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10 2 141-155...

15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人文社會學報 民國 103 年,10 2),141-155 析論陶淵明 〈閑情賦〉 陳成文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陶淵明現存 〈歸去來辭〉、〈感士不遇賦〉、〈閑情賦〉 三篇賦作,數量雖 然不多,但在辭賦史上卻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 〈閑情賦〉 是陶淵明作品中 頗為特殊的篇章,歷來對其思想內容的解釋和文學價值的認定,看法頗為 分歧。蕭統 《陶淵明集》 題序首先提出 「白璧微瑕者,惟在 〈閒情〉 一賦」 批評,長久以來,否定 〈閑情賦〉價值的人多以 「卒無諷諫」為口實,對 〈閑情賦〉 大加撻伐。由於 「卒無諷諫」 之說,關係到全賦價值的認定,加以 〈閑情賦〉 在魏晉辭賦閑邪主題的發展上,具有壓卷的重大意義,故仍有探 究的必要。為確切掌握 〈閑情賦〉 的意旨,適當的評估其價值與地位,本文 就賦文本身的行文脈絡與寫作背景,以及本文互涉性 intertextuality的綜合 考察,抉發 〈閑情賦〉 實為陶淵明追求政治理想,防閒仕進之情的宣言。 關鍵字:陶淵明、閑情賦、仕隱、閑邪 壹、前 言 陶淵明的賦作,現存 〈歸去來辭〉、〈感士不遇賦〉、〈閑情賦〉 三篇,數量雖然不多, 但在辭賦史上卻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閑情賦〉是陶淵明作品中頗為特殊的篇章,歷來 對其思想內容的解釋和文學價值的認定,看法頗為分歧。蕭統 《陶淵明集》 題序首先提出 批評: 白璧微瑕者,惟在 〈閒情〉 一賦,揚雄所謂勸百而諷一者,卒無諷諫,何必搖其 筆端?惜哉,無是可也! 1 1 [ ] 陶淵明 (著)、逯欽立 (校注)(1985)。陶淵明集 (頁 10)。臺北:里仁書局。

Transcript of 103 10 2 141-155...

Page 1: 103 10 2 141-155 析論陶淵明〈閑情賦〉ir.lib.ntust.edu.tw/bitstream/987654321/41723/2/析... · 把〈閑情賦〉看作作者歸隱田園後的一篇追求理想人格的作品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民國 103年,10 (2),141-155

析論陶淵明 〈閑情賦〉

陳成文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摘 要

陶淵明現存 〈歸去來辭〉、〈感士不遇賦〉、〈閑情賦〉 三篇賦作,數量雖

然不多,但在辭賦史上卻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 〈閑情賦〉 是陶淵明作品中

頗為特殊的篇章,歷來對其思想內容的解釋和文學價值的認定,看法頗為

分歧。蕭統 《陶淵明集》 題序首先提出 「白璧微瑕者,惟在 〈閒情〉 一賦」 的

批評,長久以來,否定 〈閑情賦〉 價值的人多以 「卒無諷諫」 為口實,對

〈閑情賦〉 大加撻伐。由於 「卒無諷諫」 之說,關係到全賦價值的認定,加以

〈閑情賦〉 在魏晉辭賦閑邪主題的發展上,具有壓卷的重大意義,故仍有探

究的必要。為確切掌握 〈閑情賦〉 的意旨,適當的評估其價值與地位,本文

就賦文本身的行文脈絡與寫作背景,以及本文互涉性 (intertextuality) 的綜合

考察,抉發 〈閑情賦〉 實為陶淵明追求政治理想,防閒仕進之情的宣言。

關鍵字: 陶淵明、閑情賦、仕隱、閑邪

壹、前 言

陶淵明的賦作,現存 〈歸去來辭〉、〈感士不遇賦〉、〈閑情賦〉 三篇,數量雖然不多,

但在辭賦史上卻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閑情賦〉是陶淵明作品中頗為特殊的篇章,歷來

對其思想內容的解釋和文學價值的認定,看法頗為分歧。蕭統 《陶淵明集》 題序首先提出

批評:

白璧微瑕者,惟在 〈閒情〉 一賦,揚雄所謂勸百而諷一者,卒無諷諫,何必搖其

筆端?惜哉,無是可也! 1

1 [晉 ]陶淵明 (著)、逯欽立 (校注)(1985)。陶淵明集 (頁 10)。臺北:里仁書局。

Page 2: 103 10 2 141-155 析論陶淵明〈閑情賦〉ir.lib.ntust.edu.tw/bitstream/987654321/41723/2/析... · 把〈閑情賦〉看作作者歸隱田園後的一篇追求理想人格的作品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陳成文142

蕭統本諸揚雄 「勸百而風一,猶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2的觀點,以 「漢賦一向重

視諷諫的事實」質疑 〈閑情賦〉,並作出 「卒無諷諫」 的認定,否定 〈閑情賦〉 的文學價值。

直到北宋時,蘇軾才反駁蕭統的指摘,《東坡題跋‧題文選》 指出:

淵明 〈閑情賦〉,所謂 「國風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與屈宋所陳何異?而

統大譏之,此乃小兒強作解事者。3

蘇軾認為 〈閑情賦〉 即使不及二南的正始之音,也足以與屈原、宋玉的作品等量齊

觀,積極肯定 〈閑情賦〉 的文學價值。

蕭統與蘇軾這兩種正反觀點,在後世都有所繼承發展。清方東樹引申蕭統之說:

昔人謂正人不宜作豔詞,此說甚正,⋯⋯如陶淵明 〈閑情賦〉,可以不作。後世

守之,直是輕薄淫褻,最誤子弟。4

將 〈閑情賦〉 等同於齊梁的豔體,以 「輕薄淫褻」 視之,可見鄙薄之甚。至於贊同蘇軾

之說者,亦頗不乏人,如明代張自烈就主張寄託說:

此賦托寄深遠,合淵明首尾詩文思之,自得其旨。⋯⋯或云此賦為眷懷故主作;

或又云續之輩雖居廬山,每從州將游,淵明思同調之人而不可得, 故托此以送

懷。5

清代除方東樹的見解外,多以為此賦為寄託之作,邱嘉穗認為:「以美人目其君

也。」 6,孫人龍也說:「古以美人比君子,公亦猶此旨耳。」 7邱、孫二人皆著眼於 〈閑情賦〉

繼承 〈離騷〉 美人香草的君臣之喻,以為 〈閑情賦〉 中美女的具體指涉,並非陶淵明所愛戀

的對象,而是理想中的君主。此外,因作品的隱晦難明,造成解讀的困難,劉光蕡提出「作

者何必然,讀者何必不然」的另類思考:

身處亂世,甘于貧賤,宗國之覆既不忍見,而又無如之何,故托為閒情。其所賦

之詞,以為學人之求道也可,以為忠臣之戀主也可,即以為自悲身世以思聖帝明

王也亦無不可。8

2 [漢 ]班固 (1984版)。漢書‧司馬相如傳 (卷 57下,頁 2609)。臺北:宏業書局。3 台灣中華書局 (編)(1974)。陶淵明詩文彙評 (頁 321)。臺北:中華書局。4 同上注,頁 325。5 同上注,頁 323。6 同上注,頁 323。7 同上注,頁 324。8 同上注,頁 325。

Page 3: 103 10 2 141-155 析論陶淵明〈閑情賦〉ir.lib.ntust.edu.tw/bitstream/987654321/41723/2/析... · 把〈閑情賦〉看作作者歸隱田園後的一篇追求理想人格的作品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析論陶淵明〈閑情賦〉 143

劉氏從類似接受美學的角度切入,以為讀者不妨各取所需,將之視為吟誦欣賞的對

象。諷諫的效果端視讀者的反應而定,「作者何必然,讀者何必不然」 的閱讀偏離所在多

有,漢賦作品中亦不乏 「欲諷反勸」 的例子9,即使注重辭賦諷諫效果的揚雄也認為 「賦勸而

不止」,「又頗似俳優淳于髡、優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賢人君子詩賦之正也,於是輟不復

為」 10,所以錢鍾書 《管錐編》 疏理蕭統之評論:

其謂 「卒無諷諫」,正對淵明自稱 『有助諷諫』 而發;其引揚雄語,正謂題之意為

「閒情」,而賦之用不免于 「閒情」,旨欲 「諷」 而效反 「勸」 耳。11

蕭統對於陶淵明的人品詩文具有高度的期許 12,難以接受陶淵明寫出如此纏綿悱惻的

愛情賦篇,甚至認為這是陶淵明作品中的 「白璧微瑕」,流露惋惜之情,蕭統基於愛之深

責之切的心理,得到 「卒無諷諫」 的閱讀視野是不難理解的。

當代學者探究 〈閑情賦〉 的旨意,基本上仍不外愛情說與寄託說兩種意見。持愛情

說者,或以為本篇純抒情愛,表達對愛情的熱烈追求,或將其視為晉太元十九年悼髮妻

早喪之作 13;至於主寄託說者,對於 〈閑情賦〉 所指涉的寓意何在?也聚訟紛紜,莫衷一

是。逯欽立以為 「賦作於彭澤致仕以後,以追求愛情的失敗表達政治理想的幻滅」 14,郭象

(1989) 的 〈取熔 「騷」 意,自鑄偉詞──陶淵明 「閑情賦」 主旨試探〉 推測此賦的主旨:

是作者對濟世思想的熱切追求,以及這種理想無法實現的悲慨。

高光復 (1987) 的 〈論 「閑情賦」 的意旨兼及陶賦特色〉 則認為:

把〈閑情賦〉看作作者歸隱田園後的一篇追求理想人格的作品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就純抒愛情而言,在陶淵明的生平資料中找不到類似戀愛事件的本事依據。至於悼亡妻的

說法,丁潔然 (1987) 的 〈「閑情賦」 新探〉 質疑說:

翻檢 《陶集》,悼亡之作占了一定篇幅,⋯⋯ 〈閑情賦〉 所記既無其事,在妻子死

後,反夸誕其詞,形諸筆端,天下豈有這般悼亡之作?賦中所寫美人形象,極為

端肅華貴,與陶氏貧寒家境亦不協調。

9 [漢 ]班固 (1984版)。漢書‧揚雄傳 (卷 87下,頁 3575)。臺北:宏業書局。云:「往時武帝好神仙,相如上 〈大人賦〉,欲以風,帝反有縹縹有陵雲之志,是言之,賦勸而不止,明矣。」

10 同上注,頁 3575。11 錢鍾書 (1990)。管錐編 (頁 1220)。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2 蕭統 〈陶淵明集序〉 同時指出:「余愛嗜其文,不能釋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時。」([晉 ] 陶淵明 (著)、逯欽立 (校注)(1985)。陶淵明集 (頁 10)。臺北:里仁書局。)

13 袁行霈 (1992) 的 〈陶淵明的 「閑情賦」 與辭賦中的愛情閒情主題〉 云:「陶淵明寫作 〈閑情賦〉 的主觀動機確實是防閒愛情流宕。」;而王瑤 (2000) 所注 《陶淵明集》 則將此賦視為悼亡妻早喪之作。

14 [晉 ]陶淵明 (著)、逯欽立 (校注)(1985)。陶淵明集 (頁 153)。臺北:里仁書局。

Page 4: 103 10 2 141-155 析論陶淵明〈閑情賦〉ir.lib.ntust.edu.tw/bitstream/987654321/41723/2/析... · 把〈閑情賦〉看作作者歸隱田園後的一篇追求理想人格的作品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陳成文144

所以愛情之說實難成立,可暫且不論。至於比興寓託的說法則頗多歧義,至今仍不免

見仁見智,異說紛紜,是以頗有可商之處。

由於 「卒無諷諫」 之說,關係到 〈閑情賦〉 價值的認定,加以 〈閑情賦〉 在魏晉辭賦閑

邪主題的發展上,具有壓卷的重大意義,故仍有探究的必要。為確切掌握 〈閑情賦〉 的意

旨,適當的評估其價值與地位,本文擬就賦文本身的行文脈絡與寫作背景,以及本文互涉

性 (intertextuality) 的綜合考察,以抉發文本的潛能,探究作者的真正意圖。

貳、陶淵明〈閑情賦〉與陶淵明的生命歷程

就 〈閑情賦〉 的賦題而言,「閑」 字即有檢束約制之意。而 「閑情」 就是檢束情感的過

度發揮。陶淵明 〈閑情賦〉 包含序文與正文兩部份。序文說明寫作的依據與動機;可分三

層:首先交代寫作動機,表明只是依仿張衡 〈定情賦〉 與蔡邕 〈靜情賦〉,儘管 「始則蕩以

思慮」,「而終歸閒正」,但宗旨還是 「將以抑流宕之邪心,諒有助于諷諫。」;接著說明仿

作此類情賦並非自己首創,而是 「綴文之士,奕代繼作」,至於寫作方式則是 「並因觸類,

廣其辭義」;最後說明此賦為 「園閭多暇」 時 「染翰為之」,雖寫得不算滿意,但希望能 「不

謬作者之意」。15 〈閑情賦〉 正文可分三段:第一段首先虛構了一位外貌豔麗,品格高尚,

內心世界豐富而舉止優雅的美女:「表傾城之豔色,斯有德於傳聞」,「神儀嫵媚,舉止詳

妍」。除了形象之美,她也具有 「佩鳴玉以比潔,齊幽蘭以爭芬」 的高貴品質,與 「淡柔情

於俗內,負雅志於高雲」 的理想人格,繼而美女彈奏樂曲,「激清音以感余」 的舉措引起作

者的極度愛慕,使作者 「願接膝以交言」,並渴望與他結為終生伴侶,朝夕相隨。但在自

往結誓與託良媒通好的猶豫狐疑下,自我檢束情感,坐失先機,落得「意惶惑而靡寧,魂

須臾而九遷」,惆悵之情,溢於言表。第二段通過一系列離奇的幻想,表達作者與美女朝

夕相隨的願望。文中作者一口氣陳述了十種設想,希望自己化為美女身旁的衣領、衣帶、

髮膏、眉黛、莞席、絲履、夜燭、晝影、竹扇、桐琴等,但每提出一種設想,立即想到它

並不能達到永不分離的目的,因而引發自己的感傷,對願望加以否定,再作另一種設想,

設想接連地被否定,其中宵離之歎、脫故之悲、毀妝之痛、求見之難、委棄之怨,在在使

作者體認到形影相依之難,時光流逝之急促,人生無常之憾恨,以及睽違乖隔的宿命。藉

由 「十願十悲」 的鋪陳,寫出相思而不得見的期待、孤獨、寂寞、失望、憂慮、思念和愁

悶的心理狀態。經由時光流逝,世事多變,好景不常等深沈感慨,痛苦惶惑的心情也愈來

愈強烈。最後一段寫希望破滅後的悲傷惆悵,先寫由於 「考所願而必違,徒契契以苦心」

15 [晉 ]陶淵明 (著)、逯欽立 (校注)(1985)。陶淵明集 (頁 153)。臺北:里仁書局。

Page 5: 103 10 2 141-155 析論陶淵明〈閑情賦〉ir.lib.ntust.edu.tw/bitstream/987654321/41723/2/析... · 把〈閑情賦〉看作作者歸隱田園後的一篇追求理想人格的作品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析論陶淵明〈閑情賦〉 145

的苦悶,因此滿懷愁緒漫步於南林,開始還欣懼參半,冀有所遇,可惜終無所見,希望化

為泡影;再寫到回家途中,夜幕降臨,感慨萬千,草木凋零,寒氣襲人,一路上但見孤鳥

獨獸,更加觸景傷懷;第三層寫自己夜深難眠,只得披衣而起,等待天明,這時遠處傳來

悠揚的笛聲,由優美柔和而逐漸嘹亮淒愴,此情此景,使他疑心美人就在那裡,想託行雲

傳達情意,無奈「行雲逝而無語,時奄奄而就過」,這時他意識到想如願以償已是遙不可

及的夢想,於是自我寬慰,把追求的疲累愁思付諸清風流水,「憩遙情於八遐」,將美好的

理想寄托於無窮盡的遠方他鄉,以平撫內心的悲傷。

對照陶淵明的生命歷程,實與 〈閑情賦〉 所述多所契合,陶淵明生於晉哀帝興寧三年

(西元 365年),卒於宋文帝元嘉四年 (西元 427年),為東晉名臣陶侃之曾孫。陶淵明自

幼 「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但由於家道中落,「少而貧病,居無

僕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給。」 16陶淵明十分傾慕乃祖的功業,又接受儒家教育的薰陶,

對於建功立業的外王事業與留名身後的儒家信條,念茲在茲,〈飲酒〉 之十六:「少年罕人

事,所好在六經。」 17,〈雜詩〉 之五:「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

遠。」 18即表現這種情懷。晉太元十九年,陶淵明二十九歲時始初次出仕,任州祭酒之

職,惟因不堪吏職,旋即解歸。後州里又召為主簿,亦未出任,於潯陽故居隱居達六、七

年之久,由於田園生活的勞動與困頓,竟抱羸疾。19晉安帝隆安三年,陶淵明二度出仕,

為荊州刺史桓玄府中的屬吏,隆安四年作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云:「自古

歎行役,我今始得之⋯⋯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 20隆安五年作 〈辛丑歲七月假還江

陵夜行塗口〉,云:「懷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舊墟,

不為好爵縈。養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21隆安五年冬,母孟氏卒,陶淵明返鄉並繼續

其躬耕的生活。儘管如此,陶淵明在元興三年,劉裕為鎮軍參軍,淵明又暫離田園,入

劉裕鎮軍府任參軍之職,旋轉江州刺史、建威將軍劉敬宣府中,擔任建威參軍,可見淵明

用世的雄心壯志尚未完全絕望,仍思有所作為,但劉裕等人在政治上的舉措,又使得陶淵

明深覺出世理想的幻滅,再度萌生歸隱田園的念頭,〈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 云:「目倦川

途異,心念山澤居。望雲漸高鳥,臨水愧游魚。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聊且憑化遷,

終返班生廬。」 22,義熙元年三月,晉安帝反正,劉敬宣自表解職,陶淵明遂決意歸隱。

16 [清 ]嚴可均 (輯)(1999版)。全宋文‧顏延之 〈陶徵士誄〉(卷 38,頁 373)。北京:商務印書館。17 [晉 ]陶淵明 (著)、逯欽立 (校注)(1985)。陶淵明集 (頁 96)。臺北:里仁書局。18 同上注,頁 117。19 [梁 ]沈約 (1980版)。宋書‧隱逸傳 (頁 2287)。臺北:鼎文書局。云:「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

20 [晉 ]陶淵明 (著)、逯欽立 (校注)(1985)。陶淵明集 (頁 74)。臺北:里仁書局。21 同上注,頁 75。22 同上注,頁 71。

Page 6: 103 10 2 141-155 析論陶淵明〈閑情賦〉ir.lib.ntust.edu.tw/bitstream/987654321/41723/2/析... · 把〈閑情賦〉看作作者歸隱田園後的一篇追求理想人格的作品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陳成文146

但苦於家計,又在是年八月接任彭澤令,〈歸來兮辭〉 序說明他出仕彭澤令的原因:「余家

貧,耕種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之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

脫然有懷。」 23由於稟性熱愛躬耕生活的自由純樸,又不適應仕宦生涯的羈絆不安與複雜

虛偽,於同年十一月毅然辭官歸家,從此不再出仕。歸田時,陶淵明由於脫離官場的樊

籠,心情頗為歡暢自在,時常流露出 「久在樊籠裡,復得反自然。」的喜悅,〈歸去來兮

辭並序〉 就道出他退隱時的心情: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

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

歡迎,稚子侯門⋯⋯引壺觴以自酌,庭柯以怡顏。24

義熙四年之後,陶淵明的家園頻遭火災、戰禍的波及,到義熙七年時遂移居潯陽負郭的南

村,與一些農夫、文士為鄰,躬耕讀書。此時陶淵明目睹政治上劉裕的北伐與篡位的舉

動,個人生活也經歷了無歷數次的天災與親人喪亡等帶來的飢困和悲傷的心情,但躬耕之

志始終不渝。義熙九年,朝廷徵為著作郎,亦堅辭不就。陶淵明晚年,生活更為困頓,時

有斷炊乞食之虞,而政治上劉裕成功篡晉,並殺戮前朝舊君,陶淵明因此更加感到世事無

常與世道的蒙昧混濁。

回看 〈閑情賦〉 的內容,陶淵明正是那位 「所願必違」 的失戀者,〈閑情賦〉 中反覆申

言 「十願」,是陶淵明對政治理想執著追求的具體描寫;「十悲」 則透露作者偃蹇仕途,壯

志難酬的窘迫。主觀之願與現實之悲的交織發展,正表現出陶淵明的政治理想與壯志難伸

的愁緒。〈閑情賦〉 未段由南林漫步到失望而歸,正揭示陶淵明由仕途退隱的回歸歷程。

而歸家的惆悵難禁,則體現其歸隱生活的情緒。經由前文的生平考察,陶淵明歸隱後的生

活困頓與一事無成,促使他重新思考曾經放棄的仕宦生涯,其間的矛盾掙扎可想而知,正

因現實的黑暗混濁,時時讓他嚮往理想的政治追求,「求之不得,輾轉反側」 的愁苦,正

是其老驥伏櫪,雄心不減的寫照,但時光易逝,報國無路,又讓他時時警醒,亟思振作,

前後三次出仕,最後都失望而歸,使得他對出仕懷有一份警覺,他希望以禮遇合,以便再

次的出仕能真正施展抱負。篇末 「尤 〈蔓草〉 之為會,誦 〈邵南〉 之餘歌」,即藉否定男女

的非禮期會,暗示自己堅持儒家 「發乎情、止乎禮義。」 的出仕態度,是他在仕隱衝突和

混濁世局中出處進退的嚴正聲明。但在魏晉動亂之際,如此的堅持卻落得無盡的等待與陳

志無門的悲哀,現實環境已不允許他再展抱負,所以他又感慨美好夢想的難以實現,於是

只好將心願寄托於遙遠的世界,撫平他壯志難酬的悲傷。賦的結尾,雖要平息 「萬慮」,

23 同上注,頁 159。24 同上注,頁 160-161。

Page 7: 103 10 2 141-155 析論陶淵明〈閑情賦〉ir.lib.ntust.edu.tw/bitstream/987654321/41723/2/析... · 把〈閑情賦〉看作作者歸隱田園後的一篇追求理想人格的作品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析論陶淵明〈閑情賦〉 147

卻仍保留愛慕之誠,而讓他遙寄 「八遐」,不過是現實的願望無法立刻實現,並非停止追

求。陶淵明一生徘徊仕與隱的抉擇,對理想的堅持造成命途多舛、壯志難酬的痛苦掙扎,

但「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定,經常能衝決現實的惆悵失意,屢仆屢起,即使多次的失敗,

仍不減其雄心壯志,揆諸陶淵明的性格是信而可徵,如此理解,才能體會出詩人內心深沈

的吶喊與無可告語的哀傷。

參、陶淵明〈閑情賦〉體式的傳承與開展

陶淵明 〈閑情賦序〉 提供吾人理解 「閑邪」 主題的線索,鄧仕樑 (1994) 的 〈論建安以

「閑邪」 和 「神女」 為主題的兩組賦〉 指出:

此序給我們兩點提示:第一,〈檢逸賦〉 的 「檢逸」 原是 「檢逸辭而宗淡泊」 之意,

〈止欲賦〉 的主題正足 「抑流宕之邪心」,看來陶公也會把這幾篇賦歸入一組。第

二,這組以 「閑邪」 為主題的賦,可以溯源於後漢張衡 〈定情賦〉。⋯⋯從文學原

型的角度看,張衡的主題和手法,顯然為建安諸子所祖。

以賦的體裁抒寫愛情的遐想,最後歸於閑正,是漢魏閑邪賦的感情基調,考察漢魏辭賦閑

邪主題的發展脈絡,可看出其間演變的痕跡。何孟春注 《陶靖節集》 指出:

賦情始楚宋玉、漢司馬相如,而平子、伯繼之為 〈定〉、〈靜〉 之辭。而魏則陳琳、

阮瑀作 〈止欲賦〉、王粲作 〈閑邪賦〉、應瑒作 〈正情賦〉、曹植作 〈靜思賦〉,晉張華

作 〈永懷賦〉,此靖節所謂奕世繼作,并因觸類,廣其辭義者也。25

自宋玉的 〈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 以至司馬相如的 〈美人賦〉,這三篇描寫愛情主題的

賦作,都以較多的篇幅鋪陳女子的形貌、情態。宋玉 〈神女賦〉 寫楚襄王夜夢中與神女相

遇,鋪寫神女的美貌,而以愛情未能實現作結;宋玉 〈登徒子好色賦〉 與司馬相如 〈美人賦〉

則以女子主動挑情的淫邪形象對照主人翁的以禮自持,說明自己並非好色。陶淵明 〈閑情

賦〉 序文明言為依仿張衡 〈定情賦〉 與蔡邕 〈靜情賦〉 而作。張、蔡兩人作品現已殘缺不全,

難窺全貌,只能根據類書傳抄的佚文及賦注中窺其梗概。《藝文類聚》 卷十八載張衡、蔡邕

兩賦的佚文:

夫何妖女之淑麗,光華豔而秀容。斷當時而呈美,冠朋匹而無雙。嘆曰:大火流

兮草蟲鳴,霜露降兮草木零。秋為期兮時已征,思美人兮愁屏營。

25 [晉 ]陶淵明 (著)、逯欽立 (校注)(1985)。陶淵明集 (頁 135)。臺北:里仁書局。

Page 8: 103 10 2 141-155 析論陶淵明〈閑情賦〉ir.lib.ntust.edu.tw/bitstream/987654321/41723/2/析... · 把〈閑情賦〉看作作者歸隱田園後的一篇追求理想人格的作品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陳成文148

夫何姝妖之媛女,顏煒燁而含榮。普天壤而無儷,曠千載而特生。余心悅于淑麗,

愛獨結而未并。情罔象而無主,意倚而左傾。畫騁情以舒愛,夜托夢以交靈。

張衡、蔡邕之作雖殘佚不全,就現存佚文看來,仍以刻畫美人形貌為主,其中描寫的美女

形象與追慕之情,都是 〈閑情賦〉 創作所取資的素材。而 《文選‧ 〈洛神賦〉 注》 引張衡

〈定情賦〉「思在面而為鉛華兮,患離塵而無光。」,《北堂書鈔》 引蔡邕 〈靜情賦〉「思在口

而為簧鳴,哀聲獨不敢聆。」,即為 〈閑情賦〉 中 「十願十悲」 的構思的來源。值得注意的

是,魏晉以來的閑邪主題賦作對於美女形象的描寫有了重大的變化。曹植 〈洛神賦〉 中對

人神雙方的心理狀態有生動細膩的著墨,先寫途經洛水得見洛神,並就容貌、儀態、動作

形容洛神之美,再寫對洛神傾慕,以及人神期會的心情、愛情的熱烈,最後因人神殊途

終難結合,徒留悲愁,抒情寫志,頗有可觀。就美女的描寫而言,由 〈登徒子好色賦〉、

〈美人賦〉 中情挑男性的淫邪轉化為具有高貴品格的形象。美女的美色也由附屬的陪襯地

位,成為文中作者追慕的主角,貫注更多的作者情志,除對外貌的鋪寫刻畫,也加強美女

內在情志的抒寫,藉此表達作者內心的失落惆悵。至於陶淵明 〈閑情賦〉,除了描寫女性

的外在美之外,更著重揭示其高潔的精神人格,全文熱切的情感追求,生動的象徵比喻,

細膩深刻的鋪寫,是魏晉以來所罕見的,令人耳目一新。

陶淵明 〈閑情賦〉 對美女形象的刻畫只占全篇的五分之一,而寫 「餘」 之追慕和自忖追

求不得的徘徊苦悶卻占五分之四,抒情寫志成分的加重,使得作者能充分傳達感情變化的

過程,達到 「為情造文」 的藝術效果。「十願十悲」 共四十句,具漢賦鋪張揚厲之美,而全

文洋溢的抒情寫志之筆,更是魏晉抒情小賦的極致之作。因此,〈閑情賦〉 雖為規仿之作,

卻在前人基礎上加以開拓發展,其借題發揮,澆心中塊壘的比興托寓,也不同於遊戲筆墨

的文字遊戲。陶潛 〈閑情賦〉 也啟發後世繼作者,如宋代朱昂曾作 〈廣閑情賦〉,對陶淵明

〈閑情賦〉 頗為推崇,《宋史‧文苑傳》 載其 「嘗讀陶潛 〈閑情賦〉 而慕之,因廣其辭

曰⋯⋯」 26可見朱昂此賦為擬仿陶賦而作。

值得注意的是,〈閑情賦〉 繼承 〈離騷〉 的寫作手法,清代陳沆 《詩比興箋》 指出:

〈閑情賦〉,淵明之擬 〈騷〉。從來擬 〈騷〉 之作,見于 《楚辭集注》 者,無非靈均

之重儓,獨淵明此賦,比興雖同,而無一語之似,真得擬古之神。27

逯欽立(1948)的〈洛神賦與閑情賦〉也說:

二賦作者所慕之女子,同於 〈離騷〉 中美人的象徵,即抒洩其政治上的失意。

26 脫脫等 (撰)、楊家駱 (主編)(1980)。宋史 (卷 439,頁 13006)。臺北:鼎文書局。27 台灣中華書局 (編)(1974)。陶淵明詩文彙評 (頁 324)。臺北:中華書局。

Page 9: 103 10 2 141-155 析論陶淵明〈閑情賦〉ir.lib.ntust.edu.tw/bitstream/987654321/41723/2/析... · 把〈閑情賦〉看作作者歸隱田園後的一篇追求理想人格的作品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析論陶淵明〈閑情賦〉 149

鄧仕樑 (1994) 的 〈論建安以 「閑邪」 和 「神女」 為主題的兩組賦〉 則認為:

我們不宜把所有涉及愛情詩賦視作有寄托之作,但漢魏一些作者,深受漢代傳統

洗禮,如漢人每用君臣之道解釋 《楚辭》 各篇。釋經更強調教化作用,則建安諸

子所作,或以棄婦、或以高士為題材,都很難不使人相信是有所託諭的。

就 〈閑情賦〉 的行文脈絡來看,追求美女的誇張鋪寫與 〈離騷〉 求女的想像是一脈相承的。

屈原 〈離騷〉 在自敘世系、生辰、品德、志趣後,藉由 「求女」 的情節,申述理想,發抒感

慨。在 〈閑情賦〉 中作者即採用 「求女」 的構思,首先虛構一美女,陳述其志趣、理想、品

德,做為理想人格與政治追求的化身;復以 「十願十悲」 表達追求政治理想的雄心壯志與

壯志難酬的孤寂;最後追求不得,乃 「申禮義以自防」,懷抱固窮守志之心。進一步比較

〈閑情賦〉 與 〈離騷〉,可看出二者在敘述架構上的類似性:

第一段 「淡柔情於俗內,負雅志於高雲」、「佩鳴玉以比潔,齊幽蘭以爭芬」 與 〈離騷〉

「紛余既有此內美,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28自矜美質的態度與

是一致的。而擔心內質不易長保,引發「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長勤」的感傷也與 〈離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29感慨時光流逝同一

機杼。

第二段 「欲自往以結誓,懼冒禮之為 ;待鳳鳥以致辭,恐他人之為先。」 則採用

〈離騷〉 求女情節中 「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鳳鳥既受詒兮,恐高帝之先我」 30

的構思。〈離騷〉 曾有三次求女的情節安排,表達追求的熱切希望與追求失敗的惆悵感傷,

〈閑情賦〉 則鋪衍成十願十悲,細膩動人。兩者皆在表達以禮自持,不輕易苟合的高潔志

向,而以苦無良媒,寄寓作者壯志難酬的悲痛。

第三段,在追求不得之後,「棲木蘭之遺露,翳青松之餘蔭」 的躊躇無奈,與 〈離騷〉

中 「老冉冉其將至,恐脩名之不之。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 31感慨時光飛

逝,棲遲無成的悲傷實無二致;「坦萬慮以存誠,憩遙情于八遐」 的自我慰解,也與 〈離騷〉

求女失敗後 「和調度以自娛,聊悠游以求女,及余飾之方壯,周流觀乎天下」 的態度相彷

彿,都表達出作者不懈的追求與執著的堅持。

由 〈離騷〉 全文結構觀之,「求女」 一節的馳騁想像,並非孤立的事件,而是承前啟後

的感情過渡。陶淵明 〈閑情賦〉 就 〈離騷〉 求女的情節加以鋪衍,寫來恍惚迷離,其比興想

像更為曖昧朦朧。值得注意的是,陶淵明 〈閑情賦〉 與 〈離騷〉 的類似性並非單純的情節模

28 [漢 ] 王逸 (1974版)。楚辭章句 (頁 23)。臺北:藝文印書館。29 同上注,頁 24-25。30 同上注,頁 53-54。31 同上注,頁 31。

Page 10: 103 10 2 141-155 析論陶淵明〈閑情賦〉ir.lib.ntust.edu.tw/bitstream/987654321/41723/2/析... · 把〈閑情賦〉看作作者歸隱田園後的一篇追求理想人格的作品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陳成文150

仿,而是潛意識的內心投射。這種心理投射在陶淵明的 〈歸去來辭〉、〈感士不遇賦〉 也可

明顯看出。〈歸去來辭〉 中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徒其未遠,覺今是而昨

非」 的歸隱之志與 〈離騷〉「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兮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

未遠」 32的情感是不謀而合的;〈感士不遇賦〉 對賢人失志的控訴,也是繼承屈原、賈誼以

來文人不遇的主題。「回歸」 與 「追尋」 的循環矛盾構成 〈離騷〉 的感情基調的兩大主軸,

陶淵明的三篇賦作也回歸屈原的歷史悲感,經由思想感情的映現,傳達千古共悲之感,將

讀者的注目焦點,藉由屈原 「發憤以抒情」 的典範作用,傳達其時光流逝的悲哀、美質難

保的惶惑與不曲世苟合的心跡,完成 「為情造文」 的偉構。

肆、陶淵明〈閑情賦〉寓意試解

陶淵明 〈閑情賦〉 中雍容高雅的美女實際上是陶淵明心目中政治理想的化身,而美

女的高貴品質,實際上也是陶淵明的 「夫子自道」,〈感士不遇賦〉 中 「懷正志道之士」、

「潔己情操之人」 的自況,與美女人格之美正自輝映,是陶淵明對自己高尚人格的肯定,

而美女 「激清音以感余」 的形象,也與陶淵明 「少學琴書」 33、「橫門之下,有琴有書,載彈

載詠,爰得我娛」 的描寫 34相契合。陶淵明似乎以其美質之堪配美女,隱喻已身政治才能

之足以用世。此外,陶淵明以男女正當的婚戀關係隱喻政治理想的實現,必需經由正當手

段的結合。而在追求不得後流露依依不捨的情感,正是對邈不可得的政治理想的眷戀嚮往。

就陶淵明生活的需要及用世的理想而言,選擇出仕應是合理的出路,但由於無法為理

想而仕,卻又必須為家計而仕的仕隱衝突,時時折磨陶淵明的內心。及至歸隱田園後,生

活的困頓與壯志難酬的感慨,又成為陶淵明痛苦的根源所在。歸隱使他失去施展抱負的政

治舞臺,而棲遲無成的窘迫,也使陶淵明對於時光的流逝懷有強烈的驚恐。陶淵明〈雜詩〉

之二云:「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 35 〈雜詩〉 之七云:日月

不肯遲,四時相催迫⋯⋯弱質與運頹,元鬢早已白。素襟插人頭,前途漸就窄。」 36陶淵

明也常在詩文追憶昔日的少壯時期,表現戀戀不捨的情懷,如 〈雜詩〉 之三:「日月有環

周,我去不再陽。眷眷往昔時,憶此斷腸人。」 37,〈雜詩〉 之六:「求我盛年歡,一毫無復

32 同上注,頁 36-37。33 [晉 ] 陶淵明 (著)、逯欽立 (校注)(1985)。陶淵明集 (頁 188)。臺北:里仁書局。34 同上注,頁 22。35 同上注,頁 115-116。36 同上注,頁 119。37 同上注,頁 116。

Page 11: 103 10 2 141-155 析論陶淵明〈閑情賦〉ir.lib.ntust.edu.tw/bitstream/987654321/41723/2/析... · 把〈閑情賦〉看作作者歸隱田園後的一篇追求理想人格的作品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析論陶淵明〈閑情賦〉 151

意。」,38 〈遊斜川〉:「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39,歸田後,園閭生活的艱難,動

亂社會的氛圍,又觸動陶淵明的深沈激憤的激動心情,於是對混濁世局提出激憤沈痛的批

判,陶淵明 〈感士不遇賦〉 序文感慨地指出:

夫履信思順,生人之善行;抱朴之守靜,君子之篤素。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

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懷正志道之士,或潛玉於當年;潔己清操之

人,或沒世以徒勤。故夷、皓有 「安歸」 之歎,三閻發 「已矣」 之哀。40

在這天道渺茫,人事不可為的世界中,陶淵明捨棄同流合污而選擇了固窮守拙,〈詠貧士〉

就對古今安貧樂道之士多加推崇,〈詠貧士七首〉 之五:「豈不實辛苦,所懼非飢寒。貧富

常交戰,道勝無戚顏。」 41 〈詠貧士七首〉 之七:「誰云固窮難,邈哉此前修。」 42這種精神

力量成為陶淵明在混濁的世局中堅持人生理想的支柱。陶淵明對儒學理想的堅持與追求,

並不因現實的痛苦與挫折而稍有懈怠,蕭統 《陶淵明集序》 稱許陶淵明:

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污

隆,孰能如此乎! 43

實為平實之論。陶淵明晚年之作 〈感士不遇賦〉「寧固窮以濟志,不委曲而累己」、「擁孤襟

以畢歲,謝良價于朝市」 44的告白,就是陶淵明抉擇人生道路的嚴正聲明。

根據上文對陶淵明生平背景及詩文呈現的思想考察,陶淵明在三仕三隱的從政過程

中,滿腹希望的熱切追求與 「所願必違」 的痛苦成為陶淵明政治理想追求的循環模式,也

是陶淵明痛苦的根源。因此,陶淵明之作 〈閑情賦〉,並非純抒愛情,而是借題發揮,隱

喻作者政治理想的追求。作者既感壯志未酬,宦情猶在,又厭惡仕途混濁,難有作為,故

加防閑。

陶淵明 〈閑情賦〉 全文出以比興想像,欲諷反勸,真正的寓意隱蔽在愛情的表象下,

無怪乎千年以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事實上比興本身並非作者所意圖敘述或指涉的對

象,它只是作者與所欲表現的情志的媒介。而情感經過比興的思考緩衝,以含蓄凝鍊的

語言迂迴委婉取代直接的情感宣洩,相對地消解作者與陳述事件的緊張情緒,運用 「深文

隱蔚,餘味曲包」 的表現手法,達成 《文心雕龍‧諧隱》 所謂:「遯辭以隱意,譎譬以指

38 同上注,頁 118。39 同上注,頁 44。40 同上注,頁 145。41 同上注,頁 126。42 同上注,頁 127-128。43 同上注,頁 148。44 同上注,頁 10。

Page 12: 103 10 2 141-155 析論陶淵明〈閑情賦〉ir.lib.ntust.edu.tw/bitstream/987654321/41723/2/析... · 把〈閑情賦〉看作作者歸隱田園後的一篇追求理想人格的作品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陳成文152

事。」 45的諷諫的效果。但只要聯繫詩人的生平與背景,不難查考其真正意圖。綜觀全

文,可知 〈閑情賦〉 假託一邈不可得的美女,做為自己政治理想的化身,再以現實之 「余」

發抒追慕之情;又以 「十願」 的熱切追求表達追求政治理想的殷切;以 「十悲」 則說明其三

仕三隱的上下求索後,政治理想終歸幻滅的失望心情;最後因追求不得返回家中,仍舊無

法平復激動的心緒,而時光飛逝,美夢難圓,終究不能與美女結合的構思,正表現歸隱田

園後亟思振作,卻無法施展政治理想的愁悶。從追求的期待,到設想失敗的循環中,表現

陶淵明的猶豫狐疑、壯志雄心與現實生活的反思,與不捨的情懷,而第一段及篇末的 「申

禮以自防」 的警語,亦成為其明志的最佳寫照,陶淵明經由閑情的抒寫成規以隱蔽作者的

寓意內容,除在序中提醒讀者 「不謬作者之意」,在賦文中也獨具巧思的留下足資索解的

線索與暗碼,隱含作者表達內心世界的希冀與失望,將陶淵明仕隱衝突的情懷,不即不離

的傳遞給後世的讀者。王夫之 《讀通鑑論‧宋文帝》 指出:

陶靖節之不仕,不可仕也,不忍仕也。其小試於彭澤,以世家而為仕,道在仕

也。仕而知其終不可而去之,其用意深矣。用意深而終不可形之言,故多詭其辭

焉。46

頗能說明陶淵明的苦心孤詣,實為通達之論。經由上文的討論,我們有理由相信 〈閑情賦〉

正是陶淵明追求政治理想,防閑仕進之情的告白。

伍、結 論

由以上所論,大體可得三點結論:

一、 陶淵明 〈閑情賦〉 序文已點明本賦有諷諫的深意,就賦文考察也可見其託喻深遠。經

由上文分析,〈閑情賦〉 實為陶淵明防閒仕進之情的告白書,並非遊戲筆墨,不當與

純抒愛情之作等量齊觀。蕭統期待視野過高,形成閱讀的落差,導致批評的偏頗,經

過前文的考察,即使就 「辭賦一向重視諷諭」 的歷史事實衡量,〈閑情賦〉 也當之無

愧。因此,蕭統 「卒無諷諫」 的認定不能成立,而所謂 「白璧微瑕」 的批評也就失去了

立論的依據。

二、 就陶淵明 〈閑情賦〉 的寓意而言,此賦以愛情為喻是明顯的,但陶淵明真正描寫的對

象並非愛情,愛情之喻不過是賦中感情抒發與理想追求的媒介,陶淵明藉由愛情隱喻

45 [南朝梁 ] 劉勰(著)、周振甫(注釋)(1984)。文心雕龍注釋(頁 276)。臺北:里仁書局。46 [明 ] 王夫之(2011)。船山遺書(第十冊,頁 559)。長沙:岳麓書社。

Page 13: 103 10 2 141-155 析論陶淵明〈閑情賦〉ir.lib.ntust.edu.tw/bitstream/987654321/41723/2/析... · 把〈閑情賦〉看作作者歸隱田園後的一篇追求理想人格的作品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析論陶淵明〈閑情賦〉 153

熱切追求理想和痛心失望的情懷。〈閑情賦〉 採用鋪張揚厲的賦體,又繁用比興,使

得隱蔽的思想內容難以索解,因而造成後世解讀的紛歧。本文以為證諸作者生平的仕

隱矛盾與當時世局的混濁,〈閑情賦〉實為防閒仕進之情的告白。

三、 就魏晉辭賦閑邪主題的發展而言,陶淵明 〈閑情賦〉 雖為依仿張衡 〈定情賦〉、蔡邕

〈靜情賦〉 之作,卻非生硬的文字搬弄與無病呻吟的遊戲筆墨,而是借他人酒杯,澆

心中塊壘的內心投射。陶淵明〈閑情賦〉描寫的細膩生動,抒寫情志的深沈悲痛,豐

富了閑邪主題的內容,而為魏晉閑情賦作的壓卷之作。又以屈原 〈離騷〉 求女的君臣

之喻作為全文鋪排的架構,繼承屈原以來 「發憤以抒情」 的傳統,揭露政治理想的追

尋與抒發內心的矛盾惆悵,運用不即不離的諷諫手法的運用,達到體物寫志的目的。

陶淵明 〈閑情賦〉 於賦史甚或中國文學史上都應當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彌足珍貴,

絕非蕭統「 無是可也」 一語可以輕易抹殺。

Page 14: 103 10 2 141-155 析論陶淵明〈閑情賦〉ir.lib.ntust.edu.tw/bitstream/987654321/41723/2/析... · 把〈閑情賦〉看作作者歸隱田園後的一篇追求理想人格的作品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陳成文154

參考文獻

[漢 ]王逸 (1974版)。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

[漢 ]班固 (1984版)。漢書。臺北:宏業書局。

[晉 ]陶淵明 (著)、逯欽立 (校注)(1985)。陶淵明集。臺北:里仁書局。

[梁 ]沈約 (1980版)。宋書。臺北:鼎文書局。

[南朝梁 ]劉勰 (著)、周振甫 (注釋)(1984)。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

[元 ]脫脫等 (撰)、楊家駱 (主編)(1980)。宋史。臺北:鼎文書局。

[明 ]王夫之 (2011)。船山遺書。長沙:岳麓書社。

[清 ]嚴可均 (輯)(1999版)。全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

丁潔然 (1987)。「閑情賦」 新探。江海學刊,6。

王瑤(編著)(2000)。陶淵明集。中國:河北教育出版社。

台灣中華書局 (編)(1974)。陶淵明詩文彙評。臺北:中華書局。

袁行霈 (1992)。陶淵明的 「閑情賦」 與辭賦中的愛情閒情主題。北京大學學報,5。

高光復 (1987)。論 「閑情賦」 的意旨兼及陶賦特色。北方論叢,4。

郭象 (1989)。取熔 〈騷〉 意,自鑄偉辭─陶淵明 〈閑情賦〉 主旨試探。天津師大學報 (社會

科學版),1。

逯欽立 (1948)。洛神賦與閑情賦。學原,2 (8),90。

鄧仕樑 (1994)。論建安以 「閑邪」 和 「神女」 為主題的兩組賦。新亞學術集刊,13,362。

錢鍾書 (1990)。管錐編。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

陳成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Cheng Wen Chen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收稿日期:民國102年11月07日

修正日期:民國103年01月14日

接受日期:民國103年01月15日

Page 15: 103 10 2 141-155 析論陶淵明〈閑情賦〉ir.lib.ntust.edu.tw/bitstream/987654321/41723/2/析... · 把〈閑情賦〉看作作者歸隱田園後的一篇追求理想人格的作品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Liberal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2014, 10(2), 141-155

AN ANALYSIS OF TAO YUAN-MING’S “HSIEN-CHING-FU”

Cheng Wen Che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existing literary Fu penned by Tao Yuan-Ming at present, including “Kuei-Chu-Lai-Tzu” (歸去來辭 ) “Kan-Shih-Pu-Yu-Fu” (感士不遇賦 ) and “Hsien-Ching-Fu” (閑情賦 ). Although the number of his existing works is small, each work has its own importance in the history of Ci-Fu (辭賦 ). Among his works, “Hsien-Ching-Fu” (閑情賦 ) stands out as the most exceptional because scholarly opinions regarding the explanation of its main thoughts and philosophy,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its literary value have always diverged. Hsiao Tung’s An Anthology of Tao Yuan-Ming’s works (陶淵明集 ) first degraded the literary value of “Hsien-Ching-Fu” (閑情賦 ). For long, critics who argued about the literary value of “Hsien-Ching-Fu” ( 閑情賦 ) mostly centered on its lack of remonstration and they gave severe criticism against the work. There are two reasons why research on this topic should be conducted. On the one hand, the discussion over Fu’s remonstration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Fu’s literary value. On the other hand, “Hsien-Ching-Fu” (閑情賦 ) could be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literary work on the motif of expressing a leisurely and carefree mental attitude. In order to grasp the clear idea of “Hsien-Ching-Fu” (閑情賦 ), the author would start by setting out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its literary context and history background so as to prove that “Hsien-Ching-Fu” ( 閑情賦 ) is actually a literary statement which reveals Tao Yuan-Ming’s pursuit of political ideals and the desire not to be a government official.

Keywords: Tao Yuan-Ming, Hsien-Ching-Fu, Shi-Yin, Hsien-Hs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