮總40週年暨榮總精神科20週年的研討會,為該研討會做總結評論。當時

我以忙著出國發表論文、以及鼓勵後輩同仁出來擔綱為由,婉拒他的好意。沒想到張醫師

仍執意這工作非我莫屬,於我回國後再與我聯繫,在盛情下我接受他的邀請。

10月23日這場名為「精神醫學新境研討會」,於台北榮總中正樓13樓胸腔部會議室召

開。此研討會分上、下午兩場,上午主題為「生物精神醫學之新近發展」,研討生物因素

及藥物治療之副作用;下午則為「遷流台灣:治療者的觀察與思索」,探討動態性的心理

治療。下午的討論會中,針對主題發表論文者有6名男性精神科醫師、2名女性心理師(都

有博士學位),他們皆為精神醫學界年齡在40至50歲間的中堅代主力。

首先發表的是楊明敏醫師,他畢業自高雄醫學院,因人在法國巴黎留學,所以他的文

章由張傑文代讀,探討以精神分析的觀點(Freud, Lacan和Winnicott的理論)深入剖析台

灣人日常生活中的狂熱現象、慾望所在、尋找認同的渴望與主客體間的關係。其次發表的

是林玉華博士,師大輔導所畢業,留學於英國,她的文章由樊雪梅代讀:由客體關係理論

(特別是Klein的論點),探討產下女嬰的母親在面對重男輕女的文化處境下,其內在的

精神壓力與負面情緒,以及如此的性別認同問題對兩性、文化與女性代代之間的內在精神

狀態如何造成惡性循環。第三位發表的梅當陽醫師畢業於國防醫學院,任職東部玉里榮民

醫院,他專攻自體心理學(Self-Psychology),其文為他回顧個人的心理治療學習之旅,

兼談自體心理學與傳統精神分析的主要差異,及其對精神分析的影響與貢獻。第四位發表

人李清發醫師畢業於陽明醫學院,於中部開業,其診所專做心理治療,他深入研究中國哲

學,並將它融入心理治療,談到的是相關於心理治療的「我」,以中國哲學為主軸,藉由

H. Kohut的「自體」理論來理解「我體」、以及由S. Freud的「自我」(ego)理論來理解

「我所」,內容相當深奧,同時也關照了本土文化於精神醫學的融入。第五位發表者是中

部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陳登義醫師,畢業於該醫藥學院,其文主題為「治療

室的變遷與我」,他分別探討治療室的意義;與他個人有關、由個別治療至團體治療的治

療室變遷史;治療者與案主之間的關係和界限;由外向內與由內向外看的治療室;個人的

身體與靈性能否單獨接受治療、以及治療者的個人成長與專業發展。第六位發表人蔡榮裕

醫師畢業於高雄醫學院,留學倫敦,所以他的文章由林民雄代讀,探討精神分析在精神

醫學界角色之輕重隨著時代與地域而變遷、以及如何站在某些基礎上透過精神分析來對

話。第七位發表的是張凱理醫師,畢業於陽明醫學院,其文主題是台灣自體失序的遷流,

首先探討自我定義的困難、自體心理學與客體心理學之比較、自我做為開啟 結尾的發展

概念、以及由這概念衍生的歷史 社會 文化含意;其次談及自體經驗與自體失序的分類呈

Page 24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十章

美好人生

247

現;最後談到治療室。最後一位發表人是白美玉博士,畢業於東海大學,因受過正式的精

神分析的訓練,其文主要探討的是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此等八位的論述著重

在台灣精神醫學界動態心理治療領域之重要性。

為因應本研討會的主題,我也以治療者的身分對自己做一番觀察:我在1947年畢業

於台大醫學院,至1957年赴美留學前,在精神醫學上採用的是個別心理治療。1957年於

美國接受團體治療訓練兩年後,我投入了團體心理治療,及至1967年隨著台大日間留院單

位的設立,開始研究、投入家屬處遇,並開始採用家族治療。1977年開始心理劇的訓練與

督導,漸漸地治療風格走向團隊(team)治療,1987年至1997年間由於擔任省立桃園療

養院長之經驗,將醫院整體塑形為治療共同體(therapeutic community),走向組織化。

1997年退休後,開創台北市士林地區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而趨向於社區性的預防工作。

對於此次的研討會,我所做的總結評語是提出互相依賴(interdependence)與中庸之道

(moderation)。前者強調的是不偏於獨立或依賴任何一方的相依醫病關係;後者則融入

本土的孔子精神,期望治療者勿有所偏頗,而能充分吸收各家精華並按照個案的實際需要

隨時調整處遇方法、彈性運用。研討會的與會者來自台灣東、中、南、北的醫院,可說是

全台灣精神醫學界的菁英都共聚一堂。其中為研討會作開場白的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文榮

光主任曾在我督導下,為一位病患做長達兩年多104次的精神分析個別治療;主持座長的

榮總精神醫學部蘇東平主任曾在1977年1月至6月參加我帶領的心理劇小團體。看到這麼多

年輕的後進紛紛投入精神醫學,並且有所成就,我深感一切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

十一、杏林獎

通常人們要美譽醫生,會採用「杏林」二字。「杏林」的由來,傳說是三國時代吳國

有位醫生名叫董奉,專門免費為人治病。但他會按照前來求醫者的病情,要求他們義務種

植杏樹,病情輕者得種1株,嚴重者5株。若干年後,病人栽植的杏樹長成一片杏林,由此

而有「杏林春滿」這詞語用以歌頌醫生的醫術高妙。董奉要病人栽種杏樹的動機如何,不

得而知,但我想他的義舉值得歌頌,所長成的杏林帶來環境的美化,也令人讚賞。

應用「杏林」二字讚譽醫生的場合,除了一般在診所牆上的匾額常見之外,台北市醫

師公會為鼓勵會員發揚醫師濟世活人之美德,提昇醫師形象與社會地位,也有所謂的「杏

林獎」,於每年七月的會刊上刊登表揚標準(除被推薦人本身必須是醫師公會會員外,另

有8項審核標準)與推薦表,於九月底截止推薦。1999年8月,國軍北投醫院社區精神科李

Page 24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4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光輝主任(他同時也是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員代表)有意推薦我領取民國88年的杏林獎,他

把自行初填的推薦表傳真給我,經過修飾後,9月14日下午在光智基金會與國軍北投醫院

聯合討論會結束後把表格交給他。杏林獎的推薦表上除了填寫個人的基本資料外,還需填

上優良事蹟。

推薦表上的優良事蹟與杏林獎表揚的標準對照如下:1.為繼承令尊陳海沙先生之遺

囑,實踐天下為公之理想,發揮博愛之精神,於1983年由其手足協力創辦「光智社會事業

基金會」,自1992年6月起擔任董事長。自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退休後,於1993年6月設

立「台北市士林地區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並舉辦親子才藝教室、會員(達600名)制

度、電話諮詢及夜間門診(初、複診個案每年合計約一千名)。以早期發現、早期處遇之

原則下,服務青少年各級(預防、治療、復健)心理衛生工作。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少年福

利機構團體考評之結果,1998年及1999年度連續兩年評列為第一名。符合條件(4)「義

務擔任孤兒院、養老院或特殊疾病之醫療服務工作,有具體事實及優異表現者」。2. 致力

於台北市北區(大同、士林、北投)國小、國高中的學校心理衛生工作之推行,被邀請到

校給予心理衛生演講及專題討論。自1993年至1997年間,將團體心理治療帶進國中校園

裡,以心理演劇方式對烏來原住民及台北士林地區學生實施各三個輔導團體(個案總數59

名)。近兩年擴展至對台北市國小、國高中教師,培訓應用心理劇的成長團體,協助39所

學校55名老師促使學校心理衛生工作的推展。後於上學期每週一次定期到國高中舉行問題

個案研討會,並預定於新學期在北區國小舉行此等研討會。已出版心理衛生手冊《陪伴孩

子快活地成長》,分給北區學校教師8,000本及北區鄰、里長5,000本,以提供老師、社區

領導人、父母及民眾心理衛生教育知識及促進家庭問題之解決與親子溝通之管道。此對學

校方面的貢獻獲得台北市教育局的肯定與補助。符合條件(3)「以醫師個人名義或醫師

擔任團體負責人,捐助社會公益事業,有具體事實及優異表現者」。3. 留美兩年半在哈佛

大學精神科進修回國後,1957年開始在台灣精神醫學領域首次推廣團體心理治療。(在國

際醫學雜誌上四次發表有關論文,以提高我國團體心理治療之水準。)1988年成立團體心

理治療研討小組,復於1994年12月創立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並當選為首屆理事長三

年。另一方面,在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學會被推選為理事六年(1992-1998年)之光榮。符

合條件(7)「對醫學教育及臨床醫療有貢獻或研究發表上有具體事實及優異表現者。」

4.所掌理的目前在台灣唯一的私立社區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自其開設以來已與國立台灣

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國軍北投醫院及行政院衛生署八里療養院建教合

作,而彼此協助努力社區心理衛生之發展,以促成心身健康之社會形態,並得到台北市衛

生局之支持與鼓勵。符合條件(6)「以醫師身分對社會有特殊之貢獻或服務,為社會輿

Page 24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十章

美好人生

249

論讚譽者。」

10月11日台北市醫師公會舉行評審會議,於21名被推薦者中選出13名杏林獎得主。會

後擔任評審之一的高明見教授立即打電話告知我「高票當選」的喜訊。接著我收到來自醫

師公會於10月12日發出的公函:「台端業經本會甄選為第七屆杏林獎得獎醫師,將於醫師

節慶祝大會中接受表揚,敬請撥冗出席。」11月7日下午6時,醫師節慶祝大會於市政府二

樓大禮堂召開,由馬英九市長蒞臨頒獎。我在兒子珍誠的陪同下前往領獎。我於滿77歲的

前夕,在13位杏林獎得主當中,成為年紀最大的

得獎人。

此番上台領獎,雖在眾人眼中是「德高望

重」、「高票當選當之無愧」,而我除了感謝眾

人的肯定之外,心情極其平靜。也許我真是年紀

大了,人生走到這個階段,心理衛生工作已經融

入我的生命,成為我生活的一部份,無論得獎與

否,都不會影響我在這個領域中的投注。

十二、大橋七十五週年慶

我的小學母校—大橋公學校成立於1925年。大橋成立之初,為使學校的學生達到適當

的人數,校方從鄰近的太平、永樂兩所學校招募甫升二年級的學生成為大橋的學員班底,

因此,雖然大哥珠璫在創校之初入學成為一年級新生,畢業時卻變成是第二屆的畢業生。

我在1928年與大姊同時進入大橋,但由於我提早一年就學,到完成六年級學業時,校方不

讓我順著提早一年畢業,因此大姊畢業時是第五屆,而我則晚一年成為第六屆的畢業生。

可以說,我前後共接受了七年的小學教育,才於1935年3月15日拿到卒業證書及在學操行

善良、學業優秀的獎狀為證。我家六個兄弟姊妹都自大橋畢業,所以大橋也是我們共同的

母校,共同回憶的一部份,與我們有著情感的連結。

1997年底在我年滿75歲時,由於興起寫回憶錄的構想,想起了母校,便起意回去走走

看看,並開始與大橋有所接觸。回到母校,見到周遭環境的完全改觀,感慨萬千。過去的

大橋校門口設在民權東路上,站在校園內,往北可眺望雄偉的大屯、七星山脈和綠意盎然

的農田;耳邊彷彿聽得到淡水河潺潺清流的美妙樂聲;而常常拂面而來的空氣更是新鮮清

杏林獎

Page 25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5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爽,可以說當時我的校園生活無論在視覺、聽覺或觸覺上都感到舒暢無比,偶爾還有機會

看到日落美景。我常常想,或許我的文學氣息就是受到這美麗環境的薰陶而來的。現今的

大橋,因台北橋由延平北路拉長到大龍街口的緣故,校門由向南改為向東,被改建在重慶

北路上。學校周遭盡是聳立的建築,站在校園中再也看不到北方山脈美景,吵雜的人車聲

淹沒了淡水河的清流聲,污染的空氣滯留,吹不到昔日新鮮清爽的涼風。隨著人文科技的

發展,今日的大橋雖晉升為都市學校,但失去的種種卻令人惋惜。我在校園中邊走邊想,

寫下短詩:

校園北邊聳峙著

大屯七星綠山群

好似聽到淡水河

清流溼潤我心中

高樓林立遮蔽著

北方山脈失蹤影

台北大橋延長到

大龍街口仍穩重

1998年大橋校慶時我收到邀請函,卻因故無法參加;2000年大橋邁入75週年,想起與

其相隔兩年的光智於1998年盛大舉行75週年的情景,便盡量想辦法參加,並於事前打聽學

校將於2000年4月16日舉辦校慶的消息。大橋校慶當天,我與大哥相偕參加,並被校長蔡

秀媛邀請上台就坐,並邀請當天與會校友中年紀最長的大哥致詞。我坐在台上看著台下的

學生們,回想自己過,一方面感到自己年華不再,另一方面也從這些莘莘學子的身上感受

到青春的氣息與對外來的朝氣盼望。

典禮完畢後,我們前往參觀校史室,在各樣展示中我看到自己當年由小林正一校長頒

發的卒業證書及獎狀的複本,使我聯想到當年的畢業合照後來在白色恐怖時期,受啟蒙書

房負責人之連累而莫名被有關單位沒收。還好大姊畢業當時我也參與在合照當中,如今這

張相片猶在,或許將來可以將這張畢業合照的複本提供校史室做參考。

珍惜我們家六個孩子都在母校受過小學教育的因緣。大哥在母校創立的同一年入學,

小妹則在1942年3月畢業,前後十七年,與小林正一校長在母校的任期(自1925年4月至

1942年8月)相接近,我們手足恰好都領到小林校長頒發的畢業證書,實在是一種巧合。可

以說母校打定我們的基本教育之地盤。才有如此的成就結果。尤其文學素養在母校五年級

時開始萌芽,當時我寫的「南部旅行」文章被米滿老師提拔並刊登在校刊上,滿心感恩。

大橋80

Page 25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十章

美好人生

251

最近再與母校之關係更加接近,2002年6月底,因交通路線的改變,市公車41路線之

終點,自大龍峒庫倫街延長到士林高商以後,原本一向到光智心衛中心,必須搭乘285路

線,需要兩段票價,下車地點的劍潭站比現在41路的下車站─劍潭國小,至光智路程長兩

倍。雖然41路要繞遠一段距離,但祇需一段票而已。除此好處外,上班時坐41路公車自民

權西路右轉到重慶北路後,在左手邊馬上就能夠看到「大橋國小溫水游泳館」,面對母校

就有一股溫暖的心情及地理上的親近感,從嘴裡自然地唱出的大橋校歌,也許退休後自己

較趨向於感性,嘗試將日語的校歌歌詞改為華語,試著哼唱也有一番趣味。

下班時,因41路線公車會繞道延平北路也不經過母校,又想要早些回家,所以採取搭

捷運而回到我家附近的忠孝敦化站之路程。每週一、三、五有三次能夠看到母校校舍,使

我懷有更接近母校的感覺。

另一個心理上更接近母校的事件發生於2004年,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將其規劃的「北區

心理衛生照護網試辦計畫」委託光智承辦。中心平常在寒假及暑假時召開的「小學輔導主

任協調會議」(僅限於士林區十九所國小)也擴大為舉辦「校園輔導聯繫會議」(包括北區各

國小)。在上半年於3月17日舉行時30名輔導人員參加。在下半年於8月18日上午舉開時59

名教師踴躍出席。於該會議時,母校輔導室蔡美錦主任首次到訪,使我開始考慮如何替母

校奉獻一些力量。然後蔡主任出席自10月15日開始每三星期一次的「小學教師專業督導訓

練小組」會議。於11月5日的第二次會議時,蔡主任提出教師與學童之關係,使我產生對

母校的關懷,而請她安排訪問母校並拜訪林玫玲校長之計畫。本人於11月12日及11月19日

兩天下午訪問母校時,因能夠協助解決校內心理衛生問題而覺得高興。後來12月7日文件

之提供及12月8日電話之聯絡等也發生作用。以校友的身分為母校盡一些力量令人欣慰。

出席八十週年校慶,見到母校在林玫玲校長之帶領與老師們合作努力下,作育更多優

秀的人才,身為大橋校友同感光榮。

我家手足與母校之關係

排行 姓名 入學年 畢業屆(西元) 學歷

大哥 珠璫 1925 第二屆(1931) 日本東京芝蒲大學應用化學系畢業

大姊 月鳳 1928 第五屆(1934) 台北女子高等學院畢業

本人 珠璋 1928 第六屆(1935) 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日本三重大學醫學博士

小弟 珠珪 1933 第十屆(1939) 台北工業採礦科畢業

大妹 月華 1935 第十二屆(1941) 台灣大學理學院化學系畢業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化學博士

小妹 月昭 1936 第十三屆(1942) 台北第三高女畢業

Page 25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5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大橋校歌之華文翻譯

一、淡水河美麗溪流 不斷地流動不停

  我們拚命認真地 學習小學教育課

  淡水河美麗溪流 不斷地流動不停

二、早晨踏上學校時 大屯山在看大家

  我們拚命認真地 學習小學教育課

  課業終了回家時 大屯山在看大家

三、大屯山淡水都是 河流現美麗景色

  在這裡美好學校 我們拚命認真地

  學習小學教育課 將成為傑出人物

大橋公學校畢業(第三排左三)

十三、膽囊結石手術

1993年1月自台大醫學院退休後,我改以名譽教授暨兼任主治醫師繼續在台大精神科

門診服務與教學,並協助訓練住院醫師達七年半之久。由於在台大醫院的制度中,擔任名

譽教授者每兩年可享一次免費健康檢查,於是我於1994年開始接受院方的好意,為身體進

行徹底檢查。歷次的檢查結果是:

1994年9月:有脂肪肝,但肝功能無異常;食道發炎並有萎縮性胃炎。

1996年10月:有膽囊結石;肝功能無異常;十二指腸潰瘍結疤。

1998年8月: 有脂肪肝;膽囊結石且疑似瓷器化;肝功能無異常;表淺性胃炎;十二

指腸潰瘍結疤、十二指腸球部變形。

2000年8月: 膽囊結石合併膽囊瓷化;表淺性胃炎、胃糜爛;十二指腸潰瘍結疤、

十二指腸球部變形。

綜觀這幾次健康檢查,我發現自己的消化系統似乎沒有改善,反倒是逐漸朝負面發生

變化,尤其是膽囊結石的情形已經發展到不得不處理的情況。於是9月19日我到膽囊外科

接受門診。原本門診醫師預定我於9月24日隨即入院接受手術,但因我要參加11月16至22

日共六夜七天的蘭香會日本之旅,又當時我有貧血的現象,醫師只好延期並以四星期的時

間治療我的貧血。11月14日我在醫院做完胃鏡檢查後,醫師便訂好我住院開刀的日期。

11月26日上午在女兒和媳婦的陪伴下住進台大9B病房18號房間,並由美俐填寫住院

Page 25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十章

美好人生

253

保證及手術同意書等有關文件。11月27日早上7時30分我離開病房到開刀房,8點後在開刀

房被全身麻醉,不久後便不醒人事,直到中午以後才醒過來。手術由游憲章醫師執刀,游

醫師於1990年開始執行這種手術,起初採用的是剖腹拿出結石。1996年因新技術的發展,

這類手術可藉由在患者腹部打四個洞,再以腹腔鏡將結石打碎後分別取出。將近十年的時

間,接受游醫師作膽囊結石手術的患者將近上千名,可說他是經驗豐富的高手。聽家人

說,原本預定40分鐘完成的手術,在我身上卻費時將近2小時。原來,我的膽囊結石之大

是游醫師前所未見,體積達7.5×4.0×4.0,處理上也較一般患者來得困難。也因為結石大

的關係,我腹部的傷口由一般人的2公分擴大到5公分。

按照平常的開刀案例,患者於開刀第二天就可以出院,但我因傷口較大的關係,需要

再觀察一天。11月29日上午11時由兩個兒子陪伴回家。傍晚我執意要出席下午6時30分在

中山國中進行的教師心理演劇訓練成長團體,兒女見力勸無效,祇好順從我意,於5時30

分由美俐開車來接我到預定地點。9時30分課程結束後,換的珍誠開車到會後討論地點接

我回家。在我這次生病的經驗中,見兒女在病榻前陪伴,之後又適當地安排輪流接送的情

形,想到讓有工作或家累的孩子們辛苦奔走,雖然感到欣慰,卻也不免感到心疼。

12月5日出院後的複診中,醫師診斷復原良好,無須再追蹤。身上的一塊「大石頭」

終於放下,心中不覺也輕鬆了起來!

十四、國家公益獎

2000年入秋後的某一天,中華團體心理治

療學會吳就君理事長來電,說明想以學會的立場

推薦我參加第三屆國家公益獎選拔。原本想逐漸

「退居幕後」、專心投入學校心理衛生工作的我

對此建議不大感興趣,但為讓國人瞭解台灣團體

心理治療之實施情況,並消除民眾對精神疾病患者之偏見與歧視,祇好接受其用意而決定

參加選拔。首先由基金會的社工員靜美幫忙上網查詢相關資料,並向中華民國國家公益獎

選拔委員會申請表格。國家公益獎分為個人組與團體組,個人組所需資料包括個人自傳、

本職工作傑出事蹟及公益活動具體事蹟各2000字。整理過去的事蹟是個大工程,台大的助

理陳綺文又得大費周章地撰寫文章,是有點辛苦。由於截稿時間為9月15日,我們在兩個

星期內趕緊把資料整理齊全,並交由學會執行幹事李淑貞小姐協助報名。

榮獲國家公益獎

Page 25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5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公益獎的申請者含個人及團體共142個,初審選出30名。十月中,選拔委員會來函通

知我已通過初審,並要求我預備好做為複審用的訪談內容。10月24日該會林勝勤執行長來

光智基金會做了將近1個小時的訪問。11月10日我接獲複審通過公文,入選者15名。12月

1日選拔委員會在決選會議中選出8名(個人組3名,團體5名)。聽說原本預定選出12名,

結果減少為8名,獲選票數也由上兩屆以8票當選改為10票,可見篩選之嚴謹。選拔委員會

在結果出爐後很快便通知我此消息,並要我提出個人簡介3000字,以做為當天預定分發給

與會來賓之公益獎特刊的內容。

2001年1月18日下午,第三屆國家公益獎在國家圖書館三樓國際會議廳舉行,此獎向

來由國家元首頒發,因此當天我以第三位受獎者的順序從陳水扁總統手中領獎並合照留

念。典禮中坐在台上等待領獎時,想到內人不在身旁讓我感到很遺憾,心情也很沈重。喜

樂與哀傷交雜的心情讓我感到不自在,以致當以受獎者代表之身分上台致詞時,語氣顯得

不太自然。會後我與陪同參加的親戚友人共廿九名合照,以資留念。由於會場上眾人皆興

致勃勃地在合照,使得我為回應媒體記者的訪問而準備的感想沒有機會用到。

今日的成就,都來自1957年以來與台大同仁及團體治療學會同仁們的努力合作。團

體治療自1957年於台灣萌芽,在朱桓銘醫師持續、耐心的維持下,成為病房的例行活動,

再加上護理長的協調、職能治療師的配合,使科內的治療團隊逐漸穩定。1967年在社會工

作師的協助下,我將家族治療引入台灣,並於1972年實施協同婚姻治療。1975年於臨床心

理師的參與下,心理演劇在台灣展露頭角。1977年我與胡海國醫師開始門診團體治療與保

護性工作站的實施。1982年與同仁一起研發治療性因素分析,1987年台大實施日間留院分

層治療,1990年對邊緣性精神疾患進行門診團體治療。1992年我開始參加團體治療學會的

國際會議,在國際舞台上發表研究論文。在國內精神醫學及心理衛生領域中一路走來,受

到許多同仁的關懷、鼓勵與配合真是感謝。1993年2月我於台大醫學院退休以來,一直努

力學習國中校內的心理衛生工作,與陳靜美社工師共同輔導學生團體,並於1997年起從事

自國小至高中的教師心理演劇技巧訓練及成長團體,將心理演劇之經驗帶進學園,透過角

色扮演與社會劇,促進學生心身健康並預防少年犯罪及精神疾病之發生。此次經中華團體

心理治療學會之推薦而獲得國家公益獎,雖然甚感光榮,但也覺得這份榮譽不祇是我個人

的,也是長期支持我的家人和所有工作同仁共同擁有的。

頒獎典禮結束後,大家紛紛開心合影留念。雖然並非人人都知道漂亮的獎座與閃爍的

鎂光燈背後,是多少心血的代價,但燦爛總是終將歸於平靜。得獎的榮譽畢竟是外在的肯

定。對我來說,走出了禮堂和掌聲,我還是想要踏實地在有生之年本著活到老、學到老的

Page 25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十章

美好人生

255

原則,繼續致力於團體治療及輔導工作之成長。

第三屆國家公益獎得獎感言

追求健康幸福的生活是天賦的人權之一。一個健康的國家,除了追求經濟繁榮,更應

注重全國人民的身體、精神、心靈各方面保持最理想的狀況。現今當人人崇尚高科技、高

安定、高享受時,社會中仍存在著許許多多無助的心理障礙者、貧窮者、無家可歸者、身

體疾病者,以及迷失的青少年與受虐的兒童在等待我們救援支持。

所謂「心靈改革,尊重人權」,並非富裕有地位者的特權,而是需要政府、教育單

位、民間機構乃至全民協力合作、參與社會各階

層的物質文明照護與生命內涵的教育。每一個人

不單單顧及自己的事情,也要彼此承當重擔,才

能共同享有福祉。今天我們因在個人及團體的專

業領域或能力範圍內有小小的付出,而獲得國家

的肯定,實在不敢為此自豪;祇希望我們所做的

一切能對社會大眾有拋磚引玉的功效,讓更多的

人無論男女老幼都願意奉獻心力,共同創造有愛

心、有信任與盼望的社會。

在台灣,精神疾病患者常被視為「不定時炸彈」。值得商榷的是,這「炸彈」是由誰

製造出來的?所謂「身心健康」是生理、心理、環境因素相互配合的結果,可見精神疾患

是一種社會性疾病,其產生的種種問題及其解決也應是社會的責任,社會大眾不應對患者

及其家屬存有偏見或歧視的態度。

心理衛生的三大領域是:預防、治療、復健。本人自1947年從事心理輔導與精神疾

病診治至今,在超過半世紀的歷程中,初期致力於早期發現問題、早期處理解決以防病情

惡化的工作。至中期因體會到患者離開醫院後仍須投入社會環境中生存,而著手協助不幸

罹病的患者從事復健,並於1984年輔助由患者家屬及社會人士組成的康復之友協會成立,

至今於該協會擔任九任的監事之職。1993年自台大醫學院退休後,本人基於「預防勝於治

療」之理念,於劍潭設置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至今仍為台灣首創而且也是唯一的民間社

區心理衛生中心,協助校園及家庭處理行為異常及情緒障礙的青少年以防範犯罪行為及精

神疾病的產生,並促進社區心理衛生觀念的建立。

由於本人這次獲頒國家公益獎是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的推薦,本人想在此以從事多

榮獲第三屆國家公益獎

Page 25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5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年的團體治療之經驗對現今政府及領導階層有所建言。根據團體的特性,任何新團體在成

立之初團體成員對領導人總有試探、考驗、抗拒等反應,而團體成員之間也會有競爭的現

象,這是因為彼此的信任感尚未建立所致。新政府若能深入認識團體特徵,試著瞭解執政

黨與在野黨雙方的心理層面,彼此配合,必能妥善引導國家,渡過各種難關。反之,若繼

續站在自己的角度行事,處理得不好恐怕終將影響團體的凝結性。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協

調、合作而達到凝聚的境界

面對未來,本人願於有生之年繼續回饋社會,並要在此呼籲有關單位能多一些關照身

心健康之促進與心理衛生環境的建立,給予從事此方面工作者物質上、精神上的支持。

十五、右側硬腦膜外出血

自2000年11月27日膽囊結石開刀後,想不到祇九個月一星期後再被送到外科手術台

上。1996年10月在退休後的第二次例行身體檢查發現有膽結石,1998年8月呈現疑似瓷

化,並2000年8月檢查出合併瓷化現象。由於主治醫師游憲章教授的建議,日本蘭香會日

本回來就決定11月26日住院,隔天接受手術,第三天出院。所以三個月的準備時間後,住

在台大醫院祇三夜四天,並十二月在門診複診後不必再追蹤就結束此病苦的旅程。

8月30日因在台大醫院神經科接受診斷,被懷疑有糖尿病性病變,但9月1日上午擔任

光智美術班的觀察員,9月2日參加7月5日成立台灣心理治療學會的首次理監事會並當選為

常務監事,9月3日中午珍誠陪同到光智心衛中心,晚上照常給予個案心理治療。但按照珍

誠的觀察我的走路有點不穩而不太放心,平常不回家而停留在淡水的他那個晚上也回來。

9月4日上午4時左右見我起床想要穿衣服上班的舉動有點奇怪而要我再睡,6時及8時再起

床,有點迷迷糊糊,珍信上班前來看我表面上還好,上午9時15分左右,珍誠聽到我在洗

第三屆國家公益獎與親友合影 第三屆國家公益獎與總統陳水扁合影

Page 25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十章

美好人生

257

手間跌倒的聲音,馬上和在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內科服務的女婿黃明哲醫師聯絡而送到急

診處,經過腦部掃瞄後確定右側硬腦膜外出血現象,中午十二時卅五分進入手術房,準

備開刀,下午一時十五分至二時進行手術,麻醉醒過來以後,在加護病房Ⅰ-3床時,雖然

我的空間感在圓洞裡的感覺,我的手腳動得很自在,講話也很清楚,讓旁邊的人看得很驚

訝,聽說這樣預後良好的個案100個中祇2、3個案而已。此奇蹟的出現應歸功於珍誠及明

哲,他們的合作下,麻煩仁愛醫院的神經外科蕭勝煌主任親自開刀的結果很順利。十天後

下午自556病房辦理出院。後來在門診部七次後12月4日暫定不必追蹤,祇服用抗癲癇藥

Depakine(200mg一天兩次)。

患病後醒過來,體會到再生的感受。好像這個生命再撿過來似的,再生後的心情也像

小孩子一樣的天真爛漫。後來剛好遇到9月11日美國的恐怖事件、9月17—18日納莉颱風的

來臨,有些複雜的心理混在一起,災難的死亡及健康的回復之相對照,應珍惜生命的可貴

及探索人生的意義。

十六、傑出市民獎

自陳水扁總統手上接受國家公益獎牌不到一

年後,六月初由於林淑文專員之推薦接到台北市

政府社會局的通知,已按照規定七月上旬函送市

府社會局提出台北市傑出市民獎之申請。

台北市政府頒發傑出市民紀念章實施要點中

明示,為獎勵台北市市民積極參與市政建設、熱心公益、教化社會有貢獻者,經台北市政

府核定後,由市長頒給紀念章及證書,並由市政府新聞處透過新聞媒體公開宣導表揚其優

良事蹟。八月中台北市政府各機關推薦者有31名,9月5日下午民政局黃永進科員及社會局

徐筱枚小姐前來光智瞭解我的工作內容。九月底秘書長主持,邀請相關局、處、會首長參

與審議。十月份決定人選11名,於10月30日於聯合報及自由時報登載。

12月24日上午在台北市政府集合,搭乘專車前往翡翠水庫,由美俐及自美國奧斯汀

寒假回國兩位孫兒陪伴,一路天候良好,空氣舒適。翡翠水庫的情況,此水庫為國人自行

設計施工,單一目標供水附帶發電的水庫。自1979年至1987年興建期間,經費114億5千餘

萬。供水範圍及人口是目前台北市、中和、永和、新店、三重、淡水、三芝、汐止約400

傑出市民獎與市長馬英九合影

Page 25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5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萬人,每天300萬噸的供水。未來預定擴及北縣板橋及新莊地區,可滿足至2030年自來水

供應量。一個上午的參觀後,除享受其美好的風景外,「飲水思源」的心情油然而生,盼

望大家也能清楚地認識環保觀念並重視營運水庫的過程。

下午兩點半用餐後到同樓金龍廳,已有樂團演奏,稍後有舞蹈表演,和上次國家公益

獎頒獎典禮的較為靜態的氣氛相對照,相當熱鬧,並傑出市民獎頒獎形式亦富於動態。以

前被表揚的傑出市民也回來參加典禮。下午三時半馬英九市長親臨頒獎,並與傑出市民合

影。我們祖孫三代與馬市長在台上合影,同感光榮愉快。

這個榮譽應該與「光智」分享。另一方面,對願意來訪我

們中心求助諮商輔導的個案及其家屬表達敬意。

我呼籲身為父母親擁有自己的子女以後,應留意他們的身

體及精神兩方面的健康,不應該給予太大的壓力,並應該協助子

女促進其心身健康。為了達到此目的,台北市政的明朗環境的配

合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換句話說,今天的榮譽不只屬於自己個

人的,而是歸功於台北市所有的市民。

十七、人生心路歷程

當全世界都沈浸在千禧蟲的威脅與迎千禧年(2000年)的興奮之中。的確,並非所

有的人都有機會經歷,我是幸運的人之一,不但經歷了,還繼續品味下一個世紀。從西元

2014年往前推算至1922年11月8日我出生到世上的這一天,已逾90年的歲月並不算短,回

顧這將近一世紀的人生,使我對參與在我生命成長中的每一個人,心存感謝與珍惜。將生

命的歷程,分為28期來珍惜回味。

一、幼兒時期(1922.11~1926.1)

我出生在台北大橋頭,在當時稱為「大橋町」,即現在的民權西路連接台北橋下迪化

街一、二段交錯點附近。家中有六個兄弟姊妹,年齡差距平均在2歲左右,我排行老三。

對於幼兒時期我的印象並不深刻,只記得手足間的關係並不是很密切,我小時候與大哥的

互動較為頻繁,成年後則與大妹走得較近。雖然如此,家中兄弟姊妹多元化的互動經驗,

是使我日後特別重視人際群體間相互依賴與支持的原因之一,這點也是影響我日後在專業

上格外注重團體治療中成員之互動關係的緣故。

台北市傑出市民表揚大會2004

Page 25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十章

美好人生

259

二、兒童初期(1926.2~1929.4)

由於家裡兄弟姊妹眾多,年齡又相去不遠,可能為減輕母親的負擔,又父母認為我也

許有適應團體生活的能力,姊弟一起作伴上學彼此有個照應,遂讓我提早上幼稚園。5歲

時,有一天姊姊因感冒請假,父母竟然放心地讓我獨步上幼稚園,沿路上的經歷夾雜著勇

敢的驕傲以及些許惶惶不安。雖說當時社會安定,不若現代常有綁架兒童的案件,但父母

對我的信任卻也使我早早養成了獨立的性格特質。

三、小學前期(1929.5~1932.7)

1928年4月當我唸小學一年級時,比班上同學小一歲。小學二年級時,有一天和哥哥

吵架講了粗話,被父親聽見了,罰我站在二樓大廳祖先牌位前。被處罰的經驗,深刻影響

我日後的性格,使我的個性養成溫和的樣式。再者,此受罰經驗也影響我教育子女的方

式,以及思考在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的賞罰原則。常見現代社會爭論「該不該罰」的課

題,其實關鍵應是處罰的內容是否能讓孩子從錯誤中記取教訓。假使父母處罰得當而且時

機得宜,只要處罰一次,對孩子的影響也可能是終身受用的。

四、小學後期(1932.8~1935.10)

小學四年級時,父親安排我和大哥接受日文和算術的輔導。家教老師木村八重子女士

(Yaeko),是當時盲啞學校校長木村謹吾(Kimura Kingo)先生的夫人。去接受課輔時

常有機會見到盲胞在那裡等候按摩服務工作,這個經歷影響我日後對弱勢團體多了份同理

心。木村老師除了為我的日文表達能力奠定深厚的基礎外,見到她與盲胞在應對時耐心仔

細以手勢或嘴形適當併用而清楚表達的言行態度,也使我學習清楚表達自己的意念,並日

後性情養成溫文謙和的態度。

五、中學前期(1935.11~1939.1)

小學畢業後,投考北二中不幸失敗,這是我首次遭遇挫折。之後父親安排我到日新公

學校高等科就讀,準備重考。在日新一年很感謝林薰老師以開放、獎勵的方式教育我,又

激勵我鍛鍊身體健康。1936年3月我順利考進北一中,但在我欣喜入學的同時,便經歷到

第一個喪親之慟。祖父在1936年4月離世,享年67歲。祖父的死帶給我最大的衝擊,是激

發我學醫的念頭,使我決心幫助人們從疾病的痛苦中得到解脫,這應是我後來走上醫學研

究,並且終身從醫的啟蒙點。

六、中學後期(1939.2~1942.4)

1938年就讀北一中三年級時,我把送別大哥的情景以日文寫成「見送大哥」,不但獲

Page 26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6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得作文老師的激賞,還在日籍同學居多的班上受到推薦。唸北一中三年級時期末考時,因

盲腸開刀而未能參加數學考試。老師依平時表現給100分當成數學全學期的總成績。北一

中畢業報考台北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卻因一場感冒而落榜。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

福。」當時適逢台北帝國大學新設立的附設豫科招考新生,我不但考上台大豫科醫類,而

且幸運地於三年後免試升大學。

七、台大學生期(1942.5~1945.7)

1942年在入學豫科十一個月後,我以日文寫下了生平的第一首詩歌創作〈永遠之

春〉,記錄少年的人生觀。1942年我寫下光智商會廿週年紀念歌〈光智廠歌—希望的黎

明〉。1943年我作〈芝蘭之契友〉歌詠同學間的友情,並將它送給母校。1943年我以第一

名的成績畢業於台大豫科醫類,並順利進入台大醫學院就讀。大學時期是我受教育的歷程

中最辛苦的階段,處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亂中,居住環境與校園的遷徙使我的學習過程多

有波折,戰爭對人身心的殘害雖然難以估算,但戰亂帶給人的熬煉卻是寶貴的學習。1945

年台灣光復後,環境人事的變遷與適應問題,對當時的人們是很大的考驗。

八、結婚(1945.8~1948.10)

1946年我因同學的刻意安排而前往台大精神科做病歷調查的經歷,不但成為我日後投

入精神醫學的關鍵點,也是我與內人鶴齡結緣的起點。1947年7月大學畢業後,林慶修、

黃國華和我同時於同年10月受聘為台大精神科首任助教,開始了我在台大醫學院與醫院的

服務生涯。1948年7月,鶴齡與我在雙方親族的祝福下完成了終身大事,建立新家庭。

九、珍信出生(1948.11~1952.1)

1948年11月17日施行胰島素休克治療,以葡萄糖做靜脈注射病患自低血糖(休克)狀

態回復意識清醒時間拖延,以致無法清醒過來。這事件使我深刻體會生命之脆弱以及醫師

的沈重負擔,這是我執業後第一次的極大挫折,也是促使我到台大心理學系深造精神病理

學的主要原因。1949年12月我與幾位談得來的台大同班同學一起創設的光和醫院,嘗試跨

出台大,獨立開創新事業。在光和期間,長男珍信於1950年夏天出生,帶給我們夫婦極大

的喜悅,也安慰了我們因頭胎難產而懷藏心中的傷痛。1951至1952年間,因台大精神科林

宗義主任出國,我受託代理「精神醫學」課程,而引燃我對教學的熱情。

十、美俐出生(1952.2~1955.4)

1952年年底林宗義主任回國,鼓勵我再深造。由於我早已考慮再進修,便於1953年

積極準備留學事宜。1953年底女兒美俐誕生,家裡添加了新生命雖然令人欣喜,我卻因

Page 26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十章

美好人生

261

離別的到來而百感交集。1954年2月我以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的身分,前往位於美國波

士頓郊外Waltham、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衛生部所屬的美都樂波麗旦州立醫院

(Metropolitan State Hospital)進修。

十一、珍誠出生(1955.5~1958.7)

1956年6月底我結束了為期兩年四個月的團體心理治療研究之後,於回國前參觀四個

美國有名且性質不同的精神醫學相關機構,同年11月回到台灣。1957年秋家裡歡歡喜喜地

迎接幼子珍誠的誕生,於此時大致確定要重回台大的工作崗位。1957年10月接受了台大神

經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任用聘書。

十二、初嘗獨立(1958.8~1961.10)

我一生中共搬家七次。最初35年是住在父家,前18年(1922-1939)住在大橋頭,後

17年(1939-1957)住在下奎府町。結婚初期仍住在大家庭中。從美國留學歸來開始為期8

年的無殼蝸牛生活。1957年3月搬出老家,在父家附近的赤峰街租房子;1961年9月再搬遷

而租在萬華娘家隔壁。兩次租住的房子離父母不遠,仍不算完全獨立。

十三、失親(1961.11~1965.1)

1963年3月再搬遷到西園路,此時我的母親已罹患膀胱癌,身體虛弱,終於在1963年

9月22日(舊曆8月5日)申時逝世,享年68歲。1964年10月7日(農曆9月2日)在母親逝世

後約一年過半個月,祖母過世了。在失去祖父27年後,這是我再次經歷喪親的失落感,祖

母享年93歲,離世前身無殘疾,因衰老而自然死亡,她的安享天年是我們很深的安慰。

十四、首次購屋(1965.2~1968.4)

1965年8月我升等為台大副教授之後,我才有能力享有屬於自己的房子。第一棟自家

住宅座落在民權東路,我們在該處住了11年(1965-1976)。搬進新家的同時,長男珍信

考上建中、成為高中生,美俐升小學六年級,珍誠升小學三年級。這是我們頭一次擁有自

己的房子,心中踏實。只是對年紀尚幼小的孩子而言,必須面對轉學的考驗。聽珍誠說,

當時身為轉學生的他,曾被原班級學生欺負,但他勇敢地克服困難。這是做父親的我先前

沒有想到的附帶現象,想到自己身為精神科醫師,卻未對孩子面對環境轉變的心理適應問

題有所警覺,心裡多少有些歉疚。

十五、內人首次出國(1968.5~1971.7)

1971年1月至7月,我被邀請擔任美國東西文化中心資深專家(Senior Specialist)、及

夏威夷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旅居檀香山的威基基海灘邊的生活,內人留下來照顧

Page 26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6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尚在學的三名子女。結束夏威夷的研究工作後,我於7月10日離開當地,前往日本東京趕

赴與內人的「東京之約」。這次旅行是我們結婚23年後首次相偕出國,以往都是我一人遠

離親愛的家人為學術研究,這次的旅程對我們來說就好像蜜月旅行,十分難忘。

十六、兒女成長(1971.8~1978.1)

1972年6月美俐自唸北一女中畢業。美俐在考大學填寫志願時,由於認同父親執醫的

使命,而考慮與精神醫學、輔導相關的社會工作系,最後她考上國立中興大學社會學系。

1975年次男珍誠自師大附中畢業,考上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同年長男珍信離台赴美深造。

同年7月因表弟陳聰明在濟南路蓋了一棟大廈,我和內人經過商量後,決議買下該棟高七

層樓大廈的四樓,並搬遷至該處。1977年珍信獲波士頓大學數學碩士的學位,於同年9月

進入史丹福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十七、父喪(1978.2~1978.6)

1978年6月父親因肝病併發腦中風逝世,享年83歲。父親在我55歲多去世,雖然我34

歲半便帶著妻小搬離父家、自立門戶,與父親相處的機會減少,但父親一直是影響我最深

的人。父親逝世後,為繼承他老人家實踐天下為公之理想,發揮博愛之精神,辦理社會公

益事業,以促進社會安和樂利為目的遺囑,我們兄弟姊妹於1983年7月在劍潭成立財團法

人台北市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

十八、美俐結婚(1979.8~1981.4)

1979年8月女兒美俐和擔任內科醫師的黃明哲先生結婚,由於明哲的母親與鶴齡交情

深厚,看著下一代能結為連理,延續兩家的情誼,我們雙方都滿心歡喜。1980年小兒子珍

誠自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畢業,我們喜見他無形中繼承了祖父在建築方面的志業。

十九、珍信獲博士學位與結婚/珍誠出國攻讀碩士(1981.5~1984.7)

1982年1月珍信得到史丹福大學統計學研究所哲學博士的學位。同年3月珍信和林必慧

小姐在圓山大飯店舉行婚禮,對我這為父的而言,看著長子出生、長大成人、完成學業拿

到博士學位、成家,我內心深深感覺到再沒有比此時此刻更感到欣慰的。1983年7月珍誠

進入卡內基美倫大學(Carnegie-Melon University)攻讀建築碩士學位。

廿、空巢期(1984.8~1987.10)

珍誠出國深造後,鶴齡與我真正進入所謂兒女不在身邊的「空巢期」。最早離家的老

大珍信完成博士學位和終身大事,在美國中部田納西州曼菲斯市神救兒童研究醫院(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工作,媳婦必慧則於隔年完成在舊金山大學的企業管

Page 26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第十章

美好人生

263

理碩士學位後去團聚。1984年8月回國珍信進入中央研究院擔任副研究員,從事學術研究

的工作。希望孩子們能有獨立自由空間,我們夫婦並未要求他們回來與我們同住。女兒美

俐在此時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了,平日她得忙著照料先生與子女的生活,而珍誠則遠在美

國求學。雖然處於空巢期,我們夫婦倒也自得其樂,偶爾走訪兒女的家庭、探望兒孫女。

1985年珍誠取得碩士學位。

廿一、兒孫女(1987.11~1991.1)

美俐、珍信前後結婚後,帶來了家中兒孫一輩的降生。總計在八年內家中增添了5位

新成員,為整個家族帶來新生的喜悅。1988年2月我們搬到忠孝東路,此時我擁有自家住

宅也歷時46年了。回顧過去的居住環境,除了這幾個住得較長久的定點外,戰爭時期隨家

人遷徙山上、臨床實習時與幾位同學合住房舍、留學時旅居海外、服役時的軍旅生活、兼

任高雄療養院代院長時住在高雄等,種種變動使得我彷彿也嘗到波西米亞式的遊牧生活。

廿二、珍誠獲博士學位(1991.2~1994.4)

1991年7月珍誠獲得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孩子都回到身邊,我和內人的欣喜

自是不在話下。1992年珍信再赴史丹福大學研究,並於1993年2月升等為中央研究院研究

員。1993年8月珍誠返回母校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執教。在內人同意下,我從過去以來的詩

作中選取91首,名編集成《千歲玉》,於1993年1月出版。這本收錄了17首日文詩、25首

英文詩、35首中文詩,共計77首詩作包括〈台大豫科〉(1942年5月∼1943年6月)、〈獻

給鶴齡〉(1947年2月∼1948年7月)、〈山地調查〉(1949年9月∼1949年10月)、〈波

士頓〉(1956年1月∼1956年6月)、〈預備軍官〉(1961年12月∼1962年4月)、〈兒女

畢業〉(1968年6月∼1969年7月)、〈檀香山〉(1971年3月∼1971年6月)、〈兒孫女

生日〉(1984年4月∼1992年9月)以及〈鶴齡紀念〉(1986年8月∼1992年8月)。

廿三、大妹辭世(1994.5~1997.2)

1995年6月大妹月華去世,享年66歲。大妹是家裡手足中最早辭世的人,她的離開帶

給我許多的感傷,失去她讓我深感不捨。

廿四、珍誠結婚(1997.2~1997.7)

1997年2月珍誠結婚,最小的孩子完成了終身大事,有美好的歸宿,我們總算感覺責

任卸下而欣慰不已。

Page 26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6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廿五、失妻(1997.8~1997.11)

1997年愛妻鶴齡逝世,當時她71歲,我76歲。印象中親人的死亡帶給我的失落感,似

乎是越到後面的經驗帶給我的衝擊越大,特別是失去父親與愛妻使我最為傷痛。自1946年

認識內人以來,我們彼此相識、相知、相愛、相惜51年9個月,共同走過人生甘苦。感謝

上蒼讓我得此賢德的伴侶,她在我出國留學、執醫、做研究工作、擔任行政首長、與國際

同業朋友交誼的各種事務中,總是盡心盡力地支持我、照顧家庭,讓我毫無後顧之憂,與

她別離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傷痛。

廿六、腰椎開刀(2000.11~2004.1)

本人因老化現象於2002年12月於仁愛醫院腰椎開刀。

廿七、傷慟時期(2004.12~2013.11)

大姊月鳳於2004年12月過世;大哥珠璫於2005年9月過世;二妹月昭於2005年12月過

世;本人於2010年2月4日心肌梗塞住院裝了3根支架;小弟珠珪於2012年2月過世;大嫂於

2013年11月過世。兄弟姊妹及家人,人世分隔,最是傷心,是生命的黯淡時期。

廿八、三然人生(2013.12~)

六位兄弟姐妹中,只有本人維持人生生活,體悟到—偶然出生、必然面對、自然維持

的三然人生。

我的兄弟姊妹

兄弟姊妹情誼

二妹自美返國全家合影

與家人合影紀念2005

Page 26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65

編號 年代 研究題目 出處 合著者

001 1952A C o m p a r a t i v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Paiwanese and Urbans by Rorschach Test

〃Essays and Papers in Memory of Late President Fu Ssu-nien〃, 1952. P.1-16

Cheng Fa-yuChang Chih-fuRin Hsien

002 1958 A Study of the Personality of the Saisiat by Rorschach Test

Bulletin of the Ethn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Vol.II, June, 1958. P.25-32

Cheng Fa-YuChang Shao-SungRin Hsien

003 1958 A Personality Analysis of the Ami and its Three Subgroups by Rorschach Test

Acta Psychologica Taiwanica, No.1, Nov 1958. P.131-143.

Cheng Fa-YuRin Hsien

004 1960 呈高度心臟擴大及精神病的粘液水腫之一例

台灣醫學會雜誌,49年9月,第59卷第9號,1041-1047頁

楊雪舫、蔡詩觀陳光明

005 1962 精神科病房自由參加會談方式之集團心理治療患者出席率之探討

台灣醫學會雜誌,51年4月,第61卷第4號,345-351頁 朱桓銘

006 1962Therapeutic Effects of Spontaneous Patient Subgroups Formed on a State Hospital Ward

The Internat ional Ja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Vol .XII , July 1962. P.301-311

007 1964 Studies on Phenyldetonuria in a Chinese Family

Acta Paediatrica Sinica. Vol.5 No.2, Apr.-June 1964. P.56-64

Jun-Bi TuTsung-Yi LinR. Quentin BlackwellYu-Hwa Chen

008 1964 行為異常兒童團體心理治療之經驗及其應用

兒童心理衛生研究第四輯,53年12月,16-37頁

009 1964 國校團體指導原則與方法之商榷教學與學童的心理衛生,53年12月,47-57頁

010 1965 精神科作業治療臨床研究台灣醫學會雜誌,54年3月,第64卷第3號,159-163頁 朱桓銘、鄭淑榮

011 1966 國校團體指導之推展國校教師如何輔導班級兒童 , 5 5年 6月,68-78頁

012 1966 談國校課外活動—對反社會行為問題兒童心理施以團體輔導之經驗

心理衛生通訊,55年12月,第十一卷,13-15頁

013 1967 性神經症台灣醫學會第14屆地方醫學會專題討論會,56年,第3卷第7期,1-11頁

謝有福、郭芳頂王經綸、江萬媗江金培、施克敏吳詠即

014 1969 家族治療之臨床經驗心理衛生通訊,58年12月,第十四卷,25-28頁 吳就君

015 1971 Day Hospitaliz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Rehabilitation in the Community

Excerpta Medica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 No.274, 1971. P.297-301

016 1972 Experiences with Group Psychotherapy in Taiwa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G r o u p Psychotherapy, Vol.XXII, No.2, Apr 1972. P.210-227

017 1974 Group Therapy with Predel inquent Schoolchildren in Taipei

Youth, Social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Vol.111 of Mental Health Research in Asia of the Pacific, 1974. P.178-194

018 1975 團體工作的原理與實施「如何做好社區心理衛生保健」,64年7月,227-236頁

論文著作1952-2000

Page 26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66

019 1975 畏寒症五例報告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4年7月,第1卷第2期,1-6頁 張燕惠、林 憲

020 1975 A Two-year Follow-up Study of 85 Schizophrenics

The Medical Journal of Malaysia, Vol.XXX, No.1, Sept 1975. P.88-92

Ming-Tso TsunagWen-Shing Tseng

021 1976 台北市民精神疾病實態調查專案研究報告

台北市政府,台北市政府委託,65年2月,1-51頁 林 憲

022 1976 貧民精神科病人之分析:(I)路倒措置住院及貧民施醫住院病人之監護狀況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5年7月,第2卷第2期,37-44頁

林 憲、林信男吳就君、黃梅羹陳 端、葉英堃

023 1976 貧民精神科病人之分析:(II)在台北市二大精神醫療中心接受治療之病人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5年7月,第2卷第2期,45-51頁 同上

024 1977 貧民家屬對精神疾病的看法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6年7月,第3卷第2期,31-41頁 同上

025 1978 兒童團體輔導個案報告 國小輔導活動研究,67年,124-158頁 吳月華、葉莉薇

026 1978 精神科門診病人自填症狀量表之應用經驗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7年7月,第4卷第2期,47-55頁

蔡茂堂、文榮光林信男、宋維村

027 1978 康復之家及保護性工作站 實驗第一年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六十六年度研究計畫報告之二 ,67年12月,共35頁

吳就君、蘇瑞芬

028 1979 「康復之家及保護性工作站」實驗第一年研究報告

社區發展,68年3月,第6號,116-150頁

吳就君、蘇瑞芬

029 1979 中國書法在精神科職能治療中所顯示的診斷及治療性意義

台灣醫學會雜誌,68年4月,第78卷第4號,419-432頁 蘇瑞芬

030 1979 門診精神官能症患者與邊緣性精神分裂病患者之團體心理治療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8年7月,第5卷第2期,33-43頁

李明濱、黃梅羹胡海國

031 1979 精神科日間留院功能之探討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8年7月,第5卷第2期,44-51頁 鄭泰安

032 1979A Double-Blind Test on the Effect of Bromazepam in Obsessive-Compulsive Neurosis

J.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Vol.78, No.3 Mar 1979. P.267-275 Hsin-nan Lin

033 1980 毒扁豆鹼(Physostigmine)對中樞性抗膽素能症候群之療效 3症例之臨床經驗

台灣醫學會雜誌,69年7月,第79卷第7號,661-666頁

陳快樂、林信男陸汝斌

034 1980 Male Homosexua l s i n Ta iwan A Clinical Study of 35 Cases

J.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Vol.79, No.11, Nov 1980. P.1046-1056 Jung-kwang Wen

035 1980 康復之家及保護性工作站 實驗第二年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六十八年度研究計畫報告之一,69年11月,共23頁

吳就君、周清玉林秀美、黃梅羹劉偉民、簡採密蘇瑞芬

036 1981

D e r e a l i z a t i o n S y n d r o m e a n d t h e Outcome of Schizophrenia: A Repor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Pilot Study of Schizophrenia

Bri t J . Psychia t . (1981) .139, P.313-318mbuc 1

Hqi-Gwo HwaMing-Tso TsuangWen-Shing Tseng

037 1981 會談式團體心理治療過程之評估:貝氏互動過程分析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70年7月,第7卷第2期,99-107頁

蔡茂堂、陳俊鶯陳永成、劉偉民

038 1981 適應欠佳兒童的團體心理治療 如何實施輔導工作,70年,90-98頁

039 1982精神官能症與精神病之鑑別:具有「文化特殊性症候群」色彩的解離型歇斯得里症

功能性精神病 (臨床精神醫學病案討論 第一集), 71年6月,2-10頁

陳永成

040 1982憂鬱性精神官能症與精神病之差異:需要鑑別診斷的「憂鬱性精神官能症」

功能性精神病 (精神醫學病案討論 第一集), 71年6月,11-23頁

陳永成

編號 年代 研究題目 出處 合著者

Page 26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67

041 1982 以精神官能症為前驅之精神病:由強迫症狀開始的精神分裂病

功能性精神病 (臨床精神醫學病案討論 第一集), 71年6月,24-33頁

陳永成

042 1982 青春型精神分裂病:預後尚好的「青春型精神分裂病」

功能性精神病 (臨床精神醫學病案討論 第一集), 71年6月,36-44頁

陳俊鶯

043 1982 緊張型精神分裂病:類似「反應性精神病」的緊張型精神分裂病

功能性精神病 (臨床精神醫學病案討論 第一集), 71年6月,45-52頁

陳俊鶯

044 1982妄想型精神分裂病:以所謂「性精神官能症」為早期臨床表現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病

功能性精神病 (臨床精神醫學病案討論 第一集), 71年6月,53-61頁

陳俊鶯

045 1982 急性精神分裂病:如幻似夢的急性精神分裂病

功能性精神病 (臨床精神醫學病案討論 第一集), 71年6月,62-72頁

蔡茂堂

046 1982情感型精神分裂病:介於精神分裂病與情感型精神病之間的精神分裂伴情感性疾患

功能性精神病 (臨床精神醫學病案討論 第一集), 71年6月,73-81頁

蔡茂堂

047 1982 邊緣性精神分裂病:介於精神官能症與精神分裂病間之「邊緣性狀態」

功能性精神病 (臨床精神醫學病案討論 第一集), 71年6月,82-92頁

李明濱

048 1982 精神分裂病患者之家庭互動功能性精神病 (臨床精神醫學病案討論 第一集), 71年6月,93-104頁

陳喬琪

049 1982 智能不足合併精神分裂病功能性精神病 (臨床精神醫學病案討論 第一集), 71年6月,105-113頁

李明濱

050 1982 更年期鬱病:具有妄想傾向的「更年期鬱病」

功能性精神病 (臨床精神醫學病案討論 第一集), 71年6月,115-120頁

陳俊鶯

051 1982 單相型情感性精神病:反覆出現鬱期的「情感性精神病」

功能性精神病 (臨床精神醫學病案討論 第一集), 71年6月,121-130頁

陳俊鶯

052 1982 雙相型情感性精神病:躁期及鬱期交互出現的「情感性精神病」

功能性精神病 (臨床精神醫學病案討論 第一集), 71年6月,131-138頁

陳俊鶯

053 1982 不屬於老年期精神病之晚發性躁鬱病:晚發性躁鬱病及鋰鹽中毒之治療

功能性精神病 (臨床精神醫學病案討論 第一集), 71年6月,139-148頁

陳永成

054 1982 呈現躁狀態之器質性精神病:神經性梅毒引起之器質性精神病

功能性精神病 (臨床精神醫學病案討論 第一集), 71年6月,149-162頁

陳永成

055 1982 妄想狀態:疑神疑鬼的妄想狀態功能性精神病 (臨床精神醫學病案討論 第一集), 71年6月,164-174頁

蔡茂堂

056 1982 具有妄想傾向之癲癇性精神病:顛癇性精神病及人格變化

功能性精神病 (臨床精神醫學病案討論 第一集), 71年6月,175-183頁

陳俊鶯

057 1982 精神病性憂鬱病:散播性紅斑性狼瘡續發精神病性憂鬱反應

功能性精神病 (臨床精神醫學病案討論 第一集), 71年6月,186-197頁

陳俊鶯

058 1982類似反應性與興奮狀態之器質性精神病:何杰氏病治療中發生的器質性精神病

功能性精神病(臨床精神醫學病案討論 第一集), 71年6月,198-205頁

陳俊鶯

編號 年代 研究題目 出處 合著者

Page 26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68

059 1982 Lorazepam與Chlordiazepoxide之雙秘交叉研究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71年7月,第8卷第2期,19-26頁

蔡茂堂、陳快樂陳記得、簡秀英

060 1983 心理演劇技巧之實例由演劇到領悟:心理演劇方法之實際應用,72年12月,27-53頁

王興耀、黃梅羹柯少華

061 1983 演劇心理治療於中國社會文化之應用由演劇到領悟:心理演劇方法之實際應用,72年12月,73-80頁

062 1984 Group Therapy with Chinese School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 of Group Psychotherapy Vol.34, No.3, 1984

063 1984 台北地區兩所公立老人院居民有關性別與籍貫問題之精神疾盛行率研究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專刊第1號,73年7月,3-21頁

林信男、李明濱林 憲

064 1984 魏氏成人智力測驗及班達完形測驗運用於老人院居民的探討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專刊第1號,73年7月,22-36頁

王若蘭、郭復吟林 憲、柯永河吳英璋、李明濱林信男

065 1984 臺北地區兩所公立老人院居民精神疾病罹患頻度及心理衛生狀況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報告(NSC711-0605-B002-06),共67頁,附表55頁共75表

林信男、李明濱林 憲、王興耀陳榮基、陳瑞三柯永河

066 1984 老化及癡呆之腦電圖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科,專刊,第1號,73年7月,37-46頁

王興耀、陳榮基林信男、李明濱

067 1984 老人院居民精神疾病盛行率及兩年自然病程之研究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科,專刊,第1號,73年7月,47-64頁

林信男、李明濱林 憲

068 1985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Mental Disorders among Inhabitants in Two Public for the Aged in the Taipei Area

Proceed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April 26-28, 1985, P.217-239

Hsin-nan Lin,Ming-been Lee,Hsien Rin

069 1985 精神疾病診斷歷程之回顧及展望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慶祝四十週年校慶演講論文集,74年11月,263-279頁

070 1986 慢性精神病患可予治療之再評估以及可行積極復健方案之探討--初步報告

臺灣省衛生醫療機構醫師醫學研究報告彙刊,75年6月,334-342頁

071 1987 團體心理治療三十年經驗中華心理衛生學刊,76年4月,第3卷第1期,9-13頁

072 1987 從現代精神醫學看精神分裂病之預後台灣地區慢性精神病患復健研討會 ,76年5月,54-64頁

073 1987 台灣地區精神病患復健和社區居留工作之桃園模式

台灣地區慢性精神病患復健研討會 ,76年5月,162-172頁

074 1987 學會團體之發展中華精神醫學,7 6年6月,第1卷第2期,79-80頁

075 1987 慢性精神病患可予治療之再評估以及可行積極復健方案之探討--第一年報告

臺灣省衛生醫療機構醫師醫學研究報告彙刊,76年6月,359-371頁

076 1987 慢性精神病人復健潛能與工作適應的關係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76年6月,第3卷第2期,17-25頁 褚增輝

077 1987 史迺德首級症狀與精神分裂病之診斷中華精神醫學,7 6年6月,第1卷第2期,92-102頁 陳快樂、胡海國

078 1987 心理演劇在台灣 「心理演劇工作坊」,第15-17頁

079 1987 私立精神醫療院所之輔導七十七年度台灣地區精神醫療網工作研討會彙編,76年12月,51-56頁

080 1988 復健工作訓練對慢性住院精神病患的治療效果再評估--第三年研究計劃

醫學與公共衛生研究報告彙刊,77年6月,481-494頁

081 198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schizophrenia d iagnosed by ICD-9 and DSM-III : Course, family history, and stability of diagnosis.

Acta Psychiatr, Scand. 1988: 77: 87-97.

H.G. HwuJ.S. StraussK.L. TanM.T. TsuangW.S. Tseng

編號 年代 研究題目 出處 合著者

Page 26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69

082 1988 精神分裂病國際間比較研究—臺北調查樣本之第廿年追蹤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報告(NSC77-0301-H-002-13),共33頁,附表6頁

胡海國、吳懷文陳國良

083 1988 「如何輔導私立精神醫療院所改善醫療服務品質」評論

七十八年度台灣地區精神醫療網工作研討會彙編,77年12月,41-45頁

084 1988 都市中社區療養院精神官能症患者之團體心理治療

行政院衛生署資助研究計畫報告,18頁 張達人、林惠珠溫惠英、謝淑貞

085 1989 臺灣現代精神分裂病研究中華精神醫學,7 8年6月,第3卷第2期,64-72頁

086 1989 精神分裂病國際間比較研究—臺北調查樣本之第廿年追蹤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報告(NSC78-0301-H-002-33),共36頁

胡海國、吳懷文陳國良

087 1989 精神分裂病國際間嚮導研究—臺北調查樣本之第廿年追蹤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報告(NSC78-0301-H-200-35),共15頁

胡海國

088 1989 婚姻與心理衛生護理心理衛生學第二章「人生活於家庭中」第一節,健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78年,55-64頁

089 1989 夫婦生活面面觀護理心理衛生學第二章「人生活於家庭中」第二節,健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78年,65-73頁

090 1989 家庭與心理衛生護理心理衛生學第二章「人生活於家庭中」第三節,健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78年,74-82頁

091 1989 家庭生活週期護理心理衛生學第二章「人生活於家庭中」第四節,健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78年,83-91頁

092 1989 更年期與老年期的家庭生活護理心理衛生學第二章「人生活於家庭中」第五節,健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78年,92-101頁

093 1989 Current Research on Schizophenia in Taiwan

Psychiatric Research in Asian Countries, 1989, P.69-82

094 1989

Effects of social change on mental disorders in Taiwan: Observations based on a 15-year follow-up survey of general populations in three communities

Acta Psychiatr Scand 79: 11-33.

T.Y. LinH.M. ChuH.RinC.C. HsuE.K. Yeh

095 1989 復健訓練對慢性精神病患的療效中華精神醫學,78年12月,第3卷第4期,205-218頁

褚增輝、吳麗萊魏芳婉

096 1989 飲酒問題之描述性研究:在一個山地鄉嘗試

中華精神醫學,78年12月,第3卷第4期,219-232頁 胡海國、葉玲玲

097 1989 A d e s c r i p t i v e c l i n i c a l s t u d y o n alcoholism.

Chinese Psychiatry, 3(Suppl 1): 16-22, 1989. H.G. Hwu

098 1989

M e t h o d o l o g i c a l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Group Psychotherapy with Chinese Schoolchildren in Treatment of Their Adjustment Problems

Chinese Psychiatry, 3(Suppl 1):200-213, 1989. L.W. Yeh

099 1990 結構式家族治療個案報告中華精神醫學,7 9年3月,第4卷第1期,63-72頁

高淑芬、張達人王靜怡

100 1990 綜合醫院精神科急診功能的評估中華精神醫學,7 9年9月,第4卷第3期,169-181頁 高淑芬、黃梅羹

101 1990 桃園地區出院精神分裂病患實施短期團體心理治療可行性之探討

行政院衛生署資助研究計畫報告,共19頁

張達人、謝美惠謝淑貞

編號 年代 研究題目 出處 合著者

Page 27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70

102 1991 建教合作形態之演變中華精神醫學,80年,第5卷第3期,121-122頁

103 1991 Alcoholism: An emerging mental health problem in Taiwan Chin J. Ment Health, 5:1-9. E.K. Yeh

H.G. Hwu

104 1991精神分裂症年輕男性病患與母親參予「家庭壓力調適」團體治療效果之評估:初步報告

中華精神醫學,80年,第5卷第3期,138-150頁

蕭淑貞、黃珮玲周照芳、李明濱

105 1991 精神分裂病住院患者家屬外顯情緒與患者預後關係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報告(NSC80-0301-H002-42),共42頁 李明濱

106 1991 精神分裂病病患家屬情緒表露與患者病情惡化相關性之繼續性探討

省立桃園療養院年刊,80年,120-129頁

丁志菡、林惠珠柯少華、魏芳婉

107 1992 臺灣精神醫學界的社會心理治療之回顧及展望

中華精神醫學,8 1年3月,第6卷第1期,31-46頁

108 1992A typology of alcoholism in Taiwan aborigines: A study on evolving process of community cases

Psychopathology 1992; 25: 311-318 H.G. HwuL.L. Yeh

109 1992 精神分裂病住院患者家屬外顯情緒與患者預後關係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報告(NSC81-0301-H002-520),共22頁

李明濱

110 1992 台灣北部地區精神分裂病住院患者家屬外顯情緒之研究

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科 /省立桃園療養院,於家庭與心理衛生國際研討會發表

李明濱

111 1993 日間留院精神分裂病患主題導向之人際互動團體心理治療

職能治療學會雜誌,82年,第11卷,51-62頁

江麗珍、彭素玲蔡尚穎、袁樂民

112 1993 山胞飲酒問題之預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報告(DOH83-TD-091),共127頁

胡海國、王榮德張 玨、林雪姿宋維村、許木柱張素凰

113 1993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s t o r y t e l l i n g a n d puppet-playing in group therapy with schoolchildren in Taiwan

In Psycho therapy fo r the Chinese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3, P.107-119

114 1993 Applic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n psychiatric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Psycho therapy fo r the Chinese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3, P.121-133

M.T. HwangR.V. Su

115 1993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psychodramatic treatments in comparison with interview g roup p sycho the r apy fo r Ch ine se psychiatric patients

In Psycho therapy fo r the Chinese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3, P.135-143

H.J. ChangM.G. Huang

116 1993Structured family interviews arranged for psychiatric cases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In Psycho therapy fo r the Chinese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3, P.145-156

S.F. Gau

117 1994 團體動力之原理與應用社區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講座專集 ,83年3月,14-20

118 1995 Negative symptoms at discharge and outcome in schizophrenia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5, 166, P.61-67.

H.G. HwuH. TanL.L. Yeh

119 1995 酒癮精神病理問卷表的建立:評分者間信度與程序效度研究

中華精神醫學,8 4年6月,第9卷第2期,第111-121頁

林令世、胡海國宋維村、葉玲玲張 玨、張素凰林雪姿、王榮德許木柱

120 1995 國中心理演劇團體輔導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報告(DOH84-TD-038)「山胞飲酒問題之預防」報告,1995年6月,共107頁

胡海國、謝貞莉

編號 年代 研究題目 出處 合著者

Page 27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71

121 1996 華人團體心理治療的經驗華人的心理與治療(曾文星主編),1996年6月,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第567-599頁

高淑芬、張宏俊

122 1996 家族治療之回顧台大醫院精神部五十年紀要(1946年∼1996年)「五十載浮沈」,1996年12月,台大醫院精神部,第270-275頁

黃梅羹

123 1996 演劇心理治療的發展台大醫院精神部五十年紀要(1946年∼1996年)「五十載浮沈」,1996年12月,台大醫院精神部,第276-284頁

黃曼聰

124 1997 原住民飲酒問題之預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報告(DOH85-TD-109),1996年6月,共136頁

胡海國、王榮德張 玨、黃梅羹宋維村、許木柱張素凰

125 1998 Structured family therapeutic interviews for Chinese psychiatric cases

The Family and Family Therapy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Edited by Gielen, UP. and Comunian AL. Edizioni Lint Trieste, Italy, 1998. P.186-201

Shur-Fen Gau

126 1998 精神醫療機構演劇心理治療團隊成員對其療效認知之調查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87年6月,第四卷第二期,3-20頁 褚增輝、吳就君

127 1999 國中學生心理演劇團體輔導之經驗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88年6月,第五卷第二期,16-24頁

陳靜美、謝貞莉張莉英

128 1999 團體及家屬處遇方法《實用精神醫學》(李明濱主編),1999年8月,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出版,第271-282頁。

129 1999 精神科急性住院病患團體心理治療的療效因素

台灣精神醫學,88年9月,第13卷第3期,第15-23頁 張宏俊、黃梅羹

130 2000 團體及家屬處遇方法《實用精神醫學》(李明濱主編),2000年7月,第二版,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出版,第271-282頁。

編號 年代 研究題目 出處 合著者

編號 年代 研究題目 出處 合著者

001 1947 根據家族法之精神醫學的負荷統計(第一報)

台灣醫學會第40屆總會演講目錄,36年,6頁

林宗義、林慶修黃國華

002 1949 山地同胞之精神醫學的研究台灣醫學會第42屆總會演講目錄,38年,2頁

林宗義、林慶修黃國華、陳錦清葉英堃、林鴻德林 憲

003 1950Psychiatric Studies on Lobotomized Cases.—Lobotomy 施行例之精神醫學考察

台灣醫學會第43屆總會演講目錄,39年,5頁

林宗義、林慶修黃國華、陳錦清葉英堃、林鴻德林 憲、李茂松洪祖培

004 1950 山地同胞之精神醫學的研究(第三報) 台灣醫學會第44屆總會演講目錄,39年,5頁

林宗義、林慶修黃國華、陳錦清葉英堃、林鴻德林 憲、李茂松洪祖培

005 1951Psychiatric Studies on Lobotomized Cases.—Lobotomy 施行例之精神醫學考察(續報)

台灣醫學會第45屆總會演講目錄,40年,8-9頁

林宗義、黃國華陳錦清、葉英堃林 憲、林鴻德李茂松、洪祖培

學術摘要1947-2001

Page 27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72

006 1952 Amytal Interview(第一報) 台灣醫學會第46屆總會演講目錄,41年,17頁

林宗義、黃國華李茂松、洪祖培

007 1953 高山族四種族之精神疾病罹病頻度與病態的特徵

台灣醫學會第47屆總會演講目錄,42年,8頁 林宗義、林 憲

008 1957 集體心理療法於精神醫院之應用 台灣醫誌,46年,第56卷,578-579頁 曹啟華、林雄卿鄭文光

009 1957 精神疾患患者於病房內所處位置之意義

台灣醫誌,46年,第56卷,579-580頁

010 1957實驗病房內精神疾患患者治療效果之研究—第一報:住院患者之探討及適合病人活動之病室佈置

台灣醫誌,46年,第56卷,580-581頁 林雄卿、洪耀德

011 1958 恢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集團心理治療

台灣醫誌,47年,第57卷,891-892頁 莊明哲

012 1958 住在精神醫院狂躁病房患者之集團心理治療之經驗

台灣醫誌,47年,第57卷,892-893頁

013 1958 慢性精神分裂症男女之混合集團心理治療

台灣醫誌,47年,第57卷,893頁 黃國華、黃國忠

014 1959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之社會文化背景—四個台灣籍病例之觀察

台灣醫誌,48年,第58卷,710頁 葉英堃、林 憲莊明哲

015 1959 精神科病房自由參加方式之集團心理治療

台灣醫誌,48年,第58卷,711頁 朱桓銘

016 1959 慢性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之集團心理治療

台灣醫誌,48年,第58卷,711-712頁

017 1960 民國43~44年與民國47~48年台大醫院精神科住院患者住院期間之比較研究

台灣醫誌,49年,第59卷,1431頁 莊明哲

018 1960 固定性團體討論方法對國民學校教師心理衛生諮詢之經驗

台灣醫誌,49年,第59卷,1432-1433頁

葉英堃

019 1960 中國書法對精神病患者作業治療的價值

台灣醫誌,49年,第59卷,1433頁 朱桓銘、鄭淑榮鄭美惠

020 1960 於精神科病房由患者任主席之集團治療會談方法之探討

台灣醫誌,49年,第59卷,1433-1434頁

朱桓銘、簡錦標

021 1961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作業治療出席率之檢討

台灣醫誌,50年,第60卷,1179頁 朱桓銘、鄭淑榮鄭美惠

022 1961 精神科病房會談集團心理治療與作業治療患者出席率之比較研究

台灣醫誌,50年,第60卷,1179-1180頁

朱桓銘

023 1962 於精神科病房講解方式之集團心理治療的應用經驗

台灣醫誌,51年,第61卷,1308-1309頁

鄭淑榮、鄭美惠

024 1962 最近精神科病房身體治療之趨向 台灣醫誌,51年,第61卷,1309頁 莊明哲、朱桓銘簡錦標

025 1963 精神科病房家屬陪病情形之探討 台灣醫誌,52年,第62卷 曾炆煋、林宗義

026 1964 行為異常國校兒童之團體心理治療一年間經驗

台灣醫誌,53年,第63卷,575-576頁 魏如琳、楊思根

027 1965 台大醫院最近一年間神經精神科照會之初步報告

台灣醫誌,54年,第64卷,786頁 徐 靜、曾炆煋

028 1965 本省精神醫院治療設施之現況 台灣醫誌,54年,第64卷,786頁 葉英堃

029 1966 台大醫院精神科日間醫院治療之探討—第一報:沿革與治療活動

台灣醫誌,55年,第65卷,659頁 鄭淑榮、周美蓉詹欽賜、王秀馨

030 1966 台大醫院精神科日間醫院治療之探討—第二報:患者性質及治療過程

台灣醫誌,55年,第65卷,659-660頁 鄒寶玉、江宇治吳就君、朱桓銘

031 1967台大醫院精神科日間留院治療之進展—第一報:日間留院治療病人之臨床徵象

台灣醫誌,56年,第66卷,654-655頁 蔡錫錦、鄭信雄

編號 年代 研究題目 出處 合著者

Page 27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73

032 1967 台北市內六個精神醫院住院患者之概況

台灣醫誌,56年,第66卷,655-656頁莊明哲、朱桓銘江美玲、陳富美余芙紗

033 1968 台大醫院精神科出院患者之追蹤研究 台灣醫誌,57年,第67卷,561-562頁

吳就君、詹欽賜王秀馨、江宇治林秀美、朱曼蒂林阿貴

034 1969 台大醫院精神科康復俱樂部之設立 台灣醫誌,58年,第68卷,653頁林秀美、吳就君詹欽賜、江宇治魏白蓮

035 1970 國際精神分裂病調查研究初步報告 台灣醫誌,59年,第69卷,638頁莊明哲、曾炆煋江美玲、陳富美余芙紗

036 1971 國際間精神分裂病調查追蹤研究之初步報告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五屆第二次年會暨民國六十年度學術演講總會節目,60年11月,2頁

莊明哲、曾炆煋楊思根、江美玲陳富美、楊素端張欣珠

037 1971 日間醫院治療中實施之家族診斷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五屆第二次年會暨民國六十年度學術演講總會節目,60年11月,9頁

吳就君、陳安泰宋成銘

038 1972 團體心理治療中共同治療法的應用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六屆第一次年會暨民國六十一年度學術演講總會節目,61年11月,8頁

施茂雄、吳就君

039 1973 A Two Year fol low-up s tudy of 85 schizophrenics

T h e S e c o n d R e g i o n a l S e m i n a r o n Psycho t rop ic Med ica t ion in Kua la Lumpur, April 23-28, 1973, pp.18-19

040 1973 精神科病房內設立治療性社區之嘗試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六屆第二次年會暨民國六十二年度學術演講總會節目,62年11月,3頁

林克明、林信男王秀馨

041 1975 散播性紅斑性狼瘡病之精神症狀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4年1月,第一卷第一期,14頁 張燕惠

042 1975 病案報告:SPA-L 依藥性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4年1月,第一卷第一期,15-16頁 鄭泰安、林信男

043 1975 夫婦心理治療之經驗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4年1月,第一卷第一期,19-20頁

吳就君、黃梅羹胡海國

044 1975 鋰鹽療法之非典型應用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4年1月,第一卷第一期,21頁 林信男、馬從軍

045 1976 精神科日間留院患者早期出院問題之探討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5年1月,第二卷第一期,7-8頁 鄭泰安、吳就君

046 1976 演劇心理治療在精神科日間留院治療之應用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5年1月,第二卷第一期,9-10頁

文榮光、陳快樂徐小嬌、簡彩密林秀美

047 1976 伴有現實感喪失或強迫性症狀的精神分裂病之臨床研究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5年1月,第二卷第一期,11-12頁 胡海國、林梨貞

048 1977 137名精神疾病患者的七年追縱研究之初步報告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6年1月,第三卷第一期,7-8頁 胡海國

049 1977 Cross-National Clues to Schizophrenic Etiology

A b s t r a c t s . V I Wo r l d C o n g r e s s o f Psychiatry,August28-September3,1977,p32

John S. Strauss

050 1997 G r o u p t h e r a p y w i t h m a l a d j u s t e d schoolchildren

A b s t r a c t s . V I Wo r l d C o n g r e s s o f Psychiatry,August28-September3,1977,p185

051 1978 精神科門診患者自填症狀量表之初步報告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7年1月,第四卷第一期,21-22頁

蔡茂堂、文榮光林信男、宋維村

編號 年代 研究題目 出處 合著者

Page 27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74

052 1978 中國書法於精神科職能治療之應用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7年1月,第四卷第一期,27-28頁

林秀美、簡彩密蘇瑞芬

053 1979 精神分裂病七年追縱研究之初步報告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8年1月,第五卷第一期,15-16頁 陳快樂

054 1979 精神科患者自填台大症狀量表之發展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8年1月,第五卷第一期,19頁

蔡茂堂、林信男文榮光、宋維村

055 1979 Rohypnol 對精神科門診患者失眠治療之臨床報告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8年1月,第五卷第一期,25-26頁 李明濱、林信男

056 1980 Evaluation of group psychotherapy in Taiwan

T h e S e c o n d P a c i f i c C o n g r e s s o f Psychiatry in Manila, Philippines. P81-82

057 1980 同性戀之臨床個案報告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9年1月,第六卷第一期,2頁 文榮光

058 1980 國中、高中、大學各級學生自填台大症狀量表之分析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9年1月,第六卷第一期,4頁 蔡茂堂

059 1980 「精神疾病復健之模式」討論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9年1月,第六卷第一期,25-28頁

060 1981 台大醫院精神科初診病患之分析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70年1月,第七卷第一期,2頁 簡秀英、蔡茂堂

061 1981 門診精神分裂病患團體治療的互動過程分析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70年1月,第七卷第一期,12頁

吳英璋、李文瑄郭照美、康淑美趙淑員、陳美俐林民裕、陳朝灶

062 1981 互動過程分析於精神科門診患者團體治療之應用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70年1月,第七卷第一期,12-13頁

蔡茂堂、陳俊鶯陳永成、劉偉民

063 1981 二十年來演講總會題目分析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70年7月,第七卷第二期,46-48頁 陳榮基

064 1982 台北IPSS個案七年後之診斷再評估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71年1月,第八卷第一期,32-33頁 陳快樂、胡海國

065 1982 精神分裂病患者之十二年追蹤調查之初步報告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71年1月,第八卷第一期,34頁 陳俊鶯、黃梅羹

066 1982 精神科住院患者團體心理治療有效因素之探討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71年1月,第八卷第一期,43-44頁

王興耀、李明濱黃梅羹

067 1982 Lorazepam與chlordiazepoxide之雙秘交換研究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71年1月,第八卷第一期,44-45頁

簡秀英、蔡茂堂陳快樂、陳記得

068 1982 Teaching of Psychiatry for Medical Students in Taiwa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 t Scient i f ic Meeting of The Pacific Rim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April 1982. P.44-46

Hsin-Nan Lin

069 1983 兩所老人院居民之身體檢驗結果之分析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72年1月,第九卷第一期,51頁

王興耀、林信男李明濱、林 憲陳瑞三、陳榮基

070 1983 養老設施中心理衛生問題之探討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72年1月,第九卷第一期,93-95頁

071 1983 IPSS精神病患者之現實感喪失、首層症狀與七年追蹤的預後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72年7月,第九卷第二期,178-179頁 胡海國、陳快樂

072 1983 老年人之癡呆、妄想及憂鬱症狀之研究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72年1月,第九卷第二期,179-180頁 林信男、李明濱

073 1984 魏氏成人智力測驗及班達定形測驗運用於老人院居民的探討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73年1月,第十卷第一期,51頁

王若蘭、郭復吟林信男、李明濱林 憲、吳英璋柯永河

編號 年代 研究題目 出處 合著者

Page 27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75

074 1984 Opening Remarks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Scientific Meeting of The Pacific Rim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May 15, 1984. P.9-11

075 1984 長谷川癡呆診查表在兩所公立老人院居民心理衛生調查之應用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十二屆第一次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會議議程及論文摘要,73年11月,24-25頁

何珠金、白惠芳林信男、王雪芳李明濱、林 憲

076 1985 我國社會文化中家庭治療之展望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在台復會三十週年——「青年問題與心理衛生」學術研討會,74年4月,51-53頁

黃梅羹

077 1985 「台灣地區精神病患者之社會文化特徵及療養結果研究」評論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74年5月,第二卷第一期,134-135頁

078 1985 台北地區兩所公立老人院居民心理衛生狀況之探討

中華民國老人醫學會第二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暨學術演講會大會會刊,74年6月,12頁

林信男、李明濱林 憲

079 1985 呈現身體化症狀的精神官能症患者之團體心理治療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十二屆第二次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會議議程及論文摘要,74年11月,31頁

楊世賢、黃梅羹

080 1985 慢性精神病住院病患可治療性之評估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十二屆第二次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會議議程及論文摘要,74年11月,60頁

劉偉民、魏芳婉吳麗萊、丁志菡林淑梨、褚增輝

081 1985 精神疾病診斷歷程之回顧及展望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慶祝四十週年校慶學術演講會論文摘要及節目,74年11月,73-75頁

082 1986 台灣地區精神療養院之發展---歷史的回顧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75年7月,第十二卷第二期,150-152頁

083 1986 精神科門診病患與其家屬的精神疾病防治衛生教育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十三屆第一次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會議議程及論文摘要,75年11月,28-29頁

魏芳婉、廖金枝柯少華、丘彥南

084 1986 慢性精神病住院患者復健可行性之評估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十三屆第一次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會議議程及論文摘要,75年11月,30-31頁

褚增輝、劉良湧吳麗萊、魏芳婉

085 1986 出院精神分裂病患之繼續性社區治療實驗研究—初報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十三屆第一次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會議議程及論文摘要,75年11月,41頁

陳快樂、張達人胡海國

086 1986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草擬的「心理衛生法」草案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五十週年年會「心理衛生與精神醫療」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75年12月,27-29頁

087 1986 團體心理治療三十年經驗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五十週年年會「心理衛生與精神醫療」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75年12月,49-51頁

088 1987 慢性精神病住院患者復健工作訓練計劃之再評估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十三屆第二次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76年11月,20-21頁

褚增輝、吳麗萊魏芳婉

089 1987 出院精神分裂病病患之繼續性社區治療實驗研究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十三屆第二次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76年11月,22-23頁

陳快樂、胡海國

090 1987 酒精性幻覺症— 三病例報告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十三屆第二次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76年11月,31-32頁

張冰茹、陳快樂林信男

091 1987 精神科日間留院患者之團體心理治療分層方式的探討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十三屆第二次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76年11月,39-40頁

張學岑、李宇宙吳婉玲、胡宜倩林雪姿

編號 年代 研究題目 出處 合著者

Page 27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76

092 1987C h a n g e s i n M a l a d j u s t e d C h i n e s e Schoolchildren during Contemporary Group Psychotherapy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roup Psychotherapy 1st Pacific Rim Regional Congress,October 1987. P.80-81

093 1988 精神科日間留院病患對分層團體心理治療反應之探討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第十四屆第一次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77年11月,21-22頁

張宏俊、吳婉玲李宇宙、柯毅文林雪姿

094 1988精神科積極治療病房出院病患之臨床特徵—省立桃園療養院病歷電腦化之起步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第十四屆第一次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77年11月,29頁

鄭若瑟、鄭泰安林信男

095 1988 「如何輔導私立精神醫療院所改善醫療服務品質」評論

七十八年度台灣地區精神醫療網工作研討會彙編,77年12月,41-45頁

096 1989 「廣泛性焦慮症患者短期團體心理治療之效果研究」評論

七十七年度行政院衛生暑精神醫療保健研究報告摘要,78年6月,118-120頁

097 1989慢性精神分裂病住院患者於除機構化過程中所評估的復健功能分類標準之探討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第十四屆第二次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78年11月,20-21頁

褚增輝

098 1989 社區療養院精神官能症患者之團體心理治療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第十四屆第二次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78年11月,24-25頁

張達人、林惠珠謝淑貞、溫惠英

099 1989 綜合醫院精神科急診照會功能的評估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第十四屆第二次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78年11月,33-34頁

高淑芬、黃梅羹

100 1989S o m e f e a t u r e s 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processes during group psychotherapy in Chinese culture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Group Psychotherapy in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p34-35

101 1990 F2:精神分裂症,準備分裂症與妄想性疾病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七十九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及論文摘要,79年11月,20-21頁

陳永成

102 1990 精神科日間留院低層次患者之結構式團體心理治療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七十九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及論文摘要,79年11月,44-45頁

張宏俊、吳婉玲黃珮玲、黃瑞媛

103 1990 結構式夫婦團體心理治療案例報告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七十九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及論文摘要,79年11月,45頁

王浩威、胡宜倩

104 1990 桃園地區出院精神分裂病患實施短期團體心理治療可行性探討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七十九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及論文摘要,79年11月,46頁

謝淑貞、張達人謝美惠

105 1990 門診邊緣性人格違常患者之團體心理治療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七十九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及論文摘要,79年11月,46-47頁

陳尚義、曾美智張學岑、周勵志

106 1990「核心醫院工作座談——台灣地區精神醫療網第一期五年之成敗」綜合討論

八十年度台灣地區精神醫療網工作研討會彙編,79年11月,108-110頁

107 1991Arrangement of a series of structured conjoint family therepeuticinterviews in Chinese culture

The Second Pac i f i c R im Reg iona l Congres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roup Psychotherapy in Melbourne, Australia. January11-14, 1991.

108 1991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oup psychotherapy in Taiwan

The Second Pac i f i c R im Reg iona l Congres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roup Psychotherapy in Melbourne, Australia. January11-14, 1991.

109 1991 「社區團體心理治療研討會」總評論高雄地區精神疾病防治醫療網-社區團體心理治療研討會彙編,80年4月,58-64頁

編號 年代 研究題目 出處 合著者

Page 27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77

110 1991 台灣地區精神病患社區復健工作之現況-討論及結論

八十年度台灣地區精神病患社區復健工作研討會彙編,80年6月,118-119頁

111 1991 「精神衛生法之因應—精神醫療網局部網絡之建立」總評

八十一年度台灣地區精神醫療網工作研討會彙編,80年11月,73-74頁

112 1991 台灣精神醫學界的社會心理治療之回顧及展望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八十年度年會暨成立三十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議程及論文摘要,80年11月,28-29頁

113 1991 精神分裂病門診患者短期團體心理治療之經驗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八十年度年會暨成立三十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議程及論文摘要,80年11月,54-55頁

張宏俊、王浩威許淑惠、黃梅羹

114 1992 「社區團體心理治療研討會」總評論高雄地區精神疾病防治醫療網-社區團體心理治療研討會彙編,81年5月,60-61頁

115 1992 台大醫院精神科日間留院部門之團體心理治療

中華團體精神醫學會團體心理治療小組通訊,81年6月,第二卷第三期,3頁

張宏俊、林雪姿黃佩玲

116 1992 日間留院團體心理治療研究及未來發展方向專題討論之總評價

中華團體精神醫學會團體心理治療小組通訊,81年8月,第二卷第四期,9-10頁

117 1992 以日間留院病患出院前準備為目的之角色扮演及辯論活動的探討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八十一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及論文摘要,81年11月,56-57頁

林雪姿、黃曼聰陳遠璐

118 1992 適用於精神科日間留院低功能患者結構式團體治療活動之探討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八十一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及論文摘要,81年11月,57頁

黃珮玲、黃瑞媛張宏俊

119 1992 精神科積極治療病房低功能病患團體治療活動經驗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八十一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及論文摘要,81年11月,57-58頁

許淑惠、黃瑞媛余春娣、蕭淑貞

120 1992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sychodramatic treatments in Chinese culture

The X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Group Psychotherapy in Montreal, Canada. Book of Abstracts:B2.01a

121 1992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Psychodramatic Treatment in Comparison with Interview Group Psycho therapy fo r Chinese Psychiatric Patients

Psychotherapy for the Chines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November 1992. P.24

Hung-Jung ChangMei-Gum Huang

122 1992Structured family interviews arranged for psychiatric cases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Psychotherapy for the Chines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November 1992. P35

Shur-Fen Gau

123 1992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S t o r y - Te l l i n g a n d Puppet-Playing in Group Therapy with Schoolchildren in Taiwan

Psychotrerapy for the Chines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ovember 1992. P40

124 1992 Applic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n Psychiatric Occupational Therapy

Psychotrerapy for the Chines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ovember 1992. P41

Mann-Tsong HwangRa-Van Su

125 1992 台灣北部地區精神分裂病住院患者家屬外顯情緒之研究

1992年家庭與心理衛生國際研討會,81年D2

李明濱、黃梅羹柯少華、丁志函劉智學、陳小慈

126 1993 「台灣地區演劇心理治療的狀況及前瞻」研討會之總評論

中華團體精神醫學會團體心理治療小組通訊,82年6月,第三卷第三期,8-9頁

127 1993 「台灣團體心理治療之趨勢」研討會之總評論

中華團體精神醫學會團體心理治療小組通訊,82年8月,第三卷第四期,6-7頁

128 1993 飲酒問題在不同盛行率種族間之臨床比較研究:漢民族與原住民族之比較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八十二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及論文摘要,82年11月,29頁

胡海國、林喬祥葉英堃

編號 年代 研究題目 出處 合著者

Page 27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78

129 1993 飲酒問題之分類研究:因素分析之探討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八十二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及論文摘要,82年11月,29-30頁

王悟師、胡海國葉玲玲

130 1993 中樞神經感染後出現之厭食症狀—一例個案報告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八十二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及論文摘要,82年11月,72頁

林進嘉、張景瑞錢本文

131 1993 Group psychotherapeutic models for psychiatric patients in Taiwan

The 3rd Pacific Rim Regional Congress, In ternat ional Associa t ion of Group Psychotherapy in Taipei, ROC. P.20

132 1994 「藥癮患者團體心理治療」研討會之總評論

中華團體精神醫學會團體心理治療小組通訊,83年4月,第四卷第二期,12-13頁

133 1994 團體心理治療性因素評估會談流程介紹與示範之總評

中華團體精神醫學會團體心理治療小組通訊,83年10月,第四卷第四期,9頁

134 1994 精神分裂病的病程:精神分裂病國際嚮導研究台北個案二十年追蹤報告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八十三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及論文摘要,83年11月,8-9頁

張景瑞、胡海國劉智學

135 1994 住院病患短期團體心理治療之治療因素初步探討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八十三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程及論文摘要,83年11月,76-77頁

劉光中、孫苾卉劉文健

136 1995S t r u c t u r a l i z a t i o n o f g r o u p psycho the rapeu t i c approaches fo r Chinese psychiatric cases

The XI I In te rna t iona l Congress o f Group Psychotherapy in Buenos Aires, Argentina. August 28

137 1995 精神科急性住院病患之團體心理治療療效因素初探

團體心理治療會報,84年3月,第一卷第一期,11-13頁

138 1995 「團體心理治療療效因素」研討會之總評論

團體心理治療會報,84年3月,第一卷第一期,20頁

139 1996 Community Needs for a Private Mental Health Center

1 9 9 6 T a i p e i M e n t a l H e a l t h Conference,Dec 1996, P108

Ching-mei ChenHuei-ya Lin

140 1997 透過傳統藝能的兒童團體輔導 中日藝術治療研討會,86年9月 陳靜美

141 1998Group synthesis through integrative approach in group psychotherapy with Chinese adolescents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Group Psychotherapy, London, Abstract p.62

142 1998 台北市士林地區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附設夜間門診之五年間經驗

一九九八世界心理衛生與輔導會議,台北論文集,4-19頁 陳靜美、李欣穎

145 1999 演劇治療在學校心理衛生工作之應用八十七學年度台灣省嘉義區中等學校心理衛生諮詢服務中心心理衛生講座,88年6月,3-9頁

143 1999Group Therapy Training Program with Psychodramatic Approaches for School Counselors

4th Pacif ic Rim Regional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roup Psychotherapy, Fuchu-City, Tokyo

Ching-mei ChenLi-ying Chang

144 2000Integration of school mental health p r o g r a m s w i t h g r o u p a p p r o a c h e s participated by teachers.

T h e 1 4 t h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g r e s s , In ternat ional Associa t ion of Group Psychotherapy, Jerusalem, Israel

Ching-mei Chen

145 2001 學校心理衛生與社區心理衛生工作的結合

心理衛生網路交流座談會,台北,28-38頁 高淑芬

編號 年代 研究題目 出處 合著者

Page 27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79

年 月 目 的 國 家 都 市1 1954. 2∼1956.10 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留學 美國(舊金山、波士頓)2 1965.11 世界心理衛生聯盟大會 泰國(曼谷)3 1966. 7 IPSS*研究計畫主持人會議 瑞士(日內瓦);丹麥(阿胡斯)4 1967. 5-6 IPSS研究計畫主持人會議 瑞士(日內瓦);英國(倫敦);美國(華府)5 1967.11 IPSS研究計畫主持人會議 瑞士(日內瓦)6 1968. 7 IPSS研究計畫主持人會議 哥倫比亞(卡利)(1969.5-6) IPSS研究計畫主持人會議 台北

7 1970.11 IPSS研究計畫主持人會議 印度(亞格拉)8 1971. 1-7 東西文化中心資深專家研究 美國(檀香山);日本 (東京)9 1971.11-12 IPSS研究計畫主持人會議 美國(華府)

第五屆世界精神醫學大會 墨西哥

10 1973. 4 精神醫學藥物治療研討會 馬來西亞(吉隆坡);新加坡

11 1977. 8-9 世界心理衛生聯盟年會第六屆世界精神醫學大會

加拿大(溫哥華);美國(舊金山、檀香山)

(1979.2) 西太平洋心理衛生研討會 台北

12 1980. 5 亞洲精神醫學會議太平洋環地區精神醫學院成立(PRCP **) 菲律賓(馬尼拉)

13 1981. 7-8 日本精神衛生研究所訪問 日本 (東京、千葉)(1982. 4) PRCP第一屆學術研討會 台北

14 1983. 7 世界心理衛生聯盟年會 美國(華府)

15 1984. 1-7 洛杉磯加州大學客座教授PRCP第二屆學術研討會

美國(洛杉磯)韓國(漢城);日本 (福岡、東京)

16 1985. 2 美國精神醫學院會議 美國 (休斯頓、達拉斯)17 1987.10 IAGP***第一屆太平洋環地區會議 日本 (東京)18 1988.12 PRCP第四屆學術研討會 香港

19 1989. 5 亞洲精神醫學研究會議 美國(舊金山)20 1989. 8 IAGP第十屆大會 荷蘭(阿姆斯特丹)21 1990.12∼1991. 1 IAGP第二屆太平洋環地區會議 澳洲(墨爾本);紐西蘭22 1991.10 PRCP第五屆學術研討會 美國(洛杉磯)23 1992. 2 美國團體心理治療學會(AGPA)年會 美國(紐約、波士頓)24 1992. 8 IAGP第十一屆大會/IAGP理事會 加拿大(蒙特利爾)

25 1993. 2 AGPA年會(榮獲Fellow身分)/IAGP理事會

美國(聖地牙歌)

26 1993. 4 PRCP第六屆學術研討會 中國大陸(上海)27 1993. 8 世界心理衛生聯盟大會 日本 (千葉)28 1993. 9 IAGP第三屆太平洋環地區會議 台北

29 1994. 2 AGPA年會/IAGP理事會 美國(華府)30 1994. 8 IAGP理事會 西班牙(桑丹德爾)31 1995. 2 AGPA年會/IAGP理事會 美國(亞特蘭大、休士頓)32 1995. 8 IAGP第十二屆大會/IAGP理事會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國際會議記錄

Page 28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80

備註:1.()表示在台灣舉行的國際會議2. *International Pilot Study of Schizophrenia(IPSS)

**Pacific Rim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PRCP)***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roup Psychotherapy(IAGP)****American Group Psychotherapy Association(AGPA)*****Pacific Rim Regional Congress(PRRC)

33 1995.10 PRCP第七屆學術研討會 日本(福岡)34 1996. 2 AGPA年會/IAGP理事會 美國(舊金山)35 1996. 8 歐洲團體分析研討會/IAGP理事會 丹麥(哥本哈根)36 1997. 2 AGPA年會/IAGP理事會 美國

37 1997. 8 IAGP理事會 義大利(波隆那)38 1998. 8 IAGP第十三屆大會/IAGP理事會 英國(倫敦)39 (1998.10) 世界心理衛生與輔導會議 台北 40 (1999.3) 第八屆國際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研討會 台北

41 1999.9 IAGP第四屆太平洋環地區會議 日本(東京)42 1999.10 PRCP第九屆學術研討會 韓國(漢城)43 2000.8 IAGP第十四屆大會 以色列(耶路撒冷)

44 2003.8 IAGP第十五屆大會 土耳其(伊斯坦堡)

45 (2005.9) 第七屆PRRC, IAGP 台北

46 2006.8 IAGP第十六屆大會 巴西(聖保羅)

47 (2006.10) PRCP第十二屆學術研討會 台北 48 2008.10 第八屆PRRC, IAGP 日本(島根縣松江市)

49 2009.3 第三屆海峽兩岸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議 大陸(海南島三亞市)

50 2009.8 IAGP第十七屆大會 義大利(羅馬)

年 月 目 的 國 家 都 市

Page 28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81

次數 時間 頒獎單位 獎項內容

1 1985/11 教育部 社會教育獎

2 1987/1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優等研究獎

3 1995/3 行政院衛生署 壹等衛生獎

4 1999/11 台北市醫師公會 杏林傑出獎

5 2001/1/18 總統頒獎 國家公益獎

6 2001/12/24 市長頒獎 傑出市民獎

7 2006/11 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聯合年會 終身成就獎

8 2007/6 國際獅子會 臺灣貢獻獎

9 2010 台灣心理治療學會 名譽會員

10 2011/6/24 台灣心理劇學會 榮譽訓練師

受獎記錄

日 期 內 容(紀念) 贈 送 者

1958.8 良醫良友(顧問惜別留念)省立錫口療養院院長洪耀德暨全體同仁

1970.12.25 博學多能(顧問惠存) 台中救濟院附設靜和醫院

1976.1 台大豫科創立卅五週年紀念 台灣蘭香會

1977.6 園地彩彩 心醉 展翅著新鮮森森迷境 魯莽 嗥鳴浩瀚 (感念) 胡海國

1978.11 攝影比賽彩色組 銀像獎 台北市醫師公會

1979.9.28* 連續從事教學工作屆滿廿年特依各級學校資深優良教師獎勵辦法之規定頒給文藝獎章壹枚 此證 教育部部長朱匯森

1979.9.28 任教二十年 教師節紀念 教育部部長朱匯森

1980.5.14*In due recognition of his achievements, contribu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he field of psychiatry and to attest to his official election by the college as a Funding Fellow

The Pacific Rim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1982*

Inclusion in which is limited to those individuals who have demonstrate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their own fields of endeavor and who have, thereby,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better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Marquis Who’s Who Publications BoardWho’s Who in the World Fifth Edition 1980/1981Sixth Edition 1982/1983

1984 Award in due recognition of his dedicated services as President 1982-84 The Pacific Rim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1985.4.15 四十年桃李春風將竟 八十里江湖迷塵未老 台大醫院精神科全體

1985.6.16 感謝發表有關「老人精神醫學」專題討論之論文 中華民國老年醫學會 理事長許成仁

1985.11.10* 行醫逾二十五年服務社會造福人群卓著績效特於七十四年醫師節頒給獎狀以資鼓勵

桃園縣醫師公會理事長楊明盛

1985.11.12* 熱心社會教育績效卓著茲頒發第二五二號社會教育獎章壹座 此證 教育部部長李煥

獎章、獎狀及匾額目錄

Page 28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82

1986.2.15* 連續任職滿貳拾年著有勞績,依獎章條例之規定, 特頒給貳等服務獎章 此證 行政院院長俞國華

1986.12.27

榮任本會在台復會第七任理事長,領導全體會員推展會務,不遺餘力,對我國心理衛生工作之增進,貢獻卓著,人所共欽,際此本會成立五十週年紀念盛會,謹代表全體會員,敬致無上謝忱。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 理事長楊國樞

1987.7.31 功績永懷(卸任省立桃園療養院院長時)台灣省政府衛生處處長林朝京暨全體員工

1987.7.31 薰香醇風流傳著 和睦勤勞的院庭燦爛啊!! 桃療朝曦 感謝您!! 血汗耕耘 省立桃園療養院全體醫師

1987.8.1 功在桃療 台灣省立桃園療養院全體員工

1987.11.11 造福人群(行醫四十年紀念) 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吳坤光

1987.11.12* 執行醫療業務四十年以上 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特於本年第四十屆醫師節頒給獎狀以資鼓勵

台北市政府市長許水德

1989.4.15仙人掌愛你,就如整個沙漠愛一株仙人掌⋯⋯集所有的水份於一點,而貫注所有的熱與光(覃子豪詩)

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

1989.8.19* 連續任職滿參拾年著有勞績,依獎章條例之規定,特頒給一等服務獎章 此證 行政院院長李煥

1990.9.28 連續服務三十年貢獻良多 謹致謝忱 國立台灣大學校長孫震

1991.2 善籌良謨(協助本署完成精神衛生立法留念) 行政院衛生署署長張博雅

1991.11.9榮任本會第四、八、九、十屆理事長,領導本會推展會務,貢獻良多,於本會成立三十週年紀念盛會,謹代表全體會員,敬致謝忱。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 理事長宋維村

1992.6.6* Elected to be a Fellow as a recognition of meritorious contribution to group psychotherapy.

President Anne Alonso, Ph.D. American Group Psychotherapy Association

1992.8.6青春不是說人生的某一個期間,而是說人心的樣相。卓越的創造力,逞能地熱情,退走怯懦的勇猛心,捨棄安易性的冒險心理。這些樣相就稱為青春。(留念)

學生王悟師、張益豪、楊逸鴻、劉絮愷

1992.11.10 仁醫濟世(醫療服務四十五年紀念)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理事長吳坤光1992.11.10* 從事醫療工作四十五年,成績優良合予獎勵 行政院衛生署署長張博雅

1993.1 杏林春滿(榮退) 日本藤澤藥品工業株式會社 社長藤山朗

1993.1.16

別離是相逢的開始(榮退紀念)為了再見,好像初次相逢,懷著感謝的心情懷想過去,像初晤面時忽然感到前生。一生裡有幾回春幾回冬,我們只感受時序的輪替,感受不到人間規定的年齡。

台大醫院精神科主任林信男

1993.1.16 醫病醫人 樹人樹德(榮退惠存) 台大精神科科友會

1993.1.16 儒醫樹德(榮退留念) 總統府國策顧問施純仁

1993.1.16 杏林奇葩(榮退紀念) 王英傑、盧美惠

1993.2 春風化雨(榮休紀念)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 院長陳維昭1993.4 Black Pottery, Shanghai The Pacific Rim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1993.6.9* 經本校教師評審委員會通過禮聘為本校名譽教授 謹致證書以示尊崇 此證 國立台灣大學代理校長郭光雄

1993.7.31 玫瑰多刺,但是,當你學會如何愛它時,就不會被刺傷了。

文榮光

1995.3.20*致力精神醫療及心理衛生工作,對精神疾病之防治,不遺餘力,貢獻卓著,殊堪獎勵,依行政院衛生署專業獎章頒給辦法之規定,特頒給壹等衛生獎章 此證

行政院衛生署署長張博雅

日 期 內 容(紀念) 贈 送 者

Page 28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83

1996.12 學澤廣被 惠我良多(1975.8∼1980.7主任留念)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

1997.11.12 濟世功深(醫療服務五十年紀念)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吳坤光

1997.11.12* 從事醫療工作五十年,成績優良合予獎勵 行政院衛生署署長詹啟賢

1999.11.7*

「台北市醫師公會杏林獎」陳珠璋醫師服務社會造福人群工作成績優良特頒給獎狀以資鼓勵MEDICAL PROFESSION AWARDDate November 7, 1999A Medical Profession Award is hereby conferred upon Doctor CHU CHANG CHENFor recognition of his (he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for serving the society and benefiting the peopleDirector H.S. HUANG

台北市醫師公會( C H I N E S E T A I P E I PHYSICIANS GUILD)理事長黃松雄

1999.11.7 陳珠璋醫師榮獲台北市醫師公會第七屆傑出杏林獎 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黃松雄

2001.1 中華民國公益團體服務協會「國家公益獎」中華民國公益團體服務協會由陳水扁總統頒獎

2001.12 台北市政府「台北是榮譽(傑出)市民獎」 由台北市馬英九市長頒獎

2002.11* 行政院衛生署「從事醫療工作五十五年獎狀」 行政院衛生署

2002.11* 台北市政府「從事醫療工作五十五年獎狀」 台北市政府

2002.11* 台北市醫師公會「從事醫療工作五十五年獎狀」 台北市醫師公會

2006.12 台灣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聯合會「終身成就」台灣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聯合會大會主席張達人

2007.6 台北市第一(中央)國際獅子會「台灣貢獻獎」 台北市第一(中央)國際獅子會

2007.11* 台北市醫師公會「從事醫療工作六十年獎狀」 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李明濱

2007.11*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從事醫療工作六十年獎狀」

行政院衛生署長侯勝茂

2012.11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從事醫療工作六十五年獎狀」

行政院衛生署長邱文達

註:打「*」號者為獎狀

日 期 內 容(紀念) 贈 送 者

Page 28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84

編號 年代 題目 出處 合著者

001 1965 曼谷之行心理衛生通訊,54年12月,第十卷第一、二期,12-14頁 徐澄清

002 1966 分裂症—探尋記 青杏,55年12月,第23期,35-37頁

003 1969 精神復健工作中社會資源之探索心理衛生通訊,5 8年1 2月,第十四卷,11-12頁

004 1972 精神復健工作發展史神經精神科二十五週年紀念刊,61年1月,90-95頁

005 1972 憶昔念師—謹獻給故黑澤良介教授神經精神科二十五週年紀念刊,61年1月,167-169頁

006 1975 精神科治療方式之變遷 台大醫院院務通訊193.1011第2頁

007 1976 老年人的健康-老化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過程

健康世界,65年11月,40-42頁

008 1977精神復健醫學的現況與展望-「精神復健醫學」是要來幫助患者回到社會上來

健康世界,66年7月,第19期,42-43頁

009 1977 老年人的心理衛生 老人保健專輯,66年10月,9-17頁

010 1977 性生活、性功能失常與性變態—性變態是怎麼一回事

健康世界,67年1月,25期,84-87頁

011 1978 第六屆世界精神醫學大會(The Sixth World Congress of Psychiatry)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7年1月,第四卷第一期,3-7頁

012 1978 神經精神科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東寧會四十周年記念,67年3月,175-177頁

013 1978 「張老師」成立九週年感言張老師月刊輔導研究,67年12月,第二卷第六期,14頁

014 1979 精神病房裏的媽媽天使 婦女雜誌,68年1月,第124期,90-95頁015 1979 老年人的心理問題 醫望,68年8月,第二卷第四期,8-12頁

016 1980 第二屆太平洋地區精神醫學會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69年7月,第六卷第二期,74-76頁

017 1980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科醫學會-六十九年度春季專題討論會

立達杏苑,69年10月,第一卷第二期,86頁

018 1980 性的進化生之慾-性、愛與健康,69年10月,245-259頁

019 1981 本學會創立二十週年紀念辭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70年7月,第七卷第二期,31-35頁

020 1981 「可厭的客人」-解析 健康世界,70年1月,第61期,88-93頁

021 1981 《精神疾病診斷分類詞彙指引》前言精神疾病診斷分類詞彙指引,70年11月,第1-4頁

022 1982記太平洋環第一屆精神醫學學院學術研討會—訪台大精神科陳珠璋醫師、宋維村醫師、胡海國醫師

立達杏苑,71年6月,第三卷第一期,12-13頁

023 1982 CHEN, CHU-CHANG Who,s Who in the world, 6th edition, 1982-1983. p.199

024 1982 《太平洋環精神醫學學院第一屆學術研討會會議錄》Forward

太平洋環精神醫學學院第一屆學術研討會會議錄,71年4月14-16日,i-iii頁

Eng-kung YehChen-chin HsuChing-piao Chien

隨筆1965-2010

Page 28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85

025 1982 太平洋環精神醫學學院第一屆學術研討會之籌備經過及開會情形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71年7月,第八卷第二期,62-63頁

026 19831983世界心理衛生大會(1983 World Congress for Mental Health)-華盛頓之行-報告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72年7月,第九卷第二期,188-190頁

027 1983 性心理變態當代醫學月刊,72年7月,第10卷第7期,553-555頁 蔡茂堂

028 1983 光智廠歌之由來及意義 故陳海沙先生追思集,72年8月,32-34頁

029 1984 第三屆太平洋精神醫學大會暨太平洋環精神醫學學院第二屆院士會議報告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73年7月,第十卷第二期,154-156頁 葉英堃

030 1984 第十一回集團精神療法參加觀感日本集團精神療法學會,昭和59年8月,2-4頁

031 1984 「四分之三」歷程台灣省立桃園療養院五十週年院慶特刊,73年11月,35-38頁

032 1985 中部地區精神疾病醫療網之建立研討會專輯-開幕詞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74年10月,第二卷第二期,144頁

033 1986 婚姻與心理衛生 健康世界,75年3月,第123期,36-39頁034 1986 夫婦生活面面觀 健康世界,75年4月,第124期,16-20頁035 1986 家庭與心理衛生 健康世界,75年5月,第125期,30-33頁036 1986 家庭生活週期 健康世界,75年6月,第126期,84-87頁037 1986 更年期與老年期的家庭生活 健康世界,75年7月,第127期,32-35頁038 1986 創刊詞 桃療醫訊,75年11月,創刊號

039 1986 從精神科醫師看精神科社工師的角色與功能

中華民國醫務社會服務協會,75年12月,9-12頁

040 1987 阿里山之遊 桃療醫訊,76年1月,第二期041 1987 承接遞壇話今昔 桃療醫訊,76年9月,第六期

042 1987 離情之回憶景福醫訊, 7 6年 11月,第四卷第五期,14-15頁

043 1987 精神醫學的先驅-陳珠璋教授 張老師月刊,76年12月,第120期,4-5頁

044 1988 從事精神醫療四十年—訪前省立桃園療養院院長陳珠璋

常春,77年2月,第59期,138-144頁

045 1988 賀冠軍歸 桃療醫訊,77年5月,第十期046 1988 桃之故事 桃療醫訊,77年11月,第十三期047 1989 四季情韻 桃療醫訊,78年3月,第十五期

048 1990 第十屆團體心理治療國際會議科學發展月刊,79年,第十七卷第十二期,1490-1495頁

049 1990 《功能性精神病》自序 功能性精神病,79年9月,第10-11頁。

050 1991 團體心理治療小組之緣起與演進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團體心理治療小組通訊,80年2月,第一卷第一期,1-3頁

051 1990 走過從前,開創未來 談精神疾病社區復健

誤會與會機 新時代的精神醫療,8 0年3月,行政院衛生署

052 1991 少數族 創始者 宿命 挑戰珊紫互錄:台北州立台北第一中學校第三十四期卒業五十週年紀念文集,80年,115-118頁

編號 年代 題目 出處 合著者

Page 28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86

053 1991 台大帝國大學豫科同窗會「蘭香會名簿」—1991創立50週年紀念號 蘭香會,80年

054 1992 追念葉莉薇主任對團體心理治療之貢獻

葉主任莉薇老師紀念專輯,81年3月,16頁

055 1992 參加「美國團體心理治療學會成立五十週年紀念大會」之觀感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團體心理治療小組通訊,81年4月,第二卷第二期,5-6頁

056 1992 台大精神科陳珠璋教授榮退前專訪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通訊,81年12月,第十一卷第十二期,4-6頁

057 1993 「千歲玉」詩集 千歲玉,82年1月,116頁

058 1993 精神醫學四十七年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團體心理治療小組通訊,81年4月,第二卷第二期,5-6頁

059 1993 精神醫學四十七年(續)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團體心理治療小組通訊,82年4月,第三卷第二期,12-14頁

060 1993 Program and Abstracts, ForwardThe Third Pacific Rim Regional Congress,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 o f G r o u p Psychotherapy, Sep 23-28, 1993. P.3

061 1993 第三屆太平洋環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大會會後感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團體心理治療小組通訊,82年10月,第三卷第五期,5-6頁

062 1993 以詩謳歌人生的陳珠璋教授北市醫誌,8 2年1 0月,第3 7卷第1 0期,65-69頁

063 1993財團法人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附設台北市士林地區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簡介

衛生報導,82年11月,第三卷第十一期,39-41頁

064 1994 桃療三年之歲月流程台灣省立桃園療養院一甲子院慶特刊,83年,44-46頁

065 1994 隨感四題芝蘭-台北帝國大學予科創立五十周年記念誌,83年6月,123-125頁

066 1994 無名的鬥士芝蘭-台北帝國大學予科創立五十周年記念誌,83年6月,134-135頁

067 1994 團體與我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團體心理治療小組通訊,83年12月,第四卷第五期,1-3頁

068 1995 光復後的台大精神科—追念故黑澤良介教授

台大醫院百年懷舊,84年,78-80頁

069 1995 本學會成立之觀感團體心理治療會報,84年3月,第一卷第一期,2-4頁

070 1995 本學會成立大會致詞團體心理治療會報,84年3月,第一卷第一期,5頁

071 1995 亞特蘭大之行團體心理治療會報,84年3月,第一卷第一期,8-10頁

072 1995 卸任理事長後之十年心理衛生通訊專刊,84年4月,第五期,13頁

073 1995 桌球與我景福醫訊,84年5月,第十一卷第十一期,31-33頁

074 1995 國際學會理事會之步調團體心理治療會報,84年9月,第一卷第三期,1-2頁

075 1995 職能治療在精神科治療所佔之意義團體心理治療會報,84年12月,第一卷第四期,7頁

076 1995 《陪伴孩子快活地成長》序 陪伴孩子快活地成長,84年12月,i-ii頁077 1995 聯考焦慮與憂鬱症 陪伴孩子快活地成長,84年12月,48-54頁078 1995 性別認同與心理衛生 陪伴孩子快活地成長,84年12月,55-61頁079 1995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之功能 陪伴孩子快活地成長,84年12月,96-101頁

編號 年代 題目 出處 合著者

Page 28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87

080 1996 團體治療在台灣的發展團體心理治療會報,85年6月,第二卷第二期,12頁

081 1996 靜和的動能靜和醫院創立六十週年特刊,85年12月,46-48頁

082 1996 科名與科慶台大醫院精神部五十年紀要(1946年∼1996年)「五十載浮沈」,1996年12月,台大醫院精神部,第80-84頁

083 1996 隨感六則台大醫院精神部五十年紀要(1946年∼1996年)「五十載浮沈」,1996年12月,台大醫院精神部,第310-318頁

084 1997 初之台、日合同蘭香會發起的動機 日台合同蘭香會的集,86年,26頁085 1997 「工藤盃」續記 日台合同蘭香會的集,86年,26頁086 1997 建中世紀 建中學長內信,86年,3-4頁

087 1997 陳序林張秀蓉愛好美術七十回顧,86年八月,4-5頁

088 1997 懷念的七月(台大醫學院畢業五十週念紀念) 景福醫訊,86年10月,6-10頁

089 1997 對本學會發展之寄望團體心理治療會報,86年12月,第三卷第四期,1-3頁

090 1998 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之緣起及演進光智四分之三世紀紀念專輯,87年6月,10-17頁

091 1999 來自友朋的祝福 八一八醫院與光智基金會之建教合作

國軍北投醫院五十週年院慶特刊,88年3月,12-13頁

092 1999 財團法人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台北市士林區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

台北現代人文啟示錄,88年6月,item 41。 李振賢撰寫

093 1999 台北市醫師公會第七屆杏林獎得獎優良事蹟簡介

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88年11月,15-16頁

094 1999 「訓練與督導」 四十五年之回顧團體心理治療通訊,88年11月,第六期第四版。

095 1999 台大豫科兩年三個月(中文)台北帝大的生活,國立台灣大學創校七十週年校慶特刊,國立台灣大學出版,88年11月,第105-109頁。

096 1999 台大豫科兩年三個月(日文)台北帝大的生活,國立台灣大學創校七十週年校慶特刊,國立台灣大學出版,88年11月,第247-252頁。

097 1999 「芝蘭之契友」 台北帝國大學豫科,88年12月,21頁。098 1999 「永遠之春」 台北帝國大學豫科,88年12月,22頁。099 1999 賦寄寮歌集 台北帝國大學豫科,88年12月,51-53頁。

100 1999 台大豫科寮歌「永遠之春」和「芝蘭之契友」

台北帝國大學豫科,88年12月,75-83頁。 渡邊泰男

101 2000 中老年期的心理衛生曠野跨世紀小百科,第19期「金齡社會」,89年2月,20-29頁。

102 2000一個幫你「安心」,令你放心的所在 財團法人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附設台北市士林地區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

佛乘世界月刊,89年2月,29-31頁。 王新君

103 2000 心理演劇與我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會刊,第六卷第一期1-7頁

104 2000 序 陪伴孩子快活地成長 第二冊iii

105 2000 婚姻與心理衛生陪伴孩子快活地成長第二冊,89年12月,27-38頁

編號 年代 題目 出處 合著者

Page 28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88

106 2000 中年期與老年期之心理衛生陪伴孩子快活地成長第二冊,89年12月,131-141頁

107 2001 團體與我 景福醫訊第十 八卷第十五期,8-13頁108 2001 序 陪伴孩子快活地成長 第三冊iii

109 2001 光智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之緣起及演進

陪伴孩子快活地成長第三冊,90年12月,27-38頁

110 2002 心理治療專業自述 台灣心理治療學會通訊第四期,2-4頁111 2003 秋光十年 景福醫訊第二十卷第十期,5-9頁112 2003 序 光智五分之四世紀紀念專輯

113 2003 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近五年之延展(二)國外篇

光智五分之四世紀紀念專輯,86-91頁

114 2003 性別認同之奇妙的發展歷程 光智五分之四世紀紀念專輯,168-169頁

115 2003 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的互動及關連性

光智五分之四世紀紀念專輯,170-171頁

116 2008 光智近五年來之回顧光智基金會四分之一世紀紀念專輯,22-24頁

117 2008 基金會董事陣容之異動光智基金會四分之一世紀紀念專輯,54-56頁

118 2008 基金會顧問陣容之參與光智基金會四分之一世紀紀念專輯,57-58頁

119 2008 中心專任工作人員之陣容光智基金會四分之一世紀紀念專輯,59-60頁

120 2008 中心兼任工作人員之陣容光智基金會四分之一世紀紀念專輯,61-63頁

121 2008 國小、國高中輔導主任協調會議光智基金會四分之一世紀紀念專輯,66-68頁

122 2008 心理衛生手冊合訂本之出版光智基金會四分之一世紀紀念專輯,86-87頁

123 2008 編後語 光智基金會四分之一世紀紀念專輯,206頁 124 2010 祝福台灣心理劇學會之進展 台灣心理劇學會

125 2010 光明正大 智技並行 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

編號 年代 題目 出處 合著者

Page 28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89

編號 課程 教師 期間

1. 紫微心理學 吳宇台 2001.2.21-2001.6.272. 先天經絡理療 黃法華、蔡素月 2001.2.25-2002.6.24

3. 日本歌謠賞析 白川秀明 2002.2.27-2002.6.26

4. 輕鬆學電腦 黃卿艷 2002.7.15-2002.8.21

5. 身心靈健康催眠 林庭歡 2002.9.2-2002.12.306. 智慧人相管理學 果靈居士梁正順 2002.9.4-2002.12.257. 油畫創作 郭淑敏 2004.3.1-2004.6.288. 油畫創作 郭淑敏 2004.9.6-2005.1.39. 養生氣功與生活禪 張明致 2005.3.9-2005.7.6

10. 基礎素描 蔡曜同 2005.9.7-2006.1.411. 基礎素描 蔡曜同 2006.3.8-2006.8.16(八堂)12. 基礎素描 蔡曜同 2006.7.12-2006.8.16(六堂)13. 國畫藝術 山水寫意 廖賜福 2006.9.6-2007.1.314. 國畫藝術 山水寫意 廖賜福 2007.1.10-2007.2.2815. 國畫藝術 山水寫意 廖賜福 2007.3.7-2007.7.416. 電腦入門 楊貴傑 2007.7.16-2007.8.2217. 電腦 李祥賓 2007.9.5-2008.1.218. 催眠 林庭歡 2008.1.16-2008.2.1319. 數位影像與生活 陳其霖 2008.3.4-2008.7.120. 人體經絡與喜悅能量(初階) 歐碧玲 2008.3.5-2008.7.221. 歡樂魔術 謝凱昇 2008.7.16-2008.8.2022. 創意造型氣球 陳奕偉 2008.7.15-2008.8.1923. 攝影藝術與技巧 賴吉欽 2008.9.2-2008.12.3024. 人體經絡與喜悅能量(進階) 歐碧玲 2008.9.3-2008.12.3125. 大明星教歌唱 李麗華 2009.1.23-2009.2.2026. 日本文化與歌謠賞析 白川秀明 2009.3.4-2009.7.127. 台灣田野美學 林滄清 2009.7.15-2009.8.1928. 日本文化與歌謠賞析 白川秀明 2009.9.9-2010.1.8

士林社區大學學習課程

創意汽球作品 油畫作品 國畫作品

Page 29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90

台大精神科大事紀

時間(年) 事例 成效

1958 實施病人集體討論會,每周二次。 應為病人團體討論的濫觴

1959 於福星國校開始學校心理衛生諮詢工作。陳珠璋教授主持作業治療討論會。

應為國小心理衛生工作之濫觴職能治療前身

1960 開始東門國小心理衛生諮詢工作。協助省立高雄療養院(高市凱旋醫院前身)醫務人員之訓練。 類今之建教合作

1961台大醫院精神科設立十五周年;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台灣精神醫學會前身)成立;協助中山國小設立特教班。

特殊教育工作於此開始

1962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參加世界神經醫學會(WFN)為會員國

1963 施行大學生衛生問題流行病學研究,開始從事大學生之心理衛生保健工作;規劃改建精神科大樓。

1964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參加世界精神醫學會(WPA)為會員國1965 神經精神科新大樓改建完成,成立日間留院病房於新建大樓的六樓。

1966 WHO Pilot Study of Schizophrenia 開始,臺大醫院精神科為九所國際研究中心之一。

1967 開始木柵衛生所之作業至衛生諮詢工作,由科內醫師及社會個案工作人員每周訪問該所一次。

1968開始協助國民中學心理衛生諮詢工作;開始針對日間病房個案進行家族聯合會談治療;成立了全台第一個病患自助團體「康復俱樂部」。(對象為日間病房的出院病友)

1969 全省精神科作業治療人員(職能治療前身)研習會。

1973 新增夫婦心理治療之推展;精神職能治療研討會;神經科與精神科病分開,精神科全日住院納入治療性社區管理觀念。

1974 職能治療專業第一屆畢業生投入精神醫療工作;開始演劇心理治療讀書會及工作人員培訓工作。

1975 陳珠璋接任科主任,日間病房演劇治療開始;國際間精神分裂症七年追蹤研究。

1977 開辦門診病患團體心理治療(應為門診封閉性團體心理治療濫觴共進行四十次) ; 嘗試於門診進行四十次得演劇心理治療。

1978在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贊助下,開辦了台灣地區第一個康復精神病患的保護性工作站的實驗計畫,同時也計畫性的訓練了全台第一批精障者志工媽媽;開辦門診邊緣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團體心理治療計三十二次。

1979 光智基金會捐贈圖書室期刊雜誌。

1980 協助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在職訓練;開始老人精神醫學研究計畫。

1981 發展台大版的「結構式家族會談治療」模式。

1982 開始每季一次「演劇心理治療研討會」(聯合他院同道共襄盛舉切磋琢磨)。

1984 成立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是全台第二個成立的協助精障復健的民間團體(第一個為高雄市康復之友協會)。

1987 於急性病房進行聯合家庭診斷會談。

1990 於門診進行「結構式夫婦團體心理治療」。

1993 陳珠璋教授退休並獲聘醫學院名譽教授;與衛生署及精神醫學會合辦第三屆世界團體心理治療太平洋環區域研討會。

1994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成立

Page 29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91

年譜

1922 11 出生於台北市大橋頭。 父陳海沙,母陳吳金鸞。排行第三:大哥珠璫三歲七個月;大姊月鳳一歲七個月。

1923 1 家父獨資創立「光智商會」

1926 11 三弟珠珪出生

1927 4 就讀愛育幼稚園

1928 4 就讀大橋公學校(早讀一年)1929 3 二妹月華出生(一九九五年逝世)1930 12 三妹月昭出生

1935 4 就讀日新公學校高等科

1936 4 就讀台北州立第一中學校(現在台北市立建國中學之前身)1937 4 祖父陳清萬逝世,學醫的念慮抬頭

1939 3 遷居台北市下奎府町(赤峰街)1941 6 就讀台北帝國大學豫科理科醫類

19425 作出詩歌「永遠之春」

11 作出詩歌「希望之黎明」

19436 作出詩歌「芝蘭之契友」

9 就讀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

1945 8 第二世界大戰(前後持續三年八個月)結束後,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改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繼續念醫

19477 畢業於台灣大學醫學院

10 被聘任為該院神經精神科助教

1948 7 與莊樹城先生長女莊鶴齡女士結婚

1949 12 擔任私立光和綜合醫院(設立於信陽街,兩年後移到康定路)院長(至一九五七年十月)1950 8 長男珍信出生

1951 8 擔任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兼任講師

1953 12 長女美俐出生

1954 3 以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員之身分,於麻薩諸賽州美都樂波麗旦州立醫院服務兩年四個月

1956 11 返國後繼續擔任私立光和綜合醫院院長

19573 搬出本家,但仍居在赤峰街

9 次男珍誠出生

10 被聘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主治醫師

1959 8 被聘任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神經精神科講師

1960 2 獲得日本三重縣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613 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成立,並當選為首屆理事

7 被徵召為預備軍官半年

9 搬遷至西園路娘家隔壁

19633 租在西園路一家三樓

9 家母陳吳金鸞逝世

19648 升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副教授

9 祖母陳許尋逝世

1965 9 台大醫學院神經精神科林宗義主任出國期間擔任代主任一年

年 月 記事

Page 29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92

19659 搬遷至民權東路

11 參加於泰國曼谷舉行的世界心理衛生聯盟(WFMH)年會

19667 擔任世界衛生組織精神分裂病國際間嚮導研究(IPSS)台北田野中心共同研究主持人至一九七二年六月(滿

六年)7 出席於瑞士日內瓦及丹麥亞胡斯舉行的IPSS會議

19675-6 出席於瑞士日內瓦、英國倫敦、美國華盛頓舉行的IPSS會議11 被推選為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四屆理事長(兩年)11 出席於瑞士日內瓦舉行的IPSS會議

1968 7 出席於哥倫比亞卡利舉行的IPSS會議1969 5-6 出席於台北舉行的IPSS會議1970 11 出席於印度亞格拉舉行的IPSS會議

19711 被邀請為美國東西文化中心資深專家及夏威夷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半年

11 出席於美國華盛頓舉行的IPSS會議及於墨西哥舉行的第五屆世界精神醫學會(WPA)大會1973 4 參加於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精神藥物研討會

1974 8 升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教授

1975

1 獲得美國精神衛生研究所之資助,進行IPSS七年追蹤研究(一年半)4 擔任台北市政府委託台北市民精神疾病實態調查專案研究協同主持人

8 擔任台大醫學院神經精神科主任(任期三年)11 被推選為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八屆理事長(兩年)

19768 被聘為中央警官學校兼任教授

9 搬遷至濟南路

19777 進行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康復之家及保護性工作站」兩年實驗研究計畫

8-9 參加於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WFMH大會及於夏威夷檀香山舉行的第六屆WPA大會11 連任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九屆理事長(兩年)

19786 家父海沙公逝世

8 連任台大醫學院神經精神科主任

10 擔任台北市立療養院顧問(五年)

19798 長女美俐與黃明哲醫師結婚

11 連任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第十屆理事長(兩年)

1980

5 參加於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二屆太平洋地區精神醫學會並被推選為太平洋環精神醫學學院(PRCP)下屆主席

7 卸任台大醫學院神經精神科末代主任

8 台大醫學院精神科與神經科分別獨立成科

11 長女美俐通過社會行政特種考試並擔任台北市立婦幼中心社會服務室主任

19817 接受白內障手術後,赴日參觀日本千葉市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

11 獲得國科會之資助,於台北市立廣慈博愛院及台北省立仁愛之家進行老年精神醫學研究(一年)

1982

1 外孫女郁涵出生

1 長男珍信獲得美國史丹福大學統計學研究所哲學博士學位

3 長男珍信與林青石先生次女林必慧女士結婚

4 主持第一屆PRCP學術研討會後,被推為該院第二屆主席

19835 被推選為在台復會第七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兩年)7 代表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參加美國華盛頓WFMH大會

19841 利用教授休假期間,擔任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客座教授半年

3 外長孫鼎鈞出生

4 參加於美國加州洛杉磯舉行的美國精神醫學會年會

年 月 記事

Page 29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93

1984

4 參加於韓國漢城舉行的第二屆PRCP學術研討會5 參加於日本福岡舉行的第八十屆日本神經精神醫學會年會

5 參加於日本東京舉行的集團療法討論會

6 長孫重孚出生

7 被選為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監事(到現在連任六次)8 長男珍信回國,受聘為中央研究院統計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5

2 被邀請參加於美國霍斯頓舉行的美國精神醫學學院年會

4 就任台灣省立桃園療養院院長

4 參加台北市立療養院舉行的國際流行病研討會

8 長男珍信合聘於台灣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

11 獲得教育部頒發的社會教育獎章

1986 4 主持在桃園療養院舉行的「台灣省北區精神疾病防治醫療網建立」之研討會

1987

6 被聘為東海大學社會精神醫學研究發展中心顧問委員會顧問(三年)7 獲得國科會之資助,進行IPSS台北樣本第廿年追蹤研究(三年)8 次孫重博出生

9 被聘任為行政院衛生署國民衛生諮詢委員會精神醫療小組召集人(一年)10 參加於日本東京舉行的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學會(IAGP)第一屆太平洋環地區學術會議11 獲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審定優等研究獎

19882 搬遷到忠孝東路

4 成立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附設團體心理治療研討小組

12 參加於香港舉行的第四屆PRCP學術研討會

1989

5 參加於美國舊金山舉行的亞洲精神醫學研究會議

8 獲得行政院頒發的連續任職滿三十年壹等服務獎章

8 參加於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第十屆IAGP大會9 外次孫煦鈞出生

1990 11 獲得國科會之資助,進行精神分裂病患者家屬外顯情緒研究(兩年)

1991

1 參加於澳洲墨爾本舉行的IAGP第二屆太平洋環地區學術會議7 次男珍誠獲得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建築學博士學位

8 次男珍誠被聘任為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

10 參加於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五屆PRCP學術研討會

1992

2 參加於美國紐約舉行的美國團體治療學會(AGPA)年會7 被推選為財團法人台北市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董事長

8 參加於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第十一屆IAGP大會8 被推選為IAGP理事(任期三年)並參加其理事會

1993

2 自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退休(一月十六日榮退紀念會)並改聘為名譽教授2 長男珍信受聘中央研究院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2 參加於美國聖地牙哥舉行的AGPA年會及IAGP理事會並被推選為AGPA Fellow4 參加於中國大陸上海舉行的第六屆PRCP學術研討會6 光智基金會附設台北市士林地區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舉行開幕典禮

8 次男珍誠受聘為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副教授(台大土木工程學系兼任副教授)8 參加於日本千葉市舉行的WFMH大會9 主持於台北舉行的IAGP第三屆太平洋環地區學術會議

19942 參加於美國華盛頓舉行的AGPA 年會及IAGP理事會8 長男珍信合聘於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

8 出席於西班牙桑丹德爾舉行的IAGP理事會

年 月 記事

Page 29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94

199412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成立(會員一O三名)12 當選為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首任理事長(任期三年)

1995

2 參加於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AGPA 年會及IAGP理事會3 獲得行政院衛生署頒發的壹等衛生獎章

8 參加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第十二屆IAGP大會8 連任IAGP理事(任期三年)

10 參加於日本福岡舉行的第七屆PRCP學術研討會

19962 參加於美國舊金山舉行的AGPA 年會及IAGP理事會8 參加於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團體分析研討會及IAGP理事會

1997

2 參加於美國紐約舉行的AGPA 年會及IAGP理事會3 次男珍誠與黃天民先生之三女黃琇璧女士結婚

8 出席於義大利波隆那舉行的IAGP理事會11 獲得衛生署頒發從事醫療工作五十年獎狀

11 夫人陳莊鶴齡女士因腦幹梗塞治療七星期後逝世

12 當選為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任期三年)

19986 在台北市中山公園舉行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主辦的「陪伴孩子快活地成長」遊園會

7 連任為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董事長(任期三年)

8 參加於英國倫敦舉行的第十三屆IAGP大會及IAGP理事會

1999

6 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舉辦自劍潭公園至故宮博物院之「為社區心理衛生而健行」的活動

8 珍信擔任中央研究院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

9 參加於日本東京舉行的IAGP第四屆太平洋環地區會議10 參加南韓漢城舉行的PRCP第九屆學術研討會11 獲得台北市醫師公會「杏林傑出獎」

20007 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與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在百齡高中協辦「台北市士林區2000年夢幻天使里鄰關懷園遊

會」

8 參加於以色列耶路撒冷舉行的第十四屆IAGP大會12 當選為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任期三年)

2001

1 榮獲陳水扁總統頒發的「國家公益獎」

6 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於士林官邸主辦八週年慶(士林地區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八週年慶)「樂舞饗宴」活動

7 連任為第七屆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董事長(任期三年)

11 接受台北市馬英九市長頒發的「台北市榮譽市民獎」

2002

6 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與陽明商業銀行合辦週年慶「愛物惜福 跳蚤市場義賣活動」8 珍誠被聘為淡江大學建築學系主任(連任一次,共四年)

11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與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合辦「團體治療研究方法研習會」

11獲得行政院衛生署頒發「從事醫療工作五十五年獎狀」獲得台北市馬英九市長頒發的「從事醫療工作五十五年獎狀」接受台北市醫師公會頒發的「從事醫療工作五十五年獎狀」

11 於仁愛醫院接受腰椎手術

2003

2 臺大醫學院舉行榮退紀念會

8 參加於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行的第十五屆IAGP大會

9 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舉辦週年慶活動「清除精神病患污名化」記者會(五日)、論壇(七日)、精神健康講座(廿日)

12 接受行政院衛生署頒發的「2003年資深醫事人員獎」12 當選為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任期三年)

20044 拜訪台北市衛生局張衍局長

6 光智週年慶:跳蚤市場

7 光智週年慶活動:三對三籃球賽

年 月 記事

Page 29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95

2004 12 月鳳姊逝世

2005

2 台北市衛生局委託「北區心理衛生服務網方案」

3 「預防親密風暴研討」記者會

5 光智週年慶:三對三籃球賽

9 珠璫兄逝世

9 第七屆PRRC, IAGP 於台北12 月昭妹逝世

2006

6 光智週年慶:畫會

6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

7 第16屆IAGP於巴西聖保羅10 第12屆PRCP研討會於台北舉行11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於台中

12 終身成就獎演講於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聯合年會

12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

2007

2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監事任期兩年(第十二屆)自1984年連續3 女婿明哲逝世

5 長孫重孚獲得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資訊科學及企業管理學士

6 台北市第一(中央)國際獅子會頒發「台灣貢獻獎」7 光智週年慶:單車行

7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

10 於署立嘉南療養院演講「團體心理治療研究方法論」

11 台北市醫師公會頒發「服務醫療工作六十年獎狀」

11 行政院衛生署及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頒發「服務醫療工作六十年獎狀」

12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星期四下午門診服務工作結束

2008

1 與國軍北投醫院正式簽約建教合作

1 開始參加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日間留院部門的心理演劇團體(每星期五上午)

6 於百齡高中舉行光智基金會週年慶活動「捕捉永恆 重現士林」攝影比賽9 外孫女郁涵在巴里島與許皓翔先生結婚

10 於玉里醫院演講「精神科病房中次團體自然形成現象及其含義」

10 於高雄舉辦團體心理治療首部曲,演講「在台灣半世紀之經驗」

10 第八屆PRRC, IAGP於日本島根縣松江市舉行

2009

3 第三屆海峽兩岸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議(於海南島三亞市)

5 第一屆光智盃三對三籃球比賽

5 次孫重博獲得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電機與資訊工程學士

8 第十七屆IAGP世界會議於義大利羅馬舉行2010 2 心肌梗塞住院裝支架

2011 1 光智季刊創刊

20122 小弟珠珪逝世

11 光智基金會粉絲專業成立

2013 7 永遠之春紀念音樂會.碧潭吊橋名列古蹟

2014 5 永遠之春出版

WFMH:World Federation for Mental HealthIPSS:International Pilot Study of SchizophreniaWPA: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PRCP:Pacific Rim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IAGP: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roup PsychotherapyAGPA:American Group Psychotherapy Association

年 月 記事

Page 29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96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我觸動 自然的熱淚

鼓舞著

團隊之成長

《千歲玉》想念你們大家

Page 29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297

1969年,我有機會從台大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的社會工作轉任精神

科成人部日間醫院。當時,陳教授剛好接下世界衛生組織的大型研究

計畫,主題是精神分裂症跨國研究〈Cross-Cultural Study of Psychiatric

Inpatient〉,台灣居世界九所國際研究中心之一,其研究結果亦是陳教

授的畢生重要貢獻之一,在此不在話下。

在本研究計劃下,聘任若干社工人員擔任資料蒐集,因此一下

子就出現不少社工人員在精神科部門穿進穿出。在當時的傳統醫療

場所是少有的事情。陳教授為了想要加強社工人員對家庭關係的了解,以提升資料蒐集的

品質,乃在台大醫院成立家族治療和團體治療的讀書會,號召當時社區的社工人員和本科

的同仁,每週一次在精神科二樓會議室進行兩小時的讀書討論。讀過的書單,例如:

Ackerman: A dynamic frame for the clinical approach to family conflict(1961) Exploring the lose for family therapy (1961)Bateson & Jackson: Toward a theory of schizophrenia (1956)Boszomeny-Nagy: The concept of schizophrenia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family treatment

(1952)Satir: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1964)Wynne: the study of intrafamilial alignment and split in exploratory family therapy (1961)

參加的人隨著研究計畫的結束,自然離開。但是讀書會仍然繼續下去。當時有興趣參

加的人,不僅有社工師,還有醫師、心理師、護理人員和實習生等,通常大約有七到二十

人,當時我擔任主要的主持人。回想起來,我們早期精神科社工師的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

的學習,應是這個讀書會中大家一起孕育出來的,幕後的推手非陳教授莫屬。感謝陳教授

身任精神科主任的位置,隨緣催化家族治療讀書會,而且隨後的發展過程中,陳教授也會

參與我們的家族治療技術演練和工作坊。當時我們或許感到有些壓力,但卻留下實際效

應,就是他帶給大家看不到的支持和祝福。

話說回到前面的研究計畫需要資料蒐集,所以精神科做了一時的決策,要求所有的住

院新病患和家屬,都要由PSW(精神科社工師)做接案工作和家族診斷。這個需求和措

施,意外的給我有機會面對近百以上的臨床病患的家庭,對家庭的辛酸和苦難感,有了臨

場深刻的體會之外,進一步加深了解家庭動力的現象、家庭為整體觀之系統論、結構、界

線角色、溝通脈絡等觀點。說到這裡,心中充滿感謝,要對台大精神科和陳教授給予我機

緣與無數家庭相遇、學習、和成長。我在這此作深深的一鞠躬,表達我萬分之一的感恩。

台灣家族治療早期發展的推手:陳珠璋教授吳就君 前國立師範大學衛教系教授

Page 29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29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上個世紀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期,面試只憑一句「我暫時不會出國」

回答,得到當年台大醫院精神科主任林憲教授馬上錄用,並當下要我

隔天上班,就這麼帶著惶恐又陌生的心情一頭栽進精神醫療領域,也

將所有的青春都埋葬在台大醫院精神科直到退休。

雖是學社會工作卻對精神醫療完全沒有概念,在校也未

曾修過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課程,彼時腦袋真是沙漠一片,林

憲教授也因筆者完全沒有臨床經驗,而被要求與醫六的學生

一起修精神醫學相關的課程及實習(門診初診接案並接受主

治醫師的教學),同時科內相關的教學活動也應參加,就在

如此亦步亦趨的修習苦練中,直到退休未曾換工作環境。

在漫長的工作生涯中,讓我有幸跟隨精神醫療界前輩菁英學習、成長應是長留精神科

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堪稱幸運兒。如當年的林憲教授對個案不太討論病症,而是從人文

觀點切入,從所處的環境、社會文化脈絡的觀點深切探究,讓我們對個案的了解,有更豐

富的見識。葉英堃教授則帶我們進入照會精神醫學領域,猶記得當年與器官移植之相關個

案及案家多得經過精神科醫師及精神科社工的評估後方得執行,與我亦師亦友的吳就君教

授即是當年葉教授的最佳搭檔。我也因隨醫師們到他科照會,也有機會認識其他科的疾病

相關問題。而工作期間受教最多,學習更多當屬陳珠璋教授。

陳教授應是最早將精神科病房類比一個「社區」團體看待的治療者,將他在國外所習

得的團體心理治療模式帶回國內並在病房內施行。

熟知精障個案的人都知曉,大部分的精障者的人際關係一直是其生活上的致命傷,教

授就是透過以團體治療的方式協助改善。精障者與其他科病患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四肢正

常,可以在病房內趴趴走但卻沒有自由進出病房的權利,為此,病房在白天就得為他(她)

安排各式各樣的不同的治療性或休閒性/娛樂性活動。治療性活動如以人際互動為主的高

功能團體心理治療,又如以病房全體病友及工作同仁一起參與的病房社區生活討論會,類

似此類活動早已衍伸到全國各大醫院精神科病房,甚且已是招牌性活動。

視病房為一個治療性社區(Therapeutic Community),所有工作同仁一定得合作照護病

友,所以團隊合作成為非常重要的概念。這也是當年陳教授非常強調的,每週的病房個案

討論行程表上一定標出每一位工作人員對該個案的處遇重點及看法,屆時相互討論、學

「教授唯一沒法畢業的學生」黃梅羹 前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技正(資深社工師)

Page 29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299

習,精進彼此專業的技能。

初始大家並無歷經規則性的訓練,多是邊學邊討論邊執行,應屬做中學。直到1974

年,陳珠璋教授為培育團體心理治療暨心理劇治療人才,帶領團隊成員開始研讀心理劇相

關文獻。1975年初利用三個月時間,運用角色扮演技巧,進行團體訓練自我成長,為強

化成員實務技巧,更於1975年12月4日在教授的領軍下成立「Psychodrama Small Group」

每週一次的成長團體,首批成員包括:前師大吳就君教授、文榮光院長、衛福部陳快樂司

長、闕其模醫師、當年的OT徐小嬌、蘇瑞芬、林秀美、簡採密,心理背景的潘希固及社

工背景的陳人儒與我(潘及陳是當年由榮總派至台大代訓的首批專業人員)。日後陸續加入

的成員還包括:周清玉前立委、李明濱教授、前榮總副院長蘇東平醫師及施杏如職治師

(榮總至台大代訓)、蔡茂堂牧師、陳俊鶯院長、吳潮聰醫師、陳金柱醫師(歿)、張典齊

醫師(後三者亦為至台大代訓者),當然亦有一些因工作關係陸續退出的。此團體一直持續

到1979年的6月中正式結束,總共進行了160次之多,最後仍留守團體的有:陳珠璋教授、

吳就君教授、陳快樂司長、陳俊鶯院長、李明濱教授、蔡茂堂牧師、周清玉前立委與筆者

等共8人。這樣的團體不敢說是絕後但肯定是空前!雖然已不復記得當年團體中所發生過

的點滴細節及團體動力,但絕對影響到我日後對團體治療的關注與興趣!

在前述的四年中,當年臺大醫院神經精神科(現今精神醫學部前身)針對病友部分亦開

始進行治療性團體活動,1977年3月初進行的第一個門診團體為「精神官能症患者」之團

體心理治療,由胡海國醫師與我一起帶領,時間為每週六下午1:30~3:00,進行至第13次

時,因胡醫師堅定出國進修,而由李明濱醫師接替,完成了40次的團體心理治療;1977年

3月底則開始進行門診的精神官能症病友心理劇治療團體,亦進行40次,係由現清濱醫院

文榮光院長與周清玉前立委負責帶領。1978年9月初,文榮光醫師再度在門診施行「性功

能障礙者團體治療」共計20次。1978年10月初,李明濱醫師與我再度受命於門診進行「邊

緣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會談式團體心理治療」共進行了30次,此次團體成員的篩選過程還須

經過個別評估並進行心理測驗後方能進入團體。1985年陳教授為訓練住院醫師,再次在門

診開辦另一團體:呈現身體化症狀的精神官能症患者之團體,由當年的楊世賢醫師(後赴

美)與我帶領,同樣進行了30次 。

那些年所進行的各式團體心理治療,全是由陳珠璋教授領軍及吳就君教授偕同督導下

所帶領下的「Psychodrama Small Group」成員負責,除擔任治療者、偕同治療者以外的

成員,多得擔任觀察者角色(在單面鏡後烏黑的空間內),並一起參與每次的會前與會後討

論,在無電腦的年代且輪流做逐字稿的過程紀錄。

Page 30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0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大家是在如此的情境下亦步亦趨的做中學,習得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技能,同時學

習自我成長。堪稱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施行團體心理治療的鼎盛年代!

1975年4月28日則正式開始進行每周一次病友的心理劇治療團體活動,此治療性活動

迄今仍是台大醫院精神部日間病房的重要治療活動之一,且陳教授每週五上午仍然不辭辛

勞前往參與此活動,並保持會後與大家一起討論的慣例,給後學者莫大的支持與鼓勵!

為了推廣心理劇在精神病房的運用,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陸續自1975年底先與北市療

(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前身)合作舉辦討論會,1982年更結合了北、中、南設有精神科醫

院及對心理劇有興趣的同好,定期舉辦心理劇研討會,相互切磋琢磨、學習精進技巧,前

後長達6年之久,成員曾多達90人,其中還包括企業界及劇場界有興趣心理劇的同好。當

年相關參考資料十分貧乏,陳教授與吳就教授等參照「Acting In」一書,加上本土的實務

經驗,合作編著了第一本具本土化的心理劇參考書「由演劇到領悟」,1983年12月由張老

師出版社印行出版。1993年第三屆世界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太平洋環區研討會更邀請華裔名

心理劇治療師鞏鉥教授前來開授工作坊(鞏教授日後就在國內開設中心培訓心理劇後學者)

部分成員應是來自當年一些成員的子弟兵,1997年開始,教授為培育學校輔導老師們增強

其諮商輔導技能,更於其首創之「光智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定期舉辦心理劇工作坊(分

初、進階班),十多年來不收費用以公益形式培育了200多位老師,心理劇更由醫院推廣到

學校、社區,2010年一群同好遂正式成立了「台灣心理劇學會」,相信陳教授功不可沒。

原附設於(台灣)精神醫學會之下的「團體心理治療研究小組」(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

會前身)(1988年在醫學會理、監事認可下成立),每二個月舉辦一次研討會,並於1991年2

月發行雙月刊通訊(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季刊前身)。此小組的菁英份子不是曾直接受教於

陳教授就是受教於陳教授的子弟兵,非常重視研究,而成立了「治療性因素」(therapeutic

factor)研究小組,也曾在歷屆國際團體治療會議中發表多篇相關學術論文,讓國際世界看

到台灣。附設於醫學會之下的「團體心理治療研究小組」終於在陳教授及吳就君教授及其

子弟兵領導下於1994年12月10日正式成立「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與精神醫學會脫鉤。

學會成立時也獲得多位國際相關學者的祝賀函(見會刊一卷一期),陳教授為獎勵做中學學

中作,提供「光智學術獎」頒給每年最優秀的團體心理治療論文作者,實是對精神醫療界

從事團體心理治療者的一大鼓勵與榮耀。2013年「光智學術獎」已邁入第17屆。

現今的精障者復健治療十分倡導「復元」概念,早在1978年時任台大醫院神經精神

科主任的陳教授就對精障者的復健治療非常重視,遂帶領社工及職能治療同仁與當年的社

區發展中心之研究訓練中心合作,進行「康復之家及保護性工作站」2年的研究計畫案。

Page 30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01

「康復」二字一直沿用到今天已成為專用名辭。彼時並訓練了首批的志工媽媽,協助精障

康復病友製作便當販賣,同時也協助康復者做加工工作,應是現今庇護性工作坊的濫觴,

當年的台大醫院也給了最大的支持,院方還派副院長出席志工訓練結業式及頒發證書。

陳教授對「家族治療」亦投入相當多的心力培訓我們,不遺餘力的帶領我們,特別對

社工同道,因在精障者治療領域中,社工是與家屬接觸最頻繁的成員。

1960年代中期陳教授與吳就君教授,先在甫成立的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日間病房試探

性進行家族治療,開啟了家族治療在精神科運用的先例,施行後,發現若先進行家族診斷

評估後,則會更適合進行家族治療。彼時曾施行之家族治療形式有三種:短期家族治療,

以問題解決為導向;變化性家族治療即家族治療與個別心理治療配合進行以及長期性家族

治療,以改變家庭系統為導向。陳教授依當年的實務經驗及當時的家庭特性,加上參考國

外的一些文獻後,於1981年左右發展出一套台大版「結構式家族會談治療」模式,做為需

要長期家族治療基石的初步評估;較為遺憾的是此一模式未能廣為推展。但「家族治療」

確實已在精神醫療或心理衛生領域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陳教授依然不忘記與研究結合,

1984年在其的指導下,蒐集不少與家庭評估相關的資料文獻,還包括了評估問卷,甚至翻

成中文版,其後一些研究亦曾採用過,1987∼1992年間為培訓治療技巧,陳教授更要求急

性病房醫療團隊每一至二週必須安排一個個案家庭進行「聯合家庭診斷會談」,進行前及

進行後都必須討論,而此一督導討論會即由陳教授親臨主持,每逢此刻同仁都深感壓力,

然不可否認學習的紮實性!

1990年中還嘗試開辦了一個「結構式夫婦團體心理治療」,採多對夫妻共同參與,共

進行十次,每次有既定的主題,有別於過往單一家族治療模式。前述相關家族治療的實務

經驗多曾在醫學會或相關期刊發表過。

歲月如梭那些年竟已是上個世紀的歷史了,真是三生有幸我都參與期間的學習過程,

也有機會與現今還在同領域上的陳教授的弟子們一起共事或學習,同儕間的相互學習,亦

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公職退休後二年半因緣際會再回陳教授身邊,很榮幸的以志工身份進入陳教授一手推

動創辦的全國第一所私立之士林區「光智青少年中心」(今年邁入第20周年),陳教授十

分重視心理衛生的預防性工作,預防就是要從小開始重視心理健康維護,且應從學校及社

區開始,網羅訓練有素的專業團隊,以免費方式服務需要的人,對陳教授而言,又是一個

創舉,因20年前是屬相關心理健康/心理衛生資源十分貧乏的年代;對我則是另一階段的

Page 30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0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試煉與學習的開始,因服務對象以兒童青少年及其家庭為主,非過往以成人為主的服務。

台大醫院精神科同仁,印象深刻的是60歲以後的教授,我們都會為他慶生,教授雖退

休但80大壽還是為他舉辦慶生,因教授根本退而不休,每周依然看診,門診停診後,每周

五上午如前述仍回日間病房參加心理劇活動。

另一印象深刻的是,若有國外專家學者前來國內參加相關會議或舉辦工作坊等,教授

一定會宴請對方,我們這些後生晚輩也多半是座上賓,我很榮幸有幾次機會參與其中,教

授也常藉機慰勞工作同仁,相信不少人接受過教授邀請的大餐,也是少見對下屬如此厚愛

的主管。

在常常與陳教授相處互動學習的日子裡,並非事事都順暢,經常還是會有讓人受不了

的時候,陳教授是主持團體心理治療的箇中高手(對道上的人而言已是祖師爺),經常討論

一個議題(其實他心中早已有定見),但仍會很民主的要每位成員一定要發表意見,然後大

家也討論出決議,可是與教授所思有落差,教授就會使出高招,迂迴的讓大家落入其心中

已有決議的陷阱,最後大家只好投降接受,誰叫他是「教授」嘛!類似事件,只要與教授

近距離接觸過的人應多有經驗過。

陳教授要求完美也是有名的,尤其對研究方面,弟子們的論文一定逐字看過,不要說

錯字,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放過,猶記得多年前,張宏俊醫師(現為桃療主治醫師)為其

一篇論文,已是三校,只為幾個標點符號討論達2、30分鐘(當時我在現場門外等候,故

印象深刻)。即便現在,教授對發送到中心的每個文件一定要求每個工作同仁仔細看過並

簽名,他再過目,有時還要求在公文上簽寫意見,若無意見也要標明。工作人員未簽章他

是不看的。

只要他可以自行處理的事情,絕不假手他人,即便已超過高齡90歲,時常造成周邊的

晚輩尷尬或困擾、擔心,但他還是執著不依。不可否認也是這份執著,才有前述許多專業

面的開創起始,對精神醫學界及心理衛生界後來的發展之影響功不可滅!

回顧在精神醫療暨心理衛生領域40餘年沉浮,身上所具有的相關技能及理念,敢言

60%∼70%左右受教於陳教授或其子弟兵。而其子弟兵或子弟兵的子弟兵現今在專業領域

上多占有一席之地,唯獨我依然保留在陳教授身旁繼續學習的榮幸,儼然成為陳教授受教

下一個永遠無法畢業的學生!

Page 30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03

當住院醫師時,陳珠璋教授在精神病理學、團體心理

治療、演劇心理治療、家族治療、和環境治療等方面,豐富

的知識、優越的臨床技能和教學熱忱,是大家都瞭解的。

1979年在加拿大進修時,為了準備參加WHO專家小組會議

報告,才首次讀到陳教授早在1960年代就參加世界有名的東

門計畫,在台大醫學院隔仁愛路對面的東門國小,有計畫的

實驗兒童團體治療,先是對適應欠佳的學生施行100次的團

體心理治療,後來理論和技術漸趨成熟而修訂成50次團體心

理治療,那是我第一次對陳教授在兒童精神醫學的貢獻有所

認識。

1990年12月,在陳教授等人的努力下,我國第一部精神衛生法終於完成立法,由總

統公布施行。在精神衛生法中,第十條是縣市政府得設心理衛生中心以促進心理衛生工作

在社區的推廣和落實,於是陳教授積極努力,在光智基金會之下設立士林青少年心理衛生

中心,這是全國第一個民間辦理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中心設立之後,除了原有的社區圖

書館、才藝班等功能之外,加上夜間門診服務,並和附近幼稚園、國小和國中合作,積極

推展學校心理衛生工作。陳教授自台大退休後,大部份的精神都放在此中心之業務推展

上,卓有成就。陳教授在主持中心的這二十多年,所有的兒童精神醫學研討會他幾乎從未

缺席,即使到九十高齡仍然精神飽滿地參加,他說這是「活到老學到老」。為了表彰陳教

授在兒童精神醫學的貢獻,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曾擬頒贈金杏獎,但為陳教授所堅

拒。陳教授奉獻的精神是後輩敬重佩服的榜樣。

陳教授夫婦鶼鰈情深,約三十年前碰到老師和師母在跳方塊舞,他們在跳舞時眉目

傳情的影像,至今仍深映在腦海裡;師母早逝是老師最心痛的事。寫「約三十年前」,其

實我很需要陳教授指正,因為陳教授是自小學就每天寫日記的,寫任何他相關的事,他會

找出日記,核對時間的正確性。前幾天,我問陳教授:「您喜歡我們說您是九十一歲還是

九十二歲?」就是因為陳教授對時間非常精準。然而這個未回答的年齡問題,正給我們無

限的期待。謹以此短文感謝老師的指導和愛護,也祝禱陳教授松鶴延年壽比南山。

陳珠璋教授在兒童精神醫學的二件事宋維村 天主教若瑟醫療財團法人若瑟醫院首席顧問兼小兒心智科主治醫師

Page 30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0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第一印象中的陳珠璋教授,是我在醫學生與早期住院

醫師時代的眼光所見,那已大概是40年前的經驗了。

當時陳教授是在慢性精神病病人「社會復健學領域」

一位深沈而默默耕耘的醫師。他一直關心著慢性病人的社

會復健與社會回歸,就在2012年7月的台灣社會與社區精

神醫學會的學術研討會,仍然看到神采奕奕的陳教授,率

先所有會員,參與熱烈之討論會,這種一貫的精神,讓我

一直感佩不已。

在一次精神科的學術演講中,專心聆聽陳教授專業的「青少年團體心理治療」題目,

讓我認識到陳教授的原創性與細緻度。後來更敬仰陳教授在團體心理治療與團體動力學領

域的專精與其心力的投注。陳教授在這領域,不只是學有所成,其專長是他一生著力最深

的,揮灑得最淋漓盡致的專業。

相信,認識陳教授的人,只要與他的一席話之間,就可以感受他團體運作動力的威

力與動能。就我所瞭解,陳教授不只理智性的應用團體動力,在治療服務,在教學與研究

上,他更生活在團體動力之中。也因此,只要和陳教授有一起工作過、一起聊天過的人,

就會感受到和他有一股因「相遇」而產生的「互相連結」。這種因「相遇」而產生的「相

互連結」,不只對人,陳教授對事、物和時間也同樣有「相遇」而產生的「相互連結」的

現象,這可能是陳教授生活中充滿幹勁,陳教授生命畫布上滿是動人色彩的原因之一。

也因此,隨陳教授的興致,只要興致一來,就謳歌一曲,其入神之吟唱,深刻地展露

他在生命田園的奔放與深深體會的內涵。任何人,只要參與精神醫學有關的聚會、團體心

理治療有關的活動,或參加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的聚會活動,就有機

會欣賞陳教授那入神的吟唱,而且我相信,只是一次的聆聽經驗,就會有永恆的心靈動力

效果,呼喚那生命田園的奔放性與內涵度。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在住院醫師第3年與第4年(總住院醫師時期),我有幸接受陳教

授的「個案與團體心理治療」的教學。本來我即關注病人「個體自我」自小至大之發展經

驗,我也關心病人夢的內容。陳教授動力精神醫學之觀點,引導我去注意家庭成員如父母

與子女之間的複雜互動。

生命田園的吟唱者─孜孜不倦的生命耕耘家胡海國 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Page 30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05

陳教授深厚之台灣文化內涵價值的體驗與掌握,是剖析病人家庭動力糾葛的利刃。這

把利刃的剖析,雖不致驚天動地,確實帶給病人與家人深深的省思與反應。這應是陳教授

最具功力的治療與技術。

我經歷的精神醫學是動力精神醫學、社會─文化精神醫學、學習理論精神醫學與生物

精神醫學相互衝擊的時代。最尖銳的衝擊點應是學習理論心理學與動力心理學在解析精神

病理與建構心理治療的互動性。

我熱心於這種學理之內涵與治療應用,因此,一群住院醫師就在陳師母的熱心招待

下,連續兩年的時間,每個月有一次在陳教授家,舉行心理治療研討會,其研討特點是請

陳教授與柯永河教授就我(住院醫師)在臨床上病人的問題,提出討論題目,請陳教授就

動力精神醫學觀點,請柯永河教授就行為學觀點,分別談論其精神(心理)病理之解釋及

對應之治療方法。這個印象深刻的學習經驗,是我在專業生涯中一直受用的主動性深度學

習。其間學到的不只是心理治療的「學理與技術」,更學習到不同理論取向的兩位教授,

互相尊重,獨立陳述,自有執著的風範與態度。這對學習助人專業的我來說,在型塑我助

人專業性,真是彌足珍貴的歷程。我也一直相信,對病理性行為不同理論架構之解釋及對

應之治療技術,各有所長,各有適用的特定病人群與特定的病理狀態。

於1977年,在分歧的、不同的精神醫學理論激盪中,為調合我對精神醫學的認識與

瞭解,為掌握精神醫學的本質,經由來台灣進行人類(anthropological)精神醫學(文化

精神醫學)研究的Auther Kleiman教授之介紹,我計畫出國到美國位在密蘇里州聖路易市

的華盛頓大學精神科,接受另一次精神科住院醫師之訓練課程。陳教授很擔心我一去不復

返,我相信這是陳教授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對我求學,對我用功精神醫學理論過程中

的一次誤解。一直以為,是我「不善言詞」,「不懂得如何說服他人」的後果。我向陳教

授說,我回台灣後,能再和他繼續討論是一件樂事,一時的違拗,也是一種美好的代價。

事實上,我於1980年回台灣,開始由純粹學習的身份,轉為一切可盡情發揮的主治醫

師角色。我在精神醫學理論上,定調了「演進模式的精神病理」(註1),當我依據灑滿

房間的資料與參考文獻,以一整夜的時間,寫完此篇論述時,有一種「天塌下來,也滿足

矣」之感慨,對此專業生命,應有所交待了。此演進模式精神病理學觀,由天人合一觀為

橫軸架構,以演進模式為縱軸的架構。其中融合了動力精神醫學觀、學習理論心理學觀、

壓力理論、社會─文化病理觀與遺傳基因病理─生物學觀。此也儼然有別於偏重橫切面的

「生物─心理─社會」觀點。此演進模式的精神病理學理論,自1980年至2013年的現在,

我相信未來的我也會一直都是,是我一直用心於台灣精神醫學發展之根據與理論架構。我

Page 30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0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以「社區流行病學」、「描述性精神病理學」為出發點,開展台灣精神病理研究,提昇

精神病理視野,以精神分裂症為例,探索精神病理中,腦力不足、腦力脆弱之神經生物學

資料。在腦力不足、腦力脆弱狀態下,我企圖建立臨床上可資應用的心腦治療(此有別於

純粹心理學理論的心理治療)之架構與技術。此外,並以演進模式的精神健康學,企圖建

立一般人日常生活中,使腦力茁壯的「心腦操練」方法,期能對精神困擾之發生,發揮有

效的預防效果,縱使預防失效,也因瞭解自己腦力不足以應付現實生活之挑戰,能及時警

覺,及早求助精神醫療與心理衛生等專業人員。如此,精神保健、精神疾病預防與精神醫

學治療,不只理論一貫且預防治療與復健技術也是一貫的。可以免除「精神與心理」兩個

用詞,是相同或不相同的困擾,因為精神顯然涵蓋了心理。

我這30多年來專業工作過程,和人生導師陳珠璋教授可說因為曾經「相遇過」,而

「一直有連結」。我在1981年發表的第一篇精神分裂症研究論文「Hwu HG, Chen CC,

Tsuang MT: Derealization Syndrome and the Outcome of Schizophrenia: A Repor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Pilot Study of Schizophrenia. Brit. J. Psychiat. 1981;139:313-318. (SCI)」是陳

教授幾年中,指導我研讀IPSS(註2)原始的研究資料(由陳珠璋教授、莊明哲教授、曾

炆煋教授收集、評分與整理),並指導以「Derealization Syndrome」為主題,寫作論文。

其經歷,應如人生「生下第一個孩子」般之努力用功,更改再三,於慢工中多所體會之學

習經驗。這也是我第一篇在英文雜誌中投稿與出版之論文。這確實是表面現象中研究工作

之因緣與連續性,但這或許可說是生命歷程的連續與轉接吧。

對IPSS樣本的20年描述性病理追蹤工作,我也當陳教授之Co-PI,完成研究,目前在

我門診治療之病人中,仍有1968年IPSS收案的病人,繼續接受我的門診治療呢!

自1980年開始以迄2014年的今天,我也以精神分裂症為例,展開縱深的描述性精神病

理研究。我以台北精神病理研究資料(註3)為基礎,開展精神分裂症多層面病理的團隊

研究工作,涵蓋致病性基因之探尋、神經生物學、神經心理學、腦影像學等層面之研究。

這些研究資料,展露了精神分裂症(代表精神疾病)的腦功能障礙之神經生物學資料,此

為發展精神醫學心腦治療之基礎。也因此,發展精神分裂症前驅期臨床篩檢與診斷之可能

性。其間,1989年,我開始精神病性疾病致病基因探討的5年國科會研究計畫。陳珠璋教

授就是我的Co-PI(另一位是內科陳定信教授)。研究角色的互換,也呈現世代交替的時

代使命之特異性。這當也是專業生命的交替與延續性吧!

之後至2012年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由描述性之神經生物病理,乃至基因病理與神經生

物學病理之相關研究,經歷了三個重要之研究階段,其一是國科會五年期之危險性/致病

Page 30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07

性基因之探尋,其二是連續四個整合為期十七年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多層面精神病理(含基

因病理、神經生物病理與腦影像病理)之探討,及其三是國科會國家基因體醫學七年計畫

的致病性基因變異之探討。其第一階段之研究工作,委曲陳教授為Co-PI;事實上,在寫

計畫時均向陳教授簡報研究計畫內容。第二與第三階段之整合型計畫,也均請陳教授擔任

群體計畫中諮詢顧問委員會(advisory committee)之委員,持續指導、鞭策,精神分裂症

研究之進行。雖然研究之路,是無盡頭的,然而,陳教授一路之鞭策、指導與協助是前輩

之厚實肩膀,讓我與群體計畫同事們能有穩穩的踏腳石,可以仰望前景,努力開拓豐富、

有意義的精神分裂症研究之路。在研究進行過程中的第一階段,有一次路上偶然相逢,

向陳教授討教研究事宜時,陳教授不經意地說了

一句:「做得不錯喔!」雖然那只是一句不經意

的話,但是對努力不懈,有使命在身的我,確實

很窩心。大家可能都知道,在陳教授的細膩思考

與評估中,能得到他的一句美言與讚賞,是難能

可貴的。我確實受用了。心裡頭,自我安慰,在

每天緊湊的行程中,感覺到雖然精神分裂症之研

究,仍然未竟全功,但一路走來,已不愧對老師

的期待了。

我以為精神分裂病理研究不是一個個人之事

業,是一個研究群可持續奉獻之人生過程。所以

我以國立台灣大學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為核心出

發點,拓展台灣大學校園內在基因分子生物學、

神經生物學與腦影像等相關腦─心智科學有專精

同事,共同組成Taida-SORT(台大精神分裂症

研究團隊)。並以此為據點,於2009年成立了台

灣精神分裂症研究學會,集合全台灣有志一同之

精神科學相關領域研究者(含精神科醫師、神經

生物學、社會復健科學⋯⋯等專精研究人才),

群策群力,期望台灣精神醫學之精神病理研究,

以精神分裂症為基礎與典範,能落實台灣本土經

驗,開展世界前端性研究,並進行臨床上可資應

用之轉譯研究,提昇我國精神醫療水準,並能直

參加精神分裂症基因與神經生物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感恩支持參與精神分裂症基因與神經生物國際學術研討會

「3C時代‧樂活人際」精神健康論壇2012.10.6

Page 30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0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接貢獻於社會對精神疾病烙印之化解。台灣精神分裂症學會之會員也感佩陳教授在台灣精

神分裂症描述性研究之開創,於2011年的年會中陳教授也就受頒為台灣精神分裂症研究學

會的榮譽會員。

話說,陳教授對慢性精神病患社會復健之關注。事實上,我在1990年代(1992∼

1997年),以分析性流行病學為基礎所發展的原住民社區飲酒問題研究計畫,也委屈陳教

授為共同主持人之一。陳教授也安排了許多時日,以他的團體動力學技術應用於原住民國

小、國中學生之成長。此計畫是一個社區性之實驗性、預防性精神醫學計畫。其成果也為

衛生署原住民健康推動在節酒推動工作上之重要參考資料與藍圖。此外,我在精神健康學

之理論發展與實務工作方面,於因緣際會時,我與社

會熱心人士在2001年成立了精神健康基金會,我任董

事長,企圖眼看全台灣之精神健康議題。一直是導師

角色的陳教授,也參與為該基金會之顧問。名符其實

地,我仍一本事事請教之心境,請陳教授給予指導,

在重要之聚會,尤其每年的精健會望年會,陳教授也

均蒞臨指導。陳教授之為人生導師,是我一輩子最感

念,且深深引以為傲的。

此外,大家都知道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是台北市慢性精神病人、其家屬及專業人員共

同組成,推動嚴重精神病人社會復歸之民間團體。直至幾年前,陳教授均一直任職監事職

務,貢獻病人之社會復健。我有幸幾年前也受到協會會員們的器重,任職理事,並曾擔任

理事長。期間陳教授也任職監事工作。在這種不求名利,只用心奉獻的民間組織中,長期

的相處經驗,可以讓人感受到陳教授淡泊名利,只求理念之實踐與滿足,陳教授應是出席

理監事會最頻繁,最沒有請假的人之一。陳教授用心之深厚,可見一斑。

不論哪一項,他所關注的,無不盡心盡力,提供他睿智之專業建議。我一直感受到陳

教授那種孜孜不倦、努力耕耘的人生處世精神,那真是一個豐富且厚實的人生。為能深耕

我國社會─社區精神醫學,我也於2006年在台灣同道之一起努力下,成立了台灣社會與社

區精神醫學會。陳教授當然也是本學會之會員,每每在年會時,一定會看到陳教授早早蒞

臨會場。我相信,年輕一輩的努力,繼續早年陳教授深沈而默默地投注心力所耕耘的慢性

精神疾患社會復歸,台灣精神醫療之社會復健學,一定可以有長足之發展。我盼望陳教授

可以放下心了。當然,我仍然希望陳教授仍然熱情地參與和鞭策。

在人生旅程的轉折中,我也於2012年8月1日退休,陳教授當然也蒞臨台大醫學院精神

感念恩師的啟蒙與教誨

Page 30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09

科與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為我所舉辦的退休紀念活動與紀念研討會。在不經意的聊天中,

陳教授一句「也要退休了喔!」「真快!」輕輕一句話,也道盡這濃濃的人生連結,事實

上,我也感覺真快!陳教授又說,這是台大精神科歷屆退休紀念活動中,最熱鬧的。我再

度感受到陳教授的美言與鼓勵,這種榮耀,應當歸功於老師的提攜與教導呀!

感懷已逾90歲高齡的陳教授對台灣精神醫學無私的奉獻,欣聞教授欲出版「永遠之

春─陳珠璋的杏林回憶」,我非常樂意參與此盛事,除了貢獻我為學生一份子之經驗外,

更要感謝陳教授在我人生中,所扮演的人生導師。有緣和陳珠璋教授結為師生以來,我和

家人(太太、逸然、逸欣)都受到陳教授及陳師母的照顧與關愛。已成年的逸然仍收受到

陳教授照顧和祝福的「紅包」呢!陳教授的慷慨與陳師母之愛護,是我和家人的幸福,陳

教授不時的輕輕幾句話也是我和家人快樂的來源。因為我和陳教授,結緣於精神醫學的領

域,我也有幸和陳珍信教授(中研院研究員,陳教授的大公子)在精神病理學的系列研究

與群體研究計畫中,就研究方法與研究統計學上,有機會共事,並向陳珍信兄學習很多,

我覺得這也是我和陳教授結緣中的另一層深厚緣份與連結,在深深的感懷這師生緣的同

時,我也帶領家人,一起祝福陳教授身體健康,日日幸福、快樂。

附註:

註1:胡海國:精神醫學的概念模式─精神疾病的演進模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民

國74年5月,第二卷(第一期),第1∼17頁。(收錄在「胡海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健

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1999」。)演進模式之精神病理研究─以精神分裂症

為例。民族學研究所彙刊 1993:73;109-152。(收錄在「胡海國、林信男編著:生物精神

醫學。健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1995」。)

註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Pilot Study of Schizophrenia (IPSS).

Vol. 1, Geneva, 1973.

註3:胡海國:精神分裂症∼描述性精神病理。橘井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市,1999。

Page 31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1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我觸動 自然的熱淚 鼓舞著 團隊之成長。」(想念你們大

家《千歲玉》陳珠璋詩集 1942-1992)

回想三十多年前,在台大精神科接受專科(住院)醫師心理治

療學訓練時,受到督導時數最多,臨床應用最久的實務課程,就是

團體心理治療(簡稱團療)。而當時陳珠璋教授就是這個學程唯一

的指導醫師。

由於他是認真教學、一絲不茍、諄諄善誘、不慍不火、極有耐心的君子型好老師,所

以參加團療的學生或學員們出席率與持久度都很好。他也深受尊敬與愛戴。

在四年的團療學習經驗中,印象最深也最感興趣的團療型式,要算是精神科病房中

的所謂「社區會議」或稱「生活討論會」。該大型團體會議每週舉行一次,由病房總住院

醫師和護理長共同主持,所有能出席的住院病人、病房工作人員,及實習學生或學員等列

席。同時也由指導醫師陳教授列席指導。通常會議進行1個半小時,另外,會前有工作人

員及學員們參加的預備會,而會後也有會後會討論半小時,通常陳教授會主持會後會的討

論。由這樣的臨床教學活動,幾年下來筆者對團療的功夫越練越熟。等到升為主治醫師,

獨當一面,在1980年轉赴高雄醫學院開展精神科服務教學與研究時,發現團療應用在精神

科病房的醫療管理上,能發揮最佳的加分效果。

機構化門戶管制的精神科病房,若無團療型式的治療活動,光靠藥物與個人化的治

療,將會缺乏人際關係與團體動力的激勵而成的療癒活力與人性光輝。精神障礙的患者,

不管是暫時或長久住院,意味著離開原生家庭或社區的環境,病房若能扮演親善家庭的角

色,提供對症貼心的團隊治療與生活管理,必有利於病情康復。因此,筆者將治療型社區

會議暱稱為「大家庭會議」,且以「同舟共濟,團體至上」為號召,應用團療的功夫,在

不同醫院的精神科病房中執行服務、教學、與管理三合一的任務。

三十年來,歷經高雄醫學院、高雄長庚醫院、到私立高雄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參

照陳珠璋教授的模式,親自領導參與的團療經驗中,光是病房的社區會議,依保守估計,

一年約五十次,至今早已超過千次。雖然教學醫院教學、研究、與服務必須兼顧的要求,

對醫療團隊,特別是主任級或院長級醫師帶來很大的壓力,工作人員經常過著緊張忙碌的

生活。但是,筆者每每在大家庭會議中,親眼看見病情嚴重的病友自然流露愉快的笑容

從陳珠璋教授學到的好功夫—應用團療行醫三十年有感文榮光 秀傳醫療體系心理健康醫院院長

Page 31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11

時,或列席家屬現場發言肯定醫療團隊的努力與功勞時,幾近過勞的疲憊身心頓時獲得舒

解而重振。

團療的力量與效果,不僅對病患產生療效,而且對其家屬,對醫療團隊成員及其學

生或學員,也發生教學相長的正向作用。雖然醫治的對象是病患,服務以病人為中心導向

(視病如親),有時難免忽略工作人員的感受或權益,而引發負向作用,但是只要團隊的

多數及其領導者的認知與政策取向是正向成熟的,團體分化與潰散的危機終能化解。

記憶中,團療最難處理,挑戰性最高的對象要算是反社會人格傾向高的酒癮或毒癮患

者,以及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前者的威脅是暴力或犯罪行為,後者的威脅則是情緒失控

「抓狂」,或自我傷害或自殺行為。然而,治療上即使是這些最高難度的精神障礙,團療

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些患者必須獲得綜合或整合治療。意即藥物、心理治療(含個

別及團體)、個案管理,及必要時的急診或住院治療。此外,有時須聯合司法與社政體系

的介入與服務。

回想在19 87至1988那一年當中,曾在哈佛大學進修醫學人類學及社會文化精神醫學

時,被安排到位在波士頓劍橋區的哈佛大學合作教學醫院劍橋醫院,觀摩其精神科病房的

社區會議三個月。當時對其情境與場景感覺很熟悉,只是病人種族與語言不同而已,和當

時在台大醫院精神科病房的會議很像。原來,陳珠璋教授年輕時,也曾到哈佛大學醫學院

精神科進修過。難怪,他的團療功夫造詣這麼高深。

如今,他在台灣的桃李滿天下,且透過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的努力傳承,目前團

療在台灣各地的精神科、精神醫院,及社區精神復健機構的例行治療項目中,已是不可或

缺,且功不可沒的有效方式。

陳珠璋教授在他的詩集《千歲玉》(在1993年元月16日退休演講會時發表),有一首

詩「想念你們大家」裡,最後一句是「我觸動 自然的熱淚 鼓舞著 團隊之成長」。對這一

句,我有很深刻的同感。我真感謝從他身上學到的好功夫。

Page 31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1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我自1975年就受到陳教授的指導與關心,至今39年

了,何其幸運!

話說1975年當Intern時,應徵台大神經精神科R1,

三個名額總共有十幾名應徵醫師,陳珠璋教授(彼時的

科主任)錄取了李克怡、徐崇瑛及我三位女生;我很感

謝陳教授錄取我,若陳主任擔心同時錄取三名女生,精

神科病房罩不住,那我就無法進入精神科了。

陳教授親自指導我們住院醫師進行團體及家族治

療,在地下室的團體治療室非常有耐心的指導我們。

1975年陳主任從美國引入Psychodrama,帶著文榮光、吳就君、周清玉、黃梅羹、我等從

閱讀書本到進入psychodrama。開始在六樓先進行病房的psychotic cases,後來又在門診選

neurotic cases,為了配合精神官能症病人的時間,安排在晚上。每次有會前會,會後會,

晚上若有psychodrama回到家就很晚了。陳主任帶著我們一步一步的,一週又一週的,讓

我們都訓練成導演。能跟著陳教授,按步就班的學習,真的是何德何能。

陳教授表面很嚴肅,內心很溫暖,跟著陳教授四年,讓我學習到做事要嚴謹、認真,

老實、實在、按步就班、不可以急就章,對人要真誠、關心,對病人要有同理心;工作要

重視團隊、人生要不斷學習⋯⋯。

1979年我任CR快結束時,與陳教授討論要到

彼時省立桃園療養院當主治醫師,當時桃療從台北

遷到桃園,台大一些學長及同期的醫師到省立桃園

醫院。陳教授說:「省立桃園療養院?妳一個人去

會太辛苦,就像不會游泳的人在水中,會被溺死

的。」哦,我是不會游泳,我很怕溺死,聽教授的

話沒有錯,不去桃療,最後我決定去了長庚醫院。

1985年3月我在長庚任主治醫師時,聽到陳教授在省立桃園療養院擔任院長,我想陳

教授以前不是告訴我不去嗎,怎麼會到桃療?一個人去不是太辛苦嗎?我打電話給陳教

授,原來是當時桃療與台大建教合作,台大的教授輪流到桃療擔任院長職。我問院長需

我的恩師—陳珠璋教授陳快樂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

1985年聚餐

Page 31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13

要我幫忙嗎?我可以去協助他,當他的主治醫師。陳院

長接到電話時應不相信我真的會去,我告訴他再給我半

年。在八月時他安排我參加桃療的醫師會議,有張五美

副院長、毛主任、劉良湧總醫師、張達人住院醫師,事

先院長與他們說好不要排我值班,因我的小孩還小。

(桃療醫師太少,主任得值班)。在會上院長問他們:陳

快樂來桃療時可以不值班嗎?當然沒有人反對。我也於9

月去桃療當公務員,當兒童精神科主任。

陳教授於1985年4月24日至1987年7月31日在省立桃

園療養院擔任院長,有許多優秀的員工進入桃療,如柯

少華(社工科主任 )、禇增輝(職能治療科主任)、

鄭若瑟醫師等。院長每天都會巡病房,拿著自已寫滿病

人的資料的卡片,關心住院的病人,及病房的醫師、護

士、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及社工,行政同仁甚至工

友等。並參加所有的教學活動,指導我們。很用心的培育出許多優秀員工。

其實陳教授早在1984年,就每週來桃療指導心理演劇及動力團體心理治療,任院長時

更加強訓練。院長任職約滿後,至2000年仍持續至桃療指導。

當年桃療遷到桃園,在楊寶文院長的堅持下沒有併入桃醫,又在歷任建教合院長:徐

澄清教授、陳珠璋教授、胡海國教授、林信男教授及莊明敏院長、陳朝灶院長、陳快樂院

長努力下,現今衛生福利部桃療療養院已是國內數一數二的精神專科醫院,並培育了多位

後來的院長包括:張達人、鄭若瑟、邱獻章、孫效儒、簡以嘉及筆者,副院長如:蔡元

碌、劉偉民、王作仁等。

每年桃療的院慶,陳教授一定會出席,給予桃療員工關心與支持。2006年桃療

院慶時,我特別邀請請陳教授專題演講:「活出健康快樂」,陳教授站著以自己做的

powerpoint講了一個小時,告訴我們他退休後的生活,除了工作,勵行日行萬步外,還在

社區大學學習新的課程。

1992年陳教授在台大退休前,欲將父親之「海沙紀念圖書館」改為「青少年心理衛

生中心」,當時就是我協助陳教授書寫計劃向彼時的衛生署申請經費,得到200萬元之補

助。1993年6月26日「光智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成立時,張博雅署長親自蒞臨剪綵。讓

1987年林信男院長交接

1985年桃療慶祝護士節

Page 31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1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人感動的是陳教授持續的在中心為兒童及家長及社

區、學校免費服務,至今已20餘年。

陳教授已高齡92歲了,仍然在看診、教學、做

研究,每天走5000步,保持活躍,保持健康,參加

學生的婚禮,參加各項活動。參加精神醫學會、兒

青研討會時,總是坐在前排專心聆聽演講,不斷學

習,年輕人根本跟不上。

陳教授常問我:「你有後悔來桃療嗎? 」「沒

有後悔,這個選擇是正確的,且謝謝當時陳院長能

接受我,從長庚到療養院,改變了我的一生,讓我

更快樂!」我覺得陳教授特別關心我,無論我上任

桃療八里分院分院長、省立八里療養院、署立草屯

療養院、署立八里療養院、署立桃療療養院長時,

陳教授都會出席並致詞。2013年7月23日當上衛生福

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時,陳教授問怎麼沒有

邀請他,只好告訴他司長職位很小,只有在部務會

議佈達。

很感謝陳教授這麼多年的指導及關心,我才有

今天,桃療才有今日。

在此敬祝陳教授長命百歲,健康、平安、幸

福。

桃療72週年院慶

任八里療養院院長與教授合影

2006年桃療院慶

Page 31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15

一位公私兩相宜的精神科教授游文治 游文治精神科診所負責人

1977年的7月,是我退伍後在彰基服務的第一年,某一個星期六上午,蘭院長告訴我台大陳教授要來訪,主要的任

務是拜訪即將辭職的科主任吳醫師,並努力慰留他。後來雖

然慰留沒有成功,但也表現出當時彰基院長與台大醫院的合

作關係,也表現出擔任醫學會理事長的陳教授,對會員醫院

的醫師人事的關心,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也是我初次見面

的陳教授。

1961年3月神經精神醫學會正式成立,到2011年11月止,我們精神醫學會共有25屆理監事會,他就當了第4、8、9、及10的四屆理事長,而且擔任四屆理事長又連任十六屆的理監事,直到他退休為止。以台大醫科第一屆的畢業生,有這麼多的學會參與及貢獻,應

該是無人能出其右,堪稱是全台灣只有他一人,當之無愧。詳情可閱讀中華民國神經精神

醫學會會刊的成立20周年紀念特刊中,他以理事長身份所寫的紀念詞,可詳盡了解他的努力與用心。

1979~1980年間,我在台大精神科受訓。當時在精神科六樓每週一次的心理演劇當中,有次主角是位年輕的病患,在舞台上討論要如何演出他的家庭生活,提到他的年邁父

親個性是如何如何,在選出配角的時候,我就提名陳教授上台擔綱演出。我的理由是他的

年齡比較相當。陳教授毫不拒絕,就上台演出他心目中主角父親的角色。就我這個提名請

他上台的人的想法,在當時的團體情境中,每個人應該都是平等參與角色,而且都要主動

參加。陳教授在這個演出中,也很真實的反應出他對心理演劇的認同,跟其他上台的並有

一起演出,最後也得到相同的掌聲。

他對會談式團體心理治療的重視與貢獻,在台灣無人能比。在有關貝氏互動過程的

分析一文,刊登在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的第七卷第二期。在文中,他把在傳統中對會談治

療的文字敘述,改成數字的評估,並且把數列分成三個方向,即正負、前後、及上下,也

就是一個團體成員的集體表現,在立體圖形上標示出來。他並在社會階梯的圖形中,隨著

團體的進步成熟,團體位置會由負到正、由後到前、及由下向上的表現。在該篇論文中,

他在分項目的十八個平面圖形,及一個總和的立體圖形,並明白顯示出這種變化。這篇文

章,讓對團體心理治療有興趣的讀者,能夠更了解團體的演變,也可以用數字及圖型來表

示,也對團體治療更有信趣。在台灣,這真是空前絕後的用心與著作。

其次,再談我所認識的陳教授私的一面。1983年初,我仍在彰基服務,為了已拿到的

Page 31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1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日本醫師會的3個月獎學金,要去進修。我請陳教授幫我寫個介紹信,他要我先自己寫,然後給他看再說。他看了我自己寫的介紹信以後,他說,我信中所用的「去日本考察」,

應該修改,改成去日本觀摩學習比較妥當。對於第一次出國學習的我,至今想起來,仍然

覺得當時自己文字上是比較自吹自擂,過於膨脹自己。以今天的眼光,再重新看這些使用

的字眼,還是陳教授所說的比較妥當。

1985年初,我在高醫服務,為了到英國倫敦大學進修,我請陳教授寫信介紹,他告訴我進修至少要二年,他才肯推薦,並且說一定要學校派出去,他才肯推薦,自己要出國的

他不肯推薦。理由是,若不是學校推薦,而是私人出國念書,他怕我回國以後,也許就不

回原來學校服務了。他並且特別說明,推薦我出國至少要有二年的進修,時間及學習比較

完整,晚上醒來才不會忘記自己人在哪裡。

我的醫學院同班好友陳永興醫師,與我同年在台大精神科進修。有次他告訴我他投稿

醫學會的文章,受到陳教授的修改意見。他說,陳教授會把他原本想表達的意思、卻沒有

完整寫出表達的地方,修改得更清楚明白。陳醫師認為陳教授真是一位難得一見的論文審

查者。

1990年以後,我在台中靜和醫院當院長,會經辦很多醫學會及團體心理治療小組的業務。每次在開會之前的一個禮拜,陳教授總是會來電詢問我,有關開會前的準備,及要注

意事項。而且他一定是固定會這樣做,留下足夠的事前時間,來表達他的關心,也同時讓

我能夠有充分的時間來準備開會。

1997年間,我參加他在台大醫院舉行的師母去逝紀念儀式,他在講詞中,特別提到總共有17次他出國開會的時候,都有師母同行。少見有人用夫婦一起出國的次數數字,來紀念自己的太太,以告慰她的在天之靈。一位忙碌的台大醫師、教師、又兼研究人員,能夠

表達自己與太太在一起的時間,居然是用兩人共同出國的次數做表達。固然這是一方面表

示他的公務忙碌,另一方面也表示出他對太太深厚的記憶及感情,也令人印象深刻。

想要描寫我所認識三十五年的陳教授,一定會有偏私及不足以說明他的生活全貌。記

得1991年,有次聽他在台大的公開演講,他用五年一期分段來敘述他的生活,每期他都選用一句七字的箴言來開始,很貼切,而且令人意外欣賞到他的高明文字修養。今天我努力

提筆來說明我所認識的陳教授,最後有兩點值得再提出來。一是我曾多次自問,陳教授為

何對我特別關心特別好?我的回答是,他肯教我很多事情,完全是因為他希望把他所會的

事情教給我,並且能夠傳承下去,這哪裡是對我個人特別厚愛呢? 二是他認為他要傳承的事情,就是要用團隊精神的方法,才能把傳承的精神,比較完整的交給下一代及後學者。

陳教授退而不休,依然在精神健康領域發光發熱,絕對是我們最好的楷模。

Page 31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17

1977年我剛要完成實習醫師訓練前夕,本擬幾月後要去北榮簽

約上班,當時在台大醫院精神科擔任總醫師的文榮光醫師,告訴

我他們可能會招第2位R1,要我等等消息,就在我被北榮通知

隔天是簽約期限的那天傍晚,我去見了當時擔任台大精神科主

任的陳珠璋教授,雖然那次的會面談話對當時十分稚嫩的自

己,有極大的壓力及衝擊,但也同時體會到教授對團隊Leader

人才的羅致佈局及思考的用心至極,當時胡海國教授正預往美

國進修,陳教授希望他學成回科裏,而做留職停薪之努力,但

最後這個職位挪成R1的缺,因此我進了台大精神科擔任住院醫

師。

1981年與我同期接受住院醫師訓練的蔡茂堂醫師打算離開,到恆春基督教醫院繼續服

務,陳珠璋教授極力挽留人才;兩次顯現教授對團隊leader人才的羅致之用心努力,後來

雖然我們都離開了台大精神科,但陳珠璋教授有機會仍不忘提攜我們扮演團隊leader的角

色及團隊關係的運作。

1977年至1983年,是個人較密集接受陳

珠璋教授指導的期間,我們同輩醫師及團隊

其他成員透過團體心理治療、家族治療、心理

演劇治療等活動學習團隊關係及實務運作,在

團隊中不管擔任的是觀察員、協同治療師及治

療師,陳珠璋教授都是一次一次、一週一週,

鍥而不捨地督促及指導我們將各種角色扮演出

來甚至發揮最佳功能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staff

encounter group,讓大家瞭解醫療團隊成員關係需要關切及經營,面對病人提供醫療服務

才有共識默契;再者是multiple therapists的christian group,學習四位治療師如何將彼此競

合關係正向有效地運用發揮在治療過程中;還有就是多對夫妻團體,學習如何將夫妻之

間,團體成員之間的互動訊息轉化成正向溝通,藉此灌注希望,凝聚成長的力量;另外結

構式家族治療12次,每次結構的思考及整體的規劃,學習到治療前籌備的完整周延性及創

新趣味融入的合宜性。綜此種種,直到今日個人可以在各項社會心理治療服務中穩定推展

堅毅不拔及無私奉獻陳俊鶯 衛福部部立八里療養院院長

與教授、張達人醫師閒話精神醫療

Page 31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1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執行並樂此不疲,實源於早期陳珠璋教授亦步亦趨紮實嚴謹的督導,真是感謝他。

猶記1989年始,透過團體心理治療學術分組的成立,一年有至少六次的聚會,來自

各單位的同好聚集一起切磋研討,不管實務工作、人員訓練或學術研究也因此得以品質提

升,其中印象較深刻的是每兩個月舉辦一次巡迴全國各精神醫療院所的心理演劇工作坊,

承辦單位壓力很大但成長也很多,收穫當然不在話下。且也在1993年承接辦理國際會議,

並同時成立了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這在在若非教授對精神團隊運作的堅持,恆久的努

力,是不可能有今日的成果的。

從2005年個人陞任草屯療養院副院長以來,每次在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理監事會會

議或其他專業研討會遇到陳教授時,他總是關心所在醫院的經營管理及發展方向,並提醒

規劃設立深遠的目標,有了這份期許讓我充滿自信往前行,也確完成了一些自覺滿意的工

作。2012年張達人前院長榮退,教授更多次的提醒督促我是否已完成陞任院長該做的自我

準備。今日得以陞任實應感謝教授不時的期許,提攜及教導。

回顧結識教授至今已三十多年,除公務

受惠於教授之處不勝枚舉外,私底下,個人人

生的發展及婚姻家庭狀況也經常受到教授的關

切、支持、激勵;尤其教授在退休後,全力投

入青少年心理衛生公益事業,令晚輩諸多感佩

及啟示,期望日後以教授的精神醫療團隊運作

教誨為基礎,也自我期許持續傳承,並進而效

法陳珠璋教授堅毅不拔及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八里療養院學習傳承教授的無私奉獻

Page 31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19

台大社會工作大四最後一學期,在恩師廖榮利老師的推

薦下,獲得台北市東門國小輔導室的學期中實習。東門國小

的學生團體輔導工作是由葉莉薇老師與台大醫院陳珠璋教授

共同主持;廖老師特別提醒陳教授治學很嚴謹,要通過他的

指導是很辛苦但很光榮的事。每週1次利用中午吃飯時間,

針對輔導室列管的同學進行的團體輔導,我擔任的角色為觀

察者兼記錄。

東門國小的團體輔導是陳教授主導,以說故事的方式為

前導,「先說故事再討論」。陳教授依照團體發展的過程、

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而設計20個故事,共分為5個階段,由

最初期的神仙故事、依次戰爭故事、歷史故事、偉人故事到現代生活;學童由最開始眾所

週知的神仙故事,例:白雪公主、西遊記等,輕鬆的聽故事、快樂的分享;由淺入深,內

容易懂且有趣,漸漸進入戰爭故事、歷史故事,情節眼便也月來月複雜,讓學童發揮想像

力,去面對輔導者(葉老師及陳教授)的提問,經由這樣的設計,其實讓學童盡情發研批評

情節,或許從而與自己經驗有結合,發現適應環境的方法。

當年,年紀輕且專業弱,不論團體工作、兒童心理發展或精神醫療個方面,都很薄

弱;只知道這是很吃苦的實習,僅次於精神醫社會工作。尤其,買好便當也要空著肚子觀

察記錄,因為教授所要求的觀察,是對每個細節都不可放過;包括:每個學童進入輔導室

的時間、與那個人如何互動、會議進行中團體成員與輔導者之間、團體成員與成員之間、

成員對外在環境的反應⋯⋯等等。

印象中,說故事外,還有布袋戲,就是以東門國小簡陋的一些布娃娃讓學童套在手

上做角色的扮演,這樣的演出,都是「即興演出」。明明是講白雪公主,不知不覺,演出

了爸爸回來⋯⋯。多棒!學童將生活情境直接投射出來了,但慘得是記錄與觀察,要記錄

每個細節,表情、口語、肢體動作⋯⋯,一項都不能漏。討論階段及會後討論,更是逐字

記錄,通常我一個小時的觀察,聽錄音帶再逐字記錄,至少花6小時以上,這還是我寫字

快的關係。但在當年,那是多麼昂貴的實習付出,幾乎一整個禮拜都被東門國小佔據。只

是,被陳教授稱讚記錄詳實、字寫得不錯,那種肯定,讓我無論如何都要撐完20次的團

體。更何況回課堂團體督導時,廖榮利教授表示被陳教授肯定的學生幾乎不可能!後來的

亦師亦父柯少華 國防部文檔處處長

Page 32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2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記錄肯定是密密麻麻的,自己覺得超極棒了,但還是會被陳教授挑出缺失來。對他,又敬

又愛又怕!

大四畢業要就業了,考上衛生所家庭計劃社工員,爸爸建議再考慮,而陳教授告訴

我台大精神科招考社會工作員,我就壯大膽子去報名。錄取後,我惶恐到極點,一來我沒

修習精神醫療、再者我更沒在精神科實習。報到第2天就沒出席日間留院的晨報,被團體

貼上「不敬業」的標籤,很委屈,立即向科主任報到,其時,我說明是沒被告知要出席會

議,決非刻意缺席!陳教授的即時同理「相信初任工作者絕對看重聽到的每件事,應該是

沒有接到通知」,眼淚因知遇而留下,我會努力再努力!

邇後,不論psychotherapy、psychodrama、couple therapy或family therapy,只要是教

授指導的,我全力以赴。到桃園療養院是自己公職的提昇也是報教授知遇之恩!但是教授

之於我的更甚於師生!他一直為晚輩著想,而且面面俱到。承蒙陳院長特別的疼惜,民74

年,懷著身孕的我,台北桃園距離1個小時上下班,有院長車的接送,免去多少巔頗,但

也聽到陳教授一心多用,體現大自然的情懷。在車上,他閉目的時間就是想公事、看窗外

的時候也許就在寫詩、閒談都是對精神醫療的關心、對病患對同仁的關注。

他隨時不在實踐他的學能,隨時都是dynamics。他告訴我,隨時隨地都學問!當事件

第一次發生時,你有看到了就好!當該事件第二次發生,你就要注意到而且要記起相關的

人、事、物!第三次發生時,就要去想為什麼、去分析!事情不要第1次就下定論,有了3

次就可以歸納分析!東門國小的實習,他教我觀察要巨細靡遺,連記錄方式也要一格一格

對齊,這裡他又教我如何觀察。他不只在教我做學問,他也在教我做人的道理。

我們晚輩暱稱教授「金剛(台語) 」,並非是說他頭頂髮疏,而是敬佩他的料事如神、

做事謹慎、律己甚嚴。只要是他的事,他劍及履及、絕對嚴己寬人;只要是同仁歡喜或悲

傷事,他必親臨親受。他是桃療的院長,也是桃療人的爸爸。桃療人敬怕「金剛」,但也

喜愛「金剛」,怕他點出你的出錯及偷懶,但愛他的專心投入、親和及尊重。

生我之父給我姓與名;陳教授給我另一個生命,我一直將他所教我的做人做事道理融

入—史蒂芬妮Stephanie!

Page 32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21

每當有人問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貴人是誰?我絕對只有

一個永不變更的答案-陳珠璋教授。

大學二年級,年方19歲的我,意外獲得一個難得的工讀

機會-擔任臺大醫院精神科陳珠璋教授研究室的小秘書,由

於這段難得的機緣,讓我有幸受教於陳教授,在他嚴格的工

作要求與教導之下,才有機會蛻變成長。本來我只是個大學

聯考受挫的夜間部大學學生,離鄉背井、前途茫茫,卻能在

畢業後,順利考取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且名列榜首,其間最

大的推手和恩人就是陳教授。

與陳教授共事將近4年間,學到的不只是做事方法,他的治學理念、認真執著、視病

如親、願力並行的處事原則;常保赤子之心的淡泊信念;與陳媽媽鶼鰈情深的含蓄深情,

均讓我深深佩服與感動。在利益掛帥的世代中,真心與真情,更是難得,在教導學生時,

他總是毫無保留的傾囊相授,培育許多臺灣精神醫學界的菁英,引領照亮許多心靈深處鬱

抑角落,為臺灣的精神疾病病友,尋求一線曙光。

一、嚴師與慈父-精確的任事態度與處事原則

記得陳教授第一次正式交辦的工作是論文發表幻燈片紙本稿製作,為達成這項任務,

我事先請教前輩,並依標準規格製作,也利用難得的週日假期奮力完成,但驗收成果時卻

全部退件重做,因為教授用尺丈量長寬規格,務必長寬比剛好三比二,當下雖然很沮喪,

但也很佩服教授「精確」的處事原則,雖然當初天真的認為「處處要求完美,並不一定真

能完美;容忍一些小錯,也不見得是錯」,並把這兩句話,偷偷放在教授桌上,但他不慍

不火的神情,教導了我「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道理,對我爾後的求學、任事,注入一

個嚴謹把關的工作態度和信念,讓我在公務職場上,能發揮所長,得到重視。

二、「筆」與「航空郵簡」-勤儉自持、精進學習、常保赤子之心

當陳教授手中的「筆」很幸福,因為在服務期間,它絕對是教授手中唯一的筆,而

且可以服役到功成身退(完全沒水)。在教授年度休假赴美期間,我們相互溝通的管道只能

用「航空郵簡」,因為便宜又不失時效。在他接近回國的某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通意外

來電,教授俏皮的問我:「Miss王,讓你猜猜我在哪?」我心想,半年間從未來電連絡的

教授,絕不可能打越洋電話浪費錢,所以當下回答:「在台北家裡。」果真一猜即中,教

願力並行的真菩薩王雪芳 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統計室主任

Page 32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2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授只好告訴我,已提前回國,他樸實的行事風格,教導我「勤儉自持」、「常保赤子之

心」。

雖然教授精通英、日語,但仍會在百忙之中,選讀Time雜誌的精選文章,每次看到

教授翻閱字典查閱時,自覺十分汗顏,因為自己對學校的原文課本總是囫圇吞棗,不求甚

解,也很感佩如此具高度專業與學術地位的長者,竟然如此精進學習。

三、 孕育「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與「光智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踏實付出、造福社會、發揮生命價值

「天上最美是星星,人生最美是溫情」。1983年陳教授秉持發揮博愛精神、促進社

會安和樂利的宗旨,成立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海沙紀念圖書室」。並在1993年4月12日

設立「光智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首創台北市唯一的民間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同時開辦

免費夜間門診,秉持專業、服務的熱忱,協助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診治與守護,透過個案諮

商(情緒、行為、人際)、家庭溝通(親子、手足、父母)、學校適應(師生、同儕、學

習)等三個層級的服務內容,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守護網絡,幫助這些成長期間,遭遇心

理調適問題或障礙的孩子,能快活的成長。

「醫者父母心」,筆者在擔任光智基金會董事職務的日子,每次的董事會,望著提會

的財務報表,以及年度重點業務報告,真想起立為陳教授及他的善心家族致敬,因為基金

會總是入不敷出,而不足之處,大部分由家族成員捐款補足。尤其陳教授,出錢出力、無

怨無悔、專業投入的精神,更讓人肅然起敬,他是臺灣精神醫學的權威,在退休之後,以

其精神醫學專業服務鄉梓,踏實付出、造福社會,有如行腳人間的心靈守護菩薩。

四、「君子如水,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願力並行的真菩薩

當您某一天在劍潭捷運站或通河街上偶遇陳教授時,可別忘了向他打聲招呼,也代

表所有的青少年與家長,向這位令人尊敬的長者說聲感謝。因為在世風日下,人際關係漸

趨冷默的時代,陳教授承襲和發揮「光智」精神,以其一生精力,開創「光智傳奇」,以

「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的人生態度,引領團隊持續創造永不凋謝的光智傳奇,建構人

與人之間的關愛與情誼,以信心、毅力和勇氣,成就福緣,以慈愛之心,發揮生命的價

值,絕對是一個願力並行的真菩薩。

Page 32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23

職能治療是藝術與科學結合的一種醫學,他藉由活動來

評量個案的生理、心理與社會適應上的缺失,再運用活動做為

治療媒介,促進個體發展、重建或維持其日常生活、學業、工

作、休閒及社會適應等功能,並預防疾病及矯治殘障,以增進

個體獨立、提昇生活品質與健康的一種治療。服務範疇包括:

心理疾病職能治療、生理疾病職能治療及兒童職能治療等三大

領域。在台灣發展最早的是心理疾病職能治療,談起這個領域

的發展歷程,就必須提及推動者陳珠璋教授,雖然他不是職能

治療師,而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但是由於他的胸懷廣闊與專業

理念,在他年輕的年代,就很重視精神科的服務,是由不同的

專業成員共同組成醫療團隊。在早年台灣還沒有職能治療人員

的足跡時,陳珠璋教授開始推動精神科的職能治療,可尊稱他

為「台灣精神科職能治療的領航者」。

追朔至1946年台灣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的醫療團隊中,尚沒有職能治療人員的參與,

當時只是由護理人員為病人提供一些康樂、手工藝、運動及園藝等,使病人在住院中可籍

由這些活動來紓發情緒、減少幻想,讓其生活較為正常化。這段期間可稱為台灣精神科職

能治療的萌芽期。1956年4月台北國際婦女會提供經濟贊助及技術協助,在台大醫院獨立

設立作業治療部(這是Occupational Therapy早年的譯名,現今改稱為職能治療),指派美

國作業治療專家Mrs. Owens來台指導各項治療活動,包括個人的手工藝如:皮工、竹工、

木工、雕刻、繪畫、書法、刺繡、編織及裁縫等,團體活動如:唱歌、土風舞、下棋、體

操、球類及康團活動等,當時台大神經精神科醫師及護理同仁都來參與,其中陳珠璋醫師

扮演最主要的推動者與領導者。1957年林慈愛小姐到職擔任作業治療士,從此護士退出作

業治療活動的帶動者。1959年Mrs. Owens的工作交由Mrs. Dixon接任,部門再增加一名作

業治療士,由鄭淑榮小姐擔任,並由陳珠璋醫師主持作業治療討論會,深入檢討病人的治

療過程與成效,也開始培養工作人員的臨床研究精神。

1959年4月作業治療部活動室擴建落成,啟用時舉辦一次作業治療成果展及成品義賣

會,向社會大眾介紹作業治療在精神科治療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成效,會後獲得很好的迴

響。同年11月由陳珠璋醫師在台灣醫學會發表「精神科病房自由參加方式之團體心理治

陳珠璋教授與精神科職能治療之發展褚增輝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Page 32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2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療」研究論文,翌年再發表「中國書法對精神科患者作業治療的價值」研究成果。1961年

精神科開始嘗試將一直關閉的病房大門開放,讓病人有解除被禁閉的壓迫感,也可以體會

被尊重及自由的可貴。同年作業治療同仁首次舉辦精神科病友郊遊,以當時台灣的民風,

把精神病人帶到戶外,將治療從醫院擴展至社區,精神與理念重大的解放,實屬不易。同

年陳珠璋醫師在台灣醫學會發表「住院病人之會談式團體治療與作業治業出席率的比較」

研究成果,這是帶動作業治療專業化發展的開端。

台大醫院作業治療部除了自身工作人員的訓練之外,更肩負台灣當時幾所精神科療養

醫院工作人員之培訓工作,包括:省立台北(錫口)療養院(衛生署桃園療養院)、仁濟

療養院、高雄療養院(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台北市立療養院(現今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

院區)、陸軍818醫院(今三總北投分院前國軍北投醫院)、陸軍804總醫院(國軍桃園總

醫院)、台中救濟院附設靜和醫院、花蓮玉里榮民醫院等,先後都有派人員來台大接受作

業治療的臨床工作訓練。這對於早期台灣精神科職能治療的發展有很大助益。

1964年8月台大醫院因成立物理治療部,爾後再設立復健科,逐漸推展生理疾病職能

治療及兒童職能治療等領域。將原隸屬於院本部的作業治療改組直屬於神經精神科。1965

年3月陳珠璋醫師再提出「精神科作業治療臨床研究」出版於台灣醫學會雜誌上。同年6

月台大醫院創設「日間留院」,並將作業治療列為日間留院的主要治療項目,再加入社工

「家族診斷」及「家族治療」。讓精神病人每日白天到醫院,晚上可以返,為病人做好康

復返回社區之復健工作。這是改變了台灣精神醫療從長期收容病人的政策,打破了精神

科治療隔離病人與家庭及社會之觀念,走向現代化社區精神復健醫療體系的起點。1967

年服務多年的鄭淑榮小姐離職,由林秀美小姐接任。1970年9月台灣大學醫學院設立「復

健醫學系職能治療組」,揭開職能治療專業教育之序幕,也正式將「作業治療」譯名改稱

為「職能治療」,而精神科職能治療部門自然成為職能治療學生的專業教學與臨床實習中

心,邁向專業人員之培育中心,為日後孕育綿延不息之專業人才,散播到台灣各地提供職

能治療服務。

1972年台大醫院精神科開始接受職能治療學生見習,1973年7月接受第一屆學生實

習,由復健醫學系的陳美津講師前來指導,當時陳珠璋教授參與帶領職能治療臨床照護討

論會,並協助制定了「職能治療的病歷紀錄」格式及「職能治療轉介單」等,其中轉介單

與轉介制度推廣至全台灣各精神科醫療院所,運用至今影響深遠。1974年7月第一屆畢業

生吳端文小姐到精神科的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任職,開始提供兒童職能治療服務。學系也聘

用第一屆畢業生徐小嬌與蘇端芬小姐擔任助教,先後派至精神科指導職能治療學生臨床實

Page 32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25

習。1975年初陳珠璋教授與徐小嬌助教開始帶領實習學生開始研讀「心理演劇」相關文獻

與書籍,同年10月陳珠璋教授推展「演劇心理治療團體」,職能治療同仁與學生均參與其

中,這就是台灣「心理演劇」發展的開端,爾後逐漸推廣至全台灣多所醫療院所、學校輔

導諮商部門、各大學與研究所教育課程等。

1975年7月改由蘇端芬助教接任職能治療學生實習指導。1976年緊接於藥物治療的各

種新藥,使精神病人需要全日住院的比例逐漸減低之趨勢,儘量讓病人不要脫離現實環

境,可多些在家裡或社區中接受復健治療。1977年陳珠璋教授開始推展「康復之家及保護

性工作站」研究計畫,為期二年,職能治療同仁共同參與這項實驗計畫。這是國內最早提

出「康復之家」及「復健工作站」的概念,其研究成果深深地影響台灣日後全面性推展社

區精神復健服務模式,至1990年衛生署制定社區精神復健機構之管理辦法,至今全國己設

立百餘家「康復之家」及「社區復健中心」。至少讓七千位以上的精神病人免於住院,可

居住在社區繼續享有社區復健之機會。

1978年7月應屆畢業生劉偉民先生是第一位職能

治療正規教育者加入台大精神科的工作行列,並肩負

起學生實習指導。1979年在陳教授指導下,由蘇端

芬等發表「中國書法在精神科職能治療中所顯示的診

斷及治療性意義」和「精神病人的繪畫分析」等研究

結果。1980年陳教授編著「功能性精神病」一書中,

職能治療同仁參與撰寫精神病人接受職能治療的成效

等。1981年4月由黃曼聰接續劉偉民的職缺。1982年

黃曼聰學姐在陳珠璋教授指導下編著「職能治療活動

手冊」,將各項活動依其治療目的、準備程序、施行

方法和過程、觀察與評估、記錄方式等有結構條理詳

細編寫成書,成為日後職能治療很重要的教材之一。

1983年7月林秀美離職,其職缺由我接任。

談到與陳珠璋教授的緣分,可追朔至1976年2月,當年我是復健醫學系職能治療組的

大四學生,在台大精神科臨床實習時,開始跟隨陳珠璋教授學習「精神醫學」、「演劇心

理治療」與「團體治療」等。1976年7月畢業時原想留在台大精神科工作,也在科內做了

一個多月的志工,但最後還是沒有爭取到新的職缺。爾後轉至台北市立療養院任職,當時

因台大與市療正積極推展「演劇心理治療」,每週舉行一次研習會,一起研讀文獻,彼此

自治病房啟用1987

復健工作站

Page 32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2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切磋心理劇技巧,並分別將心得「應用心理劇研究報告」在神經精神醫學會學術研討會中

發表。我是心理劇團體中的一員,讓我有機會繼續跟隨陳珠璋教授學習。

早年台灣僅有台大一所職能治療專業教育學校,每年培育的畢業生很少,畢業生沒有

專業執照可以考試及取得。為了專業的發展,我們在1982年9月11日正式組成「中華民國

職能治療學會」,會中特別邀請三位教授與會:陳珠璋教授、葉英堃教授及連倚南教授,

感謝三位教授一直帶領職能治療之發展。而本人很榮幸被推選擔任學會創會理事長一職,

為爭取專業證照、專業角色、服務品質與學術研究持續發展而努力。

我於1983年9月轉至台大精神科任職,與黃曼聰學姐一同修訂「職能治療轉介單」、

「職能治療綜合評量表」、調整各項治療活動,並參與陳珠璋教授撰寫及編譯「由演劇到

領悟」一書等工作。「由演劇到領悟」這本書分為二大部份,前半部共有六章節,介紹台

灣的心理劇發展史及實務應用情形,呈現出台灣本土化的心理劇治療模式。後半部為翻譯

布拉得納(H.A. Blatner)醫師所著的「心理演劇方法之實際應用(Acting-In)」一書,

這本書成為我國發展演劇心理治療的里程碑,也是一本臨床工作者的重要參考書。1984

年9月本人參與衛生署制定第一次「全國精神科醫療院所評鑑標準」工作,規劃有職能治

療部門的評核基準及資料表等,評鑑工作對於精神醫療的服務品質的提升具有極重大的影

響,至今仍每年都有評鑑工作,讓同仁們不斷地改善服務品質,使病人獲得良好的醫療與

復健。同時本人在陳珠璋教授指導下,持續研發三項職能治療臨床的評量工具,包括:

「手部靈巧性測驗」、「注意力測驗」及「日常生活功能評量表」,這些工具的研究成果

在職能治療學會雜誌上發表,至今這三項工具已廣泛地在台灣的精神科醫療院所、精神復

健機構及職業輔導評量單位等應用,作為評量個案的功能狀況之標準化工具。

1983年2月台大醫院與當時的省立桃園療養院(桃療)建教合作,派徐澄清教授到桃

療擔任建教後第一任院長,之後桃療職能治療室的同仁分梯次至台大精神科接受職能治療

臨床工作培訓。1984年7月派本人每週一天支援桃療職能治療工作。1984年8月起陳珠璋教

授每星期五下午赴桃療進行兩組各由十五名醫療人員組成訓練團體,開始建立及發展桃療

的「團體心理治療」及「演劇心理治療」。1985年4月24日陳珠璋教授接任第二任院長。

在陳珠璋院長的領導下致力於醫療科室專業化之提升,補充當時出缺的三大科室:兒童精

神科主任由長庚醫院精神科的陳快樂醫師接任、社會服務室主任由台大精神科的柯少華社

工師接任、作業指導室主任(現今改為職能治療科)由我於1986年4月從台大轉任。讓桃

療的醫療服務邁進現代化的精神醫療體系,陳珠璋院長更積極推展「慢性精神病患可予治

療之再評估以及可行積極復健方案之探討」共計二年的研究計畫,有幸參與其中,研究成

Page 32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27

果發表於台灣省衛生處74、75年度研究論文集,結果印證慢性精神病患經過職能治療與產

業治療之後其功能有明顯之改善,爾後更讓許多個案經由這個途徑轉至社區化就業,進而

出院回歸社會。這是台灣精神病人社區化支持性就業服務模式發展之先驅。陳院長奉衛生

署核定為「桃竹苗地區精神醫療網核心醫院」負責人,負責推動區域整體性的精神醫療服

務,輔導私立精神科醫院、發展居家治療模式、更於1987年創設「桃療電話諮詢專線」

及「桃園縣康復之友協會」,並規劃「桃源社區復健中心」大樓興建工程,實務推動社區

復健的服務等,這些開創性的服務模式,引領台灣現代化精神醫療的發展。而本人也在陳

院長的指導之下在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發表「慢性精神病人復健潛能與工作適應的關係」、

「精神病人日常生活功能問卷表之信度與效度研究」與「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功能狀況研

究」等,這些研究對於職能治療評量工具之建立具有重大的助益。1987年7月陳院長歸建

台大,由林信男教授接任院長一職。

1988年4月陳教授續推動「團體心理治療研討小組」,至1993年12月研討小組正式成

立「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當時職能治療參與團體的成員很少,他為了使學會組織有

各專業參與的完備性,特別鼓勵台大黃曼聰與本人參與競選理監事,黃曼聰職能治療師當

選監事,而本人也榮幸當選理事、讓職能治療師成為「團體心理治療學會」重要的一員。

1998年6月本人在陳珠璋教授與吳就君教授指導下完成「精神醫療機構演劇心理治療團隊

成員對其療效認知之調查」研究報告。這篇研究也榮幸獲得當年度的「光智學術獎」。

擔任職能治療師公職27年期間,有幸一直跟隨著陳教授學習與成長,他深切地影響

我做人處事,做學問與人生道路的引領者。在我公職退休後轉至私立醫療院所工作後,在

2004年還能有機會到「光智」與陳靜美社工師合作帶領中小學教師「心理演劇團體學習

營」三年多,會後持續由陳教授主持討論會,分享帶領團體的過程與心得,並接受他的指

導。2007年9月接任「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乙職之後,仍有許多

機會與陳珠璋教授聚會見面,繼續向他請益。去年2012年3月職能治療師公會全聯會辦理

十週年慶祝大會中,特別邀請90歲高齡的長者陳教授,他依然如往惜專注地坐在講台前聆

聽「台灣職能治療發展史與現況之報導」,從當年沒有職能治療人員的足跡,發展至今全

台灣有七所大學、二所專科培育職能治療專業人才,共有3000餘人在台灣各地從事職能治

療工作。陳珠璋教授絕對是台灣職能治療發展的先驅,最重的領航者他除了為職能治療發

展貢獻良多,尤其感謝他對我的栽培與教導!讓我有力量為職能治療專業發展奉獻心力。

Page 32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2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陳珠璋教授與桃療護理科之發展謝淑貞 前桃園療養院護理部主任

陳教授於1985年4月24日至1987年7月31日擔任桃園療養院的

院長,兩年三個月雖短,但是他對護理科之成長與發展,卻有長

久而且深遠的影響。由於陳教授在1984年8月起就每週來桃療帶

領兩個各由15位醫療團隊成員組成的團體,護理科吳主任、2位督

導、9位護理長們,帶著好奇與崇拜大師的心情報名,參與「動力

性團體」、「演劇治療團體」。

動力性團體歷經約150次的團體聚會,成員們從開始時的焦慮、猜測,到彼此競爭、

攻擊,透過分享與回饋逐漸自我瞭解,直到後來能體察彼此異同之處,相互信任、合作,

發展出深厚情誼,奠定了桃療穩固的精神醫療團隊之基礎。護理科參與動力性團體的成

員,日後在門診、急慢性病房、日間病房,都能提供符合病患需求、不同型態的團體治

療,而且繼續傳承下去。

我曾於1988年提出有關出院精神分裂病患實施短期團體心理治療可行性研究,陳教授

在百忙中撥冗擔任研究指導及團體治療督導,每週一次,1990年此篇研究報告獲選在中華

心理衛生協會年會上發表,陳教授全程在場給予最大的支持,此情深刻感念在心。

演劇治療團體成員從演出的過程中學習心理演劇的治療理論與技巧,其中吳麗萊主

任、李鳳墀護理長更長期的對桃療之演劇心理治療貢獻心力,尤其吳麗萊主任退休後仍每

週回桃療帶演劇心理治療團體,可見投入之深。受陳教授的影響,吳麗萊主任、李鳳墀護

理長和我都曾隨陳教授出國參加國際團體治療年會,記得李鳳墀護理長更曾經在某次的國

際團體治療年會中,以海報發表演劇心理治療經驗,開啟了桃療護理人員在團體治療領域

與國際交流之先例。

陳教授任內推薦護理科同仁出國研習,李鳳墀護理長和我,先後到美國麻州大學公共

衛生學院進修三個月,雖是短期,但已打開桃療護理人員的視野,使我們有信心在1987年

3月擔負精神疾病防治醫療網—桃、竹、苗地區核心醫院對責任區內的護理人員提供精神

醫療與護理的教育訓練之重責大任。後來更擴展為精神護理個案研討會,讓責任區內之公

共衛生護理人員有一個可以互相切磋交流學習的平台,提升精神照護之品質。

陳教授在任期間,對護理科有期盼、有關心、有栽培、也有要求,這就是本科後來紮

下厚實發展根基最重要的因素。

Page 32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29

記得1992仍在美國博班上課時,有一門與碩

班同學同修一門社工督導的課程,因社工強調督導在行政、情緒與教育上各有其所應扮演

的角色,而這門課的老師尤重身為督導者Mentor的角色,並要求每位同學就其工作經驗挑

選一位與自己未來工作可作為Mentor者上台作報告。當時腦中浮現的就是在桃療工作時的

陳珠璋院長,在作口頭報告當時的那堂課,我先將上述陳教授之英文名字縮寫以及其代表

的意涵用粉筆寫在黑板上。旁邊加上四方形的地基。

首先,這種文字的縮寫排列已夠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而後聽本人娓娓道來陳教授守

在台灣精神醫療之領域數十年如一日,足以說明他對其專業的責任認同熱忱與承諾;其對

專業團隊的合作與重視更是其寬闊胸襟與彈性思維之展現,因此各團隊工作者均得以獲得

機會參與國外進修與國際研討會(當然院長都會自掏腰包給予部分旅費補助);1950年前

精神科藥物尚未研發完整時,陳教授即以其人性化關懷同理家屬和精障者之處境,在精神

醫療發展上以好奇寶寶之精神在醫院引進庇護工作坊復健理念,同時陸續嘗試精神科家屬

治療、團體團體、心理演劇治療等治療方式。此時,我即將四方形的地基在四角處以橢圓

型勾勒出,並在橢圓型內寫入院長常用的比喻,因院長令尊系出自建築業,故院長常喜愛

用醫療、家屬、精障者與社區為打好地基的四塊不可或缺的基石,這四塊地基打得穩這房

子自然可以穩當地往上蓋,換言之,如果這些條件都符合時,精障者在一個友善接納的社

區,在配合適當的醫療處理和家屬的參與,這位精障者的未來就有發展的無限可能。

全班同學至此因我的繪圖與舉例聽得極為專注,當然此科也因(消費院長)拿到A的

成績。返台任教後,在報紙上也得悉光智基金會曾在2003年,以行動劇方式表達對精障者

去污名化、反烙印的支持不遺餘力。陳院長以其身教作為典範滋養帶領無數後進繼續在精

神醫療這塊領域切磋奮進。感念院長提攜厚愛之情,這份亦師亦友之久久情緣是我人生最

寶貴的。

P: Pro fession

R: Responsibilities

O: Open-minded

F: Flexibility

C: Curiosity

與Prof. C.C.Chen亦師亦友情緣久久魏芳婉 國立臺北大學社工系兼任副教授

C: Creativity

C: Commitment

H: Humanity

E: Enthusiasm

N: Nurture

Page 33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3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在我的精神醫學陶成過程中,陳教授是我學習團體動力與

心理治療的啟蒙老師,因長期接受教誨,於是無形中耳濡目染

其行事風格,因此對教授的為人處世之道自然有些瞭解。

猶記得教授督導時,偶而會提到「我是考慮團體,不是

你」,初時聽到此話會覺得難過,但隨著個人專業的成長,當

自己帶領團體時,如此的思維也逐漸導入團體氛圍,此時再回

頭思量教授過去的話語,就較能體會其用意了。同時教授自己

也常以身作則,更是以「團體優先,自我其次」的價值觀參與外在世界,有時其理想性的

舉止,常讓我們後輩於心不忍,但其近乎「頑固型」的堅持,又讓大家感佩不已,因此

樹立的為人處世典範,已無需多言了。記得教授1985年至1987年擔任省立桃園療養院(現

為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 院長時,有次旅遊至嘉義“吳鳳”廟,教授於此拍了許多張相

片,平時教授到一景點拍照至多與人合照一兩張,但此景點卻反應不同,因此揣想吳鳳何

處吸引著教授? 我想大家都清楚瞭解吳鳳把自己生命獻給了漢人與原住民,由於他的犧牲

才化解了兩者的衝突,這正呼應教授教導的「我是考慮團體」為出發點,也就是「團體優

先,自我其次」處世態度;這種人生的價值觀,在現今的社會已相當難見了。

教授對台灣團體心理治療發展的貢獻就是展現這樣精神,首先自其於1957年由美返國

後談起,其在專業學術發展上,從精神病患全日住院和日間留院的衛教性團體、作業性團

體到人際互動之情感性團體,均依據病人功能建立了本土的治療模式,目前國內各大醫院

所提供的團體心理治療也都承接這樣的治療架構。另在社區方面,其亦曾對精神官能症與

邊緣性精神病人,於門診施予封閉式的團體心理治療,並發表於學會雜誌,可謂也建立了

團體心理治療學術的基礎。同時也投入於校園兒童的團體心理治療本土模式的建立,如應

用成語故事或布袋戲之素材,得到相當好的療效。除團體心理治療外,陳教授此時亦開始

發展國內的家族治療與演劇心理治療,因此在其堅毅精神下,現在已明顯可見其在國內之

發芽成長,我們由此兩領域目前已分別成為獨立的學會即可證明。

若論及教授參與國內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的成立,則可從1987年率領國內五人首次參

加泛太平洋環區域性的國際團體心理治療研討會談起,這次參加除醫療團隊(含醫師、社

工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整合外,更重要是會後次年1988年,在精神醫學會下組

成團體心理治療研討小組,此時即開始帶領大家每季輪流於國內各大醫院辦理研討會,同

永遠胸懷「大我」的人生張達人 天主教仁慈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兼院長

Page 33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31

時並定期出版小組會訊,由於不間斷的活動,紮下了團體心理治療在國內發展的基礎。因

此於1993年辦理第三屆泛太平洋環區域性國際團體心理治療研討會後的次年,即1994年成

立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並擔當首任理事長,其當時已屆73歲高齡但仍神采奕奕領導我

們,今年團心二十週年,教授仍是我們的精神領導。

過去我們何其有幸在他領導與陪伴下團體心理治療學會逐漸茁壯,目前學會陸續完

成了 出版會刊:於1995年創刊,目前已邁入第20卷的出刊,從未曾出現空窗; 督導審核

制度:於2002年開始施行,每三年更新督導認證,至今已更新四次,且申請督導師必須先

完成治療師的認證; 治療師認證制度:於2010年開始施行,現在正持續推動中; 治療師

訓練方案:於2006年策劃與開始執行,內容含:首部曲的團體心理治療認知教育、二部曲

的團體動力學習之團體經驗以及三部曲的治療師訓練之督導,目前都已建立紥實的訓練教

材;此外完成此三部曲訓練者,方可申請治療師認證。為了激勵專業學術的發展,教授更

在每年會刊的專文中選出最優者,給予壹萬元光智學術獎,至今仍持續著,其用心可見一

斑。在邁向未來,做為學生的我們應珍惜他親身播種的團體心理治療學會,使其更能發揮

專業與服務大眾的功能,因此學會將來除繼續擴展上述的多項任務外,進而如何提昇1.優

良專業品質,2. 研究論文發表,3.國際事務參與,更是學會延續其「大我」精神的展現。

除了國內團體心理治療的發展外,教授對於國際的參與更是不遺餘力,其中令人最

難以忘懷的,就是1989年台灣開始投入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後,教授並不因已屆退休年

齡就交棒休息,對三年一次的世界團體心理治療大會都定期出席從沒缺席,後輩的我們至

今無一人做到,早期更是帶着陳媽媽一同前往;直到2009年的羅馬大會。此會後不久,其

身體出現狀況故而2012年無法與我們共同前往哥倫比亞。羅馬大會之時其已屆87歲高齡,

如今回想,當時教授的身體狀況多少已有些不適,但仍堅持陪同我們參加完國際大會與會

後旅遊,更不願因為個人因素而影響團體的既定行程,其「團體優先,自我其次」無私大

愛的精神表露無疑;思於此,內心的敬畏與不忍迴盪不已。雖然教授無法出席2012年的

大會,但內心仍掛念著,畢竟至今我們仍持續擁有國際學會一席理事(自1992年始,陳教

授、吳就君教授、筆者以及至今的蔣欣欣教授分別擔任),他期盼這份得來不易的地位,

後輩的我們不但在國內繼續推動團體心理治療,此外也應積極的將我國的經驗分享至國

外,實踐天下是一家、是一個團體的精神。

教授總是為他人或大眾著想,且近乎鞠躬盡瘁的付出,似乎仍無終止,目前在許多場

合仍可見到其身影,雖已屆92高齡,仍是心繫着大家,尤其對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界的發

展;我們何其有幸,能有教授終生教導與陪伴,不斷與我們分享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Page 33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3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在當今台灣執行團體心理治療及團體輔導的工作者,應大

多接受過精神醫療大師—陳珠璋教授的德澤。個人在大師提攜後

進、鼓勵晚輩的帶領下,早年有幸多次參與國際團體心理治療研

討會,也開啟了個人之視野。1988年4月21日陳教授組織「團體心

理治療研討小組」,其後藉此小組促使了台灣團體心理治療之專

業蓬勃發展。

個人自1980年進入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心理衛生科擔任心理技

師以來,就對團體動力、團體輔導、團體療效深感興趣。1985年

初,承蒙黃正仁主任之推薦,至當時任署立桃園療養院院長的陳珠璋教授,拜師學藝—專

攻團體心理治療壹年,記得剛過完農曆年即至桃療報到,陳教授隨即親自帶領我認識桃

療,並提醒桃療同仁—這是我的學生你們要好好關照。其後陳教授對我個人的生涯成長、

工作皆有莫大的助益:如晉升首任署立玉里醫院心理衛生科主任、兼任性犯罪團體心理治

療師、高雄地檢署煙毒假釋犯團體輔導師、高市家暴防治中心加害人認知教育團體輔導領

導人、慢性精神病患社區復健團體領導人、2009年高雄縣勞工局失業勞工生涯規劃團體輔

導領導人、財團法人慈德育幼院院長等;以及陸續七次參加國際團體心理治療會議從出席

觀摩、論文發表到藥癮患者團體心理治療之影帶報告研討等,甚至在1990年也考取教育部

亞太交流訪問得獎人(瞭解日、韓之團體心理治療)等相關事宜,在在皆與團體心理治療

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記得在日、韓交流訪問之前的連絡安排,除了教育部原有的安排,就以陳教授的人脈

日、韓的國際關係幫助最多,包括對方的受訪機構日本長谷川醫院院長、山口隆教授、首

爾大學精神科醫院等,都是教授親自寫介紹信協助參訪交流,事後還很隨和的告知「我這

老頭子還可用時,請盡量利用」。如此德高望重、卻謙沖為懷的長者,疼惜及提攜幫助後

輩的情誼,令我感激涕零。此後進入國立成功大學進修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的精神鼓勵

都是讓我們不斷精進奮勉的力量來源。

能忝為陳教授的弟子真是福氣。除將此份恩情永銘在心外,我也積極學習教授無私

奉獻的大愛胸懷,效法他不懈的奮力精神,多貢獻一己之力,再運用團體的動力,服務社

會、利益人群!

恩師陳珠璋教授與我邱英翔 財團法人高雄市私立紅十字會育幼中心慈暉園院長

Page 33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33

兩位陳教授的啟示陳若璋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

這些年,在大家的聚會後,因不想勞煩他人,陳教授經常拄

著拐杖,自行緩步離去;而我,則常常望著他蹣跚的背影,久久

不能自已,望著他的背影我常不知是在看著陳珠璋教授,還是看

著另一位陳教授-我的父親。

這兩個陳教授,實在有太多的相似處,他們同年生,同樣曾

是台大教授 (一位在醫學院,一位在理學院) 同樣的嚴肅,同樣

的執著,同樣的契而不捨,同樣的在學術界有顯著的成就,同樣

的在邁入老年後仍將其生命之韌性發展到極致;經常獨自搭著捷

運或公車,契而不捨的參加學術會議,不要勞煩他人,自己上上下下;但他們對別人的關

愛卻沒減少一分。

我從小與父親並非很親,小時曾被送往親戚家,兒時對父親的影像是模糊的,偶然

在過年節慶時他才來探望,相聚時間是短暫的,距離是遙遠的;在青春期後才知道父親是

和善的、疼愛我的,又從親友鄰居的口中,逐漸知道父親的卓越學術成就,雖然對自己的

父親深覺驕傲,但感覺上仍是遙遠的;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求學算是平順,相信父親對我

有著許多的期待,也有著驕傲,但他始終沒說出口,而在二十歲後期我生命最低潮時,父

母遷居到美國賓州,我第一次返回賓州的家中時,父親開車來接我,因路途遙遠,父女倆

人在餐廳進食,我知道他想安慰我,又不知如何開口,後來塞了一把錢給我;我知道他心

疼我的心意,但也不知如何表達,默默收下錢,偷偷地哭了一晚;再之後我們倆全回到了

台灣就職,家裡有了兩位陳教授,電話此起彼落互相喊「陳教授電話」,增加了彼此的互

動,但感覺上仍有距離。

在此時我認識了另一位陳教授-陳珠璋教授,認識時我剛到台大心理系任教,距今已

有28 年了。當時陳珠璋教授已是心理治療界的大老了,碰巧的,長輩的陳教授想要推廣

的團體心理治療、家族治療等專業,也是晚輩我小陳教授所衷心想獻身的志業,在他的盛

情邀約下,我到了桃療作短暫的督導,因此和陳教授有了短暫的接觸。早期認識的陳珠璋

教授比我自己父親的陳教授更為嚴肅、更有距離,甚至可以是嚴厲,常常要求事情不但做

好,而且還要做到最好、做到最精緻,這些特點卻讓我覺得很熟悉,因為和我的父親很接

近,也許這種完美主義是那個時代學術界人的特性。開始感覺和陳教授親近,倒是緣由陳

教授的幽默及我倆姓名的接近,記憶中不少次和教授出席有關團體心理治療和家族治療相

Page 33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3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關的研討會,許多來接待我倆的工作人員常會把他認為是「陳若璋」,而把我認為是「陳

珠璋」,而教授常不疾不徐地說「我是她姊姊,她是我弟弟」,因而接待人員常為之一愣

而隨後莞爾一笑,而大家也因而笑開了,氣氛變輕鬆了。

之後隨著教授到日本開會,當時出席僅有吳就君教授、張達人醫師及邱英翔心理師與

本人,在其間看到教授,為要在國際間介紹我國在團體心理及家族治療的發展,真是叫做

出錢出力、不遺餘力;之後又帶著我們到荷蘭去開國際會議,開會期間還督促我們晚上聚

會報告自己之心得;回國後又召集大家定期聚會、討論、成立小組,然後逐步成立團體心

理學會。

早期團體心理治療學會是國內第一個心理治療學會,記得當時大家一起參加心理劇,

一起討論家族治療,一起接受客體關係團體治療的衝擊;也隨著這些活動,團心學會逐漸

茁壯,而我們也隨著這些歲月的流逝,經歷壯年、中年也逐步邁入銀髮族了;但不管歲月

如何的流逝,教授對團體心理治療、家族治療、心理治療的熱情卻沒有任何的流逝;教授

走路的步伐愈來愈蹣跚,但每次參與這些相關的活動,他眼睛散發的光芒,和28年前我認

識他時,他邀請我參予這些活動中時的光芒,毫不遜色。

五年前我的父親另一位陳教授過世了,在他的學術追思記念會時,才知道父親在去世

的那年年初,還發表了他的第一百六十一篇論文;我記得我坐在台下覺得自己永遠趕不上

他的學術成就;但是對他在89歲的高齡還願意堅持發表論文深為感動與驕傲,這種執著,

相信是我可以學習持續的。

這些年台灣心理治療會社,如雨後春筍般的快速成長,相關的學協會已達二、三十

個,四年前我擔心目前的年輕學者已經不知道團體心理治療是什麼東西,更遑論知曉團體

心理治療這個學會;更擔心團心歷史的傳承會中斷,因而接下理事長的擔子,希望自己能

繼承兩位陳教授的特質—堅持與盡心,把這個工作做好:希望在我卸任前,可以把團心的

活動推廣到社會各個層面及各個專業領域,也希望把團心的歷史傳承持續發展下去,讓我

們三位陳教授的堅持,可以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傳。

Page 33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35

陳教授榮退那一天,我坐在角落裡看著大家圍著陳

教授,為他唱歌,歡送他。我帶點傷感的想著陳教授退

休對病患和精神科造成的影響。不過這個時間很短,我

花更長的時間思考高齡長者對社會的價值與意義。

時間瞬間飛過二十五年,再度有機會向陳教授學

習。面對年齡和家母相近的陳教授,我很想問他,請他

告訴我該如何和八十五歲力不從心的媽媽相處?該如何

勸慰辛苦一輩子的老媽媽休息,不要再替我做牛做馬?

當媽媽討厭我,想要離我而去的時候,我該如何留住

她?許多人說母女緣切不斷,氣過兩天就會好,這是真的嗎?她這一生沒有得到過一張獎

狀,為什麼她可以這麼勇敢自信認命又樂觀?我知道該如何當四個孩子的媽媽,卻不知道

該如何當八十四歲老媽媽的女兒。

可是每次我到光智基金會和陳教授討論,站在紗門外看到陳教授和家母以同樣的精神

力量做事時,這些問題我就不問了。這股精神說明高齡長者對社會的價值在於樹立典範,

他存在的意義就是激發後輩勤奮的力量。於是我知道,不是我要去跟媽媽說什麼,而是趕

快去做媽媽要我做的事情。媽媽討厭我,是因為她的志向無法透過我去實現;我對媽媽生

氣,只是因為我在自我懷疑。媽媽有個好親近的志向,她要每一個子孫都平安長大,不要

危害社會。陳教授有個好遠大的志向,他要所有的人都身心健康,功成名就。

陳教授寫詩,但不是詩人。年輕的時候,我用詩人的標準來讀陳教授的作品,無法理

解。如今我放棄尋找詩人的文采,改用讀課本的方法來閱讀,並理解他忠實記錄事實與感

情的七句詩,我似乎有點懂他無法訴諸言語的感情世界。我不懂精神醫學,無能從字裡行

間剖析他的心理;但從社會的角度,我由衷感謝陳教授對社會的貢獻。在陳教授未經修飾

的詩集裡,我看到老人的成熟歷程,原來老年人的生活是如此寂寞又豐富、感情世界可以

這麼綺麗又理性、以及社會事業竟然能辦得這麼精彩成功,利人又利己。

當我還是社工系的實習生時,有機會躲在單面鏡後面看精神科醫師們與精神疾病奮

戰。曾經看到一位年輕女性在診間哀求醫生不要再給她吃藥了,她受不了藥物副作用對生

活的影響。在女病患的哭泣聲中,醫師無奈的點頭卻又不得不開出藥方,看著她失望的表

從閱讀到領悟—我從陳教授身上學到的事

劉智學 前陳珠璋教授助理

Page 33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3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情,我忍不住走出門外想給她一個安慰的微笑,沒想到卻看見一副桀傲不馴自暴自棄的表

情。我楞在當下,不知何謂專業。

同樣的情境也發生在陳教授的診間,陳教授告訴女患者用藥是短暫的,精神調適才是

正途。一時的精神不適用點藥,就如同感冒吃藥好得快一樣,不舒服是短期的,病好了藥

就丟掉。病人懷著信心走出診間,面帶微笑迎接門外的陽光。

當年陳教授斷然的一筆,決定台大醫院精神科和神經科兩科分家,如今腦神經醫學當

道,心理疾病像流行性感冒一樣常見,精神科與神經科似乎又有合一的趨勢。俗話說「心

病心藥醫」,看到這麼多人為憂鬱症所苦,自己也曾在諸多人生歷練中進退失據消沈過,

我益發同意陳教授的醫療觀點:接受理想和事實的差距,勇敢面對現實,解決問題,縮短

距離,就是保持心理健康。

陳教授一生充滿勇氣。少年陳同學挑戰日本人的優勢,以卓越的日文勝過日籍同學的

日語;勤打棒球刺激生長,以挺拔的身高讓日本同學必須抬頭仰視。青年陳醫師在父親的

財力支持之下,意氣風發的創立光和醫院,又因為父親生意失敗,家道中落不得不賣掉醫

院,重回台大當醫生;無奈之餘接觸心理系,卻意外開創精神醫學診斷的新工具。中年陳

主任帶領精神醫學團隊參加國際會議,在中共打壓之下,他用溝通與同理的專業能力,說

服大會允許在會議桌上插上中華民國的國旗,專業外交成功出擊。老年喪偶的陳公公,將

全部心力放在光智心理衛生中心,即使暗夜裡必須用雨傘當枴杖,一個人站在車牌下等候

公車載他回到沒有人在的家,他也不要人陪。兩度從鬼門關撿回性命的陳教授,用詩代替

他矜持的口,勇敢寫出自己身心靈三方面的需求,文字淨化他的心靈,讓感情昇華。

我二十二歲開始接受陳教授的磨練,當時陳教授中氣十足,用口授的方式訓練我基本

功。五年之後我離開台北到嘉義去「打天下」,朋友叫我「龜毛劉」,我才知道已經學到

陳教授的謹慎,只是謹慎過頭變成畏首畏尾,缺乏決斷的信心。二十五年之後我再度接受

陳教授的指導,已逾九十歲的陳教授讓我穿過文字學習閱讀內心,在閱讀他的詩集與理解

和領悟之間,我學到了─勇敢。

一、謹慎

1. 除非聚餐,否則午餐一定吃三明治,吃壞肚子就知道治療的方向。

2. 發信地址一定查郵遞區號,方便郵差寄信,航空信一定要貼Air mail,一定貼在

左下角,好看就不容易寄錯。

3. 檢查、再檢查、送出去之前再檢查一次,送出去以後還要再檢查一次。

Page 33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37

4. 發出去才發現做錯了,趕快拿回來重做。神不知鬼不覺。

5. 如果兩件事情剛好有一樣的數字,要小心,陳教授一定會問你「真有這麼巧

嗎?」天下事通常沒這麼巧,一定是錯了。重新檢查一遍。

6. 什麼都不要丟掉,每樣東西都要備份,因為20年後也許有用。不過後來證明真

的全部都有用。

二、簡化

1. 一張稿紙600字,不換稿紙型式就不必重算字數,不容易做錯。

2. 陳教授的作品量很大,包括投稿、審稿、寫信、回信、寫詩、翻譯。校稿的重要

性不下於作品內容,但是很不容易做好,尤其在利用電腦之前,用打字機打英文

信是苦差事。不論我校稿多少次,一定會被找到還有錯字,然後當然要重打,當

然還是會有錯。有一次打一份陳教授的英文信,也是校了好幾次稿,我發狠心一

定要打到沒錯,而且要發現陳教授校稿的秘密,於是坐在旁邊偷看。哈哈,他把

兩張紙疊在一起,不能重合的就是錯處。簡單吧。

三、大膽

1. 被發現做錯了,沒關係,立刻改,他不會碎碎念。

2. 有件事情沒人肯做,放心,陳教授一定會去做。

3. 怕做不好,別怕,陳教授會替你改。

4. 事情真的沒做好,沒事,陳教授會替你收拾善後。

四、守信

包括三個部份:惜時、成果和耐性。

甲、惜時

1. 陳教授的手錶比正確時間快幾分鐘,正確的數字我不知道。不過他永遠不會拿電

話聊天,最長三分鐘。

2. 如果交辦的事情都做完了,別擔心,還有事情要做。時間很少,要積極奮發。

3. 陳教授的截稿日期是「明天」,如果是星期六收到稿約或審稿,那表示「星期一

早上八點你一定會看到全新的工作內容」。如果收到沒立刻辦,那就是「積壓公

文」,精神訓話的內容是「怎麼可以拖時間」。

乙、成果

「事緩而急辦,則收勤敏之功」。陳授教交辦的事情是一定會做出成果來,不會浪

Page 33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3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費時間打一封沒有用信,不會浪費紙張改一個無謂的字眼。每一天都有產出,凡事

都在現有的基礎上進步,勤敏有功。

丙、耐性

校稿的最高次數是13次。他沒說我能力差,只說「受不了了。」

五、節儉

1. 儘可能到同一樣餐廳請客,你可以完全相信經理替你點的餐不會給你失禮,而且

他還會送你一道特別菜或是甜點,讓客人很佩服你的理財能力和人際關係。

2. 過年送卡片,心意到就好,不必買創意卡片,因為郵資比卡片貴。

六、美感

1. 白紙上不要有黑點,要乾淨。

2. 先用鉛筆畫格子再寫字,然後再擦掉格線,看起來整齊美觀。

3. 信封上面字體要大,垂直對齊才好看。

4. 信紙折三折,正好塞進信封,不會皺。

七、好奇心

做學問要有好奇心,所以陳教授會問「這是什麼意思?」。例如「聯絡還是連

絡?」,「臭屁和臭哺」意思那裡不一樣;數人頭的單位是「幾位、幾人、幾個

人?」若是回答不出來,就把別人的報告拿出來讀,那種用法被用得多,就用那種

方法。好奇心的意思就是認真!

八、你有罪

1. 僅一次參加台大醫學院的新春團拜,台上列了10道謎題,猜中有獎。我覺得很新

奇,全力發揮「好奇心」,把現場的食物好好的看一下。陳教授看我吃得差不多

了就要求至少要猜對一題,否則「有罪」。我猜中一題,謎面是「根莖葉」。

2. 參加討論會就得發言,否則,你有罪。

九、禮貌

白包的信封要怎麼寫?參加喜宴可以去幾個人?替病人寫加掛單怎麼致謝辭?最難

的是怎麼退紅包?衣服上面寫字為什麼不妥當?

現在我已經忘了這些事情該怎麼寫了,這些是學校不會教的知識。

十、完美數字

Page 33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39

如果只有九個重點,就努力再擠出一點。十這個數字才完美。因為這樣,陳教授總

是想得比別人週到。

感謝

  出席陳教授九十歲大壽時,我懷著贖罪的心情,因為我沒有完成陳教授的自傳,有始

無終,所以「我有罪」,所以以此短文來贖罪。

  我現在是家庭主婦,除了在台大上班的時間之外,我一直都和兒童在一起,覺得過得

很輕鬆。曾經看過一片大的天地就不嫌自己所在的世界小,小世界裡也有大格局,這是陳

教授送給我的自信心。

  我有個外號叫「龜毛劉」,因為每件事情都很嚴肅,看得很嚴重。不僅是我的同事這

樣叫我,我先生也是這樣叫我。不過我相信,如果他們曾經和陳教授一起工作過,他們也

會很龜毛。因為我們太容易犯錯了,曾經因我們的輕忽而讓他人受損的事情不可勝數。龜

毛表示我很謹慎,能得這個綽號我很光榮。這是我從陳教授身上學到的第一件事情。

  每當我身邊的孩子因為不想檢查或想馬虎帶過的時候,我總是坐在旁邊看著他們,一

如陳教授一定要收到「完美」稿件才送出去的情形一樣。當我收到他們「完美」的作業

時,我就看到他們散發滿意光芒的臉孔。耐性是成功的基礎,我只是中間串聯不相識兩代

人的界面。耐性是陳教授送給孩子們的禮物,未來他們的成就是他送給我最大的禮物。

  台大是我看向世界的落地窗,陳教授是詮釋窗外風光的導遊。也許我這一生會始終站

在窗內,但是我的下一代必然會走得比我更遠,一如我走得比父母還遠一樣。在陳教授的

詮釋裡沒有負面的語言,這不是因為他沒有挫折的人生,而是因為堅持守信,所以必然有

成。如果沒做出成果,那麼「你有罪」。累積大大小小的成果,就是自信。這是陳教授教

會我的人生觀。

  到現在來說,我還有一件大事沒學到,就是創造完美的婚姻。父母和老師都是生命的

工程師,每天建造自己和下一代的人生,錯了重來,一改再改,天下沒有完美的人,但是

有追求完美的歷程,人們學習的是通過過程的方法,是過程讓人完美。陳教授的人生好比

範本,我還是那個打字的助理,打錯重來,錯了沒關係,陳教授會改。

Page 34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4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雖然和逾九十高齡的陳珠璋教授整整相差四十歲,可能

有某種程度的代溝,然而他的醫者典範是我一直想要學習

的楷模。

陳教授的好學、堅持和細心在我認為是後輩最值得學

習的典範。陳教授在1993年2月退休之後,專心於促進士

林地區的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以及校園心理衛生。致力

於慢性精神病研究及臨床工作已累積數十年豐富經驗的陳

教授,卻完全以初學者謙卑勤勉的態度推廣士林地區心理

衛生。其實,他也是兒童團體及演劇心理治療的先導者,他過去在東門國小已實施長達兩

年的團體心理治療及心理演劇,有著非常紮實的兒童青少年的臨床工作經驗,但是他還是

抱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積極參加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所辦的各種繼續教育課程及各

式的演講,可以說比任何一個會員都來得認真。不管多惡劣的天氣,他總是不缺席直到課

程或會議結束,其好學的精神是無人可出其左右。再者,陳教授堅毅不拔的精神也令人敬

佩。他認為該做的事情,必定接受挑戰、克服困難、堅持到底。另外,他的鉅細靡遺,細

心求證,是值得學習的,陳教授有很清楚的組織規劃能力,絕對不會出現不應該的錯誤或

一時疏忽。

我有幸在陳教授延後退休的數年(65到69歲),能親身受惠於他紮實嚴謹的住院醫師

訓練,不論在臨床、教學和研究的磨練,均奠定我後來精神醫學學術生涯的基礎,影響深

遠,潛移默化中,習得身為學者和良醫應具備的特質。

我在1977年,開始住院醫師訓練,那時候剛好是陳教授延長退休的第一年,他是負

責急性病房的主治醫師。由於急性病房的工作非常地繁重,通常年輕的主治醫師較有精力

能夠處理,因為住院醫師需要密集的督導,且隨時要處理緊急狀況。那時我好奇的問陳教

授:「身為本部最資深的教授,加上患有青光眼,需要特別的醫療照顧,大可選擇不要這

麼煩重高壓力的工作,其實年輕的主治醫師可以負責。」陳教授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他

大意是說:「我現在這五年也不會再做新的研究或是親自寫論文,因此我的職責應該是要

把住院醫師教好。我要承擔起最繁重的急性病房,讓年輕的主治醫師可以趕快寫論文然後

升等,讓精神部有更多的教授。」我想,他所謂的年輕主治醫師,指的就是:宋維村醫

師、胡海國醫師、鄭泰安醫師及李明濱醫師。那時候我強烈感受到他對工作的熱愛、對年

台大精神科永遠的陳教授高淑芬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Page 34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41

輕一輩的照顧、以及對病人的關心。我也觀察到他對每個病人的情況隨時都非常了解,不

只洞悉病人本身的問題,也了解背後其家庭複雜的影響。尤其陳教授督導病房團隊會議時

特別有創意,每週在開會前一天我們必須先準備好英文稿一一列出要討論哪些病人、病人

的問題在哪裡、各個討論的主題為何。他會仔細修改英文,並且像英文老師一樣逐字修改

文法及寫作表達,完稿後做為團隊會議討論的內容,會議的結論也是用英文撰寫,這樣的

訓練已超出一般住院醫師的訓練,不僅兼顧寫作也同時給予我們邏輯的訓練。當住院醫師

時,都會覺得老師非常忙,要做研究或寫論文,所以盡量不要打擾他們,但是陳教授督導

就沒有這種壓力。其實陳教授會主動,比我們更勤快地看病人,對每個病人的了解都比住

院醫師更清楚。他清楚地示範了怎麼做一個好的醫師和臨床的老師。

值得一提的是,陳教授在急性病房或是日間留院指導我們進行家族治療及團體治療。

急性病房家族治療訓練是在每個星期一下午,大多時候請所有大家庭成員參加家族會談。

可以看到陳教授在一個小時的家族會談中,很有技巧地呈現個案家庭互動的關係。藉由引

導家庭成員互動表達的同時進行治療,讓我們覺察家人如何看待個案的問題、家人的互動

怎麼影響到他的症狀,以及對個案後續處置的看法⋯⋯等等,同時間適時地介入來協助他

們彼此溝通,清楚地找出家庭對個案的處理方案,因此一次的會談涵蓋評估及治療,以決

定是否須安排進一步的家族治療。

第一年擔任住院醫師訓練時,陳教授就詢問住院醫師們有沒有興趣進行一個需十二次

療程的結構式家族治療。我擔任第二年住院醫師時於桃療的慢性病房三個月,發現剛好符

合我三個月的受訓時間,可以做為家族治療的入門,陳教授當時每個禮拜有半天到桃園療

養院督導家族或團體治療,那時候我就跟當時的主治醫師-現在的張達人院長,以及社工

師王靜怡一起討論可行的計畫及適合的個案。他們也覺得我很有動機要這樣做。所以就依

照陳教授的設計,每週一次進行十二次結構式家族治療。

在每次會談結束後,我整理逐字稿,在星期一下午,我們一起接受陳教授的督導。在

這十二次的治療當中,我們確實學到了很多。許多原本治療中沒有看到的一些問題,也在

督導的時候一一呈現。在陳教授的鼓勵之下,我把這很難得的學習經驗撰寫成一篇家族治

療的報告投稿在台灣精神醫學於1990年發表,之後也以英文寫成華人心理治療專書的一個

章節,這是我第一篇發表在期刊的論文,但是對一個住院醫師來講,可以在R2就寫完一篇

論文,於R3時發表,是多麼興奮的一件事情!

同樣在住院醫師的時期,因為陳教授是負責急性病房,所以我們身為第一年的住院醫

師都是直接跟他接觸。那時候我們總共四位R1:包括李朝雄醫師、張景瑞醫師、林令世醫

Page 34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4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師、還有我,一進來就被告知說要做研究、還要在6月底於台灣精神醫學會年會投稿、在

R2時的11月要報告。那時候的我非常聽話,一聽到的時候就開始緊張,問陳教授說:「我

們第一年住院醫師甚麼都不懂能做甚麼?」這時候,他告訴我,我們第一年最多訓練就急

性病房,再加上就是要看急診,他直接建議:「你去把急診資料整理整理。」於是我就開

始可怕的研究之路。

我必需要整理數百位的個案病歷並一一打電話,進一步的追蹤為何未回門診以及了解

其後續的治療,這對我實在是一大挑戰,在完全沒有概念之下摸索,那時候身為一個小住

院醫師面對陳教授是非常害怕的,也不敢多問。還好那時候的「梅羹」—本部的資深社工

師可以幫我,因為她看到我要做這麼大的研究就覺得滿心疼我的,記得我常常是一個禮拜

留在辦公室五天,睡在沙發上,只有回家一個或兩個晚上,大概經過三個月或四個月,才

能夠把這個資料收齊。當時家父母無法想像精神科醫師怎麼會忙到這樣子。但是為了一個

堅持,我把資料整理完。接下來遇到的困難是這麼多的變項統計上是無法用手算的,但是

當時科內並沒有人可以教我如何使用統計軟體,因此逼得我自己不僅要學會手算,也用簡

單的軟體,自己寫Chi-square及t-test的數學運算程式,那時候對做研究的痛苦指數可以說

是超標,感到非常痛苦,也發誓不敢再做研究。現在想起來,那段日子的磨練,不僅讓我

了解甚麼是做研究,也下定決心學好方法學和統計學,奠定了我往後的研究實力。研究完

成後,我在陳教授不停的催促下寫完論文,於1990年R3時發表,非常感謝陳教授給我這

個機會,因為我的聽話我不得不把研究做完,做完之後又不得不逼迫我的數學頭腦去想辦

法自己手算所有的統計和寫程式。

因此,我在住院醫師唯一的兩篇學術論文都是陳教授指導,讓我有機會比別人更早

踏入學術的殿堂,也奠基了後來對研究的執著和投入,所以陳教授也可以說是我研究的啟

蒙老師。

陳教授後來在1993年2月退休後,也就是我擔任主治醫師第二年的時候,他在台大醫

院的工作正式結束,但是他還是固定回來門診及指導病房團體心理治療及心理演劇。退休

後陳教授開始在其所成立的士林地區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免費諮商及治療。他感

受到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精神衛生是培養健康下一代非常重要的一環,所以他跟他的兄弟共

同建立的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創立士林地區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我在主治醫師的

任內,一直到我出國的1998年7月,我在每個禮拜五晚上到此中心去看社區或是學校轉介

過來有情緒行為或發展問題的兒童或青少年。在那七八年的工作中,更深刻體會陳教授取

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奉獻精神,以及對兒童青少年的關懷和付出。他不僅親自面對個案

Page 34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43

做諮商,也在週一到五的時段,藉由基金會或是自己補助請醫師和心理師給予社區需要協

助的個案免費診療。

除此之外,他在各個學校宣導校園心理衛生,並進行團體的心理治療工作坊,也督

導各級學校的輔導老師進行團體心理治療,提昇社區和校園心理健康貢獻良多。因為陳教

授積極付出,和協助社區和校園的心理衛生健康的精神和成果,使光智基金會多次接受到

內政部的表揚。陳教授的精力,熱愛生命和無私的付出,一直到超過九十歲,他還是一樣

堅持,不管是天氣多惡劣、或是身體的不適,從來沒有影響「他永遠把病人都是放在第一

位」,即使精神部的活動或是晚宴想要請他參加,都要提早跟他預訂時間,因為他不會因

為其他的活動去影響他跟病人約定好的看診時間。

另外,令我感佩的是,我擔任學生心理輔導中心主任的時候請他來指導輔導老師進行

團體治療。陳教授付出相當多的時間指導,可是我已準備好的演講費他卻分文不收。他覺

得他退休之後,所有的生命就是要奉獻給這個社會、

回饋給社區、學校。他如此的精神再對照現今較為功

利的社會,他的所言所行,實為令人景仰的長者風

範,足為後人楷模。

總結:我真正跟陳教授互動始於在台大精神部

住院醫師訓練時期,接受他親自的督導。這段時期不

僅紮實了我臨床的技巧,他同時是我研究和寫作的啟

蒙老師。他在退休之後對社區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的

付出和熱誠,以及永不懈怠和堅持執著,實在是無人

可以出其左右。雖然他已逾九十高齡,但是還是每分

每秒非常快樂地貢獻他自己,讓生活充滿了希望和活

力。我除了希望他在這麼多的付出和貢獻所得到的樂

趣和充實能夠持續;同時也希望他可以再多保養自

己、足夠的休息和適當的飲食,能夠有下一個十年或

更多的十年,繼續享受他最熱愛的工作和生活。

謝師宴2009.6.20

教授、我與女兒

Page 34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4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陳珠璋教授的貢獻

光智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是在1993年成立的。當時成

立的時空背景剛好是1990年底精神衛生法公佈不久之後。

教授在1992年底退休,據說他退休前有次和前行政院

衛生署張博雅署長見面閒聊,張署長問他:「您退休後想

做什麼?」陳教授隨意回答:「如果有經費的話,或許可

以來做一些事。」之後陳教授提成立心理衛生中心的計畫

書,獲得行政院衛生署200萬元的開辦補助,於是就在陳

教授父親的出生地—劍潭,將以父親為名的海沙紀念圖書

室改建,成為全國第一家民間的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

我的娘家在劍潭,當時未婚的我,在1994年春天來到光智擔任全職社工,那時光智

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開辦還未滿一年。夜診業務是週一到週五,光智外聘兼職的精神科醫

師、臨床社工師和心理師共同駐診,民眾可以在白天先打電話預約,然後晚上來就診,光

智沒有收費,也沒有開藥。除了第一年由行政院衛生署補助開辦費用,後來每年所有人事

行政費用都是由光智陳珠璋教授的家族第三代七位堂兄弟合力捐款支持。

參與夜間門診會跟精神科醫師或臨床社工師ㄧ起進入會談室與案家會談。有時候家長

會帶年紀較小的幼兒前來諮詢,光智有間兒童遊戲室,裡面有玩具和圖書,都是很實用與

小朋友互動的媒介。當醫師或社工師和家長獨自會談時,我就會陪小朋友進去遊戲室玩或

看書、畫畫或是聊天,順便觀察小朋友的狀況,也會與家長分享我觀察到的情形。

基本上,夜間門診是個案/案家來光智尋求專業協助。而在白天光智的辦公場地初期

就開辦社區媽媽教室—插花班和陶藝班。後來逐漸演變成星期六的兒童青少年書法班、美

術班。成立的初期,我常和擔任心衛中心的主任陳珠璋教授一起拜訪士林地區小學、中學

的校長,讓他們知道社區有這麼一個機構可以一起合作。這些學校裡面有我小學、國中畢

業的母校,感覺很親近。光智都會固定在每學期初召開輔導主任會議,進行資源交流與議

題討論。

陳教授和我都很喜歡心理演劇團體,1994年5月起我們和鄰近的明倫、百齡、蘭雅國

中學校輔導室合作,到學校運用社會劇、角色扮演方式,透過暖身、演出、分享帶領有適

應狀況的青少年團體;稍早時期陳教授已於1993年10月起先在新店烏來原住民部落帶領青

永遠之春—陳珠璋教授陳靜美 永和國中輔導老師

Page 34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45

少年適應欠佳的團體,後來將此兩處的團體作一研究對照,於1999年的中華團體心理治療

期刊發表《國中學生心理演劇團體輔導經驗》。由於半年輪流去一個國中學校帶團體的經

驗,輪完士林區八所國中學校一圈也要四年的時間,深感時間能協助的對象有限,並且學

生畢業了也無法再後續追蹤關懷,因此萌生轉換團體服務的對象,如果能將心理演劇的一

些經驗技巧和輔導老師分享,把老師當作種籽,將來不論老師調任到哪裡,都還是可以繼

續服務學生。於是我們從1997年開始辦理進行中小學的「教師心理演劇技巧訓練與經驗分

享團體」,先是從光智所在地士林區的中小學校輔導老師開始,一梯次20位老師參加,公

益不收費。連辦兩年後,此訊息傳到台北市教育局,局裡的吳麗家專員很肯定光智對學校

的默默付出,第三年由台北市教育局二科主動出面發公文到全台北市中學輔導室,鼓勵輔

導老師參加光智舉辦的教師心理演劇團體的在職進修,並給予全程的公假。自此,光智每

年都會舉辦一次教師心理演劇的訓練團體,一直到2006年我離開光智,共計分別和陳珠璋

教授、褚增輝職能治療師、張莉英心理師和謝遠達醫師、一起帶領共計十屆的心理演劇訓

練團體(十屆初階班和六屆進階班)。此研究報告分別於2004年在台灣舉行環太平洋團體

心理治療會議(PRRC)及2006年在巴西舉行世界團體心理治療會議(IAGP)中發表。

精神衛生法至今已過了廿餘年,到現在都還不見臺灣有第二家民間私人的心理衛生中

心成立。這是為什麼?為什麼每年有那麼多醫生、教授退休,卻沒人學習陳珠璋醫師開辦

第二間甚至第三、第四間的心理衛生輔導機構?直到和研究所指導教授討論時,我才理解

政府並非無條件支持民間設立心理衛生輔導機構的。不是每個退休的教授或醫生都可以開

辦心理衛生中心,他須具備精神科醫師的背景;然後他還需要有一個私人的場所空間,和

願意支持的金主。政府只會給你第一年的開辦費,往後的所有費用都要自己想辦法籌募。

現在公部門已成立心理衛生中心承辦心理衛生相關業務,2007年7月原來的第十二條

法條修正改變,光智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成了臺灣唯一一家由私人成立的民間心理衛生中

心,而成立者就是陳珠璋教授。

初次見面

1 9 9 4年3月初我來應徵光智的社工員,當我走下樓梯來到辦公室,看到的是一

位白髮稀疏的老爺爺。他問我在學校修過什麼課程時,我告訴他我有選修過心理劇

(psychodrama),老爺爺馬上從書櫃上拿出《由演劇到領悟》,我跟他說這是我們上課

用的教科書,只是封面換了。他翻開書本的扉頁,指著上頭第一個作者吳就君教授問我認

不認識?再往下看,這張相片好面熟,以前卻沒見過,抬頭一看,原來此書的作者本尊正

佇立在我眼前,我們以前的教科書並沒有作者相片,現在改版後才有附上相片,這是我跟

陳珠璋教授的第一次見面。心理劇的話匣子一聊開竟然發現我和陳教授在其他生活層面也

Page 34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4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有諸多的巧緣,話題聊到我的求學歷程,我才知道我幼稚園的園長是陳教授的大嫂;當年

我媽媽在劍潭國小擔任的愛心導護媽媽團曾經在陳教授父親的喪禮上協助治喪事宜;我喜

歡的心理劇是1974年陳教授和本土一群對團體心理治療相當有熱忱及有心想學習新的團體

處遇方式的專業人員(涵括精神科醫師、社工師、心理師、職能治療師和護理師),從一

本國外寄回台灣的心理劇專業指導手冊《Foundations of psychodrama》開始自行摸索探究

傳承下來的團體治療方法與技術。

我和陳教授的相似性

我也發現自己和陳教授有許多同好:我在大學時期參加土風舞社學習世界各國的舞

蹈,畢業兩年後又加入業餘的世界民俗舞蹈團體,在光智工作一段時間後,才知道陳教授

跟陳媽媽常在國外和朋友聚會時會合跳美國方塊舞,他們也喜歡音樂與舞蹈。1995年我

參加的業餘舞團有表演,陳教授夫婦還特地去看我演出,真是感動與感謝;知道陳教授愛

唱歌是從早期每年年底召開光智基金會董事會議順道一起辦理「光友會」(光智營造廠之

員工成立的聯誼團體)旅遊時,陳教授在遊覽車上面總會選唱〈望春風〉、〈何日君再

來〉。後來我們也會利用辦公室同仁的生日,相約去KTV慶生唱歌,點很多老歌和教授合

唱。對於文字排版,我和陳教授一樣龜毛,一定要對得很整齊,我們常私下笑稱彼此有強

迫症。

生活小互動

一:找陳教授很鈍的鉛筆來削

我的強迫症也常發生在和陳教授的小互動中。教授他的左邊西裝上方的口袋裡都會放

一枝鉛筆,以利他隨時做筆記。我都會注意教授的鉛筆有沒有尖尖的,如果變鈍了,我就

覺得很不利爽,主動伸手去跟教授要口袋的那枝鈍鉛筆拿去削尖再還給教授。

二:第一次開車上路旁邊坐著陳教授

光智鄰近的學校輔導室常會約陳教授到校參加個案研討會,經常和陳教授一同出席,

以往我們都是坐計程車,教授自掏腰包付車資。2004年我向我弟弟借新買的中古車載陳

教授出席個案研討會,那是我考到駕照多年後首次開車上路,感謝陳教授的完全信任,他

「老神在在」坐定,安定我的心。其實我當天是全神貫注,心裡一直告訴自己絕對要小心

安全第一。

三:陳教授是我的證婚人

1996年初我和先生訂婚後,積極在找尋年底結婚的新房,但因我們雙方存款都不多,

Page 34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47

因此想要申請勞工住宅的低利貸款補助,又因為申請貸款需要備齊結婚的證明,只好跟同

事瓊玉姐姐以及陳教授商量,請他們兩位擔任我的結婚證人,先取得辦理勞工貸款的入門

資格,於是我和先生在同年的5月31日完成公證結婚,陳珠璋教授是我的證婚人之一。

四: 離職光智

因為接了多年的社工督導,有越來越多研究所學生來光智實習,工作多年後自己也有

些疲態深感所學不足,逐漸升起想要返校重拾書本當學生的意念,於是我去參加研究所招

生考試,幸運地給我考上了。原本想要用兼職的方式,繼續留在光智一邊工作一邊唸書,

但董事會開會討論「以前從未有過這樣的聘任經驗」希望我用週末假日在職進修,仍是希

望我擔任全職的工作人員。但是當時東吳並沒有週末假日的碩士班,我也只想唸東吳的社

工研究所,因此我決定辭掉十二年半的工作,離開光智,當個全職的學生。

環境影響人的行為很大,已經坐了將近十年的捷運,每天都固定在劍潭站下車去光智

上班的我,自從成為全職的東吳研究生,要坐捷運到士林站轉乘學生專車去上課,每當捷

運停靠劍潭站,我總有一股想出站去光智找陳教授的衝動。我發現這股衝動越來越強烈,

後來有一天星期四下午,我主動去台大醫院掛陳教授的精神科門診。當門診護士叫到我的

名字,我一打開診間門進去,教授看到我的第一句話是說:「啊,你怎麼來了?」我眼淚

就不自主的流下來,我邊哭邊說:「啊,我就很想念您嘛!就來這裡看看你啊!」後來陳

教授就用平常醫師問診的方式酷酷地問了我的一些近況,「最近睡得如何啦?上課上得怎

麼樣啦?」最後開給我一些安眠藥,病歷上面診斷寫著「適應問題」。當天晚上其實我並

沒吃藥,睡的品質還算不錯,後來我刻意選擇坐的捷運車廂座位是靠近士林出口手扶梯的

位置,不再習慣坐以往劍潭站出口的座位,而那股想衝出劍潭站的意念就慢慢地消失了。

我從陳教授身上學到

陳珠璋教授的英文名字縮寫是C.C.C.他給自己三個英文單字來提醒自己要「一致」

consistency、要保持「好奇」curiosity、和「創造」creation。經常可以看到他出席各種專

業研討會,他常說自己是學到老,他是去當學生學習新知識,他同時也在士林社區大學當

了好多年的學生學習畫畫。陳教授自己喜歡學習也很鼓勵我們員工在職進修並提撥進修費

用,我每年都會利用這筆固定的在職進修費去學習心理劇以及小團體動力。我和他在光智

共事十二年半,若說影響自己最深的應該是在專業上的持續與堅持吧!陳教授在精神醫學

領域貢獻自己所學一輩子,造福鄉里,我也想在自己喜愛的社工專業上盡力,發揮所學。

陳教授「學到老」的行動力與努力不懈怠的求知精神,是我持續在專業上學習很重要的自

我提醒。感謝生命中有這麼一位長輩的陪伴,陳珠璋教授,謝謝您,我真的很敬愛您。

Page 34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4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陳珠璋教授的貢獻

我在光智服務超過十八年,在2012年底退

休。有人問在「光智」我的頭銜是什麼,我自稱

是「雜藝(役)師」。我的工作範圍很廣,是總

機,是清潔人員,是水電工,是出納,是會計,

是採購,是活動規劃也是執行者,總之無所不

包,還得當保安,保護陳教授安危,真妙,還要

讓社區的人適時認識光智心理衛生中心在做什麼

事,並推廣才藝班。

我所認識的陳教授是位一板一眼、小心翼翼的人,每一件事情都要有計畫、有條理、

有思維,平常在會議上都會討論再討論,一再的推演,但遇到重要的董事會會議時,他則

呈現深思冥想的沉默狀態,就像沉思中的羅丹。

他有些時候可能忘記自己已經九十歲了,還有許多理想及理念想要實現,譬如想讓光

智心理衛生中心地上化(光智現址為地下室),期許能讓和煦的陽光、新鮮的空氣植入他

美妙的夢想中。在現今社會裡,有愛心想做公益的人是有的,但要尋覓像他一樣為光智全

心全意無私的奉獻、認同他的想法且不求回報,捐錢、捐地給光智使用的人,可能是一件

過於奢求的事吧。

陳教授樂於提攜後進,且不計較回報。像李光輝醫師、楊聰財醫師⋯⋯都曾受惠於

陳教授的推薦而得到賞識。幾經陳教授訓練調教過的秘書及學生們更不用說,人人也都奉

行陳教授的行事準則,並且在陳教授的理想之下全力執行。像光智每一年的週年慶都要辦

不一樣的主題來追思海沙公的遺德;已辦了十多年的三對三小學盃籃球賽,年年賽、年年

辦,但在不同的學校裡舉辦,就會有不同的樣貌呈現,而積極宣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

性,則是陳教授始終不變的使命。

陳教授具備很多能力,但求新求變是要有活力的,對他而言,年齡不是問題,但是

時間對他很急迫性也是重要的。在去年陳教授的慶生會裡,多次聽到陳教授對事的執著,

我很能夠想像。在光智開會,只要發現桌子像阿拉丁的飛毯晃動起來的時候,我們就知道

他心中有許多想法。理智告訴我們,我們如不屈服在他的假民主之下,附和他的觀點,就

我所見之精神醫學界的羅丹王瓊玉 前光智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專員

前排中為作者

Page 34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49

是準備說明現實,反抗他的意志。不過後來我發現,反抗和附和的結果都一樣,事情要依

他的意思處理,討論才會告一段落。就像我常常婉拒在慶功宴、春節餐敘扮演主持人的角

色,但往往在他堅持善用人才下,我仍是難以推辭其懇託。

我是學設計的,看的是人,不是病人。每一個人來到光智,我自然針對這個人開始構

思,進行再設計,對於陳教授自然也不例外。陳教授對待子女、同仁都十分客氣,平日單

身獨居的他凡事都儘量自己處理,不想打擾子女的家庭生活;到光智、台大也一樣,能自

己做的絕不假手他人,是個非常獨立的長者。

過馬路是危險時刻,陳教授像西方紳士一樣,總是堅持要女士優先,以他身為男性、

醫師的榮耀與能力,準備隨時照顧身邊的女士,他根本忘了自己已是九十多歲的老人。我

不會和陳教授爭辯過馬路的禮貌,總是快步走在前面先穿過馬路,再回頭注意交通狀況,

欣穎(光智另一位同仁)則是走在陳教授的旁

邊,準備隨時應變,我們一前一後保護他。面對

一位長我三十五歲的老闆,我像照顧自己的父親

一樣,隨興自在。設計的精神就是自然,這與照

規矩辦事的標準作業流程完全不同。

我今年五十六歲,孩子也步入社會。在知命

之年,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想像。對光智,我有

許多記憶和建議。陳教授最崇拜國父及孔夫子,

他曾經引用國父的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

努力」來期許光智有朝一日能地上化;對於社區

的民眾、才藝班學員也有教無類,我對光智心理

衛生中心的看法,亦然,值得鼓勵,值得努力。

光智的社會服務

Page 35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5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要談起教授與我的關係,勉強可以說我們是15年的「室

友」。因為我們同一間辦公室,但為何又說勉強,因為他的身

分是我的上司。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的關係亦漸漸有所不同,從初

期在光智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當實習生時的景仰—教科書

上出現的人名竟活生生在眼前耶;到擔任光智社工助理時的

戰戰兢兢—做不好時很怕面對教授嚴肅的表情;再到近期成

為光智全職社工時已較能以平常心面對—敢向教授表達心中不

同的想法。這樣的轉變除了是在教授的包容、引導下,我的心智

成長茁壯了,這時,我發現教授也改變了,變得愈來愈和藹可親、慈眉善目,愈來愈返老

還童,他還會跟荳荳(光智飼養的兔子)打招呼,說掰掰呢!來光智實習的大學生們竟會

用「可愛」來形容教授,我想,這是那些早期在醫院/醫學院曾受教授指導的醫師們所不

能想像和體會的事吧!

雖然教授70歲前的豐功偉業我只能從他的演

講PPT、論文著述裡去略窺一二,但我更慶幸自

己能參與教授70歲後的人生,雖然教授每段人生

都有他的意義和貢獻,但他70歲後的人生是有著

更多對兒童青少年、社區民眾的大愛,他不僅規

畫更親身實踐。光智基金會是教授與他的5名兄弟

姊妹為繼承父親陳海沙辦理公益事業的遺志,在

1983年所創立,而在1993年開辦的光智青少年心

理衛生中心,除了家族的持續支持,更是教授結合其精神醫學領域的人脈和專長所促成

的。這所在當時是全國首創民間設立的「心理衛生中心」,不僅在社區中提供心理諮詢輔

導服務,也至學校推廣心理衛生概念,真的是非常有遠見,非常有「福利社區化」的概

念,即在社區中提供福利服務給予有需求的對象或弱勢的族群,將資源之可近性、便利

性、普及性發揮至最大。就連資源最充分、福利最先進的台北市,也都是到2000年底才正

式成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至2004年,社區心理衛生議題益受重視,衛生局欲建構

「心理衛生社區照護網絡」,找了光智合作試辦,提供台北市北區(士林、北投、大同、

社區心理衛生的領航員李欣穎 光智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社工師

光智寵物 兔子小荳荳

Page 35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51

內湖、中山、松山)「社區優質化」的心理衛生服務,以落實心理衛生工作三級預防概

念。至今日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分區服務規劃已由兩區增加為四區,這代表有更多機構參

與服務台北市市民,而全台各縣市也都陸續成立各自的心理衛生中心,光智青少年心理衛

生中心在教授的帶領下,形成的典範模式為大家帶來最好的示範。

以往兒童青少年要尋求心理衛生服務的資源,都非得去醫院不可,但家長和學生白天

要上班上課,請假就診著實不便,再加上有些人諱疾就醫,怕被貼上不好的標籤,延誤了

處理的黃金時期,造成日後問題的嚴重和慢性化,社會成本付出增加。光智青少年心理衛

生中心在成立前,教授便已著手進行夜間心理諮詢門診的規劃,後來更取得台大醫院、國

軍北投醫院的人力協助,正式開始為社區民眾提供無收費的夜間心理諮商輔導服務,這在

目前也是少有可貴的。靠著政府微薄的補助、家族長期的支持、教授無私的奉獻時間和專

業,在艱困的環境中,光智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也屹立20年,更有一群熱血的心理衛生專

業人員(包含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社會工作師),受教授精神感召,參與光智夜診

服務至今多年(十年以上者亦有數位),說教授是社區心理衛生的領航員真是實至名歸。

教授90歲生日餐敘2011.11.8 恭祝教授永遠長青、健康快樂2011.11.8

Page 35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5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初認識陳教授時,對他的印象是,這位老教授真像祖

父:同樣姓陳,同樣是醫生,同樣戴著眼鏡,同樣令人望

而生畏。幼時和祖父相處不融洽的負面回憶,使我對陳教

授格外有距離感,而每次沒把事情辦好引來教授責罵,又

令我更緊張更怕他,所以剛開始跟教授的關係不是很好。

我的工作是協助教授撰寫回憶錄。教授一星期有兩三天

到辦公室,每次口述兩三則親身經歷,然後由我寫成文字。記

得他說到童年青少年的事時顯得饒有興致,談到青壯年時期在台大精神科的種種建樹又顯

得充滿使命感和光榮感。教授心思縝密也很念舊,哪一年發生什麼事、召開什麼會議、帶

領什麼團體、成員有多少人,全都記的一清二楚,令人佩服。隨著實際相處,我發現教授

其實沒有想像中可怕,有時候甚至很像老頑童,因此原本對他的防衛也慢慢卸下。

陳教授每週在台大精神科看診,往往拖至下午兩點多才結束門診。他不像有些醫生會

在中途休息先吃飽再繼續看診,而是等到門診結束後才吃午餐,完全不在意自己是否餓過

頭了造成低血糖。有時無法履行預約門診,教授也會要我打電話轉告病人,而不像有些醫

生臨時在診間門口貼張告示,讓病人白跑一趟,真的是視病猶親。尤其年紀那麼大了還持

續關注青少年心理衛生的發展,不放棄社區心衛中心的運作,讓我很感動。教授對文字的

要求很嚴謹,尤其是英文書信和英文研究報告,字斟句酌;幾十年前出版的著作,也不時

拿來閱讀,檢討需要改進的地方,可說是一位十分有責任感的作者。

記得有次陪教授到中華工藝館挑選禮物。過馬路時,我本來還擔心教授趕不上燈號

變換,沒想到他居然走得比我快。事後教授對自己動作敏捷得意洋洋,還嫌我走路慢,比

不上他老人家。在工藝館結帳時工作人員問我們是不是祖孫,當下我覺得很感動很高興,

因為我似乎脫離了幼時祖父帶給我的負面回憶。幾年相處下來,對教授真的有種祖孫情

感,這是我始料未及的結果。記得當年離職時,教授在台大精神科辦公區逢人就說我拋棄

了他。的確,我對沒能完成回憶錄就離職感到虧欠,也因此始終不好意思再去探訪他。這

麼多年來,也常夢見教授和台大醫院精神科那間辦公室,每次夢醒總覺得很抱歉未能完成

教授的心願。很高興知道有專業的作家來幫忙完成教授的回憶錄,衷心期望這本書精彩問

世。也祝福陳教授在未來的歲月中身體更強健,繼續在台灣心理治療領域中發光發熱,培

育後進,造福病人與家屬。

教授VS.祖父陳綺文 前陳珠璋教授助理

Page 35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53

有時我和老婆晚上散步兼遛狗時,常會聊到我們老的時

候會怎樣,這時就常常在我腦中出現陳教授的背影,一個白

髮蒼蒼,獨行踽踽勇敢堅毅的老醫師。

其實到目前為止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有一

次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教授(當時還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任

教)來台演講最新生物統計的話題,當時滿滿的聽眾中,陳

教授坐在前排,認真的作筆記。看到這一幕,讓當時遲到而

且坐到最後面的我,十分汗顏。另外,還有一次在兒青醫學

會結束的時候,大家看到陳教授準備一個人要回去,想找個人陪他或幫他叫計程車,結果

陳教授竟然很堅持的說:「不用了,我自己來就好。」結果就在大家目送下,一個人下樓

搭車回家。

在精神科領域,雖有不斷創新的治療方法及研究技術,但一百年前老祖宗所留下來的

傳統治療方法,仍一直被人延續且近年被重新重視,而且依臨床角度來看仍然有一定的效

用,例如,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治療、帕弗洛夫的行為治療、亞隆的團體治療及貝克等人

的理情治療(或認知行為治療)等,目前仍廣泛用於改善憂鬱、焦慮及行為等諸多疾患。

比較可惜的是在實際臨床上,相較於門診看診給葯所花的時間,個別或團體心理治療的時

程較長且干擾較多,所以精神科醫師大多都將此重任交付給心理、社工人員執行。但即便

如此,限於人員及時間資源的分配,僅有在少數需要或嚴重的病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作

較深入的會談治療。十分感謝陳教授領導下光智心理中心,提供青少年病患及家屬另一條

和專業人員良好溝通的管道,經過適當的安排後,可以享受五十到六十分鐘不被打擾的時

間,仔細及充份的和醫師或專業人員溝通協調,進而接受建議或個別心理治療。有不少家

長,在一開始對自己小孩拿到身心殘障手冊後,仍然不暸解或懷疑小孩的診斷是什麼,更

不曉得將來該怎麼辦。有更多的家長,一直覺得小孩怪怪的,但又苦於不知該問誰?或大

家講得都好像對,但到底哪一個才對?光智提供了最佳的管道和最好的服務。

認識陳教授廿多年來,感覺陳教授的衝勁比年輕人還強,熱心比年輕人還旺,真不知

道如果陳教授能年輕個十歲,還有什麼事是他做不到的。但仍由衷感謝陳教授多年來為青

少年心理衛生的默默奉獻,嘉惠無以數計的病患及家屬,同時也為年輕的醫師樹立了一個

良好的典範,曉得什麼是現代又無私的智者。

現代又無私的智者戴月明 三總北投分院主治醫師

Page 35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5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教授對我們精神科年輕醫師來說是祖師爺級的人

物,將近三倍的歲數,將近七倍的精神科醫師生涯,感

覺望之儼然。儘管德高望重,在許多研討會的場合,穿

著西裝的教授總是坐第一排、最早到、最認真聆聽的一

位;讓遲到早退、理由很多的年輕人們很慚愧。在還沒

機會親炙教授之前的另一個印象是來自醫院資深病人的

病歷,教授的病歷書寫字跡工整,數十年字跡沒有變化

過,感覺每一次記錄好像連行數都是一樣多,看不出任

何的情緒,感到很神奇,好像什麼事都可以控制的很精

準!

有幸在梅羹引薦與科裡支持之下,我從2009年開始到光智夜間時段接夜診個案。在光

智兩年多的時間,和教授有較多接觸的機會,體會到教授親切溫暖的一面。

每週五晚上到光智接案的空檔,教授總會謝謝我們到光智幫忙,並且問候孩子近況。

教授在沒有個案的時間,端坐說桌前閱讀書寫,到將近九點才不疾不徐地離開。教授的完

美傾向在光智的檔案記錄要求可見一班,第一次接案時填了好多文件,每一次治療也都要

填寫三份以上的文件,比醫院病歷還認真,常常寫不完還要帶回家補作業。不過在光智工

作的氣氛、尾牙的歡樂、個案的挑戰性都讓人很喜歡,那裏真是一個物質不豐、但精神充

實的小天地,處處可見用心。

有九十多歲的資深教授,是精神醫學界的福氣,看到教授時總是真心感到高興和幸

福,代表著台灣的精神科醫師的健康和智慧,希望我們都能跟教授一樣。願教授健康、平

安、福壽綿延。

敬佩與祝福簡意玲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Page 35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55

一甲子的日子,是台下台上遠遠瞻望的距離,卻也是在夜間互道再見的距離。

認識陳珠璋教授,是從進台大醫院當第一年住院醫師開始,讀著關於台灣精神醫學發

展書籍裡的歷史大老,從書裡出現到現實生活中,常常在研討會見到陳教授坐在前排勤奮

不懈的聽講,後排的我常遙望著陳教授的背影而自嘆不如。

開始接受陳教授的指導,是在日間病房心理劇的督導場合,是我跟慢性精神病患者心

理治療的重要啟蒙,陳教授細膩的觀察與詮釋,神準的契中病人潛藏的情緒及心理動力,

也一語道破身為新手導演的我,在面對心理劇演出的青澀與擔憂。但是,陳教授總是鼓勵

我多方去嘗試,支持我用自己的風格與想法,進行這難得的心理演劇治療。

而後,有機會經高淑芬教授推薦進入光智基金會這個大家庭,陳教授很慎重的找我過

去面談,關於我對未來的懵懂無知,沒有甚麼特殊想法便開始當起光智夜診的醫師,每週

一的晚上,我跟教授一起值夜診。印象深刻的是,陳教授十分嚴守心理治療的結構和治療

師中立的態度,每回到光智的時候,教授總親切的問我:「吃飯了沒?」當結束夜診治療

時,教授也總體貼的鼓勵我:「辛苦了!」

事實上,對於我這位初生之犢,教授給了我很多嘗試與學習的空間,在光智與這些社

區病人和家庭的相遇,讓我在學習兒童精神醫學的路上,添增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在光智

的夜診中,學習從家庭著手處理孩子的問題,整理家庭動力與處理家庭衝突;更難能可貴

的是,有著光智陳教授和其帶領的工作人員之支持,每次看到教授離開夜診的緩緩步履,

我很珍惜有著這麼一位長者的支持與鼓勵,每週的星期一晚上,其實一點都不辛苦,而是

在執醫的路上添了更多溫暖。

在一次聚餐的場合,教授告訴我,我跟

他差了一甲子的歲數,同是屬狗的。我很訝

異,因為教授的細膩出乎我的意外,我很珍

惜教授用他多了一甲子的經驗和包容,讓我

得以從他的身教言教中,找到了一位精神醫

學路上的典範。

一甲子的距離裡頭,滿滿的都是陳珠璋

教授對後輩的包容與鼓勵。

一甲子的距離郭純雅 中山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

Page 35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5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回想起來,之前有參加過陳教授在台大醫院精神科的心理劇的團

體,隔了這麼多年(1991年),才敢老實講,因為當年我被嚇壞了!

為什麼我會被嚇壞?當時念心理系大三的我在台大醫院實習,

其實我算屬於蠻會「看狀況」的,我很清楚醫院為了要培訓練醫護人

員在照顧病人時可以看顧得更仔細,所以比較資深的醫生,多半不

會給年輕的醫生「好日子」過。於是我在觀察時,一直提醒自己不

要亂「發言」。

記得那時候陳教授督導新的醫師,他在醫師帶完心理劇團體

後,沒有先講評(你們之後當督導時可以學這一招),他只問那個

醫師說:「你自己覺得今天帶的怎麼樣?」那醫師聽到這樣問,倒

也蠻真誠地答說:「我覺得今天有三個優點、兩個缺點⋯⋯。」等他開始詳述優點時,陳教

授先都不動聲色,後來就突然一連串地問了他幾個問題,然後我就覺得那個醫師越來越安靜

(臉上的斜線越來越多)。然後第二次的心理劇團體,陳教授又用同樣的招數:他又問說:

「那你覺得今天帶的怎麼樣?」那個醫師趕忙說了自己有六個缺點,沒有優點。教授當場就

請他把那六個缺點給講出來。

那時候我領悟到:原來在團體帶領過程中,陳教授要的是有缺失的地方要提出來,因

為如果你提不出來,就沒辦法進步了。

所以這是我對陳教授印象最深刻的。我記得有一次在走樓梯的時候,看到教授從這邊

上去,我趕快從另一邊下去,因為我怕他會問我:「那你今天看到了甚麼沒有?」這個是我

對陳教授的第一個印象。

多年後我在北市心理衛生中心演講,題目是「網路成癮」,我去了才發現原來陳教授

竟坐在台下當聽眾,所以那次講得特別認真,因為我怕陳教授問我覺得自己哪些點講得沒有

很好。演講結束時,我在心裡大聲喊著:總算過關。那時候還不敢對陳教授講之前實習時遇

到他的印象。

二十多年過去了,進了光智後就感覺陳教授跟他六十九歲的時候比起來,越來越慈

祥;我覺得自己也比較長大了,所以我今天就決定分享當年陳教授給我的「震撼教育」。陳

教授是我指導教授吳英璋的老師,所以,在此向我的師公致上最高敬意,謝謝他給我的「震

撼教育」。

陳教授給我的「震撼教育」柯書林 臨床心理師

Page 35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57

「光傳禮智、惟存公正」—從小所知的家訓

就是這八個字,也是先祖父陳海沙公一生奉行之

圭臬。我二伯陳珠璋教授,任職光智社會事業基

金會董事長期間,先與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及各級

學校密切地聯繫,在中小學各級學校的心理衛生

與輔導工作上多有著墨;接著與台北市政府衛生

局共同籌畫安排,推展「台北市北區心理衛生服

務網」方案。爾後,台北市東、西、南區均以此

為範本,建立一個周密的心理衛生服務網絡。二

伯在青少年心理衛生這個領域投入的心力,可謂有目共睹,他的貢獻也榮獲第三屆全國公

益獎的殊榮。

二伯是我的再生恩人。猶記得1982年9月10日,我仍在中原大學土木系就學期間,註

冊當天發生了嚴重的車禍,因為情況危急直接送往林口長庚醫院急救。那時二伯每天從台

北搭車到林口,對我進行「腦復健」,從加法教起、再乘法;教到七乘七時,聽說我足足

想了四十分鐘才說出答案。直到10月3日,二伯任職的台大醫院有病床了,才轉院回台北

照料。在二伯日復一日悉心照料,並持續的進行腦復健療程,10月26日奇蹟出現,當時不

認識親人的我,甦醒過來了。二伯在繁忙的工作負荷下,仍不辭辛勞地奔波幫我復健,對

我的恩情,實在不是筆墨可以形容,只有默默地在內心感恩。

在往後的人生旅程裡,我有幸任職光智基金會的董事長;並於就任後,與二伯拜訪各

界首長,才曉得光智基金會附設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是全國心理衛生服務中獨一無二不

收費的民間公益團體。二伯以「無私無悔的付出、永無止盡的收穫」精神,堪稱我們晚輩

的典範。

歡慶二伯九十歲大壽時,期望他永遠健康。去年適逢光智商會九十年、基金會三十

年、心衛中心二十年的周年慶;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在心裡大喊:「二伯、我愛

您!」 今年二伯出杏林回憶,「永遠之春」是他的生命態度,也是對精神醫學的期待,

更是他給晚輩們最好的示範。

感謝、再感謝陳珍忠 光智基金會董事長

光智的志業責任傳承

Page 35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58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為爸爸九十大壽祝賀,想起和爸爸在一

起生活這麼久,記寫一些與他在一起或聽說

的生活片段。

公車:爸爸很少搭計程車,平常都搭公車。

走路: 有一陣子醫生提醒要多走路,爸爸每

天真的在室內外依照醫生要求的步伐

數行走。

冷氣: 爸爸夏天自己一個人在家很少開冷氣,要也是晚上就寢前才開一下。

食物: 爸爸從來不挑食,所以準備甚麼食物都可以接受。

帽子:爸爸有許多帽子,有的戴起來像是藝術家,有的戴起來有點歐洲的感覺。

紅包: 從小爸爸過年都會給我紅包一直到現在,有點不太好意思。另外一件不好意思的事

情是我從未離開過學校,從小到大都有寒暑假。

文學: 爸爸擅長寫作,他說如果沒當醫生可能會當作家,兄姊遺傳到的文學氣息較多,常

得到作文與演講比賽冠軍,我花在畫畫上時間較多,不過沒得過獎。

詩集: 爸爸在七十歲時出版了他的詩集,內容有中文與日文,取名〈千歲玉〉代表著爸媽

恆久的愛情(1992)。

青春: 爸爸年輕時候的照片在二二八的時候多被沒收了,在〈千歲玉〉詩集中意外發現一

張爸爸斜躺在山坡上的照片,穿著白色衣褲仰望天空,那應該是他的少數的青春照

片之一。

詩會: 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爸爸和大伯母會參加台灣歌壇的聚會,他們以日文寫

詩,每次選出十首最好的詩,最後選出前三名,挺有意思的聚會。

日記: 從小不喜歡寫文字與文章,小學有段時間爸爸規定暑假每天要寫日記,真的有點困

難(1967)。

畫本: 爸爸知道我喜歡畫圖,小時候到台大醫院找爸爸經過衡陽路時,每次爸爸都會買畫

圖本讓我回家著色(1964)。

閱讀: 平常在家的時候爸爸大部份的時間都是在閱讀,琇璧剛嫁到我們家時常以為家裡沒

人,原來爸爸在書房中閱讀。

日語: 爸爸本來學的是日語,中文是1949年之後才學的,有時候他要寫中文文章,總是反

覆推敲,或是問我們詞是否達義。

關於爸爸的 88 件事情陳珍誠 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

Page 359: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59

交談:爸媽經常以日語交談,所以兄姊與我大概能夠猜出一些日常日語會話的涵義。

親家:聽著爸爸和姊姊的公婆親切地以日語交談,那或許才是他們最熟悉的語言。

德語:到了歐洲開始學德語,才知道爸爸的第二外國語言竟然是德語。

壽司:生魚片壽司對爸爸他們經過戰亂的人來說,應該已經是很享受的食物了。

接龍: 小時候怕我一個人無聊,爸爸教我許多的單人撲克牌遊戲,無聊時可以玩

(1963)。

照相: 爸爸從美國帶回柯達相機與幻燈機,所以我從小到大有許多的幻燈片與照片,最近

開始將家人的幻燈片掃描到電腦裡。

攝影:爸爸的攝影功力很棒,得過銀牌獎。

麻將: 小學三年級過年時,爸爸教我們打麻將,所以我有四十幾年的打麻將歷史

(1967)。

連莊: 爸爸麻將打得很好,最高記錄連莊1024支(他們是以二的指數成長計算),所以應該

是二的十次方,連十拉十。

跳棋: 小時候有一位姐姐(爸爸的病人)星期日早上會到我們家,爸爸和我就會與她玩跳

棋,不用做別的事(1965)。

拼圖: 到文具店買了拼圖遊戲來玩,爸爸說對於小孩自來說太費腦力了,後來就少玩了

(1969)。

捕手: 爸爸喜歡打棒球,打的位置是捕手,他說那個位置可以看到所有的隊員。

棒球: 那一年金龍少棒隊第一次得到少棒冠軍,他們與我同年次,爸爸到功學社買了棒球

手套給我,後來常和爸爸一起熬夜看棒球,我到美國留學後的暑假倒是常常打壘球

(1970)。

計分:熬夜看棒球爸爸發明了手工計分簿,我們輪流登記選手記錄(1970)。

乒乓: 爸爸大學時代乒乓球得過亞軍,獎盃捐給台大醫學院院史館。現在爸爸和劍潭社區

的小朋友打乒乓球,爸爸的規則是互相擊球,球不要在落在地上,次數越多越好。

游泳: 上高中規定游泳得遊完60公尺才合格,夏日週末爸爸就開車帶我到白沙灣教我游

泳,他覺得海水浮力較大,較容易學,後來果真學會了(1973)。

單車: 小學前爸爸都騎單車上班,他都會順便帶我搭乘到巷口,我下車後他才繼續踩腳踏

車去上班(1963)。

VW︰ 爸爸買了部金龜車,淺藍色的,暑假帶我們全家開車南下,到台中、嘉義、台南、

高雄探望他大學時代的同學。高中上學時,爸爸常送我到學校去,擔心我花太多時

間在公車上(1969)。

Page 360: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60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畢業: 大學畢業爸媽特地來參加畢業典禮,爸爸還要我坐在繪圖桌前拍張照片留念,果然

現在坐在傳統圖桌前繪製設計圖的人越來越少了(1980)。

出國: 當完兵想申請國外研究所,英文實在不靈光,自傳與讀書計畫多虧爸爸英文底子好

幫我改了許多(1983)。

家書: 出國念書因為昂貴的國際長途電話費,所以常以寫信與家人連絡,每隔一、兩個星

期都會接到爸爸寫得滿滿的藍色國際郵簡,在公務繁忙的情況下一定花了他許多的

時間。

工作: 回國前申請到教職,需要一些證明文件,因為我還在國外,爸爸為了慎重起見親自

幫我送到學校去,感激不盡(1991)。

社大: 爸爸說活到老學到老,他參加士林社區大學的日本歌謠、歌唱、國畫、氣球、紫微

斗數、⋯⋯等,應該超過十個班次,期末結業常上台領取全勤獎。

唱歌: 爸爸很喜歡唱歌,他拿手的台語歌曲是雨夜花,拿手的中文歌曲是何日君再來(他

也會唱日文版的),拿手的英文歌曲是More than I can Say(家中還留著那張爸爸

在中華商場唱片行買的山水出品的黃色塑膠唱片,都快50年了)。

跳舞:爸爸有一陣子週五都和媽媽、姊姊與他的結拜兄弟們跳方塊舞去。

電視: 爸爸早上較常看的電視節目是美國大聯盟棒球,週末則是喜歡收看歌唱比賽節目,

例如早期的五燈獎,與近期的星光大道與超級偶像。

氣球: 爸爸在社區大學上創意汽球班,有天回家看到爸爸製作的小叮噹,氣球上以簽字筆

畫著小叮噹的鬍子,非常傳神(2010)。

算命: 爸爸想了解精神病到底是先天或是後天產生的,因此參加社區大學的紫微斗數班,

上完之後問爸爸的心得,他似乎不太相信算命,畢竟他還是比較相信科學的人。

哈佛: 爸爸曾經在哈佛大學擔任研究員,有一年我們一起到波士頓找大哥,爸爸還找到了

他之前的研究室,在那棟建築物的門口我們一起合照,那已經是爸爸離開哈佛大學

後近三十年的事了(1986)。

灰狗: 爸爸離開美國東岸準備返台,他將所有行李寄到美國西岸,一路搭乘著灰狗巴

士穿過美國,到達西岸後搭輪船回台灣,他說想看看美國這個幅員廣大的國家

(1956)。

曼谷: 以前出國很難,得申請。由美返台多年後,爸爸到曼谷去,媽媽好像不能跟著去,

爸爸帶回了一把機關槍給我,是巷子裡小孩中最炫的機關槍(1965)。

雷鳥: 爸爸由東京開會回來,帶給我「神機雷鳥號」組合模型2號與5號,我在空白的小學

作業簿畫滿了幾十架自己設計的神機雷鳥號,這也可能是後來我喜歡做設計的原因

Page 361: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61

之一。

HW: 有半年爸爸自己到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做研究,媽媽給爸爸帶個電鍋,爸爸不常烹

飪,聽說電鍋只用來燉雞湯,爸爸回台後假日有時候會穿上夏威夷襯衫,有點放假

的感覺。

DC: 出國念書前從未出過國,爸爸特地安排到華盛頓開會,順便帶我出國念書,要不是

有爸爸帶,在洛杉磯轉機大概就迷路了,從來不知國際機場和國內機場可以分開那

麼遠(1983)。

德州: 那一年陪爸媽到德州探望那些因為政治因素無法回國的老友,後來解嚴後他們陸續

訪台,和爸爸帶他們回到小時候在台北的生長地,變化好多,有些人事全非的感傷

(1984)。

瑞士: 小時候爸爸因為代表台灣參加聯合國WHO組織的關係,到瑞士開會帶回瑞士巧克

力,上面有許多優美的風景圖片,總會收藏起來。後來沒想到真的會到瑞士念書,

一下飛機看到山頭積滿颽颽白雪的蘇黎世,和風景圖片好像。有一次爸媽到蘇黎世

來看我,我們坐電車去拜訪爸爸的一位老友,可惜他已經退休找不到,只好在電車

站留影(1989)。

羅馬: 爸爸快85歲了,還到羅馬開國際學術會議,爸爸說他是第一屆的主席,希望能夠去

再看看老友們(2006)。

廠歌: 之前爸爸以日文寫了光智營造廠廠歌,後來以同樣的曲調以中文改寫成「希望的黎

明」,每年光智週年慶我們就可以中文一起合唱。

環快: 現在車子上了環河快速道路,從大稻埕到艋舺約十分鐘,以前還得在台北車站轉

車,想起從前由祖父家到外祖父家得花上好長的一段時間。

綠人: 看著紅綠燈標誌旁的小綠人,爸爸說沒想到時代進步真快,連過馬路都講究了。

手機: 現在進步的3G手機可以在全世界兩個角落互相通話,爸爸覺得小時候只有轉盤式

的電話,很難想像可以這麼進步。

衛星: 車上裝上了新的衛星定位系統,有時會傳出「前有測速照相」的聲音,爸爸問了我

們裝置的功能,他覺得GPS是和3G手機一樣是以前人想不到的發明(2011)。

網路: 忽然接到二姑老大的e-mail問候爸爸,正好爸爸坐在旁邊,馬上回信告訴他爸爸的

近況,Chris說印象中爸爸都一直在工作,好像沒有停歇過。

記憶: 爸爸對於人甚麼時候開始有記憶感到興趣,我最早的記憶好像是四歲時自己開

大門往家旁邊大水溝邊走,看到一群三輪車夫,媽媽急急忙忙從家裡頭找過來

(1961)。

Page 362: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62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卡片: 爸爸很少過問我們的事情,在我們重要的日子,他都會細心的在卡片上寫下他的期

望與期待,至今我們都還保留著。

晚報: 爸爸以前下班回家都會帶份晚報給媽媽,後來媽媽過世後,爸爸就不買了,他說媽

媽待在家中一天很辛苦,擔心媽媽晚上做完家事無聊所以會買了晚報帶回家。

祖父: 爸爸出門前都會向祖父母的遺像鞠躬,似乎告訴他們要出去上班了。

思念: 爸爸到社區大學上油畫課,老師要畫人物,爸爸畫了祖母與媽媽的畫像,頗為傳

神。

回憶: 陪爸爸到西維吉尼亞二姑的家中,他們以台語與日語交叉交談著往日的情景,想必

他們是感情一直很好的兄妹。我唸書的地方距離二姑家約兩個小時,暑假就會去叨

擾她與堂姊。(1983)

掃墓: 爸爸一直到快九十歲每年掃墓還是堅持要到曾祖父母與祖父母的墓地,他認為這是

每年一度該有的祭祖活動。

紀念: 爸爸對於長輩的紀念日都記得,寫在他的記事簿上,從來不會忘記。

遺傳: 爸爸說我會唸建築是得自祖父隔代遺傳,看著姊姊的兒子唸戲劇,哥哥的兒子彈吉

他作曲,又何嘗不是得到爸爸的隔代遺傳。

新生: 爸爸頭部開刀,開刀前二十個鐘頭的記憶有些空白,開完刀問我們那二十個鐘頭發

生的事情,出院後他說9月4日開刀那天是他的新生日,他要愉快地活著,似乎之後

一切都沒啥好掛心的了(2001)。

遊戲: 小時候到醫院找爸爸,如果他還沒忙完,我就偷偷的跑到醫院附設的兒童遊戲室玩

耍,裡面有許許多多的玩具(1963)。

戲劇:爸爸是首先將心理劇與團體治療引進台灣的。

老人: 爸爸退休前覺得自己開始比較了解老人的心境,因此較著重在老人精神醫學的研

究。

青年: 爸爸退休後覺得心理上的問題通常與青春期有許多的關係,因此他將重心放在青少

年的心理研究,希望能及早發現與預防。

學生: 教書後有些學生有些心理上的問題,都會諮詢爸爸,不過有的學生是杞人憂天型

的,爸爸會奉勸他們好好念書。

探病: 如果我朋友的親人在台大醫院住院,爸爸知道的話都會特地過去探望,了解一下狀

況。

臺大:爸爸上班時,整天都在台大度過,包括吃飯、理髮、配眼鏡、⋯⋯等。

Page 363: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63

便當:爸爸有時中午特別趕到醫院吃中飯,主要是要購買志工與日間醫院所製作的便當。

會議: 爸爸有任何的會議或研討會,一定準時到達,絕不中途離席,他覺得到研討會吸收

新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報告: 當時沒有電腦打字,寫完報告後他都會逐字檢查,最後交給我去裝訂,都會再三叮

嚀我怎麼裝訂(1982)。

光智: 爸爸覺得社區活動與心理衛生是重要的,因此將本來光智大樓地下室的閱覽室改變

型態成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同時附近的小孩也有地方可以學習與活動(1992)。

開幕: 光智基金會要開幕了,爸爸要我將光智大樓的地下室稍微設計了一下,找來了水電

工與泥水匠工施工快一個月,就是基金會今天大致上看到的樣子(1992)。

T恤: 光智基金會要舉辦「伴隨孩子快樂的成長」的活動,很榮幸爸爸要我設計活動的T

恤,看到現場大家都穿著我設計的衣服,頗為開心(1998)。

瘋子: 光智基金會20週年慶,舉辦「不要叫我瘋子」活動;對的!不要亂叫人瘋子,人其

實是很脆弱的,當機了不像電腦硬體能夠置換或修理(2003)。

鬥牛: 光智基金會一連幾年舉辦社區三對三的鬥牛賽,今年隊伍已經超過100隊,看著那

些父子聯隊,想起和小時候和爸爸一起運動的情景(2012)。

傳記: 爸爸正在撰寫傳記,看到他們那一代都會很忠實地將他們的人生忠實記錄成傳記,

頗受啟發。

教書: 教書之後常常一對一聆聽學生的討論,才知道當老師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而爸爸除

了當老師之外,得一一聆聽病患的心情,的確非常的不容易。

轉換: 想離開台大土木系回到淡江建築系教書,晚餐桌上向爸爸提起這件事,他說我學的

是建築,又是回到母校,回去對我較適合,沒有任何的反對,只有鼓勵(1995)。

得獎: 爸爸得到國家公益獎,的確實至名歸,我輩應好好努力向他看齊(2001)。

行醫: 爸爸行醫至今已經65年,五年前獲頒行醫六十年之榮耀,今年則獲頒行醫六十五年

之榮耀(2007)。

人生: 看著爸爸一直很敬業地站在他的崗位上,活到老學到老,雖然自己年到中年,待努

力的地方很多,從爸爸身上學到許多,真是獲益良多(2012)。

  這篇文章寫得比想像中久,訂了標題之後刪刪改改,寫寫有時會跌入記憶中,想到一

些很有趣的往事,文中部份日期、名稱或細節得再加以考證。

Page 364: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64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八十三歲的陳珠璋教授,一生經歷台灣精神醫療史;

陪台灣的精神病人走過囚禁、電氣痙攣治療、胰島素休克療

法、前額葉切除術等過程;沒有他的諄諄教誨,今日的精神

醫學界怎能有這麼多的精英?

台大榮譽教授陳珠璋會走上精神醫學之路,和他人生的

首次挫敗有關。

八十三歲的陳珠璋回憶說,恰巧是七十年前的夏日,他

報考台北二中落第,在沮喪挫折中,決定苦讀報考台北一中

(建中前身),結果居然中榜。

1941年6月,陳珠璋初入台北帝大豫科,課餘經常與三、五同學在波麗路喝咖啡,行止就如當今的知識青年。

陳珠璋表示,他會選擇習醫,是因為青春期驟逢同床共眠的祖父病逝;選擇冷門的精

神醫學則是因為師長開導,還有一項巧遇,他首次到精神科蒐集資料時,遇到以後結褵的

妻子,更加強他成為精神醫師的意願。

1947年日本戰敗,陳珠璋成了改制後的台大醫科首屆畢業生。

當時,留守的黑澤良介助教授,將科內職務移交給比陳珠璋高四屆的林宗義。戰後蓽

縷的台大神經精神科(編按,之後精神科獨立,再擴大為部)就由林宗義、陳珠璋、林憲

等幾位年輕人接手。

林宗義曾經回憶,當時的精神科建築只是一間漏水破屋,雨天看診時,護士還要為醫

師打傘。林宗義並且感謝陳珠璋的父親出錢、出料義務修繕,精神科才有早期堅固的兩層

樓建築。

謙沖、揖讓的前輩

在1950年,陳珠璋首次站上講台授課,他形容自己國語、台語、日語、英語、德語夾雜混用,就像一堂「雜菜麵」教學,想來猶覺羞赧。

陳珠璋揖讓的性格,可由一事得知。

台大醫院是一處排資論輩,尊重「先拜」(編按:前輩的日文發音)的醫療院所。在

1965年,林宗義必須赴WHO(世界衛生組織)任職,台大神經精神科主任出缺,那時,晚陳珠璋兩屆的林憲力爭這項職務,在當時台大醫院院長魏火曜一句「大器晚成」的勸勉

下,陳珠璋即刻退讓。

台灣精神醫療界先驅─陳珠璋 老驥伏櫪楊索 作家

轉載自2005年6月號《遠見雜誌》 第228期 

Page 365: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永遠之春

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領域同道情誼

365

嚴格、愛才的長者

陳珠璋在台大教學以嚴格出名。嘉南療養院

院長張達人指出,他在陳教授手下做事時,即使

一份自以為很有把握的報告,通過陳教授的手就

會被大幅修改;但愈改愈豐富,讓他心服口服。

源自德國的醫師訓練養成以及天性的自我要

求,將陳珠璋鍛練成理性自制的專業人。台大精

神部社工室主任黃梅羹形容:「陳教授是個無可

救藥的完美主義者。」

陳珠璋也是愛才的長者。台大精神部主任胡海國指出,在1977年,他準備出國進修。當時許多人一出國就不回台灣,陳教授也有這種顧慮,並擔心他回來後,台大已經沒有職

缺,所以表明反對。但是經由他承諾一定回來,陳教授還是讓他出去進修。等他如約回

來,台大已經沒有員額,為了讓他回台大,陳教授一度要提早退休,讓出缺額給他。

除了教學,陳珠璋教授也是台灣團體治療的祖師。在國內,有關團體治療或團體心理

演劇治療也開枝散葉,成為心理治療的模式,並經由不同團體散播到各級學校間。

退而不休 為病患爭人權

兩年前的秋天,陳珠璋號召國內精神醫療團體發起一場「精神病去污名化」運動,為

他照護近一甲子的精神病患爭取人權。

一生只專注一個方向,陳珠璋未曾放鬆自己。兩年前,他還寫出一篇有關青少年輔導

的英文論文,赴土耳其參加國際專業團體年會並發表論文。心靈工坊總編輯王桂花表示,

「陳教授是讓人尊敬的長輩,每一回的專業研討會,他總是最早來最晚走,仔細聆聽的態

度比新進還認真。」

從1947年至2005年,陳珠璋的人生就如一部台灣的精神醫學史,陪台灣的精神病人走過被視為瘋狂囚禁的歲月,以及本土精神醫師沿於西方的電氣痙攣治療、麻醉分析術、胰

島素休克療法、前額葉切除術等過程。

回顧困勉力行的一生,陳珠璋教授說:「我只希望每天醒來,都覺得前一天沒有白

活,又有新的一天可以做事。」

然而,在台大服務四十七年,陳珠璋作育英才,猶如台大精神部的部徽「蕃薯葉」,

枝蔓相生,代代相傳。可以說,台灣從南到北,甚至海外的精神醫學圈都有陳教授的徒子

徒孫。

訪問結束時,天色已經昏黃,八十三歲的陳珠璋教授正準備離去,在台大醫院精神部

前門駐足片刻,他的立影交疊在大樓的狹長暗影上,這一幕,似乎就是台灣精神醫療史的

縮影了。

台灣精神醫療界先驅—陳珠璋教授(黃菁慧攝影)

Page 366: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66

永遠之春

陳珠璋的杏林回憶

春風賀喜無言語 排比花枝滿杏園戴秀芬 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副理事長

受好友美俐請託,為她的父親陳珠璋教授編輯回憶

錄已經是幾年前的事了。起先讀著送過來的文稿去認識

他;接著,抱著文稿再親自聆聽他的精采人生,於是,

他成了我的忘年老友。

陳教授與我的父親年紀相仿,父親應該也有可歌

可泣的人生經歷,然而,卻少了透析的心路歷程。陳教

授的回顧細密,所有人事時地物一樣不缺,從兒童、

少年、成年到老年;由挫敗、潛修、奮起而成功;自對

照、分析、醒覺至了悟,敘寫的過程十分完整,如同他在家居中的排行,兄弟姊妹都有,

獨立自足。

他的故事經緯分明,敘事清楚,事件羅列下來,初讀時總覺得情味少了些,然而,藏

匿在描述終結,句末總有他包藏的情思,走漏了一點光。有時總想把他的「心窗」推開一

點,讓春風強渡,吹得涼透,才慢慢了解,年代鎖了他的感情,透得出來的其實已經是表

達的極限。

「老先生的心裡其實住著一個好奇調皮的小男孩」,有一次我說了他文章中少了潤澤

的情感,他老大不服氣,馬上找來了寫給夫人的詩作讓我拜讀。讀著讀著,當他看到我的

淚水滾落,這位深諳心理學的精神科醫師應是在心中大大叫好,連呼「勝利」。外顯行動

卻是小心安放快樂,停了好一會兒才問:「寫得怎麼樣?有沒有感情?」是的,他的情感

含蓄,深濃合宜,正是他的文情才思,他的養成特質,也是他的文章特色。

我錯過了老友的青春歲月,所以相處中見不到烈火要求,雖然知道他完美十分,可是

歲月洗練過後的他卻是溫厚閒雅、寬容信任。所以,三度修版的故事還能讓我在春天陽光

灑落的杏林裡,有著漫步嬉遊的快樂回憶。

永遠之春,根本就是陳教授為自己寫下的生命指引,他的努力精神、衝勁堅持、見地

氣度,九十多歲的精神軌跡永遠見到生發萌動、蓬勃奮進,尤其他盛情趕赴的實踐,已經

枝強葉密,領軍為台灣的精神醫療向下扎根、向上結果。

春風賀喜無言語,排比花枝滿杏園,陳教授的《永遠之春—陳珠璋的杏林回憶》,除

了是精神醫療的珍貴史料,也是飽含生命精華的必讀佳作。

Page 367: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67

永遠之春

編後語

杏林之春 世紀經典戴秀芬 光智季刊總編輯

陳珠璋教授要出回憶錄的想法已經醞釀多年,九十多年歲的生命精華,自然會是一部

「巨著」。有機會藉由故事仔細拜讀,熟悉醫界尊稱的台灣團體心理治療、家族治療與演

劇心理治療鼻祖、首創家族治療與婚姻治療、奉獻社區心理健康推展、奉行「活到老、學

到老」的精神勇者,崇仰由心,更體會編輯責任的深重。

陳教授思慮深遠,常常反覆問及:「出回憶錄的價值何在?」我常笑著回:「很有價

值。」顯然他並不滿意我的回應,又追問:「告訴我,價值在哪裡?」於是,我只有搬出

他指導教授的提醒與告誡:「研究的發現,藏私就是有罪。」他才笑著不再提問。

出書的計畫獲得陳教授的學生及「夥伴」情義相挺,感謝他們側寫教授的文稿,讓

回憶的內容增色加分。胡海國教授特定打了電話提醒:「教授的資料很重要,不可以刪

節。」是的,孜孜矻矻於精神醫療六十五年歲月,應是杏林滿園,滿滿的收穫。

團體治療的精神,就在團隊間的默契、了解、同理中,為彼此灌注希望,發揮顯著療

效。陳教授為精神醫界帶入團體治療,用團體發展出來的互助關懷,其實與他退休後關懷

社區,關懷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都是用愛轉動社會,真心關懷的做法。而他在光智

週年活動提出支持「夢幻天使」的名稱,正是去精障汙名,絕對是給予精障朋友最大的鼓

勵支持,也是給社會最大「利他」提醒。

編輯工作進行之際,正是我為社區非營利志業忙碌最深的時刻,感謝編輯團隊的包容

體諒,同心協力編校完成。感謝光智所有同仁,盡心幫助;學生李瑞瑛提供封面照片攝影

作品;梅羹姐和魏教授投入編輯工作,教授的子女全力襄助,更是加速編輯工作進行的最

大功臣。

春天繁景繽紛,最是人間好時節,《永遠之春—陳珠璋的杏林回憶》是今年春天最美

的故事,他展現的「利他的大愛」,除了對家人、學生、友伴,用心在光智社區的心衛工

作,結合家族的力量,展現出的風範格局,絕對是出書的最大價值。

Page 368: 1946 12 16 - ntuh.gov.tw°¸遠之春.pdf · 二十二個階段應有特別的意義,也覺欣慰。「六六大順」是生命給予的恩典,平順、自然 和感恩是美好的因子,它讓我的生活豐實華美,懷抱希望的「永遠之春」。

368

著  者:陳珠璋

主  編:戴秀芬

執  編:黃梅羹、魏芳婉

出 版 者:陳珠璋

地  址:台北市10048中正區常德街1號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

電  話:02-23123456 # 66782

網  址:http://www.ntuh.gov.tw/PSY/default.aspx

設計印刷:伯驊印刷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5.04

ISBN:978-957-43-1431-7 (平裝)

永遠之春—陳珠璋的杏林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