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 小学四五年级 初中预备年级 再 大众 ”,又有 万学生返校复课 健 · 273...

1
40 273 8 50 ”, 40 6 2 ”—— —— A4 —— “‘ 11.4 60 10 + 11.4 A PADA B ”, ”, ”。 10 ”, 89%”( 79.1%); ”(73.3% )。 69.7%), 57.3%), 53.9%), 52.9%), 52.8%), 48.9%), 44.9%)。 ,“ 。“ …… 12 6 5 11 12 。” 6 · 2020 5 19 www.jfdaily.com ”, 60 60 !” 7 45 —— ), 200 ”, 。“ ’!” 5—— ”。 !” ”, 》。 ”。 ”。“ ”, ”, 1 20 3 ”, 2015 WHO 。” 。“ 。” —— ?“ 。” + 4 36 7 ,“ 。” 4.0 ”, 4 @ Dr ”, ”“ 2.5 ,“ , ”。 。” ,《 4 5G 。“ 。” ”。 ”。 24 160 9000 ,“ 。” 。“ 。” 2020 15 35 70 ”。

Transcript of 护 小学四五年级 初中预备年级 再 大众 ”,又有 万学生返校复课 健 · 273...

Page 1: 护 小学四五年级 初中预备年级 再 大众 ”,又有 万学生返校复课 健 · 273 名四五年级小学生返校复课。校园中,响 起久违的欢声笑语。早上8

杨浦小学复学第一课是让人快乐的心理指导

先去操场玩40分钟再进教室本报讯 (记者 龚洁芸)昨天,杨浦小学

273名四五年级小学生返校复课。校园中,响起久违的欢声笑语。早上 8时 50分,复学第一课开始。学校举办了一个“新歌发布会”,

还上了一堂让人“快乐”的心理短课。

根据防疫要求,学生们需要配戴口罩上课,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随着天气日渐变热, 戴一整天的口罩真的是件不容易的事。

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自由呼吸的时间,除了体育课外, 学生一进校就将去操场报到,脱下口罩,玩上 40分钟再进教室上课。

杨浦小学从今天开始,操场一分为四,四

五年级各四个班的学生将错开半个小时上操场自由活动。6月 2日, 随着一至三年级复学,活动时段和操场场地划分将作新的调整, 满足五个年级错时、分区安全活动。

孩子们喜欢“打成一片”怎么办?这是小学开学后,家长最担心的情景。在杨浦小学,校方请班主任“坐班”———班主任的一天工作,都将在班级的后讲台完成,以便在孩子们“交头接耳”时,善意地提醒一句。

在杨浦小学开学第一课上,五首新歌逐一发布———“入校、放学、就餐、保健、课间”各有一首防疫歌。 这五首来自学校老师自编自创的儿

童防疫歌写在 A4纸上,分发到每个学生手中。

五首歌囊括了在校一日各个防疫环节的要点,

将指导学生和家长进行有效防疫,安全在校。

这堂课上,学校的专职心理老师还上了一节心理指导课———有安全就有快乐,让自己和家人安全,就能带给更多人安全和快乐。杨浦小学校长李忠说,复课之前,学校曾开展“‘神兽’和‘超人’的对话”亲子活动,家长们说说和孩子朝夕相处中遇到的困惑, 孩子们也尽情“吐槽”宅家学习的情绪。根据老师们收集的信息,班主任利用在线或是电话对这些家庭进行家访和疏导。

复学首日亲子关系处理在线直播观看者达 11.4万人次

家长也学如何回避“十大挫折”本报讯 (记者 徐瑞哲)昨天,上海小学

四、五年级以及初中预备年级、初一、高一年级约 60万学生,均如期返校复学。全城线下开学的学子已达百万规模。

与此同时,10万+的家长们也“复课”了。

上海家长学校在线课堂第十讲为家长们带来“助力返校,呵护成长”主题讲座,共同探讨复学期间亲子关系处理技巧。后台数据显示,这堂课在线观看者达 11.4万人次。

浦东新区心理学科带头人、 上海市建平中学正高级心理教师张晓冬登上“云开学堂”

直播平台,举出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几个案例。

比如,小 A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网课期间,家长为他配置了手机、台式电脑和 PAD。现在,

小 A迷上一款网络游戏, 甚至趁家长不注意, 上网课时也会偷偷用手机玩游戏。 小 B

是初二女生,从初一年级开始变得非常叛逆。疫情期间,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有时几天都不说一句话,父母对她的学业很担心。

张晓冬所在的上海市建平中学对高一学生返校复课进行调研。经统计,受访学生面临“十大担忧”,分别是:担忧学习效率低、身体吃不消、害怕考试、缺乏自觉性、班级人际不适应、学业压力大、作息规律不习惯、怕跟不上别人、睡不了懒觉、怕父母不满意。

除了程度相对较轻的“担忧”,张晓冬还列举了程度相对更重的“挫折事件”。相关调研发现, 上海中小学生 10个发生频率最高的挫折事件中,排在首位的是“考试失败或不理想”,

发生率达 89%;其次是“被人误会或错怪”(发生率 79.1%); 再次是 “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矛盾 ” (73.3% )。 其后 , 依次为学习负担重

(69.7%),当众丢面子(57.3%),家庭施加学习压力(53.9%),家人之间有矛盾(52.9%),受人歧视或冷淡(52.8%),遭父母打骂(48.9%),还有饮食、休息等生活状况明显变坏(44.9%)。张晓冬认为, 不能等到挫折事件临头,“挫折教育”更应当成为日常。

专家建议家长多换位思考,也看见孩子的不容易。“如果有一份职业……这份工作要干12年, 每天早晨 6时多起床到指定单位上班,

晚上 5时下班。上班过程:不停地考核,不停地排名,不停地挨批评,不停地修改返工;下班后:

还要带着公司的工作回家继续加班到 11时、12

时。好不容易有一个周六周日,还要到别的公司去兼职。而且,总被家人嫌弃工资少,他们还特别喜欢把你的工资和别人的比较。” 她直言,这份“工作”太难了,可能比家长的工作更难。

■本报记者 黄杨子

6 上海·公告2020年 5月 19日 星期二

www.jfdaily.com

责编:唐蓓茗 编辑:田瑾

小学四五年级、初中预备年级、初一高一年级重回校园

“好久不见”,又有60万学生返校复课昨天,本市小学四、五年级以及初中预

备年级、初一、高一年级约 60 万学生,迎来返校复学第一天。

“好久不见,孩子你好!”早上 7时 45分不到,在武宁路小学校门口,五位由老师扮演的最受小朋友喜爱的校园人形玩偶———

小武、宁宁、露露、晓晓、雪儿(分别为“武宁路小学”谐音),已等候迎接重返校园的 200

多名学生。 孩子们则戴着自绘的 “心情口罩”,通过红外测温,进入校园。师生们共同笑迎复课。

为每个孩子写一封信记者在武宁路小学校门口看到,不少孩

子的白色口罩上画了大大的笑脸,特别露出一排牙齿。“重回校园, 小伙伴们都兴奋得很,一定要‘笑而露齿’!”郑越心同学说。

经过入校时的红外测温和进教室前再次测温,武宁路小学五年级(5)班陆希凡回到久违的教室。黑板上写道———“好久不见,

孩子你好,学会感恩他人,笑迎复课”。

陆希凡惊喜地发现,全班每位同学都收到了班主任王丽萍老师的一封信。老师写道:

“一场疫情,改变了课堂。小陆你已把‘云课堂’操作自如,这令我欣喜。更令我喜悦的是,

你总是准点守候在‘云课堂’那端。那个贪玩任性的小陆不见了,当下的你是安心的。安心自然能做好每件事,此刻的你好帅气!”

“一包一信一课”,是武宁路小学为每位返校复学学生准备的开学礼物,包括一个印有学校标志的防疫包, 里面有一次性口罩、

免洗洗手液等防护用品。 副校长俞芳说,全体班主任老师为每位返校学生写的一封信都不一样,确保个性化。除了班主任“一封信”之外,学校开展生命教育课,每位学生人手一本《新冠肺炎学生防护读本》。

自然课探究课户外上随着天气转热,学校尽量安排学生到户

外活动,减少室内戴口罩时间,像自然课、音乐课、探究课等,老师适时把课堂搬到户外。

纸飞机材质研究是五年级的一堂探究课, 老师黄海綦打算把这堂课搬到操场上,

通过引导学生使用不同材质的纸张折叠纸飞机,观察纸飞机的飞行距离,思考用怎样的纸张折叠纸飞机会更加适宜。

为了更好保障学生体育课安全,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老师集思广益, 在操场上自创口罩栏, 有序挂上贴有学生学号的小夹子,形成“一班一网、一生一夹”。课前,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依次按照学号挂放口罩;

课后,指导学生先有序双手消毒,再领取自己的口罩。 两课之间值勤老师及时对口罩栏喷雾消毒, 学校特意在口罩栏下放置备用口罩箱,确保学生如有口罩落地污染,第一时间有可替换的口罩使用。

推出无接触眼保健操返校复学前,松江区中山小学在专业眼

科专家的指导下,在《布谷鸟》音乐声中创编了一套 “无接触眼保健操”。“无接触眼保健操”共有五节,采取眼随手动的方式。为让这套眼保健操具有形象感,学校为每一节都取了比较有趣的名字,比如第一节“爱眨眼的小星”,主要是通过睁眼、闭眼,使睫状肌得到休息;第二节“跳动的弹力球”,则是眼球随着双手上下或左右转动,让学生把眼球想象成弹力球一样能上下、左右来回转动。

同仁医院在抗疫中做足科普文章守护大众健康

接地气科普不再﹃为做而做﹄

区域医疗中心在抗疫战中如何做好科普?1 月 20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上海市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此后 3个多月,申城凭借疾控、医疗与科普三大“利器”,在抗疫持久战中取得阶段性成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是接收本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机构。2015年获批成为“WHO上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合作中心科普教育基地”

后, 同仁医院此次在抗疫中做足科普文章。

“全员全媒”科普抓眼球“科普工作迎来空前机

遇。”同仁医院院长马骏坦言,

一场大疫,让公立医院管理者不得不重新思考公益性,回应市民的真实健康需求。“除了学科保障能力,医院还需要有什么担当?跳出疫情,老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我们承担的主要诊疗内容,但在治之前如何防,得靠科普来更新大众健康理念。”

“防”在新冠疫情中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能否以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抓住大众眼球?“科普就要把面铺广。” 同仁医院建立“全员+全媒”模式,由院办和科研科牵头组建科普团队,

发挥科主任作用,动员最大多数医护人员参与,在官方自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渠道发布,截至 4 月底,共发布疫情防控相关科普作品 36

篇。其中,由同仁青年科普团队改编的抗疫歌曲 《新冠三宝》登上学习强国上海平台。

老百姓究竟要看什么?科普绝不能为做而做。从怎么选口罩、戴口罩,到取快递、外卖、在超市购物的注意事项,同仁医院根据热点拍摄 7个科普视频,“每个视频两三分钟,还在抖音、快手平台进行尝试。”马骏说,以往传统的图文科普在新媒体 4.0时代可能“不够用”,各种生活场景与状况若能直接搬到线上,能给读者更直观的指导。此外,医院围绕新冠与慢性呼吸道疾病、腹泻、

胃肠镜检查、门诊就诊注意事项、外科手术、口罩选择等主题出品视频 4期,为疫情期间正常诊疗提供帮助。

中老年市民看“云科普”

同仁医院年轻医生姚乐,网名为“@ 我是医哥Dr姚”,现在成了网红,先后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以“口罩戴对了吗”“复工安全注意事项”等热门话题进行线上健康科普讲座, 直播累计播放量达 2.5万人次,脱口秀“疫情众生相”吸引不少主流媒体转发。

姚乐说,曾有专家提到,“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信息公开就是最好的疫苗”。权威信息如何直观地传递到百姓耳中、眼中和心中?医院做了一次大胆尝试。 由于地处以本地中老年居民为主的新泾镇,能不能借鉴本土滑稽戏的表达方式,做接地气的上海话科普?

“看了姚医生主播的节目,可以用暖心两个字来形容。”如今,《同仁新闻坊》已制作 4期,除紧扣市民当下需求的个人、企业核酸检测业务,也有关于院内 5G机器人等生动介绍。“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医疗机构也应尽快恢复日常诊疗秩序。”分管后勤总务的副院长郑涛在第四期节目中出镜, 介绍“为什么医院会有两个机器人”。 科普视频以上海话为载体,中老年市民也能足不出户接受“云科普”。

科研论文需附科普链接除了科普图文与视频,疫情期间,同仁医院在

微信服务号、 支付宝生活号上通过 24个科室、160

余位专业医师累计接受科普咨询 (线上和电话)

9000余人次。疫情终将过去,但全社会对健康的渴求却永不停歇。越来越多医护人员投入科普工作为健康理念“带货”时,有人不禁会问:医护人员自身可以从中获得怎样的价值提升?

马骏说,在同仁医院,年度“同仁名嘴”评选、科普宣传员评奖制度、科室综合管理目标任务中纳入科普指标等都是相关激励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未来科普工作与青年人才培养、职称晋升等将紧密挂钩。科研成果的发表不是终点,而是新的科学传播的起点。”

医院向医务人员提出新要求:每一篇科研论文后面,都需附有科普文章、书籍或视频。“我们需要对科研成果做更多思考,用更清楚、明白的方式来表达, 不是曲高和寡、 停留在纸张层面的文字符号。”骨科副主任医师徐炜的课题《脊柱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今年将结题,在项目研究中,他花了不少笔墨对青少年脊柱侧弯进行分析和科普。

据悉,仅 2020年长宁区科委科普项目申报中,

同仁医院就有 15项涵盖科普教育课程、课件开发、

情景剧编创、公益活动及人工智能核心应用场景科教等领域的课题入围。疫情期间,医院科研科收到来自 35个科室的 70余篇科普文章,部分已发表。

■本报记者 许沁

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体育课上,一名学生将口罩挂在老师自创的“口罩栏”上,每个夹子标有学生学号。

本报记者赖鑫琳 摄

万航渡路小学学生进教室前二次测温。 孟雨涵 摄武宁路小学学生戴着“心情口罩”。 学校供图 上外黄浦外国语小学学生排队测好体温依次入校。 海沙尔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