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发热( fever)

22
第第第 第第fever 第第第第第第 一、体: 1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 POAH 2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体: 第第

description

第六章 发热( fever). 第一节 概述 一、体温调节中枢: 1、高级中枢 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 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 2、 次级中枢 位于延髓、脊髓 二、体温调节的方式:调定点 学说. 三、体温升高. 月经前期. 剧烈运动. 生理性体温升高. 应激. 体温升高.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与 SP 相适应). 病理性体温升高.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超过 SP 水平).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第六章 发热( fever)

Page 1: 第六章  发热( fever)

第六章 发热( fever )

第一节 概述一、体温调节中枢: 1 、高级中枢 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 , POAH ) 2 、次级中枢 位于延髓、脊髓

二、体温调节的方式:调定点学说

Page 2: 第六章  发热( fever)

体温升高

生理性体温升高

病理性体温升高

月经前期

剧烈运动

应激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与 SP 相适应)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超过 SP 水平) 四、概念: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而引起调节温升高(超过 0 . 5℃)

三、体温升高

Page 3: 第六章  发热( fever)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

热原的物质,又称 EP 诱导物,包括外致热 原( exogenou pyrogen )和某些体内产物。 (-)外致热原 1 .细菌:( l )革兰氏阳性菌及其外毒素 ( 2 )革兰氏阴性菌及其内毒素 ( 3 )分枝杆菌 2 .病毒 3 .真菌 4 .螺旋体 5 .疟原虫

Page 4: 第六章  发热( fever)

(二)体内产物

1 .抗原抗体复合物

2 .类固醇 本胆烷醇酮( etiocholanolone )

(三)其它:尿酸结晶

Page 5: 第六章  发热( fever)

二、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 , EP )

概念: 产 EP 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 能引起 体温升高的物质.(一)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1 .白细胞介素 -1 ( interleukin –1 , IL-1 ) 2 .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 , TNF ) 3 .干扰素( interferon , IFN ) 4 .白细胞介素 -6 ( interleukin-6 , IL6 ) 5 .其它:

Page 6: 第六章  发热( fever)

1 . IL-1

⑴ 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星状细胞 及肿瘤细胞等细胞产生;⑵ 多肽类物质,分子量为 17000 ,有 IL-1α 和 IL-1β

两种亚型;⑶ 不耐热, 70 30℃ min 即丧失活性;

⑷ IL - l 导入大鼠的 POAH→ 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 IL-1 给鼠、家兔等动物静 脉内注射均可引起典型的发热反应。

Page 7: 第六章  发热( fever)

2 . TNF ⑴ 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和释放;⑵ 有 TNF α 和 TNF β 两种亚型,重组的人 TNF α ( rh TNF

α )

分子量为 17000 , rh TNF β 分子量为 25000 ;⑶ 不耐热, 70 30℃ min 失活;⑷ 将 TNF 给家兔、大鼠等动物静脉内注射可引起明显的 发热反应,脑室内注射可以引起明显的发热反应并且 伴有脑室内 PGE 含量的升高;

⑸ TNF 在体内和体外都能刺激 IL-l 的产生。

Page 8: 第六章  发热( fever)

3 . IFN ⑴ 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

主要 由白细胞所产生;⑵ 有 多 种 亚 型 , 与 发 热 有 关 的 是 IFNα 和

IFNγ ;

⑶ 不耐热, 60 40℃ 分钟可灭活 ;⑷ 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 。

Page 9: 第六章  发热( fever)

4 . IL-6 ⑴ 是一种由 184 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为 21000 ,由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 等分泌;⑵ET 、病毒、 IL - l 、 TNF 、血小板生长因子等

都 可诱导其产生和释放 ;⑶ 给兔、鼠静脉或脑室内注射 IL-6 ,可致体温明显 升高。

Page 10: 第六章  发热( fever)

5 .其它⑴ 白细胞介素一 2 ( interleukin-2 , IL-2 ); ⑵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1 ( macron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l , MIP-l );⑶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 , CNTF 、);⑷ 白细胞介素 -8 ( interleukin-8 , IL- 8 );⑸ 内皮素( endotheli )。

Page 11: 第六章  发热( fever)

(二)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产 EP 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

胞、星状细胞、肿瘤细胞等。LPS 激活细胞的方式:

LPS LBS

LPS-LBS sCD14 LPS-sCD14上皮细胞内皮细胞

mCD14

LPS-LBS-mCD14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EP

LPS :脂多糖 LBS :脂多糖结合蛋白

sCD14 :可溶性的 CD14 mCD14 :细胞表面 CD14

Page 12: 第六章  发热( fever)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一)体温调节中枢

1 .正调节中枢: POAH

2 .负调节中枢:

(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1 . EP 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2 . EP 通过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3 . EP 通过迷走神经同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

中杏仁 腹中核 弓状核

Page 13: 第六章  发热( fever)
Page 14: 第六章  发热( fever)

(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1.正调节介质( 1 )前列腺素 E ( prostaglandin E , PGE )( 2 ) Na+ / Ca 2+比值 途径: EP→ 下丘脑 Na+ / Ca 2+↑ → cAMP↑→ 调定点上移 ( 3 )环磷酸腺苷( cAMP )( 4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 cortic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 , CRH )( 5 )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 , NO ) 机制:①通过作用于 POAH 、 OVLT 等部位,介导发热时的体温上升; ②通过刺激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活动导致产热增加; ③抑制发热时负调节介质的合成与释放。

Page 15: 第六章  发热( fever)

2 .负调节介质 l )精氨酸加压素 ( arginine vasoPressin , AVP ) 2 )黑素细胞刺激素 ( a-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 , a-

MSH ) 3 )脂皮质蛋白 1 ( lipocortin-l )

(四)发热的发生机制:

如下图所示

Page 16: 第六章  发热( fever)

发热激活物

外致热源

免疫复合物

产 EP 细胞

EPs

PGE

Na+ / Ca 2+↑

cAMP 、 CRH

NO

AVP

a-MSH

Lipcortin-1

体温↑(发热)

产热↑ 散热↓

骨骼肌紧张、寒战 皮肤血管收缩

调定点↑交感神经运动神经

发热发病学示意图

Page 17: 第六章  发热( fever)

(五)发热的时相 1.体温上升期

热代谢特点:散热↓产热↑→产热 > 散热→体温↑ 表现:发冷或恶寒,皮肤可出现“鸡皮疙瘩”。 2.高温持续期(高峰期) 热代谢特点:散热 = 产热,体温在高水平上保持恒定。 表现:皮温上升,鸡皮消失。 3.体温下降期(退热期) 热代谢特点:散热↑产热↓→产热 < 散热→体温↓ 表现: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甚至脱水。

Page 18: 第六章  发热( fever)

第三节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物质代谢的改变(分解代谢↑) 1 .糖代谢 :分解代谢加强,糖原贮备减少 。 产生氧债( oxygen debt )

2 .脂肪代谢:分解代谢加强 3 .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强,产生负氮平衡。 4 .水、盐及维生素代谢

Page 19: 第六章  发热( fever)

(二)生理功能改变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兴奋性增高

2 .呼吸功能改变:呼吸加快加强

3 .消化功能改变 :食欲减退

4 .循环系统功能改变:心率加快,血压的改变。

Page 20: 第六章  发热( fever)

• 心率增快: 机制:血温↑→窦房结兴奋→心率↑ 代谢↑ →耗氧量↑ CO2↑ →心率↑ 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率↑ →心输出量↑ 心率过快→心输出量↓• 血压的改变: 体温上升期:心率加快、外周血管的收缩→血压↑; 高温持续期和退热期:外周血管舒张→血压↓; 少数病人可因大汗而致虚脱,甚至循环衰竭。

Page 21: 第六章  发热( fever)

(三)防御功能改变 1 .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 有利面:抗感染能力增强 不利面:降低免疫细胞功能 2 .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一定程度的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 3 .急性期反应( acute phase response ) 是机体在

细 菌感染和组织损伤时所出现的一系列急性时相的 反应。 包括:急性期蛋白的合成增多 血浆微量元素浓度的改变 白细胞计数的改变

Page 22: 第六章  发热( fever)

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治疗原发病 (二)发热的一般处理 对于不过高的发热(体温< 40℃)又不伴有其它 严重疾病者,可不急于解热。 (三)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 1 .高热(> 40℃) 2 .心脏病患者 3 .妊娠期妇女 4 .解热措施 ( 1 )药物解热 ( 2 )物理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