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温度 - bjksb.bjeea.cn

1
“要了解一个民族,就要看他们崇 拜的英雄是谁”。其实,不仅仅是看这 个民族崇拜了什么样的英雄,更要看这 个民族是如何崇拜英雄的,往往从这些 方式上,便可知晓一个民族的温度。 这个方式,可以是一个动作。今年 第八批抗美援朝志愿军遗骸被迎接回 国。仪式上,有几个动作令我动容:解 放军仪仗队的战士将烈士的骨灰盒高 高举起,与额平齐,象征着志愿军烈士 昂首挺胸地回到祖国的怀抱;仪仗队战 士迈出正步时是高高抬腿,轻轻放下, 旨在不打扰英烈的休息;沿途列队的士 兵以手握刀尖,表示利刃不会对着自己 的战友……三个简单的动作,不禁令人 热泪盈眶。这是我们对战斗英雄的敬 仰之情: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祖国山河 无恙。这三个简单的动作,令世界了解 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无比团结 的民族。 这个方式,也可以是一个行为。今 年对我国学术界来说是悲伤的一年,有 十几位两院院士辞世,其中尤以袁隆平 院士的逝世令民众悲痛。运载着袁隆 平院士遗体的灵车缓缓驶过,数以万计 的普通民众沿路泪眼相送,在路口等待 的车辆驾驶员按响了喇叭,为的是送老 人最后一程。在悠长的鸣笛声中,人们 祈望袁隆平爷爷一路走好……这是我 们普罗大众对民族科学家的敬重之 情。它让世界知晓了我们这个民族的 感恩之心,这样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 这个方式,更可以是简简单单的一 句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位路人小 姐姐悄悄为邻桌的四位援鄂护士支付 了餐费,仅留下一张纸条、两行秀字: “感谢你们的负重前行,换来了我们的 岁月静好。”简单的一句话,感动了全国 人民,传递着治愈人心的能量,也令世 界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社会充满了温 情与善意。 我们这个民族,崇拜那些为我们 带来和平的战斗英雄,敬仰那些为改 善人民生活而贡献毕生的民族科学 家,也感恩生活中那些平凡却高尚的 普通人。因为我们知道,是他们带给 我们温暖。 我们以简单而平凡的方式,响 应、感念走在民族复兴队伍前列的英 雄们,告诉他们,他们并不孤单。 民族的温度,让我们有了更多前 行的能量,并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民族 的温度。 有人认为,中学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打 造成绩优异的社会精英,于是教育有了强 烈的功利性目标,紧盯高考,以分数为风向 标评价中学生。然而,中学的实际意义远 不止于此。中学理应塑造以爱国为底色, 以责任感为指引,以真才实学为动力,能真 正推动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 当然,成绩与分数在中学阶段是衡量 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培养敏慧卓绝之人 是中学教育的应有之义。成绩优异在一定 程度上能象征能力的高低与智慧的优劣, 故将分数作为敲门砖,以成绩作为“是否可 以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依据无可厚非。 而中学塑造出的一批“高分选手”也具备了 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潜质。但中学的意义 是否止步于此? 在我看来,中学要打造的绝非“唯分 数论”的学习机器,更不应是为了一己私 欲不择手段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中学塑 造的应是有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中学 生。当课本中提及屈原“长太息以掩涕 兮,哀民生之多艰”却依旧“吾不能变心而 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时,便将红色作 为底色深深印在青年学子的心底;当老师 饱含深情地讲述“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 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的孙中山,年少 立志、一心为国、铮铮誓言、鞠躬尽瘁只为 盛世繁华的周恩来时,当一篇篇书写革命 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的文章激起我们心 中的热血时,中学便是在塑造有责任感的 青年。这样的青年早已摆脱冷气,心中一 片赤诚。只有这样的中学生才能真正成 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然而,我们应明确,使命感与爱国精神 是中学生的本质与底色,而才学与能力是 辅以成人的支撑。社会中还有一些中学 生,爱国情怀固然浓厚,在网络上高呼“此 生无悔入华夏”,却不愿“躬身入局,挺膺负 责”。只站在局外摇旗呐喊,却没有真才实 学作为支撑,缺少知识底蕴,那么爱国之志 将成为一纸空谈,空中楼阁;缺少责任心与 情怀,空有学识,则可能成为谋求私利甚至 卖国求荣之人。故中学应塑造既愿为中国 之河清海晏献力又有真才实学的人。 中学作为培养人才之地,是帮助青少 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场所。中学何 为?为培养、塑造有朝一日报效祖国的人, 使中学生将来“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 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也有人说: “要了解一个民族,就要看他们崇拜的英雄是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让你联想到哪些身边的人物?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 700 字。 民族的温 民族的温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三学生 蓝允若 这是一篇温情荡漾,读来令人温暖 与感动的文章。作者独具匠心的地方 在于为文章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制高点: 民族的温度。 作者对材料的阐释颇为深入,不 仅仅是看这个民族崇拜了什么样的 英雄,更要看这个民族是如何崇拜英 雄的,从中可以知晓一个民族的温 度。温度是通过细节切入展开的。 正所谓细节之处最动人,有迎接抗美 援朝志愿军遗骸回国仪式上的三个 动作,有袁隆平院士灵车驶过时人们 的目送和汽车的喇叭声,还有对援鄂 护士简简单单的一句感谢。通过对 不同细节的挖掘和展示,文章的境界 步步拓展,民族温度的力量层层得以 展示。 若无对英雄人物发自内心的敬爱, 若无丰富的学养,若无高屋建瓴的认 识,是难以成就这篇佳作的。才情、学 养、认识俱佳,让本文脱颖而出。 (张成勇) 中学何为 中学何为 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三学生 李紫芊 这是一篇体现“真思考”的考场佳作。 文章辩证地审视当前中学教育中“功利性” 的教育倾向,既承认其合理之处,也指出 “中学教育的意义不应止步于此”,应有更 高远的追求,提出“中学理应塑造以爱国为 底色,以责任感为指引,以真才实学为动 力,真正推动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的育人 目标。文章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论证充 分,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刘丽云) 星燧贸迁,岁月更迭。中国历经五 千载云烟,其中多少潮起潮落的变幻。 但不变的是,每个时代中,中华大地都 有无数神州儿女对脚下土地深沉的热 爱。 回望历史风云流转,无数英雄先烈 将对脚下土地的热爱刻入赤子丹心 中。它融入李大钊的“何当痛饮黄龙 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呐喊;没入五四 青年剑指封建沉疴的责任担当,亦浸入 赵一曼为家国殒身不恤的豪情。这炽 热的爱沉淀在华夏子孙的血脉,撑起了 民族的脊梁。吾辈当不忘先辈的爱国 豪情,赓续奋斗,并世代传承。 在当今,中国有无数平凡人在奉献 在守卫,默默付出中展现的就是对脚下 土地的热爱。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 将岁月献与国家的潜海事业,只为铸造 大国重器;张桂梅多年四处奔走筹集资 金,送上千女孩走出大山……再观人民 群像,疫情防控中,医护人员展现无私 担当;黄沙漫漫中,塞罕坝几代林场人 植出了万顷绿洲……热爱并非只能轰 轰烈烈展现。正如迟子健所言:“当我 们热爱脚下的泥泞时,就拥抱了一种精 神。”当我们将责任担当、赤忱与热爱无 言奉献于家国,便是爱国之情浓烈而深 沉的体现。 当然,甘于平凡并不意味着甘于平 庸,我辈仍须有敢于奋争的锐气。当今 世界并不太平,华夏儿女当有奋起精 神,保卫家国安宁,助推国家前行与发 展。看看现在芯片领域的状况,我们要 争气,不畏艰难险阻,方可挺直腰杆,不 受他人“卡脖子”。 每个神州儿女都心怀担当,积极奋 进,方可更好地热爱脚下的土地。 该怎样爱你 该怎样爱你脚下的土地 脚下的土地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 史佳灵 本文中心明确,论证充分,从历 史角度思考了古今华夏儿女热爱脚 下土地的表现,并提出了当下我们 “为什么要爱”的理由,以及“爱”的新 内涵。文章逻辑链条完整,表现出广 阔的视野和见识,也显示了较强的语 言驾驭能力。 (舒 迟) 责编/刘海燕 版式/王慧 热线 热线/82837130 82837130 邮箱 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2021 12 1 星期三 13 高考·作文

Transcript of 民族的温度 - bjksb.bjeea.cn

Page 1: 民族的温度 - bjksb.bjeea.cn

“要了解一个民族,就要看他们崇

拜的英雄是谁”。其实,不仅仅是看这

个民族崇拜了什么样的英雄,更要看这

个民族是如何崇拜英雄的,往往从这些

方式上,便可知晓一个民族的温度。

这个方式,可以是一个动作。今年

第八批抗美援朝志愿军遗骸被迎接回

国。仪式上,有几个动作令我动容:解

放军仪仗队的战士将烈士的骨灰盒高

高举起,与额平齐,象征着志愿军烈士

昂首挺胸地回到祖国的怀抱;仪仗队战

士迈出正步时是高高抬腿,轻轻放下,

旨在不打扰英烈的休息;沿途列队的士

兵以手握刀尖,表示利刃不会对着自己

的战友……三个简单的动作,不禁令人

热泪盈眶。这是我们对战斗英雄的敬

仰之情: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祖国山河

无恙。这三个简单的动作,令世界了解

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无比团结

的民族。

这个方式,也可以是一个行为。今

年对我国学术界来说是悲伤的一年,有

十几位两院院士辞世,其中尤以袁隆平

院士的逝世令民众悲痛。运载着袁隆

平院士遗体的灵车缓缓驶过,数以万计

的普通民众沿路泪眼相送,在路口等待

的车辆驾驶员按响了喇叭,为的是送老

人最后一程。在悠长的鸣笛声中,人们

祈望袁隆平爷爷一路走好……这是我

们普罗大众对民族科学家的敬重之

情。它让世界知晓了我们这个民族的

感恩之心,这样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

这个方式,更可以是简简单单的一

句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位路人小

姐姐悄悄为邻桌的四位援鄂护士支付

了餐费,仅留下一张纸条、两行秀字:

“感谢你们的负重前行,换来了我们的

岁月静好。”简单的一句话,感动了全国

人民,传递着治愈人心的能量,也令世

界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社会充满了温

情与善意。

我们这个民族,崇拜那些为我们

带来和平的战斗英雄,敬仰那些为改

善人民生活而贡献毕生的民族科学

家,也感恩生活中那些平凡却高尚的

普通人。因为我们知道,是他们带给

我们温暖。

我 们 以 简 单 而 平 凡 的 方 式 ,响

应、感念走在民族复兴队伍前列的英

雄们,告诉他们,他们并不孤单。

民族的温度,让我们有了更多前

行的能量,并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民族

的温度。

有人认为,中学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打

造成绩优异的社会精英,于是教育有了强

烈的功利性目标,紧盯高考,以分数为风向

标评价中学生。然而,中学的实际意义远

不止于此。中学理应塑造以爱国为底色,

以责任感为指引,以真才实学为动力,能真

正推动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

当然,成绩与分数在中学阶段是衡量

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培养敏慧卓绝之人

是中学教育的应有之义。成绩优异在一定

程度上能象征能力的高低与智慧的优劣,

故将分数作为敲门砖,以成绩作为“是否可

以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依据无可厚非。

而中学塑造出的一批“高分选手”也具备了

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潜质。但中学的意义

是否止步于此?

在我看来,中学要打造的绝非“唯分

数论”的学习机器,更不应是为了一己私

欲不择手段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中学塑

造的应是有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中学

生。当课本中提及屈原“长太息以掩涕

兮,哀民生之多艰”却依旧“吾不能变心而

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时,便将红色作

为底色深深印在青年学子的心底;当老师

饱含深情地讲述“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

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的孙中山,年少

立志、一心为国、铮铮誓言、鞠躬尽瘁只为

盛世繁华的周恩来时,当一篇篇书写革命

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的文章激起我们心

中的热血时,中学便是在塑造有责任感的

青年。这样的青年早已摆脱冷气,心中一

片赤诚。只有这样的中学生才能真正成

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然而,我们应明确,使命感与爱国精神

是中学生的本质与底色,而才学与能力是

辅以成人的支撑。社会中还有一些中学

生,爱国情怀固然浓厚,在网络上高呼“此

生无悔入华夏”,却不愿“躬身入局,挺膺负

责”。只站在局外摇旗呐喊,却没有真才实

学作为支撑,缺少知识底蕴,那么爱国之志

将成为一纸空谈,空中楼阁;缺少责任心与

情怀,空有学识,则可能成为谋求私利甚至

卖国求荣之人。故中学应塑造既愿为中国

之河清海晏献力又有真才实学的人。

中学作为培养人才之地,是帮助青少

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场所。中学何

为?为培养、塑造有朝一日报效祖国的人,

使中学生将来“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

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也有人说:“要了解一个民族,就要看他们崇拜的英雄是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让你联想到哪些身边的人物?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700字。

民族的温民族的温度度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三学生 蓝允若

这是一篇温情荡漾,读来令人温暖

与感动的文章。作者独具匠心的地方

在于为文章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制高点:

民族的温度。

作者对材料的阐释颇为深入,不

仅仅是看这个民族崇拜了什么样的

英雄,更要看这个民族是如何崇拜英

雄的,从中可以知晓一个民族的温

度。温度是通过细节切入展开的。

正所谓细节之处最动人,有迎接抗美

援朝志愿军遗骸回国仪式上的三个

动作,有袁隆平院士灵车驶过时人们

的目送和汽车的喇叭声,还有对援鄂

护士简简单单的一句感谢。通过对

不同细节的挖掘和展示,文章的境界

步步拓展,民族温度的力量层层得以

展示。

若无对英雄人物发自内心的敬爱,

若无丰富的学养,若无高屋建瓴的认

识,是难以成就这篇佳作的。才情、学

养、认识俱佳,让本文脱颖而出。

(张成勇)

教教 师师点点 评评

中学何为中学何为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三学生 李紫芊

这是一篇体现“真思考”的考场佳作。

文章辩证地审视当前中学教育中“功利性”

的教育倾向,既承认其合理之处,也指出

“中学教育的意义不应止步于此”,应有更

高远的追求,提出“中学理应塑造以爱国为

底色,以责任感为指引,以真才实学为动

力,真正推动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的育人

目标。文章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论证充

分,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刘丽云)

教教 师师点点 评评

星燧贸迁,岁月更迭。中国历经五

千载云烟,其中多少潮起潮落的变幻。

但不变的是,每个时代中,中华大地都

有无数神州儿女对脚下土地深沉的热

爱。

回望历史风云流转,无数英雄先烈

将对脚下土地的热爱刻入赤子丹心

中。它融入李大钊的“何当痛饮黄龙

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呐喊;没入五四

青年剑指封建沉疴的责任担当,亦浸入

赵一曼为家国殒身不恤的豪情。这炽

热的爱沉淀在华夏子孙的血脉,撑起了

民族的脊梁。吾辈当不忘先辈的爱国

豪情,赓续奋斗,并世代传承。

在当今,中国有无数平凡人在奉献

在守卫,默默付出中展现的就是对脚下

土地的热爱。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

将岁月献与国家的潜海事业,只为铸造

大国重器;张桂梅多年四处奔走筹集资

金,送上千女孩走出大山……再观人民

群像,疫情防控中,医护人员展现无私

担当;黄沙漫漫中,塞罕坝几代林场人

植出了万顷绿洲……热爱并非只能轰

轰烈烈展现。正如迟子健所言:“当我

们热爱脚下的泥泞时,就拥抱了一种精

神。”当我们将责任担当、赤忱与热爱无

言奉献于家国,便是爱国之情浓烈而深

沉的体现。

当然,甘于平凡并不意味着甘于平

庸,我辈仍须有敢于奋争的锐气。当今

世界并不太平,华夏儿女当有奋起精

神,保卫家国安宁,助推国家前行与发

展。看看现在芯片领域的状况,我们要

争气,不畏艰难险阻,方可挺直腰杆,不

受他人“卡脖子”。

每个神州儿女都心怀担当,积极奋

进,方可更好地热爱脚下的土地。

该怎样爱你该怎样爱你,,脚下的土地脚下的土地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 史佳灵

教教 师师点点 评评

本文中心明确,论证充分,从历

史角度思考了古今华夏儿女热爱脚

下土地的表现,并提出了当下我们

“为什么要爱”的理由,以及“爱”的新

内涵。文章逻辑链条完整,表现出广

阔的视野和见识,也显示了较强的语

言驾驭能力。

(舒 迟)

责编/刘海燕 版式/王 慧 热线热线/8283713082837130 邮箱邮箱/[email protected]@bjeea.cn

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13 高考·作文