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化 - chinateacher.com.cn · 主编:金锐 电话:010-82296735...

1
主编:金锐 电话:010-82296735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全 年 定 价 :135.00 元 零 售 价 格 :3.00 元 印刷:人民日报印刷厂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 质 检 电 话 :010- 65369738 周刊 让教师诗意地栖居 16 2018年4月25日 诗词鉴赏的“还原法”和“代入法” 何智勇 只有懂得鉴赏,才能树立正确的 审美观,从而把握诗词本质。关于鉴 赏诗词,《说文解字》云:“赏,赐有功 也。”可见,“赏”字的本义是赏赐,后来 引申为“赏玩”之意,如陶渊明的“奇文 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赏”带有一种 主动性,是对作品进行分析并获得感 悟的过程。《说文解字》又云:“鉴,大盆 也。一曰监诸,可以取明水于月。”据 《周礼·司烜氏》云,“鉴”是一种铜制的 镜子,用来对着月亮取露水。由此可 见,“鉴”有摄取的内涵,移之于作品, 就是在评赏的同时,还要向其学习,吸 取精华为己所用。因此,诗词鉴赏应 该先“赏”后“鉴”,把主动和被动结合 起来,将鉴赏和创作串成一根线。 欣赏诗词需要“回到现场”,古典 诗词的“现场”就是作者描绘的当时情 境。只有回到那种情境,才能进行高 质量的鉴赏,否则要么纯属凿空,要么 流于肤浅。 如何回到古典诗词的“现场”?一 是还原法,一是代入法。 董仲舒说: “天不变,道亦不变。”孟 子云: “易地则皆然。”可见,人类社会的 发展,虽然是按照时间的箭头永不停 歇,但是这无休止的变化之中蕴含着一 些永恒、重复的周期性片段。比如,贺 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 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 风似剪刀。”如果让一个从小生活在热 带地区的人鉴赏这首诗,很可能“鲜能 知味也”。想要领略这首诗的好处,只 有来到有柳树的地方,亲眼看看那“碧 玉一树、万条丝绦”的景象。再看看那 些光滑平整的柳叶,不就像剪刀剪出来 的吗?于是,顿悟该诗末句以“剪刀”喻 “春风”的神来之笔。 又如,杜牧的名诗《山行》:“远上 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 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读到 这首诗,大脑内会迅速构建画面,一种 静谧的美感油然而生,不“还原”现场 似乎无碍鉴赏。但是,之所以能构建 这种画面,那是基于日常的经验。倘 若让一个生活在极地的人去鉴赏,恐 怕就是“夏虫不可以语冰”了。而且, 就算想象成功,仍然不如现场鉴赏所 带来的深层体验。 对于《山行》,古今的诗歌评论家 一直在争论 —究竟是“生处”还是 “深处”?抛开烦琐的版本学与训诂学 不谈,不妨去看看秋天的枫林。我曾 在江南某处领略过这种景色—在山 下仰望,看着半山腰的白云旋起旋没, 人家若隐若现,乃顿悟“生”字之妙。 就算有别的文本支持“深”字,我也宁 愿相信自己的感受。再欣赏那成片如 火的枫林,就会由衷觉得“霜叶红于二 月花”实在是“嚷出来”的诗句,毫不做 作而一语中的,未加雕琢而自然合范。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对炼字的鉴 赏也是诗词鉴赏的重要部分。高明的 炼字不在于求新求奇,而在于求当求 准。恰当地运用还原法,会增加对炼 字的理解,从而让鉴赏更深一层。比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 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 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是传颂千古的名句,并配有教科书般 的解读—“直”“圆”两字是诗眼,是 炼字的典范。但为什么偏偏是这两个 字,恐怕也有不少“人云亦云”的嫌疑。 我曾经深入戈壁滩数百公里,傍 晚站在碎石丘上举目四望。戈壁滩的 夏日黄昏干燥而宁静,牧民的炊烟在 不远处袅袅升起,没有受到任何扰 动,自然笔直而上,这不就是“大漠孤 烟直”(原诗中的“孤烟”是指烽烟,但 与炊烟属于同一性质)吗?再向远 看,引水渠蜿蜒不断,太阳徐徐落下, 由于空气纯净,落日看起来比平常更 大更圆,这不就是“长河落日圆”吗? 刹那间,我觉得王维这句诗被真切地 “还原”了,对“直”和“圆”二字也有了 更直观更深刻的体悟。诗人用“直”、 用“圆”,字面虽然普通,但移之他景 不得,何等精准。 用还原法鉴赏诗词炼字的例子还 有很多—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 江南岸”,与其从语法角度分析“绿”字 的活用,不如到春天的“江南岸”走一 走、看一看,还原一下这句诗的情境, 便会觉得“绿”字似虚而实、似巧而质; 又如,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在书斋里是无法鉴赏“闹”字的,只有 在春日外出观察,还原蜂舞蝶绕的枝 头景象,才能体会诗人的用字之妙。 还原法对于诗词鉴赏极具效力, 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古人写诗词,讲 究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对 于以“情语”为主的诗句,还原法就显 得有些力不从心,需要使用代入法鉴 赏。所谓代入法,其实就是“角色置 换”,鉴赏者将自己想象为作者本人, 代入到当时的情境之中,体会作者的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比如,在欣赏杜甫的“绿垂风折 笋,红绽雨肥梅”一联时,许多人将视 野局限在名物考证与句法分析上。不 可否认,此联的句法是很奇特,值得仔 细分析探究,但弄清句法倒装似乎并 无助于欣赏诗句之美。因此,不妨试 一下代入法,假若“我”就是杜甫,回到 千年前的大唐某个初夏时节,与朋友 在园林游玩。忽然,“我”看到一大片 绿色和红色,便想一探究竟,于是走近 这色彩,定睛细看,才发现原来绿的是 笋、红的是梅。经过这样的代入,将 “我”在日常游园中的感官经验置换给 杜甫,便有恍然大悟之感。杜甫之所 以舍弃通常的句法,将“绿”“红”二字 放在句首,与其说他是故意出奇求变, 不如说他是在忠诚地记录自己游园的 感受:游园一开始看见的正是颜色,然 后才会分辨颜色属于笋还是梅。用代 入法鉴赏这句诗,比那些烦琐的句法 分析得更直观、更深入。 读者与作者心灵的默契程度越 深,鉴赏也会更加深入。比如,苏轼的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西林寺在史上是一方名 刹,苏轼题壁于兹,其旨恐怕不简单, 他应该不会像导游一样教游客如何欣 赏庐山,而是另有深意。我想,在写罢 一二句时,苏轼可能想到了《长阿含 经》里盲人摸象的故事。庐山横看成 岭、侧看成峰,在庐山面前,谁敢说自 己不是盲人?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 目”,是因为游客将“横岭侧峰”当成庐 山的真实情况,才会困惑于面目的不 同。如果沉浸在对表象的观察中,就 如同身在庐山深处,永远不能看清庐 山真面。 除去还原法和代入法,诗词鉴赏 还需要“厨师”的本事。《列子·说符》记 载:“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易牙 能够用嘴巴分辨出淄水和渑水的味 道,我们在鉴赏诗词时,也要像易牙一 样辨别诗词的味道。诗词之味,其实 就是诗词的风格呈现、意境营造和语 言技巧。随着鉴赏的深入,应该对诗 词的大致风格有所把握。比如,杜甫 的七律、李白的乐府、王维的五律、李 贺的歌行,都极具自家面目,辨识度很 高,在鉴赏中应该尽可能熟悉它们,以 便汲取更多养分。 鉴赏和创作就像诗词的两翼,脱 离创作的鉴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鉴赏到创作可以先从模仿做起。模 仿是诗词创作的第一步,有如书法临 帖。鉴赏阅读了许多名篇,应该有一 种模仿的冲动,这是见贤思齐,也是由 “赏”入“鉴”的必然。比如,看到韩愈 的《南山》,觉得此诗风格与前人迥异, 体会到“以文为诗”的手法,以后再读 李商隐的《韩碑》,就会发现李商隐明 显模仿借鉴了韩愈,于是技痒,就可以 尝试以这种“以文为诗”的写法创作一 首长诗,在创作的过程中增进对诗词 的了解和感悟。 诗词鉴赏的方法难以一一概括, 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深入文本,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手 法,最终落实到体悟如何用文字营造 意境、寄托情感。 (作者单位系杭州出版集团) 归有光,就是写了《项脊轩志》的那 位震川先生。 明朝隆庆二年,归有光从湖光山色 的江南调到了地僻民乏的太行山下,做 了顺德府的二把手—通判,专司马政。 在冷兵器时代,“马政”是国家的一 项大政,受到皇帝的直接关注。明太祖 和明成祖均戎马一生,非常重视养马。 根据明末清初学者傅维麟统计,明朝全 盛时期边镇军马约40万,京师驻军有 马 16 万,官督民牧马 20 万,驿马 8 万, 官马总数近 90 万。明代管理马政的机 构,中央一级叫“太仆寺”,地方一级叫 “通判”。 按说,管马没有什么丢人的,这毕竟 是个“朝廷命官”。但面对如此重要的职 位,归有光内心深处却是极大的不情 愿。他在《上万侍郎书》中抱怨道: “今已 摧残至此……计已无聊,当引而去之。” 原来,明代中后期随着战争的减少, 马匹需求也不断减少,相应的马政也渐 趋衰落。因此, “通判”一职近乎虚设,是 典型的有职无权的闲官,所以归有光说 “今马政无所为也,独承奉太仆寺上下文 移而已”。此外,在明代有个不成文的规 定,进士出身的县令是没有迁官至府为 副职的。这种明升暗降的手段,对于才 华横溢、抱负极高的归有光来说,无异于 一种人格上的刺激与侮辱。 在去“养马”的前两年,两鬓斑白的 归有光才以近 60 岁的“大龄”,考取了 大明政府的“公务员资格证” —进 士。但由于排名靠后,又没有关系,只 得下放地方“锻炼” —授浙江湖州府 长兴县令。尽管如此,对于满怀“修齐 治平”以天下为己任的归老先生来说, 仍是踌躇满志,意欲大展宏图。《明史· 归有光传》上说,他在县令任上“用古教 化为治”。可是好景不长,归有光的行 为违反了封建官僚专制的运作规律,惹 恼了上司及地方豪绅,被他们以“泥古 而不通于时务,信心而不达乎人情,功 效罔闻,罪过山积”的罪名,排挤到顺德 府做通判。 虽然投置闲散,用非所学,但归有光 到任后仍然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有 感于当时马政制度的弊端,经过实地调 查研究,写出《马政议》一文。其文广受 后人赞誉,如清人陈维崧评论道:“其如 马政利弊,亦如九方皋之相马矣,湛深经 术,而又出之于晓畅,固非先生不能也。” 那时顺德府的工作、生活条件是极 其艰苦的,“衙内无精庐,治一土室,而 户西向,寒风烈日,霖雨飞霜,无地可 避,几榻亦不能具。月得俸黍米二 石”。最要命的是,归有光是南方人, “不惯食黍米” —吃不惯北方的小米 饭。面对恶劣的境况和暗淡的仕途,归 有光并没有沉沦颓废下去,反而以古人 为榜样,努力调整心态,“识时知命”。 他在《顺德府通判厅记》里写道:“独爱 乐天襟怀夷旷,能自适,现其所为诗,绝 不类古迁谪者,有无聊不平之意。”于 是,衙宅无事时,他“颇能以书史自娱”, 生出一种“独步空庭,槐花黄落,遍满阶 砌,殊欢然自得”的心境。 虽然外在的条件无法改变,但内心 的世界却属于自己。归有光以超然物 外的心态,完美地达到了古人“达则兼 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境界。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昆山市经济技 术开发区国际学校) 归有光“养马” 宋治洲 渝中 投宿近云关,高楼独倚阑。 春江飞白鹭,浅草长沙湾。 野渡人来少,孤舟岸泊闲。 乡愁何处是,蜀道万重山。 渔父 引棹离江畔,垂纶野岛边。 涛声承鸟语,云影接岚烟。 饮尽三壶酒,换来半篓鲜。 山妻迎上岸,兑月煮流泉。 散步 杖藜经碕岸,独步小桥东。 月映芦花白,霜侵老叶红。 苍苍半江水,渺渺一囊空。 回首华年尽,宜来逐暮风。 夜行 深秋独夜行,露重马蹄轻。 峰岳潜清影,山莺唱暖声。 林围三面黑,月照一方明。 待到红霞起,长途万里征。 山居 柴门近水塘,蹊径接山梁。 雨洒荷池绿,风摇竹苑香。 檐低能屈膝,树大好乘凉。 月出岚烟散,清辉万丈光。 (湖南长沙学院 杨建宏) 我的 画廊 “我的画廊”栏目长期征集一线教师原创书法、绘画类作品,请自选10幅作品,将作品 拍照后发送至投稿邮箱。发送作品的同时,请注明作者姓名、地址、工作单位、个人简介、 联系方式等资料。 拍照要求: 拍摄清晰,无阴影和明显褶皱,可对作品进行电脑修图调色,但不能添加水印 和边框等修饰。 邮箱: [email protected] 《静物》 山东省商河县郑路镇明德小学 陈朝银 征稿 负暄琐话 诗人玉屑古诗词的创作年代与我们相隔久远,无论是社会背景还是语言习惯都有较大差别。要想真正理解古诗 词,“回到诗词创作现场”非常重要。本文提供了“还原法”和“代入法”两种“回到现场”的方案,希望可以让 各位读者有所收获。

Transcript of 文 化 - chinateacher.com.cn · 主编:金锐 电话:010-82296735...

Page 1: 文 化 - chinateacher.com.cn · 主编:金锐 电话:010-82296735 投稿邮箱:zgjsbjssh@vip.163.com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zgjsbtp@vip.163.com

主编:金锐 电话:010-82296735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全 年 定 价 :135.00 元 零 售 价 格 :3.00 元 印 刷 :人 民 日 报 印 刷 厂 地 址 :北 京 市 朝 阳 区 金 台 西 路 2 号 质 检 电 话 :010- 65369738

周刊文文 化化让 教 师 诗 意 地 栖 居

16版2018年4月25日

诗词鉴赏的“还原法”和“代入法”□何智勇

只有懂得鉴赏,才能树立正确的

审美观,从而把握诗词本质。关于鉴

赏诗词,《说文解字》云:“赏,赐有功

也。”可见,“赏”字的本义是赏赐,后来

引申为“赏玩”之意,如陶渊明的“奇文

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赏”带有一种

主动性,是对作品进行分析并获得感

悟的过程。《说文解字》又云:“鉴,大盆

也。一曰监诸,可以取明水于月。”据

《周礼·司烜氏》云,“鉴”是一种铜制的

镜子,用来对着月亮取露水。由此可

见,“鉴”有摄取的内涵,移之于作品,

就是在评赏的同时,还要向其学习,吸

取精华为己所用。因此,诗词鉴赏应

该先“赏”后“鉴”,把主动和被动结合

起来,将鉴赏和创作串成一根线。

欣赏诗词需要“回到现场”,古典

诗词的“现场”就是作者描绘的当时情

境。只有回到那种情境,才能进行高

质量的鉴赏,否则要么纯属凿空,要么

流于肤浅。

如何回到古典诗词的“现场”?一

是还原法,一是代入法。

董仲舒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孟

子云:“易地则皆然。”可见,人类社会的

发展,虽然是按照时间的箭头永不停

歇,但是这无休止的变化之中蕴含着一

些永恒、重复的周期性片段。比如,贺

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

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

风似剪刀。”如果让一个从小生活在热

带地区的人鉴赏这首诗,很可能“鲜能

知味也”。想要领略这首诗的好处,只

有来到有柳树的地方,亲眼看看那“碧

玉一树、万条丝绦”的景象。再看看那

些光滑平整的柳叶,不就像剪刀剪出来

的吗?于是,顿悟该诗末句以“剪刀”喻

“春风”的神来之笔。

又如,杜牧的名诗《山行》:“远上

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

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读到

这首诗,大脑内会迅速构建画面,一种

静谧的美感油然而生,不“还原”现场

似乎无碍鉴赏。但是,之所以能构建

这种画面,那是基于日常的经验。倘

若让一个生活在极地的人去鉴赏,恐

怕就是“夏虫不可以语冰”了。而且,

就算想象成功,仍然不如现场鉴赏所

带来的深层体验。

对于《山行》,古今的诗歌评论家

一直在争论——究竟是“生处”还是

“深处”?抛开烦琐的版本学与训诂学

不谈,不妨去看看秋天的枫林。我曾

在江南某处领略过这种景色——在山

下仰望,看着半山腰的白云旋起旋没,

人家若隐若现,乃顿悟“生”字之妙。

就算有别的文本支持“深”字,我也宁

愿相信自己的感受。再欣赏那成片如

火的枫林,就会由衷觉得“霜叶红于二

月花”实在是“嚷出来”的诗句,毫不做

作而一语中的,未加雕琢而自然合范。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对炼字的鉴

赏也是诗词鉴赏的重要部分。高明的

炼字不在于求新求奇,而在于求当求

准。恰当地运用还原法,会增加对炼

字的理解,从而让鉴赏更深一层。比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

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

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是传颂千古的名句,并配有教科书般

的解读——“直”“圆”两字是诗眼,是

炼字的典范。但为什么偏偏是这两个

字,恐怕也有不少“人云亦云”的嫌疑。

我曾经深入戈壁滩数百公里,傍

晚站在碎石丘上举目四望。戈壁滩的

夏日黄昏干燥而宁静,牧民的炊烟在

不远处袅袅升起,没有受到任何扰

动,自然笔直而上,这不就是“大漠孤

烟直”(原诗中的“孤烟”是指烽烟,但

与炊烟属于同一性质)吗?再向远

看,引水渠蜿蜒不断,太阳徐徐落下,

由于空气纯净,落日看起来比平常更

大更圆,这不就是“长河落日圆”吗?

刹那间,我觉得王维这句诗被真切地

“还原”了,对“直”和“圆”二字也有了

更直观更深刻的体悟。诗人用“直”、

用“圆”,字面虽然普通,但移之他景

不得,何等精准。

用还原法鉴赏诗词炼字的例子还

有很多——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

江南岸”,与其从语法角度分析“绿”字

的活用,不如到春天的“江南岸”走一

走、看一看,还原一下这句诗的情境,

便会觉得“绿”字似虚而实、似巧而质;

又如,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在书斋里是无法鉴赏“闹”字的,只有

在春日外出观察,还原蜂舞蝶绕的枝

头景象,才能体会诗人的用字之妙。

还原法对于诗词鉴赏极具效力,

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古人写诗词,讲

究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对

于以“情语”为主的诗句,还原法就显

得有些力不从心,需要使用代入法鉴

赏。所谓代入法,其实就是“角色置

换”,鉴赏者将自己想象为作者本人,

代入到当时的情境之中,体会作者的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比如,在欣赏杜甫的“绿垂风折

笋,红绽雨肥梅”一联时,许多人将视

野局限在名物考证与句法分析上。不

可否认,此联的句法是很奇特,值得仔

细分析探究,但弄清句法倒装似乎并

无助于欣赏诗句之美。因此,不妨试

一下代入法,假若“我”就是杜甫,回到

千年前的大唐某个初夏时节,与朋友

在园林游玩。忽然,“我”看到一大片

绿色和红色,便想一探究竟,于是走近

这色彩,定睛细看,才发现原来绿的是

笋、红的是梅。经过这样的代入,将

“我”在日常游园中的感官经验置换给

杜甫,便有恍然大悟之感。杜甫之所

以舍弃通常的句法,将“绿”“红”二字

放在句首,与其说他是故意出奇求变,

不如说他是在忠诚地记录自己游园的

感受:游园一开始看见的正是颜色,然

后才会分辨颜色属于笋还是梅。用代

入法鉴赏这句诗,比那些烦琐的句法

分析得更直观、更深入。

读者与作者心灵的默契程度越

深,鉴赏也会更加深入。比如,苏轼的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西林寺在史上是一方名

刹,苏轼题壁于兹,其旨恐怕不简单,

他应该不会像导游一样教游客如何欣

赏庐山,而是另有深意。我想,在写罢

一二句时,苏轼可能想到了《长阿含

经》里盲人摸象的故事。庐山横看成

岭、侧看成峰,在庐山面前,谁敢说自

己不是盲人?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

目”,是因为游客将“横岭侧峰”当成庐

山的真实情况,才会困惑于面目的不

同。如果沉浸在对表象的观察中,就

如同身在庐山深处,永远不能看清庐

山真面。

除去还原法和代入法,诗词鉴赏

还需要“厨师”的本事。《列子·说符》记

载:“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易牙

能够用嘴巴分辨出淄水和渑水的味

道,我们在鉴赏诗词时,也要像易牙一

样辨别诗词的味道。诗词之味,其实

就是诗词的风格呈现、意境营造和语

言技巧。随着鉴赏的深入,应该对诗

词的大致风格有所把握。比如,杜甫

的七律、李白的乐府、王维的五律、李

贺的歌行,都极具自家面目,辨识度很

高,在鉴赏中应该尽可能熟悉它们,以

便汲取更多养分。

鉴赏和创作就像诗词的两翼,脱

离创作的鉴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鉴赏到创作可以先从模仿做起。模

仿是诗词创作的第一步,有如书法临

帖。鉴赏阅读了许多名篇,应该有一

种模仿的冲动,这是见贤思齐,也是由

“赏”入“鉴”的必然。比如,看到韩愈

的《南山》,觉得此诗风格与前人迥异,

体会到“以文为诗”的手法,以后再读

李商隐的《韩碑》,就会发现李商隐明

显模仿借鉴了韩愈,于是技痒,就可以

尝试以这种“以文为诗”的写法创作一

首长诗,在创作的过程中增进对诗词

的了解和感悟。

诗词鉴赏的方法难以一一概括,

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深入文本,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手

法,最终落实到体悟如何用文字营造

意境、寄托情感。

(作者单位系杭州出版集团)

归有光,就是写了《项脊轩志》的那

位震川先生。

明朝隆庆二年,归有光从湖光山色

的江南调到了地僻民乏的太行山下,做

了顺德府的二把手——通判,专司马政。

在冷兵器时代,“马政”是国家的一

项大政,受到皇帝的直接关注。明太祖

和明成祖均戎马一生,非常重视养马。

根据明末清初学者傅维麟统计,明朝全

盛时期边镇军马约 40 万,京师驻军有

马 16 万,官督民牧马 20 万,驿马 8 万,

官马总数近90万。明代管理马政的机

构,中央一级叫“太仆寺”,地方一级叫

“通判”。

按说,管马没有什么丢人的,这毕竟

是个“朝廷命官”。但面对如此重要的职

位,归有光内心深处却是极大的不情

愿。他在《上万侍郎书》中抱怨道:“今已

摧残至此……计已无聊,当引而去之。”

原来,明代中后期随着战争的减少,

马匹需求也不断减少,相应的马政也渐

趋衰落。因此,“通判”一职近乎虚设,是

典型的有职无权的闲官,所以归有光说

“今马政无所为也,独承奉太仆寺上下文

移而已”。此外,在明代有个不成文的规

定,进士出身的县令是没有迁官至府为

副职的。这种明升暗降的手段,对于才

华横溢、抱负极高的归有光来说,无异于

一种人格上的刺激与侮辱。

在去“养马”的前两年,两鬓斑白的

归有光才以近 60 岁的“大龄”,考取了

大明政府的“公务员资格证”——进

士。但由于排名靠后,又没有关系,只

得下放地方“锻炼”——授浙江湖州府

长兴县令。尽管如此,对于满怀“修齐

治平”以天下为己任的归老先生来说,

仍是踌躇满志,意欲大展宏图。《明史·

归有光传》上说,他在县令任上“用古教

化为治”。可是好景不长,归有光的行

为违反了封建官僚专制的运作规律,惹

恼了上司及地方豪绅,被他们以“泥古

而不通于时务,信心而不达乎人情,功

效罔闻,罪过山积”的罪名,排挤到顺德

府做通判。

虽然投置闲散,用非所学,但归有光

到任后仍然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有

感于当时马政制度的弊端,经过实地调

查研究,写出《马政议》一文。其文广受

后人赞誉,如清人陈维崧评论道:“其如

马政利弊,亦如九方皋之相马矣,湛深经

术,而又出之于晓畅,固非先生不能也。”

那时顺德府的工作、生活条件是极

其艰苦的,“衙内无精庐,治一土室,而

户西向,寒风烈日,霖雨飞霜,无地可

避,几榻亦不能具。月得俸黍米二

石”。最要命的是,归有光是南方人,

“不惯食黍米”——吃不惯北方的小米

饭。面对恶劣的境况和暗淡的仕途,归

有光并没有沉沦颓废下去,反而以古人

为榜样,努力调整心态,“识时知命”。

他在《顺德府通判厅记》里写道:“独爱

乐天襟怀夷旷,能自适,现其所为诗,绝

不类古迁谪者,有无聊不平之意。”于

是,衙宅无事时,他“颇能以书史自娱”,

生出一种“独步空庭,槐花黄落,遍满阶

砌,殊欢然自得”的心境。

虽然外在的条件无法改变,但内心

的世界却属于自己。归有光以超然物

外的心态,完美地达到了古人“达则兼

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境界。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昆山市经济技

术开发区国际学校)

归有光“养马”□宋治洲

渝中

投宿近云关,高楼独倚阑。

春江飞白鹭,浅草长沙湾。

野渡人来少,孤舟岸泊闲。

乡愁何处是,蜀道万重山。

渔父

引棹离江畔,垂纶野岛边。

涛声承鸟语,云影接岚烟。

饮尽三壶酒,换来半篓鲜。

山妻迎上岸,兑月煮流泉。

散步

杖藜经碕岸,独步小桥东。

月映芦花白,霜侵老叶红。

苍苍半江水,渺渺一囊空。

回首华年尽,宜来逐暮风。

夜行

深秋独夜行,露重马蹄轻。

峰岳潜清影,山莺唱暖声。

林围三面黑,月照一方明。

待到红霞起,长途万里征。

山居

柴门近水塘,蹊径接山梁。

雨洒荷池绿,风摇竹苑香。

檐低能屈膝,树大好乘凉。

月出岚烟散,清辉万丈光。

(湖南长沙学院 杨建宏)

我的画廊

“我的画廊”栏目长期征集一线教师原创书法、绘画类作品,请自选 10 幅作品,将作品拍照后发送至投稿邮箱。发送作品的同时,请注明作者姓名、地址、工作单位、个人简介、联系方式等资料。

拍照要求:拍摄清晰,无阴影和明显褶皱,可对作品进行电脑修图调色,但不能添加水印和边框等修饰。

邮箱:[email protected]

《静物》 山东省商河县郑路镇明德小学 陈朝银

征稿

负暄琐话

诗人玉屑⑤ 古诗词的创作年代与我们相隔久远,无论是社会背景还是语言习惯都有较大差别。要想真正理解古诗词,“回到诗词创作现场”非常重要。本文提供了“还原法”和“代入法”两种“回到现场”的方案,希望可以让各位读者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