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525 RB12 副刊Cepaper.xmnn.cn/xmrb/20180525/24.pdf ·...

1
2018年5月25日 星期五 责编:海鹰 美编:郑芸如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B 12 · 身边人身边事 · 食尚 红心地瓜 照片 照片旧证件 旧证件 蒋国庆 我的退伍证 难忘时日 王伟 人间草木 月亮枕 我的退伍证发放于1975年3 月,至今已有43个年头。岁月使退 伍证的红塑料皮老化,内页的白纸 泛黄,但每次拿起退伍证,我便如当 初踏入绿色军营时一般心情激动, 熟悉的军号、嘹亮的军歌、生死相交 的战友……军营往事一幕幕浮现在 眼前,我仿佛回到了青葱岁月,思绪 万千。 如今,我已从青年步入老年,我 十分珍惜这本退伍证,因为它是我 军旅生涯的见证,人生荣誉的记录。 1971 年 1 月 ,我 从 漳 州 入 伍 , 在福州军区测绘大队外业队服役, 部队驻地在邵武。刚入伍时,要迅 速完成从普通老百姓到军人的转 变,身为新兵的我们,得克服种种困 难和艰辛。首先是想家,当兵前,我 从没出过远门,来到部队,说句心里 话,想家流眼泪是常有的。当夜深 人静的时候,尤其是在站岗时,从邵 武火车站传来阵阵的汽笛声,就是 我最想家的时候,我总是幻想着坐 上火车,回家看看爸爸妈妈。军事 训练也很艰苦。记得在新兵连训练 时,有一次夜间紧急集合,不能开 灯,得在短时间内着装整齐、打背 包、带武器,接着是五公里越野奔 袭。训练结束时一看,我们这些新 兵蛋子个个张冠李戴、丢三落四、洋 相百出,真是狼狈不堪。此情此景 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部队是个大熔炉,培养了我们 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精神。我知 道,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数不清的摸 爬滚打、流血流汗,我们才能掌握保 家卫国的本领,才能无愧于那身绿 军装。 一日当兵,终身为兵;人可以 老,军魂不能老。这么多年来,我始 终以革命军人的要求鞭策自己,我 自豪自己曾是一个兵,我为自己的 军旅生涯感到骄傲。 本文作者系“城市副刊”作 者联谊会会员) 什么花儿最美?哪里的花儿最 美?对我来说,最美的花,在逝去的童 年,在难以追回的过往。 我的印象中,杜鹃花是最美的 花儿。它总是扬着脸庞,痴望着天 空,红艳艳的,这一簇那一丛,缀满了 大山。每逢上山,我都不忘折下几 枝,若有闲情,就编个小花圈,戴在头 上得意洋洋地到处晃;若是感到无 趣,便将杜鹃花的花蕊摘了,将花瓣 放进嘴里嚼。有时,我什么也不做, 就把杜鹃花的花枝直接带回家,按自 己的心意,将花枝一一插在院子的水 沟旁,摆成一个粗糙的花阵。为了折 杜鹃花,我曾被大黑蚂蚁蜇伤手指, 被黄蜂吓得一动都不敢动,被荆棘划 伤过手臂,甚至被漆树“咬”得满脸红 肿。可是,每年杜鹃花开,我还是管 不住脚和手,一有空就朝山上跑,折 回美丽的杜鹃花。 栀子花不像杜鹃那般艳红,但芳 香醉人。它喜阴凉,平日里和其他灌 木亲密地挨在一起,可一旦开出花来, 且不说那洁白胜雪的花色,单是那浓 郁的香味,就足以令它卓尔不群。我 家邻居的菜园,四周种满了月季、虞美 人、指甲花、金针花。小时候的我,常 常到这菜园旁打转,一边看,一边嗅, 有时还一边咽着口水,艳羡程度可见 一斑。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家菜园 一侧的土墙上也开出了栀子花,从此 我便觉得自家也拥有了宝贝,放学后 常借着拔兔草的理由,去菜园看栀子 花,沉醉于花香中流连忘返。 既不能吃,也无香气可闻的,是 鸡冠花。说来真叫人感慨,如今我在 城市里,每日精心伺候,阳台上的花, 总还是娇的娇弱的弱,烈日晒不得,暴 雨受不住,大风更禁不起。而童年的 鸡冠花,也不知谁随手撒落的种子,但 见猪棚边上、晒谷架下、水沟旁、废弃 的砖头堆里,到处都可见着鸡冠花。 三五成群的花,每一株都傲娇地挺立 着,每一朵都热烈地舒展着,明明是灰 墙土瓦的房子,因了这些美丽又生机 勃勃的鸡冠花,变得富有诗情画意起 来。即使是饭后歇凉的大人,也会同 我们一样,常常瞅瞅花朵,再瞅瞅大公 鸡的鸡冠,比较着哪一朵花更像鸡冠, 哪一朵花开得更美,末了还不忘叮嘱 我们这些孩子一句:“这些鸡冠花,可 不敢摘了呀!” 其实,童年的花之所以最美,不 在于形色味,而在于童年的故事与情 怀,那是一种最简单的追寻,最简单的 拥有,最简单的知足,以及最简单的 爱。 这真是意外的惊喜,飞鸟在我家 天台的柠檬树上筑了一个鸟巢,就此 安家。 我长这么大,从未见过鸟巢,没 想到第一次见识,居然是在自己种的 树上。那天清晨,我给天台的花木浇 水,往柠檬树喷水的时候,隐隐约约看 见树枝间好像有一团特别的东西,仔 细查看,竟然是一个鸟巢!它呈优美 的椭圆形,编织细密,层层叠叠、纹丝 不乱。我惊讶极了:鸟儿真是天生的 建筑师,编织的鸟窝如此精致舒适! 我难以想象,这样一个鸟巢,鸟儿得耗 费多长时间,用嘴衔来一根根草,嘬起 一点点泥,一丁一点构建起自己的 家。看着它,我都想变成雏鸟到窝里 舒舒服服地待着了。 飞鸟来我家筑巢,惊喜之余,静 思琢磨,鸟儿来我家筑巢,虽是意料之 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小区种植着不 少树木,吸引了许多鸟儿,清晨,我总 是在鸟叫声中醒来。我家卧室连着阳 台,我躺在床上,隔着房门,就能听见 鸟儿欢快的歌声。有一阵子,鸟儿鸣 叫得特别热烈,我好奇鸟儿为什么如 此兴奋,打开房门观察一番,才发现鸟 儿是来大饱口福的,挂在屋檐下的腊 肉就是它们的美食! 如果说阳台是鸟儿小聚的美食 场所,那么,天台就是它们欢聚的乐 园!为了遮蔽楼顶的暴晒,我在天台 上种了一些花木,有柠檬、枇杷、芭 乐、人心果、石榴、金橘等。果树轮番 开花结果,果实渐熟,还没等我下手, 鸟儿早已动嘴。孩子问:“为什么不 给果子套个‘外衣’保护起来?”我说: “让鸟儿吃一点有什么关系呢?”想 来,城里适合鸟儿觅食的果树不多, 既然鸟儿发现了天台这块宝地,就让 它们自由自在地享用吧。鸟儿也并 不是什么果实都吃,比如柠檬,果是 酸的,鸟儿从来不碰。但是柠檬树很 香,花朵芬芳馥郁,绿叶缕缕清香,而 且它的枝条带刺,比玫瑰花的刺坚硬 许多,同样是在告诫人们请勿轻易触 碰。鸟儿选择在枝繁叶茂的柠檬树 上筑巢,既挡风遮雨,又安全舒适,可 见它们是多么聪明! 良禽择木而栖。你是良禽,我植 好木—我们共有一个家园。我很高 兴和鸟儿朝夕相处。宋代诗人葛天民 在《迎燕》中写道:“巢成雏长大,相伴 过年华。”尽管来我家筑巢的鸟儿不是 燕子,我甚至不知其名,但我觉得自己 很幸运能有这样的经历—一人家、 一鸟家,我们相伴度过平静时光,何其 美好! 趣事报料 春小麦 飞鸟筑巢在我家 兴许是因为年岁渐长, 近年来越来越喜欢姜了。 其实,我本不爱姜,年轻时 总觉得姜外形丑陋、口感辛 辣,难以入口,甚至觉得它 都不配名列蔬菜名单,顶多 就算种调味料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 始,我却慢慢地爱上了 姜。煮鱼、炖肉,我总习惯 加两片生姜,去鱼腥除膻 味,效果极佳。爆炒性寒 凉的菌类,我也会切点姜 丝拌入,祛寒和中。女儿 添加辅食后,母亲开始腌 制盐姜,每次给女儿炖肉 汤就扔一小片进去,健胃 消食,味道也好。夏日里, 一道姜丝拌豆腐,快手小 菜,爽口下饭。寒冬里,一 碗红糖老姜茶,入口微烫, 略带辛辣,不一会儿额头就 微微发汗,驱除风寒,倍感 温暖。冬至和元宵煮汤圆, 我偏好姜汁汤圆,浅褐色的 姜汁里卧着几个白糯软滑 的大汤圆,看着就令人食指 大动。汤圆高糖高热,加入 姜汁,既满口腹之欲,又能 消油解腻,堪称完美。 小小姜片有大大用 处,于是,我煮饭做菜更加 离不开姜,家里常年备着老 姜、生姜。老公笑我是“无 姜难成餐”,我却不服气,搬 出老祖宗的俚语:“你听听 老祖宗怎么讲的:‘冬吃萝 卜夏吃姜’‘家备小姜,小病 不慌’‘饭不香,吃生姜’‘四 季吃生姜,百病一扫 光’……姜可是宝贝呀!” 除了日常饮食,姜这 种看似平常的食材竟然也 能做成令人惊艳的甜品。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朋友 相约到一家广东糖水店小 聚,听说店里的招牌是现做 的姜汁撞奶,我们便点上一 份。不一会儿,店员端来一 小碗姜汁,辛味扑鼻,这可 怎么入口?正诧异间,又见 她提来一壶热牛奶,从高处 向盛着姜汁的碗中倒入,姜 汁翻滚,霎时与牛奶混合均 匀。店员在碗上盖一小碟, 嘱咐我们静置十来分钟,切 勿摇晃搅拌。待时间一到, 揭开小碟,如变魔术般,碗 中刚才还流动的液体已凝 成奶酪状,舀上一勺,口感 嫩滑、香气浓郁、甜而不腻, 实在是意外的惊喜。 除了吃,姜还有妙 用。去年母亲不慎摔折手 腕,术后恢复得不太理想, 伤处常有僵硬之感,医生嘱 咐母亲用老姜、干柚皮等煮 成药汤坚持泡手,虽说未能 马上见效,日久也有松筋活 络之效。 从不喜欢到深爱,姜 这种朴实无华的食材,默默 地温暖着我们的胃、滋养着 我们的身体。就像这日复 一日的平淡日子,没有汹涌 的激情,却有绵绵不尽的温 情,也许温暖妥帖、平淡踏 实,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开笔 小辣椒 细细数来,今年是母亲离开我们的 第七个年头了。母亲健在时,幸福对于 我是那么自然而然、那么唾手可得;母 亲因病离我们而去后,我才懂得失去母 亲的孩子,就是失去了人生最大的幸福 依靠。如果时间能回到八年前,我期望 母亲的病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那么, 也许母亲就不会过早地离开我们了。 然而,一切都只是如果,我们也只能在 每年母亲的忌日和清明节祭拜她,以慰 深深的思念。 母亲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农 村,没有条件接受教育,大字不识几 个。然而,她却深深懂得教育的重要 性,她与父亲坚持培养我们姐妹读书, 即使再苦再累也不在我们面前诉说。 父母亲都务农,每天起早贪黑去菜田里 忙活,常常是忙到晚上七八点才回家, 吃完饭又要忙着准备明天一早要卖的 菜,总得忙到深夜才能入睡。第二天, 天还没亮,母亲就为我们做好了早饭, 自己什么都没吃就去市场卖菜了。母 亲卖完菜回家一般都已经是中午时分 了,她顾不上休息片刻,还要做饭、洗衣 服、洗地板,一年到头如此辛勤劳作,为 的是给我们姐妹打拼更美好的明天。 我工作后的第三年,母亲被确诊 为胃癌晚期,医生告知我们,母亲仅剩 下三个月时间。我们没有告诉母亲实 情,但她还是从我们的眼神和举动中隐 隐约约猜到了。母亲如此坚强,即使是 剧烈的疼痛,她也没有呻吟过。她积极 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抽血、插尿管、打 针,她从没喊过一声疼。化疗后,她剧 烈呕吐吃不下饭,只能插食管,她也一 声不吭地忍受着,她只希望通过化疗能 够尽快治愈回家,回家为我们做饭洗 衣,回家照顾我们!因为在母亲的眼 里,我们姐妹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永 远是需要她照顾的“囡仔”。 “养儿方知父母恩”。母亲离去的 第二年,我也当了母亲,更加深刻地体 会到作为母亲的艰辛和不易,更加思念 母亲。然而,人生最大的遗憾是“子欲 养而亲不待”,母亲没有留给我回报的 机会,只留给我深深的回忆和思念! 作者附言: 第一次投稿,希望借“城市 副刊”一角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怀念母亲 1963 年,我在汕头念高三,当时 的高考录取率很低,可我们都全力以 赴,希望考上心仪的大专院校。 那时全国的高考在七月举行,五 月上旬毕业考结束,学校把高中教材 复习了一遍,没有模拟考试和质检考 试,六月便进入高考前的自由复习阶 段。我家人多住房面积小,三个弟弟 年纪还小,白天我只好到叔叔家复习 功课,夜晚回家在煤油灯下继续复 习。煤油灯昏暗,我看书写字都很吃 力,正逢夏季还得忍受蚊子的叮咬。 母亲见我学习辛苦,又没啥东西给我 增加营养,只好隔三岔五地在煮稀饭 时用笊篱捞出一碗米饭,拌上猪油和 酱油给我吃。 那时高考实行“易校考试”。高 考前一天我们先去熟悉考场,回来的 路上遇到一大队学生,各自带着草席 和行李,原来他们是农村中学的高三 学生,准备在考场学校打地铺应考。 因为考场的课桌比较破旧,老师允许 我们携带塑料垫板,此外还有笔、准 考证和数学考试用的圆规、三角板 等,为了掌握时间,我还向叔叔借了 手表。 第二天早上,我早早出门赶去考 场,在两天半时间里,我们得考完语 文、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七月酷 热难耐,考场没有电风扇,考生个个汗 流浃背。我闷头答卷,汗水滴滴答答 也顾不上擦。我平常喜欢钻研难题, 所以能在考试时间里将试卷全部做 完。记得我语文高考作文写的是“唱 国际歌时所想起的”;更难忘的是,上 午考完语文,走出考场,每个考生分到 两个肉包,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可是 不折不扣的美食,我舍不得吃,拿回家 和弟弟们一起分享。 高考结束后,我们开始填报志 愿。当时高考试卷没有标准答案,想 准确预估分数并不容易,我也不知报 什么院校和专业好,班主任建议我选 择理工科专业,考虑到我家经济比较 困难,建议我填报南方的院校。于 是,我的志愿全部填写了在广州市的 大专院校。经过难熬的等待,我终于 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我被华南工 学 院(现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 )录 取了,这是我的第一志愿,全家人别 提有多开心了。 到阳台洗衣服,浓烟熏 人,原来是邻居老伯正吞云 吐雾。赶紧躲回家中,紧闭 门窗,才明白当年先生自觉 躲阳台抽烟,虽然利家,却 是“殃民”。 万幸的是,在女儿的 “监督”下,先生成功戒烟。 那年暑假,高三补课,我得 上班,保姆辞工回老家。照 顾三岁女儿的重任落到先 生身上。两餐之间得榨水 果汁或制作水果泥;午餐得 用大骨汤煮线面;晚餐炖酱 油水瘦肉泥给女儿配稀饭; 其间还得泡奶粉,应女儿的 要求带她出门溜达、找小伙 伴玩……仅仅这些就让先 生忙得团团转,他恪守承诺 绝不在孩子跟前吸烟,两周 下来,竟戒烟成功!之前, 他戒过可又“复吸”,戒烟不 成反加剧烟瘾。我常开先 生的玩笑:“这是女儿最大 的贡献,没有之一!”其实, 我明白先生戒烟成功更多 是因为父爱,爱的力量真是 不容小觑! 回想起父亲的戒烟 史,更有意思。四岁时,我 发现自己珍藏的压岁钱不 翼而飞,顿时号啕大哭,向 妈妈哭诉:“肯定是爸爸拿 去买‘噗噗噗’了。”我边哭 边学着父亲抽烟的动作,弄 得爸爸哭笑不得。后来“破 了案”,是我冤枉了父亲,实 在是父亲烟瘾太大,难怪我 会有此联想。 初中时,头一回跟父 母出远门,乘长途汽车,在 盘山公路上盘旋颠簸,我晕 车严重,别提有多难受了, 父亲让我靠在他腿上,用被 香烟熏得焦黄的手尽量固 定我的脑袋。奇怪的是那 个瞬间,我突然觉得父亲手 上残留的烟味一点也不讨 厌了,甚至有股令我心安的 芳香。 我工作后,常买香烟 来孝敬父亲,但父亲拒绝抽 我买的高档香烟,我告诉他 这种香烟焦油含量低,对身 体伤害小些,父亲可不听, 他只认厦门卷烟厂的友谊 牌香烟。这个品牌的烟盒 上印有鲜花、乒乓球拍,父 亲常叫我们:“去帮我买包 ‘桌球拍’”。可这烟不知啥 原因停产了,父亲不愿意抽 其他品牌香烟,竟因此戒了 烟。从此,我家烟灰缸束之 高阁。 五十五年前 的高考 童年里的 花儿最美 《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诚邀您联办征文 《厦门日报》“城市副刊”创立于 2003 年 10 月,是《厦门日报》15 年来 唯一未改版名、版序的著名品牌版 面。“城市副刊”以写“身边人身边 事”为宗旨,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和作 者,阅读率多年高居《厦门日报》各 版前列,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2011 年 起 ,厦 门 日 报 社 与 各 区、各部门和各单位借助“城市副 刊”品牌版面,联合主办各类征文活 动30多次,每次征文收到稿件多则 1000 多篇,少则 400 多篇,作者既有 知名作家,也有草根作者,在社会上 产生极其广泛的影响。福建省领 导、厦门市领导多次对征文做出批 示,给予很高的评价。如今,“城市 副刊”已成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 位展示形象、凝聚合力、弘扬文化的 极好平台。 联办征文主要方式有:一、共同 举办主题征文。围绕工作中心,确 定征文主题,开展2-3个月的征文 活动,优秀征文作品在每周一至周 五的“城市副刊”版面陆续刊登,并 集中推出征文专版,还可结集出 版。二、合作推出作品专号,由合作 单位提供稿件,在“城市副刊”一次 性刊登或分期刊发。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如 果您还在为全面展示形象、创新宣 传方式而发愁,请联系我们吧。联 系人郭先生:18059205505。 【“城市副刊”联办征文举例】 “我的志愿服务故事”征文 主办单位:厦门市委文明办、 厦门日报社 “百年学村魅力集美”征文 主办单位:集美区委宣传部、厦 门日报社 “我的悦读生活”征文 主办单位:厦门市文广新局、 厦门日报社 “我献血我快乐”征文 主办单位:厦门市中心血站、厦 门日报社 “情系厦航梦圆蓝天”征文 主办单位:厦门航空有限公司、 厦门日报社 三十多次主题征文 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父亲与丈夫戒烟记 无姜难成餐 家事 凌波子 《厦门日报》“城市副 刊”创办于 2003 年 10 月, 迄今已有15年历史,是 《厦门日报》10 多年来唯 一未改版名、版序的著名 品牌栏目。“城市副刊”以 写“身边人身边事”为宗 旨,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和 作者,阅读率多年高居 《厦门日报》前列,深受广 大读者的喜爱。 为感谢广大作者对 “城市副刊”的支持和厚 爱,进一步扩大这一品牌 版面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同时满足广大作者学习 提升和交友联谊的要求, 厦门日报社“城市副刊” 作者联谊会现向社会征 集第二批会员。 征集对象 凡给“城市副刊”投 过稿刊登过稿的作者,均 可报名参加。 会员福利 入会会员,可享受 “城市副刊”作者联谊会 权利:1.在厦门日报“城市 副刊”刊发优质作品;2. 代表作品入选结集出版; 3.建档备案,颁发会员 证;4.发放报社特制的笔 记本、T恤衫和相关参考 材料;5.免费参加报社举 办的写作培训班;6.受邀 参加报社读者节等特定 活动。 会员义务 入会第一年需交纳 会费 1600 元,以后每年交 纳会费 500 元。 征集电话 凡有意向作者,均可 拨打 968820 参与。 另外,首批会员培训 将于下月启动,敬请关注。 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作者联谊会开始征集 第二批会员 首批会员培训将于下月启动

Transcript of 180525 RB12 副刊Cepaper.xmnn.cn/xmrb/20180525/24.pdf ·...

Page 1: 180525 RB12 副刊Cepaper.xmnn.cn/xmrb/20180525/24.pdf · 且它的枝条带刺,比玫瑰花的刺坚硬 许多,同样是在告诫人们请勿轻易触 碰。鸟儿选择在枝繁叶茂的柠檬树

2018年5月25日 星期五责编:海 鹰 美编:郑芸如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身边人身边事·

食尚♠红心地瓜

老老照片照片之之旧证件旧证件♠蒋国庆 我的退伍证

难忘时日 ♠王伟

人间草木♠月亮枕

我的退伍证发放于 1975 年 3月,至今已有43个年头。岁月使退伍证的红塑料皮老化,内页的白纸泛黄,但每次拿起退伍证,我便如当初踏入绿色军营时一般心情激动,熟悉的军号、嘹亮的军歌、生死相交的战友……军营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我仿佛回到了青葱岁月,思绪万千。

如今,我已从青年步入老年,我十分珍惜这本退伍证,因为它是我军旅生涯的见证,人生荣誉的记录。

1971 年 1月,我从漳州入伍,在福州军区测绘大队外业队服役,部队驻地在邵武。刚入伍时,要迅

速完成从普通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身为新兵的我们,得克服种种困难和艰辛。首先是想家,当兵前,我从没出过远门,来到部队,说句心里话,想家流眼泪是常有的。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尤其是在站岗时,从邵武火车站传来阵阵的汽笛声,就是我最想家的时候,我总是幻想着坐上火车,回家看看爸爸妈妈。军事训练也很艰苦。记得在新兵连训练时,有一次夜间紧急集合,不能开灯,得在短时间内着装整齐、打背包、带武器,接着是五公里越野奔袭。训练结束时一看,我们这些新兵蛋子个个张冠李戴、丢三落四、洋

相百出,真是狼狈不堪。此情此景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部队是个大熔炉,培养了我们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精神。我知道,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数不清的摸爬滚打、流血流汗,我们才能掌握保家卫国的本领,才能无愧于那身绿军装。

一日当兵,终身为兵;人可以老,军魂不能老。这么多年来,我始终以革命军人的要求鞭策自己,我自豪自己曾是一个兵,我为自己的军旅生涯感到骄傲。

(★本文作者系“城市副刊”作者联谊会会员)

什么花儿最美?哪里的花儿最美?对我来说,最美的花,在逝去的童年,在难以追回的过往。

我的印象中,杜鹃花是最美的花儿。它总是扬着脸庞,痴望着天空,红艳艳的,这一簇那一丛,缀满了大山。每逢上山,我都不忘折下几枝,若有闲情,就编个小花圈,戴在头上得意洋洋地到处晃;若是感到无趣,便将杜鹃花的花蕊摘了,将花瓣放进嘴里嚼。有时,我什么也不做,就把杜鹃花的花枝直接带回家,按自己的心意,将花枝一一插在院子的水沟旁,摆成一个粗糙的花阵。为了折杜鹃花,我曾被大黑蚂蚁蜇伤手指,被黄蜂吓得一动都不敢动,被荆棘划伤过手臂,甚至被漆树“咬”得满脸红肿。可是,每年杜鹃花开,我还是管不住脚和手,一有空就朝山上跑,折回美丽的杜鹃花。

栀子花不像杜鹃那般艳红,但芳

香醉人。它喜阴凉,平日里和其他灌木亲密地挨在一起,可一旦开出花来,且不说那洁白胜雪的花色,单是那浓郁的香味,就足以令它卓尔不群。我家邻居的菜园,四周种满了月季、虞美人、指甲花、金针花。小时候的我,常常到这菜园旁打转,一边看,一边嗅,有时还一边咽着口水,艳羡程度可见一斑。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家菜园一侧的土墙上也开出了栀子花,从此我便觉得自家也拥有了宝贝,放学后常借着拔兔草的理由,去菜园看栀子花,沉醉于花香中流连忘返。

既不能吃,也无香气可闻的,是鸡冠花。说来真叫人感慨,如今我在

城市里,每日精心伺候,阳台上的花,总还是娇的娇弱的弱,烈日晒不得,暴雨受不住,大风更禁不起。而童年的鸡冠花,也不知谁随手撒落的种子,但见猪棚边上、晒谷架下、水沟旁、废弃的砖头堆里,到处都可见着鸡冠花。三五成群的花,每一株都傲娇地挺立着,每一朵都热烈地舒展着,明明是灰墙土瓦的房子,因了这些美丽又生机勃勃的鸡冠花,变得富有诗情画意起来。即使是饭后歇凉的大人,也会同我们一样,常常瞅瞅花朵,再瞅瞅大公鸡的鸡冠,比较着哪一朵花更像鸡冠,哪一朵花开得更美,末了还不忘叮嘱我们这些孩子一句:“这些鸡冠花,可不敢摘了呀!”

其实,童年的花之所以最美,不在于形色味,而在于童年的故事与情怀,那是一种最简单的追寻,最简单的拥有,最简单的知足,以及最简单的爱。

这真是意外的惊喜,飞鸟在我家天台的柠檬树上筑了一个鸟巢,就此安家。

我长这么大,从未见过鸟巢,没想到第一次见识,居然是在自己种的树上。那天清晨,我给天台的花木浇水,往柠檬树喷水的时候,隐隐约约看见树枝间好像有一团特别的东西,仔细查看,竟然是一个鸟巢!它呈优美的椭圆形,编织细密,层层叠叠、纹丝不乱。我惊讶极了:鸟儿真是天生的建筑师,编织的鸟窝如此精致舒适!我难以想象,这样一个鸟巢,鸟儿得耗费多长时间,用嘴衔来一根根草,嘬起一点点泥,一丁一点构建起自己的家。看着它,我都想变成雏鸟到窝里舒舒服服地待着了。

飞鸟来我家筑巢,惊喜之余,静思琢磨,鸟儿来我家筑巢,虽是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小区种植着不少树木,吸引了许多鸟儿,清晨,我总

是在鸟叫声中醒来。我家卧室连着阳台,我躺在床上,隔着房门,就能听见鸟儿欢快的歌声。有一阵子,鸟儿鸣叫得特别热烈,我好奇鸟儿为什么如此兴奋,打开房门观察一番,才发现鸟儿是来大饱口福的,挂在屋檐下的腊肉就是它们的美食!

如果说阳台是鸟儿小聚的美食场所,那么,天台就是它们欢聚的乐园!为了遮蔽楼顶的暴晒,我在天台上种了一些花木,有柠檬、枇杷、芭乐、人心果、石榴、金橘等。果树轮番开花结果,果实渐熟,还没等我下手,鸟儿早已动嘴。孩子问:“为什么不给果子套个‘外衣’保护起来?”我说:

“让鸟儿吃一点有什么关系呢?”想来,城里适合鸟儿觅食的果树不多,既然鸟儿发现了天台这块宝地,就让它们自由自在地享用吧。鸟儿也并不是什么果实都吃,比如柠檬,果是酸的,鸟儿从来不碰。但是柠檬树很香,花朵芬芳馥郁,绿叶缕缕清香,而且它的枝条带刺,比玫瑰花的刺坚硬许多,同样是在告诫人们请勿轻易触碰。鸟儿选择在枝繁叶茂的柠檬树上筑巢,既挡风遮雨,又安全舒适,可见它们是多么聪明!

良禽择木而栖。你是良禽,我植好木——我们共有一个家园。我很高兴和鸟儿朝夕相处。宋代诗人葛天民在《迎燕》中写道:“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尽管来我家筑巢的鸟儿不是燕子,我甚至不知其名,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有这样的经历——一人家、一鸟家,我们相伴度过平静时光,何其美好!

趣事报料♠春小麦

飞鸟筑巢在我家

兴许是因为年岁渐长,近年来越来越喜欢姜了。其实,我本不爱姜,年轻时总觉得姜外形丑陋、口感辛辣,难以入口,甚至觉得它都不配名列蔬菜名单,顶多就算种调味料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 却 慢 慢 地 爱 上 了姜。煮鱼、炖肉,我总习惯加两片生姜,去鱼腥除膻味,效果极佳。爆炒性寒凉的菌类,我也会切点姜丝拌入,祛寒和中。女儿添加辅食后,母亲开始腌制盐姜,每次给女儿炖肉汤就扔一小片进去,健胃消食,味道也好。夏日里,一道姜丝拌豆腐,快手小菜,爽口下饭。寒冬里,一碗红糖老姜茶,入口微烫,略带辛辣,不一会儿额头就微微发汗,驱除风寒,倍感温暖。冬至和元宵煮汤圆,我偏好姜汁汤圆,浅褐色的姜汁里卧着几个白糯软滑的大汤圆,看着就令人食指大动。汤圆高糖高热,加入姜汁,既满口腹之欲,又能消油解腻,堪称完美。

小小姜片有大大用处,于是,我煮饭做菜更加离不开姜,家里常年备着老姜、生姜。老公笑我是“无姜难成餐”,我却不服气,搬出老祖宗的俚语:“你听听老祖宗怎么讲的:‘冬吃萝卜夏吃姜’‘家备小姜,小病不慌’‘饭不香,吃生姜’‘四

季 吃 生 姜 ,百 病 一 扫光’……姜可是宝贝呀!”

除了日常饮食,姜这种看似平常的食材竟然也能做成令人惊艳的甜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朋友相约到一家广东糖水店小聚,听说店里的招牌是现做的姜汁撞奶,我们便点上一份。不一会儿,店员端来一小碗姜汁,辛味扑鼻,这可怎么入口?正诧异间,又见她提来一壶热牛奶,从高处向盛着姜汁的碗中倒入,姜汁翻滚,霎时与牛奶混合均匀。店员在碗上盖一小碟,嘱咐我们静置十来分钟,切勿摇晃搅拌。待时间一到,揭开小碟,如变魔术般,碗中刚才还流动的液体已凝成奶酪状,舀上一勺,口感嫩滑、香气浓郁、甜而不腻,实在是意外的惊喜。

除 了 吃 ,姜 还 有 妙用。去年母亲不慎摔折手腕,术后恢复得不太理想,伤处常有僵硬之感,医生嘱咐母亲用老姜、干柚皮等煮成药汤坚持泡手,虽说未能马上见效,日久也有松筋活络之效。

从不喜欢到深爱,姜这种朴实无华的食材,默默地温暖着我们的胃、滋养着我们的身体。就像这日复一日的平淡日子,没有汹涌的激情,却有绵绵不尽的温情,也许温暖妥帖、平淡踏实,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开笔♠小辣椒

细细数来,今年是母亲离开我们的第七个年头了。母亲健在时,幸福对于我是那么自然而然、那么唾手可得;母亲因病离我们而去后,我才懂得失去母亲的孩子,就是失去了人生最大的幸福依靠。如果时间能回到八年前,我期望母亲的病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那么,也许母亲就不会过早地离开我们了。然而,一切都只是如果,我们也只能在每年母亲的忌日和清明节祭拜她,以慰深深的思念。

母亲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没有条件接受教育,大字不识几个。然而,她却深深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她与父亲坚持培养我们姐妹读书,即使再苦再累也不在我们面前诉说。父母亲都务农,每天起早贪黑去菜田里忙活,常常是忙到晚上七八点才回家,吃完饭又要忙着准备明天一早要卖的菜,总得忙到深夜才能入睡。第二天,天还没亮,母亲就为我们做好了早饭,自己什么都没吃就去市场卖菜了。母亲卖完菜回家一般都已经是中午时分了,她顾不上休息片刻,还要做饭、洗衣服、洗地板,一年到头如此辛勤劳作,为的是给我们姐妹打拼更美好的明天。

我工作后的第三年,母亲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医生告知我们,母亲仅剩下三个月时间。我们没有告诉母亲实情,但她还是从我们的眼神和举动中隐隐约约猜到了。母亲如此坚强,即使是剧烈的疼痛,她也没有呻吟过。她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抽血、插尿管、打针,她从没喊过一声疼。化疗后,她剧烈呕吐吃不下饭,只能插食管,她也一声不吭地忍受着,她只希望通过化疗能够尽快治愈回家,回家为我们做饭洗衣,回家照顾我们!因为在母亲的眼里,我们姐妹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永远是需要她照顾的“囡仔”。

“养儿方知父母恩”。母亲离去的第二年,我也当了母亲,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为母亲的艰辛和不易,更加思念母亲。然而,人生最大的遗憾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没有留给我回报的机会,只留给我深深的回忆和思念!

(作者附言:第一次投稿,希望借“城市副刊”一角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怀念母亲

1963年,我在汕头念高三,当时的高考录取率很低,可我们都全力以赴,希望考上心仪的大专院校。

那时全国的高考在七月举行,五月上旬毕业考结束,学校把高中教材复习了一遍,没有模拟考试和质检考试,六月便进入高考前的自由复习阶段。我家人多住房面积小,三个弟弟年纪还小,白天我只好到叔叔家复习功课,夜晚回家在煤油灯下继续复习。煤油灯昏暗,我看书写字都很吃力,正逢夏季还得忍受蚊子的叮咬。母亲见我学习辛苦,又没啥东西给我增加营养,只好隔三岔五地在煮稀饭时用笊篱捞出一碗米饭,拌上猪油和酱油给我吃。

那时高考实行“易校考试”。高考前一天我们先去熟悉考场,回来的路上遇到一大队学生,各自带着草席

和行李,原来他们是农村中学的高三学生,准备在考场学校打地铺应考。因为考场的课桌比较破旧,老师允许我们携带塑料垫板,此外还有笔、准考证和数学考试用的圆规、三角板等,为了掌握时间,我还向叔叔借了手表。

第二天早上,我早早出门赶去考场,在两天半时间里,我们得考完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七月酷热难耐,考场没有电风扇,考生个个汗流浃背。我闷头答卷,汗水滴滴答答也顾不上擦。我平常喜欢钻研难题,

所以能在考试时间里将试卷全部做完。记得我语文高考作文写的是“唱国际歌时所想起的”;更难忘的是,上午考完语文,走出考场,每个考生分到两个肉包,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可是不折不扣的美食,我舍不得吃,拿回家和弟弟们一起分享。

高考结束后,我们开始填报志愿。当时高考试卷没有标准答案,想准确预估分数并不容易,我也不知报什么院校和专业好,班主任建议我选择理工科专业,考虑到我家经济比较困难,建议我填报南方的院校。于是,我的志愿全部填写了在广州市的大专院校。经过难熬的等待,我终于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我被华南工学院(现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录取了,这是我的第一志愿,全家人别提有多开心了。

到阳台洗衣服,浓烟熏人,原来是邻居老伯正吞云吐雾。赶紧躲回家中,紧闭门窗,才明白当年先生自觉躲阳台抽烟,虽然利家,却是“殃民”。

万幸的是,在女儿的“监督”下,先生成功戒烟。那年暑假,高三补课,我得上班,保姆辞工回老家。照顾三岁女儿的重任落到先生身上。两餐之间得榨水果汁或制作水果泥;午餐得用大骨汤煮线面;晚餐炖酱油水瘦肉泥给女儿配稀饭;其间还得泡奶粉,应女儿的要求带她出门溜达、找小伙伴玩……仅仅这些就让先生忙得团团转,他恪守承诺绝不在孩子跟前吸烟,两周下来,竟戒烟成功!之前,他戒过可又“复吸”,戒烟不成反加剧烟瘾。我常开先生的玩笑:“这是女儿最大的贡献,没有之一!”其实,我明白先生戒烟成功更多是因为父爱,爱的力量真是不容小觑!

回想起父亲的戒烟史,更有意思。四岁时,我发现自己珍藏的压岁钱不翼而飞,顿时号啕大哭,向

妈妈哭诉:“肯定是爸爸拿去买‘噗噗噗’了。”我边哭边学着父亲抽烟的动作,弄得爸爸哭笑不得。后来“破了案”,是我冤枉了父亲,实在是父亲烟瘾太大,难怪我会有此联想。

初中时,头一回跟父母出远门,乘长途汽车,在盘山公路上盘旋颠簸,我晕车严重,别提有多难受了,父亲让我靠在他腿上,用被香烟熏得焦黄的手尽量固定我的脑袋。奇怪的是那个瞬间,我突然觉得父亲手上残留的烟味一点也不讨厌了,甚至有股令我心安的芳香。

我工作后,常买香烟来孝敬父亲,但父亲拒绝抽我买的高档香烟,我告诉他这种香烟焦油含量低,对身体伤害小些,父亲可不听,他只认厦门卷烟厂的友谊牌香烟。这个品牌的烟盒上印有鲜花、乒乓球拍,父亲常叫我们:“去帮我买包

‘桌球拍’”。可这烟不知啥原因停产了,父亲不愿意抽其他品牌香烟,竟因此戒了烟。从此,我家烟灰缸束之高阁。

五十五年前的高考

童年里的花儿最美

《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诚邀您联办征文《厦门日报》“城市副刊”创立于

2003年10月,是《厦门日报》15年来唯一未改版名、版序的著名品牌版面。“城市副刊”以写“身边人身边事”为宗旨,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和作者,阅读率多年高居《厦门日报》各版前列,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2011 年起,厦门日报社与各区、各部门和各单位借助“城市副刊”品牌版面,联合主办各类征文活动30多次,每次征文收到稿件多则1000多篇,少则400多篇,作者既有知名作家,也有草根作者,在社会上产生极其广泛的影响。福建省领导、厦门市领导多次对征文做出批示,给予很高的评价。如今,“城市副刊”已成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展示形象、凝聚合力、弘扬文化的极好平台。

联办征文主要方式有:一、共同举办主题征文。围绕工作中心,确定征文主题,开展 2-3 个月的征文活动,优秀征文作品在每周一至周五的“城市副刊”版面陆续刊登,并集中推出征文专版,还可结集出版。二、合作推出作品专号,由合作单位提供稿件,在“城市副刊”一次性刊登或分期刊发。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如果您还在为全面展示形象、创新宣传方式而发愁,请联系我们吧。联系人郭先生:18059205505。

【“城市副刊”联办征文举例】

●“我的志愿服务故事”征文主办单位:厦门市委文明办、

厦门日报社●“百年学村 魅力集美”征文主办单位:集美区委宣传部、厦

门日报社●“我的悦读生活”征文主办单位:厦门市文广新局、

厦门日报社●“我献血我快乐”征文主办单位:厦门市中心血站、厦

门日报社●“情系厦航 梦圆蓝天”征文主办单位:厦门航空有限公司、

厦门日报社

三十多次主题征文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父亲与丈夫戒烟记

无姜难成餐

家事♠凌波子

《厦门日报》“城市副刊”创办于2003年10月,迄今已有 15 年历史,是

《厦门日报》10 多年来唯一未改版名、版序的著名品牌栏目。“城市副刊”以写“身边人身边事”为宗旨,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和作者,阅读率多年高居

《厦门日报》前列,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为感谢广大作者对“城市副刊”的支持和厚爱,进一步扩大这一品牌版面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满足广大作者学习提升和交友联谊的要求,厦门日报社“城市副刊”作者联谊会现向社会征集第二批会员。

●征集对象凡给“城市副刊”投

过稿刊登过稿的作者,均

可报名参加。●会员福利入会会员,可享受

“城市副刊”作者联谊会权利:1.在厦门日报“城市副刊”刊发优质作品;2.代表作品入选结集出版;3.建档备案,颁发会员证;4.发放报社特制的笔记本、T恤衫和相关参考材料;5.免费参加报社举办的写作培训班;6.受邀参加报社读者节等特定活动。

●会员义务入会第一年需交纳

会费1600元,以后每年交纳会费500元。

●征集电话凡有意向作者,均可

拨打968820参与。另外,首批会员培训

将于下月启动,敬请关注。

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作者联谊会开始征集第二批会员

首批会员培训将于下月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